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文化與生活漫談(四)  周泳杉老師主講  (第四集)  2018/7/24  台灣台北市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  檔名:60-010-0014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學,大家午安,阿彌陀佛!我們接著早上的課程,我們談到福報,福報是他受用,他受用的福報叫做慈悲,而自受用那就是清淨。所以我們知道,過去我們認為人來到這個世間,來享受這個世間,這個觀念,這個見解,我們知道是錯誤的。就是從我們這樣一路,從傳統文化儒釋道的這些教學,這樣分析給大家了解,就知道人來這個世間不是來享受的。如果我們認為人生是來享受的,那你就有得受了,這叫什麼?酬業。也就是說,我來享受人生,對有福報的人來講,你是在享受過去生累積的福報。過去生累積的福報叫什麼?叫存款,你有存款,你現在來花這個存款。等到這存款花完了之後,因為你在享受的時候一定會造惡業,就會累積負面的負債,將來就要享受這個負面的負債,那就要受苦。所以人不是來這個世間享受的。那你說來做什麼?來歷練的,透過歷練,來提升我們的靈性。

  靈性的提升,也就是說,靈性提升的教育就叫做生命教育。我們不是講生活、生命、生死嗎?生活教育必須跟生命教育結合,也就是說我們所有的生活,譬如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你看這是明倫,儒教明倫。儒家教的這些,這都不是教條,我們說「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統統不是教條。它也不是所謂的什麼權威、威權,不是的,我們都搞錯了。它是教育,它是生命教育,它是提升我們生活的生命教育。也就是說,這些生活教育,都在生活當中幫助我們歷練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的生命愈來愈提升,靈性愈來愈提升。所以我們來到這個世間做什麼的?我們來歷練的。所有一切的種種,都是為了讓我們歷練,來提振我們的靈性的。所以你遇到的人事物,過去我們會遇到所謂的善人惡人、順境逆境,也就是說,我們日常生活,講生活教育,日常生活你會遇到的不外乎是境跟緣,所謂的境就是物質環境,緣就是人事環境。境,這個物質環境有順境、有逆境,人事環境裡面有善緣、有惡緣。你說我為什麼會遇到?因為那是過去的業因果報,沒有緣分遇不到,而且遇到了之後,多少時間都有一定的限制。就像我們大和尚在給我們上《草堂集》的時候,講到那個狐狸有沒有?他跟有一個人他的因緣多一天都不行,他說他十九日要離開,他十五日提前離開,就留三天以後還能見面。那三天完了之後,也就不能再見面了,所以這叫業因果報。就是你會遇到什麼樣的人,遇到什麼樣的事,都是過去生的業因。

  所以,佛法講不講宿命?佛法講宿命,但是佛法不講定命。怎麼會沒有宿命?我們今天長成這個樣子,那是過去生修行的結果,可是是不是一定是這個結果不會變?就是我這張臉會不會變?會,還是會因為我這一生的作為而有加減乘除。也就是說,我這張臉的格局,當然是遺傳我的父母,為什麼遺傳?因為我投胎的時候,找到了我有緣的父母,我攬我父母的外表的一分,來成為我的外表。從這個科學的角度來講,遺傳,DNA,用這個基因。那成為我這個外表,我這個格局,那是什麼?那是我過去的業因帶來的,酬業。也就是說我來這裡投胎,我不得不來,為什麼?因為是業因果報的牽引,我是被業給牽引到這個世間來投胎的。那投胎之後,我就得到了這個身形。其實這完全是我過去業因得到的果報,叫結果。而我得到這個結果,我能不能怨恨?或者我能不能驕傲?什麼意思?譬如說我怎麼那麼倒霉,給這樣的父母生到,這是抱怨;我好幸運,我有這樣的父母,這是覺得榮耀。有沒有必要?為什麼沒有必要?因為這是結果,結果只能接受。不管你好受,不管你難受,注意!結果只能接受。

  你看,我們第一天講的,因果法則裡面有四個道理,最後學人告訴大家的是,結果不能處理問題。你要處理問題,一定要在原因上處理,結果你只能接受,你要改變,一定要在原因上改變。所以教育為什麼重要?教育的重要在讓我們知道怎麼樣調整,怎麼樣正因,舉必正因。舉就是我們起心動念,或者是我們言語造作,舉必正因。也就是說,我們怎麼知道我應該怎麼起心動念,我應該怎麼說話,我應該怎麼做事。我們第一天就講了,怎麼說話?正語;怎麼樣做事?正業;怎麼樣找職業?正命;我們的觀念,正念,這些都是戒,都是禮。其實我們要講的禮,《常禮舉要》也好,《群書治要》的「禮樂篇」也好,這些禮都是生活規範,這些禮都是告訴我們怎麼樣來正因,舉必正因,就在因上面調整,不要在果上面吶喊,果完全接受。

  但是一般的社會大眾會覺得說,你接受好像很無奈,好像很消極,對不對?看起來好像對,接受,很無奈的接受。可是你要曉得,其實是你接受才能做改變,了解嗎?也就是說你不接受,好,請問,如果你不接受,譬如說我生下來,我覺得我自己的外表不好,爸爸媽媽很貧窮、沒有社會地位,我覺得這個爸爸媽媽很不好。好了,你抱怨有沒有用?你上吊、你自殺有沒有用?統統沒有用。你吶喊,你對天發怒,怨天,看到誰都不滿,會不會改變他是你父母這個事實?不能,因為這已經是結果了。所以這個無關消極跟積極,而是它是一個真理,就是結果你就要接受。你說我受不了,受不了你不要造那個業因。這個就是自作自受,不作不受。

