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朱子治家格言》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五集)  2013/11/4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104-0025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大家晚安!剛好前幾天,十月三十一號,我到雙溪大年,當地有一所新民獨中,在那裡跟大眾分享了一堂課,叫「幸福在一念之間」,當場有超過兩千人參加。看到很可貴的地方,有家差不多七、八個人,三代一起來參加課程,三代一起來參加課程,這代表代代都重視傳統文化的學習、承傳。這樣的景象,我在幾年前在廬江的時候,我們那個綠色課堂,晚上一起唱好歌、唱善樂,也常常看到三代同堂拿著小椅子一起去參加課程,我想這是天倫之樂,幾代人都沐浴在聖賢的教誨當中。而且三代同堂還有個很好的好處,因為教育是合力,它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兩代人教育孩子的正確觀念要相合。怎麼正確?依經典,依流傳上千年、上百年的家訓的標準,不能我今天當爺爺、我當奶奶,家裡我年紀最大,教育孩子都得聽我的,這樣是不妥當的。

  當長輩,尤其年齡愈長,自己的德行要做表率,自己要時時能夠依經典來帶動家庭正確的家風。因為畢竟老一輩的人還是真正為孩子好,為孩子好不能溺愛、不能寵愛,還是要用理智,而兩代人一起來聽課,容易建立共識。

  當然,假如今天妳帶妳婆婆來聽,這個媳婦聽到重點的時候,不要看妳婆婆。人都比較敏感,妳不要看她一下,甚至於說,老師在講妳。那妳也夠鈍的,要給人家留有餘地,剛好上句才講「凡事當留餘地」。大家也不要笑得太快,現在這個時代有時候是婆婆懂教育,媳婦不懂,也有這種情況。上一代他還有文化承傳,現在下一代都是功利主義,有時候對孩子的教育,這些理念都不是很清楚。

  不過只要家裡人能善巧的把親人引進聖賢之門,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這些教誨都是利益他、利益下一代,沒有人不會接受。「都感覺我家裡那些人都很沒有善根,很不能配合我,叫他學《弟子規》他都不學,叫他讓孩子學《弟子規》他都不讓。」我就問她,妳先生會反對教妳孩子孝道嗎?她說不會。妳先生會反對教妳小孩友愛兄弟姐妹嗎?她說當然不會。妳先生會反對教他做事謹慎,說話有信用嗎?不會。妳先生會反對教他怎麼去愛人、跟人相處嗎?她說不會。那妳先生會反對妳孩子學《弟子規》嗎?會!

  所以告訴大家,沒有人會反對學傳統文化跟《弟子規》,他是不了解。為什麼他不了解?因為我們表現不好。他一看,學的都學成這樣,我當然不學,我當然不讓我的孩子學。大家開悟了沒有?「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問題出在我們這邊。那些道理,每個人的良知都能相應、本善都能相應,不會反對。但一般的人他對於聖教還沒有深入,首先,他會從學的人身上去感受聖教是好是壞,這是人之常情。所以任何時候都要反求這顆心,所有的問題根源是心出了問題。為什麼《大學》說,「身修而後家齊」?身修了,自己做好了,正己就化人了,家就能齊。

  看到我們大馬的同胞們,學習傳統文化這麼積極,非常感動。而幸福在自己的一念之間,在心念上,幸福吉祥、吉祥如意都是心決定的。有句格言講到,「以鏡自照見形容,以心自照見吉凶」。拿著鏡子照自己,把自己的容貌、衣著照得清清楚楚;但以自己的心來觀照,可以判斷自己人生的吉凶禍福,幸不幸福看自己的心就知道了。怨天尤人的人哪怕再富貴,早晚因為這個心念,把福都給折光了。一個現在貧窮的人,處處念人的恩,盡力去幫助別人,樂善好施,他總有發達的一天。真正用心去體會《弟子規》、《朱子治家格言》這些經句,自己也能給自己算命。像上一句說,「凡事當留餘地」,一個人做事、說話都不留餘地,鐵定要自取其辱。他講話很過分,最後人家惱羞成怒,當然罵他一頓,「以心自照見吉凶」。

  諸位朋友,你們上個禮拜有沒有跟人家吵架?都沒有?跟人家吵架也有徵兆的。比方說你已經有點上火了,你又沒有把它伏住,遇到人家講話不是很好聽,你就給他彈過去了。所以真正敏銳的人,看到自己有火氣了,馬上要把它調伏下來,趕緊把《朱子治家格言》拿出來讀一遍,《弟子規》讀一遍,「言語忍,忿自泯」、「凡是人,皆須愛」。這些讀一讀,把心調伏,「心平氣和,千祥雲集;意粗性躁」,時時都很浮躁、很粗心,「一事無成」。其實每句都跟我們的吉凶禍福有關係。我們看今天接著下一句講到:

  【得意不宜再往。】

  得意的時候要懂得知足、要懂得知進退,不應再進一步貪得無厭。我們俗話常講到的成語叫得意忘形,得意忘形另外一面叫見好就收,知進退,叫功成身退。從這裡我們可以去體會,得意為什麼會忘形?而真正有智慧的人,為什麼懂得功成身退?人不知進退很難不遭受屈辱,因為不知進退、得意忘形,還是因為心態出了問題。比方得意了,他會貪功,這件事沒有我不行,都是我的功勞。那這麼多人一起幫忙,聽到這個話,人家心裡平不平?不平。他就會招來人家的批評、毀謗,「真是自大!這麼多人出力出錢,他還自己在那拍著胸脯說都是他的功勞。」這就忘形了。所以要懂得謙讓,要讓功於眾。

  做好事,我的本分該做的。人做了好事會去張揚,那是沽名釣譽,那還是名利心在作祟,心態偏掉了才會有這個行為出來。假如盡我的道義,做了以後心裡面痕跡都沒有,叫「施惠無念」。自己覺得應該做的,但是看到這麼多人一起幫忙,非常隨喜人家的付出,甚至還感人家的協助,這個是非常好的心態。所以貪會招來得意忘形。

  再來,傲慢,他覺得自己做得挺好的,他慢慢會膨脹自己,所以人不把這個心守好,災禍就要來了。大家冷靜去看,在企業界,好幾年前我看到的數字,看了也非常驚訝,中小型企業平均壽命二點九年,一個中小型企業二點九年就倒了,大型企業平均壽命七到八年。大家冷靜想一想,大型企業有多少員工?我想上百人,不上百人應該談不上大型企業。我曾經還遇過,這個企業包含他的家屬都住在那個地方,多少人?八十萬。我看這個企業就跟一個城市一樣,很驚人。一個大的企業它所維繫的是幾百口、幾千口人的生活,所以這個領導者他要想著,我的事業要做穩,不然幾百口、上千口人沒飯吃。

  所以古人,在《孝經•諸侯章》,諸侯是一個國家的國君,他是什麼心態?他不是亂來,他不是揮霍,他是「在上不驕」,他處在國君的位置不能驕傲,不然他很危險。他一驕傲不聽勸,做錯了決策,禍延千萬黎民百姓,最後他會沒命。「制節謹度」,他生活非常有節度,不奢侈;「滿而不溢」,他非常有錢財,但是不會喪失這個財富。有些君王亂花錢,最後搞得民不聊生,他這個富貴就沒有了。

  所以要守住富貴不容易,要戰戰兢兢,要謹慎、要有節度,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尤其人一富貴,面臨的誘惑更大,你說一個男人都沒有錢也沒有地位,他在做清潔工人,可能所面臨的誘惑不多,但是他假如以後幹到經理,收入也不錯了,可能財色這些誘惑就會出現了,所以禍福相倚。

  諸位家長們,希不希望你的孩子以後有大成就?希不希望?希望。大成就有大考驗,為什麼?這誘惑境界會更多,首先孩子要去掉貪、要去掉傲慢,不然禍福相倚,「古來征戰幾人回?」一個人這一生當中,面對所有的誘惑能夠全身而退,也是不簡單,因為現在這個時代的誘惑,比起一百年前、比起古代,不知道大多少倍,所以現在的人德行的根基要比古人更穩當才行。禍福相倚,我們要好好去體會,一定要在自己身上、要在孩子的身上,把德行根基扎穩,不然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最後長者都在做滅火的工作,今天這個出問題,改天那個姪兒又出問題了。

  所以「德者本也」,要抓根本,「財者末也」,才幹、錢財這個都是枝末。其實有才幹、有錢財,沒有德行,那真的問題層出不窮。很有才幹的人,學歷很好,沒有德行,常常都是傲慢對人、跟人衝突,那真的每天不知道要搞出多少事情來。

  剛剛講到企業的素質,為什麼企業的壽命這麼短?主要就是負責的人,他在面對誘惑他抵不了。尤其俗話講的,「少年得志大不幸」,他很年輕就很有錢,發達起來了,假如沒有人冷靜的分析給他聽,這是你家積善,你可不要以為自己有能力。沒有這些屈志老成給他提醒,他很容易就貢高我慢,然後自視甚高,就覺得我什麼都可以。比方說他這個事業做得不錯,他就覺得他什麼事業都做得好,結果就跨到自己不熟悉的領域,然後又投入更多的錢,最後就垮下來。

