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第三屆中華傳統文化進修班—4500年前中國的遠祖是如何教導他的後裔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集)  2010/12/2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46-0003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早上好!在《中庸》當中夫子講,「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恭敬心是道,平等心是道,真誠慈悲心、清淨心是道。所以守好這一顆真心,何處不是道場?比方我們早上吃飯盛粥,盛的時候這個粥滴下來,這個就浪費了。為什麼會滴下來?可能我們心有點慌。為什麼會慌?因為看到蔡老師,蔡老師太凶惡了,發抖,所以滴下來。總是有原因的。或者我們心沒有定,不知道注意力在哪裡,都有可能造成這個東西浪費掉。所以,每一個動作當中都是恭敬謹慎,這是我們很重要的修道下手之處。

  《禮記.曲禮》開篇就說「毋不敬」,對人要敬,對事、對物都要敬,「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不能說對人恭敬,對物品不恭敬,這個就不平等心;一切時、一切處守好真心。所以我們「忠信以存心,敬慎以行己,平恕以待人」。我們心裡常常都是存著忠信,這個忠是盡心盡力做好本分,盡心盡力為他人著想,這叫為人盡忠。其實我們修道當中最大的一個突破,就是放下自私自利。怎麼放下?你愈想不放下,它就愈來。轉個念頭,從今天開始,念念為人著想,不要想自己,慢慢的這個自私自利就淡了。信,誠信,時時守住真誠的態度,答應別人的事情絕對不忘,甚至自己發的願絕對不忘,用這樣的心態來存心。

  敬慎以行己,一切時、一切處恭敬謹慎,對人、對事、對物。比方說我們今天打開經典,用敬慎的態度,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敬慎容不容易保持?比方說我們聽師長講課,一開始的時候聽是聚精會神,覺得如貧得寶,太好了,太受益了。兩年之後呢?聽課的狀態恭敬有沒有保持?我們在修學上很強調精進,進是進步,提升,所以恭敬應該是愈來愈提升才對。但有可能兩年之後,我們聽師長講課會打瞌睡,這個就提醒我們,我們沒有敬慎的態度不斷保持、不斷提升。所以在修學當中,時時要勘驗自我,我是在進步,還是在退步?修學的路上怕就怕什麼?怕被自己給賣了都不知道,自己不清楚自己的狀況,可能還覺得學得很好。比方我們的真誠心有沒有提升?我們的慈悲心、為人設想的心有沒有提升?我們的平等心有沒有提升?我們謙卑的態度有沒有提升?只要有一個心態退了,基本上就全退了。我有謙卑一點了,但是我不慈悲,有沒有可能?一真一切真,一妄就一切都是虛妄。都可以從這幾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心性有沒有在精進提升當中。比方謙恭待人,可能我們負責的事多了,課講多了,在對人講話的時候態度不一樣,有點傲氣,有點官氣,那就被污染了,清淨心被傲慢污染了。時時得提醒自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不能染上這些習氣。所以,「曲禮」開篇講的,對我們提醒就很重要,從恭敬下手,毋不敬。哪怕是一張紙、一枝筆,甚至一滴水,都要有敬慎的態度,不要糟蹋。

  平恕以待人,跟人相處,平等心。《弟子規》說,「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這都是平等的心,不能有高下去衡量別人。從財富、從地位、從修學這種高下見去看人,就帶著一種傲氣。恕是寬恕,感同身受,設身處地去跟人相處。尤其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其實從一個人的人生的因緣來看,假如他現在的行為不好,他這一生可能就是不幸的人,他才會造成現在這種行為。你從整體去看他,你對他生不起氣來。我們就是什麼才會生氣?執著,執著在他現在的行為,就生氣了。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他年齡都多大了,連這個都不懂?一大堆妄念就出來了。假如冷靜下來,他沒有好的家庭、沒有好的教育才會這樣。他好不容易得人身,「人之初,性本善」,要好好珍惜,好好提升自己的靈性。我們堅信人之初,性本善,不會看任何人不順眼,堅信,信任他有本善,進一步,盡我們的力量幫助他恢復本善,如此而已。

