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時代,創造價值—由孔子聖蹟圖說起(一) 唐瑜凌老師主講 (第十六集) 2014/8/28 台灣台北市救國團劍潭青年活動中心 檔名:60-002-0016
道師、各位法師、各位老師、各位同學,我們上午的課是孔門七十二賢。七十二賢當中,不是七十二賢的曾子,我們已經先說過了,為什麼要先說他?因為他是傳承。後面的七十二賢是從閔子騫開始,可是十哲已經有光碟片,所以十哲之外的七十二賢,我們挑了一些來上。下午的兩堂課是「孔子聖蹟圖」,就專門來論孔子這個人。孔子聖蹟圖,其實就是把孔子一生來做一個講述。可是我們對孔子,一般人是又清楚又模糊,清楚的是知道他是中國的聖人,又模糊的是我們不知道他一生發生什麼事。所以我們對於孔子是清楚又模糊,模糊又清楚,橫批是到底清楚還模糊?
一般對孔子了解不多,都會說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可是師父,真正孔子聖蹟圖是怎麼出來的?話說有一個留學生,他到美國去,中國人很喜歡跟美國人聊天,可是美國人,他很喜歡問你中國的文化。偏偏我們中國的留學生英文都很溜,可是就說不出中國文化。所以在一場聚會當中,外國的學生就用英文問,說中國有沒有一個叫孔丘?那個留學生竟然說沒有。事後想一想,你是不是在講那個孔子?外國人說是。孔子,我也不太知道。所以他後來回到台灣,他就去拜訪奉祀官,問奉祀官府,然後他說要孔子的資料。你看可以陌生到這種程度。
那時候孔上公就覺得,原來的孔子聖蹟圖很多都是穿鑿附會的,所以他責成奉祀官府的管理處主任江逸子江老師,根據文獻畫了三十二圖,完整的來敘述孔子的一生,最主要是這樣出來的。但是這個理由沒有說,說了很多的理由為什麼要作孔子聖蹟圖,你看這個書裡面都說了一些理由,為什麼要出孔子聖蹟圖,真正的理由是這樣出來的。孔子聖蹟圖裡面,可以看出孔子這個人,從小他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乃至於長大,他是怎麼學成的;在魯國,他是怎麼為政的;周遊列國以後,他是怎麼來發展他的王道思想;後來回到魯國的時候,他又怎麼去走完他的人生,在孔子聖蹟圖完整的交代出來。
我們就言歸正傳,我們先一幅圖一幅圖。雖然表面上是這個意思,但是這幅圖後面,我想要另外再說明這些圖是怎麼樣去認識它。好,我們就請關燈。這三十二幅圖裡面就從「尼山致禱」。這個書都由道師來印給大家,這本書印得非常的精美,也是江老師對文化的貢獻,偉大的著作之一。我們先看前面的前言。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集中國文化之大成;是偉大的政治家,提出大同世界的最高理想;更是歷代最傑出的教育家,開創平民教育之先,培養人才、傳承聖道。」
暫停。這個儒家的「儒」,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需,儒家就是人所需。而且儒這個字不是他發明的,在《周禮》裡面,國家辦教育的官員叫做儒,教育部長叫做聯師儒,各處的教育局長叫做師儒,老師的師,師儒,所以這個就是辦教育的字。換句話說,孔子在安立為儒家學派,就是中國辦教育要根據它。你不相信看《周禮》。所以這些字都是有它的出處。好,那再繼續。
「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所創立的儒家思想,影響古今中外(有教無類),至為深遠。為了表達對孔子的崇敬,自漢代起,人們不斷塑造孔子的形象,或圖之於壁。」
暫停。這就是在曲阜的時候,孔子周遊列國的風采。其實這個人是很有風采的,我們畫的孔子是老的,垂垂老矣,好像那種滿臉風霜皺紋,好像沒有用,其實他是神采奕奕,風塵僕僕。他帶著一群弟子入各國時,各國國君一看就是一群人才團隊,所以各國國君都願意跟孔子平起平坐。想想看一個國家退休的公務員,要到其他的國家去,不要說總統不出來,連科長都不會出來。可是孔子不但是國君高規格的接待,而且對孔子極端的禮遇。孔子的待遇,像衛國這種國君都願意比照,他是這種風采的。再請。
「或刻之於石,或鏤之於木(見老子),或畫之於紙帛,到明代中期,出現了反映孔子生平事蹟的聖蹟圖,它是我國最古老的連環圖畫,是一部孔子形象的編年史,然而其中也穿插虛構的神話。因此奉祀官府遷臺之後,奉祀官孔德成先生與其師雪廬老人,共同將孔子一生的重要事蹟,從六、七十個歷代保存的檔案中,經過詳實考據,剔除穿鑿附會或無稽傳說的部分,嚴正刪述出三十二則史跡可考的文獻,並責成奉祀官府內同仁,也是雪廬老人的高足,名國畫家江逸子先生,忠實的逐文配圖,經過兩年,於一九七O年初完竣,名曰:『孔子聖蹟圖』,並經奉祀官孔上公先生題額審定,是中國從古至今,歷代以來描繪孔子一生事蹟,最真實可靠的一部巨作,具有無上的歷史意義與價值。」
好,這就是以上的前言。三十二則裡面,我們來看第一則,就是「尼山致禱」。這裡面說到,我們中國有一個很重要,而且很祕密不為人知的事情。大家如果看這個圖以後,你有沒有這個聯想力呢?考考大家。
「此幅尼山致禱圖,歷史背景是周靈王二十年,魯襄公二十一年,西元前五五二年,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擔任陬邑大夫,娶了顏襄的第三個女兒顏徵在,婚後想求子以傳宗接代,所以顏徵在帶著侍女前往尼丘山祝禱。圖中是寒盡春來、梅花盛開的景象,畫家將尼丘山經營成如仙境般的美妙莊嚴,孔子的母親顏徵在身著盛裝,由兩位侍女陪同來到尼丘山,此時天氣晴朗、春暖花開、大地呈祥。」
暫停。你看這是動畫,你看有沒有?這個裡面還有立體的感覺。其實是個國畫,但是可以做成有立體的感覺,所以這要一些電腦技術才有辦法的。好,再來。
「聖母顏徵在相貌莊嚴、神情肅穆地長跪於地(髮髻),向山神虔誠祈禱,希求早生貴子、延續香火以保祖宗之德,就在第二年生了孔子,因為孔子出生時,頭頂的形象是四邊高中間低的圩頂相,狀似尼丘山,因此取名為丘,字仲尼。《了凡四訓》中說:『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孔子集中華文化之大成,有教無類、作育天下英才,使中華文化代代相傳、綿延不絕,因此他的子孫後代也相續不絕,深受世人的景仰,到孔德成先生已經是第七十七代,目前孔垂長先生是第七十九代,孔佑仁先生則是第八十代。」
