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幸福人生講座—如何經營無怨無悔的人生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四集) 2007/1/18 台灣中壢善果林淨土寺 檔名:52-184-0024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剛剛提到言語都應該是厚道,一分利益人的心。言語,時時觀察自己的心境,是否是真正正確的處世態度。《弟子規》裡面有一些經句,開頭是「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這個勿就代表這是不對的態度行為。我們看到勿諂富、勿驕貧,這個勿就是當我們做出來的時候,會讓人家感覺很難受,甚至於會讓人家覺得這個人很沒有人格。我們看到當一個人都去諂媚有錢人、諂媚高官,那我們看了覺得不想跟他為伍;看到沒錢的人就顯得很驕傲、傲慢,這個也會讓人感覺很沒有修養。所以言語絕對不要有諂媚,不要有傲慢。這是我們學《弟子規》,每一句都應該是從心地上面去學。所以勿諂富、勿驕貧告訴我們,不管是言語還是行為都應該離傲慢,都應該離諂媚的態度。
《弟子規》句句都是從心地去學,對我們的生活處世就會有很大的受用。我們一切時、一切處都是從根本修,從根本來觀照。人容不容易傲慢?真的,人假如不學聖教,太容易傲慢了。比方身高比人家高一點也傲慢,鼻子比人家尖一點也傲慢,眼睛比人家大一點也傲慢,甚至於住同一層樓繳的管理費比人家多也傲慢。這個傲慢我們假如不謹慎的來觀照,看不出來。有一個監獄,有個新的犯人進來,他進到牢房裡面,剛好裡面已經有一個老的犯人,這個犯人已經關了五年,看到新犯進來,他馬上抬頭挺胸跟他說:我告訴你,我可是已經關五年的人。你看他關比較久也傲慢,關比較久要很丟臉!人要傲慢是一切都在傲慢,所以調伏貪瞋痴慢重要。
你說不諂媚人,我都不去諂媚高官。但不是我們在遇高官會諂媚,甚至於我們在道場裡面看到名聲比較大的人,我們就過去跟他有說有笑,看到其他的人就擺個苦瓜臉,那也是什麼?也是諂媚。在道場看到同修歡歡喜喜很高興,回到家裡馬上變一張臭臉,那也是什麼?那都是諂媚好的緣。所以諂媚的習性、傲慢的習性我們要很謹慎去觀照。有一句話就提到,「面諛之詞」,諛就是諂媚。當面諂媚人,有見識的人他未必會高興,他一看這個人特別會諂媚人,反而更懂得這樣的人要疏遠一點,都來攀關係,「有識者未必悅心」。「而背後之議」,你看這都是言語。背後議論他人,說他的不好、是非,他之後在別人那裡聽到你怎麼說他,他會覺得很痛苦、很難受,就像割他的骨一樣。明明我們交情還不錯,你居然背後是這麼講我。完蛋了,這個衝突可能一輩子都不一定能化解,所以言語真的是要厚道才行。
朋友相處當中,言語的部分就是個大學問,要互相懂得勸諫,這也是言語;要互相讚歎肯定。還要懂得朋友之間信任會把一些比較隱私的部分跟我們訴說,聽我們的意見,但是僅此我們知道而已,絕對不能把別人家的事又講出去,這是朋友相處我們應該注意言語的態度。朋友規勸,所謂交淺不言深,「力微休重負」,我們力氣不夠大不要去扛很重的東西。「言輕莫勸人」,交情還不夠,人家聽我們的話不夠重視,不要輕易去勸人,先把我們自己做好了,人家信任愈高,勸的機會也比較成熟。
至於在勸的過程當中,《弟子規》裡面講,「親有過,諫使更」,這句經文含攝著很多勸諫的智慧。諫使更,這就代表著我們勸人的目的是什麼?希望人家改過向善,更。但是假如勸到最後是意氣之爭,那已經跟我們的目的背道而馳。假如勸人勸到跟人家吵起來了,那是我們的問題,不是對方的問題。不能勸人家,人家惱羞成怒,然後我們說這個人真沒善根,以後一定墮地獄。那就是我們自己修養不夠,不了解到適可而止。總不能勸人勸到人家都已經惱羞成怒,甚至都口吐白沫(我以前跟人家談佛法就談得人家口吐白沫),這個時候要察言觀色。
