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往生正因二十五品—過分追求物質的享受都叫淫欲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20/12/27  華藏淨宗學會宜蘭念佛堂  檔名:WD02-015-0001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往生正因第二十五》。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彌陀佛!

  請翻開經本,「往生正因第二十五」。今天是我們華藏淨宗學會宜蘭念佛堂,每一個月例行性的佛七三時繫念法會。今年悟道因為疫情的關係沒有出國,所以在二O二O年,現在是十二月二十七日了,也就是國曆年今年的年底,我們這個法會是今年最後面一次,下一次就是國曆民國一一O年,在西元二O二一年了,今年也是最末的一次法會。我們宜蘭念佛堂成立也將近快二十年,這裡同修大家都是依照我們導師上淨下空老和尚的指導,學習淨宗學會主修的經典,《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是夏蓮居老居士會集,依照五種原譯本會集的。淨宗學會這個名稱,是當年夏蓮居老居士他提出來的。淨宗學會就是過去講的蓮社,就是專修淨土法門的一個會所,大家聚會在一起共修的地方。我們這裡的同修,天天讀誦《無量壽經》,也可以說大家念得很熟悉,打佛七、三時繫念,依照我們淨老和尚的開示,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最近這些年我們淨老和尚特別提倡,這是在他晚年弘法特別要提倡的地方。為什麼提倡?提倡什麼?就提倡中華傳統文化儒釋道的教育,以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來具體說明、落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的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過去我們聽淨老和尚講經也常常提到三福,但是具體的內容不知道,大家聽得耳熟,但是在生活上怎麼去修也不知道。因此我們淨老和尚在宣講《無量壽經》的時候,也勸導我們同修大家要讀三千遍,三千遍讀下來就開悟了。很多人不但讀了三千遍,甚至五千遍、六千遍,上萬遍的大有人在,但是有開悟沒有?答案是沒有。有的甚至不但沒有開悟,而且煩惱還增長。這個時候才發現,為什麼古人他讀經會開悟,我們現在的人讀經不但不能開悟,反而增長煩惱。後來才發現,我們這代的人,沒有我們祖宗傳統文化這種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的學習,沒有這個基礎。古人從小讀聖賢書,就讀經,老師就先教這個,以德行為根本。孔老夫子在《論語》講「道德仁藝」,藝是藝術的藝,根本是道德仁。道,最高的,一般人不懂;德,一般人也不好懂,所以孔老夫子教學從仁下手,這是德行的根本。現在人學的,全世界的學校沒有這個課程,都是教藝,第四個字。藝就是技藝、藝術,各行各業,科技、文學、哲學,一些技術。科技、知識、技術,那個是在藝,那個是末。「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才藝是枝末。有德行的根本,才藝才能得到正面的作用;如果沒有德行的根本,才藝愈高就愈壞了,不做好事,就導致天下大亂,天災人禍,導致災難,所以這個問題非常的嚴重。

  《無量壽經》可以說佛講的修學的理論方法是非常詳細,但是我們現代人雖然讀了還是不懂,不懂得怎麼修。我們會念、會背,甚至會講,但是沒有修,有讀誦,但是沒有受持。讀誦是為了受持,我們不但原地踏步,甚至還退轉,伏不住煩惱,原因就是我們只知道讀誦,不知道怎麼修行,不懂得把佛在這個經典上教導我們的,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待人處事接物,不知道怎麼做。因此不但讀了三千遍不開悟,讀了三萬遍也不開悟,而且還增長煩惱,那跟古人就不能相比了。所以我們淨老和尚晚年提倡儒釋道三個根,最近這些年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倡,唐太宗下令叫他的大臣魏徵召集當代有道德學問的人編《群書治要》,創造了這個世界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所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先推出的就是《群書治要36O》,還把它節錄三百六十條,一天學一條。難得在馬來西亞漢學院蔡禮旭老師,當時對馬來西亞全國的中小學教師、校長講這個課,講得非常詳細。現在我們華藏,大家也是每一個月有一天來聽講學習,我們宜蘭念佛堂堂主陳永煌居士發心帶我們這邊同修來隨喜功德。這些都是補充我們學習《無量壽經》的,傳統文化對我們淨宗同修來講,就是補充說明修學淨土法門,補充說明。這一點,希望我們同修能夠理解我們淨老和尚他的苦心。當初他老人家提倡這些,我也沒什麼感覺,反正一輩子都是學習佛經,大乘佛法,也不太去重視、留意,當然師父提倡的我們就要依教奉行,但是也不怎麼重視。這些年慢慢體會到它的重要性,因此我們現在亡羊補牢,希望我們這一生都能夠往生到西方淨土,這是我們淨宗修學主要的目標。

