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英國傳統文化學習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十四集)  2022/1/29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222-0014

  成德法師:諸位各地的傳統文化愛好的同道們,大家吉祥。很高興又有機會跟大家在我們英國傳統文化學習班這個平台一起探討交流,今天的問題也不少,我們直接進入這些問題的探討。我們請魏老師來念一下題目。

  魏老師:第一個提問:老師在一條龍的課程裡講到,一條龍教學是現在這個時代文化復興的大事因緣,我們要抓住這個因緣機會,那麼做為一位普通的家庭婦女,單純的相夫教子,該如何 去落實一條龍?感恩老師。

  成德法師:謝謝。首先可以感覺到這位家庭婦女是很有使命感,這分心就已經在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進一步我們客觀的看,整個世界的教育理念比較受近代西方教學理念的影響,而這個理念它主要以知識技能的傳授為主。

  首先看事情八面玲瓏,八面,因、緣、果、理、事、體、相、用,從這八個角度看事情,這樣我們看事就不會侷限在一點、一個時候。像這個緣,它就是客觀的狀況。我們正處於一個大時代,我們本身炎黃子孫現在對自己的五千年文明都不是很熟悉了,這也是一個客觀的狀況。甚至於這幾代人都有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心態。我自己觀察自己成長的過程就有這個心態,覺得外國比較發達,我比較落後,看電影好像看西方的電影顯得比較高尚,比較有水平;講話的時候可以speak English(講英語),好像很有優越感。假如不是因為遇到師長,我看我現在還是這個狀態,總在遇緣不同。現在我們去跟人家介紹傳統文化,人家不理解,甚至反對,從緣上看也很正常,所以我們也別難過,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情況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為什麼師長老人家說誰想很快的把傳統文化復興會造無量無邊的罪?首先他那個很快就有可能會急於求成,他可能就做表面,因為他有馬上要讓人家認同的貪求的心。甚至於他這種心境,他要認知到根本就不容易。「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們現在在這種社會的節奏,我們的心不隨著浮躁也挺不容易的。只要我們心沒有定下來,還是比較浮躁,看什麼事很難看到根本。心能靜得下來,看事才看得深、看得遠。

  我們有這一分願心,希望對文化傳承做出貢獻,首先我們也得花時間深入了解傳統文化,我們掌握綱領,綱舉目張,也是有方法的。五倫八德就是綱領,一切經典都是註解五倫八德。當父母的掌握綱領,潛移默化影響孩子學習也是掌握綱領。

  一條龍教學是我們東方教育小孩的理念、智慧、方法,跟現在西方的知識技能不一樣。在《禮記.學記》裡面講:「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記問之學就是死記很多的知識、常識,這要當老師不容易,老師是要啟發學生的德行、智慧,不是知識的灌輸而已。這些我們都要在當前看清楚情況,然後又要進一步去深入老祖先教育的智慧。你愈了解它愈有信心,甚至信心還要在自己的身上有感悟到,那個信心就會更增加了。

  陳弘謀先生,他是清朝的一位大儒,而且也是在漢人能夠做到幾個省的官員,這幾個省都是他統管的,相當不簡單,好像雍正皇帝都對他很佩服。他編的《五種遺規》都是抓根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第一本就是《養正遺規》,就談小孩教育的;第二《訓俗遺規》,整個環境的風俗隨時在影響每一個人;第三是《教女遺規》,這讓我們想到印祖說到,天下之安危女人家操之一大半,女子有德下一代就出人才,所以教女比教子更重要;第四《從政遺規》,人存政舉,一個官員他有智慧,他用傳統文化來教化這一方百姓,這一方百姓就有福報了。我們冷靜看看,現在受網路染污的青少年有多少?暴力色情。現在哪一個國家在管理網路,讓網路不要污染百姓?這個染污的速度很驚人,一百年前要看到染污的鏡頭都不容易,一百年後呢?《從政遺規》,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現在國內對網路管控,這是對百姓的護念,要護念他清淨心。我們要了解,學好終年不足,學壞一日有餘。

  為什麼一條龍的理念裡面包含不好的東西不要讓小孩接觸,不然他就容易受染污。等到他德行立穩了,他一接觸什麼,他能分辨是非善惡,那就沒有問題了。可是他還不能分辨的時候,統統在受影響。我們去觀察小孩,他做不對的事,三、五歲他也不知道那個是非,他的哥哥做哪個動作他就跟著做哪個動作,就受影響了。在《養正遺規》一開始就說了:「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材。」教學的理念、方法不能錯,不然就很難出人才。「教術之端,自閭巷始」,就是教學的方法在巷子裡的私塾;「人材之成,自兒童始」,人才要成要從小教,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這都是一條龍裡面很重要的理念。

  假如以愈小教愈好,那要從胎教就開始教了。「太太」這個詞典故是周朝的三太:太姜、太任、太姒,這三個女子成就了周朝幾代人都出聖人。一個家旺不旺看女子、看太太。我們觀察一下清末民初這些留學生,他有接受傳統的教育,他十一二歲、十二三歲有獨立生活能力了,挑出來到外國留學,學各個行業的技能、知識,結果這一批人回來,各行各業的翹楚,都是領袖人物。他關鍵在哪?關鍵在他先接受了傳統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這一群留學生很值得在我們這個時代借鑑,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但是假如我們現在整個教育的系統都還是西方的知識技能,那我們就要自求多福了。很幸運,我們看到高層將傳統的經典不斷的編入教材,都往愈來愈重視傳統文化的方向。剛剛我們聽的那一首歌「一顆種子」,這也是我們馬來西亞華人努力的,有一千多所華小,可以把傳統的老祖宗這些教誨融在小學、初中、高中的教育裡面。

  而很關鍵的,假如我們能掌握小孩還沒有進學校以前,這一段是黃金時段,三歲看大,六歲看老。所以父母很重要,家裡的長輩很重要。印祖他在教育孩子方面,他已經有看到整個教育的系統慢慢都受西方系統影響,所以特別提醒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盡量的在還沒有去體制內以前就好好幫孩子扎好根。他有這個根基,他哪怕到學校看到很多問題,他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再加上你從旁很有耐性的抓住一些機會點去影響孩子,都是讓孩子更體會到傳統文化重要的一個增上緣。所以這個根基要先立好。

  而傳統的教育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先求根本智,讓心要清淨,天真讓它保持久一點,清淨心沒有染污,小朋友很天真、很憨厚。然後你讓他讀經典,經典都是聖人的明德裡面流出來的教誨,他讀著讀著,那個磁場就在薰陶他,他也不會胡思亂想。這個教學的理念跟佛門的理念完全相同,英雄所見大略相同。在佛門,小沙彌怎麼教?把《法華經》背起來。《法華經》那麼厚一本,他要背起來的話,每天一直念、一直念、一直念,他不會去念其他的東西,他腦子裡都是經,都是《法華經》,心就很單純。而且我們知道,經典本身加持力很強。大家可以自己去感受,把《弟子規》念一遍,把《論語》念一遍,有沒有感覺手滑滑的?這些其實都是可以感覺到的,聖賢、祖宗在護佑我們,雖然肉眼看不到,但是他是存在的。

