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幸福人生講座(第三梯次)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五集)  2005/8/6  台灣中壢善果林  檔名:52-137-0025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剛剛講到知恩報恩,讓孩子了解落實《弟子規》、落實聖賢教誨就是真正在報父母的恩。我們剛剛也提到可以跟生活結合,在這個生活結合當中還可以「相觀而善」。這個方法沒有一定,太多太多了,也隨著您不斷去實踐、體會,會有更多的方法。比方「冬則溫,夏則凊」,它是運用,這一講都是方法,故事引導,我們可以用古今中外的故事。像「冬則溫,夏則凊」,在漢朝的歷史當中有一位讀書人叫黃香,他的年紀才九歲,因為母親比較早過世,父親身體又不好,他常常照顧他的父親。冬天的時候天氣比較涼、比較凍,他就先自己伸到被窩裡面把棉被弄暖,再請父親去睡;「夏則凊」,夏天天氣比較熱,他先把床搧涼爽了,再請父親去睡。

  九歲的孩子時時都能看到父母的需要,父母渴了沒有、父母餓了沒有、父母有沒有在擔心什麼,他都能用心去感受,進而去盡一分孝心。我們會引導孩子,諸位小朋友,你們有沒有觀察到父母生活當中有哪些我們幫得上忙,有哪些我們做了以後會讓父母減少辛勞、會讓父母很歡心的事情,都應該去做。你看父母一天工作這麼多個小時,回來還要煮飯,這時候我們要懂得主動去幫忙洗碗、幫忙排碗筷,分擔父母的辛勞。

  從一個冬溫夏凊延伸到關懷父母一切的生活,你就可以跟生活結合,又可以引故事,又可以相觀而善,為什麼?因為孩子跟孩子之間是很容易學習,孩子教孩子速度快。我們每個禮拜辦一場小孩的課,常常會先請幾位小朋友上台來,這個禮拜你做了哪些孝行?孩子上來就講「我幫媽媽洗腳」、「我幫媽媽盛飯」,這些生活的力行。其他孩子聽在耳裡會覺得別人都有做,我也應該來做,他的積極性會被調動起來。

  有一個四歲多的孩子聽完課以後,回去一進門,興高采烈就往廁所裡跑,可能母子連心,他媽媽因為也有去上課,所以已經了解到他要幹什麼;他要到浴室裡拿個盆子,馬上要裝水給他媽媽洗腳、泡腳。他母親跑到孩子的前面去把這個東西收起來,不讓他拿,這樣做對不對?不對!我跟這位母親說妳這麼做錯了,妳沒有成全他的孝心。現在孩子不學孝,學到都是利害的心。結果這位母親就說了,他待會端水給我端翻了怎麼辦?我說端翻了更好。他媽媽就很納悶,為什麼翻了更好?我說翻了你不就順便教他:一、如何端水不翻,二、端水翻了以後如何拖地,把它弄乾淨。不然妳啥時候教他做事?妳這些都不讓他學,不讓他做。

  有一個媽媽她的孩子已經失控了,教不了,她在那裡跟這個專家哭訴,哭訴完以後專家就問這個母親,他說:妳兒子小時候洗碗全身都弄濕了,妳從此以後就不讓他洗了。這個媽媽點點頭。專家又說:妳的兒子第一次在那裡綁鞋帶,綁得不好,妳從此以後都買不用綁鞋帶的,直接黏起來的鞋子給他穿。那個母親說:是。接著專家又說:妳的兒子整理他的房間,被子都疊不好,亂七八糟,從此以後妳就幫他疊了。那個媽媽說:是。接著又說道:妳的孩子第一份工作是妳費了千辛萬苦幫他去找的,對不對?這個媽媽站起來說:你怎麼知道?她很驚訝!因為從她孩子這麼不負責任、這麼懶惰的結果,可以推出這些原因所在。在孩子成長的過程,有非常多的陷阱是母親親手挖的、是父親親手造的,讓孩子「咚」掉下去;他該學的都沒學到,你能幫他做到什麼時候!

