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如何建立修學的正知正見  成德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19/5/13  中國  檔名:55-120-0004

  諸位家人,大家早上吉祥,阿彌陀佛!

  印光祖師在他的教誨當中有強調,首先嚴持戒律,因為戒律是修學的基礎,修學的基礎,戒為無上菩提本;還有提到一個重點,菩提心是修學的主帥,那打仗不能沒有統帥,所以菩提心是主帥,那我們一提到菩提心,大家應該會很重視;那印祖講的第三個重點,真信切願是修學的先導,真信切願這個願力帶你去西方極樂世界,那這個菩提心是主帥,重要。

  我們念《勸發菩提心文》給我們很高度的一個提醒,「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那下面這個提醒就很重要了,「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那我們現在都在輪迴哦,所以很可能我們過去生修行最關鍵的是什麼?沒有發菩提心。那祖師這一段開顯,他馬上引了經中之王《華嚴經》的一段話,「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行善最後變什麼?魔業。這個話的分量相當重哦。佛門有一句話叫三世怨,修成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墮落。

  我們當前的社會大家就看得很清楚了,有財富的人、有權的人,他不懂得修行,淨拿著財富權力揮霍,甚至是作惡,所以一世把好幾世的福報花掉了,然後又造了無量無邊的罪業。那這個也是他雖然在享福當中,那他沒有發菩提心,「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那變成魔業了。那這裡是講,《華嚴經》這一段話不是說沒發,是什麼?發了以後還忘失掉了。所以《中庸》第一句話的提醒就很重要,「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所以菩提心就是道,不可須臾離也。

  所以我們時時要保持這個菩提心,用菩提心做一切事都是殊勝的功德。比方我們昨天去爬山,我們爬山要上坡吧?爬山有下坡吧?那《華嚴經》的「淨行品」裡面它就講了,「見昇高路」,我們爬坡嘛,「見昇高路,當願眾生」,那個當願眾生就是心包太虛。大家對「當願眾生」這一句話熟不熟悉?熟悉哦。「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這三個,三皈依的句子從哪裡出來的?就是《華嚴經》的「淨行品」。

  所以我們看到要上坡了,「見昇高路,當願眾生,永出三界,心無怯弱」,不要膽怯,勇敢的把它爬上去,心無怯弱。那我們時時知道要守住這顆菩提心,那爬山的時候也是在修積功德,我們起的心,就是當願眾生都能「永出三界,心無怯弱」。昨天芮學長說之前她還不敢發心,昨天她鼓起勇氣發心了,這叫心無怯弱。

  另外一句又講道,「見趣下路」,趣下路就是下坡了,「當願眾生,其心謙下,長佛善根」。要往下,就提醒我們要謙卑,其心謙下,增長佛的善根。那佛最重要的善根是什麼?平等心是佛最重要的善根。我們說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有引業,引我們到十法界。到佛法界最重要的什麼?平等心。大家聽過這一段教誨沒有?成佛最重要的是平等心,師長老人家有常講。那我們聽完了,我們人生變化了沒有?這個要勘驗,我們學了以後我們自己有沒有變化?那一勘驗,我們才知道我們有沒有解行相應。

  我們不能學成黃世仁的母親,是吧?大家看過「白毛女」嗎?這邊有比較年輕的人可能沒看過「白毛女」,我也沒看過啦。我是剛好聽黃念祖老居士說,「白毛女」這個片子裡面有一個人是黃世仁的母親,是不是?她進了佛堂很虔誠,是吧?出了佛堂啥都幹,是吧?我們不能變成這樣。包含我們說你讀了《論語》,氣質要什麼?能改變啊。你不能讀了《論語》讀了一年、兩年了,氣質都沒有變,那這個又白學了。所以這個都屬於我們要勘驗的部分。

  好,所以我們聽了師長老人家說平等心是佛法界的引業,那我們這一生要去哪裡?極樂世界,那是佛法界。你每天都想著要去,用心都是用高下傲慢心,去得了嗎?那就跟我們的目標背道而馳。所以其實這一段開示,平等心是佛法界的引業,我們一聽應該:我要常保平等心。當平等心一失去了,那我們要警覺自己,我要去搞輪迴了,我是要去成佛的,不是要搞輪迴的,馬上這個心就調整過來。

  那師長老人家在「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他老人家有一段開示,剛好在開解這個平等心。師長老人家說:我念阿彌陀佛,跟大家不一樣,在我的心目當中一切眾生都是阿彌陀佛,我對一切眾生的供養跟對阿彌陀佛絕對沒有兩樣。大家聽過這一段話沒有?那假如隨文入觀,這一段話他真聽進去了,放在心上了,他再看每一個人一不一樣?不一樣啊。看每一個人都是什麼?都是阿彌陀佛。

  所以師父有一段話很有味道,師父說當你看一切人都是佛,恭喜你,你成佛了!當我們看別人這個不對那個不對,那不是恭喜我們,那我們不是成佛,我們都在搞輪迴業了。

  所以師長老人家這些教誨,我們每一句用心體悟,都有大的受用,甚至於當下人生就改變了。心境改變了,一切人事境緣也會跟著變,因為依報隨著正報轉,所以境界沒有辦法轉,我們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一定要回到這顆心。

