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智光 慧光 自在光  (第五集)  2007/6/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12-017-1767集)  檔名:29-084-000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門」,我們看第十「法自在光」。前面講到五種自在裡面的第三「業自在」,現在我們看第四「覺觀自在」,「粗心曰覺,細心曰觀」,這是覺觀,其實作用是相同,用心粗細不一樣,「菩薩或修禪觀之行,或起利生之行,雖有思惟,然離諸散亂,隨願度生,平等無礙。」雖有思惟,離諸散亂,這是細心,這是觀;隨願度生,平等無礙,都是覺,也都是觀,這些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確確實實要學。凡夫自己的功夫淺深,是不是得力,自己很不容易覺察,為什麼?就是我們在平素養成了習氣,這個習氣是粗心大意。再嚴重一點,確實心浮氣躁。他知不知道他心浮氣躁?知道的不多,不知道的佔大多數。所以這樣修行,自己認為很用功、很如法,到最後得不到結果。

  這就是從前李老師在世常常跟我們說,那個時候所講的對象都是台中蓮社的同修,都是接受他老人家教誨,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人不知道。老師說念佛真正能往生的,一萬個人當中只有二、三個,這跟唐朝我們淨宗二祖善導大師所說的,差距太大了。善導大師告訴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是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漏。為什麼從唐到現在大概一千三百年,落差這麼樣的大?萬修萬人去,現在變成萬修二、三個人去。我們今天看到覺觀自在就會有很大的感觸。我們今天有沒有覺?粗心曰覺,我們的心太粗,粗心大意,覺沒有了;現在要細心才覺,清淨心才有觀。我們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說實在的話,講到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確實古人比我們淡薄得多。

  不要說太久,我們講三十年前一九七七年,今年是二00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這三十年前,那個時候香港人比現在厚道得多。一年一年的比看不出來,三十年中國人叫一世,三十年一世這個差別就很大。那個時候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比現在濃厚得多,現在很淡薄了,差很遠。我們非常明顯的覺察到,人跟人在一起只顧自己,不顧別人。我初到香港來,給我的感觸,我們的佛友凡是聽經認識我的,無論在什麼地方見到我都洋溢著熱情,現在沒有了。再往前推三十年,再推一世,六十年前,在抗戰時期,那個人情味就更濃了。陌生人,我們流浪漢,那個時候我還在十幾歲,逃難,無論逃到什麼地方,陌生人,知道你是逃難來的,都照顧你。給你找個地方住,找東西給你吃,再往哪裡去,他會告訴你路怎麼走法。現在沒有了。

  愈往過去世,當然社會狀況不一樣,早年科學技術還相當落後;換句話說,外面沒有這麼多誘惑,所以裡面也就清淨多了,人心自然就厚道。我們這樣想想,推到一千三百年前,在那個時候的社會,真是中國地大人少。清朝開國的時候有曾經調查過戶口,中國人全國的有多少人?不到兩億人,不到兩萬萬,這是清朝。如果推到唐朝的時候,大概只有幾千萬人,我們想像當中應該是三、四千萬人,唐朝。人少地大,資源豐富,沒有人爭;人多,資源少了,大家要搶,那心態怎麼會一樣?能搶得到嗎?不學佛的人不知道,學了佛的人就明瞭,搶不到。為什麼?命裡有的時候你才有,命裡沒有搶不到。還沒有搶到手,你壽命就沒有了,為什麼?命裡沒有,或者搶到手的時候,災難也來了。所以學佛的人懂得業因果報,安分守己,他能真正過一種幸福的生活。

  我們一定自己每天早晚課,這個我說得很多,早課的目的是聽佛的教誨,提醒自己,這一天當中,起心動念都要跟佛菩薩教誨相應,不要違背,早課用意在此地。所以古時候朝暮課誦,老的課誦本裡面多半都是咒語,「大悲咒,楞嚴咒,十小咒」,那個時候人行,念這個好,為什麼?他修清淨心。現在人不行,現在人念這個叫枯燥無味,不懂意思,念這個幹什麼?不得利益。所以,淨宗學會成立,諸位要曉得,淨宗學會第一個會是在溫哥華成立的。我離開那邊之後,這麼多年來沒消息了,可能沒有了。第二個會在舊金山成立,在,美國淨宗學會,會長是楊一華居士,一直都還做得不錯。

