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講座(第三梯次)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六集) 2005/8/2 台灣中壢善果林 檔名:52-137-0006
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們早上講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一個人所見到的一切人事物,心裡要明白,要能判斷是非善惡,要能判斷來龍去脈,才不會活得糊裡糊塗,不會下錯很多的判斷、很多的決定,這是「視思明」。第二個「聽思聰」,我們每天聽到這麼多的言語,也要有判斷的能力去分辨好壞,分辨說話者的存心,這是「聽思聰」。
再來「色思溫」,「色」是指容顏,我們也說到了,「色」最好的榜樣可以用一句《論語》當中的話,弟子對孔老夫子的稱讚,「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人與人相處,容貌是第一個印象,有一句話也是這樣提到,「臉上無瞋供養具,口裡無瞋出妙香」,光是我們為人的態度,臉部的態度,以及言辭,都已經在落實「廣修供養」,而臉部的表情以及所說的言語,卻是人與人接觸最頻繁的。
我們從這裡也體會到,一進入傳統的佛寺建築,昨天我們也提到儒道釋三教都是教育,不是宗教,連所有的建築都離不開,不止是建築,雕刻、繪畫都離不開教育大眾。我們進入山門,最先看到的是天王殿,天王殿的正中間坐了一尊菩薩,彌勒菩薩。因為彌勒菩薩在中國南宋時期在東土示現,示現的模樣是一個出家人,我們常說的布袋和尚,宋朝以後彌勒菩薩的塑像就大半塑成布袋和尚的樣子。
我們看到布袋和尚的長相,肚子很大,耳垂很長,臉上時時都掛著笑容。一個人學習要善學,當我們看到彌勒菩薩的塑像請問給了我們人生什麼啟示?諸位朋友,什麼樣的啟示?先看到菩薩的面容都是笑口常開,他是「笑開天下古今愁」。人與人的矛盾、衝突、對立時時都有,但是只要能夠寬恕、寬容,那份笑容可以化開多少的衝突,所謂一笑泯恩仇,冤冤相報是沒完沒了。又看到布袋和尚的肚子很大,那是告訴我們為人處世要有肚量,大肚能容天下事,帶著一份寬恕、寬容的態度去與人相處。當我們的肚量夠大,任何事情都能包容、都能體諒,就沒有所謂看不慣的事,沒有所謂接納不了的人。諸位朋友,在我們的心中還有沒有人接納不了?在我們的心中還有沒有討厭、恨的人?假如還有,那我們就要時時想到彌勒菩薩的尊容,提醒自己要擴寬心量。
昨天也提到老和尚很多的墨寶都是幾十年來人生的智慧,我們邊抄要能契入那樣的心境去處世。其中有一段應該大家也都耳熟能詳,「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順逆皆佳境,惡善咸良緣」、「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假如一個人能夠時時保持「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他過的是什麼生活?那是佛菩薩的生活。諸位朋友,我們什麼時候過佛菩薩的生活?以後再講。修學佛法我們要很清楚明白。
「大雄寶殿」,誰是大英雄?大英雄不是擊敗別人,「欲勝人者先自勝」,真正的強者是誰?不是去擊敗別人,而是能夠戰勝自己的習氣、自己的壞習慣,那才是真正的大英雄。要戰勝自己的習氣就要瞭解我們有哪些習氣、哪些煩惱。佛陀在《華嚴經》就給我們點出來,「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些智慧、德能本來就具足,現在為什麼我們用不出來?但因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修學就是要斷這三個煩惱,妄想、分別、執著。
現在告訴我們要過佛菩薩的生活,我們下一個反應就是「不可能,我是生死凡夫」,這個念頭有沒有辦法領受經教?你已經先分別了,再加上執著。我們要領受這些教誨,直下去承擔,老師怎麼教我就怎麼去做,往這個方向去做;不要一開始還沒做就已經自我設限,打退堂鼓。我們遇到境界要歷事鍊心,而這個歷事鍊心的過程是要提起覺照,提起正知正見,不是提起「我不行,我不能,我是凡夫」。這樣的念頭對自己有沒有幫助?我們不是驕傲,我們是要往佛菩薩的方向不斷去邁進,而不是還沒走以前就已經自己退回來了。
「聖狂之分,在乎一念」,這個念頭我不分別、不執著,提起的是聖號,提起的是佛菩薩的教誨,你當下是往「狂克念則作聖」。而你這個作聖能不能從一秒鐘到一分鐘,再突破到一天、一個月,讓這正念分明不斷的延長,就在這一念的功夫不斷的去提升。你每一念都兵敗如山倒,那怎麼可能會進步?在修學的過程有一句話最重要,「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很重要!
