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十六集) 2010/11/3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28-0036
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好!我們上一節課,就德育故事「緒餘」四篇對忠的詮釋,我們一起學習了一遍。第四段後面,剛剛講到的,我再給大家比較仔細講解一下。剛剛最後一段,是女子在國家動亂的時候,奮勇殺敵,挺身而出。而本來女子她是柔順,她的天職是相夫教子,可是面對這種危難關頭,她們也是當仁不讓,出來挽救國家,扭轉乾坤。所以這裡講到:
【但當此過渡時代。強弱兩派。勢不並立。彼狡焉思啟者。】
這個『狡焉』就是指這些懷著貪詐、野心的人。『思啟』,這個「啟」就好像他們要興起,他們要把國家取而代之。所以是:
【方耽耽雄視。】
我們說虎視眈眈的野心。
【以待天擇。】
這個『天擇』是弱肉強食,國家那個時候比較危困,他們就趁虛而入,想要取而代之,這個都是不忠的行為。而這個時候,這麼樣的危險,這麼樣危急的時候:
【若不得繡旂錦甲。】
這個『旂』跟國旗的旗相通的,這個「旂」也就是旗的一種。所以這個時候若不得女子,這個『繡旂錦甲』就是女子軍,若不得這些女子拿著戰旗,披著盔甲,衝鋒陷陣。
【馳突槍風彈雨間。】
這些女子反而是衝在前頭,不畏生死。我們想像在戰場當中女子衝鋒陷陣,男人看到這個景象做何感想!所以:
【虎帳健兒。】
指這些軍人,男人。
【安知無甘心巾幗者。】
這個『巾幗』是女人用的首飾,後來是指女人的代稱。我們說巾幗英雄指的都是女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當仁不讓。所以當有女人衝鋒陷陣的時候,這些虎帳健兒,一定有人看了之後,不甘心落在女人之後的。女人的這種行為就激起了他的氣概、鬥志,所以:
【而囊括全宇。】
男子被這麼激勵,就立志為天下太平,要平定這個戰亂。這麼一激勵,就毫無所懼,來奮勇殺敵。
【將待何時。】
當下他被激勵之後,就竭盡全力的為國家平亂。所以:
【天下興亡。人人有責。】
確確實實,沒有國,哪有家?覆巢之下無完卵,真正國家滅亡了,那整個人民就沒有好日子過了。所以女子在這個時候,也是責無旁貸,扛起這個時代的責任。
【盡心女子。】
盡忠盡力的女子。
【盍興乎來。】
『盍』就是何不;『興』就是奮起,奮然而起。這句話也是期勉女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共赴國難。
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雖然沒有戰亂,在我們自己華人在的地方。其實在目前,世界上很多地區都有戰亂。所以一來我們要很感激國恩,國家沒有戰亂,沒有整個國家領導,整個政府系統的運作、軍隊的保護,那不可能有這樣的安定。雖然國家沒有戰亂,但我們這個時代的華人,共同面對的一個民族文化承傳的責任,我們這一代人不傳,五千年的文化可能就斷送在我們的手上。在歷代幾千年來,有朝代更替,但是文化沒有滅絕,都承傳下來,所以代代都有聖賢輩出。而這一代文化沒有承傳,我們看近二、三十年,下一代的教育狀況,那是一落千丈。沒有文化的教育,「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所以文化的復興比什麼都重要!
