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菁華—清淨平等覺,一而三,三而一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集) 1998/4/27 加拿大華心寺 檔名:WD02-024-0003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諸位同修,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七頁,請看第十五段:
【十五、住真實慧。勇猛精進。】
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佛在《無量壽經》給我們講三個真實,我們在此地看到一個真實,『真實慧』,「慧」是智慧,真實的智慧。這個「住真實慧」怎麼講法?你能夠在一切法中,你能夠認識佛法,這是真實智慧。這個世間所有的法太多了,你能認識佛法不容易。在一切佛法當中,你能夠認識大乘;在大乘法門當中,你能夠認識淨土;在淨土法門當中,能夠選擇信、願、持名,求願往生,把這個心真正安住在這上面,這叫「住真實慧」。
然後像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教我們用功的方法。這個方法簡單的講,就是對於這個法門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那就是『勇猛精進』。我們這句佛號一天到晚不要中斷,知道只有這個是真實的,其他的都是虛妄。我們世俗人也常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過現在因為還沒死,所以妄想很多。什麼時候死,誰知道?沒有人曉得。其實我們每天睡覺睡著了跟死了沒有兩樣。
所以曉得這個世間一切都是虛妄的,都是一場空,這是我們真正要覺悟。唯有念佛往生,生到西方壽命同佛,阿彌陀佛無量壽,西方世界每一個人都是無量壽,所以修行時劫之長短,那就無所謂了。為什麼?你有足夠的壽命。無量壽來看,五劫算什麼!這個時間不算長。所以說壽命長才是真實的,沒有壽命所有一切都落空了。所以這才是真實智慧,沒有比這個更真實的。
【十六、積植德行。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這一句是教給我們修學的原則,佛家講修行,首先要把「修行」這個名詞的定義搞清楚。行是行為,修是修正。當然我們的行為不正,這才要加以修正;如果行為正,那就不必修了。邪正的標準是什麼?這個地方簡單給我們提出這個綱要,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標準。我們這個心裡頭常常起『貪瞋痴欲諸想』,這就不正,這就需要再修正。
因為真心裡面沒有這些東西,六祖惠能大師說得好,「本來無一物」,那是真心。哪有「貪瞋痴慢」!這些東西是妄心,這個是虛妄的。有了這些東西,我們雖然有真心,真心不能現前;必須要把這些東西除掉,心就清淨了。這個外面是境界,『色聲香味觸法』是外面境界來誘惑我們的;外面有誘惑,裡面就起貪瞋痴。
佛在大經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本來是佛,現在墮落變成這個樣子,什麼原因?原因就在此地,我們外面禁不起誘惑,內心裡面起煩惱。《華嚴經》上說得好,「妄想、執著」這是我們煩惱之所以生起,因為有妄想、因為有執著,執著就變成貪瞋,妄想是愚痴,這個是病根。
我們要『積植德行』,「植」是培養、培植、積累,積功累德,要從「不起貪瞋痴欲諸想」這裡做起。「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外,不被外境所誘惑,決定不受外境誘惑,內心裡面不起妄念(這個貪瞋痴欲就是妄念),這樣就叫功德。你能夠這麼做,這是功夫。你得的是什麼?心地清淨,清淨心能生智慧,那就是你所得的。