  今天跟大家學習分享《無量壽經》的「往生正因第二十五」,這一品是補充說明二十四品「三輩往生」的經文。我們請看經文:

  【復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剎中。速得聞法。永不退轉。】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補充說明三輩往生的上輩往生。我們看到這裡,佛給我們開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關鍵,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講,經典有「善男子、善女人」,有的經典它只有男子、女人,大部分我們都是看到善男子、善女人。在《彌陀經》,我們做三時繫念常常讀誦,也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有個「善」。這個善基本上也就是最少要具備淨業三福第一福的條件,所以才能稱為善男子、善女人,這個標準我們也要知道。「聞此經典」,就是聽聞或者見聞。「受持讀誦」,關鍵性的字眼,受持讀誦,經文我們要留意關鍵的地方。所以我們不能只有停留在讀誦,讀誦為了受持。現在我們要問問自己,我有沒有受持?有沒有依照佛在這個經上講的去修行,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言語、行為,這個才是受持。所以受持讀誦。

  『書寫供養』,古代沒有印刷術,抄經,自己不會抄,花錢請會寫字的人來抄,就是我們現在的印經,印經流通,供養大眾。所以我們在這幾句經文,關鍵我們聽經、讀經、印經,甚至我們講經,都是為了要受持,這樣才是真正的在修行,真正在修淨土。具備了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就是流通經典),自己依照佛在經上講的來落實在生活上,這樣『晝夜相續,求生彼剎』。「晝夜相續」就是晝夜都不間斷。「求生彼剎」,《彌陀經》講信願,願生西方,願意往生到西方,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有發願,才能往生西方。只有念佛、念經,沒有發願,不能往生西方,跟淨土結個緣,來生遇到佛法繼續再修,這一生去不了。為什麼去不了?不願意去,這個娑婆世界放不下,那當然不能去。

  昨天我在YouTube看到一個我們台灣很有名的大師,他說他不想成佛,成佛太無聊了,想來生再來作人,再來做和尚,這個就是沒有發願要求生西方。當然人各有志,每個人的志願不一樣,佛也不能勉強任何一個眾生。發願再來作人、再來做和尚,有的人發願來生再來做法師,人各有志,佛都隨喜。你還不想出離六道輪迴,佛也不勉強,告訴你在六道裡面怎麼修學不墮三惡道,來生能夠再生到人間來;修得好一點,生天。所以往生西方,就是要發願,願生西方。如果我們修行,持戒念佛,縱然念到一心不亂,不願意往生西方,當然也不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關鍵在各人的意願,各人的願不一樣。阿彌陀佛那邊的願,他始終都是歡迎我們去,現在問題就是我們願不願意去?想不想去?真想去,這個世界要放下。所以晝夜相續,求生彼剎,始終他的願望就是這一生要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上講,能不能夠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有沒有真信、發願,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關鍵。如果你不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不願意去,你佛號念得如銅牆鐵壁,風吹不入,雨打不濕,也沒有往生的道理。只是你佛號念得再多、念得再好,也沒有往生的道理。道理很簡單,你不願意去,你不想去,不是佛不願意接。佛隨時願意歡迎我們去,要接引我們去,你看阿彌陀佛那一手放下來,就是要接引像,時時刻刻,任何時候他都歡迎,現在就是我們眾生願不願意去。所以一部《彌陀經》,佛勸信、勸願、勸行,而且勸發願勸了四次。一般只是勸三次,你看《彌陀經》我們常常讀,勸四次,關鍵就在願。如果信願具足,沒有念到一心不亂,也可以往生,只是品位比較低。所以品位高下,在持名功夫的淺深,功夫深,品位高;功夫淺,品位低。具足信願行,就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此地講的,每一段都是一樣的,都是要具足信願行。

