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朱子治家格言》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二集)  2013/10/7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104-0022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大家晚安!我們上一節課學習到的經句:

  【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愬。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

  我們看這兩句,『忍耐三思』、『平心暗想』,可見得,要把一個家庭能夠團結和睦,人與人相處要和諧,從這兩句就提醒我們,要冷靜、要理智,要懂得忍讓,不能一遇到事情就情緒化,就火冒三丈、暴跳如雷。所以,能夠掌握情緒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未來,才能掌握自己家庭、團體的未來。尤其身為父母、身為領導者,假如不理智,常常意氣用事,脾氣大,情緒化,可能無形當中就影響自己的小孩也是這樣的性格。以前身為父母長輩的人,他的慈愛表現在哪?在孩子面前一定做好榜樣,給孩子好的影響。為什麼?孩子小,「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所以好的示範就潛移默化,讓孩子養成正確的做人、做事的態度,他就受用一生。這個慈愛表現在為孩子一生幸福著想,這個謹慎的態度、理智的態度就可以提得起來。

  那我們再細細體會這兩句經文,就是人在聽他人說話的時候,要很平心靜氣的、很冷靜的去判斷。不要別人一說,某某人怎麼講你,講你的壞話,哪些流言蜚語,你一下子一聽,情緒就上來了。可能對方他不是有好的目的,他可能是要毀謗人,對人有成見。所以這個時候要比較能夠冷靜、客觀,去分析、去判斷事實的情況。

  實在講,話傳了一、二個人以後,可能就跟本來的狀況差很多。為什麼?講的人是一個意思,聽的人可能又加了他的意思進去。所以一個領導者,假如知道言語有時候不準確,可能會造成誤會,這個時候就會要求底下的人,這個要訓練他們,講話要如實傳達,不能東掉一句,西掉一句,然後表達清楚。這個時候可以,「你講一遍給我聽看看。」不管是當面交代或者電話交代,交代完說,你講一遍給我。這樣就可以確認他在聽話的時候能不能記得清楚、表達清楚,這個都要訓練的。

  所以,懂得這些談話、做事都要訓練的父母、領導,他培養出來的孩子跟下屬,他的成熟度、應對進退能力就比較強。這些細節都不重視,可能辦起事來也是狀況百出,我們閩南話說的,做事零零落落,就好像什麼都做得不縝密、不仔細,這邊也有情況,那邊也有情況。

  所以客觀分析了,是讒言,不可聽,甚至還要善巧的提醒這個講讒言的人,或者批評人的人,「你批評錯了,這樣做對你也沒有好處,我們要修點口德。」但不是指責他,我們跟一切人結善緣,不結惡緣。你提醒他,句句都是為他好,他就容易接受。

  假如他傳來的這個話,確實對方毀謗我們、侮辱我們、批評我們,要不要生氣?「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是吧?人家批評得對,要感謝他。假如人家傳來說某某人怎麼批評你,你還說謝謝他,這個傳話的人被你感動,「這個人很有修養,聽說是學《朱子治家格言》的,還是學過《了凡四訓》、《弟子規》」,這個叫給經典、給聖賢祖宗臉上貼金,我們照著做。

  說到《了凡四訓》,我們複習一下,被人家毀謗好事還是壞事?好事。我們一起討論過,天底下沒有壞事。「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他沒有那個過失卻被人家侮辱、批評,「子孫往往驟發」。請問大家,他自己有修養,能忍辱,子孫能驟發,他呢?他福報不就更大?理得心安,道理真的明白的人,心就不會被境界起起伏伏。人家毀謗我們,是送福報給我們跟子孫,好不好?所以以後有人罵了,你就說謝謝你,給他鞠個躬,他送福報給你,他罵不下去了。就像打架,一個人打,一個人都不還手,最後他也打不下去了。所以真的是人人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只要自己心態對了,沒有一件事是壞事情。所以我們期許自己跟一切人廣結善緣,不結惡緣。真的遇到很跟自己過不去的人,那就反求諸己,「世間無不可化之人,但恐誠心未至」,我們的真誠還不到,不跟他計較,一般見識,慢慢這個緣就會轉了。

  所以剛剛我們提到的第二句,「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我們每一天,家人之間、同事之間,甚至不認識的人之間,都有可能會發生事情,也有可能會有誤解、會有摩擦、會有不如意的事情,在這遇到的事情當中,我們要反思到,第一,有可能我們會錯怪對方。

  大家有沒有經驗,比方說人家來跟我們要書,我上次借給你那本書,請你還給我。「我還給你了,你忘記了,還錯怪我。」結果自己很理直氣壯說還給他了,後來當天回去書櫃一看,怎麼還在這裡?還罵了人家一頓。有時候我們會很肯定自己的想法,但也有可能會錯怪。真的發現錯怪了,要趕快去道歉。

  有時候是雖然沒有錯怪對方,但是兩個人在談話的時候自己動了火氣,「你講話態度好一點,好不好?」其實我們講這句話的時候,態度好不好?所以要求別人都比較快,真的在當下的時候都是看別人過,不容易看自己的過。所以這句教誨很重要,跟別人要摩擦的時候,焉知非我之不是?

