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德之效 陳威男老師主講 (第九集) 2014/8/26 台灣台北市救國團劍潭青年活動中心 檔名:60-002-0009
尊敬的上莊下順法師,還有各位老師、各位學長,午安!尊敬的師父,恭迎師父。
事不宜遲,我們就接著下去。剛剛「積善之方」裡面,我們把理搞清楚了,接下來我們從事相上再加強,事相上加強我們比較有下手處,講得更具體一點。我們說行善,「隨緣濟眾」,這個隨緣很重要,攀緣總是免不了煩惱。這邊給我們講十條綱要,六條是人,三條是事,一條是物。六條講人,愛敬存心、敬重尊長、與人為善、勸人為善、成人之美、救人危急,這六條;事,興建大利、捨財作福、護持正法;最後物,愛惜物命。其他我們就舉一反三、反十、反百、反千,這樣一切善行就具備了。
第一條首先講到「與人為善」,我們照書上的順序好了,與人為善。與人為善出自《孟子》,大家有空可以去看一下《孟子》的原文,這在稱讚我們的祖先舜。我們來看一下與人為善,實在是了凡先生把這個綱要剖析得太好了,末學把它幾個重點都摘錄出來,與人為善就是講這五個綱要。以後如果問各位,什麼是與人為善?就是這五點。與人為善,大家現在聽起來,幫助人家做善事,跟人家一起做善事,還有不跟人家交惡的意思,對不對?從現在我們現實看到這個成語,大概是有這幾個意思。事實上它的深義,我們可以再細分這五個綱要。
一開始先講故事,這個我們先慢慢講,這個比較重要。「昔舜在雷澤,見漁者皆取深潭厚澤,而老弱則漁於急流淺灘之中,惻然哀之,往而漁焉」。舜第一個先發了惻隱之心。大家都想要佔好位置,誰搶得到?年輕力壯。老弱婦孺沒有能力的,就被趕到危險的地方去,也不容易抓到魚。我們知道舜在當皇帝之前做了很多職業,耕稼陶漁,最後才當皇帝。耕田、種地,還有陶(陶大概是做一些器具),還有漁,捕魚,這是講捕魚的故事。舜到那邊去是怎麼樣教化這些人?「見爭者,皆匿其過而不談」。看到有人做錯,在相爭,在競爭的時候,舜會不會罵他們?不要說罵,會不會勸他們?連勸都不勸,「見爭者,皆匿其過而不談」。現在的人是怎麼樣?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舜看到人家不對的,一句話都不說。我們如果要勸人應該是怎麼樣?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要規過還得要先掂掂自己的分量,人家要不要聽,不然是拿我們的熱臉去貼人家的冷屁股。所以第一個,舜見爭者,皆匿其過而不談。「見有讓者,則揄揚而取法之」,看到人家做對的趕快給他拍手,大力稱揚,而且自己趕快跟他一起做。效果是怎麼樣?「期年,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過了一年,教化就顯現了。你看,這是舜的身教起的效果。
我們說「身教者從,言教者訟」。孟子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現在人都喜歡教人家,不信道路上開車看看,開得慢人家就給你叭叭叭,教你開快一點。現在到處都喜歡教人家,再不聽,超車到前面把你逼到路邊去,就是要教你。現在人很喜歡教人家,教人家常常用嘴巴、用一些激烈的方法,所以容易吵架。舜怎麼教人家的?身教,不言之教就是身教。效果好不好?他沒有說話,怎麼跟他吵架?這是他聰明的地方。「期年,皆以深潭厚澤相讓」,一年效果就顯現了。「夫以舜之明哲,豈不能出一言教眾人哉?」舜是聖人,叫他用嘴巴教人家難道做不到嗎?「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你看人家不用言教用身教,這是良工苦心,這是極大智慧,因為他知道言教常常會出問題。我們學聖賢教誨告訴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先演後說。先有身教,人家看了,好像做得還可以,來問我們,跟我們交流的時候才有言教。言教如果主動,常常會碰一鼻子灰回來。這是舜第一個做法,身教。
第二個,「吾輩處末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這剛好偏偏就是我們的毛病,稍微有點能力就要壓在別人上面,讓人家覺得我比你行。現在人都是阿修羅的心,非得要贏過人家才行。真正應該怎麼樣?「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老子講的「大智若愚」。事情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不要顯現出來?要低調,低調碰到的困難才少。現在常常人家是見不得人好,你一顯露出來,障難四面八方蜂擁而至。這是第二點,歛智若無,就是教我們要學大智若愚,事事看得清楚明白,但是隱晦、低調。《易經》六十四卦是不是有一卦「明夷卦」?明夷卦「蒞眾用晦」,跟人家相處你要隱晦,不要時時把自己顯露出來。這些都是智慧。
