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令歸正路,迷徒安心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十九集)  2023/1/19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99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八頁倒數第三行,從當中「問」這個地方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對一對地方。下面就是:

  【止觀兩門既為宗要。凡夫初學未解安心。請示迷徒令歸正路。】

  《華嚴經》上的比喻,比喻如來教化眾生,要用『止觀兩門』來教化眾生。下面我們今天這堂課學習第二個問答,上面已經學習過第一個問答,這堂課是學習第二個問答。『止觀兩門既為宗要』,就是修止、修觀這兩門既然是我們修學的「宗要」,宗要這兩個字就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止觀兩門」是佛法修學最主要的科目,就這個意思。止觀展開來就是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總綱領就是止觀,八萬四千法門再擴展開就是無量無邊的法門。法門再多,不離止觀,總是不離止觀的原理原則,無論你修哪個法門,都不離止觀。放下是止,看破是觀。止觀,用比較淺白的話就是看破放下,止就是停止,放下,給它止息了;觀是看破,看清楚事實真相,明瞭事實真相,這是觀。明瞭之後,放下分別執著,這個就是止。『凡夫初學未解安心』,我們是凡夫,是初學,剛剛發心來學這個《華嚴奧旨》,「未解安心」,還不能理解怎麼安這個心。就像《金剛經》講的,這個心要安住在哪裡?如何降伏其心?須菩提問了這個問題,這個也是有同樣的、相同的意思。「凡夫初學未解安心」,這個是重要的問題,這個心要安在哪裡?不知道。學佛的人很多,能夠抓到核心的人太少!這是真的,抓到核心,抓到最重要的,安心。這個心安在哪裡?怎麼安心?真的抓到這個核心的人很少,不知道。

  達摩祖師初到中國,達摩祖師在我們中國南北朝,梁武帝這個時代來到中國。他也拜見了梁武帝,跟梁武帝談到佛法,梁武帝不能夠認識理解達摩祖師,所以後來也就沒有去護持。梁武帝見到達摩祖師就請問,我蓋了四百八十座的大寺廟,安置出家僧眾二十多萬人,我這個功德大不大?用國家的資源來護持佛教,這個功德大不大?而且我們中國佛教的素食運動是梁武帝提倡的,他讀到《楞伽經》,菩薩慈悲,不忍食眾生肉,不忍心吃眾生的肉。他讀了這段經文,深受感動,他就發起吃素。所以在中國佛教,第一個提倡素食運動是梁武帝,這是他的功德,提倡素食運動。皇帝提倡了,當然他的影響力是全國,下面文武百官,第一個響應的當然就是出家人。因為皇帝是在家人都吃素了,那出家人還不吃素嗎?當然全國寺院的僧眾也都一律改為素食。在梁武帝之前,出家人也是跟現在外國人的出家人一樣沒有吃素,只有不殺生,吃三淨肉(不聞殺、不見殺、不為我殺),沒有吃全素。梁武帝提倡之後,全面就素食了。印光祖師對這個功德是非肯定讚歎的。所以中國佛教有素食,是從梁武帝開始。

  他建寺,建了四百八十座。問達摩,建了這麼多寺院,我這麼護持佛教,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也很直接,給他回答他說「並無功德」,你並沒有功德。梁武帝聽了當然心裡就不舒服,為佛教做這麼多事情,你還說我沒有功德。說功德不多都好像不對,還說我沒有功德,當然話不投機就半句多。因為梁武帝不了解達摩,達摩對梁武帝的回答也是很誠實的回答,我們也可以說,也沒有給梁武帝面子,我們用現在話講。當然談到這裡就談不下去了,並無功德,那還談什麼?接下去就不談了。梁武帝就送客,把達摩祖師送走了。所以達摩祖師沒有人認識他,也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他講的人家聽不懂,當然也就不能接受了,只好去面壁。面壁了九年,到河南省嵩山少林寺打坐,坐了九年,他是等傳人,有善根福德因緣的人,他能夠把這個直指的佛法(禪宗)傳授給他。所以面壁九年,遇到一個慧可這個年輕人,這個出家人。他聽到印度來的達摩祖師,在嵩山少林寺打坐面壁九年,他知道這個人不是一般人,所以就一個很恭敬的心去向他求法。這個也是緣分,以佛法來講還是一個緣分,離不開因緣。達摩祖師來,其他的人沒有緣分,不認識他,他講的也聽不懂,不能接受,無緣,只有慧可有緣。

