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精彩人生從《弟子規》開始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集) 2005/6/1 巴黎粵海酒店 檔名:52-130-0003
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們早上提到了要從根本來解決問題,因為根本在正確的思想才會有正確的行為,進而有正確的習慣、性格還有命運。所以我們也反思到我們自己的思想是否正確,家庭的價值觀是否往正確的方向發展,甚至於整個社會的價值觀的思想是不是正確。社會往哪裡走跟我們有沒有關係?也是息息相關,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整個社會風氣絕對不是說某一個人的影響,而是所有人的影響。當大部分的人都重視德行的時候,整個社會風氣轉變就相當快。
我們自己,所謂「學貴自知」,也要了解一下到底我們現在的思想觀念是在什麼樣的方向?是否正確?要勘驗一下。我曾經在一次研習會當中也問在座的朋友,提到了,您拿到一個最好吃的糖果,你第一個念頭是什麼?諸位朋友,您的念頭是什麼?怎麼都沒聲音?你們都睡著了嗎?剛好在研習會的現場,前方坐了一個三十歲的年輕人,他很有決斷力,馬上不假思索,他說趕快吃下去,三十來歲;差不多過了三、四排有位女士就說,給我的孩子吃;坐在後排有一位長者,差不多七十歲左右,他說給父母吃。諸位朋友,我們從這三個不同年齡層的回答也了解到,他們所受的教誨跟思想有相當大的不同,那您屬於哪一個?哪一個才是真正接受聖賢教誨?是七十歲的長者;哪一個人學歷最高?所以你看學歷愈高不見得會做人。
我曾經也問過小朋友:大學畢業有沒有文化?小朋友說有;接著又說:不孝父母有沒有文化?小朋友也馬上回答沒有;那大學畢業不孝父母有沒有文化?那當然是沒有,所以現在這個時代大學畢業不代表有道德、有文化。我們來看看「文化」兩個字。文,古代能夠流傳的文章,都是能夠闡揚道德的文章才能夠流傳,所謂「文以載道,文以貫道」;也由於能承傳道德,所以才能夠教化子孫,教化人民,能夠教化正知正見,才算文化的部分。而假如教育偏重於知識跟技能,那他不能算是一個有文化的人。
我也常常問朋友說:請問你是炎黃子孫嗎?諸位朋友,你是炎黃子孫嗎?我們在座有幾百個人聲音怎麼這麼小,是。你是炎黃子孫嗎?要有信心。那具備什麼樣的思想才是炎黃子孫的思想,這一點就至關重要,你不能空有其名。一個孩子假如從小在美國長大,也在美國出生,當他二十五歲的時候,我們可以了解到他的血統、他的基因,一定是中國人的基因,但是他的思想大半都是美國人的思想。諸位朋友,影響我們一生的關鍵所在是你的血統還是你的思想?那當然是思想,所以我們要重實質不要重形式。現在家庭跟社會狀況也很複雜,比較紛亂,但是複雜的事情當中我們可以把它分析清楚,可以把問題簡單化。當一個人的存心,他是能夠以「仁」去對待他人,這是有中國人的思想。我們看到《論語》的教誨當中,提「仁」的次數有超過百次之多,所以「仁」字是老祖宗教誨的核心所在。而現在的人遇到人事物的時候,第一個念頭大半不是想到別人,而是想到自己,所以亂有亂的根源所在,其實就在一念之差而已。
當一個人的思想以自我為中心,我們這個時代背一些原文書背得不少,都是一些翻譯名詞,背多了翻譯名詞,總覺得好像西方的文化比我們高,所以有時候在講話的當中還要加幾句英文,好像才顯得自己的學問比別人高。其實在言談當中加很多句英文,然後讓人家聽得似懂非懂,這樣是不是學問?那是賣弄。所以講話的目的在哪?目的要讓人家聽明白,能夠受益,這才是講話的存心。我記得在上大學的時候,有些老師他講話就加很多英文,所以上了一個學期我也聽不懂多少東西。當學問是先產生傲慢,已經跟學問背道而馳,所以真的學問在處處能夠替人著想。