再來下面,接下來下一個重點,「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看到人家有錯,要暫時包容他,「且」是暫時。不是一味愚昧的包容他,那是縱容,搞不好會害了他。所以「且」是有智慧,暫且,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現在人都要面子,你先包容他,讓他有時間可以改過。「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雖然我不揭發你,但是我都看得清楚明白,所以犯過的人至少不敢太放肆。「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捨己而從之,且為艷稱而廣述之。」看到人家有一點點的善,我們要怎麼樣?趕快去效法他、學習他,讓他的善更能發揚光大,更多人知道,更多人來向他學習,而且廣為人說。舜對人善惡的態度是這個樣子,現在世間人都剛好顛倒,所以這個世界問題很大就是這樣。我們要跟舜學,與人為善。「凡日用間」,最後一個重點,「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此大人天下為公之度也」。大人就是聖賢,聖賢人的存心是什麼?有沒有為自己著想?完全沒有,日常生活做什麼、說什麼,都是為了幫助天下眾生。與人為善就是這幾個綱領,第一個不言之教,第二個斂智若無,第三見過且容,第四遇善則揚,第五動皆為公。你看短短的一個與人為善,義理深廣無盡。與人為善重要就是在做得不露痕跡。做得不露痕跡好不好?人家覺得舒服,不會有壓力。諸佛菩薩應現在世間誰認得出來?認出來他就要再見了。諸佛菩薩誰認得出來?化人於無形,潛移默化,給人家沒有壓力。
第二個,「愛敬存心」。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禮敬諸佛」擺在第一個,這邊也把它收錄進來,愛敬存心。一開始,君子跟小人從外表很難分辨,這一點再一次提醒我們,真的不要隨便從外表亂下判斷,很容易判斷錯誤。尤其很多佛菩薩應現在世間,為了教化某一類特殊的人,常常用偏中正的方法。他要不要先混進去,混到惡人裡面要不要偏一下,然後再偏中正,再把他導正?我們隨便批評,那謗佛,所以真的我們要管好自己的嘴巴。這個嘴巴最難管,末學跟各位學長共學的時候常常舉一個例子,我們要打一個人,那個人在美國,我們還要花三、四萬的機票坐到美國去才打得到。要罵一個人,越洋電話拿起來,一打馬上就罵得到,現在手機大家隨時帶在身邊,隨時想到隨時可以罵他。你看要管一個嘴巴多難!所以這邊告訴我們,真的不要隨便從外相批評人,最好都不要批評。末學這幾年一直在學一個事情,讚歎,看到人家好就讚歎他,這個對降伏傲慢最有效,常常讚歎別人,說自己不如人家,這個最好。
君子、小人外表常常看不出來,可是存心天壤之別,一個全是愛人的心、敬人的心;小人呢?自私自利的心。事實上,我們說愛敬存心,人,所有一切眾生都是一體,對不對?都是一體。性上也平等,都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是事相上不平等,「有親疏貴賤,有智愚賢不肖」。所以在相上我們要根據事相,採取不同的禮貌禮節,愛敬存心。禮敬不是說兒子跟父親平等,那父親還有沒有辦法教孩子?沒有。不同身分地位要採取不同的禮貌禮節,但是要尊重每個人都具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是事不礙理、理不礙事,理事圓融。千萬不要以為平等的恭敬,爸爸跟孩子都放在一樣的禮節,那沒有辦法;老師跟學生一樣的禮節,這沒有辦法,這反而是破壞了五倫關係,誤解如來真實義。這邊講,雖然有種種的不一樣,但是我們都是一體,都應該要敬、要愛,但是採取的禮節是不一樣的,不一樣身分地位要採取不一樣的禮節。我們如果能夠愛敬眾人就是愛敬聖賢,而且就是跟諸佛菩薩、跟聖賢同工,聖賢是不是也做同樣的事?聖賢的志,本來就是希望這個世界上的人都能夠有安身立命之所,我們如果能夠跟聖賢同樣的做法,就是合敬合愛,合聖賢之志。這是講愛敬存心,愛敬存心是根本,沒有愛敬存心,講什麼成人之美、與人為善都是白講。你沒有真正愛護一個人,尊敬一個人,你怎麼會想要幫助他做善事?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把「禮敬諸佛」列在第一條。
再來,接下來,「成人之美」。現在人剛好顛倒,現在是見不得人家好。我們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普賢行願品》也說,願眾生「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現在人都不是這種想法,趕快破壞最好。「見他榮貴,願他流貶」,《太上感應篇》講的,「見他富有,願他破散。見他色美,起心私之。負他貨財,願他身死」,你看都是希望人家不好,哪有成人之美!由這一點可知,現在社會善事要成就容不容易?不容易,大家都喜歡人家不好。可是一件善事能夠成就,受惠的人有多少。既然這麼難,我們更要盡心盡力的幫忙,這是所謂成人之美。這邊怎麼講?他就舉例,凡看到人家做善事,或者他的志向是可取的,我們如果幫助他,他可以進一步的提升,我們要怎麼樣?當然是要盡量的誘導幫忙他,讓他能夠成功。甚至於人家毀謗他,我們在旁邊的人為他辯白;自己不能辯白,旁邊的人可以。旁邊的人說,人家會覺得比較客觀;自己說,人家說自賣自誇。總之就是盡量讓這個事情能夠成就,所謂成人之美。
