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成德法師主講 (第十五集) 2023/1/3 新加坡 檔名:55-227-0015
諸位同學,大家新年好。阿彌陀佛!我們二O二三年第一次上課,一年很快就過去了,普賢菩薩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所以古人、祖師們都是惜寸陰,惜光陰,寸金難買寸光陰,都是非常珍惜時光。一分時光就是一分命光,我們能珍惜時光,我們就不容易懈怠。我們看《無量壽經》當中多次都提到,「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當勤精進,生安樂國,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違背經教,「在人後也」,一直在勸勉我們要精進,不能懈怠,不能虛擲光陰。「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所以菩薩唯一善根是精進,精進對治懈怠。
我們迎來新的一年,我們去年有沒有好好珍惜時光?《群書治要》中有一個重要的精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前事,前一件事、前一年、前一天都要反省,都要總結,我們在接下來的一天,接下來的一年,才不會重蹈覆轍(我們在大陸念哲,在台灣念冊)。不然我們沒有很好的反思,我們同樣的錯誤,比方說懈怠、懶散,就會在未來常常出現。修行就要突破慣性,我們不能突破,惡性循環就跳不出來,常常時間就這樣晃過去了。下個大決心,一定要把它改掉。佛在迎接新的一年,都帶著所有的弟子反省,過去的一年身口意有沒有犯過失,有沒有傷害眾生、得罪眾生,這些都要深刻的來反思。尤其我們學習《孝經》,反思過去的一年,我們孝道盡得如何?「百善孝為先」,而且我們的明德要開顯,從孝道下手。「紀孝行章」,我們要把它轉成生活,轉成跟父母的相處。我們這一次課程跟大家常常談到,修學要提升,一定要解行相應。所以「紀孝行章」講到,「居則致其敬」,家居當中,不管是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要從恭敬心當中出發,甚至於要多為父母設想。「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這是我們有父母可以奉養,都要好好珍惜。奉養父母的功德跟奉養佛陀是平等的,佛在《大集經》當中說的,「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者即是事佛」。當然我們念著父母的恩,要報答不難;我們假如有念著父母的怨,要行孝可能會有障礙。而且對父母有怨,沒有表現出來叫腹誹,腹,肚子,誹,誹謗。
有一個讀書人叫俞麟,他在當地稱為孝子。有一個讀書人剛好有機會去見到文昌帝君,當地有一個人叫周吉,他的文章平平,結果文昌帝君說他會考上。這個讀書人很驚訝,他這種文章才能不是很突出。帝君就說他們家從祖輩就為人厚道,積了陰德,所以他會考上。他就說有一個孝子叫俞麟,他怎麼會沒上?帝君就說,他享了很好的名,其他縣市還來向他請教,覺得他是孝子,可是他的內心有對父母的不滿、埋怨,所以他考不上功名。《了凡四訓》裡面有提到「名亦福也」,享一個好名聲也是福報。「世之享盛名」,他有很好的名聲,「實不副者」,名不符實,那他享這個盛名就把他的福報一點一點折掉了。所以享盛名實不符者,「多有奇禍」,因為福報花掉了,祿盡人亡,福報只要沒有了命就沒了。所以了凡先生這一段話就提醒我們享虛名好不好?世間人這麼愛名,真的是不知道了凡先生這一段話,不然避名、逃名,更不會去要這個名了。剛好我們接下來要討論「廣揚名章」,這個我們得把它搞清楚。這種揚名是什麼?是名符其實,水到渠成,這不是求來的。這個是俞麟的例子。另外又請問,還有一個人文筆好得不得了,叫郁從周,他怎麼也沒上?帝君說,他命中可以做到司空(那都是現代部長級以上的官職),可是因為他口才太好,常常用言語諷刺他人、輕慢他人,所以陰間記載他的口過二千七百多件。他假如再不悔改,他的子孫都要列為乞丐了,只要他滿了三千口過,他後代就是乞丐的命。所以口過不好守,我們迎接新的一年,言語的涵養我們要下大功夫。《無量壽經》勉勵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弟子規》也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不要跟人對立,不要去談人是非。當然我們是要把事情論清楚,這個是在規過於私室,去提醒對方,不是去揚他的惡。或者要釐清清楚事情,不是說要去攻擊誰,把事情談論清楚,然後進一步怎麼讓這個事情能改善,不要再惡化,甚至於避免再有人受傷害。所以大乘佛法是論心不論事,看我們的出發點。