  有一個小孩寫了一篇文章,說我有一個懶爸爸,小時候我跌倒了,對著爸爸說「爸爸,我跌倒了」,我爸爸說「自己爬起來」。當我在做一些事情做不好,我找爸爸來幫忙,爸爸都說「你自己做」。鞋帶不會綁,爸爸都說「你自己綁」。當家裡面的用具壞掉了,我爸爸把一些工具拿過來,然後對我說「你自己修」。我爸爸真懶,什麼事都要我自己做。連我要去讀大學,都叫我自己坐車去,連我要找工作,都叫我自己找。突然有一天我明白了一件事,爸爸不會做的事我都學會了。懶爸爸,我終於知道你的用心了。你做得愈少,孩子的歷練就愈多。愛之足以害之,要用智慧愛護小孩。這是相觀而善,讓孩子之間互相學習,在班級裡面很好推展,用這幾個方法。

  生活結合基本上是講不完,因為每一句都是生活。《弟子規》哪一句不是生活?我們看「弟」,「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你看「言語忍」,孩子的一天當中多少言語的互動都會發生,生活不離機會,而每一個機會都可以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其實這個東西都是一體的,機會教育要抓到。有一班小朋友,剛好那天中午吃完飯要吃西瓜,西瓜有沒有可能切得一樣大?不可能。結果班上的同學有好幾個人就吃得特別快,狼吞虎嚥,吃完以後,飯都還沒嚼完,箭步如飛衝到西瓜的前面,挑了那個最大的西瓜,然後非常得意的咬起他的西瓜,好像在跟所有的同學炫耀我吃的最大。

  機會點出來了,要不要教?要!不然你的學生會覺得這是在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不去搶沒得吃。真正教育是無時不在,穿衣、吃飯哪一個不是教育的題材?是老師有沒有真正在道中,一個老師在道中,那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這個老師不動聲色,先讓他們自由發展,因為有自由發展,每一個人都會有新的感受,內心的感覺。當天下午這位老師一進來就說道「諸位同學,今天中午吃西瓜」,但是在講的時候不要指出他的名字,指出他的名字,假如他怨恨心比較重,你就跟他結怨;你不指出名字,他會覺得你給他面子。其實有沒有指出來影響不大,但是指出來很可能讓他怨恨你,就不好,因為我們不希望任何一個孩子沒有受到我們寶貴的教誨。

  這邊穿插一個事例,有一個學生一開始寫考卷,底下拿出英文課本來偷看,老師看到了,怎麼辦?你要怎麼做?這個老師走到這個同學的面前,把他的考卷抽了起來,拿了一張新的考卷放在這個同學的桌上,所有的同學統統目光集中過來看老師做的這個動作,接著老師不疾不徐的說「諸位同學,你的考卷有看不清楚的,都可以過來換一張」。這一堂課結束,考完試了,老師坐在辦公室處理他的工作,那位同學走到辦公室來,一進門眼淚就掉下來了,跟老師懺悔。你看,一個機會點轉得好,那會有相當大的不同。所以老師開智慧刻不容緩,因為我們早開一天,學生就受益一生。

  這個老師就說道:諸位小朋友,我們中午吃飯的時候看到了一個情景,有人跑過去搶那個最大的西瓜,我們想一想,他要搶這個西瓜以前他吃飯的樣子是怎麼樣?狼吞虎嚥,這樣吃飯一定把他的胃搞壞了。現在好多小朋友念初中就胃發炎、胃潰瘍、胃穿孔、胃出血(講誇張一點不要緊),躺在醫院,痛苦得半死,打好幾針,那都是狼吞虎嚥的下場。再來,不只把他的身體搞壞了,當他非常貪心的跑過去把那個最大的西瓜搶過來,所有的同學都看到,諸位朋友,你看到他這麼做,你有什麼想法?你要不要跟他做朋友?要不要?你跟他做朋友,好的東西他都先搶走,誰要跟他做朋友!他到最後一定眾叛親離,沒一個好朋友。這是他第二個問題。

  接著他把西瓜吃下去,沾沾自喜,他不知道他的人際關係已經一點一滴在惡化,因為他搶到了大的西瓜,他心裡想「下一次我還要搶到最大的」,他很貪心。結果明天又吃西瓜,他往前一衝,有一個同學把那個最大的搶走了,他沒有拿到最大的,他不只不會快樂,還會怎樣?還會氣得半死,「氣死我了,今天沒搶到最大的」,他哪來的快樂?貪心是不可能有快樂。而這麼小就這麼貪心,長大了,他要的東西拿不到他會怎麼做?他會受不了,他會去欺負別人,他會去搶、他會去偷,這都根源於小時候的貪心一直發展。小時候不貪心的人怎麼會去犯法?怎麼會去偷、會去搶?你這麼樣一給他分析下來,他的態度就不一樣。