  所以這個「慢」,事業有成、有名了,種種情況都會讓人不知不覺膨脹了自己。我們自己冷靜想一想,自己比起十年前有沒有更謙卑?比方我們學傳統文化學了這麼多年,有沒有比以前更節儉、更謙卑、更柔軟?還是學了好幾年,更看人家的不是,跟人講話更強勢?這樣就學偏掉了。

  我自己很幸運,我是在一個時節因緣到了海口,剛好十年前跟社會大眾分享《弟子規》。幸好我前幾年在學校服務,跟學生家長溝通得比較多,所以去了海口就跟人家談家庭教育,教育小孩。而且當時候海口沒有人知道《弟子規》是什麼,很有意思。其他很多大都市都在讀《三字經》,都在讀「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都在讀,海口都沒開始,所以很奇怪。

  假如我第一站就是去北京,我就活不成了。我才一個私立學校大學生,你到北京去跟人家講傳統文化,北京你隨便到百貨公司一撞到人可能就是大學教授,是吧?人家都很有學問、很有學歷的。假如我第一站就是到上海,可能也淹死了。結果第一站就是在還沒有人學傳統文化的海口,然後我又是去教小孩,教了小孩跟他的家長溝通,我才這樣慢慢積累一些經驗跟大家分享。

  中國大陸這麼大,怎麼剛好去海口?大家開悟了沒有?冥冥中都是祖先在保佑、在安排。結果一年之後,就剛好有機會到這些沿海地方跟大眾做交流,大眾滿能接受。為什麼?老祖宗的教誨是通達人性,「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人不能接受,我們辦了那麼多課程,沒有遇過不接受、沒有遇過聽完來打我的,沒有。我們遇到很多感人的場面,都是教育自己,七十幾歲的人,「我七十幾歲了,我現在才剛開始當小學生。」你就很感動他那個學習的態度。

  你看四、五十歲的大男人在那裡哭,放聲大哭,「我錯了!」有的四十幾歲了,聽完課在那裡跳著說,「太好了!太好了!」像個孩子一樣,人都還是有赤子之心。他為什麼有那些不好的行為?他染著了,「苟不教,性乃遷」,但是他本善還在,他只要透過學習,把這些習染去掉,慢慢的他就能反璞歸真了。

  結果隨著跟大眾交流,大眾那個讚歎也是很厲害。俗話說,「八風吹不動」,我們是沒吹就已經動了,還八風吹?有些人很容易激動,「你真是聖賢人再來的!」這些讚歎都很過,第一次聽,發抖,誠惶誠恐,給你聽個五、六次,七、八次,會覺得還滿舒服的。所以人都是不知不覺被自己給賣掉了、被自己給耽誤了,要小心。我很幸運,我身邊的長輩特別有智慧,不是我們真的有德行,那真的是托這些長輩、善知識的護佑。

  我記得有一次很多人,因為我的祖母往生,我在高雄,台北人家開了五、六個小時的車下來,到我們家來慰問。一些七十幾歲的長者到了我們家,第一次來,見到我父親,你兒子怎樣怎樣…就開始讚歎。沒有兩句,我爸爸馬上把幾個長輩的讚歎止住,我兒子那麼年輕,德行還差得遠,你們不要讚歎他,要把他的問題告訴他。我當時候站在旁邊非常感動,連現在在講的時候眼睛都有點濕潤。我父親真愛護我,面對稱讚誠惶誠恐,而且是護念自己的兒子,這麼年輕,哪抵得了這樣的讚歎?我記得當時候我到台南去分享,我父親載我去,把我放下他就趕快開車走了,他很怕麻煩別人,也怕人家讚歎他,趕快開車就走了。

  所以在這些很關鍵的因緣,我父親就給我當頭一個提醒,保持冷靜。我記得我在香港做分享完,那時候比較出名,人出名不好,你們都不知道我的苦衷。俗話講,「人怕出名豬怕肥」,出名走到哪裡坐火車都不是很放鬆。為什麼?人家常常會這樣,你是不是那個那個…?我說你認錯人了。常常要應對人家認識你,這時候你走路,你所有的一舉一動都要中規中矩,不可以給傳統文化丟臉。

  所以那時候在台灣有點名,剛好出了名以後第一次去見盧叔叔。我是還沒出名的前兩年就認識盧叔叔,他非常疼愛我。真的人跟人都有緣分,見到這個長輩,跟他走在一起,就好像自己的父親一樣,確實是那個感覺。當時候我記得我跟他走在澳洲那個公園裡面,很漂亮,我心裡想,他真像我父親。他回頭跟我說,你很像我兒子。後來我剛好有這個機緣到大陸去,出了名,第一次見盧叔叔是在台北的貓空,我記憶很深刻。遠遠他看到我,「你很紅哦,你是當紅炸子雞。」印象就很深,為什麼?那麼久沒看到這麼親愛的長輩,就很期待,遠遠看了就很歡喜,他就給你當頭一棒,讓你都不會忘記,很警覺。

