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資扎根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21/1/23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192-0004
諸位老師,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這次的課程一開始跟大家一起探討的首先是孝道。成德自己從事教育工作,讀到《孝經.開宗明義章》的經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讀到這句的時候,非常的歡喜,因為夫子點出來,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就要從這裡開始,假如不從這裡開始,那就是沒有從本開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個對於我們從事教育,誰也不願意教給學生是沒有本的教育,我相信沒有一個老師願意這樣。而老法師講經的時候就有提到,我們不能把孩子教成花瓶裡的花,看起來好看,但是沒有根,很快就凋謝了,而且凋謝還會發臭。
而自己在成長的過程,我們所受的一個教育模式,對於孝道、對於德行,倫理道德這一塊比較不重視。就像老人家在講經的時候有說,他出家在臨濟寺,當時候有幾個台大的學生剛好經過,從他們的言談,當時候師父上人就感嘆,「沒有受過教育」。這大學生一聽,我們是台大的學生,怎麼會沒有受過教育?老人家就問他們一些生活的常識,他們也答不上來。就像老人家現在一直在倡導要辦一條龍的教育,因為我們老祖先的教育理念、方法、智慧、經驗、效果,這是五千年都可以呈現出來的。而且每一個階段的目標是非常明確的,小學學做人,整個童蒙的教育,所以老人家現在提倡《聖學根之根》,其實這套書就是把蒙學的一些重要經典把它會集起來;中學學做事,所以學的內容是四書五經;大學學為政,《群書治要》。所以它的目標很明確,每一代都出聖哲人,所以人是教出來的。
成德就有觀察,像我父親那一代,其實他們所接觸傳統的經典已經很少了,但是他們的家庭、社會狀況還很受到傳統的薰陶,所以就感覺很有責任感,然後親戚朋友之間都是講義,從來不講利的。在我的印象當中,好像父母沒有談過利這個問題,在那裡琢磨我有什麼利益可圖,成長過程中好像一次都沒有。因為我父親剛好是長子,他有五個兄弟姐妹,我們從小都是跟爺爺奶奶住,只要跟爺爺奶奶有關的事,我父親都是整個承擔起來,他不會直接去找兄弟姐妹,你出多少,我出多少,我相信這個我父親做不出來的。可是每一次都是弟弟妹妹了解一些事情了,追著他,不行不行,不能都是你做,我們也要做。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很大,所以成德每一次跟同學們出去,一起吃飯、喝茶,叫我跟同學說,來來來,每個人拿多少出來,這個我也講不出來,所以我們同學很喜歡跟我出去。所以這種父母給孩子的影響真的是潛移默化的,你說啥時候影響,這個也無法去分析了,它就是一點一滴潛移默化。所以現在自己走修學的路,特別感謝父母,因為首先我們修學第一關,要放下自私自利。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我相信沒有父母想把孩子教成小人的,也沒有老師願意這麼做,可是這些道理沒有人跟他講清楚。所以我們真的是要冷靜下來的一代,何去何從?
這個冠狀肺炎也是在給我們說法,這是業果現前。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業果現前,大家害怕、恐慌,可是不知道原因是什麼,一切都離不開業力。其實祖先都講得很清楚了,在《尚書》說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所以我們看古代帝王,發生這些天災的時候,瘟疫、旱災、水災這些,皇帝帶頭反省自己,到天壇祈雨,寫疏文,自己告罪。那他是一國之君,上行下效,皇帝這麼做了,百姓受感動,人心都懂得反省、懺悔,這個境界就隨著人心轉,依報隨著正報轉。
對於我們這一生成就,大分兩種人,一種積功累德,功德圓滿,水到渠成,成就了;一種就是靠懺悔的力量,他還沒有遇到正法,臨終遇到了,那個懺悔的力量非常大。最重要的,人懺悔,他那個真心會透出來,真心的力量很大,「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在《觀無量壽經》裡面,阿闍世王殺父害母。他最後至誠懺悔,求生極樂世界,上品中生。我們從這些典故就知道,這個懺悔的力量非常的大。
而我們自己在還沒有學佛以前,就像成德,也不懂得愛惜生命,在小時候對很多昆蟲也是都傷害,造了不少業。所以我們很寄望於下一代,像我看到諸位老師們,你們的孩子、學生比我們的緣都好,就像林老師上一次提到,她孩子一歲左右,她就帶他去放生,那種善根從小就扎根了,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他們有這麼好的緣,我們就要更盡力護持他們。對整個民族來講,對整個佛門來講,我們也要盡孝。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佛門要有後續的人才,民族也是,國家社會都一樣。所以印祖開示得好,為人父母者,最大的功德就是把自己的下一代教好,因為他會接觸很多人,他會承擔起責任,他就能造福很多人。所以菩薩道在哪?在我們每一個角色。所以佛法是非常的圓融,各行各業都能行菩薩道,各個角色也能行菩薩道。我們看在商業界,五十三參有大商主,也是行菩薩道。甚至於當乞丐,武訓當乞丐辦學,他在乞丐這個領域行菩薩道。
菩薩道最重要的精神是為人演說、表法,所以哪怕是在社會最基層,他也能為人演說。所以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我們可不能又聽執著了,作之君,當領導者;作之親,當父母;作之師,當老師。佛門最重要的,重視它那個精神,不能聽著相。比方說,我們說儒家的三寶君親師,假如從相上來看,那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我現在不是領導,所以不是作之君;我現在還沒結婚,不是作之親;我現在也沒教書,不是作之師。所以大家要體會到,佛講的每一句,我們佛弟子當下都能受持,不然很可能我們一聽就著在這個言說相。所以大乘佛法很重要的,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其實它的精神就是你不要著相,一著了,這個悟性就沒有了,就不圓融了,就可能過、不及,或偏在一方。像有一個年輕人,當時候人家給他介紹《弟子規》,他一讀「入則孝」,我沒有跟父母住,翻過去了;第二篇,「出則弟」,我獨生子女,又翻過去了。
所以我們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有創辦漢學系,大家知道是誰創辦的嗎?Ladies and gentlemen,住在美國的同修,你們知道是誰創辦的嗎?
女居士:一個叫丁龍的人,一個僕人。
成德法師:對,丁龍。這些榜樣成德覺得很可能都是佛菩薩來示現的。你看他是被抓到美國去做工的,很辛苦,都是做人家的僕人。他的老闆也是很有勢力,可脾氣特別大,這僕人都受不了,很多人都是被他罵跑了。結果有一次是他自己脾氣太大了,他希望所有的人都給他離開,一個都不准留,那沒辦法了,是他堅持的,都走了。結果這個老闆家裡失火了,丁龍趕回來幫他救火。他也很驚訝,他對他這麼凶,他還回來幫他救火。這個老闆很感動,說:「你爸爸一定是一個讀很多書的人,不然你怎麼這麼懂做人。」結果丁龍說:「我爸爸不識字。」接著他說:「那你爺爺一定是讀很多書的人。」丁龍接著說:「我爺爺也不識字。」都在農村,都是農民。
其實我們聽到這裡要很震撼,震撼在哪?為什麼我們這幾千年來不識字的人都懂得做人,現在幾乎大家學歷都很高,為什麼不知道怎麼做人?這真的是我們這個時代要反思的重點。因為我們古代善用藝術表演,這些地方戲曲、戲劇,都是教忠孝節義,所以不識字的人都在薰習。結果我們這個時代演藝人員演的東西,忠孝節義的少,殺盜淫妄的多了,而且更厲害的是它透過網路傳播。所以我們得考慮,做孩子一生的貴人,那得用什麼眼光來護持他?得考慮他現在要學什麼,他這一生會幸福。而且我們已經學佛了,那我們的考慮是,我們的孩子跟學生怎麼生生世世幸福。我們不明白宇宙人生這些道理便罷了;都認識了,怎麼可以不盡力護持好我們的老人跟下一代,甚至是後代子孫?我們都要有這個責任。這個老闆很震撼,為什麼中國的老百姓都不識字,但是他們卻這麼講忠義,他就很感動,繼續用丁龍。後來丁龍年紀也大了,要告老還鄉,就跟老闆說了,說我有一個願望,想找老闆幫忙,他把一生的積蓄全部拿出來,說可不可以幫我設立一個漢學系?一個僕人,但是他知道文化的價值,希望在美國能夠辦漢學系。
其實我們聽到這裡,丁龍也是我們要效法的。我們現在在因緣當中,移民到了歐美,但是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教育是文化的生機。老法師講這句話講得很重,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所以一個人沒有文化的承傳,他會變成什麼?行屍走肉。我們冷靜去觀察,半夜還在玩樂喝酒那些年輕人,很可憐,他不止虛擲了光陰,糟蹋了身體,更重要的是他造的那個業,不知道要在三惡道待多久。
所以我們中華民族都是聖人辦政治,所以叫古聖先王,這個稱謂是我們念著他們的德。所以堯舜他們都是觀察老百姓,「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所以敷以五教。教他們什麼?倫常大道: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真正的學問一定是展現在倫常當中,我們學佛得不得力,也是展現在五倫當中。印光祖師怕我們修學落空,談玄說妙,他老人家講最多的,其中的重點,敦倫盡分。印祖講這個敦倫盡分,成德覺得是為我們講的,因為印祖那個時代人還對家庭特別有責任,人與人講信義。在印祖那個時代,你不孝父母,沒辦法在社會立足的。可是到我們這個時代,我們倫常假如沒有學過,一下子要學大乘佛法,就沒有基礎了,所以我們看到修學的人多,功夫得力的少。老人家洞察到這個情況,所以特別強調要扎三根,這個三根的大根大本也是孝親尊師。
