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集)  2011/2/10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3-0003

  諸位同修,我們來念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放掌。我們昨天跟大家學習到這部經的經題,接著進入本經的經文。每一部經開端的經文就是屬於序分,是序分的通序,通序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經都必須要介紹的,通序就是六種成就。我們今天接著昨天這段通序的經文,我們接著來講,請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釋迦牟尼佛在補陀落迦山。觀世音宮殿寶莊嚴道場中。坐寶師子座。其座純以無量雜摩尼寶而用莊嚴。百寶幢旛。周匝懸列。】

  我們昨天這段還沒有講完,這個經文一開頭就是六種成就的第一個信成就,『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如是我聞」是阿難尊者親自聽聞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典,不是聽別人講的,也不是自己去編的,更不是駕乩扶鸞寫出來的,是他親自在現場聽聞的。如是我聞這四個字,也是釋迦牟尼佛將要入般涅槃之前,佛的弟子大家請阿難尊者向佛請問,以後要結集佛一生所講的經典流傳到後世,經文一開頭要安上什麼字眼,才能讓後世的人沒有疑惑、沒有疑問。佛就告訴阿難尊者,經文一開端就用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後世的佛弟子讀到這個經,他就沒有懷疑了,避免爭議。聞成就也有這一層意義在,這個意義也非常重要的。所以這六種成就它是像開會記錄一樣,來證明這部經它的真實性,不是偽經,不是假的,是真實的,這是聞成就。

  『一時』,「時」就是時間,這個時間沒有標明年、月、日,我們現在一般講某年某月某日在哪一個時候,有的記錄連幾點幾分都有記錄。為什麼佛經它沒有記載年月日,用個一時呢?這個意思也是非常重要。記載年月日,三千年前佛講的經,三千年後我們接觸到這個經典,看到這個日期,大家總會覺得這是古時候講的經典,未必能適合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人。意思也就是說,已經過時了,不合時宜了,時間已經過去了,不適合我們現前這個時代。這也是一般人之常情,凡夫都有這些觀念,認為過時了。另外在古印度的曆法跟我們中國一樣也不統一,當時佛出現在世間的時候,正好是我們中國周朝這個時代。在中國周朝時代,我們看到史書上記載八百諸侯,八百諸侯一個諸侯就管一個地區,一個國家,那個時候用的曆法,日曆沒有統一,記載年月日沒有統一。在古印度跟當時周朝一樣也是沒有統一,就像我們現在中國常用的農民曆,年月日跟西元的年月日就不一樣。像西元外國的,它用耶穌出生那一年開始算起,那算西元的年月日。所以西元已經過年過了一個多月,我們農曆年才過年,這個日期就不一樣。另外還有的國家,他們也有他們的曆法,像回教有回教的曆法,他們也有過年,他們的時間也不同,在古印度也是這種情況。所以佛當時講經說法不是限定在一個地區,可以說五印度都走遍了,因此要記載年月日也是有它的困難,也有它不便之處,這個又是一種說法。

  但是我們看到用「一時」,這兩個字非常活潑,這個一時它的意義非常深廣,一時就是任何一個時候、任何一個時間,另外一個意思就是師資道合這個時候。師資道合就是佛要講這部經,在場的聽眾他的因緣成熟了,他能夠聽得懂、聽得明白,他能接受,他願意來學習,佛在這個時候就講這部經典,這個叫師資道合。老師學生在這個時候因緣成熟了,可以學習這個法門講這部經典,這個也是一時的意思。所以一時它是超越時間的,你到任何一個時候,我們這個經一打開,一讀「如是我聞,一時」,我們當前這個時候也是一時,我們下一次再讀這個經也是一時,過去是一時,現在是一時,未來還是一時,這個就超越三際了。超越過去、現在、未來了,也就是說這個經它超越時間,不受時間限制,不受時間限制,你到任何一個時候它都適用,也就不會說不合時宜。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說不合時宜,那是古時候的,不合乎現代了,佛經包括世間聖賢的典籍都超越時間、超越空間,沒有不合時宜的時候,任何時候都適合、都適用。所以這個是一時它的意思,我們一定要明白。一時就是時成就,在這個時間成就了,可以講這部經,各種因緣具足了,這個叫時成就。好像我們開會有開會的時間,這個時間大家也都來了,各方面的條件也都具備了,我們可以開這個會,這叫時成就。

  下面講『釋迦牟尼佛』,這部經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講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講的,這個是主成就。主就是說法主,我們一般開會說主席,負責講經說法這個主席、這個人就代表主成就。講這部經是佛親自講的,因為我們知道佛經不只佛講,佛當然講經,佛的學生菩薩也講經,佛的弟子聲聞、緣覺也講經,比丘、比丘尼包括其他宗教,外道的,還有仙人、變化人都有講佛經。但是佛以下,菩薩到變化人講經,必須經過佛的認可,佛同意了,它就等於是佛講的。雖然不是佛親自講的,但是他講的佛認可同意,你講的沒錯,等於是佛講的。所以佛經有五種人說,五種人都可以講經,佛以外還有四種人也講經,其他四種人必須經過佛的認可。

