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第二十五品 往生正因—善惡因果它是真理  悟道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20/9/6  台灣宜蘭羅東鎮南豪社區活動中心  檔名:WD02-014-0001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往生正因第二十五》。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德,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我們今天是法會第二天,非常難得我們社團法人花蓮淨宗學會理事長,曾理事長今天也特別趕來莊嚴道場。昨天悟道在講演的時候,我們花蓮縣林縣長,還有我們羅東的鎮長也都來上香,社區的主委、地方的里長也來莊嚴道場,非常感恩我們地方各階層領導的護持。

  昨天第一天也跟大家報告過了,我們淨宗學會主修的經典,就是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是集五種原譯本的大成。家師在民國七十五年,就是台中蓮社雪廬老人往生那一年,他早年在台中還沒有出家的時候,就跟李老師學經教,後來出了家,再回到台中學習。要離開台中的時候,李老師他自己用毛筆在《無量壽經》會集本做眉註,這個經本就交給我們淨老和尚。當時離開台中要到台北來講經弘法,他想老師把這部經交給他,他想到台北來講這部經。當時李老師不同意,就跟他講,因為這部經的會集本在佛門有一些長老、老和尚有很多意見,你現在年輕,恐怕去講這部經不方便,會遭到很多批評。後來到台北講《楞嚴》,這也是悟道聽家師在台北龍江街蓮友念佛團,第一次聽他老人家講經就是聽《楞嚴經》。

  所以這部經一直到李老師往生那一年(也放了二、三十年)才拿出來印,請悟道去找印刷廠估價,印一萬本紀念老師。經印出來,我們都是第一次看到這部經。過去《無量壽經》只有看到康僧鎧翻譯的這部,其他四種原譯本都在《大藏經》,沒有單行本流通,所以只有看到康僧鎧這一本。會集本是第一次看到,很多同修看了也很歡喜,就啟請我們師父上人講這部經。所以從那個時候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開講這部經,後來到美國、加拿大,到香港、新加坡,各地都有講過這部經。淨宗學會就是宣講《無量壽經》會集本那個因緣,在海內外開始成立。淨宗學會的名稱是夏蓮居老居士他當年提出來的一個名稱,但是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直到現在大陸也都沒有因緣正式成立。所以在美國華盛頓佛教會,跟黃念祖老居士接觸,黃念老他有學密,華盛頓的同修請他去講密法,所以他是密宗的金剛上師,對禪、教、密、淨都通達,可以說是通家。這個因緣,黃念老請我們淨老和尚在海外成立淨宗學會。所以現在很多淨宗學會成立的因緣,就是宣講這部經開始的。

  這部經也就是我們淨宗學會主修的經典,淨宗學會是夏老居士他提出來的名稱。淨宗學會就是我們傳統的蓮社,蓮社這是比較傳統的,過去那個時代的一個名稱,就是專門修念佛法門的稱為蓮社。現在人對蓮社這個名稱概念比較不清楚,所以用淨宗學會,就比較現代化的名稱,現代人比較容易能夠理解。實際上淨宗學會就是過去講的蓮社,夏老提出淨宗學會。他會集了五種原譯本的《無量壽經》,會集得非常圓滿,我們只要一讀誦,沒有一個不歡喜,真的會集得太圓滿了。會集這個工作在宋朝王龍舒開始,一直到清朝有四次的會校,但是都不圓滿,都有瑕疵。所以他們也看到《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內容出入太大,需要會集,但是做得都不圓滿,所以做出來也就沒有普遍流通。因此我們修淨宗,在中國佛教淨宗都是念《佛說阿彌陀經》,很少人念《無量壽經》。

