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英國傳統文化學習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十三集)  2021/12/26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222-0013

  成德法師:很高興又跟大家在我們傳統文化學習班這個平台互相切磋交流。我們儒釋道的聖人都是教導我們善用心,順逆皆佳境,惡善咸良緣,我們學的就是不被境界轉,能夠轉境界,所以我們要往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的心境來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而且世間好話聖賢祖宗說盡了,有老祖宗的教誨就有辦法,我們要相信這一點,祖先的智慧是圓融的,都能處理好。

  好像有幾個問題,我們請主持人來讀一下題目。

  主持人:好的,第一個提問:尊敬的成德老師,您好!學生在國內一家漢學私塾做義工。國內多家漢學私塾實行兩餐一點制,早上八點左右吃早餐,十一點三十分下課後讓孩子睡覺至十三點三十起床,起床後有什麼就吃什麼,基本是吃剩的粥或花卷等麵食,每人也只有一點點,沒有剩飯菜就吃幾顆花生或其他自製的東西,下午四點四十五左右用晚餐。負責人說古人是只有兩餐的,所以不會改變。但學生看這裡的孩子四至十一歲左右,個個面黃肌瘦,臉色蒼白。但是這裡是不可以有其他吃的,老師們有時吃自己買的還得偷偷吃。負責人這邊是不可以提任何建議的,說是修自己的清淨心。不知道這種兩餐一點或兩餐制是否如理如法,對孩子身體健康是否不利?古人是吃兩餐的嗎?

  此外,四歲多孩子的毛巾都長青苔了,義工和老師說需要換一下,那老師說不用換,拿來洗一下就好,也沒有洗,一直就那樣,負責人也知道,但當作沒看到一樣。這種是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嗎?對於教育孩子這種方法可行嗎?

  私塾所有老師用一個盆,孩子洗臉也共用一個盆,說是破除我執。這種教育孩子的方法可行嗎?感恩老師。

  成德法師:師長老人家有講到,清朝入關,他們是少數的民族,可以統治全中國,它的關鍵在哪裡?我們聽師長多次提到,我們聽了之後要會用。傳統文化是小大圓融,大到治國平天下,小到治理家庭、團體,甚至於是自己的身心,這個理都是相通的。清朝這些皇帝他治理滿朝文武百官還有百姓,他沒有說都要聽我的,他說聽聖人的,聽儒釋道聖人的,大家服氣了,沒有話說。今天我們帶領一個團體,這很重要!我們想一想,清朝的皇帝很小就開始讀聖賢書了,他們的難度很高,他有滿文、他有漢文,甚至於蒙古文都要讀,早晨很早就起床了,我們可能都以為當皇帝很輕鬆,那個讀書可嚴格了。他們個個,我們熟悉的「雍正皇帝上諭」,對儒釋道體會得很深入。那篇上諭看完我們不得不佩服雍正皇帝,開篇就說了,「三教之覺民於海內也,理同出於一原,道並行而不悖」,而且還把儒釋道的長處點出來,釋家治心,道家治身。

  我們看國內現在講《黃帝內經》的不少,那是養生鼻祖的經典。大家要有判斷力,哪一個醫療手法跟《黃帝內經》牴觸了,一定有問題。你不要說我很喜歡他,他怎麼講我都相信,那不理智了,依法不依人。孔老夫子說他述而不作,誰還說他創造發明超過古人?古人比我們清淨,清淨生智慧,所以那些經典都是在定中自性流出來的。你看經過了幾千年,西方的儀器還測不出來穴道,還不容易,我們古人幾千年前就講了,你說那個是腦子想出來的?那都是有功夫的。

  儒家治世,三家的精髓都點出來了。治世包含治家。我們現在修學的人看學得家裡的人也不歡喜,社會大眾也不接受,這三家有偏廢了,不能修得身體很不好,不能修得家庭不和。你看這麼有智慧的皇帝,人家都說聽聖人的,所以我們現在帶團體也不能說聽我的。他們通達經教的都說要聽聖人的,而我們都是成年才學的,現在我們在各地帶團體的都是成年才學的,我們要首先有自知之明,不能落入好為人師。

  我說古人吃兩餐,你得有出處出來。再來,你縱使有出處,要記住法無定法。以前修行人一天吃一餐,你學他學看看;以前還樹下一宿,你學看看,明天就要送醫院了,人家風吹雨打他沒問題。契理契機,契機要適合客觀的狀況。因為我沒有看過古人說一天吃兩餐的出處,這我不能亂講,我們請教一下楊醫師,古人有沒有說一天吃兩餐?

  楊醫師:感謝老師。這個提問我也看了一下,確確實實挺奇怪的,我個人感覺到挺奇怪的有這種事情發生。我在學習的一些過程中好像有個印象,漢朝以前還是什麼時候說吃兩餐,有本書上還是在什麼地方有過這樣的說法好像是。為什麼?因為老百姓生活物資缺乏,晚上的時候你不需要工作,你就不要吃飯了,或者是就盡量的喝點湯。像現在魯西南,我們山東的菏澤那一帶,他們晚上吃飯還有一個專用的名詞叫喝湯。我們上大學的時候跟菏澤同學見了面,就晚上你喝湯了沒有?你喝湯了沒有?不理解喝湯是啥意思。晚上你不需要工作了,物資也缺乏、糧食也少,你就喝一點湯,暖一暖身體就休息了,保證你身體健康就可以了。隨著以後的物資愈來愈豐富,一日三餐是定時定量的一般都是。不過《黃帝內經》裡面也是講要一日三餐的飲食,也是這樣的,並不是要兩餐的。

  三餐,在中國古代的一些傳統的領域,某些領域他們會有,有叫過午不食,就一日吃兩餐,有這樣的,但是它是有條件限制的,它都有給你一個前提的,而不是說讓大家都這個樣子。我們回憶一下,我們也請這些老師回憶一下自己年輕的時候、自己兒童的時候,你如果是只吃兩餐,你的身體能不能受得了?肯定就餓得嗷嗷叫,像這孩子一樣,都半夜裡起來到處找糧食吃,他肯定是不安定的。我們講要身心安定、身心安樂,身和心兩個方面配合在一起他才會安定、安樂的。

