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幸福人生講座—如何經營無怨無悔的人生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七集) 2007/1/17 台灣中壢善果林淨土寺 檔名:52-184-0017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們上一次講到人生要無悔,必然要做對人生的抉擇。人生踏出腳步大小不是最重要,方向最重要。而腳步要踏對,必然要有智慧來做對人生的抉擇,所以智慧就顯得格外的重要。我們常說到底要往哪裡走,就是要靠智慧來判斷。上次我們提到「路休不看就走,人休不擇就交,話休不思就說,事休不算就做」,這些對人、對事、談話都需要靠我們的理智智慧來做判斷。我在入社會那段時間就沒有很好的智慧去判斷人生的方向,所以換了不少工作,撞了滿頭包。後來自己冷靜下來,還是先靜靜心,還是先增長自己的智慧經驗才好。很有意思,當我們的心非常急躁、浮躁,事情都看不清楚,自己過往的人生以及自己的習性毛病看不清楚,反而是真正靜下來,人生幾十年的歲月就好像一場電影一樣,一幕、一幕演出來了。所以先調伏急躁的心,好好的來學習古聖先賢、佛菩薩的教誨,這是當務之急。
假如我們沒有足夠的智慧判斷,很可能每個判斷、走的每段路,都會造成人生很多的遺憾後悔。後悔、後悔都是做了以後,後面才來悔。我那段時間靜下來以後,慢慢的聽師長的教誨,看經典,這些寶貴的智慧就成為我們人生的一個是非善惡的判斷。所以路到底要怎麼走也並不複雜,只要我們循著善心善行去做,你說人生怎麼規劃,其實欲知將來如何且問現在功夫。我們現在時時都是善心,都能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去對人,都能以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這樣的行持去處事待人接物,一定可以廣結善緣,一定可以跟佛菩薩的磁場接得上去。因為有這樣的善心,自然能感來這些善的因緣,能真正走向為佛法、為眾生的道路。
萬法由心生,能感是我們的心,所感就是我們往後人生的境界,所以要想到未來的人生會如何,其實要問自己的心地。假如自己真的是善心,那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很多人善心在做了,可是遇到一些境界覺得不如意,他就生灰心、生懷疑,真的行善會有好報嗎?那就很麻煩了,因為這一念心就是迷惑,因為境緣本身就沒有好醜,是我們起了得失心。
打個例子來做說明,最近韓國的戲劇很造成轟動,到底為什麼轟動?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韓國拍的幾部戲劇,把人這種父子以及君臣,這些倫常、天倫把它拍出來。人都有一分善心,所以看到這些戲劇就把自己本性的善良給喚醒了。比方說商道,我每次看到林尚沃從遠地回來,見到他母親,第一個動作是什麼?馬上跪下去給母親頂一個禮,問候。我常看到這一幕的時候眼眶都會有點泛著淚水,你看現在這麼一講就有點作用了,但是我現在有點功夫,只讓它在裡面轉,不會掉下來。我們那時候的感受很感動,感動在哪?感動在當那個禮頂下去的時候,內心是體會到我這一段時間不知道又讓我的母親操了多少心,所以趕快跟母親頂這個禮,希望母親多多寬心。這些禮儀都是從內心做出來的,我們都可以感覺到這個演員他所傳遞出來一個做人的態度。
像醫道就把師道演得相當的徹底,你看許浚他是韓國的神醫,他為什麼能成為神醫?是因為他學得很多技巧、技術嗎?最根源的原因,得力於他師父告誡他要做心醫,那個心就是對病人無私的一分愛心,時時是感同身受,人飢己飢,他的痛就好像自己的痛一樣,有了這分心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好的醫生。你看他的老師為了成就他的醫術,連自己的身體都捐給學生來研究。所以許浚他時時都想著,老師連身體都獻給他了,假如他有一個念頭沒有盡心盡力的為病人治病,沒有盡心盡力提升自己的醫術,那他對不起他的老師,所以他不敢懈怠。
