篤行是真智慧 (第三集) 2007/7/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12-017-1784集) 檔名:29-090-000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門,我們還從「慧嚴光」看起。這個地方有三首頌,我們先念第一首:
【又放光明名慧嚴。此光覺悟愚迷者。令其證諦解緣起。諸根智慧悉通達。】
前面我們學到『證諦』,諦是講四諦,聲聞所學的,阿羅漢所學的。下面『解緣起』,緣起是十二因緣,辟支佛所學的。佛法裡面有說三乘,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這叫三乘,加上人天也叫五乘佛法,這是世尊教學的善巧方便。五乘佛法很少人說,近代太虛法師極力提倡五乘佛法,提倡人間佛教,完全是入世的而不是出世的,人間佛教。實際上五乘法就在《十善業道經》上,《十善業道經》前面我們學習過,人天法就是人天乘,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乃至無上菩提,五乘都講到了。所以五乘在經教裡面也是有依據的,不是近代某個人發明的,都有依據。
三乘裡面的中乘是講緣起,緣起也叫十二因緣,這十二個名詞我們要把它記住,它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乃至末後生緣老死,這十二個名詞。首先要把這十二個名詞的含義要搞清楚,十二因緣是三世兩重因果。什麼叫無明?這個地方所說的無明,跟一般大乘教裡面所講的無明,意思不相同,不過它有關係。現在《華嚴經》裡面講的妄想,妄想就是無明,但不是十二因緣裡面講的無明,十二因緣的無明叫枝末無明,這是佛用樹來做比喻。《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就是樹根,大樹的根本;十二因緣的無明是樹梢,是樹枝、是樹梢,所以叫做枝末無明。這個無明,因為你有無明才會去投胎。
人要是一切通達明瞭,為什麼來投胎?來投胎就錯了。投胎有業力、有無明,業就是行,無明緣行。過去生中你有造作的業因,那你又有無明,才會來投胎。投胎無明的相是什麼?無明的相就是我們講神識來投胎,世間人講靈魂,它來投胎。投胎的時候對父母產生愛憎,這是無明,無明的相就現出來。這個小孩要是男的,他愛母親,他恨他的父親;如果這小孩是個女孩,她愛她的父親,她恨她的母親。這是來投胎的時候它有這個意念,這個念頭是無明,這是佛在《大集經》上說的。所以投胎的時候它有意識,不是無知,它有意識,這種無明叫枝末,不是根本。根本是什麼?根本是起心動念,那叫微細的無明,那個無明麻煩大!它真的變現出十法界依正莊嚴。
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根本無明、起心動念變的。十二因緣的「無明」是講它投胎,這是過去生中,這個「行」就是業,就是你造的業引導你來投胎。在入胎的時候把父精母血當作自己,這自己什麼?物質的身體,它把這個當作物質身體,於是神識就跟它融合成一體,這個神識就坐胎。一坐胎進去,十二因緣裡面就叫名色,名是精神,色是物質,我們常講精神跟物質混合是在入胎那個時候。入胎是「識」,識它帶著有業力、帶著有無明,因為這個時候一入胎,時間都是很短暫的,可以說這都是剎那之間。小孩到一個星期、兩個星期在胎胞裡面,那是一團肉,叫它做「名色」。就是這團肉裡頭它有精神,精神跟物質混合在一起,慢慢長,長到手、腳、眼、耳、鼻都有了,那胎兒,這沒有出胎,這個胎兒叫「六處」,也叫六入,就是他有六根。這個小孩在母胎裡頭,你能夠看到他有眼睛、有耳朵、有鼻子、有身體、有手、有腳,叫胎兒,沒出胎胎兒。他有六入、有六根了,這都是果報。
到出胎的時候就是「觸」,跟外面境界接觸,觸的時間就長;你活多少年,你的六根對外面都有接觸,觸的時間就長。有觸他就會有感受,就有「受」,這個受也是從出胎一直到老死,你六根接觸外面境界就會有感受。佛給我們說,無明跟行是前世的因,過去生中的因,因為這個因你才來投胎。識是你自己,我們一般人講靈魂,識是自己。你入胎之後叫名色,在胎裡面三個名稱識、名色、六入,這是在胎中的三個名稱。出來之後到你這一生當中就是有觸、有受,你的眼會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接觸,一直到你這一生,這講的是果報。感受這裡面有滿業,你來投胎的時候無明緣行,行是引業,引導你到這個世界上來投胎。