剛剛提到這個丁龍,他這一分心境,我相信我們海外所有的華人都應該效法。這個老闆很受感動,一看他完全沒有為自己,全部拿出來,就為了傳承自己民族的文化,所以這個老闆也拿出大量的資金幫助他,而且後來才知道難度很高,幫他跑很多關係,還一直加碼費用,最後把這個漢學系辦成了,這是美國第一所漢學系。那我們看他是僕人,他有沒有作之君?有,他以身作則,他雖然是在最低的位置,但是他的行為感動他的領導,也是作之君;作之親,他全心全意照顧他的老闆,把他當親人一樣看,他怎麼罵他,他不放心上,就像我們對父母講了很多傷害的話、抱怨的話,做了很多讓父母操心的事,那父母也沒放心裡,他不跟我們計較的,作之親;作之師,他也在一些點上,以一個僕人的角色講出來的話,也讓他的老闆感佩,這也是作之師。所以佛法是圓融的,不是說我們在哪個位置才能幹什麼事情。我們假如理解這一點了,每一句經文在我們當下都能做。
所以人這一生修學,最重要的一個因緣,就是能不能遇到通達的善知識。所以《法華經》說:「善知識者是大因緣。」萬法因緣生,我們修學就是一個因緣,而《法華經》用的是大因緣,那代表什麼?在我們所有因緣當中,就是修學的所有因緣條件裡面排第一位的,所以叫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沒有他的引導,我們很難恢復自性。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我們假如用自己的意思去想佛法,很難不想偏掉,因為我們還有分別、還有執著。所以《四十二章經》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沒有證阿羅漢以前,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其實很難不相信自己的意思,我們看,像成德自己還沒學佛以前,講十句話可能有三句是什麼?我覺得怎樣怎樣怎樣,我覺得怎樣怎樣怎樣。後來一接觸佛法,太慚愧了,我覺得,那我的看法不一定對,都在表達自己的想法、看法,到底對人家有沒有誤導?這不就變成造口業了嗎?《六祖壇經》裡面講到,威音王佛以前有無師自通的,威音王佛以後就沒有無師自通的了,這些都在提醒我們要有師承。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開頭就講了,因為是阿難尊者發問的,佛陀,有人學佛富貴諧偶,很吉祥,福慧增長,可是為什麼有人學佛反而不吉祥,原因出在哪?他觀察到了,向佛陀請教。佛陀一開始就說,學佛要「從明師受戒」,明白的明,明師就是他是修行的過來人。「專信不犯」,我們遇到了明師,進一步還要專信,相信,不懷疑他,然後他教的我們不能不照做,不然就變明知故犯。專信不犯。
在密宗,密勒日巴尊者大家都很敬佩,而密勒日巴尊者當時候跟著他的上師學習,他上師讓他做很多苦工,做到他上師的太太都看不下去了,替他抱不平,然後就私底下好像協助他不用按照上師的意思做。後來才知道,上師這麼做是消他的業障,因為他那一世學了巫術,報復親族,殺傷了不少人,那都是業,他的上師是用這個方法讓他消業。所以老法師說到,要百分之百聽話,錯了也要聽。當然老人家這句話,大家可不要一聽完我說的錯了也要聽,錯了也要聽?又開始在那裡琢磨了。他這個精神我們要掌握住,就是你完全要相信你的老師,不能有絲毫懷疑。其實說實在的,很難!我們看《論語》裡面,有一個人叫陳亢,他出現好幾次,有一次是陳亢問孔子的兒子伯魚,「老師有沒有多教你什麼?」大家想想,問這種問題,他已經在懷疑他的老師,老師一定多教他的兒子。你看我們起這個念頭的時候,能百分之百相信老師嗎?同一個人問了二三次,其實都是對老師懷疑。
我是留了一個印象,後來二OO五年三月,成德到圖文巴分享「《弟子規》與佛法修學」,結果我遇到一位母親,她的兒子跟我年齡差不多,他們跟師父學的時間比我還長。結果剛好在路上他母親遇到我了,他母親就把我帶到旁邊,旁邊都沒有人,然後她就問我:「老法師有沒有多教你什麼東西?」我一下愣了。二OO五年三月,成德去圖文巴,都還沒有跟師父住過,第一次,之前老人家也不認識成德,雖然自己有在聽師父講經。那時候剛好後來分享「幸福人生講座」,老人家才知道有成德這個學生。他們跟師父的時間長,他們還能跟在旁邊,我都沒有,結果她還問我,師父有沒有多教我。所以祖師都說狐疑是偷心,這還是很有道理。因為我們完全信任善知識了,他才能加持得上我們,因為你完全信任,他講的每一句話你不會馬虎。當然,老人家也說這個師生的緣可遇不可求。
其實在密宗,這找老師跟找學生是非常慎重的事情。成德現在體會也很深,為什麼?時間精力有限。我們漢學院的學生應該有三十多個人,你說一個人能帶三十幾個人嗎?也不容易。當然,每一科的老師他們也都很用心在教,但是年輕人畢竟要帶,而且也要他夠信任你。《論語》說的,君子「信而後諫」,他相信你,你才好提醒他;「未信,則以為謗己也」,他還不夠信任我,我一給他提意見,「老師對我有看法」,那我不是跟他結怨了嗎?所以在密宗(我是聽人家說的,應該是你們比我清楚多了),要看三年,這個老師觀察這個學生確實願意受教,這個學生覺得這個老師真正是真善知識。真善知識,這可不是開玩笑的,冒充善知識,這要墮地獄的,會斷人慧命的。善知識是善能知病識藥,你知道眾生害什麼病,你給他什麼法藥;知真識妄,他知道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他是過來人,他能帶我們走上回家的路,這樣是善知識。
成德曾經聽到一位同修他說,「給我一個地方,給我五個人,三年之後我把他們帶成人才」。我當時候聽了,我思考了一下,這種話我不敢講,首先我自己還不是人才,再來我自己修學還不得力,我最多是陪著大家一起跟著老和尚學習。我們修行得要有自知之明,不然很容易被自己給賣了。修道的路上真的很容易被自己給出賣了,自欺就是把自己給賣了。所以我跟漢學院的同學們說,我現在的程度可以陪你們兩年,跟著老法師學習。我們看李炳南老師,成就很高的善知識,李老跟老法師說:「我只能教你五年,五年之後,我把我的老師介紹給你,我的老師是印光祖師。」諸位老師,這些話我們都要去體會,這是大我們三輩,李炳南老師對成德來講算曾祖輩,不是祖父而已,曾祖。他們那個時代從小還有私塾教育,你看他的態度,他說我只能教你五年。那又經過了二三代,而且這二三代,整個家庭、社會、世界的轉變如此快速,內在的煩惱、外在的誘惑快速增加。所以我們要找善知識也要很慎重,那是我們修學成敗的關鍵,這可不能感情用事,這可要對自己的法身慧命負責任。所以我們找善知識要慎重,善知識找學生也要非常慎重。這一生得人身,聞可以求生極樂世界的法門,這可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這不是開玩笑的。
所以成德感覺我們這一輩的人基礎不牢,甚至可以說沒有基礎,面對外在的財色名利,又是遠超過老人家那一輩。所以我們出來弘法,走得是要很戰戰兢兢,稍有不慎,差之毫釐就謬以千里了。所以蕅益大師特別強調「淨社銘」,修淨土宗的佛弟子,成立依眾靠眾的團體要依止這四句教誨:「淨土為歸,持戒為本,觀心為要,善友為依」,要依眾靠眾。我們現在雖然不在老人家身邊,但是我們要知道,時空是人類的錯覺。這道理我們明白了,我們不能再因為這些虛幻的東西產生分別執著。所以至誠可以感通,天台智者大師他念《法華經》,念到交感,到了講《法華經》的現場,好像聽了兩品才出來,出來之後告訴弟子們,法華會還沒有散。所以時空是假的,我們把它當真,就被它障礙住了。所以念佛也要放下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念著念著,我還要念多久?你看這個未來煩惱就出現了,就把功夫給攪亂了。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說:「念佛即是自心現,自心現時方念佛;不念是迷念是悟」,真的不念的時候就打妄想了。「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不能不念。「不念是迷念是悟,迷即不念悟即念」,真正領悟了,就知道得一句接一句,迷即不念悟即念。接下來這一句很重要:「念即見佛成佛時」,念的時候就是見佛的時候,就是成佛的時候,「三際同時無先後」,三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三際同時無先後。我們可能看到這一句話,念即見佛,「還沒見到」;成佛,「啊?我還要很長時間!」這個都是念頭就障礙住了,這句法語就很難受持。三際同時無先後,其實哪有過去、哪有未來,整個宇宙怎麼來的?一時頓現,就是我們一念心變現出來的,哪有先後,哪有遠近,這句佛號就是要念到分別執著都進不來,放下了。所以「淨念相繼即是佛,擬議頓隔萬億程」,能夠淨念相繼一直保持,那就是佛。我們念了十分鐘,都沒有任何妄想,突然肚子餓了,就沒有相繼,就斷了;假如繼續下去,那就即是佛了。
所以海賢老和尚功夫高,工作不妨礙念佛,他雖然在那種田,他佛號都沒有斷,所以他功夫很快就成就了。所以老法師都在那算給我們看,他幾年之後功夫成片,再幾年事一心不亂,四十歲左右就理一心不亂。所以我們還在那裡卜度、還在那裡思量,「這樣念能不能得力?要念多久?可不可以快一點?」你看這些念頭都出來了,「我以前念得好像比較好」。你看又有過去煩惱,又有未來煩惱,全部把念佛功夫都給打亂掉了。
擬議頓隔萬億程,其實極樂世界去此世界十萬億佛國土,那是方便說。因為「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洪名就是把自己的自性喚醒,淨土方顯唯心,所以淨土宗跟禪宗不衝突。夏老說:「幸聞如來異方便」,太有幸了,聽聞如來奇異的善巧方便,就是修這個念佛,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因為八萬四千法門靠自力,這個法門自他兩力,尤其靠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大願的願力,而且它是「從果起修,即修即果」。
諸位老師,上一次成德也曾經跟你們講過,黃念祖老居士說其他法門都是修因得果,就像你要吃饅頭,還得要選麥種,種麥子。這個法門是什麼?直接吃饅頭。所以諸位老師,我們以後見面不要問「你吃飽了沒有?」我們就問說「饅頭吃了沒有?」這個就有互相提醒的作用,饅頭吃了沒有,就是這個萬德洪名有沒有好好念。「老實持名,全攝佛德」,這是黃念祖老居士的兩句法語,老實持名,全攝佛德,就把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全攝佛德,所以它成佛快。「深具信願,決定往生」,真的深具真信切願,決定往生。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這個是蕅益大師說的;往生的品位,在持名的深淺。
