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學習和聽經的心態  成德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20/12/14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209-0001

  霍同學:這幾週學習《十善業道經》,學生比較大的收穫,是成德法師教導我們學習和聽經應有的心態。心態擺正了,在學習和聽經當中才能更好的吸收,不斷的讓菩提心更加的深切;否則,哪怕我們聽了再多,提升也會很有限。聽經和學習應有的心態,學生和同學們總結了三點,在此供養給大家:

  第一個是發大心。我們聽經不能只是為了自己,而是要以眾生為念,擴寬心量。譬如說,師長在「十善業道經講記」提到,病痛不外乎三種原因:飲食起居不調,冤親債主纏身,造作罪業太重所致。成德法師在這裡就引導說,聽到這裡不能想,「哦,還好,這三個原因我都沒有」,就把這段教誨滑過去了。聽經的時候不能只想著自己,要把一切眾生放在心上,哪天我們遇到身體有病痛的人,就能用這段教誨供養給他們了。因此學習時要把心量擴寬,心裡裝著一切眾生,就能更好的吸收這些教誨,進而把我們所學的法藥供養給有緣眾生,解決個人、家庭和社會問題。

  第二是直下承擔的心。對於師長的教誨、師長的行誼和師長的理念,自己就是當機者,只想著如何去做。譬如說師長說到,現在最大的危機是信心危機,現代社會最缺的是榜樣,很少人真正將佛菩薩和聖賢教誨做出來,讓大家對聖教起信心。聽到這裡,我們會怎麼想呢?學生發現,自己往往聽了不痛不癢,沒有做為當機者進而付諸行動,期許自己要能做他人的榜樣。聽的遍數多了,更是如此。如果不能聽一句做一句,學再多,我們心性和真實的提升也會很有限,枉費我們聞法的機緣。直下承擔也包含以師志為己志。譬如說,師長常常感嘆到現代社會的種種亂象,都是由失教所致。東方丟棄了聖賢的倫理、道德、因果教育,西方丟棄了宗教神聖的教育。因為對於世人的悲憫,師長講經中殷切的呼籲到,有哪個年輕人肯發心弘法,我願意給他磕頭。我們聽到這裡,就要體會師長的殷勤懇切、師長的良苦用心以及對世人的悲憫。宗教教育、聖賢教育和因果教育,是世界當下最缺和最急需的,師長在講經中多次提及教育的重要性,也極力的在世界各地推廣聖賢教育。既然我們都走上了弘法利生的路,每每聽到師長這樣的提醒,不應該輕易的滑過去。我們應該常常用來提醒自己,我們有沒有忘了「以師志為己志」的初心,言行和念頭有沒有往這個目標前進?

  第三是忠恕之道。我們聽經、學習任何的道理,都要回歸忠恕之道,否則學的道理愈多,愈會變成我們要求人、與人對立的武器。法師在上課時提到了畢陵伽的故事,說明習氣難調的道理。畢陵伽已經證了阿羅漢果,每一次請河神給他開路時,都會稱河神做小丫頭,因為河神的前世是他的婢女,這讓河神感到倍受輕視,很不高興。讓河神生這樣的煩惱,畢陵伽也很不好意思,便跟河神道歉說,「小丫頭,我向妳懺悔,請不要生氣」,開口還是小丫頭。畢陵伽是阿羅漢,已經不會有傲慢的習氣了,但稱河神為小丫頭的習氣一時仍然改不掉,說明習氣根深蒂固不容易調伏。法師就引導我們,聽到這裡就要提起忠恕之心。「忠」就是對於自己要更加警覺,連證果的人都會不經意讓他人生煩惱,我們言行中就應該更注意了。「恕」,就是當我們覺得他人對不起我們時,應該體恤諒解他人。連證果的人放下習氣都不容易,更何況是普通人呢?「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若能以忠恕之心來學習每一段教導,我們心量就會逐漸擴寬,心地更加柔軟,離道愈來愈近。若學著更會用道理要求人,將所學變成與人對立的武器,心量就會愈來愈小,離真心愈遠了。

  對於聽經和學習應有的心態,主要匯報了三點。第一是發大心,將眾生盛放在心上,學習每一段教誨都想著能夠利益哪些人;第二是直下承擔,聽到每一段教誨,都想著如何去做,並以師志為己志;最後是忠恕之道,學了每一個道理,能讓我們更加知道自己不足之處,同時更能寬恕體恤別人。以上以法師的教導供養諸位家人,任何不足之處敬請法師、老師、諸位家人慈悲賜教。感恩大家,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霍同學的分享。談到聽課的心態,其實華嚴說到,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所以聽課要用真心,聽人講話也要用真心,做任何事都要用真心,不能有應付的心。所以華嚴這一句「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對我們堪驗自己有沒有在道中,特別重要。我們都很熟悉一句話,「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是我們熟悉到沒有隨時拿它來觀照了,也是個慣性就把它背起來而已。所以這個「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跟「勸發菩提心文」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一樣啊,菩提心就是道心,它不能忘失,就像道不可須臾離也。

  而《華嚴經》講得更重,「是名魔業」,那這句話就提醒我們,這個道心、真心不能失啊,要「全性起修」,任何境界要把真心提起來,「全修在性」,所有的修行就是為了恢復真心。所以在聽經的時候也是要用真心,真心是本有,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我們聽的時候,可能我們自己就會起分別執著,或者心態不對,那就有可能把師父的話就聽偏掉了,所以心生種種法生。這個心態對了,所領悟的才會對;心態不對,「愈聽愈分別,愈聽愈執著」,師父這一句話在提醒我們每一個修學的人、每一個弟子,因為這樣的人可能佔多數,可能只能跟佛法結一個緣,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