  下面講,『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這個就是發了願,要去修行。而且這個修行,「發菩提心,持諸禁戒」,菩提心就是發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的心,自度度他的心,持諸禁戒,戒律精嚴。「令得安樂」,自己持戒,饒益有情眾生,就是給與眾生最豐饒的利益,對眾生做布施。菩薩六度,布施、持戒、忍辱,修六度萬行,對眾生做三種布施,這就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統統布施,布施給眾生,財施、法施、無畏施,令一切眾生得到安樂。這樣修行,『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憶念」就是念佛。大勢至菩薩在《念佛圓通章》開示,「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憶念,心裡想,不一定口念出來,心裡真有,真想往生西方,心裡真有阿彌陀佛,時時刻刻沒有忘記,在任何時候,很清閒、很忙碌,心裡總沒有忘記阿彌陀佛。就像海賢老和尚一樣,整天在外面農地工作,但是他的佛號片刻不丟失,這是憶念。不是說一定要念出聲,心裡掛念的、繫念的就是阿彌陀佛。就像我們世間人,一天到晚也沒有喊兒子、孫子,但是做父母的人,心裡始終都繫念著兒孫,那個叫繫念。現在念佛就是把繫念兒孫的念頭換過來繫念阿彌陀佛,這樣就成功了,這個叫憶念。

  「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阿彌陀佛是正報,國土是依報,極樂世界七寶池、八功德水,心裡常常想念西方極樂世界,那就好像想回老家這樣的心情,這樣來念佛,念西方極樂世界。這樣修行,『是人命終』,命終之後,『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剎中』,往生就花開見佛,身相跟佛一樣。『速得聞法』,就花開見佛悟無生了,『永不退轉』,圓證三不退。這段經文補充上輩往生,在《觀經》講上品往生。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復次阿難。若有眾生。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痴。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志心歸依。頂禮供養。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到這裡是一段。這品經的第二段經文,這個第二段經文是補充二十四品三輩往生中輩往生的經文,補充說明。『復次阿難』,就是佛接著再給阿難講,對阿難講。對阿難講,就是對著大家講。『若有眾生』,「若」是假若,有眾生,這個眾生涵蓋就無量無邊。『欲生彼國』,「欲生」就是發願想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也是關鍵的字眼,這個我們也不能疏忽。你看「欲」,欲就是樂欲、喜歡,喜歡極樂世界,要厭離娑婆世界,要厭離五濁惡世,心慕,想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就是願,你真想去,這個叫「欲生彼國」。有這個願,就是《彌陀經》講信願,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相信我自己有往生之分,願意往生。發了願要往生極樂世界,『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不能像上輩往生那麼精進,而且大修禪定,能得到禪定不容易,所有的經戒都能受持,不能像上輩往生,修到這個程度做不到,但是心很想往生極樂世界。做不到大精進禪定、禁持經戒,經典上常講戒定慧三學,那個我們做不到,佛就講也『要當作善』,就是斷惡修善。

  下面講就是十善業。『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一不殺生」,就不可以殺生,這是五戒十善,包括八關齋戒、沙彌戒,連菩薩戒第一條也是不殺生。這個不殺生,一般人只知道不能殺人,殺人有罪,會被法律判罪;殺其他動物,大家就認為沒有罪,而且這些動物應該給人吃的。佛在經典上給我們講,殺生,不但不能殺人,連動物,連蚊蟲螞蟻都不能故意去殺害。你看《太上感應篇》講「昆蟲草木,猶不可傷」,昆蟲是很微細的動物,不能去傷害牠;連植物的草木,你也不能任意、故意去損害,現代的話講,破壞自然生態,那個也是殺生。後面講「無故殺龜打蛇」,那個都是殺生。所以不但不能殺人,這些生物都不能去殺。這一條有一些人看到,他就不敢來學佛,他覺得這個他做不到。所以佛的五戒,有些人他不了解佛這個戒,他以為不殺生就不能吃肉,一定要吃素。當然最標準的是吃素,不殺生,最標準的。但是在五戒裡面,包括沙彌戒、比丘戒,這個小乘的戒,他們也吃肉,但是不殺生,吃三淨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好像佛陀時代,現在南傳佛教國家去托缽,那不是吃素的,都是吃葷的,但是它那個不是他殺的,也不是為他殺的,他沒有見到動物被殺,也沒有聽到動物被殺的慘叫聲。所以它那個是三淨肉,他們沒有吃素,但是自己決定不殺生,也不可以叫人家去殺生。如果自己殺生,叫人家去殺,叫他殺,那就破戒了,破了殺生戒。在我們中國佛教,那是最標準的,不但不殺生,也不吃肉,吃素,這是梁武帝的功德,梁武帝他提倡素食運動,他這一條他功德很大。