  那麼佛不在了,誰來認可?像我們中國禪宗六祖,他有一部經叫《六祖法寶壇經》。釋迦牟尼佛已經不在這個世間了,他這個怎麼稱經?他怎麼去請佛來認證?這個道理我們也要明白,佛不在世了,佛有法印留下來,法印,那個法印等於佛在世是一樣的。大乘是一法印,小乘是三法印,凡是符合大乘實相的這個經義,不管誰講的,跟經典上相應,那就是經。因為他沒有違背他的經義,跟他的經義是相應的,所以稱為經。這是佛以外四種人講經,佛在世必須經過佛的認可同意,佛不在世必須以法印來印證,這樣才能稱為經,不然不可以稱為經。一旦稱為經,就是這個絕對沒有錯誤的,不可改動的。因此菩薩講的叫論,論就是說它還有一些討論空間,或許沒有佛講的那麼圓滿,所以菩薩他造論,像馬鳴菩薩造《大乘起信論》。所以菩薩他造論,菩薩謙虛不敢稱經,他稱論,稱經必定佛認可。就像我們中國古聖先賢,聖人講的,他的著作叫經,賢人叫傳,像《左傳》、《公羊傳》。賢人他的境界修行就比聖人次一等,所以他就不敢稱經,稱傳,跟佛經一樣,菩薩不敢稱經,他稱論。釋迦牟尼佛是說法主,就是給我們解說這部《大悲心陀羅尼經》的主席,這個是主成就。

  我們再看下面,『在補陀落迦山,觀世音宮殿,寶莊嚴道場中』,這一段是講處成就,處就是講這部經的處所,我們一般講地點。譬如說,我們現在大家來學習這部經典、來講解這部經典,我們講這部經的地點就在信義路這裡,四段三三三號之一、二樓,這個就是地點。佛當時講經都有地點,這個地點叫處成就,就是處所成就了。你講經沒有一個地方,沒有一個處所,那在哪裡講?所以一定有個處所。這個處所在補陀落迦山,觀世音菩薩的宮殿寶莊嚴道場中,是在觀世音菩薩的道場中講的。這個「補陀落迦山」是一個地名,是一個地方的名稱,翻譯中文的意思是光明山、海島山,還有小花樹山。就是說它這個山是一片光明,而且這個山它四面都是海,在海島,還有小花樹山,這個山小花小樹特別多。這個山在印度的南海岸,印度南海岸大概在印度洋那個地方,這個外面的海島有這個山。在那個山有觀世音菩薩在那裡,觀音菩薩的道場。那個山的形狀是八角形的,它山的形狀是八角形。

  我們現在到印度去朝聖,去印度洋,去南海岸,印度的南海岸,去找看看有沒有補陀落迦山這個海島,上去看看,去找觀世音菩薩的宮殿。他那個宮殿是很多寶物莊嚴這個道場,而且觀音菩薩請釋迦牟尼佛坐在寶師子座,像我們講經這個座椅,我們這個是木頭的,他那個是七寶莊嚴的叫師子座。所以他講經那個寶座,『其座純以無量雜摩尼寶而用莊嚴』,這個座位無量雜摩尼寶。這個「摩尼寶」,摩尼也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如意。在傳說當中摩尼寶珠,你只要得到摩尼寶珠,你摸一摸寶珠,你要什麼就有什麼,能夠如你的意思、如人的意思,你需要什麼它都有,所以翻為如意。只要得到這顆摩尼寶珠,我們什麼都不用愁了。觀音菩薩他那個道場,那個寶師子座是用無量雜摩尼寶。「雜摩尼寶」就是很多的意思,很多種摩尼寶,「無量」就是太多了,來莊嚴,「而用莊嚴」,用摩尼寶來莊嚴師子寶座。

  『百寶幢旛,周匝懸列』,百寶幢旛,「百」也是一個比喻,表示很多,「幢」是圓形的,「旛」是扁的。在古代寺院道場掛旛、掛幢,現在在大陸、在日本古寺院都還有,那個圓形的,長長圓形的,那個叫幢;那個扁扁的,掛起來高高的,懸掛起來的那個叫旛。那個也都是用百寶去莊嚴的,周匝就是把它裝飾起來,懸掛起來,排列出來,「周匝懸列」。這個境界,從這個經文當中我們一看,這個觀音菩薩的道場實在是非常非常之莊嚴,非常美好。