修學的過程我們要有一個態度,佛菩薩怎麼講,聖賢怎麼講,師長怎麼講,你就老老實實往這個地方去走、往這個地方去努力,不可畫地自限;我們畫地自限,聖賢、師長的一片好意我們又當面錯過。冉求,夫子的一個學生,有一天跟夫子講到:夫子,我不是不推崇、不是不仰慕您的道德、學問,「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我實在是能力有限,學不上去。夫子接著跟冉求說了,「力不足也,中道而廢」,什麼叫力不足?是努力到一半才覺得做不下去,這才叫力不足。可是你現在連走、連努力都沒有,就先說我力量不夠,這不叫力不足,叫畫地自限,夫子告訴冉求,「今女畫」,你自己設限,不相信自己。
所以入了佛門最重要的一點,要先相信自己,就像《華嚴經》上提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信己,「人之初,性本善」,信己有無量的智慧、德能,從這裡出發。諸位朋友,你相不相信自己本來成佛?相不相信自己有一個本善的心?相信。從聲音來看是不大相信。相不相信?相信。相信是現在大家異口同聲的說相信,假如境界來的時候又不大相信了。堅持相信。好,因為相信自己才能真正相信別人。「欲知人者先自知」,我們對自己的人生真相都不瞭解,還說對人很清楚、很明白,那也是不可能,連你朝夕相處的自己你都搞不清楚,又怎麼去看清別人?
剛好有一次,我在念師範院校的時候,老師出了十二道題目,我們那時候是上教育哲學,十二個題目讓同學分組來討論,一組四個人。討論的題目很廣,裡面比方還有研究星座、研究西方一些教育的書籍,很多的題目。東西方思惟方式差異挺大的,像一些教育的書籍寫的是洋洋灑灑一大本,西方推為教育的鼻祖。但是在我瞭解他們的身家背景以後,我連看都不想看他的書;這不是傲慢,他寫的是兒童教育的書籍,可是他卻不撫養他的孩子。這種情況在中國人的世界裡面你聽不聽他講?為什麼?說一套做一套,這個根本不可能在中國文化裡面生存;不要說不能生存,會被罵得半死。但是西方不一樣,他是崇尚言論自由,講得有道理我們就聽。學問重在力行,重在契入,他連做都沒做到,你聽他幹嘛。
就像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假如去搞外遇,然後又要告訴他國裡面的子民,「你們要注意兩性關係,你們夫婦要有忠誠」,你聽不聽?《大學》講的「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你是國家的表率,你都做出壞榜樣,哪有天下人還聽你話的道理?假如一個國家的領導人處處跟人家打仗,不聽我們的話我們就打他,打完以後回到自己的國家,告訴他的人民:「諸位小朋友,我們做人要講和平、仁愛,不可以亂打人」,你聽不聽?保證這個國家的下一代很暴力,因為他不瞭解教育的核心在哪?