  出了名,自己有幾兩重要清楚,那叫因緣,可不是你真的有那個程度,那是聖賢祖宗好的教誨。我們分享的時候,那都有師長的威德、都有祖宗的庇蔭,在台上講完,對照對照自己做到多少,下了台以後好好去改、好好去用功。這些叮嚀非常重要,我們就時時鞭策自己,不然在很多這些財色名食之前,真的很容易得意忘形。

  所以古人慈悲,像十三經當中,有本《禮記》,《禮記》開篇「曲禮」就講到,「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人在得意當中,傲慢增長,比方賺了一些錢,對父母講話很大聲,讀了點書,瞧不起自己的父母了。

  我記得我第一年到大陸,第一個禮拜就到山東曲阜祭孔。因為我們要推展傳統文化,去拜一下孔老夫子,請老人家慈悲護佑。剛好遇到了一位非常慈祥的法師,他的臉很像彌勒佛,笑口常開。我們跟著他一起吃飯,他吃素,旁邊的人吃肉,他也沒有任何罣礙,他說,「人家吃肉滿口香,我吃青菜往西方」,還押韻,他也沒有什麼罣礙。然後他就有分享到,因為他也上了年紀,他說他有很多徒弟,出家的徒弟,沒有去讀佛學院,佛學院學非常多的經典,他說還沒有去讀以前,叫我叫得可親了,「師父,師父」這樣,結果去讀了佛學院幾年,懂了一些經典,回來連師父都不叫我。

  所以人懂點知識學問,得意之後,慢都會起作用,人就這樣變心了,不可能有真實的學問。為什麼?今天你真的學到真學問,你應該更知恩報恩,這個師父曾經這麼多年栽培你,你真有真實的學問,哪有說不叫他師父?會叫得更親。你說我現在的智慧超過師父,那你要再幫師父,怎麼可以是這個反應?那個態度根本跟經典就不相應了。所以人在外在條件增加的時候,假如不念這都是眾人的協助跟幫忙的恩德,都覺得是自己了不起了,這個傲就長了。

  「欲不可縱」,欲是深淵,你要節制。你覺得這些享樂很歡喜、很高興,就愈陷愈深,所以「樂不可極」,樂極生悲。不好的嗜欲要趕快把它斷掉,但一般的生活上的欲望要知足常樂,也不可放縱,放縱了對自己、對下一代都不好。比方為什麼現在文明病那麼多?吃東西享受美食,大家都很高興、很快樂,樂極會怎麼樣?得了文明病,有的都拖著幾年、幾十年的病都有,病從哪裡來?病從口入。衰後罪業,都是自己掌權氣盛的時候種下來的因,你掌權了,在那裡耀武揚威,最後你下來了,人家就找機會報復你;老來疾病,都是身體好、壯年的時候落下來的病根。

  請問大家,你以前吃冰棒,一次吃幾支?有的一次三支、五支,尤其女孩子最後都會得婦女病,妳身體一寒涼之後,鐵定這些地方都會出問題。樂不可極,都要有節制。剛剛有人比,「我都吃一支而已。」不錯,還可以更好,別吃了。身體都是三十六度多,你一個冰下去,這個機器怎麼受得了?所以明理了不幹傻事。

  我從學傳統文化明理了,我就沒有再吃冰棒,我也沒有再喝汽水了,就是它給我害慘了,害我這麼苗條。我小時候去給人家請客,菜還沒有端上來,就不知道喝幾杯汽水了,然後就打嗝,到現在都還沒有排完,汽水都會侵蝕你的胃壁。我現在已經四十歲了,對下一代有責任,要把我們走過的彎路,要提醒他們,別再栽我們的跟頭。我遇到小孩,我一定要跟他們講這些事情。我以前教書還做汽水給他們看,這個橘子汽水,哪來的橘子?騙人。所以現在做生意的人這樣是不對的。

  橘子汽水有沒有橘子?沒有,是石油提煉出來的一個酚,聞起來像橘子,那就是蘇打泡一下,就成一杯汽水了。喝的都是化學的東西,哪來的天然的東西?我就做給小朋友看,他們眼見為實,全班一看,好恐怖,原來汽水這麼來的。三十五個學生,三十四個看完以後,「好恐怖!」有一個很胖,臉上都是痘痘,跑來說,「老師,那杯可不可以給我?」這樣的學生你要很有耐性,要繼續用讓他觸動的方式再提醒他,這時候你得帶他到醫院去,看那些病重的,他可能比較有警覺性。所以欲不可縱,適當的生活需要要懂得節制,不對的要趕快斷除。不好的嗜欲,嗜好、欲望,只是讓父母時時提心吊膽,賭博、喝酒,那些都很不好。

