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工交流會 成德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21/2/9 英國蘭彼得 檔名:55-158-0002
諸位長輩、諸位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很珍惜可以跟大家做一個交流,那首先也非常感謝諸位長輩、同修,長期以來對師父上人的經教,還有對我們整個弘揚傳統文化、佛法,在背後許多的支持、護念。這個也要代大眾(有緣的大眾)感恩大家,阿彌陀佛!那當然,人生都會有很多因緣的變化,比方說,剛好父母需要照顧,或者成家了,有小孩了,這人生都是因緣的聚散,那是必然會有變化的。那在因緣變化當中,印光祖師教導我們敦倫盡分,一定要從盡好自己家庭的本分做起,我們說「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從佛家講,淨業三福首先排在前面,第一福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個是根本。所以成德團隊的同仁,只要是父母需要照顧了,那一定全力支持他一定要先做這一件事情,讓他不要再牽掛團體還有大眾的事情。有事情都可以做調整的,但是每一個人要表好法,每一個團體也要表好法,不能產生執著。
就好像《大學》說的,格致誠正、修齊治平,這個兩綱八目的次第還是很重要的。經文裡面講的,「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這個「而後」,就是你要先有前面這個基礎,才能把後面做好。所以這是「內聖外王」,「內聖」是格致誠正,「外王」是修齊治平。所以《大學》裡面有很多很重要的話,「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都在提醒我們次第。那「家齊而後國治」,而我們從事於護法工作、從事於慈善工作,應該是屬於利益社會這一塊,應該是「家齊而後國治」,是屬於利益國家社會這一塊,但是這一塊是要建立在修身齊家的基礎。
我們對於經典裡面的教誨不可以含糊,也不可以僥倖,要很恭敬的去領會、去受持、去把它落實。一有僥倖了,很多教誨我們自己跳過去了,那就不是跟經典學了,那就不是跟老和尚學了。我們都覺得我們都是跟著老和尚,那是相上。佛法是重實質不重形式,實質是依教奉行,這個是實質。我們可能靜下來想想:老法師哪一句話,我們實實在在的透過一個月、三個月、半年把它落實了,我們有沒有下這樣的功夫?假如我們想想好像一句都沒有,可是我們的認知都覺得,我們是跟著他老人家學的。因為師父領進門,修行還要靠個人,都得靠我們自己去檢查,落實了哪些教誨了。不然,雖然我們在聽老和尚講經,但是我們是挑著他老人家講的話在學,這一句可以,那一句我不行。而這樣的心念,其實是已經自己在揀擇師父上人教的東西了,是用自己的念頭、自己的想法在選擇善知識的教誨。那假如是用這一顆心,那我們能真的理解老人家教的嗎?哪怕是,我覺得這一句話老人家講得很好,我要來做。很可能還是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想法在理解老和尚說的話,所以有可能還是跟著自己學。相上是老和尚的經教,實質上連老和尚的經教也是摻雜了自己的想法、看法去了解,而不是全部都好好的去體會、好好的去落實。
人生在過好快啊,現在覺得一年一下就過去了。我們人生才數十寒暑,不能虛度啊,每一年一定要有所提升,我們沒有太多的一年,所以這都得要自己來好好觀照才行。老法師說的,佛法很現實,怎麼個現實法?做了就管用,做了,身心會變化;做了,家庭會變化;做了,事業、工作會變化,因為依報隨著正報轉。假如感覺變化不大,很可能是我們雖然在依教奉行,但是對於那個教誨可能還是有摻雜自己的想法、看法在其中了。這個都要靠我們自己來勘驗,師父領進門,修行還得靠個人。
那剛剛跟大家提到儒家這個兩綱八目的次第,其實是很重要的,因為儒家跟道家是佛家大乘佛法的基礎。「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這一句教誨也是點出來了有本有末,本末先後我們一定要把它分清楚。而小乘是大乘的基礎,從佛陀講經就看出來了,他老人家先講阿含十二年,再講方等八年,方等是介於大乘、小乘之間,所以講小乘就講了二十年。接著才到講大般若,講了二十二年,《大般若經》很大。老法師常常強調,學佛就要認識釋迦牟尼佛,佛講經我們要看懂,他為什麼先講這一些,他的目的在哪裡?我們看懂釋迦牟尼佛的表法,我們修學就不會偏了,因為他是根本的老師嘛,本師釋迦牟尼佛。所以大乘講了二十二年的般若,後面是法華、涅槃,成佛的法華。最後完全,「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開權顯實,就代表佛示現沒有其他目的,就是希望每一個眾生當生就成佛。那我們聽完這一段,那得成佛啊,他老人家示現了四十九年就是為了讓我們當生成佛,不能辜負他老人家四十九年的苦心。甚至於在《梵網經》我們了解,佛已經是第八千次來到我們世間,那不能再辜負了,前面七千九百九十九次已經過去了,這一次我們還在末法時期,本師的教法還在。「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我們遇到了這個念佛法門,這是特別法門。
所以要看懂佛陀在表演,看懂經典裡面的教誨,它的次第用意何在,因為不遵循這個次第會有流弊出來。比方說有一個在講課的老師,他跟人家講孝道,結果他母親說了:「你都不孝順我,還給人家講孝道。」那這個話成德能聽到,請問大家,這個話多少人聽到了?那聽到的人會怎麼看?流弊就出來了。台灣有一個公眾人物,常常做善事,結果他的兒子被抓到警察局了,犯法了,這個新聞一公布,社會嘩然,「哇,他這是做公益的人,怎麼自己的兒子教成這樣?」那不只對他有影響,對他那個慈善團體有影響,甚至於會對大眾對於做慈善的人都會有產生不好的印象。我們要了解,眾生要相信很難,要懷疑很簡單,那我們更要謹慎我們的表法。