  我在舊金山那個時候,為我們淨宗學會同修重新編個朝暮課誦,我們把早課這些咒語全部捨了,改用《無量壽經》的第六品,四十八願,那用意諸位就曉得。早晨起來念四十八願,提醒自己,我們的心願要跟阿彌陀佛一樣,要學阿彌陀佛。晚課是懺悔,懺悔是念八十八佛,拜佛,我們把這個換掉,把晚課的《彌陀經》、八十八佛換掉,換成《無量壽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段經文講什麼?講五戒十善。念了之後真正反省,佛教給我們應當做的我們做了沒有?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犯了沒有?念這個經文可以認真反省。對我們現代的人,尤其是在國外旅居的人,很有受用。我們現在看看國內跟國外也差不多了,距離愈拉愈近。所以覺跟觀在現在太難了,很少有。

  菩薩修禪觀之心,念佛也是禪觀,禪觀可以說是菩薩修行的通稱,八萬四千法門全是禪觀。什麼是禪?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講得很清楚,他老人家所說的是依據《金剛經》上世尊對須菩提尊者開示的兩句經文。佛教須菩提尊者,接引大眾、開導眾生,我們現在講的弘法利生,一定要守住一個原則,這個原則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兩句話就是禪觀。不取於相是不著相,六祖在《壇經》裡面講得白,「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就這樣講法;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動就是內不動心。我們再講得白一點,外面決定不能受境界的誘惑,眼不被色誘惑,耳不被聲誘惑,鼻不被香誘惑,舌不被味誘惑,不受外面誘惑這叫禪。內不動心,內裡面不起自私自利,不起貪瞋痴慢,不起七情五欲,這是內不動心,這叫定。

  所以禪觀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起作用?在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它起作用,這種修行叫真用功。禪宗祖師常常考驗學人,「你會麼!」這個會的意思就是你能在眼見色的時候,你能做得到不受外面色相的誘惑,裡面不起貪瞋痴慢,你能做到嗎?會麼就是這麼個意思。你能做到,真修行,你不能做到,你是凡夫。凡夫是隨波逐流,自己做不了主,被外面境界誘惑走。起惑、造業,起惑是迷惑,跟著外頭境界走;造業,為什麼?順自己意思的他就起貪心,不順自己意思的他就起瞋恚心。順自己意思還怎麼樣?想控制它、想佔有它,控制、佔有不到,嫉妒心起來,瞋恨心起來,報復的心起來,造業!造這個罪業當然三途苦報,這就不會!我們看到祖師語錄這些話,我們要回頭自己去想想,我會嗎?真正修行就是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離開六塵境界你到哪裡去修?你沒地方修。

  從前的人善根深厚,從小家庭教育底子厚,從小就訓練你小心謹慎。你看《弟子規》裡面的綱目,孝悌擺在第一,接著就教你小心謹慎。謹慎是從小教的,就是無論做什麼事情不能粗心大意,你看,觀他雖然談不上,他有覺。這不是學佛,佛家講的覺從小就有了。而且古人教人,最重視的就是幫助小孩覺悟,講求什麼?悟性。抗戰期間我念初中,在貴州,有一天我們是偶爾經過老師的辦公室,裡面有幾個老師在談話,我們只聽到這麼一句。老師在交談,說某個學生悟性不錯,我們聽到這麼一句話,曉得在那個時候老師重視悟性。記誦是很需要,記誦並不把它放在第一,所以我們那個時候讀書確實還有一點讀書的快樂。

  為什麼?考試是很多,有學期考試,大考、有月考、有週考,每個星期老師都會出題目來考學生,題目都很簡單,不多。一般考試的題目都是五道題,五道題你選四道,可以一道不做,一道題二十五分。多半這個題目都不是記憶的,是考你的悟性,用問答題。不像現在,現在我們看到學生好像是是非題,一看就幾十個題目一起,在我們從前沒有看到這種樣子。最多的時候,六個題是最多了,最少是兩道題。所以我們念書有樂趣。老師著重在你的思考,在你對問題的看法、想法,考這個,這裡面確實與覺觀有幾分相應。從小受這樣的訓練,到以後接觸佛法,對於覺觀就不難。

  所以菩薩修行的時候,或者是修布施,菩薩是六個綱領,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利益眾生,現在講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當然有思惟,他的思惟是合乎邏輯的,合乎現在講的哲學。他就不是胡思亂想,他想的東西有原則,所以能離諸散亂,不至於胡思亂想。這是現在人講他頭腦清醒,遇到事情他不糊塗、他不慌張、他不會亂,他心是定的,這才能處理事情。接觸大眾,他沒有私心,大公無私;沒有私心,是非善惡、利害得失他就看得很清楚;人要有私心,要有偏愛,心就不公平,他有偏心。在從前人,說實在的話,從小或多或少都念過儒書,孔子的書,所以對於仁義道德、孝悌忠信都有些概念。這些概念就變成他在日常生活當中的規範,自自然然他就遵守,他養成這種習慣,所以他就不會造罪業。對於問題能看得淡,能夠看得清楚,這是覺觀自在。

