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選講第三十五品  悟道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19/2/11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宜蘭念佛堂  檔名:WD02-012-0001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濁世惡苦第三十五》,諸位同修,大家新年好,阿彌陀佛。今天是二O一九年二月十一日,我們中國傳統民曆是己亥年正月初七。在中國民間講,今天初七是人日,就是人的日子。今天我們宜蘭念佛堂同修大家聚在一起,在這個時間,也是我們大家一起新春團拜,首先祝大家在今年,新的一年事事吉祥,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閤家平安。新春是一年的開頭,在我們中國俗話講,「一年之計在於春」,就是我們今年一年的計畫就在春天,就是開春。春就是我們一年的開始,我們要計畫今年的行程、行事,今年要做些什麼事情,都是在一年之春就要計畫好,所以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就是一天的計畫在早晨,早上就要計畫今天要做些什麼事情。如果沒有計畫,有很多事情會耽誤。「一生之計在於勤」,我們一生就是在勤奮,這個勤在各方面,在工作方面、在學習方面,在我們學佛方面、我們念佛方面都要勤奮。勤就是不懈怠,不退轉。

  我們宜蘭念佛堂,在大家發心來修學淨土法門,特別也學習淨老和尚極力提倡的《無量壽經》,夏老居士的會集本。這部經在我們這個道場天天都讀,天天讀,大家共修一天讀一遍,已經有十幾年,可以說十年如一日。這也非常難得,也是大家的善根福德因緣具足。這個經大家讀得很熟悉,平常我們也打佛七、也念佛、也做三時繫念佛事,也有請法師來講講經。我們讀經,讀誦是為了受持,我們要受持經典,除了讀誦之外還要解義,要了解這個經的意思。如果不了解,我們在受持方面也就很難去做到,在大陸講就很難去落實,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做。目前我們讀經、念佛、拜佛、做法會,我們常年大家在一起共修,這都沒有問題。現在我們道場這麼長時間共修,我們總是需要提升,要進步。提升、進步主要的目標,就是我們這一生能夠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我們這一生最主要的目標。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要有實際的感應,我們念佛,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念佛念到有功夫,功夫得力我們就見了佛,就見到極樂世界。見到佛,見到極樂世界,我們信心也就堅定,不再懷疑。我們念佛功夫還不得力,還沒有見到佛,沒有見到極樂世界,難免還是會有懷疑。在平常我們沒有遇到事情的時候,似乎我們沒有懷疑;但是一旦有事情,這個疑馬上就出現了。我們生活當中就是兩大境界,一個順境,一個逆境。我們念佛功夫怎麼考驗?就是順境有高名厚祿,很高的地位給你,很大的利益財富給你,這些境界現前,順境現前了。我們有沒有生起貪戀之心?有沒有生起貪心?我們有沒有被迷惑?被這些榮華富貴、名聞利養迷惑了我們的心,這個順境。逆境也是很多方面的,遭遇到種種不如意的事情,造次、顛沛流離,我們有沒有怨天尤天,怪老天爺、怪別人?這些境界都是在考驗我們念佛功夫的。

  念佛有沒有功夫這個標準,我們淨老和尚這些年,勸我們看海賢老和尚的光碟,勸我們看一千遍,看出他的門道。海賢老和尚是我們近代,可以說是我們現代念佛人的一個模範、一個標準。阿彌陀佛留他在這個世間表法,給我們看,我們看到他一生真的是顛沛流離。但是我們在光盤當中,看到他從沒有一句怨天尤天的話,他經歷了多少的大災大難,那個我們無法去想像的,也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夠去忍受的。出生在清朝末年,那時候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再來到民國有軍閥割據,內戰;再來對日抗戰,又是戰爭;抗戰勝利,經過四年國共內戰;又經過文化大革命。所以他在光碟裡面講,「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就是寧願在太平盛世做一條狗,也不願在亂世做人,這個意思就是說,在亂世做人不如太平盛世一條狗。我們就可以想像他遭遇這種顛沛流離、大災大難,這樣的一個心境。