好,這段裡面大家可以看出什麼問題嗎?我們中國,要怎麼生貴子?從開始去求加被、求賜緣,從這裡開始。我們一般說,西洋人說胎教,胎教是來自於中國,中國胎教更早,連求子。孩子是從求子開始,求子之後才有胎教,胎教生出來才有幼教,幼教還要像孟母一樣,「昔孟母,擇鄰處」,孟母三遷。可是,孔母從求子開始。然後為什麼能夠生出孔子?孔子是商宋人,是商朝人,封到宋國,他們在宋國幾代的祖先做大夫,不但有讓位之德,還是國家的股肱大臣。結果顏徵在要嫁給孔子的父親的時候,她說這家裡面積了這麼多陰德,不可能沒有後代,所以她願意嫁給一個老人家,生出來的孔子。想不到孔子就是延續他家裡面的家德,然後孔子又創造很多的功德,延續到七十七代。孔德成先生,公認孔家之後要比他強幾乎難。孔先生為什麼能夠這麼強,在三禮是權威、在文化是專家?因為他的老師是莊太史、李雪廬、呂金山,這些大德造就了孔德成先生一生的才華。所以孔家能夠相續不絕,跟教育有關。辦教育是最好的陰德,最殊勝的貢獻。所以早上道師說要來辦教育,那真的是宏觀的心胸,高瞻遠矚的見地。我相信道師的未來一定是讓人難以想像,培養諸多人才,貢獻國家最殊勝的法師。這是以上的第一幕,我們再看第二幕。
「此幅俎豆禮容圖,乃周靈王二十三年。」
暫停。這個俎就是肉架,豆就是禮器;換句話說,這都是裝肉、裝穀物的,意思就是這都是宗廟的祭器。禮容,就是這些祭祀的儀態叫做禮容。好。請。
「魯襄公二十四年,西元前五四九年,孔子三歲時父親叔梁紇去世,母親便帶著孔子遷居山東曲阜,常以先人偉大事蹟來勉勵他,因此孔子自幼即立大志;六歲時,由於天性純孝,常設供品演習祭拜的禮儀。圖中顯示孔子從小即具領導人特質,將一群小朋友帶得很有氣象,有模有樣地進行著祭祀典禮;用蓆子鋪地表徵祭壇,壇上有豆,是盛裝穀物的禮器,俎是肉架,此處以禮盒代替,內盛有花、果、食物,童子敲磬表鳴鐘,搖波浪鼓表擊鼓,表徵祭祀以樂器奏樂。孔子立於蓆前中央,雙手獻爵,背上披以玉環,身後有四位孩童打躬作揖,代表陪祭者,另外有兩位孩童在旁學習拱手之禮,孩子們梳著各種髮型,更增添其純真可愛;畫中的柳樹與欄杆等是襯景。」
暫停。這個要參考「冬日嬰戲圖」跟「秋日嬰戲圖」,你看江老師連畫小朋友的髮型都要參考我們故宮的國畫孩子留的髮型。所以畫一幅國畫不是那麼簡單。要看國畫的分析,也要知道一些國畫的背景,才知道江老師的畫要怎麼看。再繼續。
「孩子們在柳樹下行祭禮才是主景,北方的柳樹參天、樹幹渾厚。」
暫停。你不要小看這個柳樹,這種畫法是北方的畫法,南方的畫法就是畫很纖細的樹幹。日本人看到柳樹很渾厚,日本人覺得胡扯。後來日本人到北方去看,柳樹果然是渾厚參天,這就是所見不廣。國畫裡面很多的樹都是沒有土的,所以日本人也覺得胡鬧,可是到黃山去看,不得了,很多的古松都是沒有土的,可見都是所見不廣。這個渾厚的柳樹參天就知道是北方柳,你若畫成南方柳就不對,因為孔子是北方人。所以畫家不能隨便亂畫。還有這個欄杆是仿宋徽宗十八學士的欄杆,代表這些人都是文人雅士。好。再來。
「與南方的樹幹纖細不同,各具神韻。古代祭祀,主祭者迎神時要獻爵、獻供品等,完成祭祀儀式之後,以水灑地送神。此圖場景是開春之時,古人講究時令,以春祭作為一年的開始,以秋祭作為一年收成的感恩;祭祀是人生大事,表徵慎終追遠、報本還恩的孝道,小朋友從小能遊戲於宗廟天地的祭祀之禮,是極不尋常的事,而孔子自幼即展現與眾不同的特質。」
暫停。這種遊戲是既有禮又有樂,又把人訓練得很有氣質。我們現在的小朋友,這種氣質教育最難,都是活活潑潑、亂動亂蹦的教育,雪廬老人說,幼稚園裡面學小狗跳小貓叫,唉!人都做不好了,還去做狗、做貓。這種的戲碼,如果說從幼稚園開始來好好的培養孩子的氣質教育。儒家三大教育,品德、學問、祭祀,現在的學者把品德跟祭祀拿掉,剩下知識,難怪儒家會沒落。這個祭祀就是求加被,所以你會發覺到,它很多跟佛家是相通的。好。再來。
暫停。所以這就是孔子從小的一個領導的特質,而且他知道把孩子訓練成這樣子,那個氣質就出來了,他不會沒大沒小,不會調皮搗蛋。他即使活潑,可是他也不會調皮搗蛋,他進退應對有禮,從小就讓人家看出這個小孩會有非凡的成就,而且樂於引導這樣的人成為人才。這就是真正的啟蒙教育,就是要這樣辦。
好,接著看孔子的成長。
「此幅命名榮貺圖。」
暫停。命名就是孔子把他的兒子命名為伯魚,光榮國君的賞賜,貺就是賞賜。請。
「周景王十二年,魯昭公九年,西元前五三三年,孔子十九歲娶宋國丌官氏為妻,第二年生了兒子,當時孔子已在魯國以知禮聞名。」
暫停。二十歲的年輕人就聞名全國,而且要注意是在魯國,不是在其他國。魯國這個地方文風最盛,是周公的國家。一個二十歲的人可以在魯國聞名,你就知道這個人的能耐。雪廬老人說他在山東濟南,三十歲當文會的會長,濟南什麼沒有,就是文風最強,一個三十歲的年輕人可以當文會的會長,沒有兩把刷子是不行的。孔子沒有兩把刷子,在魯國那個環境他怎麼站起來?可見這個人二十歲以前是多麼的好學,而且有多少人才願意栽培他,否則不可能二十歲就成名。請。
「魯昭公於是派了使者子家羈大夫,即畫中戴官帽配劍者,到孔子家致贈禮物,禮物即身旁當差所捧禮盒內的兩條鯉魚,孔子頭戴頍冠打躬作揖拜見君上使者,孔子為了彰顯國君的厚賜,便將兒子命名為鯉,字伯魚(鯉魚),以示不忘君恩。圖中有使者的車乘,與兩棵蒼勁挺拔的古松,象徵孔子的松柏之志;一旁有河水流經孔門,表徵聖道緜遠流長;遠山當戶,好一幕鄉間勝景,正是居草廬而有翱翔之志。本圖表彰孔子雖為布衣且年僅二十,卻藉由知禮受到國君的重視與賜禮,可見禮的重要;禮使人從容大方,懂得應對進退,能將人塑造成有格局、氣度與見識的泱泱大才,贏得他人的尊重;現代人若能從傳統文化深厚的底蘊中,積極開發見地、培養內涵,必能在現代社會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開創出人生光明的大道。」
暫停。難道傳統文化沒有價值嗎?它的價值就是這樣。所以很多管理學的書籍說,現在最大的隱憂就是看不到年輕人的氣象,看不到了、不見了。這個都是小確幸,生活小小的滿足,沒有學習文化的內涵,所以這個人的人格特質彰顯不出來,變成做事的機器,變成領薪水的工具而已。像這樣,怎麼培養?好,再來。
「此幅職司委吏圖,乃周景王十三年,魯昭公十年,西元前五三二年,孔子二十歲時,由南宮敬叔的推薦,得到魯國權貴孟僖子的委派,出任委吏之職,就是管理倉庫的糧食與財務的出納,畫中端坐几席之上,頭戴官帽的年輕人就是孔子,手上的竹簡是收租或收購米糧的帳冊,一方面是國家例行徵收田賦(這個就是度量衡),一方面是老百姓在豐收時。」
