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華傳統文化進修班—4500年前中國的遠祖是如何教導他的後裔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四集) 2010/12/2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46-0004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早上好。我們進修班的課程,剛好經過一個禮拜,昨天禮拜天,又有許哲女士親自來給我們教誨、勉勵。所以有經典的理論,還有這些仁者、智者的表演,可見得諸位學長的因緣跟使命是很不一般的。宇宙之間沒有一件事情是偶然,從許哲女士一生的演繹、行持,讓我們感覺得到古聖先賢的經典教誨,它不是理論,它就是真正實踐出來的人生體悟,所以叫學儒,叫學聖賢。假如是理論那只是拿來研究,就變儒學了。所以從許哲女士一生給我們的啟發,古聖先賢的經典句句都可以落實在生活當中。我們這幾天談立志、談學習,我們看到許哲女士她在八十年前左右,因為看到一個男子飢餓了非常多天,在角落裡顫抖向她乞討。剛好在之前,她才在一個很高級的餐廳,聽著優美的音樂,在柔美的燈光之下,拿高腳杯喝白蘭地而已。喝完一出來,居然看到這樣的情境,她覺得那個都是我的兄弟姊妹,他們居然過這樣的生活,我還在那裡享受、奢侈。所以當天回去之後,她把華麗的晚禮服脫下來放在衣服當中,然後問自己,其實問自己就是修學當中最重要的,面對自己不自欺,不欺騙自己。她說是穿上華麗的衣服,畫上濃妝是真正的我;還是脫下這些虛華,赤裸裸的像個孩子一樣天真的心,才是真正的我?當天她沉思完之後,她就告訴自己:從今開始,我絕不因為自己的享樂多花一分錢。因為多花我一分錢,就是花我兄弟姊妹的錢。
當下真的是立下了宇宙就是我的家,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兄弟姊妹,我要照顧他們。而這個照顧當中,尤其以孤兒、疾病、貧窮、老者,甚至於是比較沒有依靠的婦女,甚至是先天有殘障的人,鰥寡孤獨這些人,她覺得都是她的兄弟姊妹優先去照顧。這就是我們講的她立定了這個志向,願要大,這個志願發出去了,而且是終其一生都沒有改。所以立志長,立了決心、毅力就下下去了。「君子立志長,小人常立志」,這個志氣沒有真正發出來,遇到一些境界自己就退心,所以決心、毅力是成敗的關鍵。而我們說的志要堅,就是這個志氣、信心要非常的堅定,遇到任何的境界不懷疑、不退縮。我們昨天看許女士侃侃而談,請問大家她有沒有遇到一些挑戰?人生哪有一帆風順的道理?所謂「切實功夫須從難處做去」,一個人要真正有修身的真功夫,需要從哪裡下手?最難的地方下手。孔子講的「先難而後獲」,先從最難的下手,自己的人生、德行才會有真正收穫。假如最難的都不去對治,都挑簡單的,那是消遣正法、消遣傳統文化,不是真正要落實。「真正學問都自苦中得來」,逆境磨鍊人,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一定都有挑戰,這個苦是什麼苦?把面子撕下來的苦。真撕下來了,學而時習之,習是落實,把壞脾氣放下了,身心輕安,不亦悅乎,把傲慢放下來了,心中一片太和之氣,那是快樂的。
許哲女士的心非常的真誠、單純,她不複雜,她不被情緒所牽動、所纏縛,不會被一些雜念把她綁得喘不過氣來。比方她在巴拉圭,在美洲,南美照顧了當地那個時候是猶太人的難民營,又有當地的土著,所以那個人種非常非常多。又是面臨世界戰爭很多的時代,所以他們那個地方號稱聯合國,就知道有多少種族、國家的人在那裡。不知道許哲女士通幾種語言,這個問題倒忘了問。但是她的活到老、學到老,這個精神讓我們太佩服了,二十七歲上小學,四十七歲學護理。我離四十七歲還有十年。所以她的精神讓我們太佩服。我還沒出生,我十年之後才出生,對她的邏輯來講。她四十七歲才開始學護理,學習能夠奉獻社會的能力。六十七歲開養老院,諸位學長,我們好像沒有一個人六十七歲的吧?你們的人生都還沒開始,難怪是人生七十才開始。六十九歲學瑜伽,一百歲更用功學中文,那種學習的精神令我們佩服,「好學近乎智」。而她在巴拉圭的時候,她的心量非常大,但是她所在的單位,不一定能夠跟她有同樣的認知,這個問題很多修道之人必然遇到。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德蕾莎修女的電影,當初她覺得應該去照顧所有印度這些窮人,她所在的教會,覺得怕會捲入種族、宗教之間的衝突,所以她的意見跟教會不一樣。後來她離開教會,沒有得到支持,靠自己的力量把她的組織建立起來,幫助了非常非常多的病人、窮人、老人。而且後來世界各地好多地方,都響應她的善舉,加入她的這個組織。