  我們今天曉得,我們今天覺觀都沒有了,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出在我們煩惱太重,習氣太深了。煩惱習氣裡面最嚴重的就是自私自利,現在人講本位本義,無論什麼事情,第一個念頭想到我的利益。沒有想到別人的利益,沒有想到社會的利益,這個問題非常嚴重。你要問,嚴重到什麼程度?嚴重到地球要毀滅,外國宗教裡面講的世界末日。前天還有個同學從網路上下載一篇報導給我看,這個報導是英國人,英國從前的科學家,不是現在的,牛頓,發現地心吸力的。他在當時有個預言講世界末日,現代人照他所講的推算,推算是公元哪一年?二0六0年。他是科學家,他是數學家,同時他也是個虔誠的基督徒。二0六0年距離我們現在很近了,今年二00七年,還有五十三年。

  幾乎許多宗教都講世界末日,我過去在新加坡有人問我,他說法師,佛教怎麼講?佛教沒有講末日。佛教佛說,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分為正法、像法、末法,正法一千年過去了,像法一千年也過去了,末法有一萬年。一萬年照外國人的講法,大概才過去五、六百年,照中國人的講法,過了一千年,後面還有九千年,佛教裡頭沒有末日的講法。但是這個世間有治有亂,是有起伏的,佛教說世間人有災難,但不是末日,沒那麼嚴重。是有很大的災難,這個災難佛經裡面常講的大三災、小三災。大三災大概不會在這一萬年裡面出現,小三災就靠不住。科學技術發達到現在,我們明白了,小三災也許就是外國宗教裡面講的世界末日,這是很嚴重的災害。佛經裡面告訴我們,七日七夜的刀兵劫,戰爭,時間不長,七天七夜,刀兵劫。但是接著有七個月七天的瘟疫,同時又有七年七個月七天的飢餓。這真是災難,如果這要普遍發生的話,的確是非常的嚴重。但是人類不會滅絕,總是有些人在災難裡面捨去身命,還有些人能夠存活,應該是這個樣子。

  所以,我們現在得人身、遇佛法,我們要認真的反省,要認真的懺悔,認真的學習,決定不能夠用粗心大意來學佛,這樣學佛得不到結果。輕慢心學佛不可以,一定要恭敬心,從哪裡學?從待人接物。不是說我們對佛菩薩恭敬,對人不恭敬,是假的,《華嚴經》說「一即一切」,你對佛菩薩恭敬,你會對一切眾生都恭敬;對一切眾生不恭敬,說對佛菩薩恭敬,這是完全不解如來真實義。為什麼?如來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又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要有佛性的,將來決定作佛。《菩薩戒經》說得更好,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你對父母要不要盡孝?換句話說,佛教給我們禮敬,你看看我們在「行願品」裡面講過多次,講得很詳細。「禮敬諸佛」,經上講的諸佛是講三世佛,過去的佛你知道,現在的佛,你曉得阿彌陀佛是現在佛,藥師如來是現在佛。未來佛呢?未來佛就是一切眾生,經上講包括蜎飛蠕動,那就是小爬蟲,蚊蟲螞蟻都是。六道裡面的眾生,這是我們今天講的不同維次空間,那都是眾生,哪個不是佛!

  說到究竟之處,《華嚴》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無情的是什麼?物質、現象,花草樹木、山河大地、泥沙,都跟諸佛同圓種智,你怎麼能不恭敬?你怎麼可以用粗心大意來對待?所以,多少懺儀,你們看過,你翻開頭一句「一切恭敬,一心頂禮」。你只會念,意思你不懂,那個境界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心就是平等心,一心是不二心,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我們的修行偏差多大。所以沒有感應,善的感應沒有,惡的感應還沒到,時候到了你後悔莫及。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知道了趕快改。古人的話說得很好,再大的罪業,只要覺悟,只要回頭,沒有不能懺除的,懺除業障。

  我們看最後一種,第五個自在,「眾具果報自在」,這是我們講福報。「菩薩因行深廣,果報殊勝,於一切所須之具,不假經營,自然周具,心無染礙也」。這個我們看到非常羨慕,我們下面會講到「六度光」,六度光頭一個是布施,會說到這個問題。修布施的人也要有福,沒有福,他雖然有財,有財物,有心想布施,沒有福報不行,他種不了福。所以修布施還有三個條件,要有福田,有福、又有心、又有財物,你這布施才容易。菩薩在因地當中,菩薩修什麼?菩薩就是修六度,六度裡面就是一個布施,所以布施非常重要。你看布施裡面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六波羅蜜裡面布施波羅蜜這三種都有,財、法、無畏都有。持戒、忍辱這兩種是無畏施,後面三種,精進、禪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菩薩修的這六條,要把它再歸納就變成一條,就是布施,那你要曉得布施就是放下。