  所以因果教育給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是什麼概念?負百分之百的責任。也就是說,我要為我自己的所作所為負百分之百的責任,非常公平,非常的合理,非常的科學。所以我們了解這個道理之後,好,我接受了。那我知道要怎麼改變?好,我從現在開始,每一個念頭都是一個業因。注意!每一個念頭都是一個生死,每一個念頭都是種下一個業因,而我這每一個念頭當中,又會對我的宿命做加減乘除,這個才是教育。教育就在每一個念頭當中教我們舉必正因,修好因得好果,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它就在教我們這些。所以,這是科學得不得了的事情,沒有一件事情不是你自己創造出來的。

  所以為什麼我們要談生命的品質?也就是說,你只有擁有一個非常高的生命的素質,你才能夠創造出美滿的生活。而甚至於在這個高的生命素質,創造美好的生活當中,把生死的問題斷掉,這就是學佛了不起的地方。所以佛法應該是普世教育才對,因為每一個人都要了生死,它應該是在學校裡面被公開的傳授這樣的一個生命教育的課程,可是很不幸的是,佛法在今天的社會,被誣蔑為迷信。所以我們師父上人一生都在為佛法正名,佛法是教育。宗教是最重要的教育,最主要的教學,最崇高的教化,這個我們要把它做出來才對。而且我們要把這個概念傳給年輕人,讓年輕人知道它不是教條、不是威權。我們不需要去打壓任何一個人,用什麼威權來打壓任何人,不需要,因為我們都要為自己的業因果報負百分之百的責任,那你怪誰?我們好,好變成什麼?他受用。不好,怪自己,對。就你所謂的好都有福報,福報就是他受用,這是很正確的人生觀,很積極的生命觀。

  所以生命是用來歷練的,不是用來享受的。因為你只要一享受,就落入了業因果報的循環,生死的循環。你要走還滅門,就是出離生死的這條路線,而不是走業因果報的循環,必須要怎麼樣?必須要放下享受的念頭。所以要轉這個念,就是說我所有的福報,全部變成服務眾生的資糧。我們早上跟大家談到,譬如說我在這個世間,一般的人認為我想要過好日子,所以我要賺錢。沒有錯,這個邏輯好像沒有錯,可是他卻不知道他所賺的錢,其實是他的福報,是他過去生的福報,在今天顯現出果報的一種樣貌。而如果我們去享受了它,他就落入了輪迴的陷阱裡面去,他就必定逃不出他的生死的這個輪迴。而他這個錯誤的見解叫邪見,又會讓他的生命的品質下降。他感覺到好像生活不錯,其實他的生活,在有智慧的人看起來,他是以人的身相在過畜生的生活,這是智慧的人看得出來。所以我們有這樣一個體會的時候,你要轉這樣的一個生活方式的話,你就必須要從你的見解去扭轉,扭轉成什麼?人生不是用來享受的,人生是用來歷練的,是用來歷事練心的。

  而這些事在哪裡?這些事就在生活當中,有善緣、有惡緣、有順境、有逆境。當你遇到善緣的時候,練心,練什麼心?練不貪。因為你要讓心回歸什麼?清淨,回歸平等,回歸清淨平等覺。所以你在順境的時候,練不要貪,你要知道這是過去我因為種了好緣,我為眾生付出,現在這個好的因緣現前了,我遇到了如意的眷屬,或遇到了好的朋友、家親眷屬、工作夥伴,這是善緣,我們不要覺得驕傲,而且不能在這裡產生貪著,產生情執上的貪著,而這就是什麼?這就是修行。因為善緣在一起很容易產生什麼?很容易產生貪著,我們俗話講「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為什麼會有這種狀況?就是執著,貪,一天不見就像隔了三秋,就表示想要常常見,那叫貪。是不是這個意思?跟心愛的人,跟談得來的人,我們說酒逢知己千杯少,有沒有?那為什麼話不投機半句多?因為是惡緣。所以無非是善緣跟惡緣圍在我們的身邊。你過去生付出得多,當然善緣就多。可是一般人,人生不如意為什麼十有八九?因為我們十有八九的念頭都是惡念。所以我們遇到的多半都是惡緣,都是不如意的眷屬。

  所以大家從這個地方就能了解到,就是說人生來歷練,我先接受我的宿命,接受。我這一生遇到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事,沒有錯,它是一個劇本。就像袁了凡先生十五歲遇到孔先生,孔先生給他算一生的命盤,那就是他的宿命。可是能不能改?可以,可以改。可是他還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之前,他以為不能改,他認為好像我被算定了。那真的是像我們大和尚講的公案一樣,李衛講我從此之後終身安命,道士他說也不能說得那麼絕對。因為確實有命,這是不能否定的,確實。這命就是我們過去造的業因,現在成熟,當然有。可是能不能變?能變,能夠改變。靠什麼?正因。就是你接受教育之後,我心心念念就調整我的念頭,我從因上改變。所以剛剛講我們這張臉,父母生這張臉給我們,可不可以改變?可不可以?可以,不是透過整型,透過修行,差一個字差很多。透過修行,你相不相信這張臉會變?如果不修,這張臉會愈變愈猙獰;如果修行的話,這張臉會愈變愈慈祥,愈變愈慈悲,愈變愈圓滿。所以學人也奉勸大家,你現在已經學佛了,每十年拍一張照片大頭照,以後可以比對一下,看你修行的成果如何。

