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幸福人生講座(第四梯次)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一集)  2005/8/8  台灣中壢善果林  檔名:52-138-0001

  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老師好!

  看到這麼多朋友大家一起來深入老祖宗的聖賢智慧,我的內心感到十分的喜悅。人生不管在學業上、在家業上、在道業上要有所成就,往往在遇緣不同,這個緣分殊勝,我們就會得到相當大的利益,我們的人生將很早就能建立正確的態度。打一個例子來說明,假如從小父母就有教我們要懂得禮貌,習慣成自然,禮貌一形成,人生會增加非常多的助力。假如從小沒有養成禮貌的態度,不管在言語上或者在行事上常常只考慮自己,常常不替他人著想,那就處處失禮,處處得罪人,就會形成很多無形的阻力,對人生的阻礙,這不是說出社會以後才會有阻力,是從小只要他無禮,他跟同學之間相處就會形成很多的障礙。一個態度從小養成,延伸到一生,那將有很巨大的影響性,有教跟沒教,差之毫釐,將會失之千里。

  因為小時候父母有指導,叫我們要對長者恭敬有禮。回想自己家中許多的情景,每天吃中飯還是吃晚飯的時候,都是我們走到家裡、家以外去找爺爺、找奶奶,因為叫爺爺吃飯習慣了,爺爺會在哪幾個地點、做什麼事情,我們心裡都有數,很快就能找到。「爺爺吃飯了!」爺爺看到孫子來叫,挺高興的,祖孫倆就沿著家門口的這一條馬路慢慢走回家裡來,是孫子去叫爺爺吃飯。諸位朋友,現在是誰叫誰吃飯?爺爺叫孫子吃飯。所以有一位長輩他也已經是當爺爺當奶奶的年齡了,他非常感慨,很認真的對我講,他說假如你有孫子了,你就真的變孫子了;假如你有兒媳婦了,你就真的變兒媳婦了。這一句話有待我們細細去思考,這一句話透露了兩個字,「顛倒」了。當我們禮貌的順序顛倒了,當我們孝順的對象顛倒了,當我們價值觀的本末輕重顛倒了,那所呈現出來的社會現象將會讓我們看了頻頻搖頭。我們不能只是看到這些現象搖頭,一定要把根源找出來才行,不然這個頭會一直搖下去,搖到我們臨終前還在搖頭,因為看到兒子、看到孫子都不像樣,這個時候就會死不怎麼樣?瞑目。我們當然不希望我們人生的結局是這樣,可是要很保持冷靜。

  我們自己小時候都是去叫爺爺來吃飯,可是為什麼我們自己當爸爸媽媽了,卻是我們去請兒子、女兒吃飯,甚至於是爺爺奶奶去叫孫子吃飯?叫的順序顛倒了。再來,吃飯的順序也顛倒了。小時候吃飯是爺爺奶奶先上座,我們再上座吃,現在是還沒開動,小孩就坐上桌上去了,他喜歡吃的部分拼命吃,吃了一半以上的菜,那一道菜他吃了一半以上,旁邊的媽媽、爺爺、奶奶還說喜歡吃再多吃一點,等到大家要上桌吃飯了,他已經吃飽,完全沒有規矩,先後次序叫規矩。當他讓爺爺奶奶、讓爸爸媽媽先坐,他了解到這個家庭多虧了爺爺奶奶把爸爸照顧長大,爺爺的功勞最大,而這一個家需要父親辛苦的工作,母親辛勞的付出,所以母親先上座,父親先上座,就在吃飯當中體會到一種恭敬之心。