這個「自我中心」我們聽會有一點聽不明白,講的比較白話一點就是自私,只想自己。當以自私存心,他再提升一個境界就是處處與人競爭;競爭再不能解決問題會變成什麼?會跟人家發生衝突,會鬥爭;鬥爭再不能解決問題會怎麼樣?會戰爭;戰爭再下去會變什麼?會毀滅。我記得有時候走在路上都會看到電線桿貼了四個字,叫「末日到了」。諸位朋友,末日到了沒有?我們可能會覺得原子彈爆炸地球毀掉了叫末日。其實冷靜下來思考,假如炸了以後就不苦了,那這個末日可能還不恐怖,中國有一句話叫「生不如死」,那才可怕。而人到什麼時候才會覺得生不如死?當人的心中都很自私,都沒有道德的時候,那種日子就很難熬,就好像假如我們的家庭出現一個大逆不道的孩子,父母過一天就好像過一年一樣的漫長。
在四川有個孩子,他才十三歲,親手煮了飯給他父親吃,吃完以後父親就暴斃死掉了;接著沒多久他又煮飯給他母親吃,母親也過世了,因為家裡很窮,所以沒有錢驗屍,也就草草把他們埋掉了。後來在祭祀父母的當下他很不耐煩,結束以後就把這些飯菜都倒到水溝裡面去,接著就問他的嬸嬸說道:我父母是不是有買保險?他的嬸嬸一聽心裡起了疑惑,也很驚訝,這個孩子不只沒有感念父母,馬上就關心到錢的問題,所以就報案開始調查,後來結果發現都是孩子親手下的毒把父母毒死了。這個保險費只有一萬多塊人民幣,錢也不多,後來經過詢問以後,為什麼他會萌殺機?因為他要拿這一萬多塊去買一支手機。
諸位家長,教育孩子什麼最重要?德最重要,所謂「知所先後」,你不先長他的德行,在目前物欲橫流的環境當中,他不知道會受到多少的污染,在學校與同學攀比,這種唯利是圖的態度就一點一滴會增加起來。而中國話常講「欲令智迷,利令智昏」,所以長他的欲望之後,他的人格就會愈來愈偏頗。我們也聽到一個新聞,一對老夫老妻跟他的孫子住在一起,有一天兩個老人家就勸他十多歲的孫子,叫他不要跟女孩子一起同居,結果這個孫子惱羞成怒,把爺爺、奶奶都殺掉了。這樣的現象不在少數,而且這樣的現象在未來會愈來愈多,因為這樣大逆不道的行為絕對不是一時一刻所形成,而是長期失教,長期教錯孩子東西,積累了幾十年之後所呈現出來的惡果。
所以,我們省察這些錯誤的現象,我們要很有警覺性,當然不能說這都是別人的孩子,我們也要先從自己的家庭做起,重視自己小孩的德行教育,以為其他家庭的榜樣,這樣才能夠讓這惡化的現象有所轉圜。我們也看到有很多的數字都一直在上升,比方說憂鬱症、癌症、離婚率,當一個人發生憂鬱症的時候,事實上他的內心已經長期失去平衡,長期在痛苦之中,而這樣的人生絕對會生不如死。癌症為什麼比例一直在升高?不止是飲食出了狀況,更大的原因是人的內心痛苦,人的內心有很多的煎熬、很多的壓抑所形成。所以諸位朋友,假如我們身旁的親友得了癌症,我們也要自我反省,是不是家庭的氣氛出現狀況,因為家庭的氣氛不好,長期在這種環境之下才會身心俱疲。
所以自私產生競爭,再來鬥爭、戰爭,而這樣的情況幾乎在我們每天的報紙上都可以看得到。現在不止人與人在競爭,甚至於人與大自然也在競爭,把大自然破壞得相當嚴重。也有朋友在課程當中跟我們反映,他提到:蔡老師,你說精神很重要,但是這個時代物質確確實實進步不少,我們吃的東西好像變得很方便。我接著也跟這位朋友提到,我說物質再怎麼進步我們也反思一下,全世界最大的物質是什麼?是我們的地球。諸位朋友,地球進步了沒有?地球快速在退步之中,科學家分析,假如人類不停止破壞大自然,這個地球很可能在一百年左右就不適合人居住。所以有個作家他就做了一個比喻,他說人類就好像地球的癌細胞,我們一個人體,你有癌細胞的時候它會快速擴展,壓迫到其他的器官之後,人就死掉了。而人類就好像地球的癌細胞,也在快速擴展,等擴展到整個地球的生態、生物都無法正常生活的時候,地球壞了。
當地球壞了以後,人類能不能生存?人類也活不了。有個報告也有提到,一萬年前,每一百年有一種物種滅絕;一千年前,每十年有一種物種滅絕;一百年前,每一年有一種物種滅絕;二十年前,每一年有五百種物種滅絕,速度相當快;五年前,每一年有一萬種物種滅絕。所以人類不斷的破壞生態,把植物、動物都逼上絕路,等整個地球生態壞掉了,人類也難逃劫難。當地球上有一種物種滅絕的時候,很可能所有的動物牠們會開嘉年華會,一開會開七天七夜,牠們會很高興。諸位朋友,哪種物種滅絕以後會有這種盛況?是我們嗎?當人不能當成這個樣子。我們應該留好的大地給我們的後代子孫,可不能把地球搞得亂七八糟,然後我們的下一代一定會狠狠的罵我們說:留給我們的是什麼空氣,是什麼水源,是什麼土壤。