  所以放下慳貪,布施度圓滿;放下惡業,連個惡的念頭都沒有,持戒度圓滿;放下怨恨,受到再大的傷害、侮辱,也沒有一絲毫怨恨心,忍辱度圓滿;念念精進,沒有懈怠,精進度圓滿了。你就明白,菩薩生生世世修什麼?就是去這些障礙。我們看這些菩薩根性跟我們一樣,不是上上根,上上根他一下就捨掉。像世尊給我們示現的,像惠能大師示現的,那是一念統統圓滿,六度萬行全圓滿了。一點一滴放下,這是中下根人,是說我們這種根性,我們要常常放下。放不放?放。早晨才放,下午就後悔,明天又放不下了,這樣修行到什麼時候才能夠有成就?所以就很難很難。

  做一點好事很快就後悔,真正是往前面走一步,往後面退十步,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學佛學了幾十年,功夫不得力,你自己認真反省一下,你就明白了;你的煩惱是年年輕,還是年年增長,這就知道了。一年一年你檢點容易發現,一個月一個月你很難發現。想想我自私自利的念頭,這個意念、這種行為,跟去年比較是不是輕了?如果是輕了,好事!你修學的功夫得力。只要輕,智慧一定長,而且怎麼樣?你的相貌、體質一定會變。為什麼?相隨心轉,體質也隨心轉。你真的不能夠反省的時候,你就從身體上去想,今年身體跟去年比較一下,不如去年。尤其是上了年歲的人,所謂上了年歲,五十歲以後的人,進入老年了,老年就一年不如一年了。頭一個心理上就產生問題,佛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心理上就想,老了,一年不如一年。你就一年比一年差,你就提不起來了。

  佛法不是如此,不是這個說法,佛法說,如果你煩惱一年比一年輕,你的身體會一年比一年好,你的相貌也一年比一年莊嚴,為什麼?他從心轉。不但是你的身心健康,你居住環境那個磁場,雖然還是老的房子,老的環境,氣氛不一樣。氣氛不一樣一般人覺察不出來,你自己也不容易覺察出來。有一點點修行功夫的人他很敏感,很容易覺察出來。到你家來看你,如果說是有個老朋友,有個兩年沒見面,到你這兒來,他就感到你的磁場比兩年前好;換句話說,這兩年你修行功夫有進步。感覺到磁場好,就是我們現在講毛光的利益,他能感受到。有覺、有觀的人很容易感覺,心浮氣躁的人他感受不到,他染污太重,他覺察不到。

  所以,菩薩真的修六度四攝,真正修六度四攝果報殊勝。這個果報並不是說你發了大財,不是說你做了大官,不是的。而是什麼?我們一般人講心想事成。他不會想貪瞋痴,他心想就是日常生活當中所需要的,並不要求多,只需要今天想吃什麼就有人送給他,他就會遇到,他不會缺乏,雖然錢不多,他夠用。資生之具不多,他不缺乏,有房子住,房子不一定要豪華,堅固耐用,衣著不必華麗,四季保暖夠了。他過得很快樂,過得很自在。所以他一切所需的這些物資、精神上面所需要的,他不缺,而且怎麼樣?不要去辛苦經營。你看今天世間人日子過得多苦,他要不去經營,他的生活就缺乏,現在人講打工,生活過得很苦。

  業因果報我們都明白了,那怎麼樣改善?我們自己現在生活假如過得很苦,怎麼改善?修布施、修四攝。我告訴同學,我現在還有個老朋友在台灣,徐醒民居士。我在年輕的生活不如他,他比我好得太多,我日子比他過得苦。現在我跟他比,他不如我了,我們老朋友,年齡差不多,他小我一歲,我們同一個老師學道。我怎麼能轉過來的?章嘉大師教的,我能夠信受奉行。章嘉大師教我修布施,修財布施、修法布施、修無畏布施。財布施沒有財,一個月收入用得很節省、很艱苦都還不夠,哪有財布施?章嘉大師告訴我,你一個月布施一塊錢可以吧!這個行,一塊錢有。一毛錢?有。你就一塊、一毛錢去布施,常常有施心,有布施的心。那時候學了佛,也常常到寺廟裡面去,看到寺廟裡面有印經,我們布施一塊、兩塊助印,這屬於法布施;看到別人放生,我們也能捨個一塊、一毛,屬於無畏布施。每個月也能省個幾塊錢,幫助更窮苦的人,幫助他們醫藥。我在最初修布施的大概就這三樣,盡一切可能從自己微薄收入裡面省下來,做放生、印經、布施醫藥,這麼多年來沒有中斷過。

