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如來十力、四無畏  (第二集)  2014/2/1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02-040-0624集)  檔名:29-426-000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一千零八十頁,第二行,最後一句看起:

  「三者,定智力」,十力裡面第三,「知諸禪定解脫三昧之智力」。這是佛門裡面修行的功夫,也就是說我們的心萬緣放下,清淨的程度、平等的程度還是有差別。最明顯的是習氣,習氣微細的自己不知道,粗顯的曉得,有這個習氣,定功可以把這個習氣克服住。我們講伏煩惱,把它伏住不起作用,不是沒有,定功可以伏得住。定中境界無量無邊,佛知道。可以說從我們初發心證得第一個果位,初信果位,從初信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這是大分,細分每個位次裡面都不一樣。好比我們在學校讀書,同一個年級有幾十個同學,一年級、二年級就好比初信位菩薩,二信、三信、四信,同年級的這些學生考試,還有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不一樣。於是我們就能夠曉得,修行人所證得這個位次,同是初信位菩薩也不一樣,好像同是一年級的,考試的時候等級還是不相同。從這個比喻我們能體會有一個概念,高層次的知道下面的,下面不知道高層次的,乃至於同層次的也不能知道,微細的不能知道。

  佛,佛所證得的定功,已經到達自性本定,這就是真的圓滿,定功達到圓滿的境界,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眾生之類,心地境界的狀況他完全能知道。這也是我們很難相信的,因為我們沒有入過這個境界,也沒有這種經驗,甚至於聽都沒聽說過。所以我們可以說十地菩薩知道十迴向的定功,十迴向的菩薩能夠知道十行位的定功,十行位的菩薩能夠知道十住位的定功,十住位的菩薩能夠知道十信位的,十信位沒有出離十法界。十住,圓教初住他超越十法界,他住實報土,住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裡面,你看就有四十一個階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住報土。他們也是的,高的知道底下的,底下不知道上面的,最高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的習氣沒斷。這個無明習氣叫生相,那一斷,斷了,相就沒有。什麼相沒有?實報土沒有了。所以實報土從哪裡來的?生相無明變現出來的,四聖法界是無明煩惱變現的,六道輪迴是見思煩惱變現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連實報土都不例外。實報跟十法界不一樣,十法界報土裡全是生滅法。實報土呢?實報土它只有現,只有不現,只有隱現,沒有生滅。隱,沒有了,回歸常寂光,看不見了,遇到有緣它現。遇什麼緣?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他的緣,只要有這個緣,法身如來就現報土、現報身。為什麼?幫助他們,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有感,常寂光裡面法身如來有應,幫助這些法身菩薩證入常寂光,也就是證得妙覺果位。這種覺察的能力法身如來有,他有,有定智力。

  「四者,根智力」,這個根是根性,我們講根機、根器,「知諸眾生諸根上下」。這根從哪來的?根是過去、現前學習,阿賴耶裡面落下的這些種子,我們稱為善根。由此可知,每個眾生只要是學佛,到佛門裡面來受三皈五戒,決定不是偶然。這個世界上人口這麼多,以香港來講就幾百萬人,皈依三寶的有多少人?百分之一都不到。由此可知,善根不容易。凡是皈依三寶,看到佛法生歡喜心的,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他學過,這就是他有根。過去世的根紮得深,學的時間久,生生世世薰習成根,這種人好教,他的基礎深厚,他很容易信、很容易理解,如法修行。根熟的人能證果,淨宗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證果。所以諸佛菩薩,這些善知識,「隨機施教」,就是他能觀機,看出這個眾生的根性,要用什麼方法來教他。