再來,「勸人為善」。「生為人類,孰無良心?」《三字經》一開頭就講,「人之初,性本善」。我們跟人相處,一定要這句話謹記在心,人有做不好,性本善,一時迷失。我們如果沒有把這句話謹記在心,在這個社會決定忿忿不平。自己忿忿不平,自己的學問到哪一個層次自己就知道。天下有沒有自是的豪傑?有沒有尤人的學問?早上才學過,「學問深時意氣平」,我們要常常把這話記在心裡。誰沒有良心?他只是一時迷失。我們自己有沒有迷失過?我們迷失的時候,是希望人家落井下石,還是拉我們一把?那我們今天該怎麼對人家?末學常常想一件事情,我希望人家怎麼對我,我自己要先做到,我自己都做不到叫人家做,那笑死人,哪有這種道理!我們希望人家常常幫我們,拉我們一把,我們自己要先對人家做到。這邊講,這個世間現在環境很不好,很容易墮落,很多事情都是在引起我們的貪瞋痴慢疑,把我們往惡道上拉。所以我們跟人家相處,萬一有機會可以拉他一把,要不要做?要。所以這邊勸人為善是言教。用言教要小心,時節因緣要抓得恰當。我們如果學過《弟子規》,蔡老師教我們怎麼樣勸諫別人,一定要好好看。不然每次一勸反而吵進去,加入吵架的集團中,變成打混仗。所以這邊,人家在煩惱中,他也過得很辛苦,我們有時候適時的一句話,搞不好就幫助他,幫他一把,人有時候常常就是一個念頭轉不過來而已。
韓文公就說,「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隨因緣不同,比較短用嘴巴;更長,有能力,著書立說,我們所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要勸人以書,請注意,要先立德、立功,不然寫出來的書給人家笑。一切還是德行為根本。這個跟與人為善比較,勸人為善是言教,比較有明顯的形相,所以這個拿捏分寸要用得好。但是這邊講「對症發藥」,剛剛好那個時機點抓得恰恰好,就是效果很好。所以我們不一定要採用什麼方法,佛法裡面沒有一定這個字,一定是執著。總是有智慧,因時因地制宜。
五十四頁提醒我們,在說話要記得,失言、失人這是大忌。這個出自《論語》,「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所以講話的分寸時節要拿捏得好,什麼時候該講,什麼時候不該講,該講不講也不對,不該講講了也不對。不會看臉色這叫白目。孔子說的,這可不是末學說的,在「季氏篇」裡面,「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不會看臉色,人家就已經在不爽了,還一直在講:我跟你講,要來聽課。所以,我們有一個熱忱的心,但是行事一定要多加斟酌,以免善心行惡事,我們剛剛才講。
五十四頁,「救人危急」。誰敢保證一生都是風平浪靜,一帆風順?沒有,人難免都會有不順、跌倒、逆境的時候,這時候我們應該盡心盡力的幫忙。這邊告訴我們,「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不是說要有多大的恩惠才好,能夠幫人家就是恩惠。我們要學習幫助人家,救急不救窮。窮沒有辦法用財物救,這個窮,會窮一定是思想、觀念、做法有長時間的錯誤,一定要從思想觀念改變起,才有辦法改變命運。一味的用財物幫他,只是讓他一生都陷在救濟的景況之下,甚至還讓人愈變愈懶惰。所以救急不救窮。末學幫助人家的原則,四事供養加教育。人家喜歡來跟末學借錢要投資,免談;當然不能說免談,免談一句話人家就不高興了。前幾天有人跟末學借錢要投資,末學跟他說,我比你更需要。他起的話頭,還沒有講數字,末學就知道意思,末學就跟他說我更需要,我正在找人要借錢,他就不會往下講了。末學就只有四事供養加教育,而且要量力而為。因為錢借出去你不要想要回來,要錢很辛苦,而且要錢常常把朋友的關係弄壞。借出去就是給,有回來是多的;沒有回來,本來就在預計之中,有什麼好生氣?末學最近只有要過兩次錢,為什麼要錢?一個是有錢後,他還跟末學炫耀他去買了一個多貴多貴的魚缸,怎麼樣怎麼樣。以避免他貪心,要要錢,付得起。一個是借錢以後還有餘力要做什麼玩樂,遠超過所欠的錢,要要回來。其他的,有還是多的,心才清淨。沒有要,會不會自己錢愈來愈少,會不會?末學以這幾年的經驗,親身經驗跟大家報告,絕對不會。明去暗來,而且後後勝於前前,末學以自己親身的經驗在這邊跟大家作證。
再來,五十四頁後面,「興建大利」。凡是有利益眾生的事,我們都要盡心盡力去做。什麼是大?心量大就大,不一定要多少錢。郭台銘先生捐給台大一百五十億,要蓋一個癌症專門醫院,這多好!末學就想,末學如果有一百五十億,末學也要做這樣的事情。請問功德一不一樣?隨喜功德。所以我們為什麼不常常發這種心?能力不足,緣不足,但是心是相同的,何必為了嫉妒人家把自己的福報都損掉。老和尚常常教我們要學「隨喜功德,恆順眾生」。