  慧可的求法,那種真誠心是不得了的。那個時候冬天北方(河南算北方)下雪,他在石洞外面跪著,向達摩祖師求法,跪著向他求法。跪了多久?跪了三天三夜。實在講,古人那個身體體力、抵抗力也大,我們現在人跪三天三夜就被凍死了。跪了三天三夜,那個雪已經累積到膝蓋了,整個膝蓋都積滿了雪。達摩祖師也不理他,跪了三天三夜,還是不理。不理,他就拿身上佩的戒刀把胳臂砍掉一隻,供養達摩。達摩看到他,就問他,你何苦?為什麼要把胳臂砍掉?你來找我有什麼事情?你為了什麼事來找我?慧可就說,我心不安,求和尚給我安心。達摩祖師他就伸出一隻手說,好!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大家看到現在那個木雕的達摩祖師,有一隻手伸出去的,那個就是他要慧可你心拿來,我幫你安。你拿出來,我幫你安。所以我們現在到藝術店、精品店,看到達摩祖師的像,有伸出一隻手的,那個就是達摩祖師要慧可把心拿出來,拿來我幫你安。慧可聽到這句話,回頭,回光返照一找,我一直想要安心,心在哪裡?去找,找不到。他說「覓心了不可得」,覓就是尋覓,就是去找,說我找心找不到。達摩祖師再回他一句話,「與汝安心竟」,我把你的心安好了。你的心不是找不到嗎?既然心都找不到,你說不上安不安,不都安好了嗎?他在這一句話當下就覺悟過來了,就悟入了,真的心安好了,因為覓心了不可得。

  原來我們一天到晚心很亂,希望把這個心安,結果這個心也不知道在哪裡?也找不到這個心。所以這個當中要去悟,悟入這個境界、這個道理。所以在六道裡面,尤其是我們在欲界,心浮氣躁。我們一般這個心,心浮氣躁這個心叫妄心,所以心都是浮動,都不安。因為妄心,妄心就是「觀心無常」,這個心是無常的,生滅變化,剎那不停,這個心是動的。所以什麼叫無明?就是心動了,一念不覺,就是那個心動了,起心動念,就不安了。最初一念,當下一念,起心動念,就有了無明,就不安了,真心變成妄心。其實真心是不會變的,是迷了,起心動念,所以就不安了,就像水上的浮萍,隨波逐流。可見得安心不容易。古人所謂「心安理得」,心安是定,定生慧,智慧開了,事理就通達明瞭。心不定是妄心、妄念,妄念不定,障礙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心定下來,沉澱下來,自性般若智慧就現前,對一切事理就通達明瞭。這是戒定慧三學,修學的一個總原則,因戒生定,因定開慧。

  『請示迷徒』,就是請你指示這些心不安的人,『令歸正路』。這個問答就是問這個問題,「請示」,請開示還在迷惑顛倒的人,請你指示這些心不安的人,「令歸正路」,怎麼幫他安心?指示他一條正路。這個就是這篇論文的題目「妄盡還源」,幫助他還源。妄是迷,迷破了才還源,還到本源了。這是問這個問題,要怎麼修?止觀既然這麼重要,凡夫初學也不知道怎麼安心,請開示,讓這些還在迷惑的人他回歸到一個正路,找到安心之路。下面大師為我們解答,我們看這個答:

  【答。依起信論云。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

  這個就回答了,初學凡夫不知道怎麼安心,要怎麼修,心才會安?請祖師開示。祖師回答,依據《大乘起信論》這個論文裡面說的,『若修止者』,如果你是修止,你真正要修行,「未解安心」,不知道怎麼樣修清淨心。《起信論》裡面有告訴我們,你要想修清淨心,首先要『住於靜處』。「住於靜處」就是要找一個清淨的環境,這個是對初學來講,必須你要找一個清幽,很清淨的環境,因為初學心浮氣躁,心不定。因為心不定,外面環境會影響我們的身心。我們是凡夫,沒有辦法不受影響,能不受影響的是聖人,那就不是凡人了。聖人他就沒有障礙了,沒有這個問題了,在任何環境他都不受影響,他有真功夫,那個功夫就是看破。為什麼他不受影響?因為他看清楚事實真相,看清楚了當然他不受影響,不會在這些境界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所以那個不受影響的聖人,他真功夫就是看破,沒有別的,就是看破。

  所以在《金剛般若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假的。譬如電視屏幕,什麼都沒有,乾乾淨淨,這叫清淨心。但是頻道打開,信息傳過來,那裡面有聲音、有形相,有說有笑,有打、有罵、有哭,種種的都有了,千差萬別,什麼都有。凡夫著了這個相,著相,這些幻相能引起凡夫的煩惱情緒,就是隨這個相去轉,受這個相的影響。順自己的心,他就生歡喜,這個我喜歡看的看了很歡喜;不順自己的心,就厭煩、就討厭,生煩惱。你的心就是跟著這個幻相去轉,這個就是我們凡夫,就是這樣的,凡夫就是會受境界影響。不受境界影響,那不是凡夫,是聖人,他真的看破了,那是假的,什麼相在他眼前,他心都是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所以修行人,有功夫的人知道那是假相,屏幕上面它什麼都沒有,就好像照鏡子也是一樣。我們現在大家常常在看電視,像手機,現在人手一機,幾乎每一個人都有手機,手機也是有屏幕,屏幕上它什麼都沒有,但是它能夠現相。不管它現什麼樣的相,好的相、不好的相,我們講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相,從佛法界到地獄法界所有的相,不管什麼相,都是虛妄。真正看破的人,他就不取於相,他不去取那個相,心如如不動,見如不見,看見跟沒看見是一樣,他心沒動。他有沒有見?見了,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麼叫不見?他心裡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喜歡的就生貪心,不喜歡就生瞋恚心,沒有,他的心完全能夠平靜,就是《金剛經》講的如如不動,不動就平靜。不取於相,才能如如不動;你取相,你就動了。他笑,跟著笑;他哭,跟著哭,被他影響、被他轉了。如如不動,看得非常清楚,但是心不動,沒有分別執著,這個叫功夫。能不起一個念頭,雖然不起念頭,但是清清楚楚、明明瞭瞭,你問他,他統統知道;你不問他,他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確實痕跡都不著,不落印象,不著痕跡,的確是這個境界,要有這個功夫!

  我們凡夫沒有這個功夫,碰到境界,分別執著就來了,心裡就受影響了,這個你就要遠離。所以小乘的修學,要遠離塵囂,就好像小學生,你的程度是小學,一個階段的你要避開;等到你小學有個基礎了,再提升到學大學的,就是大乘,大乘就要接觸了,因為你要度眾生。你不接觸這些社會大眾,不接觸這個紅塵,你怎麼度眾生?怎麼弘法利生?那必須要接觸。接觸,你自己本身要能夠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樣才能度眾生。不然的話,都被眾生度走了。還沒有這個功夫,那就沒有辦法出來度眾生。有了這個功夫,或者修到一定的程度出來磨鍊,在境界上提升,前面總是要有一個階段性的基礎訓練,這個也是需要的。特別是我們凡夫心還不定。