所以從這幾位仁者的一生,讓我們體會到,一個人的善願會不會遇到真正的阻礙?會不會?不會。告訴大家,人世間、宇宙間的真理是什麼?事事無礙,這個才是真理。為什麼我們在人世間覺得處處有障礙?其實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什麼?是自己的心動了,自己心已經執著那是障礙,那就自己被自己給困死了。大舜的父母這麼樣的對待他,這個障礙大不大?我們一聽這怎麼活得下去?可是大舜經過了家庭的際遇之後,他成就了德行,他的至孝讓他的智慧都打開了,「舜其大孝也與」,孔子讚歎。不只有高度的智慧,因為德為聖人,尊為天子,福報現前。所以貪心障住一個人的福報,瞋恚的心障住一個人的德能,愚痴的心障住一個人的智慧。他純是至孝,無貪、無瞋、無痴,他的福報、德能、智慧就現前。這些智慧、德能、福分是自己明德裡面本有的,怎麼會人家障礙得了?所以人真明白這些道理,不向外去指責、去要求、去攀求,要往內求。所以傳統文化是內學,往內才是真實的學問,才是真正找到根本,「君子務本」。所以舜王給我們證明,這樣的家庭是障礙嗎?不是。而且他的孝行,影響了四千多年的炎黃子孫,向他效法。
所以諸位學長,希不希望影響後代子孫?給我們民族帶個好頭好不好?好,你們說的,好。那告訴大家,一定把最難的事,讓我們遇到好不好?愈難影響得愈深遠,所以他排第一位,二十四孝第一位。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叫真供養,你太容易了,人家覺得那有什麼?最難的人家一看,人家這樣都能做到,我們要趕緊效法。所以諸位學長,你遇到的是最難的事,恭喜你,因為你這一生就是要給後代樹一個榜樣,老天爺選到你了,Congratulation恭喜你。包含佛陀曾經有一次,遇到一個暴君歌利王,支解他的身體。因為那個時候,這個暴君去打獵,佛陀在森林裡修行,那個時候叫忍辱仙人。這個暴君的這些妻妾,服侍他的這些女子,看到忍辱仙人相貌莊嚴,聽他說法。這個君王看到這一幕,人那個瞋恚、嫉妒心就起來,我的女人怎麼聽這個男人講話?不高興。好,你是修行人,我看你修行有多好,我看你能怎麼忍?他就對忍辱仙人支解他的身體,用我們中國的話叫凌遲處死,就是一塊一塊肉把它切下來,就這樣一刀一刀的切。忍辱仙人當下沒有生起瞋恚的心,也沒有生起報復的心,而且心裡面發了一個願,假如我真正成就之後,我第一個人要度的、要幫助的就是這個人。面對對他凌遲處死的人,沒有報復的心,還有感恩的心,是他來考驗我的功夫夠不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凌遲之後,忍辱仙人說假如我發的是真心,我的身體就會恢復原狀。最後真的又恢復原狀。後來忍辱仙人成就了,成就為佛陀,第一個度的就是憍陳如尊者,就是那一世的歌利王。
所以「德比於上則知恥」,我們跟大舜效法、跟佛陀效法。諸位學長,你們有沒有被凌遲過?你們遇到的境界有沒有比忍辱仙人更難的?比起這個境界差多了,在這樣的境界,佛陀都能不瞋恨,還能感激對方。我們時時以這樣的榜樣為模範,人就常生起慚愧心、羞恥的心:比這些聖賢差遠了,不能再蹉跎,不能再隨順貪瞋痴了。而且從這幾個榜樣讓我們知道,障礙是不可能在外的。這幾個例子對我們來講,覺得那太難,但為什麼成就了他們的德行、學問?代表他無礙。所以事事無礙是真的,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來考驗我們功夫夠不夠,來成就我們,讓我們的修行不要不明不白、糊裡糊塗的。諸位學長,我們去參加過考試,那個監考老師進來,好,考卷發下去,你有沒有看過哪個進考場的人,看到那個考卷,說不會寫,氣死我了,然後去打那個監考老師的有沒有?有沒有看過這樣的人?沒有吧,這樣的人精神有點問題了,這個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今天哪個人、哪件事讓我們生氣,我們就去罵那個人、罵那件事,就好像去打那個監考老師一樣。每個人、每件事不就是像發考卷下來,看看我們現在的功夫怎麼樣嗎?人可不能修了一輩子,最後自己的程度都搞不清楚。這就變成什麼?被自己給賣了都不知道。