五十五頁,「捨財作福」。這邊講錢,為什麼?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你看人為了錢,命都可以不要。所以講生死以後,再來要講錢,讓我們從錢字下手,財物下手。佛教裡面無量無邊萬行,就是一個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三種布施是不是涵蓋了六度六波羅蜜?六度再展開就是八萬細行,八萬是無量無邊的意思。菩薩八萬細行,六度展開的,六度歸結就是布施。布施是什麼?布施有自受用跟他受用。對自己來講是什麼?捨,捨自己的煩惱習氣。佛教常常講捨得捨得,捨了以後一定會得,不要害怕,只是有待於我們親身驗證這個事情。一開始目標不要定得太高,會生煩惱。末學早年,末學全家都節儉,末學從小就從父母那邊學到了節儉。節儉有個鄰居叫做吝嗇,這兩個一不小心常常就互通往來,就搞錯了。一開始要布施也很難,末學在上課的時候都跟學長說,就像在割肉一樣。怎麼辦?沒有關係,五塊、十塊開始,然後你就有一百塊的能力、一千塊的能力,就有一萬、十萬的能力。總是不要陳義過高,我們在教人家善也是一樣,當思其可從,一步一步慢慢來。
這邊講布施,「只是捨之一字。達者內捨六根,外捨六塵」。內捨六根我們聽到很害怕,我們聽到內財布施,頭腦髓目,無不可捨。沒有關係,我們的程度,只要用我們的智慧、精神、體力,盡量幫助人家就好,這個是我們能力做得到的。內捨六根,外捨六塵,這個有更深一層的意義,我們先不講。總之一切都能捨,簡單一字就是放下,六根、六塵都要放得乾乾淨淨。如果不行,從財上著手,財是身外之物。身內之物很難捨,我們從身外之物開始,從小錢開始,一步一步做。淨空老和尚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怎麼教?是不是也是從布施著手?淨空老和尚說沒錢,章嘉大師說一毛錢也行,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我們看看,祖師大德今天能夠布施到這種程度,人家也是從一毛錢做起的,我們照著這個步驟做就是了。哲人沒有日已遠,還在眼前,典型都在夙昔,看我們會不會學。為什麼?人除了命以外就是看財最嚴重,所以從財下手,我們財能捨,其他就容易。這是教我們從財施,內破我們的慳貪,外可以濟人之急。剛開始很勉強,沒有關係,今天早上才講,什麼善事都是從勉強來的,勉強久了,弄假成真,是不是會弄假成真?我們說這個人做善事不是真心,是假的,他能夠假一輩子就是真的。這個不是末學說的,淨空老和尚講經曾經說,一個人能夠裝一輩子就是真的,內化了。所以我們要常常鼓勵人家,即使他是勉強,我們都要鼓勵人家。剛剛前面才學過,「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則翻然捨己而從之,且為艷稱而廣述之」。一點點的善我們都要給它放大,讓他做起來更有信心,更愛做,更願意去做。
最後「護持正法」。前面做了這麼多,有沒有辦法離開六道?沒有,福報頂多在六道裡面享。前面幫助了眾生這麼多,有沒有幫助眾生離開六道?這一條重要在這邊,真正能夠幫助眾生離開六道是聖賢教誨。護持正法包括「聖賢廟貌」。佛菩薩的形象是不是都是教學,是不是教導我們孝親尊師,教導我們成聖成賢?這些我們都要好好的維護。還有「經書典籍」,這些幫助我們增長智慧。這些我們都應該要好好的加以護持。
五十六頁,「敬重尊長」。這邊講,舉例,家裡面年紀比我們長的,我們的長輩,還有國家領導人,「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這些叫做尊長,「皆當加意奉事」,要特別尊敬。孔子說有五不祥,什麼是家之不祥?棄老取幼,家之不祥。這邊告訴我們要特別敬重尊長,特別敬重尊長是孝道,是學習聖賢教誨的基礎,是天下太平、世界安定的基礎,因為有這個才能齊家,齊家才有辦法治國平天下。先講近的,我們在講事情都要先講近的,近的做不到講遠的,那是騙人的,所以先從家開始說起。書上講,在家要怎麼做?在家事奉父母。怎麼樣才叫做好好的事奉父母?我們父子關係學過很多,這邊簡單講,「深愛婉容」。我們對父母的愛心有沒有是深愛,還是做做表面的樣子?婉容,對父母都是好臉色、好語氣,「柔身下氣」,而且要養成習慣。現在的社會孝子很多,沒錯,孝順兒子,父母孝順兒子,父母聽孩子的話,孩子一不高興就罵爸爸媽媽,很小的孩子就會罵爸爸媽媽,這個家以後還怎麼和?所以我們一開始要學,《弟子規.入則孝》我們有空要多看一看,「入則孝」是基礎中的基礎。
能夠孝順父母,這是「和氣格天之本」,家能夠和,一定從孝順開始,父母跟我們是天生天性的關係。格天,我們希望有福報,得到天地鬼神、諸佛菩薩的感應,格是通的意思,怎麼通、怎麼感?用至誠心、用孝道來感。「出而事君」,出來社會服務,對領導人,「君」是領導人,對領導人我們能不能照自己的意思做?不行。領導人怎麼指示我們,有不對的我們可以建議,對的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加以落實,不能說老闆不知道,我愛怎麼做就怎麼做。這個都是關係陰德,人家不知道的事情才跟陰德特別相關,要更加的小心。這邊講了兩個事情,敬重尊長,真正的落實,忠孝都做到。真正的忠孝之家,這邊跟我們肯定,「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未有就是沒有例外。我們希望我們的家人好,希望我們的家庭和氣,家和萬事興,從什麼做起?從敬重尊長做起。對尊長沒有敬、沒有重,我們的下一代也不會尊敬我們,有樣學樣,將來果報還自受。