  「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這是《孝經》當中給我們的教誨,也給我們信心。現在哪一位家庭主婦希望用傳統一條龍來教自己的孩子,成德保證得祖先聖賢的加持,我們的聖賢祖先在天之靈比我們還著急。師長有說,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對子孫是最慈愛的、最負責任的。「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那也是他死去的祖父冥冥中護佑他,在夢中告訴他,你不能再這麼造惡下去,不然我們竇家就要斷子絕孫。他可貴,還有孝心在,那一天醒過來就開始斷惡修善。你看他的心念一變,整個家的命運本來是斷子絕孫,最後成為中華民族家道的榜樣。

  諸位同仁、同道,明年是虎年,虎年代表要變,虎年有革故鼎新的含義在,有轉禍為福的含義在。虎跟福諧音,是吧?虎、福,所以虎年是福年。這個時代太需要變了,天災人禍這麼多。《易經》裡面有一個革卦,六十四卦有一個革卦,革除,格鬥。革卦第五爻,孔子開解第五爻叫「大人虎變」。我們要知道,虎表一種威力、威德。我們看老虎,牠額頭有黑紋,三橫一豎,就是個王字。牠是野獸裡面的君,老虎虎嘯,老虎一叫,其他的野獸都不敢出聲。用佛家講叫說法獅子吼,我們把傳統文化的正法宣揚出來,顯正破邪,其他這些邪說慢慢就下去了。這個世界為什麼這麼亂?錯誤的思想充斥了。師長期勉我們炎黃子孫說,你這一世是中國人,你就有責任把中華文化介紹給全世界。湯恩比教授特別推崇,解決二十一世紀的問題要靠中華的文明。而且講這個話的時候還是國內在否定傳統文化的時候,他還這麼堅定的相信。

  在九五卦那個大人虎變,「大人」指的是誰?商湯王、周武王,他們弔民伐罪,救百姓於水火當中,所以他是大人。大人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他不只成就自己的明德,他還要去利益百姓。而商湯王、周武王救民水火,假如拉回來我們的心性,每一個人心中都有湯、武的仁厚,但是也可能有夏桀、商紂的凶惡,但是假如仁厚起來了,凶殘、凶惡就下去了。假如我們能夠徹底的斷惡修善,那就真的自己改變了、身修了,接著就可以家齊、國治,可以影響我們的親戚朋友。因為我們看現在人,假如沒有傳統文化的學習,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甚至於到自己的身心問題,現在憂鬱症的人愈來愈多,甚至於是十幾歲的孩子都有這個問題。現在學生身體檢查裡面都還加一個選項,叫憂鬱症。那麼小就憂鬱,那他以後的人生怎麼辦?

  我們即將迎來虎年,我們要變,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從我家做起,從我社區做起,從我學校做起。我們都有這樣的使命感,相信我們整個國家現在又比較重視,我們得要掌握時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拉到我們自身,也是從我們自己還有家庭先做起。我們先了解傳統文化的理念,剛剛講到了,要護念孩子的根本智、清淨心,讀經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包含從小父母、長輩都是用倫理、道德、因果,而且不只是講,還做出來給他看,所以孩子心都比較純潔。等到他理解力上來了,再給他講四書五經,他很容易就明白了。但是不是說十二三歲以前、十四五歲以前不能講,只要他能理解的,這些經句跟生活的情境一結合很容易了解,抓住每一個機會點。《弟子規》都是生活,「步從容,立端正」;拿東西,「執虛器,如執盈」,這都可以隨著每一件事去引導小孩,隨事開導他,這都是扎他德行的根基。心念都在倫理道德上,孩子也比較有定力。其實這些都屬於傳統文化的理念。

  我們是普通家庭婦女,相夫教子,孝順公婆,都是幫小孩扎做人的根基。有機會剛好妳的妯娌、親戚朋友跟妳一起探討教育,妳也可以把傳統的教育理念告訴他。我們當前都有很多因緣可以去把一條龍理念傳播,不是去攀緣,但是有這個機會我們會把它掌握住。自己就按傳統的來教,等妳的孩子大一點,他可以獨立了,妳就是一個標準的傳統文化老師,因為妳真正深入又去落實了。所以學傳統文化的人年紀愈大愈有價值,我就不用值錢這個詞了,這個錢又落一個印象,愈活愈有價值,妳的小孩遇到人生問題都會來找妳,妳的親戚朋友有問題都會想到妳。

  我們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我們看下一題。

  魏老師:下一個提問:尊敬的老師,在二O一三年至二O一四年陸續的我們這邊接觸到了讀經的理念,但剛剛開始的時候沒有很深刻的注重扎三根的學習,也在無形當中錯過了一些心性成長的機會教育點。在二O一四年至二O一九年間孩子讀了經典,現在上中學,由於在體制學校學習科目比較多,學習都是書本上的知識點,扎三根的經典和讀誦落實上也就淡化了。孩子學習雖然勤奮刻苦,但做為母親,希望孩子未來在學習、在擇業、在生活工作當中少走我們走過的那些彎路。做為母親,學生努力的修學,希望自己的學習能夠讓孩子感應到懷著無求的心。想請教老師:在中國大陸體制內的孩子是千軍萬馬,九年義務教育之後要升學,在如今這個大環境下,母親的言語造作應如何如理如法的修學,幫助孩子能夠向聖賢文化靠攏?之後在擇校的時候,尤其是高考選擇大學的時候,國內可有辦學理念與聖賢文化靠攏的高校去選擇?感恩老師。

  成德法師:我們可以感覺到天下父母心。我們讀了這個題目,首先我們的父母也替我們操過這個心。再來,假如現在是十幾歲的孩子聽到這個問題,也要能感覺到現在父母正在替我們操心。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多學習到傳統文化,尤其是扎根,首先我們當父母的不要外求,心要安住在當下。我首先不要憂慮、不要恐懼,這是不是傳統文化?假如我現在就不能保證我當下就在教他傳統文化,我怎麼保證未來?《大學》告訴我們:「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現在我們就要練習把憂患、恐懼放下,理得心安,憂患、恐懼對自己、對孩子一點幫助都沒有。我們深信因果,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然我們一聽到高考,千軍萬馬,自己的心也隨著這個詞動起來了。有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有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了凡四訓》將命運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我們自己當父母的首先要理得,然後心要安下來。而且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隨時不能忘了根本。心是根本,家庭的情況是我們的依報,依報隨著我這顆心,隨著正報轉。比方這裡提到,沒有很深刻注重扎三根學習,無形當中錯過了。他錯過了妳不能懊惱,有時候妳一想就懊惱影響妳的心情。亡羊補牢,猶未晚矣。其實我們要教育孩子,我們要給他身教。身教展現在哪?展現在我們面對一切人事,我們有沒有積極、樂觀、向上?什麼時候是教育?是他打開開始讀經了才叫傳統文化教育?你假如打開來念的跟我們所思、所言、所行都不一樣,那傳統文化還可能有副作用。孩子一看,怎麼我們長輩說一套做一套、學一套做一套?那還有可能有副作用。我們也觀察自己,觀察身邊學傳統文化,真正把性格轉過來的有幾個人?往往都是著急,往往都是要求別人,很難拉回來先要求自己。