  到台中跟李老師,李老師一看到我這個樣子,什麼樣子?短命相,壽命不長,而且是個苦命。同學當中有好幾個,老師把他召集起來學講經,學講經是改變命運最快速的方法。為什麼?學講經三種布施統統具足。財布施,是用自己的精神,用自己的時間,用自己的體力,這叫內財布施,比外財的功德要殊勝,那你所得到的,內外統統得到。講經你要學經,你要講給別人聽,法布施;同時接受佛法薰陶之後,智慧漸漸開了,也是無畏布施,遇到一切困難自己能解決,能平安度過。對老師要有信心才行,沒有信心不行,不可以半信半疑,老師不會欺騙你的。我們那個時候接觸老師,對老師一分錢的供養都沒有,而且老師還很喜歡教導我們,我們很感恩,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是報答老師。所以在物質方面老師不需要我們供養,我們真正好學、肯學,老師看到歡喜。

  末後這句非常重要,「心無染礙」;換句話說,心裡頭不能有絲毫執著。有執著,你被布施染污了,被布施染污的、障礙的太多,為什麼?他有私心。他到佛面前來布施、來供養,目的是要求發財,佛菩薩保佑我,我發一百萬,我拿一萬塊錢來供養你。這是談條件的,這個沒有效果。佛菩薩有沒有保佑他發財?沒有,絕對沒有。但是他真發財了,那是他命裡有的,該那個時候發財,碰巧碰上了。一百個人供養,一百個人都發財,那就是真的;一百個人供養,只有他一個發財,那是他命裡有的。這是對佛一點都不恭敬,怎麼可以跟佛菩薩談條件?說佛氏門中捨一得萬報,很多迷信的信徒都來燒香拜佛,以為各個都捨一得萬報。這個道理,我們要清楚、要明白。所以不可以用染污心,不能用有障礙,有障礙有時候還在佛菩薩面前提出威脅,你要不保佑我,我就怎樣報復你,這都是造罪業。

  五種自在我們就學到此地,在《華嚴經》上有十種自在,我們念念就行了,知道有這些名詞,這十自在我們前面都講過。十自在第一個是「命自在」,第二個是「心自在」,第三個是「資具自在」,就是你生活,物質生活沒有缺乏。第四個是「業自在」,你所造作的。第五個是「受生自在」,過去、未來受生都能得到自在。第六個是「解自在」,下面是「願自在,神力自在,法自在,智自在」,這是《華嚴經》上講的十種自在。這句經文我們就說到此地。再看經文,說了這麼多都是第一句:

  【又放光名法自在。】

  就是講的這一句。

  【此光能覺一切眾。令得無盡陀羅尼。悉持一切諸佛法。】

  在這裡我們又看到一個佛學的名詞,『陀羅尼』,「陀羅尼」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綱領,你能夠掌握總的綱領、總的原則,這個總綱領、總原則就叫陀羅尼。此地陀羅尼上面加了個『無盡』,在世間、出世間學習過程當中,無量無邊的法門,你都能夠抓住它的總綱領,這個不容易。可是前面說過,如果你得『法自在』,你就能夠抓住總綱領。如果於法不自在,當然這個陀羅尼,就是總的原則、綱領,你得不到。

  我們先把陀羅尼做個簡單的介紹,「梵語陀羅尼」,翻譯叫「總持」,意思是「持善不失」,你掌握的一切善法你不會失掉。我們今天學善常常忘失掉,這就是你沒有能夠抓到總綱領。很想學善,譬如十善,哪個不想學?而實際上一條都沒做到。五戒很想學,可能除了一個不飲酒能做到,其他都做不到。這就是什麼?我們沒有得到總持,得到總持,十善業你決定不會失去。「持善不失,持惡不生」,你知道那是十惡,你絕對不會去造作,你在十善你得到總持了。所以,他為什麼能得到?於法自在。可見得自在是因,抓住修學的總綱領這是果,總綱領抓到之後你才能持一切佛法,你要抓不到的時候你做不到。