當中國人很幸運,太多的真理其他的民族連根都還沒找到,更何況是枝葉花果,中國人早就把人生如何幸福美滿的枝葉花果都實踐了,根本也找到了。教育的根本在上行下效,德行的根本在孝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你都知道根本,都知道下手處。現在重視德行教育是全球性的風潮,問題是太多的民族國家他還找不到德行的根在哪,他開始花大把大把的鈔票去教育他的小孩,教育他的下一代,但卻不瞭解如何「本立而道生」。
師長曾經這樣跟我提醒過,在現在這個時代,任何地球上哪個地區發生嚴重的衝突,都有可能造成全世界的災難。哪邊起了衝突,突然有顆原子彈「咻」炸了下來,很可能全球都會殃及,假如把地球軸線炸歪了,全球氣溫會起大變化。在這個已經進入地球村的時代,村是什麼?很接近,現在從我們這一頭到地球對面的那一頭是最遠距離,多久就能到了?多久?可能十多個小時就到了。以前沒有飛機的時候,你從這個村莊要走到另一個村莊都要走半天。
現在已經進入地球村的時代,既然是村,代表息息相關,我們有責任讓全球的人都能接受到聖賢的教誨,因為「人不學,不知道」,他沒有學過,你不能怪他。我們已經學會的人而不教,那是不義!哪一個國家錯了?拍拍胸脯「是我們錯了」,我們沒有把《弟子規》教他。你看全球那麼多戰爭,因為他不瞭解一句話叫「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那你要告訴他。你看一句話《弟子規》就解決掉了,讓他明白這個真相。
有一個對高中生的心理測驗,八千多個人,測驗結果,百分之七十一的孩子作過弊,百分之六十八的孩子打過人,百分之三十四的孩子(中學生)在超市裡面偷過東西。這個問卷最後還有一題,「你覺得你的人格很高尚的」佔了受訪者當中的百分之九十六。諸位朋友,你從這個數字又「視思明」了什麼?又看懂了什麼?七十一作弊,六十八打人,百分之三十四偷過東西,但是這群中學生有百分之九十六認為他的人格高尚,請問這群中學生的做人處世標準誰定出來的?誰定的?他自己,他是天王老子。請問他這個態度跟誰學的?現在所有為人父母,長一輩的人,心中沒有一把做人處世的尺,統統順著自己的習性做事,馬上傳給下一代,這樣傳個二代、三代,天下大亂。我們必須要很有警覺性。
那時候我的老師出了很多題目,其中有一個題目叫「『色即是空』,空得了嗎?」諸位朋友,空得了嗎?你們怎麼這麼木訥的看著我?「色即是空」,空得了嗎?你沒有接「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你還給它來那麼一段《心經》。「『色即是空』,空得了嗎?」其實這個題目已經道出來,他對於空瞭不瞭解?不瞭解,對!他把空解成有點偏頗的方向去了。
那放眼一看,我的同學都二、三十歲,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腦子裡都在想什麼?大半想著事業、想著婚姻的問題,哪還會在那裡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只有一個老人家在想。我在大學時候的綽號叫「老旭」,給我封一個「老」字,你就知道我看起來有多蒼老。但是很奇怪,我是先老起來放著,在這三、五年我已經停止老化。因為人逢喜事精神爽,什麼是人生最大的喜事?能夠聞聖賢佛菩薩的教誨,那是你一生最大的福分,這個福分會讓你覺得此生無憾。「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有時候半夜睡覺還會偷笑。理得心安,那種樂是對人生全面的豁達,心上無一事障礙,那是真正由內而外的法喜、快樂。
大學時候,我讀逢甲,跟靜宜的同學出去聯誼。對不起,我以前也是非常的不務正業。人生沒人引導,在這個時代很難不隨波逐流。確實,「經師易得,人師難求」。諸位朋友,我們第一節課說到,你遇到一個明師要怎麼樣?你們怎麼記那麼清楚,把姿勢都做出來了;要全身撲倒,把握住這個機會。那時候出去聯誼,還去唱KTV,繳了不少補習費,剛好我就問,有時候人都會自取其辱,我就問她們說「你看,我看起來像幾年次的?」她們就說「五十七年次」。給我猜這麼老,我說「太誇張了吧!」她說「是不是猜的太年輕了?」在我幼小的心靈造成很大的創傷。因為憂能使人老,自己活得不明白、不快樂,又想幫助別人快樂,那不可能,愈想那個皺紋都出來,後來聞了聖教以後才開始不繼續衰老。但是因為很早就長得很老,人家就叫我「老旭」。