一個老師品行不好,媒體一報,影響的不是他一個人,影響的是所有的老師。所以其實這個人也很可憐,造的業很大。《弟子規》說:「德有傷,貽親羞。」我們的行為會影響父母、影響家庭。延伸開來,影響我們的學校,這是哪裡的學生,這個學校怎麼搞的?影響到學校了。到單位去,哎呀,這哪一個單位的?影響單位了。再延伸開來,像我們現在在海外,中國人怎麼這樣?華人怎麼這樣?影響整個國家民族啊。再到我們是傳統文化的身分,傳統文化的人怎麼學成這樣?這個佛教徒怎麼是這樣?所以這一句「德有傷,貽親羞」,從小,小到家庭,大到整個國家民族,我們都要有一種責任感,這個在佛門就是善根。《百法明門論》裡面講,我們有十一個善心所,其中兩個就很重要,一個是慚,一個是愧。所以印光祖師說:「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就是遇到事情,我這裡還做得不夠,我那裡還有不妥的地方,能夠反求諸己。
有一位法師他在台灣,修行也很多人很敬佩他,圓因法師。因為他的《語錄》剛好在淨宗學會有流通,他其中有一句話講,他說學淨土法門、學佛,愈學愈簡單,簡單到只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句話講得很有味道,這也是師父上人常常教我們的,好事,阿彌陀佛;壞事,阿彌陀佛。轉過來,好人,阿彌陀佛;壞人,阿彌陀佛。他老人家有兩句法語:「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隨順境,處善緣,無貪痴,福慧全現。」那就是一切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都是提升自己的增上緣,那就沒有壞事了,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每一個人、每一個事都是阿彌陀佛。他老人家說是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對未來不操心,要安住當下。但是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但是得要歷事練心,在每一個當下護好我們的心念。
老法師強調,「學佛最重要的就是用真心」。因為佛經都是從釋迦牟尼佛真心流出來的,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用真心,就跟佛經相應了,那要去理解、要去信解就不難,行的時候也不會太難,因為用真心要去落實經教就不困難。我們現在落實起來覺得很難,那應該是我們有摻雜,自我感受很強,那就會被這個感受給拉走了,我們可能就提不起阿彌陀佛了,提不起換位思考了,提不起忍辱了。所以老法師說,學佛最重要的是用真心。其實這一句法語,我們信受了,去奉行了,整個人生就慢慢開始轉了,因為我們自己用真心,依報隨著正報轉,就會改善。所以簡單到只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任何境界你佛號提得起來,念著念著,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我看大家的表情,好像不是很認同我這一句話。不好意思,個人經驗,僅供參考。有時候人家問我問題,處理一些人事問題,我看對方一直很想怎麼做,但是我又覺得好像有點不是那麼順暢,然後說,好,我們再討論。比方說走路,我們走路一來是要鍛鍊,「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身體還是要照顧好,所以要鍛鍊,還有不能熬夜。所以功夫不得力,很可能是我們這個孝親還沒有下功夫。所以今年我得準時睡覺,早睡早起。要下個決心落實這一條。所以《孝經》這句話還是開解得很精闢,孝之始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因為這一點沒做到,連父母都還要操我們的心,怎麼可能領導會不操我們的心?不可能的。一真一切真,一即一切。一就是我們的心,會用在哪?用在一切。那會讓父母操心,難道不會讓領導操心,不會讓愛護我們的人操心?我看很難。所以檢查自己用《華嚴經》很好,「一真一切真」。
我們有一個同仁說,我對小朋友比較有耐心,對大人不行。我說,你對小朋友的也是假的。為什麼對小朋友有?因為你喜歡他們,那你是用喜歡的心,不是用清淨平等。那為什麼大人你不行?大人你耐性沒那麼好了,「都那麼大了,還這樣!」那一下火就上來了。所以我們也很容易被自己騙了,「我對小孩有耐心,對大人不行」,那也是假的。所以說,這個「一真一切真」還是很有道理的,所以都要在這境界當中勘驗自己的修學狀況。所以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其實每一句話都很深、很廣。「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就像我們交流到現在,我們講到了兩綱八目,請問兩綱八目在哪?隨時隨地。我們講到了敦倫盡分,敦倫盡分在哪?一切時一切處。我們講到了歷事練心,歷事練心這句話在哪?所以當信佛經語深,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這一句話也是一切時一切處。老法師說,賢護等十六正士,賢護,首先我們要能護好自己。老人家這些開解都很精闢。請佛住世,先請誰?先請自己。所以修行靠個人,尤其是要觀照到自己的心念,一定要跟「覺正淨」相應,三皈依嘛,覺正淨;不能是迷邪染,迷邪染要趕快把它轉過來。所以剛剛講到,也是護好自己,也是勘驗自己的修學。