  但是也不要貪著,不要說愈變愈好,覺得自己了不起,不是,不是這個意思,是作什麼?證轉。你要告訴自己有信心,就是說你一定可以改變,你的面貌一定會愈變愈慈祥。其實我們看師父上人的照片就知道,年輕照片與現在九十幾歲的照片,那真的是大家能看到,修行的那種好處。當然師父上人是示現給我們看這樣的一個改變,那種圓滿,那種光澤,那種散發出來的光采。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信心,就是說修行真的能改變依報,依報一定隨著正報轉。而這個身體是離我們最近的依報,我是正報對不對?這個身體是不是離我最近的依報?對。所以你的周圍環境改變了,這個身體一定第一個知道,一定第一個改變,這個學人絕對不騙大家。所以你修行的成績完全寫在你的臉上,而且完全在你的依報上面顯現。所以生命一定要歷練,遇到順境善緣不要起貪心,遇到逆境惡緣不要起瞋恚,從這裡去練清淨心。注意!這是開發智慧的方法。我們早上不是講潛能開發訓練,有沒有?對!你就是在訓練開發你的潛能,就用這個來練,方法都告訴大家了,不要收一毛錢。外面冒牌的都收很貴,那個不一定有效果。真正的效果,從你的心開始做起。

  所以剛剛講修清淨心,清淨平等覺,就是自受用。換句話說,我們一生受用什麼?受用清淨平等覺,其他的都不要受用。我這個身體要活著,取一分這個身體可以活著的資源就可以了,日食三餐,夜眠六尺可以了,不必再多了,就是從這個當中去思考這些問題。其他的福報,就是你很認真的為眾生付出,在開發自己的什麼?剛剛講,清淨心是在開發智慧對不對?你修清淨心不能坐在家裡就不動了,你要為眾生服務對不對?為眾生服務開發自己的什麼?德能跟福報對不對?是不是要顯自己自性的莊嚴相出來?莊嚴相就是你的福報。所以你要修財布施,你要修法布施,你要修無畏布施,對不對?所有的一切布施都要努力的修,目的在做什麼?目的在顯自己的莊嚴相。而這些莊嚴相,譬如說我財布施,我得到財富,愈施愈多。好了,問題來了,這些財富這麼多,我只受用清淨心,那財富這麼多對我有什麼用?他受用!你看,就是說你一想到他受用,你就知道,沒錯。要不要做?要做,當然要做。所以我們了解這個道理之後,好,那我就開始為眾生付出。我所有的一切的資源統統為眾生付出,我得到的任何資源。你看過去我想要賺錢,是為了誰賺錢?我自己享受而賺錢對不對?但現在知道我不能享受,我要享受我就造業了。很多人就說,那你就不要賺錢了嗎?不是,還是要賺錢,為誰?為眾生。你知道要用清淨心,所以你不會去攀緣,你舉必正因。所以你不會用錯誤的、邪惡的手段對不對?你的生活就跟智慧相應。

  這都要靠教育,都要靠常禮的教育,這就是講到整個教育的過程。然後你愈施愈多,愈多的時候你還愈施,保持自己的清淨心,讓自己的定慧力永遠能夠立得住腳跟。定跟慧,定是什麼?不受干擾,不受誘惑,不受影響,這就是定。講得比較粗淺,你不受干擾你才能都攝六根,那不就是清淨嗎?因為都攝六根是因,淨念相繼是果,你才能保持清淨的樣貌,所以都在生活當中下這個功夫。所以你看,你在這當中奉獻自己,拿自己的福報來為眾生服務,那就叫慈悲。所以慈悲跟清淨是什麼關係?是同一個東西,就像這個手掌,手背面向我的部分,叫做清淨、叫做平等、叫做覺,手掌面向大家的地方叫慈悲。而這就叫什麼?這就叫真誠,這就是菩提心。所以真誠是菩提心的體,清淨、平等、覺是菩提心的自受用,慈悲是菩提心的他受用。所以作用上面有自有他,而體就是真誠,這就是菩提心。

  菩提行是什麼?由心產生的行為,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就是菩提行。心跟行合在一起你就是真菩薩,你是真修行人。這就是學佛,這就是傳統文化。裡面有沒有生活?有;裡面有沒有生命?有;裡面有沒有生死?有,三種教育都包含在裡面了。所以你看,當我們財布施得財富的時候,你很有錢、很有錢、很有錢,你懂得修清淨心,你這些財富就是幫助眾生覺悟的資糧。你看我們在這裡辦活動,一天花費就不少,要不要財?要!當然要財富,沒有福報怎麼能夠在這裡辦這樣的一個教育活動來幫助大家,不可能,這都是福報累積出來的。再來,地位,地位很重要。你看我們開幕的時候要請我們說有地位的人來開幕、來致詞,你要是沒有地位,他們為什麼要來?他們說一句,比我說一百句、一千句、一萬句還要有效。我們在這裡,我教大家念阿彌陀佛,你們未必相信。如果是大明星,很多粉絲他會到機場去堵那個大明星有沒有?如果他出來的時候告訴大家,阿彌陀佛。那比我在這裡講一百句、一千句還要有效果,為什麼?他有福報,他有地位。

