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朱子治家格言》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集)  2013/9/2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104-0020

  尊敬的諸位貴賓、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大家晚安!古人有說到,「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這個是古人的情況,古人是從小讀聖賢書,但是假如幾天不讀聖賢書,不受薰陶,慢慢一些習氣會伏不住,所以每天都得薰習,這是古人的功夫。請問諸位長輩、朋友,我們現在多久不讀書,面目就可憎了?因為學貴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程度,才知道如何護念自己的道業、護念自己的道德。能護念好自己,才能護念好下一代,才能護念好他人。

  為什麼一開始跟大家講這段話?因為我感覺我們好像好久不見,好像有兩個禮拜的時間了。我看大家容光煥發,顯然每天都讀聖賢書,這個是懂得愛護自己、懂得成就自己。因為我們都清楚,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就退了,所以古聖先賢、老祖先教我們什麼?教我們一個字,就是愛。首先是自愛,要愛惜自己,才能提升、成就自己;能提升自己,才能夠去利益他人。當父母的人沒有智慧,怎麼去利益孩子?當領導的人沒有智慧,怎麼去帶領他的團隊?

  所以,我們只要有一分責任心、使命感,這個學習就是非常主動的,每天都不會間斷,所謂「有恆為成功之本」。不然大家可以做做實驗,盡量不要,比方說你二、三天假如沒有讀聖賢書,就會感覺比較浮躁,感覺好像快要發脾氣了,感覺好像看人都不順眼;你假如每天都讀聖賢書,就會覺得每個人都very cute,都長得很可愛。為什麼?因為你每天讀經典都知道,每個人都有本善,每個人都可以成聖賢,你就看每個人都很舒服。

  其實,可以說《朱子治家格言》每句都是首先落實在自愛。欲愛人者,先自愛;欲救人者,要先自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所以我們學傳統文化不是急著要去救人,首先要救誰?你們說的,你們講得非常正確。自己覺悟才能覺悟他人,怎麼可能自己迷惑,可以成就他人?像我們在教育界服務,讀到韓愈說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什麼道?授什麼業?解什麼人生的迷惑?假如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看到這句話心裡想,我自己還有很多迷惑,那我怎麼去解人家的迷惑?那自己就會鞭策自己,教學相長,鞭策自己要提升。會不會有一天學生跑來問你,老師,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你可不能告訴他,這一題數學不會考,這一題華文不會考。可是這一題對他的人生方向、目標非常重要。

  我們有個名校的研究生,讀書讀到研究所,寫論文寫得精疲力盡,從圖書館走出來。結果他就心裡想,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怎麼他讀書讀得這麼苦?他走著走著,看到,剛好禮拜天,有北京的居民牽著家裡的狗出來散步。結果他看到那隻狗笑得很燦爛,然後走來搖搖擺擺很開心。他看著看著就想,我怎麼活得連條狗都不如?我這麼苦,這個狗還這麼歡喜,怎麼人活成這個樣子?所以他就跑去找他的導師說,老師,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我怎麼學得這麼苦?結果他的導師跟他說,我跟你一樣。他很難過,人生愈活愈苦,意義何在?他又鼓起勇氣去問在他系裡面最有名的那個老師,就去問這個老師,「孔夫子不會騙人,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為什麼我讀得這麼苦?」這個老師斬釘截鐵告訴他,「人生本來就是這樣。」人生假如本來就應該苦,請問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值得人類深思,努力應該是讓人生愈幸福愈快樂才對。

  最近有同仁拿報紙給我看,剛好是畢業前夕,聽到好幾起大學生自殺,我看了很難過。他整個人生思想觀念偏掉了,愈活得失心愈重,孝心、善心沒有起來。這個孩子假如有學過傳統文化的孝道,他就不可能走這樣的路了。所以其實大家翻開報紙,慢慢會有種感覺,現在把倫理道德介紹給別人,比救火還要急。這個人思想觀念一偏頗,又沒有這些好的教誨,他一下子走上絕路去。所以諸位長輩、朋友,今天有人跟你要經書,「你可不可以給我一本《弟子規》跟《朱子治家格言》,還是《了凡四訓》?」你應該怎麼做?馬上給他。假如真的身上沒有,趕快去調給他,真的。我有個朋友,他就說到他的一個好友,有一天跟他要《幸福人生講座》,他那個朋友跟他要的時候,臉色很難看。結果那個禮拜他特別忙,就忘了這件事情,過了幾天接到電話,他那個好朋友自殺死掉了。所以大家要了解,現在的人思想觀念偏頗之後,你得趕緊把這些甘露去滋潤他的心靈,不然有可能會出狀況。所以看到這些報紙,也可以感覺到,我們對於身邊的親人有一分責任,對於生命當中的有緣人都有一分責任,把這個老祖宗五千年的智慧介紹給他們。有五千年的智慧,他的人生可以看得更深、看得更遠,更懂得愛自己、愛別人。