  妳的孩子應該小時候也都是有學過經典,既然現在是在體制內學習,妳這裡提到可能扎三根、經典讀誦就會淡化了。其實他學習的動力本身就是傳統文化。我們有沒有去觀察到孩子努力的動機是什麼?他假如是為了以後可以孝順父母,以後可以多積累本事為社會服務,本身這個動力也是傳統文化。再來,他整個學習的態度也是傳統文化,他面對同學這些生活,他每天發生那麼多事情,我們有沒有用傳統文化給他機會教育?就是我們也不能執著好像是打開經本才是傳統文化。假如我們自己就把傳統文化落實在生活的點滴裡面,我們在面對孩子的時候,這些機會點都是可以讓他薰陶傳統文化。

  我們得要順勢而為,既然已經他選擇在體制內升學,那就當作他去體會一般的人走過來的心路歷程。你看這種體制內假如沒有傳統文化的精神,他得失心都不斷的增長。我們看很多成績特別優秀的孩子上了碩士、博士尋短了,那就是這些父母、長輩、老師沒有關注到他心理的狀態,只關注什麼?分數、成績,忽略了他精神的狀態,他得失心事實上隨著他年齡的增長不斷愈來愈嚴重了。為什麼父母老師看不到?因為父母老師也執著。人一執著,看什麼東西不客觀了。所以人最怕執著,執著了就愛你沒商量,硬加在家裡人的身上,都沒有考慮到家裡人的感受,這就是執著了。一執著,盯著另一半哪個缺點,他的優點都看不到了。你看這執著起來影響很大。

  《禮記.學記》是每位家長、老師、長者都應該學習,「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當父母、當老師的知不知道孩子的心?不知道他的心怎麼給他契機的引導?我們也得要先放下我們這些執著,我們自己的心愈清淨,妳就很能感覺到家裡人內心的狀態,妳要相夫教子,妳要照顧家裡人,都能契合他們現在的狀態,他們就很容易接受。我們說循循善誘,那也是很能夠體會到對方的心,而不是讓他感覺好像牽著他的鼻子走。

  媽媽有考慮在學習、擇業、生活、工作上少走我們走過的那些彎路,這是我們當父母老師的責任,我們的人生不能白走,要利益到他們。其實人心真的定下來,生活只要跟學習、擇業這些理念相關的事件出現了,你都會掌握住那些機會點的。我們父母老師整個心理的素質、文化的涵養,我們自己也要不斷積累。有跟大家分享過,唐太宗他在一天當中,這好像是《貞觀政要》裡面都有記載,早上跟孩子一起用餐,你知道飯嗎?問孩子,你知道飯怎麼來的嗎?機會點出來了,引導孩子「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要出門,先騎馬,你知道馬嗎?你要善待馬,你不善待牠牠會跑掉,要懂得去體恤馬的付出,當然也延伸要體恤人的付出;又要坐船了,你知道水嗎?水代表人民,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走著走著看到樹了,你知道樹嗎?樹它會彎曲,可是透過繩墨切出來的木頭都很直,所以看到木頭就提醒孩子,木受繩則直,后受諫則聖,要能接受別人的勸諫。我們看唐太宗教自己孩子這個公案,你說什麼時候是傳統文化?我們不斷積累的時候,六塵都在說法。就好像我們《易經》是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都含攝了所有做人做事、宇宙人生的道理在裡面。

  教育確實離不開我們的身教、我們的言教,剛剛唐太宗這個例子就是很好言教的榜樣,還有整個環境的境教,從這三個方面應該就可以幫助孩子自然向聖賢文化靠攏了。只要他不斷在學習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他會有德行、他會有智慧,他自然就會去抉擇了,抉擇學校。尤其現在內地對傳統文化愈來愈重視,好像一些名校現在也專收有傳統文化底蘊的學生,這我們都有聽聞。假如妳很相信老祖先,妳現在盡心盡力用傳統文化教妳的孩子,等到他高考那個年齡,一定會感應到很好的學校給他讀。我們有這個信心,至誠會感通。

  能感是我們的心,所感是境界。像成德也沒有想可以跟著師長做事情,但是就覺得是傳統文化救了自己,自己希望為傳統文化做一些事,然後祖宗保佑,就讓我去代課了。我本來也沒想要教書,結果一代課覺得很有意義,就去教了。教了之後看到不是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這我們不能坐視不管,要重視倫理道德因果弘揚,但是自己也缺,那就去學習,跟著師長學習。後來緣分就接到去海口跟大眾交流傳統文化,才有機會跟師長做事情。這也不是刻意去求的,聖賢祖宗自有安排。我看你們的表情不大相信,不相信會有干擾,你百分之百相信就通了,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就會感通了。

  我們再看下一個問題。

  魏老師:下一個提問:學生有一男一女,女兒三週歲開始進入私塾,七週歲去體制學校讀一年級,沾染了一些習氣。後來因為一個因緣又回到了私塾幾個月。現在學生想與一位家長一塊帶自家孩子。請教老師:第一、自己的習氣毛病挺多,控制佔有不覺就起現行,擔心自己不能把孩子帶好。第二、女兒一直是以讀經、習勞為主,學生希望能夠依古法或馬來西亞一條龍華小的方式來帶孩子,可是又深感目前國內還是需要學歷,以便將來孩子從事教學相關的工作需要教師資格,這樣就需要學習體制的內容,譬如《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台》的有關課程。因此不知純粹依古法教學,還是要加上體制的內容,如果兩邊都要學習,如何安排學習次第?第三、兒子現在四週半,之前去童蒙班一年,回家晚上都不肯複習,姐姐回私塾的幾個月他基本也不肯讀經、習勞。這些天跟他說讀點書給他氣球之類的小獎勵,每天複習一點《根之根》第一冊,不知此方法是否妥當?尺度應該如何把握?感恩老師。

  成德法師:你的孩子還是滿幸運的,這麼小年齡你都是用傳統文化來教。首先你有找到一個家長一塊來帶自家的孩子,這挺好的。當然,你找的合作夥伴大家能見和同解。孟子有說到易子而教。因為跟孩子的緣是父母子女的緣,相對的比較親暱一點,你跟他很親,有時候又要教育他、又要訓斥他,感覺上又怕有點傷情,所以一般來講,孩子到一定年齡,請好的老師來教自己的孩子,易子而教的理念還是挺有道理的。

  你提到了自己毛病習氣挺多的,畢竟我們這一二代人都不是從小學的,但是剛剛我們提到了,首先要把自己的心護好。你擔心自己不能把孩子帶好,這個擔心就是一種憂慮。每一個念頭會影響自己,也會影響小孩,所以要先放下擔心。習氣毛病多不怕,我們有決心、有毅力去改,我們這個心跟這個行為本身就是給孩子最好的身教。讓孩子看到習氣重不怕,只要有決心、毅力,一點一滴都能夠改得過來。所以我們隨時都在給孩子做示範。

