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治家格言》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五集) 2013/7/15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104-0015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們《朱子治家格言》上一次的課程講到:
【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上次我們講到這句,有談到言語對人生、對家庭、對社會都是很重要的修養。對自己來講,不懂得言語的分寸,自己折福、遭禍都很難避免;對家庭,沒有言語的分寸,可能就會失和,會衝突;社會沒有言語的分寸,可能會造成團體當中的對立、衝突,甚至於言語不懂得分寸,可能「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比方「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什麼天下興亡跟一般的人都有關係?其實興跟亡皆在人心,人心善,風調雨順,人心重道義,家和人樂;人心不善,人心重利輕義,這個家跟國家社會它就是一個衰亡的情況。整個社會是重道義還是唯利是圖,誰決定的?應該跟我們每個人都分不開。
現在看到年輕人都很自私,重自己的利益,這是結果,原因出在上一輩的人把利擺在義前面,所以這一代的人都自私自利比較多。「人不學,不知義」,沒有把做人的道理教給他,那他從小自我、自私習慣了,就變成這個樣子。我記得小時候,聽到長輩在談論考哪個科系好,做哪個行業好,都聽到:某某人做醫生,每個月賺十幾萬;某某人又做哪一行,賺的錢特別多。所以填科系的目的,都是為了賺更多的錢,那等於是我們這一代在考慮任何事情,都把錢擺在第一位。重利就輕義,所以什麼出來了?不願意養老人的現象出來了,現在很多農村,孩子出來了,都不照顧老人;再來,夫妻離婚率愈來愈高,因為沒有道義,見利,這個夫妻關係就很脆弱;兄弟之間為了財產上法院。這些情況都因為人心重利輕義所造成,可是這個風氣卻可能是我們每個人在談話當中慢慢形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所以,「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什麼時候會有過失?我們講的話跟經典不相應,就有過失,因為在誤導社會風氣。請問大家,我們每天講幾句話?大家有沒有算過?沒有人算過,我們概略估計一下,有沒有五百句?可能有吧。好,這五百句都跟道義相應,這個人這一天增長了很多的福報,五百句都是給人智慧、給人利益、給人信心、給人溫暖,那可能他一天的功德就改變命運;但假如五百句當中,絕大部分都跟經典不相應,那他這天也折了不少福報。所以我們的老祖先教我們要積口德,因為嘴巴每天講這麼多話,心裡有仁德,話就不會離開仁德;心裡假如刻薄,那可能句句話都會讓人難受。
所以講話是要負責任的。比方為人父母者思想觀念錯了,講出來的話誤導孩子一生。所以當父母的人不能亂講話,在孩子面前不能亂發脾氣、不能亂講話,這對孩子一生負面的影響太大。
我曾經跟大家舉過一個例子。有個小學老師,他的孩子到他們學校讀書,他是行政人員,行政人員一般都是等這些班主任、老師都回去了,他們行政人員才走,他們是辦公的。他的孩子小一,去了學校,孩子性本善,知道父親都是比較晚才下班,他就主動的幫忙老師、幫忙班級,留下來關窗戶,做最後的檢查。你看他主動服務他人。