  所以跟人做事、共事,應有的修養是,「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我們以寬恕自己的這個心態來寬恕別人,不容易去跟人對立、去指責別人,跟人可以交心。這句話我們體會看看,請問我們一天寬恕、原諒自己幾次?我們起了幾個不好的念頭,我們講了幾句錯的話?我們每天有沒有面壁思過?我們錯了那麼多都沒有指責自己,可是別人錯了一點,我們就咬著不放,這不是厚道的心態,不是厚道的處世態度。所以要用寬恕自己的心態去寬恕別人,你就不容易跟人對立、摩擦。但以責人之心來責自己。

  人雖然不是很聰明,可是要看別人的過失的時候,就會突然變得很聰明。「人雖至愚,責人則明」,他平常的時候不算很聰明,可是他要責怪別人,講別人缺點,突然會變得很聰明。我們以前帶班的時候,有些小孩成績也不怎麼好,可是你假如在討論說,某某同學哪裡錯了?他講得比誰都快,他也很會看。班上很調皮的人,他自己常常犯錯,可是他挑別人毛病也是一級棒的,很厲害的。「雖有聰明,恕己則昏」,他寬恕自己,他不承認錯誤,慢慢的就自欺欺人了,雖然有智慧,慢慢就變得愚昧了。不承認錯誤,還跟人家爭吵,沒事都變有事,小事都變大事,怎麼會有智慧?

  所以,能夠以責人之心來反省自己,慢慢的,自我的觀照還有改過的態度就提起來,過失就愈來愈少了。其實冷靜再想一想,我們往往在指責別人的時候,指責他的那個缺點,假如懂得反觀自省,可能我們都還有。假如我們指責別人的缺點,我們也有,那對方服氣嗎?對啊,你都寬恕你自己,都嚴格要求我們,人心怎麼會平?所以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我們現在不能學反了,嚴以律人,寬以待己,這樣學,橫批「顛倒」。

  真的相處過程、共事當中,真的是他錯,我沒有錯,那也不用爭,也不用生氣,為什麼?既往不咎,事情都已經造成了,在那罵有什麼用?又於事無補,那個只是忍不住脾氣而已。所以見人錯事,他已經錯了,不指責,要協助他。可是很有意思,別人錯了你指責,他反而覺得你是不是落井下石;別人錯了,你不指責,還幫助他收拾殘局、善後,他很不好意思,然後他會覺得你很厚道,接著你勸他的話,他很容易接受。假如當下他已經事情錯了,很狼藉、狼狽了,你還當下又罵他,他鐵定以後很不能接受。所以這個都是處事的智慧,這不是我講的,是孔子講的,「成事不說」,事情都已經造成了,不要在那裡借題發揮了,「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既往還一直追究,都是意氣用事,情緒化,會把家裡跟團體攪得沒有寧日,就一直在翻舊賬,誰受得了?「盡棄前嫌」,這才是胸懷。

  而且假如我們回到老祖宗的教誨,老祖宗的教誨叫內學,「內聖外王」,向內,我們的修養達到聖人的境界,外就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王是做最好的榜樣,帶領整個家庭、社會、國家甚至世界的風氣,叫內聖外王。我的師長他在新加坡帶動九大宗教團結,影響很多的國家,當時候澳洲就非常佩服,還頒給他榮譽公民,這個就是影響的面愈來愈大。

  我們老祖宗講的天人合一,這個「天」,我們以外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可以算天。比方說現在天災為什麼這麼多?人心不善,作不善就降之百殃。所以災禍的根源是什麼?人心不善。這個才是根本問題,這個是指整個地球、整個大自然都跟人心是相應的。作善就怎麼樣?降之百祥。假如不懂得根本的原因所在,你再花多少人力、物力、財力,天災真的能夠化解嗎?甚至於人禍本身跟什麼有關?還是跟人心有關。請問大家,泥石流、土石流叫天災嗎?不是,那是人的自私自利對大自然肆無忌憚的破壞造成的。