  但是《無量壽經》是淨宗第一部經典,如果沒有讀誦、講解、聽講《無量壽經》,我們對淨宗的歷史由來,它最原始的一個緣起就不清楚、不了解。因為《彌陀經》講得簡要,如果我們沒有看祖師大德的註解,實在講對西方極樂世界、對娑婆世界的認識是不夠的。認識不夠,對我們往生西方淨土這個信心就不能夠增長。所以讀了《無量壽經》會集本,我們信願行就增長了,這的確對我們修淨宗很大的幫助。我們時間的關係,當然不可能跟大家一起來分享學習全部的經文。我們今天這堂課,因為我們既然就是淨宗道場(淨宗學會),我們也選擇一小段經文來跟大家分享學習。今天選擇的是《無量壽經.往生正因第二十五》,二十五品經。我先把第一段的經文念一遍: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復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剎中。速得聞法。永不退轉。】

  到這裡是『往生正因』第二十五品第一段經文。這個品題「往生正因」是接前面「三輩往生」而來的,就是補充前面「三輩往生」的經文。品題往生正因,就是說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正確的修因。這就跟《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佛跟我們講的,淨業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那個道理是一樣的。

  第一段經文講的就是大持經戒,發菩提心,『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這個經文,目前我們讀誦《無量壽經》,有很多人在讀誦。過去家師淨老和尚勸大家這部經要讀三千遍,有很多人不但讀了三千遍,五千遍、六千遍、上萬遍的大有人在,這個是「讀誦」。現在我們淨宗學會也列為共修的時候主要讀誦的經典。讀誦,現在也很普遍,三十年來很多人都在讀這部經。「書寫」,過去加拿大有一個張先生,他不是佛教徒,他信天主教的,他用毛筆寫了一部,他書法非常好,寫一個字,洗一次手,那個時候在景美,我們淨老和尚也把它印出來流通。所以張老先生他書法寫得好,那這個書寫。後來在大陸上也有人發心,書法寫得好的他書寫。書寫涵蓋我們現在的印經,印經就是屬於書寫。

  「供養」就是供養大眾來讀誦、來受持。讀誦是為了受持,受持就是依照經典裡面講的去做、去修,那才有用。如果讀一讀,也不依照經典佛教導的這些教誨,在生活當中,用在待人處事接物上面,有讀誦,沒有受持,沒有接受、沒有保持下來,保持依教奉行。所以讀誦為了受持。書寫,我們供養大家,也是為了給大家讀誦,主要是要受持。包括我們聽經、講經,這是解門,信解;受持是屬於行,你要去落實、要去做,根據經典佛的教導,改變我們的心理、改變我們的言語、改變我們錯誤的行為,把我們錯誤的思想言語行為,依照經佛講的教導給它修正過來,這才是真正修行,才是真正叫受持。如果只有讀誦,或者印經,乃至於書寫、講經、聽經,不依照佛的教導去生活當中落實,那也得不到經典裡面講的功德利益。所以這裡講「聞此經典」,聞是接觸到了,你聽聞了,見聞了,你受持讀誦,書寫供養。

  『晝夜相續,求生彼剎,發菩提心』,「菩提心」是覺悟了,覺悟的心叫菩提心。『持諸禁戒』,佛在這個經裡面講的,哪些不能做的、不能違背的,要堅持不犯。『饒益有情』,對有情眾生你要幫助他們,要求自己嚴格,對有情眾生我們要寬恕、要包容,慢慢把他引導入正軌。所做的這些善根,『悉施與之』,自己所作所為都是布施給這些有情眾生,主要就是四弘誓願第一願講,「眾生無邊誓願度」。菩薩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第一個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布施供養一切眾生。『令得安樂』,令他現前得到安樂,究竟的安樂就是往生極樂世界,幫助有情眾生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才得到真正究竟圓滿的安樂。這樣在修,『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如果這樣修,你這樣念佛發願求生淨土,這個人命終就跟佛一樣,同樣的色相,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就跟佛一樣,種種的莊嚴,就很快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寶剎當中。『速得聞法,永不退轉』,就花開見佛悟無生,上品上生。這段經文就講大持經戒,就是補充前面上輩往生。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復次阿難。若有眾生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痴。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志心歸依。頂禮供養。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也補充前面三輩往生中輩往生的經文。這裡,就是前面這段經文講,大持經戒,這個是上品往生。『若有眾生欲生彼國』,就是我們想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不能像前面那段經文講的,我們沒有辦法『大精進禪定』,那個我們做不到,沒有辦法像前面那樣「大精進禪定」。就像我們沒有辦法像那些祖師大德一樣,修到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佛的經戒我們沒有辦法完全做到。我們沒辦法做到前面講的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經的教導,這個戒我們沒有辦法做得那麼圓滿,沒有辦法完全去做到。這個也是我們現前一個現狀,的確我們不容易達到這個標準。特別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環境惡劣,外面的誘惑太多,實在很難達到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是真不容易。但是達不到那個標準,下面佛勸我們經戒做不到,那也要作善,也就是要斷惡修善。就是做不到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也要作善事。