所謂「觀心為要」,這個是蕅益大師講的「淨社銘」四條,修淨業的、修淨土宗的要掌握的四個綱領:淨土為歸,持戒為本,觀心為要,善友為依。第一個,「淨土為歸」,歸宿在西方極樂世界,而且這個歸要歸心似箭,不能只是想想而已。但是每一天有沒有往那個方向繼續走,假如是真的往那個方向走,那應該貪瞋痴會愈來愈淡。因為我們是往極樂世界的方向走,那貪瞋痴是往六道、尤其是三惡道走了。那我們既然要歸極樂世界,那怎麼會背道而馳呢?那就不是淨土為歸了。這個都要勘驗,都是檢查。而講到「淨土為歸」,《阿彌陀經要解》指導我們的,尤其《阿彌陀經》它的宗要就是「信願持名」,深信、切願、執持名號。「深信」裡面又有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還有「信理、信事」,這是六信。從《無量壽經》它修學的宗要,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所以往生,淨土為歸,要發菩提心。那發菩提心,我們淨宗十一祖省庵大師很慈悲,他有一篇「勸發菩提心文」,真的肯照他的去做了,菩提心一定能夠發出來,一定能夠繼續增長,那這是「淨土為歸」。
「持戒為本」,因為我們是要往生西方淨土,淨土往生最重要的是清淨心,「心淨佛土淨」,這些話都很重要,心淨佛土淨。那心要清淨,那就不能放自己的過失,也不要放別人的過失。你可以反省,但是不要懊惱,那懊惱就是自己的過失一直揮之不去了;但也不能放別人的過失。六祖大師有一句很重要的提醒,「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心裡還有別人的過失,心就不清淨了。所以這是修行路上一定要過的關。那六祖也教我們了,「常見自己過,與道即相當」。因為我們每一天看到自己還有哪些問題,進而去對治它,這一天就沒有空過。老法師說:發現自己過失叫開悟,發現自己過失開悟了;改正自己過失叫真修行。但是假如我們見人家過失,就不容易見自己過,因為向外,向外多了向內就少;向內多了向外就少,這個是自然而然的。但是佛法是內學,要向內。所以菩提心是真誠,所以不虛偽。可能我們一聽虛偽,「誒,我不是這種人」。虛偽那是重的,比較嚴重了。輕的是什麼呢?應付。我們跟這個人講話,那語氣帶有一點「好了好了好了」,這個就是不恭敬了、不真誠了。你對事,「哎呀應付一下就好了」,這個都不對。
所以維摩詰居士他講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沒有虛假去對人對事對物,你吃東西也是把它吃乾淨,不能浪費掉。也是善導大師教的,「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所以祖師、經教這都是互相呼應的。所以我們菩提心就是老和尚常講的五心,五心就是菩提心,「真誠」,不虛偽,不應付。「清淨」,不染污,不裝別人的不是。夏蓮居老居士說的「去日之非不可留」,去日就是已經過去的事,別人有錯的,不要放在心上了;自己有錯的,記取教訓後不再造就好,也不要放心上。所以老法師教我們,什麼叫懺悔?「後不再造」。這些教導都非常重要,而且我們能聽到很可貴,這是我們的福報。老法師把經教講得非常的圓融,更重要的他還表演給我們看,說得圓融,表演得又徹底,我們肯跟著依教奉行,這一生決定可以成就。善知識真負責任哪,該講的該做的,他都圓滿了,接下來要修行靠個人,得我們自己好好做了。所以清淨。「平等」,不傲慢,甚至是自卑尊人。還有覺悟,「正覺」,不意氣用事,不感情用事。再來是「慈悲」,不自私自利,心量要大,念念替人想,這是慈悲。所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那一向專念,我們都有家庭的責任。所以黃念祖老居士說,不要求我們把念佛當唯一,但是要把念佛當第一。就是你只要有時間,本分都做了,你只要有時間,你不會想其他的,我趕快念佛,趕快念《無量壽經》。那這個才是真的想去極樂世界,淨土為歸嘛。而這個一向,老法師也說,一天九次,每一次念十聲,十念法。其實就是佛號要貫穿在一天當中,盡量不要讓它斷,縱使要工作,老法師說的,那就要用心工作,一做完佛號就提起來,不要胡思亂想。《三時繫念》說的:「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我們不念佛,一般打的念頭很可能就是輪迴心,又是一個輪迴種子,那這樣的念頭不能起,慢慢用佛號來取代。
好,所以剛剛跟大家提到這個圓因法師說的,就是他修學過來檢查自己的地方,簡單到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再來,愈修愈謙虛,謙虛到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愈修愈慚愧,慚愧到好事與別人,壞事向自己。其實這個心境挺重要的,好事都是別人成就的,自己不居功,居功就好名了;壞事與自己,因為我有責任。先生什麼情況,我是不是忘了提醒他了?我是不是事前可以做什麼事,可能他就不會犯這個錯了?在因緣當中「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慚愧慚愧,我這裡做得還不夠;是我做得還不夠好,不能感動他。
有一個居士去問老和尚,他說:「我實在很難不見人家的過,一見了,我又會起瞋恚。」就問老和尚,怎麼辦?老和尚說:「你是真想改嗎?」這個弟子表示真的很想改。老法師說了:「你從今天開始,任何人的過失,你就告訴自己,是我做得不夠好,還不能感動他。」我們的祖先有做出榜樣來,舜王他就是這個心境。父親跟後母對他這麼惡劣,他覺得還是自己的問題。「孺慕號泣」,「負罪引慝」,就把這罪過都覺得是自己做得不夠好,這就是表演愈修愈慚愧,慚愧到好事與別人,壞事向自己。因為一直這樣反觀,還是我做得不夠好,一直往內一直往內,這個內功就愈練愈好了,練到在境界當中都不會被轉,那功夫就練成了。那接下來就可以「遊步三界,無所罣礙,開示正道,度未度者」了。
好,這個楊居士給我二十分鐘,我怎麼一講又講太長了。我就先跟大家共勉到這裡,待會再拜年。好,我們……
王居士:感謝老師慈悲教導!請問各位家人,我們義工家人們聽了法師的教導之後,或者心上有一些什麼疑惑的,可以提出疑問,我們現在請老師為我們解答。學生這裡看到了尤居士(尤師兄)有提問,舉了手。請尤師兄打開麥克風。
尤居士:阿彌陀佛。
王居士:阿彌陀佛。
尤居士:弟子尤妙音,您們聽得到嗎?
成德法師:可以,可以。請說。
尤居士:阿彌陀佛,敬愛的法師,您好!
成德法師:您好!
尤居士:大家好!阿彌陀佛。弟子家裡蔣先生在旁邊,先請法師對先生鼓勵一下。先生他就是也很,他這個也很不容易的。請法師鼓勵鼓勵。
成德法師:好。我們處在這個時代,很特殊的時代。
蔣居士:好,法師好!