  佛現身沒有一定,換句話說,阿羅漢以上是有修有證,他們四相都破了。這個四相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破了,小乘阿羅漢,大乘七信位的菩薩,十信裡面第七信,第八信就是辟支佛,第九信就是菩薩,第十信是十法界裡面的佛。信位,沒轉識成智,但是我執放下了,沒有我。沒有我,他們度化眾生就是隨機施教,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他們有這個能力。現身不是自己,隨自己的意思現,不是的,隨眾生,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喜歡佛身他就能現佛身,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應身佛;他喜歡菩薩就現菩薩身,喜歡觀音菩薩現觀音菩薩身,喜歡文殊菩薩就現文殊菩薩身,隨眾生現的,不是隨自己。隨自己,他是凡夫,還有我執。他們那個境界裡頭無我,沒有我執,也不執著人,也不執著眾生,也不執著壽者相,所以他的心叫清淨心,他沒有這個染污。這種清淨程度也不相同,阿羅漢證得清淨,我們這個經上講清淨平等覺,他證得了;辟支佛,辟支佛的清淨就比阿羅漢要深;菩薩的清淨心又超過辟支佛。報土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愈往上面去愈清淨,他們統統是清淨心,清淨程度不一樣。一直要到妙覺,圓滿的清淨,這打分數要打一百分,等覺菩薩九十九分,還差一分,十地菩薩九十八分,他差一些。所以根性不相同。

  我們要知道認真努力修善根,大乘經教裡面跟我們說,凡夫的善根有三個,不貪、不瞋、不痴,這個心能生一切善法。所以反過來貪瞋痴叫三毒,換句話說,所有一切的染污都是從貪瞋痴來的,有絲毫貪瞋痴就不清淨。貪瞋痴從哪裡生的?從我生的,我貪、我瞋、我痴。我這麼一念,諸位就知道,末那識,第七識,第七叫染污。第七裡面是什麼?叫四大煩惱常相隨,這是染污。染污的根就是我執,以為這個肉身是自己,能夠思惟想像這是我的心,殊不知這個身體是阿賴耶的境界相,阿賴耶的相分。能夠分別的心是阿賴耶的第六識,八識的第六識;染污是阿賴耶的末那識,就是第七識。第七識的成分,把它分開來說它有四個,第一個就是我見,把阿賴耶的相分,身體是阿賴耶的相分,當作自己,這是我的身;把末那,意識,阿賴耶以為是我的心,錯了,全錯了。我有沒有心?有,真心。真心是什麼樣子?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是我們自己的真心,真心就是自性。你看惠能明心見性,見性就是見到真心,真心是什麼樣子他說出來了。他說了五句,第一句「本自清淨」,真心是清淨的,沒有染污。現在有沒有染污?沒有,現在的染污是第七識末那識,真心確實沒有染污。第二個「本不生滅」,它不是生滅法,它沒有生滅的現象。我們現在的心,起心動念這個心,跟身體全是生滅法,這個生滅現象就在現前,我們一絲毫都沒有覺察到,這叫迷惑。破迷開悟的菩薩,見性的菩薩他們知道。

  生滅的頻率太高了,我們確實覺察不到。彌勒菩薩告訴我們,頻率多快?這一彈指,時間很短,一彈指,一彈指裡面有三十二億百千念。這是念頭的生滅,已經多少個念頭了,前念滅了後念生,念念不一樣,沒有兩個念頭是完全相同的。大乘教裡頭佛給我們說,相似相續相,不是真的相續,相似相續。有定功的人他是相續,他真的是相續相,六道凡夫是相似相續相。定功功夫愈深,這個相似跟真心愈來愈接近,接近真心,那就是相續不是相似,它沒有生滅。我們現在科學計算時間的單位是秒,一秒鐘能彈多少次?我們相信年輕體力很強的彈得很快,至少可以彈五次。五乘三十二億百千念,三十二億百千念把它計算出來是三百二十兆,三百二十兆再乘五,一千六百兆,一秒鐘。一秒鐘它有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統統在我們眼前,我們絲毫感覺都沒有。這是佛經上講的科學,心理跟物理,在這麼高的頻率之下產生的幻相,不是真的。為什麼?前念跟後念不是一個念頭,就不是真的,假的。前念滅了後念生,前念不是後念,後念也不是前念,念念都是獨立的。哪個念頭是我?哪個念頭是人?哪個念頭是眾生?哪個念頭是壽者?全都成問題了。所以佛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的沒有真實,全是虛妄相,包括實報土。實報土有隱現不同,它雖然現,但是它現的是不生不滅,沒有生滅這個現象。十法界裡面所現的一切相,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統統都屬於生滅,有生有滅。我們要知道,這是宇宙萬法的真相,這個真相是假相,佛給我們舉的比喻,像夢幻泡影,了不可得。不可得當中我們產生一個錯誤的觀念,以為是真的,以為我可以得到,這就是從本來是佛變成現在的凡夫,原因就在此地。我們了解真相,再不把它放在心上,這個人就成佛。相是假相,所以你也用不著把它消滅掉,用不著,不用消滅它自然消滅,何必多一道手續?它的存在期間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存在等於不存在,空有畫了等號就不必管它,一切隨它去,清淨心就現前。只要你放下,清淨心就看到;只要不動,平等心就現前。真心沒有失掉,真心也就在眼前。我們現在迷了真心用妄心,用妄心叫凡夫,用真心叫佛菩薩,還不是普通的佛菩薩,法身大士用真心。用真心待人接物,用真心生活,過的是法身菩薩的生活。法身菩薩住在哪裡?住在報土,此地就是報土,報土也沒有離開我們。