  南印度,印度的南海岸補陀落迦山我是沒去過,中國浙江我們一般講南海普陀山,我倒是去過。去我們都看到山跟石頭,沒有看到七寶,很多人都去了,大概也跟我一樣都是看到石頭,有時候還會做颱風,也沒有看到觀世音菩薩他那個宮殿有什麼寶莊嚴那麼多,我們也沒看到。這個事情,我們這個世界叫凡聖同居土,每一尊佛的世界都有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凡聖同居土就是凡夫跟聖人共同居住在這個世界,它可以重疊的,互相沒有妨礙。聖人、佛菩薩他看得到我們,接觸得到我們,我們看不到,我們接觸不到。我們凡夫,我們現在居住在這個地球上,也有天人、仙人,還有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還有佛,跟我們住在一起,他認識我們,我們不認識他,這個叫凡聖同居土。但是在我們這個凡聖同居土,你有緣的,少數有緣的眾生,他可以見到菩薩的實報莊嚴土這個道場。阿羅漢的道場是方便有餘土,那也是非常莊嚴,那也不是我們人間天上能夠相比的,因為他已經超越三界了。菩薩就更莊嚴,佛是最圓滿的莊嚴。

  我們在中國佛教史傳記裡面,很有名的《慈悲三昧水懺》。悟達國師是唐朝時候的人,他到四川去,看到迦諾迦尊者,這個公案我想很多同修大家都聽過。漢朝的時候,晁錯跟袁盎兩個冤家對頭,這個公案。到了唐朝,悟達國師過去生被他害死的冤家債主,附在他身上,大腿長了一個人面瘡,有鼻子有眼睛又能吃。這個人面瘡現在也有,我年底到善果林去做三時繫念,看它牆壁貼一張好像新加坡的人,他那個人面瘡是長在臉上的,很清楚,有臉孔,有眼睛,有鼻子,五官很清楚,現在也有人面瘡。我們讀到古代有這個公案,有人面瘡的公案,現在再看到有人面瘡,我們就不會覺得很奇怪,我們佛門弟子就不會覺得很奇怪,因為這個公案我們常常聽。不是學佛的人,他就會覺得不可思議。他有因緣遇到迦諾迦尊者,迦諾迦尊者是在悟達國師還沒有出名的時候,還是個小和尚,他在路上生病了,他發心給他照顧,沒有人願意照顧,他給他照顧,照顧到病好了。這個生病的和尚跟他講,以後如果你遇到有災難,到四川某某地方來找我。事隔十幾年,很長時間,長了人面瘡請什麼醫生治都治不好。忽然想到他以前年輕的時候,曾經幫助過一個生病的和尚,那個和尚病好了,離開了,告訴他,以後有困難,到四川某某地方去找我。結果他到四川去,去一個山上,他跟他講到哪個地方有兩棵松樹,在那個樹給它敲一敲,有人會帶他去他的道場。結果他到那個地方去,真的看到兩棵樹,照他那個方法去做,結果就有個童子出來帶他進去,結果一進去看到的都是七寶宮殿,才知道原來那個地方是迦諾迦尊者的道場。迦諾迦尊者是阿羅漢,證阿羅漢果的道場,在四川,中國四川。迦諾迦尊者給他解冤釋結,把他的人面瘡治好了,治好之後就送他回去,童子又把他送到寺院門口,他想做記號,以後來比較好找,結果回頭一看那個莊嚴的道場不見了,又是一片荒山。這是一個歷史上的公案。

  我們淨宗四祖,也是朝五臺山,他是在缽裡面看到一個道場,很莊嚴的。他去問人,人家跟他講,你看到那個好像是五臺山,結果他就去朝五臺,上五臺山也是看到七寶宮殿,要回來也是一轉頭又是一片荒山,七寶宮殿也不見了。從這些地方,我們就知道,我們凡聖同居土跟佛菩薩的世界在一起的,他看得到我們,我們看不到他。我們這邊在淹水災,他那邊一點事情都沒有,我們這個世界多災多難,這個是凡聖同居土,佛菩薩他們不受影響。所以我們看到這段經文,釋迦牟尼佛坐在那個地方,有這麼莊嚴的寶座。所以現在有一些人他不相信大乘經講的這些,他認為這個好像在講神話一樣,為什麼?因為他沒看到。如果你給他講,在某一棵樹下,下面長了很多草,他就不會有懷疑,因為他看到的就是這些,都是一些草、一些樹木。如果你給他講,一時釋迦牟尼佛,在一棵樹下,下面很多草,也有很多石頭,他就不會懷疑了,他就說對對對,這個沒錯。你給他講什麼無量雜摩尼寶,他連一顆寶都沒看到,他就不相信了。所以現在有很多法師,他去學原始佛教,認為大乘佛教是後來人,那些菩薩編的,不是佛講的,去學原始佛教。