因為我在大學時候就常常會組織我的同學一起來讀書,互相切磋;雖然那時候我還沒有讀過《大學》裡面說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也沒有讀過《禮記.學記》裡面提的「相觀而善之謂摩」,互相學習彼此的優點,這叫觀摩法;也還沒讀過《弟子規》說的「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那時候只是為了不要被當掉就好了,找了幾個差不多十來個同學,我那時候就懂得分工合作,「這一科你準備,那一科你準備」,都分配好了,考前二三個禮拜開始密集學習,這科他準備了他講給大家聽,大家在短時間之內就吸收這些精華,後來皆大歡喜。不過也有一些遺憾,曾經有一個同學準備了這一科,他主講,所有的同學都過關了,結果他被當掉。你看,老師在改考卷的時候到底是依什麼標準?不過因為他也沒有讀過《了凡四訓》,會被當掉也有前因後果;你看他多麼的鬱悶。
因為比較幸運有機會聞到佛法聖教,我心裡想這個題目我看只有我在想這種問題,起了一個念頭,要當仁不讓。你能夠來講這個題目,就能夠讓幾十個同學乖乖的在那裡聽佛法、聽聖教,這種機會難不難得?你去求有時候都求不到!我就起一個念頭,「好,我來講這個題目」。我是第二組,我是五號,五號到八號是第二組。我們老師說:第一組某某題目。六號的同學坐我旁邊,一個女同學,我就對著她說:我們一定抽到「『色即是空』,空得了嗎」?我話才講完,我們老師說:第二組,「『色即是空』,空得了嗎?」我那個同學剛聽完,又聽到老師的話,嘴巴張得開開的,嚇了一跳。有感有應,真實不虛,但是心要真切。
有了那個題目我很高興,因為它會督促你去讀書,所謂「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人生沒有責任你很難成長得快速,每天有一天沒一天,時間就揮霍掉了。我講這個題目就心裡想要讓同學瞭解到我們這個肉身是不真實的,時時刻刻都在變化,剎那在變化當中。諸位朋友,我坐在這裡這一節課已經講了三十分鐘、四十分鐘,我還是我嗎?現在的我這個身體跟三十分鐘前的身體,那是截然不同,多少新陳代謝細胞汰換都已經發生了,只是我們的肉眼看不出來而已,明眼人一看,都不是三十分鐘的自己。然後再把它範圍擴大,我拿了四張相片給我的同學看,第一張是我差不多二三個月大的玉照,你們一定猜不出來那個是我,因為白白胖胖的,很有肉,咬起來很脆。很多大人喜歡咬小孩的手,太沒有修養了,這是隨順自己的欲望,不行,小孩也要尊重他。這種事我沒幹過。這張照片一看你會非常的相信「人之初,性本善」。
接下來是一張五歲的照片,剛好我到佛光山去玩,進入佛光山沿著山門走,有一條路的兩旁,是你上了最大尊的阿彌陀佛像,沿路都是小的阿彌陀佛像,沿路一尊接一尊,記不記得?記得。每一尊都是接引像,都比這個手勢。我那一張照片就是站在一排接引像的前面,就比了這個手勢,就照下來了。看到這張五歲的照片,還是滿相信「人之初,性本善」。
第三張是我高中的照片,高中生長得都很酷,好像不酷的話人家會瞧不起你,有沒有?像我高中的時候書桌前面貼著一張照片,席維斯史特龍的照片。你看那時候沒讀聖賢書,崇拜的人都錯誤了,學席維斯史特龍幹什麼?拿著機槍!也不能怪我們,這個社會都沒提供好的榜樣給我們學,都去學頭髮這邊要紅一塊,這邊要綠一塊,這樣叫好酷;可憐的一代,迷失了自己。這是高中的照片。在這個時候你們有點不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了。
第四張是我還沒學佛以前的照片,然後又在做生意,一副奸商的模樣,一副被社會習染的模樣,這個時候你已經不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外貌時時刻刻都在變化,但我們不能因為看到外在的變而看不清他永遠不變的東西。一個人永遠不變的東西是他的本質,而我們現在只看到那個變的東西,對人的真正瞭解認識已經愈來愈遠了。
我就拿了一個道具,我還去跟我媽媽借了一個珍珠項鍊的珍珠。其實人只要有心、有責任感,他的能力就會進步。你看以前最有擔當的在兄弟的輩分是排在哪裡?排在長子、長女的特別有擔當,因為他從小就一個態度,「我是大哥哥,我是大姐姐,我要照顧弟妹」,人一承擔責任能力就上來了。