所以我們要感激所遇到的人事物,是他們讓我們活得明白,知道我們現在的功夫到底到哪裡。人真知道沒有障礙,無礙了,人真正知道每個人是來幫助我們,讓我們了解自己的狀況的,平等心現前、恭敬心現前,對一切人事物恭敬、感謝,哪有對立?哪有衝突?所以真正是「竹密不妨流水過」,那個竹子拉得再緊,水還是流過去。因為水的心清淨,水沒有預設立場,它沒有分別執著它就流過去,它不覺得這個竹子是障礙它的,它可以隨圓就方。「山高豈礙白雲飛」,山再怎麼高,我們覺得是障礙,白雲無心,沒有自我、沒有自私就沒有對立,自然就飄過去了,不會跟人家衝突。人為什麼會衝突?利害衝突。我什麼都不要了,跟誰衝突?就像許哲女士說的,我什麼都沒有要,所以我不生氣,我沒煩惱。從他們這些仁者的人生心境跟處事,都能讓我們得到很多啟示。
許哲女士遇到很多境界,那個時候在巴拉圭,因為理念不和被趕出來,一個女子在異國他鄉。她問自己,當初我到這個地方來,就是為了照顧窮人,我沒有要求任何人要給我什麼。所以現在我也不煩惱、也不生氣,因為我要的我得到了,我照顧他們,我並沒有要求他們要給我錢,要尊重我,不可以這樣對待我,這都不是我求的。所以人時時要不忘初心!我加入弘揚傳統文化,當時候的心態、存心是什麼?很單純,「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自始至終都保持這個最單純的心,就對了,我們不是來要掌聲的,我們不是來要人家尊重的,我們不是來要人照顧的,我們不是來要人侍候的,我們不是來要事事順我的,所以人為什麼有煩惱把初心給忘了。人生每一個緣要牢記,慎始慎終,我一開始來的目的是什麼,一直保持這個冷靜的態度。比方走入婚姻的人,「二人同心,其利斷金」,當初夫妻走入婚姻,就是成就彼此的人生,給彼此一個幸福的家庭未來,這是初心,遇到任何事不能忘了這個方向目標。有沒有哪個女子結婚的時候,坐上花轎,現在沒有花轎了,坐上花車,是花車嗎?新娘車,花車是遊行的時候坐的,新娘車。坐上去這個女子會不會想,好,終於讓我等到這一天,我非搞得他個雞犬不寧不可。有沒有人是這麼嫁出去的?好,等到這一天,我非跟他吵個沒完沒了不可。都不是這樣的,都是像《詩經》裡面講的,「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這個女子的初心就是要去成就這個家庭的家道,去愛護這一家人,成就這一個家庭。
那一天進門夫妻喝交杯酒,那個杯子是同一個葫蘆瓜做的,代表一體不可分,從今以後不分彼此。而且那個酒是甜的,葫蘆瓜是苦的,大家喝過沒有?結婚的回去補喝。很多重要的東西要補,不重要的就不要補了,比方現在很多人流行結婚十年、二十年,還回去拍那個藝術照,這個我就感覺不是很有必要。包含現在結婚都在那裡攀比,拍個結婚照花很多錢,一拍還拍二、三天拍得腰酸背痛,人家叫你嗯,你就要嗯。現在的人不知道在忙什麼,叫做自討苦吃,結果拍了累了好幾天,花了這麼多錢,沒錢還打腫臉充胖子去借。照完了,拍完了抽屜一放關起來,誰看?三年之後、五年之後有人看了,孩子走路還不大穩,抽屜一打開一翻開:媽,這個人是誰?拍照連兒子都認不出來,拍那有啥意思?化妝化得太厚了。所以我覺得我姊姊讓我看得最不舒服,就結婚那一天,為什麼最不自然?因為她不大敢笑,化得很濃,不大敢笑,可能怕妝會有什麼變化。所以人不要搞一些不怎麼有意義的事,瞎忙一場又亂花錢。有意義的事情,就像我們傳統文化裡面強調的這些婚禮,都是很有意義的。諸位學長,你們各地的中心以後可以考慮,剛好自己的同仁要結婚,可以辦個婚禮,透過整個婚禮,把婚姻的意義展現出來。我們中心今年七月份也會辦婚禮,明年,對不起,我日子過得太快了,到時候有些資料再跟大家做交流。所以進門表法喝這杯交杯酒,同甘共苦,這個都是我們對婚姻的初發心,終身不要變。有什麼小摩擦,一提起這個心態就過去了。