  我們中醫裡有一句話叫「胃不和則臥不安」,胃不和有兩個意義,第一個就是你吃得過多了,你的晚飯吃得過多過飽,你撐得睡不著了,這是一個方面;再一個就是你餓得睡不著了,這是兩個意義在裡邊。所以一日兩餐以前的時候就是早晨飯和中午飯,而不是晚上飯,是為了節約糧食,保存糧食,我們明天吃了早飯去工作。

  這個問題好像是孩子中午不讓吃飯,一直到了傍晚的時候吃一餐,這從醫學上來講是不對的,小孩可以一日多餐,兩餐、三餐甚至四餐,特別是幼兒。你看我們剛生出來的小baby,兩個小時左右就要餵一次奶,為什麼?他需要,他身體要吸收營養他才能長大,我們不給他吃東西他怎麼能長?肌肉怎麼能生長?骨骼怎麼能生長?這是不對的,無論是從中醫和西醫來講,這樣是肯定不對的,小孩你甚至可以給他加一餐,吃四餐都可以,在學齡前的兒童吃四餐都可以的,就少食多餐,它可以對脾胃有好處。你要是一天吃兩頓,孩子每次他會吃得撐了吃吐了他也不會想停下,為什麼?他懼怕餓。他以後就會心理上留下巨大的陰影,哪一頓飯他要是吃得不吃撐了、不吃吐了他就不舒服,心理上不舒服,因為什麼?他小的時候會留下陰影,餓的陰影。我也有幾個病人是這樣子的,每次吃飯都要吃得很飽很飽才行,每次出門他口袋裡邊一定要放些巧克力,一些零食他才敢出門,他說我有這個陰影,小的時候餓怕了,如果是口袋裡邊沒有點糧食、沒有點東西,出去真的就是心裡邊擔心。這一點肯定是不對的,也給大家反饋一下。

  還有衛生也是一定要注意的,飲食、生活的衛生一定要注意的,現代文明社會不能夠從衛生方面再引起疾病,這是不應該的。感謝老師,感謝同學們。

  成德法師:謝謝楊醫師。楊醫師剛剛都是依照他們中醫的經教在給我們指導,胃不和則臥不安。《禮記.學記》這算我們老祖宗留下來很精闢的教育哲學,其中有一句話講道:「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知其心才能夠適時給予他需要,知其心才可以長其善,所以當父母、當老師的人要隨時能感受到孩子跟學生的心,不然我們就沒有抓住機會教育點。這個孩子餓了,你適時給他關心,他就感受到溫暖,他對這個家、他對這個老師很信任,愈信任你愈好教他。因為剛剛我們楊醫師在講的過程,有一些在發育的學齡前他是四餐,當時候我帶六年級的,他們不到十二點以前,甚至是十點多就餓得受不了了,長身體的時候,所以我都是隨時我的抽屜裡面都有健康餅乾,胚芽餅,他們每次餓都會來找我。這也是把《論語》用上,信而後諫,讓他信任你。四攝法要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都離不開我們的教學現場。

  我們要感受到他們的狀態,才好去教導、才好去照顧。父慈子孝,父母最重要的德體現在慈愛。老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也是要用父母的心來愛小孩,作之親、作之師。所以古人留給我們法無定法,要客觀對待,因人而異。人又不是機器,哪有說什麼東西都是固定不變的?哪怕以前有人一天只吃一餐,甚至一天只吃兩餐,我們也不能學這種相。最怕執著,執著苦了自己,苦了相關的人。比方說修行我一定要過中不食,搞到最後胃病,同參道友還得照顧他,你說這不是變成執著嗎?而且吃飯的目的是什麼?補充能量。有些人耗得多,有些人耗得少,狀況都不一樣,還是要客觀對待。

  剛剛跟大家提到了,我們這個時代,哪怕是團體的負責人,我們都是成年才學的,首先要隨順聖賢經典;再來,你隨順之外,你還要活學活用,不能學死了;再來,我們在團體裡面是成員、是下屬,也要會判斷,見和同解不是建立在某個人說的,是建立在經典的共識上。國家如此,家庭如此,團體亦如此,這樣人家才服氣。而且建立的是經典,經典是真理,它能傳幾千年,它是有被時空印證的。你看人家現在各地都那麼尊重孔老夫子,它還有空間的印證。我們哪怕是在下屬的位置、團體成員的位置,都不能搞情執,老師講的都是對的,情感作用,要用理智去判斷。明明都呈現面黃肌瘦了,那我們在幹什麼?我們是求智慧,傳統文化求智慧,搞到最後都搞情執。我們也害這個負責人,他造了很多業。都要用理智,都要用經典來建立共識,來做判斷。

  我看著這個問題心都很痛,在裡面小朋友我看身心的壓力夠大的,連老師我看都要吃逍遙丸,肝瘀。最近比較有親近到楊醫師。你看老師們有時吃自己買的還要偷偷的吃,這不得肝瘀嗎?不過還是請教專家,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僅供參考,還是要找通達的中醫師問。