  再來提到「志不可滿」,不可志得意滿,洋洋得意,要能得意不忘形。孩子的心理素質,首先他有自知之明,做什麼事情度德量力,不打腫臉充胖子。再來,謙卑、知足、讓功給大眾,感別人的恩,這都是誰誰誰的恩德,誰的功勞,不是我。他這個得意、傲慢就不會增長,都是心地上的功夫。

  我們古人在家庭裡面的擺飾,很多都是教育的意義。比方一般古代的建築、住家,他一進門在廳堂兩邊是擺著瓶子跟鏡子,有味道,進了家門要「平靜」,不要把剛剛的不愉快帶進家裡來。很多當爸爸、當媽媽的人不懂得這個道理,回到家亂發脾氣,最後孩子常常都很害怕,心裡都不穩定。每次看爸爸媽媽一進門,首先要看看今天是晴天還是雷陣雨,都要看我們的臉色,這樣的孩子成長身心不會健康。

  我們上一代的女子真的有德,我接觸過很多同學的母親,包含我自己的母親,我沒見過我母親發過脾氣,也沒見過我母親罵過一次人。你常常在母親這樣的修養磁場,你的心會慢慢的平靜下來,不會浮躁。假如母親很急躁、很暴躁,講話像雷公,你說這個孩子能平靜嗎?所以古人都透過這些裝飾提醒每個人。

  有個家庭裡面最常見的擺飾,叫「如意」,大家看過如意沒有?你們沒看過,不會吧?回首如意。我們一樓沒有如意嗎?想起來了吧?好,我再舉個你們會比較熟悉的,我們常在廟裡面有福、祿、壽三個老人,有個他手上拿著一支東西,然後回過頭來,玉做的,玉如意。它那個彎回來就是什麼?懂得適可而止,得意須早回頭,「得意不宜再往」,回首就如意了。這個回首是什麼?反省,回首是冷靜,回首是自知之明,他就不會傲長、欲縱、志滿、樂極,就不會犯這些問題。

  我們想起很多的成語,月滿則虧,大自然都在教育我們,不只家裡面的擺設教育,大自然也在啟示我們,月亮滿了就是不謙卑,你的富貴一滿,一傲慢,它就開始損了。「水滿則溢」,水滿了就流出來了。俗話又說,「富不過三代」,現在這句話要改了,現在富不過幾代?一代?我跟大家講,現在富不過十年。大家冷靜去觀察,為什麼現在富貴的時間愈來愈短?因為人的德行根基愈來愈不牢。

  周公是個聖人,孔子以周公來做比喻,讓人慎防傲慢。這個比喻已經達到極點,因為周公是孔子最佩服的人。孔子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如果一個人有周公的才能、辦事能力,可是他驕傲而且吝嗇,不願意分享給別人。大家要了解,人的財富愈跟別人分享,愈去幫助別人,財布施得財富,吝嗇就不得財富。為什麼?錢財,「有水斯有財」,錢是通貨,它是流動的,跟水一樣,錢假如不流了,積財喪道。積財喪自己的仁道,因為,旁邊的人很可憐,你還繼續不幫助他,你的良心已經愈來愈在墮落了。

  所以錢要布施,愈施你富貴的因種得愈多。很多家庭好幾代富貴,因為他們家都有樂善好施的家道。你今天懂很多道理,有很多經驗,你不去告訴別人,會變得愈來愈沒有智慧,愚痴,但是你假如有很多好的道理、好的經驗常常去告訴別人,法布施就得聰明智慧。所以,他驕傲,一驕傲,學問、才能就出現瓶頸,他上不去了。「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他假如有驕傲、吝嗇,那這個人已經不可能有什麼成就,不用看了。可見得這個傲太厲害了。傲慢的人走到哪決定失人和,甚至於他的傲慢去壓別人、去打擊別人,反而走到哪都是添亂。因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傲慢的人一定會把人和攪得亂七八糟。

  所以大家要會用人,良好的個性勝過卓越的才華。一個人性格很好,都是去肯定別人、欣賞別人,大家跟他相處、配合起來非常融洽;一個人都容不下別人、瞧不起別人,他有再高的才華,都會搞得雞犬不寧。但現在的人都看眼前,他這些能力、經驗對我現在公司最重要,結果用了三個月,麻煩了,請神容易送神難,搞得亂七八糟。不能看眼前,要看得遠,尤其你用幹部,那影響的面都很大。

  「百事之成」,荀子講,一個事情能成就,「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事情能夠有所成就,一定是他很恭敬的去做這件事、去對待他人。可是同樣是他,為什麼後來敗了?因為他慢慢恭敬心沒有辦法保持,慢慢傲慢起來,敗象就露出來了。所以真正懂得看人的人,他都可以從他的眼神、態度看到他吉凶的徵兆。這個在歷史當中有太多這樣的例子。我們不用等別人看,我們自己看,每天照照鏡子,有沒有慈眉善目?有沒有大肚能容?這是孔子對當時候跟後世人一個很重要的提醒,不可驕傲。