  我們再看第五,「五者,欲智力,知一切眾生種種知解之智力。知他眾生種種樂欲各各不同。」對於整個宇宙,十法界依正莊嚴,所有眾生之類,這個欲智力,欲是欲望,就是苦樂的感受種種不同,每個人所喜愛的不一樣。這些也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他生活的環境不一樣,學習的環境不一樣,這裡頭養成的習氣,用習氣全都把它包括了。一切眾生種種知解,知,現在講知識,佛法裡面叫知解,解是了解,跟知識的意思很接近,識是認識,你知道你認識,你知道你了解,不一樣,每個人都不相同,與過去、這一生見聞覺知,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阿賴耶裡面落下的種子習氣,所以人有賢愚不肖。有人生下來就有高度智慧,有些人生下來愚痴,學什麼都學不會,這種現象我們見到過、遇到過,每個人天分不一樣。一般說來,如果過去生中在三途裡頭時間很久,他的罪業消掉了,這一次到人間來,他又得人身,帶著三途的習氣,顯得愚笨沒有智慧,學什麼都很困難。如果這個人前生是在善道裡頭,在人道、在天道,他就顯得聰明,學東西很快。人道,他能達到相當的水平;如果從天道來的,我們中國人有所謂天才,是在天才裡面就含的是他從天道來的,智慧見解就跟一般人不一樣。

  我們看到一個報告,十歲的小女孩念佛往生,她從哪裡來的?非常可能她是極樂世界來的。她來幹什麼?跟她爸爸媽媽有緣分,來度他的,讓她爸爸媽媽跟她親近的這一群人,跟她都有很深厚的緣分,看到她往生,信心堅定,這不是假的,真的,我親眼看到。如果不是從天道來的,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淨土,為什麼聽到《彌陀經》、聽到阿彌陀佛她就歡喜?她真念,一天到晚念,放在心上,不是偶然的,我們學不來的。所以靜老教導我們,學佛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放下習氣,放下萬緣。要知道這個世界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阿彌陀佛是真的,極樂世界是真的,那個地方叫一真法界,不是假的,往生到極樂世界等於成佛。真正成佛在極樂世界修行,好,居住的環境好,學習的環境好,老師好,除阿彌陀佛之外,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是你的老師,你隨時可以親近他。因為到極樂世界就有本事分身,佛無量無邊,你能夠分無量無邊身同時去親近一切佛。那個分身管用,供佛修福,聞法是修慧,福慧雙修。極樂世界一天的修行,我們這個世界無量劫都趕不上,我們沒有能力分身,他有能力分身。極樂世界不能不去,不去就錯了。有欲智力,能知道一切眾生生生世世的狀況,他喜歡什麼,他過去學過些什麼,用什麼方法把他過去生中阿賴耶識那些落下的種子引導出來,他進步就非常快,應機施教。