文化斷了,後面的人接不上來,那我們就對不起祖先、對不起後代。我們很可能從一個最悠久的民族,變成一個短視、不知道德的民族。所以這個危難比五千年任何一次危難都要重。我讀到這裡的時候也很感佩,就是在我們接觸這麼多弘揚中華文化的同胞、志士仁人當中,女子都比男子多,包含學習的認真態度、參與程度,都是女子多。所以看到這個現象,我們為男子漢要非常知恥,覺得羞恥,都不如女子。大丈夫應該更有擔當,承擔起文化復興的責任。所以我們效法歷代的忠臣,來盡我們這分中華兒女的赤子之心。而在忠臣當中,我們最熟悉的,是漢朝末年後來協助劉備建立蜀國的諸葛孔明先生。他有一篇文章,讀書人講,讀這篇「出師表」,不哭者不忠,因為他字字句句都是衷心的流露。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七十四頁。
我們簡單介紹一下作者諸葛亮先生,諸葛是複姓,名亮,字孔明。諸葛孔明先生他是山東琅琊郡陽都縣人。他早年隱居在隆中,劉備三顧茅廬就是在隆中,他的家中。隆中是在湖北襄陽西邊二十里左右的地方。他在那裡躬耕田園,過著農耕的生活。其實,讀書人都是等待利益人民的機緣,「窮則獨善其身」,機緣沒成熟,他也不強求,他能安貧樂道;「達則兼善天下」,有機會可以利益老百姓,再怎麼艱難,他也會扛起責任。當時候他躬耕田園,剛好那個時候曹操近逼劉備,所以劉備那個時候也很危急。而劉備有一個很好的軍師徐庶,也是個賢者。結果曹操用計,寫了一封偽書,冒充是徐庶的母親寫的,然後說她危難,叫徐庶趕緊回家來。徐庶也是孝子,看了之後,萬分焦急,亂了方寸,結果就向劉備請辭。那是為了自己的母親,劉備他也不可能去阻止,因為古人都知道孝為先。劉備也很感傷,就目送徐庶離開,當下剛好有樹林,劉備命令把這些樹砍掉,我看不到徐庶了。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劉備很重情義,也很尊重這些賢者。
結果目送之後,過了一段時間,徐庶又騎馬回來了。劉備就又驚又喜,「您怎麼回來了?」徐庶字元直,稱他的名,「元直,您是不是不走了?」結果元直講到,「我一時因為母親的事,整個思緒都亂了,忘了一件大事,有一個比我賢德之人,您可以去請他出來幫助您。」劉備問,「這位先生比起您如何?」元直講,「跟我比的話,我是駑馬,他是麒麟;我是烏鴉,他是鳳凰。」元直對諸葛亮這個朋友也非常的佩服。所以一個人德行,好到讓他的好友都這麼佩服他,不容易!後來就是徐庶推薦了諸葛孔明,讓劉備去請他出來。
而徐庶後來回到家裡,才知道中了曹操的計。所以有時候人生遇到一些很緊急的事,得要先冷靜。因為這件事情讓他的好朋友司馬徽先生知道之後,馬上非常難過的說,「元直中計了。」為什麼?我感覺讀書人,他們很知人,他們了解元直的母親是非常忠烈之人,哪怕真的被曹操抓去了,都不可能讓他的兒子棄明投暗。因為劉備是漢室正統宗族的人,是漢景帝的兒子,中山靖王的後人,他是帝胄之後,是皇族,他是正統,不可能讓自己的孩子去投一個專權跋扈的臣子,「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尊重皇帝。所以司馬徽先生說,「元直不回去還好,不回去,他母親還不一定有生命危險;回去了,他母親一定覺得見不得人,必死無疑。」很了解一個賢者的母親,是非常有氣節的。結果真的,他的母親就自殺了。這是請諸葛孔明,有一段這樣的典故。
結果劉備是三顧茅廬請孔明,三次,前兩次都沒有遇到孔明先生。後面一次去的時候,剛好孔明在睡午覺,劉備很惜才,不忍驚動他,讓他先好好休息,醒過來才見他。結果兩人交談,劉備就感覺孔明先生沒有離開他這個茅廬,就對天下的形勢分析得非常透徹,就可以推演出來三分天下的局勢。所以劉備覺得,喜遇這麼樣賢德之人,就請他出山。我們想,為什麼孔明先生願意出來?我相信,主要是劉備的仁慈之心,真正想造福老百姓,才能觸動這樣的賢人。你假如是給他多少的俸祿,那請不出這樣的人。所以後來出來幫助劉備跟孫權,這是江南一帶的孫權,聯合破曹操於赤壁。這是在歷史當中很有名的赤壁之戰。之後建立了蜀漢,與魏、吳三分天下,他當了蜀漢的丞相。
