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三集) 2022/12/8 馬來西亞馬六甲 檔名:55-227-0003
諸位同學,大家吉祥!我們昨天學習到「開宗明義章第一」,「開宗明義」讓我們從自身知道怎麼來行孝,以至於孝的大用,我們有學習深入到這個至德要道,可以「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在有一些社區,它真的用孝來治理整個社區,三代同堂這種孝順父母的情景,在社區當中常常能夠見到。我們說教化有身教、有言教、有敬教,一個社區形成敬老、愛老,孝順的風氣,在這裡生活的人每天都在受到感化、感動。所以孟母要三遷,就是這種環境的薰陶影響非常重要。確實我們學的都可以用在我們自己的家庭、社區、團體當中。
這些經教它是小大圓融的,我們要懂得善體會,善運用。大家不能一看「先王有至德要道」,這是先王幹的事,跟我沒有關係。先王他可以治理天下,但這個原理原則也可以用在自己的家庭、社區、團體當中。所以這是中華文明的智慧,它是小大圓融的,我們善於體會就可以善加運用。就像老人家給我們講了一個專題開示非常精闢,師長講到君親師,儒家的三寶,學中華文明要用悟性去學,不能死記硬背,不能著相。比方說「作之君」,我又不是領導,「作之師」,我又不是老師,這個都跟我沒關。我記得我們遇過一個年輕人,這個都是十七、八年前遇到的,他應該跟我差不多年紀。他就跟我們說,這個《弟子規》跟我不大有關係,他說第一個「入則孝」,我不在父母身邊,「出則弟」,我獨生子女,都跟他沒有關係。所以大乘裡面說「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就是都不要著在語言文字的相上。四依法說「依義不依語」,語是言說,你要依那個義理,不能著在一個言說的相上,這是修學很重要的態度。所以師長引領我們,學習中華文化要「依義不依語」,比方師長說「作之君」,君的精神以身作則,大公無私,能夠納諫,能夠知人善任,這個都是君的精神。「親」,付出不求回報,就像父母對我們的愛一樣,不離不棄,父母從不嫌棄我們,我們肯回頭他們都是全心接納我們,這是「作之親」的精神。「作之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師者要為整個道統文化培養傳承人才,這個都是老師的責任。
所以師長就有講到,你今天是一個基層員工,你也可以「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你看一下把我們的這個執著點破了,沒有障礙了,事事無礙。而我們舉一個例子特別能夠說明師長這一個開解,我們是學漢學,大家知不知道美國第一所漢學系是誰建立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漢學系誰建的?丁龍。丁龍很可能就是在那個年代都吃不上飯,結果,可能機緣移民到美國去了。那都是去給人家修鐵路,做那個最基層的勞動,很辛苦的,沒有地位。結果他被一個算是很尊貴的,社會地位很高又很有財富的老闆,用為傭人,在家裡服務。這個老闆脾氣特別大,動不動就罵人,結果底下的這些傭人,大部分都受不了,都離開了。他不尊重人,對人那麼凶,傷了人家的自尊,好多都離開了。連丁龍最後也被這個老闆勒令讓他走,他也離開了。結果這個老闆家失火了,沒有任何人回來幫忙他,可能還有不少人說燒得好!燒得好!只有丁龍回來了,他特別感動。他「作之親」,雖然老闆對他這麼無情無義,可是他沒有放在心上,老闆家失火了,他趕緊回來。後來老闆感動,又留他在家裡工作。當然相信他一言一行,這個是「作之君」,也是讓他老闆一點一滴對他敬佩。而當他回來的時候,他老闆就說:你能這麼做人,你的父親一定是很有學問的。他說:我父親不識字。老闆又說:那你爺爺一定很有學問。他說:我爺爺也不識字。
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我們整個文化當中五倫八德,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靠什麼傳?不是靠語言文字傳的,靠每個家裡長輩的身教,不識字也懂。還有靠什麼?靠我們的藝術,這些戲曲,演的都是忠孝節義,不識字的人很喜歡看戲,就從裡面學到了。所以古代這些賣唱的人,表演的人,他們也很有這種責任,他不隨便演的。所以這個老闆聽了之後很感動,後來丁龍老了,年紀很大了,有一天找到他的老闆說,我這一生就有一個心願,就是把我們中華文明能夠在美國推廣,然後就拿出他一生的積蓄,你可不可以幫我成立漢學系?在美國。這個老闆很震驚,他已經沒什麼收入了,他居然把積累一輩子的收入全部拿出來。震驚!這個老闆覺得他做不到這樣的事,居然是他底下的一個工人做到了,所以很感動。所以就全力幫他,丁龍的錢不夠,他老闆拿出錢來,然後以他老闆的社會地位,才能辦得成這一所哥倫比亞大學的漢學系。大家想,他有地位嗎?他有財富嗎?都沒有。但是他的行為「作之君,作之親」,你看他那種使命感就是「作之師」,文化傳承的使命。