  現在在教育孩子,定位希望孩子以後可以是從事教學,那還是需要有學歷。因為實際到底國家中小學這個相關課程要花多少時間,您是在第一線。但這個平台上的課程,首先跟傳統文化相關,其實也就是一不是二。因為成德也觀察,很多經典現在都編進去了,你不一定說傳統的古法跟這些平台的課程一定是兩樣,而不是一樣。再加上假如我們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這些歷史的涵養夠,這些中小學的課程也都是傳統文化的教材,大家可以自己去感受、去體會一下。另外,這個平台上的課程假如有一些理念,可能很少,有一些理念可能跟傳統文化不完全相應,這也可以透過你的引導來修正一下。當然這些課程的一些說法他可能沒有看得很深、沒有看得很遠的,剛好跟我們所讀的經典有一點不夠相應,這都能理解。為什麼現在他會這麼看,我們能理解,但是應該可能要更考慮到更深、更遠在哪裡。我們跟一些現實的認知也不要形成對立的狀態,讓他理解可能有更好、更深、更遠的這些考慮在,我們也不要形成好像跟什麼見解相當對立起來,這樣也不好。

  再來,學習的次第我們還是按照《三字經》的次第來學,「小學終」,小學就是現在我們比較提倡的《聖學根之根》,「小學終,至四書……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依這個次第來教。

  再接下來有提到,孩子現在四歲半,回去都不肯複習、不肯讀經這一些現象。我們也要從果來推因,就是我們在引導他學習傳統文化的時候有沒有循循善誘,有沒有用身教去帶動他,有沒有一種環境去感染他,還是我們那種控制要求比較強,讓孩子可能產生不舒服反感,這也要總結前面走過的經驗。

  當然畢竟還是小孩,偶爾送送一些獎品,先以欲勾牽,後令入聖智,有一點小鼓勵是可以的,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但是給獎勵是一個手段,來鼓勵他學習,也隨著他的學習,讓孩子更能以聖賢為榜樣。你透過每一個《德育課本》的這些落實八德的聖賢人的故事來啟發孩子的善根,向他們學習,而不是說你這個獎勵一直用用用,用到他任何事的動機都變成是利他才要學的話,那用這種方法就形成流弊了,它只是一時的一個手段,更重要的是要不斷的在將孩子的善根要引發出來。

  這一題跟大家交流到這裡。

  魏老師:下一個提問:尊敬的老師,學生在一家園林綠化公司做繪圖員,老闆要求我虛報工程量,將沒有做的東西也加進去,以獲得更高的利益。有一種情況是公司競標時價格壓得太低,唯有虛報工程才能達成正常營利;還有同行業的其他公司都已經形成了虛報的風氣,政府驗收一律會大幅壓價,若不虛報肯定賠本。學生不得已虛報了,心裡很不安,這是不是協助老闆盜取全市人民的財產?學生需要辭職嗎?如何找到真正如法的工作環境?感恩老師。

  成德法師:我們現在面對傳統文化比較忽略了幾代的狀況,都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是我們也要期許自己不要隨波逐流,我們已經明白道理,我們的心就要安在真理上面。而且人生就是一種感應,《易經》裡面說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人跟人會相互交感。成德也相信,其人存則其政舉,一個國家它有好的領導人,你看整個國內現在重視廉潔,很多好的官員都出來了。

  我記得在馬來西亞的時候,我都還不知道這個消息,當時候我去分享課程,看到我們馬來西亞的同胞上課的時候都別了個胸針,我一看叫「光盤行動」,我還請教他們,原來他們是效法光盤行動,就是這種廉潔。廉,廉者政之本也,政治的根本在廉潔,不廉潔了國家的根就會動搖。所以人存政舉,一重視了,他用的官員都是跟他相應的,局面就慢慢慢慢扭轉過來了。所以我們還是要樂觀積極,上下一心,我們每一個人要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要的載體。這一念心就很可貴了,《了凡四訓》有舉衛仲達的例子,「君之一念,已在萬民」,我們的心念也是希望整個國家民族可以復興起來。

  我有觀察過,全世界的華人房子最大的,我觀察下來應該是馬來西亞的華人,他們的房子挺大的,福報挺好的。你現在說做義工一個月沒問題,我看是馬來西亞的華人最有這個福報。比方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辦活動,看到很多馬來西亞的同胞跑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去幫忙。因為馬來西亞華人他們都有這個心境,拿到了薪水都要護持中華文化,他為整個祖先在著想,為整個文化的傳承在著想,這修了滿大的福報。

  我相信官員他也會看到這些惡性循環,也會慢慢的盡力來修正。所以我們也要從我們自己開始做對,別人對不對現在不是最重要的,首先我自己要能夠做對的事情。而且福田靠心耕,我們不能腦子裡只是在那裡擔心我會不會把這個工作丟了,我就沒工作了,這還是心不夠相信真理。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不是說我們就很意氣的工作馬上辭掉,我們要先在當下敦倫盡分,盡我們的一分力,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我們也要提醒自己的領導。整個惡性循環要改善,有從上往下的,也有從下往上的,更重要的是我們用對心了,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我們就不擔心了。真的有這樣的心,相信我們都是循著正確的做人、正確的本分,哪怕這個工作被辭掉了,相信我們會感應更好的工作,因為你福愈來愈大了。

  所以人有時候不能看眼前,俗話講的冤有頭債有主,你同流合污了,你欠誰?那欠這一個地區的人民。俗話說的,一世為官九世牛,那你有很多要去還,後面的果報還很長。這個真正搞明白了,心要有主宰了。孟子有說:「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你看我們中華兒女就要效法孟子的大丈夫精神,行一個不義的事情,傷害一個無辜的人,而能得到天下,這樣的事我也不做。就是我只要明理了,我不願意違背我的良心,我一定循著做人的道理去做。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

  魏老師:下一個提問:我丈夫在上海飯店裡幫廚,掙的是不淨財嗎?怎麼辦?可能有涉及肉食吧,感恩老師。

  成德法師:我們傳統裡面也是強調擇業,選擇行業,這個行業最好是對人、對眾生、對生命有益的,不然可能我們在工作的過程反而有造了業,反而有折損到我們的福報。君子樂得做君子,假如我們不懂的話,那就挺冤枉的。當然我們在處理事情,也要客觀了解現在的情況,怎樣慢慢去改善這個情況,不能很激動的去處理事情,因為有時候太激動、太急了,造成丈夫的不理解,甚至是失和、對立衝突了,這樣就適得其反。所以我們要很謹慎,不要意氣用事、感情用事,還是要比較理智、比較定來應對情況。

  比方說我們要考慮現在家裡的經濟狀況,假如一下子這個工作沒有了,那你家裡的經濟會不會一下子陷到很嚴重的狀況,這我們可能要考慮一下了。我們處理事情也是忠恕之道,嚴以律己,寬以待丈夫,寬以待人,都要能夠體恤到他們的心情,這才是我們把傳統文化展現出來。展現很重要,不是說我們表面上是一個學傳統文化的人,但是我們的心念跟我們的做法是不相應,這樣可能會適得其反。可能我們會變成我們懂了一些道理,然後這些道理就壓在親戚朋友的身上,那反而這個做法跟傳統文化不夠相應。

  能體恤到家庭的實際情況,也要體恤到丈夫現在的認知狀況,慢慢跟他引導,慢慢跟他商量。甚至於找一些事例,或者是在我們修學傳統文化的朋友裡面,也有以前做葷食的,後來做素食也不錯,甚至於賺得更多,就是有這些榜樣的,這叫借力使力,造緣,可以跟丈夫讓他建立信心。甚至於可以請到他們來現身說法,這都是很好的緣。