結果劉備臨死前,付託他輔佐後主劉禪。他是積極建設國家,然後要復興漢室。先後六次北伐中原,就是討伐魏國。後來第六次的時候,因為積勞成疾,就病逝在軍中。而他是用一省,就是現在四川這個地方,一省的力量來討伐、力抗整個中原地帶,很不簡單。確實,漢室命數已盡,孤臣無力可回天,孔明那個時候,好幾次都是快要打勝仗了,最後就因為糧草,還有一些緣不具足,就沒有成功。而他所建立的人才制度,在他死後,又能讓蜀漢維持了二十九年。所以他是真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很有德行的讀書人。我們來看「前出師表」的經文。
【臣亮言。】
這是向君王上表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是在建興五年,要北伐的時候,駐軍在漢中,正要出發伐魏的時候寫的。諸葛亮講到:
【先帝創業未半。】
這個『先帝』就是指劉備,他是蜀漢昭烈帝。『創業未半』,劉備先生想要匡扶漢室,這是他的事業。「創業未半」:
【而中道崩殂。】
還沒有完成這個事業。『中道』就是中途、半途。『崩殂』,君王死叫「崩」,公侯去世叫薨,而唐朝那個時候,一般二品以上的大員去世也叫薨,劉備是帝王,稱崩,「殂」也是死的意思。
【今天下三分。】
魏、蜀、吳三國鼎立。
【益州罷弊。】
這個『罷』就是疲勞,『弊』是非常貧困。當時因為吳國殺害了關羽,劉備、關羽、張飛是桃園三結義的兄弟之情,所以劉備非常氣憤就出兵討伐吳國,但是打了敗仗。打了敗仗之後,整個軍隊損失很大,走那麼遠,很多的錢糧都耗掉了。伐吳失敗,結果南方的蠻族又叛亂,這種種的因素,確實整個國家是疲弊不堪的。因為只要是動兵,都要徵兵徵糧。所以: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這個『誠』是實在,這個實在是我們國家存亡的關頭,關鍵時刻。這個『之秋』是指關頭、時候。所以我們從這一段也可以感受到,孔明先生那個時候治理這樣的蜀國是相當不容易,所以他享年只有五十四歲。他當時出關幫助劉備的時候,只有二十七歲,這麼年輕智慧就這麼高、能力這麼好,不簡單!所以我們在文章後面也可以了解到,從二十七歲到他走五十四歲,這二十七年當中幾乎都是勞心勞力、嘔心瀝血,在為了整個國家。所以一開始向劉禪(皇帝),分析了現在國家的情勢。雖然形勢如此: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
這個『侍衛』,都是指在旁事奉、保衛,就是比較近的這些臣子,都毫不懈怠,在整個朝廷之內來輔佐皇帝、輔佐陛下。而:
【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
這些忠心、忠勇的將士,『忘身』,其實就是置死生於度外,隨時準備效命疆場,為國犧牲,叫『忘身於外』。分析到這內外的臣子,都非常的盡忠職守。
【蓋追先帝之殊遇。】
『蓋』就是只因,『追』就是追念,時時都想到先帝對他們的恩德,對他們特別的優厚、禮遇這分恩情。
【欲報之於陛下也。】
他們念著這分恩,盡忠於陛下,來報答先帝的恩德。這個『陛下』是對皇帝的稱呼。以前見皇帝,要轉達這些奏摺的時候,匯報事情都是先請身邊的這些侍衛之臣,他們這臣子在台階之下候著,上去傳達。所以「陛下」也就是指皇上,也是很尊敬、很恭敬的一種表現。
【誠宜開張聖聽。】
這個『誠』字都是當實在應該;『宜』是應該。『開張』是擴大;『聖聽』就是擴大見聞,等於是兼聽則明,多聽聽這些臣子的諫言。所以唐朝的魏徵先生說的,「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你都不能接納很多的雅言,只偏信某一個臣子這些話語,很可能就會看錯事情。所以要「集眾思,廣忠益」才好,集思廣益。
【以光先帝遺德。】
光大先帝的遺德,應該指劉備當時候也是非常尊重這些賢臣,廣納他們的意見。所以也是勉勵劉禪,要效法他的父親,廣納雅言才能:
【恢宏志士之氣。】
這個『恢弘』就是整個能夠振奮、發揚這些志士的信心。他們一看,皇帝這麼能接納雅言,他們更積極的來奉獻自己的智慧、力量。
【不宜妄自菲薄。】
『不宜』就是不能隨便,『妄』是胡亂,『妄自菲薄』就是看輕自己,不知自重。所以不能隨便看輕自己,講一些衰喪、喪氣的話,要自立自強。
【引喻失義。】