  我自己從事教育工作,我讀到「傳道、授業、解惑」,我得自己先覺悟才行。那請問大家,一個孩子這一生最早的老師是誰?就是父母。所以父母要不要傳道?要不要授業?你要不要傳給他這一生家業、事業可以成就的做人做事的態度?態度要愈小教愈好。我們要知道,「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所以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你保護他的善心、保護他的清淨心,等他的定力、等他是非判斷的能力夠了,他不受到污染、不受影響,一個社會的棟梁之材就成就了。

  但是請問大家,護念一個孩子成才要多久的時間?兩年?五年?老祖宗留一句話告訴我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所以要成就一個人才,最少要十五年的時間以上。所以師長強調,辦一條龍的學校,漢學院辦一條龍,四、五歲開始讀,讀到二十歲,十五年才差不多夠。

  大家要了解一個情況,就是一個人要由善入惡比較容易,一個人要改惡從善比較困難。我們不要說別人,說我們自己就好了。比方我們現在成年了,叫我們不發脾氣,容不容易?「你乾脆殺了我吧,太難了。」比方說讓你把面子馬上放下,容不容易?不容易,因為已經染上了。所以,作一個比喻就知道怎麼愛自己、怎麼愛孩子,一個墨汁滴到水裡不到一秒鐘就進去了,請問,把這滴墨汁從這個水裡再清出來,要花多少時間?要花幾十倍、幾百倍的時間,才能把這個水再恢復乾淨。所以「由儉入奢易」,你從節儉要變得奢侈很容易,「由奢反儉難」,他已經花習慣了,你真的叫他不花,他受不了。

  大家知不知道現在整個世界的詐騙集團為什麼這麼多?那些詐騙集團不是沒有手,不是沒有腳,手腳都好好的,為什麼不去賺錢,還要騙人?就是因為他花習慣了,就不想勞動,不想流汗付出,他就動歪腦筋,用什麼方法趕快把人家的錢騙過來。

  所以大家要知道,詐騙集團的根本,是因為社會太奢侈。你們有沒有想過詐騙集團跟奢侈有關係?所以不讀經書開不了慧眼。你今天只想著把詐騙集團統統抓起來,不懂得從教化他勤儉做起,這個問題是解決不了。古人對整個社會風氣慢慢怎麼去發展,他非常清楚。所以要讀古書才能看得深、看得遠,沒有讀古書,短視近利、捨本逐末就麻煩了。

  這段話是管仲說的,管仲把齊國治理得非常好,他說到,「國侈」,這個國家奢侈,「則用費」,花費非常凶;「用費則民貧」,人民就貧窮;可是他已經花習慣了,「民貧則奸智生」,歪腦筋開始;「奸智生則邪巧作」,你看那整個發展清清楚楚。我們假如沒有讀管仲,我們讀到博士畢業也找不出問題來,因為博士畢業是在某個領域知識上的專家,可是這些做人的道理,經書才能明辨得清楚。

  我們一起學過《了凡四訓》,是吧?我們一起來複習其中的一段,叫「護持正法」。有沒有?法者,眾生之…你們都沒有反應?要記住孔老夫子的話,「溫故而知新」,這些好的經典要常常拿起來複習,會更有悟處、更有體會。你們絕對要改變從小學讀到大學的讀書習慣,就是考完試,書就不知道放哪裡,這個習慣要改,改掉,「好書不厭百回讀」。

  大家有沒有感覺,從《朱子治家格言》第一節課到今天,我們最起碼讀了三十次以上。你們覺得是第一次讀有味道還是今天讀有味道?嘗到味道了,法味,「學而時習之」,您看這個經典,愈讀愈有味道。請問你看報紙,有沒有哪個人說,我看報紙愈看愈有味道?看一遍就不想看第二遍了。因為這經書跟我們的性德相應,跟我們本有的智慧相應,你愈讀,那個智慧會湧出來。

  《了凡四訓》要常常複習,太好的書了。日本的讀書人建議他們的日本天皇,能把這本書列為治國寶典,可見得這本書在日本非常受到重視。裡面講,法,就是經典,正法,眾生的眼目。你沒有經典,人怎麼參贊天地?怎麼知道人跟天地並列三才,人可以像天地一樣的無私,一樣的化育造福萬物?我假如沒有讀《三字經》,我也不懂。我以前整個成長過程中,也是受社會風氣影響,覺得大學畢業要幹什麼?趕快出來賺錢,趕快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就覺得這樣是人生觀。其實這樣活下去就變欲望的奴隸,愈活愈笑不出來了。