  當然,有反的就要有正的例子。我們就蒐集《德育故事》,在五代十國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張士選,他是一個讀書人,從小父母雙亡,他的叔叔把他帶大,當他十七歲的時候,他的叔叔跟他說:姪子,爺爺留下來的遺產,現在叔叔要把它分成兩份,一份給你,一份給叔叔。張士選才十七歲,他對著他叔叔講:叔叔,不可以這樣,你有七個孩子,應該把財產分成八份才公平。「財物輕,怨何生」,本來應該是分成兩份,一份是他爸爸的,一份是叔叔的;但是他覺得這樣不公平,大家都是一家人,應該平分,在他的堅持之下分成了八份。諸位小朋友,假如是你,你會這麼做嗎?而且他為什麼能長大成人?誰的功勞?叔叔。對!都要念念放心上,不能貪心。

  張士選這麼年輕上京趕考,還沒考試以前有一個修道人看到他,很驚訝對他講:年輕人,你年紀輕輕,但是相貌看起來就積累了很多的陰德、福報,你這次考試一定會高中。果不其然,張士選那次考試就考上了,往後就當官,為國效力。捨了不是沒有了,捨掉了成全了人和,每個人都喜歡跟你在一起,喜歡幫助你;捨掉了,你的貪心放下,你的學問提起來,你真實的德行成就了,你捨掉了後福無窮!要謙讓、要禮讓,才會有福分。這麼正反比較,學生很好教的,下次吃西瓜發現了一個現象,大的沒人拿,小的大家拼命搶,這就是機會教育。

  不只在「弟」方面有機會教育,在「謹」也有機會教育。而這個機會教育還可以透過親師合作,剛剛我們舉的例子,你當父母的要成全孩子的孝心,然後了解老師教的東西,在家庭裡面落實,這效果就會非常的好。我們看「謹」當中有「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你就跟學生講,老師要去做家庭訪問,看你們的房間有沒有整理好。家長知道老師有這些要求,他跟老師寫聯絡簿、打個電話「我兒子十多年來從來沒摺過被子,今天摺了」,老師就在教室裡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講話要加重音),善莫大焉!」今天有一個小朋友,(你也不要說是誰,不然他會驕傲),早上起來就把自己的被子摺得整整齊齊,把房間收拾得乾乾淨淨,這樣的小朋友以後一定是總經理、董事長的人才。連個房間都管理不好,還要去管理一個公司,笑死人了,沒那種事!真正的總經理都是從房間開始整理。老師告訴你們一個故事,我有一個長輩叫盧叔叔…。不要再講,講下去太長了。你看,這樣一引導,他知道這些行為、德行攸關我人生的成敗,他的眼光會放得很遠。

  我的學生常常會跟我說:老師,你為什麼有那麼多朋友?我常常都「我有一個朋友」、「我又有一個朋友」,他們覺得很納悶。但是學生只要聽說「老師的朋友,老師的父母,老師的生活」,耳朵都豎起來聽,因為很親切,這就是抓住機會教育,然後親師合作,又在生活落實,你看這每一條都是息息相關。另外有一個小孩,他要生日了,就開始跟他媽媽在那裡談條件,要買蛋糕,要去幹什麼。他媽媽不動聲色,也沒給他答應;打了一通電話給他的幼兒園老師,報告這個情況。

  這個老師隔天到學校就說:諸位小朋友,老師剛剛來上班,在公車上看到一個小朋友才五、六歲,吵吵鬧鬧,在那裡吵「媽,我的生日快到了,妳明天要給我買什麼,妳要給我做什麼」,諸位小朋友,他這樣的行為對不對?所有的學生都聽過知恩報恩,「不對」,「生日是什麼日子?」「是母親受難日」「諸位小朋友,我們應該做些什麼?」「應該幫媽媽做家事」,很多的小朋友都幫你回答,你都不用講。相觀而善,同儕互相學習。