『引喻』是引證、譬喻,就是引用一些不合義理的事例、言語,他舉的這個譬喻不合義理。其實就是強調現在這個時候應該是引一些振奮人心的歷史。可能那個時候,劉禪引了一些失敗的例子,可能說,「你看看他們都做不成」,讓這整個國家的士氣就受影響,為什麼?他是一國之君。所以這個也是提醒他、勸諫他,這麼妄自菲薄,『引喻失義』,自己都不自重,那臣子他們就可能覺得多講話也沒用了。所以自助,而後人助,而後天助。
【以塞忠諫之路也。】
我們妄自菲薄,引喻失義的態度,很可能就阻塞了這些忠臣來勸諫。所以一開始也強調,希望陛下能夠廣開言路,修德圖強,修養自己道德,不要妄自菲薄,然後能振興國家。而這裡面很強調一個為君者重要的修養,就是納諫,然後才能集整個眾臣的智慧來治理國家。所以《中庸》裡面有「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首先,「曰:修身也」,廣納雅言,這個就是修養;二是「尊賢也」,尊重這些大臣的智慧跟意見。所以這一段,它相當重要。第二段講到: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宮中』是宮廷皇室;『府中』,宰相府。其實指的就是整個國家的行政系統、行政的體系,應該『俱為一體』,都應該是一致的。不能宮廷裡一套法律,整個行政系統又另外一套法律,那人心就不平了。所以有一句俗話叫「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樣人心才能平。法律都是要求人民,王宮、貴族都可以貪贓枉法,那這個國家一定亂的。所以也是提醒陛下要奉公守法,要帶領老百姓守法。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這個『陟』是升進,提升官員;『罰』是處罰;『臧』是好、是善的意思;『否』是壞、惡的意思。所以這個是賞善罰惡都應該符合國家的規定。『不宜異同』,其實這個是偏義複詞,就是不宜有異,這個「異同」裡面主要是強調這個異字。假如一個領導者,隨自己的喜好,高興不高興就賞就罰,完全就沒有法律了。「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上梁不正,下梁就歪掉了,所以陛下一定要能依照法制賞罰分明,不能有所偏私。
【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若是有遇到『作姦犯科』,那就是做壞事、犯法、為非作歹、觸犯法律的,這樣的人,這樣的事件。或者是做很多忠善的、好事的,這樣的人,這樣的事件。『宜付有司』,應該交付給負責這些事的官吏。「有司」就是指官吏,這個司就是專司,他專門負責的工作,屬於他管轄範圍的,你要讓他去做,各盡其職。然後,『論其刑賞』,秉公處理,按照法律去處理。
『以昭陛下平明之治』,這個「昭」就是彰顯、表明,陛下公平、開明的政治。『不宜偏私』,不應該隨個人喜好,用感情去處理,就偏頗、不公平了。『使內外異法也』,宮廷內或者跟陛下關係好的是一套法律,對待老百姓又是另外一套,這個就不妥當。不公平、不平,人心就會怨,就會有不滿。人心不平,國家就會出狀況。所以這一段最重要強調公平治國、依法治國的重要性。這是第二段。接著我們看第三段講到: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這裡提到『郭攸之、費禕』,他們兩個是從事侍中的職位,對整個皇宮裡面這些生活,還有百官這些啟奏的事情,他們都是先負責處理,再向皇帝稟報,這都是近臣。『董允』是黃門侍郎,宮中的侍衛,負責保護皇帝的。『此皆良實』,都是賢良、忠實,非常忠心的人,又很有德行。『志慮忠純』就是志忠,他們的存心非常忠誠。「慮」,其實就是志忠慮純,他們的思慮非常的專注,謀事專心致志,而且也很有遠見、智慧,能怎麼把事情做得更好,他們都很有謀略。所以「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又提到先帝劉備。「簡拔」就是選取出來,然後『遺』,留給陛下您,能夠輔佐好您的工作。所以從這裡,我們看到劉備身為一個父親,也是非常用心良苦,都是很好的選拔、栽培這些人才,為國所用,然後來輔佐他自己的兒子。而且劉備臨終的時候交代他的兒子,「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個都是很難得的對後代的教誨。
