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晉《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六集) 2005/10/18 馬來西亞古晉 檔名:52-140-0006
諸位老師,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昨天提到學習要有正確的態度、方法,學習也要慎於一開始,態度對了學習才有好的效果,態度不正確,學習可能會徒勞無功。昨天講到學習首重立志,要立什麼志?有一對父母希望他的孩子當外交官,為什麼他希望孩子當外交官?因為他們希望孩子當了外交官以後,他們出去外面旅遊很方便,都不用錢的。這樣引導孩子立志正不正確?不正確,這樣是自私自利,這樣假如真的當了外交官,有沒有可能不辱國家的使命?他念念只想自己,他所能著眼的角度就會很狹隘。
我們也要慎於始去引導孩子的志向。有個小女孩三、四歲,跟著母親到了超級市場,剛好遇到另外一位長輩。這位長輩就對這位小女孩講:妳為什麼沒有去讀書?現在幾歲就把他交到幼兒園去了,諸位朋友,現在孩子幾歲就被送到幼兒園去了?二、三歲就被送去,因為父母都忙於工作。其實六歲以前剛好是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段,這段投資報酬率最高,因為俗話講「三歲看八十」,三歲看到大,六歲看到老,這些句子的背後它都隱含很深的義理,代表習慣成自然。
人生總要有取捨,我們是要賺到錢以後,然後孩子已經一、二十歲管不動了;還是你在這五、六年先用心教孩子,等孩子的人格都樹立好了,這一生方向、這一生人格已經不會偏頗了,你再去賺錢,再投入職場,那你是一輩子就不用再操心。這其中的利弊得失,有賴我們為人父母、有賴夫妻好好思考,達成共識。因為我們在前兩天的課程也提到錢不是賺就有,努力它只是財富的一個緣而已,更重要的要懂得種因。而財富的因是財布施,只要你有財布施,你這一生絕對財富不缺乏。當然,這是真理,問題是真理如何在你的生命當中產生作用、產生利益?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十足的信心。假如你沒有信心你就放不下,又看孩子一天一天長大,可是你又沒有時間照顧他,又去賺錢,在那裡忐忑不安就不好。
我的姐姐懷孕到後面幾個月她就主動辭掉工作,她的工作是在台北捷運局上班,也是公家單位。我們家三個孩子很有意思,統統都把公家的工作辭掉了。我的大姐懷孕的時候辭掉工作,我的二姐她是師大畢業,教了好像是兩年的書,她也把它辭掉了,又去讀書。我們三個姐弟為什麼有這麼大的空間去摸索自己的人生?重要的是父母非常信任我們,父母希望我們走出自己的路,而不是他要我們走的路,因為每個孩子的才性並不相同。因為我的二姐她還想讀書,我的父親就幫她賠了公款,然後歡歡喜喜送她去美國讀書。讀完博士回來,該是她的還是她的,她很快就到師範大學去教書了。我是因為教了兩年的書,感覺自己文化的底蘊太差,我也跟我父親提到,希望趁年輕多多學習,有了好的學問才得以造福我的學生。我父母很好溝通,只要我們想的沒有錯誤,他都會放手支持我去做。在我大學畢業那一年,我的父親跟我講了一句話,他說在父親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你好好去嘗試。所以我也給我父親虧了不少錢,但是我父親眉頭都沒有皺一下。
一個人的人生需不需要摸索?需要,由於父母這分信任,我們也懂得走向自己要追求的理想。而我的姐姐已經走入家庭,她如何追求一個幸福的家庭,她有她自己的認知。剛好我也常常跟她溝通,把孩子教好,你的中晚年才能真正有好日子過。她就毅然把這個工作辭掉了,自己親手帶孩子。帶到現在大兒子已經六歲,小女兒四歲,兩個孩子都很健康。因為這些吃、穿都是她親自照料,從小免疫力就很好。也看到我這些外甥、外甥女,冬天到我們家裡來,兩個小孩都只穿一件衣服在那裡跑來跑去,我這個當舅舅的包了像粽子一樣。我們思考一下,當一個孩子從小的免疫力很好,請問他這一輩子省了多少錢?這個你沒有辦法算,省錢是一個角度。一個孩子的體質好,跟一個孩子的體質不好,對他的一生影響可大。他學習的時候身體健康,注意力一定很專注,學的效果一定比其他人好。當一個孩子從小體質不好,常常打噴嚏,常常掛病號,那他的學習力一定比別人還要差。
一個人身體不好,自信心也會受影響。我常常看天氣變化很大的時候,耳鼻喉科門前都排了一堆家長抱著小孩來看病,甚至看到才兩歲、三歲的孩子都吊著一支點滴坐著輪椅在醫院休養,我們看了都覺得很不忍心。這是從孩子健康方面,母親親手帶會照顧得很好。當初我的姐姐辭掉工作以後,她的婆婆常常都在她耳邊說,妳生完孩子以後我幫妳帶孩子,妳去工作。這時候絕對不能跟婆婆有什麼言語上的辯論,要懂得傻笑就好了。諸位朋友,人生傻笑很重要,大家都要學,人家找你去應酬,你不想去又不好意思回絕的時候,你就給他一個傻笑就好了。後來孩子生完以後都是餵母奶吃,婆婆也很擔心母奶不夠營養,就又常常跟她叮嚀要多吃牛奶。諸位朋友,牛奶給誰吃的?對!不然怎麼叫牛奶。要道法自然。
牛吃了牛奶一歲以後大了幾倍你們知道嗎?人吃母奶,一歲以後大幾倍,吃牛奶可以大好多倍,人的體質跟牛的體質不盡然相同。現在醫學界常常在鼓吹,希望婦女能夠讓新生兒吃母奶,因為母奶的成分對孩子建立免疫力特別重要。人往往覺得發明愈多的東西就愈好,其實還是隨順自然才是最有利益的。後來吃母奶吃了半年以上,小孩沒什麼生病,接著她婆婆就改口了,都跟別人講吃母奶真好。在這個時代用嘴巴講,想要說服別人很困難,因為在成人的世界裡面,人們不會聽你說什麼,人們只會看你做什麼,以及做出來的結果。
後來因為我姐夫一個人賺錢,一般人會覺得一個人賺跟兩個人賺,誰賺得多?該是你的錢跑不掉的。從我姐姐辭掉工作以後,我姐夫的收入就一直增加,不缺錢。我姐夫還會拿一些錢給我姐姐用,其實當家庭主婦會不會用什麼大錢?當家庭主婦全心全意照顧孩子,哪還有時間去逛大百貨公司。都是把孩子交給幼兒園,自己去逛百貨公司,然後再買很多漂亮的衣服,這個時候先生就必須疲於奔命的賺錢;又要買衣服,又要買奶粉錢。然後父親又忙得不可開交,有沒有時間陪孩子?父母陪孩子的時間都不見了,那這一分親情又如何發展得很發好?
