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群書治要》中修齊治平的智慧(第二回)—要有感恩心,至誠感通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七集)  2022/12/7  馬來西亞馬六甲  檔名:55-226-0007

  諸位傳統文化的同道,大家吉祥!上一次我們一起學習師長為《群書36O》寫的序,我們透過這個序文,也是他老人家像手把手帶我們怎麼來學習《群書治要》。從一開始,老人家將唐太宗李世民他的一個背景給我們做說明,這部書是李世民(唐太宗)下令編輯的。為什麼他要下令編輯?因為「太宗十六歲隨父從軍,起義平定動亂的社會,戎馬倥傯十餘年」,這是他成長的背景。「二十七歲即帝位後,偃武修文,特別留心於治平之道,休生養民」。

  「太宗英武善辯,遺憾早年從軍,讀書不多。鑑於前隋滅亡之失,深知創業不易,守成維艱」。太宗知道自己書讀得不多,天下安定了,自己即了帝位,在當時這個時代,百姓已經長期經歷動亂,所以要休生養民,怎麼樣文治天下,汲取幾千年老祖宗的修齊治平的智慧,這是他重視的。這個也代表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短處在哪裡,所以「在位期間,鼓勵群臣進諫,批評其決策過失」。不止讓群臣可以給他進諫,還「令諫官魏徵及虞世南等,整理歷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六經、四史、諸子百家」,經史子的部分,「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精要」,最精髓重要的這些教誨,這些教誨都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關,將它們「匯編成書」。所以治要,《群書治要》這個書名,這個治是指治天下,指的是修齊治平的學問當中最重要的,所以將最精要的匯編成書。「上始五帝」,從五帝開始,五帝按經典上的說法是黃帝、顓頊帝、帝嚳帝、堯、舜,這是指五帝。「下迄晉代」,這兩、三千年的歷史。而且是從「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八部,共五十餘萬言」。

  我們看到這一段,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讀歷史的時候要身歷其境,現在擺在我們面前一萬四千多本經典,請問好不好挑?沒有中華文化經史子通達,這個要挑很難,而且要花不少心血,都要挑精華出來。所以我們學習經典最重要的是心,我們的心對《群書治要》中典籍提到的這些聖哲人,我們要感謝他們,他們給我們表演得很好,他們留名青史,所以記在經史子當中。我們對書中這些聖哲人要有感恩心,對於編輯的這些大儒,我們也要有感恩心,這一分心會感召這些聖哲人還有編輯的人的加持,至誠可以感通。從佛家來講,很可能書中所提到的聖哲人,還有編輯的人,不少應該都在天界以上。甚至,你看整個大乘在東土興盛了兩千多年,從東漢明帝永平十年把佛經請回來了,還有西域的高僧過來了,這兩千多年過程東土是大乘氣象,尤其重視孝親尊師,所以成就的人超過在印度。所以我們體會這一部書成書之不易,我們懷著感恩心來學,學得有收穫,甚至有利益到他人,也將這個功德迴向給書中的聖哲人,我們同生極樂國,包含編輯的這些大儒。

  我們修學首重發菩提心,而且菩提心要讓它保持,怎麼保持?感恩的心不退,而且還會不斷的增長。諸位仁者,感恩心不斷增長,應該是正常的,因為我們體會恩德,應該會體會得愈來愈多、愈來愈深、愈來愈廣。像《勸發菩提心文》裡面提到的念本師恩,比方說我們學《無量壽經》不止本師釋迦牟尼佛要感恩,像我們能學念佛法門多少佛菩薩在加持我們。我們可能不知道,我們沒有看到,但是經典有點出來,「若於來世,乃至正法滅時,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我們遇到當生成就的念佛法門,是不是偶然的?我們現在學習傳統文化很敏銳,所有的事不離因果兩個字。既然都不離因果,有沒有哪一件事叫偶然的?都是因果相續,沒有偶然的。《無量壽經》已經提醒我們,我們能得如是廣大法門,能夠「攝取受持」,你看佛經每一個詞都不能滑過去,攝取是攝阿彌陀佛果地的功德為自己在因地修的功德,所以是從果起修,從阿彌陀佛的佛果起修。所以叫即修即果,這樣的因緣、法門很難遇到。而且這樣的法門只有佛才能開顯,「如來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我們了解這段經文,那是有無量的諸佛都是我曾經供養過的,在加持我。