【愚以為宮中之事。】
這個『愚』是孔明先生的自稱,他很謙虛,用愚來稱呼自己。我認為宮中的事不分大小。
【事無大小。悉以咨之。】
『悉』就是統統,『咨』是詢問、商量,都可以找他們這幾位大臣好好的商議。所以可見這幾位大臣做事謹慎,值得信任。商量好了,不要倉促去做。
【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
這個字(裨)念必,『裨』是很有幫助、很有助益。所以『裨補缺漏』就是補救缺點、漏洞。
【有所廣益。】
多聽聽他們的意見,一定可以補忽略的部分,補不足的部分,然後讓事做得更圓滿。『有所廣益』,「廣益」就是有大的好處、大的利益。接著,剛剛是文臣,接下來講武將。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
這裡我們看到,提到『將軍向寵』,他帶兵也是很嚴謹,在討伐吳國的時候,蜀漢軍隊損失很大,只有向寵損失非常的小,所以他帶兵也是非常有睿智,在這些比較不利的狀況之下,還能夠應對得很得體、從容。所以『性』是品格,『性行淑均』,這個「淑」是指善良,「均」是公正,意思就是他的品格、德行非常善良,行事公正。所以這也是性淑行均,行是行事,均是公正,行事公正,性淑是品性善良。『曉暢軍事』,「曉」是通達,對這些軍事的道理、原則了然於心,很清楚。所以『試用於昔日』,這個「昔日」就是曾經用過,曾經試用過他,表現非常值得信任,能力非常好,所以先帝劉備稱他是能幹。
【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後主即位之後,大家一致肯定向寵,以他為中部督,應該就是軍事的統帥,統領整個戍衛軍,國家很重要的這些軍隊。
【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
孔明說到,他認為軍隊裡面、軍營裡面這些事,都可以詢問,找向寵將軍商量。
【必能使行陣和睦。】
這個『行陣』其實就是指軍隊,行伍之間,他能夠帶得很好。應該都是有德,以身作則,而且很重要,很會用人。
【優劣得所。】
『得所』就是用人得當。他能用人之長,避人之短,讓他這些底下的人,放在他適當可以發揮的位置。一個是文臣,一個是舉武將的部分。接著講到: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親賢臣』,聽取賢臣的這些寶貴意見,重用這些賢臣。然後能『遠小人』,在這裡念怨,一般念遠是指距離,距離的遠近。念怨的時候,他是懂得避開、懂得疏遠,那不是指距離了,是懂得不要受他影響,疏遠一點。所以在很多經文當中都有提到,比方《朱子治家格言》,「狎暱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屈志老成就是有智慧、有經驗的人,就是「親賢臣」同樣的意思。《文昌帝君陰騭文》裡面講到,「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於身心」,你親近善人,你每天德行增長;「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於眉睫」,你去接近這些惡人,很多不好的習染上身了,很多惡緣可能就出現了,災禍就來了。我們看很多人,他去做一些壞事,就是被一些惡緣給牽動的。這裡分析到,「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興隆」就是強盛,漢朝強盛是相當受到歷代的肯定。所以我們華人稱為漢人,這個跟漢朝在整個歷史,還有整個國際的那種聲望,也是很有關係的。我們都稱華人叫唐人、漢人;唐人街,就是漢朝、唐朝非常強盛。而「先漢」指的是西漢還有東漢前期,這都屬於先漢。
【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這個『後漢』指的是東漢末年。『親小人』,這小人是指宦官,還有外戚,外戚就是皇帝媽媽那邊的親戚,這些舅舅,這些外戚。董卓,這些都屬於外戚干政,弄得朝廷很混亂。所以『傾頹』,「傾頹」就是要倒塌了,要滅亡的意思。