  在《資治通鑑》當中有段話我印象比較深,它講到,「其德愈盛」,他的德行愈高,「其心愈下」,他反而心更加的卑下;「其業愈廣」,他的事業愈來愈大,「其意愈謙」,他的態度愈謙卑;「其時雖無虞」,他眼前看著都很平安,沒有什麼好擔心的,但是他自己怎麼看?「其自視常若天怒人怨」。

  一個君王、一個處高位的人,他是很容易得意忘形的,但是他怎麼來提醒自己?比方說皇帝,他是天子,他是全國之首領,沒有人比他高了,沒有人比他高,容不容易傲慢?容易,我說了算。可是你看他們多有警覺性,我是天子,誰管我?老天爺管我。他對於老天爺他也是臣子,他是老天的兒子,他要代天來照顧子民,代天行化,只要他偏離了天道,天會怒。所以以前的皇帝只要看到有天災了,上天要降罪於我,趕快懺悔、趕快到天壇去反省,他懂。「天怒人怨」,老百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都是這樣戰兢惕厲,不敢放縱自己的習氣。

  「得意不宜再往」,實實在在是我們教育孩子處世非常重要的一個德行。了凡先生有看到這點,他在《了凡四訓》四篇家訓,第一篇,把命運的道理講清楚,「立命之學」;第二篇,改過,一個人要改造命運,首先要改過,不然每天還在犯錯,怎麼可能改得了命?第三,「積善之方」;第四,「謙德之效」。

  諸位朋友,我在念的時候你們怎麼好像第一次聽?你們放下的功夫這麼好嗎?我們這幾年來一起學習了《了凡四訓》兩遍,你們今天也要日行一善,不要傷我的心,有念到《了凡四訓》的句子,你們應該有所回應。

  《四訓》裡面,德行這麼多,就光把一個謙德舉出來,多重要。謙就不會得意忘形,謙才能保住富貴。《易經》有六十四卦,只有一卦是六個爻都是吉,其他六十三卦都是吉凶相參,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就是「謙卦」,六爻皆吉。只要謙虛,遇到任何情況都能逢凶化吉,遇到吉了,可以守住這個富貴。

  了凡先生事實上在「立命之學」的時候,就已經把謙卦在提醒他的孩子。我們複習一下經文裡面講的,「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人就是在境界當中鍊自己的功夫。

  順境最容易讓人墮落,你順境來了、富貴來了,開始放縱,開始覺得理所當然,就墮落了。所以順境淘汰人,逆境磨鍊人。逆境要用開拓法,心量要放寬,看得遠,不要鑽牛角尖,處逆境心要用開拓法。處順境,心要用收斂法,不然你愈來愈順,你就忘乎所以了。剛剛念的這個句子都是順境,命當榮顯,他要富貴了,要常作落寞想,居安思危,我現在富貴了,假如有個變化,我還能生活得下去嗎?很多人很有錢,結果一下子生意出了情況,過貧窮的生活,活不下去了,尋短見都有。更有遠見的父母,他自己富貴,但是讓他的孩子生活節儉。

  宋朝有個宰相,他們家不大。人家說,你是宰相,你家那麼小?他說,我是宰相,我的孩子不見得是宰相,我現在這個生活水平這麼高,以後他的富貴比我低,他養成這個習慣,我不是害他嗎?你看這個父親有智慧。藏富教子,有錢不要給孩子知道,記住,不要跟你兒子說我講的,當然,他以後學了傳統文化,他也會明白我的苦心。被人家誤解沒有關係,雖然你是好心,會被人家誤會,也不是壞事,因為,世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你好心為他好,他還罵你、還毀謗你,也不是壞事,他是送福報給你。

  所以明理的人就清楚一件事,天底下沒有壞事,全都是好事。騙我,我今天才被人家打,這還算好事嗎?你有沒有聽過「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欠錢的要還錢,欠情的要還情。欠打,前世跟人家有這個過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打一下還掉了,無債一身輕。而且你更有功夫,他惡意對你,你不只沒有生氣,還善意對他,不只了了這個惡緣,還結了一個善緣。對方會說,天底下還有這種人?我以前對他這麼不好,他現在還對我這麼恭敬,去怡保還給我帶白咖啡回來,這樣的人真是讓我佩服,我去調查調查,原來他是學《了凡四訓》的、學中華文化的。那你不是讓一個人、讓一個家庭對傳統文化生起堅定的信心?你這是給聖賢、祖宗臉上貼金,好弟子!你讓一個家庭得到好的教誨,這個陰德積得很厚,不只不要計較,還要造福於他,這才叫心量,量大福就大。

