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菩薩像靈驗記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集)  2020/5/4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0-0006

  《地藏菩薩像靈驗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今天接著跟大家分享學習《地藏菩薩像靈驗記》第十五個公案。

  【雍州別駕健渴造地藏三寸栴檀像靈異記第十五】

  『雍州』是南北朝那個時代,北魏,在山西以及陝西分別設置的一個州。我們也曾經台灣組團去旅遊,幾年前到山西五台山去旅遊,到那邊也有北魏時期造的雲岡石窟雕刻佛像,雕得都非常莊嚴。北魏時期,南北朝也是在中國大陸佛法、佛教盛行的一個時代。當時有一個『別駕』,這個「別駕」,北魏一直到隋唐都有這個官的名稱,全稱「別駕從事史」,這是古代的一個官職的名稱。因為他的地位比較高,因此出巡的時候不與刺史(這個刺史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監察、審核這樣的一個官職,就類似我們現在監察院這樣的一個官職,在古代稱為刺史)同乘一車駕,他就不跟刺史同搭乘一部車。古時候都是駕著馬車,他另外乘一部馬車,所以叫別駕,個別他乘坐一部馬車。「別駕」是官名,我們在讀《六祖壇經》也有看到別駕,替六祖寫那個偈子,唐朝它還有延用這個名稱。

  【別駕健渴者。信心清淨。奉法為旨。】

  這個公案,他的主角名字叫『健渴』,健康的健,三點水,口渴的渴。「健渴者」,就是有健渴這個人,這個人是當官的,他是當『別駕』,他的官職也相當的高。雖然他當官,但是他信佛,『信心清淨』,信佛的心很真誠、很清淨,這就很難得。「信心清淨」,跟佛菩薩就感應道交,這個是很關鍵的。他的信心清淨,就是沒有懷疑。

  我們佛法的修學就是不懷疑,在《無量壽經》講,懷疑對菩薩是很大的一個損害。但是這個疑不容易去掉。我們念佛三個要訣,第一個不懷疑,第二個不夾雜,第三個不間斷。這三個原則是我們念佛的要訣,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提起念佛這三個要訣。有懷疑,信心就不清淨,有夾雜,夾雜這個懷疑,夾雜也肯定就間斷。所以信心清淨,是我們學佛成就的一個關鍵。但是我們往往自己有懷疑,自己也不知道。所以夏老居士在《淨語》裡面講「疑網纏心不易知」,這個懷疑就像捕魚那個網,密密麻麻的,纏縛在我們的心裡,我們不容易發現,自己以為沒懷疑,其實有懷疑。懷疑怎麼辦?就必須要聽經聞法。講經說法、聽經聞法,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對於理論方法真正搞清楚明白了,疑惑才能斷除;疑惑斷除,信心才生得起來。所以為什麼佛出現在世間,成道之後,四十九年天天講經說法?因為佛法是難信之法,這個信難。我們大家讀《無量壽經》、讀《彌陀經》,佛都給我們講這是難信之法。淨土跟密宗是難信中的難信。其他的佛法也是難信,也是難信之法。為什麼難信?因為不明理,對這個道理不明白,疑惑就很多;在生活上再遇到很多問題、很多事情不能解決,不能處理,疑惑難免就生起來。

  因此佛在世,我們看釋迦牟尼佛,他沒有帶人家參一天的禪,也沒有帶人念一天佛,沒有;或者帶人家修其他法門,沒有,天天就是講經說法。為什麼佛他沒有帶大家共修?佛法是知難行易,知道很難,要去修行不難。你真正明瞭了,修行不難,修行就在現前生活當中,穿衣吃飯、待人接物,沒有一個地方不是道場,沒有一個處所不能修行。關鍵不懷疑,你沒有疑惑,信心清淨。不懷疑,信心才清淨;有懷疑,就有夾雜,就不清淨。不清淨,這個感應當中就有障礙。因此佛天天講經說法,就是把這個理論方法講清楚、說明白,徹底搞明白,就斷疑生信了。所以我們講經說法、聽經聞法,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疑惑斷除,信心它自然就生起來。疑惑斷除了,經可以不用聽,也可以不用讀。你一心念佛,或是一心參禪,或者一心修止觀,你一直修下去,三年、五年就能成就。因此這個信解比較難,真正信解,行就不難。因此佛天天講經說法,就是這個道理。

