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光 慧光 自在光 (第一集) 2007/6/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12-017-1763集) 檔名:29-084-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門,請從第八看起,具智光:
【又放光明名具智。此光能覺一切眾。令於一法一念中。悉解無量諸法門。為諸眾生分別法。及以決了真實義。善說法義無虧減。是故得成此光明。】
具智光跟前面福聚光都是第三小段「總圓福智」。前面一首是福光,圓滿的福光;這一首偈是智光,也是圓滿的智光。我們讀這段經文,第一句是光的名稱,第二句這是四十四光都相同的,光能覺悟一切眾生。智光就非常殊勝,能令眾生於『一法一念』當中,『悉解無量諸法門』。經文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字眼就是那個「一」,一法一念,確實在佛法裡面這是極深密的大法。在佛教,老同修說起來都知道,但是怎麼樣?疏忽了。新同學初接觸很難相信,怎麼可能於一法當中你能夠通達一切法,於一念當中也能通達一切法門,這真的是難信之法。
古大德提醒我們,我們上一堂課也講到,「迷唯一念」,一念就迷了;「悟止一心」,怎麼開悟?一心就悟了。你心裡起個念頭就迷了。世尊在楞嚴會上跟我們講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是《華嚴經》上所講的妄想,我們在講席為同學們解釋的起心動念,這大家容易明瞭。起心動念就是生起一念。這一念為什麼生的?幾時生的?你要這樣子追究,就從一念生二念,從二念生三念,愈迷愈深。要知道這一念沒有原因,這一念沒有開始。為什麼說沒有開始?它叫妄念,如果有開始,那就真的有念了,你自性清淨心裡頭真的起念了。所以妄念跟真念你一定要懂得。你不懂得,這個問題是永遠解決不了,永遠你有疑問。
佛在大乘教裡常講,菩薩最大的障礙是疑。所以疑,佛把它定在根本煩惱裡頭,貪瞋痴慢,下面就是疑。這個疑不是平常,是對聖教裡頭,最重要的就是一念不覺。為什麼會有一念不覺?幾時起的一念不覺?是在這上說的疑,不是普通的疑。這個疑為什麼會嚴重?這個疑要不斷,你不能明心見性,你說這個問題嚴不嚴重?不能明心見性就出不了三界,成不了佛,沒有法子回歸自性,所以這個問題就嚴重。一念不覺是當下,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我們從凡聖迷悟示意,我們畫這個圖,同學們要多看,常常看,幾時真看懂你就覺悟了,對你修學會有很大的幫助。多少聲聞菩薩對這問題都有疑惑,你能夠對這個問題沒有疑惑,這個不容易。
我們為什麼沒有疑惑?就是曉得它是虛妄,虛妄就是沒有因。世尊在楞嚴會上舉的比喻,演若達多這個人迷頭認影,用這個比喻來說明它沒有原因、它沒有開始。可是你一念不覺,一念接著一念,念念不覺,這個事情就麻煩,把你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全部障礙住,把自性的起用也整個扭曲了。扭曲到什麼程度?把一真法界居然演變成十法界、演變成六道、演變成三途。所以你要曉得,十界、三途、六道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但是你要是不覺、要不悟,就好像在做惡夢,你醒不過來。做惡夢,我們很多同學都有這個經驗,很痛苦!醒過來之後才曉得是一場夢,不是真的。這嚴重的惡夢醒過來之後,還心有餘悸,甚至於嚇得一身冷汗。我們今天就像在這個狀況當中。
佛以智光加持我們,這個智光你就曉得,什麼是智光?智光裡面包括的範圍就太多了。佛的教誨是智光,佛的形象是智光,佛所在之處讓我們感受到的氛圍是智光。由此可知,諸佛菩薩智光從來就沒有中斷過,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而我們是煩惱習氣太重感受不到!佛光注照,佛光什麼時候不注照?佛光什麼處所不注照?菩薩受佛光注照,聲聞緣覺受佛光注照,六道眾生也受佛光注照。現在只能這個說法,善根厚的、業障輕的能感受到,煩惱業障重的人一點感覺都沒有,這就是佛教裡面常講的佛度有緣人。
哪些是有緣?煩惱習氣輕的,他能感受到。他接觸佛法,無論是見相、聞聲,見相是見佛的色相,佛雖然不在世了,見到寺院庵堂,見到佛菩薩的塑像或者是畫像,見到道場裡面種種設施,他能覺悟,他能感受,這善根深厚的。我們看到初入佛門見到佛菩薩這個形像的慈悲,感動得流眼淚,感動得懺悔,這善根深厚。當然多數還是聽聞佛法契入,這什麼原因?文殊菩薩所說的,娑婆世界,就是我們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的眾生六根比較是耳根最利。
所以楞嚴會上,佛讓這些菩薩弟子們各人提出自己修學證果的報告提供給大家做參考,二十五位都是佛的上首弟子,他們來做代表,這就是《楞嚴經》最著名的二十五圓通章。圓是圓滿,通是通達,就是此地「悉解無量諸法門」,這就是圓通。你是怎麼學的?這二十五個人就是代表二十五個法門,這個法門是講總的法門,每個法門你再細分就是無量法門。總的為什麼只有二十五?修行離不開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六塵(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這三六就十八,十八之外有七大,七大是地、水、火、風、空、見、識,這就全包了。八萬四千法門你總出不了這個範圍,佛這個說法就方便了,把無量無邊法門歸納為二十五大類。你看每大類有一位菩薩出來報告,說明他們修行證果的心得,修學的歷程、心得,這是圓通,都是修一門,能解無量法門。我們聽了之後,能不能體會到他們修行的祕訣?