  所以不殺生,這個我們要明瞭。我們勸人不殺生,自己要求自己不要殺生。勸別人要善巧方便,勸他先吃三淨肉,避免殺生,這個要善巧方便。勸人,要懂得方便法,不然你如果給他講因果報應,你吃牠半斤,還牠八兩,他愈聽就愈生氣,「你叫我不要吃,原來我只有吃八兩,現在吃一斤給你看」,那得到反效果。所以勸人,過去台中蓮社李老師他三不勸,第一個不勸人吃素,第二個不勸人去持戒、去受戒,第三個不勸人出家,三不勸。勸人來聽經,先來認識,先來了解,你真正了解之後,你要吃素、你要受戒、你要出家,你各人自己發願,他不主動去勸。但勸人家來聽經,你先明白道理,為什麼要持戒、為什麼要受戒、為什麼要吃素,明白之後,你自己發心。這是第一個不殺生。現在很多同修不但不殺生,而且還放生,這個也非常難得,積極的放生、護生;消極的,不殺生。現在感恩兩岸很多同修都為我們淨老和尚放生迴向,給他老人家身體健康,長久住世,非常感恩同修的發心。

  第二個,「不偷盜」。這個偷盜,凡是有佔人家便宜的心都是叫盜心,雖然在現行的行為沒有去偷、去盜,只要有這個心,就是偷盜。這個偷盜,大家讀《太上感應篇》,就會更明白什麼是偷盜,偷盜這個戒也不好守,這個戒相很微細。這個偷盜,你用不如法的手段得到錢財,都屬於偷盜,像現在講當官的貪污、舞弊,我們人民逃稅,逃稅也是偷盜,這個在《戒經》都講得很清楚。所以這條戒要持到很清淨也不容易。所以我們中國佛教近代,民國初年,在中國佛教界,對戒律很有研究要首推弘一律師,弘一大師。他說,蕅益祖師他持戒,比丘戒做不到,他只能做到菩薩戒沙彌,菩薩戒他做得到,沙彌戒他做到,比丘戒他做不到。蕅益祖師的弟子成時法師,那老師只能做到沙彌戒,他說他是出家優婆塞,那是出家的形象,但是戒他只能做到五戒。優婆塞就是近事男,翻成中文是近事男,能夠持五戒。到民國弘一大師,他講他是出家多分優婆塞,他不敢說滿分優婆塞,滿分就是五戒他全部做得到,他說多分。他說這個五戒,他有把握的只有四條,不殺生、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四條他有把握能做到,不偷盜他說他沒把握,所以他自稱多分優婆塞,不敢稱滿分優婆塞。可見得不偷盜這一條戒要持到圓滿也不容易,總是我們盡量從大的方面去修持、去受持。我們記住,凡是有佔人家便宜的心態,都屬於偷盜,所以要持得很清淨不容易。我們現在能夠持的,大概是大的方面,微細的方面就不容易,我們先做到大的方面。總是我們記住個原則,不佔人家便宜,寧願自己吃虧。為什麼會偷盜?總是想佔人便宜。