  那我們剛剛強調菩提心的重要。那我們也聽了師長老人家這麼多的課,事實上老人家有大智慧,洞察這個世間的問題,而且提出解救的理念、方法,有智慧就在這裡展現出來。

  陳弘謀先生他有講,「必做世間不可少之人」,我要做世間最不能少的人,「必為世人不能做之事」,世間人不願意做的我去做。那這個世間現在最缺的是什麼人?佛陀他連國王都不幹了,他去當一個多元文化教育的義務工作者,那這個表法不是也給我們的人生一個啟示跟思考嗎?那這個世間現在最重要的事是什麼?而且很現實的情況是,最重要的事很少人去做。你看老人家現在做跟這些大使們介紹中華傳統文化,這件事重不重要?重要。可是他老人家九十三歲了還這麼奔波,那代表最重要的事還是很缺乏人去承擔。所以我們去承擔這些最重要、最急的事,這個就是菩提心的落實。

  那諸位學長,師長老人家這麼多救世的理念,我們能不能每一樣都做,不可能吧?有可能我們契入法身大士,是有可能的,那就像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那依我們現在的能力,我們得要有理智,我們不可能一下變觀世音菩薩。

  所以理智的話,那我們面對因緣也不能打腫臉充胖子,這個時候要記住八個字,是我們弘一大師《晚晴集》裡面《格言別錄》的教誨,要「度德量力,審勢擇人」。我們自己有沒有經驗,就是你很熱忱、很激動,答應別人事,結果做到一半,就覺得好像做不下去了,退也退不回來,挺難過的。那這個時候,過去煩惱,我過去怎麼答應了?現在煩惱,現在該怎麼辦?未來煩惱,哎呀,我怎麼活呢?你看一個決策不對了就麻煩了。你看《弟子規》很重要,「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所以這八個字在《格言別錄》當中特別強調,請問大家量力而為這句成語讀過沒有?用上沒有?其實我們身上的寶多不多?多啊,你得拿出來用。你看觀音菩薩,不是很多手,是吧?然後你看他每一個手都有一個法寶,有沒有?得用。

  「度德量力,審勢擇人」,度德量力是對內,我們自己的狀況要分析清楚,其實這些分析都不外什麼?分析我們條件具不具足?這個就是萬法因緣生,緣就是條件。你很發心,可是你得要有能力,你得要有智慧,你得要有外在的這些助緣。包含「審勢」,很熱心,但是不了解現在國家的法令狀況、形勢,可能好心都把事給壞了。

  曾經我們還回到后稷的故鄉陝西楊凌,說到這裡要認一些親戚,后稷是周朝的始祖,因為自我介紹的時候聽到不少人說,我是武王、文王、后稷的後代,那成德也是文王的後代,所以要認一下親戚。那當然更重要的,我們要互相共勉,不能給祖宗丟臉,要努力。當時候我回去挺興奮的,回到自己的始祖后稷的故鄉楊陵。結果我們要講五天的傳統文化,還沒講,第一天會場門一打開來了很多人,陝西人很熱情又很憨厚,很踴躍。結果有出家人也來了,穿著出家的衣服都進來聽,那個公安一看到,緊張了,他也不了解我們要講什麼,我們是講傳統文化,可是他一看到出家人,佛教,馬上我們課就講不成了。然後當時候還說擔心我被抓,很緊張,趕快派車給我送回去。我也經歷過一些很驚險,有時候這個驚險是自己製造的,沒那麼嚴重。

  我也遇到一位同仁,有人就毀謗他,甚至還要告他。我說那這個很嚴重啊,他說沒關係啊,被抓進去了,念佛就求生淨土嘛,他的境界很高,什麼都是好境界,他都沒有罣礙。那你看他沒有審勢,沒有了解國家法令,你談文化談教育,但是一牽扯到宗教的時候,那很可能人家相關部門就緊張了,這沒有審勢。那當然我們十幾年前的形勢跟現在不一樣,現在就可以放得開好好去做,當然我們佛弟子一定要不犯國制,一定要守國家的法令。

  那再來是「擇人」,你要選擇好的合作夥伴,要見和同解,甚至於這個因緣是你派去的人,這個重不重要?派去的人去負責一件事,假如他有問題,這一方的因緣統統被影響。請問大家,成德有沒有因果責任?有吧?所以有時候一些同修就跟成德說,你們可不可以派一個人來?那成德都說派不出人,因為最起碼,七個及時要做到,才能派出去吧?七個及時做不到的話,派出去會怎麼樣?鐵定會有人際關係的問題產生,大家相不相信?相信吧,對呀。一次沒關係,兩次,慢慢那個人與人的熱情就過去了,接著就是他怎麼連這個都不懂啊?還說這個是廬江的人,那就麻煩了。所以成德自己也不能派出去,因為七個及時也做不好。

  所以當時候老法師給成德說,派一個人到漢學院去做訓導主任。那成德也是想,很用力想想,想到最後那只能推薦李老師去,因為李老師七個及時那真是做到了。成德跟李老師在海口認識,這十六年她沒有一件事自作主張,你說三個月、六個月沒有一件不容易,她確實是十六年沒有一次自作主張過,其實她的管理能力的天分那比成德高多了。大家學佛不能迷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為什麼成德現在跟大家談這個很有體悟,因為之前太多慘痛的經驗,因為當時候到廬江去,我們同仁也有三百號人,有的都搞企業搞得滿成功的。可是他們到了廬江去,又聽我講課,他們就把我看得很高、看的很神了。因為他們聽我講課,就會覺得蔡老師什麼都知道。因為他們說:我昨天發生了一件事,腦子裡一直在轉那個事,結果老師一上台就講了,有他心通。一個兩個三個傳傳傳,傳到最後整個中心就是:蔡老師什麼都知道。那個有社會經驗、管理經驗的人,他們都有這個認知之後,你們知道武俠小說裡面有一個自廢武功,我們這些同仁就自廢武功,因為蔡老師什麼都知道。

  所以大家要了解,領導人心偏了會影響下面的人;下面的人心偏了也會影響領導人,互相影響。所以下面的人心偏了,領導會死得很慘;領導的心偏了,下面的人也會很慘。要君臣一體,這是休戚與共,非常重要。所以後來中心有一些情況發生了,我說你們怎麼都沒有給我講?他們說你什麼都知道。後來我跟他們說我什麼都不知道。所以你要下決策的時候,沒有充分的這些情況上來,你怎麼下?