  「六者,界智力。乃知種種界智力,於世間眾生種種境界不同」。這是什麼?業報不一樣。我們希望自己居住的境界、環境好,一定要懂得修善。前面第一條講的善惡果報,修善決定得善果,造惡決定得惡報,不僅是一生,生生世世所感受的果報都是自己業力造成的,於任何人都不相干。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你才有辦法改善你的環境,縱然是逆境惡緣你不會怨天尤人,你改善環境會很快就兌現,如果有怨恨在心上,轉不過來,那受苦的時間很長。所以佛有這種能力,知道一切眾生種種境界,後頭有一句「如實普知」,普是普遍,沒有一樣不知道。所知道的,對他的業因果報完全明瞭,絲毫沒有差錯,他造的是什麼業,現在受什麼樣的果報。

  「七者,至處智力。知一切道至處相。知所修何教道品,得至何位之智力。如五戒十善至人天」。這舉個例子,這個智慧是能知道一切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包括淨土法門,你修哪一種方法,知道你將來得哪一種的果報。你所修學的不一樣,雖然有修學同一個法門,修行的功夫不一樣,功夫有勝劣,果報也不一樣。譬如念佛,這一樣大家都念阿彌陀佛,有人生實報土,有人生方便土,有人生同居土,不一樣。我們在這個人間,就在居住這個小地方,這個小村,大家天天見面看這些人,我們能夠住在一起,住在一個小村、一個小鎮,這叫共業。我們的緣分很深,所以做鄰居。雖然做鄰居,每個人生活狀況不一樣,有些人福報大一點,生活環境很好,有些人沒有福報的,生活很清苦,這就看得出來。為什麼這家富有,那家貧賤?這個人有智慧,那個人愚痴?這個人健康長壽,那個人身體多病?我們在大乘經上找到佛說的,我們的引業相同,引導我們在這個時空裡面投胎得人身,這是引業引導我們,這個業相同。我們前世造的都同樣的,所以在這個時空裡頭我們都得人身,我們有緣相見。但是滿業不一樣,我身體狀況不相同,所感受的苦樂不平等。佛告訴我們滿業很重要,第一個不能有貪瞋痴,這是總的原則,一定要離貪瞋痴,還包括傲慢、懷疑。貪瞋痴加上傲慢、懷疑,五毒。身上有五毒就不能不生病,五毒輕,病就少,五毒沒有了,不會生病。還要修三種布施,修財布施得財富,我們在物質生活不會缺乏,有財富;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不愚痴;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樣就好。這個不能不知道,滿業是從這來的。斷惡修善,喜歡幫助別人,我們喜歡幫助別人,別人也喜歡幫助我,居住在這個環境裡面,小村、小鎮非常和睦,這個好。至處,知道你所修學的法門,你將來得到什麼地位。譬如修五戒十善,來生一定是人道天道,他不會墮三惡道。我們認真信願持名專修淨土,將來一定往生極樂世界,佛完全知道。這裡還有「八正道之無漏法至涅槃等」,三十七道品通大小乘,小乘證阿羅漢果,大乘能證得無上菩提。

  下面,「八者,宿命智力」。佛有能力知道眾生一世,這一生當中,「乃至百千萬世」,過去生生世世、未來生生世世他都知道,知道你的命運。這舉幾個例子,知道你的姓名,知道你的壽命,知道你那一生當中所過的苦樂,全知道。人確實有命運,一點都不假,但是要知道命運是自己造的,命運決定不操縱在別人手上,這樁事情經教裡講得非常清楚,講得很多,我們要明白。所以人果然明白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就能改造命運。改造成功的人很多,我見到的就不少,但是最有名的明朝袁了凡先生,他是把他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過寫成四篇文章,教訓他的兒子的。這四篇文章流通出去,知道的人很多,依照他這個方法確實有效,包括我們東鄰日本、韓國,讀《了凡四訓》的人很多,依照他的方法改造命運的人都能產生明顯的效果。所以命運有,命運不是注定的,隨著我們的意念千變萬化。佛所知道也絲毫不爽,佛有這個能力把整個宇宙極其微細的相也看得很清楚,所以他有這個智慧。我們每個人的命運,佛菩薩一清二楚。