  我跟大家舉過例子嗎?科學家說小孩一天笑一百八十次,成年人一天平均笑七次而已,那不是愈活愈笑不出來?所以不能活錯了。你們今天笑幾次了?有沒有超過?你們今天對人類做出貢獻,把這個平均值往上拉了。「不有正法,何以參贊天地,何以裁成萬物,何以脫塵離縛」。人都變欲望的奴隸了,每天就是求不得的痛苦,就很難有清淨快樂自在。

  剛剛跟大家講到,人生幸福與否,包含家庭的興衰存亡,這些判斷的智慧都在經典當中有,得要深入經藏才能智慧如海。不深入經典,保證我們會發生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有時看到報紙說年輕人、大學生跳樓了,我說他的父母後半輩子不知道要怎麼過。所以大家一有機緣,要趕緊把傳統文化介紹給有緣的人,很可能他就因為這樣不自殺了,那您這個陰德積厚了,叫「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我們再說回來,要救別人,首先要先救自己。請問大家,我們現在每天是進步還是退步?假如繼續退步,要救自己,首先要愛護自己。人很難不受環境的影響,俗話講,「近朱則赤,近墨則黑」。所以首先要把污染自己的東西,要給它隔絕掉,這叫自愛,要有具體的做法,不然自愛就變口號了。《弟子規》告訴我們,「鬥鬧場,絕勿近」、「非聖書,屏勿視」、「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

  近朱則赤,近墨則黑。我們冷靜想一想,現在看報紙是得到智慧的啟發,還是受的污染很多?那還看不看?你們說的,我沒講。我為什麼沒講?說不定底下有報社的老闆,我怕我下去之後,他會追過來找我。其實我不怕,因為他有大福報,他是報社的老闆,我要好好跟他talk talk,交流什麼?傳播媒體最重要的一個精神,叫「隱惡揚善」。你現在報紙整頁這麼大一幅,全部都是殺盜淫妄,看得怵目驚心,人愈看愈害怕,走路都沒安全感。其實好人很多,但是全部報壞的人,愈看愈恐懼。

  所以大學裡面傳播學社、傳媒社的,那要先教道德,先教這個行業最重要的做事原則,隱惡揚善。在我們中國大陸,政府辦道德模範評選,每次選出幾十個道德模範,參與的人有多少?一億多,兩年一屆。這一億多人統統被這些道德模範的善行所感動、感佩,進而去效法,一億多人都受益,這樣的好事國家帶頭做。媒體的影響那麼大,媒體一帶頭做,那個效果多好。在中國大陸有一個節目叫「感動中國」,做了好多年,每一年我們一知道這個片子出來了,趕緊收看,都看得很感動,流眼淚,每個主人翁都在滋潤我們的心靈。

  你的親朋好友假如有做電視的、辦報紙的,剛剛這段話要好好跟他交流,他假如懂了,他的節目跟報紙,每天啟發無數人的善心,功德無量。他假如做的電視節目殺盜淫妄很多,那個罪報不得了。所以,很多人是用福報造更大的社會之福,有些人是用福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那叫「小人冤枉作小人」,因為他不懂,不然他也不願意。我們懂了,「君子樂得作君子」,人家隨波逐流,我們還是屹立不搖,作我們的君子。

  首先要把污染自己的,這些不好的東西要隔離掉。而人成年以後,最容易受朋友的影響,「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因為人成年以後,在工作、職場當中,跟父母的相處時間少了,跟親人的相處時間不多,最多的是誰?同事、朋友。所以有段話說,「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親附善友」,你去親近有德行的朋友,就像在森林裡面,早上六、七點,天快亮的時候,你去散步,那時候芬多精很多,空氣中還帶點霧氣,「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看起來你的衣服好像沒有濕掉,其實這些霧的水氣,不斷的在滋潤、浸濕你的衣服。所以朋友對我們的影響潛移默化。

  大家冷靜去觀察你身邊的人,你說這個人這麼年輕,怎麼他的見解、他的一些觀點都比人家好?你這麼一觀察,他交的朋友都比他年長,他還喜歡看老祖宗的教誨,難怪他的思想成熟度比人家高,這個都不是偶然的。我們懂得去觀察,都能從每個結果找到原因,進而好的可以去效法,不好的就不能這麼做。

