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幸福人生講座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五集)  2005/3/18  澳洲雪梨大學  檔名:52-121-0005

  諸位朋友,我們接著剛剛的課程。其實很多事,當你把綱領掌握了,事情就變得單純多了。周朝周文王對他的父親王季很孝順,周武王起而效法,就是孝道傳家。周文王有一次剛好在新建一個工程,工人挖到了一些骨頭,就把它放在旁邊,文王一看到,馬上拿著這些骨頭把它埋起來,把它處理好,還祭祀。這樣的仁厚之心,不只對人,對已經去世的人依然恭敬,人民很感動,一一來歸附他。因為連對死人都這麼好,對活著的人一定會關懷,所以這個德風很重要。

  周朝的悌,兄友弟恭也做得非常徹底。周朝太王他有三個兒子,泰伯,仲雍,王季。王季生周文王,周文王生了九個兒子,裡面包含周武王還有周公。太王當看到周文王出世的時候非常歡喜,覺得這個孫子有聖君之相,但是他的父親是老三。結果泰伯看到太王的心意,不等父親開口,他就找他的兄弟仲雍一起以要幫父親採藥的名義上山去,結果一去就不回來,讓父親可以很自然的傳位給王季,再傳給周文王。所以「一家讓,一國興讓」,泰伯、仲雍連天下都可以讓給兄弟,哪還有什麼不能讓。所以整個國家的風氣禮讓、謙讓。

  這一讓成全了父親,盡了孝心;這一讓成全了兄弟,所以做到了悌。有孝有悌,還做到什麼?忠,這一讓,讓出了周文王,讓出了聖君,這是忠於全天下的人民。所以這一個讓,孔夫子讚歎泰伯、仲雍,德行不到極至,絕對做不出這樣的行為出來。不只泰伯、仲雍、王季他們做到了這個悌,武王跟周公也承傳了這個家風。當周武王生病很嚴重的時候,周公到了太廟祭祀他的祖宗,對著祖宗、對著自己的父親靈位,寫了一個祈文,祈禱折損我的陽壽給我的兄長武王,希望他的病趕快好。所以這一分至誠心很有感應,武王後來身體就變好了。而這個祈文(祈禱的文)就放在太廟裡面。後來武王去世了,周公輔佐周成王治理天下,治理得很好。

  後來成王長大,有一些流言蜚語毀謗周公,周公也沒等姪子說話,希望他好做人,自己就離開國都,到山東魯國去了。結果周成王有一天走在路上,看到天空有異相,打雷,他自己就反省(所以古代的人很會自我反省),是不是我做了什麼不合天道的事,為什麼上天有異相。他自己就到太廟在那裡反省,結果發現自己的叔叔為了希望他的父親延壽,寫了這篇祈禱文,寧可損生命也要讓兄長能夠延長壽命。成王看了以後很感動,也覺得自己做得不好,帶著文武百官去把周公迎請回來;而且周公死後,周成王規定要以帝王之禮祭祀周公。

  所以這個孝悌之風一直承傳下來,古代可以興盛一個國家,現在孝悌也可以興旺一個家族。我們在廈門講課,有一位中學老師,五天課聽完,他上台來分享。他第一句話說道:我來上課才知道德行的根本在孝道。因為孔夫子在《孝經》裡面提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之本,你沒從這個根本,德行開不了。外國人沒有孝道,他們不是以德來修身,不是以德來治國,這個法寶中國人發現了,孔夫子發現了,教育要從孝開始著手,教之所由生也,所以他來上課終於找到德的本是孝。

  接著他就說:他們那個村落住了四十戶人家,同樣都姓吳姓(口天吳),他說四十戶人家出了一百零九個後代,結果一百零八個大學以上,只有一個沒有大學畢業,而那一個是考上大學讀了一、二年,某些因素休學,代表他們的下一代完全都有能力考大學,讀完大學以上。結果他就說道,為什麼下一代的素質這麼齊?因為村落裡面的長者常常都告訴他們,出外讀書,出外工作,重要節日要記得回家看父母。他們大年初一不是出去玩,大年初一都親自陪父母到寺廟裡面祈福燒香。陪完父母回來以後,到各個家庭裡面去向每一位長者拜年,有孝、有悌,尊敬長輩。然後拜完年以後,這些同輩的年輕人聚集在村落裡面的小學,一起就這一年讀書的經驗,工作的經驗,交換這些寶貴的收穫。有孝有悌又好學,所以整個家族能夠旺絕對不是偶然的。傳家有道,孝悌為本。