  丈夫他肉食的這個部分還沒有辦法一下子改過來,我們在其中也可以不斷的用我們所修的功德給這些眾生迴向,誠心能感通。我們不願意傷害牠,但是在目前的因緣,我們總不能學習傳統文化搞得夫妻都失和了,但是我們還是一分真誠的心、體恤牠們痛苦的心來給牠們做迴向。跟丈夫也是很好的來建立共識才來做調整,什麼事都不可以操之過急。

  其實人在經營事業,還是我們剛剛講的,《了凡四訓》這個命運的道理他真正清楚了,他就不會只考慮眼前賺不賺得到錢的問題,他知道我的福報還是靠我的心來耕的。我們有時候解決問題不只是在相上的考慮,更要能夠在根本上來認知、來解決問題。

  我們看下一個問題。

  魏老師:下一個提問:我兒子在西工大上研究生,馬上就畢業了,怎樣才能找到一個好單位,學習傳統文化的領導?他是學航天航空的,怎麼樣才能找一個學傳統文化的伴侶?他現在談有一位女朋友,我不太願意。感恩老師。

  成德法師:首先隨喜你培養的孩子挺優秀的,而且這個領域現在國家也很重視,這都是一個趨勢,應該是你孩子還有你們家的福報,在事業當中他應該發展是挺有前景的。當然你也還考慮到他的成家問題,考慮是可以,不要擔憂,擔憂了就變煩惱了。考慮完之後,還有具體更積極的怎麼去對這一件事有幫助。比方說他有沒有找伴侶的智慧,這要學習。你看《論語》裡面也有找伴侶的經句,「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代表這個人很謹慎,這樣的人可靠。謹慎為保家之本,不謹慎,一失足成千古恨。勤儉為持家之本,他不勤勞、不節儉,尤其他不節儉的話,那再有錢都花光。你不勤奮怎麼可能有發展?每天就在家裡,又不會掉黃金下來。你縱使有福報也要有緣,勤奮也是緣的一點。你要讓他有找伴侶的智慧,你不只不要擔憂,要更積極去造緣。

  黃念祖老師他有曾經對要到日本留學的學子有一篇教誨,其中談學業,談自己的修身,還有談家庭,找伴侶四個很重要的標準。第一要明理,是個明白人。寧可跟明白人吵架,不跟糊塗人說話,講不清楚,兩個價值觀根本卡不在一起,那以後就痛苦了。所以門當戶對不是說人民幣差不多,大家不要誤會了,那是價值觀、人生觀相應。當然他要是一個對人生明白的,不是人云亦云,不是都只是追名逐利的,他明白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明白怎麼做人、怎麼做事。這第一個是明白;第二個是誠實;第三是善良;第四是正派,男女關係正派,不會玩弄感情,是比較有情義忠貞的。

  我們再把這一段發給大家,黃念祖老師這個教誨很好。包含在傳統文化課也跟大家交流過,他找終身的伴侶有一個過程,相識、相知、相惜、相愛到走入婚姻,他要學會這個判斷,不然假如遇到不好的緣他也不會判斷,可能就在劫難逃了。所以先要讓他有判斷力、有理智來面對。

  當然你有提到,現在這個對象我不太願意。這句話,因為我跟你不認識,但是有個提醒,兩種情況:假如你沒有控制的念頭,那你現在孩子這個對象你不是很願意,應該是這個女孩不好,是吧?這個時候你乾著急也沒用,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你趕快盡力的去積功累德,可能你孩子這個劫運就化掉了。這我都見過,乾著急沒有用。這是這個情況。第二個是可能你有控制的念頭。兒子找女朋友只是一個緣,凸顯出我們容易控制。所以很可能你跟你孩子的關係也要反思一下,你是不是長期以來還是比較控制孩子。假如一直是這樣,總有一天你的孩子會不舒服的,甚至會比較不能接受你的要求。假如你在這個因緣當中,可能控制又愈來愈強的話,那有可能這件事就變成你們家很大的一個煩惱了。在一切境緣我們不能忽略了只有自己是學生,一切境緣都是老師,可能都在提醒我們,我們的內心裡面還有哪一些習氣要放下。

  其實我們老祖宗留了很多讓我們看破放下的教誨,我們不要常常自尋煩惱。兒孫自有兒孫福,你只要盡力,你該做的身教你盡力去做了,該引導的你引導他了,其他的你就順其自然,隨順緣分。孩子也有他成長過程必然要經歷的一些人事,可是假如我們在這些境緣當中煩惱、憂慮、牽掛,在這些機會點上我們很難用理智、用非常契合孩子那個機緣的一些經典的教誨來啟發他、來引導他,因為我們自己已經被境界轉了。說回來了,還是要先把自己的心穩住,這是最重要的。

  菩薩有四德,叫隨緣妙用無方德。你人生會遇到哪些因緣,有時候你是推不掉的,前世注定的。可是我們面對這個緣,我們是意氣用事,還是感情用事,還是我們理智去應對它,那個發展是絕對不一樣的。所以為什麼能妙?妙在不被這些因緣影響我們的情緒,不被干擾,能提起理智。能提起理智,可能在這一件事、這個緣當中,所有家裡人的正念都因為你能提起理智,他們都在這件事當中有所成長,這隨緣妙用。

  但是這個緣裡面為什麼人家都能接受你的勸?平常是威儀住持有則德,都能以身作則,你講話就有分量。假如平常我們就很情緒化,平常就很囉嗦,在這些機會點出現的時候,我們講話可能力道就相對不足了。所以都要積累在家人心目當中的威望,在重要的時刻你講話才有力道。你看以前大家族出了什麼問題,來來來,找哪一位長輩評評理,那他有威望。

  柔和質直攝生德,言語要柔和、要真誠,但前提要人家信任我們,我們是以身作則,威儀住持有則德,柔和質直攝生德。而且要普代眾生受苦德,就是我們要很有耐性去陪伴,不能著急,不能上火,那就適得其反了。所以經典這些教誨就在我們當下的生活裡面,沒有離開。

  我們一開始就跟大家說了,一切都是感應,好的單位、好的領導、好的伴侶都是感應。六祖大師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從我們修純淨純善的心去帶動孩子,引發孩子純淨純善的心,這是從根本來解決人生的幾個重大的抉擇、重大的因緣。

  我們看下一題。

  魏老師:下一個提問:聽到有人欺負、欺騙孤獨老人會起瞋恨心,請問該如何對治?感恩老師。

  成德法師:首先這位仁者是比較有正義感,這麼可憐的人還欺負,有點看不下去了。我們文化裡面也是強調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當然,我們進一步要提升自己的話,那什麼人都要能包容。經典裡面說:「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他有這麼惡劣的行為是結果,原因是沒人教他,父母沒教他,長輩沒教他,所以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我們一般情緒為什麼會那麼大?因為我們著相了,著在一個行為,那個行為我們一直在腦海裡轉,愈想愈氣、愈想愈氣。假如我們不著在一個點上,我們從因緣去看,原來他的前因是這樣,挺可憐的。甚至於我們往他的未來去看,這樣的人沒有福報,甚至下輩子很慘很慘,三途一墮五千劫。所以一個修學的人他有前後眼,他不會著在一個點上,他會憐憫他,憐憫他的過去,也憐憫他的未來,就不容易跟他對立、生氣,甚至於更有責任、使命,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怎麼幫助他。