我姐姐把我姐夫給她的一些零花錢,就告訴我說:反正我又用不著,你就幫我拿去捐掉。她知道我常常會印一些經書,我拿了她的錢就幫她去布施。剛好有一次全家人到一家超市去,超市剛開幕有抽獎活動,我姐姐順手就寫抽獎單,寫好以後就丟進去了,它的第一特獎是一輛轎車。過了沒多久我姐姐接了一通電話,他說你抽到了第一特獎一輛轎車,之後又去把那輛轎車開回家裡來。財布施得財富,這是真相,我們有信心,你的人生就能求什麼得什麼。當我們都沒有做財布施,很吝嗇,縱使你一輩子很辛勤的工作,到頭來手上也留不了多少錢。
很多人聽了以後就說,那我沒錢怎麼做財布施?財布施分兩種,一種是內財布施,一種是外財布施。外財布施屬於你用金錢,甚至於用衣物,吃的、穿的供養給需要的人,這是外財布施。內財布施是用你的勞力,用你的經驗、智慧去成就別人,這叫內財布施。諸位朋友,難行能行,愈難做的事功德愈大。是內財布施難還是外財布施難?你們可以去做實驗,在一個大都市裡面,你叫他捐一百塊容易,還是叫他來當三天義工容易?當三天義工很多人馬上就說對不起,我很忙。更困難。
內財布施難,內財布施的功德也大。我們在中國大陸,以至於世界各地辦活動,講課的老師可能只有三、五個,但是成就這個課程的義工可能要三、五十個,甚至於更多。而這些服務的義工他們都非常的用心,非常有愛心。我從這些義工的臉上看到他們在揀菜的時候、他們在擦桌子的時候,內心都是想著:太好了,這場課程辦下來有三百個老師、有五百個老師將可以學習到聖賢的智慧。而這三、五百個老師往後會教多少學生?那無法計算,他們是用非常歡喜的心情來成就這個因緣。而人的福分,福田心耕,他們那個心量積了大福,他們在那個當下服務了成千上萬的人,他們的功德比講課的人,那是無二無別,甚至於比講課的人心量還大。我們講課的人講完以後,可能別人說:蔡老師,你講得真好。這個八風一吹,我們就恍恍惚惚,功德都沒了。他們都是積陰德,都是內心默默的在那裡付出,他們的功德更大。
確實只要人有一分利益他人的心,要積福報並不困難,這是內財布施。我們隨緣隨分,甚至於我們一言一行都可以積福報,看到別人有好的表現,我們一言讚歎,讓大家跟他學習,那是積福。看人與人當中發生衝突,我們用言語去勸誡,用言語讓他們互相去退一步,這也是在積福分。行為當中,我們走一步「舉步能常看蟲蟻」,在走的時候還念念想著不要去傷害生靈,那你這個存心每天都是福慧增長,教導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教導他那分存心。
有一個朋友很喜歡爬山,他帶了一群小朋友到山上去,告訴這些孩子:我們到了山上,這些萬物是主人,它們長期住在這裡,我們是客人,有沒有客人到人家家裡面然後大吼大叫的,有沒有這樣的小朋友?這樣就很沒規矩。所以到大自然要尊重主人,尊重所有的這些動植物,不可以大聲叫喊,也不可以破壞它們。看到蜘蛛網他們會很自然的靠旁邊一點,不要去破壞到這個蜘蛛網。這個朋友告訴這些孩子說這些是蜘蛛的家,我們應該要愛護,這叫愛敬存心。常常能愛護、恭敬一切人事物,這樣的孩子保證也是後福無窮,一言一行都能積累自己的福分。
而縱使是財布施,絕對也不是捐多了功德就大。當我們捐這筆錢,內心是想著報紙可以幫我報出來,讓大家都知道,這個功德不見了。「陽善享世名」,大家都知道,你這個福報也報掉了;「陰德天報之」,你所有的行善都不為人知,默默在那裡付出,那你這個福分,上天一定會機緣成熟就回報你。而當我們的生活很困苦,卻又能夠盡心盡力來布施,縱使你捐的是只有十塊、一百塊,功德都很大。我記得曾經聽到一則報導,有一對老農夫,他們一生存了差不多三、四十萬塊錢,剛好他們故鄉蓋了一間醫院,這對老農夫知道以後把他這筆積蓄捐出來買了一輛救護車;一個企業家有幾十億的資產,他也捐一輛救護車。諸位朋友,誰的功德大?那差太遠,一個是只用他的九牛一毛,一個卻是盡心盡力的付出,那所感來的福報當然不一樣,積福都是從這個存心來做起。
家庭裡面最重要的兩個問題,一個就是經濟問題,另外一個是教育問題。當我們明白經濟問題要靠布施、要靠努力,自自然然就不會有狀況。接著就是夫妻之間要建立正確的教育孩子觀念。剛剛我們提到學貴立志,不只我們學習要立志,我們也要引導孩子立志。宋朝的名相范仲淹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成就?小時候他剛好遇到一位算命先生,他對這位先生請教:你看看我以後能不能當宰相?這位算命先生看一個小孩居然說他要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就對他講你是不是胃口太大了。范仲淹覺得有點不好意思,接著又說:不然這樣好了,你看看我能不能當醫生?算命先生覺得很納悶,怎麼兩個志願差這麼多?他就好奇問他,你為什麼兩個志願從宰相變成醫生?接著范仲淹就說到,因為只有宰相跟醫生可以救人,良相是救一個國家的人,良醫可以救一切他的病患。算命先生聽完很感動,一個孩子這麼小就有這麼遠大的志向,他接著就對范仲淹講,你有這顆存心,就是真正的宰相之心,你以後一定會當宰相。這算命先生也很懂得教育,懂得適時給予孩子鼓勵、肯定。
假如你是算命先生,你會不會對范仲淹說他一定可以當宰相?假如是我,我說他一定會當宰相,因為他讀書跟其他人一不一樣?其他人讀書是「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為的是什麼?為的是我的榮華富貴。而范仲淹讀書的目的在哪?要造福人民。他讀書是無限的喜悅,他明白了一個道理,他往後就多一分力量可以利益人。其他為功名讀書的人常常會活在患得患失,第一次沒考上,第二次就在那裡緊張得半死,而他們對每一句義理領會出來的境界高下絕對會有很大的差別。