  人與人的緣分就是這麼單純,沒有很複雜。你說我要幫他,他不接受。第一,我們心態、方法對不對?第二,他真不接受我,你可以找別人,他能接受的人,你去請他。第三,我跟其他的人他都不接受,那再等一會,是吧!要有耐心。等不是乾等,不是發呆,等是什麼?造緣。我提升得愈好,他看到了,慢慢的更有信心。所以,跟這個人緣分還沒到,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不然我們在那裡等,這些人跟我緣分還沒到,等一下等一下,等到緣分成熟了,自己能力不夠。所以,重中之重還在提升自己的境界,「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開自己的智慧,沒有智慧,很多人跟你關係很好,到時候也幫不上忙。

  這段話是在《五種遺規》當中,對我們立身處世很好的提醒。敬也是福報,所謂福田心耕。福田大分三項,恩田、悲田、敬田。知恩報恩的人有福;慈悲為懷的人有福,他悲田;事事對人、對事、對物恭敬的人也有福。我們看一個人,人家交代事情給他做,他受人之託,忠人之事,這是恭敬的態度。這樣的人福氣不斷增長,包含他在團體、社會當中的信用不斷提升,他怎麼會沒有機會、沒有福報?

  昨天跟大家談到目前的這些跡象,二00九年、二0一0年災難頻率比較高,又有二0一二年的預言,又有科學家二0一三年的推測,太陽風暴。我們因為有機會讀經典,比較不會恐慌。我有時候想一想,這個世間的人沒學傳統文化,他們怎麼過日子?我都有點納悶,他們的心怎麼安得了?我也很佩服他們。大家可以抽點空去問一下那些還沒有學傳統文化的,他們看到現在社會這麼亂,又有這麼多世界末日的預言,他們的心到底是怎麼考慮未來的?是不是今朝有酒,管不了這麼多了。我們明理了,知道根源,根源是人心不善。所以我們很清楚自己要斷惡修善,進而盡力的勸人斷惡修善,能扭轉多少,盡力去做,理得心安。人不明理,說心能安那都是騙人的,那是裝得心很安,作夢可能還是作惡夢都說不定。

  諸位學長們,您有沒有把握二0一二年來的時候你不會受災難,有沒有把握?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縱使受災難了,你有沒有把握不惶恐?你假如有把握不惶恐,那死你也不怕了,是吧!好死好超生,你能很鎮定,一個人很鎮定的時候,再大的災禍到的時候,他不會糊裡糊塗。所以這也是個重要的功夫。當然我們也不能說我們做好事一定有好報,這句話有沒有道理?有道理。但是,一定有好報這是對的,但請問什麼時候報?很多道理它有深度、有廣度。但問題是這句話沒錯,可能錯在人的心態,比方他在做好事的時候,心裡一直想「我趕快有好報,我趕快有好報」,他就有求的執著。結果突然遇到一件壞事的時候,麻煩了,「我做這麼多好事,居然是這樣,這經典騙人的」,他可能就落入一個瓶頸,突破不了。所以。一定有好報,不一定是明年報,也不一定是五年之後報,有可能要下輩子才報,但是他一定有報。有些人今天做好事,明天就報,每個人不一樣,就像種子撒下去,每顆種子它不一樣,有的比較實在,有的比較虛,實在的它一定先發芽。人的心只要有執著點,他往後就會出現苦,求不得的苦。所以我們在行善的過程當中,心裡面不要求好報,說坦白的,應該都覺得那是我的本分,做得理得心安,而不是要去貪求果報。

  我曾經看到一個故事,讓我非常佩服。就是玄奘大師,在我們佛門那是貢獻數一數二的高僧,他翻譯的經典可能是最多的。為了人民,為了整個正法久住,奉獻一生。後來集結幾百人翻譯經典,我們每一個人都受到玄奘大師的恩澤庇蔭。結果玄奘大師老了,臨終以前生病,大家想一想,你假如為了人民、正法做了一輩子,結果老的時候還生一場大病,我們馬上起的念頭是什麼?在這些關鍵時候,我們起的念頭就是我們修學的狀態,可以看清自己的狀態。突如其來的狀況,往往能看出我們的心境的狀態在哪裡。比方說人家無理過來,馬上火氣上來,這是真實狀況。不是人家很恭敬的對你,你也很恭敬的對他,有時候還看不出自己的境界。包含一個陌生人跟你迎面而來撞你一下,你瞬間的念頭是什麼?假如那個瞬間是他撞你,你還跟他說對不起,那你修養不錯。人家一撞你,你瞬間可以說對不起,那個我執就很淡,就只想著撞到人,那個對不起就脫口而出。假如人家一撞你,你火氣就先上來,這個瞋恚心還很重。

