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易經與人生—易經的信仰  周春塘教授講授  (第六講)  2015/8/16  台灣台南極樂寺  檔名:52-569-0006

  八月六號那天我忘了一件事情向大家宣布,今天是最後一堂課,希望大家給我寫一篇心得報告,可是我忘了講。回到台北之後突然想起來,立刻寫信給胡總幹事,請他勉為其難,能夠告訴幾個同學就告訴幾個同學,不勉強,他願意寫就寫,不寫沒關係,寫的話,五十個字、一百個字、一千個字、二千個字,什麼樣都可以。因為主要是想聽聽各位的反應,上這堂課,老師講的話其實不是很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同學的反應和你們的思考,這是我最大的收穫,也是最大的願望。謝謝胡總幹事,她今天沒來,她大概通知了不少的同學,我收到了好些報告,very surprising,很意外,我很高興。很多人寫得非常好,很用心,用了很多自己的思惟,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東西。

  大家知道禪師裡面有一個人叫做香嚴禪師,他學問也不錯,談話都頭頭是道。他的師父有一天問他,他說:「聽你講的話講得不錯,可是聽來聽去都是別人的話,你能不能講一句自己的話給我聽聽?」香嚴回去想了半天,一句話都想不出來。他手頭做了很多筆記,大家都知道這個有名的故事,他放一把火把筆記統統燒了。他說沒用,講了師父也不高興,要講的不是別人的話,要講的是自己的話。這個非常重要,這個禪宗的故事非常有教訓的意義。

  自己的思想從哪裡來?自己的思想就是自己一天一天琢磨、體會、考驗、一再反覆的證明得到的。我們同學中間有人寫報告,他一改再改,改了三遍、四遍,真是這個精神可佩,因為這就是表示你重視的什麼?重視你自己的思惟。別人講的話已經不再重要了,一切思想、一切學問進到你的心靈之後,你開始消化它、咀嚼它、享受它,而且改變成自己的東西。這就是香嚴法師回家找了半天找不到的東西,同學們已經發現了,這種自我發現是非常了不起的一種過程。尋找問題,答案不是最重要的,尋找問題最重要的是你思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面一定有答案,而且有的時候,這個思考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答案。人的生活非常複雜,要求答案是很難很難的。

  還有一位同學報告裡面說,讀書不是讀死書,是讀活書。如何把一個書活過來?書自己活不過來,它是死的,可是你一讀,你用你的大腦去思考它,它慢慢慢慢就活過來了,它變成生龍活虎的東西,有生命、有意義、有力量,而且那個生命力量是你自己的,雖然是書給你的,可是最後變成你自己的。像這種轉化,是我們讀書求學、甚至念佛修行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我們的用心就在這個地方得到報償。

  所以今天我由於讀到同學們這樣多的報告,我有個感覺,我發現人最重要的,當然讀書會幫助你,可是讀書只是一種輔助,Be assistants,它本身沒有什麼東西的。書讀進去了,老師的話講完了,你如何去思考這一問題,把它變成自己的,消化它、咀嚼它,然後享受它,把它變成自己的一部分。這種過程是近乎生命的一種磨鍊和一種發現,是一種信仰,接近了宗教的意義。

  回頭我想請幾位同學,不知道你同不同意上來給我們講,報告一下你所寫的東西,讓大家能夠得到一個分享。因為你們所寫的,大概也不過最多是十分之一的同學,還有其他相當多的同學,一定很有興趣聽聽你們思考的一種結果,或者一種心得讓大家來分享。因為我覺得這個機會很難得,這種分享的機會很難得、很寶貴,我希望你願意上來給大家,念你的稿子也可以,做一個口頭的報告也可以。在這之前,我想先很簡單的提一下。這幾位同學我還沒見過,有些見過,有些沒見過。比方妙音她就認為人生命是可以改變的,而這個改變從自己下手,不是從別處,改變從自己下手。這個很重要,這個發現我很高興。我不知道妙音是誰,她的中文名字叫陳淑華,我非常感謝她,用這句話。好,好,恭喜恭喜,謝謝你,謝謝你。

  因為人一定要改變,《易經》這樣大一本書,說來說去就是一個變字,不管它說變與不變,還是要怎麼樣的變,最後就是以變為它的重心。不過回頭還有個同學說,其實變不是它真正的重心。那位是誰?蔡同學,蔡淑敏,她說在這變中間,這個講得太好了,比我講得還要好,在變中間求一個新的平衡。你們說有沒有道理?講得太好了。在變中間求一個新的平衡,而在追求平衡的過程中間,同時也尋找生命的意義,這種話講得太好了。我非常感謝、非常感動。

  因為這樣的一個緣故,因為大家對生命的追求,感覺到這樣大的興趣,而且產生這樣大的力量,我覺得我今天不妨換一個題目,看《易經》的信仰。《易經》的信仰,其實就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一種信仰,我們人人都在裡面。我們追求自己,找來找去找不到,因為這些東西不在你身上,在整個宇宙寰球中間有那麼個東西,佛家叫做真如本性,這個東西是我們追求的對象。找不到的確是不能怪任何人,我們誠心誠意的追求,以這個為我們的目標,以這個做為我們止於至善的一種希望,那是對的,方向走對了。所以談到信仰,是一個大的問題,不是個人的問題。

  各位同學的報告,我回頭可以跟大家很簡單的報告一下,我分成四點來說,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探討《易經》是發現自己,也就是找到真正的自己,真正的我。下面有一張引的話,這是很難得的,我在淨空老法師的書裡面看到的。淨空法師說,他是談到明心見性這個問題,他說:「所以當一個人明心見性之後,就是不生不滅,現相就很自在,喜歡現什麼相就現什麼相。我們現在迷惑顛倒,怎樣想都是枉然,都變不出來,見到性之後,自己就能變現得出來了,盡虛空遍法界,自己做了主宰,自己做了主人,得大自在。」

  各位同學,這段話大概早就看過了,這是在《無量壽經》的精華講記裡面,我看到了,很重要、很有意義。可是這個地方大家不要誤會了,以為人做了主宰,做了自己的主人,就變成頂天立地,是真正一條好漢。不錯,你是一個真正的好漢,可你真正的自我給了你這個力量,你的力量只是在背後,你自己只是在背後一個角色而已。

  在我求學的期間,有兩個老師給了我很大的幫助,一個是殷海光,他教我邏輯;一個是方東美,他教我美學。方東美的像就掛在後面,大家看最後一張像就是方教授,這是我的老師,也是淨空法師的老師。我上他的課非常感動,他談到的是什麼?我們在這個課上不停的談一個問題,就是我執的問題,我相信一切,我是一切,我是什麼東西,都以我為中心。他在課上問了一個問題,他說假如你認為你是世界的中心,那可不可以說太平洋中的一條魚也是世界的中心?你跟太平洋中間的魚有什麼關係?不過,假如你認為你是中心,那魚可以說牠才是中心啊!換句話說,你的地位並不是那樣的重要。為什麼不把這個地位換成那條魚?魚跟你中間這個距離,其實是有距離,可是也沒有距離;你們中間有關係,可是也沒有關係。最重要的問題出在什麼地方?你用一個距離的關係、用一個距離的觀念、一個distance,把你、把我跟世界分開了。你盯住你自己看,你是世界;你把自己分開之後,世界是世界,你是你,你跟它不見得有關係。中間有關係的,可是你一定要去找。這個找、這個尋求的過程非常艱難,有人花了一生的力量找不到。

  美國的早期有一個詩人叫做Geoffrey Robinson,他很幽默,他的父親,他們是德國的移民,他的父親的first name叫Geoffrey,他說Geoffrey是什麼意思?Geoffrey是尋找上帝。他說我可憐的父親一生尋找上帝,沒找到。很幸運,後來上帝把他找到了。這種尋求的確是一個很辛苦的事情,可能花了一生的力氣沒有找到。可是就有幸運的人,就有那種聰明智慧,能夠把這個願望圓滿的找到了自己。方東美教授給我的啟示是:這個工程開始的第一步,是你自己先跳出來,跟那個魚拉個距離。在你跟人之間,你跟世界之間,你跟那個魚之間尋找那個關係。你假如是天字第一號的重要人物,那魚也是,有什麼差別?大家用這個方式經常思考,當你驕傲自得的時候,想想為什麼那個魚不去驕傲?牠也值得驕傲。想一想,你慢慢就會開始有點覺悟,知道你不是那樣的重要。

  另外一個美國詩人說的,他睡不著覺,失眠症是現代人最常見的一個現象。他睡不著覺,怎麼辦?他想了一句話,他說,想一個念頭,想想你多不重要,誰在乎你,睡覺去!他說有用,想了想,他睡著了。因為他這種一個人的unimportance,一個人的uselessness,在你自己肯定之下,反而你清醒了,所以不要虛空的、虛假的相信自己是一切。相信自己無能、無用,莊子那個哲學是對的。相信自己無能無用,你說不定有一天有用,就是這樣,很妙的。

  人這個東西,另外一個同學在報告裡說道:「這個世界不是加減乘除,不是是非的問題」。這個話說得非常的好,不是是非的問題。假如一個世界的事情能夠用YES和NO來決定的話,那我們太幸福了。可是沒有那樣簡單,YES和NO不能答覆你的問題,你一定要在這輾轉反側中間去想世界跟你的關係在哪裡,你跟太平洋中間那個魚有什麼關係,慢慢慢慢你會跳出來。所謂這個跳,佛家有佛家的解釋,儒家有儒家的解釋,再從方教授的哲學觀念來看,這是個距離的問題。你如果能把這個距離拉出來,你第一步的開悟就要開始了,至少你踏出了第一步,要懂得距離。

  大家都知道中國早期的一個美學專家,他寫的,他站在河的東岸看河的西岸,他說河的西岸比較美,他就離開了東岸跑到西岸去。到了西岸,發現西岸並不如他想像中那樣的美,再回頭一看,反而東岸更美。他突然發現,美是一個距離的問題,隔一個距離,你覺得它美;但太近了,反而不清楚,反而模糊掉了。

  同樣一個理由,我們可以解釋神秀跟惠能的關係。神秀沒有錯,我的師父曉雲法師對他非常崇拜,他說修行應當從神秀開始,不應當從惠能開始。神秀看的是什麼?「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他看得近,他站在自己的面前,看自己一清二楚,原來菩提樹、明鏡台就在這個地方,所以我要好好寶貴它,我要好好尊重它,天天去抹它,任何的灰塵絕不讓它沾在上面。而惠能呢?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個問題,他拉長了距離,從一個距離上來看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身體,所以他發現原來菩提本無樹,原來明鏡也不是台,既然本來什麼都沒有的話,他才得到「何處惹塵埃」這個結論。這個結論不是隨便得到的,是他把自己距離拉開了之後,在這種距離的感覺中間產生了一種新的感覺,產生了一種新的領悟。這種領悟,惠能和神秀的關係大家都認為是頓悟和漸悟的關係,從方東美教授的角度看,又是一個距離的問題。這個距離產生了絕對不同的結果,產生了絕對不同的效應,我們人就在這左右、冷暖中間徘徊,輾轉反側,來揣摩、來思考、來跳出來。