  所以後來,跟師父比較近,又跟師父一起幹事兒,發現我們很多同修也都說師父什麼都知道,該反映的都沒反映,決策又是師父下,最後很嚴重了,師父說沒有人給我講啊。最後黑鍋誰背?對啊。所以我常說師父很多障礙,不單是說人家有什麼嫉妒,那個還是比較少的,最重要是什麼?我們自己學生做出來,讓別人不了解,甚至於讓政府都覺得怎麼搞成這樣?然後一說,都是老法師的學生,就麻煩了。

  障礙不在外面,佛陀那個時候,阿難不是做了七個夢嗎?有一個夢就是日月星都隕落了,就是代表佛陀要滅度了。其中一個夢他就是夢到有一隻獅子死了,任何動物都怕牠,不敢接近,結果只有牠身上的獅子蟲在吃牠的肉,「獅子蟲還食獅子肉」。所以佛法是正法,外道是破不了的。誰能破正法?是我們自己佛弟子才能破壞得了正法,獅子蟲吃獅子肉啊。所以你看孟子也是講的透徹,「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我們現在學聖教要具慧眼去看事情,而且隨時要看到根本,我們不看根本都是看外在的緣,沒有看到真正的因所在。

  所以我們上下要一心表好法,不然我們這麼多人發的都是為往聖繼絕學,最後我們沒有做好榜樣,還做壞榜樣,那情何以堪。甚至於我們的因緣都會影響大眾對師長老人家的信心、對傳統文化的信心,這責任重大。所以我們要把正法、把眾生擺在第一位,不能把自己面子擺在第一位。

  所以你看當時候孟子去勸那個好像是哪一個國君,那他的那些臣子說,你怎麼這麼不尊重我的國君?孟子說,我是最尊重國君的,我跟他講的話,都是為了讓他做聖王,這是真正的尊重。你們都是只是討好他,事實上你們是拉他下水,毀了他,讓他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所以什麼是真正的愛,什麼是真正的敬,那不能只看這些表相的東西。

  所以你看我們魏徵大人,你說他不尊敬太宗皇帝嗎?他是最尊重的,他在朝廷之上等於是當面勸諫,不畏龍顏,可是當魏大人離開這個朝堂的時候,他會不會再講太宗一句不好?絕對不會。太宗是代表國家,他出去了講太宗不好,影響所有的百姓人民對太宗、對國家的信心。所以國如是,一個團體亦如是。大家關起門來開會了,爭得面紅耳赤都沒關係,為什麼?對事不對人,我們是為大局,為公事著想。

  所以《孔子家語》有一句話很有味道,「君子於為義之上相疾也」,為了道義角度不同可以爭得面紅耳赤。「退而相愛」,爭完了,會議一開完了,出去英雄惜英雄,因為知道他對事不對人,都講真話,退而相愛。所以開會的時候一定要把真實的狀況都講出來,我們才能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就進步了。所以開會是愈開愈有經驗,愈開愈有智慧,不能愈開愈誤會。但是討論完了,出去絕對不講團體一個不好。現在麻煩了,會議的時候都不講,出去的時候拼命講,那就完蛋了。一出去一講團體不好,殺傷力最大,為什麼?一個團體最無形的重要力量就是信任。孔子那一句話擲地有聲,「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你看起來這個國家好像都很有錢,只要他人民信心失去了,這個國家可以在一夕之間就垮掉了,這些例子都是有的。

  所以當時候成德分享這一些感悟,都是因為自己以前錯得太離譜了,所以也供養大家,走這一條弘法利生的路。當然很慚愧、很懺悔,但是要更積極去面對。就像我們佛門的一位高僧,天親菩薩,他以前學小乘,是不是?然後毀謗大乘,後來他知道大乘殊勝了,拿起刀就要把自己的舌頭割掉,你看那種懺悔的勇猛。他的哥哥說你以前用舌頭毀謗大乘,你何不現在用舌頭來讚歎大乘,所以他是高僧裡面作論註解大乘佛經最多的高僧,作了五百部論。所以我們看到祖師的榜樣,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你從前所有的錯有沒有價值?有啊,一轉過來,悲憤變力量、危機變轉機、煩惱變菩提,錯誤的經驗變成普賢的廣修供養。

  所以佛門強調的就是你會不會轉念?一轉「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成德講到這裡你們應該是充滿笑容,那這樣代表剛剛我講的話你們有接受,不然我在這裡,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然後你們……成德也有點搞不清楚狀況,還是你們聽到這一句的時候心裡面突然浮現哪一件事,是嗎?卡住了。假如你願意的話就把那個卡住的可不可以寫下來,傳上來我們再切磋切磋,交流交流。