所以許哲女士腦筋很清楚,我來的初心,就是服務這些可憐受傷的人、需要的人,滿我的願了!我又沒有求任何人要對我怎麼樣,所以她沒煩惱。後來在自己姊妹的幫助之下,回到了新加坡。當時是先回到馬來西亞,後來因為她姊姊在新加坡,又來到了新加坡。而她人生面對的這些境緣,並沒有障礙住她,最後她還是以自己的德行,帶動了無數的人來跟著她一起付出真心真愛。所以我們發的是真心,任何事絕對障礙不了我們。「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遇到很多境界的時候,好像快過不去了,不是境界的問題,感覺快過不去的時候,就是我們那個執著點最嚴重的時候,真肯放下了,那個路就愈走愈寬廣。所以面對任何境界,意志要堅定,志堅,信心要毫不動搖。昨天我們學長問了幾個問題,其實都跟信心有絕對的關係。所以「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所有的善不能夠不斷增長,根源都是信心出問題。不只長養我們的善心,還成就所有的善事都跟信心有關,所以世間事情的成敗也在信心。
我們看許哲女士她的人生思想,她對自己有信心,所以你看她學習永不放棄,活到老,學到老。再來,她對天理有信心,有記者問她,「妳都照顧他人,誰照顧妳?」許哲女士說「我不用照顧自己,老天爺會照顧我。」這是信心,大家有沒有信心老天爺會照顧我?就像孔子說的「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老天要讓道統從我身上承傳下去,任何人傷不了我。其實人世間的道理,不離兩個字,因果,為什麼許哲女士喜樂?因為她無求。人到無求品自高,寡欲精神爽,無欲則剛。孩子沒什麼欲望,整天笑,所以他能笑一百七十次。請問大家,我們昨天聽許哲女士談了一個多小時的話,我們笑了多少次?下一次應該請我們的同仁拿個計數表按一按,看看可能一個多小時就快一百次。每天都能這樣去領受聖賢教誨,去力行聖賢教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會回歸到赤子之心。大家應該對許哲女士昨天的臉龐特別有印象,大家看像什麼?像嬰兒是不是?「大仁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笑起來連眼睛都不見了。這是反璞歸真,你看儒家、道家都是這麼講,所以這個欲求淡。
而且怎麼得到長壽的果報?仁慈、勤儉、和睦、安靜,所以慈儉和靜這是長壽最重要的原因。仁慈是時時給人快樂,給人安全感,化解人家的恐懼、憂慮,這叫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所以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是吧!昨天許哲女士一個多小時談完了,睡一覺全忘了。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要看門道,她為什麼能有這麼有意義的人生,為什麼長壽,原因在哪裡?把她們人生的智慧,再拿來自己的人生好好去落實力行,我們的人生可以跟她一樣,甚至於超過她。因為你可以跟許哲女士學,可以跟師長學,可以跟大舜學,可以跟孔子學,你把所有聖賢人的智慧統統領納在心上,那就可以真正青出於藍勝於藍,這也是聖賢人最高興的一件事。我們看所有世間的老師,最希望的是哪件事情?學生超過他。父母最高興的就是孩子超過他,有沒有哪個爸爸說我最高興的,就是我這兒子怎麼樣都不如我?有沒有哪個老師很高興所有的學生都不如我?所以我們常說那是師長做得到了,我們做不到,這個話是最傷師長的心了。師長,您能做到,我也能做到,那這是老人家最歡喜聽到的。當我們說出來只有老人家做得到,那個心態就已經不在道中。就好像冉求給夫子講,「非不說子之道」,我不是不歡喜崇敬夫子您的道德修養,「力不足也」,我的能力不夠。有沒有道理?孔子說力不足是什麼情況?「中道而廢」,走到一半走不下去了叫力不足,你連走都還沒走哪叫力不足?「今汝畫」,你是畫地自限,把自己給框死了。所以《孟子》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修學提醒,「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就是要有這樣的心態。其實這句話是顏回夫子說的,後來孟子再把它發揚起來。所以為什麼顏子是復聖,學得這麼好跟他的心態有關,他有志氣,有為者亦若是。