引導孩子立大志,他往後念的每一本書跟其他的學生也會不一樣。當他有這分志向你都不需要推他,他就會用心去讀書。我們現在問這些學了幾年中國文化的孩子,你讀書是為了什麼?他們會只有一個答案,他說就是要做聖賢人,讀書志在聖賢,但是目標確立好了也要一步一步走過去。「登高必自卑」,要爬高山從哪裡?從山下慢慢爬上去;「行遠必自邇」,我們要走很長遠的路,也是從眼前這第一步跨出去。我們不畫一個大餅,我們告訴孩子,當聖賢人首先就是先給母親倒杯水,先給母親拿個拖鞋,先當一個孝子就是往聖賢的路上走過去,先撿起眼前的一片紙屑,你就是當好公民。當你在念書的時候都很專注,當所有同學的榜樣,你就是在當一個好學生,都是往聖賢的路上大大的跨了一步。所以引導志向也要循序漸進,從當下開始努力起。
有個孩他們的老師問他,假如你們現在有一億,你會想做什麼?諸位朋友,你可以回去問你的孩子或孫子,他假如有一億會想做什麼?會不會第一個念頭是去吃麥當勞?這個孩子說道,第一我要蓋一所學校,讓更多的人能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誨;第二我要蓋一所醫院,讓很多病苦的人能得到安慰、得到健康。這個孩子為什麼有這樣的志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孩子從小接觸的都是讀經的孩子,接觸的都是推廣中國文化的老師,那他當然就是這樣的志向。環境的教育影響甚大。第三個(他講了三個志願)以後要當蔡老師。假如這是你兒子,你聽完以後內心怎麼樣?可能會高興一個月,晚上睡覺還會偷笑。
老師聽完以後,因為他母親正在外地講課,老師打了電話給他的母親說:妳看妳兒子今天講了這三個志願。講完以後這個媽媽沒有偷笑,這個媽媽當天晚上就打電話給她兒子,她說:兒子,你有這樣的志向很好,但是這三個志向是不是一定要等你有一億的時候才能做?一般的家長已經高興得不知道該說什麼了,但這個媽媽卻一點也沒有被這個喜悅沖昏頭,抓住這個機會教育,問了孩子以後接著又說:蔡老師有一億嗎?蔡老師現在是一貧如洗。這麼一問,孩子感受到不一定有錢才能做有意義的事情。而當他以後要辦一個學校,更重要的不是有那個建築物,而是他有沒有真實的學問,而這些功夫都是在他現在每天努力的學習。立志重要,而引導孩子立志也更重要。
剛剛提到那個三、四歲的女孩到了超級市場,遇到一位長輩,長輩跟她講:妳怎麼沒有去念書?接著這個女孩轉個頭跟她母親講:媽媽,為什麼要讀書?三、四歲孩子很單純,為什麼要讀書?接著這個長輩就說:讀書才能賺大錢!這個媽媽一聽,很有警覺性跟這個朋友使了一下眼色,叫他閉嘴,接著就蹲下來跟她女兒講:女兒,讀書要學本事,學了本事才能夠服務社會。妳看,我們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飯,都是多少人的付出我們才有這樣的生活。這是正確的人生態度。
「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我們的社會國家是一個互相幫助的團體,這是不爭的事實。當我們從小引導孩子就是賺大錢,就是有錢就有地位,這樣的人格一定會偏頗,一定會發生像《弟子規》講的諂富、驕貧,他有錢他就驕傲。諸位朋友,現在人真的太傲慢了,有錢可以傲慢,學歷高也可以傲慢,穿的鞋比人家貴也可以傲慢,甚至於一棟大樓二十五層樓,我們住在二十層,看到那個坐三層樓電梯的人我們也很傲慢,因為我們付的每個月的公共設施費用比他還多,都會有傲慢的心起來。傲不可長,我們要學習恭敬,學習感恩才對。
生活的目的是要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這個價值觀很重要。當我們這樣引導學生、引導下一代,他會體會職業無貴賤,每個工作都值得尊敬,都值得我們感謝。有一次我很早就到學校,在整個到學校的路途過程發覺到道路非常的乾淨,我心裡就想我現在是六點多開車,就有這麼乾淨的道路,請問誰下的功夫?多少的環保人員在三點、四點這麼早的時刻就已經出來幫我們做服務。到了學校我就問學生,你們出門的時候道路乾不乾淨?他們說很乾淨,我說乾淨是結果,原因在哪?在於我們每天都有這麼多環保人員在幫我們服務。當我們這樣去引導,你相不相信底下有環保人員的孩子,他不只不會瞧不起他的父母,他會更尊重他的父母,這樣的心靈才會健康。我們人生價值觀引導錯了,孩子一輩子都生病,精神有病。
接著這個母親又跟她的孩子講:就像我們剛剛跟這位叔叔買饅頭,就是因為叔叔有讀書、有學習,他才會有能力做這個饅頭。而我們很感謝這位叔叔給我們做饅頭,那我們用什麼方法感謝他?能不能把你的玩具熊送給他,你送給叔叔,叔叔又玩不了。為了表達我們的感謝,我們拿錢給叔叔,讓叔叔也可以去買他需要的東西,互助。這樣去引導孩子,他覺得讀書的目的就是要學好本事去服務人群。要慎於開始,所有孩子對人生、對他人處事做人的態度都有賴父母正確的引導才好。學貴立志、學貴力行,當我們學一句做一句,孩子也會學一句做一句。
學習首重次第,「小學終,至四書」,我們要安心下來把這本《弟子規》紮紮實實學好。假如《弟子規》這個根基不紮好,又看了一大堆的書籍,這樣是雜了,雜不是學習的好方法。《三字經》上也把學習的方法告訴我們,「教之道,貴以專」,教跟學是一件事,教要專,學也要專。現在的孩子一天七節課,七節課上什麼?國語、數學、自然、社會、體育、美術、音樂,他一天腦袋要轉幾次?學個國文才慢慢有一點感覺馬上要轉成數學,數學學了一下還沒有入狀況,又要轉成什麼?能定得下來嗎?很難定得下來。學習專注就好像打井一樣,他一口井就把它打到見到水,而學得很雜就好像打了一百口井,但是沒有一口井打到水源,要專注才好。