  突然有一位小朋友就說「老師,他明天生日」,結果這個老師就走過去說「真的!你明天生日,那你明天應該怎麼做?」你看親師合作很好配合,但是消息不可以走漏。人生如戲,每一場戲不是為自己演,是為了成就生命當中每一個有緣之人,那你演起戲來可以「遊步三界,無所罣礙,開示正道,度未度者」。這個小朋友最後對他媽媽講「媽媽,我送妳一個禮物,就是我要把做人學好」,你看,差別很大!有教跟沒教那個發展是天壤之別。這個孩子就是帶著他弟弟在坐捷運的時候讓座,這個孩子往後的故事還可以繼續編寫下去,他從小就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在「謹」。

  還有「信」,以至於汎愛眾、親仁、餘力學文都有很多機會點可以抓。像「凡出言,信為先」,孩子說謊也算常見的情況,我們要引導他不可說謊;再來,要引導他「過能改,歸於無;倘揜飾,增一辜」。教育孩子不用太心急,要以緩制急,以寬制褊,以靜制動,以沉制浮;這不止對小孩,對一切人都要這樣。人就是太急躁,很多事情還沒有成熟就曝光,就強求,到最後就惹來惱羞成怒的多,因為強摘的瓜不甜,還沒熟你硬把它拉下來就不甜。「以靜制動,以緩制急,以寬制褊,以沉制浮」,要沉得住氣。你看那個布袋戲,兩個高手對招的時候,誰先出招就輸了,以沉制浮,以靜制動。

  有一個小朋友把一個湯匙摔壞了,是瓷器的,他一摔壞心裡會很慌,有點焦急,就趕快拿掃把把它掃好,然後就丟到垃圾桶裡。老師聽到有什麼聲響,後來就走出來看了一下,「有什麼事嗎?」這孩子說「沒事」。小孩第一次說謊能不能看出來?能不能?鐵定能!可是為什麼現在十幾歲的孩子說謊都看不出來?因為那個功夫已經練成了,來不及了。一看就知道,結果看地板還有一些瓷器的屑屑在,老師不當面給她拆穿,讓她感受一下說謊以後是什麼滋味。然後又打一通電話給她媽媽報告這件事,讓她在家裡好好觀察她的動靜。

  看了二、三天,這孩子的神情有點魂不守舍,不過還沒有自己承認,老師就安排了一齣戲上演,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所以改過是一個很重要的美德。像上個禮拜某某同學做錯了一件事,很主動的來跟老師承認錯誤,諸位小朋友,老師有沒有罵他?有沒有打他?都沒有,為什麼?因為他很勇敢,他承認錯誤。「過能改,歸於無;倘揜飾,增一辜」,揜飾以後不叫過,叫罪,就犯罪了,而且以後就很可能沒有人再會信任他了。這同學承認以後不只可以改過,老師還會教他好的方法不再犯同樣的錯,所以犯錯不要怕,也都是學習的過程。

  講完以後這小女孩就哭起來,因為她憋很久了,就開始哭了,然後她自己走向前去承認她把那個湯匙摔壞了。接著老師就問她:妳這幾天日子好不好過?她說:很不好過,只要大人講話,我的耳朵都豎得很大,是不是他們發現了我做錯的事情。她說她這幾天每天都很緊張,睡覺都睡不好。你看,孩子第一次錯誤你能把他糾正好,他一輩子都不會再犯,慎於始。

  這個孩子非常的誠實,這件事情以後很誠實,有一天她的老師說「諸位小朋友,今天是禮拜三,本來你們應該去公園做戶外活動,但是課上不完,所以今天早上我們不去了。有沒有同學很想去?」所有的同學頭都低低的,結果這個小女孩就舉手「老師,我很想去,我不敢騙你」。你看,她現在老實到起心動念都不敢騙老師。這個小女孩真是有夠老實,前幾天講「稱尊長,勿呼名」,這個孩子看到老師的名片把雙眼遮住,不敢看,老師說「妳幹什麼?」「我念了老師的名字,這樣不恭敬」,因為她看了馬上在心裡就念了那三個字,所以她就這樣,不能看。清澈的心靈很好教,我們不能再錯失這些好的時機。這是「信」。