  他如果把那個地位拿來做他受用,那太了不起了,那真的是非常非常的管用。你看,地位好不好?好。福報、地位,你看就出來了。再來壽命,我們早上講到壽命,連壽命都是他受用。所以善知識住世,不是他自己的意思,善知識住世是什麼因緣?我跟大家講,只要有人想學他就住世。他為什麼會入滅?沒有人要跟他學了,沒有人跟他學,他沒有住世的必要了。就是一般的人認為說我要多活幾年,他沒有這種念頭,真正的善知識沒有這種念頭,因為他心清淨他哪有多吃幾年的那種概念,沒有的。但一定要了解到,就善知識住世的因緣是什麼?他活在這個世間的因緣是什麼?教學!就是有人要跟他學,他就又住世。那他什麼時候會入滅?我告訴你,因為人一定會入滅,找到傳人。就是還有人要學,他的色身確實時間已經到了,他找傳人出來繼續教學,就是這麼一個道理,他一定負責任負到底。

  所以你說我要善知識住世,只有一個很簡單的辦法,我跟你學。我是真的跟你學,他就住世,因為他會感應。這樣了解嗎?就是說他沒有那種自己想要多活幾年的概念,沒有,沒有這個概念。就是說我們對佛法有信心、有認識,你就知道這個原理原則。善知識活在這個世間,他的整個身體,我們今天講,有一次有個同修帶我去一個團體,這個團體,他們就是有很多的器官捐贈的這種案例,他帶我去參觀。我參觀完之後,這個同修就問我,因為就是跟我討論器官捐贈的問題。他問我,我說我很佩服這些器官捐贈的這些人,你看佛經裡面告訴我們,為眾生可以捨頭目腦髓。所以這個同修就看著我說,那你要捐嗎?我說我捐。我反問他,什麼時候捐?他看著我,當然是死了才捐。我說我現在就捐,我說你死了你這個器官能捐給幾個人?搞不好一個人都不行,為什麼?因為你的器官都衰竭了,沒有人可以受用你的器官,你捐了也是白捐,了解嗎?他又看著我說,那你現在怎麼捐?我告訴他,你只要發大菩提心,你現在身上所有的器官已經捐給法界一切眾生,不是只有一個人受益,法界一切眾生都受用你的器官,你說對不對?因為我要講經說法,請問,我的肝臟,有沒有在作用?我的心臟,有沒有在作用?我的肺,有沒有在作用?有。如果它們不作用我怎麼講?所以我這個講、這個施全身的細胞全部都施出去了。這是講真的,不是講假的,就它們全部在配合,我才能夠付出。

  所以佛法裡面有一個名詞叫化緣,大家聽過嗎?聽說孫悟空跟牛魔王打了七十二回合不分上下,孫悟空拿出一個東西之後,牛魔王就跑了。你知道那是什麼東西?化緣簿,牛魔王就跑了,可見得大家都很怕化緣。那個是錯誤的理解。什麼叫化緣?化是轉化、是變化。譬如說我們大和尚在這裡講經,他的身體全部的細胞、全部的器官,都支持他在這裡講經。我們供養大和尚一缽飯,你看我這一缽飯供養給他,他吃了這缽飯之後有力氣了,有體力了,他可以講經給我們聽。而他講經的過程當中,那一缽飯有沒有起到作用?有。所以供養這缽飯的人,就是說他講經的功德,供養這缽飯的人有沒有一分?有。可是如果那一缽飯,注意!那一缽飯如果不是供養大和尚,我們是隨便去給另外一個人吃,那可能就沒有這種作用,大家了解嗎?所以我藉由大和尚的這個緣,我把我的緣透過他這個身體轉化傳播出去,倍倍增長,這叫化緣。也就是說,你這個身成為一種法的工具,你已經不享受了,那你這個身是什麼?你這個身就是法器,就是承載道的工具。所以你的身活在這個世間,供養你的人,或者是醫生幫你看病,或者幫你服務,所有的緣集中在你這個身,擴展出去所有的功德,你背後的這些緣都有一分,他們修到了真福田,這叫化緣。把緣轉化、擴大產生了不起的效應,這叫化緣。

  所以大家一定要把這些道理搞清楚,你才對佛法不會產生誤會。所以你不是要享受人生的話,你就開始具備化緣的能力了。也就是到你身上的緣,你可以把它轉化出去,你就有這種能力,你就是真菩薩,這叫願力,這叫乘願再來,就不是業報牽引。所以你是業力牽引的,還是乘願再來的?你自己很清楚。有一次有個同修,他告訴我,他學佛了。他告訴我,他很倒霉。我說你哪裡倒霉?他說我搬家,搬了新家,結果隔壁是瘋子,很倒霉,晚上不睡覺,唱歌,然後音響開得很大聲,然後各方面有一些穢物會丟到他們家,他說我好倒霉。我看著他,他意思就是問我怎麼辦?我說那是你的業,他聽了臉色就變了,講業,臉色變了。我趕快話鋒一轉,也有可能是你的願。我看他比較柔和了,我就再跟他解釋,到底是願還是業?他就看著我,對!怎麼分辨?我說如果你會產生貪瞋痴,那就是你的業;如果你不會產生貪瞋痴,就是過去你發願要來度他。對,你發願要度他,你不去住他家隔壁,你怎麼度他?那就是你的願力,你乘願再來,搬到他家隔壁就是要度化他的,你怎麼會有貪瞋痴?所以你到底是乘願再來,還是業力流轉,從哪裡看?從你會不會起貪瞋痴就能看出來。