  師長老人家曾經有同修請教他,說我實在覺得瞋恨心不好,見人家過不好,因為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白修了,怎麼辦?師長說,你真的肯改我才跟你講。那個同修,對,我真的很想改,不見世間過。師長跟他說,你從今天開始,看到誰的錯你就告訴自己,是我做得不夠好,不能感動他。那我們就不生氣了,我們就趕緊自己做好了。你看到一個人不孝,你本來要生氣了,我做得不夠好,還不能感動他,我來做孝;你看到一個人不廉潔,你也不要生氣,我做得更廉潔感動他。我們傳統文化有一個很重要的信念,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你看舜王他相信,他最後感動他的父親、繼母,那麼惡劣的人最後還是被感動,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用忍辱來對治瞋恨心,用包容,我們觀忍,觀他的因緣、前因,觀他以後的後果,就憐憫他;慈忍,提起慈悲心,為對方好,怎麼給他做好的示範。

  我們再看下一題。

  魏老師:下一個提問:學生的工作單位組織架構突然要轉到另一個城市,不得不重新找工作。學生不太打算將這一消息讓父母知道,因為他們一定會焦慮。學生目前的工作父母是比較滿意的,父母對學生的工作前景、收入及穩定性也特別在乎,同時父母目前信聖賢教育的因緣還沒到,學生也擔心父母因此造一些口業。學生隱瞞這件事情,父母倘若提到工作的話題,學生只好迴避或用不實的言語來回應,目的是想讓父母安心。學生這樣的做法算不算一種開緣?感恩老師。

  成德法師:傳統文化它是活潑的,我們在《論語》裡面看到,「可與共學」,學習傳統文化,「未可與適道」,學了之後能不能照著做,這是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妳照著做了,但是遇到一些誘惑挑戰,妳能不能屹立不搖?「可與立,未可與權」,屹立不搖再提升就懂得權變,就是這裡講的開緣。但是開緣也是要真正考慮周全,而且不會有流弊問題,這個開緣。假如開緣之後流弊很大,這也要商榷。就像持戒它有開遮持犯,確實也會有開戒的時候,但是開之後的結果是什麼?自己受用,開了以後相關的人也都受用。自他都受用,這個開緣好,也沒有流弊問題。

  因為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我們最重要的還是要看清楚自己的心念。我是真正一心能體會到父母的心,為他想,還是我跟父母的溝通裡面其實還是有很多預設立場跟擔憂?我能不能從這些事當中去調我自己的心?當然這只是成德的一個假設。妳這些負面的念頭都沒有,就是一心為父母著想,純是一個孝心,這個開緣沒有問題。可是妳反而該溝通妳避開了,這就變成我們的心念不一定跟傳統文化是相應的。所以都要歷事練心,在這個過程當中更看清楚自己、更認識自己。

  假如我們還都是很真心的在面對這個境緣,那也要考慮妳迴避、隱瞞了代表都能瞞?會不會剛好親戚朋友跟妳父母一談話的時候妳這個瞞瞞不住了?這就有流弊的問題會產生。這些都要考慮在內,有沒有流弊問題。

  再來,我們也要有信心,難道妳換一個工作就會不好嗎?我們但行好事,妳也要有這個信心,然後很有信心的去跟父母溝通。我自己也發現,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好像要跟親人溝通的時候挺難的,想了好久;有時候真正去講了,也沒有那麼難。有時候跟親戚朋友溝通都有這個感受,自己有時候想多了,有時候太擔心了。其實成德感覺我們修學的境緣當中有一個不變的考題,考我們的信心。信心很堅定,一般不容易擔憂,也不容易退縮,也不容易有很多預設立場,反而信心比較不夠的時候會延伸出很多的擔心出來。

  這只是成德的一些設想,很可能這位仁者比較了解她父母的狀態,也得是她看著辦,我們只是提供一些意見給她做參考。

  我們看下一題。

  魏老師:下一個提問是同一位學長提的:關於隨緣、為眾生做錯了也是對的,如何去把握底線?例如有一次先生讓學生幫助他用駕照銷分(可能就是先生犯了一些駕駛的問題,然後借用這位學長的駕照,因為擔心累積到十二分被吊銷駕照),學生示意這樣做不太好,但先生覺得沒什麼,很多人都這麼做。學生如果不幫他,先生會不理解、會生煩惱。學生後來又了解到,銷分目前是流程上比以前嚴格,如果幫助先生的話,要錄口供、拍照、簽字之類,並承諾車一定是自己開的,可能就犯了一些不實的言語。遇到這類問題,學生確實不懂得如何拿捏恆順眾生和堅持原則的平衡。感恩老師。

  成德法師:有佛法就有辦法。當然我們在面對境緣,首先要很清楚自己的心,要看清楚自己的心;再來也要很清楚自己的目的,我這麼做要達到什麼目的。比方說這件事情,我們的目的應該有其中一個是要讓先生比較守規矩一點,是吧?我們總不能只著眼在吊銷這個問題上,他被扣分一定是那個行為要不有危險,甚至會影響到他人的危險,甚至折自己的福報。所以看事情不能只看一個點,這些面妳都是看到的,妳在面對先生的時候,妳也會適時的把這些角度提一下。但是夫妻同室,同一間房間,大家要對因緣客觀了解,愈近的人講話更要有藝術,是吧?對方很敏感,妳跟他很親,妳講那個話又不夠幽默,有一種指責,他可能火就上來。所以我們夫妻相處要培養一些幽默感,妳就跟另一半講,你看我都為了你背因果。幽默一點,你看我都為你犧牲,笑笑的講。

  當然我們自己,剛剛跟大家講的就是傳統文化的積累、涵養還是滿重要的,那我們隨時的這個行為就讓先生對我們的敬意會增強起來,然後妳再藉這個機緣,把一些很重要的做人做事的觀念,甚至是因果,隨這些事都可以再引導出來。不單是這一件扣分的事情,因為夫妻之間也會發生很多事情,家庭裡面的,或者接觸到的這些人事的,都可以隨事講說。而且女子有時候也可以用哀兵政策,就是裝可憐一點。裝可憐一點,男人就不忍心太為難妳。重要的我們都是要勸他為善,妳不是用哀兵政策讓他買衣服就好了。心很重要,動機很重要。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善巧方便,大家只要有這顆利益丈夫的心,很多善巧的方法會突然有靈感。你們相信嗎?我自己覺得,比方說我們沒有其他的目的,就想利益他而已。因為妳有其他為自己的目的,妳會有得失。都沒有了,反而有時候一談話,可能他的祖先加持我,就會很有靈感了。士有百折不撓之真心,方有萬變不窮之妙用。所以大家看著辦。