這「性本善」,科學家都有做實驗。比方在一、二歲的孩子面前,大人故意走著走著就裝作東西掉下去,這個孩子搖搖晃晃的走過去,拿起這個東西就走過去要還給那個大人。有沒有人教他?他一、二歲,父母又沒教他:「人家掉東西要拿回去還人家。」這是出自於他性本善。所以父子有親,那是天性。再來,為人想,善良,這在孩子身上看到,甚至還有感同身受的能力。比方二、三歲的孩子在那裡玩耍,一個人跑前面,一個人跑後面,第一個人不小心跌倒了,跌得很重,聲響很大,結果撞下去以後,第二個人哭了。你們有沒有看過這樣的景象?跌倒的人沒哭,後面那個小朋友哭了,為什麼?孩子的心很敏銳,他能感受到別人的痛,所以第一個跌下去了,第二個先哭,因為第一個還沒回過神來發生什麼事,突然跌倒,他還沒搞清楚,還來不及哭,第二個先哭了,等到他知道痛了,他才哭。結果,第二個人的媽媽過來了,「哭什麼哭?又不是你痛,是他痛。」把孩子的天性扼殺掉了。
我有次到山東去,他的小孫女四歲,隔壁家送他們一條大魚,活的,拿個盆子裝,因為太大,尾巴露出來,結果就把它給切掉了,血就流出來。他那四歲的小女孩看到了,拼命哭:「牠痛啊!牠痛啊!」所以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有愛心的人他能感同身受動物的苦痛。所以這些例子都讓我們能感覺到孩子的天性,但是得教才行。
我們有位同仁就說,他的孩子二、三歲看電視,看到殺戮的場景流眼淚,不敢看:「好可憐!」結果當這孩子念小學,六、七歲了,父親不經意的走過去,同樣是殺戮的戰場,他的孩子變成喊著:「殺!殺!殺!」二、三歲看到是流眼淚,六、七歲以後變成在那裡助陣,顯然是因為接觸的東西不對了。我們的孩子可能被不好的電視節目給污染了,也可能被我們大人錯誤的思想給污染了。
這個孩子讀小學一年級非常熱心,每次幫忙完班級,回到爸爸的辦公室跟爸爸一起回家,就這樣做了好一段時間。有一天他同樣進入父親的辦公室,父親對他講,「怎麼每天都是你做?真笨,多吃虧啊!」這孩子愣住了,他本來做得很高興,要到爸爸的辦公室都半走半跳的。其實這個我們應該有體會,助人為樂、為善最樂,這是正確的思想觀念。結果父親這麼一講,他就愣住了,可是在他的心中父親是非常崇高的,所以父親的話他就聽了。家裡的問題就出來了,你看出狀況了,這個孩子從那天開始不做了,他不願意吃虧,慢慢變什麼?計較。「為什麼叫我?」計較變什麼?刻薄。
到小學四年級,有天罵他的同學「沒父親的孩子」,因為父親過世了,那個同學哭得很傷心。他變刻薄了,一個本來樂於服務人的人,就因為父親誤導了,變成這樣。他罵他同學沒父親,沒多久他們家遭小偷,他的父親脾氣大,對那個小偷窮追不捨,最後追到死胡同,那個小偷可能也被追急了,一轉身拿刀刺他父親,一刀剛好刺到要害斃命。這孩子剛罵完人家沒父親,他就變成沒父親。這故事是他念中學自己回來反省,講給自己的老師聽的。
大家冷靜想想,假如這個孩子他的樂善好施保持,甚至他的父親還鼓勵他,他們家會變成這樣嗎?不可能。所以一個父母的思想觀念,將決定一個家庭的命運。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就形成性格(刻薄的性格決定沒有福報),性格就決定命運。這故事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講話不可亂講,都要依循經典、依循真理來講話。孔子說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聖人講話都是非常嚴謹、謹慎,所講都是符合聖賢的教誨,不能自己拿著話亂講。信而好古,對古聖先賢的教誨百分之一百的信心、不懷疑,因為我們老祖先的教誨,是傳了五千年不衰的真理。
所以講話謹慎,首先不能違背真理講話。因為我曾經聽到有人在談話就說,做什麼行業都沒關係,只要能賺錢就好了。這話有沒有誤導大眾?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怎麼可以這樣亂講?包含我還曾經聽過有人說,有個媽媽說,孩子孝不孝順我沒有關係,反正我自己有退休金。我說這個話妳不要再跟別人講,不然妳造的罪業可大了,妳這句話在告訴下一代的人不用孝順父母。下一代不孝順父母,他連做人的根本都沒有,那不是老人的災難,而是這些年輕人的大災難。