所以以自私的心態所走出來的人生格局是相當偏頗的,我們轉個念頭,應該朝著聖賢的教誨,從仁愛之心出發。中國的文字充滿了智慧,我們看這個「仁」,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二,兩個人,就是自己跟他人,所以想到自己就應該替他人著想,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愛提升上來,懂得時時互助,再提升懂得互愛,最後邁向我們所期望的大同世界。所以大同世界並不是很遙遠,只在我們的存心是否正確。
我們回想一下二、三十年前,當有一戶人家在曬著稻穀,因為他沒有注意要下雨了,結果鄰居一發現會怎麼做?趕快衝出來幫他把稻子收好,都時時會互助。有位長者就跟我提到,他當初要去當兵的時候,所有村裡面的長者都出來送他,有的長者看他要離開幾年都還掉眼淚,整個村落大家感情都很融洽,互助互愛。結果才過了幾十年,現在不止不會互相幫忙,還要親兄弟明算帳,請鄰居來幫忙都要算一個小時多少錢,所以人心的變化確實相當快速。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理解到,一個人要學道德必須長期薰習,但是染上了物欲就很有可能快速下墮。
所以我們從自己開始轉變起,從一念自私回到一念處處替人著想。諸位朋友不要小看這一念的轉變,《大學》裡面有一句重要的教誨提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我們每個人能注重自己的修身,自然能夠展現出影響力來,「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所以當我們先做出榜樣,自然而然,家裡的人跟我們最貼近,他馬上就有感覺。而你的家庭很幸福,鄰居看了也很羨慕,會起而效法,這樣就能夠不斷把好的影響傳遞出去。
而我們為人長者的一個念頭,都不斷在影響你的孩子,所謂潛移默化。我們自己回想一下,當我們跟父母一起吃飯,父母的情緒好不好我們感不感覺得到?其實都感覺得到。我記得有一次我跟我的母親一起回外婆家,在路途當中剛好這個計程車司機他的技術不是很好,就掉到水溝裡面去,有個輪子掉下去,結果就趕快把它弄上來。後半個路途因為掉到水溝之後它那個排氣管撞鬆了,所以一路上這個排氣管就一直鏘鏘作響。到了外婆家,我的母親把車費拿給他,額外又拿了五百塊台幣。我剛好那時候年紀小,正站在旁邊,母親沒有說任何一句話,但是我的腦海裡浮現了一段文字,這段文字是說道:母親覺得他們是靠勞力賺錢,所以生活不輕鬆,假如他為了修理排氣管,很可能這個月的家庭生活就比較辛苦;我們情況比較寬裕,所以應該給予他幫忙。母親一個動作、一個存心,身旁的孩子體會得很深刻。所以母親仁慈對人,就長養我們的這種態度。當我最近在問我母親這件事的時候,我母親記不記得?她都不記得。孩子就在這種點滴當中都在受影響,所以我們的起心動念要正,要仁慈。當我們的念頭能調到這種仁愛之心,就往聖賢的道路上邁了一大步。
中國的父母確實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西方也相當強調一個人要懂得做好生涯規畫。到底要怎麼樣經營人生,進一步引導孩子經營人生才會幸福美滿?在西方的教育當中,他們很強調孩子從小要讓他自由發展,所以小孩子從小過的是什麼生活?天堂的生活。什麼叫做自由發展?現在發展的如何?所以我們眼光要放遠,《三字經》的教誨其實就把教育的核心、綱領都點出來,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所以教育要開顯人本善的心;但是「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所以他壞的部分、壞的習慣,你不去糾正他,還讓他自由發展,到最後習慣自然就很難導正,所以中國人強調的是無規矩不成方圓。自由發展過得也很快樂,像天堂一樣,當孩子要什麼你都提供給他,小時候會長養一種奢侈的習慣。我聽說在上海有個企業家,他的孩子四年級,結果他的父親給他開了一個條件,說你假如考試成績很好,爸爸給你買一台BMW的車子。這樣的家長有沒有智慧?用這樣的方式去愛孩子,不斷長他的貪心、貪念。