  所以這個距離的觀念的確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觀念,它能夠幫助我們重新做人,幫助我們重新思考,幫助我們步步高升,走出來,跳出自己我執的那個圈子。非常有效果,非常有意義。這種話說起來很容易,可是做起來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就感覺到,我最高興的就是看見同學們一點一滴的在這個觀念裡面,如何爬,如何跑,如何掙扎、跳出來,能夠看見一線的曙光。這裡一線的曙光就是你生命的救藥,這是你生命轉機的一種可能。不見得有用,可是明天你會再出現一個新的曙光,遲早有一天,那個曙光打破了你的黑暗,讓你跳出來,得到了光明。這是一種希望的問題,這就是一種我所要講的這種信仰的問題,你要有堅決的信仰。

  什麼叫做信仰?信仰是一種還沒有發現的東西,還沒有出現的東西,可是已經在你心中開始展現了。它的出現,要靠你一步步走前去,一步步往前挪動,一步一步,對它絕不放棄,那種精神、那種觀念,你會走到那個理想的境界去。不過中文說的「止於至善」,這句話本身就說明那個是到不了的地方,可是你可以愈來愈接近它,愈來愈看見它的真相。

  中國神話中有一個「夸父追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夸父非常欣賞太陽,太陽如此光明、如此溫暖,他說我一定要走到它的故鄉裡面去,在裡面生活。他天天走,天天走,最後愈走愈熱,愈熱愈口渴,他最後渴死掉了,渴死在一個樹林裡面。他夢想沒有達到,可是這個故事流傳下來了。這是人人心中的故事,我們都想追,可是追,假如追到了,當然很高興;可是追不到也沒有關係,因為你追的本身,這個過程就是你生命展現意義的一種表現。

  現在我想就各位報告中間,我說有四點重點,我想提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講完之後我請這幾位同學自己上來,給我們大家談談你的想法。

  第一點是這個宇宙,假如既然是生生不息、變化無窮的,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宇宙世界裡面,我們一定要懂得變的道理。而這個變,要接受這個變的事實,在變中求不變,而利用這個變的過程改善自己。不但改善自己,還幫助他人,這是佛教的精神。《易經》裡面也提到,不過不清楚。不過很清楚這是一個佛教的觀念,自己要快樂,還要求別人的快樂,這才叫做普度眾生,慈航普度。這種觀念人一定要有,才真正的快樂。自己快樂之後不夠的,你的家人、你的親人、你的小孩、你周圍的朋友都要能夠得到快樂,這樣才能真正滿足你追求善的一種熱情和意願。至少不要被變騷擾了、搞亂你的心態和生活。絕對不可以的就是堅持自己的一個主張,一成不變,不但害自己,還害他人,他舉出的例子就是屈原和方孝孺這樣的人物。這堂課假如能夠得到這個觀念,我已經心滿意足了。還不夠,不知足,下面還很多。

  另外一個同學,他提出一陰一陽就是道的這樣一個觀念,這就是順應天命。一個人能夠順應陰陽,正面的接受它、理解它,世界的和諧就是這樣產生的;相反的話,一旦陰陽失調了,這個社會就混亂了。社會混亂的根源就是因為陰陽的失調,也是人間災難的開始。《易經》用謙卦來告訴我們,從謙虛入手是很聰明的一個辦法。因為你謙,你把自己降低了身分,不那樣的驕傲,不那樣的自滿,你才能夠看見別人。你自己心中充滿了自己,你哪有心情、哪有空間去接受別人。所以謙的確是走向幸福、走向世界大同的第一步。這是一種儒家所說的「反求諸己」的一種美德,這也是進入天人合一境界的第一步。

  如何做到順天,如何來應人?這是一個大問題。這個問題不是你我可以輕鬆解決的,這是我們存在心中,有機會就來思考,有本領就來打破,看看能不能闖出去。這是我們的嘗試,這是我們的意志,這是一個willingness,我們把這個念頭存在心中,我們遲早不愁有一天會得到某種程度上的答案。可是這個問題假如不能解決,人的問題永遠不會解決。

  這篇文章我回頭希望這位同學給我們念一下好不好?這篇文章寫得非常精彩。

  好,還有第三點,《易經》教我們的是一種現實的社會、現實的觀念,要我們面對千種萬種不同的可能性。這個possibility是我這堂課裡面很重要的一個話題。就是人是談possibilities,可能性,沒有什麼一是一,二是二,假如那樣的話,還有值得什麼討論,一看就知道。可是你看不見、摸不著,也猜不準。可是你就是在千重萬種的變化中間尋找一個最適合你的觀念。《易經》的整本書不停的告訴你,有這種可能,有那種可能,有這種發生的機會,有那種發生的機會,彼此還可能相衝突的。《易經》的聰明是在什麼地方?它絕不告訴你什麼是最好的選擇,你去選擇。讀《易經》一定要讀到這個觀念上,你才不被它這種教條所束縛,不被它的觀念所封鎖、封閉。它要教你的,不是我們談到很多的變的方法,有自然的方法、有人為的方法,有這種變、有那種變。這種變你最後都可以丟掉,最後用你自己的判斷,用你自己的經驗,用你自己的智慧,來想想看什麼是最好的。

  《易經》只是把一切的可能性擺在你面前,這已經夠好了,你的爸爸媽媽不見得能做到這一點,《易經》把什麼東西都擺在你面前,讓你一個一個看過去,讓你自己做選擇。而且要快快樂樂的選出來,不要愁眉苦臉,因為人沒有那樣緊張。人的時間,雖然我們生命有限,可是宇宙的生命是無限的,不要急,你不能解決,你的兒孫會解決;你的兒孫不能解決,他兒孫的兒孫還會再解決。把希望放在這個大眼光來看,你就不會貪生怕死,不會一天到晚唉聲嘆氣,因為生命不是那樣的悲慘,生命有它光明、正面的、快樂的一面,先接受它、先享受它,慢慢來解決棘手的問題。《易經》假如能夠給我們這樣一個觀念,《易經》的作用、《易經》的力量也就產生了。

  下面一種,這同一位同學提到這個快樂的問題,《易經》的宗旨是透過思索和經驗,把自己變得更好,把自己變得更快樂,也把這種快樂的資訊傳遍人間,讓人人都得到快樂。如果你的生命是一個活的生命,你一定要從活的這面看這部書、看這個人,用活的觀念看自己、看自己的生活。書假如是活的,你更是活的,你一定要從活生生的這種觀念裡面來發現自己,而不是像剛剛我談到的香嚴法師,說來講去都是別人的觀念。把別人的東西丟掉,想想你要想什麼,你要說什麼話,把自己的話坦坦白白、清清楚楚說出來,你就成功了,至少你在目前,你已經完成了你做人的意義,你盡了你的力量。這樣你自己是一個活的人,《易經》是一本活的書,你不再被別人牽著鼻子走。這就是淨空老法師說的,盡虛空遍法界,自己做了主宰,自己做了主人,這樣才是大自在的開始。

  還有一點,表面上《易經》是在談變,可是談變不是《易經》真正的目的,我剛剛已經提到了,他提到那個很重要的兩個字,就是要在變化中尋找新的平衡。這個balance這個詞他提出來了,非常好,在變中間求一個新的平衡。變不可能永遠無窮無盡的變下去,它遲早一定會停頓在某一個階段上面,你就找那個安頓下來的一個地方,靜止的一個靜點,尋找一個平衡點,尋找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來發現生命的意義,或者說找到生活的重心。任何一個東西、一個物體,假如沒有重心,它是飄飄蕩蕩的,像個氣球一放手就跑掉了。可是一個有重心的東西,你拿在手上感覺到那個重量,你手放開,它就往地上墜下去。它很清楚它在什麼地方,它會發生什麼變化,地心吸力對它產生什麼樣的作用。一個人在一個坐標裡面地位非常清楚,上下左右、地點位置,非常清楚。可是這有一個條件,你必須要有自己的重心。你抓住了自己的重心,你才知道你落腳在什麼地方,你才知道你站在什麼地方,你下一步動作會動到哪裡去。這是生命的一個原則,這是一個不可否定,自然的一個現象。你能夠懂得這個,抓住這個觀念,用這個觀念來處理你的生命,來過你的生活。你會覺得比較,不一定是輕鬆自在,可是至少有重心。一個人有重心,這個人不會發瘋、不會發狂。很多人發瘋發狂,是因為他飄掉了,他沒有立根之地。像手中的氣球,線一放它就走了。這是很可怕、很可悲的一種現象。所以我就感覺到,淨空老和尚這幾句話非常要緊,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是誰,發現自己就是明心見性,也就是大自在。

  這種觀念,我們是走進了宗教的世界,宗教是談信仰的。中國中華民族的文化有沒有宗教,還是一個等待討論的問題。中國有沒有宗教?儒家是宗教嗎?道家是宗教嗎?中國直到佛教進來之後,我們才看見一個什麼叫做宗教的宗教。因為宗教有兩個最基本的條件,第一個要談來生,今生來世。這個儒家是不談的,道家也不談的,道家談今生要超天、飛天,不是談來生,它是當今就要成佛。宗教第二個條件是要有天堂地獄。儒家有天堂地獄嗎?沒有。道家有天堂地獄的觀念嗎?也沒有。所以宗教的觀念,在中國嚴格講起來,是大家希望知道中華民族的精神裡面,中華民族的文化裡面,有一種東西叫做宗教,可是我們找來找去找不到。

  直到佛教出現了之後,我們才開始知道什麼叫做宗教,也知道什麼叫做信仰。你有這種堅決的信仰,有堅決的自信,你才會在宗教的天地裡面走到任何一個角落裡面去,也讓別人感動,也讓別人了解你,因為這是個溝通的基本,信仰是一種溝通的基本。我們跟火星人沒有辦法溝通,為什麼?他相信什麼我們不知道。可是我跟張三、李四都可以,遲早會拉上關係,因為你的觀念跟我的觀念不會相差太遠。這就是信仰的問題。信仰是一種力量,不單單是一種語言,說不定還寫不出來,究竟你信仰信的是什麼?寫不出來,講不清楚,可它是一種力量。

  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沒有為了好奇心去讀過基督教的《聖經》?《聖經》裡面有一個故事,耶穌有一天對他的門徒說,你們要有信心,信心是什麼?信心就像一個小小的芥菜的種子,非常之小,可是你不要看它小,它可有力量了,它可以面對一座大山說:山呀!你不要在這裡,移動到那邊去。耶穌說,這話可能嗎?你有信仰,可能的,山就會聽你從這個角度移到那個角度去,信不信由你。我們不要相信這是上帝的意志,我們要相信這是人的意志。

  中國有個傳說是愚公移山,愚公移山跟這個芥子移山差不了太多,意義差不多的,就是我的意志可以征服許多事情,征服許多的困難,創造新的局面。這是我們做人的意義,這也是《易經》教給我們的一個重要的教訓,也是佛教一再,再而三告訴我們的一種重要的、快樂的信息,代表希望、代表未來。信仰不要因為你看不見它,就低估了它的力量,它存在你的心中,無時無刻不在那裡蠢蠢欲動。可你一定要堅決相信它,你相信它你才有力量,它才能夠幫助你解決許多的問題。就是這樣的一種觀念。所以我今天回到我這個主要的題目上,最早的一篇就是我談《易經》的信仰。談《易經》的信仰,在這個話之前我能不能就是現在,請我們的同學上來把你們的心得報告傳遞給大家聽一聽好不好?第一位,我們能不能請楊靜雯同學?