  那再說回來,後來我就跟他們說,我什麼都不知道。他們就說,可是怎麼每一次我們私底下發生什麼事還是討論什麼事,你一上去就講了,所以我們都覺得你都知道啊。後來我就跟他們說,我說講課哪一堂課不是講,不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哪一件事不是跟這個有關?那每一堂課都不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那你的事不是「哎呦,怎麼講到我了」?對啊,哪有可能講不到?再講的更根本一點,哪一堂課不是講真心跟妄心?那我們發生的事哪有離開真心跟妄心的,怎麼講一定都會講到的嘛,所以大家不要迷信。這個迷信,我們學佛是要當個明白人,不能學佛了最後搞迷信,那還得了,那不是跟我們學佛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馳!所以我們學佛要有自知之明。

  為什麼那一天我們孔學長,他不是聽到我們周學長講的,對老師不能懷疑,要守三個條件。最後孔學長也很有善根,人家都沒有懷疑,他就反省自己。成德一聽馬上,這個心境對真正修行過來人是正確的,我們守三個條件,這個對師父是正確的,因為我們有一個問題就牽扯這個問題了。

  所以跟大家講到,修學的態度,老實聽話真幹。這個老實第一條就是守三個條件,師承。師長講到,學佛學傳統文化最重要的是師承,這句話大家有沒有記住?師長老人家的根性這麼好,成德是遠遠比不上,老人家這樣的根性都要守這三個條件才能成就,請問我們守不守?好,我沒有逼你們哦,你們不要回去說我逼你們守三個條件,不行,逼人就是攀緣,攀緣就造業了。那很多人可能一說守三條,煩惱來了,我又不在師父身邊,你看人要有煩惱容不容易?所以為什麼我們都要先講學習的心態,很多的煩惱都是從心態不對了延伸出來的,心態對的人,他都會有很好的思惟,很多情況他是自己想通的。

  那比方我們學習裡面有跟大家有講到,「不曰」就是說要主動,「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遇到什麼事情不想著該怎麼辦,主動去思惟、主動去解決問題,他沒有這個態度的話,那孔子說那我也拿他沒辦法。有沒有大家在這裡住了兩個禮拜了:哎呀,關在這裡呀,都不能運動,我這麼喜歡運動都不能運動。我們這個世間不是西方極樂世界,是吧?西方極樂世界什麼都好,「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那個是佛土,我們現在是在業報的國土娑婆界。有沒有感覺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因為我們的福報有限,罪業太重,所以很多事不能圓滿,不能說條件都具足。

  請問假如我們現在說:我做事的態度,就是百分之百的條件都具足了我才幹。那成德可能會覺得你可能一件事都不會幹。假如說百分之百的條件都到位了才幹,英國漢學院幹了沒有?那我們就不會見面了,這些緣就不會延伸出來。那大家想想英國漢學院當時候的條件,我看才百分之多少?可能百分之五十都不到。那老人家是主帥,幹!這個時候主帥喊幹,幹不幹?幹啊,但是你會愈幹慢慢就會愈明白主帥為什麼幹。所以有時候師長要幹的事,你能理解,有些能理解有些不能理解。當然有因緣你要請示,要把你的考慮反映,反映了,師長老人家知道,但還是要幹,那你就幹,因為老人家看的深度、長遠性不一樣。

  我就再拉回來今天大家看的《太上感應篇》,老人家提到韓鍈館長給他護法,是吧?首先是提到,老人家在佛寺被趕出來了,好事還是壞事?你們的境界挺高的,被趕出來都當好事。你看你們聽到這裡的時候,有沒有想到昨天「醫道」的哪一幕啊?他來不及進考場了,被關起來,人家關起來他進不去了。所以你看老人家他沒有當壞事,因為他的信念裡面,任何境界都是佛菩薩的安排,所以心對的人就因對了,因對了,緣是不好的緣,果還是好的。而且這個好啊,好到殊勝無比,被趕出來,現在到聯合國去上班,破了金氏世界紀錄,九十三歲還上班。

  其中有一個也門的大使,他說,他好像是兩年前還是三年前,他說我們在做準備,做什麼準備呢?給淨空老法師在聯合國過一百歲的生日。他是在大會的時候講的,我當時候非常感動,我說這個大使是佛菩薩的化身,為什麼?他的普賢行做的可到位了,他在做什麼?請佛住世。你看他說過一百歲的生日,那師父要滿眾生的願,人家外國人都這麼請了,老人家怎麼可能不滿呢?包含,大家要了解,有感有應,「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只要這一個是真發心的年輕人跟師父真有緣,老人家不會走的。所以佛法你真正沒有懷疑了,你的擔憂就不見了,所以老人家常講說理得心安,還有真想學的,真心想學的,哪有佛菩薩不教的?不可能。

  可是說到這裡,那李炳南老師幹嘛走?那我還要反問你,那佛陀幹嘛走?留也是慈悲,走也是慈悲,佛法是不二法門。走為什麼慈悲?警醒眾生要有無常觀,假如佛陀就說我的壽命是三千歲,每一個人還在吃香的喝辣的,明天再去,「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這麼一示現,你看誰證果了?阿難證果了。阿難就有一個念頭沒放下,我的堂哥是佛陀。所以我昨天也有勸請幾位學長,不要跟在後面幹,要怎麼樣?站到前面去分憂解勞,一個人還有一個念頭,我的領導可厲害了,你的依賴心那個念頭就出來了,你的潛能智慧上不去啊。