不好意思,我一講到念佛法門都會比較激動。因為我們從事教學工作,念佛很重要,淨土為歸非常重要。為什麼?我們自己有業力,我們教的學生有業力,他的家庭也有業力,不簡單!這沒有靠佛菩薩加持,要利益眾生談何容易。所以老法師教導,成德印象很深,初學佛,老法師說,後台老闆是阿彌陀佛,我們聽了這句話心裡安多了,不然自己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沒關係,阿彌陀佛是後台老闆。有佛法就有辦法,誠心可以感通。我們雖然不能在善知識身邊,我們三五個人完全相信善知識,我們依他的教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般來講,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假如是自己的事情,比較容易看不清楚,為什麼?難免有意氣、感情夾雜在裡面;旁觀者他沒有這些干擾,他看得清楚。這是善友為依,我們全部依止善知識教導,生活、工作、處事待人遇到什麼實際情況,一探討,我這裡落實得還不夠,就解決了,有心就有方法了。
剛剛我們強調,依止一個明師很重要,因為他給我們開解的佛法是圓融的。圓解的修行人修一天,超過不能圓解的人修一劫。所以這個圓解很重要,沒有圓解,有時候修著修著,執著點就出來了。所以我記得聽「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老人家開解「念佛」,我們看「念」這個字,今心,心上真有。接著老人家說:你心上真有佛,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念佛。老人家說到這裡,接著說:「幾個人懂?」其實這句話是幾個人願意接受、願意這樣去做?我們很容易分別執著,遇一切境緣,可能馬上就產生新的分別執著了。縱使我們遇到佛法,雖然是個殊勝的緣,但是我們假如不善用心,那佛法很可能變成我們增長分別執著的一個緣。所以老法師講經的時候有提醒,佛法是教我們要放下貪心,不是讓我們貪換對象。我們接觸佛法了,貪佛法,還是貪。我們一學佛了,喜歡到道場,還是這些師兄師姐可愛,我們家的人不可愛。你看,分別執著都在緣分當中增長。
所以老法師講經當中講最多的一句話,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其實這句話已經把四十九年的經教都濃縮在這一句了,然後也很清楚告訴我們怎麼修,就是你遇到一切境緣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可是要放下首先要能看得到,看不到不知道要放下。比方我們有一個同事,人家說:「你有點傲慢。」然後聽了好幾個人講,他都不覺得自己傲慢。有一天有個機緣,人家針對一個事說他傲慢,他才感受到,真的,我有點傲慢。其實當我們聽善知識,像老法師給我們講經,我們聽的時候,我們說,「這句我做不了」。那個就是傲慢,善知識的話我們自己在那裡揀擇,這句我要,那一句我不要,那我們比善知識還厲害了。所以這個慢是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很厲害的。我們還不懂經教的時候,它還不起作用,我們一懂一些經教了,它就起現行了,因為懂得多了,我們容易用這些教理去看別人。所以這個菩提道上真的是有很多關卡,關關難過關關過。
尤其其中還有一關,學不躐等,學習要循序漸進,不能僥倖,老人家說要扎根,我們不能僥倖。「一定要扎嗎?」所以去年上半年,有人寫了問題去問老和尚扎根的問題,老人家回答:「我到現在還在扎根。」其實我們一聽就感覺到了,老人家一聽這個弟子的問題,就聽出他的心態了,所以就直接以他自己,我還在扎!希望問問題的人能重視這件事情。
當然,我們也有聽到老人家回答,不扎三根,但是就一門深入,行不行?老人家說:「行,可是時間要更久。」所以有根基了就有生命力,學得快。但是大家注意,行是什麼?行是你一門深入都沒有間斷,你雖然沒有扎三根,但你一門深入沒有間斷才行。不然大家聽完我講了,成德法師有說,不用扎三根也行。我剛剛什麼都沒說,你們也什麼都沒聽,這個不能斷章取義,這個都要講清楚。所以這個在台上講話,我們都要練一個功夫,有時候一句話出去了,也要能夠感覺到聽的人會不會聽偏了,你一感覺到了,趕快要補一下,不然這個人就被我們害了。我沒有害他的心,結果他被我害了。有一句成語叫「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我們回到我們一開始講孝道,我們要做孩子一生的貴人。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我們第一次聚會的時候,我有問大家幾個問題,你有把握你的孩子、你的學生、你的小孩不得癌症嗎?你有把握你的學生跟孩子不得憂鬱症嗎、不會自殺嗎?你有把握你的學生跟孩子不會離婚嗎?不會跟父母對立、衝突、爭財產嗎?不會跟他的兄弟上法院嗎?不會觸犯法網嗎?問了好幾個問題,大家有印象吧?這裡面的問題只要有犯一點,他的人生就很難幸福了。但是我們再回到孝道,一個人從小有孝道的根,這些問題不會產生。「身有傷,貽親憂」,他怎麼會得癌症?他不會糟蹋身體,「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德有傷,貽親羞」,那他的行為絕對不會偏頗、不會觸犯法網,他會家和萬事興,他不願意他的父母為他再操心。他有這顆孝心了,這些問題都不存在了。所以百善孝為先,孝心開了,百善皆開,它不只是先而已,它這個源頭活水激活起來了,孝心開,百善接著開。所以佛法講地藏菩薩,心地寶藏,就是從孝、敬開的。
所以「入則孝」的經文我們要多去體會。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他一定增長『悌』道。「親所好,力為具」,這盡忠,盡心盡力,父母希望他好好做人、好好學習,他會盡力,力為具,這不是『忠』的精神嗎?『信』,「父母命,行勿懶」,他答應父母的事情他都放在心上,他不會食言於父母,趕緊去做了。孝、悌、忠、信,『禮』,他對父母禮敬,「出必告,反必面」,「父母教,須敬聽」。『義』,有情義、有恩義,「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我們發給大家師父上人在二O一六年,這個是在台灣清明祭祖的法會的開示。祭祖是我們老祖先的智慧,教育的智慧,「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你看孝子,父母離去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王裒父母離去了,每次講到《詩經.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他一講到哀哀父母他就痛哭,每一次都講不了,最後學生看了很不忍,就不敢讓老師再講這篇詩了。你看父母都離開那麼多年了,這種恩德念念不忘。你說這樣的人會自私自利?會見利忘義?不可能。這個慎終追遠,這真的是老祖先教育的智慧。守喪三年,都在想著父母的恩德,這個人的心非常的知恩報恩,很厚道。所以,因為連祖先都感恩,怎麼可能不感恩眼前的一把屎一把尿把他撫養長大的父母?不可能,所以民德歸厚。所以「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他有情義了,兄弟也會處得好,夫妻也會處得好,師生也會處得好,君臣也會處得好,朋友一樣。所以從這個孝延伸出去,踏出家門到學校,師父,還是父,同學,師兄弟,還是兄弟;到單位去也是一樣,你學哪一門技能要拜師,感那個恩德,我沒有師父我學不會。所以在成德上一輩還有這種精神,他哪怕是學剪頭髮,過年過節都去感謝教他的老師,人心厚。你看現在慎終追遠不教了,一學會了,直接在對面開一家店,見利忘義了。
所以孝、悌、忠、信、禮、義,都從孝出來。『廉』,廉潔,「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他絕對不會去藏個什麼不讓父母知道。『恥』,「德有傷,貽親羞」就是恥。『仁』,兩個人,想到自己就想到別人,「冬則溫,夏則凊」,你看考慮得多麼細緻。『愛』,「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對父母的愛敬很體貼入微。這個是文帝,漢文帝。我們在座有很多我們漢朝的後代,好幾位劉老師。晝夜侍,不離床,這不是愛嗎?其實說實在的,這個仁愛學到了,你去幹哪一行,絕對幹得好的。幹哪一行能夠冬則溫、夏則凊,他幹不好我不相信。所以這一些才是孩子一生事業成敗的關鍵,我們得看得很深、看得很遠,深到他的人格深處,遠到為他一生著想,不能只看眼前的分數而已。『和』,「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很柔和。「諫不入,悅復諫」,你看很柔和的鍛鍊吧,悅,等父母高興了再勸;復,很有耐性,不厭其煩去提醒。「號泣隨,撻無怨」,父母生氣了,不理解他還打他了,一點怨都沒有,心平氣和,和,『平』。都是在跟父母相處當中,這十二個德目練出來了。
那我們在觀察一件事情,所有的從家庭到社會的問題,只要這十二個德目放在每一個人心中,什麼問題都解決了。現在就是沒有這十二個德目了,才會出現種種問題。所以教學為先,我們體會到孝道重要,我們要教導孩子孝道。有讓大家看「遲來的愛」,裡面有一句經典的話,「教育者首先受教育」。我們也得孝心發出來了,我們跟孩子講二十四孝,孩子一定會感動,因為我們是真心的流露。
所以有些老師講課,聽的人出這個門就沒味道了;有些人講課,他好幾天還有餘味,餘音繞梁,三月不絕於耳。差別在哪?差別在這一位老師他是真正做到了,他的言語很有攝受力。所以,雖然我們在教學,更重要的修身為本。因為我們要教什麼,首先我們去做到,我們講話有底氣,講話真誠不心虛,就有攝受力了。但這一點不容易,我們講著講著,一聽到人家讚歎,自己不知不覺膨脹了,自我感覺良好,自我欣賞了,「你看很多人都讚歎我」。我勸過不少人,我說:「你得先齊家,你下一代你沒有教好,你以後沒有底氣跟人家講傳統文化。」很少人會聽我勸,我這個虛名在都不好勸;那沒有,我看也挺難勸的,都有僥倖的心。