  所有世間發生的事,根源都是人心。那要怪誰?也不能怪任何人,為什麼?「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我們這幾代中華兒女挺冤枉的,都沒有學到老祖宗的倫理道德這些好的教誨,所以他不懂事,才會做出這些不好的行為,最後,家庭的問題很多,整個社會以及自然的問題都很多。

  但我們先明白了,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從哪裡做?我心做起。這就是務本,找到根本。老祖宗的教誨是求根本解決問題,像中醫,它是治本。那現在功利社會是什麼?治標。好像這個問題把它蓋掉了,就沒事了;癌症你把它切掉了,癌症就好了。癌症是我們身體體質不好,我們摧殘了這個身體太久了,這個才是根本原因。假如不從這個根本下手,縱使癌症割掉了,會不會再長?那個是症狀解,不是根本解。所以老祖宗是務本。

  我們現在回到我們這句話,「因事相爭」,家人、同事衝突了,這個事件是一個我們身邊發生的現象,跟誰有關?這個人是誰?自己,跟我們修養不夠有關。假如我們修養夠,就不會跟人家衝突、摩擦。我們上一節課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就是半斤八兩才響得了。那從這個相爭的事不就拉回來?我們的修養不夠,我們不懂得忍讓、不懂得反省,不然就能轉。不懂得主動去道歉,然後就愈來愈冷戰,不講話。

  大家要注意,發生的事情,就像身體生病了,要趕快醫治。人與人發生一些摩擦、矛盾也要趕快治療,要趕快處理,拖得愈久,會病入膏肓。為什麼?人現在疑心很重,沒事都能想成有事,小事都能想成很嚴重,你要趕緊早一點去坦誠溝通。「真的我也沒什麼錯,他自己脾氣大。」自己沒錯就不能道歉嗎?諸位長輩、朋友,沒錯能不能道歉?「我實在忍不過。」

  我跟大家講過一個故事,新加坡有一個太太,她的婆婆誤會她、罵她,她還跪下來給她婆婆道歉。我看很多女同胞聽到這裡,有點氣快喘不過來了,這怎麼受得了?大家聽聽她怎麼考慮這個事情,她說,婆婆是家裡的寶,「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個我們體會很深,我爺爺奶奶跟我們住在一起,三代同堂,那個孝道很自自然然就傳承下去。可是現在小家庭兩代,要教孝道不容易。爺爺奶奶,老人是家裡最大的福田,「孝順為傳家之本」。所以這位太太有這個認知,有老人可以奉養是大福報,她只想著老人要健康,看著老人生氣,她心裡很不安,只想著怎麼讓老人的氣降下來,所以趕緊跪下來道歉,老人的氣就降下來了。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想,那她多委屈。連她的丈夫都說,我太太挺委屈的,被我媽媽誤解了,她還跪下來道歉。結果這太太說,一點都不委屈,因為我一跪下來,婆婆就不生氣了,我心很安。她一點都不委屈。所以人為什麼會委屈?因為把我擺在前面就委屈,是吧?我怎麼可以給她道歉?可是假如把婆婆擺在第一位,要道歉就很簡單。我們覺得很難做的事情,是因為我們把我擺在第一位。把我擺在第一位講得很好聽,把自私自利擺在第一位。但是假如把別人擺在第一位,我們覺得難的事就變得不難了。

  當然,看戲要看完整,請問這個媳婦跪下去道完歉了,這個戲接著會怎麼演?日久見人心,總有把事情搞明白的一天。婆婆發現了,我誤會我媳婦了,她居然還跪下來給我道歉,這樣的媳婦打著燈籠,八月十五號出去找,都找不到。那媳婦變什麼?媳婦就變女兒了。媳婦多了一個媽媽,婆婆多了一個女兒,有什麼不好?這都是用德行去感格的。

  大家想一想,兄弟為了一件事,一年都不打電話、不聯絡,「明明就是我哥錯,幹嘛叫我去跟他道歉?」那還是這個我在那裡作祟。請問,兄弟兩個人一年不聯絡,誰痛苦?父母光想,飯就吃不下了,那還在爭什麼理?大不孝了,還爭什麼理?所以老祖先留了一句名言給我們,「賢人爭罪,愚人爭理」。有德行的賢人發生事情,「我不對,我錯了。」愚昧的人才在跟人爭理。尤其親人,親人在一個屋檐下是要互相疼愛的,不是互相在那裡爭對錯、吵架的。所以親人之間爭理,我對你錯,爭理就氣死你。親人要講情義,講情會互相疼愛。