  什麼叫原始佛教?看到樹,看到草,就是我們現前境界看到的,以那個為標準,他說這個才是佛講的,那個大乘不是佛講的。這些都是沒有深入經藏,特別沒有深入大乘的教理,所以他產生這些疑惑。這些疑惑不是現在才有,在古印度就有,古代印度就有,不是現在才有。所以在古印度有的人堅持要學小乘,他就不學大乘,而且還去毀謗大乘,造這個罪業,這個都是錯誤的。如果我們修行到了那個境界,那你現在看的就會跟一般人看的不一樣,你真的會看到這個世界。這個跟我們心清淨的程度有關係,你心愈清淨能見度愈廣愈深,看得愈清楚,你法界的層次看得愈廣泛、愈多。你就會看到這個世界不一樣,不是現在我們肉眼看到這個而已,你肉眼看不到的那個世界、那個情況,太多太多了,無量無邊。這個虛空法界之大,形形色色,無奇不有,無窮無盡的。如果你只認定我們現在肉眼看到的這些,才認定這個是真的,那你肉眼看不到都不承認,這個態度跟觀念是不正確的。

  譬如以前佛在經上跟我們講,「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我們用肉眼怎麼看一條蟲也沒看到,怎麼佛說一缽水有八萬四千蟲?現在顯微鏡發明了,一看,真的蟲很多。所以我們做學問要持保留的態度,你不要去否定,你有疑問沒關係,佛門允許人家存疑。存疑不是去否定,他有疑惑,他不明瞭,不明瞭我們要進一步去了解事相真相,斷除疑惑,這個才是正確的一個態度。根據這個公案,你看悟達國師那個公案,我們到普陀落迦山也好,到中國浙江南普陀(普陀山)也好,真的人家有修行的人去那邊,真的就看到觀世音菩薩的七寶宮殿。我們凡夫去看就是山、石頭,我們境界沒到那個程度,所以我們看的就是這些。

  所以釋迦牟尼佛坐在那裡,坐在菩提樹下講經,下面坐的是什麼?鋪草,上面一棵樹,我們稱它作菩提樹。我們凡夫看,佛是坐在草蓆上面,那是草座,那怎麼是七寶?不是。但是大菩薩看,佛坐的那個是寶座。像佛在菩提樹下講《華嚴經》,菩薩、法身大士看了都是,像這裡講的無量雜摩尼寶用來莊嚴的寶座。但是我們凡夫包括二乘都看到,都是坐在草蓆上面,下面那個座是草去鋪的。這個道理明瞭,我們就沒有疑惑了,我們看到這個經文,知道有這個事實真相,只是我們現在境界沒達到。我們一定要深信佛在大乘經上講的,這個境界都是真實的,就像極樂世界,佛跟我們講的都是真實的,佛沒有妄語。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爾時。如來於彼座上。將欲演說總持陀羅尼故。與無央數菩薩摩訶薩俱。其名曰。總持王菩薩。寶王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華嚴菩薩。大莊嚴菩薩。寶藏菩薩。德藏菩薩。金剛藏菩薩。虛空藏菩薩。彌勒菩薩。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皆是灌頂大法王子。】

  這一段經文是屬於眾成就。眾成就先列出菩薩眾,這一段是列出菩薩眾的代表。『爾時』就是在那個時候。『如來』就是釋迦如來。『於彼座上』,在寶座上。『將欲演說總持陀羅尼故』,「將欲」就是將要為我們演說「總持陀羅尼」這個緣故,所以坐在這個寶座上。「總持」的意思是持善不失,持惡不起,以念定慧為體,菩薩總持之德無量。我們一般講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具體的講持善不失,這個善保持不讓它喪失掉;持惡不起,不好的惡業也保持讓它不要生起來,這就是總持它的意思。菩薩總持之德,他的功德是無量的,就是說不完的。他的功德說不完,舉出有四種,第一是「法總持」,於法不忘,法是教法,一般講佛法、世間法、一切法,對一切法總持不忘,他不會忘失掉。第二義不失,就是「義總持」,對一切法的義理,他不會忘失掉。第三是「咒總持」,依定慧起咒,持咒除患。這個咒怎麼來的?菩薩以定慧當中起這個咒,咒的體是從定慧當中所生的,所以菩薩念這個咒語是從定慧當中生起的。這個咒語的功能,以菩薩的定慧力,能夠幫助眾生持神咒得到神驗、得到加持,得到菩薩的幫助,讓我們解除很多災患,解決很多生活上的一些困難、問題。