暫停。這個一定有看過,到故宮博物院有看過,王莽的度量衡,在東漢時期。故宮還有個度量衡。譬如說米一倒進去就立刻知道這是一斗,所以倒了十個就知道是十斗。就是王莽時期的度量衡,江老師一定有來故宮看過。所以你不要小看他小小的動作,小小的繪畫。好,再來。
「過多的米糧由官府收購,避免米糧生產過剩,米賤傷農;萬一米糧生產不足、價格上漲時,官府就釋出米糧、平抑物價,達到調節供需及物價的功能;孔子被任命為主管收租、收購糧草的主管,在當時雖是個小官,但是孔子力求公平合理的徵收田糧。畫中的柳樹枯枝及楓葉表徵秋天,孔子的身旁站著一位當差,他們看著農夫運進來的米糧,經過量器公正的斗量、核實的統計,裝入米袋之後,由僱工背送入倉庫。此圖表徵孔子忠於職守、辦事認真,深獲長官的信賴與支持,以及農戶的合作,因此成效卓著。」
暫停。這一段不要小看,好像成效卓著。這一段有時候我跟一些學長們說過,力求公正,這怎麼公正?舉例來說,這個人為了繳稅走了三天,跟這個人繳稅走了一個月,請問租金要不要一樣?不能一樣。再來,這個人家裡面養了十口,跟一個人家裡面養了五口,稅收要不要一樣?不可以。再來,這個人收成的時候是豐收,跟這個人收成是歉收,請問租金要不要一樣?不可以。再來,這個人他去年欠國家非常多的,今年他要拿米糧來還的時候,你還要考慮到今年減租,這叫做公正。我們很多公務員的公正,就是說按表操課,依法行政,每個人都一樣,電腦按Enter進去,直接按,這也公正,這種公正是沒有人情味的公正。這個公正其實不簡單。所以我們做公務員的,如果沒有通達民情,都是自我感覺良好。所以你不要小看這個公正,這個公正裡面含有後面多少智慧在裡面,一個公務員要這樣幹。老子跟孔子都是公務員出身,從基層幹起,不妨礙他成為聖人。我們看很多的聖人,都一定要躲到山裡面,最後成聖,那感覺是不一樣的。好,再來。
「成效卓著,初試啼聲就展現他為政的長才。」
後來叫做「職司乘田」,剛才是「委吏」,就是他做畜牧業,前面是農業,後面是畜牧業,整個農業跟畜牧業就是古代培養國力非常重要的職業。好。請。
「此幅職司乘田圖,乃周景王十四年,魯昭公十一年,西元前五三一年,孔子二十一歲時,改任乘田吏,此項職務是主管苑囿芻牧,也就是在牧園內放牧牲畜吃草、畜養牛羊牲畜,使牛羊繁殖眾多並茁壯。孔子曾作過委吏,就是倉庫的管理員,做事公正、表現出色,此時被派去整頓畜牧業;古代國家最重視農業與畜牧業,乘田吏是幫助國家管理及畜養牛、馬、羊等牲畜,使其肥壯與繁衍不斷,也是協助國力強盛的重要工作,職位雖然並不崇高,可是孔子不計較職位的高低,盡心盡力地做好本份工作。畫中右側樹下站著一位氣宇軒昂、雙手揹在腰後的年輕人就是孔子,他兩眼專注地望著遠方,似乎正在關注所飼養的牛羊狀況,身旁有童子隨侍在後,前方的牧童正趕著牛吃草,牛隻與牧童回頭望著孔子,好像是感激他的關懷與照顧,顯現出一幅祥和溫馨、真情流露的自然情景。」
暫停。這個畜牧業,你不要小看管牛羊跟管人的重要,郎世寧的「百駿圖」,我們只看到郎世寧畫很多馬,我們不曉得郎世寧「百駿圖」後面是講什麼。講雍正時期的畜牧業。雍正時期的畜牧業是馬兒肥壯,而且訓練馬,在這裡面分為,譬如說訓練馬的跑馬,訓練馬的自由行動,或者是養馬,用肥美的水草來養馬,或者是帶著馬匹在草原上移動,來訓練牠們在環境上的適應,所以這些都是國家戰力的培養。孔子呢?其實這裡應該畫很多的牛羊,來表達說這些牛羊怎麼養。雪廬老人說,養花、養牛羊跟養人的道理都一樣,它裡面不但是環境的了解、深厚的愛心、人員的管理,他才有辦法把牛羊養得肥壯,不是我們看得這麼簡單。好。再下一個。
「此幅學琴師襄圖,乃周景王二十二年,魯昭公十九年,西元前五二三年,孔子年二十九歲,向師襄學琴,十日中不更換新曲,他在不斷地演練中,細心體味推求曲子的節度、志趣,以及作曲者的形象、為人,終而悟出『非文王,誰能為此也』,使師襄子驚歎聖人的智慧,而告訴他說:『此曲確為《文王操》』。」
暫停。師襄在教他的時候,師襄也不曉得這叫什麼曲,他也忘記這是什麼曲。等到孔子彈彈彈,彈出來的時候,「這個曲的作者就是文王」。他站起來馬上跪拜說,我想起來了,這首曲子叫文王操。你看孔子音樂是這樣,簡直就是音樂大家,可以把作者的心志、作者的為人、作者的氣度全部彈出來。請問,我們很多會聽交響樂的人,聽那些美妙偉大的音樂的時候,可不可以聽出最後作者是誰?作者的心志、作者的為人、作者的內涵?一般人是聽不到的,大概只聽到指揮家的節奏,大家配合起來很愉快,大概都聽到這樣而已。孔子是聽到這樣,難怪他要對孔子跪拜。好,再來。
「畫中左邊中央,坐在席上老成持重(二十九歲)、額頭寬闊、拱手回禮者,就是孔子,座前几上擺著古琴,想必是剛彈完精彩絕倫的《文王操》,驚動了樂師師襄子起身上前作禮讚歎,前方行拱手跪禮的長者,就是樂師師襄。孔子身後屏風上的高山流水表徵琴音,左邊的蒼松代表孔子的君子志節,杏樹表徵孔子得到樂曲的傳承,右上方松樹下站著兩位童子,正在竊竊私語,想必是師襄子的意外之舉,出乎他們的預料而感到訝異;孔子的右邊席上坐著三位來賓,見到這一幕也都不約而同地拱手稱歎;持劍站在一旁的童子,也目不轉睛地注視這歷史的一刻。《文王操》的全名是《文王受命琴操》,操是曲名,就是文王以有德的君子承受天命,成為一統天下的君王。文王、武王、周公都是孔子最讚歎、敬佩與學習的聖者,這首文王操,孔子不但彈出文王的情操與氣度,更讓我們見識到孔子好學不倦的精神,值得大眾效法與宣揚。」
暫停。這時候孔子都在魯國求學,可見魯國的人才多。這一幅,因為江老師只能畫一幅畫,其實這個動畫應該是孔子拱手馬上回拜,但是沒有辦法畫連環畫,只能畫這一幕的場景,那表徵孔子這個人他其實是好學不倦,而且到最後可以出神入化的。好,再下一張。
「此幅問禮老聃圖,乃周敬王三年,魯昭公二十五年,西元前五一七年,孔子年三十五歲,由弟子南宮敬叔陪同至周朝首府雒邑,拜見老聃問禮,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相當於現在的檔案局局長,執掌周朝的典章制度以及文籍的收藏,因此知禮,孔子特此向他請教。畫中右方三棵蒼勁的古松下,坐著白髮長鬚的長者就是老子,手中捧著經書表徵通達古籍與典章制度,坐席上擺滿禮器表徵通達於禮,老子後面站著童子,表徵老子的學道是令人反璞歸真,童子手持的木杖繫著葫蘆,表徵學道之人能懸壺濟世。畫中拱手持劍跪於席上向老子請教者就是孔子,在孔子右後方頭戴官帽行拱手跪地禮者,即是同行弟子南宮敬叔。」