  楊同學:尊敬的周教授,尊敬的法師,尊敬的張院長,尊敬的大德菩薩們。

  天人合一。學生五十才學《易》,沒想到《易經》把宇宙人生的現象及道理講得如此完整,把西方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統整起來,而且用最簡單的兩個符號就解釋了所有的現象。古人的智慧實在不可思議。《易經》最重要的意涵就在太極圖裡,「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互相對立,卻又互補統一,合成一個圓,萬事萬物從太極來,又回歸於太極。如老子所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天道一分為二,人道再合二為一,以復歸於天,此乃天人合一。看看現在社會反課綱的亂象,兩群人為了文字上的一點問題,弄得不可開交,呈現出強烈的對立景象,學生認為是社會陰陽失衡所造成的。而社會陰陽失衡來自於家庭的陰陽失衡。

  《論語》中有子曾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董仲舒說:「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周天觀為了反課綱微調,跟父母槓上,陰變成陽,完全失去了為人子的角色。天道陰陽和則雙贏,陰陽分則非常,捨和而分形成災變,乃人的悲劇,應返回天道,「順乎天而應乎人」。古代的舜在家裡恪守子道,但面臨後母、弟弟的侵壓,也呈現對立的局面,但他還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非常謙虛的在自己身上找問題,最後感動了父母和弟弟。這說明了為什麼《易經》的謙卦六爻皆吉,因為謙讓是化解衝突對立最好的方法。連普賢菩薩面對閻浮提剛強眾生,也是用恆順眾生來應對。謙讓到極處,也展現陰柔到極處了,柔能克剛一點也沒錯,最後舜的家庭就達到陰陽統一和諧的局面,此時家中的每一分子都是贏家。

  所以孝這個字是老和子合在一起,即代表合而為一,和給予我們生命的人合而為一,和即是合。做到孝,既合乎天道又順乎人道,無怪乎此乃做人的根本,也是成佛的淨業三福中第一正因。第二步是奉事師長,和給予我們慧命的人合而為一。第三步是慈心不殺,和一切有情眾生合而為一。第四步是修十善業,以身口意的十善法和一切有情眾生結善緣,也是為了和他們合而為一。先做到天人合一,再歸零就方便了。一是進入零的入口,歸零就成佛了。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歸零最好、最簡單的方法,我心與阿彌陀佛合而為一,就進入零的狀態。

  也許是學生正在學《易經》,佛菩薩就安排應用題給學生做練習,最近碰到一位二十來歲的青年,他的打扮行為形似女性。剛好學生也認識他的父母,了解之下才知道他的父親和爺爺都是軍人,軍人的權威性格帶到家裡,讓身為長孫的他極度反彈父權。學生以為這個案也是因家庭的陰陽不協調所造成的,父親和爺爺是陽的角色,陽到極致,導致孫子一定得扮演陰的角色才能平衡。所以他行為打扮都以女性為依歸,喜歡的也是女性。這個問題看似難題,但用陰陽的角度去看,馬上可以理解。因孩子的根在父母,倘若爺爺父親稍做改變,調整剛強的力度、陽剛的力度,孩子也自然會回歸正道。因為他的問題,同時聯想到社會上陰陽失衡的現象,同性戀,應該也是來自家庭陰陽失衡,有的也許來自單親家庭,成長過程缺乏性別角色的正確認同;有的也許來自過於陽剛的教養方式,最後形成一個陰陽失衡的人。本性和習性的對立,本性告訴自己要回歸正道,習性卻要自己循著欲望前進。這時要轉念才能突破困境,轉念其實就是《易經》中的卦變,心態改了,卦自然就變了,這叫牽一髮而動全身。

  修行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而待人處事則要用多元角度,這是學了《易經》深刻的體會。因為《易經》的卦變有錯卦、互卦,還有復卦,有的上下整個顛倒過來看。邵崇齡老師曾做過一個比喻,上下君臣對立時,在下位者往上看,只能看到人身上最骯髒的一部分,加以批判、撻伐;而當自己提升到一個高度,往下看時,看到的都是人人尊貴的頭。所以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處人,會得到完全不同的視野和結果。所以當我們罵上級罵得很高興的時候,正表示我們還在底端;當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時,已經不知不覺提升了自己的高度。

  周春塘教授曾說《易經》的重要原則是對立和互補。對立隨時隨處可見,這也是代表人生的困境,每個人都會碰到的,重點是如何將對立轉變成互補,如何共享雙贏的幸福快樂。儒家提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個方法很好,謙虛的在自己身上找問題,把自己縮到最小,就沒問題了。《老子》提出「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即是把對立的二減掉一,就是自己的我執,就又回到太極的圓。或者和眾生和其光、同其塵,這樣也絕對對立不起來。莊子則提出絕待,他認為絕待乃入道之樞紐。絕待就是超越相對待,如海賢老和尚被水電工打了一巴掌,他可以毫不在乎,超越了一般的相對待,此即絕待。達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境界,用佛法說就是無我。

  淨空老和尚也曾勸勉我們: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鍊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見識;感激鞭打你的人,因為他消除了你的業障;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了你自立;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為他助長了你的定慧;感激所有使你堅定成就的人。衝突的當下人人看到的幾乎都是對立面,老和尚教我們要看互補面,看到時,心境就輕舟已過萬重山了。消除對立,圓滿了太極圖的圓,回到一,即入不二法門。佛法的六和敬也是教我們如何回到一,再由一回歸到零,與《易經》天人合一的思惟暗合道妙。感恩儒釋道三家以及《易經》,讓我們愈來愈能看得懂宇宙實相,並都引領著我們回歸同一個方向。謝謝大家。

  周教授:這篇論文有沒有很精彩?寫得真的很透徹、很圓滿,非常道地,而且傳遞了儒釋道三家精神的一種融合。我非常高興她提出這個,這種勝利不是個人的勝利,是雙贏的勝利,大家都高興,大家都是贏家。任何競爭中間有一個輸家,都不是佛家認為理想的結局。任何的爭執裡面一定要雙贏、全贏,人人都得到恩惠、好處,這個才是最好的結局。她提到的李白的詩: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問題會征服的。

  我們剛剛聽到楊靜雯同學的精彩報告,下面我還要再請一位,志豪。好,好,請上來,請上來。

  志豪同學:尊敬的周教授,尊敬的諸位法師,尊敬的張院長,還有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阿彌陀佛。

  學生這邊的一些心得,其實也沒有像剛剛楊靜雯師姐寫得那麼的圓滿、透徹,也是一個小點上的一個發現而已。學生所了解的是比較粗淺的一個部分,學生看到的是《易經》裡面,它所說到的一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部分的話,學生覺得這一句就夠我用了。為什麼?因為這個善,善的源頭是「百善孝為先」。《孝經》裡面又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然後「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所以孝順之人他必定行必正,心必謙,言必信,事必順。他必定是順著事件的方式在走,與人必和,而且他行有不得能夠反求諸己。就像剛剛楊老師所提出的舜,他的一個方式,整個都好像是舜的一個寫照。這樣的人,他隨時都願意修改自己的錯誤,隨時他都在學習,那這樣子的人,他能無往不利,這樣的人他不需要去卜卦。完成事情以及解決事情的是需要人的作為,龜殼跟稻草不能為我們做任何事情。

  我們學《易經》有什麼樣的作用?經過這些日子的學習,得知一個卦象,我們可以從上往下看是一個卦,從下往上看又是另一個卦。然後又有互卦、錯卦、卦變。這種種都在告訴我們的一個訊息就是,當我們面對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們有很多很多的角度可以去觀察。也在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開放性的,我們面對人生有千百萬種可能性,人生並不只是是非題而已。但是很可惜的,很多人都是陷在這是非題當中,以為不是對就是錯,不是好就是壞,不是善就是惡,不是忠就是奸,等等等等的很多的對立。例如屈原、方孝孺,這樣子的一些雄才,對我們來講也是很偉大的人,他們也很可惜,陷入在這樣子的是非題當中。

  我們要如何打破自己所認為的這樣子的是非題?這真的需要就是我們良師益友,或者是一些善知識,在我們需要的時候給我們提點,這是很重要的。有一次我問我一個朋友,我問他說:「當你在吃便當的時候,你會先把喜歡吃的菜先吃,還是不喜歡吃的菜先吃?」我問的是一個是非題,就是兩個答案而已。結果他的回答,他回答就是說:「不喜歡吃的就不要吃。」所以有很多事情,像這樣子,你覺得已經卡住了、無解了,跟別人談談,跟別人討論,也許還有更多更多我們沒想到的它的角度、它的解決方式在裡面,會有不同的解答。

  而《易經》也是我們的良師益友之一,它教導我們要變,提供我們一些變的概念以及方向。但是若我們自己不願意改變的話,那卦仍然是卦,你仍然是你,問題仍然是問題。然而這當中我們也不能夠亂變,而是我們要擇善固執,再加上通權達變。什麼叫做擇善固執?我們知道我們在人生,尤其是年輕人,我們要勇於嘗試,要有不怕犯錯的精神,但是有一些錯誤我們是犯不得的,我們舉一個例子,例如吸毒。這個堅決不去吸毒,這是我們的擇善固執。有很多地方我們需要去固執。對的,我們絕對不能去碰觸的地方有很多。這個價值觀每個人都不同,大致上就是不為自私自利,而是為了利益他人、利益大眾,而選擇大家都能夠接受的方式,這部分的話就可以稱為擇善固執,然後又加上通權達變。

  所以一個人若能時時處處不斷的學習,修正自己的錯誤,而且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大眾的快樂之上,這樣子的人本身就是一部活的《易經》。若人人如此,這個世界就是天堂了,這樣子的世界就是極樂世界了。

  非常感謝極樂寺能夠開這樣子的一個課程,也非常感謝周教授為我們上這麼棒的《易經》。以上是學生一個粗淺的見解,懇請諸位給予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周教授:謝謝志豪,你的報告太有力量了,很感動我。我非常喜歡你說的世界是一個開放性的世界,生命是一種多元化的生命。如何面對這樣的《易經》,如何面對人生,有一個很巧妙的辦法,把它當活的東西來看,要看活的《易經》,要看活的生命。我們活在活生生的世界裡面,我們的生命才有意義,才感覺到快樂,才有快樂的可能,沒有愁眉苦臉的人生才會快樂的。我很高興你把這個問題提出來,我回來還為你寫了一首詩:「要讀活書不要讀死書,要做活人不要做死人」。

  好,我們還有,還有一位東東同學在不在?東東,你願不願意,我叫你東東可以嗎?好,好,請你上來好不好?給我們做你的一個報告。

  東東同學:我們周老師,還有我們的法師,還有我們極樂寺的同修、大德們,阿彌陀佛。因為剛剛臨時被點到,有一點嚇到。因為我手上沒有稿,我就是用我寫的內容,我大致簡單說明一下。

  我來學這個《易經》,其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救救屈原那個故事。我們周老師就說我們怎麼去救屈原?可是各位同修大德您看這一陣子的新聞,你會發現跟屈原一樣的人還不少。像前一陣子反課綱不是有個林同學,是因為人家不接受他的理念,他就怎樣?燒炭自殺。還有昨天的新聞,有一個少女因為被老闆誣告,她也用不選擇把事情說清楚的方式,然後選擇自盡的方式來結束她的人生。所以我們會感覺我們這個世代,好像我們這個世代就真的比較像沒有接受到這種聖賢的教誨,我們在遇到這些人生沒有辦法接受的東西的時候,我們內心的衝突跟外在的世界,好像沒有辦法達到一個平衡。所以我聽了《易經》之後,我突然有種感覺就是,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接受這種變化的智慧。所以我的報告裡面,不管是屈原也好,還是我剛剛舉的那幾個同學的例子,我裡面有個重點就是,凡是有所執,那就是會有所苦。按我們佛教講的,求不得就是苦,你愈求就愈苦。所以在這個現象界求不得,跟你內心之間的一個balance,你怎麼去balance。