兒女跟父母都有緣,沒有緣不會成為一家人,什麼緣?緣很複雜,也很多。世尊在教學當中他用歸納的方法,這就好講,跟我們講四種緣,也就是四大類。這四大類第一個是報恩的,你過去跟這個人有恩惠,這一生當中遇到,因緣成熟遇到,他到你家來做你的兒女,是來報恩的。凡是來報恩的,肯定都是孝子賢孫,這個道理你要懂!這就是他天生的純孝,與生俱來的,是過去世的恩惠,這是第一類的。
第二類跟那個相反,報怨的,過去世跟他有過節、有怨恨,他到你家來做你的兒女是來報仇的,長大之後作奸犯科,會搞得你家破人亡,這報怨的。從前李老師講經講到這個地方,常常舉方孝孺的例子。方孝孺在歷史上大儒,很多人尊敬,而不知道他有一段故事在裡頭。從這個故事上說明,人不可以跟人結冤仇,好像是方孝孺的曾祖父,就是他祖父的父親,曾祖父,他那個時候是父親過世,看到一塊很好的地理,把他父親葬在那個地方。那個墓穴穴很好,風水好,選定了。在下葬之前三天,兩次夢到有個老人,穿紅衣服的老人向他哀求,請他把下葬的時間延緩幾天。他說他家的家族一家九百多口,住在這個穴裡面,給他一點時間搬走。三天當中兩次夢到,他曾祖父不太相信,還是依照這個時間去下葬。這一挖下去下面是蛇,小蛇是紅色的,真的,八、九百條!挖的時候都死了。所以才曉得那個老蛇跟他曾祖父托夢。
由於這樁事情,所以蛇就投胎投到他家裡,給他做重孫子。可見得他們家是大家,至少是四代同堂,這個人就是方孝孺。方孝孺得罪了燕王,明成祖。燕王在那個時候傳說是篡位,明太祖過世之後,因為他的長子死了,想把王位傳給他的長孫。燕王不服,所以在北京他就稱帝,他手上有軍隊把南京佔領了,可是這皇帝失蹤,不知道到哪去了。鄭和七次下西洋,歷史上有這麼個說法,就是去找皇帝,也沒有找到,始終沒有下落。明成祖是要方孝孺給他寫個詔書,等於一個文告,方孝孺不肯寫,明成祖發脾氣:你要不服從命令,我就滅你九族。方孝孺說滅我十族我也不在乎,所以方孝孺是滅十族,十族到哪裡去?把他的老師也殺了,老師也算一族。真的方孝孺這個案子,大概真的是殺了將近一千多人,蛇報仇!方孝孺蛇來投胎的,一報還一報!真的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他不是跟人結冤仇,他是跟蛇,那蛇也是個家族。
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佛在經上講的話,我們應該有高度的警覺。佛說人死為羊、羊死為人,冤冤相報,生生世世互相吞噉,慘不忍睹。知道這個事情之後,你自然就不吃眾生肉,不可以殺害眾生,尤其是小動物。小動物裡面,小孩無知最容易傷害的是什麼?螞蟻。螞蟻、小蟲殺多了也要遭果報,果報也非常之淒慘。你們知道楊老師,楊老師小的時候殺這些小蟲殺得太多,她是幸虧學佛,弘法利生、長齋,天天給冤親債主迴向,才饒過她,她自己知道。她要不是回過頭來,真的是學佛、長齋,在佛門裡面做這麼多好事,她的果報很悽慘,她自己比誰都清楚。所以我們明白這個事實,在這一生當中要知道遇到逆境惡緣,決定不能夠有怨恨,為什麼?自己從前結的。人家對我這樣,我過去對他就是這樣的,一報還一報,決定不能有怨恨,決定不能有報復的念頭,這樣才能化解。
所以佛、聖人教導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結了怨總是麻煩。我這裡化解,他不肯化解,怎麼辦?沒問題,只要我這裡解,他那裡也就沒事。我這裡解的時候,他報不到了,報必須是兩面,這邊沒有了,那邊也就沒有了。這個道理要懂,一生不跟人結怨仇。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尤其是自己看不順眼的,表現的言詞、言行都不是很好,讓人家感受不好,這是有意無意都結了怨。我們這種態度對人,將來別人是這種態度對我,我們遇到的很多,遇到之後我們有警覺心,馬上就接受了,一點怨恨都沒有,能忍受。忍受就是消業障,忍受當中沒有瞋恚、沒有報復,總是以和顏悅色,柔和的言語來承受。什麼時候才真正能夠學到像佛菩薩一樣,「於人無爭,於世無求」。
