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自我的靈性到達圓滿 (第二十七集) 2005/12/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第12-017-1489集) 檔名:29-037-0027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長行第十段看起。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依。為救。為歸。為趣。為炬。為明。為照。為導。為勝導。為普導。】
這十句我們昨天學到『為依,為救』,今天從第三句看起,『為歸』,也就是「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歸」。歸是回頭。初迴向裡面,清涼大師給我們說的是「皆令得離諸怖畏故」。這句就說得很清楚,我們今天讀了之後,感觸格外的深刻。因為現在這個社會,所謂是恐怖的社會,怎樣能夠化解衝突,遠離恐怖,是在目前社會這幾年大家談論的主題,所以我們讀這句經文感觸就更深了。
歸是回頭,佛家常講「回頭是岸」,要從怖畏回過頭來。佛法裡面講怖畏,比現代人所說的恐怖分子還要恐怖,這個怖畏是講的三途:地獄、餓鬼、畜生。怎樣才能離開三途?那你就要知道三途是怎麼來的,大小乘經論裡面佛都給我們做詳細的說明,尤其是地獄,那太恐怖了,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所造種種不善業而感得的。地獄裡面無量的刑罰說不盡,佛在經典上所說的,已經說得很多了,實在講,只是地獄裡頭一個概況而已。為什麼說不盡?眾生造的業無量無邊,所以業報也就無量無邊,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佛在《十善業道經》裡面教導我們,只要我們不造十惡業,十惡業每一條都是綱領,細說,條條都說不盡。不殺生,不跟一切眾生結冤仇。殺害眾生,不知道眾生的怨恨,這種怨恨就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生生世世,你說這個東西多麼可怕。你欺負人,人會報仇,這一世不能報,來世。
學佛的同學都知道,你們念過《慈悲三昧水懺》,《慈悲三昧水懺》所說的是悟達國師,唐朝時候的事情,他害了一個人面瘡,幾乎送了命。這個人面瘡怎麼個來由?原來是他十世之前殺的一個人,這個人對他的怨恨,十世都在他身邊。但是他到第二世就出家了,修行很不錯,有護法神保護。接著一世一世,十世持戒精嚴,沒有造惡業,所以十世不失人身,這了不得。十世不失人身,而且十世都出家,都修行,修得不錯,第十世的時候做到皇帝的老師,國師,榮耀備至。皇上送他一個沉香寶座,他接受之後非常歡喜,傲慢心生起來(傲慢是煩惱,貪瞋痴慢),感覺得自己很榮耀,天下出家人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他。這個念頭一生,護法神離開了,這個冤家找上來了,這就是人面瘡,來報仇的。好在他自己十世修行,確實功夫沒有白費,感動了一位阿羅漢,迦諾迦尊者。迦諾迦尊者給他調解,對方把這個因緣說出來,什麼原因來找你,現在蒙迦諾迦尊者調解,他也樂意接受,離開了,他這個人面瘡就好了。
所以諸位曉得,那個怨恨生生世世在你周邊等著機會,你有福報的時候,他不敢來惹你,你修積功德的時候,一定有善神保佑,他不得其便;可是你一念起了貪瞋痴慢,他就有機會來報復你,你說這個多恐怖。這是人。除了人之外,畜生。畜生都有靈性,你天天殺牠、吃牠,牠甘心情願供養你嗎?如果不甘心、不情願,你就要想到這個冤仇結下來之後怎麼辦?過去生中,這一生,說老實話,從我們沒有接觸佛法之前,我們都吃肉、都殺生。這一生當中跟這些眾生結的冤仇,不想不知道,這一想非常恐怖。這一生當中,遇到許許多多不如意的事,艱難困苦,乃至於病痛,從哪裡來的?就從這裡來的。業因果報,絲毫不爽,你愈想愈恐怖,這還是花報,果報在來世,這怎麼得了!如何能夠離開惡道的恐怖?災難的恐怖?佛教我們回頭,回頭是岸。
