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弘揚《群書治要》振興中華文化—《群書治要360》齊家治國之智慧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四集)  2013/4/23  香港國際博覽館HALL2  檔名:55-074-0004

  尊敬的王會長賢伉儷,尊敬的諸位老師、諸位貴賓、諸位長輩、諸位兄弟姐妹們,還有網路前的兄弟姐妹們,大家晚上好!

  下午我們聽了蕭老師的課程,我們能感受到《群書治要》的教誨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真正力行了,這個經句會展現在我們的人生。《孝經》當中講,「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蕭老師他是二0一0年才知道有《群書治要》這套書,事隔兩年多的時間,大家可以感受到他契入《群書治要》這些教誨的程度。我們可以感覺到他在讀這一套聖典,真的就像文天祥先生說的,「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他的喜悅處處神交古人,所有這些聖賢人都是他的好老師,都是他的良師益友。而關鍵在於他學習的心,是以孝順所有中華民族列祖列宗、古聖先賢的孝心,是以懷抱著、掛念著我們中華民族所有的兄弟姐妹的一種胸懷,包含世界的所有的同胞的胸懷,以這樣孝悌之心來讀這一本書。所以孝悌之至,他能用兩年多的時間,這一套書能這麼樣的深入,能夠理解得這麼透徹。

  這一次我們大會也非常用心,都給大家發了我們蕭老師寫的一本書,《群書治要心得》,還有我們劉教授的《品讀群書治要》。這些老師確實都是用孝悌之心真正感通古聖先賢,感通列祖列宗。所以從他們的行持,我們對傳統文化有信心,我們對師長的教誨有信心。他們真正做到聽話、真幹,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有這麼高的一個提升、成就。所以確確實實學貴立志,人志向一立,真正這一生不為別的,「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個至誠一發,您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列祖列宗的獨生子,時時都受到三教聖人祖宗的庇蔭,你智慧會開得非常快。

  我們在《德育故事》裡面都看到,不識字的人每天拜五經,拜到最後看得懂字,能夠理解古聖先賢的教誨,那都是誠心感通。所以這些經典的教誨都可以成為我們每一個人人生的劇本,只要我們深信,進而老老實實學一句,實實在在的去落實一句,這個解行一相應,自己的煩惱輕,智慧決定增長。就像我們昨天跟大家交流到,我們從事教育工作很重要的要首先自我教育,能夠調伏自己的習氣,調伏自己的貪念,從格物、從修身做起。

  昨天我們已經談到「戒貪」,還有「勤儉」的部分,今天我們一開始從第三個修身的大重點,就是「懲忿」,在我們《群書治要360》第七頁第十一句,這句提到,就是有關「懲忿」,就是要把壞脾氣改掉。我們冷靜想一想,發脾氣對自己有什麼好處?發脾氣對別人有沒有好處?冷靜想想對自己沒好處,發了脾氣暴怒傷肝。而且「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所受的功德全部燒掉了;「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人的脾氣一起來,沒有思考能力了,就隨著情緒罵人打人,或者就亂做決策,鐵定會壞事,所以對自己身體、心理沒有好處。而且假如一個人脾氣大,他們家氣氛會很恐怖。所謂怒是猛虎,欲是深淵,脾氣大的人,他的家跟他的團體,一定給人家很大的壓力。所以這個壞處我們能體會得到,就懂得要節制瞋怒的心。

  那我們要對治這個瞋怒,就像大夫治病一樣,得先把病因找到,才能對症下藥。大家有沒有去思考過,為什麼自己脾氣大?為什麼我們自身脾氣會大?一般因為貪念,貪不到了脾氣就來了,求不到了情緒就來了,這是由貪引起瞋。人家不順自己的意思脾氣就上來了,不順己意,這個也都屬於貪。還有假如我們好面子,也很容易發脾氣,不歡喜了,這個面子拉不下來,惱羞成怒,這個都可能是發脾氣的原因所在。再來,假如我們常常對人有成見,也容易發脾氣,叫借題發揮。所以常常借題發揮,是因為我們心裡都放著人家的不好,對人家有成見,一有機會就罵人。假如心上都是放一切人的好,「恩欲報,怨欲忘」,對人沒有成見,真誠不容易發脾氣。再來,假如我們傲慢,也很容易發脾氣,指責別人,都覺得別人太差了,不如我們。所以這些心態都有可能讓我們脾氣發起來。

  那這一句經句就給了我們對治脾氣的方法,比方這一句經句講,「夫聖人以天下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傷天下之功」。做為領導者、做為君主的聖人,他時時以人民的利益考慮,時時以自己團體、自己家庭考慮,不因為自己的好惡產生的怒氣傷害了天下的公益,傷害了國家的利益。同時假如是在家庭當中,能夠時時冷靜,自己發脾氣就會影響家庭氣氛,甚至於會把壞脾氣影響下一代。所以真正有責任感的領導者跟父母,他會期許自己時時都給孩子、給下面的人做好樣子,這個就是以公、以天下為度。我們常常聽師長講,所有當長輩父母的人都有這個態度,只要在孩子面前,一定要給孩子好的影響。這句話告訴我們,假如我們沒有這種心態,我們是沒有資格當人家的長輩、當人家的領導。所以這些叮嚀,其實都是讓我們能夠真正盡到本分,一個修道之人要從敦倫盡分開始。假如我們這種責任心愈強,就愈能伏得住自己的習氣,因為念念為團體跟孩子著想。

  有一個老先生,他已經九十歲了,他們結婚六十多年。有一天又是他的結婚紀念日,晚輩就很好奇,因為長期觀察這個長輩,他們夫妻一輩子沒有發過脾氣,沒有紅過臉。所以這晚輩很可貴,懂得請教,就問到這個老人家,怎麼樣才能夫妻好合六十多年,這麼恩愛?這個老人家就講,我們夫妻結婚那一天就有約定好了,一定要給孩子好的榜樣,所以只要有脾氣上來了,就要警覺性,不能給孩子不好的影響,趕緊自己先走出去,這個氣才不會發起來。講到這裡,當然聽的人覺得,這夫妻很理智,話都講在前頭,這樣好,大家都有心理的很好的建設。

  接著,這老先生笑得很開心,說我告訴你,這六十多年來都是我先走出去的。我們聽了也覺得會心一笑。但是細細想想,當這個丈夫,每一次太太有情緒上來,他自己趕緊就先走出去,這樣就吵不起來,因為一個巴掌拍不響。當這個先生走出去了,太太馬上就感覺到,每一次兩個人可能要出現摩擦的時候,先生馬上都先想到當時候的承諾,就走出去了,怎麼每一次要動怒的都是我?所以這個就對她的先生更加的佩服了。所以人應該是用德行感動另一半,感動身邊的人,不是用強勢、用很苛刻的言語把人家壓下去。其實那個不是贏,那反而是輸得很慘。其實他走出去以後,反而是贏得太太更加的佩服他,這先生走出去了。