  善事,這裡列出十善業,《十善業道經》。這也是我們淨老和尚這些年來提倡的儒釋道三個根,儒的根,《弟子規》;道的根,《太上感應篇》;佛的根,《十善業道經》。此地講的這個十條,十善業,我們也要知道就是淨老和尚提倡的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而且列出這十條,我們淨老和尚就是把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做為我們修十善業的一個基礎。十善業是一切佛法的基礎,《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又是十善業的基礎。我們可以說《佛說十善業道經》是一切佛法的根本,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是根中之根,根當中的根,最基本的。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常勸我們學佛的同修要落實這三個根,先從《弟子規》、《感應篇》落實。他老人家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講,能夠去真正理解落實《弟子規》跟《感應篇》,你再來修十善業道就不難了,你就做得到了。如果沒有這兩個根的基礎,實在講大持經戒那當然不用談,我們做不到,連修十善我們都做不到。因為對十善、十惡它的內容了解不清楚,對善惡認識不清楚,那就很難做到斷惡修善,可能修了很多善法,還是似是而非的善。

  所以我們看《了凡四訓》四篇,第一篇是「立命之學」,第二篇是「改過之法」,改過就是懺悔,第三篇就是「積善之方」。你看「積善之方」講,善有真有假、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有陰有陽、有偏有正,講了八對的。所以我們沒有學習這些基礎的經典,實在講對於經典上講的十善業,我們的確了解不夠,了解的深度不夠就很難真正做到斷惡修善,頂多也就是善惡夾雜。所以十善業,我們大家也都很熟悉,也都會念,相關補充的典籍,像在佛經裡面,小乘經典都是講十善業。但是小乘經典那個分量很多,我們也沒有那麼多時間看那麼多的經典,這的確是這樣。所以民國初年,我們中國律宗的祖師,弘一大師,他從小接受儒道的教育,他是學戒律的。我們可以看他的傳記,看他的講演集,他在他的講演集當中也講到,他用儒家的,清朝金蘭生先生編的《格言聯璧》,做為他修身養性的一個典籍。他說這個代替小乘經典,佛在小乘經典都是講這些道理。但是小乘經也很多,你沒辦法看那麼多,現在就是拿這一本,都在這本裡面。

  所以中國佛教大乘八個宗,小乘兩個宗派,唐朝中葉以後,小乘阿含宗跟俱舍宗就很少人在學習。為什麼?因為中國本土儒道的教義就代替了小乘的經典。所以我們看到中國古人學佛,一開始下手就是接觸大乘經典,像《無量壽經》是大乘經典,因為他們都有儒道的基礎。但是民國成立以來,就廢除讀經,經不要了。過去雪廬老人給我們推薦一篇文章,「經是中國人的身分證」,就是四書五經,包括道家,包括佛家的經典,儒、釋、道,經是中國人的身分證。不讀這些佛菩薩、聖賢的經典,實在講不是真正的中國人,因為他沒身分證。經才是中國人身分證,你沒有讀經等於你沒身分證。所以現在講的中國人,不足以代表真正的中國人,真正的中國人,你要讀這些經典,你要修學這些經典,才是真正的中國人。