其實此地為我們提出的比《楞嚴經》上更詳細,此地跟我們提出四十四光,不是二十五。你看看每一個光能覺一切眾,《楞嚴經》上二十五門,每一門能覺一切眾。關鍵在覺迷!所以迷唯一念,你那一念放下就覺,關鍵就在此地。所以我們時時刻刻要都能體會到釋迦牟尼佛的開悟,夜睹明星,大徹大悟,細心去體會惠能大師的開悟,放下就是,放下就是覺,不放就是迷。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實在講,迷的時間太長,迷得太深,哪個人不想放下?可是就是放不下。為什麼你放不下?你對於事實真相沒有真的看透。
所以,佛法在修行總綱領上就修什麼?修觀。禪宗、性宗,這都是上根利智,上上根人入門之處,觀照,從這裡下手,照住,最後照見,用這個功夫。讀經、聽講經,古人也教我們隨文入觀,你就有悟處。如果不懂得觀照,光是耳聽,耳聽的是聲塵,耳根裡面入聲塵會增長你的知識,我們現在不講知識,增長你的煩惱、增長你的習氣,你承不承認?為什麼?你聽了之後,你起分別、起執著,分別執著就是煩惱、就是習氣。所以我們天天學佛,天天增長煩惱習氣,不是增長世法,是增長佛法的煩惱習氣,所以佛法也是世間法。這個世間法跟佛法,現在我們的概念比較清楚,放下,就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法法都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哪一法都是世法,不是佛法,我們天天學《華嚴經》,每天念佛堂念佛、拜佛,全是世法,不是佛法。所以世法、佛法的分就是有沒有分別執著。
你就曉得,這個觀照是什麼作用?觀照就是在放下。觀,不好懂,什麼叫觀?說是瞪著眼睛看?不是的。大乘教裡面有一個界說,就是它有個定義,不用心意識叫做觀。用心意識,我們現在世間法叫研究。研究,你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用這種心去看問題、去聽話、去接觸外面境界叫世間法。佛法不管是哪個宗派,包括念佛法門都不在外,它講求的什麼?不用心意識,那就叫觀。六根起的作用都叫觀,眼看是觀,耳聽也叫觀,鼻嗅、舌嘗統統叫觀,就是不用心意識。不用心意識是什麼?在日常生活當中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那個太深了,我們暫時放在一邊不談它。就是學不用分別心,分別心是第六意識;不要去執著,執著是第七識。你不用第六識就叫做妙觀察智,不用第七識叫平等性智,你就用這個。
諸佛菩薩、阿羅漢示現在世間跟我們一樣,他也看、他也聽,你就曉得,他聽看跟我們不一樣,我們聽看裡頭有分別、有執著,他聽看裡頭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用的是四智,我們用的是八識;有分別執著就是八識,沒有分別執著就是智慧。智照叫觀照。這個學會了,你就真會用功,從此之後你會跟惠能大師一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一天到晚無論在什麼環境當中不生煩惱。不生煩惱,生什麼?生智慧。所以你看,他見五祖忍和尚的時候跟五祖大師說,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沒有學過佛法,你要教他什麼觀照他不懂,實際上他是用觀照。他並不知道有觀照這個名詞,他不懂得,他真的用觀照;就是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他看得很清楚、聽得很清楚,樣樣清楚明瞭,沒有分別執著。
沒有分別執著,諸位知道,那叫一法,那叫一念;有分別執著,宗門大德講,你已經入二、三。二是對立,我們想想,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什麼時候離開過對立?我跟人對立了。如果是一法一念,對立沒有了,但是我跟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什麼境界?這是一真法界。華藏世界、極樂世界跟我們這個世界哪有差別?沒有差別。差別就是,他們那個地方的人(居民)各個都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這個世界是每個眾生都有妄想分別執著,而且還很嚴重。所以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裡面講得好,「我心即彌陀,彌陀即我心」,自性彌陀;「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唯心淨土。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地方就是淨土;離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見到自性彌陀。自性彌陀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你真見到了,自性佛。所以你想想看,這一念多重要。