  當然走出去也不能出去太久,你走得太久,太太又胡思亂想,是不是想不開?您看這個設身處地很細膩,要感受到對方的心,差不多十五分鐘就應該要回來了。這個十五分鐘以後走回來,那太太覺得不好意思了,女子都是比較含蓄的,趕緊泡一杯熱茶端到先生面前,不好意思看先生,然後就放下來。先生要會欣賞,這都是女人的美。先生不會欣賞,那還看著太太端過來了,還對著太太說,妳看,又是妳先發脾氣了。那太太一聽,不歡喜了,有什麼了不起,那一杯熱茶拿起來,「唰」就往你臉上倒。所以這個叫什麼?這叫自討苦吃。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老祖宗很有智慧,那個成語都有高度的人生智慧,自討苦吃、自作自受、自掘墳墓、自甘墮落、自取其辱、咎由自取,開悟了沒有?原來什麼事都是自己的問題。轉個態度,自立自強、自求多福,福報跟智慧也是自己,握在自己的手上。

  所以這先生能感受到太太的這一分心,不好意思來,還端杯茶來給他示好,他就感覺到太太不好意思了。這個時候要給人家台階下,不能給人家難堪。馬上轉移話題,太太,好久沒回去看我岳父岳母了,今天下午剛好有空,趕緊買好吃的給岳父大人、岳母大人送去。你太太本來很不好意思、很含蓄,突然聽你這麼講,很感動!你不只不跟她計較,還都想到她的父母。請問大家會感動多久?大家鼓掌代表大家很有經驗,你們家常常都有這樣的好戲可以上演。所以夫妻時時能夠互相這樣子體諒,互相這樣子真誠相待,每天都是好日子。坦白講,舌頭跟牙齒很親,每天都在一起,會不會咬到?會。所以夫妻相處也要善巧,也要有智慧,因為夫妻假如吵起來,確實家庭氣氛就不好了。我自己談這個夫妻相處都是理論,我們任老是真實實踐的模範夫妻。確實看到我們任老賢伉儷,可以感覺到那種真正是夫妻同心、榮辱與共。

  我有一個長輩,他就有分享到他們夫妻經營之道,他說夫妻都是因為恩愛而結合,誰是結婚當天,出嫁了,心裡想,好啊!終於讓我等到這一天了,我非搞得他雞犬不寧不可。沒有人是這樣走上婚姻的,都是為了給彼此真正幸福的人生。所以他們夫妻就約好了,你看我們談戀愛這麼恩愛,現在結了婚,要讓這種美好維持,更發揚光大,所以我們絕不願意吵架。所以我們約好,真正看到對方的不對,不要馬上發作,把它寫下來。然後我們固定兩個禮拜約會一次。今天實在快要生氣了,哪件事太過分了,好,寫下來。因為我們約好了,一個月約會兩次,只能在約會那一天才可以批評對方。所以就這樣寫呀寫呀把它寫下來,好,趕快等那一天。兩個禮拜到了,太太穿得非常有氣質,等著去約會。然後這個先生看著自己記的東西想一想,這一點好像我也有點錯,劃掉;今天太太穿得這麼莊嚴,這一句也不要罵她了,劃掉;好像這件事也不是只有她錯,我也有點錯,劃掉。你看在那個這麼好的氣氛之下,全部劃光了。而且坦白講,那氣是假的,三天前發的脾氣現在在哪裡?真的東西不會變,會變的都是假的了。不要認假為真,真心才是亙古不變的。所有會變的這些壞脾氣、傲慢都是假的,都是虛妄的,你不把它當真,它就障礙不了你了。所以這個都是要「慎於始」,要約定好,大家都有這個共識,就能經營好整個家庭夫妻的關係。

  在對治這個脾氣,我曾經聽我們劉余莉教授,她整理得非常好,她說對治脾氣要修忍辱,這個忍可以分幾個方面。第一,「力忍」,就是你真的要發脾氣了,實在忍不住了,我上個廁所,這個力忍壓下去了。很重要!你真的忍不住了,到時候發了脾氣,三年的交情,一句話講得太狠,可能從此都不相見。「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所以這個一開始要力忍。第二個,「忘忍」。宰相肚裡能撐船,算了、算了,不要計較,度量愈大不吃虧,心量大,智慧增長,福報也增長。所以其實人生決定沒有吃虧的事情,你轉個念,修福又修慧,度量大。

  第三,「反忍」。其實人常常因為一些事情摩擦,就是覺得都是對方錯,所以那個情緒會愈來愈上來。而《朱子治家格言》提醒我們,「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我有沒有錯?「須平心暗想」,這個情緒就下來了。比方有一次,我們同仁借了一隻錄音筆,借這隻錄音筆借得比較緊急,那負責的同仁就借給他了。結果借給他以後,他也忘記還,那個負責人就很生氣,「他這麼緊急,我為他好,借給他了,他還不拿來還,氣死我了」。不只自己氣,在單位裡面大罵。大家冷靜想想,傷了自己的身,又把團體搞得氣氛很僵硬,是吧!每個人都感覺不敢笑,都走出去了,火藥味很重。但是我們冷靜想一想,自己有沒有錯?自己可以怎麼做就不會發生這些事情?因為他這麼一罵,到時候發現是哪個人借的,那個人跟他就很難相處了,大家都看他的過失了,這樣不好。假如他馬上想,假如那個時候我給他登記一下,就不會造成這個結果了。

  所以任何情況都能夠反忍的人,他一定在每一件事情當中提升他做事的智慧、細膩度。而他那一分幫助別人的心,對方感受得更深。明明他是給我方便,而我沒有還給他,他不只沒有指責我,反而還反省他自己。其實一個人錯了以後他是有良知的,你愈不罵他,你還反省自己,他愈慚愧。你發了脾氣,反而他只記得,脾氣很大,他可能就想不起來你當初為他想的心,他也感覺不到你的修養。所以這個反忍很重要。

  第四,「觀忍」。人往往很容易執著在對方講的一句話,對方的一個行為,然後自己就氣了三年、五年,他怎麼可以對我講這種話?他怎麼做這種事情?而我們想一想,一個人會講這個惡劣的話,假如是真的他修養不好,那是家庭、整個學校沒有把聖教教給他。所以坦白講,會讓我們生氣的人都是可憐的人。你換個角度想,你這個觀照就從發怒的心轉成悲憫的心,假如是真的他錯了。像我遇到一個學生轉學,小學就轉到第四間學校了。後來一了解,他父親根本遊手好閒,他的母親是泰國人,早就已經離開了,他沒有父母的關愛。像面對這樣的孩子,當老師的氣不氣得起來?氣不起來。所以人看事情要看來龍去脈,不要執著在他講的一句話,那是他錯。

  再來我們想一想,一個人對你講很狠的話,換另外一個角度講,是我們逼他逼到他講這麼狠的話,有沒有道理?對,這個因緣是互相的影響。一個人講惡劣的話,他不認識你他會跟你講惡劣的話嗎?一定是彼此互動的過程當中,我們做很多事已經造成他的不諒解,已經造成他的痛苦,慢慢積、慢慢積、慢慢積,才逼到他講狠話。所以人決定要能觀察到整個事情發展的過程,你會慢慢從這個過程當中知道,原來我也有很多的錯誤,你就氣不起來了。

  再來,第五個,「喜忍」,忍到會很高興。我們昨天講了,「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你沒有過錯,人家還罵你,那他是送福報給你,那他是讓你練忍辱的機會,是不是?他是老師給我出考卷,看看我有沒有提升。過關了,很高興。所以諸位長輩、兄弟姐妹們,這一生我們所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是老師,都是監考老師,都來給我們發考卷的。你有沒有看過有一個人去考大學聯考,那監考老師發考卷發下去,結果他寫不出,然後跑到前面去揍那個監考老師,有沒有看過這樣的情況?沒有,考試考不好是自己的事情,怎麼可以打監考老師?是不是?所以每個人都是監考老師,都是老師,我們要歡歡喜喜,他是來幫助我們的,堪驗我們的功夫,恭恭敬敬面對他,真正提升,不發脾氣了,境界就上去了。所以面對考驗能歡喜接受。