  這裡提到負責人這邊是不可以提任何意見的,一個領導者怎麼可以這麼當?作之君要納諫。哪一個創造盛世的國君不納諫?要以身作則。不能提任何意見,因為要修自己的清淨心。清淨心是真心,慈悲心也是真心,有真清淨的人有真慈悲,有真清淨的人有真的覺悟理智看事情,不是唯我獨尊。大家不要搞情執,都要用理智判斷。有時候你勸他才能提醒到他,甚至於你提醒他他不能聽,你離開也是在勸他。有些人產生感情了,要離開的時候難過得要死,「我會不會造業?我會不會下地獄?」還有團體負責人說「你離開了會下地獄的」。儒釋道的經典,你們看過哪一句話是威脅別人的?沒看過吧?聖賢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讓人如沐春風。我們一產生感情,情生智隔,我們基本的判斷能力都不見了。不過也是好事,現在醒過來就好了,該還的債也還得差不多了,該醒醒了。但是還是要用真心,勸的時候是真心,離開的時候也是真心。領導人真的改變了,這個團體真的是正確的,不計前嫌,都是表法。我們進退都是依照經教,不是依照個人的感情、情緒在裡面。清淨心首先要把我們貪瞋痴慢放下,不能「我說了算」,傲慢;「都得照我這樣做」,控制,這也是貪求。

  我讀這些題目都有點感嘆,為什麼我們傳統文化很難很好的復興?因為我們現在犯的錯誤人家世間沒學的人都不會這麼搞,人家看了誰敢學?連個衛生觀念都沒有,整潔為強身之本。而且「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能亂用,對錯都分不出來,那不是學傳統文化變愚痴了?很清楚對錯,心裡不存成見。這個人錯了,你馬上放在心上,對他有成見,一有成見我們就不真誠。看人要看後半段,浪子回頭金不換,但心上不要落印象、不要有成見,事上是能判斷對錯的。我們不能判斷對錯,我們怎麼去護持小孩、護持親人?

  經教跟經教之間不會衝突,它是圓融的。大家不要被一句話就卡住了,你從另外的角度說,好像跟其他的經教不圓融、矛盾了,鐵定他的角度只站在一個角度產生固執了,或者他根本把經教用錯了。明明我們的心偏了,還拿著經典怎麼說,那不就以合法掩護非法。我們不想負責任,「哎呀,隨緣隨緣」,合法掩護非法。

  而且我們說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一定要用忠恕之道。每個人的衛生習慣都不一樣,我們應該用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用一個就會比較節省?每個人用一個,衛生之外好好用。東西用的頻率多了它也會壞,節省有時候也不能產生執著點。

  當然我們看著這些問題,它也是來提醒我們,修學的路上確實很容易產生執著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現在跟大家分析,我現在是旁觀者,那我自己的事我是當局者,所以大家有看到成德有什麼不妥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指教。真的,我們都是成年以後才學的,光是要調伏還沒學傳統文化以前的習氣就不簡單。像我現在看到王老師就很慚愧,他上一次給我提了很多寶貴意見,我都沒有很好的好好做到。不過慚愧之外還要奮發,我得好好努力修正一下。

  破我執是不要控制、不要佔有,要去體恤孩子。忠恕之道,忠,嚴以律己,恕,寬以待人。感覺現在呈現的是嚴以律人,寬以待己。我還記得上一次那個聽了我都心痛,孩子吃得不好,老師吃得比較好,孩子都等著去收老師的盤子,去舔老師的盤子,你說這還像話嗎?這都不符合忠恕之道。尤其古人留了一段話給我們,「讓名於上,讓功於眾,讓位於賢,讓食於幼」。為什麼把食物讓給年幼的孩子?他在長身體,那個時期沒有好好給他撫養的話,他身體的機能沒有很好的發展,到時候落下來可能一身的毛病,所以都是這種慈愛對待幼小的孩子。

  這一題跟大家交流到這裡。

  主持人:下一個提問:學生六年前離婚,當時兒子才一個月大,隨前妻。這些年前妻一直不允許學生探望孩子,所以內心對孩子一直很虧欠,不知道如何彌補、如何圓滿父慈的倫理?另外,離婚後學生承擔一部分對孩子的撫養費,現在前妻未與我商量為孩子買了保險,要求學生支付一半的費用,這個費用對學生來說有相當大的壓力,學生不知道如何面對這個問題。感恩老師慈悲教導,學生一定依教奉行。感恩老師。

  成德法師:這一位朋友說「學生一定依教奉行」,我也很有壓力,假如我們給他回答的不契他的機,造成他嚴重的負擔。人生就像一盤棋,我們不可能說我們在整個過程都是一帆風順的,必然也會遇到很難的時候,甚至我們有下錯棋的時候。人生也不可能就是一盤好棋很好下,可是當我們隨著人生積累的閱歷、學習到的智慧,我們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從此刻開始我們要下得有聲有色,以前不妥的地方不能再犯,要這樣來期許自己。

  而事實上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常常用總結經驗,其實總結經驗不簡單。諸位朋友,你們有沒有曾經總結過人生哪一段路?很清楚看到這段路我的不足在哪、錯誤在哪,然後高度提醒自己,我從此以後不能再犯。不容易,為什麼?現在的生活節奏太快了。以前的人有寫日記的習慣,很好,不然有時候我們稀里糊塗一個月又過了、一個禮拜又過了,事情就這樣一晃就過去了,也不知道積累了什麼經驗教訓。「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他反省能力就這樣培養出來,愈來愈強,「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都反省。因為我們沒有很認真反省,那個錯誤的慣性還是會很強。為什麼我們會犯?因為它的拉力比較強,假如我們沒有提起高度警覺,甚至沒有認知到它,還是會被它拉走的。所以不貳過可不簡單。

  你有提到「前妻一直不允許學生探望孩子」,這可能有對方的執著點,但是有沒有因為自己的行為造成前妻這麼做?我們有沒有冷靜反思過?為什麼?人是互相的,一定是我們有什麼情況造成她不願意、她害怕讓我們見孩子,我們能不能把她害怕那個罣礙給化解掉?這個我們得知道才能夠去改善。