諫使更是真正要利益對方,希望他能改過,這個目的、這個初心不能忘。怎麼勸?「怡吾色,柔吾聲」,這都是態度。好的態度、好的時機。「諫不入,悅復諫」。你看這些經文,本來覺得這段很有道理;慢慢再看,這一句很有道理;再繼續深入,每個字是個關鍵。這樣的感受,經文就很有法味了。悅,告訴我們,對方心情比較好的時候勸,這就是時機。復諫,不厭其煩重複勸,那就是代表我們要很有耐心。
勸到什麼程度?「號泣隨,撻無怨」。縱使勸到親人誤解我們,甚至還惱羞成怒罵我們,我們還是沒有怨言。這真是無怨無悔的人生態度,號泣隨、撻無怨。有個孩子,他的父親年老了,都已經六十多歲了,居然要娶他們家的保姆。他爸爸已經退休了,他們家的保姆才一、二十歲。假如是我們的爸爸要怎麼辦?要不要勸?你們怎麼都沒反應?這件事情攸關整個風俗,能不謹慎嗎?他的兒子堅決的反對他娶這個保姆當太太,所以勸到他的爸爸打他,不管父親怎麼打他還是繼續勸。結果當地的報紙怎麼報?當地的報紙說這個兒子真不體諒父親,父親有他結婚的自由,他怎麼可以干擾他父親結婚的自由?這個世間是非善惡現在都搞糊塗了,六十多歲娶個十多歲的女孩,那要讓她守寡多久?有沒有去為對方著想?男女結合是愛,不是欲,應該為對方設身處地。
《了凡四訓》裡面講到,有個老翁老年無子,送了很年輕的女子給他,他拒絕,又把她送回去,這個積陰德很厚。這個兒子是真正替他父親著想,父親一生的清名,假如真的娶了這麼年輕的人,背後不知道多少人要說他,他到頭來就很難受了。後來因為兒子堅持,他父親沒娶。過了沒多久這個父親感謝他兒子,他說:兒子,沒有你當初堅決的反對,我可能就已經做了我一輩子都會很後悔的事情。所以他父親事後自己冷靜下來,也體會到兒子這片苦心,甚至於也體會到要為這個女孩著想。現代這個孝子,他演出號泣隨、撻無怨。
這個勸諫裡面包含心態,包含時機,包含方法、耐性,都是一門學問。所以講話也要學,講話到哪裡學?在《弟子規》裡面,弟子規光是講話的學問就佔了快三分之一;而孔夫子的教誨當中四個重要的科目,言語就排在第二位,德行、言語,再來政事、文學。這是勸諫。
我們看到以前文人容易相輕,互相看不起,其實那就是我們慢心沒有降伏下來。而當我們真的慢心沒有降伏,那我們空有一個讀書人的名,而沒有真實的學問,所謂學問深時意氣平,怎麼還會瞧不起人?所以以前文人容易相輕,造成人家對於學習這些道德學問的人,你們講得那麼好聽,結果私底下還是互相瞧不起,反而讓人家不尊重聖教,所以應該是互相肯定對方的道德學問。當然我們互相讚歎,可不可以去讚歎邪教?說要互相讚歎,那也要讚歎對的、正的,才能讚歎;假如是邪的,我們一定要撥亂反正才對。這是像佛門說的,「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當然這個僧一定是依教奉行,有修養的。
中國人講分寸要拿捏好,讚歎假如太過了也不恰當,要中庸、適中。尤其在道場裡面年輕人比較少,但是一看到年輕人來了,這些長輩們就大讚歎、特讚歎,讚歎到最後年輕人都不知道自己有幾兩重了,這會變成以善心行惡事。我之前曾經遇到一個年輕人,他比我小很多歲,看起來也很莊嚴。我一看到他很感動,他小我那麼多歲,就已經認真在修學,我就也是讚歎了他幾句。讚歎完過了一個多禮拜,有一天有件事情他的做法不是很恰當,因為虛長幾歲,我也很坦誠的、態度也是很隨和的就跟他提醒了一下,說這件事情我們應該注意什麼。結果我剛提出來,突然看到他的臉馬上變得很難看,我那時候才警覺到我讚歎錯了。真的,好話聽太多,不好聽的話,逆耳的是忠言,可是逆耳他聽不進去了。那我們是不是把年輕人給讚歎得走到不好的道路上去了?