她還有個說法,反正我自己有退休金。她還沒老,她就知道她的退休金拿得到?今天她叫人家不用孝順父母,請問這些年輕人會懂得尊重老人嗎?不會。這些人二十年之後,這個國家屬於他管了,他不孝父母、不尊重老人,他會不會把老人的福利刪掉,會不會?有可能。當他想要更多享福的時候,請問把誰的權益拿掉?他不敬老,當然把老人的權益拿掉,那我們的退休金還在哪裡?所以這個女士算盤打得她覺得很好,人算不如天算。還是教育重要,教育才能長久,你眼前好像看得到那個利,事實上,我們沒有好好教育下一代,都不可能如我們所願的。所以「至要莫若教子」,人這一生最重要的,沒有比下一代教好更重要,這下一代不只是自己的孩子,還有整個社會的下一代。
言語除了要講真理,不能誤導人之外,言語,孔子講,「剛、毅、木、訥,近仁」。「剛」是剛強,不為欲望所誘惑,財、色、名、食在他面前不會誘惑得了他,這剛,不受誘惑的人心地清淨,接近仁德。「毅」是果敢,就是見義勇為,「有德者,必有勇」,仁德的人,他可以「殺身成仁,捨生取義」,所以有這個毅,果敢,然後勇於去行仁義的人,他是接近仁德了。
比方現在很多企業家,他把傳統的「家文化」的理念落實在企業裡面,讓社會大眾都相信倫理道德可以把事業做好,讓大家對傳統文化起信心,他才肯學。人不學傳統文化、不學道德,都是墮落,所以他看了不忍心,主動來落實傳統文化在他的企業,這也是「毅」。假如有二十個大企業,把傳統文化落實在企業文化當中,給全中國信心、全球華人信心,這是真正給傳統文化復興一個非常好的基礎,大眾都相信了。因為現在人很現實,學傳統文化以後有沒有發展?學傳統文化、落實傳統文化的企業愈做愈好,大家就有信心了。
昨天我從廣州飛回來,報紙上就寫,廣州中山大學,中山大學算廣州最好的學校,規定大一的學生,還沒進校的那個暑假,考完大學的那個暑假,規定要做三十個小時的義工,還有要學一部經典叫《弟子規》。這些名校帶頭,「國家將興,必有禎祥」。所以這些企業帶動得好,這些學校慢慢也都跟進。這個是「毅」。
「木」就是質樸,就是很樸實,不虛華、不虛榮,本質很好,仁慈的人不好這些虛榮,所以近仁。「訥」,言語遲鈍,看起來好像不大會講話,其實他是言語謹慎,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假如今天他在朝廷當中為人民謀福祉,他會辯才無礙,但是私底下在跟人交談,他會比較木訥、寡言,為什麼?他要考慮到這話講出去,有沒有剛好傷到人家的心。比方說,剛好這個人喪父,我們在那裡談我爸爸對我多好,不了解這情況,可能觸動他的傷心事。包含可能要謹慎他的整個背景有沒有哪些忌諱?或者他成長過程有沒有哪些忌諱?不要犯了人家的忌諱,無形當中得罪人,無形當中傷害人。
有句格言講,「凡一事而關人終身,縱確見實聞,不可著口;凡一語而傷我長厚,雖閒談戲謔,慎勿形言」。有一件事關乎一個人終身的名節,縱然我是真正看到了、聽到了,確定是真的,不能把它掛在口上,為什麼?看人要看後半段,浪子回頭金不換。人家以前犯的這些過失,我們還常常掛在口上講,就讓人家沒有改過自新的機會,讓人家在人前抬不起頭來,這就傷了自己的厚道。你不去張揚它,包容甚至去鼓勵他,人才願意改過自新。甚至他是被人家侮辱的、陷害的,我們還常常掛在口上,那不是又把他人生的痛再一次挑起來?就好像人家已經有傷口,你還拿著鹽灑在這傷口上。
凡一語,平常講一句話,這話裡面有傷我的厚道,言語裡面有諷刺別人、有挖苦別人,雖是閒談、開開玩笑,都不應該有這種言語出現。所以,讓氣氛和樂一點,決定不用去挖苦別人、數落別人,那種輕鬆在哪?對人生的豁達、自我的詼諧、自我的反省檢討,挺好的。這個厚道的存心時時不可離,因為一離,就傷了自己的厚道,折福了。所以古人言語當中,都不得罪人、不傷害人。
再來,不批評人。言語的修養,很難在一、二十分鐘把它談得很仔細。我們剛好在古文班的時候,有就「言語的修養」談了四個半小時的課程,這裡就簡略的挑些重點跟大家交流。不批評很重要,我們上次有提到,講話要講得明明白白,對自己有沒有益處?對別人有沒有益處?不然都是隨順習氣,講了以後自己又後悔,然後又盡幹損人又不利己的事情,那不是太愚痴了嗎?一言一行要做什麼事?利人又利己的事情。損人又不利己,幹嘛做?