  所以老師就告訴我們,《易經》有三個意義,一個叫做變易,一個叫簡易,一個叫做不易。以變易來說就是,我們的現象界其實是一直在變的,可是我們的內心其實都有所謂的執著,我們都希望每天都那麼漂亮,每天都是那麼的帥,對不對?然後每天都是過得那麼好,都不要有任何變化。可是我們知道,可能嗎?應該是不可能。簡而言之,我自從學了《易經》,我自己有一個體會就是,我們要懂得在這些變化的過程之中,我們的內心能夠不隨著它所轉,在變化過程中不隨變所轉。所以我的報告裡面提出一個人,雖然這個人在我們佛教裡面可能大家對他不是非常的認同,那個人就叫蘇東坡。我假如以一個世間人來說,為什麼我會對蘇東坡特別有印象?因為他這個人我們都知道他才高八斗,然後他很早很早以前就已經是少年得志,可是他少年得志之後,據說因為政治立場跟當時的主政單位不一樣,他就一路被貶,一路被貶,一直貶貶貶,貶到最後到海南島上去。你看,對一個少年得志的人,最後的下場竟然如此的悲慘。他的那個內心,他是怎麼轉折的?所以在我年輕的時候我很喜歡讀他的詩,然後我就發現他的詩中有個脈絡、有個轉折。剛開始他被貶的時候,他真的是內心跟我們一樣,當我們面對外在的變化的時候,當外在所變不符合我們心中的預期的時候,我們內心都會有什麼?有所怨恨。所以那時候他的詩都很負面,舉個例子,他說:「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意思就是說,這個身體不是我,可是為什麼我對這些功名利祿,我還是那麼執著不捨?所以有種怨恨的那種心態。可是等到到後期,蘇東坡都是一直被貶,一直這樣失意失意失意,按照我們剛剛講屈原的那個邏輯,按照現在反課綱,照理講蘇東坡應該去自殺才對。結果蘇東坡沒有自殺,他反而被貶到一個地方去之後發現,黃州,黃州的那個風景好好,他弟弟不是寫個很有名的「黃州快哉亭記」嗎?然後就寫了很多一些詩集。反倒是他最後被貶,反而發現他的新大陸。所以等到他晚年的時候,他寫出一首詩,叫做「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他從本來的怨恨,然後到後面來接受,然後反而是欣賞它,接受他現在目前的遭遇。我突然想說,為什麼蘇東坡他可以不用自殺?我在猜他一定有學過《易經》。因為我覺得我們這代的人很可憐,我們從小就是這個東西其實都沒有學過,我們內心沒有這種接受變化的一種思考邏輯,所以他內心沒有這個DNA。

  然後再來就是我們學《易經》,因為我們買了那本《周易本義》,我們老師就跟我們說,陽爻就是陽的,就是好的,就是吉的。那時候我就想,都是陽的那非常好,那六個陽是不是最好?好,那我就趕快找,六個陽叫做乾為天,我就去找我們《周易本義》的乾,我以為那六個爻應該全部都是吉,結果看了之後我嚇一跳,這六個爻沒有全吉,全部都是陽,沒有全吉。初爻叫做「潛龍勿用」。因為我沒有背,初爻叫潛龍勿用,就是說你剛開始的時候力量還不夠,所以不能用你。然後一直走,一直走。各位同修手上有《周易本義》,可以翻一下。然後走走走,走到好像是九五的時候,有一個很有名的字叫「飛龍在天」,我想每個人都看過這個電視,飛龍在天,上面寫「利見大人,飛龍在天」,就是說,我們從一剛開始一直努力、一直努力,一直經營,經營到九五,我們講九五之尊,那是九五爻的時候,叫飛龍在天,應該是飛黃騰達。那我在猜,上九,最上面那個第六爻應該超好,對不對?結果發現最後上九告訴我們「亢龍有悔」,就是你得意過頭了,下面就會開始走下坡。

  我看到這個,我就驚了一下,我說這跟我們人生真的有點像。當我們經營一個公司,還是經營我們自己的事情,剛開始我們一定是非常謹慎,然後就是很緊張把每件事做好。可是等到我們公司發展到一個程度的時候,當我們一旦驕傲的時候,下一步就可能要面臨衰敗的路線。像我們現在很多公司,像最近有一個宏達電,是不是有點這種感覺?股票曾經漲到快一千多,現在只剩下五十多。所以我覺得有這個《易經》,好像是一個老朋友一樣,它好像一個經驗的老者,告訴我們人生有的時候,你該努力的時候你就要趕快努力,有的時候該轉身,該稍微緩一下的時候,那是不是我們也懂得那種轉折,就是在那一進一往之中,我覺得這個也是一種藝術。有點像我們佛教講的一句很有名的話,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不變,生其心就是變,怎麼在這個變跟不變之中我們能夠找到一個balance,然後讓我們的人生過得更好,然後我們好好的過這個人生,我們一起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周教授:好,謝謝東東。他是我們這同學中間,one of the對文學很有興趣、很有修養的一個人。你引的蘇東坡無處不打動我的心,因為蘇東坡的成功就在他的詩句裡面,一句一句的表達出來了。他說:「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那個真瀟灑。我們天晴了,好,出去,一下雨趕快跑回來,他不受這個影響,天晴也出去,下雨照出去,「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個東西他瀟灑得意的地方,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他不但學佛,還學《易經》的。他父子三人,老蘇跟兩個兒子合寫了一部書,叫做《蘇氏易傳》,三蘇的同時的註解,很有名的,只是台灣買不到,我到處買也買不到,在大陸有一次碰到,我臨時沒有買,後來再也找不到了,圖書館一定會借到。蘇東坡解的《易經》是後來蕅益大師,蕅益大師是出家人,每次談到在家的問題,蕅益大師都不發言,都用蘇東坡來代他發言,你就知道他是什麼意思,因為他太懂人世間的問題了,這種學問上的這種差異性可以互補的。我們剛剛談到,一個同學說,生命是對立又是互補,對立中間千萬不要以為就是對立,它會幫助你的。我們在種種困境中間找到了障礙,可是障礙同時也就是方便,煩惱就是菩提,菩提也是煩惱。這個東西我們假如能夠打通來看,人生自在多了、自由多了,也開心多了。謝謝東東。

  你談的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是談人的尊嚴的問題。人的尊嚴,你不到讀懂了《易經》,你不知道它重視的原來就是這個東西。我的身分、我的地位、我的立場、我的意見雖然不重要,可是我今天講了就算數,你必須要了解我今天的心情,你從這個觀念來了解我,透過這個做一個管道,這是我的尊嚴,你不能輕易的抹殺它。我可以改變,我可以為你改變,我可以為任何人改變,可是沒有理由的狀況之下,我不會改變的。所以給我一個足夠的理由,給我足夠的力量,給我正面的精神,我會順從,順天而應人,可是除此之外,我的尊嚴必須要維持。這個淨空上人所說的,做自己的主宰,做自己主人,應該從這個地方來看,而不是驕傲,絕不是驕傲。一個人要有操守,這是操守的問題,回到我的信仰的問題,這是一種信仰的問題,我不能輕易動搖它。

  好,我們還有同學,我們有時間,我們能不能再請一位?

  蘇同學:周教授好,還有我們的張教授、法師們,大家好,還有所有同學。實在是突然就這樣子上來,忘了再附註,跟老師說不要請我上來。因為其實本會沒有讓我寫心得,是透過志豪老師。志豪,他跟我提的時候,因為之前想要跟老師,真的打從心裡想跟老師說一聲感恩,藉那個機會就把原先想要寄給老師的信就這樣寄出去了。我向來就是話很多,所以盡量不上台。寫的話,文字就會很簡約,想說就把內心的所有的心意就濃縮在一首偈子裡邊。因為沒戴眼鏡上來,其實我也看不到老師那個列印裡邊的字。其實就是把內心的一個感受,透過這樣很簡約的文字,因為我想說,每次上老師的課,就是老師那種氛圍,我就覺得很相契,所以我也自己就以為說那個偈子老師一定看得也很相契。其實那時候剛好在自己的生活當中遇到有一些就是說,我們明知道,可是偏偏做不到的那個關卡。雖然說,我們在學佛當中都說要把知道跟做到拉近距離,也許你就證得了,你就證悟了,那也許就所謂的明心見性。我沒有這個能力。

  我的名字叫蘇慧玲,很感恩剛剛大家一直在推崇我的祖先,我的那個老祖宗,我一直也很喜歡他,我們的蘇東坡先生。因為其實從他的那個詩句裡邊,你會看到真的那種超然物外的感受。我覺得自己很喜歡他,即便他跟佛印禪師經常有時候就這樣敗陣下來,然後摸著鼻子走了,我自己也是很讚歎隨喜佛印禪師跟我們的這個老祖宗。

  其實我剛剛說到,我剛好那陣時間自己在生活上與家人、與朋友之間就有一些事情,讓我去真的是藉事鍊心。我就會覺得說為什麼?好像學佛也有一陣子了。像上我們張教授的課,從中也是學習好多,都會覺得讓我們隨時在轉念。可是那一陣子真的就是,會有起心動念的時候,還是會有罪惡感,會覺得說,我學佛的人,我怎麼還會這樣想?我好像對人家起了一個不好的心念,這是我自己細微的那種覺察。起心動念會去覺得說,別人怎麼會這樣的時候就是我不對。這個當中心裡很苦、很苦,可是不知如何是好。也很感恩我們龐忠海師兄,他就一直很鼓勵,其實我之前沒有報周老師的課,那他一直跟我說,很好、很好,那兩天怎麼沒看到妳?妳一定要來。所以我就第三堂我決定來,我覺得來了是對的。因為那天聽了老師在講人為卦變的時候,我特意問了老師一下,沒有很多時間讓老師跟我解說。可是在下一堂課,我就非常感恩,老師一直在講這個卦變的問題。我覺得從那一天,我聽到說原來可以自作意去做一些改變、做一些調整,就是我們不要把那個書讀死了,我們就是被那些觀念什麼都堵死了,就認為非得要怎麼樣,一定要怎麼樣。或者說只要你沒有達到自己設定的那個標準,你就覺得自己又怎麼樣了。其實就是不斷的給自己設定很多的教條。也在這當中期許到別人一定要符合很多的我的意思,不自覺的。其實我們在覺得別人怎麼樣,為什麼不怎麼樣,等等等等的時候,就是因為別人沒有符合我內心的希望、我的希求、我的意願。好像我們都把眼光又放到別人身上了,而不是反求諸己了,隨時就是忘記。

  可是那種內心的焦灼,剛好在老師好像就這樣輕輕一點撥當中,我就突然有點豁然開通,有些時候真的不必把自己綁死。當我自己不快樂的時候,我怎麼去告訴我周圍的人學佛是快樂的?我還想從老和尚每次聽他講經,我就覺得說我終於懂了,什麼叫做學佛是快樂的,然後修行也是要快樂的。因為你表現出來就是要讓人家覺得歡喜自在。或甚至說,周老師身上,我就感受到一種祥和寧靜的氣氛。