暫停。南宮敬叔其實就是孟僖子的兒子,其實他也是魯國的執政大夫之一,三家大夫孟孫家。所以孔子的弟子有貴如像孟孫家,有賤如像子路這樣打架流氓出身的,孔子都可以收,而且都可以培養成人才。那就是由他跟魯昭公建議,魯昭公同意讓孔子來求學,而且是領公費留學生。所以孔子是我國最早的公費留學生,是領公費來見老子。而且是最早的補習班的班主任,開貧民教育,可是這個補習班是不收費的,跟道師一樣,還給吃給住的。所以難怪孔子過世的時候,只剩下茅屋三間,這麼有錢的人剩下茅屋三間。孔子的這段公費留學,就在老子的那邊,看到周朝的典章制度,而且孔子跟老子學的是禮,不是學道。可是我們會說,老子是學道,你應該來問道,怎麼問禮?要知道,道是講形而上,但是形而下的趨吉避凶全部是禮,孔子是要入世的,不是要出世的,所以孔子要問的是禮,趨吉避凶之道。好,再來繼續。
「由於從山東曲阜至周都雒邑路途遙遠,魯昭公特賜一車二馬及一僕人以助其行。兩位聖者相見,不僅是歷史大事,更是千古美談,孔子的理想與重點在入世,而老子之道則重在出世,畫家將兩人的會面安排在松林之中、古松之下,營造出不凡的意境,令人欽羨,留給世人無限的遐思。」
好。這一段,三十五歲,孔子到三十五歲之前都沒有離開魯國。結果回到魯國的時候,才知道魯國發生內亂,郈昭伯跟魯君聯合起來跟三家大夫打了一場內戰。孔子回到魯國發覺到國君跑掉了,所以他就到齊國。下一張。
「此幅訪樂萇弘圖。」
暫停。在周朝除了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可見孔子到周朝學了禮樂。這個萇弘是樂理,樂的理、道理,那個師襄是樂的技法。好。再繼續。
「乃周敬王三年,魯昭公二十五年,西元前五一七年,孔子三十五歲,到東都雒邑向老子問禮,並向樂師萇弘學樂理,萇弘讚歎孔子有聖人的儀表,言必稱先王,謙虛好禮,博聞強記,孔子說:『我怎麼敢當呢?我只不過是個愛好禮樂的人。』圖中坐於左邊席上的年輕者為萇弘,後有二童子相視而立,一人手握竹簡,一捧古琴,表徵萇弘樂師的地位,並且通達古籍,能知禮樂治國之要。右邊配玉跪席請教者,即是孔子;屏風上畫的是飛鳥翱翔於水濱之上,表徵萇弘的意境開闊、靈動,且善知吉凶禍福,為人深不可測,如屏風中的鳥一樣飛過不留痕跡;左上方松林間的馬車,為魯昭公賜予孔子到周朝求學之用,祥雲環繞於松林之間,代表善知識聚會的吉祥。」
好。在周朝就是在做遊學,我們現在台灣都很喜歡遊學的名詞,遊學。但是遊學問起來,大概都是跑到他們國家玩一玩就回來了,叫做遊學;不然就到人家老百姓的家裡面住一住,叫做遊學,學學幾句的外文,回來溜幾句,就叫做遊學。人家的遊學是拜訪高人叫做遊學,這種遊學才有意思。沒有拜訪高人,沒有了解內涵,人生很大的內涵,那遊學要做什麼?好,你看他就是我國最早的遊學生,而且是公費留學又遊學,很快就學了很多的內涵回到了魯國。下一張。
「此幅過齊聞韶圖。」
暫停。為什麼過齊聞韶?結果發覺到魯國沒有國君,這是一個沒有國君的國家,於是到齊國去了。
「乃周敬王三年,魯昭公二十五年,西元前五一七年,孔子年三十五歲,由周朝東都雒邑參學回魯國時,得知魯昭公聯合郈昭伯與三家大夫打了一場內戰,魯昭公大敗,逃亡至齊國,郈昭伯被殺;然而魯國畢竟是有周公制禮作樂的典範。」
暫停。這場內戰怎麼打起來的?師父,覺得很好笑,就是鬥雞。郈昭伯跟季孫大夫鬥雞,結果鬥輸兩個槓起來了。槓起來後,郈昭伯就回去慫恿魯君,要打三家大夫。三家大夫也跟國君槓起來,兩邊軍隊就在國內打起來了,為了鬥雞。所以大人的世界有時候很荒唐,小孩子都搞不懂,小孩子固然荒唐,有時候大人比小孩子更荒唐。孔子就到齊國去,到了齊國發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先說第一個有趣的事。
「周公制禮作樂的典範,而不敢弒君,不像之後齊國發生內亂,陳大夫弒齊簡公而把持國政,可見禮樂教育的力量,對亂臣賊子有約束的力量。孔子於是離開了沒有國君的魯國,來到齊國,住於高昭子大夫家中,作為家臣,並講學授徒,在此期間與齊太師談論禮樂的道理,並有機緣聽到韶樂,感到至善至美,因此專心致志學習了三個月之久,一心沉潛於音樂之中,吃飯時連肉味都不知道了,渾然忘我。圖中屏風前右邊頭戴頍冠、端身正坐者,即是孔子,左邊端坐戴官帽者為奏韶樂的樂師,畫中樂工所用的樂器有磬、鐘、鼓、琴,《三字經》說:『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此八種材質的樂器,可奏出宮、商、角、徵、羽五種音階,其中鼓擊不出任何音階,卻可調和各種樂器。韶樂是歌頌虞舜的音樂,舜的天下是平和而由堯禪讓,舜傳位於禹也是如此,所以其樂和平,因此孔子讚歎舜之樂是盡美矣,又盡善也;而武王由於伐紂而得天下,其樂帶有殺伐之聲,所以孔子說武王之樂是盡美矣,未盡善也。」
暫停。這段韶樂是陳國大夫帶著到齊國去,陳國是舜的後代,所以陳國保留了韶樂。韶樂跑到齊國去的時候,並沒有帶來齊國的強盛。那麼好的音樂,明明是能夠成為天下最有內涵的音樂,可以幫助國力的強盛,為什麼帶到齊國去沒有強盛?可見關鍵在於人。人懂音樂,發揮它的用途,音樂才有辦法成為教化,否則那些都沒有用的。所以文化在人。如果今天教育把人培養成人才,那個文化才能發揚光大;人沒有培養成人才,那個文化是沒有用的。所以齊國保留韶樂沒有用的,齊國的治安很壞,作奸犯科的一堆,犯人抓不完,砍手砍腳。所以孔子到齊國去,發現很奧妙的一件事情,就是市場裡面賣很多假手假腳,就是被砍手以後買一隻假手回去再裝,被砍腳以後再買一隻假腳回去裝,這個行業竟然在市場裡面很熱門。可是這個國家保留了韶樂,有沒有很好笑?所以好的東西沒有人,那個好的東西保留都沒用了。十三經、三藏十二部,都待人來弘揚。好。再繼續。
「此幅晏嬰沮封圖,乃周敬王四年,魯昭公二十六年,西元前五一六年,孔子年三十六歲,居齊,在齊國大夫高昭子家中講學,齊景公再次向孔子問為政之道,孔子回答說:『為政要節省財用』,景公聽了認為很對。」
好。暫停。節省財用有什麼稀奇?其實這個節省財用就是景公最大的麻煩。景公這個人他國力強盛,所以他是揮霍無度,其實揮霍以後造成後宮很糜爛,造成朝廷當中奢糜的風氣很盛,還有陳大夫會利用公家的資源來籠絡人心,很多舞弊的現象都發生。所以不要小看孔子講的那一句話他所要針對的是什麼。再下來。
「且非常欣賞孔子的政治才華,除了想把尼谿的田地封贈給孔子,並欲賜孔子在季氏與孟孫氏之間的官職。」