  我們現在在這個世界,也是處在一個大災難即將來臨的前夕,我們目前似乎得到一點偏安,但是仔細觀察整個世局,我們就知道危機重重。我們現前是在大災難爆發的前夕,我們不能沒有警覺心,不能沒有憂患意識。因此,我們淨老和尚在二OO八年,在他的家鄉安徽廬江實際禪寺,勸主持滿公老和尚啟建百七繫念護國息災大法會。二O一O年在我們台北雙溪靈巖山,我們淨老和尚也勸大家做百七繫念護國息災,現在在台北雙溪也做到第五個百七了。為什麼做護國息災的法會?如果這個世界沒有災難,講息災就沒有必要。就是災難很多才要息災,如果沒有災難就不必要做息災。災難怎麼來的?佛法講因果,災難是個果報,災難的果報肯定是不好的果報,天災人禍這個果報不好。不好的果報肯定有它的因,它的原因,它的因素;從果就可以知道因,果報不好造因肯定是不好。

  造惡因得惡果,善惡果報絲毫不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種了因要結成果,這個當中也必須要一段時間,這個時間有長有短。好像殺了人,殺人大家都知道要被判罪的,判罪要去受刑,前面還要問案,還要調查,經過一段時間審判定讞,才判罪去服刑。我們種桃子也要幾年才能吃,有些植物幾個月,要三個月才能結果,不是馬上種下去,馬上就長出來。因果是異時而熟,異時就是它要經過一段時間,不是馬上的,不同時間的。這個時間造因,另外一個時間才結成果,不是現在造,現在馬上就長成果,這是叫異時而熟。所以因果報應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無量壽經》會集本,可以說這部經集五種原譯本的大成,就是五種原譯本都合在一起了。五種原譯本的經文出入很大,有的經文這一本有,那一本沒有;那一本有,這一本沒有。自古以來從宋朝到清朝都有做會校本,最早做的是王龍舒居士,他是進士出身的,國學底子好,但是會集的改經文、改文字,所以他這個經後來讀的人也少。到清朝有節校本,都有瑕疵,不是不完整,就是有改動,總是讓人不滿意。所以夏老居士才發心重新做個會集,會集出來沒有改動原來翻譯的文字,會集得可以說非常的順暢。我們讀起來很流暢、很順口,意思非常明顯。所以這本一定要長時讀誦,提倡流通,這本經會集得可以說很圓滿。我們一般修淨土,讀《彌陀經》最多,讀《觀無量壽佛經》的人就很少了,讀《無量壽經》就更少。我還沒有出家,我剛學佛十六歲的時候,讀的是康僧鎧的《無量壽經》。後來出家,台中蓮社雪廬老人往生那一年,我們師父淨老和尚才從箱子裡面,把當年在台中求學,老師交給他的《無量壽經》會集本眉註,請出來印了一萬本紀念老師,那個時候才看到有這個本子。大家看了非常歡喜,所以大家恭請我們淨老和尚宣講這部經。所以講這部經的因緣,各地成立淨宗學會,世界各地紛紛成立淨宗學會,所以凡是淨宗學會就是主修這部經典。

  這部經典的特色就是從做人,講到作佛,就講得非常詳細、非常完整。讀了《無量壽經》也知道說,我們一個念佛人,現在還在這個娑婆世界,我們應該怎麼修。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情況,這部經講得淋漓盡致,極樂世界也介紹得非常清楚,讓我們讀了這部經對極樂、娑婆兩個,一個極樂,一個極苦。你看這品經講,「濁世惡苦」,濁世是五濁惡世,五濁惡世眾生造作十惡業,造惡必定受苦。所以這部經講兩個世界的現狀。這部經修學從做人開始,講到作佛,做人,後面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講五戒十善,還有前面的二十四品、二十五品,講「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都有講到做人。後面也可以說勸我們斷惡修善,哪些是惡特別給我們提出來。這品經講的是五惡五痛五燒,五惡是因,現在造的因,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這是五惡的因。造了五惡,五惡包括十惡業,在現前我們還沒有死,在這個世間感受到五痛,五痛是花報。一般的植物先開花後結果,這花開得好不好,就知道他的果報好不好。在現前就先得到五痛,死了之後墮到三惡道,墮到地獄,五燒是果報。所以在這個經:

  【佛告彌勒。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惡少。易可開化。唯此五惡世間。最為劇苦。我今於此作佛。教化群生。令捨五惡。去五痛。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何等為五。其一者。世間諸眾生類。欲為眾惡。強者伏弱。轉相剋賊。殘害殺傷。迭相吞噉。不知為善。後受殃罰。故有窮乞。孤獨。聾盲。瘖啞。痴惡。尪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為善。其有尊貴。豪富。賢明。長者。智勇。才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世間有此目前現事。壽終之後。入其幽冥。轉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獸。蜎飛蠕動之屬。譬如世法牢獄。劇苦極刑。魂神命精。隨罪趣向。所受壽命。或長或短。相從共生。更相報償。殃惡未盡。終不得離。輾轉其中。累劫難出。難得解脫。痛不可言。天地之間。自然有是。雖不即時暴應。善惡會當歸之。】