所以你得的是定慧,這個裡面就有大受用。定慧是自己真心的作用,它在這個宇宙之間,自己能夠做得了主宰;定慧失掉,自己做不了主宰。那做主的是什麼?做主的是煩惱,是誘惑。煩惱誘惑做主,這人就可憐了。所以這個道理我們要知道,曉得修行修什麼?無非是去貪瞋痴而已;內去貪瞋痴,外斷一切誘惑。底下一段就說得更明白了,舉出許多例子。這個第十六講的是原則。
再看第十七,這就給我們舉出很多例子,翻到第八頁:
【十七、植眾德本。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諭策進。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莊嚴眾行。軌範具足。觀法如化。三昧常寂。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我們要想積功累德(德是道德),就是此地講的『植眾德本』,「本」是根本。第一要能吃苦。所以世尊常跟我們說,教我們「以苦為師」。實在講,初學的時候感到很苦。你真正心得清淨的時候,那是樂,那不是苦;別人看到是苦,你自己是非常快樂。到那個境界當中,看到世間人每一天在花花世界裡,你會看到那是真苦。苦樂的標準不一樣。我們看苦行僧,那真苦,一天吃一餐,他吃的東西很粗糙,我們覺得苦;穿的衣服很單薄,其實他那件衣服,他夏天不熱,冬天不冷,夏天穿了清涼,冬天能夠保暖。不像我們一般人,這個就不一樣了,我們一般人身體三天不洗澡,味道就很難聞了。聽說虛雲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但是他身上有香氣,他有一股清香。我們看虛雲老和尚的照片,頭髮很長,這是在年譜上看到的。像我們一年不洗澡,那還得了嗎?我們看他苦,他看我們可憐。標準不一樣,所以這個要知道。
『計』是什麼?不要計較。不要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
『少欲知足』,「少欲」是什麼?我們的欲望很小,很容易滿足我們的生活,這個樣子你才真正得到幸福快樂。那就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心安理得,對世間物質生活不追求,能過得去就好了。聰明人是少欲知足。一昧追求物質享受的人,那是不知足;不知足的人苦,身心都苦。知足的人,常樂。
衣食住行愈簡單愈好。住房子,房子實在講愈小愈好,容易收拾。衣食住行都要簡單,飲食簡單是長壽之道。我們中國古人常講:「病從口入。」現在人奇奇怪怪的病多得不得了,哪裡來的?飲食當中來的。飲食簡單,天天吃一樣的菜,吃得沒味道,那是心理作祟。牛羊天天吃草,一輩子吃草,沒有換第二樣東西,又肥又壯,這是事實。我們到大陸去旅行,大陸農村裡面吃的東西,真是粗茶淡飯,沒有這些肉食,偏偏那裡的人健康長壽。這給我們做了一個證明,愈是單純的飲食,愈是健康長壽之道。所以我們觀察大陸農村的同胞們,第一個他們心清淨,他沒什麼妄想;第二個他生活有規律,生活飲食簡單,這是他健康長壽的原因。我們吃東西餐餐都要挑口味,挑出一身的毛病。「少欲知足」,這是健康長壽之道,也是養生之道。
『專求白法』,這個經典是從印度文翻過來的,我們中國人習慣講善惡,印度人講黑白;黑就是惡,善就是白。所以這個地方「專求白法」,就是專求善法,一心向善,一意向善。什麼是善法?什麼是惡法?善、惡,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了一個最簡單的標準,佛告訴我們凡是自利都是惡,凡是利益眾生的那都是善。我們初學佛的人,聽了這幾句話很不服氣,為什麼為自己都是惡?假如你對於佛法這個道理稍稍明白一點就知道了,佛告訴我們三界六道輪迴是怎麼來的?是由我執而來的。換句話說,念念都有自己,念念為自己,這是變現出六道輪迴的原因。所以阿羅漢就超越六道輪迴了,他憑什麼?阿羅漢我執沒有了。所以我執破掉,輪迴就沒有了;法執破掉了,就明心見性了。兩種執著,法執就是所知障,我執就是煩惱障。有我執就有煩惱,有法執就有無明,所以破我執就超越生死輪迴了。