所以這個「紀孝行章」,我們新的一年好好落實,包含「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新的一年,立一個志向,不再讓父母因為我擔心,大家敢立嗎?「人有志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養父母之志,父母有非常美好的志向,我們能夠去幫他完成,父母會覺得非常的欣慰。我就見過我們同學當中,對師長非常的崇敬,很願意跟著老人家弘法利生。不過他年紀大了,他寄望於自己的兒女,兒女願意承擔,這個給父母很大的安慰。還有養父母之慧,智慧要增長,一定要多念佛,因為多念佛,妄念就少,煩惱就少。煩惱輕,智慧才能長,我們智慧愈提升,我們才能去護念到自己父母的修行。所以我們面對因緣要清楚,對上是感化,平輩是勸化,對下是教化。可不要對父母講話的態度,像老師對學生,這樣父母聽起來是很難受了。而且《論語》提醒我們,「君子信而後諫」,要勸人,尤其你要勸長輩,要護念長輩,信任是基礎。假如我們都很讓父母操心,我們還要勸他修行,你看父母能不能接受。聽兩句,眼睛瞪大:你自己管好就不錯了,你還要講我。沒有信任基礎,我們就很喜歡給人家講道理,這叫攀緣,這叫好為人師。為什麼我們在攀緣的時候自己還不知道?就是這個習氣太重了。人的習氣能伏得住,他的心是敏銳的,他能感覺到時機不到,不可強求。我們有時候就是一種執著勁上來了,就如入無人之境,講啊講,父母的臉都開始通紅了,還繼續講,這個都是不能察言觀色。所以要勸父母,一定要我們做到讓父母認可,甚至是讓父母佩服,這個緣就比較成熟了。所以真的,我們真要養父母身心智慧,我們自己在自身要下很大的功夫,這些緣才比較成熟。我們真正這個孝心發出來,就很有動力,早一點讓父母認可,我們才好更好的護念。
我們接下來談的「廣揚名章第十四」。我們這幾章都是在進一步詮釋「開宗明義章」。我們前面講的「廣要道章」、「廣至德章」,這一章是「廣揚名章」。因為「開宗明義章」就講到了「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所以孝道的終極目標,自己能夠立身行道,成聖成賢,對當前跟後世的人作出貢獻,揚名於後世,來顯要父母祖宗,這個是孝道的終極目標。當然這個成聖成賢是實至名歸,不是去好名。而對於我們學佛的人,「一人得道,九祖升天」,我們知道這個成就的功德力,可以讓九祖都得到莫大的福報,我們飲水思源,這一生我們下定目標,「裝身於千古聖賢之列,不屑為隨波逐浪之人」,不再搞輪迴,要往生成就,當生成就,這個就算得道了。不止報了祖先的恩,四恩總報,父母恩、國家恩、師長恩、眾生恩。我們來看經文: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
我們能「移孝作忠」,把侍奉父母、盡孝道的這一分愛敬的心,轉移到對君主的盡忠。像我們前面提到的「黃香溫席」,黃香在九歲的時候,對自己父親照顧是體貼入微,黃香後來當了官,他當到好像是尚書令,當的官還是很高。所以『忠可移於君』,他沒有盡心竭力,不可能受到皇上這麼高的官職和信任。我們舉一個忠可移於君的例子,在周朝鄭國發生了一件事情,這個在《左傳》一開頭就講到「鄭伯克段於鄢」,鄭國國君鄭莊公,跟他的親弟弟產生衝突。孔子談到這件事,孔子的一句話當中,就對這個事件的人有評斷。「鄭伯」,這個莊公應該是公,怎麼叫他伯?這個就他的行為錯誤,就在稱謂當中有貶他。兄弟之間用哪個字?克,那不是兄弟相殘了嗎?他的弟弟本身也是貴族,也是世子,稱他的名「段」,因為他當弟弟謀反。所以孔子這個《春秋》裡面,一字都有褒貶在裡面。因為弟弟被母親寵壞了,母親為什麼對鄭莊公很不喜愛?因為鄭莊公他要生出來的時候,他母親難產,所以後來給他取一個名字叫寤生。其實這裡也提醒我們,當父母的人不能記孩子的不好,你把那個不好放在心上,彼此的緣分就會變化。你看慢慢這個埋怨放在心上,繼續做大,最後怎麼?最後兄弟相殘。
你看她這個當媽媽的面對這個情境、這個結果,她也很痛苦。可是根源在哪?根源在她把孩子過去的事放在心上了,況且這個孩子他也不是故意的,剛好難產。所以我們都不能忽略掉,把親戚朋友的不好放在心上,你記這個怨,它慢慢發展,最後都會呈現不好的結果出來。我們心上只放人家的好,不放人家的不好。尤其修行人,要明理、深信因果,別人怎麼對我,是我的因果,他對我不好,是我種的前因。他現在對我不好,我這個前因就報掉了,債還掉了,就不怨了,所以深信因果是一帖良藥。假如我們現在心上還有對某個人怨,我們這一帖藥還沒有吃下去,不然這一帖藥很好用,佛法真管用。鄭莊公很生氣,母親對我不好,把弟弟寵成這個樣子,弟弟還謀反。最後鄭莊公在很生氣的情況之下就說,我跟我母親不到黃泉不相見。這個話說出去了,自己是國君,「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所以諸位同學,絕對不要講氣話,情緒一上來,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開口,心平氣和才能言。不然這個氣話一出去,可能對方記一輩子都說不定,利刃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六月寒。鄭莊公講出去了,收不回來了。
鄭國有一個臣子叫潁考叔,是個孝子,他被封在潁川這個地方,就是他是典守潁川這個地方的官員。他聽到自己的國君立願不再跟他母親相見的誓言,而且也了解到莊公很後悔。自己國君每天很後悔、很難過,當臣子的應該怎麼樣?解君之憂。所以他就買了禮物去獻給鄭莊公,古代要禮尚往來,他買了禮物獻給鄭莊公,鄭莊公以請他吃飯來回禮,就吃請他吃一餐飯。結果潁考叔在吃飯的時候,他就把國君給的食物當中的肉就放在一旁沒吃。莊公就問你怎麼不吃?他說小人有母親,我所能提供的食物我母親都吃過了,但是我母親沒有吃過國君賞賜的肉,所以可不可以跟國君懇請一下,讓我拿回去供養我母親。莊公一聽,你都有母親可以奉養,我沒了,我沒機會了。看君王已經表達這種很深的遺憾了,進一步潁考叔說,國君你不要擔憂,我有一個方法。我們挖地,把它挖深,挖到地底下去,可能有地下水,地底下的水在那裡流,那不就叫黃泉嗎?因為顏色都是黃的,我們挖到地底下去,你跟你的母親就在地底下相見。那對了,在黃泉相見的,有誰說不行呢?確實是黃泉。莊公一聽完,這個建議好!後來母子就相見,嫌隙就化掉了。