  我們再看下一題。

  魏老師:下一個提問:學生有一個孫子,十週歲了,因為父母剛剛離婚,孩子現在和我一起生活。以前孩子是在他姥姥家和父母生活,現在回到我身邊。我發現孩子有很多不好的習慣,一是愛撒謊;二是挑食;三是愛玩手機,不願意寫作業,和長輩頂嘴。我勸他,但孩子根本不聽我的話。前兩天我讓他洗漱,他不聽,我著急,大聲訓他,他害怕。現在他也不害怕了,我只能打他。可做為奶奶,我真不願意打他。不知道用什麼方法能把孩子教育好,希望老師給予指導,感恩老師。

  成德法師:成德剛剛跟大家有談到,傳統文化不是掛在嘴上能產生力量,傳統文化是我們從我們自身做出來它會產生力量。傳統文化教什麼?教愛人。首先這個孩子我們要愛他,那我們有沒有去體恤他的心情?這是愛,不是掛在口上,體現出來了。這個孩子十週歲父母離婚了,他在父母爭吵的過程,在他那個年齡會不會留下內心的傷害、陰影?父母的失和、離婚,這樣的一個成長環境會不會讓這個孩子養成撒謊?會不會讓這個孩子養成挑食?因為他得到的愛不足,甚至得到的愛是錯誤的方式。他愛玩手機,這是誰造成的?人有時候內心不安、空虛、缺愛,他都會怎麼做?找刺激,先不去想這些自己難過傷心的事情,移開來去麻醉自己。不是大人會這樣,小孩也會。我們也曾經去關心過在電動玩具店的孩子,他也不希望這樣,他回到家都沒有愛,因為他是鑰匙兒童。

  我們現在看到孩子不好的行為,我們首先不要先指責孩子,我們能不能先去理解這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進而從我們開始體恤他、開始愛他。而且教育首先要在一個他信任妳的前提。信任怎麼來?一定是由我們的愛、我們的付出,讓他感覺妳為他好。他現在已經很缺愛了,假如妳罵他、打他,他又不能理解,那不是適得其反?我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這樣妳在跟孩子互動過程,妳會傳遞一分對他的信任。妳假如傳遞你就是怎麼樣,你就是愛撒謊,就是那種一直指責,而不是傳遞一種奶奶相信你、你會愈來愈好的信念的時候,那可能就往破罐子破摔的一個方向在走了。為什麼說我們首先還是要把自己的心守好。妳罵他,妳是為他好還是動氣了?妳打他,妳是要把他打醒,讓他長記性,還是妳是發脾氣?這只能反觀我們自己才知道。其實每個人都有他的感受能力的,每個人都知道誰真正為他好。

  往者已矣,畢竟這個情況已經造成,從我們當爺爺奶奶、當父母的,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我們真正把真愛做出來,把傳統文化從我們身上去落實,一定是這個孩子往好的方向發展的增上緣。甚至於能做到好,影響這個孩子,這個孩子有可能還影響他的父母,甚至有可能這個孩子父母還復婚都有可能。其實說實在的,這樣發展下來的家庭每一個人,你說現在這個孩子的父母幸福嗎?人都不願意走到這個樣子,可是沒有傳統文化,誰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隨順煩惱習氣,哪有可能這個家愈來愈好?但是有人真正做出來了,正己化人。也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都有可能是身邊人他人生轉變很重要的增上緣。

  我們看下一題。

  魏老師:下一個提問:引導孩子要注意男女之間怎麼相處,可是出去到外面,隨便怎麼看都能看到男男女女摟摟抱抱的親密行為,這些都被孩子看見了,請問該如何引導?感恩老師。

  成德法師:我想這個引導不是看到的時候才開始引導,從小父母的身教就潛移默化在影響。父母或者身邊的長輩都是比較男女有分寸,互相尊重,不會放縱的,他潛移默化就覺得這樣才對。甚至於是人都有他的良知,一看到這種情境都會覺得不好意思。假如從小長輩就有很好的示範,男女相處,剛剛跟大家提的,都有一個相識、相知、相惜、相愛,這整個比較正常的軌跡,而不是那種只是一種情欲的衝動,他就有他的一種感受跟判斷力。藉由真的有看到,他有提出來,你就可以引導他。甚至於每一天社會當中發生的事情都可以說,你看那男男女女說愛得死去活來,現在怎麼都發生互相傷害?你看現在青少年墮胎這麼嚴重,虎毒都不食子,你看人放縱欲望,變成這個樣子。都可以隨事去引導孩子。所以我們平常對傳統文化的落實、積累、領悟還是滿重要的。

  我們看下一題。

  魏老師:下一個提問(可能是一位學長的修學心得):每當提起訴說自己多麼不易,一心做好事,卻家裡不順,自己家人生病,有災禍,家人不幸離世,修學沒有進步……遇到這種情況,也許最容易犯的是,從因果上著手,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不光要踐行,改正行為,起心動念處下手,是否念念為他人著想,為利益眾生,而不是帶著有求的心,為自己修福報、為自己好、為自己家好,而是檢討自己有沒有一顆真正無私的心、無求的心。體會聖人老師的存心、父母的心,以及每一句話的用意。就像孔老夫子面對學生的提問,夫子根據其所處的環境、面對的學生,回答也不一樣。體恤其心,包容,疏通。要求是堵塞,一下就讓當事人很苦惱,甚至是煩心,為什麼都是自己的錯?為什麼一味的吃虧、包容換來的都是不順?嚴重者失去信心。請問老師是不是這樣理解?感恩老師。

  成德法師:不知道成德的理解對不對,就是可能我們自身或者是身邊親戚朋友他是學傳統文化的,不管是我們自己還是親戚朋友學,假如遇到,我在學了,我也在做了,可是我怎麼還是遇到不幸、不順適這些事情?怎麼來應對?當然這裡有提到了,應對也要像孔老夫子能夠契機,能夠去體恤到對方的心,去包容、去疏通,而不是要求,不是說一個道理就給對方壓過去了。成德是這麼理解。比方說這個朋友生病,假如這個同學就說了,你就是業障太重了,這也是個道理,但是這麼一回應過去他就堵塞了。我們說人情事理,要調劑人情、調劑人心,不能體恤不到一個生病人的感受,一下子又給人家壓過去了,這就不妥了。所以這位仁者他說的,應該是要體恤他的心,包容疏通。

  剛剛也跟大家有溝通過了,我們當父母、當老師的,能不能隨時去體恤到孩子、學生的心,你能體恤到了,我們所講的理才能比較契機,不會教人都以很高的標準,讓人家難受。當然假如是我們自身遇到不順遂了,或者我們學了一個道理,「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學這一句也守住忠恕之道,這一句嚴以律己,但是寬以待人。比方說我們夫妻,太太學了,我所展現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是嚴以律己,對我自己,對先生沒有很嚴苛,甚至先生有一些錯妳還往身上攬,妳是用恕來對待先生,反而他會感動。我們也要謹防一點,嚴以律己,嚴以律人,對自己要求高的,有時候容易對別人要求也高。傳統文化、夫子所有的教誨一以貫之就是教我們怎麼存心?忠恕,寬以待人。