我就拿著這一顆是摩尼寶珠,就好比一個人不變的真心,它會發亮;光芒是什麼?光芒是一個人本有的智慧。這是摩尼寶珠,突然有一陣風吹了過來(很不好賺),有一陣風吹了過來,是白色的泥土黏在它的身上。諸位朋友,這是什麼?你看到的是什麼?你們不要這麼緊張,有什麼就說什麼。白色的什麼?黏土,還有沒有?還有沒有其他的答案?一朵白雲,您的想像空間很大、元宵。所以你看,縱使是同一個模樣,每個人看的一不一樣?都不一樣。大半的答案是白色的黏土。
再來,突然又有一陣風吹過來,諸位朋友,這是什麼?彩色的元宵。你不要混淆視聽好不好?你看,這個時候有人會說粉紅色的黏土,有人會說黃色的黏土、綠色的黏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樣一個人,你們都認識,站在你們面前,每個人對他的看法一不一樣?不一樣,有些人看到「他很懶惰」,有些人看到「他很好色」,有些人看到「他很愛錢」,有些人看到「他很驕傲、他很奢侈」,看的都不一樣,但是卻是同一個人。但他們所說的這些特質是這個人真實的面貌嗎?看到的都是後來加上去的塵埃,都是隨時會變的塵埃;我們看到的是隨時會變的習性,你對人的瞭解根本不真實。你只看到他會變的習性,那二十歲的習性,跟三十歲、跟四十歲又不一樣,而我們完全已經認知不到它不變的本質。它不變的是什麼?你有沒有看到它不變的?沒有,那一顆本善,那一顆摩尼寶珠,完全視而不見。
突然,他來聽《弟子規》。我不騙你,有朋友就來跟我們講,說「蔡老師,你們來上課就好像開化妝品公司」,我說「為什麼?」他說「上了五天以後,每個人的臉色都不一樣,都變得很好看」。因為很多的人在這五天的課程掉了不少眼淚,什麼眼淚?懺悔、感動,這些淚水好像一滴一滴的甘露,在洗刷他本善外面的塵埃,洗洗洗,突然冒出了一點點光芒。我真的遇到四、五十歲的人要回去的時候非常嚴肅的跟我講了一句話,他說「蔡老師,我今天回去以後要重新做人」。諸位朋友,當他在講這句話的時候他是處於什麼狀態?那是「人之初,性本善」。不過他出去以後你就別追究了,「總在遇緣不同」!繼續有好的緣,他這個光芒怎麼樣?一直擴大,到最後就出來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看緣!從這裡我們就瞭解我們何其幸運,已經找到能夠當生成就道德、學問的方法,大半的人還找不到路。
既然知道一個人遇聖教能洗刷他所有無始劫習氣的機緣難遇,所謂遇緣不同,諸位朋友,您讀到這句經文想到了什麼?人生的際遇總在遇緣不同,你想到了要掌握機緣,成就自己,有沒有這麼想?「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這是一個角度。還有沒有?既然聖教難遇,因緣難逢,我們要擴寬心量,成為別人遇聖教的緣,那你人生的態度、格局就迥然不同;這麼好的機緣,我們應該讓更多人受益。
我曾經讀到一句話,「願將東土三千界,盡種西方九品蓮」。諸位朋友,你念到這句話感覺怎麼樣?很舒服,很嚮往;不止要嚮往,要拿來變成自己的志願。我們念第六品,每天念,念第六品最重要的意義在哪裡?第六品是寫到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我們一開始念是要去領受到阿彌陀佛的悲心,成就眾生離苦得樂的弘願,我們愈瞭解,跟佛陀的距離就愈近。念了幾個月以後,突然我有一種感受,我們念四十八願,應該要把四十八願拿來做自己的本願,把阿彌陀佛果地所證的境界拿來自己的因地修行,讓自己心同佛、願同佛、解同佛、行同佛。人生有這樣的定位,對自我的期許,你會不斷鞭策自己,時時念著《無量壽經》,把阿彌陀佛的行持拿來對照自己距離在哪,趕快勇猛向前,我們的願就跟彌陀的願無二無別了。我們就可以體會到阿彌陀佛那份「速生我剎受安樂,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我行決定堅固力,唯佛聖智能證知,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
諸位朋友,您念《無量壽經》,你要做《無量壽經》,這叫轉經。師長有沒有這樣教誨我們?有!要把《無量壽經》拿來做自己人生的劇本,那你演出來的戲就是阿彌陀佛成就西方極樂世界的戲,您就可以在娑婆世界開出一片淨土。就像我們現在看到西方三聖底下都是朵朵蓮花,三聖都是站在蓮花之上,蓮華表的是什麼?出污泥而不染。我們現在在濁惡的世間也要有蓮花的精神,開出人間的一片祥和淨土。諸位朋友,有沒有信心?有。這一節課我們先上到這邊,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