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沙彌律儀要略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集)  2013/10/2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1-006-0008

  《沙彌律儀要略》。諸位同學,請大家翻開課本第九頁,我們從第四行第三句看起:「非帛不暖者,或可為之,餘俱不可。」我們上一次學習到這個地方,這條是沙彌十戒第六條「不著香花鬘,不香塗身」,也就是我們世俗人用的香水、香皂這一類的,出家人就不要用,也不要塗在身上。這段是講穿的衣服,一般世俗人穿的衣服就比較講求華麗,還有布料的品質,特別是有關殺生的,像獸毛的衣服,或者皮衣,或者蠶絲這類的,這類的衣服都有關係到殺生方面的。所以我們出家人也不適合穿這種布料,這種質料的衣服也不適合,大部分都是用粗疏麻布。

  古時候佛陀時代,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他隨身之物是三衣一缽。這個衣,在古時候布料得來很不容易,一般人家也買不起高品質的布料,富貴人家才有辦法買得起。一般人家穿的衣服,像粗疏麻布這一類的,一般的人家都穿這個。出家人穿的就比這個更差了,出家人是穿人家不要的,在家人穿破了、不能穿了丟掉的,丟掉了到垃圾堆去撿,出家人撿回來這個布還可以用的把它剪下來,然後再一塊一塊的把它縫接起來。撿在家人的衣服,顏色就很多了,拼拼湊湊的,五顏八色,所以把它織成一件衣之後再用染色。染色就像現在深咖啡那樣,透過染色一般叫壞色衣,就是破壞它原來的正色,紅黃藍白黑,這是五種正色,出家人不適合用。所以要把它混合,混合起來變染色的,叫染色衣,又叫糞掃衣,糞掃衣就是人家不要的。這是講出家人穿的衣物。

  這條戒它也有開緣,因為佛講的戒都是合情、合理、合法,也通人情世故,不是完全不通融的。「除年及七十,衰頺之甚」,除非年紀已經到七十歲,一個人到了七十歲的年齡,在古禮講是老,就算是老人了。七十以上的老人,他這個身體當然就衰退了,衰頺之甚就是衰退了。有的比較怕冷,「非帛不暖者」,沒有棉衣、沒有毛衣這類的,他就不能保暖。「或可為之」,或是或許,可以來穿,因為他身體上的需要。「餘俱不可」,如果不是這樣的情況就不可以穿這種毛衣、皮衣、蠶絲類的,這些好的衣服,餘俱不可。

  下面舉出:「夏禹惡衣,公孫布被」。夏朝的大禹當皇帝,他穿的衣服還是跟一般人民穿的一樣粗疏麻布,沒有穿比較好。公孫是漢朝的大官,用布去做棉被(被子用布做的蓋了不暖,這個大家都知道,所以起碼要用棉被,一般的棉才能保暖,用布的就很便宜),他當了大官還用布去做被子。這個公案我們詳細在《沙彌律儀要略增註》,我們在山東海島金山寺詳細的跟大家講了一遍,都有保存這個資料,我們同學需要可以看。如果需要文字檔也可以提供給大家,希望大家有文字檔可以先看文字檔來學習,我們這個《要略》就是再把重點提起,大家如果想深入,進一步要看《增註》。「王臣之貴,宜為不為」,就是一個國王、大臣這樣尊貴的人,他們的身分地位是可以穿這些東西,可以用這些東西,這個符合他們的身分地位,以常理來講,他們是可以的。但是他們可以這樣做,他們不這樣做,這個也是給我們做一個榜樣,不浪費、不奢侈,雖然做到國王、大臣,他用的跟一般平民一樣,這非常難得。

  「豈得道人,反貪華飾」,豈得就是怎麼可以的意思,一個修道的人怎麼可以反而不如世俗的人,反而貪求這些華麗的衣飾、裝飾。所以下面講:「壞色為服,糞掃蔽形,固其宜矣。」現在我們中國佛教寺院,也有一些寺院比較講求苦行的,講求苦行他穿的都是壞色衣。我記得我剛受戒回來那一年,在台灣台北市南港有一個十八羅漢洞,我們有幾位戒兄弟就是在那個地方出家的,受完戒之後他們也曾經邀請我去他們的道場參觀。他們那個道場有一個特色,出家眾就不能拿錢的,穿的衣服都必須染壞色(他們染的衣服,我看就是像木炭的顏色,比較淡),他們就是穿染色衣、不拿錢,他們道場規定是這樣的。所以這個也是值得我們學習、讚歎的。