  當然您也是很可貴,也是很希望盡一分為人父的責任,你也是一直都有承擔撫養費。你提到前妻沒有跟你商量就為孩子買了保險,《論語》有說既往不咎,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就去面對它,假如一直揪著過去的事情,那對彼此是沒什麼好處。當然你可以進一步真誠的跟前妻溝通,人的心都是肉做的。其實溝通本身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必修科目,我們不會溝通,五倫關係要處理得好不大可能。尤其見面三分情,溝通也盡量能夠見面溝通。當我們很真誠、很坦白,確實我現在的能力是這樣,我們也真的盡力了,我的生活都已經盡量節儉,我的能力就是這樣,我之後更有能力,我一定更支持,你把你的態度真誠表達出來,我相信至誠可以感通。絕對不要自己在那裡一直想我壓力很大,怎麼都不體諒我?就一直想想想,愈想心裡跟前妻可能產生的情緒、對立更強。所以真誠溝通還是很重要,而且我們自己要先盡心盡力給人家看。

  我們看下一題。

  主持人:下一個提問:孩子上體制一年級以後,自己的心態無法調節,說的話孩子不聽會生氣,對孩子語言暴力、冷暴力、吼叫孩子、打孩子,知道錯又改不了。想和孩子分開,可是聖賢教誨媽媽要做好本分。離開孩子對不起丈夫、對不起家人,可是這種心念一遇到境界就會生起來。不離開孩子自己傷害孩子,離開孩子又是不孝父母。一邊學習一邊生氣,一邊又想好好以身作則,孩子不如以前好教又會控制不住生氣,無法調節身心。對於定課總是一暴十寒,急躁、焦慮、徘徊。懇請老師批評點化,感恩老師。

  成德法師:這位同學,成德覺得妳首先要愛自己,可能妳成長的過程還是有比較缺愛。常常讀讀四書五經,這些聖賢祖宗超越時空來撫慰我們的心。這些聖賢祖宗,就像禪宗二祖跟達摩祖師問,我的心不安。達摩祖師說,將心拿來,老僧幫你安。結果他一看,我找不到我那不安的心,覓心了不可得。所以妄心,妄是假的。妳在那裡生氣,我怎麼是這些行為?那不是真正的妳。這一點要慢慢去體會,不然很容易自己跟自己生氣。

  我們六祖大師,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不動搖、能生萬法。《了凡四訓》又指導我們,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因為我們在境界當中沒有提起正念,為什麼提不起來?因為我們在平常的時候還沒有遇到人事境緣,我們這個妄心懊惱過去、擔憂未來,心上放了很多人、很多事。妳的心都安定不了,甚至都帶點火氣,孩子的行為妳很容易火就上來了。平常不能讓心被妄心控制了,克念作聖,讀經、聽經,讓念頭都止在正念上。修學都是生處熟、熟處生,都是這個過程。

  首先妳太容易著急了。修學的過程就是在改自己性格的過程,脾氣、情緒很熟,現在我們常常提起正念,熟處就變生了。真用心來改脾氣是改得了的,要對自己有信心。本覺本有,一定可以恢復;不覺本無,一定可以去掉。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妳一定要相信妳自己,相信妳有真心,不然妳這些念頭惡性循環。其實妳這個現象,妳的家裡人、妳的父母都會擔心妳的,看妳的情緒波動那麼大,他們很掛心的;妳的孩子看了他也會很擔心妳,父母子女是天性。

  還有不能有攀比心,一攀比就容易著急、控制要求了。妳還提到說孩子不如以前好教了,妳一比較火氣又上來了。孩子每一個成長過程都有他的境緣、都有他的挑戰,我們自己要定得下心才能護念得了他。我們強調寧為成功找方法,現在怎麼來調伏自己的脾氣。

  我們在課程當中跟大家交流過「六忍」,忍住脾氣,力忍、忘忍、反忍、觀忍、喜忍、慈忍,女性都有母愛的光輝、母性的光輝,慈忍我們常常提起來。我們要知道脾氣是因為有我,我太不高興了、我不舒服、我受不了了,假如都是念念為孩子想、為家人想,脾氣慢慢就淡下來,都是個念頭,念頭擺在哪。我們一想,我以前都這樣,太多次了,我不行,都是這些念頭。其實就是一念之間。《尚書》上說的,「聖罔念則作狂,狂克念則作聖」,聖狂之分在念頭,妳是想我還是想孩子、想他人?

  妳還提到做定課,也不要因為定課荒了妳又開始自責、又有情緒了,都安住在當下。當然定課也要針對妳實際的情況來定,不要一下又定很多,自己又自責,很可能妳會常常落入惡性循環當中。所以要愛自己,不要逼自己逼得太急了。欲愛人者先自愛,欲助人者先自助。定課是早上提醒自己,晚上反省自己,錯了不要再糾結,師長教我們,後不再造叫真懺悔。我們還是要加強孝親尊師的心,遇到境界首先想到父母,我們就不容易隨順我們的煩惱習氣;一遇到境界,師父教什麼提上來了,慢慢慢慢正念就可以做主了。

  僅供這位朋友做參考。

  主持人:下一個提問:我的孩子今年上小學六年級,從幼兒園開始到現在一直都在傳統文化學校學習,雖然經典學了不少,但《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和《十善業道經》的根都沒有很好的扎下來,灑掃應對進退、待人接物處事都差好多,也是我自己沒有做好。現在即將畢業,如果因緣成熟,還想讓孩子走「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的道路,也想為老人家作證轉,我們做為家長現在應該怎麼做?感恩老師。

  成德法師:首先我們剛剛講到的,在境界當中我們先提起師長的教誨、老師的教誨。你的目標非常可貴,希望孩子利益全人類、利益國家社會,這目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目標立好了,我們要成就孩子得好好教育。教育首先是什麼?家庭教育。我們剛剛一開始說的不能出現執著點,一執成病。《大學》裡面講得好,身有所忿懥,不得其正,你脾氣來了心偏掉了,成病了,不得其正;身有所憂患,不得其正;身有所好樂,不得其正。我好希望他走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很喜歡,因為太一定要這樣了,沒有去感覺到孩子的狀態。