有了這些正確的學習態度,我們接著要了解整個中國文化的核心,兩個字「道德」。能掌握綱領就能綱舉目張,那什麼是道、什麼是德,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道是倫常大道,是跟我們生活、跟我們人與人最有關係的道理,倫常大道。昨天我們也提到是哪五個倫常大道?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我們首先要理解一下這倫常大道是不是誰規定的?是不是孔夫子規定的?不是,它是自然的道理,隨順大自然。你看,父子關係它是自然,夫婦關係它是自然的,隨著你人生的因緣所產生。有沒有可能今天我走在路上看到一個小孩,我跟他說:我當你爸爸好不好?他一定會嚇得半死就跑掉了,因為不自然。隨順這個倫常大道,不踰越的去做人、去處世,就會流露出德行來。當我們能隨順父子之道,父就能慈,子就能孝,這就是德。當我們能夠「夫義婦聽」,夫義,義是德,婦聽,聽也是德;當我們為君者能君仁,仁就是君之德,臣忠,忠就是臣之德;能夠兄友弟恭,長惠幼順,這就是德;朋友有義,有道義這就是自然流露出來的德行。
我們首先來看父子有親,他確確實實是隨順自然。回想到孩子小時候一、二歲,跟父母之間那種親愛是天性,當父母責備他、處罰他,你愈打他,他愈往你的懷裡鑽進來。有沒有一個孩子一歲,你打他,他就用他的白眼瞪你?沒有,對你是無限的親愛。可是為什麼這個孩子四、五歲的時候他會跟你發脾氣,他會跟你反目?問題出在哪?出在父子有親的這個德行沒有保持下去,就「苟不教,性乃遷」。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把父子有親的這個天性保持到終老,那他一生就活在道德之中。
我們古代的這些聖哲確確實實做到了,我們看到大舜,雖然他的父母對他有些不盡人情的地方,但是他的心中只記住沒有父母就沒有我,還是對父母至誠的孝敬。這一分德行就把他父母感動了,甚至於把天下的人都感動,都學習他的孝行。堯舜那個時代夫子是最羨慕的,那個時候的人心都非常的有道德。而當為人父母者孩子生出來,一看到這個孩子第一個念頭是什麼?有沒有人當父母,孩子一生出來第一個念頭,二十年之後他一定要給我買大房子住,有沒有這種父母?都很自然生起的念頭是希望他能健康成長,希望我能好好照顧他,那種親愛自自然然就流露出來,父子有親是天性。
父有慈,子才有孝。當父母沒有好好教育這個孩子,「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沒有好好教他就很有可能會出現忤逆的小孩。為人父母者首先一定要對教育有正確的認知,我在念師範院校的時候,我的老師講了一件事情讓我印象很深刻。他說有一天剛好下雨,他走出校門,師範院校旁邊都有一個附屬小學,而這個附屬小學裡面的小朋友大部分都是大學老師、職工的小孩。我的老師看到一輛豪華的轎車緩緩開到小學門口,校門前有個小女孩正在那裡等,原來是她的母親要來接她,母親有點匆忙趕快把車門打開,把雨傘拿起來就是要把她接進車裡。當母親才跨出車門,這個小女孩喊得很大聲說道:妳白痴!現在才來。我的老師本來在走路,聽到這句話路都走不下去了,很錯愕。還有另外一句更誇張的話接著出現了,這位母親說:對不起,對不起,我來晚了。她很用心照顧她的孩子,把她照顧成什麼?把她毀了,愛之足以害之。孩子不能寵,寵不是愛,不能溺愛。
閩南話有一句「寵豬舉灶,寵子不孝,寵妻吵鬧,寵夫半夜爬起來哭,寵女兒難入人家的家教」。我們從這句俚語當中就可以體會出人生方方面面的義理,而所有的問題都出在不理智,感情用事,用寵的。畜生能不能寵?你看現在還有把狗抱去作SPA、三溫暖,還給牠買衣服穿,顛倒!都不常回去看父母,然後還要帶狗去作SPA。很多寵物被寵成什麼樣子?跳到床上去,主人說你給我下來,不然我打你。牠甩都不甩,因為這隻狗已經把牠主人的底細摸得一清二楚。畜生都不能寵,人能不能寵?所以寵兒子他一定不孝,寵子不孝。
有一對父母生了六個兒子,聽說是六萬金,生女兒是千金,生兒子是萬金,生了六萬金,高不高興?不要高興太早。都讓他們書也讀好了,買了六棟房子,老婆也給他們娶好了,娶了六個老婆,一個人一個,都幫他們家庭安頓好了,請問他們得到什麼結果?沒地方住。大兒子還有點良心,在一個豬舍旁邊蓋了個小木屋給父母住,旁邊住的一些鄰居看不下去,就對他們夫妻講:去告你六個兒子。諸位朋友,要不要告?要不要告六個兒子?你們還猶豫,要不要告?告,犯了兵家大忌,「居家戒爭訟」。一個家庭最忌諱的是告上法庭,這個家風必敗。你去調查看看,那個家庭告上法院的還有興旺的嗎?真的去告了,法院判六個兒子要奉養父母,一個人照顧兩個月,剛好十二個月,好,去照顧了。這一對夫妻本來還有二十年陽壽,他媳婦照顧他的時候菜都是用丟的:你趕快給我吃,待會我就要收了。每天都過得很緊張,本來還可以活二十年,過三年以後就得癌症,精神很怎麼樣?那種日子會好過嗎?確實,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父母要反省,孩子是我養出來的,孩子是我自己慣壞的,趕快再等待時機感化孩子。哪個時機最好?當他自己有小孩的時候他的態度就會不一樣。當他有小孩,他想把他的孩子教好,這個時候你趕快把蔡老師的VCD送給他。當他聽到夾菜先夾給誰吃,假如夾給兒子吃,你的兒子以後就不孝順你了。他為了讓他的兒子孝順他,他就會開始幫你夾菜了。夾久了慢慢也會變真的,因為他在做這個動作也會感覺到內心有一分喜悅。其實不孝順的人他內心快不快樂?他也不快樂,他只是被他的習性作主而已,當有機會能夠做這些有道德的行為,他也慢慢會被感動,所以兒子不能寵。