今天澳洲那邊有個同修打電話給我,說在南洋有一個特異功能的人告訴他,正月以後瘟疫就會發生,而且這個瘟疫非常嚴重。告訴我這個訊息,問我怎樣預防?這個事情,我在這一年當中,不只一次,至少有三次有人來跟我說。現在世界衛生組織也發表警告,說這個瘟疫應當是禽流感,說這個爆發會蔓延到全世界,感染的人數估計在一億人,死亡率二分之一,很恐怖。可是有訊息告訴我,吃素的人、念佛的人、心地善良的人不會感染。他今天來告訴我的時候,我就把這個話告訴他。不要恐慌,不要恐怖,想想看自己,要心善、思想善、行為善,就是《十善業道經》上佛給我們講的「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這個瘟疫是苦,想到佛經上講的這句話就有道理,跟我們這些所謂通靈的人所說的不謀而合。《十善業道經》告訴我們,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你就能夠避免。
在中國古老醫學上的經驗有這麼一句話,冬瘟,這瘟疫發生在冬天,如果在冬天這個瘟疫時間不長,到春天沒有了,這個瘟疫不嚴重;如果冬天這個瘟疫綿延到春天,接著春天,這就很嚴重了。這種情形並不多,但是今年是很有可能冬瘟接著春瘟,嚴重的瘟疫。我們從佛的經典,從靈媒透來的訊息,尤其是講到禽流感,我們想想,我們跟這些禽獸結的怨有多深。你喜歡吃雞、喜歡吃鴨,喜歡吃這些飛禽,這個冤仇牠要來報,就這麼個道理,牠要來報復,所以傳說才說吃素的人不會感染。長年吃素,這個怨結多多少少化開一些。尤其是懂得愛護生命,不但吃素,常常放生,這跟牠們結了善緣。沒有學佛的時候不知道,沒有人教,學佛之後明白了,決定不跟眾生結冤仇。
我們想想,在道德教育當中,在因果教育當中,在宗教教育裡面,都說到。我們自己要有信心,要回頭是岸,從十惡業回過頭來修十善業,那你就永遠離一切怖畏,你才能夠永離,正如同《十善業道經》裡頭所說的「能離一切世間苦」,一定要認真幹。這十條我們也講得相當的詳細,《十善業道經》的光碟、講記也流通得很多。能夠從十惡回歸到十善,這就是離怖畏。現實的社會又何嘗不如是!現在我們講化解衝突,你細心想想,衝突怎麼發生的?離不開十惡。怎樣才能夠化解衝突,恢復社會的安定和平?一個道理,心是善才能真正化解。這樁事情決不能夠責成於人,那你就錯了,從自己做起。你不要去要求別人做,別人未必肯聽你的,先從自己做起,自己得度了,才能度人。在大災難裡面,自己平平安安度過,人家看到你就會向你學習,你把這些道理講給人聽。
一般人一個錯誤觀念,素食營養不夠,有礙於健康,都是用這個理由。中國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這將近一千多年了,中國這個素食是梁武帝提倡的,這個時間不算短,這麼多人長年吃素,健康長壽的人很多,你能說素食沒有營養嗎?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就認真選擇素食。過年,我這個素食五十五年了。我在國外許許多多地方,這個形象度了不少人。跟我同年齡的,甚至於比我小幾歲的,我們站在一起,我比他年輕,我身體比他好,他就很羨慕:法師,你用什麼方法保養身體的?他不問別的,這個一定會問的。連日本江本勝博士,第一次我們在一起吃飯的時候,他就很羨慕,他才六十多歲,病痛很多,問我怎麼保養的。我當時就告訴他:我保養身體的方法,就是你研究出來的結論。他睜著眼睛:什麼結論?愛、感恩!我是生活在愛與感恩的世界,這是你從水結晶裡面得到的結論。他得到結論,他認為宇宙之間的真理,無比殊勝的就是愛心跟感謝,這是他得到的結論。我說:我這個愛心、感謝已經落實了。你研究出來,你還沒做到。
愛心,諸位想想,有圓滿的愛心,怎麼會造惡業?十善全是愛心,十惡跟愛心恰恰相反。所以我講這個愛,第一個是講自愛,自愛然後你才能愛人;你都不知道自愛,你怎麼會愛人?哪有這種道理!自愛就是決定修十善業。我們欺騙一個人,不自愛,為什麼?欺騙是罪惡。我們挑撥是非,兩舌,不自愛,為什麼不自愛?挑撥是非,將來要墮拔舌地獄。你說他是不是自愛?自愛的人還願意去墮拔舌地獄嗎?自愛的人絕對不會有一個惡念,不會有一個惡的思惟,不會有惡言惡語,不會有惡的行為。這在我講經這麼多年常常講,常常勸導大家,我們對於一切人事物,決定沒有控制的念頭,決定沒有佔有的念頭。為什麼?你有控制別人、控制事物,佔有,那個念頭都是不善,不善會招感不善的果報,那就不自愛,自愛的人絕對不會有惡念。所以行十善業道的人,這才叫自愛。自愛的人決定沒有怖畏,沒有恐怖、沒有畏懼;不知道自愛的人,他有。