在我們中國也有一個人,武訓,他為了辦學乞討,最後也是感動很多人,皇上還賜給他黃馬褂。所以師長講的「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去效法,真的能做到君親師,就能正己化人。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不能是去要求別人,還要求領導?求人難,不如求己。
從老人家圓融的開解,我們接下來「天子章第二」、「諸侯章第三」,我們就不能著那個相,「天子」我不是天子,「諸侯」我也不是諸侯,這些精神在我們自己的身分、因緣都能夠用出來,小大是圓融。
我之前在自己的社區,我們家住的也是大樓,二十五層樓,最高了。我當時候也是考慮,我假如順利考上我們家對面那個學校(離我們家一百公尺,就在我們家對面,那個鐘聲噹噹噹噹,我都聽得到),我打那個如意算盤,我就在那裡教一輩子,到時候每一屆的學生想吃紅豆湯,就到我們家裡面,還這麼打算。人算不如天算,沒有考上,備取,備面備取。一百九十幾個人考,二十一個人進複試,結果這二十一個人裡面只有一個男的,就是我。所以我要去考試的時候,他們學校的老師、工作人員,看我要走進考場考試,還有男的?我們學校最缺男老師了。我一聽了還挺安慰的,結果一進去口試,這個校長看到我,你有沒有行政經驗?我當時候才教兩年書而已,都是當班主任,第一年教書,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課我都包了,我代課老師。當然我還是有行政工作,我管午餐費用。這個當然談不上,還給人家說這個有點見笑了,沒有說。說:沒有。他說:你有沒有帶學生參加比賽得獎?沒有。他問了我好幾個問題,我都說沒有。我心裡想,他怎麼沒有問我你有沒有愛心?這個當老師最重要的怎麼都沒問?這個社會的情況,我們也不得不恆順。所以後來備取,沒有考上。不然我真的是打算好了,就在我們家對面教一輩子。為什麼?教學生哪有一年、兩年你就把他教會做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但是,只要他知道有一個關心他的老師永遠在那裡等他,他一定人生遇到挫折的時候,他會再回來找我。後來沒考上,就跑到海口去了。其實這都是考試,考什麼?考你沒考上了,難不難過,得不得失?你一得失心起來,很不甘心,明年再來考,你就會有所動心,那個「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就不見得提得起來。所以那時候也考我,我爸爸陪我去看榜單,每一次看都有希望,最後都失望,後來他說你自己去看吧!因為考了好幾個地方。不過我父親說,你真的是很有實力,因為要備取就不容易。但是考不上,備取,也是佛菩薩安排。為什麼?你考的每一家都沒希望,都差很遠,爸爸只會說趕快去補習;我考得都不錯,他不忍心責備我。然後我又想,海口有個推廣文化的機會,你去看看吧!就是考得不錯,他才不忍心阻止我去,佛菩薩都安排得好好的。
我記得我考高雄縣的時候,我差零點五分就考上了。我記得第一科考中文,考了一句「千金散盡還復來」,要填那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說這個我前不久才複習過而已,怎麼想不起來?在那裡掙扎了快十分鐘,才放棄,已經影響我整個心情。我自己高中、大學考試中文最差,可是後來學了佛再去考試,中文算還可以。結果我就很鬱悶,後來就放棄了,那一題兩分。我母親在家幫我念阿彌陀佛,結果我回去的時候,你考第一科的時候感覺怎麼樣?我在家裡念佛怎麼心裡好像有點不舒服?我媽媽很厲害,很敏銳,我正在掙扎寫不出來。沒考上。所以佛菩薩加持很厲害,不能寫對、不能寫對、不能寫對,現在事後想想,太厲害了,這個都安排得剛剛好。但是自己也要在這些境界當中不能生煩惱,相信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現在跟你們分析這個都是事後自己想一想,確實是這個樣子,考慮得很周到,人算不如天算,我這個如意算盤沒有打成。但是佛菩薩還是滿我的願,我教過二、三年的書,我也希望這些學生找得到我,後來他們找得到我,他打開台灣的電視就找得到我。所以佛法是圓滿的。說實在的,他們現在要找到我也很容易,上網查一查,問一問人,他可能就知道我在哪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真的是為眾生去求,佛菩薩都很慈悲會加持,會滿我們的願。我們所學這一些,都可以落實在我們身心、家庭、團體當中。
我們接下來,這五種身分的人行孝,都能用在我們自身。我們先來看「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
這個註解真的非常簡要,「博愛」。孟子說「親親而仁民」,我們愛護自己的父母,我們要知道孝,它是開發人的性德,開發人的本善、明德。從佛家來講,一個人的本善是心包太虛,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是從孝開顯出來的,他能從愛父母延伸到「兄弟睦,孝在中」,愛兄弟姐妹,愛家族,再延伸到鄰里鄉黨,到「凡是人,皆須愛」,凡是物,皆須愛。既然是開發真心,他就能推己及人。今天我們因為父母這個緣生起了孝心,當我們到同學家,給你介紹一下,這是我母親。你一聽到母親會有什麼感覺?你很自然的,你對母親那種感恩,或者體恤一個母親的不容易,你自然生起來了,推己及人,孝的人很能理解人家當母親的心。當父母的心,有哪個父母不擔心他的孩子?哪個父母不希望他的同學、同事愛護他的孩子?我們能體會到這一點,我們也會善待同學、同事。假如我們跟他處得不好,可能他的父母要擔心。我們從不希望自己的父母擔心,推己及人,不讓別人的父母也擔心他的孩子。這個都推己及人。