妻子也不能寵。寵了妻子,她會一哭二鬧三上吊。你看,一個太太假如常常吵鬧,保證這個先生遲早會敗下來,所謂「妻賢夫禍少」,妻子很賢德,丈夫禍患就減少;「子孝父心寬」,孩子孝順,父母的心非常的寬慰。當妻子不賢德的時候,他在那裡上班都不知道太太今天會給我搞出什麼名堂來,常常電話一響他心跳就加快,會不會又是我太太打來的。心跳愈快壽命愈短,諸位朋友,一個人一生心臟固定跳差不多多少下,跳完就走了。我們去看運動員的壽命長不長?很短,因為他都過量運動,心跳太快。當我們出現的時候我們親人就會很緊張,心跳加速,我們是在減短他們的壽命。從這裡我們要了解到,當我們出現的時候親友都非常的心安歡喜,他們才能長命百歲。妻子不能寵。
再來,丈夫不能寵。妳寵了丈夫,他在外面會流連忘返,你在家裡會孤枕難眠,還會獨自哭泣,要慎於開始。當然,這樣的丈夫不能嫁,所以眼睛要睜大,要會判斷,待會再教大家判斷的方法。你說蔡老師,我都結婚來不及了。人生的遺憾不要在下一代繼續發生,假如你已經結婚了,以後可以選女婿、選媳婦用,要高瞻遠矚。
再來,女兒不能寵,寵了女兒她嫁到人家家裡就搞得人家雞犬不寧。現在很多女孩子嫁過去脾氣很大,沒幾天就吵著要回娘家去了。一回娘家爸爸怎麼講:進來,爸爸給你靠,你不要擔心,要住幾天都沒問題。這是不是幫女兒?這是害了女兒,她人生應該學習的課題不可以跳過去,她要學為人妻、為人媳婦,甚至於要為人母親,為人母親脾氣那麼大能教好嗎?不可能的,她那個忍的功夫是人生必修科。
在我小時候的記憶當中,我的外公、外婆來我們家,十隻手指頭都數得出來。當我外公、外婆到我們家裡來我有一幕很深刻,我的外婆一進門就會拉著我奶奶的手,還沒坐下來邊走就邊說(我外婆就對我奶奶講):我這個女兒動作很慢,妳要多包涵;我這個女兒嘴巴不甜,不會說話,妳不要跟她計較。就這樣沿路把我媽媽一些比較會讓婆婆不高興的所有缺點統統都講出來。那個時候我看得一頭霧水,哪有媽媽一直講自己女兒不好的。等講完以後,剛好兩個老人家都坐下來了,接著我奶奶就說,這個媳婦好,菜煮得不錯,這個媳婦哪裡哪裡好,就變成在稱讚我的媽媽。後來長大了終於明白了,真是人情練達皆文章,女兒不止不能寵,女兒的不好還要自己講,女兒的好留給誰講?留給婆婆講,這是人生的智慧。
我們了解到不能溺愛,不能寵,那如何才能真正把孩子教好?我常常會問家長一個問題,什麼叫教育?諸位朋友,什麼叫教育?假如我是小學校長,這些要來應徵的老師,我第一句就問他:什麼叫教育?假如他都答不上來,你敢不敢用他?當父母我們都當了六年、七年,當了十一、二年都有,假如我們不知道什麼叫教育,請問在孩子那一畝心田,我們這十多年來下了什麼種子?你怎麼下種可以下得不明不白?下得不明不白,現在開始收割了,怎麼變這樣?怎麼變那樣?所以很無奈。在這個時代不用去怪任何人,每個人都是受害者。他說我沒有把兒子教好,因為我不會,我爸爸又沒有教我。那他去找他爸爸,他爸爸說也沒有人教我。不用再找了,中國文化斷了太多代,每個人都很不願意把他的孩子教不好,都有這分愛心,苦無方法。我們在各地辦的家長課一開始都是二十幾個人,到最後都是一、二百個擠不下,從這裡我們可以了解到父母真的都是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這些教育的真智慧都在經典之中,可惜我們沒看經。
《說文解字》把這個教字註解得相當好,「教者,上所施,下所效」。我們一看這句什麼叫教?以身作則叫教,上行下效,身教者從。其實教育並沒有那麼困難,但是因為我們沒有掌握到根本,就會事倍功半,會累得半死沒什麼效果。身教者,孩子自然就跟你學習,因為小孩最強的能力是模仿。我的外甥在兩歲的時候常常會到我們家裡來,有一次看我姐姐在那裡擦桌子,剛好她離開一下,這個小男孩跑過來,很好奇也拿著抹布在那裡煞有介事在那裡玩起來了。我姐姐走過來就抓住這個機會對他講:小偉,這麼小就懂得幫媽媽做家事,真是個好孩子。他本來是這樣擦,突然精神抖擻。你看這一句肯定增長他的孝心。接著又跟他講擦桌子你已經擦得很好,但是假如能再把四個角落都擦乾淨,那你這個擦桌子的功夫就很高了。一來肯定他的孝心,二來同時把做事的方法教給他。假如沒有父母很勤快的工作,他怎麼會來模仿?這就是身教,很自然就跟隨。「言教者訟」,昨天我們提到為什麼孩子會叛逆?因為當父母只說不做,他那一股不滿會積累,到最後就會有爭執了。
我到海口去的時候,剛好坐在公車上看到有個母親帶著她的小孩走在走廊上,這個母親左手拿著一支甘蔗,這個小孩右手拿著一支甘蔗,這個母親走了二、三步把甘蔗渣往左邊一吐。那時候我的公共汽車已經緩緩經過了,我把我的頭彎過來,一直想要看下一幕,我沒有看到。諸位朋友,你有沒有看到?你們一定看到了,你們的腦海浮現了什麼?這個孩子會往他的右邊吐一口。當他們這對母子走過這條長廊以後,你會看到留下了兩排甘蔗渣。父母的一言一行不管好壞,孩子都在學,要有這樣的警覺性。
有個父親他是捷運公司的主管,有一天比較晚下班,回來以後公司又打電話來,請他要再去處理一件事,他就很生氣拍了一下桌子,他說:你們是幹什麼吃的,連這點小事要叫我去。這個家長已經聽過《弟子規》的課了,因為脾氣控制不了罵了出來,不過罵了以後他還向四周看了一下,兒子不在。過了沒幾天,有天他回家,他的岳母跟他講:你知不知道你兒子今天跟我說什麼?你兒子今天跟我拍桌子說:你是幹什麼吃的,連這點事都做不好。孩子沒有在旁邊他是看不到,不代表他聽不到,為人父母時時要想著我要當孩子的表率才行。