  那吃飯的過程當中又訓練孩子要有吃飯的樣子,吃飯的禮節,中國的教育都已經含攝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吃飯拿筷子要有拿筷子的樣子,你不能拿著筷子又拿著湯匙,看起來就很難看,做哪一個動作就要像哪一個動作,那都在培養孩子把每一個動作做好,那要很有耐性,要喝湯了就趕快把筷子擺好,不疾不徐再拿起湯匙來喝,孩子的耐性往往都在生活點滴當中慢慢去培養。筷子沒拿好,小時候爸爸媽媽還要不要給你解釋半天,筷子要怎麼拿才好,然後還跟你商量,拜託啦,拿好,沒有那麼費勁。筷子沒有拿標準,一句話都不用講,爸爸拿起筷子往你的手怎麼樣?敲一下,然後看看你,你就很警惕了,筷子要拿好,敲了二三下,一輩子就學起來。

  在吃飯的過程裡面能時時想到長者,這樣就不自私。我們有一位朋友他就回想到小時候都是奶奶陪他們吃飯,因為爸爸媽媽工作比較辛苦,晚回來。當在吃飯的過程,他的奶奶都會一直提醒他們,你爸爸還沒回來,你媽媽還沒回來,這個菜你媽媽比較喜歡吃,那個菜你爸爸比較喜歡吃,都是提醒孩子要想到父母,而不只是想到自己而已,這點點滴滴都是在培養孩子待人的態度。我們成人、為人家長每一句話、每一個態度,事實上都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性在,我們不可把它忽略掉了。

  我常常在演講當中會問家長,假如你夫妻兩個跟爺爺奶奶還有孫子一起吃飯,這時候你夾起來的第一口菜會給誰吃?當我把這個問題拋出去,很多家長就笑出來了。諸位朋友,你們都沒有笑出來,代表你們非常的理智。他們笑出來是說,完蛋了,夾錯了。為什麼你把問題點出來的時候他馬上就體會到?為什麼不點出來的時候都沒體會到?諸位朋友,很多的事情其實很簡單,你只要稍微想一下,稍微有點觀照,你就知道對錯,但是因為我們在生活當中很少用理智的態度來觀照自己,習慣意氣用事,習慣順著自己喜歡、不喜歡去辦事情。對孩子很偏愛了,做啥事只要他喜歡就好,沒想那麼多。有一位奶奶就說道,她說我疼孫子疼到連他要我的命我都會給他,這麼疼愛。而為人長者的很少會去思考到,「愛之不以其道」,不用正確的道理去教育孩子,「反足以害之焉」,反而是害了他,因為人不是用智慧在愛,而是用好惡、用情感(不理智的情感)在愛。

  閩南話我很喜歡講也很喜歡教,因為閩南話已經幾千年的歷史,在閩南話當中所留下來的俚語,句句都是人生正確的智慧、態度。記得我在教書那個時候,每天中午他們吃飯前,我都給他們講一句俚語,比方「一枝草,一點露,天無絕人之路」,給他們這些態度。比方「做牛得拖,做人得磨」,剛好我是屬牛的,我又做人,所以我這一生注定要拖磨,又拖又磨,但是我非常的歡喜,因為苦盡才能怎麼樣?甘來,所以我很認命,屬牛的人一定是中晚年才來享福報,既然是這樣我們就幹得非常的歡喜,讓福報自然呈現出來。其中教到有一句,「寵豬舉灶,寵子不孝,寵老婆吵鬧;寵老公,半夜爬起來哭;寵女兒,難入別人的家教」。你看才一句俚語,道破了人間多少最關鍵的態度,這個態度你不對了,你這一輩子枉然,白忙一場,還搞得焦頭爛額。