我們在修道的道路上能不退轉、能不退步,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上報四重恩,這個四重恩要時時能夠感念父母的恩、師長的恩。提到師長的恩,除了我們的師長之外,我們也要想得到我們是不是這一世才修行?不是這一世才修行,可能已經累世修行,現在還是幼稚園,一年級還沒有念上去。諸位朋友,一年級,怎麼樣才有資格念一年級?一年級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叫大乘菩薩的一年級。一年級的資格,師父常講放下十六個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這樣我們才可以升一年級;不然我們都是什麼?我們不只沒有升級,我們還留級。留級還不錯,留級就是還做人叫留級,一不小心還會怎麼樣?還會降級,降級的話就可能墮到惡道去了都說不定。所以要很謹慎。
師長常告訴我們,三惡道是老家。這些話跟我們有沒有關係?我們可不能在那裡想著我都已經學佛了,我不可能墮三惡道,我們要很冷靜去觀察。印光大師教誨我們,「畜生餓鬼猶難求」。不要以為畜生餓鬼道我們一定不會墮,甚至想在畜生餓鬼都不是那麼容易的,我們假如這個瞋恚的心沒有放下來,還是得回老家地獄。
我們今天聞聖教了,假如我們不為眾生做榜樣,很可能我們自己的行為會讓人家對佛法產生反感、產生誤解,我們也有可能以身謗法,這些我們都應該提起高度的警覺。師父這些教誨,我們不能邊聽邊覺得那個都講給某某人聽的,不干我的事,應該是句句我們都是當機者,這樣才能得真實的受益。所以「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是修身為本」,這個修身為本就是遇到一切境界,看到人家的善我們馬上要學習,「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我們假如看到一個善,馬上想的是他做得到我做不到,他做得到我不行,這一念是不是正念?
我們常念一句,「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句話大家都很熟悉,我們要很冷靜什麼時候在進退?我們想說今年比去年好,那是進退。但是更細的是這個念頭是正還是邪,是覺還是迷,就有進退了。所以假如我們在這個念頭上不曉得進退,那我們一個禮拜也不可能有進步,為什麼?一個禮拜從哪裡堆積起來的?甚至一天從哪裡堆積起來的?從每一個念頭當中堆積起來的。
師長常跟我們說,修行要從根本修,從這個念頭上修。所以我們今天看到善人做善事,我們起一個念頭,我不行,這已經不相信佛陀說的。一切眾生怎麼樣?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應該是起而效法,我們應該是跟他有同樣的心境,隨喜功德,稱讚如來。隨喜功德,你的心境跟他的那分善心、慈悲心完全相融,這個功德也沒有高下。所以信為道元功德母,我們今天遇到這些境界的時候對自己沒有信心,功德母不見了,這個根基沒有了。所以在修道的過程,往往不是被境界打敗了,是被自己沒有信心給擊退了。所以見人善,即思齊,我們有沒有這個態度?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見到人家的過失,我們要反省的是我有沒有跟他一樣,我也要趕快改。而且當看到別人的過失,馬上反省我也要改我自己的,接著要清淨、要放下,能不能把別人的過失又時時記在心上?把別人過失記在心上叫著相,一著相把對方的過失記在心上,下次你遇到他的時候,他感覺不感覺到你對他有看法?會,因為我們已經戴著有色的眼鏡了,你已經有執著就傳遞給他,所以他覺得你看他就怪怪的,就開始在那裡胡思亂想你是不是又聽到什麼話了,然後人與人之間就變得很複雜。所以任何人的過失是剎那生滅的幻相,不能把它放在心上,那叫不覺本無。但是要堅信是本覺本有,每個人都是人之初,性本善,應該是堅定的相信他是有本善的,他是有佛性的。現在我們跟他有這個緣,我們應該為人演說把對的做出來,啟發彼此的這一分善根。有了這樣的態度,我們時時想著我要給人做榜樣,那個警覺性就起來了,謹慎的態度就起來了。