我現在還聽說孩子五、六歲,批評的話都聽不進去。你看他五、六歲以前,所有長輩的讚歎是在害他還是在幫他?都要很冷靜。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大人在讚歎小孩,我們聽了也是很緊張,說你怎麼這麼了不起,怎麼比爸爸還行,比奶奶還行。這個讚歎都不行,都太過了,難怪現在的孩子批評都聽不進去。他才這麼小個兒,他有什麼了不起?他還有長長的人生要學習。要肯定他,進而要期許他,但是不能夠讚歎得讓他起傲慢心。
讚歎的標準,跟性德相應的可以讚歎,但是不能讚歎他的才華、能力。一讚歎才華能力,一定傲慢。可是你說這孩子很孝順,都懂得幫媽媽的忙,你讚歎的是他的孝心,他會更想去把他的孝心好好的做。你都懂得替別人著想,很好,他被喚醒的就是那分愛心。可是我們說:你畫畫畫得真漂亮,怎麼這麼厲害。他開始就你看我的畫這麼漂亮,人家都比不上我。所以太多對才華能力的讚歎,很難不起傲慢。為什麼普賢十願裡面講稱讚如來是稱讚他的性德,有沒有說稱讚才華?這都是我們要從孩子心地上去體察,要從人與人當中很微細的影響去看。
我們在道場裡面,真的對年輕人我們給予肯定,你真的能夠遇到師長,能有心弘揚正法,我們老人家、我們這些大人長輩給你們肯定,但是你們一定要好好保持這顆心不可以退,好好的把師長的教誨去奉行、去力行。這樣講他會不會長傲慢?就不會了,甚至於他會更期許自己要依教奉行。但是假如我們沒有強調你的心不可以退,你要依教奉行,這個都沒有提,一窩蜂的五、六個人上來:真不簡單、真了不起,我都不如你。完了,他已經整個頭都暈了。我們是希望去保護他,希望去成就他,是保護他那顆善心、清淨心。但是稱讚過頭了,不只沒有保護到他的心,很可能還增長了他的傲慢心。所以年輕人修道我們給予肯定,但是這顆愛護要很注意,是護念他的道心,不是護念他這麼年輕就能來學。那就變成只是看到他的外表、只是看到他的年齡而已,沒有看到他的心地上去。假如我們沒有這個警覺性,那年輕的人出來弘法利生,真的就像以前的詩說的,「古來征戰幾人回」,到最後沒有幾個人活下來。所以師長說四十歲以前不能講經,那都是他們的定功還不穩,這樣的年輕人定功還不穩,這麼一讚歎搖搖欲墜,連根拔起。
曾經有幾個台大的學生也是來學習要弘法利生,結果三十多歲出去講課,講沒幾節課,不只沒有度眾生,就被眾生度走了,這邊讚歎來、讚歎去,然後就昏頭,也結婚去了。所以真的我出來分享中國文化《弟子規》,現在事後想想,楊老師、老和尚不知道操了多少心。大家要愛護我們這些出來弘法的年輕人,真的讚歎絕對不可太過。所以讚歎聲如排山倒海而來,我們快要受不了了。大家愛護我們的話,最重要的是提醒我們這個心不退,有哪些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要提醒我們年輕人,這才是真正的愛護。因為我們今天能夠為正法做一點小小的貢獻,都是無量的因緣成就的,絕對不是我們一個年輕人能做出什麼來的,甚至於是看不到的佛菩薩的加持,佛菩薩的幫忙,所以更不能讓年輕人覺得他有功勞。他覺得他有功勞,他已經墮落了。應該是感謝這麼多人的支持,讓他有歷鍊的機會,他要去念眾生恩,不敢絲毫的懈怠。可是讚歎太多,很容易讓他覺得自己有什麼,所以讚歎也是門學問。確實我們年輕習氣都還很重,出來講課都是靠著師父教誨的至誠感通,佛菩薩加持,我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去對治自己的習氣,要去提升才行。所以長輩在團體當中對晚輩的讚歎,要時時比較謹慎一點。