我們在上《弟子規》的時候有一句話叫「事雖小,勿擅為」。不是孩子事雖小勿擅為,家長也要事雖小勿擅為。有一次有個老師載了一個學生,這個學生才五歲多而已,剛好停紅燈,紅燈停下來這個小孩說:老師,你可以這麼開車。這十字路口旁邊會有右轉彎道,因為老師停到這裡等紅燈。這個孩子說:老師,我教你,你從這邊開過來,然後再從這邊繞回來,然後就不用等紅綠燈了。你看,小孩跟誰學的?這個動作,第一個不守法,第二個這個動作有多危險,只要一次發生事故,那可能是終身的遺憾;不只是自己終身遺憾,還有可能是對方終身的痛苦,事雖小勿擅為。他的母親是警察,當天下午老師就打電給他媽媽,現在的成人面子很重,你可不能直接就批評他。這個老師就跟他媽媽講,今天妳兒子教我如何開車。這個媽媽聽完很不好意思,就在電話那頭笑起來了。要很慎重教導我們的孩子,壞的學得很快,好的也學得很快,不只你的一言一行會學,甚至你的一片存心,孩子都能感受得到。
人跟人的溝通,人跟人互相的影響,還有比言語更強的力量,就是你那分存心。我在讀小學的時候有一天回外婆家,剛好我們是坐計程車,計程車司機技術不大好,開到水溝裡面去,他倒車沒倒好就掉下去了。後來後半路途,因為他掉下水溝把排氣管撞鬆了,後半路途就是這樣叩叩叩才到外婆家。下了車我母親把車費付給他,額外又拿了五百塊台幣給他。那時候我念小學,也已經是二、三十年前,二十多年前那五百塊也不算少。當我母親把這五百塊拿給他的時候,我站在旁邊很感動,我的腦海裡浮現了一段話,這個話是這麼說:母親因為感覺到他們是靠勞力賺錢,假如再去修這個排氣管,可能會是他家庭的負擔,而我們的經濟比較寬裕,應該給與他一些幫忙。我們很感動母親處處替人著想的心。後來我長大了,又開始講課,我打了一個電話跟我媽媽講了這個事情,我媽媽記不記得?不記得。
諸位朋友,你所有不記得的事都在影響你的小孩。我們家三個孩子跟人家吵架吵不起來,真的吵不起來。有時候我媽媽在批評我爸爸,因為本來是去給人家拿錢,人家欠他錢,去了以後錢沒有拿回來,還額外又付了五千塊給人家。因為去了以後了解到他的孩子都付不出學費來,不只沒要錢,又把五千塊給他們。那我媽媽就說你這個爛好人,講完以後又看看我們,你們也是爛好人,其實我媽媽也是爛好人。但是人欠你天會還你,這是真理,身教重要,上行下效。
育,「育,養子使作善也」,養育教育孩子,使他能作善。這句話的核心字眼在哪裡,養子使作善也,核心在哪一個字?善。所以教育孩子是要讓他成為博士重要,還是成為善人重要?你把他養成博士他又不善,他以後會禍國殃民,他以後會讓他的太太痛苦得不得了,你不只對社會沒貢獻,還有害處,德行重要。那我們現在要反問自己,請問我們知道什麼是善嗎?知不知道?教兒教女先教誰?先教自己。有個孩子來跟我們的老師提到,他說老師,我都去幫同學買便當。我們聽了以後說你很好,都懂得幫助同學。接著這個孩子又說:因為我去幫同學買便當的時候我可以賺五塊錢。後來他就提到他有去問他們老師。這些同學為什麼自己沒去買便當?因為他們被老師處罰,然後必須留下來,他去幫他們買便當,他們賺這種災禍錢。他問他老師:老師,我這樣多收同學五塊錢,對不對?他的老師皺了一下眉頭:好像不大好,不過你們也付出勞力了,拿五塊錢應該是可以。這樣教對不對?重利就會輕義,重利就輕道義了。老師自己都搞不清楚孰輕孰重。
有一次在戰國時代孟子去見了梁惠王,梁惠王一看到孟子就對他講:老人家,你來到我們國家是不是有什麼利益要帶給我們?你看現在人都是我到公司來工作,我有什麼利益,都是利字當頭。接著孟子就跟梁惠王講:君王,你怎麼一開始就講利益?假如你只是重利益,到頭來上下交征利,你的下屬都會來跟你搶利益,我們何不談談仁義?假如你教導你的子民要仁慈,那仁慈的人絕對沒有不照顧父母的,重道義的人絕對沒有會不效忠他的國君、領導人,所以應該先談仁義,而不是先談利害。我們教孩子要教善,一定要先重他的善心、德行,這才是正確的教導,而不是他很聰明,而不是他處處跟人計較。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現在教得這麼重利?我們教給他的思想不對。我在念師範院校的時候也讀了不少教育心理學,我在這些書籍裡面看到,很多的實驗都是拿著貓、老鼠、小狗這些動物來做實驗,然後做出來的實驗結果拿來教誰?教人。所以教出來的人都像什麼?你看,一點都不是偶然的。人實在太不理智了,覺得新出來的東西就是好的,錯了。能夠超越幾千年的時空都不會被時代淘汰的,這才是真理。這幾千年來老祖宗的智慧,讓多少家庭、多少社會興旺起來,可是我們不用,偏偏要用這些動物做出來的實驗結果來教孩子,所以你看現在的孩子眼中只有什麼?只有自己,只有欲望。人跟動物的差別就在人有道德、仁義,人有仁義禮智,這才叫人。
所以孟夫子講「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人有懂得去同情別人的心,這是他仁心的發端;「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對不好的事物他會覺得羞恥,這是他的義;「辭讓之心」,處處懂得謙讓別人,這是他「禮之端也」;「是非之心」,他懂得分辨是非善惡,這是「智之端也」。有仁義禮智才稱之為人。那我們仁義禮智教了沒有?有一位老師到了師範院校去講課,當場有一千多個準老師,所謂準老師就是有的過一年、甚至兩年就要到學校去教書了。老師問他們,因為有一本書寫到要把人教成狼的精神,教成狼,又有書說要把人教成羊,那老師就問他們要教成狼還是教成羊?結果很有意思,右邊的這一群人說教成狼,左邊這一群說教成羊。那我們現在問大家教成什麼?你們居然還猶豫,教成什麼?教成人。你看人顛不顛倒!