  這個布袋和尚做得很好,布袋和尚有一句說,「涕唾在面上,隨它自乾了」。人家給你吐口水吐在臉上,他是監考老師,生不生氣?你不生氣你就過關了,隨它自乾了。而且布袋和尚很厲害,他有學過物理學,他說「我也省力氣」,因為那個手臂抬起來要消耗卡路里。「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他正在氣頭上,所以你隨順他就好了,他也沒煩惱。可是當他冷靜下來,他也會覺得自己太過分了,可是你卻不跟他計較。不只不跟他計較,而且去哪裡玩,還把當地的名產買過來請他吃。那一次、二次、三次,這個本來不好的關係不就化解掉了嗎?人生冤家宜解不易結。而且你不跟他計較,還一直關心他,平等的愛護他,你送其他的同仁什麼,同樣送給他。幾次以後他感動了,他會開始調查,這個人修養這麼好,到底是什麼原因他才有這麼好的德行?原來常常都參加我們聖賢教育學會辦的講座。你就把聖教供養給他,成為他們家裡的家教、家道,那你是功德無量。這是喜忍。

  第六個,「慈忍」。就像那一天跟大家談到的,那個媳婦時時都為她的婆婆著想,生怕婆婆生氣會傷了身體。所以處處為對方著想,這個是慈忍,都沒想自己,你脾氣發不起來。我很生氣,有我才會生氣;沒有這個我,都為對方想,氣就出不來了。這個是聽我們劉余莉教授講到這個六忍,學到的很好的對治瞋恨的方法,跟大家分享。

  接著我們看修身第四個重點,「遷善」,還有接著是「改過」。我們看到這十二句,「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些教誨,事實上我們真正落實一句,真正人生的幸福馬上就到來。大家用心去感覺一下,與他人相處,三人,我、善人、惡人三個人,在與人相處當中,他人的一言一行必定有我們可以學習效法的地方。其實有善人、有惡人,我們都可以學習,包含一個人他也有優點、有缺點。他的優點,我們向他學習;他的缺點,我們反省,更要進一步幫助他改過,因為那也是我們的道義,所謂「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

  擇其善者而從之,選擇他好的優點向他學習。第一個,人要沒有嫉妒心,才會處處看到人家的好,進而去學習,所以要先放下嫉妒。假如我們看到人家好,那個感覺酸酸的,那要趕緊觀察,這是嚴重的煩惱。為什麼?感覺酸酸的,你還不把它調伏,它會慢慢慢慢升級到會去批評人家,會去毀謗人家,見不得人家好。那這個人假如是很受人家尊重的人,你一批評他,讓人家對他喪失信心,不跟他學聖教,那這個就斷人慧命。所以這個嫉妒心造的罪業是相當相當大,決定要隨喜人家的功德,稱讚人家的優點才好。

  而我們再冷靜想一想,我們最佩服的是師長,是我們身邊的善知識,那他們身上的優點我們真的有擇其善者而從之嗎?今天回去我們把我們最尊敬的師長、最尊敬的善知識的優點寫下來,然後看看自己真正效法了哪些優點,這個才是真幹、真落實了。所以假如我們不這樣去常常觀照,常常去要求自己,有可能我們跟這個善知識十年,他身上的一個優點我們還沒有學到,這樣就太可惜了。那跟著有德行的善知識學習,又不肯真正把他的優點學到落實,這是把自己的福報都花光了。能有這麼好的緣是福報,但你不去下功夫,那就折福了。因為不效法,變成什麼?陽奉陰違,講了之後都不做。那這樣是什麼?那這樣是耗損了善知識的體力。他這樣照顧我們,這樣引導我們,苦口婆心,那需要很大的精神跟體力,那我們還不真正依教奉行,這個是折福的。所以面對每一個緣分,福報都有加減乘除。所以人在福中一定要知福,不能浪費了殊勝的因緣。所以看到這個擇其善者而從之,真的要實實在在問自己效法了多少、真幹了多少。

  接著第二句,其不善者而改之,對於看到別人的缺點,看到惡人的惡行,要反過來反省自己,我有沒有同樣的錯?他也在提醒我,也在教育我,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嘉勉」。而事實上,見不善者而改之也不容易,一般都是見不善者而生氣、而批評,有時候還氣到睡不著覺。曾經有一個同修,他也確實是很想提升自己,他皺著眉頭跟師長講,師長,我真的想落實「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可是還是受不了,遇到境界都還是腦子裡一直轉他的過失。師長就說了,那你真想放下這個煩惱嗎?這同修表示,真的,師父,您講,我真想幹,真想放下。好,你真想,我才告訴你。接著師長講,你從今天開始看到任何人的過失,你就告訴自己,都是我的錯。比方說這個人不給老人讓座,你在那裡很生氣,那老人七、八十歲了,還不懂得讓座。那你轉個念,都是我的錯,因為我還沒做到好去感動他,假如我做好了,一定能夠感動得了他。

  我們在團體當中,任何人的錯,你都說又是我做得不夠好,才不能夠感動他,只要我的真誠心、德行真的到了,一定可以感動他。那所有人的錯全部變成鞭策自己向上的動力。而真的,人真的這麼反思自己,真的都從自己下手,必然他的德行一定可以感動對方。比方我們舜王就是最好的榜樣,舜王的父母都要殺害他,他的兄弟也要害死他。這樣的人生際遇,我想已經是達到最惡劣了。可是舜王都覺得不是他們的錯,是自己的錯。然後用自己的真誠感動了一家,感動了全國。所以,師長這段話我們真的體會到了,他做錯什麼,我就把對的做給他看。世間人不孝,我做至孝給他看;世間人不忠,我盡忠職守;世間人不廉潔,我一定時時都愛護公物給他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就可以感動對方。真的領納了,你從此不再見人家的過,你的煩惱就放下來,身心愈來愈輕安。

  還有一種情況是什麼?是別人的錯造成自己內心的傷害,常常想起來都很痛苦。剛好最近我們聽到幾位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他們在求學的過程,遇到老師收禮物。結果他們家比較不懂這個規矩,那老師對他的態度就比較惡劣,最後他嚇得轉學了。事實上我們在聽到這些情況,我們覺得最可憐的是這個老師,因為他為了小小的利益,他辜負了他人類靈魂工程師的這一個角色。而且「德有傷,貽親羞」,他這麼做是把整個老師的形象給破壞掉,這樣的罪業是非常非常的嚴重。所以坦白講,你能從這樣子去看任何的人,所有世間的惡人,你決定是可憐他,你不可能對他生氣。因為他的靈性是在墮落,他有可能不回頭會變萬劫不復。人能常常這樣去看,你要有前後眼,你能看得到這整個事物長期的發展,所有的惡人都變成可憐的人,不值得我們去跟他對立衝突,反而你應該憐憫他。