不言家醜。朋友信任我們,把家裡的一些事情跟我們討論,我們絕對不可以把他家裡的事又跟別人宣揚,這會很傷人家的心,所以「背後之議,受憾者常若刻骨」,很可能這個一犯,幾十年交情就化為烏有。然後我們想想,朋友之間講話都要注意這些,夫妻要不要注意這些?要。父子關係、君臣關係,所有人與人的關係,其實都要注意如何勸諫,如何肯定讚歎,如何不言家醜。夫妻之間也要不言家醜,太太假如把先生的不好講給別人聽,這段婚姻就很麻煩了,難免會有很多衝突產生。這是我們講到了言語的部分應該有的謹慎態度,所以說「話休不思就說」。
最後一個用智慧來判斷的,「事休不算就做」。對於事情我們必須謹慎面對,不可輕易的就答應人家,沒問題,這個我來就搞定了。這個話不可以講得太快,事休不算就做。「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今天一個好事我們隨喜,但是好事也要有時節因緣配合才能做得成。我們今天草率的答應了,這是好事就做,結果做到一半半途而廢,那很可能變成不歡而散,甚至於留下很多的遺憾在其中,這樣就變成善心行了惡事,所以慎始慎終。
我們不輕易答應,但答應了要盡心盡力把這件事做圓滿,不然到時候做不好,我們還要再解釋我那時候比較忙什麼的,那解釋都是多的。所以答應一件事,要「度德量力,審勢擇人」。這八個字可以在我們面對一件事情當中,做好謹慎的考量。第一個衡量我們自己的德行,度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我們有了好的德行才能感召人來,所以德行不夠,這個事情不能輕易接。
再來衡量自己的能力,也衡量大眾現在有的能力夠不夠來承擔這件事,不夠不要強做,這就是不攀緣,要隨緣。我們今天有兩分力就接兩分的因緣,慢慢能力提升了,我們再接更殊勝的緣。假如只有兩分力,現在硬接五分的緣會怎麼樣?會壓垮。所以剛剛我們講到的「力微休重負,言輕莫勸人」,這都是很重要的人生提醒,力微休重負。孔夫子也說「不可以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這都是很危險的情況。後面這兩句是在《易經》裡面,孔夫子也是這麼提。
度德量力,審勢擇人。審勢就是現在整個時節因緣、整個社會的狀況適不適合這麼做。我們要恆順眾生,現在這樣行不通,不可以硬幹。所以在很多地方,他們不了解佛法是教育,他們以為是宗教,我們能不能說他們認知不對?不可以這麼想,應該體諒別人,他們還不了解。所以我們就先把古聖先賢的教誨,既然他們覺得佛法現在不能進校園,我們最重要的是希望眾生能轉惡為善,轉迷為悟,他們能接受中國聖賢人的教誨,我們就推中國聖賢教誨,我們就不會急著一定要介紹大乘佛法,這都是審勢。
成事在人。一定要有很多好的人出來,才能把事情辦好。現在是眾志成城的時代,不可能一個人就能把事情都做好,所以找好的人就顯得重要。因為一個好的人出現,就能帶動一群有心的人進來;一個不好的人進來,也很可能把很多相同習氣的人都帶進來。所以以前這些聖王挑宰相、挑大官都非常謹慎。之前有沒有跟大家提過,「舜有天下,選於眾」。當時大舜治理天下,他用心的去看看世間有哪些德行的人,所以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這個有德行的人,不仁慈的人統統都走了。因為他們知道皋陶來了,他們就沒有生存的空間就走了,「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把伊尹找出來當宰相,其他沒德行的人自然就走了,「不仁者遠矣」。歐陽修先生曾經在勸皇帝的時候,就把這句話講出來。因為當時皇帝要把范仲淹貶到比較偏遠的地方,歐陽修馬上站出來:皇帝,這使不得。你假如把范仲淹貶走了,那是讓一堆人的心都冷了,讓這些小人統統都得勢了,可要考慮清楚。所以為政最重要的在得人、擇人上。當然我們要選到好的人才、有智慧的人,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有德、有智慧判斷得出來。