  在孔子那個時代,孔子對著學生講了一段話,這段話也讓我們感受到,朋友對人的影響。孔子說,我死了之後,子夏的道德學問會愈來愈好,子貢的道德學問會慢慢退步。我們聽故事要會聽,請問我們現在的狀況,可能是子夏還是子貢?接著,曾子很難得,他看老師這麼講,必有緣故,就問到,夫子,為什麼會這樣?結果孔子就說,子夏喜歡跟德行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子貢喜歡跟不如他的人相處,所以我死了以後,他們的發展就會是這樣,子夏學問愈來愈好,子貢愈來愈差。接著孔子又說,你假如不了解這個兒子,你就看他父親是什麼樣的人,你就可以判斷一些了。

  還有一句閩南話,「選田要選好田底,娶妻要看好娘禮」。一個農夫,你要買田地,要看看這個田地它的土質好不好,「選田要選好田底」。一個人要娶太太,要先到他們家暗暗的考察,考察這個女子的媽媽,丈母娘,假如她的媽媽很有德行、很賢慧,這樣比較有正字標記,比較有品質管制,他們家出來的孩子有品質保證,沒問題,還有經過ISO認證標準。所以這些地方的俚語,其實都有人生智慧的。像剛剛講到這些自殺的孩子,假如長者給他講些俚語,他人生心胸豁達一點,就沒事的。你看我們閩南話講,「一枝草,一點露,天無絕人之路」。對啊,「一枝草,一點露,天無絕人之路」,他這句話一念,何苦來啊?念頭一轉沒事了。

  所以孔子講,不知道這個孩子,可以看他父親;不知道這個人,可以看他交的朋友;不知道這個領導人,就看他下屬,這個都能判斷。接著孔子作比喻了,所以說「與善人居」,你跟善的人住在一起,「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你到一個芝蘭之室,慢慢你全身都有芝蘭的香味。什麼時候影響的?不知道,自自然然。接著孔子又說了,「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就好像進到那個賣魚的市場,那個魚腥味很重,你進去很久了,出來自己沒感覺,每一個人遇到你,鼻子都拉起來了,「亦與之化矣」。

  比方說像我們沒有抽煙的人,我試過很多次,親戚朋友他一進我們家的門,跟我離差不多還有三、四公尺,我說,「你抽煙哦?」「你怎麼知道?」他自己都沒感覺,「沒有味啊。」因為我們都沒有在聞那個味道,所以很敏感。可是大家要知道,你每天都聞就不敏感了。

  比方我記得我當時候,在深圳有一段時間,當時候深圳有南山,我常去爬南山,結果有時候在旁邊休息,有些人你一看就知道他平常沒有運動,爬個山就快要喘不過氣來,一看就知道不常爬山的。結果他們長期吃肉,呼出來那個氣很重,他自己不知道,但是長期吃素的人他一聞就知道。所以真的,「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其實您看我們吃的東西,吐出來的氣都這麼臭,這些東西對我們的新陳代謝都是非常大的負擔。

  所以孔子在這段話當中,下了一個很重要的註解,所以「君子必慎其所與」。這個與,是結交的朋友。古人又留下了一句話,「君子忌苟合,擇教如求師」,君子忌諱隨便跟人交往,隨便交朋友不妥當,選擇交往的朋友,就像求一個老師一樣的慎重,因為朋友跟朋友的影響太快了。這句我們今天講的就是擇友的重點:

  【狎暱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

  大家有沒有感覺,這句也是一個家興衰治亂的關鍵?大家冷靜去看,交的都是有道德的人,這個家要興旺了。還不是這個家要興旺而已,一個國家「親賢臣,遠小人」,這個國家就要興旺起來了。像我們春秋時代齊桓公用管仲,他整個齊國就興盛起來了;劉備禮敬諸葛孔明,三顧茅廬,整個蜀國才建立起來。所以您看,親近有德行的人非常重要。

  但同樣是齊桓公,他用了管仲,他是春秋第一霸主,春秋這些國君的貢獻,沒有人超過齊桓公。可是齊桓公在管仲死後,沒有再親近有德行的人,結果親近了易牙、豎刁、開方。你們沒有聽過這個故事?這又是很重要的判斷力。易牙,齊桓公為什麼親近他?齊桓公說,這個人對我很好,他問我,你有沒有吃過嬰兒的肉?齊桓公說沒有,結果易牙就把他的兒子殺來給我吃,他都煮好吃的,連他兒子都煮給我吃,你看他對我多好?