暫停。這個季氏跟孟孫氏是多大的官,你知道嗎?季孫大夫,如果用現在的比喻,季孫大夫是什麼官?是國務院總理兼軍委會主席,這麼大。當然齊景公不敢給孔子這麼大的職位,因為季孫大夫的地位簡直是比國君還高,怎麼可能?可是給他孟孫氏之上,孟孫氏也是宰相;換句話說,齊景公要給一個年輕人宰相的職位,宰相,從宰相起跳。孔子,要講一句不好聽的話,孔子是難民,孔子是因為魯國發生內亂,沒辦法待在魯國跑到齊國,是魯國的難民逃到齊國,竟然齊景公要安置他從哪裡幹起?從宰相幹起。你就知道孔子的實力。有哪一個國家會安置難民,說找來、找來,寡人給你當宰相好不好?沒有這種事,先進監牢關幾天再說。好,再來。
「等於宰相般的地位,這對一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來說,是何等的禮遇,但晏嬰卻進言說:『那些儒士的話難以考察,不可以作為規範,且其態度傲慢、自以為是,這種人不能做臣子,君上想用他來轉移齊國的習俗,恐難如願。』景公遂向人傳話給孔子說:『我老了,恐怕不能用你了。』孔子於是馬上離開齊國,回到魯國。畫中右邊盤坐几席之上的白鬚老者,即是年近六十的景公,兩旁有嚴肅護駕的斧鉞手;執笏向景公進言,身材矮小、戴官帽者,即是上卿大夫晏子;一旁送行戴官帽者,想必就是齊國大夫高昭子;一旁有侍臣,坐在牛車上拱手致意者,即是孔子。」
暫停。齊國三大實力的第一個就是上卿大夫晏嬰,第二個就是陳大夫,第三個就是高昭子,這三個人是齊國的宰相,擁有政治實權。但是陳大夫的實力最強,他都知道,孔子在他家中(高昭子)講學,增加他的實力,齊國將發生內亂。所以晏子才會說這個話。我答案會在下面說,繼續。
「牛車周圍年輕人,即是孔子隨行的學生。孔子離開魯國時是慢慢的離開,表彰對父母之邦的依依不捨之情,離開他國則是迅速離去,表徵不合則去、絕不留戀,這是進退的智慧。為什麼晏平仲要阻擋孔子的出路呢?乍看之下,好像是一位沒有氣度與見識的小人,實則不然,晏子認為孔子會被捲入齊國的政治惡鬥,甚而惹上殺身之禍,才對國君做如此的勸諫,晏子將孔子當成朋友一樣的愛護;孔子也讚歎他,懂得交友之道,說:晏平仲善與人交。」
暫停。這就是什麼都不說,什麼都知道,所以厲害,春秋都是高人,他故意諫讒言,他知道他在想什麼,他也知道不會被你誤會。你看這些都是高人,現在人有這種實力嗎?現在人沒有這種實力。三十幾歲的年輕人就有這種實力,當然他有辦法擺平這種內亂。可是晏子認為很難,愛才,所以故意跟他進讒言叫他走。後面的那些內涵,這叫做仙拼仙,都是高人,他才知道彼此是愛惜對方的。再繼續。
「久而敬之。」
好,暫停。所以剛才那個就是孔子三十五歲到三十八歲在齊國的事情。後來他就離開了齊國,回到了魯國,這一段三十八歲到五十歲,都是在魯國講學,等待時機。繼續。
「此幅退修詩書圖,乃周敬王十六年,魯定公六年,西元前五零四年,孔子在三十八歲時,由齊國回到魯國,此時年已四十八歲,由於季孫大夫當權,僭越職分;家臣陽虎也僭越季桓子,主持國政。」
暫停。季桓子從來沒有把國君看在眼裡,季桓子他的爸爸竟然敢在自己的家廟跳八佾舞,季桓子在撤饌的時候唱雍詩,簡直就像天子一樣;換句話說,沒有把國君看在眼裡。怎麼叫沒有把國君看在眼裡?假如縣市長在上班的時候,等級比照像總統一樣,是不是他也沒有把總統看在眼裡?道理是一樣的。孔子這個時候當然不做官,所以孔子並不是不要做官,而是在那種場合他不要做官。尤其是季孫大夫不想把他推薦給國家,季孫大夫想要把他籠絡在自己的門下當官,但是他就是不要,所以他沒有做官的背景是這樣。所以我們不要以為孔子都沒有用,孔子是不想被用,不是沒有用。現在的讀書人把孔子讀成沒有用,這是我們教育最大的危機,可以把讀書讀成這副德性,都是那個不讀書之過也。好,再來。
「因此孔子不願意出仕為官,退居在家修詩書、定禮樂,以講學為志。弟子由各方來受業的很多,包括:顏回、閔子騫、子貢等,都陸續來親近,在魯國造成講學的盛況。」
暫停。文化多好!像子張是陳國人,子貢是衛國人,很多外國人都跑來,這就是文化的魅力。文化不要拼經濟都拼經濟,為什麼?因為文化的弘揚跑來的都是人才,請問會不會興?一定興。所以表面上都沒有說拼經濟,其實已經拼了經濟。那我們現在為政者,嘴巴說拼經濟,沒有辦法拼經濟,因為沒有人才,人才也不來,自己也沒有辦法培養人才,怎麼拼經濟?所以看起來好像都在講文化,其實整個國力都在文化裡面。再繼續。
「孔子的教學重在啟發,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此圖中,作者描繪出孔門教學的景象,表現出對人物經營的不凡,其中講學者孔子居中席,請教的學生以恭謹的神態,上前行跪問禮,就教於孔子的座前,其他學生端坐於兩旁傾聽,或思惟,或談論,或翻閱竹簡,配合著講學進度,各個氣度非凡,呈現出孔門中好學的場景。孔子的學生中有父子檔,如顏回和顏路(父子)、曾參和曾點(父子);也有兄弟檔,如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兄弟);有本國人與外國人,例如子貢是衛國人、子張是陳國人;這些學生中,年齡有的接近孔子,如冉伯牛、子路等(小孔子七歲、九歲);有的相去甚遠,如曾子(小孔子四十六歲)、子游(小孔子四十四歲)、子貢(小孔子三十一歲)等;有貧如顏回、原憲,有富如子貢(富可敵國),有貴如南宮敬叔大夫(執政大夫),只要能行束脩之禮,孔子沒有不教的,這些正彰顯孔子的教學是有教無類。」
好。這個有教無類當中,可以看出孔子他的人才團隊,因為孔子,以一個經驗就是說,他沒有辦法一個人教這麼多人,他一定是培養很多師資團隊,然後可以廣收各個來求學的人才。所以他的門下就是一個人才團隊,而且這些人不管是從陳國來的、衛國來的,魯國發生災難的時候,他們比魯國還魯國,這就是文化的力量。不是那種叫做「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是那種狹隘的心胸。所以當孔子回到魯國,發生陳恆帶著兵要來滅魯國的時候,孔子是很憂傷。所以在彈琴當中,每個弟子都站起來說,他願意救國,不是每個人都說我們要移民。怎麼辦?每個人都站起來,我要救國。每個人站起來要救國的時候,孔子都不答應。衛國人子貢站起來說我要救,孔子點頭,衛國人救魯國。所以子貢出去的時候,開始出使的時候,到齊國、到吳國、到越國、到晉國,走完一圈,魯國連一個兵都不用出,齊國就被打敗了。你看這種外交家,一兵都不用出,齊國就被打敗。現在有沒有這種外交家?沒有了。好,再來下一個。
「此幅化行中都圖,乃周敬王二十年,魯定公十年,西元前五百年,孔子年五十二歲,做了中都的地方官,對於百姓的養生送死、婚喪慶弔,都規定了一定的法制,大人小孩的飲食各有其節度,身強或體弱的對於社會負擔的責任要求也有不同,男女行路各有其途徑,這樣推行了一年,就做到了行人路不拾遺,商賈交易貨真價實,社會秩序有條不紊的地步,各國諸侯都來仿俲。後來孔子由中都宰,改任為司空,再晉升為大司寇,並代行相職,七日而誅鉏了亂政的大夫少正卯。」