最後「愛惜物命」。人跟禽獸有什麼不同?人有惻隱之心。孟子說這是「仁之端也」,仁從哪裡開始?從有惻隱之心開始。我們要怎麼樣修仁?「孔曰成仁,孟云取義」,這個仁要怎麼修?從惻隱之心開始修。「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孟子說四端之心,仁就是發端,從這邊開始發起。《周禮》也講,在春天剛開始的時候,如果要祭祀,不得已殺生,不可以殺雌的。為什麼?那是萬物正要生長的時候,你殺了牠怎麼繁衍?孟子也說,「君子遠庖廚,所以全吾惻隱之心」。男生現在常常講這句,就是懶得做家事,「君子遠庖廚」,對不對?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什麼?廚房,如果說不是吃素的,這裡面難免有些殺害眾生的事情,你看到那種慘狀,聽到那種慘叫還吃得下去,久而久之,自己的仁愛之心就不見了。所以這邊告訴我們,君子(有德行的人),告訴我們遠離這個(殺生)。
這邊講「四不食之戒」。佛教裡面有方便法門,三淨肉,所謂見殺、聞殺、為我而殺,這三種不吃,這邊加上一個,自己養的不吃。自己養的都有感情,你還下得了手,惻隱之心何在?有學長剛剛從日本過來,末學前一陣子看到日本一個新聞,他們叫小學生養豬,從小豬把牠養到大豬,然後把牠載去殺掉,當著學生的面把牠載去殺掉,做成豬排,回來叫學生吃。末學想,這個教育怎麼是這樣?小學生,赤子之心是不是還在?看到這些都不敢吃,都吐,哭出來了。這不是教育正確的方法,他只想到教他怎麼養一個吃的東西的過程,都沒有想到這個深深的傷了人的心,傷了人道。這是所謂的方便法,我們還是最終應該要朝著素食的方向前進,不要跟眾生結怨。所以這邊講「漸漸增進」,聖賢人的教學都是循序漸進的。
再來我們要想,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時間都很容易誤殺眾生,雖然不是有心,但是總是有過失,這些教我們總是漸漸增長,要有智慧,盡量來防止這些事情。我們穿的、用的、吃的,在整個製造過程中,難免都會傷害到眾生,所以教我們一定要愛惜物力。所以這邊講,「暴殄之孽,當於殺生」,浪費跟殺生脫離不了關係。
這十件事是綱領,我們可以由這個推而廣之,「則萬德可備」。我們學習聖賢的教誨,人世間,宇宙人生的事情這麼多,一件一件學哪學得完?所以要懂得掌握綱領,所謂綱舉目張、提綱挈領,要懂得抓住綱領,這個才是善學、會學。
最後到第四篇,「謙德之效」。「謙德之效」短短的,但是末學印象感受非常深。末學少年得志,少年得志最大的問題就是會傲慢,所以少年得志大不幸。看到末學今天沒有什麼成就,各位學長就知道,「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這孔融的故事,想君小時必當了了,末學在這上吃了很多苦頭。末學用什麼方法降伏傲慢?剛剛跟各位學長在休息室有分享,末學常常想,有什麼好驕傲的?我們今天能跟老和尚比嗎?我們能跟尊敬的悟道法師比嗎?我們有能力跟祖師大德比嗎?更不要說跟佛菩薩比,差人家差太遠,有什麼好驕傲的?每天就只有讚歎人家,讚歎人家你這個做得好,讚歎人家,然後都是說自己的不足,哪裡沒有做好。末學早年要讚歎人家極不容易,末學總想自己高人一等,怎麼可以讚歎他?早年都是違背聖賢教誨。
謙德之效,我們照著前面的方法斷惡修善,福報會現前。福報現前,怎麼樣可以讓福報留得住?福報還沒現前,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福報更快現前?有,謙德之效。我們福報現前能謙,有這個謙德,福報留得住;福報還沒有現前,有謙德,福報加速現前。我們先來看《易經》上怎麼說,「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所以不管是哪一道,已經舉了幾個給我們當例子,總之只要自滿的、驕傲的,人家都討厭,不管誰都討厭,人也討厭、鬼也討厭,天地的感應也是給你不好。老子講,「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剛好相反,「損不足以奉有餘」。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都是違反天道、違反自然。如果謙呢?不管怎麼樣都是受益。所以《易經》六十四卦裡面,只有謙這一卦,六個爻的爻辭都是吉。一般的卦象都有六爻,除了乾卦跟坤卦以外,都只有六爻,六爻通常都有吉有凶,唯獨謙卦例外。謙卦(地山謙),上卦是地,下面是山,山照理說它在地上面,為什麼山會跑到地下面去?你看山巍巍高聳,它能夠自謙尊人,藏到地底下去,用來表示謙德,地山謙。《書經》上也講,「滿招損,謙受益」,這個我們都常常朗朗上口的。