  『五惡』,第一段主要講的殺生惡。我們在現前世間看到這些果報,就屬於殺生的業因所造成的。所以佛在五戒,第一條就是戒不殺生。但是世間人不知道,如果不是學佛的人,沒有看到佛經的人,他不知道殺生有這麼嚴重的罪業。今天下午,我們開車從濱海到宜蘭,我們北京、大連同修,本來想招待他們看看海邊的風光,結果一片烏漆墨黑。看到海邊很多人在釣魚,大概有好幾公里,每一段路都有些人站在那邊釣魚,看到釣魚我們就想到殺生。這個天氣,我們冷得要命,他跑到海邊去,風那麼大、那麼冷在那邊釣魚,在造這個殺生的業。所以北京劉秀梅居士講了一句話很經典,「業力所致」,這是《地藏經》講的。為什麼?業力牽引他去造這個業,所以業力不可思議。佛力不可思議,業力也不可思議。這些人我們去勸他你不要釣,殺生會有罪報,將來會墮地獄的,會短命、多病。我看,你會被他臭罵一頓。所以這個也是眾生的業障很重,勸不動,必得要有些善巧方便,慢慢去引導他。我們已經學佛多年的人,這個事情愈看愈清楚、愈詳細。這是第一個殺生業。

  【其二者。世間人民不順法度。奢婬驕縱。任心自恣。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損害忠良。心口各異。機偽多端。尊卑中外。更相欺誑。瞋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貪多有。利害勝負。結忿成讎。破家亡身。不顧前後。富有慳惜。不肯施與。愛保貪重。心勞身苦。如是至竟。無一隨者。善惡禍福。追命所生。或在樂處。或入苦毒。又或見善憎謗。不思慕及。常懷盜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給。消散復取。神明剋識。終入惡道。自有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

  這一段是講偷盜,不守法,『不順法度』,偷盜。慳吝不肯布施,錢賺很多,到死了一樣帶不走。我們在現前社會上,有看到很多很有錢的人,死了之後兒女爭財產,爭到打官司。自古以來到現在,這個事情還是存在。所以我們要常常想到,人一口氣不來,真的什麼都帶不走。在這個世間實在講不管是帝王,還是乞丐,我們人生到這個人間來,我們本來就是貧賤的,什麼都沒有。皇帝他從他媽媽的肚子生出來,你說他有什麼?不是全身光溜溜的嗎?連一件內褲也沒有,那不是最貧賤的嗎?所以每個人本來都是很貧的,又貧又賤,什麼都沒有。所以來,實在講連帶一件褲子也沒有;死了,那一樣也帶不走。所以在這個世間要常常想,要看破、放下,不要執著這些。這個世間都不是真實,都是無常,我們現前在世間這一切,只是暫時給我們使用支配。你說這個房子是我的所有權,我們活的時候,我們有支配使用的權利;死了之後名字還是要換別人,也帶不到閻羅王那邊去。

  所以在這裡給我們講,『如是至竟,無一隨者』,沒有一樣跟隨我們走的。我們讀經讀到這些經文,我們有沒有放下?這是我們當前的功課。不是讀好了,經本合起來,好,交差了,我今天又功課做完了。沒完,你要在生活依照這個經怎麼教去做,你有沒有這樣做?或者做了,我做到多少?還是完全沒做?要這樣我們才會進步。要不然讀完了,我們的生活跟經典教的,一點關係都沒有,這樣得不到經典裡面講的這些功德利益,我們也得不到。所以讀了要解義,要知道怎麼去做,要怎麼修。這是講偷盜,我們不但不偷盜,我們還布施,有了布施,不慳貪。第三:

  【其三者。世間人民相因寄生。壽命幾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懷邪惡。常念婬佚。煩滿胸中。邪態外逸。費損家財。事為非法。所當求者。而不肯為。又或交結聚會。興兵相伐。攻劫殺戮。強奪迫脅。歸給妻子。極身作樂。眾共憎厭。患而苦之。如是之惡。著於人鬼。神明記識。自入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

  這一段是講邪淫的惡。邪淫的惡在現前這個世界非常嚴重,可以說我們現前這個社會上,離婚率愈來愈高,墮胎恐怕一年比一年多,這個問題實在講愈來愈嚴重。這個果報也都是三途惡報,『自入三途,無量苦惱』。下面這一段是講妄語:

  【其四者。世間人民不念修善。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憎嫉善人。敗壞賢明。不孝父母。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尊貴自大。謂己有道。橫行威勢。侵易於人。欲人畏敬。不自慚懼。難可降化。常懷驕慢。賴其前世。福德營護。今世為惡。福德盡滅。壽命終盡。諸惡繞歸。又其名籍。記在神明。殃咎牽引。無從捨離。但得前行。入於火鑊。身心摧碎。神形苦極。當斯之時。悔復何及。】

  第四段這是講造口的四種惡業。『世間人民不念修善』,他的心念不念著修善,『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兩舌」是挑撥離間,分化破壞兩方面的情感。「惡口」是講話粗惡、粗暴,讓人聽了心裡很難受,叫惡口。「妄言」就是講話騙人,講不真實的話,謊言欺騙人。「綺語」,這個話聽了很美麗,很能迷惑人的,像這些歌曲、小說種種的,編得非常綺麗,讓人看了想入非非,這些表演、小說、電影、電視、歌曲等等,屬於綺語,現在這個世界特別多。這四種是口的惡業,口的惡業也非常容易犯。所以《無量壽經》前面講,「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把口業擺在第一個,就是我們身口意三業,最容易造的就是口(口業),我們就是天天要講話。

  兩舌,在《閱微草堂筆記》有個公案,清朝紀曉嵐先生他採取當時的新聞報導,新聞。有個書生他讀書,到郊外有一棟別墅,清淨,一個人住在那裡,整理整理,讀書要安靜。晚上夜光很明亮,窗戶外面站了一個女子。他心裡想,這個女子不是鬼,就是狐狸,但是他也不怕,反正天天都是站在那邊跟他見面。問她叫什麼名字、家住哪裡,不回答,就跟他笑一笑,不回答。這樣天天來,他也不怕,他也知道她不是鬼,就是狐狸變的,還請她進來他房子裡坐,跟她交流談話,她都笑笑,不回答。這樣經過一個月,有一天這個書生就問她,妳怎麼都不講話?後來他拿紙跟筆給她,她就寫在這個紙上。那時候是清朝,紀曉嵐是乾隆年間的人,是清朝。明朝,她在明朝的時候是一個做官的侍姬,過去做官的都是三妻四妾,侍姬。她就是常常去破壞人家的家庭,就是兩舌挑撥離間,讓這個家庭骨肉就像仇人一樣,常常去破壞人家,很會兩舌分化,讓他們家人對立衝突。

  兩舌的罪也很重,兩舌家庭這幾個人,當然有她的罪。如果你去挑撥一個族群、一個國家去對立,引起兩國的戰爭,這個阿鼻地獄的罪了。她去挑撥人家的家庭,讓人家的家庭一家骨肉不和,後來死了之後,陰司判她做瘖鬼,瘖鬼就是這個鬼還不能講話,叫啞巴鬼,就是瘖鬼,墮得時間要很長。她就拜託這個書生,她說你幫我抄十部《金剛經》,我就能脫離鬼趣到人間去投胎。這個書生也就答應她,幫她寫了十部《金剛經》,這個功德迴向給她。經寫圓滿了迴向給她,這個女鬼又來了,來了就跟他道謝,還是用寫的。現在陰間的冥官判她,因為寫了《金剛經》十部迴向給她,她可以去投胎做人了。但是做人還是不能講話,去出世做婦人,還要三世做啞巴不能講話,要三世不能講話。後來講完了,她就跟他道謝就走了,就不見了,就沒有再看到了。這是兩舌的惡業,叫兩舌。

  惡口,也是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裡面的,紀文達公說他的一個侍姬,以前做官的都有妻妾,他這個妾一生沒有惡口罵人,不出惡口。問她什麼原因?她說親自看到她的祖母很會罵詈,很會罵人,什麼惡毒的話都罵得出來。後來也沒有生病,舌頭突然就爛了,爛到喉嚨,水也不能喝,也不能吃東西,這樣宛轉(很痛苦的)半個多月才死。她看到她知道這是惡口的果報,現在在人間看到花報,果報肯定在拔舌地獄。所以一生不敢惡口罵人。造這個口業的,妄言騙人的,不同的業有不同的果報。綺語,像歌星、影星,有些果報也不好,這個跟綺語有關係。如果演一些正面的,就功德無量了。這是講四種口的惡業,我們要避免。