我們到這個世界上來幹什麼?到這個世間是來學習的,是來接受上課的,來學習。學什麼東西?在這個世間至少把做人的道理學會,也就是說倫常、道德、因果,這些東西學會,人道就圓滿,來生就上升,來生就生天道。我們曉得天有二十八層,一層課程比一層要高,生生世世繼續不斷的在學習,學習到究竟圓滿是成佛,成佛才真正叫畢業。沒成佛沒畢業,沒畢業在十法界學校裡頭,一不小心課程不及格就留級,太差就降級。時而升,時而降,這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升得少、降得多。這是什麼原因?升要善行,往上升,心善、言善、行善,這是往上升的標準;如果心行都不善這就往下降。
我們來想一想,佛在經上給我們講,這是講到識,識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裡面含藏的業習種子。善法,佛給我們講有十一類;不善的,不善有二十六類,數字比善法超過一倍。善十一,不善二十六,這是我們自己本身的,不是外面的,叫煩惱習氣!不善的比例大於善的比例。再看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我們在環境裡面,環境遇到是善的多,還是惡的多?在古時候聖賢的教誨盛行於世,那個時候的社會人心淳樸,確實善多惡少,這對於我們的影響很大。這就是講的教育會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受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薰陶,環境是善多惡少,自己裡面的毛病是惡多善少,這樣一調和就差不多,能穩住。
可是現在的社會不一樣了,現在的社會是家教沒有,學校教育不講倫理道德,這社會上大家都看到。所以現在麻煩真的是很大!可是在中國幾千年聖賢教誨的底蘊,使我們感覺到很深厚,為什麼?近幾年來,大概三年,我們提倡讀經,兒童讀經,提倡學《弟子規》。現在國內很多同學告訴我,產生很大的影響,影響裡面,響應的這些人多半都是學佛的。我們能想像得到,為什麼?學佛的人他要聽講經,聽的時間久了他明白了;不學佛的人,他不會聽經,我們的網路他不會收看。由這個地方我們也知道,收看講經網路的人很多,所以他們都對於兒女教育非常重視。於是在國內聽說有很多類似私塾這樣的班,私人開的班很多,都在學《弟子規》、學《感應篇》,學聖賢教育,孩子們在讀經。這是說明什麼?傳統文化的底蘊厚,雖然中斷一百年,有人提起,警覺心很高,這是個很好的現象。可是要真正恢復是要我們自己努力。
這個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報告,從哪裡做起?從我做起。你在家裡面,希望你小孩都能夠教好,一定從你自己本身做起,就會產生效果。你自己做好了,你的兒女就會去學習,他沒有懷疑,自然他就學會了。一定要自己帶頭!所以我們常講《弟子規》是教小孩的,不是教他念的,不是教他背,那怎麼教法?父母做到。中國人講胎教,如果懷孕的時候疏忽了,至少小孩一出生就要教。佛在這個經上講十二因緣,你要曉得,他來投胎不是無知,靈魂來投胎的時候他對父母就起憎愛,這是佛說的。我們想想也挺有道理的,所以他入胎之後坐胎,跟父精母血融合成一體,把父精母血做為自己的身體,他就產生對身的執著,不是長大才執著,入胎那一剎那他就執著,你說這個多厲害。所以外國人,我們看到凱西跟魏斯博士的這些報告,他們從催眠裡面的實驗,讓一個人在深度催眠回到小時候,回到你出生的時候,回到你在胎胞的時候,那個時候什麼樣子,他都能說得出來,母親起心動念他都有感受。你怎麼能說他無知?我們從這些報告才知道中國古代講胎教,太有道理了。
佛在經論裡面講坐胎,這十個月小孩在胎胞裡面的種種感受,居然跟他們這些催眠實驗講得都很接近。佛那時候沒有用催眠術,你想想看,他怎麼會知道?一般人沒想到的。從這些地方,佛經佛所說的,再加上科學的證明,我們不能不相信。所以小孩一出生感覺非常敏銳,這都是催眠時候叫他說出來的。你出生幾天、一個月、兩個月,你感覺怎麼樣?他都能說得出來。所以外國這些報告對我們學佛,對我們因果教育很有啟發的作用,給我們做了最好的科學證明。證明就是他的觸、他的受,本來這個受是講出生的時候,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的感受,現在從催眠這裡我們知道,他在母親懷孕期間還沒有出生就有感受,從他一入胎就有感受。
