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四集) 2007/4/25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03-003-0044
諸位觀眾,大家好!上一集我們講到善導大師的開示,講到:
疏【又決定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恆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定得生。】
上一集我們講到大師這段的開示。這段是引用《彌陀經》六方諸佛讚歎這個法門,讚歎給我們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說這個法門,我們要深信。這段文非常重要。
疏【又深信者。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
大師又勸我們要深信,苦口婆心的勸我們。『仰願』,這是很謙虛的口氣,「仰」是下輩對長輩講話的態度。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阿彌陀佛對大眾恭敬到極處。我們在這個《疏》裡面看到很多次「仰願」。
疏【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
要用這個態度。教我們修學這個法門要用什麼樣的態度?這一生決定往生的態度就要像這樣,一心要相信佛的話,佛在淨土三經裡面所說的每句話,要不顧身命去照做。
疏【佛遣捨者即捨。】
佛教我們捨的我們就捨,教我們離的就離,教我們放下的就放下。
疏【佛遣行者即行。】
佛教我們哪些事情應該要做,我們就照做,百分之百依從。
疏【佛遣去處即去。】
佛教我們去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就去。
疏【是名隨順佛教。】
這樣修學的態度才叫隨順佛的教導。
疏【隨順佛意。】
佛的意思是希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佛。『佛意』就是佛之心。
疏【是名隨順佛願。】
佛的願是四十八願,願願度眾生。
疏【是名真佛弟子。】
這三行文非常非常的重要!善導大師真實的苦口婆心在勸導我們。我們是不是一個真正的佛弟子?真佛弟子要把佛每一句話都做到。
疏【又一切行者。】
『一切行者』,上自菩薩,下至惡道眾生,凡是依照淨土三經修行的人,「行者」就是指這些人。
疏【但能依此經深信行者。必不誤眾生也。】
這個法門,大師為什麼要在此地,真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苦口婆心勸導我們?實在是法門難信。難信之法,機緣非常不容易遇到,遇到了要當面錯過,那實在就太可惜了。你這一生遇不到這個法門,那就難怪了,遇不到這個法門,沒有緣分;有緣分遇到,當面錯過,那就真可惜。所以在此地一再勸勉我們。『但能』,這個「但」字,只要依這部經,換句話說,其他的經你不讀不學沒有關係。這個但字就是單一的意思,我只要依這部經就決定能成就。你要能夠深信,能夠依照這部經典去做,必定不會耽誤你的。這個語氣肯定,讓我們一絲毫懷疑都沒有,你這一生一定成就。
疏【何以故。】
為什麼單依此經深信奉行的人不會錯?
疏【佛是滿足大悲人故。實語故。】
三經都是佛說的,佛是圓滿大慈悲心的人,怎麼會耽誤人?佛是真實語者,怎麼會欺騙人?這是勸我們要信,要真信,要依照經典所說的去修行。
疏【除佛已還。智行未滿。在其學地。】
這是說佛以下還沒成佛的等覺菩薩,包括等覺菩薩以下這些聖賢,等覺菩薩怎麼樣?他的智行沒有圓滿;換句話說,他還是學生,還沒畢業;換句話說,他的話還不能完全相信。他所說的一定要經過佛的印證,佛若沒給他印證,我們就可以不相信他,何況菩薩以下的,這要知道。我們這一生才不會走錯路。下面說:
疏【由有正習二障未除。果願未圓。】
這是說等覺菩薩以下的。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他『二障未除』,煩惱障跟所知障。諸位要曉得等覺菩薩煩惱、所知障非常微細,再微細就是說他還有沒斷的根,有這個東西在,就是還沒成佛,果願就還不圓滿。
疏【此等凡聖。】
『聖』是講菩薩;『凡』是世間出家裡面我們講的高僧大德、祖師。這一類的凡,有修有學,戒行清高,但是還沒有證果,這還是屬於凡。世間的聖賢也是凡,還是凡人,他們都還沒有成佛,果願還沒圓滿。
疏【縱使測量諸佛教意。未能決了。】
他們還沒圓滿,他們對於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以及佛所說的一切經,菩薩理解得都不圓滿,菩薩理解還沒有辦法達到圓滿。為什麼還沒有圓滿?智還沒有圓,障還沒有斷乾淨,所以他解就解得不圓,這個我們要曉得,這是事實。
疏【雖有平章。要須請佛證為定也。】
『平章』這兩個字,「平」是平等,他的見解、他所說的跟佛一樣的;「章」是明顯,說得很清楚、很明白,這叫章。跟佛說的一樣,但是還得要得到佛的同意,佛說沒錯,這才可以。得要請佛來印證。佛如果搖頭,菩薩講的,這還是不行,一定要得佛同意。所以要『請佛證為定』,請佛來印證,這個「定」是定論,才能確定。