  「九者,天眼智力。見眾生受生捨報,生生死死,從何道來,向何道去」。佛知道所有眾生,無量無邊無數無盡他全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你不問他,真的他不知道,你問他,他全知道。無知是根本智。無知是什麼?他心是定的,就是清淨平等覺。有知是有人問他,我問他他就給我說,你問他他就給你說,他問他他就給他說。這叫什麼?根本智起作用,起作用是無所不知。看到這個眾生投胎,受生就是投胎出生,捨報就是死亡,生生死死一般是六道輪迴,出不了六道。你從哪一道來的,死了之後到哪一道去,佛菩薩都看清楚了,阿羅漢都有這個本事。「以及善惡業緣,或苦或樂,無障礙之智力。」包括你日常生活,你的受用,你是在受苦還是在享樂,他全知道。如果在受苦我們就知道,他前生、今世疏忽了修善積德,把這個事情疏忽了。如果認真喜歡在做,他肯定是得快樂之報,這個人肯定健康長壽,離苦得樂。

  最後一種是「漏盡智力」,這種智慧知道自己修行到什麼樣的層次,不必問人。小乘裡頭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清清楚楚,自己知道;大乘裡面菩薩五十一個階級,自己在哪個層次清楚,他有漏盡智力。到真正漏盡,漏是煩惱的代名詞,盡是煩惱斷乾淨,成佛了,證得無上菩提,成就究竟的果位,不需要問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修行到這個時候,也自然感得諸佛如來給你授記,來慶祝你,給你道賀,你也成就了。以上這個十條叫十力,力是力用,這十種智慧是有用處的,起作用的。

  下面,「無畏者,乃四無畏。又云四無所畏。化他之心不怯,名無畏。今所指者是佛之四無畏。」我們參考資料裡頭,「無畏者,又云無所畏」,沒有畏懼。「佛於大眾中說法,泰然無畏之德」。這裡頭有四種。佛說法完全是從自性裡頭自然流出來的,決定沒有去做準備,我要給你講什麼,沒這個準備,有人問就給你解答,沒有人問通常不說。遇到特別的緣分,沒有人問佛也說,叫無問自說,《阿彌陀經》就是無問自說。自說也要有緣,什麼緣?這些眾生,佛有十力,十力觀機看得太清楚,這個人雖然沒有提出問題,過去生中修過淨土,佛說《阿彌陀經》他決定可以接受,他會歡喜,他會依教奉行,他這一生決定得生,要遇到這樣的一個機緣,不問也要說。所以《阿彌陀經》是佛無問自說的。

  這四種第一種,「一切智無所畏」。佛有一切智,「佛於大眾中,明言我為一切智人,而無畏心」。諸位想想,他具足十力、四無所畏,這從哪裡來?自性上本有的,不是佛的專利。「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佛在《華嚴經》上說的,我們每個人都有。所以,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只是你現在迷了。怎麼迷了?你起煩惱,煩惱迷了你的自性,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透不出來。十力、四無畏都是屬於德,果地上自然得到的,是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來的。這種智慧、德相菩薩也有,菩薩沒有佛那麼圓滿,沒有那麼透徹。我們真修,愈修,這種能量就愈明顯的透出來,我們一般叫神通。神通不稀奇,從哪裡出來的?從清淨心出來的。所以說放下就是。我們的心現在裡面是煩惱、是習氣,嚴重的染污,心浮氣躁,不安,不安就是不平等。我們的心嚴重染污又不平等,所以雖然有智慧德相,透不出來。佛法的修行沒有別的,放下就是,把染污放下,把不平放下。不平是分別,於一切法統統不分別,平等了,平等性智就現前,妙觀察智跟著就來。這是第一個,一切智無所畏。