成德法師:蔣居士,您好!阿彌陀佛。處在這個時代都不容易,《無量壽經》說的「五燒五痛,久後轉劇」,這個共業所感。你看這一次疫情影響全球,甚至於眼前我們都不知道這個疫情要多久之後才會過去。但這個疫情也給我們許多啟示,真的全球是一家人,互相影響,哪一個國家地區不共同來面對,那我們這個地球的疫情問題就不知道什麼時候離開,因為還有。所以全球是一體,一個家庭也是一體。而我們又是學佛的人。學佛,佛是覺,所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看到結果很害怕,但是菩薩覺悟了,他看的是原因,原因改善了,惡果自然就沒了。所以我們得從因上去解決。首先從我們個人,那就要「諸惡莫作,歲歲平安;眾善奉行,年年如意」。老法師過年的時候常講這兩句,很精闢,藉由這個拜年的機會,把真正平安、真正吉祥如意的因告訴大家了,只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了,共業中也有別業,就不受難。共業中有別業,所以修行的人不擔憂,自己的心地、一言一行都善的,就很好了。
尤居士:阿彌陀佛,感恩法師。弟子還請教一下。
成德法師:好的,好。
尤居士:第一個問題:弟子遵守法師您慈悲的教導,如法薰習,現階段至少要將言行的惡業避免。但是在事實上有許多時候,我們如果做了不如法的事情可能還不知道,因為人們習以為常了。打一個比方,現在我們買東西方式很多,有網上的,有現實實體的;國家的政策也很多,有的是免稅的,有的是繳稅的,我們都不太清楚。那麼,我們如何做到購物的時候,不會協助商家漏稅?這是舉的一個例子,總的問題就是在這一個多變的時代、複雜的環境裡面,如何才能明辨是非,堅守正道,不犯國法,不違佛制,做一個真正如法的佛弟子?感恩法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好。這是第一個問題呵?
尤居士:嗯。
成德法師:好。這個成德自己修學還很不得力,但是也是感謝大家的信任,我們是共同依止老和尚的教誨來修行,成德也是以老人家的教誨跟大家來共勉。
那我們面對這個時代,首先要有一種包容心,這樣才比較不容易起對立,不容易見過,因為這樣會影響我們的心情,這樣我們要用對心就不容易了。老法師常常引《無量壽經》的一段話,「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其實我們對這一段教誨要隨文入觀,這一句話我們真的放心上了,我們就不容易見家人的過,也不容易見大眾的過,因為他沒學過。你說他也有在學,可問題是他也不是從小學的,他也是成年學的。成年學,有時候他一些習染還不一定能馬上改。其實,不要說他不一定能馬上改,我們自身都可以自己檢查檢查,那我這個重的改了沒有?真的我們重的都改了,依報也會隨著正報轉,很可能就帶動身邊的人也開始改嚴重的習氣了。而且我們要守住忠恕之道,忠是嚴以律己,對自己最嚴重的習氣要痛改;恕是對人,寬以待人,對家人、朋友嚴重的習氣,我們要能包容。孔子的教誨,包含佛家的教誨,他也是一以貫之,都是忠恕。其實忠恕就是用真心,「忠恕違道不遠」,孟子說的「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就是我們時時提醒自己不離忠恕,離那個仁愛就愈來愈近了。那我們再擴展,整個社會風氣,那也是「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所以我們面對社會,一來期許自己積極的去做弘法利生的事。因為他沒學過,所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創造因緣,讓他們可以接觸到傳統文化,我們可以開課,我們可以用線上來傳播,一起讓大眾更有因緣聽經聞法。
那再來具體,比方說我們在購物方面,我們不希望對方是漏稅,我們可以詢問、了解,他假如是的,那你可以規勸他;規勸了他不聽,那你可以不跟他買。就是在我們的位置上我們能做什麼,我們盡力去做。在這個時代,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我們如法的去處事待人接物就好,對方能接受,我們就勸;不能接受,我們念佛給他們迴向,都跟他們結一個善緣,那不跟他們共業就好了。
然後,如何明辨是非,堅守正道,不犯國制,不違佛制?我想老和尚他教誨我們的他都有用總綱領,比方說心、行。心,我們就是按照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觀照;我們的行,我們就依照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行願。對我們自身來講,我們只要符合這個五心跟五行,那應該我們在境界當中都能分辨,都能堅守正道,都不會犯國法,也不會違佛制,我們掌握綱領來觀照就好。
但是也不要緊張,安住當下,你不要面對一些社會狀況,你自己先擔憂了,害怕了,懷疑了,那這個就自己反而心不清淨。剛剛我們還特別提醒了,心淨佛土淨,護好自己的清淨心是很重要的。而人很難安住當下,容易還沒發生的事先擔心了,這叫未來煩惱;過去的事揮之不去,那叫過去煩惱;當前遇到的人跟事猶豫不決,這叫現在煩惱。所以祖師說的「未來勿將迎,已過勿留滯」,所以這個佛號要念得好,也要能安住當下才行。事情要應對得當,也是要安住當下。所以《金剛經》才提醒我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安住當下,提起真心,這樣修學慢慢得力了,三心不可得,這樣的煩惱慢慢會減少。
好,不知道這樣有沒有回答到妳的問題?
尤居士:阿彌陀佛!感恩法師,非常好!下面弟子還有一個問題。
成德法師:你們不要客氣,假如我回答的還沒有解決妳的問題,可以繼續探討。你們不要客氣。好,請!