在明朝有一個讀書人叫楊誠齋,這也是個大儒。他的太太七十多歲了,因為家裡也是當大官的,有佣人。這個老太太每天都起很早,冬天很冷,起來做什麼?起來煮粥,讓這些佣人先喝上粥再工作。他的孩子當然不忍心,母親年紀這麼大了,何苦!那麼累幹什麼?他的母親就說了,他們都是人家父母的孩子,推己及人。『愛親者,不敢惡於人』,不敢厭惡、憎恨他人,甚至都能夠體諒人家,愛護他人。這個老夫人說,他們喝點粥,胃裡面有點熱氣,暖暖胃,暖暖身,這樣工作才不會傷到身。所以這個孝真的啟發我們之後,我們愛心會不斷隨著因緣擴展。所以這博愛。
【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恭敬自己的父母的人,與他人交往的時候,他會尊重他人,不會輕慢、傲慢對待他人。註解很簡要,「廣敬」。尊敬父母的態度,延伸到對一切的人,推己及人。
【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
註解裡面講,「刑」是「法也」,就做表率,表法。「君行博愛廣敬之道」,這個君是指天子,能行博愛廣敬之道,「使人皆不慢惡其親」,就他天子首先孝敬自己的父母,感動百姓向他效法。「則德教加被天下」,影響了百姓,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當為四夷之所法則也。」四夷,甚至於自己臨近國家,都來向你取法。
我們有一首歌叫「重回漢唐」。這兩個朝代,我們中華民族很強盛,鄰近國家都來朝貢,這個就達到了,『刑于四海』。而且這兩個朝代,都以孝治天下。我們昨天有提到主人翁漢文帝,他創了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怎麼來的?首先是孝道,「德教加被天下」,他以身作則,他「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而且他真的「行博愛廣敬之道」,他「親親而仁民」。所以在《漢書》當中有記載,提到文帝下詔說到,「方春和時」,正值春日和暖的時節,春天來了,「草木群生之物皆有以自樂」。草木群生,這些生物都有各自的樂趣,春生,萬物都在復甦,生長。結果文帝看到春天萬物方生,他是考慮什麼?「而吾百姓鰥寡孤獨窮困之人或阽於死亡」,就是這些,「鰥」沒了妻子,「寡」沒了丈夫,「孤」孤兒,「獨」可能沒有小孩奉養,這些都是人生比較悲慘的人,很可能他們都瀕臨死亡,「而莫之省憂」,卻沒有人省視他們的疾苦。所以他說,「為民父母將何如?」我們做為人民的父母,天子是人民的父母,各地的地方官也是父母官。這個把孝道就用到從政上,做為人民的父母要怎麼辦?應該商議如何賑濟他們。所以他是博愛廣敬天下人。這也都是先王的精神,我們看周文王,「哀此煢獨」,他們辦政治都是先照顧這些最可憐的人。所以《禮記.禮運大同》就提到,「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些先王也都是這樣給我們垂範。
另外,在《漢書》當中又有提到文帝,當時候十二年三月下詔說,要引導百姓的途徑,要抓住農業這個根本。因為那個時代是以農立國,百姓農耕穩定,他日子就好過,而且文帝以身作則,他親自耕作。所以每一年春天皇帝都親自穿著工作服,然後耕地的儀式帶動百姓,他勸勉已經有十年,而很多的地都尚未充分開墾,每逢年景不好,百姓就會處於飢餓狀況。所以這是因為從事農業的人尚不足,各地的官吏沒有能認真重視農業的緣故,我已經多次下詔,每年勸百姓要多種植,可是效果不是太好。這是地方官吏執行我的命令不夠認真,對百姓的這個勸勉,一些農業政策,也沒有比較好的一些措施去帶動、去鼓勵,加之農民的稅也比較重。他考慮怎樣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所以這個也是勸勉官吏要承擔起來。他就下令今年免除農民應繳的賦稅,免去一半,百姓的負擔就輕多了。所以我們從《漢書》當中都有看到文帝的風範。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二十四孝裡面,哪個朝代的孝子最多?「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帶動很多百姓也成為孝子。二十四孝裡面漢朝最多,你看「漢文嘗藥」,再來「郭巨埋兒」、「江革負母」、「蔡順拾桑」、「姜詩出婦」、「黃香溫席」,都是漢朝的,「董永賣身」、「丁蘭刻木」、「陸績懷橘」,夠多了。所以「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天子行孝,一國都帶動起來了。而且我們看他的德教、教化,都是樹立榜樣,樹立孝的榜樣。所以《論語》裡面說,「舉善而教不能,則勸」,你把社會當中行孝、行善的榜樣立起來,百姓一看感動。你看我們傳統文化界王希海老師,學傳統文化的大部分都認識他,他侍奉自己父親二十多年,每個人聽了他照顧父親的過程,汗顏,自嘆不如,感動了,也生慚愧了。電視節目把他拍出來,這個電視節目功德就很大了。所以師長有說,能救這個世界兩種人,國家領導人跟媒體負責人。你運用媒體來弘揚孝道、弘揚文化,速度很快。