了凡先生說,從他的經驗,凡是要發達的時候,一定有「謙光可掬」。相信嗎?馬上舉了五件事來給我們做證明。第一個,丁敬宇先生(丁賓,字敬宇),這個年紀最輕,極其謙虛,難得難得。我們一般講年少氣盛,不知天高地厚,年輕能夠謙虛極難。了凡先生就預言,一定會考中。為什麼?這邊要仔細看。我們希望考試要考中,在公司升遷要順利,自己拿來比比看,有沒有這幾個謙德,沒有的話,升遷沒有輪到我們理所當然,不要去跟老闆抱怨。第一個先看,「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很誠懇、很信實,不敢先人。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的德行也是這個,不敢為天下先,好的都讓人家。好事讓人家,自己會不會吃虧?沒有吃虧這種事。沒有佔便宜也沒有吃虧,表相看起來吃虧,陰德天報之,我們要相信這個事情。第一個。
第二個,「恭敬順承,小心謙畏」。第三個難了,這個很難,末學極少看到這樣的人,「受侮不答,聞謗不辯」。現在人被冤枉,他一定要講清楚;沒被冤枉,黑的還硬要說成白的,這才糟糕,這一點末學很少看到人家做到。人如果能夠做到像丁敬宇先生這樣,天地鬼神都會保佑他,哪有不發達的?所以各位學長,考試要考上,不是把准考證影印,拿到孔子像前面去。大家現在都做這種事,對不對?比較簡單。這幾個不是三天二天就做得到的,所以大家還是習慣影印准考證,然後交給孔子。所以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在公司想要升遷的,這幾句話要注意,做不到,沒有被升遷,不要怪老闆。
下一個「馮開之」,這一位「虛己斂容,大變其幼年之習」。這個難得,人常常都是因循苟且,他能夠悔改,能夠回頭,這個是真英雄,浪子回頭金不換。見其虛己斂容,大變其幼年之習,他有一個好朋友很正直,「時面攻其非」,常常當面指正他的錯誤,公開指正他的錯誤。他有沒有生氣?「但見其平懷順受,未嘗有一言相報」。這個極難,一般人家當面說我們,我們臉上都掛不住,對不對?非要跟他爭個你死我活不可。所以我們說話要有分寸,真的要歸過於私室,不然各種禍事不知道怎麼發生的。這邊就講到,「福有福始,禍有禍先」,福跟禍都有徵兆的,「此心果謙,天必相之」,上天一定會幫忙的。結果也真的考上。
下一位「趙裕峰」。趙裕峰拿著他的文章去見老師,見一個善知識,善知識把它塗塗改改,他有沒有生氣?心平氣和,而且坦然接受,所以後來也發達。下一位「夏建所」,這個人外表「氣虛意下,謙光逼人」,就是謙虛。下面這句話我們就要注意了,「凡天將發斯人也,未發其福,先發其慧」,天要讓一個人發達的時候,他會先長智慧,有智慧他就知道該怎麼做。「此慧一發,則浮者自實,肆者自斂」,很浮華、很不老實的人,這時候他就老實了,老實才學得到聖賢教誨,老實才有辦法轉變命運;放肆的自然就收歛了。這個人溫良恭儉讓,所以這個人會發達。我們以後也可以去預言,對不對?《了凡四訓》學一學就可以預言。
前陣子末學有個朋友,他去找一位預言家,據說看得到前世今生,這一位之前也上過電視,看得到前世今生。去了以後花了八百塊,我說算你好運,只有八百塊而已,消業障。花了八百塊,他告訴他,前世好像是什麼阿哥,那陣子很流行清代宮廷劇,隨便給他套一個,所以這一生才會怎麼樣怎麼樣。末學前面都不想聽,末學只問了他一句話:請問他有沒有告訴你,現在的問題怎麼解決?他說沒有。我說問了不等於白問?根本沒辦法解決問題,有什麼用?我說你問末學好了,末學不用錢,前世今生末學也會說,「若問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最重要的是末學可以根據書上告訴怎麼解決現在的問題,不用錢。今天大家有幸在這邊一起共學,請問吃要不要錢?繳了多少錢?請問住繳了多少錢?請問書繳了多少錢?真正好的東西不用錢。但是偏偏在外面,就是要繳錢的大家才喜歡,才一窩蜂,末學真的不知道這個世間判斷的標準到哪裡去了。
後面還有,「江陰張畏巖」,去考試沒考上,他一開始怎麼樣?罵考官,考官瞎了眼。他沒有說瞎了眼,「瞇目」,在看考卷的時候眼睛瞇起來,所以看不清。這時候有個道士在旁邊,你看也是一樣,勸人為善,時間掌握的剛好,對症發藥就有效。他就說,聽你講話的口氣,就知道你文章一定不好。張先生的心就很不平,你又沒看,怎麼知道不好?我們說學問深時意氣平,看你心這樣,起伏波動這麼大,一聽就知道你的文章一定寫不好,沒有學問。這個人太有善根。一般人聽到這樣,現在我們不能做這種事,現在做這種事馬上一拳就過來。末學有個朋友說,晚上看人家去倒垃圾,有些人都不按規矩亂丟,他就去勸告人家。我說你小心,你如果再這樣下去,你有一天可能晚上出去倒垃圾,沒有辦法回家。這個人很有善根,他就跟他請教,這個道士就說,考試要考中,命裡要有福報,命裡沒有福報自己要懂得修;你命裡沒有福報,又不懂得修,你文章寫得再好都沒有用。張先生也是一樣,既然是命,要怎麼轉變?一樣,都操之在我,只要能夠斷惡修善,命就可以改變。他說我很窮,怎麼做善事?我們今天學了,善的大小不在事相,事實上,我們如果真心的話,發心的時候功德就圓滿。而且這邊講,謙虛要不要錢?不用,那我們為什麼不好好做,來厚植自己的福德?這個張先生真的落實了,後來也果然中舉。