  人家錯了,我們都先道歉為好。為什麼?雖然他錯了,可能他先起來的是火氣。這個人給你撞了,他身體受衝撞,他一下子可能起來的是火氣,他不會一下子先想說我撞你,一般的人他還沒有修身以前,這很正常。可是當他撞你,你還先給他說對不起,他那個火就沒地方發了。然後他馬上覺得,是我撞他的,「沒有,沒有,對不起,對不起,是我對不起」,不會衝突了。所以會衝突,哪怕是對方錯,也是我們修養不夠。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能響、能對立、能衝突,俗話講的一般見識;能衝突得起來,水平差不多,沒有什麼好怪別人的。所以玄奘大師馬上起念,是不是我把經給翻錯了?時時生怕給人不好的影響。奉獻一生,心上沒有任何落痕跡,念念誠惶誠恐,怕有損於人,這種敬慎的態度令我們非常佩服。

  朱熹夫子有一次剛好生病,有一個醫生,他病了很久,這個醫生把他醫好了。病很久的人一下子被醫好了,欣喜若狂,很高興,他不由自主寫了一個感謝他的話,就給了這個醫生。結果這個醫生離開幾天之後他的病又犯了,他馬上了解情況,那個人去哪,趕緊我要找到他。旁邊的人說算了,你何必跟他計較。他說我不是要跟他計較,因為我寫了讚歎的詞給他,我怕誤了下一個人。假如這個醫生說你看朱夫子也讚歎我,也信任他,又給他治病了,朱夫子覺得他有責任。他不是說生氣那個人沒把他治好,原來是這個心境。結果就這一念,時時就是為人著想,後來他病就好了。所以,病要真好,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念念為人想,不忍人家痛苦、受難,這個才是健康長壽的因。所以朱夫子那顆心難得。我們從這些事,這些聖賢給我們的表演,我們聽完,就用這樣的心境處世待人,那玄奘大師的處世精神就跟你合而為一了。

  大家在這四十五天當中有一科是德育故事,可能這四十五天下來,我們所學的德育故事會超過一百篇。假如是用心學,那就有一百個聖賢人的精神跟你合而為一,是麼?這個「是麼」是不是山西話?因為我看「暖春」看得太多遍。所以人是很容易受環境影響,看一定要看好片子,「非聖書,屏勿視」。假如一百個聖賢的精神你都用心跟他效法、學習,他的英魂、他的精神就跟你合而為一了,請問大家,你不成聖賢都難,是吧?善學了,不成聖賢都難,不善學,學一輩子都很難,難易不在外,在自己的心態上。所以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每個人的時候不一定。所以行善不要去求好的回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自然會來。就跟農夫耕田,為什麼農夫樂天知命?因為他在耕作跟天地萬物相處的時候,他從中得到啟示。他知道春耕夏長,秋就能收。有沒有哪個農夫,春在那裡耕的時候,就在那裡著急明天能不能收割?他假如一著急,可能就跟孟子講的「揠苗助長」一樣,去把那個苗拉一拉,拉到最後都死了。有沒有哪個農夫去拉?你們有沒有見過哪個農夫去拉的?所以孟子講給誰聽?講給農夫聽?

  古人很有味道,知道我們成人面子比較重,都是用譬喻,肯聽的人就聽懂了,不肯聽的人不跟他結冤仇。就像《詩經》一打開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因為關雎那個鳥類,牠找到一個伴侶終身就不換,牠很忠誠。就希望每個人讀了之後,突然想到,可以人而不如鳥乎?可以人而不如狐狸乎?你看狐狸要死的時候,一定要最後一口氣要面向牠住的地方,落葉歸根,飲水思源,來提醒我們。這個揠苗助長提醒我們,比方我們做領導、我們做父母、我們做老師的人,有沒有急於求成,把孩子給拉、拉,拉壞了。急功近利,捨本逐末,現在這個現象太多了。古人確實對我們很愛護,把這些我們很可能犯的心態上的問題,都用這些成語故事給我們提醒。