  我們常常聽老人家說,李炳南老師那個時代說到,一萬個念佛人三五個往生,這不是一萬個普通人,是一萬個已經聞佛法又知道要念佛的人,都是三五個。那我們要冷靜,那其他九千九百九十多人,他們的問題出在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那他們知道自己在退嗎?誰又願意退呢?我相信修行的人沒有人願意退。可是為什麼會愈修愈分別、愈修愈執著?那師父這些教導都是我們的護身符,我們可不能聽多了反而不重視、不珍惜了,都要如貧得寶。

  所以修行首重發菩提心,所以剛剛霍同學一開始提的就是要發大心,不然「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所以「當信佛經語深」,這佛法的句子我們可不能囫圇吞棗,得要認真對待呀!那首重要建立正知正見,心態對了,承接所有佛陀、善知識的妙法、法藥,可以治自己的病,也可以治別人的病、治眾生的心病啊。這是心態對了,叫法器,可以把法承接下來。但是心態偏了,就好像這個容器裡面有毒藥,你醍醐進來了,它還是有毒,利益不了自己,也利益不了眾生。

  那儒家又很強調內聖外王,這個次第很重要,這個次第也可以堪驗我們學得對不對。比方「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那等於是「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你要有這個基礎。我們很多遇到傳統文化,他就很急著,啊,我要去講課,我要去利益人。結果家人都不認可他,他反而都覺得是家人的問題,其實在心態上已經沒有落實「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了。其實在家庭當中付出多的人,他假如沒有受持「反求諸己」,他內心的委屈就一直積累一直積累,等到有一天有一個緣分可能就會把他內在的委屈調出來,他就會抱怨了。但是可能他在家庭當中,他並不覺得是自己錯,他一直覺得他付出很多。所以當我們付出有留在心上的時候,就會求別人的回報、回饋了。所以真心一法不立,你看佛法這些話不簡單。所以我們常常都遇到一些事情了自己也很煩,然後就說,那我就先不跟他講那麼多了吧,那我就讓他高興就好了吧?我說你看,你事都還沒遇到,你心裡都有念頭了、都有預設了。其實講這個話的時候,都已經有「哎呀,很無奈,我很怕見這個家人」,這個都有一法了,那怎麼是真心呢?那實在講沒有辦法沒念頭,念佛嘛。平常執持名號,真的人來了,提醒自己真誠、慈悲去對應。所以難吶,我們老實聽話真的不簡單。師父的話不挑著學,聽一句,領會了,在生活當中練;師父說讓我們發大心,我們就發,擴寬心量;師父說讓學吃虧,就先學吃虧,不計較。

  第二個這個直下承擔,我們才能夠把法承接下來。當然霍同學引得非常好,「現在信心危機,缺榜樣」。大家要知道,現在社會的問題,要有大智慧的人,才知道怎麼解決。師父知道,他有智慧,可是他講出來了,他又帶頭做了,沒人跟隨、沒人配合,這個戲就發揮得有限了。你看師父沒有背景、沒有地位、沒有財富,統統都沒有,他一個人隻身到台灣,把法弘傳到全世界。可是假如沒有弟子效法,眾生也是覺得只有老法師行,其他不行;但是假如有一二個、二三個弟子完全效法了,那世間人說:行得通,你看年輕人也行。

  現在的眾生很容易分別執著了,所以你要配合師父,把他教的做出來,從修身去做,從自己的團體去做,從英國漢學院做。不然人家怎麼相信「教之道,貴以專」的方法有沒有效啊?大家要有責任。現在全世界的教學法,都是一個時間教這麼多,人學的時候都不能專注;教完功課考完試了,很快就忘了。多少莘莘學子的生命、時光,最黃金的歲月,就因為教學的方法不妥當,就這樣流失掉了。「於諸眾生,視若自己」,他們都在浪費掉寶貴的時光,我們的實驗做成功了,可能就能扭轉這些因緣。所以我們跟眾生是分不開的。

  其實李炳老強調,我們這個民族特別重視忠信、忠義,是有血性的人。修行不能修到沒有血性,當我們聽到師父說「我沒有學生」,這個有血性的人無地自容,怎麼讓自己的師父講這樣的話?別人不做,我不要求別人,我得做啊!假如讓自己的父母說,「哎呀,都沒有孩子聽話」,那我這當下就要跪下去磕頭懺悔了。我們得去體會,自己的心不能太硬、太麻木,要能體會父母、師父上人的心。

  那第三個,霍同學提到這個「忠恕」重要,修學一定要把聖賢、佛菩薩的心法得到。「吾道一以貫之」,這句話不能聽輕了,不能當知識背呀。當知識背,我們學的都變成所知障了,不簡單。就是這個二障把我們的真心給障住了,煩惱障,貪瞋痴慢疑;所知障,學的東西都變成我執、我見、我慢,就偏掉了。有六種佛教、有六種漢學,我們可不能走偏了,「惑道者眾,悟道者少」,真正走對的人不佔多數。但實實在在講,問題不在人數的多少,只要肯聽師父的話,一定能成就的,一定能萬修萬人去,問題是我們得老實、聽話、真幹才行。「忠恕違道不遠」,「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孔孟的教誨,我們要放在心上啊。

  好,謝謝霍同學今天的分享。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