  而當我看到這一個年輕人在講到他求學的敘述,我還看到他在發抖,顯然老師的這個行為造成他內心怎麼樣?很大的一種恐懼感。那我們佛家有一句話叫「轉煩惱為菩提」,轉危機為轉機,化悲憤為力量。所以諸位長輩、諸位兄弟姐妹們,可能你這一輩子最痛苦的、最難放下來的傷害,你一念之間可能轉成你人生最大的向上動力。怎麼轉?我告訴這個同學,這是你人生的一個機緣,他在教育你,教育你以後要成為一個無私奉獻的老師,讓你的孩子都感受到滿滿的愛,平等的慈悲,這個就是這個老師給你的教導。你一轉,那不是傷害,那變成一個動力。因為他也在教我們,正的是教,反的也是教。而且那個反的之後,你那個使命感會非常的強。

  而且你一定要記得這個老師曾經的好,所有的怨要放下,不然我們《弟子規》的根紮不下去。你不只不能記這個老師的不好,你每一年回家,教師節拿禮物去送給他。然後你現在弘揚聖教的事都給這個老師做報告,一次、二次、三次,人的心都是肉做的,你一定可以感動這個老師,甚至於可以把他重新教育愛喚醒。有一句俗話叫「浪子回頭金不換」,他當事人真正認知到自己的不對,他的羞恥心一起來,那個力量會非常大。所以,不管善緣、惡緣,統統是緣,人與人當中沒有緣,還不能成就、幫助得了對方,我們面對所有的緣,都「恩欲報,怨欲忘」,都是抱著怎麼去成就對方的心,那真的就是不見世間的過了。那諸位長輩、兄弟姐妹們,大家現在心裡還有傷嗎?還有痛嗎?摸著心臟感受感受,還是已經全部轉成菩提了,轉成大慈大悲了。所以真的,每一句經句你真幹,那受用無窮。一個人每一天都奉行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他一天就智慧、德行就有很大的提升了。

  接著我們看,要遷善改過,就是佛門講的不愚痴、不貪,我們剛剛講的瞋忿,就不瞋。遷善改過,能分辨是非善惡,這是不愚痴了。十三句講到的,「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可能我們還沒成聖賢以前就無過了,都還是會犯錯。那犯錯不可恥,可恥的變成什麼?錯了不肯改,那就是謂過矣,那就變成沒有羞恥心,甚至於變明知故犯,這樣就確確實實是糟蹋了自己。而過要能改,首先要真正認知到自己有過,叫知過。知道了,還要發自內心的反省懺悔,悔過。有時候我們覺得我知道我有過,但是那個知的深度不夠,沒有透到自己的內心。覺得我那個過傷害了父母,傷害了好多人,他們都這麼愛護我,我沒有回報還傷害他們,那個悔過的力量就出來了。所以知過要知道內心深處,那個悔才出得來,悔過了就真正下定決心,就可以把它改過來。

  而知過的人要不自欺才有辦法。我們有時候學習傳統文化,一般假如認真聽經,三年、五年口才都會變得不錯,道理也都挺會講,這個時候要謹防什麼?因為我們道理懂得多了,有時候別人提醒我們的錯,我們反而會用道理把它解釋,這個變成什麼?合法掩護自己的非法,這個時候就不可能承認過了。所以這個要知過,不真正不自欺,達不到知過。所以我們夏蓮老說的,學道之人「須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這個自欺不突破,談不上修行。比方我們常常講,「我是為他好」,這句話是對的,可是我們在為對方的時候,我們的控制、我們的強勢,自己有沒有觀察到?明明自己控制、強勢已經起來了,別人提醒我們,我們還不承認,我都是為他好。那就以這個我為他好的合法掩護了自己的強勢、控制的習氣,那就不能承認自己了。這是對人。

  對事,常常事情進行到一半,師長說,「隨緣隨緣」,這隨緣很好用,自己做到一半不肯承擔了,不肯突破了,不肯咬緊牙關了,還有一句,隨緣隨緣,很好用。其實我們冷靜想一想,雖然我們修學很多年,很可能我們從小的習性都還沒改掉一個,很可能我們的性格統統還是沒有變。真正的功夫在放下個性,放下本來的壞習慣,這個才是功夫。你縱使學了十年、二十年,沒有放下,那還是記問之學而已。所以我們要了解什麼叫隨緣。這個緣分是八分,我要做到八分。緣分是八分,我只做到五分,那叫不負責任,不肯承擔;緣分只有八分,我硬要做到十分,那叫攀緣。所以這個時候要非常真實的面對自己的心態,才能看到自己是常常遇到事第一個念頭就是退縮,都是不肯去主動的找解決的方法。

  那個退縮裡面有懷疑自己,那個退縮裡面含有貪順境,一有不如意就不肯往前走了,你可能在每一個念頭當中都有貪瞋痴慢疑在裡面。你比方說,這個人你看不順眼,又要跟他共事,你就很不願意,然後就說隨緣,不要做了。那是考驗你能不能包容別人。所以應該人生每一個當下的境界都是聖賢佛菩薩給我們最好的安排、考驗。我們常常聽師長講,每一次聽到師長講,好,你發心了,你的一切交給佛菩薩安排。師長笑得很開心,我們也笑得很開心,真的都覺得一切都是佛菩薩安排的嗎?那假如是,為什麼不敢安住當下歷事鍊心?幹嘛還有這麼多藉口、這麼多逃避?

  當然,確實要知過、悔過、改過不容易。從一個歷史典故,明朝的俞都先生,我們熟悉的俞淨意公。他修了一輩子,成立文昌社,到四十七歲的時候窮困潦倒。孩子,五個孩子,男孩,四個去世了,一個失蹤了,四個女孩去世了只剩一個,所以這樣很淒慘。他就向上天寫疏文,我都是力行善事,為什麼我的人生是這樣的結果?其實有時候我們遇到一些障難的時候,很難不怨天尤人,很難生起所有都應該是自己要負完全的責任。這個態度假如沒有能保持,很可能就要怨天尤人,一怨天尤人又造罪業了。所以當時候他寫疏文,給上帝講。剛好他對灶神爺非常恭敬,就灶神爺來給他點化。結果灶神爺點化他,說到他「意惡太重」,看起來一言一行好像在做善事,但是念頭裡面,邪念、妄念太多。「專務虛名」,做每件善事其實都是要博得別人的美名。所以這個過過在哪?過不在言行,而在他的意念。所以改過要從哪裡下手?從起心動念處下手,不然會學成偽君子。

  「意惡太重,專務虛名,滿紙怨尤」,寫的都是抱怨的話,「瀆陳上帝」,你根本就沒有尊重上帝的教誨,根本就不尊重上帝,還給他抱怨這麼多。結果這個俞公聽完以後不承認,他說天地之間很多的神明在記錄每個人所做的善惡,我這麼多年來怎麼可能一個善都沒有?所以他還解釋。接著灶王爺講了,上帝這麼多年來都派好多的天神來巡視,沒發現你有一件善事,反而發現你的貪念、嫉妒念、淫念、高己卑人念、憶往期來念、恩仇報復怨,常常都是充滿著整個心胸。你逃難都來不及了,你還敢求福?因為分析得太仔細了,所以俞都先生就跪下來懺悔了,他就懂得知過了,認錯了。

  可是他要改也不容易,他前面很用功,浮浮沉沉,進進退退,最後發一個勇猛心,在觀世音菩薩像前磕頭磕到流血。然後說,願自己的善念永存,善力精進,自己的道業可以不斷的提升上來,倘有一絲一毫自我的寬恕、自我的懈怠,永墮地獄。他發這樣的猛心,我假如再隨順我的邪念,我就墮地獄。一個人下這樣的決心,必得聖賢老祖先的護佑。後來,他三年的時間就把整個命改掉了。所以改過為立命之基,改習氣是改變命運最重要的基礎,習氣一改,命運一定改。所以三年之後他就考上進士了,而且他那個失蹤的孩子還找回來。本來他的太太因為死去這麼多孩子哭到眼睛瞎了,最後找回那個兒子,用舌頭幫母親舔眼睛眼病,最後眼睛也恢復了。這個都是真實改過、改造命運的例子,值得我們效法學習。