  所以,行善不能等,一個人能斷惡修善很勇猛,他的福報很快就現前,一有福,再大的災難來,他也沒事。比方一個人很有福,他去打仗,槍林彈雨都打不死他。大家不要緊張,我剛剛站起來是覺得老祖宗講得對,什麼叫天人感應?你很真誠的時候,所有的萬物都會配合你,是吧!但是我們的功夫還差,比方說「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那個功夫就更高了。假如你,比方說你講課的時候,說不孝的人天打雷劈,你一講完,霹靂一聲,那你功夫挺好,老天爺都配合你來給大家講課。我剛剛講到哪裡?槍林彈雨的時候,子彈到你這裡,咻,就過去了。你假如有認識那些老的軍人,你去問,真的有這種事。明明就是九死一生,就是他活,明明不該死的就死了。比方說在壕溝裡面,躲得很底下,結果那個子彈突然到那裡就咻就下去了。愈有人生歷練的人,對這些事就愈敏銳,因為他看多了。

  這個在歷史當中,比方「李忠避震」,《二十四孝》元朝的孝子,一萬多戶全倒,只有他一戶沒倒。歷史當中記載,地震整個震過來,到他們家分成兩條,經過他們家以後又合成一條。大家有沒有信心地震到你們家的時候分成兩條?「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我講到這裡想到誰?想到夫子,夫子好幾次面對生死存亡的關頭,夫子說:「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老天爺假如不願意這個道統文化斷掉,誰也傷不了我,這個叫「能以身任天下後世者,天不能絕」。他有這種為往聖繼絕學的使命,這個絕可以指的不會讓他走投無路。往往很多境界很嚴苛,都是在考驗我們是不是發的是真心,只要是真的,最後都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以個人行善要及時,人的財富,有銀行裡那本帳本的財富,還有一個是積德行善的帳本。而一個人的災禍到的時候,錢是買不回他的命,是化不了他的災,哪怕他是全國首富,他們家災難來的時候他也化不了。除非他趕緊行善積德,存在陰德裡面,那個才化得了災。我們曾經看過很多很有錢的人,他要栽培他家裡的人,最後他家裡人短命,不能滿他的願。但是很少人在這樣的人生際遇當中,回過頭來反省自己跟自己家庭的陰德,這種功德有沒有積累?真正有積累行善功德,都能逢凶化吉。而我們不止考慮自己、考慮家庭而已。我們這幾天聽好幾個學長都談到,要好好的在自己的故鄉去播撒傳統文化的種子,這一念很可貴,心懷著故鄉、懷著社會。而我們要問自己,自己的德行能不能達到護蔭你那個地方不遭難,目標要定在這裡,我在的地方我這個地區不遭難。

  昨天跟大家講到,我們台灣一些朋友去請教師長:奇怪,我們南投寺院很多,宣講儒道釋很多,反而災難怎麼在這裡?結果我們師長講到,興不興旺不是看蓋了多少佛寺,是有沒有真正去依教奉行的,那個才是實質的東西。接著老人家講,你們去問一下,懺公老和尚的地方有沒有遭難?懺公在水里,離集集特別近,離震央特別近,他的寺院沒事。不止他的寺院沒事,水里一帶的災難特別小。為什麼?還是老祖宗講的,人心的問題,因為這位有德行的長者,在當地長期給這些大眾講聖賢的教誨。所以人聽了以後心都比較善良,縱使有這麼大的災難,這個行善的地區它不遭難。這些情況都可以在我們現前發生的事去觀察。所以,根源還是教學為先,愈多人明理,愈多人行善,災就消了。

  昨天剛好跟大家提到,我是二00四年底跟師長第一次見面交談,第一次一起吃飯,沒吃飽。為什麼沒吃飽?沒吃飽是結果,原因在哪裡?原因在對師父的教誨自己沒做到,很慚愧,就吃不飽。不過慚愧要化成動力,努力去改進就好,下一次還得吃飽,因為吃飽了好幹活。而印象很深是跟師父一見面,師父的第一句話,我這一輩子都不會忘。師父說「學儒就要學孔子,學道就要學老子,學佛就要學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句話假如用心聽,學儒學孔子,什麼時候學?right now,當下學。這句話聽到心裡面去了,從今天開始,誰是我的榜樣?孔子、老子、佛陀。我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有沒有跟聖人看齊?人假如是這樣來要求、觀照自己,德日進,過日少,因為「德比於上則知恥」。人為什麼不積極?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而且很容易「我這樣不錯了,像他們都沒有我認真」。假如這樣比,一定進步不了。要「德比於上則知恥,欲比於下」,欲望比於下,「則知足」。人能夠時時這樣要求自己,他就很容易看到自己的問題,因為我們跟聖人的差距很大,馬上就要趕緊急起直追。欲望跟一般的人,甚至跟下層的人比,就知足了。你不要去跟人家攀比,跟有錢人攀比累死了。