  「三不淫欲」,這裡這個淫欲,這裡經文是三點水這個淫,這個淫欲是廣義的,除了男女的淫欲,所有的欲望超過了,這個淫是三點水。我們一般講淫雨,雨下太多,就造成水災,下得太過、太多了,所以稱為淫雨,用這個來形容我們人在欲望方面太過分的追求,特別在物質享受,在物質享受太過分,淫就是超過了。《太上感應篇》講「淫欲過度」,驕慢、奢侈、浪費。像現在我們在外國看到那些公共洗手間,那些紙一張一張,擦個手擦了十幾張,還有沒有用過的掉了滿地,那個都是浪費,浪費資源。我們舉出個例子,其他以此類推,你的穿著、飲食,生活上過分的享受,過分追求物質的享受都叫淫欲,所以這個是廣義的。所以《太上感應篇》講「淫欲過度」,司過之神就要記過了。就是各方面的過分,那就是過失了,大的叫做罪過。所以我們各方面都要有個節制,要勤儉,不要太過分的去浪費。像餐廳吃飯,我們早年在台灣也是,以前經濟好,亞洲四小龍,大家吃得都很浪費,辦的酒席,吃的沒有十分之二,全部倒掉。後來蔣經國總統就提倡梅花餐,五菜一湯,不要浪費。吃不完,你叫那麼多,那個就是淫欲過度。現在大陸提倡是四菜一湯,因為大陸這些年經濟發展,吃的也是有夠浪費的。我們每一次去大陸做法會,看到人家那麼浪費,心都很痛,真的一桌幾十道菜,吃不了十分之一、之二,全倒掉。現在有錢了,都沒有辦法去想到沒有錢的時候、沒有得吃的時候。所以政府提倡節儉是正確的,符合佛在經典上的教導,古聖先賢的教導,我們應該要響應。

  以上這三條是身三的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就是身三善業,反過來就是三惡業。下面是言語,『四不妄言』,「不妄言」就是我們現在講不要騙人,講話要誠信,言行要一致,講的跟做的要一樣。孔子也講,「聽其言,觀其行」。現在特別我們在選舉的時候,大家講的都振振有詞,講得很動人,但是他當選了之後,他做的跟他當時在競選的時候講的話一樣不一樣?不一樣,不都騙人嗎?妄語。所以聽其言、觀其行,不能只聽他講,講得很好,有沒有照這樣做?現在騙人的事情就太多了,現在好像不騙人都不行。做生意買賣的,做一些不實的廣告,統統是妄語,太誇張、太誇大,那也是妄語。佛教我們不可以妄語,我們如實的,有多少就說多少,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所以佛講的話是「如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第一個,不能講話騙人,講話騙人,人家聽你的話,你就跟他結罪了。聽你的話那個人,你跟他結罪了,因為他受你騙了,你是跟他結罪。如果打妄語,人家不聽,他罪還比較輕;人家聽了,如果影響力更大,罪就愈重;影響的時間愈長,將來墮惡道時間就長了。一定他在世間的影響力沒有了,他才有機會脫離惡道。《地藏經》江老師畫的地獄變相圖,有拔舌地獄,所以不可以妄言。

  『五不綺語』,「綺語」就是講話很美麗、很動聽,也是騙人的,花言巧語,講得很好聽,大家很喜歡聽,不是真的。像一般那些什麼小說,那些迷惑人心的,歌曲等等的,那個統統是綺語。『六不惡口』,「惡口」就是口出惡言,講話粗魯。現在社會上流行惡口,這個惡口也會下拔舌地獄,耕舌地獄都有。講話粗魯,講話傷人。『七不兩舌』,也不可以兩舌,兩舌就是分化、挑撥離間。你一個國家,或者是個人,破壞人家的家庭,破壞人家國家的和諧。特別現在的政治人物,這個口業四種都有,妄語、綺語、兩舌、惡口,統統有。大家拿這個經典,你去看看電視那些人在講的話,統統有,統統具足,我們不能學他那個樣子;學他那個樣子,我們也造業了。所以兩舌就是分化,國家要去得到別人國家的利益,他就是到他那個國家去製造分裂、製造分化,他從中得利,這個造業就造大了。《地藏經》講,兩舌會得「無舌百舌報」,在人間有花報,死墮地獄。

  以上四種口的善業,如果反過來,就口不善業。所以言語非常重要,「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言語很容易造業。所以《無量壽經》前面講「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一般講身口意三業,在第八品經文講「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把口業擺在第一個,就告訴我們,三業當中口業最容易犯。特別現在媒體發達,現在這媒體的,都是造口業,都造不善業。人家拿錢給他,他就替他講好話;沒給錢,做再好的事情,都講他的壞話。所以這四種惡口造盡了,將來墮地獄,那真的得不償失,現前好像得到一點小利益,將來果報可怕。這四種善的口業,我們要修。