批評,首先自己傲慢、不自愛,被這些壞的習性牽著鼻子走。再來,批評,傷了別人又害人。從自身來講,第一個,傲慢。再來,在這個時代,很多事情「事非經過不知難」,要成就一件好事容不容易?不容易。很多人主動去付出,結果人家主動付出,不只沒有讚歎,還一大堆批評,那不是傷了付出人的心嗎?你們有沒有經驗,很熱情的主動去付出,還被一大堆批評,最後你怎麼樣?留著眼淚,「都沒人理解我」,黯然神傷走了。傷了付出人的心,這是很不好的發展,以後誰都不願意付出了。人有時候批評起來,會把很有智慧的人,批評得很愚昧,會把很難的事情,講得很簡單,「搞成這個樣子,假如是我來,三兩下就OK了。」講這種話的人,那真的是傷付出人的心,因為什麼?不忠、不恕。不忠,你真的忠是盡心盡力,你就不會在旁邊批評,直接進去幫助人了,還講那麼多批評的話。再來,都把事情講得那麼簡單,根本沒有設身處地事情的難處,就不恕。恕是什麼?如其心,感同身受才是恕。刻薄、批評,皆從不忠、不恕的心出來的。所以批評的副作用太大了。
第三,影響團體軍心。請問大家,在軍中影響團體軍心的人要怎麼處理?你們回答不出來,因為你們活在太平的年代,沒打過仗。你看,動搖軍心影響太大了,來人啊,去上一節《弟子規》的課。這個影響軍心,首先我們剛剛已經提到了,傷了付出人的心。再來,他假如批評的是領導者,就讓整個團體失去了凝聚力、失去了對領導的信心,這個團體馬上就四分五裂。孔子說什麼樣的人最可惡?「惡居下流而訕上者」,處在下屬的位子常常批評領導者,就知道這個影響太不好。或者,不是批評領導,是批評同事,你一批評這個同事,其他人聽到了,不都對他不信任?整個人和都打壞了。所以「一言喪邦」,批評的話,可能讓一個團隊就瓦解掉了。
請問大家,信任容不容易建立?不容易。信任要摧毀容不容易?容易,可能一、二句話就毀掉了。所以常常想到言語對團體的影響,自己就慎重。歷史當中有個故事,叫「曾子殺人」,大家聽過沒有?你們沒有反應,意思就是還沒有到二十一遍,這個故事還沒講二十一遍,所以還有可能記不住。這是科學家的研究,要講二十一次才會記住。但是,科學家說二十一次,請問大家,有沒有遇過一次就記住的人?有。那你有沒有去問他,你為什麼一次可以記住?用心。用什麼心?用覺悟的心。因為用這個故事來對照自己,印象深刻。再來,用慈悲的心,這麼好的故事,我馬上把它記起來,我明天就可以講給別人聽,利益別人的人生。所以聽故事,用悲智雙運的心聽,跟一般的人不一樣,一次就記住了。
曾子跟他母親是母子連心。有一天,有個人跑來對曾母講,「你兒子殺人了!曾子殺人了!」他媽媽說,不可能的,我兒子德行這麼好,不可能殺人。完全不受影響。過了一會兒,第二個人來了:「曾子殺人了!你兒子真的殺人了!」曾母說,不可能,我兒子不可能殺人。心裡犯點嘀咕了。第三個人來:「真的是你兒子殺人了!」其實是同名同姓的。結果曾子的母親就有點緊張了,手足無措就走掉了。所以,曾子跟母親這樣的信任,三次就受影響!所以人不可以聽讒言,聽了幾次,父子關係會衝突,領導人會殺了忠臣,夫妻會離異。所以「讒言慎莫聽,聽之禍殃結」,君聽臣當誅,父聽子當決,夫婦聽之離,朋友聽之疏,就疏遠了。謠言止於智者,信任不容易,但是幾句話可能就動了。
這個我深有感觸,因為我曾經帶一個我們廬江的老人,他從二OO五年就跟我們一起了。結果有天,有個女的跟他講:「我是蔡禮旭的女朋友。」我們這同仁不相信,我還挺感動的,他一開始是不相信。然後接著這個女的一直跟他講,講好幾次,然後還講,就在那個牆旁邊,上面還有牽牛花,蔡某某對我講了哪些山盟海誓。講到最後我們這個同仁相信了,從那一刻開始,他覺得看我,就覺得我怪怪的。所以大家看,從二OO五年就跟我們一起了,是很有革命感情的,是一起開疆闢地,從廬江一起起來的,感情算非常深,但是人家幾句話還是會受影響的。信任不容易建立,但很容易摧毀,所以人假如講一些話,讓人家父子、兄弟、夫婦失和,這造的口業非常重,所以不要亂批評。我最後還要補一句話,我沒有交女朋友,不然你們回去還亂想。