我們看漢文帝他懂,黃香溫席,他就把黃香的榜樣公諸於世,「江夏黃香,舉世無雙」,賜給他這八個字,然後把他舉薦,因為他是孝廉。所以舉孝廉是從漢朝開始的,這個政策太正確了。孝,就有德行的基礎,做人的基礎。「夫孝,德之本也。」廉潔,就有做事的基礎,他就不貪污,不謀私,廉潔有守。所以有這兩個德行基礎,你用這個人沒問題了。選拔人才不以這兩個為標準,那就要出問題了。所以教育政策,對的東西不能亂動,你一動就不在常道當中,「棄常則妖興」。
現在全世界貪污腐敗這麼嚴重,因為沒有用這兩個字來選拔人才,所以中華文明為什麼要趕快興盛起來,會給全世界很多啟示。當時候在廬江,我們有接待陸克文的哥哥陸克雷,他來參與幾天的活動,我們有推薦《群書36O》給他,結果他看到一段「堯存心於天下,加志於窮民,痛萬姓之罹罪,憂眾生之不遂」。「有一人饑」,有一個老百姓餓了,是我害他飢餓的,「我饑之也」。「有一人寒」,穿不上衣服了,是我讓他受凍了。有一個百姓犯罪了,是我的錯,我沒把他教好。「仁昭而義立,德博而化廣」,「先恕而後教」,這堯當天子的君道。先恕就是寬恕,「恕」也有設身處地。讀書人很多都有這種精神,你看陳寔他們家遭小偷,「梁上君子」這個詞,就是這個典故來的。你看他對小偷,他也沒有責怪之意,他把孩子找過來,這真的會抓機會教育。他說誰都不願意當小偷,很可能都是被生活所逼,恕。這個房梁上的人自己下來了,他還送他財物,你這個拿回去,好好來創業,後來這個小偷也成為有德行的人。「先恕而後教」,這是堯為君之道。這個陸克雷先生看了,你們的祖先是這麼辦政治的,他聞所未聞,很感動。這一本《36O》在德國送給很多政要,政要看了都非常歡喜。德國的同修難得,現在還發心要把這些書送給他們的中學生。
我們說總在遇緣不同,外國人他現在是沒緣看到這麼好的書,看了他也會肯學。所以我記得當時候在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有一天看到一個相貌不凡的人走進我們中心,我那一天剛好有事,我也沒時間過去了解,等我忙完了,就問同仁,今天那個長那麼高,我看都快一百九十公分了,相貌不凡,這是何方神聖?他們說是巴基斯坦的一個部長,他來馬來西亞出差,他們的總理跟他說,你要去馬來西亞,可不可以到這個地方去拿一本《群書36O》英文版的?「德不孤,必有鄰」,這個書推廣,全世界有志之士可能會跟我們產生共鳴。
所以文帝他懂得把百姓的榜樣樹起來,「江夏黃香,舉世無雙」。所以黃姓叫江夏堂,你看這個堂號多好,永遠不忘他們的祖先的風範。在行善方面,「感動中國」這節目很好,其中有一個人物,白方禮老先生,大家都聽過。你看白老先生,他也給我們「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把所有的孩子都當自己的孩子看待,看到孩子不能讀書,他很難過,把一生的積蓄都拿出來了,當時候是五千塊錢(那個都是二十年前左右),他的子女都嚇壞了,這是你養老的錢。他說你們別管,這我自己的錢,我自己做主。不止這樣,又重操舊業,七十多歲又踩他本來的行業,踩三輪車,賺了好像是三十多萬,踩了赤道十八圈。這種精神令人動容,那真的可以是民族的脊梁,為教育傾其所有。所以為政者能夠把這些榜樣樹起來,這個都屬於『德教加於百姓』,教化還是非常重要。
我們翻到《群書治要》一百七十五句,一百五十一頁,《禮記.學記》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在辦政治當中,有很多重要的舉措,才能把政治辦好,才能讓國家安定,要有政令,要有法律。可是所有的政策它都要跟孝的精神相應,所以孝道也是為政的根本。像清朝乾隆皇帝挺可貴的,他當皇帝當了多久?六十年,當了四年太上皇。一般皇帝是不願意當太上皇,他為什麼六十年退位了?因為他的爺爺做皇帝六十一年,他不敢超過自己的爺爺,所以退位了。他的進退當中都把孝道的精神表出來。這個句子,從《淮南子》當中提到,「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人民不懂得禮義,國家有了法律也不容易實行。老百姓不懂得做人做事,你這個法律規定下來,他沒有羞恥心的話,他就耍小聰明,怎麼避開你的刑罰?所以「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老子也提醒,「法令滋章,盜賊多有」。所以教化重要。法律,「法能殺不孝者,而不能使人為孔曾之行」,可以處死不孝的人,卻不能使人去效法孔子、曾子高尚的德行。「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法令能對盜竊的人處罰,卻不能使人像伯夷一樣的清廉,伯夷、叔齊聖之清者也。而「孔子養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孔子培養的學生三千人,他們都能做到在家恪盡孝道,出外恭敬長上,「出則悌」,說出來的話都可以成為人們依循的規範。