所以佛教給我們如果念念都想自己,這個我執天天在加重,你怎麼能出得了三界?小乘人修學困難,就是這個我執是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堅固的習氣,怎麼會破得掉?很難破除,連晚上作夢也沒有把自己忘掉,可見得真難。大乘方法巧妙,教我們起心動念去想一切眾生,利益大眾,逐漸把自己淡忘掉。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要為眾生,不要想到自己。眾生有福,我這一生也有福。因為我也是眾生之一,不是眾生之外,眾生有難我也免不了。所以起心動念去想一切眾生,這叫『惠利群生』,不要想自己,這樣就對了,而且盡心盡力去幫助這些眾生。
『志願無倦』,不疲不倦,認真努力去做,你就會做得很自在了。我這個身體現在在這個世間,幹什麼用的?替眾生服務。我的身體健康長壽,眾生有福;我夭折、短命、死亡了,眾生沒福。這個身體與自己不相干,與自己沒有利害得失,是用它來做利益眾生的工具而已。這怎麼不自在!一樁好事做圓滿了,自己沒有功;做失敗了,自己沒有過;沒有功過,利益是屬於大眾的,所以志願就不倦了,就做得不疲不厭。
『忍力成就』,這個裡面當然還得要有真實的智慧。前面講了「住真實慧」,因為有真實的智慧,他才知道利益眾生,雖然是一樁善事,也有機緣,也有程序,也有先後次第,必須要有耐心才能成就。正如《金剛經》上所說,「一切法得成於忍」。所以菩薩六度,忍辱度是成敗的關鍵。你看《金剛經》這個六度說得很詳細,但是說得最多的就是布施跟忍辱。換句話說,佛在般若會上特別強調這兩條。
『於諸有情,常懷慈忍』,這是教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待人?要有慈悲心,要有容忍心,對人要慈悲,要能夠容忍。
『和顏愛語』,這是表現在外面的態度。
『勸諭策進』,時時刻刻以善巧方便勸勉大眾,幫助他求進步。哪些事情?底下所舉的都是一切善法,一切幸福的真正根源。
『恭敬三寶,奉事師長』,這個地方所說的「三寶」是指住持三寶,跟我們講三皈依裡面的三寶不一樣。三皈依所說的重點是自性三寶,覺、正、淨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這個地方所說的三寶,要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教學的機構。我們對它要恭敬,沒有這個機構,佛陀教育就不能夠推行了。所以此地這個三寶是指道場。當然這個道場要有真正的內容、有真實的內容,才具足佛、法、僧三寶。
三寶當中是以法寶為主。佛不在世了,我們要依法來修行,法就是經典。佛所說的經典很多,後人結集成為《大藏經》;我們中國人稱為《大藏經》。這個《藏經》古人也有一個比喻,把它比喻作寶山,我們入了寶山,要一無所得回來,那就非常可惜了。在入了寶山,我們要求的是什麼?這是自己一定要清楚的。如果這個比喻難懂,我們再用一個比喻,古人到山上去採藥,這個比喻好懂。我們三藏經典就好比大山一樣,這個山上什麼藥都有,你到山上採什麼藥?一定採能治好我這個病的藥,那就對了。所採的藥治不了自己的病,那就錯了。我們到寶山不是替別人採藥,是替自己採藥,那就對了。因此這麼大的經典,我們要的是什麼?這就是我在佛法裡面的修學,究竟要修學哪一個法門?那就細細想一想,我今天要的是什麼?這個法門確確實實能幫助我解決問題,能夠增進我生活的幸福,確實能夠幫助現前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是我們當前所需要的。
因此,古來祖師大德講經說法,即使同一部經,講法不一樣,我們看看這些註解,你就曉得了。唐人的註解跟宋人的註解不一樣,他那種說法必定能夠契合那個時代大眾的根機,讓大家都能得到利益。所以我們看古今的註解能夠了解,那個註解等於是用藥,就能知道某一個時代,那些人他心裡的狀況,他所要求的是什麼?所以經沒有一定的講法,這是遇到真正善知識有這個本事。我們經上常講,「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你要碰到那個善知識才行。遇不到那個善知識,我們自己看到這個經論,一籌莫展。好在經典多,這一部看不懂,我看那一部,能夠在經典裡面體會幾句,我們一生就受用無窮。這就是我們這一次在經典裡面選擇這些句子,就這個意思,選擇我們現前最需要的。這個選擇是現前大眾所需要的,不一定是淨土宗的。如果為專修淨土的人來選擇,就不選這些,應當選什麼?選四十八願。所以這個不是為淨土選擇的,是為廣大大眾現前所需要的,是以這個標準來選擇。