  其實人的欲望愈重,他的靈性一定是往下拖的,一定是活得很累的。其實我們看身邊的人很喜歡攀比,他累不累?好累!而且還不是他累而已,全家人被他拖著累。比方說當他兒子就累了:人家都考幾分,你才考幾分!當她先生累了:人家都賺多少,你賺多少!曾經有位大學教授,他是屬於國家尖端科技的人才,但是錢不是賺得很多。他太太每天就嘮叨,你看人家某某副教授,都已經車子、房子怎麼樣,你怎麼還是這樣?最後逼到不行,跳樓自殺。你說一個人執著了,他身邊的人都累。我們應該是給身邊的人幸福美滿,怎麼是給他們罪受?而我們更要提醒自己,不要增長下一代的欲望,那就害了他一輩子。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你養成他的奢侈,你會賺很多錢,他不一定能賺那麼多錢。所以,「愛之不以道」,你愛護孩子不遵守真理、道理,「適所以害之也」,你反而害了他。

  師長這段話也提醒我們,從今以後向夫子、向聖人們看齊。諸位學長,我們說學儒要學孔子,這句話聽下來以後,您的腦海裡浮現什麼影像沒有?還是腦中一片空白?現在做個試驗,來,諸位學長,你的腦海裡浮現什麼?說說看。溫良恭儉讓。很好。您是浮現字還是浮現夫子的樣子?樣子。你們作夢曾經夢到夫子嗎?還是因為看《孔子傳》?假如是真正夢到,你這個誠心不得了。孔子在世的時候,那種對古聖先賢的尊崇,喝湯的時候在湯裡看到堯帝,抬起頭來在牆上看到大禹,作夢的時候夢到周公,真的是至誠感通。所以我們假如到現在還沒有夢到,大家看著辦吧。當然反思,更發奮勇猛,趕緊讓聖賢人來給我摸摸頭。我們有個朋友說夢到子貢給他煮麵吃,也不錯。

  我們這個四十五天的學習,前面我們談的是學貴立志,學習的心態決定了我們學習的效果,首先要立志。立了志以後,我們要能遵循學習的次序,次序是信解行證,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而信解行證,這個信還是有深淺,隨著自己去力行之後,去體證之後,信心還是會不斷提升起來。一個人什麼時候是真正證入聖賢境界?他信解行完全是融成一體的時候,他就是契入那個狀況。當然我們過程當中,還是要充分理解經典的意思,理解完以後進一步要落實,這就是行。而這個解的過程當中,還要透過博學、審問,「心有疑,隨札記」,不然理解錯了,落實可能就偏掉了。慎思、明辨之後才是行,篤行。所以,我們現在讀誦,我們現在一起切磋、聽課,都屬於解的部分。可是善學的人,可能在聽著聽著,雖然在理解,他一理解馬上心境就轉,馬上執著就放下,這個狀態是善學。解中馬上就行,當下轉自己的心念,放下自己的執著、習氣。很多人行中有解,他在處世待人當中,時時以經典觀照自己,念念保持覺照、理智,那他也行中有解。

  康熙皇帝曾經講過一段話,其實都是跟這些學習的次第完全相應,康熙皇帝說到,「講論得之最速,思慮得之最深,力行得之最實」。我們看,我們聽別人講課,吸收的東西很快,為什麼?台上三分鐘,台下三年功,而且他一定是積累了,他去領悟了,他才能講出來給人聽。其實聽課是很能把人家的經驗、智慧吸收進來,得之最速。但是聽課的心態就很重要,假如我們去吸收別人講課的內容,是為了又去講給人聽,這個受益就很有限,而且是帶著很重的名利心在學東西。這樣子的話,他聽的都是在腦子聽,都是記在本子上,沒入心。之後他又講給別人聽,人家又說你怎麼這個都懂,又很崇拜他,他就愈來愈覺得自己了不起。那是記問之學。所以這個雖然可以很快的吸收到別人的經驗,但是那個心不能夾雜功利心去吸收。而且更重要的,聽了之後,要思慮的是我怎麼落實在我自己的,因為人家講的情況,不見得跟我們的家庭,不見得跟我們的工作、生活一樣,就要靠我們懂得去把人家的經驗轉化到自己的人生來落實,叫思慮得之最深。真正做了,力行,得之最實。