  持是什麼意思?「無所漏忘謂之持」。漏忘是煩惱,換句話說,於世法、於佛法裡面,你真正能做到不生煩惱,你能夠修善,你能夠斷惡,斷惡修善你才能積功累德,這叫持。《法華疏》裡面說,它有個問答,「問,以何為持體」,我們持,用什麼來持?「答」,引《智度論》上幾句話,「或說念,或說定,或說慧」。你就曉得能持大概就是這三種,最淺的是念,念念不忘,念念能提起覺觀。那要什麼樣的人?要真正是個孝順父母的人,尊重師長的人。他念念會想到父母、會想到老師,他不敢作惡,他認真努力去行善。為什麼?父母教誡他不能作惡,老師也是教誡他不能作惡,人在世間要做好人,要做好事。他如果說作惡不行善,他就會感覺到對不起父母,對不起老師,念!所以他能做到。

  更深一層的,那是用定持,定就是禪定。能夠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個人當然不會作惡,定共戒,戒律清淨。十善業道是根本戒,弟子規是根本的根本,一定要曉得。不在這上下功夫,學佛說得好聽一點,你還真有成就,是佛學不是學佛。你可以用佛法這裡面所說的甚深的道理,你拿它去做文章、去寫論文,你可以拿到哲學博士,拿到佛學博士,你可以拿到學位,你可以在大學裡面當一名教授,佛學教授,你煩惱沒斷;換句話說,你十善都沒做到,甚至於說弟子規都沒做到。你可以拿到博士學位,你可以拿到大學教授,但是於了生死出三界,念佛往生,都沒分,這個你必須要清楚、要明白。真正想這一生成就,學佛才能辦得到,學佛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慧要開了就更不必說,慧開了是法身菩薩,那叫道共戒,所有一切戒律統統圓滿,智慧一開就圓滿了。所以能持之體我們要懂得,我們今天能做得到的就是念,念誦,不能不讀經。現在人確實程度跟從前人不能相比,從前人從小念書都是念古書,所以他認識字。他念佛書能懂得佛的意思,他懂得淺懂得深這是另當別論,他能懂。念久了他能記住,他能開竅,自自然然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他會想到聖人教誨,自然約束了自己的心情,不願意造惡,歡喜修善。現在人從小不讀聖賢書,你叫他念這些經文,都是文言文,不懂,他念得怎麼樣?念了幾遍枯燥無味,念不下去。所以這是現代跟古時候差異最大的地方。

  我這個年齡,小時候在私塾裡面也只念過很短的時期,我記得好像不到一年。鄉下就改制,私塾沒有了,就改成短期學校,也是義務教育,好像短期學校也不要繳學費,只有兩年。課程是新編的教材,真的很容易懂,舊私塾裡面念的東西一概都不要了。這一改真的叫改錯了,我們離老祖宗的教誨愈來愈遠了。好在有這麼一點底子,佛家說阿賴耶裡面還有過去的習氣種子,這個習氣種子是喜歡讀古書,不怕艱難,念多了慢慢就懂了。我這個喜歡讀古書,在文字上得到一點利益的還真的是小說,念小學、初中這個時代喜歡看小說,喜歡看戲劇,那戲劇是平劇、崑曲,喜歡看這個。小說都是文言文的,文言文裡面很淺的,像《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這中國四大名小說。其他的差不多都是這一類文字的,這個對於文字的修養得到很大的幫助。可是中國過去這些舊小說,現在學生看不懂,不但中學生看不懂,大學生也看不懂。從這裡你就想到,國文程度真的是叫一落千丈,這是我們非常感嘆的。

  我看小說,好像是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我記得頭一部我看的叫《萬花樓》,以後接著看《精忠說岳》,岳飛。從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初中一年級,我看了四年,四年我記得好像看過大概超過一百五十部,看這麼多東西。國文基礎是從這個地方奠定下來的,有這個基礎,以後再看這些古籍不難,看四書五經,看這些註疏,看佛經都不難。所以中國古時候那些小說好,寫小說的人確實是有相當文學的底子,沒有文學底子他寫不出來。跟現在的完全不相同。

  持,說到總持,佛經上有很多種的說法,諸位可以看看《教乘法數》,看看佛學辭典,你查查你就知道。通常我們講四種,四種總持,「菩薩總持之德」,就像經上所講的「無盡陀羅尼」,略舉四種,第一種是「法」,法又叫做「聞」,就是我們聽講經,「於佛教法,聞持不忘」,你聽了之後你能夠記得,這叫法總持。是你有很好的記憶力,一遍聽過就不會忘記,所謂是博聞強記。在過去學講經,沒有這個能力你就沒有法子學,為什麼?老師決不會給你講第二遍。講經的法師是怎麼培養出來的?老師講經,在聽眾裡面有出家的、有在家的,記憶力很好的把他選出來,教他學講經。