再說得明白一點,自愛的人決不吃眾生肉。有些人提出反駁:你吃的大米、吃的蔬菜,那是植物,植物也有生命,那你豈不是還是在殺生嗎?沒錯,不但植物有生命,連礦物都是活的。江本勝做出水實驗的時候就說明了,礦物都是活的。佛在經上講得一點都不錯,萬物從哪裡來的?心現識變。這個心就是佛家講的法性、真心。真心本具見聞覺知,真心現的相決定有色聲香味。法性身,法性土,所有一切萬物的本質是法性,所以它當然有見聞覺知。你明白這個道理,佛在經上講得很透徹,整個宇宙是個有機體。可是動物、植物、礦物這完全不同,植物雖然是生物,跟動物不一樣,動物有情識;換句話說,他有七情,就是喜怒哀樂愛惡欲,他有貪瞋痴慢,這動物都有,所以他有報復的心;植物沒有七情五欲,沒有貪瞋痴慢,它就沒有報復,這個道理要懂得。你還是選擇,你這個飲食。
飲食,實在講是不善,為了要維持這個身命,不能不取飲食,取飲食要取得不能過分。所以佛陀在世,日中一食,身心清淨,他需要的飲食就少了,沒有雜念,一餐夠不夠?決定夠了。這我們在年輕的時候真的是做過試驗,我一天吃兩餐,就是晚上這一餐不吃,佛門叫持午。我初學佛的時候生活很清苦,持午是十五年,其中有五年日中一食,早餐也沒有,省事。在這裡面我們體驗到,人身體是一部機器,這個機器活動要能量,能量從飲食上來的。但是能量消耗狀況我們應該知道,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念上。我們一個人一天到晚,前念滅後念生,全是妄想,這個消耗量最大;你要說勞心勞力,其實消耗量不大。
我跟李炳南老師十年,我細心觀察他,他老人家日中一食,吃得很少,但是他的工作量跟一般人相比,他是五個人的工作量;每天他的工作是一般人五個人的,一天吃一餐。所以我就覺得勞心勞力那個消耗量都不大,妄念。我那個時候日中一食,我是跟他學的。因為我晚飯斷掉也很久了,好多年了,早晨無所謂了,就開始試驗。我是試驗到第八個月才告訴他,我說:老師,現在我也是日中一食。他也很歡喜,他說多久了?我說八個月了。精神體力怎麼樣?我說:沒有感覺,一切都很正常。他桌子一拍:好!永遠下去,一生不求人,需要少。我真的是有這個願堅持,以後離開台中到台北去講經弘法,就遇到我們韓館長,韓館長堅持:不行!法師,你一定要吃三餐,你不可以吃一餐。你吃一餐,將來身體體力不夠,我們的責任負不了。怎麼辦?事在兩難,所以我就把一餐變成三餐。我那時候吃一餐,小碗飯一餐是三碗飯。好吧,這是他們全家人要求,我說:好,我吃三餐,每餐吃一碗飯,量是一樣多。一天、二天不吃也沒事,都很正常。這是一個習慣。
飲食是不是可以全斷?可以,色界天就斷了。四王天有飲食,忉利天有飲食,愈往上面去愈淡薄,到夜摩天、兜率天,他們飲食聞聞味道就行了,不需要了。再往上去,聞都不需要了,到初禪是完全斷。所以色界天裡頭沒有飲食,飲食男女都沒有,這色界天。愈往上去,真的沒有。所以佛家講財色名食睡,這叫五蓋,也叫五欲,這是不正常的,正常沒有這個東西。佛在經典跟我們講的是初禪以上統統沒有。這諸位要是多看佛經你就明白了,所以是可以離的。
同學們,你們要知道,如果你的煩惱很重,妄念很多,你不要去試驗「我從今天起吃一餐」,不可以,你準生病,你受不了,為什麼?你每天消耗需要那麼多,你補充不夠的時候,你的身體就會受很大的影響。應當怎麼做?減少妄念。你妄念愈少需要量就愈少,是這麼個道理,總要把道理搞通、搞明白。當時我跟李老師提出這個體會,老師同意,確實是這個樣子的。所以它有理論,就是有道理的,不是沒有理論的,這要曉得。所以飲食要選擇,飲食要簡單。這一點我覺得外國人有的地方也有他的長處,他們著重營養,不著重口味。我們中國人注重營養,還要著重色香味,講究得太多,飲食在中國也變成文化了,這跟西方觀念上稍稍有點不同,他們飲食簡單,沒有這麼多的花樣。
所以要離怖畏,那就是離一切惡念,離一切惡思惟,離一切不善的言語造作,這就真正遠離了。所以這個歸是回歸,回歸到自性,回歸到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回歸到本善。本善裡頭沒有惡念,沒有惡業,不會感召三途六道的苦報,不會有。