  生涯的規畫也影響我們的整個人生,所以如何抉擇人生的規畫,我們也要思考清楚。我們把人生分成少年,中年,晚年。二十歲以前,少年(小時候),西方覺得孩子小,隨他個性發展,像天堂;中年以後像什麼?西方從小教他要競爭,所以中年以後在商場上你爭我奪,競爭,像戰場一樣;老年,老年在哪裡度過?在養老院。很多老人不住養老院,他說我住到裡面去都變成三十二號,五十三號,四十七號,名字都不見了,變一個號碼,不受尊重。而且每一天要看著四十五號走了,三十八號走了,隔壁的走了,那哪一天換我走了,坐吃等死的時候沒有快樂。所以晚年能有天倫之樂,那才是人生。晚年假如沒有天倫,像墳墓一樣,死氣沈沈。突然今天他兒子來了,兒子走以後他很高興,他告訴別人,我兒子還沒有把我忘掉。依我們中國人聽到這樣的話,不勝唏噓,孝應該是做人的本!

  為什麼他們有這麼多錢可以老人福利?錢從哪裡來?很多的錢已經用到第二代、第三代的後代了。中國人願不願意去花後代子孫的錢?不願意,都希望多留一點給後代,怎麼會花後代的。所以這個制度看起來很好,事實上國家已經付出相當大的代價了。可是為什麼沒有人把它廢掉?因為民主選舉,誰把它廢了誰都選不上。所以在社會制度當中,我們不能只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對當今、對往後的影響,這樣才客觀。因為我常說打從有人類以來,會被下一代子孫罵得最慘的是哪一代?哪一代,你們不認識?應該是我們這一代,絕對是我們這一代,不會是應該。享受那麼多,這債務誰背?他們背。然後聖賢的教誨也在我們這一代斷掉了,傳給他是什麼?邪知邪見。陽光、空氣、水、土壤統統被我們搞得亂七八糟,所以他們一定會咬牙切齒,都是他們留給我們這些東西。要不要當這種祖宗?那你在天之靈都不安穩,都會覺得耳朵很癢,誰在罵我。

  我們來分析一下,什麼叫做隨個性發展?謹慎!「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所以個性發展就是習性不管它,那不得了。諸位朋友,您坐在街上不要發呆,注意看看這些十多歲的年輕人的面相,你對未來有沒有信心?對,從小隨他。所以中國人教育孩子,很注意這種習性的發展,會加以節制,然後本性的善良會加以彰顯。舉一個例子,中國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當孩子習慣奢侈,習慣物質享受,你要再把他拉回來容不容易?困難,結果現在孩子花錢凶不凶?很多父母勞動階級,賺的錢也不多,孩子光打個手機幾千塊錢都有,父母是叫苦連天,拉都拉不回來。

  而且看現在信用卡很好辦、很便利,一個孩子都還沒有踏入社會工作,手上就有好幾張卡,刷爆一張,再刷第二張,再刷第三張,欲望沒有相當的定性是控制不了的。有讀書的人都要節制了,沒有定性的人更不可能能夠逃得過這個欲望的驅使,所以孩子還沒有踏出社會,他的社會信用已經在受影響;孩子還沒有踏出社會,他的物質享受的慣性已經很嚴重,可能就注定他一輩子要當物質的奴隸,為了享受。所以西方人很多是還沒開始賺錢就負債了,那負債多久?一輩子。房子貸款,車子貸款,什麼東西都是貸款,一輩子為了還貸款不敢一天不工作,像戰場一樣。但是中國人說「無債一身輕」,物質的享受夠用就好,知足常樂,所以我們不能眼看著下一代的子孫統統都變物質的奴隸。現在是不是這樣?一個手機要買幾支?看到新款來就去買,這個虛榮心要謹慎。所以變戰場,戰場變墳墓,這樣的人生要考慮,不要這樣走。怎麼走?少年要培福,要積福。