暫停。少正卯是什麼人?少正卯就是電視名嘴,他有能力把白的講成黑的、黑的講成白的,歷史典故隨手拈來就有,而且嬉笑謾罵,你拿他沒辦法,而且在魯國講學盛況超過孔子。所以孔子殺他的時候,很多人是不諒解孔子的,你是不是忌才?可是不殺他,亂七八糟,亂哄哄的;殺了他,大家都安靜了,這就是眼力。現在的人沒有這種眼力,現在人毒品氾濫的時候,政府會很緊張;思想毒害人類的時候,政府不害怕。你就覺得這個政治是有問題的、沒有腦袋的。思想毒害大家比中毒還可怕,比吸嗎啡還可怕的,沒有罪,待遇很高;賣嗎啡的人,抓到立刻槍斃。思想毒害很多人的,網路毒害的、教育毒害的,嬉笑謾罵、臧否聖賢的,都沒有關係。很有問題,我覺得腦袋是有問題的。好,再來。
「為政三月而魯國大治。本圖下方彰顯孔子化行中都的政績,有家庭婦女勤勞紡織,老人在家含飴弄孫,有路人或朋友路上相見親切打招呼,有肩挑者勤奮而行,有遇問路而詳實告知的。」
暫停。雪廬老人說,他到台灣的時候台灣的風氣多好,到台中去問路,有一個豬肉販,雪廬老人用很濃的山東腔問他正氣街怎麼走,或者是德行東路怎麼走,講不通的時候,那個豬肉販就「喀」!雪廬老人嚇到,是不是要殺人?不是,生意不做了,帶他到現場。雪廬老人說這就是三十多年前的台中,台灣的人心是這樣。所以台灣現在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我們一般看,到底是走在前面還是落後在後面?文化是復興還是落後?其實大家想想看。好,再來。
「或路有遺物來往者無人偷拾,表現路不拾遺的風氣(看到嗎?東西在這裏沒人偷),路上行人進退有禮,民風很好,男女分道,沒有遊手好閒的人。在本圖上方所彰顯的是孔子在任職大司寇七天時,就在兩觀台下,楓樹寒鴉的秋天,誅殺了亂政大夫少正卯,因他心逆而險、行僻而堅、言偽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罪不可赦。」
暫停。這幾個條件在現在的法律都沒有罪,都沒有。什麼罪?我有什麼罪,又是怎麼樣?順非而澤,就是說了一大堆歪理,又怎麼樣?行僻而堅,就是行為很詭異,心裡面想得很邪門,你也不知道,嘴巴頭頭是道,社會大家很崇拜他,什麼歪理都可以解,歷史典故信手拈來都有,你拿他沒辦法,沒罪。不但沒罪,還有很好的待遇,不斷的給人們嗎啡毒藥,沒事!
後來升到了司空、司寇,這一場是孔子外交上最高的成功。所以孔子不但外交上、政治上、軍事上、教育上,都曾經有事實來證明孔子的內涵,他是可以實踐的。下一個。
「此幅夾谷會齊圖,乃周敬王二十一年,魯定公十一年,西元前四九九年,孔子年五十三歲,這年春天齊魯兩國的諸侯會盟於夾谷,就是現今山東省萊蕪縣南夾谷峽,孔子當時正擔任魯國大司寇的官職,魯定公以孔子知禮,故使他兼代會盟的相禮者。」
暫停。相禮非常難得,相禮是什麼?外交場合裡面,兩個樂隊排出來,相禮就是用樂奏出《詩經》來講我們國家的立場,來講我們文化的風格,來講我們外交裡面我們應該要有的風度,全部用《詩經》講。《詩經》第一個你要背得很熟,第二個你要會運用,第三個你要懂得在某種場合,你要懂得在那個場合裡面用《詩經》來講那樣的話。所以哪有人是孔子的對手?再來。
「會中獻酬禮畢,齊國官員黎鉏大夫請奏四方之樂,孔子進言說:『齊魯會盟,兩君修好,奏此粗蠻的夷狄之樂甚為不妥』。」
暫停。因為那個音樂裡面就是要羞辱魯定公,他怎麼不知道?聽音樂就知道,厲害得很。再來。
「請撤去。而後齊國又奏宮中之樂,孔子又聲言:『匹夫熒惑諸侯者,罪當誅。』使齊景公深受挫辱而有慚色,於是將前所侵佔的魯國土地,歸還魯國以謝過。圖中戴著官帽、正氣凜然,阻止樂工奏樂者,即是魯國相禮者孔子,台上蓬內同戴官帽者,左為魯定公,右邊則為齊景公,景公旁的大夫為高昭子,至於樂工旁站的兩位大夫,其中一位必是發號奏樂的齊國大夫黎鉏;齊國想要在會盟上劫持魯君,然而孔子早有防備,圖中兩邊軍旗代表兩國各派軍隊保護君上,但魯國部署的兵力優於齊國,齊景公輸了裡子、也輸了面子,只有將皸、酄、龜陰三地歸還給魯國彌補過失。夾谷之會,孔子不論在言詞、風采等文事,乃至武備上全佔上風,是魯國外交上空前的勝利。」
暫停。你有沒有想過,在這種外交場合裡面他的風度、言辭,還有他的責備對方,全部都是極具正道。我們有沒有哪一個外交官去日本,說了一頓外交詞,日本把釣魚台歸還中國?沒有。你不得不佩服人家,真的,這種人才是不是現在難得?他的學問是不是要好好的學?這些文化的道統傳自於他,是不是可以把文化很美好的內涵去呈現,把人教成人才。今天把孔子找回來,文化才找得回來。日本,因為學習歐美,很多的企業陸續的變質,也發覺到很多的問題,所以日本的安倍晉三最近呼籲他們要用《論語》打造日本。我們如果今天要把我們中國實力往上拉的時候,我們也要用《論語》來打造。否則給他進行個十年以後,那是不得了的。好,再來。
「此時孔子正是政治實力達到了巔峰。」
「此幅禮墮三都圖。」
暫停。墮這個字要讀「揮」,同那個隳字,就是墮除的意思。再來。
「乃周敬王二十三年,魯定公十三年,西元前四九七年,孔子年五十五歲,當時季氏家臣公山弗擾在費邑造反,叔孫氏家臣侯犯也據郈邑作亂。亂事平定後,孔子向定公建言說,依照規定,臣子不能收藏甲兵,大夫不能有百雉之城,即古制城長三丈,高一丈為雉。現在孟孫、叔孫、季孫三家大夫都違反了這項規定,他們的權勢太大了。為貫徹禮制,請毀壞他們三家的都城,削減他們的權勢,以強化公室。此建議獲得定公的允許,先後墮叔孫的郈、季孫氏的費,而孟孫氏的成邑,因遭家臣公斂處父的反抗未能墮除,理由是成邑不僅是魯國北抗齊國的重要據點,更是孟氏的保障,墮了成邑,將無孟氏也,打動了孟懿子,阻擾了孔子墮成,致使孔子墮三都的建議功敗垂成。由於三家大夫還是著眼於各自的利益,致使孔子強公室的主張在魯國終究未能實現。圖上坐於几席上者即是魯定公,兩旁有侍者及議政大夫,畫家並襯以屏風做虛景,定公向孔子下墮三都的命令。之後來往的馬車及軍士,即孔子陪同魯君帶著軍隊執行墮三都的政策。這些戰馬雄赳赳氣昂昂,顯示軍隊在孔子與子路的領導下士氣如虹。(子路、孔子、魯定公)」
暫停。當時孟孫大夫他知道墮的後面原來要消弱三家的實力,所以當他阻止孔子來墮孟孫氏的成的時候,三家立刻排成一直線,是空前的團結。其實孔子要打這場內戰,孔子不是沒有把握,可是孔子不要打這場內戰,因為這場內戰傷亡的還是魯國人,所以孔子才作罷。可是孔子知道執政久了以後,這三家一樣會削弱他們的權力,會讓魯國強盛。可惜發生了一件事。下一個。