  我們在生活當中,我們念佛菩薩,佛菩薩時時刻刻在照顧我們、在幫助我們,這些感應都有。感應有顯感顯應、顯感冥應、冥感顯應、冥感冥應這四種。「顯感顯應」就是你明顯去求菩薩,菩薩也很明顯現給你看,讓你很明顯感受到。譬如說有人看到菩薩,像老和尚講經常講的,他的老師周邦道老居士,他的夫人周楊慧卿以前在大陸南京,地藏菩薩就變化一個出家人到他家去化緣,給它化緣化油,寺廟點的香油,她沒有給他,這個故事都有記載。虛雲老和尚生病,文殊菩薩化做一個乞丐去幫助他,這些都是比較明顯的,這個很多,比較明顯的,顯感顯應。

  有「顯感冥應」,我們明顯去求菩薩,沒有明顯的應,我們感覺不是很明顯,但是冥冥當中他有應,不是沒有應,他有應。所以應有時候明顯,有時候不明顯,感應事蹟也很多。我前年在大陸山東,福建石獅有一個居士,她們也偶爾組團到山東去參加三時繫念。這個居士她的媳婦懷孕了,她媳婦的娘家(就是她的親家),親家跟親家母叫他女兒墮胎,說醫生告訴她,這個孩子生不出來,有生命危險,叫她墮胎。然後他就坐飛機從福建跑到山東去找我,問我這個事情怎麼辦?我就勸她念觀音菩薩,我說沒有問題,印光祖師在《文鈔》都勸人家念觀世音菩薩,妳的媳婦絕對不會有難產,家人要給她助念。我們人死的時候要助念,人要生也要助念,人要出生助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要死的時候助念南無阿彌陀佛,生跟死都要助念,助念幫助她順利生產。結果我就跟她講,沒有關係,不用去墮胎,沒事,妳去勸妳媳婦,給妳親家講多念觀音菩薩,這印光祖師講的,要有信心,我們學佛的人要有信心。然後她就回去跟她親家講,他親家講:那我女兒生命有危險,妳怎麼辦?她也很聽我的話,她說「我用我的生命給你擔保,絕對沒有問題。」後來我就勸她們婆媳,她們都念觀音。我說印光祖師都勸人家念觀音,生產就不會有難產,要有信心。結果也生了,也沒死。所以我去年法會圓滿,好像五、六月我到福建去,她趕快帶兒子、媳婦,抱這個孫女,是一個女嬰,抱來跟我照相,我看生出來也是白白胖胖的。

  在我們道場煮飯的阿嬌,前幾天,年底除夕那一天,她媳婦,她兒子媳婦都在我們道場工作,一直出血住在醫院。除夕那天醫生說他們人手現在都具足,有人手,勸她開刀。文龍打電話問我說要不要開刀,我說我幫你卜個觀音籤。觀音籤卜完之後,我說觀音菩薩說不用開刀,沒問題,忍耐一下就好了。我說多念觀音,印光祖師都勸人家念觀音就能夠順利生產。結果他們也是接受我的話,勸他們念觀音。今天早上阿嬌給我講,昨天晚上十點多她媳婦就生了。我說這樣避免挨一刀,不然當時她如果多去挨那一刀也很冤枉,也沒有必要。妳生產當然多少會出血,妳挨那一刀就不用出血嗎?那個刀開下去血就流不出來嗎?不會流血嗎?所以對佛菩薩要有信心。這些都是屬於,也算顯感顯應,因為這個也算明顯。還有很多事情是顯感冥應的,就是不明顯的。如果你心裡有煩惱,你有什麼不方便跟人家講的,我建議你盡量跟觀世音菩薩訴苦,求觀音菩薩幫忙,你會得到解決的。這佛告訴我們的,我們有什麼困難、急難,各方面的,人力使不上力的,都可以求佛菩薩來幫忙。你只要有信心,事情經過之後,你會感覺到真的有時候顯感冥應,事後你會覺得真的事情有得到改善,這個就是顯感冥應。

  另外就是「冥感顯應」,冥感就是說我們沒有很明顯去求菩薩,可能我們自己起心動念不是很明顯的,不是很在意的,但是菩薩的應卻非常明顯,這一類叫冥感顯應。另外就是「冥感冥應」,求也沒有很明顯,應也沒有很明顯,這是冥感冥應。總的說起來,總是有感應,你有感必定有應,這個感應根據我們眾生的心,個人的心態都不一樣,所以菩薩就我們感的這個心來應,絲毫都不差。所以古大德用一個比喻,這個感應就像我們敲大磬,你敲大一點它回響就大,你敲小一點它回響就小。你去敲就是感,它的回響就是應。根據你的感,那個應都是符合的、相應的。這個叫咒總持。

  第四是「忍總持」,忍就是認可,就是對諸法實相它的認可。這個忍不是忍耐的意思,是認可的意思,對於佛在經上講的諸法實相不生不滅,這個境界認可了。認可就是你證實了,你也認同這個事實。這是歸納起來總持有四大類,我們這裡講這個是屬於陀羅尼,屬於咒總持,真言總持,咒語的總持。這是佛要講真言總持陀羅尼,就是說這個咒。