  所以現在有人講,自誇自大,『不孝父母,輕慢師長』,這個四種口的惡業,現在的人犯得特別多。別人犯了,我們就要警惕自己,我自己有沒有犯這樣的惡業?有,我們就要改、要修,這樣讀經才會起作用。如果這個惡業不改,我們讀經、念佛的功德,都被我們的惡業障礙,所以功夫不得力。所以這個果報也很可怕,現在就有花報,將來果報都在三途惡道。

  【其五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業。父母教誨。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負恩違義。無有報償。放恣遊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諫曉。六親眷屬。資用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意念身口。曾無一善。不信諸佛經法。不信生死善惡。欲害真人。鬥亂僧眾。愚痴蒙昧。自為智慧。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希望長生。慈心教誨。而不肯信。苦口與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不豫修善。臨時乃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誰能知者。獨佛知耳。教語開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惡道不絕。如是世人。難可具盡。故有自然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第五段是講酒惡。酒本身沒有罪過,俗話講「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酒它本身沒有罪過,因為酒大部分都是植物釀的,所以它也沒有殺生這個關係。飲酒為什麼佛列為重戒?因為酒喝多了會亂性,特別有人喝酒他就變一個人,那樣的人一定一滴都不能沾的。酒一喝下去就變一個人,酒沒有喝很老實的。以前我二哥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沒有喝酒,一句話也沒有;酒喝下去,三十年前的往事,他都會講得出來。他就講酒醉吐真言,喝酒醉了講的都是真話,他是講真話,我們就很難受了。就會鬧事,去砸人家的車子,那個事情鬧得可多了,講都講不完的。鬧事,你看在外面出了事情,人家就找到我們家來。他酒喝得醉醺醺的,我們清醒的人要去替他處理善後,我跟我弟弟兩個受不了,實在也沒辦法。有一次喝醉酒去鬧警察局,警察打電話給我們,我說拜託把他關起來,讓我們今天好睡一點,阿彌陀佛,慈悲、慈悲。警察說我們不要,我們不要,你們趕快帶回去。大概那個警察也給他鬧得受不了,連警察都不要,連關就不關他,真的很痛苦。五痛五燒,什麼叫五痛五燒?念到這個經我感受良深。他就是酒癖不好,喝了酒他就鬧事,有很多人是這樣的。他沒喝就沒事,他一喝他就控制不了,就一直喝喝到醉。像我喝一點點臉就紅了,就想睡覺,全身乏力,一點作用也沒有。

  所以酒實在講本身它是沒有罪過的,酒的開緣很多,開緣也有分小乘跟大乘,小乘的開緣,它只是做藥用,還有做料酒。比如說五戒,《五戒相經》講這個酒,如果你燉湯或者炒菜,你加一點料酒這是可以,只要吃了不會醉就可以,吃了會醉就不行。那個酒性已經沒有了,量不是很大,喝了不會醉,做料酒是可以的。大家看《五戒相經箋要》,它有開緣。所以也不是說,完全都不能用,就是你用到什麼量。好像現在測酒駕,他也是測幾度,你超過了就不行,跟這個意思是一樣的。這是講藥用。不是藥用,平常你不能喝著玩的,這就犯戒,就不可以了。小乘戒它只有利己,沒有利他。大乘菩薩戒利己也要利他,自己要求自己,有時候要利益眾生,它也可以開緣。

  所以我們老和尚有一年到北京去,住在一個賓館,很巧遇到一個同修,在電梯碰到的,他娶媳婦,娶日本的女孩。看到師父:怎麼這麼巧,他今天娶媳婦,怎麼在這裡碰到師父,歡喜得不得了,馬上拉他去做證婚人,說跟大家講幾句話,好難得,這大好的日子。師父就去了!我們師父上人,他們今天的場面在大陸請了很多高官來,日本方面也是有頭有臉的,那邊很多人來。師父想這個機會難得,平常找這些人來聽經不可能,這個機會非常難得,抓住這個機會跟大家介紹佛法,機會難得。但是去那邊做證婚人,事先也沒有準備,沒有素菜,都是雞鴨魚肉,還要喝酒,還要敬酒。我們老和尚去也很自在,就跟大家吃,喝酒、敬酒,然後當證婚人跟大家講講話。這是為了利他而開緣,這是大乘戒有這個開緣,小乘戒沒有。你去看小乘戒都是利己,沒有利他的戒。大乘菩薩戒,你有因緣可以幫助眾生,你不幫也是犯戒,所以你不開也是犯戒,當開不開也是犯戒,不該開你開了也是犯戒。這些要學到懂也不容易,不是受了戒你就會持戒了,不是這樣的。你要上課,你要學習,學了都還不一定學得會。