  《了凡四訓》裡面說:公則為真,私則為假;根心者真,襲跡者假;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我們嚴以律己的時候就要觀照,我這個心念純不純、有沒有夾雜?《了凡四訓》其實對我們觀照特別精闢的一部經典。「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有一毫了,那就善惡夾雜。「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我們是去愛人,怎麼會生氣?因為我們愛人當中夾雜著希求。我愛護他了,他也應該對我好一點,結果他的回饋不如我們預期,我們可能就有情緒上來,要給他要人情了,這就是曲,不是純的,不是端正的。對自己的觀照能夠那麼深入,我們才能從心源隱微處把我們這些夾雜的不善念去除掉。

  當然我們自己也深信因果,我雖然有在做善事,但是假如有還是遇到一些災禍,首先我反省我的心念純不純?我的心念純了,那我也深信因果,重罪輕報,我們有這個信心。就像《金剛經》裡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還被人家輕賤侮辱,「先世罪業應墮惡道」,我們過去生有造業,造了業你一定要受報,到哪裡去?三惡道,種的是三惡道的因鐵定是到三惡道報,「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我們在面對修學過程中看起來是不好的,但是我們也不難過,也是消罪業。就是不自欺的面對自己,然後也很深信因果。但是假如是身邊的親戚朋友,那就要恕道了,不能高標準要求別人。倘若他覺得都不是很順了,除非說他對你的信任很高,再加上他一心向道,你提到他內心深處隱微的這些不善念他能接受,有這樣的因緣,善相勸,德皆建,還是要提醒他。假如確實他也願意學,但是這些心境還沒有到這種程度,他又在抱怨自己有不幸,這時候怎麼辦?你多愛護他,多幫助他,你看還是有好報。教人以善毋過高,從我們去關心他,讓他心情好一點,這都要在體恤人心的狀況之下去應對。

  當然有時候也就事論事。「一味的吃虧、包容換來都是不順,嚴重的會失去信心。」有時候針對當事人的實際情況,我們很柔軟的,有時候用一些設問的。因為人他要完全跳脫自己的角度看事情也不容易的,這都要透過修行的,也不是說他一下子修行看事情就很客觀了。但是他在抱怨過程,你給予他一些關懷之外,有時候可能,或者可以有一些設問,讓他執著在某一個角度稍微移開一下。但是要講得含蓄,忌太盡;要委婉,忌太直;要疑似,忌太真,「你一定是怎樣」,要說「可能是怎樣」,那個話講出來給人家的感覺就不一樣了,柔和質直還是挺重要的。

  我們再看下一題。

  魏老師:下一個提問是最後一個提問:照顧婆婆多年,事上盡心盡力都做了,但我內心裡並沒有對婆婆生成真正的恭敬心,在外人看來我很孝順,因此讓我內心更加不安……主要是因為學生有見婆婆的過,這是學生的大不孝,內心也很難受,但我想對婆婆恭敬起來,每到境界現前大多是失敗告終。學生內心很自責,覺得自己太差勁、太糊塗了,怎麼能跟婆婆計較!學生愧對父母師長,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新的一年要改過自新。學生該怎麼樣克服習氣,對婆婆生起真正的恭敬心?感恩老師。

  成德法師:謝謝這位仁者。首先也是隨喜她不自欺,她也是很真實面對她內心的狀況。修行就是修心,就是念頭,所以在妳敘述妳所遇到的事情過程,比方說面對婆婆大多失敗告終,內心很自責,這個時候妳也要警覺,自責沒有幫助,不然妳這個自責也會影響妳的身心。覺得自己太差勁了,你看這都是負面的情緒。然後再加上我愧對師長,妳這個愧對要慚愧、奮發就可以,妳假如愈慚愧然後愈沮喪,那又用錯心了。所以學傳統文化,印祖說「聖狂之分,在乎一念」,這個一念,覺迷才是一個關鍵。

  婆婆是我們一個境緣,我們跟人相處會產生煩惱,有可能根源是跟父母的相處。「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這是《孝經》,「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因為孝道我們很用心的去實踐,會開發我們的性德。但是假如我們跟父母相處還是會怨父母,那就有可能在其他的關係都會出現。所以有時候我們找人際關係的根源滿重要的,跟父母的相處,很關鍵的就是我們對父母能不能念恩忘怨。首先父母對我們的恩是最大的,我們能不能包容父母有不妥的地方,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而父母他也是為我們好,但是畢竟父母那個年代傳統文化的學習相對也比較不足,可能他的動機都是為我們好,但是方式方法有可能還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所以我們都要能體恤到父母的難處,然後就記父母這一分為我們好,不要去記可能在做法上要商榷的地方,只念恩德,然後怨都不要放在心上。事實上誰最得利益?自己,因為父子有親是天性。其實一個人在見自己父母過的時候,他自己是痛苦的;能夠真正都是念著父母的恩,恢復到父子有親,那人生是非常快樂的。

  我自己在我姐姐出嫁那一天,就是剛好姐夫帶著姐姐行三跪九叩,我在旁邊觀禮,我姐姐一跪下去那瞬間,我父親當時候的一種心情好像一道光,真的是我可以感覺到那個能量就攝到我的心上來了,我父親眼睛含著淚水,我的眼睛也含著淚水。突然在那一刻好像體會到一個父親要拉扯一個女兒,好像好多感受,整個成長經過好像都攝入我的心一樣,那一刻就覺得當父親挺不容易的。結果那一天以後,我好像覺得我爸爸講什麼我都特別能理解,他講什麼,哪怕他是擔心,我都馬上能理解他的擔心。有時候我們不理解他,「別講那麼多了」,可能一個不耐煩的言語就過去了,但是那個一講,馬上能理解當父親的心情。

  當時候我要去海口,我父親就開始交代了,你去了不行趕快回來。但是我所聽到的是父親他擔心你的未來,擔心你去了幾年,回來都超過多少歲了,會不會沒信心?雖然他是擔心,他純是為了你好。你馬上體會到了,馬上跟他應對,父親你放心,父親一聽就他很被理解。假如我一個道理就壓過去了,「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就沒有體恤到他的心情,只是把我理解的道理馬上堵住他的心情而已。

  成德自己感覺孟子講的話很有味道,他說舜王娶了堯帝的兩個女兒做太太,世間人覺得多幸福,大舜不快樂;他有天下了,舜王不快樂。後來什麼?他的父親、繼母能接受他了,舜王心裡很舒坦。你從外面的條件讓你的那種快樂叫刺激,從內而外的那才是真正的快樂。父子有親就是我們的天性,我們能恢復,心就跟性德相應了,很喜悅的。

  我們可能從根本上跟父母的關係。再來,就事論事跟婆婆的相處,一定是婆婆有一些行為我們落入了內心裡面。剛剛也跟大家提到了,我們之所以會動情緒,都是因為我們著在一個行為上,然後那個行為又一直在腦子裡重複。假如我們能體恤,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是它一個時代的影響,無有語者,殊無怪也,那就變成包容,不會變成計較,不會變成對立了。能夠念恩,婆婆把丈夫拉扯長大也是很不容易,很辛苦,況且我們現在也是為人父母了,更能體恤婆婆也是當父母的人。傳統文化真的要從我們身上展現出來,唯有念恩,然後都是忘怨,跟我們愈近的人愈容易感受到,愈容易啟發他們的善根。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我們能夠依教奉行,都會愈來愈好的,我們有這個信心。

  成德針對這些問題比較粗淺跟大家做一個供養,僅供大家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