  因為我接觸過不少傳統文化老師,他的孩子以後都不弘揚傳統文化。他們都是把孩子往要弘揚傳統文化的路上在栽培,可是私底下這些孩子的內心裡都是以後我才不去念漢學院,我聽了很難過。有所好樂,我太喜歡傳統文化,然後硬把他的孩子要往這裡拉。有可能你的孩子本來是走得成的,我們太著急了,讓他生反感了。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我們要提起老和尚說的,家庭教育是根本,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發展,聖賢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圓滿,根在家庭教育。就怕我們家長變成什麼?我只要把他送到哪一個學校就萬事OK了,他的認知就開始產生執著點,他忘了根本。

  而且我們剛剛也提到了,我們經歷過的事要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而且現在孩子是小學六年級,這麼多年你在教導他,不應該是小學六年級我們才感覺根沒有扎好,灑掃應對進退處事都還差很多,你不能過好多年了才來做這個檢討。當然現在再來檢討也不會晚,亡羊補牢,尤未晚矣。其實我感覺我們還是缺乏一種面對問題的勇氣,這是值得我們要反思的地方,往往都看到問題,並沒有去找到問題的根源;或者沒有嚴以律己,太容易得過且過,這樣有時候孩子最重要的黃金歲月就被我們這樣滑過去了。孩子年齡愈小,可塑性愈高,好教。

  我們一談到教育,身教、言教、境教,我們在身教方面,你有提到自己沒有做好。我希望我們學傳統文化,反省不要變成一種反射動作,「哎呀,我沒有做好」,不能變成口頭禪。真正覺得沒有做好會慚愧、會奮發,我們沒有奮發的態度出來,「哎呀我沒有做好」,那都是變成口頭禪了。我們的勇來自於哪裡?來自於我們對孩子的責任心,我可不能耽誤他,這樣我怎麼跟父母交代?我怎麼跟祖先交代?我們求個人生對得起良心,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就像成德在學校教學,領的是公家的俸祿,我得對得起公家的俸祿、對得起我的責任,我得盡力,不能給我自己找太多理由跟藉口。

  當然,亡羊補牢,猶未晚矣。客觀來講,你的孩子已經比大部分的孩子緣分來得難得。萬法因緣生,他小學六年級都有持續在接受經典,這樣的孩子一千個人找一個都不容易,在全球華人。有時候我們提出問題很可能就是我們的心還有擔憂。愚痴的核心是懷疑,信心一不夠煩惱就出來了,所以信心很重要。我們相不相信至誠感通?假如你是一心一意要栽培你的孩子,要把他奉獻給眾生,你的孩子也很願意走,那這個孩子老祖先隨時看著他,除非你的孩子跟你退心了,因為都是感應,你們的心是能感,要天人合一,會交感。

  我們看《德育課本》裡面好多事情,誠心你看朱壽昌,他很小的時候他母親就離開他了,才幾歲母親就離開他了。後來他當官發達了,可是他一直很遺憾這件事,他把官不做了,我沒找到我的親生母親我不回來了。中國那麼大,到哪去找?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結果走到一個地方突然下雨了,下雨要躲雨,一躲進去剛好遇到人,一聊找到他媽媽了。你說那個雨是誰下的?蒼天有眼,天人合一。

  你這麼真心,怎麼可能不感應?你真心了,聖賢老祖宗安排,自己不操心,把每一個當下的心用對,用真心,隨當下的緣好好做。都要用感應的,像成德跟師長結上緣,我也沒有起一個念頭,「哎呀,誰認識師長?我趕緊給他送個禮,趕快去把大腿抱住」,我沒起過這個念頭。但是因為聽老人家講經的時候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句話,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句話重複很多。老人家又說了,經典裡面教的都是我們做得到的,我們做不到他不講,他應機,都對我們的機。所以聽師長講經,這一句怎麼落實?就在教學的現場去落實。真想落實,你二十四小時都不夠用。

  就像剛剛跟大家提到的教育有身教,光一個身教,我也是成年才學的,那要下很多功夫的,光拿筷子都拿不對,還練了二三個禮拜才練過來;言教,言教我也要深入經典,明理才好言教;還有境教,整個班級的氛圍都要經營。一個班級如是,一個家庭也是一樣,所以我當時候教書都披星戴月,早上出門天還沒亮,晚上回來天已經暗了,很充實,回來吃飯趕快聽師長講經,每天過得雖然身體有點累,心裡很愉快。後來教了兩年書,哎呀,不是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太缺乏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可是自己也缺,所以自己得先學起,才辭掉工作學習,後來才到海口去跟大家交流。這個緣就是這麼結的,也沒有想說要去找關係認識師長,你看這個緣不就結上了嘛。真的我們要有信心,最重要的願心不要退,感應不思議。

  好,我們看下一題。

  主持人:下一個提問:現在大陸傳統文化學校管理比較嚴格,因果教育很難走入課堂,我們應該如何善巧方便將因果教育落實在課堂中,讓孩子懂因果、相信因果,也讓孩子能夠生起敬畏之心?感恩老師。

  成德法師:在這個時代因果教育比什麼都重要。老人家講過,倫理道德教育讓人恥於作惡,因果教育讓人不敢作惡。但是羞恥心要培養到隨時提起來那要有一段過程的,可是敬畏的心可能聽一個故事他就記住了。而我們首先要了解因果的重要,那我們就絕對會重視它。至於怎麼來教?順勢而為。你每一個講話的機緣都是一個因緣的狀態,你都要清楚。你對著小朋友你不會一句子曰子曰,那不對他的機;你到清華大學去了,你不講子曰子曰不行,你都要知道因緣形勢是怎麼樣子。

  我們一開始就說了,事事無礙。我們有沒有發現,我們在報章媒體常常看到一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有沒有看到那些貪官的後代什麼樣子?這不是因果嗎?中央電視台拍了一個片子,「鑑史問廉」,你看那些忠臣後代好興旺。我們漢學院院長他給我們講解《了凡四訓》,去查岳飛的後代,那不得了,孝子賢孫,第二代就整個興旺起來,包含他的大兒子跟他一起赴死的,他大兒子生的孩子就很優秀。整部歷史就是一部因果史,我再拍給大家,從《二十五史》裡面挑出來的因果教材,書名我背不起來了,都是正規出版社的,介紹給大家。