後來後世的讀書人有一位王應照,就對這個故事說到,只有天下的孝子,能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像我們前面講到的,「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他懂得孝,他不只孝自己的父母,他也會去體恤別人父母的不容易。所以他想,國君講這樣的話,那他的母親現在不知道有多難過,國君也難過,怎麼趕快化解這個問題?所以潁考叔他就沙盤推演,我只要送禮物,國君會請我吃飯,他很用心的沙盤推演。後來國君也因為他一句勸請,他就領悟了,願意跟母親和好如初。所以他本身是一個孝子,他移孝作忠。而且他這麼一勸,不只是對國君的忠。大家想一想「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現在是國君自己不願見母親,這樣的情況一直下去,對他國家有沒有影響?大家注意,一個團體裡面有負面的,它就會開始影響其他的人。所以潁考叔他這麼有智慧的大臣,應該是有考慮到這個會對全國有不好的影響。底下的臣子他假如有不孝的行為,人家說你怎麼可以這樣,國君都這樣,為什麼我不行?國家的風氣,可能慢慢就受到不孝的負面影響。所以其實忠臣在盡忠當中,不只是對國君的忠,很可能也是對整個百姓的愛護。有時候那個忠,甚至都要冒著生命危險,君王不高興了,可能惹來殺生之禍,但是為了天下蒼生,也為了不陷君於不義,冒著生命危險去勸。這些忠臣是很令我們後世的人感佩,甚至於他們在做的時候都是驚天地泣鬼神,這都會有感應的。所以『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下一句:
【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
事奉兄長能盡悌道,所以可以把這種恭敬心,轉移到對長上的順從。在家庭當中,父母、兄長是我們一個緣分,藉由這個緣分把我們的孝心、悌心,恭敬哥哥姐姐的心,能夠顯發出來、開發出來。我們內化,當我們看到別人的哥哥姐姐,「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自己在家庭當中養成對哥哥姐姐的恭敬、感恩,哥哥姐姐都照顧我們。就像唐朝李勣他被奉為英國公,是貞觀時期的功臣,他本來叫徐世勣,唐太宗賜他李姓,後世稱他李勣。他年齡很大,鬍子很長,有一次他姐姐病了,結果他就親自給姐姐煮粥,煮的時候可能風大,逆方向吹過來,火就燒到他的鬍子。他姐姐看到了,我們家裡底下的人那麼多,你讓他們做就好了,你何苦這樣?李勣講,我年紀大了,你年紀更大,以後很難有機會再替姐姐煮粥,再替姐姐服務。所以哥哥姐姐對我們的好,我們都放在心上,就會想著要去報答這個恩,所以對兄長就有恭敬的態度養成。就像我自己回想,學生時代到同學家,同學會介紹他家裡的人,「這個是我父親」。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當時候你的心情怎麼樣?這是我父親。哦,父親,你爸爸,你會生起什麼心境?我當時就感覺,比方說這是我姐姐、這是我哥哥,我們那種對姐姐的態度很自然就會提起來。『順可移於長』,我們從家庭出去,在工作職場上,甚至在學校裡面,看到比我們年長的,我們懂得順從。
【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
在家做事有條有理,所以可以把這種方法轉移到對處理這些政務,不管是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則,都能夠轉移,都能夠用上。就像我們很熟悉的「鄭濂碎梨」,我也遇過一些企業家,他員工也不少,他們有的就提到,以前鄭濂他們一千人住在一起,言下之意,他現在三代,父母跟自己夫妻還有小孩住在一起,他就一個頭兩個大了,婆媳關係他就已經不知道如何是好。那大家想一想,一千個人住在一起!所以這個『居家理』可不簡單。明太祖朱元璋,他看到鄭濂家有一千口人,我想他應該也會很佩服,因為明太祖家裡的事,我看他也是挺煩的。你看到最後,他的兒子把他孫子皇帝的位子給搶下來了,他的孫子還逃亡,你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是假如這一個人能把大家族都能治理好,那他要去當官,我想不困難。鄭濂這個故事也給我們啟示,明太祖應該是很佩服到底他是怎麼辦到的,給他出了一個題目,送給他兩顆水梨,看他怎麼分。鄭濂回到家裡,不慌不忙,搬兩個大水缸來,一邊一個,把梨子擊碎,那個汁就滲到整個水缸,每個人喝一杯,平等對待就和睦相處了。所以能夠把人民,甚至官員帶領好,也是要大公無私,平等對待。你平等,人心就平,就服了。
就像我們上一節課說到的張鎮周,他回到自己的故鄉當總督,那麼大的官,他要平等對待百姓。可他故鄉裡面,他的親戚多不多?很多,你看他怎麼處理,情、理、法都兼顧了。先很好的招待親戚朋友十天,讓大家吃得喝得痛快,然後要上任前一天,流著淚送這些親戚朋友,而且還送他們金銀綢緞。然後流著淚說,從明天開始,因為官民還是有別的,我就不能像以前一樣,跟你們這麼痛痛快快吃飯喝酒了,我要平等對待所有的百姓。這些親戚朋友也很感動,當然要支持他做總督。那百姓一看,他都平等,一下子他管的境內都服氣了,馬上社會治安就非常好,風氣就很好。這些事例真的都教我們怎麼做人,怎麼處理事。現在人有一句話叫「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要把自己的家裡團結好,我感覺對現代的人來講都是個課題。成德有觀察,現在很少遇到女子佩服她丈夫的,我很少遇到。假如夫妻都不能團結起來,說能夠去當好父母官,這個也不簡單。所謂「近處不能感動,未有能及遠者」,所以這句話對《孝經》這一句也很有一種呼應、詮釋。你看「近處不能感動,未有能及遠者;小處不能調理,未有能治大者」,你家裡的事範圍比較小,你都處理不好,你怎麼處理大事?「一家子弟不率規矩」,你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你要去教這個地區的孩子?一家子弟不能調整到有規矩,「未有能教誨他人者」。所以《大學》的次第,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我們要利益國家社會,應該是家齊為基礎的。