  古人在改過方面真的是很值得我們佩服。有一位讀書人叫楊翥,這個讀書人確實把「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做得非常徹底。他的寬以待人在歷史當中的記載,比方他隔壁蓋房子,把那個屋頂都蓋到他們的屋簷上,下雨的時候都淋到他們家上面去了。家裡的人就不高興,就來跟他講,說他們太過分了,怎麼可以把房子都蓋到我們的屋頂上?他笑一笑,沒關係,下雨天少,晴天多。隔壁又有鄰居生小孩,他的寬以待人到什麼程度?隔壁家生小孩,他把自己每一天要去上班的驢車,把那條驢賣掉,因為驢有時會喊叫,他就怕嚇到人家的初生的嬰兒。所以把驢子賣掉,自己走路上班。這麼厚道!又有一次,他們家的祖墳被小孩玩耍,給他祖墳的墓碑給推到了,大家想一想,假如我們一聽到說墓碑被推到了,當場可能情緒控制不住了。結果這個楊翥趕緊了解了之後,去看這個農家的小孩,看看他有沒有壓傷了,有沒有受傷了?沒有受傷,太好了!然後交代他的父母,要好好照顧孩子,不要讓他有什麼意外,隻字不提自己祖墳的墓碑被推倒。所以這寬以待人的仁厚。

  可是對自己嚴以律己,只要察覺自己有過了,痛改。到什麼程度?作夢,有一天作夢,夢到自己在夢中去摘人家兩顆李子吃,醒過來以後,他就懺悔自己,就是我平常義利的道理沒有分清楚,人知義的話,怎麼可能去偷摘人家的李子?所以他醒過來以後,好幾天沒有吃飯,懲罰自己,從念頭當中都這麼下改過的功夫。我們看了這個榜樣,以後我們夢中有邪念,或者平常有邪念,都應該到聖賢、佛菩薩面前要懺悔,這樣會不斷提醒自己,慢慢這些不好的念頭就會減少。

  接著我們看,我們身修了,進一步要齊家,家齊。第十一頁談的是「敦親」,怎麼樣和睦家庭,這第十九句就談到敦親的部分。我們先念一下,「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蓋有道焉。妻也者,親之主也;子也者,親之後也,敢不敬與?是故君子無不敬也。敬也者,敬身為大;身也者,親之支也,敢不敬與?不敬其身,是傷其親;傷其親,是傷其本也;傷其本,則支從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修此三者,則大化愾於天下」。當然因為我們這一句是編在「君道」,一個國君他能這樣去齊家,也給所有天下的家庭做榜樣。

  我們看到夏商周這些古聖先王都非常恭敬他的妻子,這一句就能洗刷很多人對傳統文化的誤解,都覺得我們傳統文化好像不尊重女性,這嚴重的錯誤。這是孔子講的話。必定尊敬女人,必定尊敬他的妻子,是非常有道理的,蓋有道焉。為什麼?妻也者,親之主也,妻子她是家庭主婦,她的身分、她的職責對整個家庭是最重要的。你們有沒有聽過家庭主夫?沒聽過!只有家庭主婦。最重要的是哪些事情?祭祀祖宗。古代祭祀祖宗,「參差荇菜,左右采之」,那是媳婦去採的。因為這個媳婦是賢良,她採了去祭祀祖宗,祖宗在天之靈非常的歡喜,因為一個好太太旺三代。不好的太太敗三代?不對,大家要記住,要有科學發展觀的觀察,叫一敗塗地,就爬不起來了。所以婚姻是大事,對家族、對整個社會是最重要的事情。祭祀祖宗,孝順公婆,孝順家裡的長輩,還有教育兒子,大家想一想,這三件事是不是最重要的?所以叫親之主也。

  我們冷靜想一想,這一個時代父母疼愛孩子,不是不疼,可是照顧不夠,所以我們下一代的素質落得很快。我當時候在學校教書,在我眼前呈現的不是一代不如一代,是一年不如一年,那素質降得太快了,他的家庭教育的基礎太薄弱。我們想一想,孩子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在孩子最重要的胎教,在胎當中秉承母親的正氣,母親能效法太任,目不視惡色,眼睛不看不好的;耳不聽淫聲,聽的都是中正之樂;口不出傲言,言語都非常柔順,沒有情緒化的言語,這懷胎十月當中,秉承母親的正氣。接著生出來,又不離母親的懷抱身旁,時時看著母親的行誼,他一輩子德行的根就紮下去了。

  可是現在母親假如出去工作了,就沒有人照顧孩子,這麼認真的去照顧孩子。結果你看我們台灣,現在很多孩子交給誰?可能交給印尼的請來的傭人,可能是菲律賓的,可能是泰國的。那請問大家,這些人能教得比母親好嗎?不可能。那下一代都教不好了,那我們賺那麼多錢幹什麼?不是讓他去敗掉嗎?所以古人他通達這些道理,他知道一個家庭裡面有兩個最重要的工作,一個就是教育下一代,一個是承擔起家裡的經濟。所以男主外、女主內。今天這個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經營家庭的原理原則。而整個社會,現在女人很大的部分都出來工作了。當然很多女子不容易,她出來工作承擔經濟以外,她還是盡心盡力教孩子,這個孩子還是教得好,但不是每一個女子都能夠辦到這樣的程度。全世界的女人假如都不照顧自己下一代,所以全世界現在的犯罪率非常的嚴重,青少年犯罪率很嚴重,所以全世界都面臨下一代沒教好的問題。

  而經文裡面有一段話非常重要,在「禮樂」篇,應該今天李老師也有提到,男女有別,然後才能夫婦有義。跟大家分享,當你突然想不到你要講的那句話,你一定要穩下來,不要緊張,要相信自己,它就慢慢定下來就會出來。就好像你要去銀行領錢,忘記密碼幾號,你愈緊張愈領不出來,你只要馬上靜下心來,就可以領出來了。其實老祖宗這些話真的是通達人性,現在的人真大膽,都覺得自己的想法對,然後很可能那些說法理念誤導了很多的人的人生抉擇。所以其實坦白講,一個人假如真正知道不要造口業,要怎麼不造口業?每句話要跟經典相應才不造口業,不然每一天都造不少口業。

  我們看男女有別,然後夫婦有義,為什麼?它別在它的職責,所以先生他承擔起經濟,太太承擔起相夫教子,又孝順公婆。大家想一想,這個女子她會很自然的感恩有先生這個天,讓這個家生活沒有後顧之憂,不用擔心經濟;先生打從內心感謝他的太太,就是有了我的太太,我不用擔心父母,我不用擔心孩子跟家庭,我可以毫無後顧之憂全心全意的把我的事業做好。彼此感恩才有夫婦有義!現在不分工,全部要出去賺錢,結果回到家大眼瞪小眼,你賺錢我也賺錢,幹嘛叫我去洗碗,幹嘛叫我去煮飯,那每天就這樣抬槓就好了,然後孩子誰教?對!