  我們當老師的,故事要常常放在肚子裡面,每天就積累一點,說不定看到一顆橘子就可以講因果故事了,因為陸績懷橘。因為你故事多,可能這個情境就讓你聯想到哪個故事,就可以講了。

  再來,中紀委特別推崇一部書《了凡四訓》,這部書裡面善有善報的例子有多少?不少吧。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古代的有,現代的也可以蒐集,「感動中國」那些很多故事都很好。翟俊傑導演很孝順他母親,剪腳趾甲的工作他的孩子自自然然,爸,這個交給我吧,他的善有善報很快就現了。《德育古鑑》裡面就有講,一個對母親很不孝的,夫妻都很不孝,結果就被雷給劈死了。我們一位老師跟十五六歲青少年講這個故事,突然有一個小男孩發抖。老師過去安慰他,「你怎麼了?」「老師真的,不孝父母會遭雷劈。我有一個朋友他很不孝,有一次我跟他在雨中,我親眼看到他被劈死了。因為我也很不孝,我聽你一講完我很緊張。」現代的例子。

  因果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這個同學為什麼吃得壯壯的?因為他不挑食。怎麼有人這麼瘦?你不要說你看你那麼瘦,言語含蓄一點,有些孩子比較敏感,你這麼一講他他很難受。這就是因果。這同學為什麼成績好?他上課專心。都有因果,沒有一件事離開了因果,不要又一個因果就執著在什麼才是因果。我們一有執著,你就事事有礙;你沒有執著,事事就沒礙。

  我們看下一題。

  主持人:下一個提問:父母溺愛弟弟。弟弟已經是成年人,不工作待在家裡玩電腦。父母每天都做好飯菜,不在家的時候甚至讓妹妹照顧這位比她年紀大的哥哥。如果是全家出門聚餐弟弟不願意去,父母還會專門打包一份回家。我勸父母讓弟弟餓一下他可能會更聽話,但是父母不聽。我和親戚長輩們也有幫弟弟找工作,但是他都不願意去,父母也只說他不想去能怎麼樣,還欺騙爺爺奶奶說弟弟有在工作。雖然春節聚會的時候長輩們都會討論弟弟的問題,但是也只是討論,過完節就又回到老樣子的放任了。現在弟弟已經開始展現暴力傾向:之前妹妹買了烤蛋糕的機器,可能因為機器有點大聲,他就把機器砸了,事後父母也沒有責怪他。學生居住在新加坡,家人都在馬來西亞,很擔心弟弟不僅啃老,還會像新聞的啃老族一樣殺害父母。請問我父母這樣做是否錯誤?請問我該如何做?感恩老師。

  成德法師:首先我們面對這樣的家庭情況,我們也要能明辨是非。我們剛剛講到,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在這個問題上,這句話重不重要?重要。為什麼?心上不能有家裡人的過,不然我們跟他相處就會帶一些情緒。對方會不會感覺到?會,他也會用情緒來對應你。所以是非對錯清楚,但是不能放在心上,這樣我們才能真誠。沒有練事法,只有練心法,我在這個事當中能不能練出真心來?

  我們舜王他就是在家庭這樣的人倫關係裡面,他的真心練出來了。舜王可以這麼做,每一個人都做得到,因為人之初性本善。看我們願不願意下功夫,不然每一個人都能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現在難就難在我們在念頭上,第一,不相信自己做得到,信很重要;第二,不相信弟弟做得到,不相信父母做得到,都是障礙,這個念頭本身就是障礙。我們用不對的心去處理事,事情很難往好的方向去發展。我們看舜王怎麼做?還是一樣用他的真心。

  我們來感受感受,確實有因有果,弟弟這樣是結果,因可能父母有責任。可是你沒有把父母的錯放在心上,你在跟父母談話的時候你談的是我這個做哥哥的哪裡不足、我哪裡有錯,你的父母聽起來什麼感覺?他心裡想,你做哥哥挺盡力的了,你還在反省自己的不足,你的父母也會感動。成年人的慚愧心不是用要求出來的,他是自己被感動之後提起來的。我們假如這一點沒有認識清楚,我們很可能落成什麼?拿著道理去講別人不對,一定達不到好效果的。為什麼?我們這麼一去做,我們還有不足,我們的親人一聽,你還笑我,你自己不是也怎麼樣嗎?搞得家庭氛圍都不愉快了。清楚問題,但是不放在心上。聖人常受天下之責,而無責人之心,這是舜王給我們表的法。

  《增廣賢文》,現在不少孩子在學《增廣賢文》,我們當父母老師也要跟著學,「賢人爭罪,愚人爭理」。尤其家庭,家庭不是講道理的地方,家庭是講情義的地方。家裡人關係近,一講道理難免傷了人情。而當我們傷了人情的時候,我們真的還在道理當中嗎?講出來的話表面上是道理,心沒有在道中。舜王、古人表演的我們得用心去觀察、去體會,進而去效法。而且現在的家庭問題要多管齊下,首先第一個要護好我的心,我要有信心,我不能有恐懼的心,心有所憂患、有所恐懼,不得其正。感覺你現在很擔心你弟弟,也擔心你的父母,因為你看他把機器都砸了。砸了就砸了,不要落在你印象太深,會影響你的情緒,會影響你對你弟弟的態度。

  介紹大家《德育課本》四十八個故事一定要看,二十四孝還有二十四悌,第一冊。為什麼說四十八?因為太多怕你們有壓力。再來,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親親而仁民,我們面對父母兄弟這種孝悌之心,再一打開來,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而這四十八個故事是最精華的,真的把這四十八個故事的心境我們放在心上去效法,一切境界可能那個聖哲人就浮出來,甚至在夢裡面摸摸你的頭,因為你很誠心。