我們現在學這種東西,把經上所講的提前了。受是三大類煩惱裡面的執著。所以佛說沒有執著就沒有輪迴,他就不到六道裡頭搞輪迴,六道就沒有了。只要你有執著,受是執著,觸是分別,我們在一切順境逆境、善緣惡緣,我們懂得,這是生生世世因果循環,相續不斷!於是佛教給我們既然是一家人,無論是報恩也好,報怨也好,討債也好,還債也好,那是過去的事情。過去的事情這是因,緣能改變一切,所以佛法不講因生,講緣生,非常有道理。過去生中我們的因不好,今天我們結好緣,果就化解了。聖賢人教導我們「以德報怨」,這是對的,就是把怨恨化解。
討債還債事情也很麻煩,我早年在台北講《楞嚴經》,有位鄔老居士,這個人已經過世,年齡比我大,大概大十幾歲,每天來聽我講經。他是商人比較富有,在那個時候他有台錄音機,那個錄音機很笨重,是個很大的箱子,提起來很重,每天他都來錄音,還用圓盤的,那種帶子圓盤的。我記得《楞嚴經》他留了一套完整的錄音帶,好像當中缺了一次。他有一次沒有錄到,要我給他補講,我沒有給他補,我講過之後就忘掉,沒法子補,算是一套完整的。《楞嚴經》講過很多遍,只有兩次講圓滿,我記得一共講過七次,經太大了。
鄔老居士告訴我一樁,他說有個討債的,這是他親眼所見的。上海,因為他們年輕的時候在上海做生意,這個人跟他是朋友,好像也是同鄉,他們是浙江,大概是寧波的,在上海做生意。他說他這個朋友在一次大戰之前,跟一個德國的商人做伙計,這個人很可靠、很老實、很忠厚。這是第一次大戰,還早,民國十幾年的時候。這個德國人回去,就把生意交給他,好像他是做輪船公司,完全交給他。回去之後以後消息就沒有了,所以這公司等於說是他自己的,整個接過來。以後經營得不錯,發達了,變成一個大企業家。好像是過五十歲生日,這個人年齡應該是比他大,過五十歲生日的時候。他有個小兒子,小兒子好像十歲,在生日那天,他突然看到小兒子的面孔就是他的老闆,他嚇了一跳。他的警覺性很高。這個小孩不聽話,真叫花花公子,才十歲很頑皮,他警覺到他是來討債的,他並沒有把公司送給他。
那個小孩,鄔老居士告訴我,小孩上學,有天身上帶的錢掉地下去,是一張銀票,十塊錢銀票。那個時候十塊錢很大,十塊錢差不多應該是怎麼樣?十口之家一個月的生活費用,足夠了。通常一個人一個月能賺十塊錢的,不多,想打工賺十塊錢的不容易,能養十口之家。一位老先生撿到,老先生跟他父親是朋友,他就叫他名字叫他過來:來,叫一聲伯伯,我還給你。小孩怎麼說?你叫我一聲伯伯,我再給你。你就曉得這小孩多頑皮,當然他也要告訴他這個朋友,你這小孩不懂事,很不好教。他這個朋友一看到小孩現的相是他老闆,他很聰明,就在他過生日那天向大眾宣布,所有財產都給他兒子。這個做法正確的,統統還給他。這都是中國傳統的教育,你知道是他投胎來的,來做你的兒子,是來討債的,全部還給他,就什麼事都沒有。這是鄔老先生告訴我的,真的,這事情是他親見的,親眼所見。
我們講到討債還債,他告訴我這樁事情。時間太久了,我記得不很清楚,但是我在講《楞嚴經》的時候講得很詳細,他這個故事我講得很詳細。所以要有智慧、要有德行,你才能把事情處理好。以後這父子關係還不錯,還能夠維繫著。小孩來投胎,實在講過去生中的事情,他也忘掉了,但是潛意識裡面,這個業因是永遠不會磨滅的。我們人與人之間欠債的一定要還,別人欠我的最好是一筆勾消,不要再搞這個。為什麼?你要是不肯勾消,那來生還要來,你就是生生世世輪迴不斷。真正要想超越,要想念佛往生,我欠別人的統統還,別人欠我的全不要。別人對我有過不去的,算了,完全放下;別人對我有恩的一定要報,知恩報恩,絕不報怨,我們這一生才能了生死,才能出三界。
所以今世的果報在十二因緣裡面說了五個,識、名色、六入、觸、受,說了五個。人生活在這一世除了受果報,果報是過去世的,過去世業因這一生感受的果報。受果報一定又造業,那是今生造的業,今生造的業來世受果報。今生造的業是什麼?是「愛」、是「取」、是「有」,愛取是煩惱,有就是業。《大集經》上說得很簡單,但是很重要,愛是「由領納故,心生愛染」。這個愛字範圍很大,合乎自己心意的叫貪,貪愛,或者說愛貪都可以;不適合自己意思,就想離開,遠離它,那也是愛,愛離,這不是愛貪,用這一個字。這一個字是現在我們所說的,控制的念頭。取是佔有的念頭,這煩惱!