  『與無央數菩薩摩訶薩俱』,「無央數」就是我們平常在經上講的阿僧祇。阿僧祇我們也常常看到,無央數也看過,但用阿僧祇的地方比較多,很多經典都用阿僧祇。阿僧祇就是無央數,這是古印度計算數字最大的一個數。這個計算法就是萬萬為億,一萬乘以一萬就是一億,萬億為兆,一萬個億就是一個兆,一個阿僧祇是一千萬下面一共八個萬,一千下面八個萬,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就是一個阿僧祇,大家如果要算,可以拿計算機,看能不能算得出來,這就是一個阿僧祇。這個是講數之極,它的數字之大到了一個極大的數字,一個阿僧祇。一千再加八個萬兆,這是一個阿僧祇,就是這裡講的無央數,無央數的菩薩,這個菩薩數量太多了,而且這些菩薩不是小菩薩,而是摩訶薩。「摩訶」翻成中文是大的意思,菩薩中的大菩薩,都是明心見性,法身大士大菩薩。下面就列出菩薩眾的代表,因為菩薩眾太多了,當然沒有辦法一個一個給我們列出來,列出幾個來代表。

  『其名曰:總持王菩薩,寶王菩薩』,這個「總持王菩薩」,因為這部經是總持陀羅尼,佛要講這個總持陀羅尼,這個總持王,王就是一個代表。這個總持王菩薩,我們顧名思義,他一定持這個咒的,這個咒總持。因為佛要先說的主要是這個咒語,所以第一個就以總持王菩薩來做上首,第一個代表,代表今天佛要講這部經的內容。再來就是「寶王菩薩」,什麼叫寶王?飛錫禪師寫一本書叫《念佛寶王三昧論》,所以念佛三昧是三昧當中的寶,稱為寶王,可見得這個寶王菩薩,他是修念佛三昧的。

  下面,『藥王菩薩,藥上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在經典上都有,有《藥王藥上二菩薩經》,這個經裡面藥王是哥哥,藥上是弟弟,佛都給他們授記。這個藥王菩薩,他將來成佛是叫淨眼如來,清淨的淨,眼睛的眼;藥上菩薩是他的弟弟,叫淨藏如來,清淨的淨,寶藏的藏,淨藏如來。藥王菩薩在《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它有一品經專門講藥王菩薩的。藥王、藥上這兩位菩薩都是幫助藥師琉璃光如來佛的。我們看到藥,我們讀《無量壽經》,佛菩薩「以諸法藥救療三苦」,我們世間有醫藥治世間的疾病,出世間法要解脫生死輪迴、煩惱、無明這些病,必須用法藥。所以藥王、藥上這是比喻佛法就是藥,對治我們八萬四千病,身心等病都能夠治療。

  下面我們再接著看,『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兩位菩薩,我們修淨土法門的同修,在佛門裡面大家都很熟悉,西方三聖。「觀世音菩薩」,我們本經就是觀世音菩薩,佛介紹他的經典,請他講陀羅尼的經典,請觀音菩薩講。「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就是大勢至菩薩的經典,在密教當中也有大勢至菩薩的經典。大勢至他是代表念佛圓通的,這兩位菩薩幫助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接引十方世界念佛眾生往生西方淨土,是阿彌陀佛的左右手,他的助手。

  下面講,『華嚴菩薩,大莊嚴菩薩』。「華嚴菩薩」我們一看就知道,這個菩薩一定是專修《華嚴經》的。古代印度的梵僧,古代印度的高僧稱中國唐朝清涼國師,清涼澄觀國師,稱為華嚴菩薩,他有註解《華嚴經疏鈔》,所以稱他華嚴菩薩,這個意思很明顯。大家如果發心學習《大方廣佛華嚴經》,你專門來學這部《華嚴經》,現在我們老和尚也有講這部經,發願來學這部經,那你也是華嚴菩薩,你是因地的華嚴菩薩,也有果地上的華嚴菩薩。此地的華嚴菩薩是菩薩摩訶薩,明心見性了,是大菩薩,是果地上的菩薩。所以我們要知道佛菩薩的名稱,他不是指定某一個人,他是修學法門經典的一個代表,這個我們要知道。下面「大莊嚴菩薩」,莊嚴加一個大就是無量無邊的莊嚴。它這個大的意思跟《大方廣佛華嚴經》那個大是同樣的意思。它這個不是大對小那個大,大對小那個再大還是有個限量,它這個大是沒有限量的、無量無邊的。這個就是講,莊嚴就是美好,莊嚴美好它是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說不盡、講不完的。這都是講自性的德能。