我們今天回不了頭,八萬四千法門也不是容易學的,尤其對初學。世尊大慈大悲,也是我們的性德深妙到極處,現出一個彌陀淨土,現出一個念佛法門,真不可思議。這不是有為法,這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就跟「出現品」裡面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自性裡面皆有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它現出來了。修學這個法門也要懂得放下,那你的進度就快了。但是,要悉知無量諸法門得要到極樂世界。沒有到極樂世界的時候,這個境界不現前;一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境界立刻就現前了。
所以在這個地方要培養自己,盡一切力量去減少貪、瞋、痴、慢、疑、惡見。煩惱我們斷不掉,斷不掉要減少,愈少愈好。從什麼地方去斷?一定從日常生活當中,生活當中效果最顯著的、力量最強的,就是人事,學著跟一切人相處。在一切人相處學什麼?學不分別、不執著。分別執著裡面最嚴重的無過於成見,我對那個人印象很好,喜歡他,對那個人討厭,你就從這裡下手。對那個討厭的人慢慢覺得什麼?不討厭了,對那個喜歡的人慢慢學著能放下了。所以順境善緣不可以有貪戀,有貪戀錯了,逆境惡緣不能有瞋恚,你就先從這裡放下。
所以最明顯的是在人事環境裡面,先對這人事,這是很強烈的,慢慢在這裡面培樣出什麼?清淨心現前了,平等心現前了。有清淨平等,智慧就現前,下面那個「覺」,清淨平等覺,覺一定現前。覺是智慧現前,一般人講智慧開了,煩惱一定輕,清淨平等才現前,清淨平等是性德。由此可知,你的一切好惡,喜歡、討厭叫好惡,那是煩惱,性德裡頭沒有。這叫真修行,這叫真用功夫。你這個東西不會,你天天誦經念佛,當然不能說是你白幹,阿賴耶裡面種一點種子而已,在這一生當中它不起作用。
如果你真的在這上下功夫,給諸位說,這就是觀行的初步,你就從這裡入門。對人、對事、對物用清淨心、用平等心,清淨平等的愛心就叫做慈悲。世間人愛,他愛心裡面心不清淨,他有好惡,心不平等。所以說是用清淨平等心愛一切眾生,那叫大慈大悲。慈悲實在講就是愛,世間人講的愛,為什麼佛教換個名詞叫慈悲?就是這個愛心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是清淨的,不是染污的;是平等的,沒有高下之分,這樣的愛叫慈悲。
我們懂得這些原理原則,要怎麼修?你就會想到古人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大有道理了。學經教,從前我年輕時候在李老師會下,老師教我一門,一門深入。這一門通了,門門都通,就貫通。可是一門要通,通的標準是什麼?標準是見性,見性才叫通,沒有見性不通。見性是什麼?得一心,這個地方講的「一法一念」。真的得到一了,禪宗裡面講「識得一,萬事畢」,萬事畢就得圓滿了。這個「一」就是一心,一心沒有二念,沒有念才是一心。無論哪一個法門,學經教也不例外,也是在八萬四千法門當中,這個祕訣你要能體會得到,你要能肯定,要不懷疑,從這上去用功夫。
所以一部經要重複的學、要重複的講。講經是真正的學教,不是講給別人聽,是成就自己。一遍一遍的講,愈講愈深入。現在方法好,有科學工具,每一遍所講的你都把它錄下來,然後你可以比較。去年我講的,聽聽跟今年講的不一樣,你就知道你自己進步了。如果你寫一部講稿,每次講的時候都是照本宣科,講個一百遍、一千遍都是一樣的,你永遠沒有進步,那就錯了。我們在初學的時候,老師都非常重視學生要寫講稿。講第二遍的時候,那個講稿要重寫,不能用第一遍的講稿。用第一遍講稿你不會有進步,你要重寫。當然最好是完全重寫,那個進步就會很大。如果拿前面這個講稿再來修改、修訂,做修訂,也能有進步,沒有重新寫的大。重新寫,當然很費事,但是不一樣,然後你在講台上講這一樣東西,遍遍不相同。講到最後真的智慧開了。為什麼?你的心,不能說你沒有雜念,雜念少了,大幅度的減少了。因為你要講這部經,你天天要講,天天都是重新準備,你的精神、你的時間全部集中在這一點。這是什麼?這就是修定。
不要以為禪堂裡頭盤腿面壁是修定,研究經教,天天在課桌上是修定,他在書房是修定,他專心、他一致,這一種修學的方法比禪堂還有效。當然各人根性不相同,我覺得研究教這個方法,用這個方法修禪定,對現在來講,知識分子最為方便,我就是走這條路出來的。年輕的時候,有許多老法師看到我說:淨空法師,你怎麼這麼喜歡講經?實在說,他不曉得,我不是喜歡講經,我是用這個方法修行,這個方法對我很有效,因為我對它有興趣。你說參禪,要我在禪堂裡面打坐,時間久了,會睡著了,會打瞌睡,精神提不起來。可是研究經教,有的時候晚上都不知道時間,到天亮了,怎麼會這麼快?時間過得這麼快?精神專注,時間忘掉了。