  聽起來有點抽象,for example,舉一個生活中的事例。有兩對夫妻住對門,一對相敬如賓,相親相愛,感情非常好;另外一對,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明明住在同一棟樓,應該風水差不多,怎麼會變成這樣?林則徐先生講得好,「存心不善,風水無益」。

  林則徐先生這「十無益」,大家好好去體會,都是人生做人做事的大根大本。比方「不惜元氣,服藥無益」,自己生活顛倒,還吃什麼蟲草,吃這麼貴重的,浪費!你自己都糟蹋自己,怎麼補也沒用。所以生活作息、情緒,常常要呼吸大自然空氣,這些養生之道,最核心的還是要生活正常,不要日夜顛倒,然後不要亂發脾氣,暴怒傷肝。「父母不孝,奉神無益」,你從北馬到南馬拜幾百間寺廟都沒用,因為你心跟這些聖賢人的教誨背道而馳,這些神明怎麼可以被你諂媚巴結?假如他是這樣的人,他就做不了神明,做不了聖賢。

  這一對常常吵架的夫妻也很難過,這個太太看著人家夫妻好合也很羨慕,就主動去請教,你們夫妻是怎麼相處的?結果對方就告訴她,你們家都是好人,我們家都是壞人。結果她一聽有點懵了,我們家都是好人,吵翻天,你們家都是壞人,這麼和睦,妳這個話是不是在諷刺我?她皺著眉頭,想不通。

  現在人悟性比較差,你得要講具體的案例。對方就舉個例子。比方說,今天我倒一杯水給我先生,他走過去不小心把水給撞倒了,我看到就說,先生,對不起對不起,我水沒有放好,害你給撞倒了。可能是放得太旁邊一點,衣服把它給絆倒了。接著先生馬上很不好意思,太太,是我走路不小心,把你的心意給搞砸了,是我不對。這個太太邊講就去拿抹布要來擦,先生看到太太拿抹布了,就跟她搶,是我不對,是我不對,我來擦,我來擦。你們有沒有見過有一對夫妻因為搶抹布把抹布給搶破?假如有,我給你判斷,吉祥的預兆,吉兆,這是家道要興盛的預兆。因為他夫妻都是各自責,天清地寧,因事出了一些情況,都馬上先反省自己。

  你看,一杯茶撞倒了,互相反省,在那裡承認錯誤,在那裡要擦桌子。然後這個太太說,今天很難得,我泡一壺白咖啡,我們今天好好聊聊。你看在那個當下,那個氣氛超過五星級的飯店,有沒有?這種氣氛用錢也買不到,大家互相這種德行的流露,彼此都很感動。

  這是我們家的情況,在你們家可能同樣的情況,就不是這個結果。妳先生把水撞倒了,妳看了馬上火就上來了,「你走路不長眼睛是吧?要喝自己去倒!」人與人會互相交感,太太反省了,先生這個善根就被調動出來,他也反省;太太發脾氣了,先生的火氣也被點燃,叫「烽火連三月」,愈燒愈久。先生一聽太太講話這麼難聽,他說,妳這個女人,放杯茶妳都不會放,妳還能幹什麼事情?那一吵起來,請問大家,一杯茶最後可以吵成什麼結果?很難說。會不會離婚?有可能。

  所以格言提醒我們,「忿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人的憤怒像火,你不遏止它,它可以把整個森林都燒掉;人的欲望,欲似深淵,你不去節制欲望,最後會像大浪滔天一樣控制不了。「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人太縱欲享樂,控制不住。所以「勤儉為持家之本」,這句我們就體會,欲如水,要勤儉,勤儉為持家之本。「和順為齊家之本」,要以大局為重,不要衝突,要和睦,要順受,別人發脾氣了,逆來順受,不要跟他對立衝突,和順才能齊家、才能和樂。

  所以真的,我們曾經聽到在公家機關上班的朋友,他看很多年輕人來辦離婚手續,他就好奇,你們結婚也沒幾年,這麼年輕幹嘛離婚?你們是因為什麼事離婚的?被這麼一問,兩個夫妻互相看一看,上個月我們是因什麼事情吵架的?想不起來了。但為什麼要離婚?他那個怒火上來,我跟你拼了!連什麼事都忘了,但是就是那一口氣嚥不下去。所以人這個忿怒就毀了自己,甚至毀了下一代,下一代就沒有完整的家庭可以健康的成長;忘了彼此的承諾,也忘了彼此的父母在那裡擔心、害怕。所以人要理智!這一個是夫妻相處的故事,「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