  你能不能隨那個惡緣,你能不能隨善緣,從這裡看,不然從哪裡看?也就是你結緣的過程當中,能不能不起貪瞋痴,能不能隨緣,你能隨緣,你就是乘願再來。所以我們現在能不能轉這個業報身,馬上變成願力身?可以。完全在你對佛法的理解,完全在你自己能不能突破你的習氣,放下你的煩惱習氣,完全在這裡看。當然我們不一定一下子能做到,但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當我們的習氣煩惱起來的時候,你能阿彌陀佛調伏它,慢慢的你就能夠乘願再來,你就是真菩薩。你的生活,你在過什麼生活?你過佛菩薩的生活。老和尚說這是什麼?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在哪裡?在生活,那不就生活教育嗎?可是老和尚那個人生最高享受的生活,從哪裡來的?從他的生命的品質,從他了生死的本領。所以說穿了,有沒有離開生活?沒有。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你才知道什麼叫做幸福美滿,你才知道什麼叫做布施頭目腦髓。頭目腦髓在我身上好用,挖出來臭的不好用,所以裝進去比較好用。主要是怎麼布施頭目腦髓?我告訴大家,放下貪瞋痴,依照《常禮舉要》、依照《弟子規》、依照《感應篇》的條文去做,你全身的細胞、全身的器官就捐給法界。這都是講真的,不是講假的。

  當然有那個理就有那個事,我剛剛說的是理,等你成為真菩薩的時候,你要布施頭目腦髓,挖出來可不可以?可以。為什麼?因為捨掉這個身體,就像脫掉一件衣服一樣,這都是講真的。因為這裡捨掉他處就生了,甚至於你可以化百千萬億身,到諸佛國土去行菩薩道,同時。你只要到極樂世界就有這個本領,四十八大願裡面就有這一條。所以大家就了解到,我剛剛說的那個理,是因為我們現在還沒有這個本領。但是有那個理就有那個事,所以這個不能夠含糊籠統的去理解。所以學人在這裡告訴大家的就是,我們修福報,我們鍛鍊自己的德能,都要在事相上鍛鍊,要為眾生付出。所以要學吃虧,不可以佔便宜。所以不殺生戒,講禮,禮就是戒,什麼叫不殺生?不殺生就是不惱害一個眾生。什麼叫不偷盜?不偷盜就是不佔任何一個眾生的便宜,一點便宜都不要佔。你看,這就是禮的精神,戒的精神都在這裡。

  這當中有一個非常最重要的關鍵點在哪裡?無我,就是把自私捨掉,做一個無私的人。你說我現在做不到無私,沒關係,你先做到先公後私。大和尚在講《草堂集》的時候,不是告訴我們,這個賢者一念私心,猶然遭到譴責嗎?那個清官,他說他是個清官。閻羅王告訴他說,你也沒有作為。再來是狐狸跟他講的,狐狸就說你頗愛名,還有要名的那個念頭,那是不是自私?對。可是賢者,注意!他已經不錯了,可是難免還有私心,怎麼辦?譬如說我還做不到,沒有關係,先公後私。辦任何事情的時候,公家的事先辦,自己的事情往後挪。再來,慢慢的公而忘私,因公廢私這就對了,你就練出來了。所以必須要鍛鍊,在生活當中鍛鍊。而如果我們沒有接受教育,你不知道這些練的原理原則是什麼,你做不到,做不到你就會隨業流轉,慢慢的就會走向墮落的因緣。

  所以教育就是在這當中去扭轉你的命運。所以佛法承認有宿命,但是不是定命,它可以轉變。轉變由什麼?由心,全部都是心來做轉變的。所以我們講到禮,禮最重要的核心是什麼?是敬,恭敬。我們那天講的鞠躬,鞠躬是儀,那個形式是儀,如果形式再加上恭敬就是禮。所以禮的核心是什麼?禮的核心是敬。禮它的體,就是它最核心的東西是恭敬。你說我有恭敬就好了,我為什麼要鞠躬?對不對?不對。譬如說我們向大成至聖先師行三鞠躬禮,你說我很恭敬,我行二鞠躬可不可以?不可以,三鞠躬。你說我非常恭敬、非常恭敬,我鞠四鞠躬可不可以?不可以,三鞠躬。那三鞠躬是什麼?是儀。所以儀要不要?要,因為從相當中去表示、去表達。但是老和尚也告訴我們,佛法重實質,重實質就是這個體,不重形式就是這個相。但是為什麼還要這個形式?老和尚也告訴我們是因為要攝受眾生,這些形式都是要攝受眾生的。所以為利他故,因為要利他,所以才要現這個相,這樣理解嗎?所以佛到這個世間來度化眾生,他才要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跟大家說過的,那是他受用,那是他受用的慈悲心。