  健渴者,這個別駕他是一個三寶弟子,雖然當官,他是虔誠的佛教徒。『奉法為旨』,依照佛法在生活當中去奉行,所以奉法為他的宗旨,就是信奉佛法為宗旨,他對佛法信心不移,信心清淨,這是非常難得的。下面講:

  【內飢日。問僧。在家居士。將事何佛菩薩。願二世利。】

  『內飢日』,這個「內」是內心,「飢」是一個形容,就是形容他內心求法的心很懇切,就如同肚子餓很久、口渴很久了,迫切需要飲食,就是需要佛法來滋潤自己的內心,所以內飢日。「日」就是這一天,這個時候。求法心切,就到寺院去『問僧』,問出家僧人。問出家僧,我們現在講,到寺院裡面去請問師父。問出家僧,說『在家居士』,做一個在家居士,『將事何佛菩薩?』「事」就是事奉,「何」就是說哪一尊佛菩薩?我們在家居士應該來事奉哪一尊佛、哪一尊菩薩?他到寺院請問出家人。

  【諸僧異說。】

  『諸僧』,他一問出家人,好幾個出家人給他講的,『異』就是不一樣。一個出家人給他講一種,都不相同的。有一個出家人就講:

  【奉觀音。是娑婆施無畏者故。】

  說你就事奉觀音菩薩,觀音菩薩跟我們娑婆眾生的緣很深,而且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布施無畏給一切眾生。眾生「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這我們在《無量壽經》佛也是這麼給我們講。在《觀音三經》講得就更多了。有關觀音菩薩的經典,顯宗密教都非常多,顯教有《觀音三經》。觀音菩薩是施無畏者,布施無畏給一切眾生。所以說你應該來奉事觀音菩薩,這個奉事就是修觀音法門,依照觀音菩薩的經典來修學,這叫事奉。這是有個出家人勸他供奉、事奉觀音菩薩,因為觀音菩薩是施無畏者,能布施無畏給一切眾生。

  【或說。奉藥師佛。有利像法願故。】

  又有一個出家人,『或說』,就是另外一個出家人又講了,在我們現在這個時期,供奉藥師佛是最有利益的。經典裡面,《藥師經》講。像法時期,在隋唐時代、南北朝那個時代,佛法傳到中國來,剛好是佛滅度大概一千年了,進入像法,所以那個時候是像法時期。像法時期,根據《藥師經》,供奉藥師佛,依照《藥師經》來修學,最有利益的,因為像法是它的當機。有一個出家人就勸他,奉事藥師佛。

  【或說。奉彌勒。當奉導師故。】

  為什麼『奉彌勒』?「彌勒」是彌勒菩薩,現在在兜率天的內院。因為他是下一尊佛,他是後補佛,現在在兜率天內院等候,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來接釋迦牟尼佛之後,在我們這個地球人間示現成佛。現在還在兜率內院,他是將來我們的『導師』。這個「導師」是對佛的一個尊稱,佛是三界的大導師。供奉彌勒菩薩,就是當來下生彌勒佛,應當供奉彌勒菩薩。供奉彌勒菩薩,在大陸浙江奉化,就是老總統的家鄉,我去做過法會,那邊的寺院大部分都是供奉彌勒菩薩。所以在雪竇山,它造一尊布袋和尚的像,彌勒菩薩,很大,我去年做完法會去參觀。所以有人就勸他供奉、事奉彌勒菩薩。

  【或說。事地藏。受佛敕故。得事地藏。心甘示之。】

  又有一個出家人跟他講,你應該事奉『地藏』菩薩。為什麼?因為「地藏」菩薩接受佛的交代,在彌勒佛還沒有下生人間來示現成佛。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一萬二千年過去就沒有佛法了,當中這個空檔,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這個空檔,佛就是交代給地藏菩薩來教化。所以『受佛敕』,「敕」就是付囑、交代。別駕健渴這個官員他就接受,他要事奉地藏菩薩。『心甘示之』,『示』是效命,心甘情願,表示願意接受來奉事地藏菩薩。這個別駕跟地藏菩薩特別有緣,實際上在我們娑婆世界緣最深的,一個是觀音、一個是地藏,這兩尊菩薩跟娑婆世界眾生緣都很深。這個別駕他就接受事奉地藏。