  第二個,「漏盡無所畏」。漏盡是什麼?煩惱斷盡了。佛確確實實連煩惱的習氣都斷乾淨,真的沒有了。法身菩薩煩惱斷盡了,他還有無明習氣。煩惱斷盡,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確確實實做到不起心、不動念,眼見色看得清清楚楚是智慧,不起心、不動念是自性本定。我們跟佛不一樣的地方,我們見色會起心動念、會分別執著,佛沒有。佛見一切色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叫佛眼;有分別、有執著、有起心、有動念,眾生眼,凡夫的眼。這個道理搞清楚、搞明白,我們就知道怎樣回歸自性、怎樣修成佛果,放下起心動念、放下分別執著就對了。

  第三,「說障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惑業等諸障法,而無畏心」。給我們講經說法,說六道凡夫起惑造業,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造作一切善不善業,他統統都能說,說得一點都不錯。

  第四種,「說盡苦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戒定慧等諸盡苦之正道」。這個盡就是滅盡,苦盡了,道是方法,能把所有的苦統統化解,統統消除乾淨。這些方法佛能說,總的來講不外乎戒定慧,這三個字把所有一切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的方法全都包括在其中。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不出戒定慧三學。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叫佛法。戒就是規矩,三皈、五戒、十善、八關齋戒。八關齋戒是在家弟子修一天出家人的戒律,就是規矩,過一天出家人的生活,二十四小時。一共有八條戒,八關齋戒,再加一個齋,齋是過中不食,一天吃一餐,中午。過中不食是日中,太陽在正中,每個地方不一樣,今天大家都知道有時差,每一個地方日中的時間不相同,吃飯要在日中之前,不能在日中之後。現在如果真正這樣做有標準,天文台每年印的日曆,每一天日中的時間它都記載,日出、日沒、日中都記載幾點幾分幾秒,你用這個日曆就很方便。我在年輕時候用過。學戒,戒律,日常生活有規矩的,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有一定的規矩,要遵守。要懂得世尊制定戒律的道理,為什麼要這樣制定,對我們有什麼好處,搞清楚、搞明白你才歡喜接受,才能依教奉行。它的利益幫助你得定,所謂因戒得定,定是樞紐,非常重要。終極的目標是開智慧,一切都是為了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叫畢業。所以,禪定是開悟的一種手段。戒律呢?戒律是得禪定的手段。目的是開悟!只要見性,如來果地上的十力你有了,你不圓滿,叫菩薩的十力。菩薩也有四無畏,比佛差一等,內容大致相同。所以「說盡苦道無所畏」,這裡面講「說戒定慧等諸盡苦之正道」,也是佛家所講的戒定慧三學,這是為教化眾生而施設的。

  佛為了教化眾生,所以佛教是教育。釋迦牟尼佛一生辦學,他沒有辦學的形式,有實質,四十九年講經教學,他分了四個階段。《華嚴》我們不說,因為是定中講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對普通人說,普通人有普通人的說法。他是入定開悟的,完全走戒定慧的路子,為我們示現。出定之後他在鹿野苑教五比丘,給這五個人,這五個人以前是陪同他修行的,過去修行苦行,釋迦牟尼佛修苦行,他們佩服。他們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家族,釋迦是太子,太子出家,他的父王不放心,派了跟他同輩分的,選了五個人陪同他、照顧他。以後釋迦牟尼佛放棄苦行,他們認為佛退心,受不了苦,退心,所以這五個人也遠離世尊,他們還是修苦行,在鹿野苑。佛大徹大悟,就是說證得大般涅槃,智慧神通道力統統具足,找這五個人,給他們說法,他們覺悟、明白了,當中憍陳如證阿羅漢果。我們相信其他的四位,雖然不是阿羅漢,應該有初果、二果、三果,聞法統統有成就。前面的持戒、修定沒有白修,他要沒有這個基礎,佛給他講經說法他聽不懂,怎麼會有悟處?