  其實不只是夫妻相處,五倫關係都是這樣。在單位當中,一有什麼狀況,「這裡我做得不好」,先反省,不要去指責別人,可能馬上其他部門的人,「我也有錯」,大家互相反省、互相檢討,就提升了,就更有經驗、更有智慧了,也不是壞事。可是假如指責對方,對方也說,你也好不到哪裡去,那失了人和,這個團體就像散沙一樣,團結不起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非常重要,這個是有大局的人,絕對不會逞一時的脾氣。

  而真正有修養的領導者,發生事情,他不只不責怪下屬,先反省自己。在世界的企業,豐田管理很有名,大家都聽過Toyota,聽過它的名字,到底它成功之道在哪?我有一個朋友,他說他看的書,就是哪個領域Top1,第一名的,他就看他是怎麼成功的,這個也非常善學。既然人和這麼重要,但人和必然是領導者帶動的,上行下效。《大學》告訴我們,「未有上好仁,下不好義者也」,上仁慈,下就有道義,上行下效。「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他很講道義,他底下的人都起來支持,當他的後盾。像蘇州固鍀集團吳念博董事長,他對社會非常有責任感,他每年給蘇州提一個環境保護的議題。他不只提議,他帶領他四百多個志工,他的員工,為社會做公益,他都帶頭做。所以他好義,他底下的人都全力支持他。所以經典真的照做,都能夠契入那個境界。

  這個豐田的管理,在教育他們的領導人,比方,今天在生產線上出了狀況,不是先罵人。過去了,先了解這個員工的身體有沒有出狀況?假如身體沒問題,我有沒有把他教會了?他今天出狀況是不是因為我沒有把他教清楚?都是反省。我真的給他教清楚了,他還是錯了,那是不是我們公司的整個工作的行政流程需要調整?繼續反省。假如流程也沒問題,那有沒有可能這個員工他的父母、家人生病了,然後讓他很擔心,造成他工作不專心?都從這裡去反思。假如這些都反思過了,都沒有問題,還是員工做錯了,怎麼辦?教他,錯都錯了,不然能夠回天?藉由這一次錯,讓他後不再犯。一個領導者這麼反省,員工會很感動,他覺得假如不認真做好,對不起你的用心、耐心跟寬容。

  人的良心,往往是因為領導或者對方的德行,把他給喚醒的。人的良心跟羞恥心不是你把道理壓下去,把它壓出來的。「正己化人」,那個化是感化,不是指責要求來的,自自然然,叫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但是前提是正己,自己真的做得好。

  我們中華民族辦政治的都是聖人,叫聖人政治,叫古聖先王。以前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天子都是聖人。我們這一個民族很特別,各行各業都出聖人。商人范蠡(陶朱公),聖人,「三聚財,三散財」。從商也有聖人,國家有難,傾家蕩產,無私無我。當老師,至聖先師孔老夫子是代表。當媽媽有沒有聖人?有。各行各業,媽媽也是一個職業,都是本分,都是自己選擇的利益社會的一個任務。當媽媽有沒有利益社會?有。棟梁從哪裡出來的?媽媽教出來的。「天下安危,女人家操之一大半」,沒有好媽媽怎麼出聖賢人?所以,有賢女而後有賢母,有賢母才有好子孫。

  請問大家,范仲淹的母親教了一個范仲淹,功德大不大?好不好算?所以當父母的人,最大的功德就是養育出棟梁的子女,棟梁人才。一個當父母的人,最大的罪過是什麼?沒有把自己的孩子教好,這個帶動不負責任的風氣,這不好。所以《三字經》提醒我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都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有天職、都有本分。

  所以,我們要承傳我們中華民族的好風氣,選擇了哪個行業、選擇了人生的哪個身分,都要盡力的往聖賢的目標去邁進。而好不好邁進,不困難,因為老祖宗榜樣留給我們、經典留給我們,有理論又有方法,又有帶表演給我們看。您假如說,我這個行業好像沒有榜樣?你寫上來,我幫你找。二十五史裡面榜樣很多,留名青史的都是好榜樣。

  堯帝、舜帝、大禹、商湯,他們都有這種胸懷,叫「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所有老百姓做錯了,他說,上天,你不要怪老百姓,要怪我,因為我沒有把他教好,因為我沒有把他照顧好。這是一個君王的胸懷、德行。