有個幼兒園剛好來了幾個心理學家作測驗,剛好測驗的第一題說到,假如你在路上看到一隻小貓,那時候下著雨,牠已經生病在那裡顫抖,奄奄一息,那你會怎麼做?小孩回答的答案,百分之六十一是殺了牠。所有這些工作人員聽到這些回答都非常錯愕,整個教室瀰漫著一股很詭異的氣氛。這些孩子還把具體如何把這隻貓殺了的方法講出來,有的說拿腳踹死牠,有的說拿棍子敲牠,還有說拿電電死牠。我們看到孩子的這個結果不要傷心難過,要從因上解決,他們這些態度跟誰學的?跟父母?父母還教要電死貓?終於找到凶手了,跟電視、跟電腦學的。我們看看現在電腦那些遊戲都是什麼?拿著槍從頭到尾在那裡掃射,仁慈之心起得來嗎?他還覺得殺人很好玩。
有個大學生常常打電玩,打到最後精神有點錯亂,常常都覺得周圍的人要殺他,他就把這個情況告訴他的老師。他的老師覺得情況不對勁,趕快聯絡他的父母要把他帶回去。父母還沒到,這個學生已經在學校旁邊的巷子裡持刀殺人。因為他已經錯亂了,看到人就砍,好像是砍了七個人,其中兩個人去世了。電腦的發展才是這十來年的時間。一個大學生是十多歲開始打電玩打成這樣子,假如我們的孩子是從二、三歲開始打,會教成什麼樣子?那不堪設想。
《弟子規》教導「凡是人,皆須愛」,我們再延伸「凡是物,皆須愛」。我們告訴孩子,我們要從對父母的孝道做起,要愛護自己的父母;除了要愛護自己的父母以外,要「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別人的父母也是相當的辛苦扶養他的孩子,甚至於所有這些為人父母者,他同時也在服務這個社會,我們都應該恭敬,應該尊重。從對父母這分愛心,我們開始把它延伸出來對一切的長者。甚至於告訴他們,當你被欺負了,除了你會傷心以外,還有哪些人會傷心?你的父母、你的親人都會很難過。我們要愛護每個同學,你愛護這個同學那將有很多的人都很高興,這就是《孝經》說的「敬其父,則子悅」,人家對你的父母很好,你會不會很高興?你希不希望當你的父母坐上公共汽車的時候有人讓座,你希不希望當你的父母走進公共場合當中,剛好那個門很重,年輕人一看到會幫他開門。我們都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得到別人的照顧,相同的,我們也應該用同樣的心境去照顧這些老人。那孩子的心量就在我們的引導當中慢慢擴寬,不可以傷害自己的同學。
我的同事有一天拿了一篇報導來給我,提到有一個小孩跟他同學開玩笑,同學正要坐下去,他就把那個椅子拉開,結果同學一屁股就坐到地上去,撞到脊椎,脊椎受傷,醫生宣布終身癱瘓。這是很好的機會教育。我拿了這篇報導貼在後面跟學生講,你看事雖小勿擅為。其實《弟子規》每句經文它包含的太多生活的事件,我們為人父母、老師只要用心都可以收集很多,讓孩子了解這句經文如何奉行在生活點滴當中。這個孩子終身癱瘓誰很痛苦?他很痛苦,他要躺幾十年;他的父母更痛苦,不只要照顧他幾十年,而是只要看到自己的孩子都十多歲了,長那麼高大,突然間就動不了,每次看那都是椎心之痛。
我接著又問孩子,你的身旁有多少人愛護你,多少人希望你有好日子?那孩子會想一下,我有阿姨、我有叔叔,想一想最起碼都有三、五十個親友,你就讓這麼多人一輩子都很難受。讓孩子懂得時時想到,我的言語跟行為有沒有可能造成對方的傷害。而當我們傷害一個人的同時也傷害了一群人。對人要愛護,不只愛護別人的父母、愛護同學,我們要愛護各行各業的人,因為他們對我們都有貢獻。剛剛我們也提到了生命的意義就是服務別人,他往後面對各行各業的人,他接受別人服務還會很歡喜的跟人家說聲謝謝。當孩子很有禮貌的跟公車司機說謝謝,你相不相信那一天他都會笑得很燦爛。讓我們社會當中所有這種知書達禮的氣氛不斷的傳遞開來,孩子的一個禮貌都將給這個社會注入一股好的力量。對各行各業都要愛。
再來,對一些天生就有傷殘的人更應該要愛護、恭敬,因為他們先天已經比較缺乏,我們要時時(剛好同學行動不方便)去幫助他,看到不方便的人群我們要懂得讓座給他,這也是禮運大同的教誨,面對這些「鰥寡孤獨廢疾者」,人生比較不順遂的人,我們更應該多一分恭敬、多一分愛心。除了人要愛,動物要不要愛?我講了個故事給學生聽,有個獵人一早起來看到了一頭藏羚羊,他覺得很高興我一早起來就發現獵物。他因為已經是老手,不急不忙把他的槍拿起來對準。這隻藏羚羊也發現獵人已經在瞄準牠了,牠突然做了一個動作,這隻藏羚羊雙膝跪了下來。這個獵人從來沒有見過這個景象,覺得很納悶,但是也沒有多想,接著就把獵物打死了。當他把這隻藏羚羊帶回來的時候,他接著把牠解剖開來。當他解剖開這隻藏羚羊以後,他突然明白為什麼這隻羊要跪下來,因為牠胎裡已經有一隻小藏羚羊。獵人看到這一幕非常的感動也很慚愧,動物也有天倫之樂,而這隻母親對孩子的那分愛,連我們人類都應該好好跟牠學習。這個獵人從此以後就不再打獵了。