  記得小時候有一齣連續劇,她有三個兒子,老大、老二比較會讀書,她就拼命照顧這兩個兒子,老三比較不會讀書,她又比較瞧不起他。培養了半天,這老大、老二都有出息了,結果都搬出去了,因為瞧不起自己的媽媽沒讀書就很少回來探望他的母親,後來誰照顧這個母親?這個老三,比較沒讀書的。這個故事用在現代這個社會來觀照又別有一番味道。書讀得愈多愈不會做人,哇,這一句話在兩百年前講,人家都聽蒙了,書讀愈多應該是愈懂道理才對。在一次講課當中我就問了在座的朋友,你拿到一個最好吃的東西,請問你第一個念頭是什麼?坐在第一排的一位三十來歲的年輕人,他連想都沒想,他說趕快吃下去。過了三四排有一位婦女,她四十來歲,想了一下說給兒子吃,給小孩吃。坐在最後排有一位長者七十歲左右,他說給父母吃。這三個答案道出了這個時代的顛倒。誰的學歷最高?坐在最前面這個年輕人保證是大學畢業以上,而七十來歲的長者可能不認識字,但是他卻了解做人的根本在孝道,他馬上會想到給父母吃。教育應該是教導人成為好人、成為善人、成為聖賢才對,這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向。

  我去應徵老師的時候,在我的自傳當中有一句話,古時候讀書志在聖賢,現在的人讀書志在賺錢。我們有沒有去了解到這個賺錢的背後是什麼樣的動機在推動著他?是享受,他為了有好的享受要去拼命賺錢。一個人好享受,再往根源去探,是為什麼?是他從小欲望就發展出來了,而一個人欲望很重的時候,他是念念想他自己的需要,這自私的態度就已經形成了。

  我們教育的方向確確實實要冷靜下來思考,因為現在人不讀古書,甚至於我自己當了老師也沒讀過什麼古書,我們現在在師範院校讀的大半都是西方的心理理論、心理教育理論來得多。這些心理教育理論,它是要把人教成什麼?而我們古代這些古籍教育的理念是要把人教成什麼?在《說文解字》當中我們就可以體會得很深。在許慎的《說文解字》註解當中提到,「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養子使作善也」。這才兩句話,當我們今天已經為人父母、為人老師了,我們再來細細品味這兩句話,您會非常佩服老祖宗的智慧。從「教」字我們看出來什麼最重要,身教最重要,一句就點透了,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身教佔了決定性的因素,所以中國話說「身教者從,言教者訟」。這些話都已經好幾千年了,現在西方人連抓到這個根本都沒有,結果因為中國人在這一二百年喪失了民族自信心,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外國的文化比較高。我們這幾十年來確確實實都拿著外國的理論、思想來教我們的下一代,諸位朋友,這三五十年來教下來效果怎麼樣?一團亂,但是這對外國那種崇洋、媚洋的態度有沒有減少?沒有,因為人已經沒有理智去判斷。

  因為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言在哪?在聖賢的經典之中,問題是現在的孩子文言文能力愈來愈差了,他沒有這個能力就很難去深入這些智慧之中。結果聽說現在文言文的比例在求學過程愈佔愈少,那也不能怪這些決策者,因為他也沒讀古書,他也不知道好處,所以不要怪任何人,現在最重要的要透過我們理解了多少,趕快把它告訴有緣的親朋好友,讓所有人認知到聖賢教誨的殊勝、重要性,慢慢就會形成一股共識。與其我們在那裡只是抱怨,只是批評,不如從自己開始深入,從自己把聖賢教誨演出來,這樣更有利於家庭社會,好。

  身教,孩子很自然潛移默化受你影響。今天你孝順你的父母,你孩子從小都看在眼裡,你沒有教他孝順爺爺奶奶,他也會對爺爺奶奶很孝順,這是我的記憶當中很清晰的景象。因為爸爸媽媽打開冰箱拿出水果來都是先拿給爺爺奶奶吃,小孩最強的能力是模仿,當我身高夠了,力氣夠,有資格把冰箱打開來拿東西的時候,一拿出來很自然的先拿給誰?爺爺、奶奶吃。而當我拿給爺爺、拿給奶奶會有什麼情景上演?什麼情景?你們小時候都沒上演過啊?爺爺、奶奶歡喜得不得了,然後摸摸我的頭,這個孫子真乖,這個孫子最照顧奶奶、最照顧爺爺。爺爺很歡喜,我也很怎麼樣?很滿意,這種滿意是從內心散發出來的喜悅,因為那是一種行道的快樂,我在孝順爺爺奶奶,我在恭敬爺爺奶奶,愈做愈歡喜,那種喜悅是一種性德,從內而外感受出來。