「君子居易以俟命」,這個居易就是敦倫盡分,在每一個本分當中歷事練心,提升自己。「小人行險以徼幸」,「一定要這樣嗎?不一定吧,很多人聽我講課很得利」,他就變成在講台當中迷失了。所以格致誠正、修齊治平,這個次第不能亂。所以《大學》說:「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
成德觀察到一個現象,這個教學的老師願心還沒有退,都會遇到給他機會去行孝,但是不一定有人會在這個機會點當中充分把握。比方說舉個例子,他父親查出來癌症了,他還在外面講課。有孝心的人會這麼做嗎?可是他可能會說,「我講課有功德,我迴向給我父親,我父親有人照顧」,他都會有很多他的說法。你說他不懂這些教理便好,懂了那麼多教理,合法掩護非法,合法就是他講的都是教理,把他的非法的心行合理化了。癌症瞬息萬變,你不把握住最重要的這個時間,你的父母完全了解死生事大了嗎?你應該是一刻都不停留,趕快回到父母身邊,能照顧,能護持老人家懂得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刻不容緩的事情。所以色不迷人人自迷,這個境界當中的財色名利不迷人,也是我們自己給迷住了。所以古人留下來,「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最近我有聽我們一個同學,他的題目就是講到宓(音福)子賤辦政治,他辦到的是人民不忍心欺騙他,子產是民不能欺,西門豹是民不敢欺。同樣是管理一個國家、管理一個地區,境界不同,他是民不忍欺。為什麼老百姓不忍心欺騙他?因為他德行感召,老百姓感他的恩德,敬佩他。其實治理一個地區,跟治理自己的家庭道理是相同的。我們能不能做到讓孩子打從內心佩服我們?我們對他的信任讓他不忍心欺騙我們,都要用德去感。
其實我們講學的人,應該很真誠的能夠接受別人的批評,就是人家沒有顧忌的把心裡的話跟我們講,每一位老師應該希望學生有什麼話都願意跟我們說。我相信當父母的人,應該也希望孩子心裡真的有什麼話都沒有顧忌的跟我們說吧?這是父子有親自然的天性。假如孩子有話不跟你講,他到了單位也不會跟領導講,他到了學校也不會跟老師講,他在你面前是一個樣,你離開了是另外一個樣,這樣不是很妥當了。所以我們處世待人的原點都在跟父母的相處,所以真的要跟孩子恢復這個父子有親的天性,太重要了,人對父母完全坦開,這就直心,直心是道場。
好,我們休息一下,二十分的時候我們再回來,然後請大家分享一下。因為我們這一次是第四次了,時間很快,我們好像感覺才剛開始,已經第四次了。前面三週我們也有一些發給大家可以參考的資料、視頻,可不可以請大家談談心得?或者你看完有什麼要探討的?都可以。
好,那我們先歇一下。謝謝大家,阿彌陀佛。我們在遠方的老師們,你們趕緊休息了,現在已經十一點過一點了,因為冬天要冬藏,不要熬夜,這個對身體損害比較大。好,謝謝。
主持人:周老師舉手了。
成德法師:周老師,有請,有請。
周老師:如果其他老師要先分享也可以,我可以留在最後,不然每次都是我第一個。我就分享一下學習心得好了。這兩週的課程大概看了一下,覺得還是挺感動的。剛剛成德法師也講了,教育者首先受教育。那我們是學為人師,學為人師不要做一個單純的講經但是自己做不到的人,所以我們首先要規範好自己。前兩週有些視頻是講到孝道的,我看到了也挺受啟發的,非常受啟發。其中有一個視頻是講翟俊傑大導演,然後講得非常感人。我不知道翟俊傑大導演有沒有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但是他實踐的行為是非常令我們佩服的。當時我聽到他教育自己的孩子的那一段,就說他兒子小的時候,大導演就讓他給奶奶去洗腳還是什麼的,他兒子剛開始就不太理解,後來就理解他了。看到他的妻子跟自己的孩子都是非常的支持他的這種行為,就覺得其實翟導演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世間的典範,就是先做好自己的修身,然後就可以齊家。然後是很感人的,很感人的這個視頻。
還有一個視頻是「不懂感恩的孩子,再優秀也沒用」,這個應該是泰國拍的一個視頻。這個其實給我們很多深思的地方,因為我們現在公立學校可能就是強調知識教育特別多,可能德行教育的話,我們做的這些弟子規學會,包括這些額外的中國文化的培訓就很有意義了。剩下的視頻大部分都看了一下,《群書治要》這週還沒有來得及看,後面再補上。
我再想問一個問題,給大家留點時間。剛剛成德法師提到了,說我們一條龍的一個次第,我想確定一下,這樣對我們各個老師的教學都有一定的好處。成德法師提到了,蒙學的時候主要是講《聖學根之根》,小學應該是《弟子規》階段,中學的話應該是四書五經、做事,大學的話是《群書治要》、為政。我聽的應該是這個次第,請法師再給我們確認一下。還有一個小問題是,這個蒙學、小學、中學、大學的年齡劃分應該是怎麼樣的?是根據我們學校的那種三到五歲、六到十二歲嗎?還是有其他的一種劃分方式?
以上供養法師。
成德法師:好,謝謝周老師提的問題。這個在古代,跟現代應該會有不同,古代這十五六歲就像個小大人了,但現在可能不行,他整個家庭這些成長,所以應該不會有一個很固定的數字。就是我們現在好像比較習慣要給很具體的,幾歲到幾歲是怎樣,事實上都得視實際情況而定。假如你剛好遇到一個周利槃陀伽,那你就得教他掃塵除垢就好了,其他都不用了。所以大部分應該是十歲左右,十歲以前主要是蒙學;在十歲到十五六歲這一段期間,應該是教做事;十五六歲以上,古代像張居正好像是二十二歲就考進士考過了,他要在各行各業服務人,這個時候學《群書治要》就很適合。
所以我們因材施教,大約就是這三個教學內容。而且現在很重要的是,我們要教的話,我們得趕快學。但是你不要有壓力,我們是用我們的態度去帶動小孩,你不要去跟小孩比背多少,我們背不過他們的,我們最主要的是這種精神去感動他們,我們雖然年齡長,不容易背,但是我們還很認真。其實傳統不強調背,背是副作用,是附帶的效果。我們現在一聽副作用,這個詞好像就比較不好了,附帶的效用,就是自然就背起來。因為遍數,這個讀一百遍,還要背一百遍,這樣次數下的功夫,一輩子都不會忘。就像李炳老,他九十幾歲講經,引經據典不用翻書的。因為他在讀經的時候他不打妄想,這個方法非常善巧。然後你不打妄想,心地就清淨,跟佛門講的先求根本智這個理論完全相應。他心地清淨,他的天真保持得很好,到了十五六歲,一給他講經,他就很容易領悟,這個後得智就慢慢培養出來了。不然十八歲去當縣長,一個縣裡面會發生多少問題,不少問題吧?他都能去解決。這個有一定的領悟、一定的智慧才辦得到。
成德再找一下,老法師有針對一條龍這些教學內容還有年齡層有一段開示,我再發給大家。大家記得,因材施教,看著辦。這個東方跟西方的思惟模式不一樣,西方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東方人,尤其我們中國人是強調靈活、變通。但是這個靈活要先在守規矩的基礎,這一點很重要。就像比方說人家問你,你要不要參加這個會?那可能西方的人就要或不要,兩個答案;東方人就什麼時候開?你去不去?我再考慮考慮,他有很多應對,他得看著辦,看實際情況再來應對。
好,周老師提到這個翟導演,我們在聽他談他自己跟母親的互動,好像我不知道你們的腦海會不會浮現一些影像?他一個六十歲的人,一進門,「娘!」他喊出那一聲的時候,內心是充滿著幸福感。六十幾他也是老人,你看他戴著那個老花眼鏡,在那裡幫他母親(八十多歲)剪腳趾甲,你說自己的小孩看了不感動嗎?這是每個人的天性,你做了,不知不覺就影響了,身教。我自己回想起來,好像父母從來沒有一次很慎重的說,「來,兒子,我給你講個道理,做人要怎樣」,一次都沒有。可是這些態度什麼時候學的?不知不覺。吃東西,好像印象中父母也沒有說,「你們東西拿出來第一個先給爺爺奶奶吃」,印象中都沒有這些好像在教我們道理的感覺,一個印象都沒有,但就很自然,一拿東西出來一定爺爺奶奶先吃。讀大學回到家,行李一放下,先上樓去給爺爺奶奶請安。所以教育,言教、身教,還有一個境教,環境的教育,它潛移默化。
成德還沒有見到大家以前,看了我們弟子規學會這個十週年的紀念短片,就可以感覺到大家相處得很融洽,那個裝也裝不出來的,裝我也看得出來的,因為看人看多了。你說沒辦法,得拍吧拍吧,那個笑容跟很歡喜來祝福自己的團隊、團體,那是不一樣的。所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一個家裡面行孝的時候,他那整個家就是和樂的磁場。你看哪裡感受到?隨時,一吃飯,來來來,去叫爺爺奶奶回來吃飯。這是我們常幹的事情,爺爺喜歡這邊找人家聊聊、那邊坐一坐,然後就趕快找。我爺爺牽著我回來了,上桌,爺爺奶奶先上桌了,趕快給爺爺奶奶盛飯,氣氛都很和樂的。
這是翟導演,而且他也很用心,我感覺他是很有情義的人。你看他還特地讓他的太太哺乳,他把它留下來,留一小瓶,最後變成像血一樣的顏色,他說真的,乳汁是母親的血,他給他的孩子做紀念。我們喝了母親多少奶水,所以為什麼女人的骨頭比較黑?她都奉獻給子女了。他是很細膩的男人是吧?居然太太的辛勞是由他來提醒他的小孩。教育是真的要配合的,是合力的,夫妻要配合,親師要配合,兩代也要配合,爺爺奶奶也要跟爸爸媽媽配合,不配合了,那力量就分散了,甚至形成反效果,那就很無奈了。縱使你真的遇到了,不要著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每個人的因緣不同、福報不同。不要成德剛剛講到這裡了,我們就想,「對啊對啊,我們家誰都不配合我,你看人家都配合」,開始攀比,就生煩惱了。要安住當下,不能攀比,修學得不得力,這四個字是關鍵,能安住敦倫盡分,正己不求於人則無怨,正己化人。什麼事都是因果,沒什麼好比的,很公平的,都是如是因如是果,哪有什麼好比的?真明理了,看到人家好,效法,因為那也是他的因果。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那我很深信因果,我現在因緣不是很殊勝,沒關係,我現在每一個心念都對了,一言一行都對了,愈來愈殊勝,而且我還能給大部分緣分不夠殊勝的人表法,那多好,為人演說。