等於是他的學生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的人都以他所說所作為標準。老百姓出現什麼衝突,來我們去找孔子哪個學生評評理。不止孔子那個年代會這樣,哪怕到了我們清朝時節都是這樣。你看在清朝,這個地方喜宴,那個主桌、主位請誰坐?都是請當地的教書先生。為什麼?他最明理。這個地方有什麼爭吵,來我們去找教書先生評評理。現在的風氣有點不一樣,誰的官位高,誰賺的錢多,讓他坐主位。坐主位也是表法,教書先生錢不多,可是受到尊重,代表重德不重利。所以言語行為都成為人們的依循的規則,還有人們的表率,就像《中庸》說的,「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孔子教出來的學生三千人,你看那個影響有多大!這些都是教化的結果。所以我們古聖先王、老祖先是最懂教育的。所以德教能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蓋」是略,所以註解裡面講「孝道廣大,此略言之」,大略開顯一下。接著:
【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甫刑』,即是《尚書.呂刑》這一篇。『一人』指的是天子。『慶』是善。一人有善德,就是這個天子他的善表現在哪?親愛、恭敬自己的父母,進而去親愛、恭敬一切人,這樣的善行,百姓看到了很感動,歡欣鼓舞,仰賴。百姓一定覺得心很安,我們的君王這麼孝順、這麼仁愛,進而效法他。百姓效法了,百姓也都親愛、尊敬自己的父母。所以剛剛舉到了,漢朝的孝子很多,這個跟漢文帝起的頭有絕對的影響。這邊提到,「十億曰兆」。這個「兆」有不止一個說法,其實就是指很多。我們一般講萬民,那個「萬」不是數字,指的應該是全國,甚至是天下的人民。「義取天子行孝」,大家以天子為榜樣來效法,所以「人皆賴其善」。這個「賴」,安心,進而效法。
成德也曾經聽過,有一個企業辦得滿成功的,剛好有日本的合作客戶來了,那是很大筆的交易,結果這個負責人沒有去,派他的副手去談這個生意,還在談,不代表能成。為什麼他沒去?因為他的母親剛好那一天八十大壽。所以這個日本客戶見這個副手來了,就很驚訝,你的老闆怎麼沒有來?這副手講,正巧我們董事長母親八十大壽,他去給母親祝壽。這個日本客戶挺可貴的,他說我可不可以到你們老闆家?這個挺有智慧的,去看假如說這個合作夥伴這麼孝順,這個人挺可靠的。再來,假如去了,也挺有人情味的。不能做事業做得就只有錢而已,太沒意思了,能夠去祝賀人家的母親,這個緣就結得很善。我想這件事,這個公司的員工聽了,都會挺感動的。所以這樣的負責人他們年末就不是那種頒獎,第一獎汽車,都是用錢來鼓勵員工。不是不要有物質的鼓勵,你不能只有物質的鼓勵,這個就有點偏。所以稻盛和夫先生,他經營企業很有理念,他說物質的鼓勵基礎是需要,大家要生活,但是他更重視精神的鼓勵,不然人只重視物質,他就被物化了。有理念的企業主,他年末他辦的課程,可能是我們企業裡面哪些是好媳婦,表揚,把這個女員工怎麼孝順自己母親、孝順婆婆的事例可以立起來,就像我們剛剛說的,「舉善而教不能,則勸」。你看這個企業的那種氛圍,大家都是相觀而善,肯定了人的精神面。我們當時在湯池的時候,也有效法祖宗這些教導,我們當時有勞動模範,我們去肯定這些榜樣,包含還有好媳婦的表揚。聽說這些媳婦,這個表揚的獎狀拿回去,放在她們家的客廳,豎得高高的。你看這種精神的鼓勵,它是長久的;吃一餐飯,短暫的。所以真的能把傳統文化這些理念、精神用上,這個真的對修身、齊家,哪怕是治企業都很有幫助。
我們接著看「諸侯章第三」: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
「諸侯」相當於一個國家的國君,天子是管整個天下的,像周朝八百諸侯,八百個國家,歸周天子統轄。畢竟諸侯,這裡講到「列國之君」,國家的元首,「貴在人上」,他的地位在全國人民之上,「可謂高矣」,很高貴。「而能不驕」,不驕傲,「則免危也」,可以免於國家傾覆的危險,『高而不危』。
【制節謹度。滿而不溢。】
註解提到「費用約儉」,則量入為出,這個叫『制節』。『謹度』,「慎行禮法,謂之謹度」,這是謹言慎行。雖然地位很高,但是守禮、守法,這個挺重要的。一個國家的法令立出來了,假如領導者不遵守,這個法令就沒有公信力。所以他要謹慎的守法、守禮,做整個人民的榜樣。
所以在《修齊治平的智慧》二百五十頁,二百七十八句,這一段講得很好,「法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於人間,反己自正也」。法律制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也不是地下生出來,是人們把它制定出來的,制定了是要反過來約束人們,端正自己,制定法律的用意在這裡。「誠達其本,不亂於末;知其要,不惑於疑」。這個就是執法當中,你要通達法律的根本,就不會在枝末細節上犯錯誤。「知其要」是掌握了綱要,就不會常常被疑難所困惑。你執法的人,你掌握綱要,很多情況你都能夠判斷。接下來講一些很重要的原則,「有諸己,不非諸人」,人君自己做到了,「非」就是指責,自己做到了也不去指責別人沒做到。