初學,你學講這一部經,當然你還要去看很多參考資料,還要照顧到你現前的聽眾。經不是為我講的,是為他們講的,要他們能聽得懂,他們能聽得歡喜,他們聽到之後他現前能用得上,對他現前生活就能幫助得上,這才管用。如果所學非所用,他聽一次,下次就不來了。他聽到這個東西,確實能夠解決他現前的問題。所以我們的準備要方方面面都要顧到。看到有很多深的東西,想到聽眾還不能夠接受,那要捨棄,慎重的選擇。但是,如果是老聽眾,他聽這部經已經聽了很多遍,那是愈講愈深,它就有味道。譬如講《彌陀經》,你第二遍跟第一遍不一樣,他聽了有味道。如果跟第一遍聽的一樣,「這我聽過了,不要再聽了」。遍遍不相同。
《彌陀經》,實在講也不簡單。我在早年,二十多年前,講《彌陀經疏鈔》,蓮池大師的《疏鈔》。連《疏》帶《鈔》一起講,我記得是講,每堂課是一個半小時,那時候沒有錄相,錄音,用錄音帶,好像這一部經總共是三百三十多個帶子,擺在桌上一大堆。差不多一年的時間,一年三百六十天,我講了是三百三十多個帶子。好像是在一九八四年,洛杉磯的同學請我去講經,我就把這一套帶子帶到美國。因為我打聽那邊的佛教的狀況,那邊同學告訴我,在美國的佛教,禪跟密非常的興盛,不是學禪就是學密,淨土沒有人講,而且一般人輕視淨土。
我是被一個學生,這個學生是紐約哪個大學我忘掉了,是一個大學跟台灣大學交換學生,到台灣來留學,她修學的課程就是《華嚴經》。正好那時候我正在講《華嚴經》,所以她來聽我的課,聽了四個多月。韓館長也很照顧,因為難得是個美國的女孩子,大概有三十多歲,她能聽得懂,她有能力看《華嚴經疏鈔》,不簡單!我就問她,我說:妳學中國文,學了多少年?三年。我們不能不佩服,學三年中文,有能力看《華嚴經疏鈔》,所以他們真用功。她就告訴我,因為她跟我也修淨土,她說:淨土是好。她說:法師,到美國去傳淨土,恐怕非你莫屬,別人去不行,你去,會有人相信。所以我聽她這個建議,我就把我講的《彌陀疏鈔》這一套帶子,那時候剛剛講完沒有多久,我就帶到美國。我去的時候法緣很殊勝,講演那個時候,夏荊山居士每天都來聽。
我到那裡去,最初講禪、講密,最後講淨土。好像在那裡講了一個多星期,每天九個小時,上午三個小時,下午三個小時,晚上三個小時,那時候年輕有體力,二十多年前,還有這樣的體力。講到淨土,我就把這些錄音帶,那時候做成卡式錄音帶,三百多個帶子放在講台的旁邊。大眾,實在講,真的是瞧不起《彌陀經》,薄薄的一本,念念好像講故事一樣,都看輕了。我說:這是一部《阿彌陀經》講演的錄音帶。大家一看都呆了,沒有一個人敢講話了,起很大的作用。一部《彌陀經》,一天講一個半小時,可以講一年,這怎麼講的?沒有一個人想到。所以那個東西往那裡一放,大家就不敢懷疑,也不敢問了,不敢輕視了。我們的淨土是這樣傳到美國去。以後我在美國,在一個大學裡面講《彌陀經要解》,有現在的《要解講記》,就是劉承符居士他聽我講經聽了三十多年,照錄音帶上寫成一本書。他對於佛學的修養很好,所以他寫的東西我不要看,我想一定不會有錯誤,重要地方他會問問我。所以真的,一經通一切經通。
最近我們都常常想,如何能培養弘法人才。諸位要曉得,中國歷代五千年來用什麼方式培養人才的?儒釋道三家都沒有例外,諸位要曉得,人才都是自學成就的。老師是什麼?老師是護持、輔導,真的就像大學研究所博士班一樣。你自己不肯學,說老師來教你,老師教你是小學。諸位常常聽到,「十年寒窗,一舉成名」,那個十年寒窗是自己求學。而且中國從前沒那麼多學校,沒有什麼大學,中學、大學沒有,就是私塾,私塾之外是國家有辦學校,縣有縣學,有省學,國家辦太學。一般念書人都到哪裡去念?都到寺院、都到道觀。所以寺院、道觀都是學堂,這裡面有藏書,非常豐富。道長跟法師,可以說儒釋道都通,你有疑問,可以向他們請教,他會幫助你、輔導你。
在寺院裡面,這寺院會照顧你,所以從前念書人往往都住在寺院裡面。一般寺院有內外之分,內院跟外院,外院可以照顧這些讀書人。藏經樓就是圖書館,你盡量可以去利用。藏經樓裡面藏書並不是全是佛經,什麼書都有,儒釋道三家的典籍幾乎都非常完備,你所需要參考資料都很容易得到。從前書籍是非常困難,寺廟裡有一套完整東西,你自己要,抄。所以讀書人都抄,所有需要的參考資料都抄。藏經樓的書不外出,就在這個藏經樓裡面,你可以在那裡面抄,抄經。需要參考資料統統在裡面抄。抄一遍,印象非常深刻。有問題的時候就問這些法師。飲食起居都在寺廟,同時會在寺廟做一點義工,他會分配一點工作讓你去做。一天做兩個小時義工,其餘時間都是自己,這麼念書。所以在寺院裡面生活,家裡面富裕的,會給寺院裡一些供養;家裡面貧窮的,在寺院裡面做工,就是做義工。