  再來「汎愛眾」,每個句子也都可以結合這些來教,「人有短,切莫揭」,剛好有一天老師在講這一句就說道「諸位小朋友,你們有沒有恨過誰?」有一個小朋友舉手「有」,「你恨誰?」他說「我恨某一個同學」。他這個答案出來,所有的人都非常驚訝,因為這個同學是最幫助他的,對他最好的,大家都知道。他們兩個像兄弟一樣,睡覺都蓋同一個被子,因為他們聽了「姜肱大被」的故事,那三個兄弟都蓋同一個被子,結果他們兩個聽完就要睡在一起,好兄弟。大家很驚訝,怎麼會恨他?當事人聽了也很詫異,他恨我。這小朋友就說了,因為昨天早上我們下去打太極拳活動,我來不及先上廁所,下去活動沒有下課時間,我忍不住了就尿褲子,結果這個同學看到了,上樓以後他就對著我說「你今天尿褲子了」,結果旁邊還有同學,害我很沒面子,我很恨他。「人有短,切莫揭」!

  你看,這有兩個角度可以分析,對於這位付出那麼多卻引來人家恨他的同學,他印象深刻,你努力了三年、五年,很可能講錯一句話,人家把你的恩情都甩在旁邊去了,所以講話要謹慎,「人有短,切莫揭」。對這個同學也要教育他,你怎麼可以這麼做人?「勿以小嫌疏至戚,勿以新怨忘舊恩」,你這些親人、朋友對你付出情感,你不能因為小小的摩擦就都一筆勾銷,你做人就不厚道了。不只他們兩個受教育,全班的同學還有老師,都因為這個機會教育點受益了。

  很多各地的老師到深圳、到一些我們上課的場所去看,他們聽完第一節課都會很驚訝說「課還可以這麼上!」一個《德育故事》可以上二個小時、三個小時,每一句延伸到的生活面都給它開解得很詳細。所以那些孩子現在可聰明了,排桌子、主位怎麼坐、桌子有條紋不可以對著主位,都比我還清楚。歷史記得也很清晰,因為他們的腦袋記憶力很好,他都從德行出發。

  很多心理判斷說小朋友的專注力不可能超過三十分鐘,所以一堂課,像幼兒園的課都差不多三十分鐘而已,小學的課才四十分鐘。我們跟這些孩子上課,上了一個多小時沒有下課,突然老師說「好,吃飯時間到了」,小朋友說「吃飯了,怎麼這麼快!」他們聽得津津有味,因為你從生活去開解,跟他們是息息相關。你教一堆這一輩子都用不到的知識教那麼多,他哪來的興趣!人生的目標錯了,讀書是志在聖賢,讀書不是志在分數、不是志在功利、不是志在賺錢,一開始的動機錯了,全盤皆錯。只為了金錢而去學習,他會有生活的素養嗎?他會懂得如何去經營和諧、幸福、美滿的家庭嗎?人生要看得深、看得遠、看得寬廣才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引路人,不可以盲引盲。這些是方法。

  還有,孩子犯錯當下要引導,這個我們前幾天有說過。家裡面教育的原則要一致,假如不一致,孩子犯錯一定曉得躲到誰的背後就沒事,你沒有辦法教小孩。還有,假如婆婆跟妳的教育方法不一致怎麼辦?以寬制褊,以緩制急,不要太急躁。當家裡的人發生衝突,你不可能教得好你的孩子,因為家庭氣氛就不對了,要善巧方便。有一個太太她在一個學校教書,剛好我那一天下午去跟她們演講,晚上跟她們學校孩子的家長演講,這個老師的孩子剛好也在她們學校,她晚上把婆婆帶來一起聽課,聽課的時候不要坐在婆婆旁邊,因為婆婆會有壓力,要處處替她設想。上完課以後,這個婆婆剛好跟我碰上了,她就跟我說,她說:蔡老師,我媳婦教的才對,我教錯了,我都寵我的孫子,讓他都不怕我,都騎到我的頭上去了。她的媳婦站在旁邊偷笑。妳當媳婦的要不要走過來「媽,我早就跟妳講了,妳都不聽我的」?這樣的錯太多人在犯,言語是藝術,太長了不好,要點到為止。那個分寸的拿捏,「人情練達皆文章」,要好好去體會。