這個態度很重要,我們現在處世也要這樣,「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厚道,不彰人家的惡,「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你看一個國君他自己做到了還不苛責於人,百姓就很感動,慚愧心就起來了。這個都是化,感化,不是苛求出來的。「無諸己,不責於下」,自己做不到的,更不會要求臣子跟人民做到。「所禁於民者,不行於身」,禁止百姓不能做的事,自己首先不做。這一段都是「謹度」,慎行禮法,自己要帶頭。「故人主之制法也,先以自為檢戒(戒作式),故禁勝於身,即令行於民矣。」所以人君制定法令,自己先做出守法的模範,以身作則,法律跟禁令都在領導者本身率先實踐,「勝於身」就是自己率先垂範,政令必然能在民間暢行無阻。國君都這麼做了,我們怎麼可以不做?就像節儉,國家領導人首先這麼做了,你中央級官員、省級、縣級大家都效法了。
註解講到「無禮為驕」,人無禮就沒有恭敬心。「禮者,敬而已矣。」不能因為地位高反而驕慢,應該要處處虛心。位之高反而更謙虛,「高而不危」。「奢泰為溢」,奢泰就是奢侈浪費。所以能夠「制節謹度」,國家的財富充足,就滿,但是不奢侈浪費,不溢。接著經文說:
【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
地位高,但是守禮、謙虛,他就沒有國家傾倒的危險,當然能夠保其尊位。『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因為這個是「諸侯章」,我們舉一個楚國的宰相,這個是很高的官,令尹孫叔敖他怎麼「高而不危」?這個在《群書治要》有,孫叔敖做了楚國的宰相,令尹如同宰相,結果官員、百姓都來給他祝賀,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個是很高貴的位置。結果有一個老先生最後反而來弔,弔是弔喪,人家當了宰相,你穿著喪服來了,一般的大官看了會怎麼樣?轟出去。孫叔敖不簡單,看到這個景象他對人家怎麼說?他說楚王不知道我無德,還給了我這個令尹的官,君王給了我又不能推辭,我可能會做不好,這樣會受到官員、百姓責罵我,使臣受吏民之垢,這言語是非常的謙退。他有這些態度,家教好。
孫叔敖有一個故事,埋蛇享宰相之榮。因為孫叔敖也是個孝子,他有一天出門看到雙頭蛇,當地的傳說,看到雙頭蛇的人必死。他一看,很難過自己看到了,可是自己很難過的當下,考慮到不能讓其他的人再看到,不能害其他的人,他就把雙頭蛇給埋掉了。回到家流淚了,媽媽就問,你怎麼了?他說母親,我看到雙頭蛇了,我的命不長,我不能侍奉妳了,所以他很難過。他母親一聽,不要擔心,你這一念心都是為他人著想,你不會有生命危險,不止沒生命危險,後福無窮。這一句話是《陰騭文》裡面的,「埋蛇享宰相之榮」;「救蟻中狀元之選」,救了一窩螞蟻,最後考上狀元。
所以孫叔敖先生是個孝子,「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哪怕人家在他當了令尹,穿著喪服來,他還是恭敬對人,他對著老人家講,人家都來道賀,老人家你獨來弔喪,是不是有什麼要交代我,「豈有說乎」。這個老人家說,有,我有事要提醒你,「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你到這麼尊貴的位置,對百姓驕傲,百姓會離開你;「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你位置那麼高、權力那麼大,你還弄權,那國君會討厭你;「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你的俸祿那麼多,你假如還不知足,還貪的話,你的災禍就要降臨了。聽了這三句,孫叔敖給他禮拜,然後說「敬受命」,恭敬接受你的提醒,「願聞餘教」,希望再聽聽你其他的教誨。我想孫叔敖講了這句話,這個老人家心裡會怎麼想?善哉善哉,孺子可教也。接著老先生說,「位已高而意益下」,位置很高,但是態度愈來愈謙虛;「官益大而心益小」,官位大、權勢高,但是很謹慎,戰戰兢兢來辦政治;「祿已厚而慎不敢取」,俸祿已經很豐厚了,要更加小心,不敢妄取。「君謹守此三者」,你能夠謹慎守好這三條,「足以治楚矣」,就能夠治理好楚國了。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孫叔敖的態度很可貴,「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同樣我們也體會到一個國家的安定,有時候關鍵的人你都不認識他,這個老人家大家認識嗎?你看這些人都是很有智慧,他都在一些很關鍵的時候,他會出現去提醒關鍵的人。
所以諸位同學,你們以後好好在德行學問當中下功夫,你們以後可以教化一方,很可能幫助你們提升道德學問的,可能是蘭彼得小鎮裡面一個默默無名的長者。剛好你在那裡撿垃圾的時候,他看了很感動,把你請進去喝茶,你就有這個機緣,得到這個善知識的提醒。所以我們史書裡面為什麼人作傳?為這些一生沒有出來當官的人給他們作傳。你不能說他沒有出來當官,他對國家社會貢獻就不大,不見得。首先他表法,他不貪求富貴,百姓就很尊重他們。所以你看漢光武帝要封他一個好朋友嚴光,要讓他出來當官,嚴光不肯,結果皇帝佩服他,跑到他們家向他請教。後來還到他們家睡覺,兩個人睡在一起,結果這個嚴光可能睡到半夜翻身的時候,腳跨到漢光武帝的身上。這個會看天象的人,皇上好像有被冒犯。這個嚴光,范仲淹寫一篇文章緬懷他,「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所以諸位同學,你真的很恭敬謙虛,你會遇到這樣有道德學問的人,這個都是感應。