儉,所以「福生於清儉」,清廉、節儉有福氣,而人一生有多少福分是修來的,花光命就沒了,叫祿盡人亡。清儉是清廉、節儉,這個清廉,在漢朝有一位讀書人叫楊震,他非常清廉,他提拔了一個官員叫王密,有一天拿了很多金子晚上要來送給他。楊先生就說,「我是覺得你滿有學識才幹,才推薦你,我算了解你。你怎麼這麼不了解我?還拿金子來。」所以其實人家來賄賂我們,是不信任我們,不信任我們的人格。今天人家要勸我們幾句話,還得要繞半天,那是怕我們承受不了。所以人家在那裡嗯、啊:你就直接講吧,不用對我客氣,要信任我,我承受得了,我沒有心臟病,放馬過來。所以人家跟你建議的時候,都不用繞半天,那也是對你的信任。當下這個王密就說,「反正是晚上沒人知道,你就收起來吧。」楊震先生說,「怎麼沒人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沒人知道?」王密覺得很丟臉就走了。所以以後楊氏的後代叫「四知堂」,而且以前的堂號,都在這個正門的上面寫著自己的堂號。所以這個楊氏後代不敢貪污,為什麼?他一走進去四知堂、四知堂,天知地知,他就很戒慎恐懼。聽說還有一個姓氏的後代也不貪污,包公的後代,包拯,「開封有個包青天」。而且這是明文規定任何只要犯了國法的,就不是他的子孫,死後不能回到自己的祠堂,不承認這樣的子孫,家規甚嚴。所以他的後代,從他開始,秉、賜、彪,楊秉、楊賜、楊彪,四代的人都做到皇帝的老師,四代三公福報到了極點。所以福報來自於清廉、節儉。
我自己體會比較深,我的奶奶四十幾歲身體就不好,吃藥吃了四十幾年,活到八十六歲。因為我奶奶很節儉,所以她的福報就花不完。我從小看奶奶用衛生紙一張分三、四次用,我在旁邊看得都有點看不下去,這麼省幹什麼?不過很微妙,這些家裡的長輩做出來的德行,哪怕我們當時候沒有馬上效法,人還是性本善,把這些德行落在了心地上,那個種子還是落進去了,哪天因緣成熟它就發芽了。我什麼時候發芽?自己工作了,拿到第一個月的薪水一萬八千塊台幣,不多!我心裡想:假如拿這個錢讓我念大學,我都念不了,付不起。我父母還得要養三個孩子同時念大學,不知道嚥了多少的苦,都沒在孩子面前說出來,表現出來。所以更加感激父母、感激家庭,不敢亂花錢。所以勤儉能長壽,能有後福。
再來和氣,心中都是太和之氣,身體當然好。安靜就能妄想少,人的體力、精神都耗在妄想太多,身心都受損,身體就不好,怎麼長壽?所以慈儉和靜是長壽的真因。大家一定要長壽,為什麼?起一個緣分不容易,這一生你的家庭,你身邊的有緣人這麼信任你,你愈長壽,對他們的幫助就愈徹底。緣分很不容易,下一次再遇,都不知道要什麼時候了,好人要怎麼樣?做到底。多活二十年,這二十年能把多少親朋好友的緣分,護念得更好。所以大家好好遵守慈儉和靜,大家都長壽,大家都很好的護念這一生的有緣人,能真正深入經典、深入中華文化,這一生得大利益。這是跟大家講到志要堅,氣要和,許哲女士不生氣。心要細,我們看許哲女士照顧那麼多的老人、病人,都是非常的細膩。而從許哲女士一生的經歷,我們剛剛跟大家強調,信心是個根本,她對天理的信心。再來,也是因為她所做的事情,讓社會大眾非常的信任她,所以就特別支持她。民無信不立,這個立,一個人沒有信用不能在人群立足,包含一個人要做有貢獻的事情,一定是得到人家的信任來支持他,他就能把事情做好。社會大眾給她人力、物力的支持,還有她號召來的這些義工,都來自於對她的信任。我們能不能達到至誠無私,然後自然感來很多人共襄勝舉,這個很重要。我們不能目標很遠大,但是我們的真誠無私不能現前,感不來人群的團結配合。所以本是什麼?《大學》告訴我們「有德此有人」。人從哪來?德行感召來的。《了凡四訓》說「德未修,感未至也」,所以今天想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沒人怎麼辦?沒人在那裡乾著急,都是打煩惱,沒人,從本下手,提升自己的德行就對了。「德不孤,必有鄰」,必有鄰是果,德不孤那個德是因,先有德才有這個果。她的至誠贏得這麼多人的信任!