尤居士:第二個問題就是,發真誠心學習正法,如何避免受蒙騙,特別是在網上學佛,還有特別是初學沒有經驗、沒有智慧,自己習氣還很多的時候,發的是真誠心,只是習氣很多又沒有智慧,這種時候如何避免?感恩法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好。謝謝!成德剛剛表達說,可以再探討,就是說,有時候妳可能有一些很具體的情況,那假如成德的回答,妳還覺得沒有解決妳具體那個情況,妳就可以再仔細一點,具體來說明,這樣我們就能就事論事。但是假如回饋的妳覺得有解決,那就可以了。
那接下來這個問題,我們都很真誠,那真誠跟冷靜是相應的,跟不激動是相應的。所以我們在面對一個人或者面對一個緣,我們是不是一開始就是比較冷靜的去對待?因為假如是有情感,有時候我們看這個人跟看這個事,就不一定看得很客觀。那因為我們很真誠進去了,看的又不夠客觀,最後不是我們想像的,可能我們就會有被傷害的感覺了。
這個傷害還分兩種。一種,是他真的想傷害你。那這個都是有什麼?帶有目的的,他想從你身上得到錢,他想從你身上謀取什麼,這是第一種。但這一種情況可能少,在我們這個修行的因緣、團體裡面,相對少一點,不是沒有,相對少。第二種,是他沒有想騙你,但是他也在修行,他的團體也在修行,很可能我們會覺得,他們是跟老法師學的,我們就會有一種期待,有期待,一有落差產生,我們就會很難過。所以有時候不是他真的要騙你,是那個落差太大了,甚至於是什麼?他講的怎麼跟做的差那麼多?那他也不見得真的想騙我們,因為說跟做,這還是有一段努力的過程。
我們就不說別人,說我們自己,我們自己所說出去的道理,自己要完全做到,那不知道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所以假如我們用忠恕來面對言行的差距,那是變成我們要嚴以律己。我說出去的,我要督促我自己一定要盡力的去把它做到。但是面對別人講的跟做的差距太大,我們用恕道,包容、寬恕、不苛求。那這樣,其實當別人錯了,我們又是用恕道,就會把對方的善根喚醒。我都這樣了,他還這麼寬恕我,那真的要對得起人家的寬恕,對得起人家的善意。這叫增長人家的善根。但是假如我們是指責他,這個一指責,對方也會受我們情緒影響。他說,你都講我沒做到,那你呢?那就變成互相之間互相指責。所以處理人事問題,真的是心地功夫,還不在外面。所以古人留下來兩句話,「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都是一念之間。
而且我們對於我們經歷過的人事,我們真的要經一事長一智。剛剛一開始跟大家談到兩綱八目的問題,我們去利益國家社會,都要建立在修身齊家的基礎上。而很可能一個弘法的團體,他假如忽略了修身齊家,他沒有這個基礎,在跟同事之間,甚至是在跟大眾相處,他也很難不用習氣。那一用習氣,可能同仁之間看了難過,退心了。可能大眾一看,那怎麼弘揚佛法的團體是這樣?也會讓人產生負面的影響。那你說,弘法是做還是不做呢?我們好像都會遇到這種兩難的局面。做是要做,但是我們得要循著次第做,我們得要依照經典,我們得要君子務本,我們得要度德量力,不要打腫臉充胖子,我們現在三個人五個人志同道合,我們就扎扎實實的做。縱使我現在組織很大了,我發現問題了,那我先調整修身齊家,把團體要建設穩固,得能給社會做表法。哪怕我現在已經在接觸大眾了,但是我現在重視修身齊家,重視基礎,我們也很真實的跟大眾說,我自己還有很多不足,我的一些不足、錯誤的經驗供養給大家,就是很真實、很真誠。我們不要變成粉飾太平,好像外面看的都是法喜充滿,內心很苦,家裡面有很多問題,那這個就走不長久。
所以不知道這樣說,有沒有回答到妳的問題?
尤居士:阿彌陀佛。非常好!
成德法師:那我們經一事長一智,因為人事問題,是我們人生必然會遇到的。
尤居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所以這個也要拿捏好,要拿捏好。成德跟大家常常交流到,老法師是有中華傳統文化根基的最後一代,老法師的弟弟小他六歲,都沒有這個機會了。所以老人家接下來的三到五代人,很可能都是成年了,或者已經超過三歲、七歲以後才開始學的。三歲看大,六歲看老,所以這都是時節因緣,不是在批評誰。我們看事情是經一事長一智,不是經一件事見一個人過或者見一件事過,不是這個,你見過了心就不清淨了。我們是愈來愈有閱歷,但是不產生成見,就事論事,客觀去看事情。就像成德這一路來,自己也做錯很多事,也有看到有些人有一些情況,但老法師教我們五十三參,人家做得不對的,我們引以為戒,說不定人家西方極樂世界來,他做了這個不對,是為了提醒大家的,因為那個很關鍵,那我們就感謝他的提醒就好了,說不定你到極樂世界去了,人家在那裡跟你揮手呢。
尤居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對呀。所以都是善知識,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是善知識。但是我們要怎麼反思呢?都是依照經教,五心、五行。這個五行是佛家的,儒家的呢?就是用五倫八德來反思就對了。初學雖然沒有經驗、沒有智慧,但是要理智,還是依照經教,依照綱領,尤其對做人做事的判斷,用三根的標準一般都判斷得出來。
尤居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好,我舉個例子,「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這個人只要是會炫己長,這個修養就有問題了,他會標榜自己,你要小心了;他會去彰人短,他心不平,「心平氣和則能言」。所以這個三根就是做人做事的根基,對照一下,有問題。比方說,「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一個人對富貴的人好,對貧賤的人不好,對上面的人恭敬,對下面的人不恭敬,這個都有問題。
尤居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這個就可以判斷了。再來,你縱使沒有經驗、沒有智慧,但是只要能靜下來,佛菩薩都會加持,都會有一些訊息可以讓我們去判斷。比方說這個道場流動率怎麼樣?流動率很高,那就有問題了。因為他假如經營得好,那流動率不會太高。所以《群書治要》也是教我們,不識其子視其父,不識其君視其臣,不識其地視其草木。你說這一塊地質量好不好?你看它長出來的東西就知道了;你不知道這個父親怎麼樣,你看他教出來的孩子怎麼樣;你不知道這個領導怎麼樣,你看他用的人是怎麼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所以你一冷靜下來,其實經典裡面教得很周全。
好,不知道有沒有回答到妳的問題?