  很多事理的真相我們要看清楚,物質的享受能不能讓一個人真正快樂?能不能?現在人的樂都是假的,都是外在刺激,就好像打麻藥一樣。我好痛,打個麻藥下去不痛三分鐘,他好樂,那個樂只是痛苦暫時解除而已,不是真正樂。所以現代人人心空虛、焦躁,拿一些樂子來刺激一下,好像不煩惱了,過了以後繼續痛苦。舉一個例子,現在的小孩,我們辦活動都希望他接近大自然,學習海的寬廣,山的遼闊,從大自然當中體會人生。每一次把郊外講得多美麗,他們興趣缺缺,就是不肯去,每一次最後講完表決了,還是去哪裡?遊樂園,貴得半死,好貴!結果一去玩,樂嗎?從幾百公尺的高空這樣掉下來,然後沿路這樣,「啊」,樂不樂?我在旁邊看得愁眉苦臉,這哪有什麼樂?真的是花錢找罪受。人心太焦躁了,伏不住,必須要這麼強度的刺激他才覺得樂,好像吸毒吸很重,那個藥再重一點才能夠有一點平和下來。

  結果我看他們玩成這個樣,我想說不然我去試一下好了,我去試了一個大轉盤。大轉盤還有很多小轉盤,我上去坐了三分鐘,轉的暈頭轉向,走下來連路都走不穩,差點就吐出來了,頭暈,這哪門子的樂!你看物質追求,要買一件漂亮的名牌的衣服,刷卡,一刷下去,半個月的薪水都不見了,樂不樂?樂多久我們來分析一下,穿很漂亮穿到公司去,對著同事說:你今天有沒有感覺什麼不一樣?還要左邊晃一下,右邊晃一下,剛好這個同事有點反應比較差:有嗎?你不只沒有樂,你會氣死。穿出去快樂一下,後半個月要吃泡麵,沒錢。

  所以很多年輕人一個月的薪水前十多天就花完,後面真的省吃儉用,為什麼省吃儉用?為了下一個月還可以去好好買東西。後面幾天撐不下去,真沒錢,回到家裡:爸,我沒錢了。他爸爸很生氣,開始罵:我跟你講多少次了,你怎麼講都講不聽,氣死我了,來,來,要多少錢。一邊罵,皮包又拿起來,寵壞了。所以買一件衣服快樂幾天?買一台車子,名牌的跑車,要付錢付多久?付好多年對不對?所以快樂一個月,痛苦好幾年。而且這個車子買下來,太太馬上被打落冷宮,車子變大老婆,太太變小老婆,每天在那裡擦車子,開出去拉風一下。開了半年,突然看到新款又出來了,心裡面又很癢,人家開的比我還要新款,怎麼樣?又按捺不住,很可能又去買新的,所以欲望止不住。

  很多人還想好像沒有一間豪華的別墅怕人家瞧不起,所以去買了一間豪華的別墅,快樂多久?所以人現在很可憐,都活在虛榮虛幻之中,可能一年才住個二、三次,付貸款要付十年、二十年都有。他買了這個豪華別墅要每天拚命賺錢,然後還要請兩個傭人在那裡看房子。這個傭人每天住豪華別墅,他們每天要努力賺錢來付貸款,諸位朋友,誰才是真正有福分?誰?幾個人能看到人間的真相。所以這個欲望,欲不可縱,對人生很有殺傷性,不止對你的人生,你的下一代也會上行下效。中國話說「富不過三代」,現在這句話要改,現在這個時代不適用,現在富不過一代。以前為什麼富不過三代?因為人還有做人的分寸,他奢侈還怕人家罵,現在奢侈還覺得自己趕上流行,所以現在已經富不過一代了。

  這個路子不可以走,我們走老路子,小時候積福、培福。福從哪裡積?「福田心耕」,孩子從小非常善良就在積人生的福分;再來,因為他有對人生奉獻、對社會貢獻的態度,所以他中年懂得造福,晚年福報現前享福。諸位朋友,福報什麼時候享才是真的?晚年。中國話講「少年得志大不幸」,為什麼?他年輕的時候飛黃騰達容易得意忘形,真是如此。很多人拿了博士學位回來,父母不認了。父母不識字,覺得父母跟他站在一起會讓他丟臉,他得志了,他忘了這人生是誰幫他扛起來的?是父母省吃儉用成就他。所以人一得志就驕傲,覺得都是我的功勞,這一念起來,慢慢的眾叛親離,所以少年得志大不幸,往往很多的罪業就在這盛的時候犯下來。福報晚年享,最真實。

  我們平常有一句罵人的話,叫「不得好死」,這句話現在已經不是罵人,是什麼?是事實。我們看到在小時候常常還會聽到,某一位長者昨天睡覺睡了就走了,好不好?好,現在我都還沒有聽過睡覺死掉的,都怎麼死的?都在醫院折磨死的。而且說實在話,人貪,晚年貪,心情煩惱東煩惱西,身體都搞垮了,一個人欲望愈低身體愈強壯。所以人晚年也要看年輕的時候修養的功夫,還有懂不懂得教孩子,你的晚年才會真正有好日子可以過。