現在學佛我們才真正理解,能不能控制?我們對自己的身體都不能控制。如果能控制,我們讓身體中止老化行不行?永遠不再老,做不到,還是一年一年的衰老,一天一天的衰老。佛告訴我們,剎那剎那在衰老,你怎麼能控制?你怎麼能佔有?哪有這種事!這不是事實真相。所以愛取是煩惱,煩惱就是無明、就是迷惑。真正覺悟的人,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他沒有這些,他叫什麼?隨緣。隨緣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自己真的沒有起心動念,法身菩薩才有這個條件應化在十法界,十法界裡面包括佛法界。十法界裡面的佛還沒有明心見性;換句話說,他還有起心動念,但是他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是佛,我們稱他作佛,他有起心動念。如果他起心動念斷掉,那就是無明斷掉,十法界就沒有。十法界沒有了,那個世界什麼樣子?那個世界叫一真法界。《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無量壽經》講的極樂世界,那是一真法界,那不是十法界。十法界是唯識所變,一真法界是唯心所現,沒有唯識所變,識沒有了,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他十二因緣都沒有了。
十二因緣是在六道裡頭有,這點我們要曉得,十二因緣是解釋六道輪迴的真相,為什麼有六道輪迴。那我們要問,辟支佛是怎麼樣修成的?我們知道,辟支佛的道行超過阿羅漢,超過很多。他們兩個都是斷執著,阿羅漢斷執著,還有習氣;辟支佛斷執著,連習氣也斷了,所以他比阿羅漢高一級。他是怎麼修的?修,諸位要曉得,一定是在因上修,果上沒法子修,果,你一定要受,真的叫自作自受,不能夠怨天尤人。在因上,因上就是愛取有,如何能把愛取有斷掉,他就成功了。十二因緣也叫十二連環,當中一個斷了就解開、就超越。這十二個能夠斷的,像無明跟行那是過去的,過去生你沒有辦法;識、名色、六入、觸、受,這是果報,果上沒有辦法;愛取有是因,你就在這個地方下手。佛菩薩教給我們放下,放下就是這三樣,你看這三個字,你能放下哪一個?
取是「由愛染故,周遍追求」。因為追求,就成六道輪迴的因。如果你追求善法,就有人天的因;你追求貪瞋痴,就是三惡道的因,你就有了。貪心很重,貪而無厭,你有了,有什麼?有鬼道的業因,你來生到那裡去。瞋恚心重,脾氣很大,你有了,有什麼?有地獄道的業因。愚痴很重,就是是非、善惡、邪正分不清楚,人云亦云,這是愚痴,愚痴有了,畜生的業因。行善,好事!到處做好事,傲慢心很重,個性很強,樣樣都要站在別人前面;佛前燒個香,他也要燒頭一炷香,第二炷香他都不甘心,他有了,他有什麼?阿修羅的因。佛對於這些事情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我們真的要搞清楚、搞明白,就知道應該怎樣生活,我們一般講怎樣過日子、怎樣工作、怎樣待人接物,一定要修真誠心、清淨心,這比什麼都重要。
心裡有「愛取有」,就不清淨。現在一般人講,人間要沒有愛那還能算是人嗎?佛他不講愛,他講什麼?他講慈悲,慈悲就是愛。慈悲跟愛的差別在哪裡?愛裡頭有情,麻煩在這裡;慈悲裡頭沒有情,慈悲裡頭有智慧。慈悲是覺悟的愛,他這個愛裡頭沒有取、沒有有;愛裡頭肯定有取、有有,它是連著底下的,慈悲沒有,這我們要懂得。所以慈悲,用我們簡單的話來說,理性的愛,一般人講愛是感情的愛,我們也可以說愛是世間人的愛,凡夫的愛;慈悲是佛菩薩出世間的愛,那個不一樣。如果我們再用學《華嚴》過程當中跟諸位說,你就更容易懂,世間的愛有妄想分別執著,慈悲的愛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大家就好懂。所以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的愛,就叫慈悲,這你就好懂。
妄想分別執著不是一下斷,這個統統沒有的時候,佛門叫大慈大悲,誰有?法身菩薩有。四聖法界裡面的聲聞、緣覺、菩薩、佛,他也有慈悲,不叫大慈大悲。佛講慈悲有四個慈悲,有四種。有愛緣慈悲,這是世間法,這個慈悲跟愛的意思差不多,跟此地講的愛是一個意思。愛緣慈悲,凡夫的,凡夫有的。聲聞、緣覺叫法緣慈悲,也可以包括聲聞、緣覺到菩薩,法緣慈悲;佛跟法身菩薩叫無緣慈悲,沒有條件的。這裡面還有一個叫眾生緣慈悲,眾生緣慈悲這是佛跟世間聖人有,這就是《華嚴經》十種當機裡頭,最後一種叫大心凡夫,他的心量大,起心動念他能為社會想,為一切眾生想,這個愛叫眾生緣的慈悲。如果他執著放下,他就變成法緣慈悲;執著沒有放下,叫眾生緣慈悲,這是世間的善人。
凡夫是愛緣;換句話說,是有條件的,我喜歡你、我愛你,我才會幫助你,才會照顧你,這個心量比較小。眾生緣的慈悲心量就大,就像《弟子規》裡面講「凡是人,皆須愛」,那是眾生緣慈悲,果報也好,殊勝!所謂是量大福大,這是一定道理的。他修的小福都會大的福報,果報大,為什麼?心量大。心量要是小,做很大的福,他得的果報也小。所以得福,施跟報得福大小在心量,不在你布施多少,這是真理。懂這個道理,你就不能小看窮人,往往窮人的施捨,果報超過富有的人。