  現在講經多半是晚上,不像從前,從前老師講經都是上午,寺廟裡講經是上午。現在因為都市裡頭面對大眾,晚上大家才有時間來聽,白天他沒有時間,所以都是晚上。晚上你聽了,到第二天的下午,第二天的上午讓你準備,下午你複講,把昨天晚上老師講的你重複講一遍。不許可你增加東西,你只要把老師所講的重複講一遍,忘掉沒有關係,不可以添加。老師講一個小時,你能夠講五十分鐘,你就有資格被選出來擔任複講,這樣才能培養得出來。如果你只能講一半,老師講一個鐘頭,你講半個鐘頭,不行,不及格,你學得會很辛苦。一定差不多能講到八成以上,你不會很辛苦,但是你要很用功,你一點都不能夠疏忽。在聽經之前你有充分的準備,可以看一些資料,聽老師怎麼講法。複講的時候,你那些資料裡的東西不可以用,就講老師的,這是規矩。資料裡面很豐富,老師說那個不契機,那不是對我們現前大眾講的。這叫磨鍊你的耐心,磨鍊你的忍辱,你要能忍得住,不准發揮。這個規矩在古時候通常是五年,五年之後你可以用你的資料去發揮去,但這五年一定要守這個規矩,這叫持戒,老師的教誡。完全要培養你的記性,你很好的記憶力,五年之後才幫你開智慧,這個方法。這是頭一條。

  第二個叫「義」,義是義理,「於諸法之義理,總持不忘」。這比前面高明,前面是記言語,把老師所講的都要記住。這第二個是進了一步,能夠把老師所講的意思都能夠記住,你上台複講可以自由發揮,與老師講的意思決不會違背,行。這不是第一個五年,是第二個五年的事情,五年以後的事情。這都是從前學教必須要具備的,就是一個要有很好的記憶力,一個要有很好的理解力,叫悟性。一個是記性,一個是悟性,這都是有總持的意思。

  第三個是咒,「咒,菩薩依定起咒,持咒神驗,除眾生之災患」。那確實是真的要得定,得定的人本能會恢復,本能是什麼?天眼、天耳、他心、宿命,至少要有這四種。這四種是什麼人?須陀洹有兩個,天眼、天耳,斯陀含才有四個,換句話說,二果,二果聖人他能夠依定起咒。譬如他看到你身上某一部分有了問題,將來那裡一定會生病,會有麻煩。他教你念個咒,這個咒也不是別人傳給他的,他自己知道。咒是什麼?用音聲,教你自己用音聲把這個部位堵塞的那個地方打通,你的病就好了,這個很科學。所以《大藏經》裡面治病的咒很多,你現在拿著那些咒語去念,治不了病,為什麼原因?念的音聲不對,念的音不對,音量也不對,音量的長短也不對。那個必須要口傳,非常正確這個音聲震動在某一個部位上。整個全身用音聲都能夠貫通的,音聲都能夠達到的,這是治病的最高級的。

  我們現在懂這個道理,這不是迷信,這不是什麼神力,一念的時候什麼神來幫你,不是的,是音聲震動。沒有這種能力,不得已而求其次的是針灸,你看針灸像外科手術一樣,用針把你那個穴道打通。我們也看到一個很好的針灸大夫,他用長針,差不多有這麼長的針。他的技術好,所以能夠達到你穴道深層地方,他能夠達到,那個針扎下去你不會痛。所以這都是醫學上非常符合科學的,這是一種治病的。

  另外一種,這些人有能力,人在世間、在六道決定沒有法子避免與眾生結冤仇,結的這些冤仇冤冤相報,冤親債主圍繞在身邊不知道,你沒有感覺。他圍繞在那邊幹什麼?你現在的運很不錯,走運的時候他不敢碰你,但是他圍繞在你身邊,等到哪一天你的好運走完了,他就找你麻煩,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悟達國師他那個冤親債主跟他十輩子,十世,生生世世跟他。因為他生生世世修行都不錯,都修得很好,有護法神保護,他總是圍繞在周邊,他不敢接近。到第十世,你就曉得那多少年!投胎轉了十世。累積十世的修行,果報現前,做了皇上的老師,國師,皇帝皈依,拜他做老師,他變成國師了。國師不容易得來,十世修行,決不是一世,一世不可能。所以我們曉得,真正有成就的高僧大德決不是一世,生生世世接著修。