第四『為趣』,「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趣」。初迴向裡面說,「令得至於一切智故」。趣是趣向,也可以說,我們這一生在這個世間,目標是什麼,方向是什麼,這個趣就是方向。我們有目標、有方向,這個人生在世間就有意義,就有樂趣,所謂是有價值、有意義。如果你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活得很痛苦,像一隻船在大海上迷失了方向,沒有方向、沒有目標,在海裡頭漂流,那真叫苦不堪言。從這個比喻,諸位可以能夠體會到一些,所以一定要有方向、要有目標。這個問題,你要是問問現在的年輕人,甚至於問問現在的成年人,你問問他,他確實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在這一生只懂得尋求快樂,而不擇手段,那就是諺語所說的損人利己,實在講,活一天算一天。
學佛,也有一些宗教相信三世因果,我們有前世、有後世。這些事,我相信每個人在一生當中都有很明顯的經驗。早年我在美國,很多同修問我:過去,有什麼能夠證明我們有過去?來問我這個問題。我就反問他,我說:你自己冷靜細心的去思惟,你在這一生當中,有沒有遇到過你第一次去的地方,確確實實從來沒有去過,第一次去,豁然感覺到這個地方很熟悉,有沒有這種感覺?很多人都說有。我說:如果沒有前生,這個現象就講不通。你感覺得這個地方很熟悉,肯定你過去生中在這個地方住過。不一定是什麼身,也許是人身,也許是鬼神身,也許是畜生身。總而言之,你在那裡住過,你才會對那個地方感覺那麼熟悉。這種事情很多人都是不只一次。我們在外面旅行,突然之間,看到這地方很熟,好熟悉,很多次,這要是說沒有前生,這個話就講不通。
我還遇到一個同學,蔡文雄居士,現在還住在美國,聽說他已經搬到加州去了,我們也有很多年沒有聯繫,早年達拉斯佛教會的會長。他告訴我一樁事情,這是他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早年到美國經商,跟朋友們駕一輛車,那是在加州舊金山附近這一帶,有一次迷路,進入一個小鎮。他一進入這個小鎮,就感覺到很熟悉,就告訴他駕車的朋友,你從哪一條路,街道好像他都能說得出來,而且很多建築他也能說出來,開進去之後果然不錯,好像很熟悉,居然記得這麼清楚。他告訴我,十多年來,他說確確實實第一次去,大家都是第一次,從來沒去過的。他說: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來問我。我說:你前世一定在那裡住了很久,這個可能就是你前一生,你沒有做什麼壞事,這一生又得人身,還做生意發財。那個時候很多華人到美國去淘金,舊金山以前有金礦,開採金礦的時候。我說,可能你是在裡面挖金礦的工人。他笑笑:有可能。這說明什麼?確實有前世。你沒有前世,這個怎麼解釋?沒法子解釋。他能夠指出街道,指出街道裡頭的還有一些建築,那建築果然還在。所以有前世。
有前世、有今世,就有後世。那你就得認真要替來生著想,我們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佛給我們的方向,這一生當中真正的目標是什麼?求真實智慧,這是決定不錯的,唯有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智慧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能解決問題。佛法方向是智慧,目標也是智慧。你看看學佛的人,經典上有一句話就是我們的歸趣,學佛人的歸趣,這句話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文音譯的,其實是可以翻譯的,為什麼不翻?尊重不翻,這是佛法的一個方向,佛法的終極目標,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此地講的一切智。覺是覺悟、明瞭。正確的覺悟,決定沒有錯誤,決定沒有偏差,所以稱為正覺。正等正覺就高一級,等是什麼?等於佛。等於佛,當然不是佛,跟佛還是差一級。終極的目標,無上正等正覺,那就是圓滿的。所以佛法所求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這還能錯得了嗎?