疏【若稱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
佛要同意,給他說『如是如是』,說是這樣沒有錯,這樣就可以傳了。像菩薩造的這些論、所註解的這些經,佛同意了,這才叫做「如是如是」。佛不同意就不行,還不正確。
疏【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說。是義不如是。】
佛以下的菩薩,聖凡,如果說錯了,說得有偏差,或者說得不圓滿,佛就會說『不如是』,不是這樣。這些目的都是教我們一定要以佛所說的為標準,一定要相信佛語。菩薩、祖師大德所說的,一定要記住,菩薩、祖師大德所說的開示如果與經上所說的一樣,這我們可以相信;與經上所說的不一樣,他說他是等覺菩薩,我們也不可以相信。我們還是要相信佛語,菩薩說的與佛說的如果有出入,要以佛為標準,因為菩薩果位還沒有圓滿,佛圓滿了。你如果能夠把握這個原則,你就非常幸運,你這一生的路就走對了,不會走錯路,不會走冤枉路。
疏【不印者。即同無記無利無益之語。】
『不印』就是說沒有經過佛的印證,沒有經過佛印證,那就是跟『無記』,「無記」就是無所謂善惡、無所謂邪正,沒有利益的言語。由此可知,過去世尊在世的時候,菩薩造的論不少,我們現在集結在《大藏經》裡面;許許多多的論典、注疏是經過佛同意的,這才能夠傳下來。佛滅度之後,也有不少大菩薩留下了許許多多的著作。佛法傳到中國,中國歷代高僧大德注疏非常豐富,這些沒有經過佛的印證,佛沒有聽過也沒有看過他們的文章,那就「不印」了。
我們要用什麼態度來看待這件事情?我們今天面對這個註解《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這是善導大師作的。善導大師是中國人,出現在唐朝,佛也滅度一千多年了,這個也沒有經過佛的印證,這樣怎麼辦?佛雖然不在世,但是有留下經典,經典可以來印證。以佛說過的經典來印證菩薩所作的註解、所作的論,跟佛經上所說的是不是一樣?那個意思是不是一樣?如果所說的一樣,這就是等於經過佛同意,佛的印證了。如果他所講的,佛在經上沒有這個說法,那就不如是。所以佛滅度之後,經典給我們做印證。我們讀了善導大師的註解,回頭再看淨土三經,他老人家所說的跟佛在經裡面所講的是不是一致的?有沒有違背?從這個地方來證明他所說的正確還是不正確,這樣就可以相信。
疏【佛印可者。即隨順佛之正教。若佛所有言說。即是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
所以學佛,經典是我們第一個依靠,尤其修淨土。淨土三經裡面,中心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阿彌陀佛沒到這個世界來講經說法,世尊轉述的;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阿彌陀佛自己這樣說,他是轉告我們,世尊轉告我們。世尊的轉述就等於阿彌陀佛親自說明一樣,沒有兩樣。所以我們看《無量壽經》自始至終,《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字字句句都不違背四十八願,都是四十八願的詳細解說,完全相應。所以四十八願是我們修淨土的根本。這個依是依靠,我們把四十八願用來做早課,諸位想想,這是絕對真實,其目的就是要讓我們真正薰陶在阿彌陀佛大慈悲心願力加持之中,消除我們的業障習氣,使我們的心願也像阿彌陀佛一樣,這『正教』。『正義』,「義」是義理,正確的道理。『正行』,「行」是行為。『解』是見解。『業』是身業,身口的造作,前面講身語意三業。『正智』是智慧,佛所講的經純正,沒有一絲毫夾雜。
疏【若多若少。眾不問菩薩人天等。定其是非也。】
『眾』就是大眾,『不問』就是不需要問菩薩。你今天已經是有緣分見到淨土三經,讀到往生經,你還得要去請教菩薩嗎?不用再問他們了。為什麼不用問他們?他們的知見不圓,菩薩還沒有圓滿,相信佛所說的就對了。連菩薩都不用問,何況人天,何況去問人?所以依佛經佛說的話為主,這樣的人才決定能夠往生。我們在《淨土聖賢錄》裡面,在《往生傳》裡面,乃至於我們在近代、在本省所看到許許多多往生的人,真往生的,說老實話,他決定不會問人,也決定不會隨便聽別人的,他就是老老實實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這樣成功了。所以真正往生的時候瑞相好的,往生瑞相很好的往往都是許許多多不認識字的,他也沒有念過什麼書,什麼都不懂,見了菩薩他也不會問。實際上,問問題他也不知道要怎麼問,看到人他也不會問,但是他老實,真放下,真正想要去西方,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念三年、五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你想想看跟善導大師這裡講的是不是一樣?凡是常常來問法師,這個怎麼樣?那個又怎麼樣?問題一大堆,這沒希望,這難了。所以真正成就的人不會來問,來問的人很難成就。這說明什麼?這個疑問就是有懷疑,對佛所講的懷疑,你說你再去問菩薩,問那些知見還不圓滿,如果他給你解答說錯了、說偏差了,豈不是耽誤你一生嗎?