  對他自己需不需要?他自己需不需要三十二相?不需要,他無相。他不會拿鏡子來照照自己很滿意,那他是凡夫。就他沒有這個概念,他現這些相是為誰現的?你看,「捨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這就順世間,所以他這個儀是順世間。所以那些禮有一套一套的儀式,你能不能把它廢掉?不能,順世間。注意!順世間。所以禮有可以變化的那一部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有可以變化的。但是有不能變化的,那是什麼?那是它的根本。這樣大家理解嗎?所以每一個朝代為什麼都要制禮作樂?因為有些外表的儀已經不合這個時代了,就要把它修正,這個時代沒有的就要把它加進去。我們隨便舉個例子,我們講禮,既然講禮,我舉禮的例子。譬如說過去在一百年前,兩百年前好了,兩百年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模式沒有透過手機,因為那個時候沒有手機,所以那個時候講求書信的禮儀。可是現在有手機了,信大家也有寫,沒有錯,所以書信的禮儀還要保存,可是還要加上什麼?手機、電話禮儀,這樣大家理解嗎?這就是因應時代的生活方式不同,而產生儀的一種調整,因為這是順世間故。

  所以你到美國,你就要用美國人的禮,了解嗎?你就不能跟他鞠躬,你就要跟他握手。可是歐巴馬訪問日本的時候,你看到歐巴馬怎麼樣?鞠躬。禮就講求什麼?講求時代性,講求區域性,它不是不變的。所以大家也要理解,但是什麼東西不變?恭敬不能變。所以你看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是不是有很多的儀變了?適應誰?適應中國人,它一點都不固執。但是什麼東西從來沒有變?敬沒有變,敬從來沒有變。這樣大家能理解嗎?所以佛法所重的實質是這個敬,不重形式,是因為它可以隨眾生而變,它可以因應眾生的需要而調整。但是它有原則,它不亂,所以它很活潑。我就不用寫了。因為它可以調整,所以它很活潑,但是卻不隨便,為什麼?因為它有恭敬。

  我請問大家,活潑等不等於隨便?有一次,我跟一個校長在交流,我們台灣有教育改革,教改。教改,我就請問這個校長,我說教改,教育改革方針是什麼?就你的目的,最終的目的在哪裡?他告訴我三個方針,第一個活潑,第二個多元,第三個創造力。我告訴他,我完全同意,我非常同意你這個目標。但是我反問他,我說我們現在的學生是活潑還是隨便?他告訴我隨便。我說活潑等不等於隨便?他說不等於。我再問他,我們現在的學生是多元還是散亂?他想一想,散亂。我說多元等不等於散亂?注意!不等於。我最後問他,我們現在的學生是有創造力還是胡思亂想?他想一想,胡思亂想。我說胡思亂想等不等於創造力?不等於。注意!就是說為什麼我們設定的目標,我們沒有達到?我現在先請問大家,釋迦牟尼佛活不活潑?活潑。為什麼?因為釋迦牟尼佛見人說人話,見鬼,釋迦牟尼佛真能說鬼話。你看經典的咒語,老和尚告訴我們,很多都是六道的語言,對不對?活潑得不得了。

  釋迦牟尼佛多不多元?多元,因為他的學生裡面有婆羅門,有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種族的,好多元。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創造力?創造力一流,因為他的經典到今天還被廣泛的人所學習。難道他沒有創造力嗎?孔子活不活潑?活潑,因材施教怎麼不活潑!孔子多不多元?多元,孔子學生也是當時諸侯國,所有的國土都有他的學生。孔子有沒有創造力?有,因為現在我們還在讀《論語》。換句話說,他們怎麼做到的?他們的活潑從哪裡來的?也就是說,他們的變從哪裡來的?從不變,他們的變是從不變來的。換句話說,這個變叫隨緣,這個不變就是他的理體。就像我們佛教的符號裡面有個法輪,法輪的圓心不動就是理體,就是不變;圓周動,就是外相,隨緣。所以我們修行要用這個來做啟發,你看那個輪在轉,心能不能動?不能。那輪能不能不轉?輪不轉那不就壞了嗎?也就是說,我們所有的文明,注意!都是齒輪的轉動造成的,所有的動力都是齒輪的轉動,所以那個輪能不能不動?不能。所以那個輪不能不動表示什麼?表示我們為眾生做事,發心做事不能停止。

  所以佛門要不要做事?佛門不是以無事為清淨嗎?那不是跟我們大和尚說的,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你說還要做,無事是哪裡無事?心!不是叫你不要做事,每天睡大頭覺。佛門還有一條叫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所以無事為清淨,不是不做事,是心上無事,清淨,就是那個圓心不動。所以修行的最高指導原則,心要靜,身要動,就是這個道理,這叫定。所以定是哪裡定?心定。身要不要動?要,身要動。現在的人正好相反,你看小孩子在打game、電動,在上網聊天,請問他動不動?不動,他坐在電腦面前沒動。媽媽覺得孩子很乖,孩子入定了,對不對?不對,他的心大動,那是最不養生的,身不動,心大動。修行是心不動,身要動,身要勞動,要為眾生服務,要為眾生付出,要修福,要從這個付出當中顯自己自性的莊嚴,要把自己的德能福報顯出來。對!這樣大家能理解嗎?所以佛法的修學有沒有僵化?一點都不僵化。為什麼?隨緣。就這個相千變萬化,但是要適合什麼?時代,適合眾生的理解。因為「作斯示現,順世間故」,就是這句經文。