  戒律的書看一看,你就懂了嗎?也未必。好像我們世間做律師一樣的,你去書店買一本《六法全書》來看,你就能當律師了嗎?你就能當法官了嗎?你要學會了才行,你學不會也不行。何況這個佛法的戒律,它要出世間,出離六道的戒,三藏佔一藏,所以這個我們都是要學習。酒的開緣有大乘、小乘,它開緣很多,有時候它是為了度眾生,協助眾生。昨天我到汐止拱北殿,張董還有林副董,我們在吃飯,他們說今天大家聚餐,他們平常在社會上都有喝酒,今天就是沒有酒。旁邊的副董,在師父面前,不能講酒。我說沒關係,你講沒關係,我還可以陪你喝一杯!他就很喜歡跟我在一起。像這些人他沒有學佛,你就是要這樣去接引他,他才感覺到沒有壓力,很自在,他才有興趣來。先不要去嚇他,跟他講下地獄,嚇得都不敢來。這些話你要看對象講,初機還是老修,像這些就是可以給他開緣,主要我們的目的在引導他入佛門。

  當然我們自己不能貪杯,藉理由然後喝得酩酊大醉,那是犯戒,那就有罪過了。所以關鍵都要辨別清楚,你是開緣,還是自己喜歡喝?喝得醉醺醺的,然後不省人事,工作也不做。像這裡講,懶惰懈怠,『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你說酒喝下去他還有什麼義、還有什麼禮?但是也有酒量很好的,像我們老和尚講經常講,以前李老師也講經引用,漢朝的大儒鄭康成三百杯不醉,小的禮儀不失。他說如果大家酒量像他這樣,釋迦牟尼佛不用制這條酒戒了,那個酒對他沒影響。喝了三百杯,他一點點小的禮儀他也不會失去,酒量這麼好,所以他就不需要。戒是戒這些酒量不好的,喝了就亂七八糟的,這個肯定要戒,這個一滴都不能沾,因為他沾到一滴就有二滴、就有三滴,那沒完沒了,所以就絕對禁止。這個也是因人而異,這些我們都要懂,我們學戒才會學得活,不然你學的都是死的。

  這段的經文,《無量壽經》每個字都無量義,《無量壽經》就是無量義,所以我們不能只有侷限在很狹窄的一個意義。每個字、每一句都意義非常深廣。我們如果沒有進一步深入去理解它的義理,實在講我們在生活當中,不知道怎麼修,那怎麼修?怎麼做?我們做得到底對不對也不知道。像我們受了戒、持這個戒,開遮持犯你都要懂,在什麼情況你可以開,在什麼情況就不可以,遮是預防,持是保持,這些都要學。這裡講『魯扈抵突』,現在人就是懶惰放逸。『父母教誨,違戾反逆』,不孝就好像怨家,不如沒有兒子,如果是這樣的兒子不如沒有,『不如無子』。『負恩違義』,不懂得恩義,忘恩負義。『無有報償』,不懂得報答,知恩圖報不懂,父母的恩都不懂得去報。只知道吃喝玩樂,『放恣遊散』,遊就是閒逛,現在去旅遊、遊學,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到國外遊學,實在有些真的是遊學,有些人是去吃喝玩樂的,沒有學到什麼東西,學什麼?沒有。你說到外國去,你去外國學到什麼?只是學到會享受,會穿名牌,花錢,學到這個,真正的學問沒學到。散就是散漫、散亂,放逸。

  『耽酒』,喝酒;『嗜美』,嗜好美色。「魯扈抵突」,魯是粗魯,很粗魯;扈就是很跋扈,他要怎麼樣就怎麼樣;抵是跟人家抵觸;突是跟人家起衝突,常常跟人家對立。特別是酒喝下去,魯扈抵突這些統統出來了。現在不但喝酒,沒喝酒也是這樣,也是魯扈抵突,也是粗魯,也是跋扈,也是抵觸衝突統統有。「不識人情」,不認識、不懂人情義理。所以一部《四庫全書》過去雪廬老人講,講的就是人情世故。不懂人情世故。有人說佛法不講人情,你看這邊「不識人情」,佛法有沒有講人情?什麼叫人情?大家也不懂什麼叫人情?我們在生活當中,都離不開人情世故。以前我小時候,我母親常常講,人要懂得人情義理(人要懂人情義理)。現在人,特別年輕人你沒有教他,他不懂。以前跟我母親多少學一點,什麼叫人情世故,現在人不懂,不識不認識。一部《禮記》講的就是世故人情。