你們看《了凡四訓》裡頭有個小故事,一個女孩子在寺廟裡布施兩文錢,錢很少,兩文錢就像現在兩塊錢一樣,很少。這寺廟方丈住持給她祈福,親自給她祈福,為什麼?她真誠,她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心量就大。以後她做了王妃,這個地位高,又到廟裡面來,她帶了千金,一千兩黃金來供養寺廟。老和尚還在,老和尚讓徒弟代表他,給她做個消災法會。她很不滿意,問老和尚:為什麼過去我年輕的時候,兩文錢的布施,你老人家給我主持,現在叫你的徒弟?老方丈說:你那個時候的心真誠,我不親自給你做,對不起你,今天你富貴了,你的心態跟從前不一樣,傲慢,所以我讓我的徒弟做,夠了!這她才明白。這就說明布施多少沒有關係,真誠、恭敬跟心量才是得福報大小的因素。由此可知,人人都可以修大福報,不一定要有錢,往往有錢人修福不如窮人。你看有錢人要進到寺廟,寺廟裡面一接待勞師動眾,各個都要來給你致敬,福報就消掉,當時就報掉了。窮人到寺廟布施,誰理你?沒一個人理你,福報在那裡。這是我們都能看得見的!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能不能把執著,愛染就是執著,能不能把這個斷掉?我常常講,講得很白,大家容易懂,就是控制,把這個念頭放下。如果我要是主持一個機構,好像這個公司老闆,你的公司要沒有控制那怎麼辦?怎麼運作?可以,事可以做,心上不要有。就是說你可以有愛,可以做取,你不能有,能做得到嗎?能,叫三輪體空。上班的時候你工作擺在面前,你樣樣會做得很好,你有智慧,心地很清淨,清淨心生智慧。下班之後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是裡頭有愛、有取,沒有有,這是最高的!
我們常講淨土宗跟密宗都是修清淨心,淨宗怎麼修法?淨宗是愛取都遠離,當然就沒有有了。密宗,密宗是愛取都有,沒有有,這個高,不離!我舉了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印光大師的關房,這是顯教的,淨宗,關房佛堂裡什麼都沒有,供了一尊阿彌陀佛的像大概只有這麼高,不很高,這麼高一小尊,後面寫個「死」字,非常簡陋。可是你一看密教裡面的上師,他的佛堂裡面都是供養的七寶,富麗堂皇。顯宗為什麼不供?怕起貪心,怕你放不下,是這麼個道理。密宗供得再多,他心地清淨,一絲毫不染,有無不二,他到那個境界。原本這種境界,無論什麼境界裡面,你心地都是清淨平等的,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絲毫染污,就是沒有有。那是什麼?地上菩薩,別教初地,圓教初住,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之後,可以,無論什麼境界沒有障礙。凡夫做不到,凡夫在那個境界裡免不了起貪心,所以放下是對的。這就是不同根性的人,有不同修行的方法,都是值得尊敬的,都是平等的,這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密宗的清淨比顯宗高。可是密宗,這是從前章嘉大師教給我,你心要是不清淨學這個法門,決定墮落,就跟禪一樣,上上根人修的,一步登天;登不上去,你要學他那個樣子會墮地獄,這不能不知道。
我們讀了《華嚴》,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才曉得那個修行叫歷事鍊心,你不通過這些考驗你真的不貪嗎?你沒有通過甘露火王的考驗,你真的沒有瞋恚嗎?甘露火王的考驗就像歌利王割截身體一樣,你修忍辱波羅蜜,你一定要通過那個考驗。你善心善意待人,人家不領情還要把你殺掉,殺掉的時候還不叫你好死,用小刀給你割肉,一片一片的割一直割到你死,叫凌遲處死。歌利王割截身體看你能不能忍?菩薩能忍!這一關通過,通過他就成佛了,那個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這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當年歌利王就是憍陳如尊者,釋迦牟尼佛發願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一點怨恨都沒有。沒有怨恨、沒有報復,我成佛頭一個度你。釋迦示現成佛,確實憍陳如尊者第一個證阿羅漢果。佛這些示現,身教!我們受人家一點委屈,算什麼?所受一切委屈都在考驗你。就好像讀書一樣,老師來考試,時時在考試,天天在考試。
凡是逆境惡緣是考試,順境善緣也是考試,順境善緣考一考你起不起貪心?你還有沒有愛取?逆境惡緣考的是你還有沒有瞋恚?你還有沒有愚痴?如果你真的覺悟、明白了,一個人生生世世無論在哪一道都是在學習,那我相信什麼樣的考試你都能夠接受,你的成績一定非常優異,你會不斷的提升自己的靈性。成佛要多久?一生!像善財童子的示現,一生成就。《法華經》上龍女的示現,也是一生成就,不要很長的時間。修行要無量劫,要三大阿僧祇劫,那對什麼人說的?不認真學習的。那個事情就麻煩,他的學校永遠念不完的,為什麼?升級很不容易,降級很容易,留級很容易。死了以後又回到人間來了,留級,在人間的課程沒有學得好,再學!實在太壞,貪瞋痴慢太重,降級,這就非常麻煩。我們現在很清楚、很明白,升級、降級都在哪個階段?都在欲界。總而言之,執著放不下!