所以這個三寶是教學的機構,三寶裡面的「僧寶」關係佛陀教育的承傳最大,這個關係最大的。僧,現在來說,職業的傳教士,對佛教育一定要認真的修學,勤懇的去弘化、去宣揚。
底下一句「奉事師長」,這是我們古時候所說的「尊師重道」,佛法與我們儒家同樣是建立在「孝親尊師」的基礎上。儒家教育是以這個發揚光大的,佛陀教育也是從這裡發揚光大的。所以孝親非常重要,從孝親這才能夠尊師、才能夠敬重老師。我們對老師真正能夠尊敬,老師的「道」我們才真正得的到。假如對老師沒有尊敬心,這個老師再高明也無法傳授給你。為什麼?你不相信,你不願意學。你對老師尊敬,老師的話你聽得進去。你會認真依教奉行,功德利益你當然就得的到了。所以尊師是為了重道,是為這個。
『無有虛偽諂曲之心』,這不僅是對三寶、對老師,對一切大眾都要用真誠的心,要培養這個習慣。別人欺騙我無所謂,不必去計較,不要去認真;我們決定不可以欺騙人。為什麼?因為我們希望再過幾年就到極樂世界去了,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人騙人。我們還要欺騙人,換句話說,這極樂世界去不成了。我們被人騙了沒有關係,極樂世界照去;不可以騙人。所以我們的目標跟世間人不一樣。這個欺騙人的人,他是要搞六道輪迴,我們是想跟六道輪迴告別,不要再搞這個了,所以六道輪迴裡面這些習氣應當斷除。
『莊嚴眾行,軌範具足』,「莊嚴」是我們世間人常常所說的真善美。這世間人講真善美,實在說有名無實。西方世界那是實實在在的真善美,我們遵從佛的教誨,以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大慈悲心,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的心行就莊嚴了。我們念阿彌陀佛,一定要以阿彌陀佛的本願做我們自己的本願。念《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不是念阿彌陀佛的願,是依照阿彌陀佛發的願,我也發這個願。我發這個願跟阿彌陀佛一樣真實,這就是學佛,這個才是真實、真正的。
「軌範具足」,這個軌範就是現在所講的模範,具足是沒有欠缺。無論在哪一方面都可以做大眾的榜樣,不但做修行人的榜樣,也做一般社會大眾的榜樣,所以這句話裡面的意思是無盡的深廣。我們現在在這個社會是什麼樣的身分、什麼樣的地位,從事某一種行業,我們在同行裡面都要做大家的榜樣。你看《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菩薩。這些菩薩所示現的大多數都是在家身分,五十三個人以出家身分的只有六個人,其他都是在家身分。各行各業、男女老少,所表現的都是社會的榜樣,都是大眾的典型。
所以不僅是言教,也有身教,一舉一動都是大家的榜樣,這叫菩薩,這叫大慈大悲;足以能夠轉移風俗,勸化大眾。這個勸化不僅是用口,所作所為、起心動念,剛才說了世間人都為自己,菩薩都為了眾生。在家的菩薩從事這個行業,這個行業也是為社會、為眾生,那這就是菩薩。我開一個公司,我這個公司裡頭僱用幾十個員工,要養很多人家,我有這個念頭,公司就辦得好,我養活這麼多人家,這是菩薩。我這個公司,他們都是替我賺錢的,賺錢養活我自己一家的,這個念頭是凡夫。凡夫跟菩薩差別就在此地,就是念頭不同而已。所以菩薩心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不是利益自己的。所以你事情做的,愈做就愈愉快,沒有煩惱。員工愈用他心愈服,為什麼?這個公司就是他自己的家庭,他怎麼不盡心努力!那還有什麼勞資糾紛!勞資糾紛都是產生在自私自利,各人為各人的,老闆為老闆的,員工為員工的,都產生在這上面。所以這一句裡面包含的意思就非常之廣。