《華嚴經》裡面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給我們說明宇宙遍法界虛空界的事實真相。你看這裡面菩薩的一問一答,這都是講我們現在的社會問題,沒有智慧不能解決,你有這個智慧,你才能有正確的解釋,這裡面就離苦得樂了。所以我們人的一生要有方向、要有目標,你的一生不會白過,你會有成就感。有成就感,就是今天一般人所講的價值、意義,你有成就!這是真實的成就,不會隨物質消失的;世間任何的成就都會消失,智慧不會消失,這真實成就。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大家請坐。我們接著看第五句:
【為炬。】
「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炬」,『炬』是講火炬,火炬能夠照明。初迴向裡面跟我們說的是,「破彼一切無明闇故」。這下面幾句都是講的智慧,實實在在說,把前面所講的「為依,為救」說到究竟圓滿之處了,一切顯示出真實智慧。智慧不是從外面求來的,是自性本來具足的,這是本有的,正是中國傳統教學裡頭一個概念,人性本善。《三字經》上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這是中國傳統教學裡面重要的理念,教育就是從這個地方興起的。
為什麼要教育?人迷失了本性,迷失了本善,染上一些不善的習氣,這就需要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別的,是幫助人從迷惑、不善回過頭來,回歸到本性本善,這個教育就圓滿。這個理念跟佛法完全相同,中國人叫回歸本善,佛法講回歸自性,自性就是本善的,所以它具足智慧,這智慧不是從外來的。迷失了之後,智慧就沒有了,智慧就變成情識,貪瞋痴慢,七情五欲。你要知道,它的本體就是智慧,智慧迷了之後變出這些東西。覺悟,覺悟這些東西全是智慧。
所以佛法裡頭只有迷悟,除迷悟之外,無有一物。這是《壇經》上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除了迷悟之外,本來無一物。迷,是凡夫;悟,就是佛菩薩,佛菩薩跟凡夫無二無別。悟了之後,智慧德相不求自得,為什麼?本來有的,還求什麼?迷了之後,這個東西統統喪失,變成什麼?變成十法界依正莊嚴;在我們是迷得更深,變成六道輪迴;迷得更深的,就變成三途地獄,那就非常恐怖了。所以菩薩依本願力,「為趣,為炬」。我們有一定的方向,有一定的目標,我們所求的是無上正等正覺。
這句就經典上的解釋,「破彼一切無明闇故」。彼是指十法界裡面的眾生,無明沒破。十法界裡面的佛,執著破了,分別破了,就是無明沒破。所以這句從境界上來看,十法界裡頭最高的一個境界。無明破了之後,他就脫離十法界,那真叫永離一切世間苦,一切世間是指十法界。他回歸到華藏,回歸到極樂,回歸到一真法界,這個為依、為救才達到圓滿。
這句在我們現前,首先要破自己的無明。自己無明沒破,怎麼能夠幫助別人破無明?這是一定的道理。這句話正如中國古聖先賢所說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幫助別人有了障礙,回過頭來,這個障礙不在外面,一定在自己,我們自己是智慧德能不足,才會產生障礙;如果智慧德能具足,哪來的障礙?無論是物質的障礙、人事的障礙都沒有例外。由此可知,修慧、修德是多麼重要。修慧、修德,在佛法裡面常講的三個綱領,戒、定、慧,從哪裡做起?從戒做起,持戒。無明,破一品無明是我們念念所希求的,但是一定要從持戒做起。破一品無明,就好像我們有這個大願修博士學位,從什麼地方下手?那還得從幼稚園小小班下手,而後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你這才能辦得到。持戒是幼稚園小小班,不能夠輕視。