  那接下來我們要來算一筆人生的帳,其實人生隨時要把天平拿出來,才能懂得取捨,取捨是智慧。我的姐姐她選擇辭掉公務人員的工作,然後專心做家庭主婦。後來我就開始觀察家庭主婦,第一,她自己照顧孩子,孩子健康比較能夠掌握,吃母奶,然後又很關心這些孩子的整個成長。請問大家,假如孩子沒照顧好,身體不好,請問你能花多少錢買回來?我遇到很多人身體很好,都是母親是家庭主婦,給他們照顧得非常好,那個強壯的體魄是孩子一輩子的本錢。來,你賺多少錢可以跟我換孩子的健康?

  再來,第二個,孩子感覺到母親濃濃的愛,他一輩子人格都是健康。像我們成長過程當中,我母親雖然有工作,她是小學老師,所以我們下課了,媽媽也回來了,都會聞到媽媽煮得很香的紅豆湯、綠豆湯。我們從小成長是覺得是被滿滿的愛護著,所以內心沒有匱乏。所以人生對任何人我們不想去要求對方,因為我們已經不匱乏了。可是一個人成長過程假如缺乏愛,他會非常渴望一定要要到別人對他的尊重,要到別人對他的愛,所以他會很苦,他求不得他就會很苦。甚至於因為她覺得自己內心有匱乏,她要趕緊去嫁人,找一個人來愛她。所以很多人很早婚,很可能就是沒得到家裡的愛,要趕緊要去找愛。問題是她又不知道怎麼判斷什麼樣的人才有真愛,是吧?因為她又沒學《弟子規》,她也沒學《群書治要》。健康的人格就是因為有真愛的陪伴,真的,現在的人十個裡面你要找到一個有自信的人都不容易,因為他沒有感覺到愛,他沒有信心。請問大家,你們要用多少錢跟我換健康的人格?對,這個天平你看,媽媽在家,孩子有好的健康、好的人格。

  再來,今天媽媽不煮飯,三餐在外面吃,要花多少錢?你們開悟了沒有?我跟大家講一個現象,三、五十年前,爸爸一個人賺錢,生了六個孩子、八個孩子,省吃儉用,一份薪水,還買兩棟房子。現在才一個孩子,夫妻一起賺,然後還負債。有沒有發現?所以能不能剩錢,不是兩個人賺是關鍵,是節不節儉才是關鍵。所以我們都被很多似是而非的說法給誤導了,你看每天吃飯那個全部都要花錢。再來現在孩子補習要多少錢?假如媽媽留在家裡陪伴孩子養成好的讀書習慣,你一輩子都不用擔心他,不用花補習費,又省了一大筆錢。

  再來,不行,我繼續講下去就要下課了,我再講一個就好,太多好處,點點點,你們自己想。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妳煮的都是非常好的這個菜餚,家裡的人,先生也好,孩子也好,都想趕快回到這個溫暖的家。我們成長的過程都會覺得,只要放假了,大學放假了,想回家,吃媽媽這個菜都有媽媽的味道。而今天媽媽不煮了,孩子出去吃,先生也出去吃,現代大都市裡面誘惑很多,先生吃飯不小心會不會踩到地雷,是不是?會不會遇到誘惑?到時候夫妻感情都破裂,請問你們拿多少錢跟我買夫妻的恩愛?買不到!

  所以男女有別,然後發展夫婦有義。我們在湯池有一個老太太,她跟她先生很恩愛。有一天,她年輕的時候,家裡有十口人,煮了九顆雞蛋。大家吃飯的時候,母親很自然的就分給所有的人,自己沒有。這個先生看了之後很心疼,馬上把自己的雞蛋夾到太太的碗裡,妳照顧家裡太辛苦了,給妳吃。那太太又夾回來,你工作太辛苦了,你吃。兩個人在那裡好幾回合,夾來夾去。這個故事誰告訴我們的?他的三兒子。她有三個兒子,兩個已經結婚了,兩個媳婦都說要跟婆婆學夫妻相處。她這個三兒子還沒有結婚,給我們敘述到小時候他父母之間的這個情景,結果夾來夾去,最後那個雞蛋掉地上去了。她的小兒子講到這裡,眼淚流下來。我說這個小兒子不用教他夫妻相處,他父母的這種恩愛的場景深深印在他的心裡,他已經會夫妻相處了。

  所以夫婦有義,夫婦都是情義、道義,給孩子做身教,然後就父子有親。夫婦之間都是吵鬧,都是互相計較,孩子怎麼可能跟父母親?孩子每一天都想著父母是不是又要吵了,又要打架了,又要暴風雨了,他嚇都嚇壞了,怎麼會父子有親?所以我也遇到一些同仁都說,小時候父母常吵架,常常都是自己棉被蓋上流眼淚,都不知道什麼時候睡著了,太傷心了!然後早上一醒過來都要戰戰兢兢,看看暴風雨過去沒有?所以你說常常發生這樣的情況,孩子怎麼可能會健康?

  那這一點,我父母從來沒有吵過架,我母親只要我父親聲音稍微拉高了,她頭就低下來了。所以女人能化家裡面所有的這些情緒,女人柔順如水,那個內功很強的。也因為這樣,父親特別尊重母親,甚至於是我的爺爺奶奶,包含我的叔叔、姑姑都很尊重我母親。因為我母親嫁到我們家,嫁過來隔天,我爸爸就去讀大學了。然後我媽媽的薪水就充公了,就整個家用了。然後早上就要起來做飯,而且還要教書,那時候學生又六十幾個人了。後來又生了三個孩子,還要常常下了課,還要回來,用下課時間跑回來哺乳。有時候累到,下課了,趴下去就昏過去了。然後都是被學生搖醒的,老師,上課了,上課了。睡不醒!這個故事是我爺爺告訴我的。所以我非常感激爺爺奶奶。我們不記得父母的恩德,爺爺奶奶都告訴我們。所以教育是合力,整個影響孩子所有的長輩、老師統統要配合好,把每個人對他的恩時時提醒他,他心中都是充滿感恩,這個孩子健康,以後的人生就是知恩報恩。

  所以我們看這些經句通達人性,夫婦有義,然後就父子有親;父子有親,然後才君臣有正。他連父母都不尊重,他出社會怎麼可能尊重領導?所以夫婦的榜樣直接維繫著整個天下的安定。所以古人對這些倫常的發展洞察得非常清楚。

  妻也者,親之主也;子也者,親之後也,孩子是整個我們祖宗血脈的延續,敢不敬與?孩子是我們的責任,我們要承先啟後把這個家道好好傳下去,對得起祖宗。然後也是一分道義,來成就孩子一生的幸福。我們要把孩子教好,言教、身教、敬教,我們都要下功夫。《弟子規》在哪?在我的家庭的每一個細節當中。「長者立,幼勿坐」,我們家每天都發生;「置冠服,有定位」,我們家每天都發生,都是這樣,孩子就潛移默化,受這個整個家庭的環境影響。再來身教,就處處以身作則。還有一個是言教,你能抓住每個機會教育去提醒孩子,引導孩子。所以這個也需要不斷提升自己。