所以老法師得到好多有真正道德學問的長者護念他,給大家舉個例子,章太炎大師(國學大師)的女婿朱鏡宙老先生,他的年齡跟李炳南老師差不多,算是師長的爺爺輩的。師長老人家交的朋友都大他很多,所以老人家的見識不一般,跟他交朋友有關係,「友直、友諒、友多聞」。我們很敬佩老和尚的德行,其中有一點,老和尚知恩報恩。朱鏡宙老居士去世,朱鏡宙老居士留下來的文章,老和尚特別把它編成書出版。那個年代的人都有傳統文化承傳,都有真的道德學問,要感念老人家的恩,然後也讓老人家一生的這些道德文章可以利益後世。所以這個以孫叔敖先生來做表法。
【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
這個國家的財富很充足,但是不奢侈浪費,就能常保富有。當然這裡面很重要的,要節儉,儉以養廉。從我們修行來講,佛陀也是這麼交代,「以苦為師」,不能享受,不能放縱欲望。而節儉這種精神,我們還可以把它擴充一下。在《五種遺規.訓俗遺規》當中有提到一段話,開解得很有哲理,「人生福享」,一個人的福報享受,「皆有分數」,是你前世修的。所以「惜福之人,福常有餘」,假如你很有福報,你又很節儉,甚至於可以延長壽命,因為你福還沒有花完,壽命延長了。「暴殄之人,易至罄竭」,你暴殄天物,很奢侈浪費,有福報,花完了,命就沒了,祿盡人亡。所以老子以儉為寶。你說老子的教誨跟辦政治一不一樣?完全一樣!「一曰慈」,就是慈愛百姓,「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二曰儉」,老子強調的跟《孝經》相不相應?很相應。儉,「制節謹度,滿而不溢」。「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謙退,「在上不驕」。英雄所見大略相同,為什麼?一經通一切經通,因為一部經裡面它一定是在詮釋五倫八德,你能從一部把五倫八德之事理理解得透徹了,你再去學其他的經就觸類旁通,不難。所以學不在學得很多,要學深入,學透,然後再學下一部經。這裡很好,它把義理延伸了,舉一反三,不止財用當節儉而已,我們一切的事當常能夠思惟節嗇之義,就是這種節儉的精神,那我們就有餘地,方有餘地。你看儉可以養廉,儉可以考慮到後面,我現在節儉下來了,我可以應對未來突然的無常,我可以應對從容。而且儉以養德,減我身心的享用,去救濟那個快餓死的人。養德,養廉,連做事都懂得考慮未來。所以中國人有一個美德,儲蓄,節儉把錢存下來。你看沒有儲蓄習慣的地區,你突然經濟一個很大的變化,很多人活不下去了,甚至於房子被拿回去了,車子被拿走了。
所以東方這個文明的美德我們要體會,要保持,量入為出,不能還沒賺錢就拼命花,貸款一大堆,一生都在負債。這個不是很妥當,這種消費的理念人就揮霍,結果就把地球的資源,在這短短的幾十年就用到大自然都失衡了。現在溫室效應為什麼?森林都砍了,太奢華了,你砍了森林要吃,吃牛、吃羊得有牧場去養,得有大量的糧食去養,所以現在糧食不是給人吃的,給畜生吃的。比方說拿十公斤的糧食換一公斤的肉,你假如這十公斤就拿去直接養人,沒人餓死了。而且你養了那麼多牛羊,牠排出很多這種甲烷,這些東西都會導致溫室效應的嚴重。不止汽車排放廢氣,這些那麼大的牲畜牠們排出來,對溫室效應影響都很大。所以專家學者說怎麼改善溫室效應?吃素,愈多人吃素就不用養那麼多畜生,就不會有那麼多導致溫室效應的氣體。所以整個大自然要恢復安定,從哪裡做起?從餐桌上做起。
「儉於飲食」,吃東西不要貪吃,一吃就吃到九分飽,睡覺都睡不著。儉於飲食,「可以養脾胃」,這個節儉有味道。「儉於嗜欲」,你不要一些嗜好一玩就玩到不知道時間、玩到體力透支,「可以聚精神」。有,人一打籃球非得打它個二、三個小時不可,精神都耗得太厲害了,都沒有節度,這麼玩法很容易運動傷害。我很有經驗,我們以前大意,現在因果都報在身上,所以以我為鑒。你比方說打籃球,打得太凶了,一打跳上去下來有時候踩到別人的腳,腳就扭了。一拐一拐的繼續打,逞強鬥勝,那傷到筋,之後是傷到骨就不好了。所以真的有這種扭傷,還是要去找有技術的,有這種物理治療,整骨師,把這個位置筋要調正。不然像我現在腳隨時我這樣轉一下都咔咔咔咔的,那個就十幾歲不懂,現在遇到好的醫生,來不及了,too late,太晚了。所以我們現在懂了,把自己的遺憾要轉成一種願力,看到這些孩子提醒他們,一段時間去整整骨,這對他們整個健康發育都很有幫助。當然你要找那個技術很純熟的。