『觀法如化,三昧常寂』,這兩句是屬於境界。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如幻如化,《金剛經》裡面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何必當真?「三昧」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叫正受;換句話說,就是享受。享受什麼?清淨寂滅。這個清淨寂滅的享受是佛與大菩薩的享受,我們在家菩薩也能得到。
我們同學當中也有一些做生意做得很大,公司開得很大,遇到我們導師淨空上人說:法師,我苦得不得了,員工不聽話,生意不好做,天天操心。這就是他不懂得「觀法如化,三昧常寂」,沒有遵守佛的教導。佛的教導你要是真正聽進去了,依教奉行,你會過得非常快樂,非常自在,哪有苦?這個企業家也有不少學佛的,但是他學佛沒有學得透徹,對於佛所講的這些原理原則沒有覺悟,真正覺悟了,那就不一樣了。
我們看到梅光羲居士在《無量壽經》序文裡面所寫到的,滿清在初期的時候,宮廷裡面讀《無量壽經》。所以清朝那個時候興盛,在我們中國歷史上,過去都沒有過的。康熙、雍正、乾隆將近一百五十多年最盛時期,宮廷裡面皇帝帶著文武百官每天念《無量壽經》,這個高明!大家都聽佛的教訓,依照佛的教誨去做。如果我們知道這個殊勝的利益,一個公司行號,你早晨員工上班,可以用個十五分鐘、二十分鐘讀經,老闆跟員工都聽佛的話,都是佛弟子,都遵照佛陀教訓來行事,那哪有不興旺的道理!
今天世界上有一句很時髦的話,建立共識。我們的共識依據什麼建立?依據佛法,依據佛陀的教育,這就對了。大家都能夠依照佛所說的去做,什麼問題都解決了。「觀法如化」這是智慧,才知道一切法的真相。一切法的真相了解了、明白了,處理自然就非常容易了,不會錯誤。所有一切錯誤的措施,都是對於事實的真相不了解,這才把事情做錯了;都能了解,怎麼會做錯事?所以心是清淨的。
「三昧常寂」,三昧是正受,正常的享受。心地清淨這才是真正的享受,這個是世間人不知道的。什麼最快樂?心地清淨是最快樂,沒有妄想、沒有煩惱、沒有牽掛、沒有憂慮,你看多快樂!世間人不懂,這叫真樂。
再看下面『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個是身、語、意三業的造作,佛教給我們一個原則,必須要遵守的。守口如瓶,看到別人過失不批評,不要去說。為什麼?我們見到未必是真實的。《閱微草堂筆記》裡面記載有一樁事情,說有一個出家人住在一個小廟裡頭,就是這麼一個出家人自己住在一個小廟。這個法師平常的行持沒有人瞧得起。不但這個小廟裡頭法器沒有,大概他也不做早晚課,連這個香花的供養都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他自己也種一點菜,種一點菜來維持生活。附近的人看到了,除了他頭上沒有頭髮,再沒有妻子之外,跟在家人沒有兩樣。沒有人瞧得起他,也沒有人看他念經,也沒有人看他念佛。在這個破廟裡面住了二、三十年,有一天他把鄰居統統叫過來,他要往生了。居然坐著、坐在那裡他就走了,跟大家說完之後就走了。人家他修的是內在功夫,往往我們看表面看錯了。他的心真清淨!外面邋邋遢遢,早晚課都不做,不像是真修行的,臨終一示現,給人看出來了。我們往往從外面看一個人,不見得是真實的,所以言語一定要謹慎。這就是佛教給我們,不要隨便批評別人。
『善護身業,不失律儀』,「身」是動作,「律」是戒律,「儀」是威儀;用我們現代話來說,就是禮節,佛法律儀包括一般的禮節。法律就是講守法,還包括道德的觀念、風俗習慣,像這些都要注意,都要遵守的。
『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個三業當中最難的是意業,最容易造惡業的是口業,所以它把口業擺在第一個。通常我們講身語意,它把口業擺在第一個,就是人最容易造作的是口業,意業要清淨無染。學佛不僅僅是出家,在家也學佛。佛是什麼?佛就是清淨心。你看《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雖然講的三樁事情,清淨、平等、覺,一而三,三而一。清淨,心清淨一定平等,他不平等怎麼會清淨?既然清淨,一定覺。清淨心起作用就是覺,覺心一定是清淨的、一定是平等的。所以這三個,一個得到了,三個一定都具足。