  佛講小乘,小乘裡頭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普世教育十二年,叫小學教育。我們今天這個社會小學教育是六年,釋迦牟尼佛小學教育十二年,這個根紮得厚,根深蒂固。十二年之後講方等,等於說繼續在辦學,辦中學,把小學提升,準備進中學,八年。我們現在初中、高中加起來六年,釋迦佛的中學是八年,跟小學合起來二十年。二十年之後佛講大般若,好比辦大學。現在世間的大學四年,釋迦牟尼佛的大學二十二年,二十二年講般若。最後八年講《法華》、《涅槃》,那是研究所。所以佛的教育有次第,循序漸進,由淺而深,跟我們現在辦教育理念相同。佛法一定要明心見性才算畢業,沒有明心見性畢不了業。這裡頭的經論非常豐富,比現在大學裡面的科系豐富多了,什麼都有,無論你想學哪一門佛都會教你,留下來這些經典就是當年的教材。佛是一個人教的,有老同學擔任助教。當年老師只有一個人,助教有菩薩、有阿羅漢,還有特殊的,屬於天才。上上根跟下下根這是特殊人,這兩種不在這個四十九年次第之內,他們有特別的法門。

  在佛法裡頭,禪宗、密宗、淨土這三個是教特別法門的。但是特別法門裡頭的淨土法門格外的殊勝,因為它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上根人可以學它,下下根人也能學它,而且成就特別的高,真正達到究竟圓滿。因此《無量壽經》是釋迦佛在世多次宣講,不是只講一次。佛講其他經典一生就講一遍,沒有講重複的,唯獨《無量壽經》多次宣講,這就是特別法門。《無量壽經》傳到中國,在中國翻譯十二次。從翻成的譯本上來看,能看得出來,梵文原本不止一種,確實是多種,不止一種,這就說明佛是多次宣講。十二種的譯本有七種失傳,現在還保留著五種,從五種裡面能看出來與原本不一樣。原本為什麼不一樣?肯定是佛說的不一樣。佛說經沒有起草稿的,沒有講義。我們知道,當時在座聽經的人程度不一樣,根性不相同,時節因緣不相同,所以佛說的大同小異。雖然有小異,但是小異裡面很重要,可以把以前所說的彌補以達到完美,因此會集就成為必要。第一個會集本,宋朝王龍舒居士編輯的;第二次會集,這是清朝咸豐年間;夏蓮居老居士是第三次會集。以這個會集本最完備,會集得好,用的精神、時間久。他用十年的時間才做為定本,務必讓這個經裡頭沒有絲毫瑕疵,字字句句都是原譯本的經文,沒有改動一個字,連題目都是會集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這是宋朝譯本用這個名稱,漢朝譯本的名稱是《清淨平等覺經》,你看它都是會集的。這兩個經題合在一起,把全經的宗旨、義趣完全顯示出來,會集得好,天衣無縫。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真實智慧,他用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著作來解釋這部經,字字句句讓後人看到歎為觀止,無話可說,真的是五體投地,尊重、佩服。

  學佛,實實在在講不必學很多,一部經就夠了,一部經具足戒定慧三學。學多了,學雜了,學亂了,無所適從,反而不好。我的老師教給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看到歷代祖師大德做學問的態度,「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著重在自己,自見是沒有人教你,自己開悟,自己通達明白。為什麼?定到一定的功夫,清淨心、平等心生智慧。學一樣東西容易得清淨,容易得平等,清淨平等心有了必定覺悟。覺就是自見,就是清淨平等覺,在經題上。這是真實智慧,自性當中本有的,不是外面學來的。外面學來的東西,還要自己自見來證實它是不是真的,還是以自見為標準。宗門,就是禪宗,這種例子特別多。我們看《五燈會元》、看《景德傳燈錄》,真正好的善知識,用種種巧妙的方法幫助學生開悟,而不是講經說法教給他,不是的,誘導他開悟,悟了真智慧現前。惠能大師開悟,他沒有學過經教,你把經書念給他聽,他就能講給你聽,講得一點都不錯,如佛親自說法,為什麼?他跟佛在同一個境界。釋迦佛明心見性,能大師也明心見性,這在一個境界上。我們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跟阿彌陀佛同一個境界,所以佛說的東西,我們自然通達明瞭。佛法用的教學理念、方法是向內求,不向外。所以佛經稱為內典,佛學稱為內學,說明它向內,不向外。內裡面最重要的一個關鍵就是定,換句話說,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修什麼?統統修禪定。淨土也是修禪定,你看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用念佛的方法修成禪定,叫念佛三昧。用經典的方法,叫你天天讀誦,也是修定。修《金剛經》,每天讀《金剛經》得禪定,叫般若三昧、金剛三昧;用《華嚴經》修定,叫華嚴三昧;用《法華經》修定,叫法華三昧。方法不一樣,得到的定完全相同,沒有兩樣。所以一部經通一切經全通,幾時得定幾時就通達。佛用這個方法,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也用這個方法。