佛菩薩慈悲加持,還有當地會長愛護,幫我們找了一個技術非常好的,都免費教人家,很好的一個醫生。我就把我姐姐找去了,一整,咔咔咔咔咔好多聲響,我一聽都嚇壞了,我說妳的經絡都緊成這個樣子了。你看這個當母親、當媳婦、當太太,意志力很強。但是我們身邊的親人要會觀察,看她的氣色都已經沒什麼血色了,要趕緊適時的提醒,安排一些緣分。那差很多,一整完脊椎,氣色馬上就泛紅潤了。所以我們中醫,那個技術真的能幫人,甚至能救人。我之前都有看國內有很多這種大國手,這個患者都已經說得要開刀(開脊椎)了,甚至進來推著輪椅進來,他沒有多久(十分鐘、十五分鐘)咔咔咔,這個人走出來了。可是這種技術,現在年輕人不肯學,怕辛苦。這個都挺危急的,沒有人傳,斷了,太可惜了。我怎麼講這裡來了?「儉於飲食,可以養脾胃;儉於嗜欲,可以聚精神」。剛剛是因為不要造成運動傷害。我是打羽毛球的,你看我現在稍微動一下都有聲音,你們聽到沒有?這是運動傷害,跳起來那個出力都太重了。大家從我身體的狀況就知道我的性格太逞強,現在要改,改習為立命之基,改自己的性格、習氣,才能改變命運。
「儉於言語,可以養氣息非」,開口神氣散,不要太多話,「話說多,不如少」,言多必失,息非。「儉於交遊,可以擇友寡過」,你交了一堆朋友,也不分良莠,時間精力耗掉了,甚至於做沒有意義的事,還會犯錯,「小人閒居為不善」,這可能就會犯過失。所以交朋友不在多,要交好朋友,要交知心的朋友,要交同參道友。「儉於酬酢」,酬酢就是應酬,「可以養身息勞」。現在很多人應酬太多,身體都搞壞了,有一句話講(還有押韻),「上頓陪下頓陪,終於陪出胃下垂」。現在人很多應酬都把身體給搞壞了,養身習勞。我認識一個年輕的同仁,他那個行業真的喝酒,甚至還要到風月場所,他很痛苦。很難得他很努力,最後有考上英國的研究所,繼續深造。
「儉於夜坐,可以安神舒體」,了凡先生也有提到他徹夜長坐,就不能葆元毓神。「儉於飲酒,可以清心養德」。當然假如上了年紀,或者血液循環不好,這個時候喝點酒暖暖身。假如沒有這種身體情況,還是儉於飲酒好,清心養德。酒喝多了會亂性,就麻煩了。「儉於思慮,可以蠲煩去擾」,思慮太重,每天東想西想,連躺在床上腦子都停不下來,這個耗自己的氣血,而且愈想愈煩惱。蠲煩去擾,要儉於思慮。怎麼儉於思慮?多念阿彌陀佛,不要多想。很奇妙,你多念阿彌陀佛,你的思慮妄念少了,煩惱輕,心清淨,反而容易把事想通,智慧長。你在愈想愈煩,反而對事沒幫助,不如去繞繞佛、念念佛。這個方法我常用,想不清楚了,算了,不想了,來繞繞佛,繞啊繞啊,專心念念念,自己就有靈感。不是你刻意想的,就冒出靈感出來了,這應該有佛菩薩加持。所以少思慮很重要,心才能定,才能清淨。
所以「凡事省得一分,即受一分之意。此如逐漸省去,則日見事之少」,你事愈來愈少,不累心,不累身。所以「白香山詩云」,白居易先生,「我有一言君記取」,他勸諸位仁人君子記住這一句,「世間自取苦人多」,我們自己找苦吃,把人生搞得很累,搞得很煩,搞得很複雜。所以「今試問勞擾煩苦之人,果均屬萬不可已者乎?」其實我們太多不必要的交遊、嗜欲,這些種種都可以靜下心來慢慢減少、放掉,都不是萬不得已一定要的。所以真的靜下來考慮考慮,「當必恍然大悟」。所以我們假如把自己搞得很累,自己就要靜下心來反思反思,哪一些可以調整。這個銀居士露出微笑,是不是若有所悟?我們看:
【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
我們看一下註解,「列國皆有社稷」,社稷是代表國家,社是土地神,稷是苗稼神,就用社稷兩字代表國家。「其君主而祭之」,國君都要代表祭社稷。這個也是我們很好的傳統,今年豐收了,也有無形的神祇在幫助我們。這樣的傳統在日本的鄉下現在還有,農民一豐收了,他祭河神(這個神明也有感應);雨神也要祭,風調雨順。就是我們感謝這些有形、無形的幫忙,恩德。「言富貴常在其身,則長為社稷之主」,他的富貴能夠不離其身,能保持,這個國家他就能夠持續的來治理,然後能『和其民人』。為什麼?因為他不驕傲,他恭敬人,這上行下效。他又「制節謹度」,不奢侈,百姓相處和平。而且領導者節儉,他就不會去魚肉人民;他稅徵得很高,百姓都生活困難。所以「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你不能亂花錢。你建一個官邸很豪華,那都是百姓的錢,你這麼用錢,百姓心裡能平嗎?你吃香的、喝辣的,他活不下去,心就不平了。所以朝代為什麼顛覆?跟腐敗、奢侈有關,百姓只能起來起義了,不然他活不了。今天領導者制節謹度,賦税都很輕,百姓負擔很少,他心很平;你壓榨他,他心不平。所以能夠不驕,能夠制節謹度,百姓的心就很和平。這個也是上位者做出來才感得能夠「和其民人」,所以這是『諸侯之孝也』。我們想一想,他國家安定了,他的父母安心了,他的祖宗在天之靈安心了,甚至於百姓的父母都安心了,日子好過了。所以:
【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諸侯治理國家的心境,引出了《詩經》這一段話,『戰戰』是恐懼,『兢兢』是戒慎,就是戒慎恐懼,不敢放縱、造次來治理國家。就像什麼心境?『如臨深淵』,好像走在深潭、深水旁,一不小心滑進去就滅頂了,要戰兢惕厲,「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所以這裡「臨深恐墜,履薄恐陷」,那個冰已經很薄了,你踏在上面很怕薄冰破了,你就陷下去了。所以「義取」,這段《詩經》的話最重要的含義展現什麼?「為君恆須戒懼」,為君者要戒慎恐懼自己的一言一行,才能把國家治理好。這是「諸侯章第三」。
剛好我們時間到了,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