佛多慈悲,千經萬論時時在提示不應該有執著,執著放下你就超越六道,往後修學就一帆風順。六道這關是最不容易突破;換句話說,就是執著這關不容易突破。因為執著是因,六道是果,突破六道這個關就是要放下執著,怎麼做法?佛祖有善巧方便,讓我們每天放下一點,不要放很多,每天放下、每天放下。凡事起頭難,真正做到三年五載就有效果,真的你得要天天放,每天放一點,每天放一點,放個三年五載效果卓著。然後什麼?然後你就能大幅度放下,愈往後面愈快,愈往後面進步就愈多,一生就成功了。尤其是修淨土法門,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真能把執著放下,生方便有餘土,不是生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就彷彿我們這邊的六道,方便有餘土就是這個地方的四聖法界。那個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是大幅度的提升,相當於阿羅漢、辟支佛念佛往生。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三個,愛取有三個,愛取比較容易,從「有」斷很難,這是說這一世當中,我們的造作,佛很簡單歸納為這三大類。三大類當中,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就是不要有佔有的念頭,這是最嚴重的。我們在這一生非常想有,可是怎麼樣?緣分不許可你有。我們很想有個道場,我學佛到現在五十六年也沒有一個道場,沒有這個福報,緣不許可,好事!如果有這個福報,有這個緣分,可能我也是大廟的方丈住持,也不會這樣子,想想好事。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當年在世,就是這麼示現的,一生沒有道場,說一句好聽的話,樂得清淨,沒有這些人事來煩你。你有道場就有很多事情來找你,什麼都沒有,這些煩心、操心的事情沒有了,想想還是好事。
有了今世的因,肯定就有來世的果,諸位要曉得,今世的因「愛、取、有」,這個愛取就是無明,有就是行。過去講無明、行,這一生現在講愛取有,愛取是無明,有就是行。好了,你有了這個東西就決定來生有果報,來生有生,牽引你六道裡去受生。你這一生心善、行善,你來生得人天果報,所以十善業道最低的層次人天因,人天的根本。我們細細想想,十善業我們做得怎麼樣?這十條自己給自己打分數,及不及格?想想如果不及格,你顛倒過頭再去想想,想那十惡,十善反面是十惡,十惡給自己打個分數,看看有多少分?我十惡跟十善做個比較,哪個分數多,然後你就曉得你到哪裡去了。不要問別人,別人知道也不會說你,問自己是最可靠的,自己生死要自己了,總要真幹。
現在我們從傳統文化三個根做起,這個好,時時刻刻檢點反省我做到多少?天天看,天天想。昨天我還想到我們把這三樣東西,《十善業道》、《感應篇》跟《弟子規》印成一個小冊子,三個根,時時刻刻檢點,一天至少要有一次反省檢點,不能再迷惑,不能再造業了。再迷惑、再造業來不及了,尤其現在整個世界災難頻繁,你要常看到這些訊息都感到很恐怖。對修行人來說,這也未嘗不是樁好事情,警策你自己,你趕快要幹;你要是不幹,災難臨頭的時候後悔莫及。我們有一天平安好好的修一天,有兩天平安要好好修兩天,不要去想災難。抓緊現在的大好光陰認真學習,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提升自己,這就對了。自古以來,往往逆境(逆增上緣)比順境還要好修,還要容易成就。所以我們今天的緣也可以說是希有難逢,大家認真努力就好。
十二因緣說出來,給我們說明三世因果永遠在那裡循環,相續不斷,這就是輪迴怎麼來的。輪迴這個問題怎麼解決?解決沒有別的,就在愛取有,這三個你能斷掉一個,問題就解決。這些都是在八萬四千法門,這是八萬四千法門裡面總的綱領。「解緣起」我們就學到此地。