當然,很有意思,我父母常常去參加喜宴,因為我在家族是長孫,又是長曾孫,很多長輩特別關心我,每次看到我爸爸媽媽就會講,你兒子怎麼還不結婚?我父親說,我兒子沒時間結婚。我說知子莫若父。人生的因緣不一樣,每個人要尊重自己的選擇,走入婚姻要期許自己,夫妻相處、教育孩子,給天下人做好榜樣。那我的因緣,剛好十年前就弘揚傳統文化了,現在四海為家,忙得實在是不可開交,所以各有因緣,安住因緣,盡自己這一生的本分就對了。這第三。
再來,其實大家冷靜去思考,都能體會得到,一個人會批評,他不懂組織倫理。今天你對於組織、團隊覺得有哪些不妥,你應該向上反映,這才是組織的倫理,不然你就破壞了整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所以人要懂事,首先要守倫常的關係,不能發脾氣亂批評,這個失了為人下屬、為人臣的本分。為人下屬是需要勸諫的,覺得領導有哪些不妥,你覺得組織有哪些不妥,是可以勸的、可以向上反映,絕對不能到處批評。
忠臣,「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但是不忠於自己的領導跟團體,這也要折很大的福。《了凡四訓》中說的,「家之父兄,國之君長」,你在團體當中你要尊重領導,你不可以自作主張,你不可以胡亂批評。我們看到鮑叔牙推薦管仲,這是忠,所以他的後代十幾世都是名大夫。同樣的,我們常常破壞團體的團結,這個不忠也會殃及子孫,所以言語確實是要大的修養。
這個言語,不能再跟大家分享了,繼續分享下去今天連這一句又講不完了。大家想深入這個言語,我們中心剛好有個專題「言語的修養」,可以提供大家做參考。掌握核心,就是時時講話的時候,明白自己的存心對不對。你帶著情緒講,絕對不對,帶著自己的利益去講,也不對,有目的的,不真誠。所以存心一定是真誠,存心一定是處處替對方想的慈悲去講。不是發洩、不是翻舊賬,看起來好像在講經典的道理,事實上是在翻舊賬,因為自己動氣了。所以修學的人首先要不自欺,自己都已經動氣了,「你發脾氣了。」「我哪有!我哪有!」那就沒辦法了,誰勸都勸不動。所以第一個,言語的存心要了解。
再來,言語的態度要言行一致,「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言語要謹慎、言語要厚道。包含我們這裡講的,「處事戒多言」,首先就是什麼?不要浮躁,寡言的人心比較定、比較靜。「吉人之辭寡」,吉祥的人言語不多,「躁人之辭多」,急躁的人話很多,講完又後悔。所以要三思而後行、三思而後言。包含言語要心平氣和去講,這是態度。
還有言語的方法,講話,《弟子規》講,「凡道字,重且舒」,這是講話的原理原則,「勿急疾,勿模糊」。現在的人講話太快,人家聽不清楚,又不好意思問你。話多是心浮氣躁,話快也是急躁。請問大家,講話是講給誰聽的?我這個問題這麼難嗎?講給對方聽,是吧?有沒有人說講話是講給自己聽的?那叫自言自語。講話既然是要講給對方聽的,當然要給對方聽得清楚。我們今天跟對方講話,講得太快,人家對方都皺眉頭,然後我們還補一句話,「我這個人講話就是這麼快」,自己不體恤對方,還給自己這麼好的藉口。所以人要心柔軟,隨時可以感受到對方的狀況,看人家都皺眉頭了,就是話聽不清楚了,趕緊把言語放慢。
所以什麼時候是自私自利?在我們生活的細節都可以看出自己自私自利。講話都不為對方想,不就是自私自利嗎?有時候我們都覺得,自私自利我哪有?其實你細細想想,你在想自己、不為對方,就是自私自利。