  一個人的境界跟智慧能提升,一定來自於解行相應,解行只要不相應,一定退步。這個《弟子規》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不力行,但學文」,只是學而已,「長浮華,成何人」。所以,學了之後一定要去做,不然就會落到長浮華。「但力行,不學文」,我們也看到有的朋友他很認真、很熱心,他埋著頭一直幹,但是他是「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他沒有古聖先賢的智慧來修正自己,有時候自己做錯了還不知道,甚至於自以為是,最後變閉門造車,就麻煩了。

  有一次子路跟夫子在一起,夫子就問他:「汝聞六言六蔽矣乎?」子路講沒有。孔子就告訴他:「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我們看,一個人很仁慈好不好?好。但如果他不學,這個好可能會變成愚昧。為什麼?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你給人慈悲,給人方便,最後是害了他;害了他不打緊,假如又誤了事情,那就不好。所以,仁慈的人還要有智慧,不能被人家耍得團團轉。好仁不好學,他仁慈的特質,可是他沒有好好向聖賢人學習。所以要學顏回的不貳過是不容易的,不容易也得學。「好知」,他很喜歡智慧,很嚮往,但是他卻沒有好好跟聖賢人學習,「其蔽也蕩」。你看那個有的腦子很聰明的,慢慢的你就會看出他放蕩不羈。「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他很講信用,可是沒有學習經典之後,那個信就變得很拘謹,不會變通。賊害誰?賊害自己,最後還會賊害他人。比方說有個人叫尾生,有一天跟一個女子約在橋下見面。結果突然下起大雨來,然後他就覺得我是守信的人,不能離開,他就抱著那個柱子,最後就被淹死了。你說他守不守信?他守信的特質還比我們強,結果最後連命都沒了。學還是很重要!「好直不好學」,這個人很正直,「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從這裡我們就看學重要,你看很正直的人,他沒有經過經典調教他,太衝了,不給人留顏面。或者很勇,可是他不明理的時候,可能一些事情人家把他引導錯了,他就犯上作亂都有可能,他沒勇他還犯上不了。最後好剛不好學,這個人就很狂了。

  這個是用來要求自己,假如看到這樣的人,你要欣賞他的仁、智、信、直、勇、剛,然後好好去協助他走到中道當中來。你不要學了這段話之後,反而都不欣賞他的本質,然後就挑他的毛病。所以有時候我們學的心態不對,也會愈學愈刻薄。我們複習一下XY軸。所有的經典的句子像藥一樣,這個藥你用不對,它還是會毒害自己、毒害別人,用對了,心態對了,這個藥效才能發揮。所以我們也不可小看深入經典的重要,深入了才能明理,力行才能在道中,不然任己見,昧理真,就麻煩了。昧理真之後,不會變通之後,反而讓人家生反感,學得都學得像書呆子一樣,都跟社會格格不入,給人壓力又很大。聖賢的學問活活潑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我曾經聽同修有談到,有一次剛好師長去接受印度教的款待,隨行就有幾個學生一起去。印度教他們吃飯是用手抓,人家很歡喜接待,煮了很多豐盛的菜。大家坐下去,師長很自然的就吃了,結果旁邊有位學生從頭到尾不肯吃。他說用手抓,真髒。你看他就不會變通,要想到哪一句?入境隨俗。你心裡有執著,融不進去人家的習俗跟因緣裡面去,這就是執著點。所以學要學得活潑,不能給人壓力,常常讓人如沐春風才對。