這五件事給我們做個證明,謙虛非常的重要,這是性德。我們最後來看這邊總結,從這邊來看,「舉頭三尺,決有神明」,我們在畏鬼神的地方就講過,舉頭三尺一定有神明。趨吉避凶靠的是什麼?求神問卜嗎?求神問卜以後,知道哪一天有災難,趕快去躲,躲得掉嗎?我們學到這裡,如果躲得掉,因果定律沒有了。真正能幫助我們扭轉命運的只有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只有真懺悔。所以這邊,趨吉避凶都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一定要讓我們每天的行為、我們的存心,都不會得罪這些天地鬼神。不得罪天地鬼神最重要的就是要「虛心屈己」,要謙虛,這樣「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
下面這句話末學很喜歡,「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很驕傲、很自滿的,突然給他發了財,暴發戶,這一種發達得快,通常敗得也快,通常來不及享用,敗得就快,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我們自己想要有福報,一定要把謙虛時時掛在念頭上,不然就是把福報推到門外去。如果傲慢心常常生起,就要記得,我又把福報推出去了。然後心量要大,心量窄小都是無福之人。我們一定要常常提醒自己,我心量小,容不下人的時候就要提醒自己,我沒有福報,常常這樣提醒自己就會警醒。「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我們常說「我慢山高,法水不入」。一個人覺得自以為了不起,別人的話怎麼聽得進去?所以我們想要學習有成就,務必要謙虛,常常想自己不足。前面講六思六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要謙虛。
最後古語說,「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前面跟我們講,求男女得男女,求富貴得富貴,但是求的要對。我們有心想要求這些,可不可以做到?如理如法的求,可以求得到。問題是我們求功名、求富貴是要做什麼?為了一己的享受嗎?不如理。沒有如理就不要講如法,凡事都要先求合理,有合理才講方法對不對?我們今天想要有功名,想要有地位,想要有錢財,為的是什麼?還不是為了服務社會大眾,幫助大家。有人常起一個念頭,我好好努力,多賺一點錢再來布施好了,這也是煩惱。多少錢做多少事,心相同,功德都是圓滿的。自己要去做,那個都是妄想、都是攀緣,都是起心動念。多少錢做多少事。末學近來看到一個,曾經有法師發心要建一個癌症醫院,都不收錢。他很認真在募款,也募得很辛苦。換成是末學,末學絕不這樣做。如果是末學,一定要等到郭台銘拿錢來,末學才要開始做。多少錢做多少事,主動想要怎麼做,太辛苦太辛苦了。
再來,這邊告訴我們要立志,立志就是我們的目標、方向。儒家也說,「知止而後有定」,那個止就是立志,目標,要有目標。立定的目標,目標當然要立得對、立得正確,立定目標以後,我們要做的就是「念念謙虛,塵塵方便」。你看這邊講到極致,每個念頭都要謙虛,不是今天心情好才謙虛,明天心情不好,你敢來惹我試試看。然後方便,塵塵方便,塵是最小的單位,什麼事情都是給人家方便。今天末學跟大家分享,方便是人家方便,是想我應該怎麼做給人家方便;不是人家應該怎麼做,我看起來才會舒服,不是這個。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做,跟家人相處,常常想我怎麼做,我應該怎麼做,讓家人覺得舒服、方便,一定家和。人家喜歡跟我們相處,這樣才能「感天動地」。這邊講,現在求功名,想要做官的人,常常都沒有一個好的志向,為了自私自利;即使有,也都是一時興起,很快就不見。我們如果說想要出來為大家服務,應該是什麼樣的心態?發長遠心、廣大心,不可以遇到一點挫折就生了退心。
孟子說,「王之好樂甚,齊其庶幾乎?」齊王很喜歡聽音樂,孟子聽到這個傳說就跟齊王說,大王這麼喜歡聽音樂,齊國大概治理得不錯。治理得好才有閒暇去聽音樂,對不對?正事都沒有辦好,哪有心情去聽音樂?這半諷刺。這裡面隱藏很多意思。我們在領導一個團體,總是要想到團體這些人的利益。一個國家,你看國家的領導人領導一個國家,怎麼樣可以讓人民覺得快樂?喜歡聽音樂,多蓋一點KTV,大家一起來唱嗎?生活都過不下去,唱KTV就會快樂嗎?有這樣的道理嗎?所以這邊講,我們要照顧好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然後再一步一步慢慢的提升。這段話很長,孟子說,「獨樂樂不若與人樂樂,與少樂樂不若與眾樂樂」。國君你自己一個人聽音樂,這是自己的快樂;如果能夠好好的把一個國家治理好,人民都能安居樂業,全國人民都跟你一起快樂,那不是快樂得多嗎?所以,我們對於求取功名或是為社會服務,我們也要抱這種態度,為大多數人謀福利,而且要發長遠心、廣大心、平等心。