我們這幾節課提到的是要有智慧才能下對人生的抉擇,包含人生的路、人生所交往的人,以至於所講的話、所做的事。有了這樣的智慧判斷,就不至於留下人生的後悔遺憾。人生除了有智慧不會遺憾之外,還要能盡心盡力去做,人一盡力了就會無所遺憾,叫盡心則無悔,盡心則無愧。我們已經盡力了,沒有愧對人,也不會覺得後悔。
我有一位長輩,他們兄弟姐妹常常一有空都會回家陪媽媽,把很多應酬給推掉,不必要的應酬不去,常常都是一家和樂,連孫子都聚在一起。他的母親往生的時候,我有去給老人家祭拜。結果我去了以後很感動,感動在哪?因為他們兄弟姐妹都很孝順,盡心竭力陪伴照顧母親,他們的下一代都是眉清目秀,都很有正氣,而且個個書都讀得好,都不用人家催,因為這個孝道傳下去了。他的母親離去之後,我的長輩他說:我這一生沒有遺憾,因為我已經盡了我的孝心。假如我之前沒有好好盡孝,我母親這麼突然離開,我可能會抱憾終生。所以古代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人生在這父子關係當中,「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我們為人子,人生對父母要無憾,那就時時盡這分孝心。
在山東有一個孝子,他叫田世國。他的母親得了尿毒症,必須用透析法洗腎,那個很難受。而那個透析法用了之後不能夠喝水,所以他的母親長期不能喝水很難受,整個人都瘦了一大圈。他們家裡的人就商量好,在母親(在奶奶)的面前絕對不喝水,因為會增加她的痛苦。甚至於吃有水分的水果、食物,都不要在母親的面前吃,非常的體諒自己的母親、自己的奶奶。在母親生病的過程,田世國還有他的弟弟、妹妹,也是竭盡一切力量在找尋好的方法解除母親身體的痛苦。他回到家裡的時候,母親知道他回來了,雖然自己患了這麼重的病,都還是到菜市場去買他最喜歡吃的菜做給他吃。所以他自己心裡感受,母親縱使已經病得那麼重了,都還是念念為孩子在著想,他自己就覺得我假如不能替母親做些什麼,那是他人生莫大的遺憾。後來透過了解,唯有換腎才能真正讓他母親的痛苦解除掉。了解完之後,適合他母親的腎臟找不到,必須要從她最親的人才會有比較高的把握。家裡的人了解到這個情況,兄妹三人統統表示要把腎捐給媽媽。而田世國他是長子,他就對弟妹講,弟弟的身體比較差,我的整個血型各方面比較適合母親,所以他堅持自己要排在第一個順位。
捐腎的名單裡面是四個人,除了他們兄妹三人以外,還有田世國的妻子也加入要把腎臟捐給自己婆婆。我們當時候聽了也是很感動,這個媳婦很孝順。不只是媳婦這麼全力支持自己的先生,連他的岳父、岳母都是全心全意支持他。所以我們看得出來他的太太這麼孝順、這麼懂事,誰教出來的?原來是她的父母教出來的。所以閩南話才講,「做田要撿好田底,娶某要看好娘酹」。這個媳婦能好,最主要是她父母也是很會做人教出來的。結果你看現在要找太太,還有沒有去看看他的爸爸、媽媽怎麼樣?現在都比較少這麼看,可能都是先看看他們家有多少財產。財產靠不住,富貴轉眼空,有錢人一下子倒下來的大有人在,但是有德行、有家風的家庭,絕對不會倒下來,會愈來愈興盛。所以為了子女一輩子的幸福,應該看得深遠一點,不可以看得太短淺。
經過百般的周折,很多情況都克服了,真的當天要把腎臟移植給自己的母親。田世國回憶到當他那天早上躺上了手術檯,他覺得整個身心都非常舒暢、非常安慰。因為還沒有躺上手術檯,他都很害怕不能把腎臟捐給母親,反而是躺上手術檯準備要接受手術的時候,他覺得身心非常輕安,終於父母的遺體,(孩子就是父母的遺體),終於可以用自己的身體去讓父母身體健康,這也是盡點為人子的本分,這是一個孝子的心境。所以為人子止於孝,這會讓整個人生了無遺憾。