所以這個方法,包含提醒別人錯誤的時候要含蓄、要點到為止。你不要一下子把他所有的不好給他一次講完,講個痛快,講到對方口吐白沫,你這方法就不對,或者講得對方已經心裡面講,「我跟你沒完!」那你講話就太不敏感、太不敏銳。話可以講三分,決定不要講五分,叫攀緣;話可以講七分,你只講兩分,叫不夠意思。講話這個度很重要。比方我們從事教學,我在小學教書,這個孩子百分之百信任你,你給他講八分你對不起他;這個孩子已經翹著嘴巴跟你生氣了,你還一直跟他講,叫攀緣。所以隨緣兩個字不簡單,講話要委婉,不要太衝、不要太直,這些都是言語的方法、原理原則。
包含講話的時機,揚善於公堂,規過於哪裡?私室。你要提醒他的錯誤,不要在眾人面前,讓他沒有台階下,讓他很沒面子。規過於私室,私底下跟他講,光是這個做法,就讓他感覺你處處替他著想,就好講話了。
包含講話是「君子信而後諫」,他信任你,你才好勸諫他。你第一次跟他認識馬上就說,你這裡不好,那裡不好,這違背人情事理,人家會誤會說,你是不是看我不順眼?所以信任很重要。如何取得信任?你的行為讓他佩服,你又常常關心他、對他付出,這個信任就建立起來了。這都是考慮到言語的時機,包含「交淺不言深」,這都是分寸,人言語懂分寸,言語、講話很懂得進退,會讓人很感動、很感佩。
言語會有哪些影響?這個我們也能常常考慮到,自然就不會亂講話,所謂「禍從口出」,這就是影響了。包含「一言折盡平生福」,一句刻薄的話把一生一半的福報都給折掉了。包含「利刃割體痕易合」,今天刀割傷了,休息一陣子,它就縫合了,但是「惡語傷人恨難消」,可能就一句話,他就記一輩子,找你一輩子麻煩。這都是言語的影響,要考慮得到。我們有時候往往逞一時口舌之快,不知道後面的副作用可能很難收拾。
所以,言語是修身重要的功夫。其實修身的根本是什麼?修這一顆心。其實《朱子治家格言》每句都是修心。「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是存什麼心?存謹慎的心,調伏浮躁的心,浮躁才會多言。再來,提起仁慈的心,他言語就懂得避諱,懂得不要傷害人、不要苛刻。包含下一句經文講到:
【勿恃勢力而凌逼孤寡。勿貪口腹而恣殺牲禽。】
有沒有離開修心?沒有,都是修仁德之心。會為別人著想,怎麼會仗勢欺人?會愛惜生命,長養自己的慈悲心,怎麼會貪口腹而恣殺牲禽?所以每句經教要再拉回來最根本,修這一顆心,這叫從根本修,這就是會學。再從體會到的這個態度,再變成自己的一言一行,那就善學了,他可能從一句話,悟通了很多的經句。包含這句「處世戒多言」,言語要厚道,那做任何事也都要厚道,他可以舉一反三,舉一反一切的事情。
我們剛剛強調要利人利己,不要做害人害己的事。所以聖賢教誨就教一個字,哪個字?愛。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教育就教這個字,所以是愛的教育。首先自愛,進而愛人。那怎麼自愛?保護好自己的清淨心、自己的慈悲心,保護好自己的真心。不然人活著,會愈來愈染著。
科學家又做實驗,一、二歲的孩子,平均一天笑一百八十次,人成年以後,平均一天笑七次。諸位長輩、諸位朋友,我計算了一下,你們今天笑超過七次了,恭喜你們,你們已經超過平均值了。我們以前考試的時候,考高中、大學的時候,我超過平均分數多少,挺高興的。科學家這個數字,有沒有給人類省思?有,這個科學的數據告訴我們什麼?人愈活愈笑不出來,這是客觀的現象。
那我請教大家,你們有沒有遇過哪個親戚朋友跟你們說,「我跟你說,我每天這麼努力工作十幾個小時,為家庭、為社會付出那麼多,我的目的就是讓自己愈來愈笑不出來。」你們有沒有見過這樣的親戚朋友?沒有。假如有,可能這個人要送精神病院,不正常了。沒有人的努力是為了笑不出來,是吧?所有人的努力都是為了達到真正的幸福快樂,那個努力方向才對。可是努力有結果,不一定會有好結果。人類,雖然沒有人說他的努力是為了笑不出來,可是人類真的愈活愈笑不出來。所以這個時代的人,應該放慢自己的步伐,不要走太快,因為愈走愈笑不出來的方向,幹嘛拼命走?