  我們再看下面,『寶藏菩薩,德藏菩薩』。這兩位菩薩也很明顯,「寶」就是珍寶,我們珍寶放在一個倉庫裡面庫藏起來,珍寶很多,倉庫一打開都有很多七寶。「藏」就像庫藏,有很多寶藏。這個寶藏在哪裡?就在我們的心地,我們的心地有無量的寶藏,沒有開發出來。寶藏它也是比喻,比喻妙法能救眾生苦,就是比喻佛的妙法,它能夠救度眾生所有一切的痛苦。我們知道世間的寶藏,能夠解決世間眾生物質生活的困難,但是解決不了精神生活的困難。佛法,精神生活、物質生活兩方面都能解決,你只要學會了,你就得到無盡的寶藏。下面「德藏菩薩」,這個也很明顯,德就是功德,功德藏,我們自性有無量的功德。

  我們接著再看下面,『金剛藏菩薩,虛空藏菩薩』。這兩位菩薩「金剛藏」跟「虛空藏」都比較屬於密教的,顯宗也有。金剛藏是賢劫十六尊大菩薩之一的,在賢劫當中十六尊大菩薩之一。金剛他是現金剛怒目,以金剛杵來降伏魔怨,他代表這個。這個是調伏眾生,眾生有時候你要示現金剛怒目去教化他。就像我們一般傳統文化講的,父母師長教導兒女學生要恩威並施。恩就是和顏愛語,好好跟你講。講不聽怎麼辦?就要用威,威就是什麼?就是金剛怒目。所以佛菩薩示現在世間教化眾生,也是一樣這個道理,恩威並施,這樣才能把眾生教好。一昧用愛心去教,有一些眾生可以,有一些就不行,有一些你專門用恩去教,變成去寵他,寵他以後他就用威來對付你,你的兒女就用威來對付你。

  所以莊嚴師她的媳婦去年去澳洲,她的小孫女有時候鬧起來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就怕她爸爸,她爸爸一兇,她就乖乖的。但是她媽媽就捨不得,就說不能用這種好像粗暴的來教小孩。後來我在旁邊聽到了,我就給她小孫女講,我說「妳知道,妳以後不能用粗暴的態度對妳媽媽」。我跟她講話這個含義非常深,因為那個小孩子現在就用粗暴的態度對她媽媽,將來誰敢保證她不會?現在你不順她的心,她就吵就鬧,她可是金剛怒目,她毫不客氣的。所以這個就是感情用事。現代人特別在外國西方國家,小孩也不能打、不能罵,隨便他,這個孩子都教不好;除非他自己過去善根很深厚,不然這個孩子很難教得好。所以還是我們中國傳統教育是正確的,應該恩威並施。那有一些人他也不需要什麼威,他會自動自發的,所以這個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同樣一個人時間不同,有時候也是恩威要斟酌去用,這樣才能把一個人真正教好。所以我們看到佛菩薩不是很慈悲嗎?怎麼還會有金剛怒目那麼兇?大家要知道他金剛怒目,他還是慈悲的。佛菩薩示現慈眉善目是慈悲,現金剛怒目他還是慈悲,無非都是要幫助眾生、利益眾生的,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

  下面這是「虛空藏菩薩」。虛空藏菩薩,有一部經專門介紹虛空藏菩薩,虛空藏他也有咒,這個虛空藏。在虛空有寶藏,這個也是表空有不二。所以佛法講空,不是什麼都沒有叫空,那個三歲小孩都知道,還要佛來講嗎?這個空的意思就是《心經》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個是要明瞭的。色就是有,空就是沒有,色在哪裡?色在空當中,空也在色裡面。你看我們這整個虛空,這整個太虛空,有很多星球,有很多萬物,那這些萬物從哪裡來?因為有虛空才有這些,這些萬物從虛空現的。所以在這個虛空當中它有無窮無盡的寶藏,稱為虛空藏,這也是表空有不二。這位菩薩有專門介紹他的經典,大家有興趣可以去《大藏經》找這部經來看。

  下面給我們介紹『彌勒菩薩』。這位菩薩我們也很熟悉,當來下生彌勒佛,現在是補處菩薩,是等覺菩薩。介紹「彌勒菩薩」有《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這兩部經典佛專門介紹彌勒菩薩。我們要往生到彌勒菩薩的兜率內院,這個叫《上生經》,你怎麼往生到他那個兜率內院修學的理論方法。《下生經》是彌勒菩薩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降生到我們這個地球上,來接釋迦牟尼佛的位子,示現成佛來度眾生。所以彌勒菩薩將來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成佛,講經說法只有三會,稱為龍華三會。我們做三時繫念,念「龍華三會願相逢」,這是指彌勒菩薩下生那個時候,他講經說法只有三會。每一會度的人數都非常多,第一會度九十六億人,在釋迦牟尼佛這個時期持五戒的。第二會度九十四億人,在釋迦牟尼佛這個時期受三皈依的,沒有成就的。第三會度九十二億人,在釋迦牟尼佛這個會下念南無佛的,就是我們現在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念佛人,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在六道輪迴輪到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到人道來又碰到彌勒菩薩,那個時候彌勒菩薩又勸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時候才心甘情願的去,那個時候得度的。現在還不想去,還想在這個六道繼續受一點苦。這個是龍華三會。