  另外就是我在家的時候,在台灣苗栗縣苑裡鎮,在苑裡火車站旁邊有一個寺院叫大興善寺,這個大興善寺在中國內地像西安就有個大興善寺,密宗道場。那時候有一個無名比丘尼,我出家那年她就往生了,專門持大悲水跟大家結緣,很多人去那邊請大悲水,治療疑難雜症,都有很殊勝的感應,很多疑難雜症喝了她那個水都治好了。我在家,那是三十幾年前的事情,一個李芬芬居士也有去,去那邊請大悲水,我看到那個無名比丘尼都打赤腳,她只有穿短掛,短掛它是一塊一塊的,都是補的,她也不講話,就是專持大悲水;聽說她也都不吃人間煙火,只有喝大悲水。後來那個道場搬到銅鑼,現在又搬到三義,後天是觀音菩薩出家的日子,觀音佛學會同修大家來參訪,我就想到無名比丘尼在世的時候,她穿的就是這裡講的糞掃蔽形。「固其宜矣」,固其宜矣就是說比較適合,適合我們出家人。所以我們出家人不要講求布料的華麗,如果太講求了,那就不像個出家人。

  【古有高僧。三十年著一緉鞋。】

  這個公案在《增註》,我們這裡就省略了,大家可以看《增註》。這裡講古代有高僧,三十年穿一雙鞋子。我們看古來高僧大德大部分都是這樣的一個示現,這個示現是正規的,符合佛陀當年在世的風範。佛陀在世是連鞋子都沒有,都打赤腳,像現在泰國、斯里蘭卡出家人都還打赤腳,因為他們那裡是熱帶地區,熱帶地區就沒有問題。所以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也沒鞋子穿打赤腳,因為天氣熱。中國是溫帶地區,有春夏秋冬,他們那裡是一年四季都是夏天,跟我們中國地區的氣候不一樣。所以中國地區的出家人三衣是肯定不夠的,也不能不穿鞋子,冬天寒冷潮濕。所以環境不一樣就有需要比較多了。每一條戒都有它的開遮持犯,開緣,像在哪個地區你需要就可以用,不需要就不能用,我們掌握這個原則,戒是非常活潑的。所以一個高僧尚且三十年穿一緉鞋子,就是一雙鞋子。

  【況凡輩乎。】

  何況是我們一般平凡的出家人,怎麼可以奢侈浪費?這個意思就是這樣。

  【噫。可不戒歟。】

  這個給我們講,怎麼可以不戒!這是講出家人給社會上要有一個這樣的形象。但是現在往往出家人在這方面還不如在家人,在家居士真正有修行的大德,你看我們淨老和尚常提到台中蓮社、台中慈光圖書館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師在世的時候,他雖然是在家的身分,但是他過的是真正出家人的生活,日中一食,吃得很簡單。穿的衣服,人家送他好的衣服,很快他就轉送給別人,送給需要的人;他往生之後,學生才發現他的內衣是補了又補。所以衣服他都自己處理,他不讓人處理,給人處理,人家早就把它換掉了。所以他自己洗,自己縫,自己補,可以用就繼續用。所以在家的大德,實在講有時候修得跟出家的高僧是一樣的,雖然他這個形象沒有現出家相,但是他的行持跟出家高僧沒有兩樣,只是他這個形象沒有現出家相,這個差別而已。這些都值得我們出家人去深思的。第六條戒,「不著香花鬘,不香塗身」,包括衣服不要用太好的,能用的盡量用,不要浪費,我們現在就是這樣來修學就能夠跟這條戒相應。我們再看第七條戒:

  【七曰不歌舞倡妓。不往觀聽。】

  這是第七條戒。我們看蓮池大師的註解:

  【解曰。歌者。口出歌曲。舞者。身為戲舞。】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段蓮池大師給我們註解,『不歌舞倡妓』,先給我們解釋歌這個字,歌就是唱歌,『口出歌曲』,歌詞、歌曲唱出來變成歌。『舞者,身為戲舞』,「戲舞」就是跳舞,我們現在講跳舞。