我們接著就跟小孩講,我們希望跟父母平安快樂生活,所有的動物也有這樣的希望。當你們在郊外看到一個鳥窩,裡面有好幾隻小鳥,能不能把這些小鳥抓回家裡來?不行,抓回來牠的父母會非常的緊張,非常的傷心。能不能去買那些野鳥、小雞?要不要買?你愈買商人就愈去抓,你不買他沒生意賺他幹嘛去抓,我們就在生活當中引導孩子不要去傷害動物。除了動物要愛護以外,植物要不要愛?有時候會看到因為小朋友的武打片看太多,看到樹木他還拿一根棍子幹什麼?在那裡當大俠,有沒有?把那些植物打得亂七八糟,打得都很難生存下去。當你看到孩子有這樣的動作你會怎麼辦?機會教育點都出來了。你要不要也拿著一枝棍子:你給我站住。他就跑給你追,然後他會想下一次打的時候不要被爺爺看到,下一次打的時候不要被爸爸看到,有沒有教育好他?對!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為什麼?做壞事都懂得不要讓父母看到。
教育不是只有一味的制止,要懂得引導,懂得長他的善念。我看學生這麼做也沒有當場去制止,等下午上課了,接著就說道:諸位同學,你知不知道人一個禮拜不吃飯不會死,三天不喝水也死不了,但是有一個東西缺了五分鐘以後就救不活了,什麼東西?空氣裡面的氧氣,你連五分鐘都不能沒有它,它是你生命當中恩德最大的,可以讓你延續生命。那你們知不知道氧氣從哪裡來的?從植物的光合作用出來。那你看植物對你的恩德那麼大,一個人最折福的就是恩將仇報,忘恩負義,那這個人一生都無福,我們絕對不能傷害自己的恩人。他會感覺我每天呼吸都是植物在成就我的生命,原來這個世界萬事萬物都是息息相關,他那分對植物的尊敬就提起來了。
我們接著還引導,植物不止提供你氧氣,一棵大樹就相當於幾十台冷氣的效果,它時時都讓你可以乘涼,可以不會受到夏天的酷熱,它時時都在幫助你。還有你看植物的果子可以給我們吃,植物的枝葉,它的樹幹可以讓我們當家具,可以讓我們建房子,你看它的枝葉花果時時都在奉獻,你看它的樹根時時都在幫我們做好水土保持。為什麼現在一場大雨下下來,我們看新聞就看到什麼?土石流、泥石流,為什麼二、三十年前都沒有這個現象?就是因為我們不懂得愛護樹木,都濫砍濫伐,慢慢這些土壤都沒有大樹對它們的照顧,把它們抓住,慢慢都流失掉。結果這麼一流失,很多人都被活埋都有。把樹跟人的相關性一點一滴分析給他們看,分析給他們聽,他那一分了解自自然然就會去愛護植物。
從《弟子規》當中我們就可以把仁義禮智教給小孩,這才是真正教他行善,教他做人。《弟子規》當中哪些經句是教人?從頭到尾都教人,是不是?「父母呼,應勿緩」,愛護誰?父母,你對父母不禮貌、不恭敬,父母就很難過了。「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這個「仁」,左一個人,右邊一個二,這是會意字,想到自己就能想到他人,這就是仁心。你看「謹」,「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看起來好像是自己愛乾淨,跟別人有沒有關係?你早上起來都不刷牙洗臉,所有的同學看到你就趕快跑,你有沒有仁愛之心?是!你每天穿得邋裡邋遢,人家看到你就很噁心,那你就不愛護別人,自重而後人重。你懂得尊重自己,人家才會尊重你,可不能自取其辱。所以連謹的部分那都是有愛護別人的成分在。「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跟自己有關係而已嗎?等你的孩子去念大學了,他這個習慣養成,他動任何的公物懂得歸還原位;假如這點沒有學好,他走到哪都是人家的負擔,公物給人家亂放,下一個人要用找半天,有沒有仁愛之心?沒有。信,「凡出言,信為先」,跟人都息息相關。最後泛愛眾,這都是仁。
義,羞惡之心,對於不好的事情都會感覺到羞恥。當孩子學了《弟子規》,他覺得我不孝順是羞恥,我不能友愛同學是羞恥,他這個道義出來。禮敬、禮敬,《弟子規》每一句也都是禮敬,孝是對父母禮敬,悌是對長輩禮敬,謹是對時間禮敬、對自己的身體禮敬、對一切物品禮敬、對食物禮敬,「對飲食,勿揀擇」,都在其中。最後智,智是分辨是非善惡。所以《弟子規》又是仁、又是義、又是禮、又是智,當我們對《弟子規》有更深入的理解,你就會更確定它是當今第一本最好的家風、家訓,它可以讓你子孫綿延幾百年不衰。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我們先要把《弟子規》演出來,我們為人父母的整個用心首先要在自己先做。我們都告訴家長,第一步就是你要做對的事,先以身作則。養子使作善也,《弟子規》自頭至尾都是善心善行,我們要真正落實把孩子教育好,只要把《弟子規》落實在你的家庭當中,我們又有身教,又能抓住機會點,又有言教,那你所有的家庭成員都以《弟子規》來立身處世,那你就有境教。身教、言教、境教三管齊下,孩子的成長一定會很快速。好,我們早上的課先上到這邊,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