  比方,唐太宗先生很好的榜樣,在貞觀十八年,他帶著他的孩子,帶著太子,在吃飯的時候,他就問孩子,「你知道飯嗎?」孩子說不知道。請問諸位當父母的兄弟姐妹們,你們有問過孩子,「你知道飯怎麼來的嗎?」有的請舉手。好,謝謝。《朱子治家格言》講,「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包含今天早上李老師有講,跟人家一起吃飯,這個手肘不能打得太開,這個都是抓住機會提醒孩子處處替人著想。他問自己孩子,「你知道飯嗎?」孩子不知道,馬上引導他,都是農夫的血汗才有這些糧食,「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您看早上吃飯問,從飯讓他惜福。

  接著出門坐馬車,他又問兒子,「你知道馬嗎?」兒子說不知道。他馬上引導孩子,馬,你要愛護牠,你假如把牠使用得讓牠過勞了,牠可能會逃走,你要善待牠。這個在我們《群書治要》當中都有。一百八十八頁三百一十四句,「鳥窮則噣」,鳥被逼到困境,牠會用嘴巴來反抗;「獸窮則攫」,獸被逼到困境,用爪來奪取;「人窮則詐」,你把人逼到沒路可以走,他可能就變得要用欺騙的手段;「馬窮則逸」,馬被逼到困境,就要逃奔。所以「自古及今」,從古至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就是你逼迫底下的臣民到走投無路,可能這個君王就非常危險。其實這個就是告訴我們,要善待一切的生命,你善待他,他也會回報你,這個就是時時要存一個仁慈的心。

  接著,剛好他們又坐上舟,坐在船上,太宗又問兒子了,「你知道舟嗎?」兒子說不知道。接著太宗就講了一百八十頁三百零五句,「君者舟也」,你一個國家領導人像舟,「民者水也」,老百姓就像水,「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所以你愛護老百姓,老百姓非常擁護你;你虐待老百姓,很可能他們活不下去,就可能要鬧革命了。其實我們中國的老百姓是全世界最善良的老百姓,今天我們蕭老師也講到。而且這句話,我還曾經聽我們雲南省的一位官員寧處長,他是親身感受。我們雲南省對於整個傳統文化的弘揚非常的盡心,政府的力度很大。從二00九年、二0一0年、二0一一年,每一年都辦道德論壇。結果這個寧處長就說了,他們辦了這個道德論壇,老百姓支持到什麼程度?都提著錢去找他,這樣的課一定要繼續辦,我們全力支持政府。所以他說,我們中國老百姓是全世界最善良的老百姓。這是他當官親身體驗的。

  所以太宗講這句話提醒自己的兒子,以後要當君王,「君以此思危,則危可知矣」。從這樣去提醒自己,要戰戰兢兢愛護老百姓,就不可能有危險了。接著又遇到了樹,唐太宗又問兒子,「你知道樹嗎?」兒子說不知道。接著太宗就引導孩子了,「木從繩則正」,這個木頭能夠用繩墨一彈,就可以切出直的木;「人受諫則聖」,人能接受別人的勸諫,接受經典的教誨,慢慢的他就可以契入聖賢的境界。所以看到樹木能教育,看到船、看到馬、看到飯都可以教育。那請問諸位長輩、兄弟姐妹們,什麼時候可以教育孩子?隨時隨地,你信手拈來。你真正每一天好好的讀《群書治要》,可能每天發生了哪件事,你說,來,爸給你講,春秋時代有一個人叫晏子。又發生了哪一件事,戰國時代,有一個人叫齊威王。你孩子,你這麼下功夫,孩子跟你太親了,是吧!常常都,「爸、爸,來、來,趕快,趕快給我講個故事,我還可以去跟同學分享」。所以當父母的人也要培養自己的魅力,讓孩子非常想要親近你。

  接下來這一段就提醒到,君子確確實實時時「毋不敬」,對人對事對物保持恭敬。而這個恭敬以恭敬自己為最大,自重而後人重,自敬而後人敬。甚至於你自重自敬,都能感別人甚至上天的一種護佑。「天助自助者,天救自救者,天棄自棄者」,自己放棄自己,老天也都很難幫我們。所以人要自重自愛,尤其「身也者,親之支也」,我們的身體是父母血脈的延續,不尊重自己的身體就是不念父母的生育、養育之恩,那就會傷到自己的父母。為什麼?因為「傷其親,是傷其本也」,父母是我們的本,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沒有祖先就沒有我們。所以「傷其本,則支從而亡」,這個本傷了,樹木的本傷了,枝葉可能就都活不下去了。所以我們這個孝道的本缺了,這個家道就鐵定要毀掉了。所以《孝經》提醒我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尊重自己的身體,還有尊重自己的德行。你傷了身,父母擔心;傷了德,父母更痛苦。所以尊重自己的身體跟德行。

  再來尊重太太、尊重兒子,把他教育好。這個三者,是君王他齊家要做,百姓也同樣需要這麼做。所以他做好了,就成為百姓的榜樣。所以「身以及身」,領導者愛護自己的身體、德行,進而老百姓看了效法。「子以及子」,君王認認真真教育下一代,老百姓看了也效法,子以其子。再來「妃以及妃」,非常愛護,感太太幫這個家族傳宗接代、孝順父母、教育孩子的恩德,所以妃以及妃。「君修此三者,可以大化愾於天下」,把這三件事都成為老百姓的榜樣,那深遠的教化就能推廣到全天下去。這個是「敦親」跟大家交流到的例子。

  接著修身當中「反身」,反省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看十六頁第二十七句,經句上講到,這是《論語》的句子,而事實上是《尚書》湯王講的話,「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朕是君王自己的自稱,我本身有罪,請上天不要牽連萬方的人民,不要牽連我的子民;萬方有罪,所有人民的罪,罪在朕躬,都是我的錯,因為我沒有把他們教育好,不能怪他們。

  太宗真正契入這個境界,我們從《貞觀政要》這本書當中看到,貞觀二年發生嚴重的蝗災,蝗蟲過境。結果太宗親自去看災情,他看到這整個穀物被吃得非常嚴重,他就說到,百姓以糧食為命,你們這樣吃下去了,百姓怎麼活?今天有這樣的災害,是我沒有德行,不能把這個災給百姓,你們把這個災應該降在我的身上。百姓有過,在我一個人。結果當下太宗就把一隻蝗蟲拿起來就要吞下去,旁邊的臣子馬上阻止,皇上你這樣吃下去,得病了怎麼辦?太宗說,我就是要把整個災降臨我的身上,我還怕得什麼病?就真的把牠吞下去了。結果這一分至誠的反省、懺悔,那個蝗災在非常短的時間之內突然就消失掉了,就化解掉了。所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是唐朝真實的例子。

  其實離我們最近的清朝都是這樣,清朝的歷史是記載著最清楚的。康熙皇帝他們當時也發生很嚴重的旱災,好多省都沒有下雨。他們都秉承著聖人的教誨,「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自己寫自己的罪過,昭告上天,到天壇去懺悔,而且都是前幾天就齋戒沐浴。結果懺悔完,本來是晴空萬里,等他的疏文念完,慢慢的雲就聚過來,當他回到宮裡,雨就下下來了。所以老祖宗的教誨是什麼?「天人合一」,人心跟整個大自然是一,分不開的。他是一國之君,他有這樣的反省,天下的臣民都受他的感動,都懂得反省自己,人心就因為他的以身作則轉得特別快。根本是人心轉,災難自然就轉。這個是清朝的例子。而且他進宮下雨之後,紛紛各省八百里加急都傳來,各省也都下雨了。