尤居士:阿彌陀佛,非常感恩法師。弟子依教奉行。
成德法師:好。阿彌陀佛。
楊居士:法師好!
成德法師:好像有人舉手。
楊居士:抱歉法師,現在時間五點二十四分,學生這裡有收到兩個問題,請教法師,我們是不是下來請教,還是時間上不知道是不是稍微延長,還是怎樣?
成德法師:好。我們這個因緣聚散,既然已經聚了,就把問題回答完。但是,假如大家家裡有要吃飯,什麼情況,可以先下線,沒有關係,大家不要罣礙,不要說,我現在下去了,到時候成德法師不高興。不要有這個罣礙,大家自在。因為是我超過時間,所以大家假如家裡面有什麼事情,都可以自己處理。
楊居士:好,謝謝法師!我們剛才看到蘇學長舉手。是不是先請蘇學長請教問題?
成德法師:好,可以。
蘇居士:法師好!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蘇居士:弟子這邊的問題,是有關於一條龍辦學的。我們現在有十幾位一線老師在一起學習,大家聽到一條龍辦學的重要性之後,也發心共同去做一條龍教育。但是現在大家有個問題是,現在應該怎麼樣去做?一條龍教育應該是怎麼樣的形式才是正確的?我們現在已經在體制內的學校嘗試著去做了三年的養正教育,效果也是很不錯的。所以大家想請法師開示一下,一條龍教學應該怎麼做?什麼樣的形式才是正確的?請法師開示。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蘇老師!這開示不敢當,有一些考慮供大家參考。也請妳再代成德跟妳父母拜年,給妳家人拜年。
蘇居士:阿彌陀佛。謝謝師父!就在旁邊。
成德法師:誒,妳父親也在,也在妳們學校?
蘇居士:對。
蘇父: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好久不見了。
蘇父:好久不見了。
成德法師:我們頭髮都有白了。上次見你頭髮都是黑的,現在都白了,歲月不饒人。
蘇父:是啊。法師吉祥!請法師給開示一下。
成德法師:不敢當,不敢當。我說看到你女兒都在任教了,我們很歡喜,都要靠她們了,要靠接下來的兩三代人。
那剛剛她問的問題,我們佛法講萬法因緣生,緣是條件,所以多少緣做多少事,就是師父上人教的這些就是一個原理,這是理。然後用到你現在的事上,你就要自己去客觀判斷。因為老人家給我們的不可能是具體每一步要怎麼操作,因為緣會變,假如他指導到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到時候緣一變了,我們還在照著可能不一樣因緣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這個就不妥當了。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比方說二OO八年廬江因緣暫告一段落,很多廬江的同仁回到他的故鄉了。他一回去,當地的同修就請他來協助傳統文化的弘揚,那他假如按照他的經驗來給人家意見,就不一定妥當。為什麼?廬江的因緣跟當地不一定一樣,他就不能完全照搬這個經驗跟做法用在當地。
所以佛為什麼要講二十二年般若?就是不能執著,要應無所住。因為你一有經驗,那個經驗是一個具體的做法,但是緣已經變了,我們還按照以前的來告訴別人,可能就會造成人家當地的困擾。所以我們經一事之後,是掌握了那些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則,而不是只是記住了那些具體的做法而已。所以要隨圓就方,你要隨當下的因緣把那個原理原則再用出來。我不知道我這麼講你們能不能理解,因為人常常說「我的經驗,我的經驗」,但是就沒有考慮到對方現在的因緣條件,可能建議就不夠設身處地,不夠客觀。
再說回來,一條龍的理念,一條龍的做法。理念,那當然我們要把孩子教成聖賢,我們要讓他們有智慧,這些都是大家都認同的理念。教的內容,老法師講經的時候說的,《聖學根之根》,四書五經,《群書治要》。其實這個就是《三字經》說的,「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那教學的內容有了,方法那是走戒定慧的路,讓他不要打很多妄想,心能夠專注在讀經上,他的根本智能慢慢慢慢現前,所以這個都是理念。因為他不讀經,他也會胡思亂想,他也會記一大堆亂七八糟的東西。你看我們小時候就沒有孩子那麼幸運,我們小時候就背那些廣告詞,甚至是港劇,那不是很糟糕!
所以這些理念我們清楚了,在事相當中,那畢竟我們是在體制內,體制內的我們能夠兼顧,然後見縫插針的把傳統的內容能夠融進去,甚至於是他離開學校,他體制內的,他一離開學校,他的父母能繼續配合,或者你老師精力還夠,課後班。那我為什麼還要強調精力夠?因為我們前面走過來的路感覺有幾分太壯烈了。就像也有人跟我說,當時候我還沒出家,他說蔡老師,做傳統文化都像你這麼瘦嗎?這個我就很慚愧,沒有表好的法。你看傳統文化的人怎麼一把脈身體都不好,這個也有流弊的。
所以弘一大師他在《格言聯璧》裡面,節錄精華叫《格言別錄》,裡面節錄得非常好,對於人情事理,那些句子分析得很深入,尤其言語的應對進退,教得很具體。其中有一句是你在做事的時候怎麼判斷,經文裡面說的「度德量力,審勢擇人」。「度德量力」,要衡量自己這個部分,或者是團體的部分,我師資現在是多少,你不能讓他們長期熬夜,長期耗損,我們對身邊的人都不慈悲,更遠的談不上了,所以不能太壯烈。我現在期許自己,也不要效法諸葛孔明。諸葛孔明五十四歲,他累垮掉了,當然他處在的是戰爭年代,那個沒有辦法。我們現在不是在那種年代,還是悠著點,所以度德量力。
然後,「審勢擇人」,審勢,現在的形勢是怎麼樣?做法上都不犯國制。但不犯國制也不是叫你不能變通,我們有時候一聽什麼就著什麼,不犯國制,可是問題是,一個學校也有它可以彈性調整的部分,甚至於你還可以跟你的上級爭取,他假如同意了,說不定。你不要自己又被自己給綁住了,所以都是活的,大家不要聽死了。所以成德剛剛什麼都沒說,你們也什麼都沒聽。所以聽東西不能死記,是要去領會的。所以孔子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個《論語》裡面的話都很有味道的,大家慢慢去體會。那就「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盡力就好。盡力就是圓滿功德。所以《了凡四訓》那個故事,兩文錢跟幾千兩,兩文錢是滿善,幾千兩是半善。
所以「一條龍」大家也不要著相,一條龍那個外相就是從幼兒園一直到高三。當然你們那一條龍願意接到英國漢學院,成德也是求之不得。但是那是一個外相,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那裡面最核心的就是老師的愛、父母的愛,那個是最重要的。我們假如執著在就是一定要讓他背多少,而忽略那個最根本的人格影響,反而會有副作用。因為我們是用執著的心,怎麼可能他們會教得很好?