  我剛好想到「牛弘不問」,他的弟弟也是比較不懂事,古代農耕社會,他弟弟居然把牛給殺了。他的太太來了,「你弟弟把牛殺了」。「知道了。」又過了一段時間又來了,「你弟弟把牛殺了」。「知道了。」不問,心上什麼擺前面?天倫、親情,身外之物不放在心上,已經發生了就發生了。人有良心,做錯事的人他也有感覺,我犯這麼大的錯,我哥哥居然都不跟我計較。而且他哥哥是什麼?大儒、大官,他也有他的威嚴在,他弟弟也在感受他的心。

  我又想到「世恩夜待」,這都是講兄弟之情的。陳世恩,他的一個弟弟每天遊手好閒,吃喝玩樂到半夜才回來。他的大哥一看到那小弟很嚴厲的罵他,愈罵他愈晚回來。世恩跟他大哥講,「大哥,別生氣了,氣壞了你身體,讓我來試試吧」。他每天在門口等,他弟弟終於出現了,看到他弟弟,「弟弟,你穿得夠不夠?我叫嫂子給你煮碗熱湯喝,吃點熱麵吧」。就這樣,一天、兩天、三天都是這麼做,沒有責備。不責備但是什麼?關心、體恤。

  我們要去關心自己的弟弟,因為會有這種行為他的內心是苦悶的,他到底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他苦悶在哪裡,我們能理解到。一個人不可能沒有優點、不可能沒有長處,我們能不能去欣賞?我們能不能去鼓勵他?因為人要立志。尤其對成年人來講,只要他不立志,他每天就是渾渾噩噩的過,被這些電玩、這些東西給控制住了。

  所以陳世恩就是用關懷、用愛,最後他的弟弟就不再晚回來了,慚愧心自然生起來。這都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我們話說回來了,剛剛說多管齊下,首先就是要護好我們的心。你說,那爸爸媽媽還欺騙爺爺奶奶說弟弟有工作,那我們是見父母過,還是也是體恤,爸媽,你們這麼講也是很為難。不要見過,能夠體恤他們其實也很痛苦的,我相信你的父母親看著自己的孩子這樣睡覺都不安穩。

  我們有想到這些故事提供您做參考。我們再看下一個問題。

  主持人:下一個提問:學生的孩子從三歲開始學《弟子規》,現在二十四歲了念碩士一年級。由於自己當年初學傳統文化並教導小孩,採用了很多控制要求的辦法強制孩子。以前家庭也不和諧。現在都改過來了,但是對孩子的影響卻還在。他很牴觸傳統文化,內心也很孤獨,學了傳統文化和佛法卻遇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能談心。他雖然內心還是有善惡標準,但是大環境影響還是沾染了惡習氣。他覺得自己力量太薄弱,抵禦大環境的污染很難,也覺得缺愛,對未來沒有方向。他覺得讀碩士拿學歷也不過是為了找個好工作,所以動力也不是很足。學生跟他談過要不就不學了,他又不甘心。現在也不願意聽經教。雖然我有在學習班學習傳統文化課程,但是感覺自己成長的速度趕不上孩子出現狀況的速度。請問學生在這個抉擇上該如何引導孩子?做為母親應該如何幫助孩子?感恩老師。

  成德法師:這個情境我想不在少數,因為現在網路時代,我們所面臨外在的挑戰確實不小。但首先我們的心要先穩住,不要擔心,因為您剛剛講到,感覺自己成長的速度趕不上孩子出狀況,那妳就容易擔憂、著急。心要定下來,要有信心,這樣祖先就加持得上我們,祖先最愛護我們的。

  成德也是因為師長才接觸傳統文化,當時候看蔡振紳先生《德育課本》,四大冊,有的編成十六冊,看到一開頭,蔡振紳先生很了不起,他給我們表演認祖歸宗,把我們蔡氏始祖蔡仲先生一段對後代勉勵,我就是從那一篇認祖歸宗,我們蔡氏是文王的後代。我當時候看完這一段,我感覺我整個人的狀況有點不一樣,覺得文王的後代,聖人的後代,不能丟臉。所以我常常看到年輕人說,你認祖歸宗沒有?真的是會接通的。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他本來是個浪蕩子,結果在夢中夢到他的爺爺跟他講,你要趕快改,不然我們家要斷子絕孫,他還有孝心。我們的父母祖先多愛護我們,在任何的機會來點化我們,哪有可能我們現在一心要教孩子,他們不保佑我們的道理?可是我們的心只要擔憂,只要定不下來,他們想幫我們都幫不上,所以首先心要安定。

  再來還是我們剛剛提到的,要總結走過的路,不總結清楚,我們對待孩子錯誤的言語行為現在還在發生,強者先牽。除非你認知得很深刻,你很有警覺,突然那個慣性的話要出去,收回來了,別囉嗦,收回來了;又要指責,收回來了,慢慢慢慢。

  其實影響我們信心的人往往就是最親近的人,比方說一個孩子他覺得父母學傳統文化他不認同,你說他能認同傳統文化嗎?不可能的。可是我們最近的父母照傳統文化做,哪怕社會亂,我們的信心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我們跟師長很親,很多人沒有好好做,我們看到師長落實了,有一個人落實,傳統文化管用。遠的對我們的影響不大,最怕的就是最近的,他很重視的人,結果沒有學好,對他的衝擊太大。所以解決問題還要從根源解決。

  妳說那沒辦法,我已經這麼多年了。安住當下,真的提起正念,真的提起真誠懺悔,危機都變轉機。為什麼?妳讓孩子看到一個透過自己決心、勇猛心改過的好榜樣,就是他自己親生的父母,妳也給他表演。為什麼?現在修行不容易,我們都是成年學的。可是我們能真正轉過來,只要真轉了、真覺悟了,都不會太晚的。以前走過的路也不會白走的,很可能一轉過來,不只可以利益妳的小孩,所有跟妳有緣學傳統文化的人我們都能夠供養他。