  而這個教誨用在我們管理上,真的很重要。因為我們冷靜下來,一個領導者假如我們不反省,出事了還指責底下的人,那慢慢是非就多了,慢慢大家的士氣都會大打折扣。甚至於有時候責備過頭了,付出很多的人,好的我們沒有讚歎,還罵人,人家心都寒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這個人和,往往領導者的一個態度就有天壤之別。

  舉個例子,松下幸之助,他是在企業界封他經營之神。有一次他的一個工廠燒掉了,發現這個廠長不在。結果他一了解,那個廠長的母親病了一段時間,所以他心急了,又跑去醫院看母親,就出了意外,廠子燒掉了。當然他就自己覺得自己闖了大禍了,可能工作都要丟掉。松下幸之助把他找來,跟他講,你母親病得這麼重,我都沒有關心到,是我的不對,你先安心陪伴母親。然後不只沒有把他辭退,把他調到另外一個工作,不怪他。在這樣的情況,自己這麼大的損失,還是反省自己。其實我們冷靜想一想,這個工廠燒掉了還能回來嗎?回不來。可是松下幸之助在這樣的情況不只沒有指責,他還在這件事情當中查自己的不足。我假如先了解到他的母親這樣,把他都安排好,可能這個事情就不會發生了。而我相信這個員工這一輩子一定死心塌地跟著他。再來,這個事情傳到他整個企業裡,軍心大振,這樣的領導者一輩子跟著他都值了,那是錢買不回來的。

  我們有時候都看到這個有相的物質跟金錢,沒看到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在整個日本企業界有一個管理叫豐田式的管理。而其實豐田式管理,你要進門去的時候,就有一個故事是,有一群我們中國的企業家跑到美國要去學管理,結果飛到那裡,這個美國公司就說了,我們是跟日本豐田學的,他們又坐飛機飛到日本去。結果到了豐田還沒進門,看到豐田門口寫的一行字,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們就坐著飛機回中國來了。真的,我們去跟日本人學,日本人會覺得,你們有沒有腦袋有問題,我們是跟你們的祖宗學的,你們還跑來?我們有一個朋友,他是幼兒園的園長,他跑到日本去學幼兒教學。他那個教授罵他,我們都是跟你老祖宗學的,你還跑來這裡學。

  這個豐田的管理它真的就是這個,「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比方他們的精神,今天一個員工在他的工作上出現問題,他第一個思考,我們所設計出來的工作流程妥不妥當?第一個思考。第二,流程妥當了,我們教導他有沒有教到他會?還是事實上沒有教紮實,他才會出這個錯,就是員工的職前訓練夠不夠?這個非常重要。我們也曾經聽,在一個公益的活動裡面,聽到有領導者在罵,義工怎麼這個做不好,那個做不好?其實我們要冷靜,第一個,他們無私來奉獻很不容易;第二,很可能是我們整個職前這些做事的這些訓練是我們沒有做到位,我們沒有很有章法去進行,才讓他們對這些東西不夠熟悉。所以不能反求諸己,只會讓事情更惡化,反而會打擊很多人的信心。因為人一指責別人,別人的付出跟好都看不到了。所以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不然事情會愈搞愈糟。第二個,職前訓練夠了沒有?

  假如職前的訓練也做紮實了,他還是犯錯,想一想他最近有沒有身體不舒服,才影響他的工作狀態?身體也沒有不舒服,那他家裡親人有沒有出狀況讓他最近心神不寧,擔心很多家裡嚴重的事情?這些都要考慮。假如這些他的情況都考慮完,確實都沒有問題,他還是犯錯了,那就好好珍惜這個機會來教育他,讓他下一次不會再犯這個錯。自始至終反省,然後盡自己的力量,沒有指責那個員工。所以這些精神就是體現了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再來,我們看這個十八頁第三十句,這一句孟子的話也讓我們在反身、反省,很好的提醒。孟子告訴齊宣王,「君之視臣如手足」,君王看待臣屬就像自己的手足,有感有應,「則臣之視君如腹心」,那臣屬看待君王就像自己的心腹一樣了。「君之視臣如犬馬」,君主看待臣子底下的人像犬馬一樣使喚,「則臣之視君如國人」,那下面的人看國君也像路人一樣而已。「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之視君如寇讎」,君王看待底下的人像草芥、塵土,很輕視他們,那臣屬看待君王就如同仇敵一般。

  所以面對任何一件事,或任何一個人的態度、情況,我們都要反省,那都是我們心的反射。依報隨著正報轉,所有一切的境緣都離不開我們的心,而這一點的反思才是修行。因為人只要不能回到自己所遇到的事是自己的錯,他的精神就會落在看別人的錯跟指責別人的錯。那他所遇到的事情決定會愈來愈惡化,不可能愈來愈好。所以人要轉境,一定從心上轉,不管這件事情誰有任何的錯,統統放下,先想自己有什麼錯,這叫懺悔。人一懺悔,深深懺悔,甚至於會懺悔到有一種感受,別人的錯跟我也有關係,可能我之前哪一些話沒講到位,哪一些照顧不到位,或者哪一些行為讓人家信心喪失,才會呈現這個結果。我們往往看到果相的時候,這個人不信任我,看到這個果相,我也付出很多,他怎麼可以不信任我?又在要求了。所以這心念是覺是迷,真的要時時觀照得到才行。

  就像王鳳儀老先生講,「不要道,不要情」,這個不容易。不要道是什麼?不要別人行道,不要求別人行道,只要求自己有沒有盡到自己的本分。那不要情就是,你所有的付出都是道義的,不求回報的。只要有那個求對方回報的心,那其實我們都是有目的的付出了,那別人沒有給我們應當的回饋,我們就報怨了,我以前對他這麼好,他現在怎麼可以冷落我。所以能夠真正,第一個完全先看自己的過在哪,再來還想別人的錯跟自己有什麼關係。真的一個領導者這麼一想,沒有一件事不是自己的問題。這個時候真的體會到,他那個懺會懺得非常的深,他的真心真誠會出來,當他去給相關的人員道歉的時候,能夠感動對方。而不只懺悔自己,還感恩對方的付出。人家的錯放下,只想對方的好。又懺悔自己,又感恩對方,然後又發更大的心願去承擔責任,懺悔、感恩、發願,這樣的心境一定可以感動對方轉這個因緣。所以當我們覺得很有瓶頸的時候,提醒自己三部曲,懺悔、感恩,進而發願。雖然有錯,都是非常寶貴的經驗,不要氣餒,發更大的心來承擔。

  那我們時間也差不多了,剛好是講到這個反身。那說到反身,確實修學傳統文化這個過程,自己還有非常非常多的不足,所以常常想到,自己還是給祖宗蒙羞、給師長蒙羞了。所以自己也不氣餒,帶罪立功,期許自己能夠好好懺悔、感恩、進而發更大的願。那最後,對祖先懺悔,同時也要歌頌自己的祖先,最後以一曲,一首「中華民族頌」,我們共同來緬懷我們的先祖。因為好像不唱唱歌不行了,我有一次在桃園孔廟講課的時候,有一個朋友跑上來,「你今天一定要唱歌,我從很遠的地方來的」,我差點就改行了。謝謝!

  青海的草原,一眼看不完,喜馬拉雅山,峰峰相連到天邊。古聖和先賢,在這裡建家園,風吹雨打中,聳立五千年。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禁得起考驗,只要黃河長江的水不斷。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千秋萬世,直到永遠。

  好,謝謝大家!這幾天的課有很多講得不妥、不到位的地方,還請諸位長輩、兄弟姐妹們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