有一對夫妻從小也是孩子要什麼給什麼,後來孩子十多歲,跟父母要一台車子,也是名貴車子,父母不答應,後來找了朋友親手把父母都殺掉。這個案件後來在法院審理,我記得那時在看電視的時候,記者一直在拍這個十多歲的年輕人,年輕人沒有一絲一毫的慚愧之意,還怒目對著這些記者,對他們大聲嚷嚷:你們拍什麼拍,有什麼好拍的。犯下這麼大的過失他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對。我們看到這裡,不知道是要怪這個孩子,還是要反思他的父母給他教錯了。當孩子養成一個奢華的習慣,他就必須去滿足他物質的追求,所以很多的大學生還沒有出社會賺錢,辦卡辦了好幾張,每張都已經刷到額度的滿額,刷完以後又去辦一張。當他還沒有步出社會以前,他已經負了很多債,甚至於都已經把信用破壞掉。因為都要還這些債務,他就必須跟人競爭,所以一天要工作很長的時間也不能夠休息。
所以少年的時候像天堂,中年的時候要競爭,像戰場一樣,到了晚年,因為對孩子沒有德行的教育,所以晚年很多都在養老院裡面度過。雖然養老院是一種福利,但是人老了能不能感受到幸福,其實是精神層面在決定。有一位婦人,她生了五個孩子,五個孩子常常到她住的養老院對面去買東西,可是卻不願意進養老院來看他的母親。他母親每天這樣盼盼盼,後來去世了,她去世留下了遺囑,遺囑裡面提到要把她的骨灰倒在這個超市的屋頂,這樣她才能常常看到自己的子女。所以當沒有孝道、沒有道德的人生,晚年像坐吃等死一樣,其實很痛苦。很多的老人家不願意住進養老院,他們提到住進養老院很沒有人格,名字都不見了,變成一個數字,都叫道二十七號、三十六號、八十七號,他的名字都變成一個床位了。然後每天在這樣的環境裡面都看到,二十五號去世了,六十七號也走了,不知道改天會不會換到我。這樣的生活也是很難受,所以這樣的生涯規畫並不好。
我們應該從小有積福的人生態度,從小存心良善,積自己的福報,所謂俗話說的,福田靠什麼?靠心來耕。有這分正確的人生態度,一長大以後進社會,懂得我這個人生是因為整個社會的栽培,所以我要造福人群;因為積福、造福,到了晚年福分自然現前,就能夠享福。一般生涯規畫中都會提到,他二十歲以前還沒有能力,六十歲以後年紀太大了,很難對社會有貢獻,所以大部分都把人生的價值擺在二十歲到六十幾歲。其實不然,假如這個孩子從小就接受聖賢教誨,那他的生命可能從很小就產生很大的價值。
有個孩子才三、四歲,他上完了《弟子規》第一節課回到家裡,父母問他:你今天上什麼?他馬上就回答:孝順父母。第二次上完課回來,父母還沒問他學什麼,他已經主動去倒開水給父母喝。所以這樣的孩子他不止在修身,他還在做什麼?他還在齊家,因為他爸爸會突然想一想,連我的孩子這麼小就懂得孝順,那我自己可不能比孩子還不如,所以他的行為會去影響他的家庭。因為這個孩子有這麼好的表現,所以我們才有這樣的例子可以在中國講,可以在世界各地講,現在是到法國巴黎來講。所以諸位朋友,這個孩子有沒有治國平天下?有沒有?這個功德算他的。因為他做出來,我們才能夠用這樣的例子去影響、去感化更多的人。
有個孩子他才五、六歲,這個孩子剛好他的父親有四個兄弟姐妹,他的母親有三個兄弟姐妹,因為父母的兄弟姐妹都還沒有生孩子,所以他是第一個他們這一代的小孩,又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疼,所有的長者三千寵愛於他一身。有一天他的爺爺講道:看到這個孫子就等於看到我,打這個孫子就是打我,罵這個孫子就是罵我。這個孩子好不好教?那可不好教,他的父母很有警覺性,趕快把他帶回家自己帶。剛好他的母親端了一碗燕麥粥給他吃,這個孩子馬上說:我不要吃燕麥粥,我要吃麵。他的母親就笑一笑,你不吃那就算了。結果這個孩子撐了兩個小時,到九點左右他的母親又過來問他:燕麥粥很香,要不要吃一點?那孩子說:不吃。繼續撐。教育孩子原則要抓得很穩,對的事情絕對不能退縮。到了九點半,他餓得受不了,主動說要吃,結果沒多久就把它吃完了。然後他媽媽問他好不好吃?他說很好吃。他的父母開始一點一滴把他調整。