  下面意三業,『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痴』,心裡不要有貪瞋痴。貪,是我們眾生無始劫以來的習氣,不但世間法不能貪,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在講席當中也常講,佛法也不能貪。不能只是換對象去貪,基本上那個貪心是一樣的,只是換了對象,所以世出世法都不貪。貪,每個人喜歡貪的對象也不一樣,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些都要放下。「九不瞋」,瞋就是瞋恚心,不瞋也不容易。我們很難做到不瞋,如果一個逆境、一個不如意的境界現前,我們很容易就起瞋恨心,瞋恨心就起來了。特別我們有道理,對方他沒道理,我們受委屈,這個心就不平,就起瞋恨心了,這條也不容易。因為菩薩六度,持戒對治貪,忍辱對治瞋,貪、瞋。有些逆境,我們能夠修行,能夠轉變自己的心態,那些逆境也是我們很好的逆增上緣,幫助我們修行提升。順境我們不貪,幫助我們提升;逆境不瞋,也幫助我們提升。但是順境比逆境更難通過,順境樣樣順心、事事如意,人在這個當中福報現前,享福當中不知不覺迷失了、墮落了,在逆境惡緣當中還能夠提醒自己,所以順境淘汰人,逆境磨鍊人,順境比逆境不容易通過。所以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這些我們都會遇到的,我們要知道怎麼修。遇到一些惡人不講理的,我們要能保持不起瞋恨心。如果不學習傳統文化,明理實在講也很難。但是我們念佛人,這個時候就是要考驗我們的功夫,換念阿彌陀佛,把貪瞋痴壓下去。你伏得住,你功夫就得利了;伏不住,我們還沒有功夫。面對這些惡人、惡言,我們能不能保持心平氣和來面對?這個要學習傳統文化。像現在蔡老師講的《群書治要》,講的都是這些,明白了,轉變我們的心理,慢慢的我們就能夠提升了。遇到這些境界來,縱然做不到不瞋,也會比以前降溫了,心結也比較容易打得開。不然那個心結,它都是結在那裡,化解不了;化解不了,來生遇到,互相報復,冤冤相報就沒完沒了。所以這個不瞋,不要起瞋恨心。昨天我聽說羅東妙音念佛堂在做法會,隔壁都來鬧,那我們怎麼去看待他?我們改變不了他,但是我們改變自己,調整自己的心態,就把他當作他是菩薩示現,來考驗我們。一切皆考驗,看爾怎麼辦?境界若不識,須再重頭煉。這個境界說不好是不好,說好也很好,我們能轉得過來,不好就變成好的;轉不過來,那當然就不好了。所以我們念了這個經,要懂得在生活當中遇到這些人事物,要提起觀照,調整我們心態,要怎麼去面對,這個就叫修行,修行無非就是修心。

  「十不痴」,不痴就是不愚痴。現在的人最可怕的就是愚痴,無知。為什麼愚痴?不讀經之過,不讀經、不讀聖賢書。所以古人講,「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這個古聖先賢,四書五經這些從小都要讀、都要背的,包括我們現在老和尚提倡的《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要教子弟讀。子孫雖然天分不高,也不能說你就不要讀經了,要讀。不讀他就沒有智慧,他就不明理,他就愚痴,沒有能力分辨是非善惡、真妄邪正、利害得失,他就沒有能力。現在學校的教學,沒有這個功課了,所以現在全世界的人都愚痴,沒智慧,做錯事了自己也不知道,這是很可怕的一樁事情。所以我們淨老和尚也講過,要怎麼樣保持自己不被這個惡心所來干擾(就是生煩惱)?就是要天天讀經,或者聽經,我們才能保持。天天提醒自己,傳統文化都幫助我們深入這些經文的,我們一定要這麼看,千萬不要認為那個跟我們佛法沒關係。大有關係!沒關係,我們老和尚怎麼會提倡?我們既然以他為導師,就要接受他的指導。

  以上就是給我們講,你不能大持經戒,要當作善,修十善業。這個十善業就是我們老和尚現在講的三個根,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這個統統是講十善的。所以不要以為《弟子規》儒家的、《太上感應篇》道家的,那跟我們佛法沒關係,跟十善業沒關係。大家如果去讀《占察善惡業報經》,佛在這個經上講,凡是善的都歸到十善,凡是惡的都歸到十惡,所以不能呆呆的只看十善業這十個條目,它展開涵蓋所有的善法。你不能說像《觀經》第一福講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那十善業沒有教我們去孝養父母,不孝就可以了,不是這樣解釋的。孝養父母都列在十善裡面。善法,凡是善的、好的,都列在十善。過去有人講,受五戒,不要喝酒就好了,佛沒有說不可以吃安非他命,佛沒有定這條,酒不要喝就好了,那吃毒品可以嗎?它都涵蓋在這一條裡面了。所以你學這個,不能死在那個名相之下。所以起碼我們要修善,斷惡修善。如果把這三個根能做到,就是這條講的,我們老和尚現在提倡三個根,這樣你要往生極樂世界要修這個,這個叫助修,念佛是正修。