  有一次在澳洲,剛好有個飯店的老闆,女老闆,她希望師長到他們飯店去吃個飯。剛好有機會去了她們那裡,真的在她們那裡吃飯。然後她就給安排的人說到,你讓老人家到我這吃飯,我好親近親近老人家。他說好,沒問題,當天就幫她安排。結果她一進來要坐的時候,把她安排到師父旁邊的位子,然後她就站在那裡說,怎麼那麼近?安排的人說,妳不是要親近親近嗎?最近的位子留給妳。她就坐下來了,結果坐下來,離得很近,頭一轉,看到師父皮膚很光滑,她就忍不住說,師父,你真是天生麗質!結果她講完之後,那個氣氛大家可想而知,大家都笑了。突然對面一位修行比較久的人就對著她說:什麼天生麗質?叫法相莊嚴!那個人被這麼一說,有點搞不清楚狀況,不知所措。她一下那麼高興,就好像一個孩子見到老朋友歡歡喜喜,那個大人啪一巴掌就給她,她都還搞不清楚狀況。真的,我們有時候,人家小孩子很高興的時候,我們大人給他發脾氣,他可能三天緩不過神來,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結果當下那個本來很歡喜的氣氛就變得很凝重,其他的人也不知道怎麼辦。師父馬上就接話:天生麗質就天生麗質,大家吃飯。隨時恆順大眾,而且是什麼?體會到人家的心境,沒有執著到人家的言語上面,是吧!天生麗質已經是她腦子裡面最高級的讚歎詞,她又還沒學過法相莊嚴,你怎麼叫人家講那種這麼專業的話?所以我們不能懂了一些道理,變苛刻就麻煩了。

  所以,人處世待人要讓人如沐春風,要見人家的心性、善意,不要著在人家的行為跟他的言語當中,不要執著相。比方我們曾經,像我在當老師的時候,在小學裡,當學生的家長拿著一顆這麼大的泰國芭樂,然後說,老師,這是我家自己種的。你說那個禮很重,我們感覺到那個家長對我們的那種誠心,那可能沒有多少錢,可是那種心意不是錢買得到的。但是假如我們在大都市裡面受污染,都是用錢來衡量,「拜託!拿這個來給我」,那就麻煩了。不只對人會這樣,連對自己的父母有時候不知不覺都是這個態度。比方說在鄉下的父母,到了學校,大學在城市裡,來看我們,手上拎的都是家裡的土產。結果兒子看到爸爸、媽媽站在那裡,衣服還有點灰塵:「你來幹什麼!回去啦!」我們已經被這個虛華的世界給污染,看到什麼?只看到虛榮,體會不到父母坐那麼遠的車,拿的那個都是最香的、沒有農藥的,最健康的東西,我們都感受不到。所以處世時時能夠跟人交心,很重要。對人家的真心馬上可以領受,感謝,哪怕人家是惡意,我們用真心去應,慢慢他都能感化,日久見人心。人生單純一點,不要求人事物,守住自己這一顆心就對了,就很單純了。一個人要常生智慧,最重要的他要提升他的靈性,而提升靈性一定要解行相應,理解一句就好好去做一句,學一句做一句非常重要。

  接著,學習的方法,「讀誦受持,為人演說」。學習的方法首先先讀誦,熟悉了經文,我們才能在處世當中用經文來觀照自己。受持就是讀熟了經典,放在心中,然後不斷的對照自己,改正自己,這個是受持。能不斷改正,當自己一言一行都跟經典相應,就可以演說。做出來的行為給世間人做榜樣,表演,做的當中就在說法。從我們的身上看到溫良恭儉讓,人家已經肯定、接受傳統文化,這就是說法,這是身教勝過言教。在朱子的《讀書法》當中有提到,學習「循序漸進」,在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一個心態就是不要求快,人一求快就有貪念,就有急躁、浮躁在裡面。所以聖賢人留給我們一句話講到,「為學第一功夫」,從哪裡下手?首先要下的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首先要把浮躁調伏。什麼時候調?什麼時候降浮躁?隨時隨地。《弟子規》說,「字不敬,心先病」,「寬轉彎,勿觸棱」,「寬為限」,這個都是在調急躁,「步從容,立端正」都是,寫字一浮躁字就亂了。隨時都要調這個浮躁的心,循序漸進學,學一本就專在這一本,一門深入。甚至於學一本當中,也從頭到尾這樣好好學,不要跳。因為每一本書的編輯都有它很深的含義在裡面,那都是這些聖賢人的設想,你假如跳來跳去,你就沒有辦法領受他這麼安排對我們修學的考慮在哪裡。