我們學佛,特別是淨宗所說的,偏重的是在清淨心,我們只修清淨心,平等、正覺自然在其中。一切時、一切處,無論是順境、是逆境,保持心地的清淨無染就對了。這個無染「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內不起貪瞋痴慢,外不著外面這些境界,善惡境界都不著,我們心自然就得清淨了。諸位要知道,清淨心是真心,清淨心是真實智慧,你處理一切事,決定不會有錯誤。無論什麼事情,你會處理得恰到好處,做得非常圓滿。一切的錯誤都是從欲望產生的,都是從利害上產生出來的。
底下一條:
【十八、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
『恆』是永遠不能斷的,時時刻刻都應當遵守這六個原則。『布施』,對自己來說是放下、是捨棄,布施是自己要放下,幫助別人。布施在大乘經上歸納為三大類,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佛告訴我們,財布施得財富的果報,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看這三種果報都是我們所希求的,我們希望有財富、有聰明智慧、有健康長壽。這心裡頭求要不知道去修因,那叫打妄想,那是求不到的。希望自己財富不缺乏,你就要修財布施;希望自己聰明智慧,你就要修法布施;希望自己健康長壽,要修無畏布施。無畏布施裡面第一個就是不惱害一切眾生,不但不殺生,給別人生煩惱都不可以。
所以佛家,特別在中國,這個素食就是屬於無畏布施。不食眾生肉,不惱害眾生,更積極的就是放生。放生,在美國這個環境裡面跟中國不一樣,美國一般人對小動物都非常愛護的,跟我們中國不一樣,中國是什麼都吃、都要殺害,殺業造得很重。這個當然都有果報的,這個我們應當要知道。所以菩薩行裡面,「布施」擺在第一個。
第二是『持戒』。不但佛為我們制定的戒法,我們要遵守;剛才說過了,世間的法律、風俗習慣也統統要遵守。這些都是屬於戒律的範圍。所以「持戒」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守法。
『忍辱』,這是講有耐心,無論做什麼事情要忍耐,忍耐才能夠圓滿、才能夠成就。
『精進』,「精進」是菩薩道唯一的善根。特別注意的是「精」,「進」是不退、是進步,精是純而不雜,你會在短時期內有很殊勝成就。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學佛的同修多半把這個疏忽了,犯了這個毛病,就是同時學的東西太多、太雜;雖然天天在進步,他是雜進,他不是精進,他是亂進,所以用的時間很多、用的精神也很多,所得到的非常有限,毛病在此地,不知道精進真正的利益。這是精進,所以想要成就,要記住精進才行。
『禪定』,這個「定」就是心有主宰,不會輕易的被外面境界動搖。比如我學一樣東西,專心在這一樣東西,人家說那個好,哪個好我都不動心,你心才有主宰。
下面是『智慧』,「智慧」簡單講就是理性,理智而不用感情,處事待人接物要有理性、要理智,一動感情就失敗了。這是教給我們六個原則,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菩薩以這六條綱領『教化安立眾生』。
再看第十九段:
【十九、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
我們看這幾句,這個幾句實實在在可以做為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的準則。佛首先教我們要『發菩提心』。「菩提」是梵語音譯的,它的意思是覺悟。「發菩提心」,也就是發覺悟之心,這一點關係最大。凡夫之所以稱為凡夫,實在說,就是迷惑顛倒。菩提心跟這個恰恰相反,我們不迷惑、不顛倒。那麼怎樣才是真的不迷惑、不顛倒?我們從形象上去觀察,那就很清楚了。一個真正覺悟的人,也就是對於自己、對於我們生活的環境,認識得清楚,認識得正確,這個認識就是覺悟。