倓虛老法師念佛開示的錄音帶,過去家師也將它抄寫下來印出書本來流通,有請同修把它寫出來,因為倓虛老法師的東北口音有很多人聽不懂,寫出來、印出來的功德很大。你看倓老他在念佛開示裡面講到念佛往生的例子,算起來是他的師兄弟,他去跟諦閑老法師學習講經。諦老有收一個鍋漏匠,就是補鍋補碗的,不識字,是他孩童時代的同伴,到中年四十幾歲,聽到諦閑老法師在觀宗寺做住持,來找他要出家。諦老原來不答應,看看他又不識字,又中年四十多歲,要出家住在寺院道場,要跟人做功課跟不上人家,要去受戒也困難,不識字總是很不方便,不答應。但是他這個兒時同伴,補鍋補碗的一直懇求,無論怎樣請諦老要收他,他要剃度,他覺得人生很苦,沒什麼意思,他要出家。
諦老到最後被他要求得沒有辦法,告訴他,你要跟我出家是可以,但是要接受他的條件。他說不管什麼條件,只要給他剃度,他都接受。第一,就是說他出家,他也不用去受戒,因為也不識字,戒場的規矩也不懂,恐怕去戒場沒幾天就被趕出來。第二,剃度之後也不要住在寺院,寺院的五堂功課他也跟不上人家,他也會妨礙別人,別人看到他也會心生討厭,他自己日子也不好過,叫他不要住在寺院。諦老告訴他,他會給他找一個寧波附近鄉下郊外的小廟,沒有人住的,自己一個去住。第三個條件,就是告訴他,你住在廟裡,他會找一個老菩薩給他煮兩餐,煮中餐跟晚餐,早餐自己處理。他說你住在小廟,我去找一間小廟,給你找兩位護法護持你,你每天就是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你就去休息,休息好趕緊繼續念。諦老也沒有告訴他念這句阿彌陀佛的這些大道理,就是這麼告訴他,說你這樣一直念、老實念絕對有好處,什麼好處也沒告訴他。他說你如果答應我這三個條件,我才要給你剃度,如果不接受,你還是去補鍋補碗,去做你的生意。
這個鍋漏匠一下就答應了,因為他的心很懇切就是要出家,這三個條件他統統接受。諦老就給他找一間破廟,小廟,大陸上有很多古廟沒有人住,稍微整理一下,叫他去住那裡;找兩個當地護法去護持他,煮兩餐飯。他的工作每天就是念阿彌陀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再繼續念。他真正在那間小廟萬緣放下,老老實實就是念這句阿彌陀佛,念累了休息一下,精神恢復繼續趕緊念,這樣念了三年。念了三年,有一天告訴煮飯的老菩薩說:明天不用給他煮中飯,他要去城裡。老菩薩想這位師父念三年都不曾出門,可能要出去看朋友,或者是有人要請他吃飯,那天就沒有給他煮中飯。到第二天,給他煮飯的老菩薩就想師父不知道回來了沒有,去看看,如果回來了要給他煮飯。他那個廟也不曾上鎖,也不曾關門,進去叫師父,也沒有回答。走到他的房間,房門沒關,門一推開看到師父站在那裡,走近一看沒呼吸了,站在那裡面向窗外,站著往生。
這個老菩薩從來沒有看過人站著往生,很害怕,趕緊請人通知諦閑老法師來給他處理後事。諦老來看到非常讚歎,說你這一生沒有白出家,天下叢林的住持方丈、講經說法的大法師都比不上你,三年成就。所以說這個鍋漏匠,諦閑老法師教他念,他什麼也不問,就老老實實接受,一句阿彌陀佛就念三年。諦老教他念這個方法很輕鬆、很自在,老和尚教他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就再念,你看多自在!他也沒去問菩薩,也沒去問人,問太多,問題太多就去不了。這一句話說得好!善導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要相信佛說的話,他舉出《彌陀經》的六方佛給我們證明,六方佛都證明了,我們一定要深信不疑,不可懷疑。
疏【若佛所說。即是了教。】
『了』是了義,佛所講的是了義的正教。
疏【菩薩等說。盡名不了教也。應知。】
佛以下等覺菩薩所說的都叫做『不了教』。為什麼「不了教」?他還沒有證到究竟圓滿的佛果,他還有微細的煩惱無明沒斷,所以他說的跟佛兩個一比,還是不了義。不跟佛比,當然他是了義;跟佛一比,他就是不了義。這是我們應當要知道,決定要以佛為標準。再看底下:
疏【是故今時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
我們在此地又看到這句『仰勸』。這個口氣是學生對老師的口氣,是晚輩對長輩的口氣,是對極其尊重的人所說的口氣,這是我們應當學的。從這個地方看,大師的貪瞋痴慢,我慢習氣絲毫都沒有,把我們看作諸佛如來一樣的看待,真是普賢菩薩的「禮敬諸佛」,我們在這裡看到了。他確實是禮敬諸佛,尊重到了極處。『一切有緣往生人等』,著重這個「有緣」。有緣決定往生,不能往生,他緣欠缺了,緣上有欠缺,不能往生。有緣,我們遇到這個經典是有緣,遇到善友苦口婆心勸導我們是有緣。善導大師是善知識、是善友,經我們遇到了,這個註解是善導大師苦口婆心在勸導我們,我們能信、能願,真正發心修行,緣就具足。這樣的人在一生當中很可能就真的往生淨土。底下這段非常重要,他前面講仰勸,下面一定是非常重要的話要告訴我們,就如同前面講的仰願。底下的開示太重要太重要了:
疏【唯可深信佛語。專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以為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益也。】
『唯可深信佛語』,「唯」是唯一,這個意思就是只要相信佛的話就對了。『專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菩薩、辟支佛、阿羅漢,這是已經證了果的聖人,那還沒有證果的祖師大德就更加不必說了。『不相應教』,與佛在三經上所講的不一樣,不管是菩薩、緣覺、聲聞、祖師大德,跟佛說的要不一樣,那個話我們就可以不採信,我們不用聽,不採用他的話。他所講的話要與三經裡面佛說的相應,我們可以採取,用它來做參考,這可以採取;不相應,跟這個有違背,決定不能用。
『以為疑礙』,你要聽了這些不相應的教就起了懷疑,就產生障礙,對往生西方就產生障礙,那就錯了。『抱惑自迷』,「惑」是迷惑。『廢失往生之大益也』,「廢失」就是說失去往生西方這個大利益,那就真可惜了。把你這一生往生西方這樣殊勝無比的利益丟掉了、錯過了,你說這多可惜!所以真正真佛弟子,前面說的,大師在此地講真佛弟子,我們在《無量壽經》上也看到真佛弟子,「如來第一弟子」,這是真佛弟子。真佛弟子決定不信用一切與佛不相應的教,絕對不用它,不採信它,我們也不用它,這一點要特別特別的注意。這幾句真正要多念念,一定要好好把它記住,斷疑生信,我們的信心真正堅固,一絲毫疑惑都沒有。
勸人念佛,這決定與諸佛正教相應;宣揚往生的經典,也決定與諸佛正教相應,這不會錯。歷代祖師大德們,他們專修專弘留下來不少的注疏確實可以給我們做參考的資料。諸位要知道這些資料有兩種用途:自利的用途,幫助我們破迷起信,建立真正的信心,這是自受用;他受用,幫助我們解釋經典,勸人起信,勸別人也能生起信心。所以古大德的註解有這兩種用途。在末法時代,為一切眾生介紹這個法門、介紹這些經典,功德是無量無邊。但是諸位一定要知道,自己要不認真力行,不但經的意思你不能體會,古大德的解釋你也未必真能看得懂,這是真的。所以你有一分的心得,你就有一分的體會,也就有一分的悟處,才能把這個理事說明白,這一點很重要。換句話說,實修比什麼都重要,要真正的修學。
尤其是現在社會進步,進入了工商業的時代,人人都講求時效,講求時間分秒必爭,這跟以前農業時代大大不一樣。農業時代有時間,什麼事情可以慢慢的來、慢慢的學、慢慢的講;現在不行,愈快愈好,這時代不一樣。所以一部經論詳細講解研究,這種因緣在我們現代就很少了,這是我們全世界,台灣的人有福!其他地方,你說一部經要講幾個月,講幾十個小時、幾百個小時,人家一聽不來了,他會說我沒有時間。所以我們在國外,人家要來聽經,一定會先問你這個課程要講幾個小時?你告訴他三小時、四小時,他會來;你要跟他說這堂課一講要二、三十個小時,他眉頭就皺起來,他沒有時間來參加,對不起,他不來了,這要曉得。