所以大家看,儒家最後傳承道統的不是顏回夫子,是曾子。《論語》裡面孔子說:「參也魯。」就是曾子是比較遲鈍的,不是很有天分的那種。假如顏回傳承,可能我們都會覺得顏回行,我們不行。《論語》裡面孔子問子貢,子貢很聰明,「女與回也孰愈」,你跟顏回比起來怎麼樣?子貢說:「賜也何敢望回」,我怎麼敢跟顏回比?我是聞一以知二,顏回是聞一以知十。那假如顏回傳承了,可能我們都覺得我不行。當然,這個我不敢以凡測聖。但是曾子傳承了,每一個人都有信心了,我只要肯用功,都行。其實人家顏回夫子也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所以有時候我們現在遇到的境緣不是很順,不要氣餒,更不要攀比,要告訴自己,老天爺瞧得起我,因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那不是老天爺瞧得起我嗎?將降大任,才讓我考這些關。所以讀書很樂,我們善用心去體會,心態就調過來了,真的是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
另外這個泰國的片子,我每一次看都忍不住流眼淚,我心裡想說,現在出家了,不能太愛哭了,怕影響威儀,但是都忍不住,拍得很好。就想起老和尚說的,現在要度眾生,拍戲,效果好。就像達式常先生,他們那個《了凡四訓》拍得很好。看到那些故事,家裡都沒有糧食了,還去接濟監獄裡的服刑人員,看到那種行誼很感動。你看,看到縣太爺打人打得太凶,他跪下來勸諫:「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就是這些讀書人真的是愛護人民。我們士農工商,讀書人是表率。現在誰是讀書人?有機會深入經藏的人是讀書人,讀書人是明理的人,不是高學歷叫讀書人,這個我們得準確理解文化當中每一個詞。那個主角內心裡面就是,沒有我母親就沒有我,他這個信念時時不忘,所以讓他不親手照顧他的母親他辦不到,你看體貼入微。你看這個片子,任何人只要有緣分看了,善根一定增長。
所以諸位老師,你們有沒有把這個片子發給你的親朋好友?有的請舉手。你們假如沒有,就是我害的。為什麼?因為你們會想成德法師派的作業,一聽到作業兩個字,精神就不夠放鬆,所以就會失去靈感。假如是其他朋友發給你的,你一定轉發的,結果這個是成德法師派的作業。所以諸位老師,我們一起交流,大家都要relax,不要太緊張。因為我們成長過程落印象太深,一提到作業,莫名的壓力就上來了。但是我們學道要優游涵泳,始可以自得。這《格言聯璧》有這兩句話,「探理宜柔」,我們要深入義理,身心要很放鬆,要「優游涵泳」,優游很放鬆,一放鬆人就容易體悟。所以一個人的悟性在哪裡比較容易出來?去大自然,你好像回到天地的懷抱。很多大都市的人,一踏上草原、踏上高山,他的笑容就增多了。這是無形的,尤其假如小時候就在農村,那更有感情,那無形的陪伴我們成長。這是探理宜柔。尤其大家工作、家庭,還要義務教學,這已經很不輕鬆了,現在還要加一個作業,那不行。大家都放鬆,好好看就好了,能看多少看多少。剛剛我們這個周老師很有責任,他說我《群書治要》還沒看。你們不要有壓力,那個是給大家慢慢看的。我們還有註明,這個是給大家參考,因為這個書它是按修齊治平編的,所以你假如是做事業的人,這個治國可以做參考;你面對家裡的問題,這個齊家可以參考;我們自己修行,這個修身應該會有很多句子對我們當下受用。
而我們看這個片子,我還去了解一下,這哪一家公司拍的,能不能隨喜一下它的功德。這個大陸假如有這樣的公司,請大家一定告訴我,我一定要去隨喜功德。看那個劇情裡面,每一個孩子,他在看著老師對待自己的母親,一點一滴都落在他的心裡。結果你看當這些小朋友看到他的老師找不到媽媽,你有沒有觀察每一個孩子瞬間的動作?馬上放下他手上的東西,衝過去,跟老師一起找奶奶。我覺得拍得很細膩,你看他們很有默契,分頭找,然後回來互相看一下就知道下一步要該怎麼做。他們的默契以後組公司不得了,同心協力,一起配合。你看老師又沒給他講道理,老師教數學的。結果一個孩子坐在他母親開的車上,不知不覺就跟他母親說了,「媽,我以後幫妳開車」。你們有沒有發現這個媽媽有點難為情?一下子兒子給她表達這種孝心,她還有點難為情,「怎麼啦?」東方的父母,有時候在接受孩子愛的時候,有時候有點不好意思。像我記得我有一次要去抱我爸爸,我爸爸就閃開了,他不習慣。結果你看那孩子一看,「停車」,他看到那個老奶奶了。馬上下來:「奶奶,你要去哪?」你看當時候他的母親也很震撼,你看那個孩子自自然然就去牽他母親的手了,另外一個孩子就跑過去抱住自己的母親了。所以你看,一個老師的孝行不知不覺影響小孩。
所以假如有一群演藝人員發心,這個就很殊勝。我們發願,有這個因緣,我們隨喜,我們主伴圓融,來勸請。因為老法師有說,兩種人可以救世界。我不是感冒,我怕大家替我擔心,因為講到這個,還有想到那些情景會挺感動的。老法師說兩種人可以救這個世界,第一,國家領導人;第二,媒體負責人,因為影響力大。其實這個國家領導人可以延伸到什麼?地方負責人。因為大家要了解時節因緣,現在要全面復興文化,不可操之過急,欲速不達,要從點到線、到面,然後再推廣開來,這做事有做事的章法,欲速則不達。前面有很多經驗,求快,結果一求快,自己沒站穩,榜樣還沒立成,問題出來了,反而讓大眾沒信心,本來都是好心,但是沒有按照做事的章法。所以弘揚文化不是搞個運動,不是激動一下,得要依經典穩紮穩打。做人做事可不能不依經典,到最後流弊就出來了,「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
所以你現在用傳統的東西一講,人家首先覺得那個還管用嗎?所以得要做成實驗才行。所以哪一個村書記來做特別適合,上面又支持,他好好去做,做成樣板。大家不要小看一個村,一個村真正做到屹立不搖了,全中國乃至世界做村長的人都可以到這裡來觀摩。然後你可以用媒體,他這個村每天上什麼課,每天他們怎麼生活的,電視台「唰」一下接出去了,大家都可以一起學習。問題是它要立住,不然一出名挑戰就來了。所以不能小看一個點,能樹起榜樣不得了。所以各行各業都有一個榜樣,這個力量就大了。哪一個地方真的政府要做,我們都要全力支持他,有多少力量,支持他,他真做起來了,影響整個國內。但是難就難在不能持續,尤其現在全世界它的制度,四年選舉了,換人了,幾年要換任。大家想一想,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你說幾年就要看效果,咋看?可以看,硬做出效果給他,那硬做出來不是真的。你拿不是真的給檢查的人看,那請問孩子學到什麼?那咋教?所以呈現在小孩、學生面前的,都是要是正確的。所以老法師說,古代每一個為人長輩的人都有一個態度,在小孩面前不能給他不好的影響,這都是共識,真的情緒來了,屋裡面講,不要在孩子面前講,都有這個責任感。
所以為什麼成德說,哪一個地方緣先成熟,全力支持他,不能有本位主義,「我一定要在我的故鄉做」,執著。《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們一學佛了,還在增長人我,分得愈來愈清楚,那咋辦?跟經教不相應。哪裡緣成熟哪裡做,他一做成了,所有人都有福報,因為他的經驗可以供養任何有心人,大家都可以去那裡參學,所有的人都得利益了。結果十個地方十個都要做,最後一個也沒做成,人力、物力、財力都浪費了。我們得要記取教訓,這十幾年的路不能白走,這也是做人做事的原則。佛法講隨緣,這是很有道理的,隨緣就是你哪裡緣成熟先做哪裡。所以成德離開家十八年了,也是哪裡緣成熟做哪裡。我們都要經一事長一智,都要從經歷的事當中對做人做事體會更深。所以有時候我們一聽師父講的,國家領導人、媒體負責人,這不關我的事、不關我的事。主伴圓融,你不是主,你也可以是伴,你也要想一想,我有沒有親戚朋友是當官的?我有沒有親戚朋友是從事演藝圈的?有的話可以勸請。
有一次我遇到一對夫妻,都是演員,那個男眾長得可莊嚴了,我說這個出來講經多好,那個音聲又好,真的音聲不好當不了演員。前一陣子,他把他財布施得財富經驗分享出來,我到時候再發給你們,很感人、很靈感。以前還沒學佛,每天過什麼日子?一到晚上,找製片人,找這些在圈裡面有地位的人,陪人家喝酒,諂媚、巴結。然後這一家店喝完了,換一家,這一家喝完了再換一家,最後換到哪?換到早餐店,吃完早餐回家開始睡覺。這真的不是人過的日子,太苦了吧!這不是過一天,過好多年,最後自己都青光眼,醫生說你可能要瞎了,他那時候覺得晴天霹靂。結果他還挺有情義的,他跟他女朋友提出來分手,妳看我可能都要瞎了眼睛,我們分手吧。他這女朋友不簡單,她說你瞎了我照顧你,很給他力量。後來,其實說實在的,佛菩薩隨時都在,同體大悲,他說很多人送他佛教的東西,他都沒有認真去看,結果遇到這樣人生的底谷,開始看書,就聽到老和尚講經,他開始才一點點布施,很感應。他講了好多例子,再發給大家。
所以我們聽到這一段,有沒有當官的?就開始找了。我一聽到有這個機緣,我就衝過去了,把一些經驗就告訴他。當然講話也要分寸,多少緣講多少話,也不能攀緣,把人家嚇到了也不行。所以不能分自分他,這個對我們整個國家民族重要的,對世界重要的。像我們現在在蘭彼得,我也是期許我們的同學們,把蘭彼得要建設成宗教族群和諧的一個村鎮。現在是疫情期間,不能串門,等這個疫情過去了,我們得要行動了(action),就要開始怎麼先去付出、去帶動。老和尚的這些開出來的理念,真的都能救這個世界,可是我們學生得要跟他一起配合演出,他老人家再有智慧,我們不肯做,太可惜了!就像老法師也去到梵蒂岡,給這些宗教領袖講,你們梵蒂岡幾百個教堂,每一個教堂每一天都講《聖經》,不出多久,這梵蒂岡就是全世界天主教的聖堂,天主教徒都希望到這個地方來朝聖。老人家現身說法,我一個人沒有任何背景,也沒有錢,養活自己都困難,我就一個人,但是堅持學釋迦牟尼佛,講經不中斷,結果現在把佛教可以弘揚到五大洲,這個也給其他的宗教信心。所以成德是感覺,老人家講得很圓滿,表演得很圓滿,我們弟子得接棒,得看懂他在表演什麼,緊接著換我們。諸位老師,Are you ready?(你準備好了嗎?)換我們上場了,總不能老人家九十五歲了,還讓他衝在最前線,那我們情何以堪?大家要知道,這個不關年齡的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有沒有心最重要。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就開悟,就接衣缽了。不是要年紀很長才能怎麼樣,願發出來了,又真肯學,那佛菩薩的加持不可思議。
(為了尊重個人隱私,以下問題以文字形式呈現。)
問:如何長期與貢高我慢的人相處?我的先生是外國人,平常比較傲慢和懷疑,不信佛法。他幾年前查出癌症,治療了兩年以後控制住了,最近又得了新冠,咳嗽、頭痛、發燒兩個星期以後,慢慢地好了。自從他病後,他的慢和疑變本加厲,言語行為都令人難以忍受,而且他的行為也影響了我的小兒子,我的小兒子也慢慢的開始貢高我慢,我在想如何跟我老公相處下去?