【先帝在時。】
就是劉備在的時候。
【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每次講到這段歷史,就是後漢的傾頹,常常都是很感嘆,非常的痛惜、傷痛,很哀憫,覺得很遺憾,在桓帝、靈帝那時候的親小人,信這些宦官、外戚,最後就亂政。所以一個國家領導者的態度,會直接影響整個國家的命運,他親小人,可能很快國家朝政就整個衰敗了。所以愈高的領導,愈要戰戰兢兢,以德來服人,時時不管是國家的政策還是用人,都要跟這些經典相應才好。《孝經》裡面「諸侯章」,一國的國君,舉的是「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會跟這些宦官,這些小人在一起,一定沒有守住制節謹度,一定都是吃喝玩樂,一定都是傲慢,不聽勸。所以愈高的領導,一定要謹記《孝經》這一段後面引《詩經》講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所以治國如此,治家亦如此。一個為人父母,甚至為人長輩、為人老師,都能守住親賢臣,都能守住親近有德之人,那孩子、學生會效法,都喜歡親近聖賢、親近經書。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
舉了這些賢臣。
【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舉到侍中,剛剛有講過,郭攸之、費禕都是擔任侍中的位置;尚書,那時候是陳震當尚書;長史是張裔當長史,等於是宰相府的幕僚長,那時候稱長史;參軍,管軍隊的一個職位,那時候是蔣琬擔任參軍。舉的這幾個臣子,『此悉』就是全部都是『貞亮死節之臣』。「貞」是忠貞;「亮」跟體諒的諒相通,就是非常守信、實在的人,稱亮;「死節」,就是能為節義而犧牲叫死節。像有這樣德行的臣子,但願陛下親近他們,向他們學習。『信之』,要信任他們。不信任臣子,臣子就很難發揮,很難利益國家。假如能夠親近、能信任他們,讓他們好好去發揮,則漢室的興盛,『隆』是興盛,『可計日而待』,「計日而待」指的就是很快的、不用太久的意思。
這三段主要強調,治國當中很關鍵的,叫舉忠賢的臣。所以孔明真的是非常仔細,交代這些重要的事情,都把這些忠臣舉薦出來,提醒後主,要好好的親近他們,好好信任,用他們。所以這也是點出了治國當中親賢是重要的關鍵。真正懂得尊重、親近賢人,才能感得賢人,能夠一起為國來付出。你不尊重賢人,賢人他又不是為了這些功名利祿而來,可能就留不住人。接著下一段,也是孔明先生他真情的流露,說到:
【臣本布衣。】
『布衣』是指平民。麻衣,用麻做的衣服。一般比較富貴的人,他是用蠶絲做的錦衣。
【躬耕於南陽。】
『躬』是親自,『耕』是種地,親自耕種於『南陽』。這裡的「南陽」,指的是湖北省襄陽縣二十里隆中這個地方。
【苟全性命於亂世。】
苟且保全了性命,在這個亂世當中。東漢末年,確實是很亂,群雄割據,都是戰亂。
【不求聞達於諸侯。】
沒有希求,『聞達』就是顯達、顯貴於諸侯,沒有想過要謀得什麼官位。
【先帝不以臣卑鄙。】
先帝不嫌棄臣,這個『卑鄙』,「卑」是低下,「鄙」是卑陋、鄙陋的意思,這也是孔明先生自謙。而當時候,劉備他是漢室的後代,他也是皇族,所以身分還是很顯貴的。而孔明先生,他只是一介平民,劉備居然能夠:
【猥自枉屈。】
這個『猥』是委屈,委屈自己、貶抑自己,然後能屈下到我這裡來,這等於以高貴的身分,屈下來拜訪我這個平民。那個時候,皇帝也是稱劉備叫皇叔,叫劉皇叔,所以他的身分是皇帝的叔叔。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這個『顧』是拜訪,三次誠心的來拜訪我,而且是在草房之中。所以非常的誠心,想要為這個時代,為國家舉賢才,而且這也是非常肯定、信任孔明的賢德跟智慧。所以:
【諮臣以當世之事。】
這個『諮』是詢問。詢問哪些事?詢問怎麼挽救這個時局的事情,怎麼救民於水火,當今怎麼來解困這個危難。所以有所謂「隆中對」,在隆中,這個草廬之中,孔明先生跟劉備所談的話,就稱為隆中對。結果就剖析出來可以三分天下的局勢。由於這一分信任跟知遇之恩:
【由是感激。】