我也觀察到不少學子都是年輕的,十幾歲、二十幾歲,都是父母跟老師在教他們的時候,沒有能體恤到他們的心情、接受度,強壓的、強迫的。可是「嚴師出高徒」啊,這句話有沒有道理?我觀察到,講「嚴師出高徒」的人,控制佔有欲高。古人這一句話可不是這麼用的,嚴師出高徒,首先要是師,師是什麼?典範。他自己要是典範,他才能嚴。他還沒有做到典範,他就很嚴格,學生不服氣,「你都要求我們,你自己都沒有做」,他的抵觸心就出來了。所以當學生、小孩會抵觸父母跟老師,我們可不能又著在:他不對,他不可以用這個態度對成人。其實我們的忠恕之道沒有用出來,哪一個小孩喜歡抵觸父母跟老師?那是很痛苦的事。他跟父母那個父子有親是天性。事物它都有它發展的軌跡,它會變成現在這個相,它一定可能有一個長期的問題。所以不能著相,得把原因找到,甚至於得把我們自身有不足的方面找到。一找到了,我們一轉變,就把孩子、學生的善根喚起來了。大家有沒有發現?兩個人本來要吵,一個人忽然道歉了,另外一個人也幾分不好意思了,都是互相影響的。
所以我們知道傳統文化好,我們就「度德量力,審勢擇人」,人也要用對。但是也不能說,每個人都一定要達到什麼程度,因為畢竟都在學習。《論語》說「無求備於一人」,用人的話,用人的長處,他的不足就是領導者的責任,我們去護持他,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來護持。但在用人方面,只要他用在管理人的位置上,你就不能掉以輕心,他要能領眾,能讓人家服氣。不然你一用錯了,團體的是非、紛爭很難避免。我們不能用錯了,最後還指責他,因為人是我們用的,也不能完全怪他。而且說實在的,放在領導的位置,負責的因果愈重。他放在領導位置,結果脾氣大,很多人因他生煩惱,他全部要負因果責任。所以《孟子》講了,不仁者而在高位,那就播其惡於眾人了。你說,那這標準太高了,怕沒人用了。也沒那麼嚴重,最起碼他的性情要好,他能跟人家和合,和合事情就好辦,他不一定要每一樣能力都要高別人,但是他可以凝聚人;然後他很謙虛,他不會了他會向人家請教;然後他會欣賞別人,把人家的潛力可以調動起來。
這也不是我講的。《大學》裡面說了,「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人家有能力,他很高興,跟他自己有一樣高興。那這個就是一個領導者他有這些特質,哪怕他能力還沒有那麼強,都沒關係,而且有這種特質的人他也肯學,他慢慢就上去了。但是有時候我們看什麼?先看能力、先看才能,沒有看他的性格、性情,用了又有問題,之後又會牽扯出很多人事上的調整。「才德論」也是提醒我們:「德者,才之帥也。」德是「正直中和謂之德」,「聰察強毅謂之才」。這個我們也要判斷清楚,這樣才能審勢擇人。
那我們見縫插針去做。其實每一個人身心安康了,有法喜了,家庭也和睦了,他的整個潛力會慢慢慢慢一直發揮出來。我們不要只急於一時,要把很多任務一定要怎麼樣,而忽略了這些基礎。「無欲速,無見小利」,不要只看著眼前的任務要怎麼完成,我們是要歷事練心,我們是要借每一件事提升自己的、提升團體的道心跟道力。不要事情做成了,人都退心了,那都沒有意義了。事情做成了是什麼?交給上級,那不是真的成了。所以心是根本,要能觀照到自己跟團隊心的狀態。
你們看過「商道」嗎?那個「商道」很明顯的就是灣商跟松商,松商不擇手段,最後他第一商團,看起來他第一商團哦。灣商破產了,因為不肯走非法的路徑,洪德銖很有節氣,他倒了,可是他倒的時候,他把他所有的財產都分給底下的人。看起來他失敗了,看起來那個松商大房成功了,可是沒多久,那個松商大房就被鄭之收給他拉下來,差點沒命。為什麼?因為他用不法的,他底下就學了,他很快就出現問題。可是灣商他雖然倒了,但是他底下的人都很講道義,結果時機一到,他馬上又起來了,最後變成第一商團。那個主角叫作林尚沃,他就是學到這個。你沒有看洪德銖說,你在急什麼?你在急什麼?你就是銅器店的一個做事的人,你為什麼在學絲綢?你為什麼在學這些東西呢?他說,我想趕快賺到錢。
我們在看這一段要注意,我們現在是在教書,他是在做生意,可是他會急,我們會不會急?對呀。所以洪德銖也在提醒我們,你在急什麼?你在急什麼?接著洪德銖跟他說了,你以為做生意就是賺錢嗎?是要賺取人心。不過他那個詞假如是我做翻譯,我就不會用「賺取人心」,我就會用「贏得人心」,取之社會,用之社會。所以很重要的,不能只看到事情要做到什麼程度,無形的人心才是最重要的。一個團體的向心力,那是最重要的財富。二人同心,其利都可以斷金;四個人見和同解,就可以把佛法弘傳到全世界。
不知道有沒有回答到妳的問題?