  現在教孩子不是從內而外的一種喜悅,現在是說,來,叫一聲爺爺,這個巧克力給你吃;叫一聲奶奶,這個糖果給你吃。這個糖果、巧克力放下去,給他以後,請問有什麼影響?下一次沒有巧克力叫不叫?不叫,所以你物質化下去以後,以後什麼都跟他談條件。「爸爸,這一次考試我假如考得好,你要帶我去吃麥當勞。」「好,沒問題。」你看這個爸爸還當了非常稱職。小時候會要求你,考得好要吃麥當勞。再來,上了國中,爸爸,考得好你要幫我買一臺數碼相機。上了高中,爸爸,我高中聯考考得好,你要送我一臺高級腳踏車。接下來要考大學,說爸爸,我大學考上了,你要給我到歐洲去遊學一個月。諸位朋友,這樣的孩子以後結婚會跟你要什麼你知不知道?「寵豬舉灶,寵子不孝。」

  在去年十月十九號,深圳特區報有一個報導就提到,他夫妻倆高齡才生了這個孩子,對他是百般疼愛,在念幼兒園,很多的老師就已經跟他反映到,你這個孩子太傲慢,這孩子生活習慣不好,他夫妻倆還幫孩子掩過飾非,「沒有啦,他很乖」,「沒關係、沒關係,我回去再跟他講就好,你別罵他」,小學也是一樣。老師都已經反映這個孩子一些做人做事的態度偏頗,父母視若無睹,覺得反正這孩子以後就懂事了,不管,他要什麼給什麼。等到這個孩子交了女朋友打算結婚,對他夫妻兩個講,我要結婚了,我需要有一棟房子,所以這棟房子我要了,你們兩個搬出去住。他們夫妻倆感受到寵愛孩子的後果,是毫無羞恥,也不想想那房子是誰的,非常理直氣壯要把爸爸媽媽趕出家去。這個惡劣的行為、惡劣的態度是不是一二天形成的?不是,是你從小教育他的方法錯誤了,而說實在的,很多家長認知到錯誤了還是不肯回頭的多,所以俗話又說「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小時候一有東西先拿給爺爺奶奶吃,也可以感受到孝的喜悅,感受到施比受更有福的樂趣。在我的記憶當中,小學出去郊遊旅行,剛好在遊樂區看到奶奶喜歡吃的,比方曬乾的鳳梨乾,比方豆腐乳,這些我奶奶最喜歡吃。我小時候是很吝嗇的,你們都看不出來,問我姐姐她們都知道,我是一毛不拔。因為小時候的習氣是很會做生意,這個都跟過去生有關係,哪有一個孩子小學一二年級就懂得回外婆家還兼做生意。我是從小本生意開始做起,先花二十八塊本錢去買一盒比方是蕃薯糖,然後蕃薯糖有八十張籤,一張籤五角,抽一次要五角,八十張籤抽下來可以回收四十塊錢,再扣掉本錢二十八塊可以賺十二塊,我就是從這個小本生意開始幹起,我媽媽常笑我說每一次回外婆家都很忙著做生意。可是我對我奶奶很慷慨,出去了,自己的東西都沒買,就拿了一罐豆腐乳抱在懷裡,然後很高興,還沒交給奶奶就很高興,為什麼?就想到奶奶假如接到我這一瓶豆腐乳一定會高興得不得了,我們一想到奶奶那種表情就非常的安慰,非常的歡喜,從小就感受施比受更有福,這是身教的影響,「身教者從」,自自然然就跟著做。