在大連還有一個孝子叫王希海,他在二十多歲的時候,他的父親中風。他本來有一個很好的工作要去做,遇到了這個變故他當下決定不去了,他要全心全意照顧他的父親。你看一個二十多歲的大男人,要照顧一個中風相當於植物人的狀態身體不能動的父親。他一肩扛起,照顧了他父親二十五年,二十五年都是盡心盡力。記者去找他的時候,看到他的房子外面晾了很多床單、被單。記者就問他:你這個床罩、這些用品多久洗一次?他說道:我每天洗。記者就很好奇:你一個禮拜洗一次就好了,怎麼要每天洗?他說道:雖然這個床單沒有濕,但是它一定會有水氣(因為人都有體溫,這個會有水氣)。假如我沒有每天換,這個水氣就會傷到我父親的身體皮膚。我父親已經中風這麼難受了,我要盡我的全力不要讓他再增加一點難受。堅持每天換床單、換這些用品。你看一個大男人這麼樣的細膩。
他的母親在一旁說:這個兒子的孝順,我都做不到。她自己都不大敢去做什麼事?幫老人家吸痰。因為他已經中風了,沒有這個能力,所以王希海每天幫他父親拿著吸管把痰吸出來,整整吸了二十五年。每過三十分鐘左右,都要幫他爸爸翻一次身,不然會得褥瘡。這個假如做一個月、二個月還不難,整整做二十五年,那沒有至誠的孝做不到。
有一次他的父親發燒了,怎麼樣治都治不好,他心裡也很焦急,因為找不到病因。突然一天晚上他作夢,夢到自己爬樓梯,爬著爬著就掉下來,一掉下來他醒過來。你看都是想著父親,他想從樓梯摔下來一定會傷到腳,莫非這個夢在告訴我父親的腳有毛病?所以他趕快仔仔細細再去檢查父親的腳,結果他父親的腳長了一個小的腫瘤,是良性的,因為那裡發炎了,所以父親才會發燒。就趕快處理好,父親的病就好了。
真的,孝悌的心能感應,所以《孝經》裡面說「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孝悌的心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孝悌的心真正提起來,神明都護佑。孝的榜樣能讓天下人效法,光於四海;無所不通,他的潛能都會激發起來。王希海有一天帶著他的父親到醫院去做檢查,醫院的老醫師就問他:你父親中風多久了?他回答:二十多年。這個老醫師聽完之後很生氣,然後就說:你騙我。不相信,然後他就出去了。出去過了沒多久,這個醫師回來了,捧著高高的病歷,流著眼淚走進來,跟王希海講。他本來為什麼覺得王希海騙他?因為醫生檢查了他父親的身體,他父親的身體非常的光滑,皮膚很有彈性,醫生說:這怎麼可能是臥床二十多年的人的皮膚?不可能。但是後來看到厚厚的病歷深深被感動,天下還有這樣的孝子,而且還是個男的,做得這麼細膩。
接著這個老醫師告訴這些護理人員,說道:你們都應該跟他學護理,他才是專家,他這種火候我們都跟不上。你看一個大男人為什麼能做護理做到這麼細微、這麼細膩?因為那分孝心把他的潛能都提起來了,無所不通。假如人家告訴王希海說,你能拿到諾貝爾獎你的父親病就好了。假如是這樣的話,你看王希海會不會拿到諾貝爾獎?無所不通。孩子這分孝心起來了,他的潛力就起來了。所以什麼最重要?啟發孩子的孝心,啟發孩子的愛心,那是對他一輩子最重要的工作。所以《孝經》才告訴我們,「夫孝,德之本也」,道德的根本,「教之所由生也」,教育應該就要從這個地方做起。我們處世待人都能盡心盡力做我們的本分,這一生了無遺憾。
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我們下一次再來談為人父怎麼樣真正慈愛,怎麼樣成就孩子的道德智慧,這才是真正的慈,而不是寵愛。今天就先到這邊,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