  你要時時想著我要替師父老人家分憂解勞,告訴大家你很快就接任務了,我這個都不是亂講的。那時候成德在海口的時候,師長老人家講,「哪個年輕人發心,我老人家給他磕頭」。當時候成德沒時間聽啊,那時候在海口,然後是我們一個同仁才十幾歲,他不聽經,我說你幫我聽一下,你聽到什麼重點給我講。剛好在吃飯他給我講。當時候成德是覺得讓自己的師父講這樣的話,自己是學生無地自容,就發了一個念頭,要分憂。念頭一起來就開始跑了,深圳、北京、汕頭、溫州、廈門就開始走,走到最後國內還不夠,馬來西亞、印尼,就開始飛了。感應可快了,有多快?同時。

  你說「我發了,怎麼還沒有?」因為我們的能力、智慧、德行不夠,一給我們派任務,添亂了。然後幹不下去了坐在地上:我不玩了我不玩了,我不幹了我不幹了。那佛菩薩不是很無奈嗎?佛菩薩那麼慈悲,他看你那麼難過,他也很心痛啊。可是你幹到一半又進也進不了,退也退不了,那誰來收拾?佛菩薩來收拾,師父上人來收拾。但是師父上人有智慧,佛菩薩有智慧,我們能力還不夠,他不會派任務給我們。能力夠了,你不出來都不行,除非你不是真發心,因為全面都是缺人,沒有一個重要的因緣不缺人的。所以我們很多工作人員他們都幹得很晚、很辛苦,人手都是比較不夠的。

  所以剛剛問大家一個問題,師長老人家的智慧洞察,救世的這些理念跟因緣,我們發心做哪一個?那大家發了願之後,不要每天在那裡想:怎麼還沒來派我任務,怎麼還沒來派我任務,這樣變成打煩惱哦。

  有一個禪師他開悟了,人家就問他,你開悟以前是怎麼修行的?他說我是挑水,砍柴,煮飯。那你開悟以後又怎麼修行的呢?我還是砍柴,挑水,煮飯。那問的人說,那不是一樣嗎?他說不一樣。還沒開悟,修學還沒得力以前,挑水的時候想著要砍柴,砍柴的時候想著要煮飯;那後來慢慢慢慢體悟到了,應該怎麼修啊?挑水的時候挑水,砍柴的時候砍柴,煮飯的時候煮飯,最後這麼修了就開悟了,開悟後當然還是這麼修。這個故事挺有意境的。

  我們再引一句禪宗的話,「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會修的人安住當下,穿衣吃飯都是用功。那假如我們現在發願了,又一直在想怎麼沒有給我接任務了?這叫未來妄想。發了願就要相信佛菩薩是法界身,佛菩薩在哪裡?佛菩薩在哪?法界身是什麼概念?無處不在。整個宇宙都是他的身,叫法身。對啊,做個比喻,整個宇宙是一個身體,那他已經證入這個境界了,你拉他一根頭髮他知不知道?你拉他一根汗毛他知不知道?對啊,所以感應,你發的念,你的菩提心是感,佛菩薩鐵定有應;但是已經發了沒有感,那就是因緣還沒到或者我們的能力還不夠,趕緊安住當下,好好扎根,提升自己。

  我們有一位學員,他第一屆就過了,結果他考雅思考了好幾次。他那一次上課,我們一些同仁也在,那上課是全班最用功的,坐在第一排,非常專注、用功。好幾位學長當時候的因緣都在,他的什麼心開了呢?對師父的孝心開了,他哭得非常厲害,尤其是唱那一首「師讚」,他特別觸動,因為他十幾歲在新加坡跟著師父,緣很好,師父也是手把手教他。後來還介紹他去拜徐醒民老師學儒學,很用心栽培他。後來在那課程當中,他整個孝心發出來了,考雅思的過程又回到家侍奉他的好像是奶奶,還有他的父母,孝心整個都發出來了。考了很多次,最後考上了。正準備要去漢學院,師父說你別去了,來當我的祕書,他當場就放下了。所以你看,馬上接任務。他的根基夠了,心境夠了,馬上就接任務了。那英國漢學院去不去?再幹個幾年就去英國漢學院教書啦,還是會去的,有緣就會去了。

  我們也有學長英國漢學院沒讀成,後來也是去了英國漢學院教書,每個人的緣不同,但是最重要的因為他願心沒有退。他沒去漢學院,佛菩薩還是安排他鍛鍊,最後他鍊出金鐘罩、鐵布衫,沒有罩門,他就可以去扛任務。有罩門不行,比方說特別喜歡人家稱讚,去接任務麻煩,人家幾句話就把你給買了。

  師父老人家的行誼,我們懂得觀察,太多太多學處了。什麼緣你要進,什麼緣你要退,他會清清楚楚。師父發了出家的願,著不著急?一點都不著急,因為章嘉大師教導他,你學釋迦牟尼佛,你自己不用操心。出家,人家來找你,你不用找人家。你去找人家,人家不同意,你還生煩惱。這一段大家聽過沒有?對啊,所以很多人都來問我,我想出家,好不好?我都覺得師父這一段話他沒聽明白,師父出家這麼好的榜樣他都不學,然後想出家的念頭想了好幾年,都變煩惱。