  像過去潮州廣東揭陽謝總,他辦的道德講堂,這是我們現代的。辦道德講堂,它的時間一期是七天,初學的七天。七天,他提供吃住免費,有義工老師在帶,輔導。每一天上課聽光碟,聽傳統文化,這些講得比較好的老師他的DVD光碟,按照這個去排課程。我們過去請北京陳曉旭拍的,台灣王導去導演的《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也列在他們晚課的一堂功課,當時拍了八集,一集是四十五分鐘,列為一堂功課。每一天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都有它的課程。去參加,不用收費,他都供養,但是唯一的條件,收手機。手機要交到櫃台,櫃台幫你保管,就是你來這裡學習七天,不能看手機,不能跟外界聯絡。剛開始很多人很不習慣,天天看手機,現在突然不能看了,難免情緒上會有騷動,就有質疑等等的,這個情況都有。謝總他也有方法,帶這些義工老師去安撫這些人的情緒,勸他們先把心靜下來聽聽這些老師講的。第一天、第二天,心還是很浮躁的,剛來,又不習慣。到了第三天,這個心慢慢沉澱下來了。第四天、第五天,開始進入狀況,聽懂了,嘗到法味,得到法喜了。到了第七天,還是意猶未絕,欲罷不能,時間到了,想要繼續再聽,時間到了。嘗到法味,得到法喜了,有很多人他就很想再留下來繼續聽,但是後面還有一批人要進來,所以還有些人他就發願留下來做義工了。辦得非常成功!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對他辦這個光碟的道德講堂非常讚歎,的確這個是我們現代教學很好的一個模式。那就是七天。

  如果有些老同學,他境界提升了,他提升了,進階班是二十一天,就是三個星期,這個層次就比較高了,能夠定二十一天不看手機;如果能定到四十九天,那就更不得了。可以從七天,或者從三天,甚至從一天開始,慢慢漸進式的,這樣放下。關鍵,這個手機很關鍵,手機收起來,你心無旁騖,你才能專心聽經、聽課,你才能吸收。如果你一面聽課,一面看手機,你的心都在手機上面,沒有心去聽那個課,老師在講什麼你都沒聽到,那就沒有效果了。所以我去參觀,他跟我說收手機,我就知道這個效果出在收手機。收手機就是先隔離,像現在疫情,你要隔離才不會被污染。你有功夫,你有免疫力,那就不用隔離,它對你不會有影響。你沒有免疫力,你就會受影響,你就要遠離。所以這些道理我們要知道。所以要『端坐正意』,「端坐」調其身,「正意」調其心。像謝總那邊上課,大家規規矩矩坐在那裡聽課,這些形式、規矩能夠幫助你把心定下來。但這些規矩就是要收手機,如果不收手機,大概這個效果也有限。下面這一句:

  【不依氣息。】

  『氣息』是呼吸。有人修數息觀,坐在那裡注意呼吸,用這個方法來攝心,慢慢的把妄念放下。數息就是數一、二、三、四,你數出息或者是入息,就是說因為我們一個氣呼出去、一個吸進來,呼吸,你要數呼就不能數吸,不能說呼吸同時都來數,這樣不行。你要數吸就數吸,數呼就數呼,一到十、一到十,這樣數,這個是數息。也有人用數息念佛的,根據這個呼吸在念佛,比如說呼就念一句阿彌陀佛,吸就停一下,呼再念一句阿彌陀佛,這個叫數息念佛。如果沒有念佛,叫數息觀。其實數息念佛就是數息觀的一種,就是注意呼吸,心專注在呼吸上面,用這個方法來攝心,慢慢的把妄念放下,這個是初學。功夫得力了,就不需要用數息,他就很自然了,自然心就定下來了。

  【不依形色。】

  『依形色』屬於觀想,《十六觀經》裡面就是觀形色,第一觀「落日懸鼓」,就想太陽下山了,像鼓一樣,慢慢的落到山下。這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第一觀,十六觀的第一觀,觀落日懸鼓。太陽快要下山了,紅紅的掛在天邊,黃昏那個時候陽光已經不刺眼了,就是看一個紅紅的,就好像一個鼓懸掛在空中一樣,叫落日懸鼓。那個太陽就像個鼓懸在那裡,你的眼睛注視,看那個太陽,專注那個太陽。所以這是依照淨土宗的。這裡講『不依形色』,觀空了;依形色就屬於觀想,觀想念佛。觀想很多種,《十六觀經》就是修淨土,還有你看不淨觀、白骨觀,這也是一種觀想。你觀空,「不依形色」,觀空也是一種觀想,那是屬於觀空。依形色就是觀想,有一個形色來觀,觀想;不依形色,觀空,一切法皆空。