所以以前我們在台中,看到他們在學講經,這是過去家師時常講起的,在台中蓮社李老師為學講經的人限制,就是說初學講經,次數最少不能少過三次,就是最少你要講三遍,一次多少時間?四十五分鐘。那時候我們學講經是兩個人同時上台,一個講國語,一個講台語,這個時間是一個半小時,所以一個人只分配到四十五鐘。兩個人用同樣的講稿,口語的講稿,用口語的講稿就是稿子完全相同,照念那個稿,一個講國語,一個講台語,三次。最長不可以超過十次,最少三次,最多十次,李老師所定的標準最理想是五次。你講超過十次,他不教了。他就說了,他是很不客氣,說你沒有能力學。實在講你真學,你去講沒有人聽。他說什麼?五次,這個聽眾,講得不好,為了面子起見勉強來捧個場;講五次以上,人家不願意捧場。不捧場,換句話說,你要講得好,行,講得好,聽眾不會減少;你要講得不好,聽眾一天比一天少,你學講經的氣就往下墜落,自己就很難堪,這是講真話,真實語。所以興旺的氣象是聽眾總是一天比一天多,這是興旺的氣象,講的人,心就振奮起來,心情就不一樣。每一天聽眾要愈講愈少,講的人往往講一半就講不下去了,很難貫徹始終,不容易。所以這是在這一個時代,我們一定要認識眾生的根機,要契機。這契機是長經短講,深經淺講,要有這個能力。
家師過去也聽李老師說,好像汐止彌勒內院慈航法師在世的時候,閻錫山先生到台灣來的時候,閻老先生向慈航法師請教《大佛頂首楞嚴經》,聽說慈航法師用兩個小時的時間,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完了,他有這個本事。對於這種人就是要長經短講,很短的時間讓他了解全經的大義,這些人做大官的,工作非常繁忙,他哪有那麼多時間來聽你詳細講經?那不可能。他能聽一個小時、二個小時,那就不得了!底下一段也非常重要:
疏【又深心深信者。決定建立自心。順教修行。】
『決定建立自心』,就像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跟我們講信願行那個「信」字。他老人家舉出六個字,「信自,信他」,自是自己,他是阿彌陀佛;「信事,信理,信因,信果」,對於自他、因果、事理決定不懷疑。其實這六個字把淨土,不要說三經,五經一論全部講完了。五經一論不出這六個字的範圍,一點都不懷疑,這就是「建立自心」。這才叫信淨土之人,這才叫念佛人。『順教修行』,「順」是順從,依教奉行。
疏【永除疑錯。】
什麼是『疑』?什麼是『錯』?底下說:
疏【不為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之所退失傾動也。】
『別』就是說不同的,修不同法門的,修學其他大小乘佛法的人,他們的見解跟我們的見解不一樣。他們修的法門跟我們修的不一樣,『別行』;『異學』,他們所依據的經論跟我們也不一樣;『異見』,他們的見解跟我們不一樣;『異執』,他們有執著,跟我們的執著也不一樣,我們是執持名號。這些東西「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我們要是隨順他,那就大錯特錯了,跟這些人接觸,對淨宗發生懷疑,這也是最大的錯誤!這個錯誤足以使你退心,足以教你信心動搖;換句話說,你本來這一生有機會永脫輪迴、成佛作祖,又被他拉回來了,依舊還得要搞六道輪迴。我們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你才曉得那是什麼?邪魔,我們聽他的話就著魔了。信心動搖就著了魔,發生了障礙,著魔,功夫不得力。這一定要曉得,一定要明瞭,我們接觸這些人,絕對不為他所動。前面講的,菩薩講的跟佛在三經上講的不一樣,我們都不信,都不採用,何況這些人?這才能真正保障我們在西方道路上一帆風順,沒有障礙。
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謝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