我們看一下《群書治要中修齊治平的智慧》七十九頁,一百零一句。我剛提到說,我見到佩服自己丈夫的太太不多,甚至於會在人前批評自己的丈夫,這個犯了兵家大忌,不是,犯了夫妻相處的大忌。女人最傻就是不給自己的先生面子,男人是陽剛,你不給他面子,他會很難受的。當然我講這一段,男同胞不要「對!你看她們就是太過分了」。現在在五倫關係裡面,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我們自己要先做對,不要去要求,不要去指責。要求本身就是不妥當的,要求就是一種貪求,有這種心的時候會顯得強勢,而且求不到又生煩惱。什麼事情應該都是讓它水到渠成,不是要求來的,甚至於是自己感召來的。比方說人都希望別人理解自己,你看求別人理解,求不到就生煩惱。應該轉個念,不要去要求,應該深信因果,我種下理解的因,自然會收得別人理解我的果,一切都不離因果。家裡面都有一種無形的循環,比方說我都要求家裡人,家裡人也會要求我,它會互相影響,最後要求來、要求去,大家都很不愉快,各相責,天翻地覆。假如我們是先去理解對方,對方一感動,人的善根就會流出來。所以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理解人者人恆理解之。況且我們古人留了兩句話給我們,待人處事接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別人一直要求我,我很難受,我也不這麼去對別人;還有另一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太太不夠尊重我,我反求諸己,我做得還不夠。當然講這一段,我們還是守住忠恕存心,別人不理解我,我能包容,這叫嚴以律己,但是我要常常去理解別人,寬以待人。
我們看這一句經文:「君子口無戲謔之言」,君子開口說話,不說開玩笑的言語。「言必有防」,他的言語必定是有自我的一個約束,不會很放任言語,對人是有尊重的。當然這個意思是不能有輕慢人的心,進一步還有言語出去,玩笑話往往是不夠尊重人,揶揄他人。這個不包含幽默,在這個時代,你缺乏幽默還是不行的。為什麼?因為現在人活著已經挺辛苦的了,你看現在從小讀書,這種共業,大家身心都比較不夠放鬆,這個時候幽默一下還是挺重要的。但幽默要拿自己幽默,你拿別人那就不叫幽默了,拿別人那就有一點挖苦,不尊重別人。「身無戲謔之行,行必有撿」,自身沒有輕慢玩笑的行為,行為必定檢點謹慎。所以「言必有防,行必有撿」,你的言行都很恭敬,守規矩。你種下這個因,感什麼果?「雖妻妾不可得而黷也,雖朋友不可得而狎也」。就是即使是你的太太,也不會因為跟你很親近,而對你無理;即使是朋友,也不會因為跟你很熟悉,對你輕慢。所以「是以不慍怒,而教行于閨門;不諫諭,而風聲化乎鄉黨」,就是君子不用嚴厲訓斥他人,但他的身教就可以影響到整個家族;不用規勸、告誡他鄉里的人,良好的風氣就能教化整個鄉里。這個是真的!
你看「許衡心主」,許衡,元朝,當時候算是宋末元初,很多人在逃難,逃難的過程剛好路邊有種水梨,大眾看到了,趕緊拿水梨來吃。結果許衡沒有拿,旁邊的人吃啊吃,每個人都有良心,看許衡都不吃,就問他,你怎麼不吃?許衡說這個梨有人的。對方說,現在什麼時期,這個梨沒有主人了。許衡說梨子可以沒有主人,我的心不能沒有主人。我們看這個讀書人在談話,真的是很有涵養。比方你說梨子有主人,對方說什麼時代了,沒有主人。假如是我,我說一定有,我可能就跟他爭辯起來了。心地不夠柔軟,非跟他爭個對錯不可,明明就有,爭到最後我看可能會被打一頓。你看那個言語,「梨可能沒有主人」,你看,恆順眾生。可是他沒有要求別人,我的心要有主人,他沒有說你的心要有主人,沒有,我的心要有主人,你看他有這個涵養。他在的那個地方,果樹的果子掉地上了,當地的小孩都不會去撿,都不貪這個東西,因為許衡住在那裡。這個正己化人,所以我們看經文裡面引了孟子的話,「大人正己而物正者,蓋此之謂也」,應該就是指這個意思。就是一個君子,他無戲謔之言,無戲謔之行,他就能讓家裡的人不會對他無理,會對他佩服;這一個鄰里的人,也都會受他很好的影響。在德育故事裡面很多這樣的榜樣,自己做得好,影響一方。這一段話也讓我們反思,太太會對我沒禮貌是結果,原因在哪?可能我有不夠自重的地方,可能我自己也亂開玩笑。朋友會對我輕慢,你不能怪他,是不是我自己的行為招感來人家的輕慢。所以這段話也給我們一些思考。
在《德育故事》當中,有一個故事大家應該都有聽過。有一個成語叫「舉案齊眉」,就是梁鴻娶了孟光,孟光算是家庭環境不錯,梁鴻雖然家世沒有很顯赫,但他也是很有德行,所以他太太也是很佩服他。他們夫妻之間相敬如賓,所以舉案齊眉就是互相尊重。結果他夫妻相處的情況,被有地位的人看到了,人家就覺得,他能夠讓另外一半對他這麼恭敬,他一定是很有修養,就重用他。這個也是「居家理」,能夠做到家裡人這麼敬佩他,這個人做人做事一定很有涵養,所以「故治可移於官」。這個《孝經》實在也是一部管理哲學,因為這一部經就是用孝來治天下,當然也可以治企業團體了。而其中這一句,我們要提拔人才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家庭人心團不團結,他的環境整不整潔。因為整個環境也是自己心的反射,依報隨著正報轉,家庭髒不髒亂、整不整齊是心,他親人之間相處的情況也是依報,都隨著他的心轉。所以日本的企業,我在很早以前,因為我小時候也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過去生的習氣,我看到電影裡面大企業家我就很嚮往。小時候回外婆家就開始做生意,所以人都有過去生的習氣。就會讀松下幸之助的書,因為他是經營之神,就有看到他們日本企業要重用一個主管,一定會去他們家做家訪,充分了解他家裡的情況。到底他是不是真正有修養,真正有孝心,真正有情義、道義,在他的家庭裡面可以觀察到。所以「君子所居則化,故可移於官也」,他的家庭、他所在的鄰里都被他感化,所以他做人做事就可以用在辦政治上,在當官上。