  我們看到福田心耕,當一個孩子從小所學習的就是聖賢教誨,他的態度不一樣,一般我以前年輕在看(當然我現在也很年輕),我記得二十幾歲在看書的時候,都說生涯規畫黃金時段二十歲到六十歲。沒那麼長,現在是五十歲就要退休了。我們來看一下,接受聖賢教誨的孩子,他的生命從小就有價值。有一個孩子兩歲多,到課堂上參加課程,剛好第一次回到家裡父母問他:你今天學到什麼?小朋友說孝順父母,鏗鏘有力;第二次回來,因為每次上課,很多的同學比他大,年紀大的這些大哥哥、大姐姐會上來:這個禮拜我幫父母洗腳、這個禮拜我幫父母盛飯。會把他的孝行講出來,這叫相觀而善,觀摩法。西方講觀摩法,這個觀摩法早在幾千年前,《禮記.學記》裡面就提到了,假如要申請版權的話,可能中國人會很多新的版權得到。但是中國老祖宗會不會去爭這個?絕對不會。以前寫很好的文章,怕人家不受益,不用自己的名字,用他人的名字,我可以不要名,但是不能不利益社會大眾,那個心境讓我們佩服。

  所以這個孩子第二次回來話都沒講,馬上去拿著茶杯端著溫開水給父母吃,兩歲多的孩子。這個孩子有沒有修身?有,有沒有齊家?他父母講兩歲多都幫我倒茶,那我有沒有孝順我父母,是不是?孩子那麼孝順,他父母不孝順父母自己都覺得怪怪的,所以齊家。有沒有治國?有,我把這個故事已經中國大江南北都講完了,然後東南亞也講了,現在來澳洲也可以講,一個人的德行做出來,可以影響甚深,治國、平天下。所以這個孩子的福分大不大?所以諸位朋友,你們孩子有好的表現,要e-mail給我,我幫你們修功德,把這個好的事例來激勵更多的孩子,讓他們見賢思齊。

  假如你的孩子現在還沒誕生,你從胎裡面就開始放《弟子規》給他聽,突然生出來以後,第一句話就是「弟子規,聖人訓」,那這個孩子從小就弘揚中國文化,所以他的人生沒有白費。我們很多的小孩六、七歲,走到外面去遇到長輩鞠躬問好,這個躬一鞠下去,旁邊的人群都側目,現在還有這種孩子!有一個孩子跟長輩一起吃飯圍一桌,突然,好,開動,所有的長者拿起筷子要吃飯,看這個小朋友,四年級,口中念念有詞,頭還低下來。結果長輩本來要夾菜不夾了,等到他抬起頭來:你剛剛在幹什麼,為什麼不吃飯?孩子說我們的老師告訴我時時要感恩,所以我剛才念的是飯前的感恩詞,「感謝父母生我,養我,育我;感謝老師教我,訓我;感謝同學陪我一起成長,感謝農夫辛勤的耕作」。「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孩子感恩的心要從小引導,他才會敬人、敬事、敬物。後來又說「感謝所有付出的人」,結果這個長輩飯還沒吃,腦子已經先上一課了,腦子吃飽了,所以這些孩子都在影響家庭。

  還有一次我們六個孩子走在深圳的街頭,看到地上很髒,六個孩子開始撿垃圾,我們也一起撿。突然迎面一些初中生走過來,手上還拿著泡沫紅茶,還拿著食物,邊吃邊丟,突然一位初中生正準備丟的時候,看到小朋友在撿,他良心發現,不敢丟了。然後回頭看看他的同學:不要丟了,這麼小都在撿。他用廣東話說的。結果六個小孩只有一個是廣東人,回到教室,這個同學抬頭挺胸翻譯給他五個同學聽,剛剛這些同學,這些大哥哥、大姐姐,因為看到我們撿垃圾,所以他們就不丟了。他們感受到他跟這個社會息息相關,所以他做好可以影響社會。