  「中國」這兩個字在佛經講,就是有佛菩薩、有文化教化的國家就叫中國。不一定它的國號叫中國,就是說有佛法,現在我們講有儒家、有道家、有佛家的經典教化推行的地區叫中國。如果你不生在中國,你生在沒有這種經典教化的地區,就叫邊地。縱然你國籍是中國,你也是邊地,因為你沒有接受我們老祖宗的文化,沒有接受老祖宗的經典。所以經典是中國人的身分證,我們要認識這一點。生到邊地就愚痴、沒智慧。古人講,「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子孫雖然他的天賦不高,但是你不能不教他讀經,一定要教他讀經,不然他就沒有智慧。經典是幫助我們認識是非善惡、真妄邪正、利害得失的一個標準。沒有經典,你就沒有能力分辨是非善惡、真妄邪正、利害得失,連利害得失他都搞不清楚,就沒智慧了。

  佛經講的智慧,跟世間人講的聰明性質不一樣,我們要搞清楚。不是說你拿到博士學位、你諾貝爾獎得了多少個獎、你是大學的教授,大學教授不代表他有智慧,是他學歷很高,他在他那一方面的專業領域是他的專業,他有那一方面的專業技術、知識。這個專業技術、知識不是智慧,那是世間的聰明,在佛經講叫世智辯聰,世間的聰明智慧不是經典講的般若智慧。所以讀到大學教授、博士,學歷很高,他有某一方面的專業知識、科技人才,不代表他有智慧,為什麼?他沒讀經,他沒有讀經,我們就可以很肯定,他就不會有智慧,往往把錯的看作對的,對的看作錯的,是非善惡都顛倒了。全世界的人是非善惡都顛倒,那一定思想就想錯了,說話肯定說錯了,他做事也肯定做錯了。想錯了、說錯了、做錯了,後果是什麼?兩個字,災難。如果嚴重就大災難,後果就是災難,天災人禍,世界動亂、不安是果報。

  果報怎麼來的?不讀經之過,不依照經典去修行之過。所以經是我們的,實在講不但是中國人身分證,是一切眾生的身分證。印光祖師在《文鈔》講,佛法是九法界眾生公共之法。因為它是真理,真理只有一個,事實真相只有一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不相信,不是說不相信他就沒有果報,那我們就不要信就好了。我們今天去殺人搶劫,能搶過來的就是我們的。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善惡因果它是真理,它是天律。這個定律沒有人能夠去推翻,佛菩薩也沒辦法推翻,「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無論「羌胡夷狄,老幼貴賤,或龍或神,或天或鬼」,你只要造了那個業,地獄果報都一樣。不是說你做皇帝、你做大總統,你造惡業就不用受惡報,沒那回事。羌胡夷狄就是說外國人,中國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外國人是不是也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樣,羌胡夷狄就是說外國人。中國人、外國人什麼人都好,只要你是眾生,果報都一樣。

  所以李世民他是好皇帝,貞觀之治世界有名的,他墮地獄,出來附在人的身體上面,好像在大陸河南附體的。是真的,我們看過影片。人家問他是什麼人?他說他是李世民。李世民是好皇帝,怎麼墮到地獄去,問他什麼原因?他說殺人太多。因為他奪取政權,武力、打仗,到最後連自己親兄弟都殺了。佛法講因果,哪個業力比較強,善、惡,惡的業力比較強先受報;你有作善的,後面再報。所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的因,這個果報不能互相代替的,不能說我的善的代替惡的,惡的代替善的,不能代替,它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是說這個報,哪個力量強,那個先報,弱的排到後面報,是這樣的。

  佛法也教我們可以改造命運。因已經造了,那不能改。怎麼改?在緣上面改。你說你前面有造那個惡因,你後面不要加惡緣,它就不會結惡果。好像蒺藜有刺,種子種下去,那個是因,種在地上,你不要給它加水、不要給它肥料、不要給它陽光、不要給它照顧,它永遠長不出來。你要吃一個蘋果,你這個種子種下去,這個緣一直給它加下去、照顧,很快它就長出來。所以改造命運它的原理,是在那個緣去改,前面因種了就種了,那沒有辦法去改,但是緣可以改,緣掌控在我們現前。所以《了凡四訓》改造命運,包括我們淨老和尚改造命運,都是在現前這個緣,這一生善的緣加強,惡的緣不要,它善的就先結成果。