人的謹慎態度一起來,就不容易後悔。往往就是粗枝大葉,粗心大意,不該說的話說出去了,事後在那裡,那個話講出去怎麼辦?這些事情做得不好收尾了。有了謹慎,人生的後悔會愈減愈少,所以見人惡,即內省。這個省,除了我有這個缺點我要改之外,縱使對方的缺點我們沒有,我們也應該內省是我的德行還不夠高。因為假如我德行夠了,他應該會被感動,所以「德未修,感未至也」,時時以這樣的心境期許自己,也不容易起慢心。我們時時以佛陀為榜樣不容易起慢心,時時以師長為榜樣。
我們常想到,佛陀在世的時候,有個殺人魔王他就不相信這個世間真的有聖人。聽說有聖哲佛陀,他就起了懷疑的念頭。打聽好佛陀會從這個地方經過,他就埋伏在那裡準備傷害佛陀,挑戰佛陀。我們想想,為什麼他會有這個態度?其實很多人,他隨順習氣以後又看到很多社會現象,心裡面會想天下的烏鴉一般黑。我們要有責任,因為我們也是那些烏鴉之一,所以我們假如有好的表現,他就不會有這種念頭。現在是整個社會有一個信心危機,相不相信人有真實的德行?很少人相信了。他們為什麼會懷疑?那個懷疑的根源,很有可能是我們學聖教的人說一套、做一套。只要有一個學聖教的人說一套做一套,他知道了,他可能就全盤都否定。聽到一件這樣的事,他就已經信心動搖了,更何況是假如常常聽到,這個心就退得更厲害。所以眾生對聖教沒有信心,對學佛的人沒有信心,我們要反求諸己,我們自己要反省,不能怪別人不相信,因為我們沒有演出讓人家相信的境界。假如別人不相信,我們還罵這是一闡提,沒有善根,那我們造口業了,我們沒有反求諸己的覺照、覺性。所以在動念之間,我們自己都要相當的冷靜才對。
那時候這位殺人魔看到佛陀走過去了,他馬上往佛陀的方向衝過去,結果他跑得愈快,他離佛陀就愈來愈遠,他非常的驚訝怎麼會有這種境界?都跑得快精疲力盡了。其實說到這裡,我們想想為什麼他跑得愈快,卻離佛陀愈遠?諸位朋友,佛是什麼?佛是我們的真心,所以當他起了念頭要傷害一個聖哲人,他離他的真心怎麼樣?愈來愈遠了。所以你看那個境界就是再怎麼跑,漸行漸遠。這已經快上氣不接下氣,都快跑不動了,突然佛陀回頭看著他說了一句話,他說:仁者,你止步吧!你看佛陀稱呼他什麼?仁者。佛陀對殺人魔王還是這麼尊敬他,還是相信他人之初,性本善。我們沒有佛陀的智慧,有沒有資格去看眾生的不好,去批判眾生不好?你看我們跟佛陀的差距就出來了。
在我們幾千年的歷史當中,也是一代高僧六祖惠能大師。我們在《壇經》當中看到,六祖稱呼他人,怎麼稱呼?也是什麼?仁者。當時候剛好神秀大師寫了那一首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五祖看了以後說,真正能用這首偈時時受持觀照可以不墮惡道,但是並沒有說開悟了,也沒有把衣缽傳下去。佛寺的這些弟子們統統在持誦這首偈,六祖惠能大師在柴房舂米,剛好他也聽到這首偈了。因為六祖他心地清淨,已經開悟了。他一聽這首偈,他開悟,他自己說我也有一首,就到了現場也要去寫一下,他就說麻煩別駕。剛好有個信徒是江州別駕,他就說可不可以麻煩別駕你幫我寫上去?結果這個別駕一看他是南方人,看起來好像也沒讀什麼書,所以那個態度就有點傲慢,說:你怎麼能寫?結果六祖跟他說到,「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則有無量無邊罪」。我們假如在修道的過程當中輕視後學,輕視他人,這就墮落了,這就造很大的罪業!我們傲慢讓人家難受,或者我們傲慢讓人家對正法反感,這都是問題,都是值得我們要很冷靜的態度。所以六祖惠能大師下下人,雖然他的社會地位不高,但是他可能有高度的智慧。