  常常看看古人怎麼教孩子,怎麼處世待人,人的心量都會放寬,眼界都會看得愈遠,所以常讀歷史,人有閱歷、有見識。「即時當順利,常作拂逆想」,他就不會得意忘形了。你現在雖然順利,自己的心態要擺好,對人不可輕慢,不可隨便,到時候無意當中冒犯人、得罪人。他就有這種戰兢惕厲、謹慎,常作拂逆想。

  「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也不是我隨時都能有這麼好的生活享受,還是節儉一點好。甚至於家財萬貫也是日食三餐,人每天所吃所用很有限的,把省下來的去幫助疾苦之人,那他德行就愈來愈高。而且「儉以養廉」,人假如物質生活愈來愈高,非常危險,他花到最後,貪心愈來愈高,他會不會去貪公家的錢?會不會去貪不義之財?非常有可能,所以儉以養廉。

  「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人對他很愛護、很恭敬,他誠惶誠恐,這是對的。為什麼?人家對我們愛敬,一來,那是祖宗、父母的德蔭,要感恩,不能視為理所當然,別人愛敬我們,我們要記人家這分情義,就會生恐懼。甚至於現在一般情況,自己有很多缺點自己清楚,自己有哪些雜念、邪念自己清楚,別人不一定清楚,但是別人跟我們緣分不錯,他很愛護我們,他很尊重我們,他很讚歎我們,我們的內心誠惶誠恐,我沒有那麼高的德行,他這麼愛護我、尊重我,我可不能對不起人家的栽培。更要戰戰兢兢,別給人家出婁子,就是回報別人的愛敬,作恐懼想。不然很多時候,對最愛敬我們的人,我們反而沒有守住自己的德行,犯了一些大的過失,那將是自己跟對方終身的遺憾。

  「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自己家裡很有地位,但是不能耀武揚威,謙卑。「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不然會增長貢高我慢。真的要作淺陋想,為什麼?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們一跟孔子、孟子,跟七十二賢人比,差太遠了,哪有什麼好傲慢的?不只要這麼樣的謙退、自省,接著了凡先生期許他的孩子,「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不是去得意、不是去放縱自己的欲望,要時時放著自己的責任。有責任感的人行事有分寸、謹慎,不敢添亂,不敢給家庭、給團體抹黑。

  「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己之邪」,這些都是對孩子一生重要的提醒。內克念作聖,不可放縱邪念、雜念,對外時時救濟別人的危難,上要報國家的恩,下要造家庭之福,時時都記得這些恩德。

  記恩很重要,恩要記,怨要忘,這又是一個很重要的家道。剛剛了凡先生一直提醒孩子,你要記得這些恩德。《弟子規》當中講,「恩欲報,怨欲忘」,其實人的幸福往往就是在這一念之間。現在覺得不幸福的人,這句話只要聽進去入心了,他就幸福了。有沒有道理?恩欲報,你現在心裡面全部都是想父母、國家、師長…種種人的恩德,你很高興,我怎麼是這麼有福氣的人?他們這麼疼愛我,不讓他們失望。「親所好,力為具」、「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你就有動力,知恩、感恩、報恩,怨你馬上就忘了,你就沒有苦了。現在人倒過來了,恩都忘,怨,芝麻蒜皮都記,常常在那裡翻舊帳,忘恩念怨,這顛倒。

  我記得我們有個同仁的小孩,剛好我們在跟他談話,他年紀還很小,我說,你們會不會心情不好?他們說,會呀,都會為了芝麻小不如意事而生氣。我感覺他這個詞語用得很好,「芝麻小不如意事」。人都為了這麼一點事就不歡喜,心量愈來愈小,容不得人。心量一放寬,哪有什麼好計較的?而實在講,人都不自愛,給自己找麻煩。

  原諒別人就是放了自己,就是給自己機會。你不原諒別人,每天作夢還在那裡咬牙切齒,你不是跟自己過不去嗎?你原諒別人,是善待了自己,而且給自己什麼機會?提升修養的機會,還有給自己福報,你原諒別人,你放寬了才有福報。不原諒別人,是癌症的高危險群,每天心情都不好,水結晶都很難看,細胞很容易病變。

  尤其人更不冷靜在哪?常常念這些怨,讓自己很痛苦還不止,又把上一代的恩怨拼命講給下一代聽,你不是要害死這個孩子嗎?比方自己的女婿不爭氣,孩子給外婆帶,你那個爸爸真怎樣怎樣,批評得很難聽,就造成這孩子非常仇視自己的父親。你說這個外婆有沒有智慧?一個人恨父親,他這一生鐵定是不幸福的。沒有父親哪有他?最起碼,父親再怎麼錯他還有對的部分,你要肯定他,錯的部分你要讓孩子包容他。所以上一代的恩怨千萬千萬不要再往下一代傳,要有智慧、要冷靜。掌握情緒,才能掌握自己跟下一代的未來。