  你看「無義無禮」,這個義跟禮,這裡經文用簡要的文字,它的意思,義上面還有道德仁,在儒家講道德仁義禮。在道德仁義禮,道是最高的,一般人講道德道德、仁義,道德仁義,道是最高的。道是本體,佛法講的自性,一般人難懂,講這個他聽不懂,道它如如不動,本體,這個道不好懂。所以我們常常講一句話大家聽過嗎?不知道有沒有聽過?有沒有聽過這句話不知道?真的我們不知道,道我們不知、我們不懂,所以叫不知道。現在人家問我們什麼事情,我們不知道,就不知道是什麼事情。實際上你看,我們平常的一句話,它涵蓋的就是最高的義理,真的,那個道我們不知,不知什麼是道。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就是佛經講的不可思議,你不可用思想去思惟,不可以用你的言語去議論。在我們中國儒家,叫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可思議,因為它那個道沒有辦法去思,也沒有辦法去議,想也想不出來,講也講不出來,你只能用參的、去悟的,不能用想的,參禪就用參的。所以我們對道不了解,最高的,道如如不動,如果一動就是德。德我們也不懂,什麼叫德?常常在講,實際上我們不懂,也不好懂,我們的根器不夠,體悟不到這個層次。

  所以孔子他教學,對一般人他不講道、不講德,他教仁,仁就是兩個人,這比較好懂。「力行近乎仁」,你努力去實行去做,你就接近仁。仁是什麼?佛法講的慈悲。佛法講的慈悲,我們佛教徒大家都知道,佛法慈悲,大慈大悲,那什麼叫慈悲我們懂嗎?實在講也不懂。這是比較好懂,比道德好懂,但是也不是很容易懂。但是孔子他教學從仁,仁就是仁愛、仁慈,佛法講慈悲,從這裡教。仁就是兩個人,好像竹子兩片,兩片把它疊在一起叫厚。厚就是表示對人要厚道,你想到自己也要替別人想,不能只有想自己,不管別人,這樣叫不仁,所以力行近乎仁。仁不可須臾離,不可以短時間離開,要常常提起來,就像我們念佛執持名號,不能間斷。實在講仁,我們還是不好懂。儒家,我現在在帶大家學《論語講記》,現在有一點體會,也建議大家多看。我現在每天發在微信,跟一些有微信的同修分享,但只有聲音檔。我們華藏後製組,還有大陸也有同修,他們很快當天就把字幕做出來。所以現在華藏弘化網有字幕、有聲音,大家看會比較方便。很實用的,《論語》非常實用,非常重要。雪廬老人九十二歲講《論語》,就是幫助我們念佛人,當時對台中蓮社蓮友,幫助大家念佛得力的。

  義就比仁要好懂,義就是義務,我們現在說義工,應該做的,好事我們就應該去做,這個比較好懂。所以這個道德仁義,道沒有,那就再德;德也沒有,再來仁;仁沒有,還有義;義再沒有,最底下就是一個禮了。禮再沒有就天下大亂了,就像現在這樣。現在無義無禮,無就是沒有,道德仁義沒有,禮也沒有了。現在我們學,從最基本的禮來學起,所以雪廬老人也編了《常禮舉要》。禮也是講人情世故的,人與人之間交流感情,國與國之間維持秩序,就是辦外交。這些人情世故你辦不好,那你跟人家關係就處不好,就是要靠禮,禮在當中周旋。再野蠻的民族,他都有他一套的禮。所以我們要學禮,從《常禮舉要》這個來學。雪廬老人編的《常禮舉要》,我們如果不學,讀到這句我們知道嗎?不知道。禮,不知禮,我們也不知道,不知道這個禮是什麼,我們不知道那就無,就無禮,我們不懂禮那就是無禮。你不懂什麼叫禮,不知道什麼叫禮,怎麼去行這個禮?就沒有了,所以叫無義無禮。

  要學,大家《無量壽經》讀十幾年,要提升,提升你一定要去學這個東西。這個經不是讀完就沒事,讀完要去修,要去受持,要去落實在生活上,不是讀一讀就沒事了。所以十大願王第一願「禮敬諸佛」,為什麼不講恭敬諸佛?為什麼要講禮敬諸佛?禮不平等,恭敬是平等。禮外面有尊卑長幼,親疏遠近,男女有別,這就是禮,禮不平等,在事相上不平等。但是恭敬心是一切恭敬,連螞蟻、蟑螂,什麼有情無情,一切恭敬。恭敬心是平等的,內心平等,外面不平等。不平等,你要依禮來相處,這樣才能和諧,社會家庭才不亂。要學禮,都是一些世故人情,從這個地方去揣摩。