我們認識沒有錯誤,可是這個標準在哪裡?佛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換句話說,佛就是我們的標準。佛告訴我們這個世間它的真相是苦、空、無常,這是世間法的真實相,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夠避免。有沒有真常?不苦、不空有沒有?佛告訴我們有,確確實實有常、樂、我、淨,這個真有。但是常、樂、我、淨不在我們這個世間,我們這個世間是苦、空、無常,常、樂、我、淨是諸佛菩薩的境界,確確實實是有的,這是我們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認識清楚之後,我們一定會捨棄這個苦、空、無常的世間,我們要去取得常、樂、我、淨的境界,一定要能夠取得,這就是真正覺悟的人。換句話說,佛門常講的「了生死、出三界」,了是明瞭,對於六道輪迴生死的狀況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覺悟、就不迷了。所以事實真相搞清楚了,我們第二步就是要超越六道、要擺脫輪迴,這個就是佛菩薩的事業,這是真正覺悟的人。
佛又告訴我們,佛陀在世的時候,所謂的正法時期,人的根性很利,修學一切法門多數人都能夠成就,這根器利。到像法時期,距離佛陀時代遠了,人的根性差了一等,傳下來的佛法,慢慢的也變質了。什麼變質?摻雜著許多眾生的知見在裡面。佛這個經沒有變質,講經的人把經講變質了。傳的時間愈久,就愈傳愈訛。我們現在到末法時期,距離佛滅度三千多年。按中國人的記載,有三千零二十幾年了。這個變質的狀況愈來愈嚴重,嚴重到確確實實叫我們無所適從。那我們要想在佛法上修學得到證果,就愈來愈困難。
因此佛在《大集經》裡面為我們留了一句話。這實實在在說,世尊對於今天這個社會狀況,他在三千年前就看得清清楚楚,瞭如指掌!我們真正有心求出離的人,真正有心求佛法證果的人,佛沒有辜負我們。所以在《大集經》上告訴我們,末法時期修淨土成就。這句話實實在在是世尊告訴我們現代人的,我們依照這個法門,決定成功。這個法門一直到末法的終了,正如《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將來佛法在這個世間滅盡(我們曉得末法是一萬年,現在才超過一千年,還有九千年,九千年之後佛法滅盡了),《無量壽經》還留在這個世間多留一百年。一百年之後,《無量壽經》也沒有了,還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還在這個世間。由此可知,這六字洪名功德不可思議,連那個時期的人,依這句名號都能得度,何況我們現在?
我們再回想古時候,道綽大師,他是唐朝時候的人,一生講淨土三經二百多遍。這個法師一生其他的經統統不講,只講淨土三經,這是淨宗的一代祖師。由此可知,他心之專,專修、專弘,那叫圓滿的菩提心。所以我們想了生死,第一個要真正知道人生苦!來生還要來作人嗎?這一輩子苦還沒有受夠嗎?來生必定比這一生更苦。來生不想作人,這個願望能達到嗎?可以說除了念佛求生淨土之外,你的願望不見得可以達到。所以我們要有決心,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淨土,一定得生,這個就是真正的菩提心。這覺悟的心有了,下面還有覺悟的行為,也就是我們要過一種覺者的生活。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也是念念覺而不迷,這才行。
下面佛所教給我們的就是菩薩住在這個世間,他們起心動念、造作行持。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下面『持諸禁戒,堅守不犯』就留在明天晚上繼續跟大家報告。在這裡跟大家報告一樁事情,昨天晚上我打電話到新加坡給我們導師淨空老法師,我們導師交代悟道跟大家問好,他非常關心大家。我跟他報告,我們這邊同修修學淨宗、學佛,大家都非常的踴躍、非常的精進。所以這個話今天晚上先跟大家報告,明天我怕忘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