  「言教者訟」,你只是叫孩子做,你自己都不做,叫孩子跟你講話要有禮貌,結果我們自己跟父母講話大小聲,到最後你的孩子會指著你說,你要我做,你自己都做不到,到這個情況出現了,就是現在最常講的叛逆期出來了,在大陸叫逆反心理出來了。我們要冷靜思考一個問題,幾千年的中國文化從來沒有出現一個名詞叫「叛逆」,那為什麼這三五十年的人這麼厲害,幾千年生產不出來的「叛逆」,居然在短短幾十年快速生產?有沒有快速生產?有。還有的學校,因為看很多西方的書,這些訓導主任、教務主任,甚至校長,在跟家長做溝通,全校的班親會,對著家長說了,諸位家長,你的孩子現在十多歲念國中,正是進入所謂「龍捲風時期」,還有一個特別名詞叫「龍捲風時期」,所以你們每一個人要做好心理準備。每個家長聽完以後回家等龍捲風,看著他兒子的臉,龍捲風來了,叛逆出現了,每天都好像在抓賊一樣,看啥時候真正賊出來了,看了一天,看了兩天,看了三個月,突然孩子跟他頂了一句話,他說喔,你開始叛逆了。這個叫心想什麼?事成,孩子都被你想成那個樣子,每天過得很焦躁、很擔心。太多的言論說法徒增人的煩惱,而沒有把根源找到。

  光是這個叛逆,我還特別跑去問我媽媽,我說媽,我有沒有叛逆期?我媽媽想了一下說沒有,對啊。在我成長的記憶當中,我對我的父親從來沒有講過一句頂撞的話,哪來的叛逆期?可是話又說回來,為什麼對父親連一句頂撞的話都沒有?讀小學的時候自己做錯了一點小事,爸爸連罵人都不用,只要他的眼睛往我們的方向瞪了一眼,我們馬上就修正了,還要等開口!那是父親的威嚴。而這一份威嚴從哪裡來的?為什麼現在的家長指導孩子、訓斥孩子,孩子把他當耳邊風看,講都講不聽。《格言聯璧》裡面有一句話,「善用威者不輕怒,善用恩者不妄施」,我們都沒讀古籍,這些理智的態度在人生的過往根本提不起來。一個真正有威嚴的人會不會常常發怒?不會。我們看到很多為人父母者嘮嘮叨叨,動不動就罵一頓,這樣的環境之下,孩子差不多十歲以上,對你罵、打,他就已經視若無睹了,被你打得也皮不癢了,那些罵的話左耳進,右耳就出來,沒什麼效果的。而這個威的根源在哪?威的根源不是你裝著一副很凶的樣子孩子就怕你,不然。這威的背後含有的是德行,言行一致。他從小看著父親都是孝子,都是盡忠職守,他那對父親的崇敬之心油然而生,從小就形成,他對父親是又敬又畏,尊敬又有點害怕。而現在為人父母者言行不一致就很難有威嚴產生,那又硬是要孩子聽你的話,慢慢的你就常常發怒,最後就沒效果了。

  家長要言行一致才行,當我們言行不一致一次,你的孩子對你的信任就減了一分。比方你叫孩子好好去讀書、看書,人要好學,然後你卻坐在那裡看電視,然後命令你的小孩,趕快給我去看書,趕快去寫作業,假如你再不過去的話,我就要去拿家法來伺候你。很多家長教孩子,規矩誰定的?都自己定的,而這個自己定的還會常常變化,因為隨自己情緒好壞,態度不一樣。而現在的孩子最強的能力:察言觀色,察言觀色久了以後變什麼?變陽奉陰違。把你的底細都看清楚了,他表面功夫特別會做,只要你在的時候他都符合你的標準,你一不在了就根本不像樣。我相信很多的家長,他的孩子去讀大學以後的生活是如何,他無法想像。太多的人去讀大學猶如脫韁的野馬,那一些在家庭的規矩根本就是做表面功夫而已。