  君如此,父母亦如此,孩子有什麼錯了,不責怪孩子,先從自己反省起。境隨什麼?心轉。天人合一,境隨心轉,心才是根本。「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我們的家庭情況,正報是我們的心,心一變境界就變。我曾經聽過一個當爸爸的人現身說法,他說他還沒有學傳統文化,孩子的情況非常糟,他真的是每天提心吊膽。後來發現是自己給孩子的教育不夠,脾氣又太大,他先調整自己,他先學,然後認知到自己的問題,把太太、孩子一起找來,很誠心的給太太跟孩子道歉。結果他的誠心,至誠就感通,家裡就轉變了。他當時候給我們講這個故事,他的兒子本來是工作沒責任感,被感動了。他跟我談話的時候,我剛好是在麻坡講課,他說,我兒子現在就在做飯給大家吃。開了一個有機店,這麼歡喜來做義工,轉變很大。

  所以聖人的話是真理,絕對不會騙我們,我們照著做,百分之百不打折扣去做,決定可以扭轉乾坤,扭轉很多人生的困境。這兩句我們就交流到這裡。接著我們看下一句:

  【施惠無念。受恩莫忘。】

  首先我們看到『施惠無念』,施恩惠,我們想到了做人有五常,叫做人的常道。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五千年了,承傳、編輯在《四庫全書》。《四庫全書》有一千五百本,聽說,人一生出來就會看書,看到一百歲還沒看完,那量很大。所以學老祖宗五千年的文化,掌握綱領,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綱領。五常就是做人的常道,不可以違背,仁、義、禮、智、信。要仁義存心,不仁,自私;不義,自利,那就以人身行畜生事了。現在人自私自利到不奉養父母,比不上烏鴉反哺,比不上羔羊跪乳,那人不是糟蹋自己的人格?仁義是做人應有的德行,老祖宗說要見義勇為,別人,親人有困難、朋友有困難,甚至於不認識的人有困難,都應該盡這分道義。我們怎麼可能自己有吃的,眼看別人餓死?這個不仁不義了。有些有錢人,旁邊的人都餓壞了,不幫助,叫積財喪道,喪了道義,喪了做人的本分,「見義不為,無勇也」。

  所以義是應該的。義是什麼意思?義務,我應該做的。那應該做的,做了以後會不會放在心上?不會,就「無念」了。所以道義人生,道義的人,比方說他是個孝子,很有恩義,很有趣的現象,孝子做得非常令人感動,你一稱他孝順,他誠惶誠恐,他說沒有,我還做得不好。為什麼?因為他覺得是應該的,他根本沒放心上,反而還不斷的要求自己要做得更好,所以你一稱讚他,他會誠惶誠恐。

  義所當為,不放在心上。就好像左手幫助右手,請問你的左手幫你的右手,抓癢抓幾次,你記不記得?不記得了吧?請問你煮紅豆湯給你孩子吃,煮幾次了,你記不記得?請問你借錢給你的朋友,你記不記得?記得。你假如覺得應該的,就不會放心上,但是你假如覺得,這樣我會吃虧,你有利益心,就會記得很清楚。

  我們老祖先創字,都在啟發我們的智慧。「義」字是會意,從羊,從我,我就是吾,就指自己,羊是善、祥,意思就是人愈行善,他會愈完美。為什麼?他的德行會提升,他的心量會擴寬,施比受更有福。他不只德行會提升,他還會吉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不只庇佑子孫,那個善絕對會回到他的身上。所以這個義字很有味道,人生有義,就是道義人生,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德行、福分,不斷的盡力去幫助他人,盡道義。人這一生最有意義的就是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行,又成就他人的人生,自利利他,多有意義!結果我們現在不是,有了錢變守財奴,自己的靈性下降、德行下降,又不幫別人,又利益不了別人,甚至於走的時候,人家說,死得好,蒼天有眼!那這樣人生有啥意思?

  在歷史當中記載著很多,就一念善心,最後感得很好的福報。在魏晉南北朝有一個人叫陰鏗,他有一次跟朋友在吃飯,還喝了一些酒。服務人員過來幫他們斟酒,他的存心很仁厚,他就感受到在外面工作很辛苦,很可能他幹了那麼久,那個酒他連一杯都沒有喝過,因為窮困。其實很多人從鄉下到都市去打工,他都省吃儉用,不敢花,因為要給家裡的老人、妻兒留。像我父親去讀大學,家裡很窮,吃麵都是吃湯麵,那個都是湯一堆,麵一點點而已,不敢吃麵,都是吃湯麵,都很節省。

  所以陰鏗就很歡喜恭敬的給這個服務的人盛了一杯酒,還拿了一些美食給他吃。旁邊的朋友都用異樣的眼光看他,你幹什麼這樣?他說,人家幹那麼久,可能連酒都沒有喝過,這個在人情上,他一定很難受,我也很難受,就盛酒給他喝。後來發生「侯景之亂」,陰鏗被賊寇抓起來,眼看就要喪命,突然有一個人衝過來,把他解圍了,把這個賊寇打退了。他給他感謝,對方說我就是那個曾經你盛過酒給我喝的那個人。施恩惠給人家,就這麼一點恭敬心施的恩惠,最後怎麼樣?救了自己一命。