有些特別艱苦的,我們讀范仲淹先生的傳記,范先生住寺廟,吃飯自己料理。煮什麼?每天煮一鍋粥,大概煮得很濃,用刀把它切成四塊,一餐吃一塊,你就曉得那個生活多清苦。我們就能夠想像得到,他家庭一定非常清苦。認真讀書。以後他做了宰相,那當然是很多年以後,二、三十年了,這個寺廟也需要翻修,這寺廟人就想起來,我們宰相從前年輕的時候在我這裡念書,我們向他化化緣,請他幫幫忙,就找到他。他非常慷慨,真的是一下捐助這黃金,捐的是黃金,是很大一個數量的黃金。寫了之後,這個寺廟的化緣的人很歡喜,請問宰相,這黃金什麼時候給我?范先生告訴他,他以前在念書的時候,在寺廟裡一棵樹底下發現埋藏的黃金,數量很大,足夠你修廟了。他發現之後,用土給它蓋起來,沒有告訴任何一個人。你就想想范先生這個人,在一般人發現的時候,他們就發大財了,他是不義之財一分一毫不取,依舊過他窮苦的生活。以後果然把那樹底下黃金挖出來,修廟錢足夠了。這樣的人做官他會貪污嗎?不可能!所以中國古時候舉孝廉有道理,范先生確實孝親尊師、廉潔。
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他一生最佩服的兩個人,第一個是孔子,第二個就是范先生。你看在《文鈔》裡面常常讚歎,孔子教化眾生,大德,後世子孫一直到現在都還很興旺,在社會上都得到別人的尊敬,祖宗積的德大。第二個是范先生,蘇州那一帶提起范仲淹沒有一個人不讚歎,范家的子孫代代都出賢人。這是說明怎麼樣培養出來的,都是自己奮發圖強,沒有人督促,這樣才能成就;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他都能成就,他能夠適應一切環境,決定不會把他的學業障礙住。
所以在從前,寺院跟道觀對於國家培養人才那是盡很大的一分力,跟現在不一樣。在從前,出家人各個真的有學問,他沒有學問他不能出家。從前出家人要經過考試,最後考試那一關是皇上,你沒有辦法騙他。基本的德行,這個學識要跟儒家舉人、進士要同等,然後再經教。所以從前出家人受社會大眾尊敬,尤其受讀書人尊敬,他有道理,他有真才實學。考試通過,皇上給你證書,證書叫度牒,你拿到這個度牒你才有資格出家。出家你到哪裡去,這個國家不管你;你到哪個寺廟,跟哪個人出家,這不管。可是你出家,師父接受你的時候,一定先看你度牒,你沒有度牒不能收,收了是犯法的。
度牒的廢棄是清朝順治皇帝,他把這個東西廢棄了。廢棄之後,這個出家就沒有標準了。在當時,康熙、雍正、乾隆這三朝都沒有問題,出家人很多,因為不需要考試了,都有道德學問。可是到清朝的晚年,佛門裡面出家人的素質就下降了。到印光大師這個時代,就是我們講一百年,印光大師就非常感嘆,你看《文鈔》裡面對順治皇帝的責備,在當時是好,對後世就造成負面影響,佛教裡頭沒有人才了。
我們也曾經想到這個問題,怎樣才能把出家人素質提升?在現在就是辦佛教大學。而佛教大學裡面師資,一定要依照古時候方法來培養,才能培養到真正的人才。那就是,我們現在的想法,先辦書院,能夠培養十幾二十個。但是這個時間一定要十年,沒有十年是決定出不來的,這個事情不能著急。十年是什麼?專攻一部經,一法一念。譬如你學《彌陀經》,十年就學這一部《彌陀經》。《彌陀經》要是像我們過去講《彌陀經疏鈔》,確實《彌陀經》從頭講一遍,一遍講到尾要一年時間,我是每天一個半小時。如果每天一個小時,三百六十個小時講一遍,那十年你講十遍了,遍遍不相同。學儒的,學《論語》、學《孟子》,十年也能夠講十遍、講二十遍。我們有十幾個同學,就是各個都能夠專心用功去研究,各個人都能講。所以他既是學生,也是老師,同學們在一起切磋琢磨,閉關十年不出門,好好念十年書。
這裡面就是基礎德行是非常重要,這是將來也是收研究生(書院研究生)基本的條件,他必須要落實《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儒釋道三個根。這三個根百分之百落實,有能力讀文言文,這個標準就可以進來。我們找一些人來護持、來照顧,在生活上照顧,讓你沒有後顧之憂,好好在這個地方學十年、講十年,天天講。這個閉關,古人講的獨善其身,現在應用科學工具,同時可以兼善天下,就是做一個遠程教學。每天每一個人,有十個人的話,每天講半個小時,十個人一天就是五個小時的課程。一個講,九個聽,輪流講,大家都聽。所以每個人真的是專攻一門,但是其他的九門也都聽了。我就想出這麼樣一個方法,一遍一遍的講,一遍一遍的在研究討論,大家切磋琢磨,講了十年之後就十個專家學者,無論是德行、是學術都是世界一流。
這十年之後就可以辦個研究所,這是研究所的導師,十個老師。我想一個老師帶十個學生,大概四、五年之後就會有一百多個博士出來了。有一百多個博士,我們就可以辦個中國傳統文化大學,就是儒釋道或者是漢學,辦這個大學,可以為全世界學習中國漢學的漢學系的學生提供師資。如果不是這個方法,說我們今天辦個漢學系,到處去請一些教授,那全都變成真的是漢學,不是學漢學,變成什麼?佛學、儒學、道學,而不是學佛、學儒、學道,學儒、學佛、學道才管用。所以真正要做到是學儒、學佛、學道要用這個方法,這是中國五千年傳統的辦法,這叫師承。而學生,一定要懂得培養的是什麼?儒釋道都不例外,培養戒定慧,培養清淨心,培養平等心,培養真誠心,培養慈悲心。