  孩子從小的態度就是要當好孩子,當好學生,還要當好公民,影響別人。我們跟孩子講,要「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你是孔老夫子的好學生,不能讓孔老夫子丟臉,應該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到孔夫子的教誨非常好,讓他們起而來學習,那這個招牌你要擦亮一點。這些孩子從小積福,入社會造福,晚年享福,所以他們的人生很有價值,整個人生都發光,死了以後價值會不會減少?我們看著有智慧的人愈老愈值錢,愈老愈值錢。我們看著我的老師釋淨空教授,已經年近八十,走到哪裡,受人歡迎,因為他的智慧是每個人都渴望學習。很多的人很怕我老的時候沒有人養怎麼辦?你人生不能這樣規畫。要規畫成什麼?年輕的時候造福社會,積累很多寶貴經驗;老年的時候,你的這些晚輩爭著要來服侍你,很多年輕人爭著要來跟你學習,那你的晚年就值錢。而且一個人的一生,只要是從真誠心當中去做,從德行當中去流露,他的生命不會結束,會繼續發光。

  我們看到歷史上留名的聖哲,諸位朋友,范仲淹死了嗎?死了沒有?永垂不朽,他影響到八百多年來的子孫,不止影響子孫,影響了生生世世的讀書人,八百年後影響我。他對我的影響,在高中時候就影響。我高中時候看到兩篇文章,突然本來在打瞌睡就醒過來了,覺得眼前一片光明,但是這個光明維持了幾十秒就不見了。第一次就是讀「岳陽樓記」,讀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好像跟我的本性相應。醒過來,後來又睡著了,因為沒有後續的薰習,後續的教導。第二次是讀到諸葛亮的「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那時候也很震撼。後來我看了《三國演義》,那個孔明演得真好。結果我在看孔明那一段,孔明都已經病入膏肓,他還希望把這些人生的智慧流傳給後代,還在那裡寫,飯愈吃愈少,到最後士兵拿進來,他說不吃了。他的帳外掛了兩行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看到這一幕的時候哭得稀里嘩啦的,眼淚都止不住。我突然想說為什麼我哭成這樣?因為假如有前世,我一定是那個端飯的士兵,感受到丞相那種愛國愛民的精神,所以才會淚流不止。所以確確實實人生可以活得永垂不朽。

  中國以《四書》為學問的根本,「大學」、「中庸」本來就是這樣教我們。「中庸」裡面提到「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一個人的一言一行,要對家庭,為社會、國家負責,從小有這樣的態度,那人就長養浩然之氣。很多人說那這樣生活起來不是很累嗎?剛好相反。一個人從小就循規蹈矩,隨著自己的本性生活,輕鬆得不得了,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那是最健康的。很多人說別這麼嚴肅,站沒站相,坐沒坐相,最後輕鬆了嗎?自在了嗎?錯,坐沒坐相,站沒站相,老年都得骨刺,都得脊椎側彎,開刀的人多不多?多得很。所以真正自在的生活是循道而行。當我們不去依循這個道理做事,就變成習性的奴隸,那才真沒有自由。明明知道這樣做才對,但是就是習性忍不過,那時候才是痛苦的人生。所以真正從小養成浩然之氣的孩子,那生活起來輕鬆自在又充實。

  我到海口我都會有一個習慣,會去了解當地有什麼樣的讀書人,有什麼樣的聖哲人影響了這個地方的教化。所以到了海口,我去了海瑞墓,明朝的忠臣,大家應該聽過「海瑞罷官」,斬了一個大官的孩子,禍國殃民的人,很多人都不敢,海瑞敢。我一進到海瑞墓首先看到兩句對聯,「粉身碎骨全不顧,只留青白在人間」。海瑞這一句對聯給我上了一課,人生應該清清白白的來,清清白白的走,留給後世一個好榜樣。海瑞把廉潔演到了極處。海瑞只要到這個地方當官,還沒有到以前,所有當地的貪官污吏跟惡霸統統自己搬走,因為他知道不走就遭殃了,所以他到任何一個地方去,人民都非常愛戴他。海瑞在南京去世,去世的時候,中國的習俗落葉歸根,所以要把他運回海南,結果整個南京城萬人空巷,如喪考妣,就好像自己的父母死了一樣。

  當我參觀海瑞一生的經歷,突然看到其中有一幅畫,畫著海瑞家的正門,正門的對聯寫著「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種憂國憂民的精神,范仲淹的行持,這兩句話是范仲淹的名言,卻影響了幾百年後的海瑞。所以確確實實人生只要真誠去待人,將有永垂不朽的價值。所以諸位朋友,你希望你的人生是什麼樣?你希望你的孩子,甚至於後代子孫經營出什麼樣的人生格局?首先你是關鍵。所以抉擇重不重要?不要小看你的抉擇,影響你世代子孫。中國人為什麼那麼尊重祖宗?因為祖宗的決定直接影響我們。