  所以禮的體是敬,禮的相是儀。好,禮的作用是什麼?《論語》講的「禮之用,和為貴」,和,禮的作用就是和。我們今天講常禮,一定要先把禮的概念跟大家講得非常清楚,禮的作用就是和,和諧。所以我們講六和敬,佛門裡面講修六和敬。有沒有看到敬?也就是說和從哪裡來的?和從敬來的。如果沒有敬,我們看到人的和,那是什麼?那是虛偽,那是表面的好來好去。這樣理解嗎?就是我不敬你,我居然還可以跟你和,表示那是恐怖平衡。這樣了解嗎?就是那個和是假的,沒有敬的和怎麼會是真的?所以和從哪裡來?和是作用,和一定從敬來的。那什麼是敬?我們昨天講的,自卑尊人。反過來是自尊而卑人,自尊卑他,自貴賤他,自賢愚他,自讚毀他,那就是不敬。注意!學人講這個為什麼重要,因為印祖告訴我們學佛成就在哪裡?在誠、在敬有沒有?曰誠、曰敬,這個都是最重要的道理。我們對父母叫什麼?叫孝敬心,我們對老師叫恭敬心。你看學問都加上這個敬,如果這個敬拿掉了,學問就破掉了,這樣大家能理解嗎?所以從什麼地方開始修起?把自己擺低。而古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盡孝,所以《弟子規》一開始講「入則孝」。為什麼講入則孝?因為順著本性教。你看,我們從小跟著父母,我們崇拜父母,我們尊敬父母,那是什麼?那是天性,那真的是天性。所以盡孝那是順著本性在教,這就是入道的根,入道的根源。

  老和尚告訴我們,我們學習有兩個次第,有兩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一生把父子有親都不要讓它變質,一生都不要變質,這就是敬,這就是孝敬。第二個,再把這個父子有親擴大,擴大到一切眾生的身上。所以成佛,他看一切眾生,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都是講真的,他的孝道已經拓展到一切眾生身上,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以這個就是學問。所以敬太重要了!所以我們學禮,第一個要把自己怎麼樣?擺低,一定要把自己擺低,擺得很低。到佛法,注意!儒家要求擺很低很低很低,那叫什麼?毋不敬,叫做欲不可縱、傲不可長、樂不可極,就是把自己擺低,請問有沒有入佛門?沒有。入佛門是什麼?是無我,至少我相要放下。須陀洹四相放下了,《金剛經》裡面講,須陀洹就沒有四相,那是進佛門。須陀洹就是初果,初果就是他已經入佛門,小小聖,很了不起。在大乘初信位的菩薩,信位菩薩,初信位。

  這都是跟我們講佛門的標準,我。所以修行最大的障礙是什麼?是我、是自私。所以老和尚告訴我們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從哪裡看自私自利?從名聞利養,從五欲六塵,從貪瞋痴慢看。也就是說,我還有沒有自私自利?你就看我還有沒有五欲六塵?我還有沒有名聞利養?我還有沒有貪瞋痴慢?有,那我肯定就有自私自利,我肯定就有。有,雖然是賢者,還不免接受譴責。你已經做得比一般的社會大眾更好了,還不免受到譴責。狐狸只是不會丟你石頭而已,但是牠不會因為你來了,牠跑掉,牠不用避開你。但是牠不會攻擊你,因為你也算是個好人,就這麼一個道理。所以大家從這些學習當中,我們先去思考,就是說我們看一個團體裡面,這個團體為什麼不和?為什麼?因為每一個人都把我放大,每一個人都沒有自卑而尊人。當你自己能夠把自己擺低,你就能跟別人和。所以學人要告訴大家的是,敬具體表現是什麼?就是說我恭不恭敬具體怎麼表現出來?具體表現在哪裡?在讓。換句話說,讓的反面是什麼?是爭。所以和來自於讓,爭造成什麼?不和,你找到根源了。

  我們一般人爭什麼?財。你看《弟子規》講兩句話有沒有?「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所以一般人爭的,一般人爭的大概就是財,有形的;再來,爭無形的,一個是物質,一個是精神。為什麼言語會有爭執?因為心裡面有些見解不能夠放下,我要堅持我的意見。好了,現在大家都學佛了,財不爭了。但是一般社會大眾還爭財,父母一過世,兄弟都開始怎麼樣?爭財產,大多數人是這樣子的。可是大家都學佛了,大家不會爭財產了,爭什麼?爭言語,就是我那一口氣吞不下去,有沒有?那口氣會不會哽在這裡?很難吞下去。我實在吞不下去,會不會這樣?會的話你就會爭,就我吞不下去你就得爭。能不能吞下去?不能。為什麼?因為他錯,我對,所以我要據理力爭。沒有錯,我據理力爭,我還要得理怎麼樣?不饒人。為什麼?因為你錯,我要修理你,我要辯駁你。為什麼?因為我護持正法,我是正法的代言人。所以你出錯了,我要反駁你,為什麼?因為我要護法,擁護正法。對不對?錯在哪裡?哪有爭?我是為正法,我是在為弘揚佛法,因為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出來反駁、批駁,不然我怎麼對得起釋迦牟尼佛?對不對?錯在哪裡?所以這些都是概念性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如果這些概念都不清楚,很難修行,真的很難修行。