現在我們的戒學成了問題。大家都知道重要,都會講,世尊在入滅之前教導後世的弟子「以戒為師,以苦為師」。現在人不能吃苦,要講求享受,不能持戒,原因是什麼?我們也做了很深入的探討。現在跟從前對比,從前有家教、有儒教,所以他有根;現在家教沒有了,儒教沒有了,沒有根。沒有根,人的起心動念都是與性德一百八十度的相違背,變成自私自利,只有眼前,眼光非常短淺。只有現前,乃至於說明年、後年都看不到,只顧眼前利益。這多危險,這就是無明在作祟,什麼他都不明瞭。所以教學、修行的根,確確實實在《弟子規》、在《十善業道》、在《沙彌律儀》,印光大師一生提倡的因果教育,非常重要。我們今天在國際上提醒大家的、介紹給大家的,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宗教教育,這四種。這四種教育是一體的,不能分割,一定要講清楚、講明白,讓人覺悟。一定要從《弟子規》下手,從《十善業道》入門,我們才有根,才有基礎。
這個樣子,有方向、有目標一層一層向上提升,先破見思,《華嚴經》裡面講的執著。什麼時候我們能夠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真正做到隨緣而不攀緣,我講的都是最根本的,必須把對於一切人事物對立的念頭放下,對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放下、佔有的念頭放下。這三個念頭要不放下,大乘之門不得其門而入;別說大乘,儒道之門也不得其門而入。儒道得放棄一部分,大乘要徹底放下才能夠契入,才能達到離一切無明闇,真正的為一切眾生做一個好的榜樣,「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個地方作炬、作明、作燈、作導,都不外這兩句話,為一切眾生做好榜樣,幫助一切眾生回歸自性,幫助一切眾生回歸本善。底下第六句:
【為明。】
「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明」。初迴向裡面說,「令得智光滅痴暗故」。貪瞋痴這三毒,唯有智慧光明能轉煩惱成菩提,把貪瞋痴轉變為戒定慧。所以戒定慧是性德,戒定慧就是儒家講的本善,必須智慧光明才能做得到。修學的過程,你一定要知道,「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你沒有戒,哪來的定?沒有定,決定沒有智慧。佛在經上常常把心比喻作水,這很有意思,佛的比喻很善巧。你看水在定的時候像一面鏡子,放光,把山河大地都照在裡面,那就是智光滅痴暗。如果水被風吹動了,起了波浪,照的作用完全失掉了。風是什麼?境界。佛家講「境界風動」,我們的心水就起了波濤。
你看看,順境善緣你就生起歡喜心,心一歡喜就不清淨了,歡喜是波浪;逆境惡緣生了瞋恚,瞋恚是大風大浪。人在歡喜、人在瞋恚當中,理智都失掉了,說話都語無倫次。所以伊斯蘭聖訓裡頭有一條就是講「在憤怒跟歡喜的日子裡,要說公道話」,你們想想這個味道。人在歡喜、在瞋恚的時候就失去公正,完全是什麼?感情用事,感情衝突,會做出很多的惡業。在這種境界當中還能說公道話,那就是他有了幾分定功,還能夠克制。這是伊斯蘭教裡頭所說的。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兩種境界時時現前。現前好,正是我們修行的功夫在這個境界裡面受到考驗。順境善緣,凡夫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哪有不動心的?哪有不衝動的?希望你這個動心幅度小一點;逆境惡緣,希望你忍耐一點,這個時候就修忍辱波羅蜜。順境裡面忍,不起貪戀;逆境裡頭忍,不起瞋恚。換句話說,在境界風動的時候,修平等心,修清淨心,修慈悲心。這些境界一天不知道有多少次。真正肯用功的,我們看古來的大德,諸位在《高僧傳》上看到,《居士傳》裡面看到,真正修行人,根利的,三、五年他就不受境界影響了。無論是什麼樣的境界,他都能保持心平氣和,不受外面境界的干擾,這叫功夫,儒家講這叫修養。