  我們這一次主要深入什麼?老祖宗傳了五千年的文化,綱領都很簡單,才能傳那麼久;你複雜了,人家記、傳就不方便。最重要的,五倫、八德。我們其實這四十五天就是把我們五倫八德,做人的根、德行的根牢牢的紮住就對了。有了這個根,再對一本經典深入的話,就能開智慧,但一定要先有這個德行的基礎,不然深入再多的經典,還是會落到記問之學,因為它沒有根。其實我們注意看,很多在學術界裡面,他也很能夠講這些經典,但是他家庭不一定幸福,他的兒子不一定聽他的話,那就是因為他沒有德行去感。而且大家注意看,假如一個人沒有真德行,哪怕他經典講得再好,沒有人會願意跟他學,沒有人願意承傳他的志向,因為他自己本身也沒志向,他是把這個學術的東西當作他謀生的工具而已。所以,我們想到聖賢人提醒我們,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所有的學問不會超過五倫。我們完全把五倫八德的道理融通了,您以後接觸任何人事物,學任何經典,完全都能會歸到這個根上來,您會觸類旁通。五倫八德是我們學習的內容,我們就是要深入這五倫八德。我們講《德育故事》,就是五倫八德的表演給我們看,我們講《一日常規》、講禮,就是把五倫的道理完全落實在生活的細節裡面,完全是相融的。這是循序漸進。

  再來是「熟讀精思」,還是要下功夫把這些經教要念熟,它才能起觀照,而且時時想著,這個思也是思慮如何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世待人,叫熟讀精思,這第二個。第三「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這六點是《朱子讀書法》給我們學習也是很好的提醒。我們看這個「虛心涵泳」,就領會老祖宗教誨要非常謙退、謙卑。有時候會變成什麼?自己遇到一些情況,沒有好好去面對,反而把經典的句子拿來做藉口。比方自己要退縮了,就說隨緣就好,你看把經典拿來變藉口。那個叫隨便,該是我們要盡的本分我們不去盡,叫隨便,就不叫隨緣。所以隨緣二字,它包含能夠洞察自己,也能洞察整個因緣具不具足,那是要高度智慧才辦得到,不能隨便拿來講。比方說我們遇到一些瓶頸,是應該去突破的,但是自己又沒有拿出勇氣來,然後又告訴別人,先修自己吧。話有沒有錯?話都沒有錯,心有沒有錯自己知道。所以假如沒有虛心涵泳,慢慢都變成找藉口的時候愈來愈多經句可以用,就很麻煩。

  「切己體察」,每個經句拿來是對照自己。這又是一個重點,因為我們假如在學經典的時候,看到每一句是看別人不對,就落入一個誤區,它出不來,很厲害,它會變成一個慣性,習慣就變自然,調不過來。我以前也犯了不少這種毛病,《論語》裡面,君子、小人的句子特別多。我以前讀了,一讀到「君子喻於義」、「君子和而不同」,一讀君子,君子、君子,一讀小人,都想到別人。其實君子跟小人是誰?首先要先看得清楚自己,才看得清楚別人,這個就沒有切己體察。要轉過來,君子都是別人,才能學習得到別人的長處。小人都是自己,才能把內心最髒的東西挖出來,不然愈藏愈深,很麻煩,這是切己。所以顏回好學是我們的好榜樣,孔子教導他「克己復禮」,克己就是這些經句都是來要求、對治自己的。

  還有「著緊用功」就不能夠鬆懈,一鬆懈,不進則退。大家有沒有划過船是逆流而上?有划過的話,那個逆流而上,你只要休息,這個船就一直往下,你就划不到目標。還包含學習要到什麼樣的心態才能進步?當你的頭著火了,你接著要做什麼?救火。有沒有哪個人頭著火的時候,我先喝杯咖啡再說吧。你那種用功的程度就要像救火一樣,你沒有其他念頭,趕緊勇猛精進,不然我沒命了。《了凡四訓》講,「天下聰明俊秀不少」,很有基礎的人、很聰明的人太多了,為什麼不能成就?「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就是因循茍且,怠惰了,誤了一生的大事。所以,著緊用功就是要精進不懈怠,每一秒鐘都不可懈怠,不能一秒空過,不能一句話空說,開口就是對人有益的話。

  最後「居敬持志」,我們剛剛一開始也跟大家交流,什麼時候都是保持一個敬慎的態度。持志,志向念念不忘,所說、所做、所學都是往這個目標,跟這個目標不相應的妄念放下,言行統統不要去打閒岔,就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勇往直前,為往聖繼絕學。現在跟為往聖繼絕學沒關的事不要做了,那就不講閒話了,那就不做一些浪費時間的事了。甚至要求自己,連念頭都要往自己的這個志向、目標是相應的。

  早上先跟大家分享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