我們都有很好的理想,一定要從這個根上,德上、信心上去扎根。包含還有個很重要的,對自己有沒有信心?有時候一個好的理想,感來很多人要一起做了,突然走到一半,自己沒信心,後面的人看你沒信心,他也沒底了。我們往回頭一看,我們不玩了好不好?那會讓這些人不知如何是好,不知所措。所以真正跨出去就沒有後路,大家準備好了沒有?這是一條不歸路。那個不歸大家要知道,不歸是什麼?不再回到習氣,不再沉淪,走的是康莊大道,走的是成道之路。而且要有破釜沉舟,不要再往後走,俗話講的「好馬不吃回頭草」,勇往直前。人有這樣的信心跟毅力,很多善緣會出現,很多善巧方便會突然冒出來。所以有一句話講得好,「士有百折不撓之真心,方有萬變不窮之妙用」,讀書人有百折不撓的使命、真心,在他弘道的過程當中,自然會感應萬變不窮之妙用。我們走上教學了,現在的孩子情況很多怎麼辦?方法在哪裡?大家真有真心,你會感來很有經驗的老師,把經驗承傳給你。甚至於在緊要關頭,你腦子裡會突然冒出好方法,只要真心不變;真心退了,慌張了就不行。我們馬來西亞幾位老師很用心在教學,出現很大的瓶頸,剛好今年暑假,幾位老師到了台灣跟陳真老師學習。陳真老師是我在補習班,那時候我還沒考上師範學院,之前就認識了這位陳老師,教書今年四十三年。我還沒到學校去,就去他的教室聽他講課,向他請教、學習。
我們是先承傳倫理,學習到他寶貴的智慧經驗才上講台,而且希望自己的能力早一點提升成就,才好早一天利益自己的學生,剛好遇到這麼好的老師。我福氣還不夠大,沒有很長的時間能夠跟著陳老師學習。後來我後面的同學、朋友,我都推薦他們去,有的很珍惜,跟了一年的都有,後來都成為很優秀的老師。這幾位馬來西亞的老師,就去跟了陳老師好像是二十多天,他們剛好辦了一個活動。跟好,手把手教,面對任何情況,老師為什麼這麼教?馬上可以問,一下就明白了。所以世間學任何精湛的技能,最好的方式都是手把手教,你讀教科書很難出真正契入的人才,所以這些老師很用心,感來這樣的因緣。這次課程,我們剛好有陳老師講課的帶子,也可以安排給大家看一下。有機會我也想說邀請陳老師到我們祖國大陸去,到時候辦課程再通知大家,但是不要告訴別人。我不是偏心,因為這個緣分,也不能一下子鋪得太開,為什麼?帶人是要用精神,你一下班太大了,關懷不到,所以一開始還是小一點。為什麼?因為陳老師去年初大腸癌末期,年初過年我都到醫院去看他。去年的九月份他又站上講台了,就是半年多的時間把病養好了,又上去了。他進那個開刀房之前就說,他對生死沒有恐懼,假如真的活下來,那就是上天有更重要的使命給他。所以真的活下來了,他就義無反顧更大力的去承傳這些教學的經驗。所以今年七月,我們台灣辦的教師營,就有請陳老師出來傳承經驗。所以大家放心,真心這些緣分自然都會感應,OK。我們都是同舟共濟,不分彼此,大家不要瞎操心,把心安住了,真誠現前,慢慢這些緣分都能得到祖先的庇蔭。