【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因為君子能把前面三件事都做好,「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這三種德行根基都立得很深,都做得很盡力,將來他當官就能建立功業,為國家社會真正做出貢獻。我們說人生三不朽,立德是在前面的,立功,接著立言。立了功,真正有貢獻了,他美好的名聲,『行成於內』,這三個德行扎得很深,『名立於後世矣』,美好的名聲自然會流傳到後世。我們舉大家最熟悉的例子,大舜事親,對待兄弟姐妹,包含他把整個家本來是要陷害他,最後都被他感動了,他最後也是「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後代受到他庇蔭,而且中華兒女沒有一個人不認識大舜,這個名立於後世矣。
這個「廣揚名章第十四」,我們舉女子,她也是「形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的榜樣。像明朝夏誠明的妻子王氏,她是江蘇無錫這個地方的,農民人家的女子。當時候家裡很貧窮,遇到荒年,她當時丈夫剛好出門去了,這個王氏她就很勤奮紡織工作,來侍奉自己的公公婆婆,就是自己可以吃差一點,但是不能怠慢了公公婆婆的食物。畢竟賺的錢還是有限,她自己就是吃糟糠,就是米糠和野菜來充飢。這樣做了很多年,她的婆婆剛好偶然走進廚房裡,老人家可能覺得媳婦端出來給他們吃的,應該她也是吃這個。結果剛好走進去一看,她媳婦可能也沒注意到,遠遠看媳婦在吃著野菜、米糠,當場這個婆婆就流下淚來。後來這個王氏活到八十多歲,而且這個王氏之後是無疾而終。她走的時候應該是晚上,她家裡的人都感覺到好像有很多很美妙的音樂出現,這個是天上的天神來迎接王氏生天。所以這個孝感動天,她的果報也很殊勝。她同里,同一個鄉里的讀書人,貢生每一次過她們家的門,一定是在她們家的門口鞠三個躬,就是在門外作三個揖,我們以前古人是作揖,就是很禮敬來向王氏致敬。所以她等於是影響一個地方的人,連讀書人都這麼敬佩她。這個也是她形成於內,她的德行確實非常的崇高,當世的人就這麼敬佩她,我們現在是後世的人,讀到他們的行誼也都是很感動。
還有一個例子,成德也是覺得,應該前面好像也有給大家提過。唐朝有一個女子她當乞丐,她姓李,嫁給張家。而且她長得算是很莊嚴的,相貌很好,她三十餘歲而已,還很年輕。她的婆婆眼睛瞎了,她先生已經不在了,她獨自撫養她瞎了眼的婆婆,婆婆跟著她去乞討。她婆婆的個性很急,而且也是很剛愎,就是很傲慢強勢,有時候還會罵她、揍她。有個很有錢的富翁,看她婆婆對她很不好,然後就說,我拿一百兩娶妳做太太。李氏就非常嚴肅對這個富翁講,我寧可隨我的婆婆餓死,我也不會再嫁的。而且也有一些年輕的男子,常常都會用銀子還有很漂亮的衣服、手飾要送她,就是去引誘她,然後都被她呵斥,那些東西都被她扔回來了。後來她的婆婆去世了,她也盡她的全力把她安葬好,後來她就出家了,削髮為尼。到八十八歲,很長壽,端坐念佛,沒有生病,就往生極樂世界了。
其實這兩個故事,我們讀起來都會頭皮發麻,然後也體會,人生有沒有吃虧的?你這麼難,你堅持做下去了,真的這個果報都很殊勝。而且這些榜樣,就讓我們感覺,她那麼難都能做到,我們現在不算什麼。因為乞丐已經很苦了,女人當乞丐那就更苦了。以乞討來奉養婆婆是很難,而且又奉養的是瞎了眼的婆婆,那就更不容易,更難。她婆婆瞎了眼,而且還很急躁、還很強勢、還很剛愎,動不動就會罵、就會揍她,真的是至苦至難。她又是非常有容色的女子,而且又有才能,來侍奉瞎了眼又剛愎自用的婆婆,那等於是處至苦至難的境界,最後能夠終養她的婆婆,那真是很令人可欽可佩,她也是名立於後世。我們現在講這個故事有一個好處,她是阿惟越致菩薩,她會加持我們。而且我們讀了這個故事,就跟她結了緣,我們就得阿惟越致菩薩的護念。結這種緣很好,因為阿惟越致菩薩已經是眾生起心動念她都知道了,她都能收到。
我們再來看「諫諍章第十五」,這一章說明為人子、為人臣,在我們這個時代,可以再延伸到為人學生。因為就像成德從事教學工作,我自己也是成年才學的,自己還有很多缺點、很多習氣要對治,自己有過失沒看到,學生來提醒,很感謝感激,為什麼?你一個當老師的人做錯了不知道,這樣的因果比一般的人重。這些理都能延伸開來,所以看到自己父母、領導有過失,都有勸諫的本分、義務,來幫助父母、領導改過,以免陷父母、領導於不義。這段是因為曾子的提問,孔子順著這個因緣特別發揮諫諍的重要,就是勸諫。這個諍也是據理來護念。經文裡提到: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這裡講『聞命』,「聞」是聽到,「命」可以作命令,也可以作指教。意思就是曾子說,關於夫子你前面講到的慈愛,前面夫子有講到「父子之道,天性也」,父母愛子女是天性,子女孝父母是天性。『慈愛』,講到恭敬,對父母要恭敬。『安親』,要把父母照顧好,「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這個都是照顧好、安頓好父母。還有揚名的這些道理,都已經聽您指教了。「聞命矣」,夫子這些指教,弟子聽過了,也很受教。進一步他請教,請問為人子的一切都聽從父親的命令,這樣可以說是孝嗎?