我老公在兩個兒子面前經常說我什麼都不會、什麼都沒做。天長日久,我的小兒子也覺得媽媽就是什麼都不會、什麼都沒做,不值得尊重。他這次得新冠,沒有上醫院,都是我們在家裡照顧他。他病好以後,說我沒有好好照顧他。我心裡明白要和顏愛語,還得要用四攝法、六和敬,可是慚愧弟子修行不夠,做得不好,沒能夠感化他。我自己也是看得破,忍不過,時間久了我就覺得累了,想要離開了。
我的大兒子比較乖,我老公剛開始不知道自己得的是新冠,沒有隔離。確診後也沒有有效隔離。我勸大兒子(大學生),說我可以馬上送他回學校附近他獨自居住的地方,就不會受感染。我大兒子很孝順,說我要留在家裡照顧爸爸,不肯走。我的小兒子跟著他的爸爸一起貢高我慢,看不起媽媽、看不起中醫,什麼都向他爸爸學,學到了不好的習氣。
加拿大長大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像我的小兒子那樣,自我、競爭,說話不夠禮貌。有的還愛打游戲,家長們很頭痛。我深刻感受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聽了淨空老法師的講經說法後我發心當老師,因為我想要改變這個狀況。這次成德法師說要開一條龍學校,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主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國外長大的孩子,急切的需要傳統文化和聖賢教育。感恩。(提問結束)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老天爺很看重妳,這叫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所以考驗會比較多。這些聖賢佛菩薩都是過來人,他會講這些話,都是他的親身體驗,也是對我們的愛護,他這些話都是讓我們先做好心理建設。所以我記得李炳南老師有一段話,老人家說:「困難愈大,功德愈大,歡迎困難,歡迎困難。」這個也是在鼓舞我們,困難愈大,功德愈大。黃念祖老居士也說,每一個人修行都是要經過一番寒徹骨,尤其我聽他老人家說到,他在文革時期受到的苦,加在八個人身上,八個人都得死。我當時候一聽很震撼,因為他是大修行人,他不妄語,加在八個人,不是二三個,八個人,那他當時候承受那個考驗。所以因為我們這一生的目標是成佛,這一生就要成佛了,往生就不退作佛了,那我們無始劫有很多的因緣、業力,就好像說今天你要離開了,你的債主他鐵定要來,你先別走,你還欠我兩千塊錢。一聽你要走了,全來了。所以一般一發願,考驗就來了。成德也有這個感受,尤其考我們最難放下的那個罩門。所以當我們面對考驗是覺得,真的是快撐不了了,那就代表因為我們這一生發的願大,所以考驗必然會大。
而我們要過關,最重要的就是心,心念。我們假如都去想那些事情,你會愈想落的印象愈深。我們要認識妄心,妄心是八識五十一心所,最重要的是八識,第六識分別,第七識執著,第八識落印象。所以我們修學的重點就是轉識成智,我們隨時要提醒,就像剛剛跟大家提到,老法師講最多的是哪一句?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執著,第七識;分別,第六識。所以落印象,我們就容易什麼?一發生一件事,這幾年的東西全部浮出來了,都倒出來了。所以真的,都要在境上練不要落印象、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什麼事我們往正面的去看。就像《金剛經》說的:「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你看經典也在告訴我們,我明明在學佛,在依照經典做,怎麼會人家來輕賤毀謗我,甚至是自己最親的人?佛接著說:「先世罪業應墮惡道」,我們不了解我們過去生做過什麼。曾經有一場火災,瞬間奪走六十條人命,速度非常快,還有抱在懷裡的嬰孩。你說很多人說,這孩子有什麼罪?可是罪,因果通三世。有些人本來要去的,突然有事沒去;有些人本來沒事,突然被叫進去了。假如不了解因因果果,你說發生這樣的事,他們的家人不捶胸頓足?其中有一個人,一個女的,她去世了,結果她的男朋友在另外一個城市,不是每天通電話,結果他女朋友已經死了他不知道,晚上作夢,夢到他女朋友告訴他,說我已經死了,因為我們這一群人在前世一起結夥搶劫,這一生因緣會聚了,一把火,果報現前,全部都走了。你看她男朋友還不知道,是她託夢給他講的。所以人前世做什麼不了解,所以佛這句話很重要,「若為人輕賤,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
所以老法師很明白這個真相,面對毀謗他的人,他給他立牌位,每一次講經完給他迴向,我無始劫那麼多業,他們冒著墮落的危險來幫我消業障,我感恩他們。假如《金剛經》的教誨、老人家的教導我們能理解,可能我們的心境就可以調整,這個都有因因果果,他在幫我消業障。老法師還有一句法語我印象很深,「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真的能忍過去,此生換得的是什麼?無量光壽,值了!再怎麼忍也沒剩多少,最多二十年還是多久,沒有多久,反正我們也過了四五十、五六十個年頭,其實也很快。值得,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所以這個修忍辱重要,好像有發給大家「六忍」,假如沒有,我們再補發。黃念祖老居士開示六忍,有「力忍」,壓下來,但壓下來,治標不治本,它還會再冒起來;「忘忍」,不落印象,宰相肚裡能撐船;第三,「觀忍」,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黃念祖老居士說,夢幻泡影,我們小時候吹那個肥皂泡,它一下出去了,幾秒鐘沒了,人生就是這樣,一切境緣也是這樣,夢幻泡影,不要太計較、不要太罣礙,很快就過去了。而且這個觀忍,我們還懂得去看因因果果,有的是這一世的因果,有的是前世的因果。一般來講,人都有他的成長背景,還有大環境,誰不受影響?不大可能。所以為什麼老法師說,不能怪任何人,你說他太過分了,他父母沒有教他,找他父母;一找他父母,我們也沒學過,找他爺爺奶奶;找他爺爺奶奶,他爺爺奶奶也沒學過,再找找不到了,都到墳裡面了。所以老法師特別用《無量壽經》的一段話,這也是老人家的恕道,「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沒人教他,不要責怪他。這是觀忍。
再來,「反忍」,反忍就是一個巴掌拍不響。人與人相處,我們一般比較容易記住自己付出的,然後對方比較容易記住什麼?我們錯的。我那一天剛好去一個農夫家裡,他當地人,語言不通,我們同事幫我翻譯。那我想他已經七十歲了,死生事大,所以我就跟他講輪迴。然後我舉很多例子,都是科學證明,記得前世的。他一聽完,也不點頭,他說可能是巧合,他也挺客氣的,他說可能是巧合。所以你要改變一個人的觀念不簡單。我跟他聊啊聊,突然他也講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他說:「我活到這個歲數,怎麼奇怪,我一想事情都是想不好的,應該這個人生也會有一些美好的,可是一想就是不好的。」其實他講這個就代表他也不願意這樣,可是他觀察到怎麼自己是這個慣性。
所以我們觀心為要,蕅益大師這個「淨社銘」這四條很受用,我們的心念我們要更了解,做一些轉變。老法師的教導都是讓我們轉變心態,尤其我們現在要把頻率接上。因為我們要去極樂世界,就跟電視一樣,電視有五十個頻道,它都是存在的,可是我們這個按鍵一按,對上哪一個頻道,就接上去了。所以佛門說生則決定生,就是他已經在那個頻道裡面了。所以修得好的,像慧遠大師,他看到好幾次極樂世界。
所以修淨土的人有一句很重要的教導:「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禮敬諸佛」,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佛性,縱使他現在有這些習氣,我們不跟他對立,我們生憐憫心。給大家舉個比喻,比方說這一個人,他家裡那個屋子底下就是金礦(當然你們家也有金礦),結果他現在去做乞丐,可是你知道他們家底下就是金礦,你會怎麼做?我們不會看著他繼續做乞丐吧?趕快把他拉回家,不要去乞討了,趕快開發本有的金礦。因為我們自己也是本有如來智慧德相,每個人都一樣。所以我們相信了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就禮敬。他現在所有的行為不要放心上,為什麼?就跟人喝醉了,他控制不住自己,他還沒醒過來。沒有修行,他哪知道不對?甚至於他會認假為真、認真為假。可是我們反而更憐惜他,因為會造業。接著,「稱讚如來」。所以老法師說,普賢行只有讚歎,沒有批評、毀謗。所以老法師說,夫妻相處一句真言,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告訴大家,好難,太難了!為什麼?每天見面,每天在一起時間那麼多,每天又發生那麼多事,那麼多事統統不放心裡,不簡單。所以孔子在《中庸》講了一句話:「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看這個人有沒有君子之風,看他夫妻相處得怎麼樣。那一天有一個同修他就說了,他也從事教學,他說他觀察到,學生有一些行為他不會發火,有一些行為他就控制不住,一定會發火,後來他發現他會發火的那些點,都是他太太身上也有這個缺點。我說你看,因為你把太太的缺點印象落得太深了,所以你去看到別人也這樣的時候,你火就上來了。
所以這個六忍裡面有一個「喜忍」,成德感覺這個喜忍,跟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有同樣的味道。喜忍是什麼?所有的人是來成就我的,因為他們在提醒我的內心還有哪些煩惱還沒有降伏。他現在提醒我們,好,可不要臨終出現,我們控制不住,那一輩子修行就game over(遊戲結束),就麻煩了。這是真的。台灣高雄有一個太太,跟她先生緣不好,離婚了。後來她學佛了,很精進,後來得癌症。你看人都有業,所以不能怨天尤人。念到很殊勝,然後大家都來幫她助念,眼看著就要往生極樂世界,佛友都來了,她也一直念,雖然癌症,拼命的念。結果她的妹妹搞不清楚狀況。(所以諸位真的,你們家假如有老人,拜託拜託,一定要把你的兄弟姐妹都要提醒清楚,有可能最關鍵的時候,就是被自己的子女給影響了。我們前不久才聽到一個消息,老人家活到一百歲,也念佛,走了。結果被媳婦發現了,把他送醫院,阿彌陀佛。但是你不能怪這個媳婦,「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學佛的兒女第一責任人,「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這句話有聽進去了,要做很多功課,要趕快鋪墊因緣,不然臨時出現了,手忙腳亂,會壞事的。)結果這個妹妹感情用事,姐夫(前姐夫)讓他來見最後一面吧,就把他找來了。結果他一進去,她那個病床剛好正對門口,一看到,火上來了,講了一句話,「你去死!」講了就斷氣了。瞋恨心會去哪?就缺最後一步就可以去作佛,結果你看搞成這樣。