  【既佛敕。豈捨我等。】

  地藏菩薩,他怎麼會捨棄我們這些人?因為他接受佛的付囑,彌勒佛還沒有出世,都要度這些五濁惡世的苦難眾生離開三惡道。

  【即求栴檀木。造三寸像。籠髻中。行住坐臥。稱念名號。】

  健渴居士他很誠心,古時候的人這種恭敬至誠,實在我們現代人是比不了。你看他就去找『栴檀木』,「栴檀木」是很名貴的,現在我們要找旃檀木還是很貴的,也很稀有的,很貴重的。『造三寸像』,這個像造得不高。就像我們隔壁,過去我請人造的地藏像,小的,那個地藏像讓一般家庭供奉比較方便。他造旃檀木的三寸像,『籠髻中』,髻中就在他的頭髮當中。古時候的人頭髮很長,就是把它籠在髮髻當中,古時候的人有綁髮髻,就把它供奉在頭頂上。供奉在頭頂上,等於是最恭敬的,因為我們人的最高的地方就是頭頂,頂戴,這就是頂戴奉行,那是最恭敬的,把那個地藏像籠在他的髮髻當中。『行住坐臥,稱念名號』,可見得他這種恭敬至誠不是一般的,你看行住坐臥他就稱念南無地藏王菩薩。所以他頂著佛像,稱念地藏菩薩的名號,一心稱念,這跟念佛是一樣的原理、道理。下面講:

  【莊宗皇天成中。】

  『莊宗皇天成』,「莊宗」是唐朝莊宗統治的時期,在公元九百二十三年五月十三日到九百二十六年五月十五日,莊宗他在位只有三年的時間。這是講他這一年,這個時候:

  【無奈何事。天下兵亂。健渴為賊兵被圍。不知迯去。受死在須臾。一念所持像。大將寄騎。合刃驚惶。告伴曰。昔所圖即地藏菩薩。豈誤破賢聖。即捨去。】

  這一段就是講在唐朝莊宗天成那一年當中,『天下兵亂』,就是打仗,內戰,打仗,有賊兵造反。健渴被賊兵圍困了,『不知迯去』,不知道要往哪裡逃,被團團圍住,『受死在須臾』,命在旦夕,非常危險。他一心,『一念所持像』,一心就稱念他所造的這尊地藏菩薩像的聖號,因為他地藏像都放在頭頂上,行住坐臥都稱念南無地藏王菩薩。一心稱念,或者是我們依照《無量壽經》講一向專念,也可以,念栴檀木造的這個地藏菩薩聖像。賊兵就圍過來,要殺害他,『大將寄騎』,騎著馬過來。『合刃驚惶』,大家看到非常的驚惶,這個「刃」是刀,要去殺害他的時候,忽然感到非常驚惶,驚惶失措。這個「大將」,賊兵帶頭的這個大將,就告訴他同伴,『昔所圖即地藏菩薩』,「昔」就是過去,過去他曾經所見過地藏菩薩的圖像,他就看到健渴就是地藏菩薩。因為他在頭上他還頂了一個地藏像。這個大將也是有善根的,過去他也見過地藏菩薩的像,看到他就是看到地藏菩薩了,看到地藏菩薩,他就不敢去傷害他。『豈誤破賢聖』,傷害他不就是殺害了菩薩,這還得了嗎?『即捨去』,所以賊兵就退了。這是一個感應。

  【健渴謂希有。】

  健渴他覺得非常『希有』,實在命在旦夕了,那個命就是在一剎那間,賊兵看到是地藏菩薩,不敢傷害他,就退了,他自己也感覺很「希有」。

  【兵亂靜後。問諸僧。語此因緣。聞者歎異之。】

  健渴等到兵亂比較平靜之後,他就『問諸僧』,到寺院去問這些出家人。『語此因緣』,「語」就是說,他訴說、敘說這段的因緣遭遇。『聞者歎異之』,聽聞的人都很讚歎,也覺得不可思議,真是感應不思議。下面講:

  【長興年。赴任時。怨家聞之。欲加刑害。在要路待之。怨家只見沙門往過。都不見渴。後聞已過。悔謝解怨心。】

  這段又是另外一個因緣,另外一個時間發生的事情。這個發生的事情是在『長興年』,這是公元九百三十年二月到九百三十三年,這是後唐李嗣源的年號,這個皇帝他在位也是三年,他的年號叫『長興』。「長興」這一年,『赴任』就是去上任,當官去上任。當官也會得罪人,會跟人家結怨,過去的冤家債主『聞之』,聽聞、聽說他要上任,要經過的地方就先打聽好。『欲加刑害』,就是要去殺害他,這個冤家要他的命。『在要路待之』,在重要的路段等他,等於是說在那邊埋伏、在那邊等著,等他經過,那就衝出來要去殺害他,報復。冤家在重要的路段等待他,在那邊等待、埋伏,要殺害他。『怨家只見沙門往過』,怨家沒有看到健渴從那裡走過去,只有看到出家人從那邊走過去。這個也很奇怪,他明明就是從這條路走過去,那些冤家竟然都沒有看到,只有看到出家人走過去,『都不見渴』,大家都沒有見到健渴這個居士。『後聞已過』,後來才聽說健渴已經過去了。但是這個時候,這個怨家也是很有善根,知道懺悔、謝罪,化解冤仇的心生起來。這也是得到地藏菩薩的加持,化解冤業,冤宜解不宜結。因為健渴居士他供奉地藏菩薩的虔誠,得到地藏菩薩的加持,連他的冤家債主也得度了,也受到地藏菩薩的加持,你看他知道懺悔,要謝罪,化解內心的怨恨。這又是一個因緣,就是一樁事情,感應的事蹟。下面又講另外一個:

  【又途中夜宿。天大雨。】

  這個字可能是打錯,打成「太」,應該是大雨。

  【行燈火都滅。髻中像。放光照宿如日。忽有音如幼人。曰早去早去。即驚異之。以光為前導去宿。明日大水洪起。宿所是水底。不知幾深淵。自謂。地藏菩薩救護。】

  這又是另外一個感應事蹟。就是又有一次,在路途當中要過夜、住宿,因為古時候要到某個地方去,路途都有相當的遠,路途比較遠的,當中當然就要找個地方住一個晚上,第二天再趕路。剛好那一天他要住的那個地方,那個時候天下著大雨,雨下太大了,燈火都被雨淋得滅掉,古時候點燈,燈籠這些都被雨淋濕都滅了,滅了就看不到路。好像我們現在是用手電筒,古時候是拿燈籠,那個燈籠點油燈或者點蠟燭。像以前我們小時候,元宵節小孩都要去提燈籠。燈籠被雨水那麼大,一淋,它就熄掉了,熄掉就晚上看不到路。看不到路,他頭髻當中那個地藏菩薩像就放光,照得晚上好像白天一樣,路就看得很清楚。這個時候忽然有聲音,『如幼人』,好像幼兒小孩。古時候用的名詞「幼人」,我們現在都講幼兒、小孩,幼兒園。像日本,有一次我去一個地方,好像一個公園,要買門票,大人五十塊,小人三十塊,我說什麼是小人?小孩,叫小人。所以日本那個文化都是隋唐時代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他們很多用詞都還保存隋唐時代那個用詞。這是唐朝時代它講幼人,現在我們就聽不懂什麼叫幼人,就是幼兒。好像有小孩子的聲音跟他講,『曰早去早去』,趕快走、趕快走,「早去早去」就是趕快,提早,趕快走,趕快離開。『即驚異之』,他感到很驚異、很驚訝,感覺很奇怪。『以光為前導去宿』,他就跟著地藏菩薩聖像放的光往前走,引導他去住宿,引導他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住宿。『明日大水洪起,宿所是水底,不知幾深淵』。「明日」就是第二天就發大水,洪水,山洪爆發,洪水沖下來。原來他們要住的那個處所,第二天在水底了,那個水很深,不知道「幾深淵」,好像有幾層樓高的水,洪水太大了。如果他們昨天晚上住在那個地方,肯定被水淹死了。這個也是地藏菩薩的指點,所以『自謂,地藏菩薩救護』,地藏菩薩救了他,保護他,給他指點,叫他趕快離開,所以才沒有被水淹死。所以他有這三個感應,都非常的稀有,非常不可思議。

  【行年七十八方死。即清泰二年。臨終之時。髻中像放光明。白念佛合掌取死。其光明。暫時指天而昇。人皆謂。光送健渴。定生天而已。】

  健渴居士他活到七十八歲。七十八歲也算是很長壽了,我們一般講「人生七十古來稀」,人生能活到七十歲就很稀有了。活到七十八歲,『方死』,就是他才過世。過世那一年是後唐『清泰二年』,公元九百三十五年,那一年他七十八歲。『臨終之時』,他髮髻當中的地藏菩薩聖像又放光明。『白』這個字如果是打錯的,可能是念「自」,自己的自,「自念佛合掌取死」。如果是「白」,這就不能念白,念伯,白就是向大家報告,我們現在講報告,他就是告訴大家他要念佛,他要往生了。就像我們現代臨終的人說,我要念佛求往生,就是這個意思,要念佛求往生。白念佛也好,自念佛也好,總是他就是合掌念佛求往生。往生之後,『其光明,暫時指天而昇』,那個光明引導他生到天道去,所以『人皆謂,光送健渴,定生天而已』。這個在《地藏菩薩本願經》經文也講,就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或稱名、或瞻禮,稱名就是念南無地藏菩薩聖號,或者禮拜,或者供養,或者刻鏤塑漆菩薩的聖像,就是造像或者是畫像,「是人當得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惡道」。三十三天就是欲界第二層天,忉利天,往生到忉利天宮去。健渴居士他往生天道,這是沒有懷疑的。好,這個公案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我們再看下面第十六:

  【長安都督崔李係地藏感應記第十六】

  【崔李係者。長安都督。崔尚書隆弟。王開富二年渴死。經二日還蘇。說冥途事曰。吾始死之時。有兩官人。扶腋而去。又見白馬兵史駈至。不知行幾計里。知到東北大城。向黑門南入見東方。向黑門西入見南門。向黑門北入。見有瓦屋十有餘。一一有十間餘。於中。數千椽彩。官人帽冠種種。皆黑色也。瓦屋左右邊。有史錄三十餘。皆曰。我是府君。又西南五十餘步。有史五十餘。李係。進初府君前。府君問曰。汝所奉事。係答曰。吾奉事地藏菩薩。供養諸沙門。】

  這一大段,這是講崔李係這個人,『崔李係者』,是『長安都督,崔尚書隆弟』,他的弟弟。在『王開富二年渴死』,這可能是開寶年間,這可能打錯字,或者是「王」可能是多出來的一個字,這也沒有關係,就是在有這麼一個時間,他渴死了。『經二日還蘇』,死了兩天又活過來,「蘇」就是甦醒過來。醒過來,『說冥途事曰』,說他到陰間去,幽冥界看到的這些事,跟大家講。『吾始死之時』,他說我剛開始死的時候,看見有兩個官人,就是當官的人。古時候當官都有穿官服,一看就知道是當官的。『扶腋而去』,「扶腋」就是兩個腋下,跟他扶著就走了,就好像把他架著就走了。『又見白馬兵史駈至』,看到騎白馬的兵史,駕著馬到他這個地方。他跟著兵史不知走了幾里路,『不知行幾計里』,就是說沒有辦法計算多長的路程。『知到東北大城』,他知道是到了一個東北的大城,在東北方一座大城。『向黑門』,那個門是黑色的,『黑門南入』,從「黑門」南邊進去,進入就見到東方。『向黑門西』邊進入,就見到南門。『向黑門北』方進入,『見有瓦屋十有餘』,這就是上面蓋著瓦的房屋有十幾間。『一一有十間餘』,這個瓦屋一座有十間多一點。『於中』,就是在這個當中,『數千椽彩』,也是有好像雕梁畫棟彩繪這樣。就像我們看到古代這些庭園,還有宮廟、殿堂這些的,它都有畫彩繪。『官人帽冠種種』,那個當官的人他的帽子,「冠」就是戴在頭上的,那很多種,就是官職、官位有階級的,也不同。『皆黑色也』,這些官人的帽冠,種種都是黑色。『瓦屋左右邊,有史錄三十餘』,有這個「史」,記錄的有三十幾個人。好像我們現在當文書、書記這一類的,官史有三十餘人。這三十幾個人都給他講,『我是府君』,我們就是「府君」。『又西南五十餘步』,又往西南方走大概五十幾步,『有史五十餘』,這個地方有官史五十餘人。『李係,進初府君前』,他走近府君的前面。他被人家叫過來了,叫到府君前,這個府君就『問曰』,就問他,『汝所奉事』,你在陽間你所奉事的是什麼?『係答曰』,李係就回答,『吾奉事地藏菩薩,供養諸沙門』。他說我是奉事地藏王菩薩,「供養諸沙門」,出家人他都有去供養。

  【府君又曰。汝既奉大聖。是則天福也。】

  『府君』又跟他講,『汝既奉大聖』,你既然事奉地藏菩薩是大聖人、大菩薩,你事奉地藏菩薩,又供養諸沙門,你修的是『天福』。「天福」,意思就是說你不應該到我們這邊來,你應該到天道去享福,你修的是天福,怎麼會跑到我們這裡來?