  王善人,王鳳儀老善人,因為他沒有讀書,不認識字,但是他有悟處。他到了中年以後到處辦女學,在東北到處辦女學。有一次他的兒子看不下去,因為他兒子覺得爸爸沒有文化(那是他的見解),爸爸不認識字怎麼可以辦學?所以到女學堂來鬧事,在台上講了很多不好聽的話。王善人怎麼樣?坐在那裡聽,王善人很有修養就坐在那裡聽,聽他兒子教訓;完了之後,他兒子氣沖沖的走了。王善人就走上台上告訴大家,他說他的兒子(他兒子叫國華),他說國華說得有理,可是沒有道。要注意!有理沒有道。我們今天講道理、道理,你講個道理給我聽,什麼東西擺在前面?道擺在前面,理擺在後面。所以沒有道怎麼會有理?所以據理力爭,對,沒錯,據理,你有理,力爭無道,你沒有道,就這麼個道理。所以能不能讓?能。那你不是太軟弱了嗎?難道他不會軟土深掘嗎?軟土深掘聽得懂嗎?翻成國語要怎麼翻比較好?就是那個土很軟,軟土深掘怎麼翻?好,得寸進尺,對。他不會得寸進尺嗎?他這樣太過分了,你怎麼可以縱容他?我們有道理,應該跟他據理力爭才對,不要讓他這麼過分。聽起來都對,實際上已經沒有道了,因為你已經在爭了。

  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當中已經不和了,你已經把六和破掉了。注意!如果那是一個和合僧團,那個人正在造地獄業,這是講實在話。所以大家一定要懂這些概念。那要縱容他嗎?不是的。佛法怎麼說,佛教我們怎麼處理這個問題?默擯。佛教我們默擯,對,對惡性比丘默擯就好了。顯正就能破邪,你根本不要跟他爭。因為你跟他爭,就分不清楚正邪,因為我爭我也邪了。你現在沒有道,你怎麼會有理?你在那裡爭,以為自己有理,其實已經沒有道了,和已經破掉了。請問,那怎麼弘法?怎麼讓大家分辨正法?沒有辦法分辨。所以,讓,注意!讓到底。孔子還說「當仁不讓」,為什麼?因為行仁緊急,不能讓。聽得懂嗎?行仁,就是有仁的事情在這裡很快要去做了,行仁緊急就不讓了。有沒有爭?沒有,行仁緊急而已,並不是要爭。所以意思就是說,還是沒有爭,就不管怎麼說都是敬到底、讓到底,就對了。你真有這種德行,你就能感化。

  學人在師父上人的身上看到這樣的德行,他老人家一生讓到底。我從來沒有在經教裡面聽到他批評,指著誰的名字批評某一個人,沒有,或者是為自己做什麼辯解,沒有,所有的毀謗全部都接受。所有人要替他出氣,他都求大家不要,為什麼?不爭,讓到底,這就是恭敬。我們能做到嗎?能做到就有和諧,就有和。所以事實上不能和原因在哪裡?原因是自性與習性的衝突。這也是師父上人在聯合國會議的時候,和與會的這些學者專家談到,世界和平問題出在哪裡?世界為什麼不能和平的根源在哪裡?在夫妻,他說這些學者專家從來沒想過。這是不是師父老人家自己發明的?我們知道,不是。出自於哪裡?《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家都在平天下這裡找問題,事實上平天下的問題在哪裡?在齊家。「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不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嗎?家為什麼不能齊?因為身沒有修。所以老和尚最後講,夫妻的問題,夫妻的衝突在哪裡?在自己自性與習性的衝突。而自性與習性的衝突,老人家說很不好翻譯,所以他老人家換了一個名詞,叫做利他與自利的衝突,自私跟利他的衝突,那這就好翻譯了。

  好了,這個教誨非常重要,講到這裡,告訴我們什麼?我們在生活當中,你看講到生活教育了,在生活當中,凡是遇到自利與利他衝突的時候,你能放下自利(自私)而去利他,你的生命的品質就往上提升。凡是你能夠做到這樣子的,你的生命品質就往上提升一個層次,你的生死問題就多一分把握,這個道理就在這裡。所以禮講敬、講讓,禮的那個儀式,儀式你只要懂敬、讓,你就會慢慢的能夠體會出來。像《常禮舉要》講,「為人子弟,行不中道,坐不中席。」你就知道為什麼,因為中道、中席是給誰走的?給長輩走的。所以你懂得恭敬,懂得禮讓,你就懂這一條。否則你不會懂。

  再來我們再講更清楚一點,恭敬,我用最簡單的話告訴大家,就是心裡真的有別人。請問我們現在心裡真的有誰?有自己。不相信,我們昨天拍照,這照片洗出來你會先看誰?先找自己在哪裡。這個就是習性,能不能改?靠什麼?靠《常禮舉要》,靠禮。所以一起心動念想誰?想別人。可是做不到,怎麼辦?想到自己立刻轉別人,這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先從這裡開始學起,這是學禮的核心。也就是說,這些概念如果我們不懂,我們講《常禮舉要》也沒有用。再來,講完之後有人願意學,學了之後拿《常禮舉要》看不起人,那也沒用。不願意學的,就不用再說了。所以這些如果沒有講,我們《常禮舉要》怎麼講?一點意思都沒有。所以大家了解這些概念才能學常禮。好,時間到了,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