  其實齊桓公在管仲要死前,問他要用誰,結果齊桓公就說,易牙好不好?他對我這麼好。管仲說,他連自己的親生孩子都不愛,他還會愛你?違反人性,他對你有很重的目的在,你小心。那開方?他本來是一個小國的王子,他跑來親近我,跟我很好,連他父母去世了,他都不回去奔喪,你看他愛我超過他父母。齊桓公被愛得有點昏頭了。

  所以,幾個人懂得判斷?你不要聽到一個人說I love you,你頭就昏了,你要會判斷,「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他已經違背人性了,他連父母都不愛,違背人性,他怎麼可能愛你?齊桓公又說,那豎刁?他為了跟我在一起,自己去勢做太監,他愛我超過他的身體,那這個人可以用吧?管仲講,人最愛惜的就是自己的身體,他連身體都不愛,他一定有更大的目的他要得到,所以他才這麼忍,忍住自己的痛苦。齊桓公說很有道理,就沒用。

  可是管仲死了之後,他又受不了了,想吃好吃的,想找人玩,他忍不住了,又把這三個人找回來,完了!『狎暱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所以有智慧的長者的話會影響一輩子,聽完不要忘。齊桓公忘了,最後被這三個奸臣害得死無葬身之地,死了六十七天,屍蟲流出宮外才被人家發現他死了。一個春秋最有貢獻的國君,最後因為親了小人,結局是這樣。一個國君尚且如此,一個家庭更是要親賢德之人,要遠小人才行。

  所以又有一句話講,《陰騭文》當中有講到,「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於身心;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於眉睫」。你接近這個惡人,可能災禍就在眼前,我這麼講,一點都不誇張。比方狎暱惡少,不良的這些年輕人、少年,我們的孩子去接近他了,日子一久,壞習慣會染上,甚至於會什麼?招來災禍。因為這些不良的少年,他會動邪念,他可能會去偷、會去搶,那孩子假如跟著去,災禍就在眼前。

  康熙十一年,在昆山縣這個地方,有一個人叫馬繼,他自己有練武,接著就結黨派到處喝酒,然後偷搶東西。而當時候有個富翁有兩個兒子,就跑去跟他們交朋友,雖然沒有去偷、沒有去搶,就去跟他們交朋友了。有一天這群人就去打劫一條船,他們也跟著去,結果一打劫,當場就有當時候的警察過來了,把他們抓起來。結果審判,馬繼這個賊頭在監獄裡就死了,最後所有全部判殺頭,在康熙十一年全部處死,這個商人的兩個兒子也在其中,就這樣兩條命就沒了,所以「久必受其累」。所以我們學會怎麼交友,我們的孩子自然會選擇朋友,上行下效。

  在《群書360》一百五十句左右,都是在講交朋友,大家可以有機會請回去學習。這個是孔子給我們的教誨,孔子說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這是「益矣」,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這個對自己的德行有很大的損害。「友直」,正直無私的朋友,他正直,會不斷的提醒、勸告我們;「友諒」,這個諒是很寬容,寬恕別人,這個諒也有真誠的意思;「友多聞」,就是見聞很廣博的人,你跟他一談話會有一種感覺,叫「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友多聞。

  我們現在自己想一想,我們身邊有沒有正直的朋友?有正直的朋友是結果,必須有什麼態度才會有這個結果?「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自己要有接受別人勸諫,還感謝對方的態度,那正直的朋友就跟我們相親相愛了。正直的朋友又不喜歡巴結、諂媚,所以「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朋友也是自己感召來的。

  接著,損者三友,「友便辟」,便辟就是喜歡諂媚、逢迎這樣的人格態度。「友善柔」,善柔就是奉承,都講一些好聽話,都是口是心非,讓人看了覺得很起雞皮疙瘩、很受不了、很噁心這樣。我們馬來西亞不講噁心嗎?有。你們怎麼沒什麼反應?你們身邊的朋友都是友直、友諒、友多聞,所以你們很難體會那種感覺,很好。

  「友便佞」,這個佞就是口才很好,把死的可以講成活的,但是根本跟道理不相應。你假如沒有判斷力,也一下都被他唬住了,這個是友便佞。交這三種朋友會有損害。所以《弟子規》當中說,「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這四句話容不容易做到?人很容易諂富驕貧,厭故喜新的習氣會出來,但這時候身邊有正直的朋友馬上提醒我們,我們就回頭了。但是假如我們接觸這個巴結、諂媚的人,這個習性一下子就被調動出來了,所以交這樣的朋友是有損害的。

  我們剛剛講到要交好朋友,「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我們是一個值得交的朋友,自然就感得好朋友,是吧?「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要從根本。今天我們懂了,要去交好朋友,結果,你要去交這些有德行的朋友,自己每天抽煙、喝酒、打牌、打麻將,那你跟他的磁場頻率不合,你也很難親近他們。所以要交好朋友,首先要提升自己。

  舉一反三,要走婚姻的人,要找一個好對象怎麼辦?提升自己。現在的人是不是這樣考慮的?都在那裡想,我要找一個長相像劉德華這樣的,然後又要有錢、又要什麼,條件開了很多。你真的找到了,他會告訴你,我才不要你,你不是找了二、三年白找?所以人不從根本下功夫,叫徒勞無功、白費心力。