  【諸人問小史曰。】

  就是比較小的官史。

  【此人命盡耶。府君。即取一卷書文字小。自讀此書。告係曰。卿命未盡。地藏菩薩救護。】

  『諸人』,就是這些府君,有三十幾個、五十幾個,就問這個小史,旁邊官位比較小的,問他們說這個人命該盡了嗎?他是命該終了嗎?『府君』,這個府君就『取一卷書』,文字很小,自己就讀這卷書。讀完就告訴李係說,你的命還沒盡,你的陽壽還沒有盡,是地藏菩薩來給你救護的,『地藏菩薩救護』。

  【又呼小史曰。汝等。何相奪佛家人命。便責白馬史。著柱處罰一日。】

  好像這個『小史』,就是小鬼,這個小鬼去抓人,府君就責備,『汝等』,你們這些小鬼,人家命還沒有到,你怎麼去奪取人家這個佛家人的命?這個大概是抓錯人了。『便責白馬史』,就指責這個白馬史,就處罰,把他綁在柱子處罰一天,責罰。

  【復問。卿獨欲皈不。曰欲歸。】

  府君就問,你想要回去嗎?要回家嗎?他說他要回家,『欲歸』,要回家。

  【府君曰。卿欲見地獄。】

  就再問他,那你想不想看看地獄?

  【係答曰。欲見之。】

  李係回答說,他想要去參觀一下地獄。

  【府君。指馬一疋及史官三人。從東北出。而五六里許。見一大鐵城。方數十里。有一鐵屋。其中充滿鐵湯炎火。次巡撿一瓦屋。以鐵為門扉。冥官開鐵扉。而令見之。】

  這段就是府君就帶他去參觀地獄,指示給他一匹馬,以及史官有三個人,帶他去。從東北那個方向出去,大概走了五、六里,就看到一個大鐵城,那個城是鐵的。我們讀《地藏菩薩本願經》就讀到,「無非是銅是鐵、是石是火」,地獄有鐵。這個方圓數十里,也很大。『有一鐵屋』,我們讀《地藏菩薩本願經》讀到鐵屋地獄、火屋地獄,有一個鐵屋。『其中充滿鐵湯炎火』,「鐵湯」就是鐵去燒熔、熔化了變成液體的,像湯、像水一樣。大家如果去煉鋼廠看過那個煉鋼的,鋼鐵熔化了就像水一樣。裡面那個火非常炎熱,火焰很大,那個鐵屋地獄。『次巡撿一瓦屋』,那個是瓦房的屋子,這個瓦屋,屋頂上是瓦,但是『以鐵為門扉』,那個門是鐵做的。這個「扉」就是兩扇門,我們在祭祖的時候說「啟扉」,就是那兩扇門這樣推開。『冥官開鐵扉』,冥官他就開啟那兩扇鐵門,『而令見之』,就是讓他進去看看地獄,地獄就在裡面。

  【鄉看之。】

  他一看。

  【吾祖父祖等。皆在斯城中。悉扭械枷鎖。被繫縛其身。而猛火纏其身。焦爛身體。鄉見係流淚曰。汝當救吾。係曰。當念地藏菩薩。】

  他進去一看,結果是看到他們自己家裡的祖父、曾祖父等那些家親眷屬,都在這個城當中。『悉扭械枷鎖』,都戴著刑具,被這個刑具繫縛其身。『猛火』纏繞在他們身體,身體都被燒得焦爛,『焦爛身體』。『鄉見』,就是鄉親見面見到李係,都流了眼淚,說『汝當救吾』,說你來救我們。『係曰,當念地藏菩薩』,說你們應當稱念南無地藏王菩薩,地藏菩薩才有辦法救你們。

  【前行見一城。其中有熱鐵床座臥所。昔所見沙門坐。其身體如炭。猛火洞然。問。阿師修梵行。今何如此。沙門答曰。我等為名聞利養。而修梵行。內心外行。更以不相應故。昔所受臥具床座等。變為大苦具。衣服飲食等。變為鐵衣銅湯。檀越當救我等。曰阿師當念地藏菩薩。】