那請問大家,你們有沒有看過愈活愈笑得出來的?有沒有看過返璞歸真,活得像個小孩一樣天真,見過沒有?我有見過幾個,比方新加坡的許哲女士,來過中心演講,她已經把她人生幸福之道告訴大家。人家說,「妳怎麼長壽的?」她怎麼回答?你們忘了?她的回答是「哈,哈,哈」,就是笑對人生,很樂觀。「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知足常樂。
人為什麼愈活愈笑不出來?因為貪求的東西愈來愈多,最後就求不得,苦苦苦苦苦,是吧?兒子學歷又沒人家高,媳婦又賺的錢比人家少,女兒又怎樣怎樣。比來比去,最後比得全家人壓力都很大,比到最後,壓力大到不想活的都有。家是什麼?家是付出愛的地方,是溫暖的地方,家怎麼是互相給彼此壓力的地方?所以這個攀比、虛榮、貪求,把自己搞得很累,同時又累了身邊的人。自愛不容易,明理的人才知道怎麼愛自己,時時讓自己放下貪、瞋、痴、慢這些習氣,叫自愛,假如讓自己不斷增長,那就是不自愛。
我的師長今年八十七歲了,笑起來很燦爛,像嬰兒一樣天真,這個就是活對了。今天大家回家,第一件事照鏡子,看自己活對了還是活錯了?你自己笑看看,自不自然,像不像嬰孩?還是有點抽筋,皮笑肉不笑?不笑太久了,一下笑,笑不出來。
那怎麼樣真的能夠活對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你活對了。明明德,自愛,讓自己這一生恢復,明是智慧,德是德能、福分,這一生讓自己恢復圓滿的智慧、德能、福分,這是自愛。怎麼恢復?恢復兩個字重要,是我們本有,現在有障礙,你只要把那個障礙去掉就恢復了。貪心障福報,瞋恨、脾氣大障德能。大家有沒有看到,做一生悔恨的事情,都是脾氣很大的時候做出來的,後悔莫及。瞋恨障德能,愚痴障智慧。把貪、瞋、痴放下了,你慢慢就恢復,明明德了,這叫自愛。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把一生追求帶不走的東西。身外之物沒有一樣帶得走,何必幾十年苦苦追求帶不走的東西?人生重點不在物質的追求,物質夠用就好,知足常樂,最重要是什麼?提升靈性、提升智慧,因為那是帶得走的。身體都帶不走,身外之物怎麼可能帶得走?人生的智慧在哪?在取捨。有次我在香港參加活動,有個朋友載我們,他是香港人,他跟我說,我們香港人什麼都快。你們去過香港沒有?香港的街道,人滿為患,走得都很快,你不走,後面的人推著你走,真的什麼都快。只有一件事慢,就是要死的時候很慢。「我的錢啊…」一直拖一直拖,插管插好幾個月、好幾年,死不掉,放不下。放不下最後還得放,也帶不走。
所以《三字經》說,「人遺子,金滿籯」,一般人沒有智慧,留一大堆財產要給孩子,「我教子,惟一經」,把經典、把道德傳給孩子,變成家道,有智慧。我請問大家,你們看過哪個企業家留很多錢給他的後代,然後愈來愈興旺,你們見過嗎?人現在盡幹那些禍根的事,自己不知道,因為他沒學過《朱子治家格言》,不能怪他,還得怪我。
「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只要父子、兄弟、家裡人告上法院,一定是凶相。你們曾經有看過哪一家族的家人告上法院,愈告家族愈興旺的,有沒有?一家都沒有。怎麼拼命有人這麼幹?所以「人不學,不知道」,糊裡糊塗,都用那個會毀了自己家族的方法在解決問題。而我們看到多少企業家,甚至都出書,多少人在學他的管理,結果他一斷氣,好幾年子孫還在打官司,他沒有辦法入土為安,因為還沒結束,這是什麼?死無葬身之地。所以有時候,很會經營事業,但是他有致命傷,因為他智慧還沒圓滿,他還有執著點,最後就被這個執著點害得他這個家道中落了。所以「勿以財貨殺子孫」,你不要留一大堆財貨讓子孫在那裡衝突。
老祖宗造字告訴我們,這個錢字怎麼寫?左邊一個金,右邊兩個戈,就是刀。所以人有智慧了,努力帶得走的智慧,努力提升自己的靈性,留留得下來的家道,留留得下來的德行風範。就像范仲淹先生的後代,沒有一個不知道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這樣的父母、長輩,就對得起子孫,沒有白做他們的長輩、父母。而且可以留多久?八、九百年。孔子的後代效法他,他留給後代的風範已經兩千五百多年了。
講到這裡,大家有沒有冒一個念頭,那是孔子,又不是我。那麻煩,你這個念頭不對,「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顏回夫子說的,「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們的文化已經遇到存亡興衰的關鍵,誰願意從自身做起,從自己家庭、團體做起,那就功在民族,這個功德不亞於孔子的功德,因為現在的難度更大。