  【倡妓者。謂琴瑟簫管之類是也。不得自作。亦不得他人作時。故往觀聽。】

  這一段給我們解釋『倡妓』。什麼叫「倡妓」?『謂琴瑟簫管之類』,這是古代的樂器,現代也有,現代樂曲可能又更多,包括笛子這一類的,包括西洋這些管弦樂器,都包括在這條裡面。『不得自作』,「不得自作」就是自己不能去彈這些樂器,彈奏這個樂器,也不能自己唱歌,也不能跳舞,也不能去吹奏這些樂器,不得自作。『亦不得他人作時,故往觀聽』,自己沒有唱,自己沒有在彈奏這些樂器,別人在彈、在奏、在唱、在跳舞,這個時候也不能「故往觀聽」。這裡我們要注意一個字就是「故」這個字,故就是故意,聽說那邊有人在表演,我們趕快去看,甚至買門票去看,這個就叫故。你故意特別去看的,這個叫故往觀聽。如果你故意去看就破了這條戒,就犯了這條戒。這條戒的開緣就是你有時候看到,有時候聽到,不是故意看到,也不是故意聽到。譬如說路邊有人在唱歌,有人在表演,你坐車或者走路從那邊經過,這樣無意中聽到、看到,這個不犯。犯這條戒是故,你故意去的。這條我們要知道就是不得故往觀聽,不可以故意自己去看。我們再看下面,這個講出公案:

  【古有仙人。因聽女歌音聲微妙。遽失神足。觀聽之害如是。況自作乎。】

  這個《增註》都有詳細的註解,大家可以自己去看。這個主要讓我們知道為什麼佛制定這條戒,不讓我們去觀聽。所以舉出古代有仙人,這樣舉出具體的一個公案,讓我們能夠去體會,佛制這條戒他的用意。外道修仙在中國也有,你看中國道家都是修仙的,在印度也很多,有很多不同種類修仙的方法。修仙修到有成就,他就有神通了,他有神通。神通怎麼得來的?不管你世間的外道或者佛門,都是要修禪定的。外道修的是叫世間禪定,所謂四禪八定,世間禪定,包括這些仙人也都是修禪定。世間禪定它範圍離不開四禪八定,欲界未到定,四禪八定,色界、無色界,沒有出三界的禪定都叫世間禪定。超越三界的,阿羅漢以上到菩薩、到佛,這個都叫出世間禪定。菩薩還有入世,出世、入世,這個禪定。

  所以仙人他們也修定,定當中他就會發神通。一般還沒有證阿羅漢果,修得再高的禪定,只能得五種神通,第六種漏盡通,他沒有。漏盡通要證阿羅漢,就是超越六道生死輪迴才有,還沒有超越六道只有得五通,不管你禪定修得再深,只有五通。但是這五通的能力,當然大小也不一樣,根據個人修禪定的淺深,這個神通的能力大小就不同,定功愈深,神通能力就愈大,定功比較淺,神通能力就比較小。這個五種神通當中有一個神足通,神足通就是他能夠飛行變化,有這個神足通,他要到遠地方去,他用飛行的,他不用像我們現在坐車子、坐船、坐飛機,他不需要這些工具,他自己這個身體就能飛行。以前我小時候常看《西遊記》,《西遊記》的漫畫書,這個故事裡面都會講孫悟空,還有一些仙人,甚至一些妖精都有神通,他們飛行都是騰雲駕霧。這在道教裡面講有這樣的神通,他們不需要這些機械,有這個神通,一朵雲他就可以跳上去,騰雲駕霧。所以他們有飛行、有變化這樣的能力。這個是真的,這個不是迷信,也不是神話,這是事實,因為佛經上講的都是事實真相,不是講神話、講故事,真的是這樣,你只要修定修到那個程度,你自然就現神通。

  這個仙人的公案詳細也都在《增註》裡面,是五百個仙人,這裡簡單的講,我們知道這個原則就好。仙人他修到有神足通也不容易,這天他們也是飛行從空中經過,因為聽到下面有歌女在唱歌,聽到這個聲音很微妙,大家就停下來聽,聽了一下子神足通消失了,掉下來了,五百個仙人就掉下來了。當時是一個國王,他在郊外作樂唱歌,掉下來被這個國王發現,後來被這個國王所殺害。這個是講出這個公案,就是你看有神通的仙人,他就是故往觀聽,故意去聽這個歌,這麼好聽,大家停在那裡聽,聽到迷了,神足通沒有了,掉下來,從空中掉下來,飛不起來了。這裡講『觀聽之害如是』,他說你去看、你去聽,你看得到神足通的仙人,馬上神足通就消失掉了,他要修到有神足通不曉得要修多久,很不容易,去聽一下歌就沒有了。這個是給我們形容觀聽的損害這麼大,「觀聽之害如是」。