現在我們修學大乘,對大乘概念愈來愈清楚了。真實智慧的成就不是在學多少,是在你放下多少,你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為什麼?世出世間所有的學術都是你自性本來具足的,就像佛在《華嚴》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辦這個,辦學,目的是什麼?目的是要把你自性裡面的如來智慧德相發覺出來。不是從外頭修,從外學在佛法叫外道,是把你自性裡面的智慧、自性裡面的德能、自性裡面的相好發覺出來。怎麼發覺?就是放下。所以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示現,我們是覺得慈悲到了極處,真是妙極了。你看他學,學了十二年,學了十二年到後來統統放下,放下就是。我們用這個方法教你專攻一樣,你可以旁通其他的九門,這是修定,三昧在其中。不可以涉獵太多,涉獵太多你不開智慧,你常識豐富,不開智慧。常識不能解決問題,常識用事往往產生負面作用,我們講副作用,副作用很大,智慧沒有副作用,所以不相同。
離開戒定慧那就不是佛學,也不是中國傳統學術,中國傳統學術儒釋道三家都講戒定慧,都講求悟性。所以「一經通一切經通」,儒釋道都不例外,真正見性了,沒有一樣不通,西方學術你只一接觸,也貫通,也沒有障礙,真通了。為什麼有這個能力?你自己要能夠覺悟、要能夠明瞭,不能有懷疑。六祖大師開悟之後最後一句話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萬法是什麼?宇宙。宇宙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森羅萬象的物質從哪裡來的?是你自性變現出來的,你要是見了性,哪有不知道的道理!沒有見性,不知道,迷而不覺;見性之後,覺而不迷,不一樣。所以佛講見性,儒講悟性,儒釋道能夠融合貫通。
現在由於交通的便捷,資訊發達,天下已經不是中國人從前講的,從前講的這個現象實在講就是現在的中國。在周朝時候國家沒有統一,有許多諸侯,諸侯都是小國家的,天子就等於說是這個聯盟裡面的大家公認的一個最高的領袖,盟主一樣的。所以今天我們要放眼整個世界,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都要能夠貫通,都要做到「平等對待,和睦相處」。要能夠落實這兩句,一定要把自性裡頭,凡是人他都有自性,自性裡面有真誠、有清淨、有平等、有智慧、有慈悲,中國傳統教育沒有別的,就是把自性這五種性德開發出來。就好像開礦一樣,這些藏在泥土石塊裡面,那是什麼?那是煩惱習氣。這煩惱習氣除掉,就像經過冶煉(鍊金)一樣,雜質都去掉,純金現前了。那些雜質就是煩惱習氣,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放下,純金提煉出來了。所以書院、學校、修道院就是提煉寶藏的場所,你一定要了解這個事實真相。
所以我們有方向、有目標,學習就是一部經。能夠有這樣好的環境,你們的成就會高出我很多。我沒有環境,一生過著流浪的生活,所以我非常嚮往早年趙樸老常常給我說的落葉歸根,希望晚年有個安定的生活,不要再到處流浪了。這麼多年來,我在一個地方居住得最久的,就是這一次在香港,差不多住了將近十個月,很少出門。在過去幾十年當中,我在一個地方居住頂多三個月,超過三個月就太少了,居無定所,到處流浪。所以晚年,如果有這樣一個書院,有十個同學去做研究工作,我也很希望參加。我參加的時候,每天講一個小時經,我也專攻一部。同學,十個同學,一個同學每天講半個小時,就五個小時,我講一個小時,就六個小時。既是閉關,又是遠程教學,正是所謂獨善其身,同時兼善天下。
如果是十年不中斷,每天六個小時往外面播放,有六個小時的課程,我們能做到每天八個小時傳播出去。另外兩個小時,我們可以用外國文的翻譯,這裡面選擇一些課程用外國文翻譯播出去。八個小時,一天重播兩次,就是三次,因為全世界的時差不一樣,全球都可以收看到。這樣的一個教學,我們相信能夠播上一年,社會衝突一定減少;能夠繼續播上三年,全世界可以能夠做到和諧世界,和諧社會跟和諧世界就完全落實,這是無量無邊的功德。我總是希望由政府來做,政府實在是有困難不能做,我們就希望私人有這個能力的,做這個並不困難。這十幾個人在一塊研究,場地不需要很大,我相信來照顧,發心照顧的義工會很多。這不是一個難事情,是可以做得到的。