我們看註解裡講到了,其實這個註解也點出來曾子的提問,他為什麼會覺得都聽父親的話這樣可以算是孝?註解說到,事奉父母要「有隱無犯」,無犯,不冒犯父母,有隱就是有時候像我們在海外,有一點情況,怕在家裡的父母擔心,所以有隱,不能冒犯父母。對老師無隱無犯,不能隱瞞,不然老師不好指導我們。對君王或者對領導,無隱有犯,比如說犯言直諫,有時候君王不聽,我們得據理力爭,不然可能會出大事情。我們看這個君王或者領導,我們要犯言直諫,但「事君數,斯辱矣」,勸幾次?三次,勸不動了,緣不成熟不能勉強。因為畢竟不是血緣至親,這就是一種緣分的差異,不是說心不一樣,心都是用真心,但是面對不同的因緣,那種應對是不一樣的。對父母,「事父母幾諫」,不能冒犯父母,但是勸父母是必要的,而且都是父母那個錯才有一點徵兆,幾諫就是一有些徵兆,我們就要趕快勸。「見志不從」,父母不能接受,「又敬不違」,不是犯言直諫,父母不接受,一樣恭敬,不強求。「諫不入,悅復諫」,勸了不聽,等父母心情比較好的時候再說再勸。所以那個復字,就是父母還不能聽勸,要不斷的勸,因為這一生的緣就是親生骨肉。
所以曾子他可能理解這個無犯,就是都要聽話,《論語》裡面有說「又敬不違」,不能違背,但是可能理解得還不夠圓融透徹,所以他提出來。這個態度也是很重要,對老師,把自己所理解的適當的時候要表達出來,不然夫子也不知道他的理解、他的認知。我們想一想,大家有沒有?比方說你向這個老師學習,有機會剛好跟老師吃頓飯、喝杯茶,我們有沒有把自己學的情況、理解的跟老師匯報一下,我們有沒有這個習慣?這一段就要學曾子,他有匯報,才知道理解得怎麼樣。我感覺我們現在學習,這一點也缺乏,跟老師坐在一起頭都低低的,可能是比較害羞內向,但是這種學習的機會,請教的機會還是要掌握住。而且說實在的,我們因為從小不是在大家庭成長起來的,領悟能力不比以前的人,所以很可能會領悟偏,所以還是要多請示匯報,還是比較好。曾子這麼表達,孔子接著說:
【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
翻譯成白話就是,你說的這是什麼話!你說的是什麼話!註解裡面說,「有非而從」,父母有錯誤了,你還順著他,那不是「成父不義」嗎?你不是陷父親於不義嗎?這個在理上講不通。「理所不可,故再言之」,就覺得你講這個不妥,錯誤了,而且太偏了,所以重複兩次,『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接著我們看孔子講道:
【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
孔子提到『昔者』,就是在過去,在古代,天子有肯勸諫他的臣子七人,即使天子無道,還不會失掉其天下。諸侯有五位可以直言勸告他的臣子,即便諸侯無道,還不會失掉其國。我們待會再舉例子來說明。卿大夫有三位直言勸諫的家臣,即使大夫無道,還不會失掉其家。這一段當中,我們看註解,「降殺以兩,尊卑之差」,因為一開始是天子是七人,諸侯是五人,你看減兩個了。我們看古代比方說家廟,天子的家廟它有左三昭,右三穆,中間是他們的始祖,比方說周朝的始祖就是后稷。周朝的天子有七個家廟,諸侯就是五廟,卿大夫三廟,你看差兩個數,這個就是彰顯尊卑。包含穿的衣服,天子的衣服上面日月星辰的數目。當然那些都有表法的,你看日月照顧百姓的,要效法天地日月,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可是這些圖案的數量,到諸侯就降一等,到卿大夫那更降。所以古代你看衣冠文物,你的衣服,甚至於你住的地方,你是諸侯住什麼房子,大夫住什麼房子,都是有講究的。
所以這裡註解講到,「雖無道,為有爭臣,則終不至失天下、亡家國」。我們舉一個唐朝的例子,這個例子我們前面有提到過,就是韓皋敬笏。韓皋很孝順,笏是唐朝當官的人他上朝拿一個板子,可以幫忙記事情,把你上朝要匯報事情記下來,怕臨時忘了還可以看。這個笏是他的爺爺韓休傳給他爸爸,再來傳給他,所以他對這個笏非常恭敬。這個笏是他爸爸、爺爺拿過的,這個笏裡面有他爺爺、父親的精神在裡面,三代都是很大的官,都是忠臣。剛好談到天子有爭臣七人,我們就舉韓皋的爺爺韓休。韓休生性非常的正直,他做到了宰相,還是非常的守正不阿、大公無私,都是從國家的利害面去著想,絕對不會講私人的情面,所以當時候有很好的名譽。他侍奉唐玄宗,唐玄宗有時候在皇宮裡面的園子,可能愛玩就打獵,或者鋪張的在那裡奏樂玩樂。然後在那裡玩的時候,他會突然問問旁邊的人,問問左右,韓休知不知道我在玩?他這麼一問,果然不一會,韓休勸皇上的奏摺就到了。這個君臣挺有默契的。
有一次,唐玄宗在照鏡子,心裡很不高興,一聲也沒響。左右的人很會察言觀色,看皇上不高興,就趁機說話了,這個韓休做了宰相,皇帝你沒有一天歡喜的,你不如把他趕走,你何苦呢?玄宗就說,韓休做了宰相之後,雖然我瘦了一圈(可能照鏡子也看到瘦了一圈),可是天下的百姓都肥了,天下的百姓都得利益了。玄宗又舉了另外一個大臣,說蕭嵩每一次來見我,我聽了很舒服,他都順從我的意思,我當時候聽了很樂,可是回去一想,心裡很不安,都是來討好我的。所以韓休雖然竭力反對我,我當時候覺得很煩,可是回去一想,覺得我心裡很安穩,他講得還是對。所以我用韓休做宰相,是為了國家,不是為了我個人。所以當天子、當皇帝,有真正勸諫的人,他就會冷靜下來,不會出什麼大錯。我們都知道,唐玄宗成就了開元之治,比貞觀之治興盛的時間還要長,也是因為有正直的大臣,有像韓休這樣的大臣。可是我們也知道歷史當中,差一點就把唐朝斷送的安史之亂,也是在唐玄宗的手上。你看,盛世是唐玄宗成就的,大亂也是唐玄宗造成的。所以從這裡我們就看到,有肯勸諫的大臣太重要了,因為韓休後來年紀大了,還有一個張九齡,也是勸諫的大臣。所以當時候的人寫了一首詩,「九齡已老韓休死」,這兩個最重要的大臣,一個死了,一個老了走不動了;「無復明朝諫疏來」,以後看不到這種勸諫的奏摺來了,沒人提醒了。又有李林甫、楊國忠,這樣很會諂媚巴結的臣子趁虛而入,然後有楊貴妃的出現,整個就敗下來了。這個是從天子的事例。