  學《無量壽經》,學念佛法門,他們都加持。諸位仁者,學《群書治要》,佛加不加持?大乘佛法,要以人天乘為基礎。所以要往生極樂世界,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第一個、第一福就是人天福,還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要孝養父母,要敦倫盡分!我們不懂得修身,不懂得齊家,不懂得經營事業,那父母每天還要操我們的心。哪怕我們現在八十歲,父母一百歲,還在操心。「母活一百歲,常憂八十兒」,所以我們要早點成熟,做人做事不再讓父母擔憂,也不用讓老師,甚至於是領導、長輩擔憂。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心境,人有這樣的心,才能成熟懂事;沒有這樣的心境,容易隨自己的性情我行我素,誰也講不動。這樣再有福報,因為這些行為讓那麼多愛我們的人操心,這個福報都折光了。福在受諫,誰有福報?能接受父母提醒、老師善友提醒的人有福了,少走很多人生的彎路。就像太宗他有自知之明,他從經史子當中得到古人的提醒,太宗有一句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們現在念這三句,佛家常強調隨文入觀,隨著這些教誨自我觀照、觀察。

  以歷史為鏡,知興替。在大陸有拍了個片子,拍得挺用心的,「鑒史問廉」這個片子當中,分析很多朝代的興原因在哪?衰敗原因在哪?都跟是廉潔還是腐敗有關係。所以《群書治要》裡面也有提到,「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就是歷史的借鏡。包含大權獨攬,包含天子(皇帝)自己驕奢淫逸,還有官員之間分派(分成兩派),這個對團體的影響都非常大。你看唐朝有牛李黨爭,皇上寵信哪個臣子,大權旁落,只聽這一、兩個人,偏信則暗。這個是從朝代衰敗,我們得到的啟示。甚至於明朝宦官當政,宦官不是位置很高的人,但是離皇帝很近,他也會作亂。而我們剛剛分析的這些問題點,我們只要警覺性不夠高,或多或少都會發生在我們的家族、我們的團體當中,所以以史為鏡,知興替。我們自己幾十年走過來,我們所接觸到的家庭、接觸到的團體,自己所從事的行業、團體都有,我們冷靜觀察觀察,它的興衰是不是跟歷史,其實都很相關?更重要的是,我們觀察總結完,要引以為戒,這是讀歷史最重要的受用。不然「後人哀之,而不鑑之」,我們看了這麼多朝代的情況,都很感嘆,這個項羽常勝將軍,最後怎麼烏江自刎?我們只是感嘆,不以他為借鑑,「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那有可能我們後面的子孫(後人),反而我們也變成他們感嘆的對象了。我們之前的先人,學了念佛法門沒有成就,好可惜!在弘法的團體裡,還造很多的業,真是太冤枉了。

  在弘法的團體因緣當中,可以積功累德,可以跟廣大的眾生結法緣。你一般行業團體,不見得有這樣的因緣。我們有這麼好的因緣,可是我們假如習氣在做主,比方說教孩子用貪瞋痴慢,把孩子對傳統文化的信心都給障礙住了,那這變成斷人慧命。帶小孩要時時能體諒他的心,他才四、五歲,帶到學校來,就讓父母離開了,兩、三個月不見父母,你說這四、五歲的孩子怎麼理解?父母產生執著,一執成病,體恤不到孩子,當老師的也是,這是傲慢,執著自己的看法對。你要依照經典,知其心,能長其善,救其失。我們連孩子的心都感受不到了,就是自己說了算,那這個傳統文化教育的緣分,不就變成自己我慢、控制、要求,不斷增長了嗎?所以這個善用自己的心相當相當關鍵。我們都不是從胎教、從小學起的,真正遇到境界的時候,我們學傳統文化以前的習慣是比較強的,強者會先牽,我們警覺性一不夠,之前的做人做事的習慣就現前了,不止不能積功累德,造不少業。假如我們不能像太宗這樣以史為鏡,以經史子來提醒自己,那我們習氣不止不會減少,會愈來愈增長,到頭來什麼人講我們都聽不了,首先自己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因緣,可以出離的因緣就葬送掉了,這才是真正最大的損失。