  《大學》告訴我們,很重要,「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現在的人假如沒有讀經典開智慧眼,又隨著急功近利,真的都是捨本逐末的人生。看經典就知道,德者才是根本,財者末也。

  這句「有德此有人」,要走向婚姻的人,你有德就感來同樣思想觀念的對象,「龍交龍,鳳交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志同道合了,「有人此有土」、「二人同心,其利斷金」。這個土是什麼?一個家庭,一個事業體,甚至於帶領一個國家。像周文王他很有德行,感來姜太公,最後周朝不就創立起來了?有土,有家庭、有事業了,就有錢財,有財才能夠去用,怎麼用?用在栽培子女、栽培員工、栽培人民,不是去亂花錢。所以愈用,自己的智慧、德行、福報愈來愈提升。現在人一有錢就揮霍,最後沒幾年身敗名裂,事業也垮掉了。所以用是智慧,賺錢靠機會,用錢是智慧。我們現在這一句用著,你有德行,自然感來志同道合的朋友。你沒有德,感來的都是酒肉朋友,狐群狗黨。

  我們看,一個人在朋友這一倫,應該盡什麼本分才是有德行?首先,朋友要互相勸諫,《弟子規》告訴我們,「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朋友是道義之交,互相護念彼此的道業、彼此的家庭。假如你今天帶你的朋友打麻將打到三更半夜,喝酒喝到三更半夜,他的家裡人,父母妻兒,在家裡面提心吊膽,這哪叫什麼朋友?不只對朋友無益,還對他的家人都無益,這個是很損德的。是應該你的朋友交了你以後,他所有的家人都安心了,你積了陰德。

  勸諫是當朋友的道義,當然勸諫心態要對,勸諫不是發脾氣、不是借題發揮,是為他好,希望他改過,希望他德行提升。所以「親有過」,這個親也包含朋友,目的是什麼?「諫使更」,讓他改過,他的德行就愈來愈好。

  我今天跟大家念《弟子規》的句子,你們怎麼好像有點覺得很陌生?難道是你們很久沒念了,還是你們根本就沒有讀過?可能有一些新的朋友,以前《弟子規》的課好像沒有聽過也有可能。我好像來大馬沒講過《弟子規》?那是我的問題,不是你們的問題。你們太分別了,怎麼可以說我沒有講過《弟子規》?我講《了凡四訓》也是講《弟子規》,我講《朱子治家格言》也是講《弟子規》。所以,我們不是學知識,傳統文化是心性之學,你學哪一部,這些德行、存心跟另外一部都是相通的。大家有沒有看,我們今天念《弟子規》念了幾句?你們不要出去說我的壞話,說蔡老師都不講《弟子規》。

  好,就講《弟子規》。我是說假如剛好漢學院、中心需要我出去出差,那我請我們長期講《弟子規》的老師跟大家講,沒聽過的剛好從《弟子規》這個根學習,有聽過的好好複習複習。好不好?好。《弟子規》講得很細,我們一讀、一學就知道怎麼去落實,怎麼去下手。

  「親有過,諫使更」,這才是我們的目的,要幫助他,讓他提升。「怡吾色,柔吾聲」,這個是態度,心平氣和的人才能勸人,所以老祖宗說,「心平氣和則能言」。所以一個人有點情緒的時候,閉嘴。你一有情緒,一講話,愈搞愈糟。本來沒事,你話一出去,馬上就對立衝突,就麻煩了。所以有情緒了就別講話,要講話就別有情緒,心平氣和去勸人。被勸的人要歡歡喜喜,人家來幫助我,人家一勸完我,不只不能不高興,還給他鞠一個躬,「謝謝你,你是我生命的貴人」。人家一聽,這個人真的能夠接受別人的勸言,那以後「直諒士,漸相親」,也是自己感召來的。人其實「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都需要身邊的親人、朋友給我們適當的提醒。

  第二要關懷,而且這個關懷,愛屋及烏,不只關懷朋友,還關心他的家人,體貼備至。大家朋友一見面,第一句話講什麼?在馬來西亞朋友一相見,第一句話是什麼?「吃飯了沒有?」跟我們台灣一樣,這樣講,坦白說,好像也沒錯。為什麼?叫「民以食為天」,首先要吃飽,才能學習、才能工作。一般,好朋友一見到,表露出對他的關心,最近身體怎麼樣?最近你爸爸媽媽都好吧?你姐姐生的兒子,挺健康的吧?你看他朋友一聽,心裡暖暖的,你這麼關心他、關心他的家人,有一句叫愛屋及烏。所以真正有道義的人,一開口就讓人如沐春風。