我自己教書的經驗,遇到了這些好的老師,然後再加上自己每次遇到一些情境,都提醒自己不能慌,要先把心定下來,方法就出來了。我記得我帶了一個班,這個班還有四大天王,挺不簡單的,每次遇到一些很嚴重的情況,心都快慌起來,都趕緊提醒自己,幸好還活著過來了。我記得有一次,有一個比較乖的男孩子,跑到我前面來說,「老師,我們班最近男孩子乖多了。」因為他們每天來教室都很害怕,老師今天不知道要出什麼招,他們很怕我。我聽完之後笑一笑,但是我冷汗直流,為什麼?因為我每天到教室我也想,我快沒招了,今天不知道會有什麼狀況。所以他怕我,其實我也怕他,只是我把這個怕穩住了,方法就出來了,這句話其實是很有道理的。所以我們也不要想得太複雜,真心時時提起來,用愛、用真誠去面對每個境緣,雖不中亦不遠矣,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偏差,別緊張。「如保赤子,心誠求之」,我們教學的心態,就像抱著一、二個月大的孩子,那麼樣去仔細呵護,就怕他給滑下去了,這麼真誠都不會偏失太多的,都會感來善緣的相助的。
我們這幾天也談到學習的次序,信解行證,這個行是關鍵,能不能提升都在解行相應上。所謂「說得千里,不如行得一步」,我們學習的次序、方法都跟心態分不開,心態我們要明白一句要做一句。你說可是不明白,不明白要問,假如聽不明白,下課就下課了,那學習還是不主動。幾千年來成就的聖哲,學習都是主動,不是被動的。「天助自助者,天救自救者,天棄自棄者」,自己放棄了,孔夫子來幫忙都幫不了。所有人的幫助那是緣分,因是什麼?因是自己恭敬受教才幫得了。有人會講:我這一生都沒遇貴人。這句話可不能講,造孽,為什麼?「倘揜飾,增一辜」。怎麼可能沒有貴人?是我們有眼不識泰山。這句話我的體會很深,我自己也是沒有慧眼,盧叔叔在澳洲的時候,我剛好坐在仁者旁邊,我也看不了泰山,閱歷太淺。其實愈有智慧德行的人愈謙虛,叫「曖曖內含光」,都是厚積薄發,這是真有智慧的人。假如這個人一開始就跟你吹噓他有什麼功業,那不是太有德行的人。我沒這個見識,聽到人家在那吹噓:好厲害。就被他給矇了。反而這個看起來就像自己隔壁家的叔叔,不知道他是高手,真的,過了一、二個禮拜我還看不出來。
有一天這個長者寫了個字條,問我一件事看我知不知道?就把這個字條遞過來。我一看到長者寫的那個字,那真是莊嚴,那個字灑脫,不是一般的心境寫得出來的字,這點我還有點判斷力。所謂「字不敬,心先病」,能寫這麼好的字,很不簡單。說到這裡,你們可不要說,字寫得漂亮的都是修養好,這叫斷章取義。字寫得好有兩種情況,相由心生,字由心生,這是一種。另外一種字好是什麼?刻意要把字寫好,有這個刻意在,這樣的人活得很累,他很在乎別人怎麼看他,都要把這個表相做得很好。人太刻意把表相做好,內在會怎麼樣?就虛。所以人的好要從內自自然然散發,不要太刻意在這個表相當中下功夫。所以你看一切法從心想生,現在的人很喜歡做表面功夫。大家看現在的糖果長什麼樣子?包得好漂亮是不?那一盒你一打開裡面又有一個小盒,這小盒再打開還有一個盒,然後再打開沒幾顆。包得這麼漂亮,請問大家是吃糖果、還是看包裝?人的心都反應在這些細節的事物當中。三十年前的糖果哪有這麼花俏?吃起來又香又濃,那個時候的人實在;三十年之後都做表面,包得很漂亮吃起來不怎麼樣,又貴得要死是吧!