  海賢老和尚有說,「成佛是大事,其他啥都是假的。」我們得看得破,看得清楚,「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決定不能跟自己當生成就的因緣開玩笑。而當生要成就,要往生不退成佛,心淨國土淨,心地要檢查,愈來愈清淨。你人事愈搞愈複雜,黃念祖老居士有提醒,你認識一個人,就好像脖子上面套了一個繩子。我們的微信群,假如有五百個人,或者三百個人,每天有一個人想跟你聊天:有沒有空,聊聊。當然你一聊,可以「不欣世語,樂在正論」,那是同參道友切磋。假如不行,那大家想一想,要耗多少時間談這些跟修齊治平沒有關的事情?所以黃念老有說,你認識一個人就好像脖子上套了個繩子,人家想到你,給你打通電話,把你脖子拉一下。三百個人拉你,五百個人拉你,我們的心定得下來嗎?黃老這些提醒都挺重要的。我是做不到,我現在福報不夠,身邊假如有人幫我保管手機,到時候你們聽到,「喂」,不是我的聲音,不要太意外,我有點福報了。因為自己冷靜想想,能對信任自己的人,最大的貢獻在哪?在自己能夠深入經藏,將深入經藏的心得、體悟,供養給信任自己的人,其實這個才是真正珍惜因緣。

  其實人世間的問題,老祖宗講了一句話很有道理,「解鈴還須繫鈴人」。所以誰能解決問題?當事人。那天跟一個青少年散步,我說按照邏輯來講,沒有任何人可以進入你的內心。這句話大家認同吧!沒有任何人可以進入你的內心,他只是我們外在的一個境緣。當然跟年輕人講要多for example,舉個例子說明一下,我說比方今天有個女士,她走在路上,突然有個不認識的人,過來啪啪給她兩巴掌,就走了。她還沒有回過神來,這個人已經走了,她心裡想可能這個人心情不好,算了,不要跟他計較了。結果當天回到家裡,她先生喝了點酒,有點迷迷糊糊,啪啪給她打了兩巴掌,結果這個太太說我跟你沒完。同樣是兩巴掌,為什麼差這麼多?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我們的心動,起了分別執著念,產生很大的瞋恨心。前面那個人,我們一包容,沒事了。後面,我跟你拼了,我替你付出那麼多,你還打我。所以按照邏輯來講,沒有任何人可以進入我們的內心。你看,佛陀也給我們表演,他遇到歌利王這麼惡劣的緣分,他也沒生氣,他還提升自己了。所以境界能障礙我們嗎?障礙不了,因為它進入不了我們的內心。所以那個傷害我們的人到底是誰?這段話有沒有讓我們開悟了。色不迷人,人自迷,境界傷害不了我們,是我們自己的分別執著念在傷害自己。你看一個人罵了我們一句話,緣聚緣散,這件事二十年前就沒了,可是卻折磨了我們二十年。所以誰幫得了我們?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覺醒,解鈴還須繫鈴人。自助者天助,自救者天救,自己真正覺醒過來,真正願意成就自己,願意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願意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這些緣才幫得上我們。

  我自己這十幾年也帶了不少同仁,我總結總結,離我比較近的人,因為我產生修學的障礙不少。為什麼?因為我虛名在外,他們比較接近我,他不知不覺跟朋友打電話,今天蔡老師跟我通話。他的朋友,你這麼有因緣,開始跟朋友相處就有點變化了。所以我現在總結下來,「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因我修學上產生名聞利養的染污的不在少數。前不久有同仁將一個團體的情況跟我說,這個團體負責人說都是聽成德法師指導的。我幾年沒跟他聯絡過,他說他去過廬江,他去過廬江是參加一個多月的培訓,也不是廬江的職工。另外也有一個團體的講師,說是廬江的人,結果名字我一看,我根本不認識他。你看我不認識的人,都會因為我修學上染污,更何況接近的人。所以這樣總結總結下來,成德覺得自己能幫有緣的人,最重要的是自己深入經藏,把理、把事能夠在課程當中給他講清楚,他真正有聽明白了,解鈴還須繫鈴人,他才能把那件事情處理好。跟我接觸多了,名聞利養還會增長,甚至於是依賴,什麼事情都找我,產生依賴就是產生貪著。我們本來是要護念他人,搞到最後,他人因為我們而墮落,那我也有過失。所以人世間應對進退,我們都要理智,不能好心辦壞事。所以大家也可以冷靜想想,最重要的是自己趕快提升,有智慧了,才能解決問題。要有智慧,最重要的是要放得下習氣,佛家常說「放下便是」,因為智慧是本有的。「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要能隨順經典,把習氣放下,我們的智慧就能現前。