蘇居士:謝謝法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好,我們現在海外做一條龍也很熱烈,他們現在大分兩塊,一個叫課後班,一個叫全日制。有一些地區可以全日制的,那就整天大孩子住校,跟老師們住在一起,那就一天都在像傳統私塾一樣學。課後班,就是學校回來之後,家長配合,因為有疫情,所以老師現在都用網路給他們上課。目前是這樣。
好。謝謝!好,楊居士妳那邊還有問題嗎?
楊居士:法師,剛才的兩個問題已經獲得解答,不需要再請教了。謝謝法師!
成德法師:好。那是這個問問題的同修領悟性很高。大家有問題都不用客氣,可以探討。但其實能夠自己想通也挺好。我一般也會建議同修說,你比方說有問題了,你先靜下心,用老和尚的經教來思惟,有可能你就思惟通了;第二,假如還沒有思惟通,那你可以上網打一下關鍵字,看看老法師有沒有「佛學問答」有針對相同這個事的,那你找到了也可以解決;再來,也可以三五個志同道合的,都是依止同一個善知識的經教的,可以一起切磋,也有可能把問題就解決了;再不行,大家假如不嫌棄,信任成德,也可以再透過楊居士,我們再來探討;假如成德給你的回答,你不滿意,那成德再幫你請教老和尚。當然我們不能常常去勞煩他老人家,畢竟他年紀都九十五歲了,但是假如成德回答不滿意,你們不要悶在心裡,還是要表達出來,因為悶在心裡會得內傷,這樣不好。
王居士:接下來請問,還有哪位同修還有問的嗎?
王居士:可以看到嗎?
成德法師:可以。王居士,妳好!妳現在有兩個寶寶了,好好教啊。
王居士:是的是的。我沒有什麼問題,法師我剛剛太感觸了,我想說幾句。
成德法師:請說,請說。
王居士:本來剛剛乍進來的時候,我就一直想看一下老師,因為好多年沒有看到了,結果沒想到一進來的時候根本就看不到,我的手機上面,然後就只能聽聲音。我剛開始調整了幾下,然後我又擔心去調整去了,我就不能專心聽了,然後我就想著算了吧,我就放下吧,也許這就是破執著。然後剛好剛剛五點過的時候,有點事情,我就退出去了,沒想到現在一上來居然可以把大家的全貌都看到了,我真是太激動了!
成德法師:妳還在開車,不要太激動,慢慢開。
王居士:我在坐車。
成德法師:在坐車了,好,那就好,不是開車那還好。好的,不錯,妳在境界當中說,還是不要太執著,這是對的。
王居士:我平時就是很執著,所以我就隨時叫自己不要執著了。
成德法師:那剛剛妳看不到,可能是佛菩薩安排要提醒妳不要太執著,結果妳一不執著就看到了。
王居士:是的是的,我覺得應該是這樣子的!
成德法師:我剛好在應該差不多二十年前,二十一年前,我到了新加坡要去看老和尚。結果我一到,人家就說老和尚出國了。然後我在那裡要待十天,他說:「老和尚回來的時候是你第九天。」我說:「那還見得到。」結果第九天,老和尚一下飛機照理講就要到居士林了,我在居士林門口一直等,很激動。後來人家說:「怕老和尚太累,就今天不來了。然後明天老和尚一般不來居士林。」我心裡想,那見不到了。不過我當下,我就想起了一個故事,就是佛從忉利天講《地藏經》,講完了下到人間來,有一個比丘尼衝到最前面去,說她是第一個見到佛陀的。結果佛陀說,妳不是第一個見到的,是須菩提尊者,他才是第一個見到的。所以不能著相,衝到最前面去都不禮讓了,那反而是沒見到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以真正要見如來,真正見老和尚,依教奉行最重要。依教奉行,說不定常常可以在夢中見到老和尚。所以這個也是表法,須菩提尊者,包含這個比丘尼,可能都是跟佛陀一起來表演提醒我們的,不能太著相,一切隨緣,安住當下,「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閑邪存誠,有什麼分別執著趕快放。然後「信願念佛,求生淨土」。
已經成家的人一定要記住,同生極樂國,「但願人長久,唯有念彌陀,親眷永團聚,法界逍遙遊」。因為一家人不求生淨土,下輩子就不認識了,「善惡禍福,追命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下輩子就不同路了。因為念頭不一樣,言行不一樣,下輩子不可能到同一個地方去,就像我們根本不認識前世的親人了。所以只有一條路,共發願去極樂世界,那就生生世世的就跟著阿彌陀佛學習,跟著阿彌陀佛度眾生。所以我們這一世共同遇到老和尚的經教,我們都很珍惜,我們一起依教奉行,我們也一起同生極樂國。好,你們那裡該吃飯了,我不能再講了,我不能太執著了。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王居士: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大家校對的時候,成德有不妥的地方,你們都要指出來。這個下錯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所以大家不要客氣。然後家裡需要都要以家裡為重,不要執著,也不要執著,家裡本分盡好了,以後有的是機會。因為本分盡好了,以後家裡人就變護法;本分沒盡好,以後因緣就困難。考慮什麼事要考慮得深、考慮得遠,不要太糾結、不要太執著就好。
好,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