  儒跟道都講究悟性,要幫助人開悟,這是真實的教誨。現在人沒有了,現在全是知識,沒有智慧,所以現在人心浮躁,人心定不下來。這個對於學習佛法,學習中國傳統古聖先賢的典籍是一個障礙,用西方的理念、用西方的方法,決定學不到。他所學的把智慧變成知識,用這個方法來講經,他講的不是佛經,他講的是佛學常識。為什麼?佛的經他沒聽懂,他根本不知道,望文生義。他在經教裡頭沒有方法體會,沒有方法契入境界,問題在這個地方。東方跟西方完全不一樣,東方人不准懷疑,西方人主張懷疑。所以西方人走科學行,沒問題,走東方聖賢走不通。不懷疑的人對懷疑所得到的東西能理解,懷疑的人對修學佛法、修學中國傳統文化所悟出來的東西他不理解。這就是一個向外學,一個向內學,不一樣,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科學完全著重事實真相,它那個事實真相是表面的,沒有徹底,並不是真正的事實真相,所以它的事實真相是不穩定的。你看前面一個科學家發現的定律,過幾十年,後面一個科學家把它推翻了,定律本來是不變的真理,常常被推翻。現在科學家沒有一個人敢講他發現的是永恆不變的,不敢講,會被後面推翻。但是佛法裡頭真理就是真理,永遠不會被推翻的,你能契入跟他同樣的境界,他證得的證明你也證得了,這才叫真理。

  我們再接著看,底下這一段,『無礙』。「無礙者」,無礙是沒有障礙,「自在通達」,不但自在通達,「互相涉入,融通兩為一體。如燈光互相涉入,是無礙之相。」我們這個房間有十幾盞燈,燈光都打開,每一盞燈的光跟其他燈的光互相融成一體分不開,光光互照,這叫無礙,這叫自在通達,真的互相涉入,融通兩為一體。我們現在的燈光,融通十幾盞燈成一體。在大乘教裡頭真正見性,八萬四千法門融成一體,無量法門融成一體,你成佛了,你證得清淨法身。清淨法身在哪裡?不在實報土,在常寂光,常寂光就是融通。跟誰融通?跟過去、現在十方所有一切諸佛融通,你的智慧跟一切諸佛如來的智慧融成一片,你的功德跟一切諸佛所修的功德也融成一片,你的相好跟如來的相好也融成一片,一片光明,這個光明裡面有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如果我們說得細一點,智慧、德能、相好完全融成一片,一片光明。這個光明是活的,現在講有機體,活的,不是死的。它什麼都沒有,它什麼都能現。你看,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什麼?宇宙。十法界依正莊嚴它能生,無中生有,有中有無。報土裡面的法身菩薩,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斷盡,他就入常寂光。入常寂光,報土不見了,報土融入常寂光,報身也融入常寂光,就像燈光一樣,像海水一樣,海水沒有融入是個水泡,海水是個水泡,水泡一破融成大海。這是大乘登峰造極最高的境界。無礙,有四種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在前面我們都學過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