所以明明德是自愛,又懂得利益家人、懂得利益生命當中的有緣人,叫愛人,這樣是最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有這種人生價值觀,他都知道時時要去利益人,他怎麼可能「恃勢力而凌孤逼寡」?有勢力的人是因為他有地位,所以他會「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怎麼會去欺負人?而孔子也教誨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也不希望人家仗勢欺我們,我們更不應該去欺別人。而且孤寡,孤兒、寡母那是遇到人生大不幸的可憐人,更應該去憐憫、去照顧他,怎麼還能去逼迫、欺騙、傷害他們?這就太損陰德、太損良知了,這樣的行為是非常惡劣的,種這樣的惡因,感的惡果速度非常快。
在河南方城這個地方,有一個人叫鞏固,他的鄰居姓周,挺有錢的,但剛好出現危難,全家只剩一個老太太跟一個小孫子,其他人都死去了,這算這個家遇到了最悲慘的事情。當鄰居的應該照顧他,鞏固反而沒有。煮了一桌菜,請這老太太跟小孩來吃,就講得很好聽,你們一個老人、一個小孩,你們把這些家產很便宜賣給我,之後我會照顧你們一生。那老太太很相信他,就真的把這個財產很便宜賣給他,結果他得逞了,就把老人跟小孩給趕走了,這太狠心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們家就遭到盜賊的侵襲,全家滅絕,都死了,而那些財產,反而又回到這個老人跟小孩的手上。所以,人不明財富的道理,小人冤枉作小人。這個錢財,命中就是這個老人跟小孩的,誰都拿不走。「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不是我們的錢財,我們用不正當的手段取得橫財,必感橫禍,而且又是欺負孤兒寡母,欺負老人,這是不自愛,也不愛人,把自己的福折掉了,最後縱使沒有奪去生命,也是窮困潦倒。
像明朝的嚴嵩,他是個大奸臣,欺負了無數的人,最後皇帝給他一個金碗,不殺他,讓他自己要飯去。結果全天下都知道,那個拿著金碗的人就是嚴嵩,最後沒有人要拿東西給他吃,因為他欺負太多人,對他恨之入骨,嚴嵩就是活活餓死的結果。其實我們要了解,嚴嵩是宰相,一個人能當宰相,他的祖上五代以上積福才做得了,結果他在福報當中不懂得自愛、愛人,卻搞得自己最後斷子絕孫,他的孩子也被處死了。
我們從這句來反思,人有地位、有權力,應該是要造福一方,就像《弟子規》說的,你今天是領導者,「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你仁慈,照顧人。有福報的人,對這個社會的責任是多栽培一些人、多照顧一些人。《了凡四訓》當中告訴我們要「愛敬存心」,時時懂得愛人、尊重人。而我們學傳統文化的人,我們受老祖先跟聖賢的恩德,怎麼報這個恩?愛護、尊重一切人就是報恩。《了凡四訓》講,「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聖賢人在天之靈很欣慰,包含他們的祖先,冥冥當中都感恩你。
這在《二十五史》裡面都有記錄。有個人,他的父親娶了一個妾,娶了一個小老婆。他一開始就交代他的兒子,我走了以後,你再幫她找個好人家。講這個故事有感應,所以接下來很重要,你們要記住。後來他父親有點不清楚了,說「我死了之後,讓她跟我一起走,埋進墳墓裡面」。那樣,一個年輕女子的命就沒了,所以他的兒子就決定,依父親比較清醒的時候那個決定。所以這個女子的父親在天之靈就感這個人的恩德。結果這個人有次帶兵打仗,跟敵軍打仗,那敵軍的主帥突然跌倒了。後來他就作夢,夢到這個妾的父親在夢中告訴他,你救了我女兒一命,所以我在敵軍前面打了一個結,結草,讓那個敵軍的主帥掉下來,報你的恩德。你看,確確實實你真正為他人著想,人家的祖先都感你的恩德,你積的陰德非常厚。所以「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我們愛護、幫助生命當中每個有緣人,就是真報聖賢、祖宗的恩德。
而且我們歷代聖王的風範都是這樣,他們都是最先照顧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鰥,老年喪妻;寡,老年喪夫;孤,孤兒;獨,可能是獨居的人,沒有人照顧的人;廢疾,先天就是殘廢,生病很嚴重。這是人世間比較可憐的人,都先照顧。聖王這麼做,全國人民都有愛心,所以這個社會就更有福報。父母懂得去幫助可憐的人,這仁愛的家道就傳下去了。老師去幫助可憐的人,全班的學生尊重他、效法他,這些孩子人格就健全了。
所以這句「勿恃勢力而凌逼孤寡」,提醒我們不要仗勢欺人,讓自己墮落。然後懂得自愛,進而去愛人。人生有地位、有權力,都是因緣造成的,甚至是祖上的福蔭,所以應該珍惜這個機會,去造後代子孫的福報,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樣也對得起領導的信任,甚至於國家公務員,那是國家的信任。假如一個公務員、官員恃勢力逼孤寡,這是讓人民對國家沒有信心,這是不忠、不仁的大惡行。所以人今天有地位,是自己積功累德、建功立業的好機會,應該好好來珍惜。
好,今天這堂課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