在《高僧傳》裡面,很多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再來的都在哪?不見得是在講經說法,他們有時候都是在廚房裡面服務大眾,歡歡喜喜,所以不可以輕視任何的人。六祖大師、佛陀對任何人絕對沒有輕慢的心。六祖大師說上上人有沒意智,縱使社會地位很高,但他不見得有智慧。因為地位高那是他的福報,但是人修福不修慧,福是大麻煩,叫禍福相倚。佛家有講到三世怨,三世怨就是第一世修福,常常到道場裡面布施做功德,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你看福報現前了,他現在當大官了,享大福。但是當大官,這個官位最重要是它背後的責任,而不是拿著這個官位在耀武揚威,肆無忌憚隨順自己的習氣幹事情。
我曾經看《菜根譚》,一位好朋友送我的。我打開第一頁,非常震撼,因為第一頁的第一句就寫著,「弄權一時,淒涼萬古」。不只他淒涼萬古,甚至於他的後代子孫都很淒涼。諸位朋友,你有遇過秦檜的後代嗎?有沒有?有沒有哪個人說:我告訴你,我是秦檜的後代。沒有。所以你看一個人造業之後,整個家甚至整個家族都蒙羞。不要說整個家族蒙羞,跟他同姓的人都很尷尬。
真的,在南宋之後經過了好幾百年,有個讀書人到了杭州岳王廟,到岳飛岳王的廟裡講了一句話,「人自宋後少名檜」,整個中國自宋朝以後,沒有人拿著秦檜的檜來取名字。你們有沒有遇過哪個人用秦檜的檜取名字?有沒有?你看有意思,都不敢跟他取同樣的這個字。「人自宋後少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這個讀書人說,我站在岳王岳飛的墓前,我自己姓秦都覺得很丟臉,我到墳前很慚愧我跟秦檜同姓。我們做人假如做成人家跟我們同姓都覺得很丟臉,那這輩子實在太窩囊了。應該是讓人家覺得我跟他同姓與有榮焉,這樣人生才有價值。
所以弄權一時,確實是淒涼萬古。而且真正沒有秦檜的後代了,因為他造的惡太大了。《了凡四訓》告訴我們,「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後者」,沒有後代原因是什麼?「德至薄也」。所以我們今天要對得起祖宗、對得起子孫,最重要的積德修善。
有一段話,這在歷史上很有名,是魏徵寫給唐太宗的一篇文章,叫「諫太宗十思疏」。他勸諫唐太宗如何讓朝代能夠興旺不衰,提了十點很重要的教誨。開頭的時候,古代這些大臣他們勸諫很有智慧,他不會一開口就說:皇帝,你這裡不好、那裡不好。他很怕皇帝說:給我拖出去。不會!魏徵很聰明,他就跟唐太宗說:我不想做忠臣,我只想做良臣。唐太宗聽了:怎麼不做忠臣?就覺得有點納悶,你為什麼不做忠臣?魏徵馬上說:忠臣都要殺頭,我不想這麼死,我做良臣就好了。唐太宗笑一笑,心裡想殺了他我不就變暴君了嗎?
你看古代講話很有藝術都點到為止,但是為什麼他們都點到為止?因為皇帝的水準也不低。假如這個皇帝領導人,這些古書都沒讀過,你點得半死他也聽不懂。所以這個時代,「人不學不知道」,是學覺悟,學聖賢經典叫學,不是學歷很高叫學。我在大學講課的時候,就問大學生一個問題:我請教一下,你們覺得你們是小學的時候德行好,還是現在德行好?有時候講話要點到為止,這個時候你就不能:你說、你說。看他們的表情,頭低下來就懂了。那很冷靜,人生讀書是增長德行智慧,為什麼讀了十多年以後,德行反而下降了?這是不是叫學?所以這都是值得我們為人父母、為人老師深切反思的重點。
學在中國字叫覺,學覺悟、學智慧、學德行。現在的學校不是學覺悟的方向,是學什麼?學知識。知識堆了一大堆,心性假如沒有提升,堆了一堆知識,長傲慢。他讀三、四年級,學了一些科學知識,問媽媽:媽,你知不知道牛頓發明什麼定理?媽媽說:不知道。媽,妳怎麼連這個都不知道。他就覺得懂這些知識就是了不起,他不了解做人更重要,他不了解學問就是這個心性,他反觀自照的能力沒有了。所以一個人,人生學習的成就從哪裡看?從他的悟性看,不是從他的學歷看。我們現在假如只是這樣傳授知識給孩子的話,他傲慢一起悟門就阻塞了。這些事都需要很冷靜來反思才行。
你看現在讀到大學,讀大學的時候那四年,他的心中有沒有一種孝心?他的心中有沒有一種回饋社會的心?這都是我們要看的部分,不能只是看到他一年一年堆積的知識而已。假如空有知識而沒有德行,我們之前也有提過,有才而無德是什麼?有才而無德是毒品。你看我們現在都在抓看得到有形的毒品,就看不到假如沒有德行而有很高的學歷和才華,他可能是危害社會的毒品,影響面更大。