下面一句『諸根智慧悉通達』。諸根是六根,眼,你比過去看得明白,過去看東西看不清楚,現在看得比過去清楚;耳,比過去聽得明瞭,過去聽沒聽懂,現在能聽懂了,這智慧。智慧悉通達裡頭,還有個很深的意思,那就是什麼?眼見、耳聞、鼻嗅、口嘗不再執著了,不再執著是智慧悉通達。弘一大師為我們做示演,這是我在新加坡聽廣洽法師說的,這個老人跟弘一大師的交情非常深厚,他住在南洋,有個小道場,我去過幾次。老人很慈悲,前幾年往生,專修淨土。他請弘一大師到南洋,在南洋弘法就住在他的小道場,也就在那個小道場講經,聽眾並不很多。他說弘一法師給大家的印象非常深刻,平易近人,人非常慈悲。日常生活,因為弘一大師身體不好,他往生才六十幾歲。照顧的人感到法師慈悲,什麼都不要求,真正做到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飲食起居可以說是一絲毫執著都沒有。廣洽法師陪他,吃東西是不是鹹了一點?廣洽法師嫌鹹了、嫌淡了、嫌什麼了,他怎麼說?鹹有鹹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沒有一樣不歡喜,很好侍候,一絲毫挑剔都沒有;你給他穿的,他樣樣都好,沒有一樣不好,從來沒有拒絕過,沒有批評過。
我們想想弘一大師在沒有學佛之前,那個少爺脾氣一百八十度的改變。他年輕在日本求學,那個時候他很執著,跟朋友約定,早晨八點鐘約好來看他。大概同學遲到兩分鐘,他在窗戶旁邊,打開窗把他臭罵一頓,為什麼不守時間?差兩分鐘,算了,明天再來,拒絕他,你說那麼樣的執著,到晚年時候變那麼隨和。你就曉得弘一大師年輕,沒有一樣不講求,而且還有潔癖,那才是真不好侍候。學佛之後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所以實在講,在這個末法時期給我們學佛人做了個最好的榜樣,他真放下了。他對於文學、藝術那種愛好、偏愛,而且他的成就也非常之可觀,全都放下了。他心目當中最佩服的、最尊重的印光老法師,印祖教他念佛,老實念佛,他完全接受,真幹。我們到杭州看他以前的故居,他住的寮房還在,寮房裡面的陳設,接待我的人說,完全是弘一大師在那個樣子,沒有改變。很小的一個床,一個破舊的蚊帳,我去看了,鋪蓋都很單薄。房子裡面很簡單,一個小桌子,也不大,大概只有我們這個攝影棚一半大,他老人家當年在寺院裡面住的房間。這都是「諸根智慧悉通達」的表現。
由此可知,這不是學術,這是要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你才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他心裡沒有妄念,他單純,也就是說他愛取有沒有了。你有愛的,你就麻煩,為什麼?你常常會關心它。讀書人愛書,弘法的法師愛經典,都是麻煩!還有些法師愛佛像,我都見到過,收藏名貴的佛像,他還有收藏室。難得了,碰到我還帶我去參觀,全是古董,就是他有愛、他有取、他有有,出不了六道輪迴。出家為什麼還這樣子?很簡單的一個原因,讀經不夠。講經說法的法師沒放下,我也遇到好多,走的時候相不好,什麼原因?名利沒有放下,權位沒有放下,那個住持不肯讓給別人,道場不肯給別人,死了以後又帶不去,很多很多!這我們親眼見到的。這些都是我們現前的一面鏡子,那我們學佛修行不能犯這個錯誤。我一生,現在這麼大年歲,往後我也不會有道場,我也不會去建道場,別人建了,我就住就好了。
一生在教學,教學,是的我是印了很多《大藏經》,印《大藏經》不是我自己看的,我是供養全世界佛教的道場、大學圖書館,還有其他宗教,他們樂意收藏的我都供養。希望《大藏經》在全世界到處都有,將來這個地球真的有災難,《藏經》不會失傳。為什麼?到處都有,這個地方損壞了,那個地方還有,這是保存經藏最好的方法,分散。你說古人用的心用得很苦,刻在石頭上藏在山洞裡面,如果一個地震就整個完了。房山石經,我們知道雕刻了八百年,你說多辛苦!很難保持。多印這比什麼都好,什麼樣災難都毀不掉,這是留傳法寶不二法門。在從前做不到,現在科學技術方便,我們可以做到,不要再雕石經了,多印就好。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