所以今天我們讀這個經文,「令於一法一念中,悉解無量諸法門」,就是這個意思。真正發心學習的,那是要立志做聖賢,絕不希求人間富貴,你才能成就學問。如果還是嚮往人間富貴,那就不行了,那你就沒有法子成就。所以一定要把,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王位都捨棄,富裕的生活也捨棄,全心全力來做學問。學問做成之後,立志教化眾生,一生像佛陀一樣,義務的從事於教學工作。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他大徹大悟之後,徹底放下之後,教學四十九年。我們要有佛陀一樣的心願來把這樁事情做好。
後面這一首偈,這裡頭也講到因,這個智慧光明的因,『為諸眾生分別法,及以決了真實義』,這是教學。眾生,尤其是六道眾生,對於宇宙人生,佛法裡面的分類分得簡單;性、相,性是能現、能變,我們一般講能生也講得通,法相,整個宇宙的現相是所生、所現、所變;這裡頭有理,理很深,事非常複雜;有因、有果。你看佛把整個宇宙就分為這六大類,性、相、理、事、因、果,要能為一切眾生講清楚、講明白,這兩句話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今天講清楚、講明白了,要真正開悟的人,要真正見性的人,這才行。
現在世界的混亂已經到令人無法忍受了,所以書院裡面幸好可以運用現在這個高科技,用網際網路,甚至於真有這種財力,可以用衛星電視,這十幾個老師每天八個鐘點的課,都能夠天天向全球播放,為眾分別法,決了真實義。我們在書院裡面上課的時候,全世界人可以跟我們一起上課、一起學習;他們在電視機面前,在電腦螢光幕面前,一起學習。這是從前人做不到的,現在可以做到。當然最理想的是自己能做一個電視台,這個電視台非常單純,沒有其他節目,專門是在做教學,這真叫空中大學、社會大學,聖賢的教育。
『善說法義無虧減』。這十幾個人,各個都善說。這個「說」上面加個「善」字,這一句經文關鍵的字眼就這個善字。這個善字什麼?善心、善願、善行、善德,他有德,善學。這裡面包括的是無邊際的境界,以無盡的悲心來喚醒世人的良知,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沒有接受過聖賢教誨都是煩惱習氣在主宰他。人的言行,我們現在講,受思想的指揮。現在人的思想,思想就是煩惱習氣,不是性德。唯有接受聖賢教誨的人,他才能把煩惱習氣淘汰掉。
我們比喻鍊金、冶礦,把這些礦砂雜質淘汰掉,那叫放下,就是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純金出現了。能放下執著的,這金已經提出來,但是裡面還不純。好像我們現在講金,講到K金,K金就不純了。十二K金、十四K金,這阿羅漢;到十八、二十、二十二,菩薩;到二十四就圓滿了,二十四那就是佛。我用這個比喻大家好懂,這就是讓金裡面還夾雜著不純的,要慢慢逐步把它淘汰掉,淘汰掉煉成純金,純金是講二十四K,是純金。我們要好好的鍛鍊自己。這個金就是我們的自性,自性裡面一切圓滿具足,這個你要相信,不從他悟,不向外求。
我們今天向外求的時候,那是一種鍛鍊、冶煉的一種手段,這個手段就是修定。修定的方法太多了,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種不同修定的方法,不同修三昧的方法。大概我們過去生生世世都是個知識分子,讀書人,所以我們就用這個習氣,用讀書這個方法來修定。讀書,讀一本書,不斷反覆讀,絕不改作第二本,這就修定。我們十個人在一起,十個人所念的不一樣。聽別的,我能夠聽,吸取他的東西來幫助淘汰我的雜質,使我這一門能更精更純,我不貪戀他的。
就像善財童子後頭五十三參,那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你看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一門深入,不會貪戀別的法門,他就是一個法門搞定了,但是對其他的法門沒有一個不讚歎,就是各個德行都是自己謙卑,讚歎別人。也就是說,對於宇宙之間性相理事因果了解得多,了解得透徹,講得好,講得圓滿,我不如他,都這麼讚歎,自己都很謙虛。但是你要曉得,他並不學他,他還是一門深入。為什麼?知道一門深入能達到圓滿的境界。如果你再想牽涉多門,多學幾個,那就不行。為什麼?你的心散亂,你的意志不能集中,時間精力都不能集中,你就不能成就三昧。三昧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你一定要先得定,因戒得定。戒就是守住你的本分,我選擇這一門,一生守住這一門,這叫持戒。目的是一門會得定。定的時間功力深了,自然開智慧,所以豁然大悟。但是在我們研教裡面,他有小悟。積小悟變成大悟,積多少次的大悟就變成徹悟。我們走的是這個道路,走的是這個方向。
