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自我的靈性到達圓滿 (第二十九集) 2006/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第12-017-1491a集) 檔名:29-037-0029
諸位同學,請坐。今天是二00六年的元旦,首先我在此地祝福大家新年快樂。佛門裡面有兩句話,說「諸惡莫作,年年如意;眾善奉行,歲歲平安」。我們還是遵守佛陀教導我們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才真正能夠落實到歲歲平安,年年如意。謝謝大家。
請看「淨行品第十一」長行,提問的長行,最後的一段,我們還有幾句沒講完。我們把這段文念一遍:
【云何於一切眾生中為第一。為大。為勝。為最勝。為妙。為極妙。為上。為無上。為無等。為無等等。】
上一次我們講到妙。『妙』、『極妙』,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講的,「妙者,煩惱障盡故,極妙者,所知障盡故」,這兩句說得好!煩惱障就是見思,我們講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由於思想見解的錯誤,所以導致我們的言行就錯誤,這才招來不善的果報。所知雖然不是障,這種障礙會障礙我們的所知。實際上,煩惱跟所知都有連帶的關係。在《華嚴經》裡面沒有說見思煩惱,它是講妄想分別執著;執著就是煩惱障,妄想就是所知障。《華嚴經》上講得好懂,換句話說,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煩惱障就盡了。諸位細細去思惟,好好的去想想,你看煩惱是不是從執著生的?如果不執著,你想想看,你還有煩惱嗎?世間人所謂是成見,成見就是執著!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誤的。
佛菩薩心目當中是法法皆如,法法不二。我們今天有執著,邪正是二法,善惡是二法,是非是二法,真妄是二法。你要是碰到六祖惠能,你要向他請教,他就告訴你,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那不二法,邪正是不二法,邪正一如,是非一如,善惡一如,所以法法皆如。為什麼?不執著就沒有了。執著個正,正的對面是邪;執著個是,是的對面是非,總是落在兩頭。《般若經》上告訴我們,二邊不立,中道不存;二邊不立,還有個中道,中道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中道跟二邊,不又變成對立?你永遠沒有對立,妙!但是這個境界是菩薩的境界,你要是有這個境界,那恭喜你,你不是菩薩距離菩薩也不遠了,也靠得很近。
所以大乘教裡面講入不二門,誰入了不二門?圓教初住菩薩入不二門,入不二門就是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了。不二門在哪裡?不二門是一真法界,是華藏世界,也是極樂世界。所以淨土宗裡面,念佛堂的堂主平常提醒大眾,無非是叫大眾警覺到,不要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堂主常常提到,「放下身心世界,一心念佛」,或者像《無量壽經》上講的「一向念佛」,那就對了。如果身心世界放不下,放不下就是有妄想分別執著。你還有憂慮,你還有牽掛,所以你放不下,那就是煩惱,就是所知,就是障礙!
往生那一刻當中不許有障礙,有障礙就去不了;只要最後那一念沒有障礙,就肯定往生。但是最後這一念,你能有把握嗎?平常念佛是練功夫,什麼時候用上?就是臨終最後一念,希望平常念得很熟。由此可知,平常就要練習放下,臨終才有把握。平常念佛,什麼都放不下,你說你臨終會有把握嗎?靠不住!所以說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要知道為什麼不能往生?這個二障。所以這兩種障平時就要把它淡化,雖不能斷,要看得很淡。分別,對於一切法分別執著,很淡薄,希望一年比一年淡,功夫就有進步。緊緊的抓住這句佛號就對了,除這句佛號之外,什麼都是假的,什麼都是空的。於一切法裡頭最重要的是得失要淡,得到不生歡喜心,猶如未得;失掉了,絕對沒有懊惱,如同沒有。永遠保持心地的清淨,不生一個妄念,這叫功夫,這就是此地講的「極妙」!
再往下面看,『為上,為無上』這兩句。「上者,望下無及故」,下面達不到。這是如來的果地,下面是等覺,等覺下面是十地,都沒有達到究竟果位,所以稱之為上。「無上」,究竟果位上,再往上面,上面沒有了,它到了頂頭,所以這是究竟佛果位。究竟佛果位,諸位要知道,四十一品無明斷盡了。菩薩最高的位子是等覺,等覺菩薩只剩一品,叫生相無明。你想想這個無明的名字,顧名思義,這品無明要斷了,相就沒有了。宇宙之間所有的現相,包括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十法界統統沒有了。永嘉大師《證道歌》裡頭說,「覺後空空無大千」,大千世界沒有了,大千世界就是十法界。一真法界也沒有了,覺後空空無大千,無上。
可是佛、菩薩都非常慈悲,到這個境界,他們最後那一品無明不斷,諸位要曉得,不是沒有能力斷,不像等覺,等覺是想斷斷不了。如來不斷,他想斷確實能斷,為什麼不斷?斷了就不能度眾生了;不斷,叫「留惑潤生」,這叫大慈大悲。他要把這一品無明留著,留著怎麼樣?留著現相!他可以在一真法界、可以在十法界得大自在。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諸位要知道,到法身菩薩就沒有一定的身相,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哪來的身相?他所現相是隨類化身。《楞嚴》上講得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心裡想他是個什麼樣子,他就現什麼樣子。我們眾生心裡想觀世音菩薩是個女相,他就現女相;觀世音菩薩是男相,他就現男相,這是叫隨心應量。說法亦復如是,沒有定法可說。所以佛跟菩薩應化在十法界,沒有一定的身形,沒有定法可說,這個一定要知道,所以才契機契理。
末後兩句,『無等』,『無等等』,「望下無儔故」,望下是等覺菩薩。等覺雖然是等覺,並不是究竟圓滿佛果,只是非常接近;等於,並不是。所以實在講,「無等」,不能跟他等,確實是差一級。「無等等」,等覺菩薩多,你看看許多等覺菩薩。這個跟究竟果地可以說常常在一起,已經打成一片,事上決定沒有階級,理上,他那一品無明想破破不了。如來這品生相無明,確實有能力破而不破,無等等!