當然,當事人來反思這個事情的話,我們學佛的人隨緣消舊業,任何人來給我們哪怕是惡意相向,我們都心平氣和。老法師說的,來討債的、來報怨的,隨緣順受,逆來順受,這個帳就結掉了,無債一身輕。所以實在講,我們假如用佛法來看,事事是好事。怎麼是好事?人家惡意對你,就是把帳給了了,你不生氣,這個帳就結掉了。可是他還繼續對我不好,因為欠得比較多一點,我們還是要深信因果。假如是這個例子,那就要提醒自己,心上不能有放不下的東西,這樣你才十足的把握,我一定能往生,我這個世間還有會讓我生氣的事,還會讓我貪愛的事,我就是留戀娑婆。這句話不是我講的,黃念祖老居士講到。「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我們不分別不執著,你做什麼事,你哪怕煮個菜給家裡的人吃,統統是功德。結果黃念老說了,喜歡是留戀娑婆,討厭也是留戀娑婆。因為喜歡跟討厭都是情執起作用,感情沒有起作用,不會討厭、不會喜歡,討厭有時候是我們希望的事求不到,就會變化。所以恨從哪裡來的?沒有愛很難發展成恨。所以我們都很生氣別人變心了,但是首先我們得先做一個不變心的人,不然我們責備別人的點,有時候我們自己也有。所以這個反忍,我得反思,這個事我有沒有責任。我們喜忍,他在提醒我,我內心還有什麼煩惱沒放下,他是來成就我的。所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普賢行可以往生西方,善財童子的心態可以當生成佛。我們法寶很多,我們一用上,這個挑戰就可以過了。因為善財童子的心態就是所有的人都是老師,只有一個人是學生,就是自己。比方說你遇到一個親戚朋友,你實在脾氣快忍不住了,你轉個念頭,他提醒我我脾氣還很大,我感謝他的提醒,沒有他提醒我發覺不了,這些我都要趕快放下。這個是喜忍。
再來是「慈忍」,你很慈悲。其實慈悲,當我們看到一個人被貪瞋痴控制住的時候,你會憐憫他。一個從來不發脾氣的人,他看人家發脾氣,他的反應就是「你別氣了、別氣了,傷了你的身體」,因為他知道不發脾氣的好處,他受用到了。老和尚常說要有前後眼,我們看到一個人的行為,就要看到他這個行為會招感來未來什麼果報。有時候我們容易卡住是卡住在哪?他怎麼這樣對我?可是假如我們是為他想,他以後果報會怎麼樣,不行,我得真正把佛法的殊勝表演給他看,把他轉過來,他願意學佛,不然他這一生鐵定要墮落到三惡道,他變成我一個增上緣,我非得表演給他看不可。所以《太上感應篇》說「正己化人」,正己自然可以感化他人。所以真的,我們付出,他還批評我們,告訴大家,你的付出功不唐捐。這個不能打混仗,他批評是他造的業,你付出了是你修的因。可是假如因為我們付出了,最後我們發火了,所有的付出燒掉了。所以佛門有兩句話說,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仔細去感受,一發完脾氣,六神無主,一句經句也提不起來,接著後悔了,哎呀,我怎麼沒忍住。因為我們都修行了,所以真的,這個忍辱不簡單,但是我們得修,不修都燒掉了,不行。忍不住,那只能輪迴;忍得住,我就能作佛。
而且大家真的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有時候親人之間那個話是激我們的,激將法。大家聽這個詞,激將法,你是將,他來考你,看得起你,考你。所以說不定林老師妳往生的時候發現,原來我先生是極樂世界派來的,派來成就我的。所以老法師說,娑婆世界龍蛇混雜,你怎麼知道你現在身邊這個人不是佛菩薩再來考你的?真的很有可能,因為我們這一生要成就,鐵定要有考驗的。所以我們不說別的,老法師這麼慈悲為懷的善知識,韓館長考他三十年,我們不能把修行看得太容易。老法師當時候在台上講經,韓館長剛好跟出家人有摩擦了,結果韓館長在講台就對著老法師說:「你看你教出來的學生是這個樣子!」在當場罵,信眾都在。老法師直接從台上下來給他們磕頭,對不起,是我沒好好教。那個學生當場嚇到了,老師都這麼做了,韓館長氣也消了,走了,老人家接著上台繼續講經,這不是一次。所以老法師為什麼每一年三月份都辦感恩法會?感章嘉大師的恩,感韓館長護持,他們的生日都在那個時間點。老人家說我有三個老師成就我,更重要還有一個護法,磨我三十年。所以我們要立一個目標,這境界動不了我們的心。假如境界動不了我們的心,你的visa(簽證)就辦好了,西方極樂世界的visa。為什麼?動不了你了,那你又求生淨土,你絕對沒問題。所以能不能往生關鍵在哪?放得下。
所以這個信為道元功德母,我們相信真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真的當我們完全接受別人批評,那我們付出了,人家,妳明明照顧他,他還說妳照顧不好,妳換另外一個角度,這種緣消業障最快。所以《金剛經》才說:「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面對逆境能夠逆來順受,這個人成佛的緣成熟。所以難怪林老師的臉比我圓多了,相由心生,她忍下來修了很大的福報,我這個功德沒幾天就漏完了。
所以家庭是道場,但是有一關,未來心不可得。我們一開始講念佛,「念即見佛成佛時,三際同時無先後」。因為我們一有過去、現在、未來,你煩惱就止不住了。好吧,忍吧,到底要忍多久?你看這個念頭一出來,你又生煩惱了。安住當下,真的過關了,可能他就不考了。就像要出少林寺的門,要先過十八銅人陣,所以這一關你真的過了,他就退下了,他不考了。所以說不定這個緣還沒結束,就是我們功夫還沒有練成,繼續練,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我這生交給佛菩薩了,我這生一定要去極樂世界,我願意依教奉行,任何境緣我隨緣順受,安住當下,不想過去、不想未來,專念現前一句,過去勿留滯,未來勿將迎。其實處世跟念佛是一個道理,就是這一分心。念佛怎麼得力?過去不要想,未來也不要想。做事、跟人相處,過去不要記,當然恩德要記,過去的不好別記,過去的恩德你都記,脾氣再壞的人,慢慢慢慢就被你感動了。實實在在講人都有良心,他罵你,可能事後他也不好意思,他忍不住。這樣次數多了,你都不跟他計較,而且他的好你還常常掛嘴上,人的良心就出來了,他不好意思了。但是前提是什麼?你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教育的大根大本,老和尚說這八句話大根大本,第一句話尤為重要,人之初,性本善。
你看這個人有善願佛菩薩都會加持,而且念佛的地方都有佛光注照。瘟疫,這個冠狀病毒都算瘟疫,瘟疫也有瘟疫神在執行。所以在《德育課本》裡面有一個孝婦,這個例子我們也很感動。她的婆婆聽信她小姑的讒言,把她趕出家門,她先生不在家,趕出去了。她也沒有怨言,就回娘家去了。結果她婆婆家裡就瘟疫,死了很多人,她的婆婆跟小姑都得病了,因為她回娘家,沒有事情。結果這個女子就跟她父母提出來,我一定要回去照顧我婆婆、小姑。這個父母也深明大義,讓她回去。我們感覺到古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就是他做人的道義。假如違背道義了,她覺得活著更痛苦,她不怕死,她就去了。結果進去伺候她的婆婆、照顧她的小姑,大家可想而知,當她進門的時候,我想這個冤業就化掉了,是吧?冒著生命危險回來照顧她了。結果外面就傳來聲音,那個瘟疫神說了,這個孝婦頭上幾丈紅光,我們離遠一點、離遠一點。她那個正氣很亮,我們佛光應該不輸給這個。所以印光祖師說念佛的地方不會有瘟疫,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林老師也證明了,在家裡多做迴向、多念佛,沒有問題的。而且我們真的相信佛菩薩隨時在我們身邊,同體大悲,我們的努力他們都看在眼裡,他們會加持我們,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
而且我們再換一個角度來看這件事情,我們的子女他未來人生會不會遇到很多逆境、惡緣?會吧,I promise,不可能沒有。(我最近一直在練英文,因為我得考試,我得考雅思。快五十歲了,遇到了,因為老和尚說不能挑境界,我雖然年紀大了,該學英文還得學,因為一挑境界就有分別執著了,都得在境界當中鍛鍊。)所以我們得表演出來怎麼忍辱,我們的孩子學到了,他真的現在還不理解妳,妳繼續做下去,孩子跟妳是連心的,他雖然現在受一點影響,但是妳真誠的去做,他們鐵定會感動。所以我們也聽過很多,父親不負責任,母親忍辱負重,最後這孩子都特別孝順媽媽。所以人生不可能遇到的都是好棋,我們哪怕目前的這個棋局不是很好走,可是我們每一步都走得真情真意、無怨無悔,這些行誼都會落在孩子的身上。所以我們也很容易忍,因為我母親沒有發過脾氣,所以這個也是潛移默化在教育我們。所以我們家三個孩子不知道怎麼跟人家吵架,像我姐姐,人家講話一大聲她就流眼淚了,她不是哭,她會流出來,她不知道怎麼跟他回應。所以成德很有信心,妳的孩子在妳的這個言傳身教,他忍辱會學得很好。
也隨喜您的發心。真的是「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他沒有這個機會學,他就不懂這些做人做事。而且您也希望加拿大的下一代都能學到,這個「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我們人生的苦難,我們希望化為一種願力,化悲憤為力量、化危機為轉機。我們相信,「金剛非堅,願力最堅;虛空非大,心王為大」。我們共發這個心,加拿大的一條龍會辦得很殊勝,這個經驗可以利益到全世界。只要有人做起來了,現在當父母的、當老師的,都挺不簡單、都很辛苦,都在尋尋覓覓解決的方法,真做出來了,很多人會很歡喜願意來參學。我們發了這個心,佛菩薩、祖先一定加持我們的。
今天差不多了,就先交流到這裡。不好意思,有沒有哪一個老師、同修,今天我不分享會睡不著覺?這個也很可貴,他一定要分享,因為他覺得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他要做法供養,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也比不上四句偈的功德,要做法布施。有沒有哪一個同修有發這個心,我們還隨喜,最後再把時間交給您做close(結語)。
女居士:感恩師父,弟子看到崔老師那邊。
成德法師:有舉手?