  因為真的沒有戴眼鏡,所以沒有辦法分享送給老師的那一首偈。因為實在也很粗淺,就是一種慣性,想說濃縮三言兩語,突然被老師這樣子點上來跟各位分享一下,因為我向來就是,昨天也跟那位林師姐分享,剛好送她去坐車,她就說她向來上台都胡說八道,我說我向來上去我都不會覺得我胡說八道,可能台下的人都認為我在胡說八道,因為聽不懂,不知在講什麼,拉拉雜雜。其實還是最大最大的感受就是感恩所有的師長,感恩所有的同行善友,感恩所有的善知識。當然這堂課最感恩的就是我們的周春塘教授,我內心還是很期盼老師趕快再回來為我們講課。感恩,感恩大家。

  周教授:謝謝,謝謝。妳的話說得太好了,我很慚愧,我們這個課上得太少,三個月了,我們才上六堂課。所以機會不多,聽各位意見的機會更少,我是希望以後有機會再回來,後會有期了,我們都很年輕,不用怕。

  我特別高興的,我們在今天碰到幾位同學提出蘇東坡來,蘇東坡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詩人,他的詩我幾乎都會背。「莫聽穿林打葉聲」,我剛剛已經背過了。還有「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還有這個「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生命真是瀟灑,不管多少的困難當前,他統統視若無睹,放在一邊,以他的個性、用他樂觀進取的精神來征服一切、享受一切,不管顛沛流離,都不是問題,他最重要的是體會人生,享受生命。這種精神,我常常希望有機會在這裡談,這次很可惜沒有機會,而且我今天才發現,各位對蘇東坡也滿有興趣。他是個佛門子弟,希望我們以後有機會,我希望某個人什麼課上多多介紹一下蘇東坡。他的《易經》是一部不是很流行的《易經》,可是很有力量,他是用現實的生命、現實的人生來看世界的。

  剛剛同學談到這個生活的問題,生命的目的,我剛剛一開始就提到了,他提出平衡兩個字,生命的目的是在尋求一個新的平衡,在雜亂無章中間尋找一個新的秩序。在這同時也探討,來發現人生生命的意義究竟在哪裡。這種東西,書本有時候講不到那樣清楚,很巧妙的藝術,我們淨空法師給我們提出來的教育和藝術這兩樣東西,藝術那個字非常重要。我都猜想淨空老和尚提到藝術這個問題,是受到他老師也是我的老師方東美的影響。方東美談美學的,美學是一種超然的力量,超越了文字、超越了理想,用一種觀念、用一種意志來認識世界,來重新看個人。這種觀念的確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我們學佛的人,當然佛經給你很多很多有力量、有用處的一些指導。可是藝術是一個修養,這個修養講不清楚的,你要去揣摩、你要去思考、你要去體會。這個非常接近人的本性,一步一步的慢慢的走進去,快不了的,因為它是體會、是修養,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可是一旦走進去了,你也出不來了。它是一個非常神奇、美妙、可愛的一個事情,它把你整個生命改掉了,把你的生活一步一步的提高了。

  我們一般人的知識只有拼命往廣度來發展,愈讀愈讀,書愈來愈多,知識愈來愈多,就像那個燒掉筆記的禪師香嚴禪師,最後覺得那樣多堆積如山的筆記有什麼用?他一把火給它燒掉了。藝術燒不掉的,美感燒不掉的。當你想到你跟太平洋中間那個魚的關係的時候,你這個觀念到哪裡去找?你怎麼樣發現你跟牠不同,或者你怎麼樣發現你跟牠相同,你怎麼樣從太平洋中間的一條魚來學習你的人生觀、改善你的態度?

  這是美學的觀點出現的。這種思惟的方法,是我的殷海光老師教我出來的。殷海光老師的教是邏輯,邏輯大家都知道,從A到B,B到C,C到D,一步一步的推下來的,清清楚楚。西方人非常會邏輯的,你跟他辯論,你很難辯過他,因為他非常會推理,A、B、C、D一步一步下來,清清楚楚。柏拉圖、蘇格拉底,這是它的高手,你跟他辯論你可完了,你肯定被他打倒,因為他的邏輯太清楚了。可是美學不是這回事,美學可以從A啪就跳到D。有什麼不可以?我為什麼一定要經過B、C才到D?我為什麼不從A就跳到D?這是一種透徹的一種徹悟,這是一種所謂的頓悟就在這個地方。從A到B,B到C,C到D是漸悟。對的,一個小孩子千萬不要教他去跳,要他一步步來。可當他熟悉了之後,你告訴他,一加一,小的時候你一定要教他一加一等於二;他上了大學之後,千萬告訴他,一加一不一定等於二,觀念變了。是什麼東西在變?距離的觀念、美學的觀念、心態的觀念開始變了。一個人就在這種變中成長,在變中學習,在變中成熟長大。我們都經過這個過程,所以這個過程是人人不可以逃避的一個東西。而美學是給你一個很大的幫助,你從美學中間,無言中間,沒有文字,什麼都沒有,你甚至可以閉上眼睛,一幅畫你可以看完之後閉上眼睛。奇美博物館那個「沉思者」的雕像,你看完之後可以閉上眼睛,你可以開始想許多許多跟這個沉思者有關係的問題。因為它不是文字可以傳達的,它是一種靈感,它是種美感,它是aesthetician,它能夠把你的生活從平凡變成不平凡,從低層次變到高層次,是潛移默化之後出現的一個東西。

  從神秀跳到惠能,有人可能要十年,有人可能要一百年,可是聰明的人一跳就過去了,從A立刻到D,幹嘛要經過B跟C?這是美學的功勞,這是美學的力量,也是信仰的力量,宗教給你這種力量,近乎美學的。所以我始終猜想,淨空老法師把宗教視為教育和美學,這美學兩個字大概是方東美老師給他的。因為這個幾乎,雖然不是超悟的同義字,但是它幾乎跟超悟、領悟發生相當密切的關係。這種從美中間、從藝術中間體會生命、體會意義,它超越了文字,超越了語言。大家知道尼采,尼采認為美是生命中最大的誘惑。今天大家認為吃毒是誘惑,尼采從來不這樣想,他認為美是生命中最大的誘惑。美是一個人靈魂中最大的震撼!一種shaking,shaking的力量,把你轟倒的,美有這樣的力量。這就是方東美在我的美學課上一再給我們傳遞的。

  太平洋多大,裡面有多少魚在裡面?你能夠跟牠們混在一起,你能夠從牠們中間發現這種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多細微的東西啊,一條小魚會讓你開悟到這樣大的境界裡面去。這是美學的功勞,這是美學的力量。所以我奉勸各位,聽淨空老法師談藝術兩個字,不要太輕鬆的一筆帶過去,它是很深刻的意義在裡面,很重要的關鍵在裡邊。它能夠帶你,說不定你可以不看一切的佛經,你可以不拜佛、不燒香,可是從藝術裡面你可以跳出來,信不信由你,因為它有那個力量,它是很神祕的一個東西。這是宗教的力量,這是一種信仰的力量。

  我們同學中間有沒有人願意自己出來跟我們講幾句話?因為這是最後一堂課,我非常希望聽聽各位的聲音。我講的已經太多了,可是同學的聲音我聽到倒是滿少,有沒有人願意自己自告奮勇跟我們講幾句話?你們這個分享,這種思想上的分享是有很大的這種慈悲心,讓大家知道你在想什麼?你的學習是很辛苦得來的,我們只要花三分鐘、五分鐘就拿進來,太便宜了。好,大家客氣,張院長願意給我們也說幾句話。不是院長,現在是張總裁了。

  張院長:周老師,還有各位大德,還有我們法師,大家好!今天是周老師最後一次上課,那我想後學在去華航工作之前,正好都聽了周老師的課,給我很大的一個啟發。尤其是上一週所講的兌卦,兌卦就是悅、歡喜,澤,兌上缺,就是澤,是很歡喜、很快樂的意思。那我就把這一個的精神帶到華航,我就跟同仁分享,快樂表現是在微笑上面,你不快樂的話,你不會笑,你笑不出來。所以我第一次,我到任第二天,我去華航園區,我們說訪視同仁,做走動式的管理,我就跟同仁分享,要為快樂來工作,因為「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這個白話來講,就是為快樂來工作,你就會忘掉你的辛苦。所以我跟同仁說,你來到華航工作,你就要歡喜,你就要快樂,你就要微笑,笑不出來也要苦笑,笑久了就變成真的了。為什麼?你心裡面在淌血,你有客訴,人家來抱怨,我們處理很多,第一線的人員處理很多這種客訴。你就是要微笑以對,心裡在淌血,被罵得好像不快樂的時候,你還是要笑。要笑臉迎人、笑口常開,笑口常開是對自己,笑臉迎人是對客戶。所以幸福企業從微笑開始。我就叫大家複誦一遍,加深大家的印象。我們華航在那邊上班有一、二千人。在機場,我們大家知道,諾富特旅館的對面就是我們華航,諾富特也是華航百分之一百投資的機場旅館,現在生意很好,最近去擴建,我們要再蓋一間一百五十幾個房間的旅館。所以我覺得華航是一個很好的《易經》的實驗場所,把這個兌卦帶給同仁。

  第二個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去上任的第一天,就開記者會,記著對我很有興趣,就問說你當過民航局長、你當過飛安會主委,怎麼來到華航呢?那我說,我是抱著一顆利益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讓我們的飛安更平安的這個心來服務。所以這個就是把我們的佛法能夠,當然我不會講佛法,我講聖賢的教育、中華文化,免得大家覺得說你好像在推廣什麼,推銷佛教,我們要保持中立,讓大家能夠接受。這個就是行權方便,就是通權達變,讓大家都能夠歡喜、都能夠接受。

  甚至有記著問說,華航最近發生的工會的問題,還有大家也都看到的空服員,服裝還有褲襪不配合的抗爭的問題,那你怎麼辦?那我就給他們上起《易經》的課了。謝謝周老師。我說請問各位,其實各位在座,我也可以問各位,因為老師好像沒有講得那麼清楚。

  天在上地在下是好的卦,還是地在上天在下是好的卦?我就問記者。結果記者在報導上就寫說這個張總一時興起上起《易經》的課。結果這個記者各位知道嗎?我問各位好了,天地是好的卦還是不好的卦?很多人都舉手,天在上地在下是好的卦,地在上天在下是不好的卦。我說你們錯了,天地是否卦,地天是泰卦。他們就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天在上地在下是不好的?因為大家知道天輕愈往上飄,地重往下沉,天跟地,天代表君,地代表臣,君臣離心離德,愈離愈遠。所以反過來,這個地天泰卦,上下交則萬物通,「君子道長,小人道消」,泰卦就是告訴我們上下要交流,你要走到第一線去,走動式的管理,去了解基層同仁的需要,他們的心聲是什麼?你要傾聽,不是你去教,你要去聽聽他們心中到底有什麼樣的問題,你去幫他們解決,你要走到第一線。這個記者聽了,他們也覺得上了一門《易經》的課,知道說這個溝通,這就是溝通嘛!上下交則萬物通,就是溝通,你上下不交則萬物不通。所以我還教他們說,交通、交通,這兩個字怎麼來?出自《易經》,三千多年前。交通這兩個字是出自《易經》,很多人不知道。所以這樣教,這個記者也滿有興趣的。但是有一些我看到,因為他們都會蒐集這個輿論的,結果我看到有些週刊就講,這個張總愈講愈玄。記者他們聽不懂,他說愈講愈玄,好像有些負面的。那我想說反正都有對立面,有的人報導好的,有的人報導不好的,一笑置之。所以我們這個公關,公關來講說,張總,人家報導這些好的、不好的。我說這都是一天的新聞,你不要在意,因為他如果不報導,他就沒有銷路,他就是要有銷路,就故意報導這些負面的。當然我們要處理,要因應,不是說不管它了,你要因應,要去發新聞稿說,我們都做了。像說褲襪不合身的,我們可以回歸到原廠,甚至你可以自己買,買自己喜歡合適的,你拿收據來我們幫你付。所以該改的、該回應的我們都做了,但是他還是要繼續報,那就讓他報吧。