  那我講這裡,你說我又沒有要出家,所以要用心去領悟這些事中的道理,這個理是不分各行各業的,所以為什麼聞一知十,就用心去領悟道理,一通就百通。告訴大家佛門是最不分別,不執著的。《維摩詰經》裡面就講了,發菩提心即是出家,這叫心出身不出。在家人發了菩提心,實質上也是出家,所以你說佛門不都在破我們的執著。有出家的釋迦牟尼佛,還有在家的維摩詰居士,你看這表演多圓滿!文殊菩薩見到維摩詰居士也要什麼?頂禮三拜,右繞三匝。因為佛門是師道,達者為師。所以維摩詰居士那些開示很多都是破我們的著相的。所以師長老人家他發心了,他沒煩惱,佛菩薩安排,人家請他九次出家,最後去請教李老師,「他真的很誠心」,最後就出家了。你看師父在進退當中他很清楚。告訴大家請師父出家的是福州人,所以福州人挺會修福報的,這個實在挺不能嫉妒,要讚歎。你看這個福報大不大?大的不得了啊。再來,阿彌陀佛大飯店也在福州立起來,這個福報也被福州人修去了,我們要乘勝追擊,要學到要趕快修這些大福報。

  再來,我們再回到剛剛師父講到,他在景美圖書館,我私底下了解到,師父很多出家、在家弟子,在景美圖書館呆不下去,離開的超過一半都不止,看不懂師父在做什麼,甚至還有的學生覺得師父懦弱,他就沒信心了,就離開了。一個人這一生的成就最大的關鍵在善知識,就是他依止的老師。所以我們密宗強調三根本,黃念祖老居士在《報恩談》第三十一拜,「一心觀禮,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十方護法菩薩,金剛、梵、天、龍神,聖賢等眾」,因為這是拜護法,是事業的根本。

  老人家還有一句話,「護法的功德大過弘法」,大家聽過沒有?為什麼?因為沒有護法,弘法發揮不了,你再有能力沒辦法弘法利生。再來,護法的難度高還是弘法?護法。那弘法的人每天上台下台,護法人面對的人事多麼的紛雜,那難度太高了,他還能一直護下去,那個沒有真正為佛法為眾生的心是辦不到的,所以護法功德大過弘法。

  那我們這個時代跟以前不一樣了,以前的時代誰做護法?退下來的老和尚做護法,他有弘法的經驗,他就不會行政干擾教學。現在學校裡面最大的問題,其中一個就是什麼?這個教學的人很用心要教,行政的人:明天給我編個短劇,要表演;明天什麼上面的人要來,趕快給我安排一個什麼;那個什麼作業簿什麼趕快給我準備,趕出來。趕出來的東西是不是真的?那我們在教小孩子幹什麼?教他應付上面的。

  所以你看《禮記‧學記》裡面有沒有講,「未卜禘不視學」,好像是春秋,就是一年當中就是兩個時間點他才來,上級領導再來考察教學,讓這個教學的人有充分的時間在他規畫的教學計畫裡面去落實,你常常來檢查就把他的整個計畫都打亂了,所以你看我們古人都很有智慧的。問題是現在教學的人也不學《禮記‧學記》,官員也不學《禮記‧學記》的話,大家就沒有共識了。

  那護法在我們這個時代不是退下來的人做,是發心的人做。所以做護法挑戰也很大,因為發心的人也還在學,他面對這些人事境緣那麼複雜,他也要高度警覺,「我不能用習氣來做事情」。那我們今天要去挑一個護法,他要完全了解教理,然後又很有行政能力,去哪裡找?也很有難度吧。所以您看師長老人家在那個時代,為什麼韓館長對他有一些態度不好,他都完全不放在心上,甚至只有念韓館長的恩,因為老人家都抓那個最重要的重點。

  我們這個世間福報都不足,哪有方方面面條件都具足的事情讓我們做,抓那個最重要的事:就是只要不讓我離開講台,眾生就能得利益。長期講經慢慢弘護的人才不就聽出來、不就發掘出來了嗎?可是你因為哪個態度不好,哪個條件不具足就卡在那裡,這個緣不就發展不下去了嗎?所以有時候老人在表演忍辱,有時候我們不見得看得明白。所以老人家那時候沒有修忍辱,我們今天怎麼學佛?老人家這一忍成就了多少法緣?上億人都不止啊。

  所以剛剛講到有一個問題,「錯了也要聽」,這個依義不依語,就是要完全信任我們依止的老師,因為他是過來人。所以李炳南老師開那三個條件,開出來的人他已經是什麼人?過來人。不是過來人敢開這三個條件?再來,修行的人責任心都很重,當這個學生答應的時候,反而是他要扛起對這個學生的負責,一定要成就他才行,那處處的善巧方便。你看看師父一個表情不對,李炳老就把他叫到房間去了,有沒有?看他表情不對,一定有什麼看不懂了,叫過來,你是不是因為我對同學們的態度不對,你有疑惑?結果師父就跟他說了。對緣成熟的怎麼樣?有打有罵。那些一提醒他,他就會記恨的,那不可能跟他結怨,那個就跟他保持好關係,他願意來親近,他的善根也會慢慢增長。所以你看李老那過來人,洞察機先,因為他已經過來人,他知道怎麼護人。所以這一個「錯了也要聽」,它的理就是完全的信任,不能懷疑善知識。