  您可以用另外的方法,比方我們香港那四十片,有幾片專門談小孩教育,你把那二、三片抽出來常常放著看,不要叫妳婆婆,邊看哈哈笑,「好好笑,很好看,老師講得真有道理」,妳不要看她,自己講就好了。突然妳的婆婆就走過來坐下去,妳說「媽,我去煮飯了」,就去煮飯,當她聽到「我都教錯了」,她會看看妳。你看,她也不會覺得沒面子,要處處替她著想,要給她台階下,她就會體會妳的用心良苦,慢慢的教育的態度、方法就會一致。

  還有,當先生的也要多注意,因為兒子講給媽媽聽,再怎麼樣嚴厲的話媽媽不放心上,是吧?「媽,兒子要怎麼教!你這樣教孫子不對。」你媽媽不會跟你計較。這個話假如是媳婦講的那就不同了,那就差很多,所以當兒子的,有很多工作不要視而不見,那叫不負責任。很多為人先生的,遇到婆媳、遇到孩子教育問題,就變縮頭烏龜,真是把我們男子漢大丈夫的氣概消耗殆盡。教學原則要一致,要善巧方便。

  再來,建立家庭的共同語言,就好教了。我這邊再穿插一段,我們了解到教孩子要「救失」,來,現在的孩子有哪些過失?趕快,我們沒時間了。不負責任、懶惰。這個我們之前「責任心」有講過;其實懶惰跟責任心是一件事,你都沒給他做,他哪來的責任心?還有「自私」,從小讓孩子做家事,那個好處太多了,這個一講下去要講一節課,所以你們自己回去看碟。

  自私、虛榮。我們看這個自私,孩子為什麼自私?我常常都會把一個情景說到,你跟你的孩子、還有爺爺、奶奶一起吃飯,你那個菜夾起來先給誰吃?「兒子,多吃一點」,爺爺、奶奶「孫子,多吃一點」,誰的菜最滿?從夾菜的先後順序就可以看出一個家庭的地位誰最高,有沒有看到?小孩最高,小皇帝出來了,小公主出來了。皇帝的脾氣好不好?伴君如伴虎,所以現在十個孩子,八個脾氣不好,我講話比較含蓄,夾菜夾出來的,夾菜重不重要?重要!我一年前在深圳講了一堂課,一年後另外一個邵老師去講,「諸位家長,你菜夾對了沒有?」家長頭低低的偷笑,還是夾錯了。人的理智沒有確立起來,還是會一錯再錯。當然,因為他對於經典的深遠影響還沒有真正了透,不能怪他,怪我們,再多講幾年,不怕真心喚不回。

  有一個媽媽,她是大學老師,那天大家一起吃飯,突然她拿了一個玉米,因為她女兒說「媽,我要吃玉米」,她把玉米掰一半,玉米正要放到她女兒的碗裡,突然想到「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不能再夾錯了,馬上拿給她外公、外婆、舅舅,每一個人都放好了,最後一個放在她女兒的碗上面。她女兒跳起來,拍著桌子說「為什麼我是最後一個?」對!以前她是皇帝,現在怎麼最後一個?她媽媽跟她說「或飲食」,這小女孩說「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她想一下,對。共同的語言她才會服氣,你才會好教。

  在故事方面,剛剛有講到用故事,我們《八德故事》在「大方廣文化公益網」有一百多個,這有名片,有需要的人待會來拿。「孝」的故事可以結合「入則孝」。弟的故事結合「出則弟」。「謹」是一種生活態度、能力,跟「禮」相應。「信」,剛好八德就有「信」。「汎愛眾」跟道義的「義」相應。而「親仁」,剩一分鐘,考驗我的智慧。廉、恥都跟《弟子規》相應。廉,「物雖小,勿私藏」、「用人物,須明求」。恥,「過能改,歸於無」。其實恥在哪?《弟子規》每一句都是恥,你懂得為人子應該這樣,你沒做到,要有羞恥心,把它改過來。所以道理是相容的,這《八德故事》我們就可以很好去運用。

  諸位朋友,今天不是結束,新的樂章將要重新譜寫。也預祝諸位朋友能夠「德日進,過日少」,家庭能夠愈來愈和樂,事業能夠愈來愈興隆,道業也能夠福慧雙修,當生成就。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