  我就舉了一個例子,我們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有人問他,說有人毀謗你、侮辱你,是不正確的,那請問老師,釋迦牟尼佛你怎麼處理?釋迦牟尼佛就回答,釋迦牟尼佛很喜歡比喻,他說有人送禮給你,你不收的話,這個禮物誰要帶回去?送禮的人要帶回去。所以別人給你氣受,你把它接受過來就是受氣,受氣是這樣來的。別人不合理的侮辱、批評、毀謗,你要把它接受過來,把別人的過失拿來懲罰自己。所以我跟我們同仁就分享這一個,什麼叫生氣?什麼叫受氣?別人不對、無禮的,當然正確的我們要虛心接受,不能惱羞成怒;不對的我們當然要,要不要接受過來?你如果把它接受過來,你生氣就是把別人的過失拿來懲罰自己。所以每個人我們要有智慧,你如果把別人的過失拿來懲罰自己,我們不是被別人氣死的,我們是給自己笨死的,那不是活該嗎?所以我就跟同仁分享這些觀念、這些道理。

  他們覺得聽了都,以前都沒有聽過。所以我是跟同仁分享這些我們《易經》的一些道理,讓同仁了解到怎麼樣來待人處事接物。最後我也提出我的願景,因為你一個領導者你要有願景,這是第一個。願景是什麼?我們的理想、我們的目標。第二個,你要有策略。願景只是想法、目標,你要有策略。策略是什麼?達到目標的一種手段跟方法,要有策略,第二個。第三個,我跟同仁勉勵,你要有執行。你有了願景,你有了策略,你要去執行,不是光有想法,你要去實踐。所以《易經》也強調實踐,你看乾卦,第一卦就是強調實踐,「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個實踐是很重要的,要有執行力,執行是我們管理的大黑洞。所以我們同仁一定要,我們的決策,高階管理的決策一定要追蹤管考。我們有行政匯報,每一週,一定要追蹤管考,所以要有執行。第四個,要有績效。你執行之後,要跟你的目標隨時,我們叫做PDCA,你要有計劃,D是什麼?Do。C是Check,最後你要有一個,A是什麼?Action,修正、回饋。所以要用PDCA的循環去看你的績效,所以要有績效。最後一個呢?也就是我們周老師今天的這個目的,有分享,要能夠上台分享,你把你成功的經驗跟大家分享,讓大家來複製成功的經驗;你失敗的,你要跟大家分享,讓大家避免重蹈覆轍。所以我就跟同仁分享說這五有。

  華航的願景是什麼?我就宣誓三年內成為全世界最好的十大航空公司之一,Top10,我們要有企圖心。現在華航第幾名?五十二名。各位會覺得說,你好像誇下海口,這個差距這麼大,怎麼可能三年?我告訴你,我真的做到了,我自己有實際的例子。因為過去桃園國際機場各位知道吧?也是被大家報導的風風雨雨,那時候弊端很多。交通部就找我,那時候我在成大管理學院當院長,就找我去擔任機場改善小組的召集人,把這些航空公司、把機場的所有這些人找來。

  那時候我們就開會討論,最後出來開記者會,我也是講,我說三年內要成為全世界的十大最好的機場之一。結果記者也是在這個媒體上就報導,說前民航局長誇下海口,說要三年內達到全世界的十大最好機場,他真的不以為然。但是各位,三年之後,現在桃園國際機場的排名是第幾?全世界第三名。因為它過去桃園國際機場是二十七名,那時候我們是二十七名,那現在是第三名。什麼的第三名?在二千五百萬到四千萬。我們的全年旅客進出,它後來分了,分了就是分類,有的六千萬的,有的一億左右的,每一年的旅客人數它去排名,現在桃園國際機場是前三名。所以我就跟記者講說,我講的話你不要不以為然,因為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大家有共同的願景,同心協力、分工合作,邁向共同的目標。

  這就是管理,這就是領導者要做的事情,你要給大家願景。然後這個願景是什麼願景?Vision,是share vision,是要大家共同認同的,不是我一個人在冷氣房裡面寫下來的願景。所以我就要求說我們同仁請人事室去規畫,最短的時間內要有共識營,把利害關係人找來,我們大家一起來開會,共識、共同的願景,邁向共同的目標,同心協力。所以這也是《易經》所講的,我們這個心要能夠同心協力,你心如果大家離心離德,不能夠分工合作,你再怎麼樣做,再怎麼樣的去努力,那是會……我們知道和,我們佛法講六和敬,和,心才會平,心才會安,心才會喜、才會樂。所以平安喜樂是果,和是因。所以天人合一,我們剛剛楊師姐跟大家分享,天人合一就是要,那個和者合也,和跟那個合起來,人一,和那個是一樣的意思。

  所以我簡單跟大家分享到華航,雖然不到半個月,到今天大概正好半個月的一些心得,真正的受益是來自我們周老師周教授給我的啟發,所以我要代表大家來謝謝我們周教授,好不好?

  周教授:謝謝張總,你把我們的《易經》變成華航的教科書了。我們在座的都是《易經》專家現在,以後你要僱人從這兒找。好,我們現在休息的時間到了,我們下個鐘頭再回來。好,謝謝,謝謝!

  好,剛剛談了許多的閒話,現在言歸正傳。

  我們下面有一個畫面,是我的一個感謝和祝福。我上這個課雖然只上過六堂課,可是學習了很多東西。跟大家的接觸,雖然聽各位的反饋不多,可是我知道大家在想什麼,我聽到你們的聲音了,我也感覺到你們的動向了。所以我的感謝是我在這個課程裡面,春夏秋冬,什麼樣的人物、什麼樣的情緒、什麼樣的智慧我都看到了。

  「春杏冬梅處處開,夏荷秋菊滿園栽」。大家看春夏秋冬四季的花果都在這一個地方出現了,這是陰陽顛倒,這是陰陽不調和的現象。不過事實的錯亂大家不要問,大家不要過問了。「天教老農笑滿腮」,我可開心了,事實雖然錯亂了,可是我的開心一點也不假,什麼都看到了。

  好,下面是剛剛東東給我的印象,他要讀書,是志豪的話,是不是?不讀死書,要讀活書。所以我說「不讀死書讀活書,自家活水在今吾」。「今吾」就是今天的我,昨天的你都不算,今天的你才算,因為你每天不一樣的。自家的活水就從這來的,每天都不一樣。「東江有水西江滿,始覺人間道不孤」。這個世界一點也不孤獨,物質的享受,張家有張家的財產,李家有李家的財產,很難互通的。共產黨要互通,他們都是騙人的,通不了。可是精神的財產的確是大家分享的,你有智慧,你講給我聽,我立刻就感受到了;我有智慧,講給你聽,你立刻就感覺到了。這種「東江有水西江滿」這樣的一個現象,使我感覺到人間不孤單,人不會孤獨的,你永遠有同伴。

  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這是一種信仰。他說你不要覺得你孤獨,道一定不會孤獨的,它一定有鄰居在什麼地方等你,你只是沒碰到而已。你沒有碰到不能代表悲觀,你沒碰到是你運氣不好,可是世界上絕對會有你的伴侶,絕對會有你的知音。「德不孤,必有鄰」,這種信念是孔子教給我們的。所以我的話,翻那個話就是「東江有水西江滿,始覺人間道不孤」。人是過得非常愉快,非常的有人支持你,你不是孤單的一個人。苦悶的人常常說,我一個人在那裡孤軍奮鬥。你不是孤軍奮鬥,有人在你的後面,暗中的支持你,暗中的保護你,你不知道而已。絕對要相信這一點,因為人間道是不孤的,「德不孤,必有鄰」,這種信仰我們應該牢牢放在心中。

  好,下面一首詩是我正式寫來送給各位的,「乾卦頌」。剛剛東東提到乾卦的意義,乾卦一步步上升,應該每句都是好話,不一定的,要看你怎麼樣運用它。這是《易經與人生》這個講座結業我送給大家互相勉勵的一首詩。

  「天行剛健乾為首」,《易經》的第一篇就是乾卦,它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樣的觀念出現的,它是一個宇宙的現象,它是宇宙一種動力。我們人在幹什麼?就是模仿這種力量、模仿這種動力,希望這種動力能夠轉換到我們的身上來,支持我們、鼓勵我們,讓我們勇往前進。所以乾卦是做為首的。然後我們的了解是,「妙算原來不用奇」。你種種的袖底乾坤、錦囊妙計,不是你這神奇古怪的方式出來的,它是很自然的流露出來的,不需要用奇妙的方式、奇奇怪怪的方式來得到你的神算。

  下面的「渭水絲綸猶在握」,渭水指的是姜子牙。姜子牙在渭水邊釣魚,他沒有意思要去做官,被周文王發現了,硬把他請出來的。他就靠那個釣絲竿走進了政治的舞台,而且替政治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南陽」是指的諸葛亮,南陽的諸葛亮的這種才華、他的軍事的力量,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無可諱言的。可是他並沒有意思要出來做,他只是有這個本領,被劉備發現了,劉備三顧茅廬把他硬請出來的。所以你假如手上有這個釣絲,你心中有這個軍事的才略,出不出來、會不會發生效用都不重要。你有它是重要的,你統統在手中,你手中有這個釣絲,你心中有這個「虎帳」,虎帳就是軍事的策略、計謀,放在心中,不一定要用它。

  「拳然夜識金銀氣,惕若朝承雨露滋」,你假如,「拳然」是虔誠的、誠懇的,對自己真誠、對人事真誠、對世界真誠。你其實腦子清楚得不得了,晚上一片黑暗中間,你會知道哪裡有金、哪裡有銀。這是古代的傳說了,「金銀氣」是晚上會冒出來的,只有慧眼才會看得見。「惕若朝承雨露滋」,你假如很謹慎,你假如很用心,你天一亮,所有的朝氣、所有的雨露,那個恩惠都在你的身上出現了。你所謂的袖底乾坤,在很多算命先生都把這句話當作一個神祕東西來賣給你,你的袖底乾坤在哪裡?要你聽他的。我告訴你,袖底乾坤不在任何地方,隨處都是,誰管這件事情?「放懷處處是天機」,只要你打開你的心胸,只要你放開你的懷抱,只要你自由自在的生活下去,到處、無處不是袖底的乾坤的一個影像,天機到處可見。