  當然,我們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我們要體恤小孩,他們還年輕,容易受環境的影響。其實說實實在在,我們現在幾歲不受環境影響?我看現在六七十歲也很難保證。為什麼?都不是從小學的。所以保護自己很重要。為什麼師長說不要看電視、不要看報紙?有時候這些都會影響我們的心,我們要先護好自己的心。小孩畢竟他還沒有戒定的功夫,我們不能高要求他們,我們應該是高要求自己。這個時候能夠去鋪墊因緣,能夠去創造一個環境。像我們有認識的朋友,他讓他這些年輕的晚輩來我們英國漢學院做義工。他來了一看,這些大哥哥、大姐姐都很有人生目標,待人挺隨和的,這種氛圍年輕人之間互相影響。孟母要三遷,有道理。真的是只怕有心人,我們只要把擔憂不安的心穩住了,提起正思惟,就能感應很多好的因緣,一切法從心想生。

  我們還是身教、言教、境教來護持他。包含妳提到他覺得拿碩士不過是為了找好工作,所以動力也不是很足,那我就跟他談要不就不學了,他又不甘心。我們給他談不學了,我們所傳遞的是什麼能量?是念念為他好,是時時關注他的身心,媽最希望的就是你身心健康,其他的都不是那麼重要,妳傳遞的是對他濃濃的愛。假如我們講話,那不要讀了,那傳遞的又有帶情緒在裡面了。

  而且我們進一步言教,《孟子》說的,「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其實人做什麼工作是緣分,最重要是他有沒有福報,他有福報是因,他做什麼工作是緣,他一定會得到財富的。我們就可以舉例給他,范蠡(陶朱公),還有一些很成功的人,都可以跟他很自然的有機會聊一下。最重要的是福田心耕,不要擔憂未來,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你要能感受到他不安的心,進而用柔軟語去跟他交流,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孩子就容易接受了。我們真的在面對教育的境緣,真的還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但是不是讓大家責怪自己,反省找到問題點改正,不是又變成反省到自己很氣餒,都要用對心,不生煩惱。

  我們看下一題。

  主持人:下一題是本次交流會最後一個提問,後面健康相關的提問,楊醫師會通過錄音的方式為大家解答。

  提問:學生的先生和兒子沒有學聖賢文化,最近因為兒子學習不上進、不用心、考試退步,先生很著急,老是批評孩子,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因為先生比較要強,寬容體恤的心不夠,孩子覺得壓力很大,無法和父親溝通,甚至都不希望父親在家。先生出差不在家,孩子都覺得很開心。學生的孩子也有錯,讀書不用心、不上進,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考差了也不著急,書也不好好背,欠了很多功課。我和孩子談心,鼓勵孩子,孩子稍好一些,可是父親一回家批評他,他就很煩,更影響他心情、影響學習。我兩邊都勸不聽,不知道如何化解他們的矛盾,幫助他們。感恩老師。

  成德法師:我們看這都是我們家庭的情境,我們剛剛講的多管齊下,但第一個護好自己的心。就像上上個問題,我護好我的心了,我在跟父母互動,我也藉跟他互動的時候去護念父母的心;跟我的弟弟,我也是順勢的關心他,引導他立志;甚至於妹妹,這都是一個環境,妹妹比較認同你,那要統一力量,形成家庭的這種正能量也是很重要。多管齊下。

  這個也是,第一個我要護好我自己的心念,我不能被我丈夫影響,我不能因為他產生煩惱,我也不能因為孩子產生煩惱,我不能見我先生的過,我也不能見我孩子的過,這樣我們才能真誠、才能柔軟。而且兒子要照顧,兒子要安慰,先生要不要安慰?說到這裡,可能妳接了一句話,我也需要安慰。沒關係,我們已經學傳統文化了,聖賢祖先隨時與我們同在,有什麼委屈,到他們老人家面前哭一場抒發抒發,找妳信任的人、我們良師益友抒發抒發,這還是重要的。

  我們首先很冷靜的看,現在家庭裡什麼氛圍?指責的氛圍。怎麼轉?從我做起,不指責,然後體恤、欣賞。她說到先生比較要強,寬容體恤心不夠。要強的人很有可能是自卑。知其心然後可以救其失,妳跟妳先生結婚那麼多年,妳了解他的內心世界嗎?因為人為什麼要強?他怕別人瞧不起他,不自卑的人不會怕別人瞧不起他。妳能體恤了,甚至於了解到先生成長過程,到底受什麼影響才會有這些心理狀態,透過妳女性的柔軟、柔和,柔能克剛,對他很有信心,都肯定他的優點,只有讚歎,不批評他。

  一切離不開因果,家庭惡性循環的因果要靠我們把它轉動。我們都開始欣賞了,批評的氛圍慢慢慢慢一點一滴都在轉。我們說先生寬容體恤不夠,怎麼辦?人的善根又不是要求來的,我先表演寬容體恤給他看,他感受到了他歡喜了。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寬容者人也會以寬容回饋給他,都是因果。我們一落入一種要求,都是盯著寬容不夠、太要強,妳轉一下我們自己的心。

  然後懂得去欣賞。我們處世真是一門學問,對自己從無過處求有過,對別人從有過處求無過,給人家台階下,又看到人家可貴的閃光點。比方說,妳說我和孩子談心鼓勵孩子,孩子就稍好一點,妳看妳的孩子還是善良,他能聽。可是他畢竟還是孩子,父親一批評他可能自己也很沒信心,一批評他就心情很不好。這還要套一句我們王老師的名言,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孩子很多這種情緒可能我們父母也有責任。

  大家要有信心,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聖賢祖先都跟我們在一起的,在《中庸》裡面講的,「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你相信了,他們就加持你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人生幾十年很快就過去了,我們真的能敦倫盡分用真心,我們這一生會得到究竟的圓滿,很值得的。咬緊牙關,此生證得圓滿,值了!

  剛好時間到了,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