「某人有修養」,什麼叫修養?就是在境界裡頭心平氣和,不會衝動,這才能成就定慧。小定小智慧,大定大智慧。首先,要學著看破,一般人為什麼忍受不住?他沒有了解這些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執著它幹什麼?不但不執著,分別也沒有,你所看到這個境界裡面的現相,夢幻泡影。你看到一切眾生在作惡,你就看到因果報應,十法界輪迴的現象,在你眼裡頭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苦難的眾生他都有佛性,他本性本善,怎麼會搞成這個樣子?不但不能責怪,要生憐憫度脫之心。他所造的業,那是沒有法子,佛菩薩都不能代替,他一定要承受,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他為什麼敢做?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沒有一個人敢做,眼前這種小利,後來要吃大苦。所以中國古人講「吃虧是福」,眼前吃一點虧,消災免難。
再說,善心人士都是發的善心,還被人騙了,還被人坑了,這是怎麼回事情?統統有因果。你能在這種境界裡面豁然大悟,真正能放得下,放下貪瞋痴慢,功夫!這等於說讀書考試,境界現前來考考你,替你消業障。我想做好事,自古以來諺語常講「好事多磨」,為什麼多磨?咱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跟一切眾生也結了不少的過節,這一生遇到,遇到當然要報。我們明瞭這個因緣果報,我們就歡喜承受。報了之後,以後再見面,他就不會騙你也不會坑你了,為什麼?報掉了。這裡頭正是古人所謂「各人因果,各人負責」。我們沒有計較,自己提升了,境界在這裡提升了。
救度眾生,眾生難度。《地藏經》上說得好,「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現在這個世間尤其是。剛強難化,要不要去幫助?要。不幫助怎麼辦?可憐。你幫助他,他還要捉弄你,不感恩,還要把你當作冤家對頭來看。這個必然的,為什麼?他一生當中沒有見到過真正的好人,你是個真正的好人,他怎麼會不奇怪?怎麼會不懷疑?這就是什麼?愚痴,沒有智慧。所以我們要以自己的智慧光明幫助他,不可以跟他一般見識,要有耐心,要用長時間,可不是短時間。長時間去感化他,讓他回頭是岸,你就把一個惡人變成好人,把無惡不作的人把他變成善人,這是真實功德,這是教學的成功。這樣一個人回頭,也會感動許許多多人回頭。所以從事教育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我們再看下面一句:
【為照。】
在初迴向裡面,它不是用『照』字,它是燈,「作燈」,作燈跟為照意思是相通的,「令住究竟清淨處故」。我們世間人常講,為迷途眾生作燈塔。在航海裡頭,現在是航海儀器多了,在從前沒有這些儀器,燈塔是非常重要的工具。令住究竟清淨處這一句,我們修淨土的同學看到這句,一定就會想到極樂世界,究竟清淨處是極樂世界。在我們這個世間呢?究竟清淨處,有佛法的所在。現在有佛法的地方多不多?形式是很多,實質沒有。這個話怎麼說?必須每個學佛的人都要把佛陀的教誨做到。不說別的,大小乘教裡頭,就是佛法根本的修行條目十善業道,人人都能修十善,這個地方就是清淨處,真的像佛所說的。清淨當然有程度的不等,我們總算達到清淨了。
現在學佛的人,說實在話,迷信的多,到廟裡面去燒香拜佛,為什麼?為了升官發財,為了求保平安,都為這個。對什麼叫做佛完全不知道,這是迷信。他求佛拜神能不能得到好處?得不到,只是自己在安慰自己而已。這個地方的佛很靈、很感應,求,真的得到了,命中已經定的,在那個時候有,他得到了,與拜神求佛不相干。如果真的是那麼靈,一百個人求,一百個人統統都得到,那就真的;一百個人求,只有一、二個得到,其他的統統都沒有得到,難道佛菩薩還有偏心嗎?對這兩個人喜歡,給他;對那個人不喜歡,不給他,哪有這種道理?沒這個道理。中國對於神明有一個定義,正直稱之為神。正直,哪有不公平的道理!