  【不依於空。】

  『空』是什麼都不想,如果什麼都不想,修成功就是到無想天去了,無想定,果報在第四禪的無想天,你修偏了也非常麻煩。所以修禪定也不簡單,必須要有好老師在旁邊看著你,你稍稍錯了,馬上給你糾正過來,如果不糾正,你很容易著魔。修禪定,的確要有善知識,真正對禪定功夫有修有學的人,他能夠指導你,你要跟這樣的人學才不會出差錯。如果自己盲修瞎練,恐怕出問題,不修還好,修到最後變神經病,神經不正常。所以修禪定,必須好老師來指導,自己也要依老師指導來修,依教奉行,才不會出問題。不像學教,學教有經典的依據;不像念佛,念佛就念一句阿彌陀佛,這個就比較不會出亂子,這個比較穩妥,比較穩、比較妥當。下面講:

  【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

  這裡就講得究竟了。所以清淨心不能依外面的依靠,外面『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清淨心不能依外面,你有依外面這個依靠就不清淨,就是著了相,就不清淨了。有依靠,你很容易被破壞,我們一般講依賴,不能有這個依賴。「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地水火風是外面我們看到的這些物質現象,見聞覺知是我們的精神現象,不依這個。

  【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

  前面講依什麼都是執著,執著要放下,『一切諸想』就是分別,分別也要放下。『亦遣除想』,起心動念也要放下。

  【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隨心外念境界。】

  『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為什麼?幻相,它不是真的。一切法,那個法它自己有什麼想法?沒有,它本來就沒有想。想,現在有想都是我們的妄想。法,它沒有想。「念念不生」,它也沒有生;「念念不滅」,它也沒有滅。為什麼?因為它是幻相,不是真的。念念是緣,緣生,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生的是幻相,生出來的這些事相、這些形相,都是虛幻的幻相。譬如電影放映機一秒鐘開關二十四次,一開一關,那個就叫念念。我們的念頭一個生一個滅,就像老式的電影,那個開關一秒鐘開關二十四次,就是生滅二十四次,那個開關就是念念,一念接著一念,影像投射在銀幕上,那就是生滅。

  為什麼說「不生」?時間太快了;不能這個說法,這個講法講不通。不生是什麼意思?銀幕上沒有留下痕跡,這叫不生。我們不能說時間因為太快所以說它不生,這個說法是講不通,你看到明明有生。所以這個不生的意思,銀幕上沒有留下痕跡。你看電影打在銀幕上,銀幕上有留下痕跡?有印上去嗎?沒有,所以這個叫不生。我們眼睛的速度趕不上放映機的速度,如果我們眼見東西的速度跟放映機的速度是平等的,那我們看到是一張一張的底片。就是這個速度不一樣,我們沒有看到一張一張的,是看到它一張一張連續的相似相續相,連續,雖然連續,它確實是不生,銀幕上一絲毫沒有沾染,不生。不生,哪來的滅?

  所以說念念不滅是假的,不是真的。放完了,銀幕上一片空白,沒放也是一片空白,我們用這個銀幕來比喻,會很清楚體會它是怎麼一回事情。用這個銀幕比喻我們的自性本體,就像銀幕一樣,一切都是空白的。但是我們自性能現依正莊嚴,我們現在看到整個世界山河大地,是我們自性這個銀幕現出來的,跟這個道理完全相同,只是頻率不一樣,我們自性裡面的頻率簡直不可思議。頻率有時候快、有時候慢,譬如水,水是液體狀態,水蒸氣是氣體的狀態,冰是固體的狀態,它是同樣一個東西,它的分子都是水,為什麼會有這樣三種狀況?頻率不一樣。頻率很慢,變成冰;頻率快,它就變成水;再快,它就變成氣,水蒸氣。現在我們知道,不管它的頻率快慢,都是念念不生、念念不滅。八地菩薩看這個不生不滅,極微細的波動他能感受到,他看到事實真相,這個念頭念念在動。