  我的爺爺他是捕魚的,他的兄弟也都是捕魚,到我父親這一輩,我的叔公,當我這些堂叔初中了,不要念書了,一起來捕魚,他輕鬆了,確實輕鬆了;但是我爺爺因為沒有讀過書,他覺得很遺憾,他堅持一定要讓孩子讀書,再苦也要撐過去。所以我父親那一輩,一個博士,三個大學畢業,一個高中畢業,我父親已經六十多歲了,在他們那個年紀能夠讀到這樣的程度,相當少見,我們那個村落只有我們家是這樣。所以爺爺的一個決定影響了後代子孫,影響的面還繼續擴展。我們這一代全部都大學以上,已經出了兩個博士,我是學歷最低的,我是身高最矮的。所以抉擇重要,影響甚深。

  今天我們有這個緣分開始可以深入聖賢教誨,這個機緣要掌握好,當然學習的態度至關重要,要把態度擺好。俗話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他們是說「苦作舟」。書山有路勤為徑,靠勤勞可以深入經典;學海無涯苦作舟。諸位朋友,你從早上學到現在,聽課聽到現在,會痛苦的舉手?所以這一句話要改,「學海無涯樂作舟」。為什麼會苦?因為他在讀書的時候,我的功名,我的利祿,苦不苦?苦!患得患失。假如讀是說我將可以爭取一個機會服務社會,服務人群,所以他每讀通一些道理,內心快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當我們這些學習可以利益孩子,利益學生,樂得不得了,反而不知道方法才苦,所以要勤勞。

  那要打開聖賢人的寶藏,首先要會文言文。有沒有人聽到這裡會害怕?我都幾歲了還讀文言文。其實文言文不難,那是一種習慣,只要能背五十篇文言文,就會看文言文;能背一百篇文言文,就能寫文言文。諸位朋友,這一次上完課,要會背六篇文言文,要考試,很多人一聽到考試都很緊張。哪六篇?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愛眾,親仁比較短,親仁跟餘力學文算一篇,六篇。五十篇你已經背六篇,離目標愈來愈近了。諸位朋友,上了年紀了,什麼叫上年紀?以我為標準,三十歲以上適合多念,你不要死背,死背會失眠,就多讀多讀。因為上了年紀以後,對人生體會比較深,所以用理解來背就快;年紀小,用記憶力來背。所以諸位長者,不要死背,每天念,早晚念,早晚一定要念,這要勤奮,早上念,提醒自己一遍,今天要照《弟子規》來落實;晚上念,反省一下,今天哪裡做得好,哪裡還做得不夠,所以早晚一次,效果很好,這一帖是中藥不是西藥。這一帖治標又治本,保證你三個月以後,自己覺得德行增長。這一帖藥我開出去還沒有沒有效過,所以不要懷疑。

  讀書首先要克服打瞌睡這個困窘,所以諸位朋友,人生要先突破慣性才行。人都有慣性,不是人有慣性,萬物都有慣性,所以你一定要突破,一開始比較辛苦。比方說這個東西,這個硯台有沒有慣性?它待在這裡久了,不想動了,就不好推,叫慣性。不讀書習慣了,現在要好學當然不好推。但是諸位朋友,我這樣有沒有出力?有沒有?有,你看不出來,人都覺得動起來才叫有力氣,不然,現在都在施力,只是力氣還沒突破它的慣性。所以你勸導朋友,都勸十次了還不聽,勸不動。不對,他說不定要三十次才動,所以你前十次不能氣餒,要有耐性,所以慢慢、慢慢力氣加大就動了,動了以後就好推了,這叫物理學。所以殊途同歸,物理也好,數學也好,都可以把人生道理搞清楚。這叫靜摩擦力,它靜下來就不動了;這叫動摩擦力,你把東西推動以後,就很輕鬆了。但是還沒推動以前,你一定要一直加力氣,不可以半途而廢,突然動了。像我們一開始,想好學也很辛苦,會打瞌睡,等動起來了,想不念書都難,覺得拿起書來趣味無窮,所以這個慣性要突破,靠勤奮。

  再來「學貴立志」,要立定志向好好學。諸位朋友,你立志了沒有?來,立志的舉手?志不立,每件事都做不成。你最起碼也要立個志,家風要傳承八百年不衰,這樣你後面兩天的學習會很紮實。好,今天的課我們先上到這邊,明天我們會就五倫大道把中國文化綱領好好來研究。好,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