『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我們都知道春秋時候衛靈公,衛國,他也是無道,而且孔子到他國家去,他也是有尊賢之名、沒有尊賢之實。他很好名,人家都讚歎他非常尊賢,可是孔子勸他的他沒有聽,出游的時候居然跟南子坐在車上,把孔子放在後面的車子,所以他沒有道,可是他身邊確實有爭臣。《論語》當中也有提到這個臣子,「直哉史魚」,史魚非常正直,「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就是不管遇到好的國君,還是不好的國君,他還是很正直去勸諫君王,哪怕這個君王沒有德行,他也會不顧生死去勸。當時候衛靈公用了不好的臣子彌子瑕,非常諂媚巴結。史魚一直勸,沒有勸動。後來史魚去世了,去世前,都快斷氣了,交待他的兒子,我死了之後,我的棺木不能放在正廳,因為我的君王我沒有勸他回頭,我失職,所以你只要把我放在旁邊的窗戶底下就好了。衛靈公這麼重要的大臣去世了,他一個國君一定是要來弔唁的。結果他一進他們家一看,馬上大罵他的兒子,你這個不孝子,怎麼把你父親的棺木放在旁邊,沒有放在正廳?這個兒子就跟國君說,我父親臨死前交待我的,說他沒有資格放在正廳,國君他沒有勸動,他勸國君不要用奸臣彌子瑕,要用良臣蘧伯玉。國君一聽震撼了,死了都勸他,這叫死諫。衛靈公回去之後就罷黜彌子瑕,重新再啟用蘧伯玉。所以一個國家有這個爭臣,雖無道,卻不失其國。我們再看下一句:
【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
「令」是善,善也。註解當中說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你看首先是友直,正直的朋友。《了凡四訓》也說到,有「直諒益友,時面攻其非」,他能夠接受,這個人有福報了。所以這一句經文就是表達了,讀書人受朋友的忠告,故不會犯下違背經典、違背道德的事情,所以不會失去其美名、其善名。
【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註解裡面講,父親有過失,兒子勸諫,父親就免陷於不義,父母就不會做出不道德、不道義的行為了。經文接下來講:
【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
父母有不義的行為,兒女不可以不直言勸阻,如果一味順從,那就會陷父母於不義。當領導要做不義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做下屬的、做臣子的,就不可以不直言勸阻。
【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所以父母,還有領導有過失的時候,當子女、當臣子的都要有責任來勸諫,不然到時候促成錯誤。所以一味的盲從父母的命令就是「從父之令」,又怎麼能稱得上是孝?所以委屈求全,聽從父親的命令,父親為善就跟著為善,父親為惡就跟著為惡,從來沒有吐露這種勸諫的言語,這樣怎麼能稱得上是孝順?這一篇當中也點出來,我們當子女的、當下屬的,甚至於是當朋友,我們都有勸諫的本分在裡面,這一分心都要盡到。
我們來舉一個勸諫婆婆的例子,父母當然延伸到公公婆婆。明朝有一個童養媳,叫蘭姐,她才十二歲。她看到她的婆婆常常跟太婆婆吵架,而且她的婆婆一吵起來,口沒有遮掩,就罵太婆婆老了還不死,真是很討厭的東西,就罵得很難聽。這個蘭姐才十二歲,她就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都沒有人看到,就到婆婆房間裡,然後就跪下來痛哭。對著婆婆說,說你跟太婆婆這樣吵架,家裡那麼多人看,這可能不好,會起不好的影響。師長講經的時候常常都有提,我們以前都是家族,少則七、八十人,多則二、三百都有,所有當長輩的人都有一個態度,就是只要有小孩在,不可以給小孩不好的影響,那就更不能吵了,所以應該是要給整個家的人榜樣才對。而且這個起了不好的頭,日後婆婆你老了,底下的人也把你看作很討厭的東西,這樣多不好。而且哪一個人不會老?雖然每個人的壽命長短不一定,不一樣,但是媳婦願婆婆你跟太婆婆一樣長壽。你看這個言語都是非常真情的,我希望你跟太婆婆一樣那麼長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她的婆婆聽完感動了,感悟了,就轉變了,變得很孝順她的太婆婆。我們從這整個過程也可以學到勸諫自己父母,包含公公婆婆的心境,跟要注意的一些細節。因為她在夜靜,不使人知,給長輩面子,為什麼說「規過於私室」。而且勸的過程都是發自肺腑之言,發自真誠,所以至誠就感通了,感動她的婆婆。所以古人常說「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但恐誠心未至」,真誠到了,一定能感化對方。後來這個蘭姐她生了五個兒子,有兩個都考上進士。一個人的孩子有兩個進士,這在古代都是不多見的。所以勸諫盡了孝,這個也是很大的功德。
我們都了解,人一生也都會面對很多誘惑,父母也會,也會一時糊塗,或者一時意氣用事、感情用事,這個時候子女適當的提醒就是太重要了!有一個人他的父親都七、八十歲了,結果就要娶那個二十來歲的當太太,他的兒子也是態度很好,很委婉,一直提醒他父親。父親不歡喜,打他,打兒子,兒子也沒有埋怨,還是繼續再勸,後來有勸住了。等這個父親心比較靜下來,冷靜下來,後來父親就去感謝自己的兒子,幸好你那時候這麼堅持勸我,我才沒有一時感情用事去了。這裡提到的是為人子的的本分。