  皇上供養他一個沉香寶座,我們講太師椅,這太師椅是沉香雕的。沉香很貴,在香港同修知道,沉香一兩多少錢,論兩賣的。他接受這個寶座很歡喜、很得意,覺得自己就是現在人講值得驕傲。這一值得驕傲就完了,煩惱現前,貪瞋痴慢現前,護法神走了,冤家債主找到他身上來,得個人面瘡,幾乎送了命。好在他十世修行,有菩薩照顧他,知道他有這個災難,來替他化解,這是《慈悲三昧水懺》的故事來源。這些有定功的人就能看到你身邊有些什麼人,你看不到,他看得到。看到之後,他也很慈悲,他教你念咒語,這個咒語是什麼?就是鬼神的語言。目的是什麼?給你們調解、化解。你常常念,等於常常對他很有禮貌、很恭敬,他常常聽到之後,算了,就不再找你麻煩,就離開了,化解災患。這是對你一個人,也有對你一家,也有對你這個地區,這地區有災難,都是鬼神在作亂。所以我們現在一般用超度,有效,不是沒有效,超度佛事裡面,咒語就用得很多。所以這是咒陀羅尼。

  最後一種是「忍」。忍是智慧,沒有智慧的人不能忍,忍不下去,那是智慧不到家,真正有智慧的能忍。所以忍也就是定。「忍持諸法實相而不失」,這不是凡夫境界,這是菩薩境界。諸法實相是什麼?相有性無,事有理無,還要附帶一個因果不空。所以菩薩雖然是已經證得佛位,已經斷了無明煩惱,證得法身,還在十法界為一切眾生做種種示現,這是忍持。有沒有忍持這種分別執著?沒有,不但沒有分別執著,連念頭都沒有。所以忍持是對凡夫講的,在菩薩完全是出自於自然,自然而然,一絲毫勉強都沒有,所謂法爾如是。他為眾生示現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那就是教化眾生。不是他自己,與他自己毫不相關,這個我們要知道。

  覺悟的人,我們要效法菩薩,確實,尤其是在現在這個時代,你以純淨純善的心,善言、善行、善事,你對他有恩德。可是人家不感謝你,甚至於還要惡言相向,還要懷疑你的念頭不善,給你侮辱,給你陷害,你都要能夠忍受,不生怨恨。為什麼?你知道得很清楚,這些眾生可憐,他在六道裡頭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他不承認這個世間有好人。可是菩薩怎樣?菩薩還是要對他那麼好。你把菩薩害死了,菩薩並沒有死,菩薩換個身又來了,生生世世都是這樣的,永遠不變。他了解諸法實相,知道你的過去再過去世,你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菩薩對你是憐憫心、慈悲心,沒定沒有怨恨心。

  在這個世間,我們自己學佛、弘法半個世紀以來,這些事情我們遇到很多,最嚴重的有四、五次,最嚴重的,普通的那些常常會遇到。所以四種總持裡面,一看到忍的總持心就會平了。有時候忍,忍到極限,好像忍不過了,展開大乘教,心平氣和,曉得應該。諸佛菩薩在九法界、在六道示現,這些事情遇到太多了。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那個是不容易忍,他都能忍受。我們今天受別人的傷害,沒到那個程度,怎麼不能忍?想到這個地方,我們的問題就解決。

  密宗裡面講的「真言陀羅尼」,那都是講的咒。所以一般稱咒,密咒,在藏密跟日本的東密,講陀羅尼多半都說咒陀羅尼。

  得到這一切法的總持,『悉持一切諸佛法』,這一句我們想到《壇經》上惠能大師告訴我們,你為什麼能悉持一切諸佛法?因為自性能生萬法,一切諸佛法都包括在其中,不是在外頭!只要你什麼時候能見性,也就是說你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無盡陀羅尼你全都得到,只要你能放下。放不下也要勉強的放,希望天天都要放,時時刻刻都要放,能放一點比不放好,慢慢學著放,學著捨,自自然然你煩惱輕智慧長。到以後進步愈來愈快,肯定是幾何級數的提升;起初是非常困難,這個困難的瓶頸一定要突破。我們再看下面一首偈:

  【恭敬供養持法者。給侍守護諸賢聖。】

  這是你得法自在之後應該要做的,你看『恭敬供養』。我們今天供養不恭敬,沒有恭敬心,對佛菩薩上供都沒有恭敬心,所以不得利益。佛菩薩不會怪你,可是鬼神他有怨恨。鬼神你對他的供養,我們做很多這些佛事供養,如果沒有恭敬心,他得不到,他有怨恨心,這個一定要懂得。我們對佛的恭敬心,跟對鬼神的恭敬心是一樣,他也感恩你。你對他好,他也對你好,他也護持你。『給侍守護諸賢聖』,這就是契入聖賢的境界。我們今天沒見到聖賢,見到好人,真正發現能夠依照修行的人,我們都應當全心全力幫助他,全心全力成就他。這是莫大的功德,是真正的好事,應當要記住。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這首偈意思還沒講完,下一次我們接著再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