  又往前走,鐵門打開看到他們的鄉親、看到他們的祖父,這些家親眷屬都在這個城中,被猛火燒得身體都焦爛,勸他們念地藏菩薩。又往前走看到一座城,『其中有熱鐵床座臥所』,這是看到『昔所見沙門』,過去曾經看過的出家人,大概就是在他們家鄉寺院看到的出家人,這些出家人死了墮到地獄。『坐,其身體如炭』,坐在那個鐵床,身體就是燒得像木炭一樣,『猛火洞然』,猛火燒那個身體,那個景像非常痛苦,非常恐怖。李係就問,『阿師修梵行,今何如此』,你們出家人修行,「梵行」就是修清淨行,今天怎麼會落到這個地步,在這個地獄受這麼大的苦?『沙門答曰,我等為名聞利養而修梵行』,他們修梵行,表現這個修行修得很精進、修得很清淨,但是內心是為了求名聞利養。內心跟外面的行為裡外不相應,外面表現的修梵行,內心不清淨,內心都是要求名聞利養,為了求名聞利養來修梵行,為了讓大家對他恭敬供養。所以『更以不相應故』,所以說不相應。名聞利養是得到了,但是要受這個罪報。『昔』,就是過去所接受人家供養的『臥具床座等』,現在『變為大苦具』;『衣服飲食等』,接受人家供養的衣服飲食等等,『變為鐵衣銅湯』。衣服變「鐵衣」,飲食變「銅湯」,那個銅燒得熔化了,湯灌進去。『檀越當救我等』,「檀越」就是施主,應該來救我們。李係也勸他,『阿師當念地藏菩薩』,你應當念地藏菩薩,求地藏菩薩來救。

  【凡見數十地獄。各有楚毒。各各罪人滿其中。是皆人中所見人也。】

  去參觀了數十個地獄,各個地獄有各個地獄的苦楚,這個『毒』就是苦毒。『各各罪人』都充滿其中,看到這些罪人,都是在人間當中,過去所曾經見到的人,可見得墮地獄的人很多。古時候隋唐時代,那時候人心比我們現在好太多太多,那個時候一般人都墮地獄了,那何況我們現代人,我們現代造的業不曉得比過去古人超過千倍萬倍。所以這個時代,三惡道充滿,人天道很少,人死了之後大多墮三惡道。

  【又前進赤砂。有刃釰樹融銅柱。百千罪人。在上禮柱。皆見係流淚。卿當救我等。曰須常念地藏菩薩。】

  又往前進,有看到『赤砂,有刃釰』,「釰」是刀劍,刀山劍樹,燒得紅紅的銅柱,那個就是炮烙。『百千罪人在上(禮柱)』,就是抱在銅柱,這就我們一般講炮烙。罪人看到李係都流淚,說『卿當救我等』。李係也是勸他們,『須常念地藏菩薩』,要求地藏王菩薩來救。

  【如是黃沙白沙焦沙等七獄。】

  有七個地獄。

  【皆同上所見。】

  都是同上面所見的一樣。

  【於是便還。】

  『還』就回來了,再返回來。

  【係見綠瓦沙屋。玲瓏峙七八寸梁寶。便道左右寶樹。眾果雜雜。即問二人史官。曰地藏菩薩弟子。奉事檀越中。重畫像者。多生淨土。或生兜率天。各隨其所願。不信圖而事者。多住此處。】

  這一段,參觀地獄又返回來,李係看見綠色的瓦沙屋,『綠瓦沙屋』,它有『玲瓏峙七八寸梁寶』去裝飾。『便道』,這個走道『左右』都有寶樹,『眾果雜雜』,就很多,這個寶樹當中也有果實。就是很莊嚴的一個地方,這個景像跟地獄就完全不一樣。『即問二人史官』,問兩個史官,是誰住在這個地方?『曰地藏菩薩弟子』,這個都是生前奉事地藏菩薩的弟子。『奉事檀越中,重畫像者』,就是說他們特別重視畫地藏菩薩像、造地藏菩薩像。所以這個奉事的「檀越」,就是施主,這些施主當中,他們很重視畫像或者造像,他們過世了,『多生淨土』,都是生到西方淨土。『或生兜率天』,生到彌勒菩薩那裡,『各隨其所願』。奉事地藏菩薩,各人發的願不一樣,有人發願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那裡。像我們淨宗,我們大家都是發願要去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淨土。不是修淨土法門,可能他發願到兜率內院,將來跟彌勒菩薩龍華三會下生人間,再跟彌勒菩薩下來。『不信圖而事者』,沒有畫圖、雕刻奉事地藏菩薩的,只見到地藏菩薩有稱名、有禮拜、有供養,都住在這個地方。可見供養地藏菩薩都是有福報。

  【又係前進。】

  李係又往前進。

  【見大城中大寶殿。百千萬億男女。遊戲其中。又見父母六親等。歡喜問訊。諸男女言。前在地獄中。因卿教念地藏菩薩。而捨苦生此大殿中。父母兄弟六親歡喜語余曰。卿恩澤。感地藏菩薩化。而離苦生彼處。又問曰。是何處。答曰。名福舍。壽命長遠離眾苦。雖生此中。必遇彌勒三會。盡諸苦際。】