  所以北京劉秀梅居士,大連劉禹含居士,她們來宜蘭,我就想到《常禮舉要》,我今天送兩本《常禮舉要》給她們。來這裡就是要聽我上課,上完課,來了就比較有意義,否則來這裡吃喝玩樂,你在家也可以吃喝玩樂,也不一定要到這邊來。來這邊就是我們大家一起來學,大家來學習佛法,學習傳統文化。但是現在學傳統文化,這個禮非常重要。《常禮舉要》我記得有一條,就是出門旅行,李老師講,你出遠門,要帶一點當地的土物回去送給親友,他說禮是這麼講的。所以我剛才請同修帶她去買,買一些宜蘭「真糟糕」,宜蘭金棗糕,如果讀得不標準就金糟糕,就變成真糟糕了!宜蘭有一些土產,所以帶一點回去送送妳的先生,或是親戚朋友意思意思,表示妳離開家裡,到外地來也沒忘記他們,回去帶一點表示一下,這就是人類感情的一個溝通。

  我們聚餐也是行禮,像我們來在這邊吃飯,歲末聚餐,為了吃那一餐嗎?是為了吃那一頓嗎?我好辛苦為了吃一餐飯,從台北開車開到高雄,坐得腰酸背痛為了吃那一餐,在台北沒東西吃嗎?聚餐之意不在餐,聚餐是在行禮。什麼叫人情世故?大家也可能體會不到,我舉出個例子,我常常到大陸去,很多同修他就衝著我,要請我吃飯,辦了一桌很大。跟我去敲法器的出家眾,他們說師父,我今天肚子吃得很飽,晚上我不吃。我說好,不吃。後來我就跟他講一句,我說你可以請假不吃,你們統統可以請假,只有我不能請假,我吃得再飽還是要去。我不去會怎麼樣?會怎麼樣?大家就很難過對不對?我好心好意準備這麼豐盛的菜要請你來,你竟然沒來。沒來,請別人代替,他也是覺得不圓滿對不對?沒有請到。這種感覺就叫人情世故!如果不理他,可以,我不去,不管你,管你那麼多。就是這裡講的,魯扈抵突,不識人情,是不是?

  所以學了這句,我如果不去就是魯扈抵突、不識人情,所以要去讓大家生歡喜心。是不是這樣?所以我到這邊來吃飯也是一樣,我來,陳堂主說,師父,你來我們才有這麼豐盛,你平常沒來,我們平常沒有吃這麼好。為什麼?這也是人情世故,表示一個恭敬,一個尊重是這樣的。這些點點滴滴,在生活當中要去學,才知道怎麼做,所以不是讀一讀就沒事了。所以這個禮就是跟佛門的戒一樣,《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弘崇禮律」,禮就是世間的禮,律就是佛門的戒律,世間法跟出世間法,你要能夠去融會貫通。懂出世間法,不懂世間法,不能弘法利生;懂世間法,不懂出世間法,不能出離六道。所以我們世出世間法統統要懂,才能夠自利利他,所以總是要學習。這個地方,我們學習的地方非常多,我們不能很狹義的只看到喝酒,喝酒會引發很多很多的問題。但是沒有喝酒的情況之下,有沒有這些問題?也是很多,不是喝了酒才有,只是喝酒會更嚴重。所以不識人情,無義無禮。

  『不可諫曉』,諫就是勸諫,你勸他,他不接受,曉就是跟他分析說明,他也聽不懂,就「不可諫曉」。不可理喻,講了他不聽,聽不進去,業障太重。『家親眷屬,資用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這些統統不管了!這一段講的就是從飲酒,延伸出來種種的這些惡業,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好好的體會。第五段後面這段經文是一個結論,就是五惡五痛五燒,造了這個業,臨命終就『悔懼交至』。

  【如是五惡五痛五燒。譬如大火。焚燒人身。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可得長壽泥洹之道。是為五大善也。】

  『五惡』,反過來就是『五善』,所以我們把惡的改過來,就是善。善惡有它的標準,我們還是要深入經義來學習,這樣在生活當中斷惡修善,我們念佛功夫才會得力。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就是被這些惡業、業障障礙了。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現在還是新春期間,今天是公司行號上班第一天,我們在開春,大家上班的第一天,我們到宜蘭念佛堂,也是跟大家開講《無量壽經》,跟大家分享,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