  我們現在都是向外求,是要向內放下習氣。向外攀很多的緣,要認識很多人,我們要真有能力幫人家,不然認識人,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言語又沒有依照經典,認識愈多人,造成人家對傳統文化失去信心都有。這個攀緣也是一種習氣,這些慣性都很強,我們沒有自我的觀照、覺照,這樣的情況會愈來愈嚴重,不進則退。有同修在課程當中問到,我現在又有行政工作,又有教學任務,感覺自己的時間精力,要把這些工作都做好不容易。我們面對因緣的時候是要理智的,不能打腫臉充胖子,要度德量力,這個是對負責的事情盡責。不然沒有度德量力,最後行政工作、教學工作都沒做好,那就很遺憾。所以這一位同修他也在他遇到的境界當中思考,我們重要是做好做成,不是要做多,能夠表好法,我負責教學工作,把教學工作做好;行政工作我顧不過來,我可以在團體當中找比我適合的人。我們舉賢,「進賢受上賞」,《群書治要》都有教到。不要攀緣,不要什麼事都要自己不可,這也是一種執著。

  這位同修問這個問題也讓我反思,最近也有同修反應,成德法師講的課,好像太多了,大家聽不過來。不以人廢言,同修真實的感受講出來了,當然每個因緣都有緣起,但是成德總結自己這段時間確實有點太攀緣了,應了太多緣。昨天發了個舌頭照給楊醫師看,楊醫師一看氣血兩虛,肝血不足,脾胃很弱。請教要請教專業的人,螢幕上比較看不準,因為不少人都跟我說,你最近氣色不錯。這個還是要問醫生會比較準,為什麼?講課都有佛菩薩加持,祖宗加持,比較看不準。考慮事要長遠,跟大家結緣,這個也不是結一年、兩年的,我們一結最少要結個二十年,大家一起共修共學。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我也得總結總結,這幾個月走過來的路,因為我漢學院的教學任務、行政任務都不輕,我也當班主任,這些學生們都要護念、要輔導。最近還來了個對我來講挑戰最大的,要指導論文。我的學習推廣傳統文化都是社會教育,指導論文這個屬於學術界的東西,我都還得要花比較多精神,要把這個遊戲規則要搞清楚。這是我面對的境緣,可是我們從中也要體會事事無礙。首先本分要先做好,英國漢學院是我的職責所在,老人家九十歲才辦這個學校,我得把這些本分做好。然後我自己定須習,慧須聞,我還得聽經聞法,還得讀經,我還得習定。人不習定,心是安不下來的,跟大家一分享,有點激動了,可能就罵人了,這麼一罵人,狐貍尾巴露出來了。大家不來聽課,這個我倒不會難過,因為我對傳統文化產生反感,這個因果我得背。