後面這一句,「所以廣舉諸德者」,廣舉諸德就是前面二十問,這二十段。「欲顯行之勝故」,這個行,古人是右邊圈個圈,念去聲,念ㄏㄥˋ。「欲顯行之勝故」,這個行是當動詞講。但是現在很多人都念ㄒ一ㄥˊ,咱們就念行!知道這個行是個動詞,不是名詞,不是形容詞,知道就好,曉得諸佛如來菩薩行無比殊勝!你看智首菩薩問了這麼多的問題,從這些問,你就曉得菩薩行。而菩薩行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我們不能不知道。「上來問竟」,智首菩薩提問到這個地方我們讀完了。
下面是文殊菩薩的解答,所以底下第二大段,「文殊答」。答的文裡面又分成兩段,第一段,「歎問成益」,讚歎智首菩薩能提出這些問題,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他要不問,我們想不出來。他的一問,我們聽了之後都會點頭,確實讚歎,問得太好了。我們真正想知道的,而說不出來,他代我們說出來。我們看經文: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
這一句『善哉佛子』是讚歎,佛子就是指智首菩薩。
【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問如是義。】
你問得太好了!清涼大師在此地的註解,「言饒益者,利益也」。饒是非常豐富,豐饒的利益,利益眾生,利益人天。『安隱』就是安樂,這跟我們現代社會恰恰相反。現在社會動亂、不安,苦難很多,所以我們都求安定,都希望離苦得樂。後面『利樂』,樂是歡喜、愛好,也可以念成利樂,利益快樂,都能夠講得通。總的來說,利跟樂就把前面二十問統統都包括了。我們所求的,自利利他,求自己覺悟證果,也願一切眾生斷惑證真。這一段是讚歎智首菩薩能問這麼多問題。
下面第二段,「正酬其問」,酬是酬答,答覆智首菩薩所提的這些問題。「於中二」,在答覆裡面有兩段,第一段「標因成德,酬其舉德」。正是智首菩薩所問的,舉就是舉問,他既然舉問了,一定要答覆他。後面第二大段是「指事顯因,酬其徵因」,他曾經問為什麼,這為什麼是問因?有因才有果,有果必有因。世間會有這麼多的事相,為什麼會有?底下的經文就給我們解答。「初先」,這是第一段,「先」是第一段。我們看經文:
【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恆不捨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於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為眾生第二導師。】
這一段是答覆他,這是「標因成德,酬其舉德」。我們先看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說,「先標其因」,標是指出來,把它的真因指出來。因是什麼?因是心。「謂善用其心,心者,神明之奧,心正則萬德攸歸」,我們先看這句。這句非常重要,什麼人要是懂得,學會了,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善用其心』!你看文殊菩薩講『若諸菩薩』,這個「諸菩薩」是從初發心到等覺,五十二個階級。當然已經證果的菩薩沒有問題,真的是善用其心。哪些人?《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決定沒有問題;禪宗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見性當然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有問題的人是誰?沒有明心,沒有見性。心是什麼?不知道。你看《楞嚴經》一開端,釋迦牟尼佛考考阿難,沒有說什麼真心、妄心,先不談真心、妄心,先問心在哪裡?阿難比我們是強,說了六個處所,都被世尊否定;還沒有講心,只問心在哪裡。我們世間人一般都是講心,心到底是什麼?不知道。心在哪裡?也不知道,你用的是什麼?修行,這是根本,你要是不在根本上下功夫,那你就錯用了心。這個地方講的心是真心,所以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心者,神明之奧」。神是什麼意思?是通達的意思,通達萬物,包括一切現相。它的性相,性是體,相是現相。理事,理是道理,為什麼會發生;事是事相。因果,理上的因果,事相上的因果。我們通常用這六個字,性相、理事、因果,通達明瞭,這是心。
大乘教裡面常講,真心本來具足無量智慧德相,是我們心裡面本來有的,不是從外頭得的。儒家講「性本善」,那個性就是此地講的心,本善!本善指的是什麼?佛講得清楚,本善就是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而是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平等平等,沒有差別,我們真心跟佛心沒有兩樣。所以,佛眼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為什麼都是佛?真心一樣,智慧德相一樣,絲毫差別都沒有,佛眼所看的。奧是深奧。十法界裡面的眾生,無始以來迷失了真心。迷失了之後,那就是不善用其心。迷失了之後,用什麼?用妄心,用妄心就不善,真心才善,關鍵在這個地方。