  這段講十善業,『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志心歸依,頂禮供養』,那就是修十善業。『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這段經文不但補充前面三輩往生中輩的經文,實際上也是補充《彌陀經》。《彌陀經》我們念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我們看這段經文,就是補充說明《彌陀經》這段經文的。《彌陀經》這段經文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標準在哪裡?這段經文就是標準。「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一直到「不貪不瞋不痴」,就是修十善業。具體來講,就是我們淨老和尚現在提倡的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這個三個根我們做到了,就是《彌陀經》講的善男子善女人,也就是《無量壽經》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信願,相信有極樂世界,中峰國師講的,相信有阿彌陀佛攝取眾生之事,相信我有往生之分,要發願,願生西方,這樣來念佛。你看若一日到若七日,這裡講的,「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志心皈依,頂禮供養」,這段就是《彌陀經》講的若一日到若七日,一心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打佛七,七天執持名號,就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志心皈依,頂禮供養。

  所以你看『心不顛倒,不驚不怖』,往生的時候很自在,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這是福報最大的,五福最後一個福報叫壽終考,好死,好死就好生。所以今天宜蘭念佛堂陳永煌居士他們去給一個居士的母親,早上去跟她做告別式。這個居士在佛堂當義工,他的母親一百零二歲,就是前幾天,她有幾個女兒,有一個女兒拿個東西給她吃,吃一吃就往生了。後來她們幾個姊妹就批評拿東西給她吃的女兒:就是因為妳拿那個東西給媽媽吃,她才往生的;妳不拿給她吃,她就不會往生。後來她們去看,她沒有難過。如果是吃東西去噎住,她也會難受,難受會有表情,會不舒服。看她很自在,很安詳。實在講,那個叫壽終考,你看早上吃一吃,等一下轉個頭說走了。你說我聽到都非常羨慕。我常常聽到有老人走了,像莊嚴師她爸爸,真的是壽終正寢。她爸爸九十八歲走,走的那一天早上,我們那天剛好是辦尾牙,他還要叫他的孫子帶他來參加尾牙,結果他的孫媳婦看到好像體力不是很好,就勸他不要去。後來沒有多久,就是看他躺在床上休息,他的孫媳婦跟他提醒,說如果你要往生,要看到阿彌陀佛來才去。後來躺下去沒多久就走了。我們聽到這些老人壽終正寢,看他沒有病苦,沒有受到折磨就走了,我看到是很羨慕。

  如果這個是念佛人這個情況,那我們確定他肯定往生西方,走的瑞相很好、很自在,自在往生。所以我們修福,平常不要享福。我們老和尚常常勸我們,我們的福報留在臨命終,身無病苦,心不貪戀,這樣走了最好。平常享福,吃喝玩樂,到時候死得很痛苦,那有什麼意思?所以臨終那個福報是最殊勝的。我們念佛人往生西方,那是究竟圓滿的福報。所以這段經文,就是補充《彌陀經》這一段,大家去可以參照,你愈看愈有意思。

  下面這段經文講,就是如果有:

  【若多事物。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一心清淨。有空閒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思惟熟計。欲得度脫。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

  這段也是要斷惡修善。就說你很忙,沒有時間,但是有時候修個一天、兩天的。《彌陀經》是一日到七日,《無量壽經》講一天到十天,修一天也可以,修十天也可以,你就一天齋戒念佛。這個心,最重要這個心態要改變過來,不能貪餮,不能嫉妒,不能慳惜,這個都是在《弟子規》、《感應篇》,這個裡面講的就是講這些道理。等於這可以來補充我們說明《無量壽經》這段的經文,我們才知道怎麼修。這裡是講十日十夜,《彌陀經》講七日七夜,就是一天到十天。《彌陀經》講一天,或者是七天,最少修一天。

  後面這段經文我們把它念完:

  【行菩薩道。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當作佛。欲於何方佛國作佛。從心所願。隨其精進早晚。求道不休。會當得之。不失其所願也。阿難。以此義利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皆共稱讚無量壽佛所有功德。】

  好,今天「往生正因第二十五品」就簡單跟大家分享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