  人是不會寂寞的,人是一個很聰明的動物,它不可能被你蒙在鼓中而不自覺。所以讀《易經》讓我感覺到,人是不用計謀的,人,只要你有本領,只要你手上抓住了真正的材料,真正的真才實用,你就快樂了,用不用沒有關係。你的頭腦清醒,你會知道好在哪裡、壞在哪裡、財富在哪裡、災難在哪裡,一目了然。只要你誠懇,只要你用心,你無處不受到好處,無處不受到良師益友的幫助,你天天都在增長你的智慧,你怕什麼,你難過什麼?你寂寞嗎?不會的。袖底的乾坤不是真正躲在你的袖子裡面,袖底的乾坤在你的智慧中間,只要你打開眼睛,甚至你閉上眼睛都會看見,它在你周邊不停的飛來飛去,只是你要不要抓它的問題。你一定要有這個智慧,看見這種機會,看見這種好的事情在你周圍飛舞,然後你用如何的方法、用什麼樣的心態來接受它、了解它,讓它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

  這是我讀《易經》的一個個人的一種感受,我送給大家,希望大家從這個地方得到一些鼓勵,得到一些support。因為人看來很孤獨,其實一點也不孤獨。

  在這個地方我要回到我們真正的話題,就是《易經》我們講了這樣多,它究竟相信什麼東西?我們同學其實這個答案已經給了我們,《易經》在講變,可是變不是它真正的目的,在變中,它需要你找到平衡,找到新的平衡,在變中、在亂中找到一種平安,在變化中間找到你需要的東西,而利用這個變來改善你自己的生命、改善群眾的生命、發揮個人的力量,這是《易經》真正的精神。

  不過我談到的這個字跟宗教的觀念有關係。談到宗教,《易經》裡面沒有任何一個宗教的卦。為什麼?中華文化從來就沒有宗教這兩個字,宗教這兩個字是很後期的,是翻譯西方的religion那個字翻譯出來的,我們檢查中國古代的文字,怎麼樣也找不到這個字。那個「教」字,大家都知道甲骨文的寫法是一個手抓一個教鞭教小孩子的,就是教育,老師,就是一個老師在那裡教,下面還有個子字,就是教小孩子的,那個跟宗教毫不相干。說來說去,跟宗教有關的,在《易經》裡面有一個卦叫做萃卦。大家手頭有這個資料,我請謝師姐給我們印出來了。

  萃卦是一個什麼卦?萃,萃就是聚集的意思。古代的聚集跟今天的聚集不會相差太遠,可是有一個很清楚的目的,它一定是有一個目的在才聚會。這個目的在古代只有兩種理由:一個是為軍事,要打仗了,大家要聚會一次;還有一個來祭祖宗的時候,大家必須在祖廟裡面聚會。大家看這個萃卦,是兌上坤下。我們一直在談那個兌字,剛剛張院長也提到,兌是個快樂的東西。它除了代表快樂,還代表水,也是一種澤那一類的。它代表水在上,而地,下面是坤卦,坤卦是地,這就是兌上坤下。也就是水在地上,喜悅在上,而地,除了土地的意義之外,還代表柔順。在柔順的土地上有這樣一片汪洋、安靜、清澈的水源,一切生命、一切植物都在這裡開始生長了。所以朱熹說,「澤上於地,萬萃聚」。只要地上有這樣乾淨清澈的水,什麼東西都會生長。那個喜悅在上,柔順在下,代表什麼?代表祥和之氣。所以古代的宗教它不是祭神的,是祭祖先的。

  這裡下面還有一句話說「王假有廟」,那個「假」字應該讀成「格」字,就是來到。王,帝王來到這個廟裡面,目的在哪裡?他「利見大人」,這裡的「大人」有兩個意思:一個就是他的祖先,還有一個就是當地最成功的、最有智慧的一些人物。他來這裡跟他們相會,來跟古人相會,跟前面的祖先相會,來跟現在的智慧人相會,來交談、來溝通。這是「亨」,這是好事情。「利有攸往」,也可以走到一些有意義的地方去。還「用大牲吉」。古代的祭祀不單單是燒香就夠,它一定要有祭祀,而且這種正式的祭祀要用許多的祭品,這裡面大牲就是牛,要殺牛。

  我特別引這句話,我要告訴各位,這句話是商朝人寫下來的,到了周文王手裡變掉了。到了周文王的手上,是周公加上去的。「六二,引吉」,從六二那句話可以看出來,它是個陰爻,陰爻在陰位,是一個吉利的卦,它是不會犯錯誤的。這個時候來祭祀的話,「孚乃利用禴」,這句話不好懂,因為它代表一個歷史語言的變化。這個「孚」字後來的解釋都是信任、誠信,sincerity。可是最早的孚是要加一個人字旁的,是俘虜的俘。古代打仗會抓來許多的俘虜,這些俘虜最後就是來祭祖先的時候一個個殺掉,當場做祭品用的。這是殷朝惡劣文化的一個表現,到了周朝變掉了。所以我們說孔子特別喜歡周朝的文化,就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出來。他說「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我跟隨周文化走了,他自己是商朝的後裔。所以胡適之認為他在拍周朝的馬屁,我認為這一點適之說錯了,他是真的欣賞這種人文思想的改善,人文思想的出現。從商朝變成周朝,最大的變化就是人文思想成熟了,人開始有了尊嚴。這種尊嚴是從姜太公那個時候就開始,他把那個龜殼砸成粉碎,把那個稻草統統折斷,丟到門口、丟到窗外,他說龜殼、稻草能夠告訴你什麼呀?你要聽我給你的指導,我的經驗、我的智慧會告訴你更多的事情。這是人性的覺醒,這是孔子思想發生之前,我們所發現的姜太公身上看到的一個影子。所以周朝文化就從姜太公開始就變了。到了孔子,集其大成,奠定了我們後來中華文化的一個基礎,這是我們必須要記得孔子的地方。他把商朝的那種惡劣的、那種巫術的、那種虛假的一種宗教,改變成一個人文的宗教,改成一種信仰的宗教,所以他的成就是不可以抹殺的。

  回頭我們還要提到這個,上次我也提到,孔子因為相信堯舜這種傳聞中的帝王,被韓非子臭罵了一頓,說孔子假如不是傻瓜就是個騙子,對於一個沒有證據的事情可以相信到這樣五體投地。可是後來孟子幫他解釋了,我們下面會讀孟子這段文章。

  談到「孚乃利用禴」,我利用這個機會告訴大家,中國文化是從這個地方做了一個急轉彎,一百八十度的轉彎,那個是從姜太公就開始,然後到了周公,然後到了孔子,變成了完成的階段。這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個光彩、一個光輝,我們讀文化的歷史的時候不能不注意的一個現象。歷史是不停在變的,而且應該是往愈來愈好的方向改變,假如有走錯路的地方,那是一種偶然的錯誤,假如你有真正的智慧,假如你有真正的信仰和堅定的意志,你會慢慢把它扭轉過來。人的希望就在未來,現在也許不是最好的時候,可是未來總是一個希望。

  在這裡所談到的萃卦,《彖辭》是後來孔子加上去的,也是傳說,孔子不會真正有這個時間去寫這個東西,是後來他們傳說是他寫下來的。萃是什麼意思?「萃,聚也。順以說」,要順天,來取得快樂。要「剛中而應」,這個是指的上面那個兌卦的陽卦和下面坤卦的六二,現在談的是六二跟九五兩個的應對,六二是陰,九五是陽,這個陰陽配合得非常好。六二是陰,在陰位,九五是陽,在陽位,所以這兩個爻配合得非常的完美,剛中而應,彼此的呼應,呼應得非常好。「故聚也」,唯有在這個情況之下,王帶領他的謀臣來到祖廟,來敬拜祖先,也跟當地的智者、仕紳會面。這個時候來向祖先祭祀,送上祭品。這個祭品我們講了,在暗中已經變掉了,早期是殺牛、殺羊,到了周文王寫《易經》的時候,已經變成用禴了,禴是素菜,用素菜來做祭奠。這點我特別強調,就是說我們在談到宗教信仰的時候,殺生的觀念,中國人很早就有了,他認為殺生是不對的,他用素菜來做祭祀,取代當時的殺豬、殺牛、殺羊。這種文化上的變化,是一個很特殊的現象,這是從《易經》裡面我們偶然發現的。因為他沒有正式的語言來傳遞這個信息,可是從文字的變化上,我們懂得了有這樣的一個變化。「利見大人」,所謂的「大人」就是祖先和當地的貴族、貴賓。「亨,聚以正也」,為什麼亨?因為他們聚合在一起是用正當的理由來出現的。所以「用大牲吉」,這個大牲也不再是牛了,而是素菜。

  「利有攸往,順天命也」。這是一種宗教觀念的產生。這裡面他雖然沒有談宗教這個觀念,這個字也沒有出現,可是宗教的裡面所謂的祭字,在周朝的時候,當然並不是說所有的殺牛、殺羊那件事情取消了,我只是提出來,它開始有一點點的轉變。最早的祭字是一個手拿一塊肉,大家看過甲骨文的祭字嗎?一片肉,這邊一個手,然後中間還打了三點水。那三點水是血,後來認為是酒,最後那三點水都不見了。文字上的變化,是說明我們對這種祭祀的問題一種很明顯的改變。這是文化變化的現象中間很有趣味的一些問題,大家假如讀過文字學,或者對文字有興趣的話,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好好看的一個地方。

  萃,君王來到廟裡面,有三個目的,第一個是向祖宗表現他的孝敬,表達他孝敬、感恩的意思。第二個,他來祭祀的時候,帶來很多的牛、羊,那種肉祖先是不會吃的,就是帶來給那些,所謂的利見大人,那批大人分享,帶回家去。這個在當時的周朝也還滿流行的。孔子曾經出席過很多次這樣的聚會,每次去參加聚會都會帶很多肉回家,因為那個殺的牛、殺的羊沒人吃,一定是送給來賓吃的,帶回家。有一年孔子去參加了當地的,那天那個王沒有給他肉,他知道他被辭退了,所以他第二天就走了。這也是一個很有趣味的一個故事。就是當時來參加祭典的人,都是準備來帶肉回家去的,假如後來是用素菜,也是帶素菜回家,所有的祭品都是分給參加的會員的人帶走的。第三個理由,是到了廟裡面來緬懷祖先的豐功偉業,紀念祖先當年的辛勞,也同時感受到這個兌卦的那種喜悅和坤卦的一種溫柔。這個就是六二跟九五的那個遙相呼應,他們感覺到是一種上下同心、齊心協力的一個代表。

  在《易經》裡面,這種宗教的結合,這種宗教的這種理解,在《易經》裡面本身沒有講得很清楚。可是在《易繫辭》裡面說了,它說:「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這種話是政治的力量,他把宗教的力量開始改變了,把宗教轉換成政治了。這談的其實是宗教的問題,可是變成了政治的問題。所謂的順天應人、不疑不慮、拳拳服膺,就是天下萬眾一心的一種期望、一種期待,這是《易經》對宗廟、對宗教觀念的一種寄望。利用宗教的力量團結國家、團結老百姓,從這個宗教的虔誠裡面,感覺到大家是同心協力的,是同聲一氣的。