真心是什麼樣子?大乘教裡頭佛常說,離妄想分別執著,那個心就是真心;帶著妄想分別執著的就是妄心。真是平等的,那妄,妄還有等差,這就是迷悟有淺深不同。六道凡夫迷得最深,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有,真心不能現前。這類眾生最不好教,他迷得太深,迷得太久,所以要很長的時間接受佛法薰陶,才有一點善根;如果不接受佛法薰陶,善根無從建立,佛在經上才說出「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得人身,以什麼為可貴?聞佛法最可貴了。聞佛法,雖然你沒悟,但是阿賴耶裡面有了佛法的種子,這就是善根的起源、善根的種子。有這麼個種子,如果遇到佛緣它就會增長,增長是不會快速的,所以修行成佛要無量劫,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凡夫業障深重,不可能生生世世都得人身,這很不容易。縱然生生世世得人身,不見得生生世世你能夠有機會聞到佛法,所以才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聞佛法,你阿賴耶識的善根種子才得到薰修;要薰修很長的時間,才真正變成善根。
就像植物一粒種子我們種在泥土裡面,也要有一段時間它底下才生根。下面生根,上面發芽,這個根就有了力量。想想我們今天的根,這個種子有沒有生根?有沒有發芽?諸位從這個地方去體會。我們種子都有,凡是學佛的同學,如果阿賴耶裡頭沒有佛法種子,你決定不會進門來。如果種子不夠深,雖進門,掉頭就去了。我們看到這個現象,心裡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是有這個根,但是薰習不夠。要想這個根、這個種子往下生根,上面發芽,在我們推想一定也是多生多劫才有這個力量,我們佛門常講善根深厚。他一接觸就生歡喜心,這就證明阿賴耶識的佛種子生了根,發了芽,一接觸就生歡喜心。或者看到佛像,或者聽到佛菩薩名號,或者接觸到佛法,心生歡喜。如果接觸不久,才接觸幾個月、半年,就生起敬仰之心,他尊重,他不懷疑,歡喜學習,可以說這個人善根相當深厚。
這時候就看他的緣分,緣要是殊勝,能夠常常接觸到佛法,親近善友,好學不倦,你在這裡細心觀察,這個人的善根可能在這一生當中成熟,就有這個可能。老和尚、善知識教學生,觀機在哪裡?就從這裡觀察。末法時期,善知識、老和尚也是凡夫,不是聖人。古時候有聖人,眾生有那麼大的福德,佛菩薩來應化,阿羅漢來應化,那個觀機是毫無問題的。像我們凡夫,煩惱一品沒斷,我們的觀機就要靠經教,要靠經驗。所以我們學佛能夠把握住,不會被外面境界誘惑,不會被他們動搖,只有一個辦法,深入經藏,只有這個辦法!然後念佛求生淨土,出離。深入經藏,你才不會受外面境界動搖,保持你的真誠、清淨、平等、慈悲,你才能保得住。如果不是深入經藏,肯定受外面境界誘惑,你就保不住了,所以要好學。
要緣分,應該是只要真正好學,緣,佛菩薩會加持。正是經論上所講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人好學,善根成熟,佛菩薩會照顧,總會幫助你,讓你得到機會。佛法講緣分,現在人講機會,學習的機會,不會讓你中斷。但是學習的環境常常有差別,有順境、有逆境,有善緣、有惡緣,無非都是你修學的環境。順境、善緣不生貪愛,逆境、惡緣不生瞋恚,所以在這境界交互的變化,讓你從經教裡面學習來的,然後在事相上去磨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叫真學問。日常生活,人事跟物質環境都是增上緣,都是在磨鍊你,把你的煩惱習氣統統磨掉。
古大德常說,特別是在這末法時期,末法,也就是說聖賢的教育沒落了。在現前這個社會,我們體會得很深。科學技術發達,真正是稱得上突飛猛進,但是帶來的副作用,是西方人不相信宗教了。因為宗教都說天地萬物是神造的,科學證明好像沒有神,人可以做得到;人現在可以旅行,向外太空去旅行。宗教沒落了。在中國很不幸,這一百多年,社會的動亂,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把我們的社會秩序打亂了,到現在都不能恢復,古聖先賢的倫理道德教育都忘掉了。所以惡業在增長,善根很薄弱,有善根的人愈來愈少,縱有一點小善根,禁不起誘惑。普遍的現象我們看到,見到人做一樁好事,做一樁善事,常常有人阻撓,不希望你做成功。世人所看到的是眼前的小利,不知道有大利益在後面,不曉得。都注重眼前的小利,科技帶來的眼前小利,聖賢教誨那是無量無邊的大利益。
現在西方教育出了問題,這個問題帶給社會的動亂,人心不安,人心不平,這是現前社會現象。怎麼解決?湯恩比說得好,還是要靠中國古聖先賢,還是要靠宗教教育。他這個提示,我們如果還不覺悟,那苦難的日子還長!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