  下一次可以稍微改一下,不一定要「吃飯了沒有?」但是這一點現在很難,我們人現在每天都忙忙碌碌,心裡很浮躁,見到了「快快快快,我上次交代那個,你怎麼那麼慢?」都是這些情況,人跟人那種人情味都沒有了。所以這樣子大家一起共事,壓力很大,而且效率不好,不團結。假如每個人都互相關懷、互相愛護,心曠神怡,幹到半夜三點no problem,都沒有問題。大家同心協力,眾志成城,所以這個關愛很重要。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從哪裡來?愛人,尊重人來的。「愛敬存心」,《了凡四訓》最重要的一句話,你們不要學完了都忘了。有沒有忘?再來一遍,你們要日行一善,你們都沒有反應,我今天晚上睡不著覺了。「愛敬存心」是行善的總綱領,所有的善絕對離不開愛跟恭敬的心。

  第三,要懂得互相讚歎。因為在團體當中,就怕什麼?互相嫉妒、互相毀謗,那朋友之間的情義就很難維持了。所以在團體當中,小到家族,大到團體社會,要形成什麼樣的風氣?「見人有善,不嫉妒」,就是要讚歎、要規勸、要隨喜,隨喜讚歎他。古人這些話,這句話是李炳南老師教誨,一個心態對一個團體來講,天壤之別。大家看到人家好都嫉妒,每天在這種氛圍之下很痛苦,要防這個、防那個。那隨喜呢?互相欣賞、互相讚歎,整個人心團結,然後德行互相提升。

  「見人有惡,不批評,要規勸」,您看,又講到朋友的這種道義,「或守默」。假如他跟我們的信任夠,可以規勸,而且規勸態度、地點、時機都要柔軟的去判斷。比方說有別人在,畢竟是成年人,你當眾講他,他面子很難受。所以「規過於私室」,當你勸一個朋友,是在沒有任何人的時候,首先他感受到什麼?感受到你非常尊重,你為他設想,那就不一樣了。名義上是要勸他,事實上是發牢騷,怨,話就出去了,旁邊還一堆人,那他以後怎麼面對這些人?他覺得人家都把我看扁了,那不很難受?這是信任夠要規勸,信任還不夠先守默。怎麼做?自己好好提升,等他信任我,我就可以勸他。他不信任你,覺得你是不是對他有看法。所以這個就是人心,人情事理。你說可是他現在不信任我,但是這件事很嚴重,必須趕快勸,那怎麼辦?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學東西要很靈活,他不信任我,我可以找一個他信任的人,很誠懇的跟他講,對方感覺到你確實是為那個人好,「好,我幫你來勸他。」不也是幫助到他嗎?坦白講,「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人真的有心要去愛護、幫助人,一定會有方法產生的。

  「見人錯事,不指責,要協助」。我們遇到事情不能動怒,不能發脾氣,錯事是事情已經造成了,指責有沒有用?指責只是自己發脾氣,對對方有沒有幫助?有句成語叫既往不咎,事情已經造成了,趕緊收拾善後,幫助他。事情已經一團亂了,我們還在那裡罵、罵,罵得大家更加痛苦,那不是落井下石了嗎?這個時候還主動的趕緊幫忙,收拾善後,那個錯的人會更慚愧。「我把大家的事情搞砸了,朋友居然也沒有絲毫的怨言,還繼續幫我這麼大的忙。」這個時候你再勸他,你跟他講什麼,他非常容易接受,因為他犯錯你還這麼照顧他,他是真正覺得你愛護他。這些都是朋友之間相處的態度。

  在家庭裡面也是這樣,小孩子把一個杯子摔破了,接著,「你不知道我花五百馬幣買的啊?」就開始罵了,罵得那孩子嚇得半死。其實他是要倒一杯水給你,因為他學《弟子規》學到「冬則溫,夏則凊」,趕緊倒,他太興奮。告訴大家,小孩子定力比較不足,他想做好事的時候很興奮,容易把這個好事給搞砸了,但你不能沒有體察到他那分可貴的善心,你看到這孩子是好意給我倒杯茶。請問是孩子的善心、人格比較重要,還是那個杯子比較重要?人隨時要把一個天平拿出來秤一秤,我們遇到境界的時候還是五百令吉比較重要,管他孩子什麼人格健康。

  不指責,協助,你的杯子打破了,媽媽帶著孩子把這個碎片掃好。孩子說,「媽,我都摔破了,您還不生氣,都沒有罵我?」「孩子,你是有一分善心。」我跟你講,你講完之後,我給你打包票,你孩子的眼淚就掉下來了,接著你講的話,他會記一輩子。人一感動的時候,心整個打開,那個話就進去了。「孩子,沒有關係的,你是孝心做的,記住,『執虛器,如執盈』、『步從容,立端正』,這樣的事以後就不會再發生了。」所以這個既往不咎是很重要的修為。