  剛剛跟大家講三個根本:第一個,事業的根本是護法;第二個,成就的根本在密宗講本尊,念佛人的本尊就是阿彌陀佛,所以你念阿彌陀佛你就是做阿彌陀佛,所以成就的根本就是你念的那一句佛,你修持的那一尊菩薩,那就是我們修學成就的根本;第三是加持的根本,就是上師,就是你依止的善知識。我們有學長他們學密,他們的上師就是他們加持的根本。而且他們的上師也是非常了不起,他們的表法都是我們佛門興盛的景象出現,他讓他們的弟子來響應漢學的復興,就讓成德想到一句佛門的話:「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

  而且大家要知道密宗是佛門的高級班,禪宗、密宗都是高級班。所以高級班必須有基礎,所以密教它首先要學顯教,十二年的經教,打好基礎。其實這個都跟佛陀教的是完全相應,「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所以扎基礎的。所以他們的上師也都看到,這師長老人家他講經說法都六十年了,佛門這些經教講的都很透徹,所以也都讓他的學子來扎好這個顯教的根基。所以有時候我們當弟子不一定看得懂,但是我們信任了,慢慢走就愈看愈懂了。

  密宗有一個公案,密勒日巴尊者,這個是密宗修學很高的。你們聽過密勒日熱巴尊者嗎?那個修學也是很不簡單。他也是小時候被人家欺負,後來學了一些邪法,就把那些當初欺負他的人殺了不少,造了這些很重的業。後來他知道了,他要修行,就去親近他密宗的上師。結果他的上師對他太苛刻了,讓他背石頭、蓋房子,那個石頭都是這麼大一塊的石頭,那他全身都是傷痕。一件接著一件統統都是不可理喻的事情,他都忍住,就做做做,結果做到第九件做完,還有一件,他的師母看不下去了,就第十件,他的師母出面,他就沒做成。

  所以講到這裡有沒有想到哪一句成語?「不可以有」,女學長妳配合一下,妳們講出來我壓力比較不會那麼大,「不可以有婦人之仁」。妳們不要這麼緊張嘛,我們已經強調依義不依語,意思就是說不能情執做主。「復有眾生,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現在的男人情執也挺重的,一定要講這句話,人家心才能平。以後台上要記住這一點,只要講到女人的問題,最後一定要補一句男人的問題,出言要順人心。

  後來他這個上師就說了,他說因為他造的孽太重了,我叫他做的這些事都是把他業障給懺掉,所以妳這麼一做,他就還有一部分的業障懺不了。

  所以成德講這個公案,也就是說我們在依止善知識,比方說我們依止師父上人,守這三個條件,那我剛剛說有人煩惱起來了:我又不在師長身邊。寧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所以這個世間你要懂得去解決問題,我們要去做這件事一個決心就做了,要不做它想一千一萬個理由都有了。所以剛剛跟大家舉了,我們在這裡,關起來好不好?不拿手機好不好?哇,現在覺得不想把它要回來了吧?心清淨不少吧?對啊。好啊,好中有沒有不好?當然有不足,就不能像天安門這樣去散步跑步,是不是?沒有那麼大空間,又出不去,禮拜天才能放出去。這個就是我們所存在的情況。

  你今天到一個團體去,告訴大家,挑毛病,very easy(很容易),怎麼可能沒毛病?去西方極樂世界才沒毛病,大家都還在修行。但你要看到他最可貴的在哪裡,一挑毛病,再好的緣你跟他都沒緣。所以處事最重要的那一份存心,孔子說「君子義以為質」,君子最重要的本質是什麼?道義。「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每一句再開解來都很有味道。但是它第一句義以為質,什麼是義?義就是應該的。

  義跟利是對立的,是吧?所以義就是不講利,不講自私自利。可能我講到這裡,他說,「那我在這個團體裡,我在某某淨宗學會上班,我有領薪水」,領薪水就是利啊?那也太著相了吧?他來全心全意護持淨宗學會,義啊;淨宗學會盡心盡力把他的家庭生活照顧好,義啊。哪那麼著相?一著相了去做義工沒領薪水,看到領薪水的就高一截:「領薪水的。」完了,所以有沒有功德?並無功德。你心用錯了,哪有功德可言?所以五度如盲,般若為導,般若是眼睛,五度如盲,有了般若那五度才叫波羅蜜,只要一著相前五度統統都是修福報而已,統統都是修三世怨。所以什麼是般若?不著相就是般若。

  所以再講到剛剛說的,事情都不是圓滿的,那我們既然是義,不講條件,今天有緣到了這個團體,「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這兩句話熟不熟悉?師長老人家,「四千五百年,老祖宗是怎麼教導後裔的」,那個立身、處事、接物,處事不就這一句嗎?這一句告訴我們什麼?處事只有「正其誼」,誼就是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所以面對任何事業、因緣,只有什麼?道義。沒有什麼?利,功利。一講功利就不在道義當中了,這一句話要不要受持?這一句話一受持,保證你煩惱沒了。我們很多煩惱來自於什麼?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這個條件怎麼?這個制度怎麼可以這樣?這個什麼怎麼可以這樣?他們都修多少年了,怎麼可以這樣?一堆都挑出來了。義的人不是這樣的,義的人,有緣了怎麼利益對方,怎麼讓這個團體愈來愈好,義,他沒其他的念頭。

  所以為什麼說修行人是愈修愈簡單,不是愈修愈複雜。愈修愈簡單,簡單到最後只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愈修愈謙卑,修到最後只有「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愈修愈慚愧,好事向別人,壞事向自己,事情出問題了,責任自己扛,好事成功了,功勞都是別人,隨喜他人。這是一位已經在西方的圓瑛法師,他的法語。成德當時候看到,覺得這個心法太可貴了,可以拿來讓我們在修行的當中,勘驗我們走對了,還是走不對了。所以這個是心態對了,真的心裡面都是正能量、都是正念,不會煩惱。