《了凡四訓》意義深廣無盡,我們只能用很簡短的時間,陪著大家從頭一起共學一遍。末學才疏學淺,能夠跟大家分享的實在很少很少,還希望尊敬的法師,還有各位老師、學長多加批評指教。我們剩下的十分鐘,還是恭請我們的上悟下道法師給我們做開示,我們恭請法師。
悟道法師:尊敬的陳老師,諸位法師、諸位嘉賓、諸位同學,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今天非常感恩我們陳老師,用了一整天的時間,來給我們分享《了凡四訓》學習的經驗。這個是非常可貴的,真的不用花錢,但是很實用。花了八百塊,一點用也沒有,那個錢花得就沒有意義。花錢也要花得有意義,錢亂花的確沒有什麼意義。不用錢為什麼人家不來?這個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講過,他在美國,他說人家皈依都要美金幾百,還要排隊,還排不進去。他那個皈依不用錢,一般人認為說,他這個大概沒什麼,所以他才不用錢。那個價錢定得很高的,那個功夫好,加持力大,這個不用錢大概沒什麼效果。這些情況也都是沒有學習聖賢佛菩薩經教的緣故,所以才會有這種偏差的一個看法。
我們學習這個,也是要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去把它應用。今天我個人學習的一點淺淺的心得,就是要勉強去做,「始則勉強,終則泰然」,我們做任何一樁事情,開始都很困難。特別要改自己的毛病習氣,那是我們要跟自己奮鬥一番,那個是很難的。如果外面有因緣來協助我們,也要我們自己有這個意願來接受。像我個人出家,我們上日下常法師,一出家師父就叫我跟他學戒律。以前當兵出軍操,覺得當兵很嚴格,後來出家,我覺得出佛操比軍操還要辛苦。晚上又要持午,又不能吃肉,又不能抽煙,又不能去看電影,什麼都不行;一大早要起來煮飯、上早殿,什麼事都要幹,這個佛操比軍操要辛苦多了。但是也是短短的時間,就把個人在家的一些不好的習慣、習氣,硬硬的一百八十度扭轉過來。在家裡晚上都很晚睡,早上都醒得很晚;出家第一天就是十點睡覺、四點起床,起床的時間剛好是我要睡的時候,起來真的頭是暈的,不得不起來。那個時候我大哥的大兒子國中不念,他跑去出家,他還比我早出家幾個月,我那個折海青什麼都還是他教我的。然後他睡上鋪,我睡下鋪,我們兩個人,他年紀輕,我年紀大,他就送我這個叔叔去出家(因為他比我先出家),我們兩個人一聽到鬧鐘響,他就從上面跳下來,就把我拉起來。
所以有這樣的因緣,也要我們願意去接受。之所以我可以去接受,主要還是在家有聽淨老和尚講了十五年的經,有這個理論基礎,知道應該是這樣做才對的,所以會很勉強把自己一些壞習氣,剛好有這麼一個殊勝的因緣,就給它調整過來。所以今天我聽的心得就是,剛開始都很勉強,慢慢你習慣之後也就很自然。剛開始勉強,做得很有限、很少,甚至進進退退的,這個都沒關係,你只要持之以恆,總是會不斷的進步、不斷的提升。只要你願意接受,大家都會提升、都會進步的。在布施,在各方面,都是剛開始要勉強的。
我們大家有共同的意願,才會來這裡坐著。我們這個是兩岸三地,我看隔壁是兩岸四地,多一地出來,多一個澳門。不過今天這個,他是澳門的,現在有四地;不止四地,有美國、加拿大的,有日本,這就好幾地。我看今天聽講,就是物以類聚,我們今天大家坐在教室,我們就是物以類聚,我們有共同的一個心願,共同的一個求學的心態。大家看到我們這個活動,大家有意願來學習傳統文化,大家這個意願是相同的,所以我們就物以類聚,大家都聚在這裡。隔壁那個兩岸三地是喜歡踢足球的,他們喜歡踢足球的就在隔壁那一間,他們也物以類聚。喜歡踢足球的就去那一間,喜歡學傳統文化的來這一間,物以類聚,一點都沒錯。
學了之後,我們要常常溫習,溫故知新。不然學了,聽了一天,我們今天聽了都會點頭,有道理,但是回家之後,大概也都還給陳老師了。我現在是計畫,今天講的這個課大概六個小時還不到,因為我佔用了二十分鐘,不足六個小時,但是我想做一個光碟,剛好一片,現在DVD的光碟,一片的。我也希望把它拷貝出來,我們同學大家活動圓滿之後,每個人送一片,大家帶回家都重新溫習。這樣我們可以重複的多聽,你在車上或在家裡,現在這個機器也很方便,可以多溫習幾遍。把今天一天的,雖然不是很詳細的講,但是重點都提出來了。我們這個重點多溫習幾遍,詳細的再去深入就更容易。而且愈深入你會愈歡喜,你嘗到那個法味,得到那個效果,你就欲罷不能。當你達到這個境界的時候,恐怕勸你不要學都辦不到。現在為什麼會退?因為還沒有嘗到滋味,那個法味沒有嘗到。世味哪有法味濃?法味它是無窮無盡的。
好,今天《了凡四訓》的課到此圓滿。也在這裡希望我們大家一起來努力,共同來改造命運,希望我們生活品質,各方面都不斷向上提升、進步。非常感恩陳老師,諸位老師、諸位同學,大家來發心。我們等一下大家先下課,上個衛生間,然後我們吃飯前要念個感恩詞,大概十五分鐘,我們再來播老和尚這個開示。我們現在,你一直聽,這也是一種訓練,考驗我們的耐心。一門深入不是講一講就算了,要實際上來實行的。好,祝大家用餐愉快,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