有一次,剛好也是最近的事。我坐計程車,剛好下交流道,回家。很有意思,這個計程車司機他跟我聊起來,他說他看到很多大企業家或者是有很高政治地位的人,做出了很多危害大眾的事情,所以他覺得學歷不是最重要,德行最重要。我們聽了很安慰,你看這些當父母的人都省覺到了。然後他就跟我說,我前幾天到書局去找這些古書,希望能把這些做人的道理教給我的小孩,不然他以後假如又危害社會怎麼辦?我聽了很感動。結果他找到哪一本書?他找到《弟子規》。那真是太巧了,他找到《弟子規》,他自己去翻的,他以前也沒聽過,他就覺得這本書談的道理很好,就買《弟子規》回去了。過沒幾天剛好我就坐上他的車子,我們就聊起來。聊完之後很歡喜,我就把我的袋子裡面都有一些書跟碟片送給他,然後也把師長的網站都介紹給他。
真的人有善願,那個因緣接著進來。我也把師父的教誨怎麼樣?不過他雖然對師父不是很熟,但是我們一講師父是淨空法師,他都有聽過。這個善緣,真的人只要有善心就能感來善的因緣。當所有的家長都真正有個認知德行重要的時候,我們就不會教出碩士、博士畢業的孩子,居然連父母都不願意見的這種悲劇出來。我們也不會看到學歷很高、地位很高、官位很高,卻沒有德行,卻帶壞下一代的這種人物出現。
剛剛講到魏徵他寫給唐太宗這篇文章,一開頭就說「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就是要讓這個樹木能夠長得非常高大,樹蔭參天,它的根都要紮得很深很牢;讓這個河水要流得很深遠,最重要的它要有源頭活水才行。「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我們常念一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句話,君子務本,君子找到做人處世的根本,本立就好像根紮好了,它吸收養分就吸收得很好,自然成長茁壯,開花結果。而這個本立道生,什麼道生?自己的品德提升了,自己的家道能夠綿延,甚至於整個社會風氣,倫常的大道都能夠力行。透過自己行為示範,移風易俗,化民成俗,就是都從自己修行,積德行為一個根本,所以這個道就生了。甚至於我們是從事教育工作的,你班上的風氣氛圍就起來了。這都在這句經教的範圍之內。
你看中國古聖先賢這一句經句,包含小到個人家庭,大到國家民族天下,都在這些經句的義理之中。從這句話當中,我們可以深刻感覺古聖先賢很謙卑,都跟誰學習?都跟天地萬物學習。你看我們每天看到樹木怎麼都沒開悟?看到流水,吵死了。人家孔夫子一看到流水,馬上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給他很深的啟示。他覺得這個流水一去不復返,時間也是一樣,我們應該珍惜時間才對。
我們這些菩薩們,看到一天過了他會想「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真的人有那分謙卑的心、反省的心,見天地萬物都有體悟。我們今天都體悟不出來,那是我們的心跟這些聖哲人的心境差太遠。所以一個人有謙卑的心,天地萬物都是老師。諸位老師,我們現在坐在這個椅子上面,它有沒有跟我們喊重?你看它默默工作了多少的寒暑,它也沒有跟我們要薪水,我們現在幫家裡人做點事就要邀功,那比它們差多了。你看它們都默默承受,犧牲奉獻。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大地讓我們停車,有沒有跟我們要停車費?有沒有?都沒有。我們把最污穢的東西撒到這個大地上,它不只沒有一句怨言,還把我們最髒的東西轉成有用的營養,所以你看大地還能轉煩惱成什麼?轉污穢成有營養的東西。我們要不要像大地一樣也要會轉?轉自己人生過往所有的錯誤成智慧,讓後面的人得到啟示,不要再走我們的冤枉路。那就學到大地的精神。