因為劉備能屈尊,為百姓、為天下舉賢才,又能這麼信任他。這些聖賢人都是至情至義之人,很講情義。所以因為這一分知遇之恩,他很感動、很感激:
【遂許先帝以驅馳。】
這個『遂許』是答應了,跟著劉備出來,為這個蒼生請命。這個『驅馳』有奔走效力的意思。而且出來的時候,確實是劉備最困難的時候。所以:
【後值傾覆。】
出來沒多久,就碰到了重大的失敗。因為在獻帝建安十三年,當時候曹操的軍隊,幾十萬大軍壓境,劉備軍隊很少。然後,那個時候荊州的負責人劉表,有兩個孩子。結果劉表去世,他小兒子又篡了位,後來又投降曹操。整個局勢就非常不利,荊州就失陷了,很多老百姓都願意跟著劉備走,覺得他仁慈。軍隊又跟著老百姓走,走得就慢,所以就被曹操的大軍給追上。那就很危急,包含劉備的妻兒,統統都陷在亂軍當中。所以那個時候,就是在湖北的當陽遇到兵敗了。所以這個趙子龍,他是幾次出入敵軍,把一些重要的皇族救出來,尤其是救了阿斗。那個時候,劉備的妻子糜夫人,她已經受傷,走不動了,但是趙子龍不可能不管夫人。但是糜夫人知道,又要救她,又要救阿斗,是不可能的。所以糜夫人也很忠烈,就投井自盡了,讓趙子龍沒有後顧之憂,可以解救阿斗出去。所以在長阪坡的時候,趙子龍是在幾十萬大軍當中突圍。他們當時遇到很大的危難,都靠這些忠臣解困。包含到長阪坡,也是因為張飛很忠勇,站在那裡,一夫當關,萬夫莫敵,把曹操的軍隊給嚇退了。那個時候兵敗:
【受任於敗軍之際。】
接受大任,在危難之中,在軍隊潰散的時候,委以大任。
【奉命於危難之間。】
來穩住這個艱難的局面。從那個時候開始,那個時候是建安十二年,孔明出山,到他寫這一封表是建興五年,總共經歷了二十一年。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我們看這二十一年是怎麼熬過來的,就是這分忠心。所以史書上評論孔明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後,下一段講到:
【先帝知臣謹慎。】
先帝很了解臣子我處事非常謹慎。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就是託孤給他,把後主劉禪付託給他。而且還交代他的兒子,要侍奉宰相孔明,像侍奉自己的父親一樣,提醒他的兒子。
【受命以來。】
接受了這個付託以來。
【夙夜憂勤。】
『夙』是早晨,『夜』是指夜晚,從早晨到夜晚,就是日夜不斷,非常的憂慮、勤奮,常常是為國憂心。
【恐託付不效。】
唯恐不能夠做好所託付的任務。這個『不效』就是做得不好、不成功。
【以傷先帝之明。】
假如他被託付了而沒做好,就會傷害他先帝的英明。可能後世的人覺得,這個劉備不知人,用人不當,怎麼會用諸葛孔明。他怕自己做不好,傷害、羞辱了劉備的英明。
【故五月渡瀘。】
所以付託給他,好好輔佐劉禪,更重要的也是輔佐劉禪匡扶漢室,他時時不敢忘了復興漢室的責任。所以五月的時候,渡過『瀘水』,這個「瀘水」是在雲南的一條河。他要去平南蠻,這是在建興三年五月的時候南征。
【深入不毛。】
『不毛』就是非常荒瘠,就是貧瘠、蠻荒,荒廢貧瘠不能耕種的地方。『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
他平反了南蠻,而且他們的首領叫孟獲,諸葛孔明是用智慧、用誠心感化他,七擒七縱,把他放走,最後他佩服他的德行,歸順了。
【兵甲已足。】
士兵盔甲,其實就是軍備已經準備好了。
【當獎率三軍。】
鼓舞士氣,率領三軍:
【北定中原。】
要北伐,平定中原。
【庶竭駑鈍。】
這個『竭』就是竭盡自己的力量。『庶竭駑鈍』就是寄望自己能盡自己的微薄之力。「駑鈍」也是他自謙,駑是劣馬,比較差的馬,鈍是刀不利。駑鈍也是自謙,盡自己的微薄之力,毫無保留,絕不保留。
【攘除姦凶。】
這個『攘除』是消滅、排除。『姦凶』,奸邪凶惡之人。其實就是指謀反的這些人,奪取漢室的人。所以這樣才能夠: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復興了漢室之後,『還於舊都』。西漢的首都是長安,東漢是洛陽,這個「還於舊都」應該是指還於洛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這樣才能夠真正報先帝的恩,也是盡我為陛下之臣的本分。