還有為人臣的本分。為人臣,在《群書治要36O》當中,我們收集的句子分四個部分,首先第一個是立節。你要立定樹立節義、節氣,你在朝廷當中是同僚、同事的榜樣,這個對整個國家的朝廷貢獻就很大,這是立節。舉個例子,漢朝立了五經博士,五經博士學問都很好,當時候皇上就贈送每一個五經博士一隻羊,結果就放了一群羊在那裡。這些飽讀詩書的博士就站在旁邊,然後就開始說,這一隻好像比較胖、那一隻好像比較瘦,我看應該殺了之後拿秤來秤,這樣比較公平,大家在那裡爭吵。突然有一個人叫甄宇,他什麼話都沒有講,走進去抓住了那一隻最瘦的,抓了就走了。其他的博士,畢竟讀過書的人,看到人家做這個動作,慚愧心起來,不好意思了,然後就不爭了。後來皇帝知道這件事,就封了甄宇叫「瘦羊博士」,因為他牽了那只最瘦的羊,所以他稱為瘦羊博士。我感覺這個皇帝也是挺有智慧的,他就樹立臣子的榜樣。還有另外一個,漢光武帝底下有一個臣子叫馮異,他也是功勞非常非常大,因為輔佐漢光武帝復興漢室。因為漢室被王莽給篡了,後來漢光武帝起義。群臣就在那裡討論,我功勞大,你不如我,就在那裡爭功勞。結果這個馮異他功勞非常非常大,一句話都沒講,他就走出去了,走到一棵很大的樹底下。他這麼一走出去,所有的人不吵了。為什麼?很多人功勞都不如他,人家一句話也沒講,就出去了,在大樹下。後來漢光武帝知道這件事,就封他叫「大樹將軍」,坐在樹下的大樹將軍。你看這個樹起來了,其實都給朝廷的群臣一個榜樣。這個叫立節。
再來是盡忠,我們一想到盡忠的榜樣,諸葛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再來第三個,臣子的本分就是勸諫。第四個是舉賢。所以為人臣當中,在古代業績排第一(就是他的考績排第一)的是他舉了多少人才,舉了多少孝廉。這個很正確!現在假如沒有把舉人才擺第一位,把招了多少商、引了多少資排第一位,這個可能就有待商榷了,這樣的話都是盯著經濟跑,他的業績要掛著你招了多少商、引了多少資,那官員就會把舉人才忽略掉,只是在那裡忙著經濟方面;引申出來,可能會有腐敗的問題,這個都是值得商榷。古人所強調的這些重點都是幾千年沒有變,我們後世的人得要深思熟慮,不能輕易變,一變可能就有一些偏頗的情況會產生。
我們談到的第三個本分,勸諫。在《群書治要36O》第一冊第六十五句,就有講到臣子盡忠勸諫有三種策略:「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謂之防」。就是錯誤尚未發生,而能設法預防這是防,這是第一個最高的策略。第二是救,剛剛發生錯誤,能及時進行勸阻,稱為救。「發而進諫,謂之救也;行而責之,謂之戒也」。這個行就是已經造成既定的事實,這個時候才能直言指正錯誤,稱之為戒,引以為戒而已,因為事情已經造成了。所以預防是上策,補救是次等,告誡是下策,所以這個勸要防範於未然。我們當臣子的,對於事物發展的敏銳度就要非常高,才能及時勸。古代的人真的很厲害,見微知著。你看箕子,他看到紂王用一個象牙筷子,他說商朝要滅亡了,他有洞察機先的能力。商朝當時候滅亡,他身邊有好幾個聖人,最重要的是紂王不聽。所以諸位同學,我們要護自己的同參道友、同學,要護好領導,要培養這種洞察機先的能力。《了凡四訓》有說「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靡不驗者」,其實這樣的能力,最重要是我們心要清淨,心要無私,要利益對方的心要真切,這種敏銳度慢慢就會提升起來。當然這樣的能力,首先要能洞察自己的心念。「自知者明」,自己看自己都看不清楚,說看別人很清楚,不大可能;「知人者智」,可是智慧一定是在自知之明的一個基礎上。剛剛提到箕子,他看到一個象牙筷子,他就可以沙盤推演,用的盤子可能都是黃金做的,盛的菜也都是山珍海味,穿的衣服是綾羅綢緞,再來住的是什麼?綾羅綢緞會不會住小木屋?不可能,那雕龍畫棟,這些錢從哪裡來?老百姓的血汗,那還得了!
《群書治要36O》第一冊六十六句,還有一個提醒,你看這個勸諫也要觀察時機。《論語》裡面這樣的句子不少,「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你要抓好時機點再說。另外《論語》的句子,孔子就說你隨侍在君子,這個君子應該是指領導者,你侍奉的時候容易犯三種過失,這個都要避免。「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講話的時機還沒到就急著講,這就心裡有急躁了,心浮氣躁了。「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可以講話的時機到了而不說,這個就有隱瞞錯誤的過失。其實這些都要鍛鍊的,我自己好像也有很多次,該講了,可是很奇怪講不出來,好像勇氣不夠,膽識不夠,這個都還是要多鍛鍊。「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沒有觀察到領導者的神色就說話。這就是不懂言語的分寸,你看他臉色很難看,在這個時間因緣去提那一件事情,可能會適得其反,我們又沒有判斷出來。「謂之瞽」,瞽就是看不清楚,比喻就是說好像盲人,說話不看對方,大為失禮,所以也是過失。比方說一個下屬常常犯急躁,就是話還沒該說的時候就說了。有時候講一句話,都要下面鋪墊好了再講,力道就出來了;你什麼都沒鋪墊,就啪就出來了,那個效果就大打折扣了。也包含未見顏色而言,沒有察言觀色,一講,領導很不能接受,很可能你後面勸的機會就沒有了。
所以往往能夠犯言直諫到領導者很容易接受,都是這個領導者大部分對於這個臣子的修養是非常佩服。你假如常常要麼犯躁、要麼犯瞽,這個君王很難對你生起一種尊重、恭敬,你要勸,那個效果真的會不盡理想。在忠篇裡面舉了很多,比方說大家都很熟悉狄仁傑,還拍成電影了,他那種應對進退就是拿捏得非常好。你看武則天當皇帝了,狄仁傑勸,武則天都能接受。而且狄仁傑真的很厲害,他看到那個形勢一時間沒有辦法扭轉,他忍住,順勢。武則天當了女皇帝,但慢慢看到時機成熟了,趕快勸武則天把這個皇位還給李家。所以這些大臣都要看時節因緣,假如時節因緣不對,可能他就犧牲掉了,後面可能更沒有機會了。他最後也讓武則天把唐朝又還給了李氏。而且他見武則天,要給武則天拜,武則天說你別拜了,你每一次拜我,我都很難受。為什麼會這樣?就是臣子的德行讓皇帝佩服,讓這樣的臣子給她跪拜,她會覺得好像心跳比較快,壓力比較大,所以狄仁傑要拜她,你別拜了別拜了。所以魏徵奏摺寫了兩百多封,唐太宗能接受,那也是魏徵的德行,讓唐太宗覺得我比不上他。所以《論語》這一句提醒我們,要事奉領導者,你不能犯這些錯誤,這樣你要勸諫,領導者才容易接受。
這一節課我們就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