「此幅受樂去魯圖,乃周敬王二十四年,魯定公十四年,西元前四九六年,孔子年五十六歲,在魯國為政數年,政治改革大有成就。齊與魯為鄰,深恐魯國強大,對齊不利。於是採用黎鉏的計謀,選美女、文馬贈給魯君。」
暫停。美女八十名,文馬三十駟(駟就是四匹馬),一個馬車,就相當於現在的賓士、寶馬,送了三十台的賓士給魯定公,八十名女人跟美好的樂隊,這樣送過來。坦白講,魯定公沒膽去接受,誰拉去呢?就是季桓子。季桓子壞透了,他一定要拉魯君去,因為拉魯君去享受才能疏遠孔子,讓孔子離開魯國。其實季桓子事後非常後悔讓這個人才離開,所以季桓子在臨終的時候才告訴他的兒子季康子,一定要把他找回來。再繼續。
「而魯定公竟然接受,日日享樂,怠忽了政事。加以孔子後來隨定公參與郊祭之禮,那是祭天的典禮,《漢書郊祀志》云:『帝王之事,莫大於承天,承天之序,莫大於郊祀』。而祭典完,定公沒有把祭肉分給與祭的孔子,孔子受此無禮對待,遂離開魯國遠遊他邦。圖中孔子勸諫季孫大夫與魯君不要中齊國美人計,旁邊有官員驅逐這些迷惑魯定公及季桓子的女樂(女樂),衛士服裝乃畫家江老師參考秦始皇陪葬品兵馬俑所繪。何以要參考兵馬俑而繪出戰士的服飾呢?乃因春秋時期的服飾已無可考,戰國時期的秦朝比較接近春秋,所以從秦軍兵馬俑想像當時軍人的服裝,這是以年代接近的考量而繪。孔子的勸諫雖然一時有效,可是魯君還是情不自禁的迷戀女色與歌舞(這都是季桓子帶去的),孔子後來遂以定公沒有把祭肉分給他為藉口離開魯國,諱魯君受女樂之惡,開始周遊列國的十四年生涯。」
暫停。我們都認為因為魯定公沒有把肉分給孔子,孔子才離開魯國,所有歷史都是這樣,包括學校老師教的都是這樣。其實都沒有了解孔子的意思,孔子是不願意談魯君因為愛女人,被女人所迷惑,所以我要離開這個昏庸的昏君。他要避諱這個過失,他只有說我沒有接受你的禮遇,所以我必須該走,我用這個理由離開。用這個理由離開非常的得體,非常的從容,非常的大方,非常的謹守臣子的禮節。但是表面的意思是說,你沒有尊重我,所以我必須該離開;內含的意思是昏君,我怎麼幹?不過孔子真的很厚道,真的,我覺得讀書人要學孔子這種厚道,太忠厚、太善良了,真的。好,那就離開了魯國,離開了魯國還慢慢的離開,慢慢的離開,希望魯君回心轉意。可惜魯君都不回心轉意,還在後宮迷戀女人,所以孔子咬著牙根就走了,從此十四年沒有回到魯國。後來季桓子要臨命終的時候把季康子找來說,我一生最大的錯誤就是把那個人逼離開魯國,是我一生中犯最大的錯誤,所以我死了你一定要把他找回來。好,再來。
「此幅匡人解圍圖,乃周敬王二十五年,魯定公十五年,西元前四九五年,孔子年五十七歲,先後去魯往衛,又去衛往陳。在經過匡地的時候,匡人發現孔子的狀貌很像是魯國季孫大夫之家臣陽虎。」
暫停。這一段,孔子該當倒霉,孔子怎麼倒霉?孔子到了衛國去,發覺到衛靈公沒有重用他,他就離開了衛國到匡。到匡的時候,匡是晉國的地方,晉國那時候,在魯國內亂的時候陽虎往外跑,跑到晉國。陽虎是十足的小人,陽虎跟晉國講魯國多壞,要把魯國滅掉,你看這是小人。然後晉國就給陽虎在匡這個地方來當縣長。陽虎極其暴虐,收了很多租給晉國,所以很多人都很厭惡他,合起來把陽虎趕出去。孔子長得像陽虎,所以君子跟小人不可以在外相論,他長得太像陽虎了。再來,幫陽虎駕車的顏刻,這時候幫孔子駕車,好死不死的,顏刻駕到那個地方的時候,陽虎那個時候從城門的缺口跑掉的,顏刻也跟孔子說,當時我們就從那個缺口,我跟陽虎就從那個缺口跑出來。指指點點的,你看你的馬伕又是顏刻,你又長得像陽虎,你又指著那個缺洞,那你一定是陽虎。孔子就該當倒霉,所以聖人也有落難的時候。可了不起的是在落難的時候,他的胸懷,聖人不是沒有逆境的,而是處在逆境的胸懷跟情操。好,下一個。
「由於陽虎曾經在匡執政,橫徵賦稅虐待百姓,匡人意圖報復,遂圍困孔子五日。孔子完全不為所動,弦歌不輟,並且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暫停。文化的道統在人身上,不是在書本上。再來。
「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人、道統);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暫停。躲避障難、超越障難在文化的傳承,所以如果有文化的傳承,逆境是不用害怕的。所以我們現在面臨很多世界的災難,最重要的就是文化的弘揚跟傳承,祖先的加被、三寶的加被,文化的傳承,你看有多麼重要!再來。
「以天不喪斯文的道理安慰弟子們,天意要讓孔子承擔傳遞文化的責任,匡人怎能奈我何呢?後來匡人知道出於誤會乃解圍而去。」
暫停。這種氣質是陽虎沒有的,這個人這麼像陽虎,可是這種氣質是陽虎沒有的,所以本來要殺他,這些弟子們本來要跟匡人對幹。對幹,雖然孔子會贏,可是萬一死了顏回怎麼辦?萬一死了子路怎麼辦?死了一個人才是很可怕的事,死了十個庸才都不怕,死了一個人才很可怕。所以孔子他不主張對幹,因為這些都是人才,人才不要隨便輕言犧牲。好,再來。
「圖中孔子在山林間彈琴,表明心志,弟子們從容聆聽,匡人由拔劍張弓,到放下武器,觀望聆聽,這些匡人由表情服飾即知是鄉野之人,雖仇恨於陽虎的暴政,但在孔子這般從容的面對,也知認錯人,而慢慢地放下武器,表情也從憤怒變得觀望,到承認誤會而離去。這幅圖可學習到孔子對文化傳承的自信與面對逆境的從容,是消除障難的最佳榜樣。」
暫停。你看這裡面就把整個敵意整個消除,他對傳承的信心,音樂的退敵,這個像不像諸葛亮的空城退敵?像不像?其實江老師畫得比較簡單,其實是團團圍住。匡人多少人?一個縣的人給你團團圍住,你哪裡跑?你不要說什麼一個縣,十萬人好了,十萬人給你團團圍住,你怎麼辦?這個不是孔明的空城退敵嗎?孔明的空城退敵大家都歌功頌德,多厲害!那孔子的匡人退敵,怎麼都沒有人歌功頌德?對孔子是很無知的,我們很多人是對孔子的歷史不太了解的,而且說不出個所以然的。諸葛亮的空城退敵是怎麼退的?那個彈琴的就說,來,你們這幾個出去掃地,你掃地的姿勢要告訴他說,叫司馬懿進來,我城裡面有十萬大軍,進來,甕中捉鱉,砍,出去掃地。這些人就出去掃地,來啊、進來進來,來啊。司馬懿就,呦!呦!,這些人怎麼都不害怕?再看,這個城牆彈琴的很淡定、很從容,再加上遠方的戰鼓,他知道中了埋伏。退!結果這些人掃完回去,諸葛亮說,裡面只有兩千人,嚇得每個人都差點昏倒,這就是諸葛亮的能耐。好,下一個。