  這樣的例子在歷史當中舉不勝舉,怕你們不相信,我再講第二個。春秋時代晉國,有一個大臣叫趙盾,他非常忠誠,他剛好遇到昏庸之君晉靈公,晉靈公很奢侈,魚肉人民,把人民的錢亂花,人民很苦。結果趙盾就一直勸,勸不聽,晉靈公反而懷恨在心,僱殺手鉏麑要去殺趙盾。結果趙盾每天要上朝以前都穿得恭恭敬敬的,靜一靜心等著上朝。這個殺手一來,看到他那種要上朝前如此恭敬的對待他的工作,被他感動,那種德容流露出來,感動這個殺手。他說這樣的人鐵定是國家的棟梁,人民不能少了他,我不能殺他。可是我又已經接受了君王的命令,我又不得不做。最後他自己撞槐樹自殺。

  結果晉靈公還不死心,又設了一個酒宴請趙盾來,要謀害他。而趙盾曾經有一次在首陽山下一棵桑樹底下,看到一個人昏過去了,結果讓他蘇醒過來,餓了好幾天沒吃飯,餓昏了,他趕緊拿食物給他。才了解這個人出去打拼好幾年了,後來沒有什麼成就,回來了,就快到他家了,但是餓昏過去了。趕緊給他食物,結果邊吃,發現這個人把一半以上的東西都撥到旁邊。趙盾問他,你怎麼不吃完?他說,我好久沒看到我母親了,我雖然很餓,我也怕我母親沒得吃,我這一半要帶回去給我母親。趙盾一聽很感動,你趕緊吃,你放心,我再準備給你媽媽。就施給他一飯之恩。

  結果晉靈公又設酒宴要殺趙盾,就在這個酒宴的過程,突然有一個人站出來說,「酒過三巡就好了。」就是三巡就可以了。其實因為他已經發現了國君埋伏重兵要殺趙盾,但是這些兵都還沒有站好崗位,他趕緊站出來,拉著趙盾就跑。那時候晉靈公把他身邊的獵犬馬上就放去咬,結果這個人就撲上去,把這犬給制止,把犬給打死了,然後又帶著趙盾繼續跑。這個人叫示眯明。結果這些殺手都圍過來,都被他給打退了,就救了趙盾一命。趙盾當然很感激,後來這個人就說,我就是當初在首陽山桑樹下,你賜給我一頓飯那個人,我一直記著這個恩德要回報。這個人後來就進了宮廷當官,就救了趙盾一命。

  所以以後要多請人吃飯,天道好還。其實幫人就是幫自己,為什麼?首先,在幫人的時候,自己的德行在提升,甚至智慧都在提升。人的自私自利愈淡,智慧就慢慢彰顯。自私自利是煩惱,煩惱會障礙智慧。都為人想,煩惱愈來愈少,智慧、德行都會增長,福報會增長。所以,其實愛人就是愛己,幫人就是幫自己,自己的智慧、德能、福分,都在這布施、利人、施恩惠當中提升起來。所以為什麼老祖宗都教我們「吃虧是福」,不要計較?一計較了,智慧、德行、福分都下降。坦白講,幾個人懂得自愛?不隨順五常,不隨順仁、義、禮、智、信,就是在糟蹋自己的德行,哪是自愛?叫「小人冤枉作小人」,不是自愛。

  「施惠無念」,首先,這個施是布施,布施分三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些例子我們之前舉得很多。你看無畏布施,就是讓眾生免於恐懼,甚至救他的命。放了一隻白龜,最後自己快要滅頂的時候,那隻白龜救了他的命,得健康長壽。

  我們想一想,財施,有內財跟外財,內財是自己的體力去布施,或者自己的經驗、人生的歷練去布施,都算布施;還有是外財,我們的錢財、物品去布施。我們想一想,今天地球上還有多少人在挨餓?我們還去吃一頓飯花了一百、兩百,想一想那麼多錢,其實我們三個菜就吃飽了,兩個菜也吃飽了,省下來的錢可能可以讓很多人活命。