  李係又前進,看到一座大城當中有大寶殿,現在看到那個大的宮殿都是七寶去裝飾的。有『百千萬億男女』,就是很多。『遊戲其中』,在裡面遊戲,這大城很大很大。『又見父母六親等,歡喜問訊』,就是他的家親眷屬。『諸男女言,前在地獄中,因卿教念地藏菩薩,而捨苦生此大殿中』。他們就是說,你前面看到我們在地獄受苦,我們求你幫忙,你勸我們念地藏菩薩,我們就念地藏菩薩,所以捨離那個苦的地方,生到這個大寶殿當中。他們的家親眷屬統統得救了。『父母兄弟六親歡喜語余曰』,父母兄弟這些六親眷屬,看到他就很歡喜,跟他講,『卿恩澤,感地藏菩薩化,而離苦生彼處』。就跟李係講,他說承蒙你的恩澤,教我們念地藏菩薩聖號,感應地藏菩薩來教化,我們就離開痛苦的地獄,生到這個地方來。

  『又問曰,是何處?』你們生到這個地方是什麼地方?『答曰,名福舍』,這個地方叫福舍,有福報的精舍。福舍,舍是住的地方,就是福地,有福報的。『壽命長遠離眾苦』,壽命很長,就遠離那些苦了。『雖生此中,必遇彌勒三會』,雖然我們生到這個地方,將來彌勒菩薩下生到我們人間來示現成佛,他們就會在彌勒菩薩龍華三會相逢。我們做三時繫念,第一時念佛寶讚都會念到「龍華三會願相逢」。他們說生到福舍,然後等到彌勒菩薩下生人間示現成佛,他們就在彌勒那個三會當中,其中一會得度,得解脫,生阿羅漢,脫離六道。這個果報實在是太殊勝了,你看從地獄那就超生到善道,將來遇佛得度。

  【係問曰。何設士。曰昔地藏菩薩在世時。受如來付屬。白佛言。四部弟子。必定令不墮惡道。彌勒出世。二佛中間。五十六億七千萬歲內。若願生淨土及第四天者。福少者。皆就此福舍。不還惡趣。使待後佛而已。還至府君前。即遣前二人。送皈得蘇。聞之。因畫像人頗多矣。】

  李係又問,為何設置在這個地方?為什麼會有這個地方?『曰』,就是回答,回答李係問的。『昔地藏菩薩在世』,地藏菩薩在忉利天宮受佛付囑。我們常常讀《地藏經》,地藏菩薩接受釋迦牟尼佛的付囑,就是彌勒出世以來眾生,不要讓這些眾生墮惡道一日一夜,一日一夜都不要讓他們墮,這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到極處,就交代地藏菩薩,眾生到地獄門口,他能夠念得一尊佛的名號,能夠念得一句大乘經典,你要方便給他救度出來,不要讓他墮地獄。所以地藏菩薩當時在忉利天宮接受釋迦如來的付囑,地藏菩薩也在佛前發願,四眾弟子,必定不讓他們墮惡趣,不讓他們墮惡道。在彌勒佛還沒有下生人間,還沒有出世,還沒有到我們人間來,釋迦牟尼佛跟彌勒佛這個中間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萬歲』就是萬年,這個當中有人發願要往生西方淨土,以及有人發願要到『第四天』,就是發願要到兜率陀天,彌勒內院,在欲界第四天。福報比較少的,『皆就此福舍,不還惡趣』。如果願生淨土,當然他發願就到西方去,彌勒菩薩下來成佛,他從西方也是可以來的。如果有人發願要到第四天,福報比較少,就還不能生到第四天,就先住在這個福舍,地藏菩薩所建立的。「不還惡趣」,就不會再墮三惡道。一直等到『後佛而已』,就是等到彌勒佛下生成佛,他們遇到彌勒佛就得度了。所以這個果報也非常非常殊勝。

  李係參觀完之後,參觀地獄,又參觀地藏菩薩的福舍,他們家親眷屬也都得度了,又回到『府君前』,「府君」就派帶他去參觀這兩個官史,送他回到人間。『送皈得蘇』,他又醒過來,把到冥間看到的事情跟大家講。『聞之』,聽聞、見聞的人,發心畫地藏菩薩像的人就『頗多矣』,就滿多了,很多人就發心造像。這是造像它這麼殊勝的功德利益,詳細都在《地藏菩薩本願經》的裡面。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第十七個公案,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