女居士:對,崔老師有舉手。
成德法師:那請崔老師。
崔老師:阿彌陀佛,感恩成德法師,感恩各位老師。我們英國傳統文化學習班,這週學的是您講的那個《細講弟子規》第十三集和第十四集,就是上一週包括。我發現您講第十三集,這集從「親所好,力為具」,講了很長,「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複諫,號泣隨,撻無怨。」就是講了這麼多,我發現這是比較特殊的一集,因為我感覺您平時每集的話,四十集,講到《弟子規》可能就講其中的二三句,不會一下子講這麼多。然後我就感覺中間有一句是核心的,就是「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因為包括您前面所講的,就是我們有時候在家裡面容易和家人鬧情緒,這個情況的話其實我們要麼父母、夫妻、子女,我們這個緣分很難得在一起,為什麼我們還會遇到,就是說順境的時候我們當然很親愛,但遇到就是對方可能有的時候轉不過,就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就會無理取鬧也好,或者怎麼樣,我們就會感覺很心痛,或者是這種煩惱、發脾氣,為什麼會這樣?我就覺得是不是我們這個「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這句其實就是一顆真心?如果我們有真心的話,我們是不會受對方的影響,因為真愛它就不會有這麼大的變化。所以我就很慚愧,每當我感覺,尤其父母親離我也很遠,就是打電話的時候,那麼他們如果表揚我了,說孩子做得不錯,我當然還是很欣慰;但是有的時候批評我幾句,譬如說,我們年紀都大了,你看你們現在在國外,我們也沒有子女在身邊,也會比較孤單或者什麼,就說一些話,就是表示說當初可能做一個決定或者怎麼樣,就是一下子說到這裡的時候,我就有點不愛聽,當然我不是說那種反感,但是會有一種情緒。
然後同時對待家裡夫妻之間,有的時候會感覺不受理解,孩子有時候不聽話,我也會有這種不舒服的感覺,那我感覺這個根是我這種真心沒有找到。然後我覺得您之前講過,我們教育別人的人,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我們自己如果這個真心找不到,我們怎麼去傳授給這些小朋友,教他們什麼?其實我反而覺得小孩子們他們更容易找到真心。我回憶我以前小的時候看到父母親對我們付出,就很容易感動的,那感動絕對是發自真心的。我現在想,現在年紀愈來愈大了以後,再找到那分真摯的感情真是很難找。所以反過來講,我倒看出就是很多東西都是假的。您說得很對,我們看到別人不對的地方也要反觀自己,自己是不是真心對待別人?如果我們這分心也很容易去波動的話,因為人會存在誤會,譬如說我叫我女兒要看書或者什麼,她已經看了很多了,她現在要休息了,我讓她看書,她可能就馬上會有反感這個情緒出來,但是我就認為她可能會表現的是不對或者怎麼樣。但是其實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應該就是站在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而不是老是站在我自己的角度。
曾經有一次我跟她也是打球,但是我因為這個習氣,就是覺得妳跟我打球的話,我還是妳爸爸,我不是妳的小朋友或者什麼,妳還是要對我恭敬。但是我一旦有這個情緒以後,她不願意跟一個大人,好像跟爸爸打球,她就沒有那種放鬆的感覺了,她就反而是會變得那種不自然或者什麼。後來我腦子裡一下子就蹦出一個念頭,我說如果這時候是蔡老師在跟我女兒打球,他會怎麼樣?或者成德法師打球怎麼樣?他肯定很和藹、很親切,我女兒肯定很高興吧。當我這個心一來了以後,我就模仿您的那個心態去跟她打球,真的一瞬間那個氣氛完全就不一樣,就和了,絕對是和了。所以我就感覺真的是,傳統文化教我們的是什麼?這是真理,只要我們的心擺對了,跳出這個自己。這時候人遇到境界的時候很難跳出自己,往往是根據自己的慣性來,而且還念著我們這種感情的糾葛,我付出了多少,你對我怎麼樣。但是如果我能跳出來,你看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成德法師,如果是老法師,或者是所有的古聖先賢,任何一位站到這個地方,也會化解、也會和睦起來。所以不是別人的問題,絕對是我自己的問題。
所以也講了這麼多了,反正歸結起來,我現在覺得您說的特別對,我們要在家裡好好的去修鍊,我們一旦說有情緒了,不要等到發脾氣,哪怕是有情緒了,認為是對方有問題,這時候就是我們發現自己問題最好的時候。這就是我為什麼今天我覺得也是挺晚的,但是一定要跟您講的,就是說……
成德法師:崔老師開悟了。
崔老師:沒有沒有。如臨深淵,我雖然現在說了,說不定這個會結束了,不,我要往好裡想。
成德法師:這個領悟能起來就不簡單了,這個是放光了。老法師說的,「發現自己過失叫開悟,改正自己過失叫真修行」,老人家這段法語也是很精彩。尤其您有一個態度特別可貴,德比於上則知恥,佛會怎麼做?老法師會怎麼做?孔子會怎麼做?我們這個羞恥心就上來了。而且我聽你談這段話,覺得你是很有情義的人,很重情義,所以期許自己,別人可以變心,我不可以變心。而且你剛剛提到的,可能別人有的問題我身上也有。儒家有一位大儒叫唐荊川先生,他說:「須要刻刻檢點自家病痛,蓋所惡於人許多病痛處」,病痛就是缺點,我們很討厭這個人的哪個缺點,「若真知反己,則色色有之」。當我們對一個人的行為很生氣,只要我們能反過來說,我有沒有?只要我們覺得有了,我們本來很氣的那個點我們也有,那個氣就消下來了,有點不好意思了,我也還有,那我怎麼這樣去說他?
我好像跟大家分享過吧,我們有一個同仁就批評人家懦弱,批評了好幾分鐘,接著他停下來,我說:「你就不懦弱嗎?」他愣了,因為他高頭大馬,對方瘦瘦扁扁的,他覺得他懦弱。結果我說:「我們假如不懦弱,我們現在就已經在大雄寶殿給人家拜了。我們看到了他的懦弱,沒有看到自己在菩提道上的退縮,那不也是懦弱嗎?」所以《弟子規》教給我們,「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一反過來,我很討厭他懦弱,我也有,我不好意思了。所以這個反忍,氣就下來了。
當然你剛剛提到了,父母講了你假如不去到歐洲就好了,不去到英國就好了,我看你講這句話,我們在場可能有不少老師都震動到他的心了。但是大家不要煩惱,也不要懊惱,有佛法就有辦法,要有這個信心。父母願意把心裡的話講出來,你換另外一個角度講,你應該高興,他老人家假如把這個話憋在心裡,反而對他不好。所以有一些事你換一個角度,都是正向的。所以佛門很強調轉念,你一轉過來,多展現你現在過來的,因為你任何選擇都一定有優劣的,所以你要好好的安住當下,盡好家庭本分,展現出來讓你父母歡喜。缺點要補,有優點一直發揮,缺點給它補漏,所以多打電話,要打視頻電話,要傳遞你的感恩、傳遞你的關心,這樣就能有彌補作用。每天好好修行,把功德迴向給父母,感應不可思議,佛菩薩跟護法神都會照顧我們的父母,這一點成德是非常相信,也特別有感受。所以用真心,家人都會感應,佛菩薩、護法神都會感應。
好,我們最後也謝謝我們崔老師的close,非常引起我們所有人的共鳴。還有沒有人會睡不著覺的?我們下一次開始,下一次是我們英國同修聚會,我們下一個月第一次先分享,我相信你們學習這些內容,像周老師剛剛也分享的很多、很好。我也很希望聽聽,我們這個為人父母,你們的孩子培養得不錯,談談你們的心得,一定會給所有的父母、老師很寶貴的借鑑。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