「此幅宋人伐木。」
好,這個要下一張,這個歷史上先要從十八,從「醜次同車」,回到主畫面,醜次同車。匡人以後又回到衛國,所以第二次回到衛國,回到衛國就發生了這個事。好,請。
「此幅醜次同車圖。」
暫停。醜次同車就是我很羞惡跟衛靈公同車,我只好被安排在副車,叫做醜次同車。好,下一個。
「乃周敬王二十六年,魯哀公元年,西元前四九四年,孔子年五十八歲,孔子自匡地脫困,經過蒲地回到衛國。有一次衛靈公偕夫人南子同車出遊,而讓孔子陪從在後,孔子甚覺羞惡,所以曾感慨地說,我不曾見過愛好道德,有像愛好美色那樣真切熱誠的人。於是孔子就離開了衛國。畫中兩匹白馬拉著一輛華麗的馬車在前,其上坐著靈公及南子正得意的交談著,兩旁有撐旗之甲冑護衛隨扈,好不威風。緊跟著在後的次車,所載的是孔子與弟子。」
暫停。本來他叫孔子上這個車,孔子不願意,怎麼兩個男的一個女的上這個車?就是不願意,可是國君又不能得罪,在這個很尷尬當中,只好坐在後面車。南子並不是對孔子要表達情意,其實不是,是南子想要籠絡孔子,拉高自己的聲望。因為這個人的名望太難聽了,所以她要拉孔子墊她,目的在這裡。所以「子見南子」,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生的事情。子路很不高興,不高興是說,我們沒出路就沒出路,我們幹嘛去找她找出路?孔子說,我不是要找她做出路,我是到這個國家,人家要見我,我沒辦法。可是竟然,我們的這些大儒的註解是什麼?孔子跟女人見面回來以後,子路說,你是不是有幹這個事?孔子說,我沒有。沒有?你給我發誓。好,我發誓,我絕對沒幹。雪廬老師說,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怎麼可能?這只是說,我們沒出路就沒出路,我們幹嘛由她去找出路?孔子說,我來到這個國家,我哪有辦法?她要見我,我不能不見,可是我知道,在她之下,我是發揮不了功能的,所以離開了衛國。好,再來。
「健馬躍出松林,畫家刻意經營出通往山林的盛景,靈公與夫人好不愜意,只是坐在副駕的孔子與弟子心中不知作何感想?國人作了一首歌謠諷刺孔子,歌曰:從車者德耶?從車者色耶?意思是說從車的人是有德的呢﹖還是好色的呢?聽到這種歌謠是受辱的,孔子覺得衛靈公空有好賢之名,又加上南子亂政,在衛國是有志難伸,不久便離開衛國去宋國。」
好。所以回到宋國,就是「宋人伐木」。再跳回主畫面,上一個。孔子第二次進出衛國,總共有五次,我們好好算算看,是不是五次。暫停一下。把孔子一生弄懂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我看過《史記.世家》,看過其他書本,最後去看過《論語集釋》,去對、對、對,我終於把孔子的一生對出來,其實那個已經花二十幾年,真的,謝謝!所以我這次才有一點把握,是這樣的安排,才有一點把握。好,這一段是他後來覺得南子這個人是沒辦法跟她相處的,離開了,離開了就到宋國。孔子是宋國人,所以他其實是回到了母親國,想不到發生了這個事。
「此幅宋人伐木圖,乃周敬王二十六年,魯哀公元年,西元前四九四年,孔子年五十八歲,離開衛國往曹國去,曹人不予接納,遂又離曹去宋國,與弟子們習禮於大樹下。宋國執政大夫司馬桓魋欲殺害孔子,暗中派人去砍伐那棵樹。」
暫停。司馬桓魋就是參謀總長,司馬桓魋為什麼要殺他?很簡單,因為他要幫助宋景公,司馬桓魋是要造反的,當然要殺他。這個就是孔子為什麼周遊列國有時候會遭災難的理由。好,再下一個。
「弟子們催促孔子速行以避禍,孔子卻從容說:上天既賦予我這樣推行道德的使命,桓魋對我又能怎樣呢?孔子與諸弟子相約在鄭國見面。圖中桓魋派人將這棵大樹以繩折斷渾厚的樹枝,並用鋤、斧加以砍伐樹幹,令孔子與弟子習禮不成,弟子們或抱古琴或捧竹簡或拱手促孔子離開,孔子似乎正告訴他們出處之道,這些弟子們以傾聽的形象,來表徵在患難中依然對聖人及聖道的信心,相信這是真正的出路。《論語講要》說:『聖人處變,既知自有其德而無憂,然又微服以過宋。權變之道,陰陽不測,神而通之。非賢人以下可與知也。』意思就是說,聖人在變局的時候,他知道憑著他的德行、憑著他的智慧,他可以從容超越逆境。所以孔子在這危難當中,他變變服裝離開宋國。這種權變的方法,不是賢人可知。唯有聖人的德行、聖人的智慧,他才能夠從容面對逆境、跨越障礙。」
好,暫停。這個看起來好像是講了一個冠冕堂皇的話,都好像沒有講到內涵。你知道司馬桓魋是派兵重重圍住他,要全部殺掉。那個時候其實孔子他叫弟子趕快衝、走,趕快衝散、跑。孔子換換服裝,伍子胥怎麼過昭關?因為大家要抓孔子,孔子這個人相貌很特殊,很容易抓,所以孔子換服裝,其實還是容易被抓,可是孔子換了服裝就跑掉了。雪廬老人說這個很難解釋,一般人他不會相信神通,但是你要怎麼去解釋?伍子胥過昭關,急到最後第二天頭髮變白了,不用化妝就可以跑掉了,那是要急到頭髮變白。孔子不用急到頭髮變白,你就可想而知差在哪裡?而且在兵荒馬亂當中全跑光,沒有一個被桓魋抓到,你說厲不厲害?好,就衝散了。然後衝散以後,相約到鄭國的東門去見面,發生了什麼事?
「此幅微服過宋圖,乃周敬王二十六年,魯哀公元年,西元前四九四年,孔子年五十八歲,孔子離開宋國往鄭國去,路途中與弟子們失散了,孔子獨自站立在東郭門等待,形狀狼狽,引來行人注目。圖中右方乃子貢與諸弟子們到處向路人打聽有沒有看到我的老師?有一鄭國人告訴子貢說:東郭城門有一人,額頭像堯王,頸項像皋陶,雙肩像子產,自腰以下身長較大禹差三寸,疲累的樣子好像喪家之狗,大概就是你的老師吧(你看厲不厲害,都是高人)。後來子貢轉告老師這段話,孔子笑說:這人所說的形狀不見得真實,而所謂似喪家之狗,卻頗相像。」
暫停。這就是中國式的幽默,其實很幽默的,遇到這樣慘的時候,他還三言兩語笑過去。真的,我們都以為幽默是外國人的專利,其實中國人很幽默。中國人從哪裡開始不幽默?從宋明理學以後都不幽默,宋明理學的那些理學家正經八百,叫做書生。雪廬老師說什麼叫做書生?書生就是把書給生了,毫無用處,人整個在那邊僵硬的,矯柔做作的。人家孔子是從容自然。聖人跟後面這些讀書人,死板板的讀書人,是不一樣的。好,再來。好,暫停,這段就到這裡。所以孔子在周遊列國,你看,風光的時候風光,六萬,比照,而且那個講學盛況,落難的時候就這麼落難,你看吃香喝辣,從天上可以掉到地獄,這種千變萬化,十四年回到魯國,你想想看,有誰的經驗閱歷比得上他?還有一段祕密,我下一堂課要說。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