所以「善說法義」,愈說愈好。譬如我們學《華嚴經》,學《華嚴經》的時候可不能像我現在這個講法。現在這個講法一生只能講一遍。要什麼?要學清涼大師的講法。諸位要知道,清涼大師在世,《華嚴經》講五十遍。他怎麼講?一年講一遍。不過他那是很厲害,那個我們望塵莫及,他一天講八個小時,一年講一遍,華嚴菩薩。所以天下人學《華嚴》沒有不到五台山去的,五台山大華嚴寺聽他老人家講《華嚴》。在那上面住一年,一部經聽圓滿了,你可以畢業了,你可以離開學校了。到第二年從頭他又講。他活一百多歲,長壽。我初學佛的時候對於這樁事情非常羨慕,一天講八個小時,一年講一部,能不能?能,沒有問題,而且講得相當詳細。要知道我們現在一天頂多講四個小時,又不能天天講,多半講兩個小時,有的時候出國就得停下來。所以一年講一部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學要非常認真努力;學,還是要從定到悟,這是真學。在教理上,我們現在的學習,統統都是修戒定慧,用這個方法讓自己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
念佛堂念佛也是一樣,專心念佛,沒有一個雜念,心裡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堅持,放下一切雜念,他也能得定,那個得定叫念佛三昧,也能開悟。他那個一開悟,真的是開悟,明心見性,生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那我們講純金,已經煉成二十四K了,那就是實報莊嚴土。如果還是二十、二十二K這以下的,那就是方便有餘土。總而言之一句話,西方世界四土三輩九品,看你念的功夫淺深。那個不煉不能往生,不煉就是不放下不能往生,一定要放下。至少要把這個控制,執著要放下幾分,往生的時候不能有這個習氣現前,這就決定得生。最怕往生最後那一念,這個習氣冒出來了,那就壞了,那就不能往生。
所以臨終關懷,佛門比什麼都重視。六道眾生,特別是我們講人道,人呼吸停止,我們一般講斷氣,心臟不跳了,神識沒走,他還在。這時候你碰他,他有知覺,你碰他,他會感覺到很痛苦。人一痛苦,瞋恚心就生出來了。還有看到家親眷屬哭哭啼啼的時候,那個什麼?那個感情流出來,捨不得離開,這就很糟糕了。在這種狀況之下,那個念佛功夫全廢掉了,阿彌陀佛來看到也不會來接你了,為什麼?你不會去。所以為什麼念佛人在臨終的時候決定不能碰他?不管他走的時候什麼姿勢,都不要動他,你都隨他去,在旁邊用佛的名號來幫助他,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也不要講開示,也不要講什麼,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最後他一念是阿彌陀佛,他就成功了,他就會看到佛接引了。
功夫不夠的人,你細心觀察他的現相,他臨走的時候想說話沒有聲音,但是房間、病房裡面全是佛號,很可能他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我,想跟大家說,他說不出,聲音沒有了。你能看到那個神情,能夠判斷他是不是往生,一定是非常安詳,一點恐懼沒有,來跟大家道別。那個善根深厚的人,他還有這個氣力,他會告訴你:佛來了,佛來接引我了,我走了。那是決定往生。至於往生之後這些瑞相都不能證明他確實往生,為什麼?生天的瑞相跟往生的瑞相差不多。那什麼?一生做的好事,福報很大,所以臨終福報現前的時候瑞相都很好。
我們明白這些道理,這一生當中頭一樁大事,你自己要定好,頭一樁大事就是臨終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在平常就是要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盡量的至少你要把執著放下,不再執著了。你一生當中學習用真誠心、用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待人接物。像六祖大師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正自己修慚愧心、修懺悔心,你才能做到。那是世間第一大福報,就是走的時候清楚,交代很明白,我跟阿彌陀佛走了。你要曉得你這功德很大,不但是你自己真的得度了,你也給很多人做證明,你也讓很多不信的人看到,信心堅定。這就是這一個示現,確實就度很多真正有緣的眾生。當時看到你,得度;還沒有看到人家,聽說的時候信心也堅定了。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他,最有效果的無過於這一招,真有效果。人人做得到,你為什麼不肯做?為什麼什麼事情都要跟人計較?要曉得,這種習氣不好,這種習氣到臨終是很大的障礙。好,我們這個智光就學到此地,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