你看聖哲人都是從這些眼所視、耳所聽當中得到啟發。子夏曾經問孔夫子,這些三王,這些聖人為什麼能夠參天地?你看《三字經》講「三才者,天地人」。這句話就告訴我們什麼樣才是把人做好了?就是要把天地的德行能夠透過自己把它做出來,演出來,這才不枉我們這一生來做人。子夏就問孔夫子這個問題,孔夫子回答要能參天地,最重要的「奉三無私」。奉行三個態度,跟三個事物學習,學習它們無私的精神,就是天無私覆。你看那個天,哪有說哪個人在它底下它不願意,叫他離開,我不保護你。「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日月平等的照亮每個地方。所以其實最重要的精神,就是我們人一定要把無私放下,才是真正把人的品德力行出來。奉三無私就時時提醒我們,觀照我們的念頭有沒有自私自利在,這樣才不愧這一輩子來做人。目標要演出的是天地的完人,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德行,這就是人要立大的志向。
魏徵講的這幾句當中,就讓我們感受得到,你看從樹木、從河川,了解那個源頭最重要。諸位朋友,我們的家道要承傳百年、千年,源頭在哪裡?源頭就在我們身上,我們現在的德行能不能庇蔭百代,現在就推得出來了。范仲淹先生那時候他的家門種了兩棵松樹,他取名叫君子樹。他寫了一首詞句叫「清蔭大庇,期與千年」。我種的君子樹絕對不是讓子孫在底下乘乘涼,很涼快而已。這個庇蔭不是涼快的庇蔭,而是我的德行風範要讓他們為榜樣,超過千年不衰。你看范仲淹先生那時候他就有信心期與千年,所以我們已經有家室的人也要有這樣的反思,我現在的榜樣讓夠子孫綿延多久?你說好在我沒結婚,好在我出家了。出家更不一樣,沒結婚更不一樣。
整個正法的弘傳,未來還有九千年,這就是我們的家。所以皈依佛門,我們的家在哪裡?你們怎麼一副很無辜的樣子?皈依佛門要了解真相是什麼,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法身,是一體。家在哪?眾生皆是宿善友,都是我們的家人。這九千年能不能再讓正法興盛,讓更多的人得法益,跟我們現在有沒有關係?直接相關。一個家庭假如我們現在做得不好,下一代就說我爸爸就是這樣了,你幹嘛還要求我?那你就沒得說了。但是假如榜樣很好,他時時想著我爸爸做那麼好,我不能太丟臉。所以當范仲淹的後代、當曾國藩的後代,他們的心上都想著我是聖哲人的後代,我可不能侮辱了我幾千年的祖宗,他有這樣的使命感。一個家是這樣,一個朝代也是這樣。
一個朝代的命運,差不多前二、三個皇帝就決定了。周朝為什麼八百多年不衰?為什麼能綿延到八百多年?因為他開國的這些君王都是聖人,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所以他的後代就想不可以丟臉。你看秦朝傳了幾代?第二代十五年就亡了,為什麼?秦始皇這麼暴虐,第二代說我爸爸這麼幹,我也跟著這麼幹,當然一下子就結束了。甚至於一個朝代能出多少忠臣,都跟這個有關。你看宋朝出好的宰相特別多,忠臣也很多,還出文天祥,為什麼?因為這個朝代特別尊重讀書人,有氣節,所以出了很多好的宰相、好的大官。我們之後有時間再來了解這些聖賢人。
但明朝的好官出得少,並不是那時候沒有好的讀書人。因為好的讀書人不想出來。出來,你看那個朱元璋明太祖還拿廷杖當眾打這些大官,這樣侮辱!不幹了,不幹了,我又不是貪你那個官位,你這樣侮辱我。所以你看明朝好官難出。好官難出,奸臣很多,所以我們看到明朝很多很不好的太監,還有很不好的大官。你看嚴嵩當宰相,不知道民脂民膏吸了多少。因為你沒有忠臣,當然奸臣就出來了。所以一個朝代的命運、一個家的命運都跟前面的人息息相關,所以我們要有這個態度。
相同的,我們現在在佛門裡面,要「以慎重之行利生,則道風日遠」。要用很慎重的態度注意我們的起心動念跟一言一行,因為往後還有很多我們的晚輩都會繼承如來家業,但是假如我們現在做的榜樣不夠好,那他們學到的是不好的榜樣,很快的正法就衰下去了。諸位朋友,正法能不能再衰了?已經到谷底了,不能再衰了,我們要否極泰來。否極泰來是不是每天在那裡否極泰來,否極泰來就來了?要靠我們的願心才行,要那一分定位。我們是現在的德行,一定要能開往後九千年四眾弟子的榜樣。真的,我們有這樣的態度,正法才有可能振興起來。所以面對現在道德淪喪的時代,我們應該有一分期許,孟夫子說的「當今之世,捨我其誰」。大家現在念這一句,都跟我們有關係。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