  人欠你,天會還你。今天這個女婿再不好、這個丈夫再不好,妳完全還是尊重他,還是禮敬他,妳孩子的德行會非常高,因為他會佩服他母親的修養。「我母親這麼忍辱負重,我要趕快有成就,我要讓我母親早一天享清福。」我遇過這樣的同學,他父親對不起他母親,可是他母親不怨,含辛茹苦把他們養育長大。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一盤好棋,可能本身這盤棋就不好下,你每步都是下得有情有義,那是你下棋的智慧、修養,你的人生會否極泰來。

  接著我們看下一句。大家看,每句真的「以心自照見吉凶」。我們看下兩句:

  【人有喜慶。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

  一個人都災禍了,你還在那裡幸災樂禍,用一句閩南話講,夭壽!人家那麼可憐了,你還在那裡幸災樂禍,甚至還落井下石,這鐵定要遭禍的。這些句子都攸關個人跟家庭的吉凶禍福。『人有喜慶』,哪些是喜慶?從個人容貌端正,有品德、有學問、有功名、有不錯的學歷。他兒子碩士畢業了,人家放個鞭炮慶祝,你在那裡「有什麼了不起?碩士也有很多失業的!」不給人家祝福,還在那裡詛咒人家,這樣就不好了。人家家裡很和樂,你看了吃醋、嫉妒,這都不好。人家有一技之長,這個都要祝福,要隨喜,「見人善,即思齊」。

  怎麼去調伏嫉妒?當我們的嫉妒心起來了,吃醋了,馬來西亞講吃醋吧?有,酸酸的。這個時候你已經善觀己心,這個心態不對,怎麼把它改過來?你最嫉妒的那個人,你明天去找他,然後就告訴他,你最欣賞他什麼,把他的優點講出來。

  我跟你保證,你的雞皮疙瘩會掉一地,你會很不自然,講得非常勉強。所以,一個人要改正一個習氣,那不是一次、兩次改過來的,都有一個過程。但是愈難過愈要講,「始而勉強,終則泰然」,這是《了凡四訓》的句子。你們假如沒有想起來,請回去把《了凡四訓》讀一遍,這麼好的經典,你們最少一個禮拜要讀一次,不然太可惜。這部經典你能夠掌握住,你處事待人接物不會出紕漏,甚至於你的念頭都能保持在正念,它講得太清楚、太透徹了,難得的一本家訓。所以,一開始都不會很放鬆、很自然,兩次、三次,真的那個嫉妒心就轉成了能夠去欣賞別人。要勉強去做,「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就知道這個嫉妒心多厲害。宋朝有一個大夫叫蔣瑗,他有十個兒子,一個駝背、一個腳是跛子、一個四肢萎縮、一個雙足殘廢、一個瘋瘋癲癲、一個痴痴呆呆、一個聾子、一個瞎子、一個啞巴、一個死在獄中,夠慘吧?九個兒子都有毛病,一個還死了。公明子皋看到這個情況,這讀書人很仁慈,就問他,大夫,你當那麼高的官,你平常是怎麼處世待人,怎麼有這樣的報應跟奇禍?蔣瑗說,「沒有吧,我平常也沒做什麼惡事,只是喜歡嫉妒別人,看到那個勝過我的人,我就嫉妒他、怨恨他;奉承我的人,我就很高興;聽到別人的善行,我就懷疑,鐵定是假的,鐵定是做表面的;聽到別人的過惡,我就說一定是這樣!」所以人念頭錯了都在折福,「看到別人有所得,就好像自己失去了一樣;看到別人有所失,我就好高興」,顛倒。「我就只是這樣而已啊,我又沒有行什麼惡事。」全部在哪裡?意念。所以,一念不正就造惡了。

  結果公明子皋就嘆到,大夫,你有這種心態,你馬上會得到滅門之災,你竟然說無所謂,一點警覺性都沒有,你的惡報不只這樣而已。蔣瑗一聽嚇得半死。接著子皋非常有智慧,也很仁慈、也很善於引導人,他看對方嚇成這樣,就跟他鼓勵說,天雖然很高遠,卻是明察秋毫,你做任何一件善事,他都看得到。所以如果你能痛改前非,就一定會轉禍為福,現在改正還不算晚。結果蔣瑗從此以後提高警覺,盡改,完全把舊的習氣改掉,不到幾年工夫,九個兒子的病一個一個都好了。這個在歷史當中都有。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