  我一開始聽老和尚講經,就聽過了十九層地獄的故事。一個醫生草菅人命,被判在十八層地獄,他被判他還在那報怨,我又不是故意的。所以要承認自己錯誤,真不容易。我們剛剛提到項羽,他的福報有多大,那麼多人擁護他,百戰百勝,常勝將軍,最後落了個烏江自刎,他到臨終他都沒有覺得自己不對。我們現在學念佛法門,假如現在都沒有覺得自己有哪些不妥,我們每天會造新的業。這個業會積累,那個業力會障礙我們修學,人的腦子會愈來愈不清楚,看事愈來愈糊塗。業消智才會朗,「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人才會愈來愈清醒,「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因循苟且不自愛,拿自己的法身慧命開玩笑。十九年過去了,有不少老同仁、老同修,尤其我這幾年在英國比較忙,再次相見都好多年過去了。這一位同仁、同修,我多年前給他的提醒,他並沒有重視,現在一見面,問題比以前更嚴重了,這個不進則退,我們要有警覺性。所以以史為鏡,知興替,歷史當中的每一個人都可以給我們借鑑,項羽就是一個例子,他在臨終的時候,已經敗得那麼慘了,他說「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他還把自己的失敗推到誰身上,推到老天,是老天要亡我的,不是我不會打仗。我們把責任推給外在的境界,也是一種慣性,容易怨天尤人。學大乘佛法,要以大乘宇宙人生的教理來思考事情,一切法從心想生,是自己的心現示變,不能怪別人。「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這樣的心境,這個菩提心才是發得圓,沒有發偏。省庵大師提醒我們,發菩提心有邪正、真偽、大小、偏圓,都要審查清楚,不然自己的心偏了,自己不知道。很用功,但心偏了;很用功,事實上或好利,或好名聞,那就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就是太宗這裡給我們的風範,鼓勵群臣進諫,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今天學這一段,我們要感恩很多人,就像剛剛提到的要念本師恩,透過《無量壽經》,要念無量諸佛對我加持的恩德;念父母恩,《梵網經》告訴我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黃念老說的,我們還有多少過去生的父母,現在在地獄受苦。你看隨著我們聽經聞法,我們這個念恩的心,念恩的對象,會自然不斷擴展。念師長恩,要念師父上人的恩德,要依教奉行,甚至於我們淨宗有十三祖,沒有印光祖師,沒有李炳南老師,沒有夏蓮老會集《無量壽經》,沒有黃念老註解,你看我們這個師長的恩,用心去體會,太多了!所以應該這個感恩心會不斷增長才對。我們今天學這一段,知道這一部書不容易,我們要感恩。不是學這一部書要感恩,我們這顆感恩心要用在一切境緣裡面,這會修行了。體會到感恩心重要了,全修在性,所有的境界修這個感恩心,再從這個真心、感恩心,全性起修,把感恩心用在一切境緣裡面。我這幾天佛號沒有念一萬聲,你看馬上定力就不夠了,也不能因為自己最近事情比較多就變成藉口,忙時要閒,忙中心要能靜,該有的定課也不能少。你看黃念祖老居士那麼多任務,他一天還念三萬聲,他的功課。

  再來,我們效法太宗能夠接受別人的勸諫。我們自己冷靜想想,這一個禮拜,這一個月,有沒有哪個親戚朋友勸我們?諸位仁者,有的舉手。有,好,這是大家的福報。現在這個時代誰也不願意得罪誰,我們都是成年人,他們肯勸我們是愛護我們,我們要珍惜。重要是人家提醒了,我們有沒有重視,有沒有改正?還是人家一提醒,我們就一大堆理由藉口出來了?甚至於內心不高興,還擺得「謝謝你提醒」,表裡不一。要言行忠信,表裡相應。為什麼他態度要很好?因為旁邊有人,他這麼一「謝謝你提醒我」,人家就開始讚歎他,某某人能接受勸諫。這個都是關卡。《論語》裡面都提醒我們,修行不能修偏了,「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這個是「在邦必達,在家必達」。「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外在的表現好像很有仁德,內心不是這樣,可是又覺得自己在弘法,覺得自己很有仁愛心,很願意幫助人,這樣就很有名氣,可是會學成鄉愿,學成都是做樣子給人家看,這也是名聞,所以很有名,這個就跑到一個誤區去了。《論語》當中好幾句這樣的提醒,「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人家提醒我們都很在理,好,謝謝謝謝,更重要要改,不然就糟蹋別人的用心,人家下次也不願意再提。

  我們這一次學《群書治要》,是真正透過《群書治要》的指導,我們實修實學,真幹。可不是又這些句子我都沒看過,太難得了,學到了,那叫求知欲。我們真的實修了,學一句有一句的受用。好,這一段的學處,我們能放在心上,內化,我們就開始不一樣了。讀書貴在變化氣質,心境變了,我們的氣質也會跟著變。好,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