  周朝的君王跟後來的君王都一樣的,完全利用這種祭祀的方式來傳遞孝的觀念,來贏得萬民的歸心。宗教在古代跟政治是結合在一起的,分不開來的。可是宗教,《易經》並不只代表一種觀念,它不停的在變化,在萃卦是代表了宗教的意思。可是在蒙卦裡面,大家讀過蒙,我們沒有機會讀到蒙卦,蒙卦是一種教育的一個,告訴老百姓產生之後,最重要的第一件需要的工作就是教育。蒙卦談教育。家人卦就談家人要如何和氣,共同的打造一個家庭的氣氛。困卦裡面,《易經》變成一個師長,教你如何在艱難困苦中間掙扎奮鬥。在咸卦和恆卦裡面,它又變成了一個婚姻的輔導師,告訴你年輕男女談戀愛應該怎麼談,婚姻應該怎麼樣處理。所以《易經》的角色不停在變化的,它有的時候是魔法師,有的時候是宗教家,有的時候是教師,有的時候是一個counsellor,就是顧問。這些種種的問題,使得《易經》的變化是在不停的變,在不停的改變。它指的是什麼?你不要太相信它一個固定的一種角色,它隨時會變的。

  回到孟子那,我現在想把孟子那段話正式的跟大家介紹一下。這段話大家在中學裡面,國文課本裡面一定都讀過。有沒有人沒有讀過的?這篇文章是不是在中學課本裡面一定包含進去的。

  就是早期孔子相信堯是上天送下來的一個賢君,他怎麼樣出來的誰也不知道,就突然出來一個堯。我們知道舜怎麼出來的,可是完全不知道堯怎麼出來的,堯在我們歷史中間沒有任何的記載,所以孟子也沒有辦法談堯,他從舜開始談。他說這種古代的賢人,孔子並沒有盲目的相信他們,他們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把每一個,他舉了六個人做為例子,來說明成功人物不是偶然的,都是經過他們努力奮鬥而出現的。

  「舜」,早期是出於「畎畝之中」,畎畝就是田畝,就是種田的人。舜早年是一個農夫,耕田的。「傅說」是殷朝時候武丁時候的一個相,武丁的相,宰相,他早期是版築出身的,版築是什麼?水泥匠,傅說早期是水泥匠。「膠鬲」是殷朝的一個很有名的賢人,一個賢大夫,他早期是賣魚的、賣鹽的。「管夷吾」,管夷吾大家都知道,就是管仲。管仲「舉於士」,士不是讀書人的意思,士在古代是管理監獄的監獄長,他是管監獄出身的,地位很低的。「孫叔敖」,孫叔敖是楚國的一個宰相,他舉於海,他從海邊跑回來的。他怎麼在海邊?他的父親好像被人家殺害了,不知道什麼事情,發生了什麼問題,他也牽連了,他逃了,他逃到海邊去隱居,最後被楚王發現了這個人是個賢人,把他請回來的。「百里奚」,百里是姓,這個人姓百里,名字叫奚,他是春秋時候虞國的人,他是秦穆公很重要的一個宰相。他的來源也是很低下的,他最早是一個做商人的,是個商家,賣牛、賣羊的。

  他舉了這六個人,只要說明一件事情,就是下面的這句話,這句話非常重要的,他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一個人要擔當起天下的大任,不是說說來就來,不是說某人請你來就來了、來得了的,是你一定要有準備,你事前一定要準備好,把自己的條件鍛鍊出來,把自己身分奠定出來,讓別人知道你,讓別人了解你,然後才發現你這個人物,願意你、希望你來幫他忙。

  所以天下要出現一個重要人物,一定要經過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什麼?「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把他的心,讓他嘗受種種的痛苦,讓他經過種種的磨難;還要「勞其筋骨」,讓他辛苦得不得了,每天工作,每天在困難的這種身體的折磨上面加以鍛鍊;還要「餓其體膚」,讓他連飯都沒得吃,生活每一天都發生困難;「空乏其身」,讓他感覺到自己空空蕩蕩一無所有;而且「行拂亂其所為」,一切的行為、每天發生的事情都故意跟他彆扭起來,不給他順利,不讓他順利,不要他順利,希望他在逆境中成長,在逆境中發現這個人的意義在哪裡。為什麼要這樣做?因此能夠動他的心、忍他的性,「曾益其所不能」。能夠驚動他,能夠把他從睡夢中打醒過來,能夠要他有堅忍卓絕的這種力量,培養這種特殊的能接受磨難的力量,增加他,(這個「曾」跟那個土字旁,我這已經寫了一個土字旁,原文裡面沒有那個土字旁。)增加他所不能,他能做的事不少,可是再增加他做更多事情的能力。這句話後面還有一段我沒有引,大家都很熟悉的,就是「人恆過,然後能改」,一定常常犯錯,你才會改過。常困,「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你常常遭到了困難,常常遭到了折磨,你才會改變自己,你才會洗心革面,往那個新的方向走去。一個沒有外患、沒有辛苦災難的國家,這個國家常常不久就亡掉了。經過這樣的折磨之後,人才知道原來生於患難會死於安樂。假如你天天在安樂中間討生活的話,你最後一定死於這種安樂。你患難,患難會把你抬出來,安樂會把你打下去,這個是中國傳統的一種信仰。

  孟子這個話替孔子做了很大的一個解釋,他把孔子那種信仰理性化了,他把孔子的觀念普及化了,讓大家能夠接受、能夠了解。因為人的成功絕不是偶然的,人是經過多少的磨難、折磨,才開始感覺到人需要努力。像這樣的事情,我們回到剛剛談到的,讀書就是要從這種沒有問題的地方去找問題,把一個書變活,不要去讀死書。

  下面我們還有一個故事,是說明假如說你不懂得用自己的觀念去解釋一些歷史的現象,或者去處理一件事情的話,你會做出很愚蠢的事情出來。中國最早的對儒家的不滿意,就是它太教你讀書了。大家以為這個是孔子的觀念,其實這一點也是一個誤解。孔子是主張你讀書的,可是不是要你讀死書,孔子注意除了讀書之外,還有一个重視你的經驗。孔子的知識有兩個來源,一個是書本,一個是經驗。這兩個東西配合在一起,那個書不會是一個呆板的東西。

  這裡有一個故事,就是韓非子講的一個故事,宋襄公跟楚國人打仗,那一次叫做涿谷之戰。那個戰爭毛澤東把它叫做蠢豬之戰,一點也不誇張。我們看他怎麼蠢法。宋國跟楚國打仗,宋人已經先到了那個戰場上,已經排出陣列出來了,那個時候楚國還沒有到。宋襄公的參謀右司馬,他的名字叫子魚,往前跟宋襄公說,楚人特別多,我們的軍隊人數很少,我們不妨趁現在楚人還沒有到,正在過江的時候來偷襲他,他們一定會敗仗的。宋襄公說,不可以,今天楚國正在渡河,才渡到一半,你就去打他,這是不義,你要等到楚人都過河來了,而且排成了陣列,然後我們才打,開始鳴鼓進軍去攻他們。他說,右司馬子魚你也趕快回去,你不要在這裡跟我講這種廢話,你不回到你的隊伍裡面去,等到我發號令,我會把你用軍法來處置。這個右司馬只好回到陣列裡去,等楚人上來。楚人不久上來了,也排成陣列了,這個時候宋襄公下號令:開始進攻。怎麼打得過人家?人家軍隊比你多三倍、五倍。

  宋襄公錯在哪裡?他太相信所謂仁義道德這種觀念,他完全不知道打仗中間不談這個的。《孫子兵法》第一句話說的是什麼?「兵者,詭道也」,是談詭計的。很明目張膽的告訴你,兵法就是談詭道。你這個時候還去把仁義道德這種大話放在嘴上,你是開自己的玩笑,最重要的是你喪失了自己民眾的生命。你重視了仁義道德這種空洞的、口頭上的觀念,可是你葬送了我們老百姓、軍隊的生命,這個是絕對不仁不義的。你自認為你又仁又義,可是絕對在戰爭中間是不仁不義。宋人當然大敗在這場戰爭裡面,這個宋襄公也受了傷,他的腿部完全受了傷,受了很重的傷害,三天之後就死掉了。

  所以這個所謂的蠢豬之戰的確是可笑的,他的錯誤就是他注意的不是老百姓的生命,而是注意文字上的、書本上的一種觀念,仁義道德的觀念被他當作一個死的教條來看待。這個絕對不是我們《易經》所要鼓吹的一種觀念,它要你懂得變,該變的時候一定要變,不能變的時候絕對不能變。

  我們今天因為時間已經到了,我就想到這裡就做一個結束吧。我們這堂課上了三個月,可是我們只上六堂課,所以時間的確是不很多。可是我很高興的就是,至少我一個訊息傳遞出來了,讀書就是要把這種書的精神抓住。這種精神的抓不是口頭上、不是語言上可以傳遞的,是一種理會。我們上次談到的方東美所談到的那種美學是我拳拳服膺的一個觀念,因為它讓你跳出自己,走進世界裡面去,把自己看輕,把自己的這個意義降下來,然後從這種變化中間發現自己能做什麼,自己的能力究竟在哪裡。

  《易經》教給我們的不過就是要你從變中間學習,變中間也有許多的這種變,變中間還有更多的變化。同學中間,有幾位同學表示希望我有機會談談《易經》的一些基本的原則,或者那種《易經》的序卦的問題,我完全沒有機會談。不過據我所知,我們的邵先生邵老師在談《易經》講的,《易經》什麼概論是吧?我相信他會有很完整的《易經》的整個的一個系統的介紹。對這個問題有興趣的,希望你們去上他的課,從他那裡學到這種具體的東西。我談的只是一種隨心所欲的,我臨時想到的幾個問題,來跟大家談論一下。希望大家在這中間多多少少得到一點好處,所謂的東江有水西江滿,非常慶幸人間道不孤。我這話今天就講到此地為止,我們有機會再會好了。好,好,謝謝各位!

  《易經》,我第一次在美國講《易經》,我一個朋友為我畫了一張畫,恭喜我對《易經》的開講。這個詩他是用了齊白石的一首詩,畫是他畫的,我的朋友林中明畫的,詩是齊白石的詩。這個詩是怎麼說的?「西風昨夜到園亭,落葉階前一尺深。且喜天風能反覆,又吹春色上衰藤。」它講的是季節的變化,秋天到了,西風來了,樹葉都落了,西風吹到了園亭裡面,而且樹葉全部給它打下來了,樹葉積了一尺深,就是說樹上都空空蕩蕩的,生命好像要結束了。不過非常高興的一件事情就是天風會反會覆,就是宇宙會變化,自然會改變。秋天到了,不久冬天還會來,一切生命都會結束,可是你不要小看這個生命的力量,你注意觀察,衰敗的藤子上面,你看不是點點滴滴的春天的景色又出現了嗎?用什麼方式出現?一些小芽,生命的小芽在枯藤上又再度出現。這個是說明生命如何在嚴寒的季節裡面吹打不盡的,一種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力量,在這個地方表達出來。這是《易經》的信仰,也是《易經》的希望。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裡面就是生生滅滅,可是永遠會再恢復的,無往不復。「無平不陂,無往不復」,這是《易經》真正的信仰,它是打不倒的,它是顛覆不破的,你怎麼樣的變化它都會回頭過來。這種力量是《易經》的力量,也是教給我們,放在我們手中,我們來享受、來理解的一種新的力量。這是生命的力量,這是每個人都有的力量。這個不單單是《易經》的信仰,也是我們應該有的一個很正常的、很健康的一種信仰。好,我的話就到此結束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