到幼兒園去對老師都不行禮、不打招呼,他的媽媽就當場對著老師鞠躬,鞠給他的孩子看,說:你就要像這樣跟老師問好。鞠了差不多七、八個躬,孩子站在那裡也很有定功,不動就是不動。結果這個母親剛好趕著要上班就走出去,走到幼兒園社區的門口覺得不對,打了一通電話給她先生,說孩子怎麼樣就是不肯鞠躬。他的父親很懂得教孩子,馬上趕過來,夫妻兩個人站在孩子面前表演給他看,他父親就這樣跟老師一直鞠躬,不知道鞠了多少躬,鞠到他的孩子哭出來,後來就鞠躬了。結果學校的老師發現這個孩子鞠躬以後愈來愈謙卑,學校的成績愈來愈升高,因為當他對老師懂得恭敬,學習的效果自然就提升了。
這個孩子六歲,他的弟弟四歲,經過聖賢的教誨也沒幾個月的時間。有一天坐地鐵,他們兩個小孩坐下來,突然看到一個老奶奶帶著孫子上車了,這個六歲的孩子馬上站起來讓老奶奶坐。這個老奶奶坐下去以後,她自己的孫子開始在那裡說:奶奶,我要坐。結果奶奶把他抱到腳上坐,這個小朋友說:我不要,我要自己坐。這個老奶奶沒有辦法,站起來讓自己的孫子坐,結果老奶奶一站起來,四歲的弟弟馬上又站起來讓老奶奶坐。兩個兄弟在這個地鐵裡面演出了一齣好戲,所有地鐵的人都很感動。他的母親說,他們兩個兄弟讓完座以後,整個車廂裡面都一直在讓座。所以你看,從小接受聖賢教誨,他時時都在影響家庭,影響社會、國家,他生命的質量非常得好,他的福分也在點滴當中不斷積累,他的價值絕對不會等到他成人以後才產生,所以我們現在栽培後代都要用聖賢教誨。從什麼時候開始?從胎教就要開始,假如你的孩子一生出來,第一句話是講「弟子規,聖人訓」,那這個例子就可以用到全世界了,那你孩子的價值就是從小一直到大。所以福田心耕,積福。
再來,出社會他知道取之社會,用之社會,不管他在哪一個行業他會盡心盡力造福,晚年享福。而福報在晚年享才是真正的福分,而他的生命價值絕對不會因為他退休而減少,因為從小就接受聖賢教誨,活得愈老愈有智慧。所以您的孩子的人生要以誰為榜樣?要以師長為榜樣,師長現在已經七十九歲了,走到哪裡都是萬人空巷,都要跟老人家學習。當我們栽培孩子是以師長為榜樣,相信也不會差到哪裡去。你可不能教孩子的目標就是他以後不犯法就好,那會教出什麼孩子來?會教出就在犯法跟不犯法邊緣徘徊的小孩,突然有一天就會噗通就掉下去了。
而接受聖賢教誨能夠終生奉行的人,他的生命價值不止在這一生,在他往生以後,他的風範、德行還會一直教育世世代代的子孫,這樣的人生太有意義!諸位朋友,孔老夫子死了嗎?死了沒有?精神長存,孔老夫子的真誠之心超越了兩千多年的時空,兩千多年之後我們打開他老人家的教誨,依然受益無窮。所以《中庸》裡面有一句教誨「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真誠是一件事情成敗的關鍵所在,而這分誠心,至誠如神,至誠感通。
所以不止孔老夫子的生命很有價值,歷代能夠承傳聖賢教誨的這些讀書人,他的生命也都是發光發熱。范仲淹他的家風已經承傳千年不衰,二00二年全球華人舉辦了一個讀經活動,在山東曲阜,也邀請范仲淹的後代當貴賓,范氏的嫡傳子孫上台去唱了一首歌,曲名叫做「岳陽樓記」。范仲淹的後代感念他的教誨恩德念念不忘。當我們聽到他的子孫唱著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我們也可以深刻感覺到范仲淹在天之靈,也會覺得他這一生的決定沒有錯誤,他這一生時時奉行以「仁」存心,念念為人民、為大眾,這個風範不止承傳在他的家風之中,甚至於影響了這一千年中國人的思想,所以真誠能超越時空。
諸位朋友,您的家風要承傳多少年?所謂見賢思齊。有想過要承傳家風的舉手,好,我們要好好冷靜想一想。那這節就先上到這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