  念頭在動,一動它就現出這個相。相,我們今天講物質現象,其實物質現象是假的,不是真的。物質現象裡面同時還有精神現象,精神現象是見聞覺知,這是性德。這個讓我們了解一個事實真相,就是所有的現象,無論是精神現象、是物質現象、是自然現象,全是心波振動所現的境界,心裡波動所產生出來的幻相。所以佛家講「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一切法從心想生」,法從哪裡來?法是心現的。心怎樣現這些法?心在振動時候,它就出現。這個念就是心動,念頭動。動,它就出現;不動,它不出現。動的時候,不能說它有,它不生不滅;不動的時候,不能說它無,它一動就能生萬法,依正莊嚴立刻就現出來了。我們今天見的這個相是念念的相續相,這個相續相的所有一切現象都是幻相。《金剛經》上比喻「如夢幻泡影」,好像作夢一樣,幻是幻化的,好像水泡,好像陽光下的身影,它是虛幻的。你不能執著,你要執著,你就錯了,你就迷了。不但不能執著,最好也不要分別,沒有分別的必要。

  『亦不隨心外念境界』,心外沒有境界,境界是從念產生的,是幻相,所以心外無法。但是我們今天迷了,我們會受心外這個境界所轉。本來是境隨心轉,迷了之後妄心就隨境轉,這就壞了。我們要知道事實真相,不被外境所轉。

  【然後以心除心。】

  前面這個心是真心,後面這個心是妄心。『以心除心』,我們用真心,不用妄心。什麼是真心?真心就是他沒有念頭,有念就是妄心,那不是真心。你會用真心,你就是佛;你知道用真心,你就是佛,你就不是凡人。十法界全部用的是妄心,阿賴耶識是妄心,八個識,識心,那是妄心。十法界的佛、菩薩、緣覺、阿羅漢、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個十法界。十法界,六道法界加上四聖法界,統統還是用妄心,不是用真心。四聖法界的聖人,他妄心用得正,相似即佛,很相似,但他不是用真心,接近了,還不是真的,他還是妄心。只有入一真法界的這些大菩薩,他用的是真心。所以這個十法界全用的是妄心。

  交光法師註《楞嚴正脈》,他提出來,世尊的本意是教人捨識用根,識是妄心,我們講八個識是妄心。根,根是真心,就是「以心除心」,根是六根的根性。我們六根,根中之性。識是六根的分別,眼識,眼見色,分別色法;耳識,耳聞聲,分別音聲。根性是了別,它不是分別。根性是了別,了是明瞭,明瞭它沒有分別。根性像鏡子一樣,鏡子照外面景像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沒有分別。沒有分別,那是見性,用見性見色;用聞性聞音聲,用鼻性嗅香,用舌性嘗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用真心。我們見色,眼睛一張開,第一念接觸的是見性見,那是第一念。第一念我們不知道,很快第二念就變成眼識見,第一個是見性,很快就變成眼識了。如果你永遠保持第一念,不落在第二念,那你就前後際斷,就是法身菩薩了,就入一真法界。

  【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令歸正念。】

  我們的心是散亂的,胡思亂想,前面一個妄念滅,後面一個妄念又生,止不住,怎麼辦?得要用善巧方便把它止住,『歸正念』,正念稱性。下面一段:

  【常勤正念唯心識觀。一切魔境自然遠離。】

  這個唯心識觀,在《占察善惡業報經》有提到這個觀法,這是給凡夫根性比較鈍的,修這個觀法比較能得力,有下手處;根性利的,在《占察經》講,可以修真如實觀,用真心。

  好,這一堂課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我們壬寅年快過去了,再過兩天就過年了,『常勤正念唯心識觀,一切魔境自然遠離』,我們就留在明年繼續來錄製。祝大家新春吉祥,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闔家平安。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