  你看許哲女士她不簡單,您看她幫助這麼多人,心上都沒有,為什麼?她覺得所有的人都是她的兄弟姐妹,她一定要幫。她很年輕的時候,她很有能力,她的薪水都不低。有一次在香港,剛好朋友約她去吃飯,到一個很高級的酒店,還喝著白蘭地。當她吃完飯出來,在路上看到一個乞丐,餓得都已經在發抖,給她的心靈很大的震動,他在這裡挨餓,我在那裡吃著這麼豪華的餐點,還喝白蘭地。當天晚上,她照著鏡子,她把她華麗的衣服脫下來放在旁邊,她說,「是穿著華麗的衣服是我,還是脫下了這衣服,能時時想著自己同胞的苦痛是我?」這個反思對人生非常重要。她反思清楚了,她走出的就是道義人生;她反思不清楚,就是虛榮、縱欲的人生了。所以從此以後她不亂花一分錢,她覺得,我亂花了,就是花了兄弟姐妹的錢。

  所以,我們有得吃的時候,想著挨餓的人;有得穿的時候,想著挨凍的人;有房子遮風避雨的時候,就想著還在天橋下可能風吹雨打,可能冬天下雪,他們都只能在橋下過冬的人。這個時候我們對於這些貧困的人能感同身受,這要施恩惠就不困難。

  這個財施、法施、無畏布施,其實這三也是一,一也是三。比方法布施,人家夫妻吵架,你用很好的道理告訴他們,他們和睦了,是不是法布施?是。是不是財布施?當然了,你去當和事佬要花時間,要不要花體力?要。再來,有沒有無畏布施?有,他們夫妻不吵架了,他的孩子不流眼淚了,晚上可以睡得著覺,無畏布施。所以真心去做,很多事都會很圓滿。

  而人布施就會得福,因為「福田心耕」。這個福田大分三種,恩田,這個我們下一句再來講,『受恩莫忘』。父母恩、國家恩、師長恩,各行各業都有恩。人一天需要幾個行業來服務我們?食、衣、住、行,坦白講,你手都算不清楚了,是吧?今天去剪頭髮,要感謝這個師傅;今天去吃飯,要感謝做飯的師傅;今天去搭車,要感謝開車的師傅;今天你身上所穿的,不都是人家服務做好的嗎?算不清楚。「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要各行各業來服務我們,我們一天生活才能這麼樣的順利、幸福。

  還有,你看老祖先說「天地君親師」,這都是恩德最大的。君親師,還有天地之恩,沒有天地化育,我們的生命怎麼延續?而且這個天地再延伸開來,那就是一切萬物的恩德。古人懂,一豐收,祭河神、祭土地神。我上次去順德,上了一課很感動,一進門,祭天神、祭地神(土地公)、祭灶神爺,還祭祖先,這些恩德都沒有忘,「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恩田、悲田、敬田。尊敬領導、尊敬長輩、老師,尊敬自己所負責的事情,盡忠職守,包含尊重一切生命、尊重一切物品,不去傷害、不去糟蹋,這都是敬田。悲,憐憫他人,憐憫有生命的這些眾生,這都是悲田。

  我們都懂得要去三種布施,要存念恩的心,恭敬、慈悲的心去做。還有一種布施叫心施。什麼叫心施?他沒錢,但是看人家很慷慨布施,他隨喜功德。自己沒有能力,但是心都存著幫助人、都存著愛護人的心,這也是一種布施。你的心跟那個布施的人無二無別,功德也很大,也是福田心耕。而且你又去告訴別人,某某人很慷慨、某某人做這個事太好了,你又「道人善,即是善」,大家聽了都很高興,都跟著去做,那你這個功德就一直延伸開來。

  我們施恩惠,假如不能無念,變成幫助別人都一直放在心上,見到人還要討人情,「我對你以前很好」,那對方會怎樣?「對了,對了。」你就給人家壓力了,人家就感覺你不是真誠付出,都是想回報,都是有條件的。所以要真心去付出,真心去幫他人,甚至你的心更柔軟,在幫人的時候還顧及他的面子。有些人在幫別人的時候,哎,給你了。人家說,算了,不要了。因為你幫助他,還顯露出一種傲慢,好像你在施捨給人家,人家寧可餓,挨餓也不接受。所以要用尊重心去幫助人。

  甚至於更善巧,比方說,兄弟姐妹情況比較不好,可是他這個兄弟的個性又很重自尊,「哥,來,這錢,你缺錢,拿去吧!」他可能不拿。你顧及他的自尊,「姪兒,你這次考得很好,來,叔叔獎給你幾千塊錢。」你用善巧的方法顧及兄弟姐妹的自尊,他能不能體會你的用意?會。這個就是時時設身處地別人的感受。有時候我們做好事,會不顧及這些東西,不夠柔軟,甚至做好事還有點強勢,強迫別人接受,這樣就不好。

  那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好,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