【至於斟酌損益。】
這個『斟酌』就是指衡量、度量。就是衡量這個事情可否這麼做,因為決策影響面都大,都要很謹慎的。『損益』,有利的可以增加,沒有利的要減損。衡量這些利弊得失來做好思慮,做出正確的政策,有利於國家。
【進盡忠言。】
『進盡忠言』就是盡力貢獻忠心給國家好的建議。就是「斟酌損益,進盡忠言」這些責任:
【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就是這幾個近臣,這是他們的責任,您可以多多聽取他們的意見。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希望陛下允許、支持,讓我來討伐這些漢賊,復興漢室的責任。
【不效則治臣之罪。】
假如我做得不好,您要治我的罪。這樣才:
【以告先帝之靈。】
可以告慰先帝在天之靈。所以孔明已經把復興漢室的重擔,完全承擔起來。從這裡可以看出他北伐的決心。所以沒有能成功,他是絕不放棄的。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若沒有『興德』,就是增進道德的這些勸告,這些忠言,那就要指責這幾個近臣,攸之、禕、允,他們怠慢了,要指責他們。『以彰其咎』,這樣才能表明他們的罪過。當然這也是提醒這些臣子,要盡忠,也是提醒陛下,要多多聽他們的話,多聽他們的意見。
【陛下亦宜自課。】
另外也有用自謀,因為「出師表」在幾個地方都有節錄。所以『自課』(自謀)都是提醒陛下應該自我常常反省,尤其要接納這些勸告,然後對照自己、反省自己。所以領導者能自反,才能得人心,不能自反,會失人心。而且不能自反,做錯了決定,那就誤導國家、誤導人民。所以:
【以諮諏善道。】
『諮』是詢問,『諏』是訪求,主動去請教,『善道』是好的道理,好的辦法、途徑,都屬於「諮諏善道」。
【察納雅言。】
去體察、接納這些好的諫言。『雅言』是好話、諍言。
【深追先帝遺詔。】
就是深深的能追念自己父親先帝的遺詔。因為劉備提醒他,「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而且提醒他,「唯賢唯德,可以服人」。孔明也再次提醒陛下,要記得父親的這些話,要提升自己的賢德,才能服得了大眾。
【臣不勝受恩感激。】
陛下能這樣,為臣非常的感動、非常的感激。
【今當遠離。】
孔明現在要北伐了。
【臨表涕泣。】
他是至誠的流露,邊寫不知不覺都是在哭泣、流淚。
【不知所云。】
怕自己這麼多情緒、情感,不知道說了些什麼。孔明因為真情流露,也怕是不是說得不得體了,最後也講『不知所云』,有不當的地方,也請陛下見諒。其實都是肺腑之言,都是值得劉禪省思的地方。
而這個文章裡面,十三次提到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出他的忠心,念念不忘先帝,要把念的這個恩回報到這個國家,回報到後主身上。而且七次提到陛下,其實也是苦口婆心,提醒、勸告他的君王。而且孔明他自己也是整個國家的丞相,他也是以德行感化了整個國家的人民。而且他也是愛民如子,很多的政策都是體恤老百姓。所以政通人和,治理得很好。而且孔明廉潔,曾經就給後主劉禪講到,臣死後家裡絕對沒有多餘的高級布料,家裡面沒有,家外絕對沒有多的錢財。果然,他去世之後都如他所言。所以一個臣子,一個國家這麼高的領導者,人臣能夠廉潔、能夠勤儉,所謂「人臣恭儉」,他很恭敬、很節儉,「明其廉忠」,他恭敬節儉就彰明了他非常的廉潔、忠誠,這也帶動了整個國家的好風氣,難怪蜀漢前期能出這麼多的忠臣、良將,這跟孔明的以身作則絕對有關聯。
這是我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前出師表」。當然,我們效法孔明先生的忠心,我們也忠於我們自己的家庭,我們也忠於我們的國家、民族,忠於我們的文化承傳。我們真的都能效法孔明先生這分忠心,那我們絕對相信中華文化之興隆,也可計日而待也。而且我們也相信,我們這分忠心,絕對感得古聖先賢、歷代的忠臣,在冥冥當中護佑我們、保佑我們。我們也相信,孔明先生在天之靈也會幫助我們。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