  這樣『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志心皈依,頂禮供養。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這段也就是補充說明《佛說阿彌陀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國土」,《彌陀經》講得簡單。你看這一段,你再去對照《彌陀經》那一段,你就更明顯了,怎麼樣修?所以《彌陀經》只有講「善男子,善女人」,這裡給我們補充說明什麼是善男子、善女人,修十善。以上這段經文補充說明中輩往生,下面這個是補充說下輩往生,請看經文:

  【若多事物。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一心清淨。有空閑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思惟熟計。欲得度脫。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

  到這裡是一段,這段補充下輩往生的經文。這段經文是講很忙的人,特別現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很忙,『若多事物,不能離家』,離不開家庭、離不開事業,你也沒有時間到道場去大修齋戒,長時間這樣修學,沒有時間。這樣怎麼辦?『一心清淨』,心還是要保持清淨。『有空閑時』,我們現在講,如果有假期,放假的時候,有空閒的時候就要修行。平常很忙,沒有時間修,有空閒,要修行,就不能去吃喝玩樂,就是要修行。有空閒的時候、利用假期的時候,『端正身心,絕欲去憂』,就是端正我們的身心,「絕欲」就是不要有那些私欲、欲望,憂慮、牽掛要放下。就是你有一天的假期你就修一天,有兩天修兩天。修一天也很好,像佛制定的八關齋戒,二十四小時,這個很適合現代人來修學。『慈心精進』,不能大持齋戒,一天一夜的八關齋戒這是大家都可以做的,不但在家人,出家人也需要,都可以修一天的八關齋戒。所以「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心慈悲,精進就不懈怠。『不當瞋怒、嫉妒』,還是心要修養。『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貪餮」就是貪吃,去吃大餐,辦宴席,這個是講究美食,這些都屬於貪餮。「慳惜」就是慳吝,自己不肯布施,這個不可以。有,要布施給需要的人。「不得中悔」,就布施之後你不能後悔,《太上感應篇》也講「施與後悔」,布施給別人後後悔,那個也是罪過。不得中悔,不得布施之後又後悔了,都不能慳惜,不能慳吝。慳吝就是不肯布施,布施了又後悔「不布施多好」,這個心也不可以。「不得狐疑」,就是不要懷疑,狐狸的性情就是容易懷疑,要相信佛的話。

  所以『要當孝順,至誠忠信』,這個都佛教的,要忠實,要有信用,要誠信,這些都在傳統文化裡面。『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佛經講的道理很深,應當相信作善會得福,「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佛講的這些我們要依教奉行,『不得虧失,思惟熟計,欲得度脫』,就是一心一意要脫離六道輪迴,要成佛度眾生。這樣『晝夜常念』,心裡繫念阿彌陀佛,『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這裡又講發願,「願欲」就是發願,願欲往生極樂世界,放下娑婆世界。這樣念佛念個『十日十夜』,或者『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就像打佛七一樣,『壽終』都能往生到極樂世界。以上是補充下輩往生。下面這一品最後一段:

  【行菩薩道。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當作佛。欲於何方佛國作佛。從心所願。隨其精進早晚。求道不休。會當得之。不失其所願也。】

  這段是講修其他法門、其他經典,『行菩薩道』,修六度萬行,統統可以迴向求生極樂世界。這個在本經講,叫一心三輩。不一定專修淨土,修其他法門,也統統能迴向往生極樂世界,都能往生。最後這一品這一段,佛給阿難講的:

  【阿難。以此義利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皆共稱讚無量壽佛所有功德。】

  以上講的這些『義利』,這殊勝的功德利益,一切諸佛如來同所稱讚,我們在《彌陀經》看到六方佛讚,所有諸佛都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的功德。好,我們時間到了,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