  還有,朋友之間,「見有難,不生捨離」。親戚朋友有難,絕對盡力幫助,不捨棄他。其實這個就是我們講到朋友第四點,「通財之義」。他經濟上很困難,經濟上幫助他;他能力上很困難,我們把我們會的能力、人生經驗支持他,這個都是盡朋友之間的本分、道義。

  我們複習一下,互相勸諫,要關懷、愛屋及烏,再來,互相讚歎,還有通財之義。在這個時代,我們學習傳統文化,要有一個心境,就是孔子講的,「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

  剛剛再補充一點,朋友之間互相信任,有時候內心一些苦會告訴我們,所謂知心的朋友。這個時候人要有一種默契,朋友這麼信任我,家裡這些事情、心裡話都跟我們講,可不能再去講給別人聽。別人以後來譏笑他,他就很難在人群當中立足。所以人在朋友相處當中,嘴巴的分寸很重要。

  我們今天在五倫關係當中,像今天在朋友關係,我們知道朋友應該盡這些本分,那誰來先盡本分?自己,正己。但是往往我們會有一個慣性,就是先要求別人,而不是先要求自己。比方說一般當父母的人,一開始接觸到《弟子規》,誰學?你們好老實,你們是值得交的朋友,友諒,諒就是很真誠,不欺騙、不虛偽,很實在。所以您看我們還沒學以前,很多心態偏了,自己不知道。「教兒教女先教己」,怎麼會是孩子先學?

  我有一次在海南一所企業,跟他們的高級主管交流傳統文化,安排一節課是談管理。我跟他們講,今天我們一起交流管理的課程,請問你們一談到管理兩個字,你們想到先管誰?他們說,管員工,不然管誰?孔子不是這樣講的。「其身正,不令而行」,一定是自己先以身作則,才是管理。先管好自己,自己都管不好自己,還管別人,人家心裡不服。一個主管在員工面前,「不要遲到哦!」底下的人都說,「每次都是你遲到,還說我們?」你怎麼領導?

  所以,大家都還沒學,我們學了,自己先做,不能先要求別人做,不然會反效果,會鬧家庭革命,到時候不要把我拖下水。你說,我太太沒學還好,學了以後每天像個警察一樣,說我這個不對、那個不對,都是去聽什麼蔡某某那個人講那個什麼課,怎麼搞成這個樣子?那你們出賣我很不夠意思,你們不夠朋友。所以心態很重要,要正己,不去要求別人,「則無怨」,人家不會怨你。而且你都要求自己做好,反而你的改變讓他們認同,你的改變讓他們的善心起來、慚愧心自然起來,就不會有任何的不接受跟怨恨。

  今天我們主要交流到,「狎暱惡少,久必受其累」,所以不能結交不好的朋友,不能去不好的環境,不是人這樣,只要有靈性的生命都是如此。

  在印度有一個國家叫華氏國,華氏國有一隻白象,這隻白象牠跟著軍隊出去打仗殺敵軍,沒有戰爭的時候,人處死刑,牠去行刑,把腳舉起來,把那個人踩死。結果有一次牠的住所壞了,被火給燒了,還得要新建,就把牠移到了一所佛寺旁邊住下來。結果牠到了這個佛寺旁邊,每天都聽到出家人在那裡讀經典,牠聽啊聽,有次剛好念《法句經》,念到「為善生天,為惡入淵」,那隻象好像觸電一樣。結果從此以後,牠薰,薰了一段時間,把牠帶去給死刑犯行刑,牠那個腳升起來放不下去了,然後用鼻子聞那個犯人,用嘴巴舔那個犯人,牠出不了手,牠的心轉成善良。

  其實靈性都是有感覺的,我曾經住在一個佛寺裡面,每次我們要讀經的時候,我有個師兄,是一條狗,牠都跑去跟我們一起讀經。你們有沒有看過狗讀經?真的,很莊嚴,百聞不如一見。有靈性的,牠都是有感受能力的。有一天牠忘了時間,我們開始讀了,引磬敲下去了,牠嗷嗷嗷跑過來,為什麼?不好意思,遲到了。這個都是我親眼所見的。而且我告訴你,我這個師兄感受能力很強,有修養的人來,牠馬上感覺,幫他開道,陪著他陪到底;修養不好的人,牠裝作沒看到,牠怎麼會沒感覺?所以您看,動物接觸的,對牠的影響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人?

  好,那今天這節課就跟大家談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