  命令孩子趕快去念書,去寫功課,孩子看著電視依依不捨,走到了樓梯口還抱在柱子上繼續看,當然這時候媽媽還有點修養,先讓他看了三分鐘,然後說,好了,不能再看了,趕快上去。孩子踏著沉重的步伐走到了書桌前面,而家長他所做的功夫就是只要我的孩子坐在書桌前面就叫讀書,我們現在要的都是那種表相,沒有要實質的東西。賺了錢給孩子去補習,我就盡了我的責任,到底他去補習的時候是用什麼態度,吸收了多少,到底有幾個家長清楚明白?雖然坐在書桌前,但是魂不守舍,魂在哪裡?魂在觀想著現在男主角發生啥事,女主角發生啥事。很有可能你那個電視的聲音又太大了,他一邊聽聲音,一邊自己在當導演,看那個景象怎麼演,哪有可能會用功念書?我的小時候沒這個情景。

  我的父親他們吃飽飯休息一會兒,兩個夫妻就進他們的房間看書,我記得我還跑到父母的房間偷偷看了一下,看看父母在做什麼,那爸爸媽媽都在看書,雖然有點想坐在電視機前,不過又不敢,自然而然就上樓去了,一天沒有看,兩天沒有看,一個禮拜、兩個禮拜沒看就習慣不看了。一二年沒有看,有時候看看那連續劇,你給他一巴掌,他又給你一巴掌,然後在那裡罵來罵去,然後家庭就搞得雞犬不寧,看了心好慌,看了五分鐘就不想看,沒那個習慣。父母的一個行為、習慣就讓孩子養成正確的態度,並不辛苦,並不用在那裡掙扎,還要在那裡謾罵,都不用。在國中也好,高中的歲月當中,都是我的母親走上樓來對著我們三個姐弟說,去睡覺了,不要再讀書了。諸位朋友,你現在的小孩是不是你去叫他睡覺別讀書了?還是現在的小孩大部分都是媽媽都要有突襲檢查,不然都不知道他在搞什麼名堂。常常父母要很緊張,孩子也要開始變孫悟空七十二變,時時在想方設法怎麼逃過父母的視線,那個愈搞愈累。教育孩子並不困難,重要的是我們的主軸沒抓到:身教,這是「教」的意義所在。

  我的父親他五十初頭的時候,剛好公司要成立一個證券交易所,那就派了幾位同仁一起去考,我的父親是所有去考試的員工當中年紀最大的,那時我看了也覺得很佩服,五十多歲了,頭髮都是白的,還在那裡看書學習。後來考試的結果,他們公司只有一個人考上,誰考上了?你們都有神通了,我父親考上了,那對我,我那時候在念大學,我對我父親很佩服,你看,活到老,學到老,爸爸都這麼爭氣,這當兒子的怎麼可以丟臉?父親都在做最好的身教。

  當你為人父母都叫孩子用功讀書,自己都不讀,都不學,孩子年紀小,你的威勢他無法抵抗,他是敢怒怎麼樣?不敢言。當你言行不一致的情況很多,他那個怨會開始積累,那個不服氣就開始累積,等剛好有一天他的身高跟你一樣高,拳頭比你還大一點,他就會對你講,他說父親,你不要再要求我了,因為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所以你不要再逼我了。這樣的兒子還不錯,他還會先跟你打商量,叫你不要逼他,有些兒子都沒有打招呼,一拳就打在父母的身上,那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的威嚴。而真正的威嚴是你的德行,是你的言行一致,讓孩子從小對你就產生敬意,有達到這種效果的,孩子絕對不會叛逆。現在是家長沒有這樣的風範,再加上社會的一些污染,讓孩子這種不恭敬快速發展,才會讓幾千年前都沒有產生的叛逆,在幾十年的速度快速發展出來。你看看那個叛逆當中,幾乎家庭裡面每天都有吵架的聲音,言教者怎麼樣?訟,不用等以後告上法庭,在家裡已經在熱身,在開始上演。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這我們一定要抓到根本,而身教從小的效果最好,假如你的孩子已經十多歲了,還是很有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