連伊斯蘭《古蘭經》裡面都說,回教徒都相信,世間所有這一切人,你一生壽命的長短、富貴貧賤,都是上帝給你定的。上帝為什麼給這個人富貴、給那個人貧賤?上帝是不是不公平?上帝說得很好,他們不叫上帝,叫真主,真主說得很好,真主說「萬物,我都依前定創造它」。所以回教有六信,六信裡頭有一個「信前定」,還是講的三世因果。上帝怎麼樣注定你這一生富貴、你這一生貧賤?依前定。前定就是你自己造的業,你造的善業,上帝給你富貴;你造的惡業,那就給你受罪。上帝很公平,一點私心都沒有。
這個在中國講屬於因果教育。中國人也講天地,也有講上帝的,天王,地府閻王。《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閻王也很慈悲,不是要給你受那些刑罰,那刑罰是什麼?自作自受。這一點我們以前也確實有疑惑。到城隍廟裡面去參觀,看到十殿閻王的變相。那個時候我看到的是閻王殿泥塑的,塑得好,那是高度的藝術,栩栩如生。造什麼樣的罪業,受什麼樣的果報,看了之後印象深刻,讓人起心動念都會警惕,不敢做壞事,不敢動一個惡念,為什麼?會想到果報就在眼前,那得不償失,不敢做。那個閻王殿,你就曉得救了多少眾生,只要叫眾生不敢造罪業,就是救他,為什麼?他將來不墮三途,不受這個苦報。所以城隍廟對於中華這個民族有很大的貢獻,無量功德,值得讚歎。
人人都不敢作惡,天下太平,這個地方就是清淨處。所以在現前,現前這個社會是個動亂的社會,非常混亂,天災人禍層出不窮,人民太苦了,不知道苦的原因是什麼。苦的原因是什麼?不清淨,心不清淨。這也正是佛經裡頭常講的「境隨心轉」,人心不清淨,我們居住的環境、居住的社會就不清淨。所以淨宗裡頭常講「心淨則佛土淨」,我們要想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從哪裡做起?從清淨心做起。心清淨,外面境界就清淨,天災人禍自然就沒有了。
也許說,人禍沒有了還可以相信,怎麼天然災害也沒有了?真的,天然災害隨著人心在變化。所以連大自然都是活的,都不是死的。它雖然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也沒有妄想,但是它隨著人心的感應,人心有感,它就有應,它會起變化。人心善,這個山河大地變得非常之美,提供你享受,它來奉獻,它來供養。植物也不例外,你對它好,它也願意供養你。佛家戒律,「清淨比丘,不踏生草」,顯示這慈悲。除非這個地方沒有路,必須要在這裡通過,可以;如果有路,就要繞路走,不可以在草地上走,對它的尊敬。這裡頭都有很深的道理在其中,顯示出清淨心是智慧。下面:
【為導。】
「得與一切眾生為導」,『導』是導師,「令得究竟安隱處故」,你要帶領這些大眾得究竟安穩處。跟現在的社會對比,現在社會這從前沒有過的,現在社會裡有恐怖分子,確確實實令大眾生活在恐怖之中。恐怖就是沒有安穩,又何況得究竟安穩處,這個究竟安穩處到哪裡去找?你到深山、到大海都找不到,在哪裡?究竟安穩處,前面跟諸位提到的真誠清淨心。人真正覺悟,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身心安穩,任何災害降臨,不驚不怖,那才叫究竟安穩處。決定沒有恐怖,不驚慌,心是定的,這是修行功夫。我們自己做不到,就沒有辦法幫助別人,人家不相信,還是首先要自己做到。尤其是在現代的社會,我們自己真正做到了,就會教別人,人家能相信。第九句:
【為勝導。】
『勝』是殊勝,比前面提升一級,「引其令入真實法故」。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引導一切眾生契入真實法,就是淨土這一法。難道其他的法門不是真實法?是真實法,你入不進去。這就是古人講的,八萬四千法門,有難行道,有易行道。什麼叫難行道?難行道要斷煩惱才能入,易行道,煩惱不斷也能入。煩惱不斷,怎麼能入?易行道是把煩惱伏住,伏住容易,斷難。用什麼伏住?一句佛號,「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把煩惱伏住。就是說,境界現前,我們起心動念了,古德說的「不怕念起」,起心動念不怕,「只怕覺遲」。你要不覺悟,你的煩惱就發作,貪瞋痴就發作。你要是覺悟得早,心裡才一動念,趕快「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壓住。這個功夫可以做得到,你真肯做,有個三年、五年,肯定做到,根利的人一年就能做到。把你的妄想雜念,一句佛號把它壓住,這個功夫得力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那個功德不得了。引其令入真實法故。最後一條:
【普導。】
這就是四弘誓願裡第一願,眾生無邊,你要發心幫助他們,你要去度他們,『普導』,「與其無礙大智慧故」。在今天無礙大智慧就是淨宗的經典,分量少,不難懂。自己學習,認真學習,到處去宣講,勸人斷惡修善,深信因果,持戒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無礙大智慧就現前,這不是假話。「普導」是大事,佛才能做到,我們把人介紹、送到極樂世界去,那就讓阿彌陀佛來教化他,那就跟佛接引眾生差不多。現在時間到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