  那剛剛是講到護法不容易,團體現在弘法,弘護正法都不容易。我們再拉回來,我們親近善知識,假如這個事你覺得是錯,你覺得他是錯,你可以請教;但是假如善知識跟你說,你先做再說,那這個時候你不理解你就跟著做,有時候不給你講,怕把你的悟門給堵住了,可能都有他的考慮、用意在。所以你看師父他守那三個條件,老人家有沒有說為什麼叫他守?沒有啊。為什麼不問為什麼?為什麼不講?李炳南老師為什麼不跟他講為什麼這麼做,很有味道!你看那個鍋漏匠的成就高不高?高。為什麼他高?連問都不問。他那個信很深,問的人信有可能就沒那麼深。要講有可能,不要說信沒那麼深,很多人就內傷了,出言要順人心,很可能就沒那麼深。

  所以佛門有一句話叫愚不可及,那個不是真的笨,那不是愚痴,他那個愚是什麼?老實到別人做不到。你看海賢老法師不是也老實到別人做不到嗎?「你就一直念下去」,他就老老實實就念也沒問,他有沒有問他的老師,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沒問。鍋漏匠也沒問。就是因為沒有告訴他為什麼,才能測得出這個學生老實到啥程度。

  我又講破了。以後人家問你們,沒問題沒問題沒問題。這個有些事到底該講不該講,我現在還在拿捏當中,我剛剛有沒有說什麼?我什麼都沒說,你們也什麼都沒聽,我是說而無說,你們是聽而無聽。當然成德說完了,你們真的是什麼都沒聽到,那個意思是你聽完領納了,而不是硬記在心上。所以說實在的,比方說老師問我們一個問題,現在要想哪一句回應呢?那已經不是我們的東西了,你應的東西隨問隨答,那才是你學到的。

  那當然,成德拙見供養給大家,聽完其實大家領會那個道理,那個心境到位你就知道怎麼應對了。你可不能又去遇到師父的時候,還在想我是怎麼講的,這個招數要出哪一招,就麻煩了。那我就「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所以你們就知道我殺了不少伯仁,所以現在都吃不胖是結果,原因是有些話講過了,把人家的悟門給堵住了。好,你不理解做了再說。

  第二種狀況,就是說這一件事你不理解,你也沒有判斷,你只是覺得好像不是很妥,這個時候你先做了;第二,你判斷是錯,你很有把握是錯,可是老師說你就幹吧,這個時候幹不幹?無傷大雅,幹,是吧?對啊。請問你現在跟了一個領導,有一件事依你的經驗很有把握這樣是錯,然後他說就這麼做,然後你就跟他搞到半夜三更還沒睡覺。最後隔天兩個人都昏倒,那這樣沒智慧。這個時候該恆順要恆順,甚至於有時候現在勸領導可不好勸,因為領導也還在學,你那個應對分寸的拿捏,《論語》裡面也有教,「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你勸他要善巧,然後勸三次了,不聽了不能再硬勸了。那這個時候假如那個錯很嚴重,你勸了三次不聽,可以離開。離開,你的心還是為他好,還是藉由離開去勸,這個心就用對了;你帶著怨恨走,你前面的功德全部燒掉了。

  第三個情況,你判斷是錯,可是領導又叫你要這麼幹,但是這個錯足以摧毀團體跟傳統文化。你幹還是不幹?所以理智很重要,你不能搞情執,這個時候要學唐太宗坐在地上哭,嚎啕大哭,把他父親李淵給勸住了。「號泣隨,撻無怨」唐太宗用上了。因為他爸爸要這麼做,他判斷絕對全軍覆沒,就完了,他哭了,爸爸還是心疼兒子,最後就聽他的了。

  「醫道」有一段沒剪出來,有一次,柳義泰叫許浚去治一個宰相的太太,然後給他指導,你這麼治。結果許浚去了,這是一個你用錯她就斷氣的人啊,很危急啊。許浚醫她,跟老師學的這樣用絕對不行,這病人沒命了。老師叫做的,咋辦?做不做?所以他沒聽他老師的話,他還是依法不依人,是他老師考他的了,把誰擺在最前面?眾生。你把眾生擺在最前面就是對老師、對領導最大的尊重,不然你做錯了,誰背黑鍋?不是背黑鍋,誰背因果?這個時候用詞不當,誰也有因果責任,對啊,所以你看法都是圓融的。

  所以有一句話叫一執成病。你一有執著,佛法都變世間法,所以真會修的人,時時六根接觸六塵,觀自己有沒有執著點產生,這是會修的人。所以有沒有人一聽師父說「錯了也要聽」,這一句話卡在心裡卡了好幾天,是不是講錯了?有一些話你聽不懂也不要罣礙,先放下,有機會再問,不要又好像被卡住了。

  包含有學長有問到,師父那個時候有講說:漢學院的學生學好了,出來以後可以改正經典的錯字。我們一聽到這裡說,不是不能改經嗎?對啊,不能改經。那個會集本為什麼會集沒有出善本?就是前面的人都有改經。發現這個字錯了可以把它註在旁邊,因為發現那個嚴重的錯了,註在旁邊後面的人就利益到了嘛,但是不能去動那個字,不然後人都亂動經文。

  好,那今天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