  下面兩位菩薩我們也很熟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這兩位菩薩是《華嚴經》毘盧遮那佛的左右手,華嚴三聖。我們後面供的這個佛像就是華嚴三聖,當中是毘盧遮那,左右就是文殊、普賢。在《華嚴經》裡面這兩位菩薩是一個重要的代表。『如是等菩薩摩訶薩,皆是灌頂大法王子』,灌頂是古印度王子要接受王位之前有一個儀式,就用個水在他的頭上灌頂。「灌」就是慈悲加佑,加持的意思;「頂」就是無上的頂法。這個儀式的意義就是表示他要成佛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了,所以給他舉行這個儀式。就像我們世間學校念書,念到博士學位,然後拿一個博士帽從你頭頂上一戴,你畢業了,成就了,就像那個意思一樣,就是他學習已經圓滿了,給他舉行這個儀式。所以灌頂大法王子,「王子」就是要接國王位子的,這個菩薩就是等覺菩薩。以上列的這個都是等覺菩薩,一生補處的菩薩,他們是後補佛的菩薩,所以稱為灌頂大法王子,是等覺菩薩,他們即將要示現成佛了。有無央數這麼多的等覺菩薩來參與這個法會,可見得這個法會之殊勝。下面是講大聲聞僧:

  【又與無量無數大聲聞僧。皆行阿羅漢十地。摩訶迦葉而為上首。】

  上面舉菩薩眾,這裡舉聲聞眾,一般我們看《無量壽經》,先舉聲聞眾再舉菩薩眾,這個經是屬於密教的,把菩薩擺在聲聞的前面。聲聞是小乘,出家人就是現聲聞相,出家人現的這個相叫聲聞相,小乘聲聞緣覺。這裡加一個大表示他現的是聲聞相,但是實際上他不是小乘,他也是大乘菩薩。『大聲聞僧』,加一個「大」就是給我們揀別他不是修小乘的聲聞,他是修大乘的聲聞。所以出家人,我們現在中國北傳的佛教是大乘佛教,中國的出家人是聲聞相,這個聲聞相他是修大乘的。南傳的泰國、斯里蘭卡,那些小乘佛教國家,現在講原始佛教國家,他修小乘的,他也是現聲聞相、出家相,但是他修小乘。修南傳的,只能稱聲聞僧,不能加一個大。加一個大聲聞僧就表示他雖然是現聲聞相,但是他是修大乘的。就像我們現在講的,你是修南傳的,還是修北傳的?我們現在在中國都修北傳的。現在北傳大乘佛法也漸漸傳到泰國、斯里蘭卡,慢慢他們也能接受阿彌陀佛。以前都是不能接受,不承認大乘是佛講的,他只承認佛只有釋迦牟尼佛,佛的弟子最高只能修到阿羅漢,不能成菩薩、不能成佛的,成佛唯有釋迦牟尼佛一個。

  『摩訶迦葉』,「迦葉」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在十大弟子他是以苦行為修行的一個示現,他示現是修苦行,摩訶迦葉修苦行。他也是禪宗的初祖,佛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就把這個禪宗心法傳給迦葉,後來迦葉再傳給阿難,阿難傳到第二十八代達摩祖師,達摩再把禪宗教外別傳傳到中國。達摩在印度是第二十八祖,在中國是初祖。他也是禪宗的初祖,摩訶迦葉。『皆行阿羅漢十地』,這個「十地」就是地上菩薩,前面講的是等覺菩薩,十地再上去就是等覺,等覺再上去就是妙覺,就成佛了,他已經到十地接近等覺了,所以這個都不是一般的阿羅漢,是大阿羅漢。這是舉出聲聞眾,聲聞眾也是無量無數,都是大聲聞僧,不是小乘的聲聞僧。

  【又與無量梵摩羅天。善吒梵摩而為上首。】

  這裡是舉出天眾,天有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此地舉出色界天初禪天以上這些梵天。『善吒梵摩而為上首』,這個梵天的一個代表,色界天人。

  【又與無量欲界諸天子俱。瞿婆伽天子而為上首。】

  這裡是講欲界,欲界有六層天,第六天主他化自在天來做一個代表,這個代表是『瞿婆伽天子』,他的名稱叫「瞿婆伽」。這個天子來做一個『上首』,「上首」就是他來做一個代表。

  今天我們時間到了,到這一段眾成就後面還有一大段,一大段我們下星期一再繼續來學習,我們今天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阿彌陀佛。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