  我們這個戒是小乘戒,我們凡夫還沒有定功,你一接觸你就迷了,你心就動了,這不行,你就受損害,這時佛給我們定不可以故意去觀聽,觀聽對你有害,才制這條戒。如果大家能像觀音菩薩這樣,聽到一些音聲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對他不但沒有妨礙,反而幫助他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為什麼我們凡夫觀聽歌舞有害處?因為我們迷了,起心動念,迷惑顛倒,增長這個煩惱,貪瞋痴慢,我們迷在裡面,所以不能觀聽。如果你心清淨,清淨平等覺現前,你用真心,不但對你沒有妨礙,反而幫助你開悟,那些都變成佛境界了,關鍵在我們的心。你看禪宗《五燈會元》,很多參禪的公案,我記得有一個禪師他是有一天到市區裡面去,古時候叫市井,現在叫市區。這個市區熱鬧,有很多商店,還有唱歌的地方,這個禪師經過那條街,剛好有一間的歌妓在唱歌,但是唱那個歌又不是佛歌,是世間一般的歌。這個禪師聽到歌妓在唱歌,他聽到當時就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了。我記得有這麼一個公案。

  那麼我們聽了為什麼有害?他聽了不但沒有害,反而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因為他用真心聽,我們用的是妄心聽,不一樣。我們在還沒有會用真心之前,佛就規定我們,你就不要去觀聽,觀聽對你會有傷害,你還是用妄心的時候就不行。哪一天你會用真心了,那就沒有妨礙,所謂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對你沒有障礙,可以去度眾生了,沒有障礙。但是還沒有達到那個境界,我們就先暫時不要觀聽。你修學這個定功修到一定的程度,再去考驗。修行必定是這樣。我們還沒有定功之前,心還沒有達到相當的清淨,不宜觀聽。觀聽之害如是。現在有很多佛門道場,請一般歌星唱歌,這些也是有害。去聽別人演奏就有這樣的害處,『況自作乎』,何況你自己在演奏,害處就更大。我們再看下面:

  【今世愚人。因法華有琵琶鐃鈸之句。恣學音樂。然法華乃供養諸佛。非自娛也。應院作人間法事道場。猶可為之。】

  這個一段就是蓮池大師給我們講,『今世愚人』,「今」是當時,他講明朝的時代,包括我們現在;「愚人」就是沒有智慧的人,這個人不是講一般在家人,講出家人。出家,沒智慧,沒有智慧。怎麼說沒有智慧?『因法華有琵琶、鐃、鈸之句』,因為他看到《妙法蓮華經》,佛有講到可以彈奏琵琶、鐃、鈸這些樂器,供養諸佛。因為看到《法華經》有這個經文,就『恣學音樂』,「恣」這個字就有放縱的意思,去學音樂,學音樂當然學了就超過出家人的範圍,恣學音樂。『然法華乃供養諸佛,非自娛也』,這點是一個重點。《妙法蓮華經》彈奏、演奏這些音樂是供養諸佛的,不是自己拿來娛樂,不是自己去娛樂享受。這點我們在很多大乘經典都看到,特別你看甘肅敦煌石窟,有很多石窟它都有飛天,就是佛講經說法還有天人唱歌跳舞來供養佛,人間也有,在《地藏經》也有用音樂來供養佛菩薩,這個有功德。所以用這個音樂來供養佛菩薩,不是自己娛樂,要懂這個道理。供養諸佛跟自己娛樂,那就完全不一樣。這是供養諸佛的。像我們現在唱讚這一類的,都是供養諸佛的。供養諸佛是供養三世佛。我們做法會這些不是自己娛樂,是供養諸佛,這個諸佛過去佛、現在佛包括未來佛,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你看唱念接引很多初機的人來學佛,我們是為了這個,不是自己娛樂,為了自己娛樂就不行,供養諸佛可以。

  所以下面講,『應院作人間法事道場,猶可為之』。這一條就是我們一般講做法會、辦活動,「應院」就是應付寺院人間法事道場,在世俗人這個世間的法事道場;「猶可為之」,就是還可以做。這一句就是包括我們現在講辦一些弘法利生的活動,不是為自己享受、自己娛樂,所謂接引眾生的。我記得二OO四年,大概九年前,好像二OO四年在澳洲淨宗學院,在圖文巴市在歌劇院也辦了一個活動。這個活動我記得學院請大陸杭州東天目山齊素萍居士請了一團特技團,去那邊表演。去那裡表演,請了一團,當時我們學院還有包括其他道場來學院參學的法師,大家都去了,我們淨老和尚他也去了,請市長還有當地一些市政府的官員,圖文巴市的這些居民,大家去共享,去分享。像這個活動就是屬於這句講的,「應院作人間法事道場」,那個主要跟當地圖文巴市市民結緣的,跟他們結緣,跟他們交流,我們道場在那邊讓他們知道我們做哪些事情。所以現在澳洲淨宗學院在圖文巴市,已經變成他們這個市一個很重要的道場,現在學院有什麼活動,當地的報紙都會刊登出來。這個是接引眾生,所以可以做這些事情。這個就是戒律上的開緣。如果不是為了利益眾生,為自己在娛樂的,這個就犯戒了。如果不是為了這個就不能做這些事情,自己娛樂的就犯戒;如果為眾生、為供養諸佛,這是開緣,不犯。這個要分清楚。對自己來講,下面講:

  【今為生死捨俗出家。豈宜不修正務。而求工技樂。乃至圍棋陸博骰擲摴蒱等事。】

  這個在《增註》裡面都有詳細註解。

  【皆亂道心。增長過惡。噫。可不戒歟。】

  『今為生死』,「今」就是現在,我們現在出家為了什麼?這條非常重要,現在很多出家人,他出家不是為了了生死出家的,他對了生死這樁事情甚至沒有概念,有的出家他只是把出家當作一個職業,做做經懺,過生活,他是把它當作一個謀生的職業。所以現在在中國社會大陸、台灣都有,專門做經懺佛事的,只是以經懺佛事賺一些錢來過日子,他是為了生活,不是為了生死。真正出家的目的是為了了生死,這才是真正出家的目的。出生死家,這才是出家主要的一個目的。「今為生死」,在蓮池大師那個時代,大多數出家人還有這個觀念,大家知道出家是為了了生死的,不是為其他的事情,這是出家主要的目標。為了了生死,『捨俗出家』。

  為了了生死這樁大事,『豈宜不修正務』,「豈宜」就是怎麼可以,「不修正務」,什麼是正務?沙彌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就是正務。不修十戒、二十四門威儀,那這個出家人,我們一般世俗講,世間有一些人不做正當的事情,叫不務正業。我們出家人如果不修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一天到晚在玩這些東西,那也是不修正務。不修正務,就沒有辦法了生死,換句話講,了生死就有障礙,沒有辦法。『而求工技樂,乃至圍棋、陸博』,這個是賭博,玩遊戲、下棋,古代的這種娛樂賭博的這些事情,都是擾亂我們道心,『增長過惡』。現在擾亂我們的心就更多了,最近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大經科註》,實在講就是這條戒。我們淨老和尚講他已經五十年沒有看電視,沒有看新聞報章雜誌,所以天下太平;看這些東西就污染我們的清淨心。有一句俗話講,「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認識的人多了,是非就多,知道的事情太多了,心裡煩惱就多,因為我們還是凡夫,不知道心就清淨。所以淨老和尚他也示現給我們看,他就不看這些東西,他也不玩電腦、手機,他都不要。他說如果我們手機、電腦放不下,這一生要往生西方,脫離六道生死輪迴,恐怕就沒有分了。為什麼?因為這些東西都是擾亂我們的,擾亂我們的清淨心,讓你的心有掛礙,干擾你,干擾。干擾就是「皆亂道心,增長過惡」,我們罪過、造惡業就不斷的增長。這些電腦、手機,現在電腦內容更多,的確皆亂道心、增長過惡,蓮池大師講的這個話真的是沒有錯。我們淨老和尚在最近還是不斷的提醒同修這個要放下,這個放不下,真的我們念佛要求生淨土,的確會產生障礙,這個一點不假。

  我們現在生活在這個時代,跟電腦分不開關係,現在不但說大人,連小孩子,我前天到蓮香齋吃飯,看到好像在讀小學的學生,兩個小朋友一人一部ipad的電腦。現在小孩子小學一年級、二年級都在學電腦,從小就受到干擾跟污染,這個也是很麻煩的事情。但是現在我們也沒有辦法去阻擋這個事情。因此我們淨老和尚大慈大悲,也是利用現代的高科技,把它用來弘法。所以我們現在電腦作業,只要在五濁惡世,在這種濁惡的當中,我們看電視節目大部分都是擾亂道心的,大多數的節目都是擾亂人心的。我們現在也利用這個工具來做弘法的事情,像我們淨老和尚講《大經科註》,還有老和尚講的法語,我們都可以把它放到電腦網站,包括其他的網站。我們自己也有設網站,播淨老和尚講經的節目,還有其他法師大德,包括傳統文化,包括我們做法會、打佛七,這些都給它放在電腦網路。也就是說在這種電腦網路很濁惡的當中,我們也要給它注入一股清流,不能完全都是這些亂七八糟的,我們也有正面的提供給社會大眾。所以我們現在用電腦主要是為了弘法,不能為自己好玩,如果自己好玩就自己障礙自己,這個淨老和尚給我們提出嚴重的警告。所以蓮池大師當時也講,『噫,可不戒歟。』我們淨老和尚現在也是給我們講,這個電腦、手機要放下。

  好,今天我們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一段。下面這條戒,我們下次再來學習。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