糖果如此,男人、女人也如此,你看現在的男人,還去做美容,都活到什麼分上去!男人是要有氣慨、有德風自然流露,翩翩君子,文質彬彬。做美容真是膚淺到沒法說了。美容還不打緊,居然現在還有整容,整容叫沒有環保概念,破壞自然景觀。破壞自然景觀以後要吃苦頭,你看我們破壞自然景觀,水氾濫,大自然反撲,那叫破壞自然景觀。去整容也是破壞自然景觀,五年、十年之後鼻子痛、嘴巴痛就來了,所以這個道理都是相通的。我們看三十年前的女子很端莊、很耐看,愈看愈有人緣,這個叫耐看。第一次看還好,愈看愈好看,這就是有內涵的人,衣服五十塊的,讓她一穿就變五千塊;沒有氣質的人,五千塊的一穿就像五十塊。你看現在人的工夫都花在這些表面,所以現在的女子很會打扮,你只看外面一娶回家完了。好看能看幾天?能看三天就是功夫了,三天之後每天發生那麼多次,她假如沒有德行、沒有修養,不吵架才怪?所以人現在沒有看源,沒有看本質,找對象重賢德而不是重外表,人現在都沒有這些重要的判斷力、觀念。《朱子治家格言》說的,「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你嫁女兒要找那個有德的女婿,不能看聘金有多少;「娶媳求淑女,毋計厚奩」,不能看嫁妝,要看有沒有德行。「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人的心偏掉了,到處都看到本末倒置,我們看教育,看成績、看學歷,沒看德行。所以我們的心偏了不是外面的問題,我們趕緊從這個根本調心才對。
剛剛跟大家講到這個行,解行相應,境界才能提得上去。而學習的次序,《中庸》告訴我們,「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我們記得這十個字它是知識,這十個字五個態度念念不忘叫智慧、叫學問。怎麼念念不忘?《中庸》告訴我們,「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這一段話好,這叫真實的功夫,我們今天學了不能學到能、不能學到懂,絕不停止,不學則已,一學一定學到會,這個態度重要。「有弗問」,不問則已,不請教則已,一請教一定要把道理給搞懂,「問之弗知弗措也」,沒有真正明白知道就不停止。有時候我們請教人家問題,人家在回答的時候,我們在那裡其實沒懂,幹嘛裝懂?我怕我假如說不懂,會不會他覺得我程度很差?想這麼複雜,起這種念頭那還是面子放不下,而且什麼?不信任對方。你不信任他,還問他幹啥?既然信任他,他還會看我們說,你怎麼這個都不會?他假如有這個態度,他也不是一個有德行的人。你既然信任他,面子拿掉,不懂就趕緊問,人真正要能審問,不把這個虛榮放下問不了。
所以《弟子規》裡面這些學習的方法、心態,講得非常好,「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不只疑問你要問,甚至於什麼?體悟的道理,要主動講給你信任的善知識聽。為什麼?因為怕我們悟錯了,大家注意看,很多修身的人、修行的人:我懂了。結果愈做愈執著,告訴大家這樣的人十個超過一半。他說他懂了,他悟錯了,體悟的道理當中摻雜了自己的執著,自己發現不了。傳統文化的道理應該走到哪,讓人如沐春風。結果我們學傳統文化回到家裡,一般家裡的人都很難接受,這樣的情況超過一半,那不就愈學愈有自己的執著點看不到。其實大家想一想,我們臉上黑了,自己看不看得到?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往往我們的家人看得最清楚。可是他們一提出來,我們的火就上來了,不高興了:人家都說我好,就你說我不好。所以家人的提醒要虛心接受。再來,你信任的人,你要把你悟的東西告訴他,他一聽,他是過來人的話,馬上就可以點出我們體悟有點偏頗的地方,趕緊幫我們修正過來。可是很有意思,像我們這些做弟子的看到師父就發抖,也不匯報修學狀況,這麼好的機會都不匯報,師長也不好指導。所以你看主動匯報這個態度其實很重要,不匯報有時候還是面子問題,有的是太緊張,很多那個緣分就錯失掉了。
「有弗思」,慎思了,「思之弗得」,沒有想到,領悟了,知道怎麼做了,沒有這樣正思惟到領悟不停下來。我們有時候想事情,想一想煩了不想了。不想可以,靜下心來讀經,靜下心來聽經,往往心一靜下來一聽、一思惟,解掉了。我記得一開始前幾年學習,遇到一些煩惱的事,把心靜下來,師父的經教一打開,差不多十五分鐘問題就解了。其實沒多大問題,心量太小而已;一聽心量拓寬了,可以包容宇宙,事就沒了。明辨,「辨之弗明弗措也」,只要明辨一定辨到明白,明辨到明白。「有弗行」,不行則已,真正去落實了,一定落實到非常的篤實、紮實,不做表面文章。這一段話後面還提了一個態度太好了,夫子講「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人家一次會,沒關係,我做一百次;人家十次會,沒關係,我不怕我做一千次。果能以這樣的心境去力行、去學習,「雖愚必明」,愚昧都會變有明智,「雖柔必強」,柔弱都會變成堅強,真正突破,心境就上去了。這是學習的次序。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