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名發心 願生極樂 (第二集) 2013/3/7 馬來西亞華嚴講堂(節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02-040-0210集) 檔名:29-355-000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跟我念三皈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四百七十七頁第二行,最後一句看起:
「《往生要集》所云之二種菩提心。第一,緣事菩提心(此即密乘之行願菩提心),以四弘誓願為體。一眾生無邊誓願度,是應身菩提之因。二煩惱無數誓願斷,是法身菩提之因。三法門無盡誓願學,是報身菩提之因。四無上菩提誓願證,是願求證得佛果菩提也。由前三行願具足成就,而證得三身圓滿之菩提,還復廣利一切眾生也」。這是講的行願菩提。在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這一段,參考資料第九頁,「行願菩提心」。「三種菩提心,是乃密教真言行者之菩提心也」。第一個,行願菩提,「修行發願,故名行願」,行是修行,願是發願。「願者念一切眾生,悉含如來藏性」,這就是佛性,佛在大經常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然有佛性,就皆當作佛,都應當要成佛,這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的這句話的依據。既然有佛性,「堪安住於無上菩提」,堪就是能夠,你自自然然能夠安住在無上菩提,「願以大乘微妙之法悉度之也」,用大乘微妙法度自己,也度眾生。「行者」,修行人,「為此修四弘(六)度」,這個度就是六度,四弘誓願所謂六度萬行。這個叫行願菩提心。
四弘誓願,我們學佛的同學都相當熟悉,密宗講的意思跟大乘顯教稍有差別。我們平常講四弘誓願,第一個眾生無邊誓願度,第二個煩惱無盡誓願斷,第三個法門無量誓願學,第四個佛道無上誓願成,意思都很接近,跟我們通常念的稍稍有一點差別。學佛,第一個要把心量拓開,決定不許可自私自利,為什麼?因為自私自利是假的,它不是真的。身是假的,心也是假的,根本就不是自己,這一點要知道。我們現在迷了,攬取阿賴耶識的一分相分以為是自己的身,攬取阿賴耶見分的一分以為是自己的心,能夠思惟想像,殊不知是阿賴耶見相兩分裡頭的一微塵而已。這個事實如果不是佛告訴我們,我們怎麼會知道,確實根本就不知道。現在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了,所以我們要相信佛,佛決定不欺騙我們。《金剛經》上說,如來是如語者,不妄語,佛不說假話,佛是真語者,不妄語就是真語,如語者,如語是佛所說的跟事實真相完全相應。所以,我們應當要相信,決定不能夠懷疑,這才是如來的弟子,在如來會下才會真正有成就。有絲毫疑惑,不但不能成就,連如來所說之法我們聽不懂。聽了自己去想,結果怎麼樣?全想錯了,不是如來的意思。如來所說法,只可以聽不可以想。
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頭告訴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聽經,聽佛說法?他說,第一個「不執著言說相」,言說是方便,不能執著;「不執著名字相」,像四弘誓願、六度都是佛學名詞,乃至於佛陀、菩薩也都是佛學裡頭的名詞,假名。老子所說的「名可名,非常名」,名千變萬化,怎麼說都可以,只要明白意思就行了,名不要緊,所以不要執著。第三個「不執著心緣相」,心緣是佛所說的你聽了,好像意思你懂得了,想想這是這個意思,想想這是那個意思,結果都不是佛的意思。為什麼?佛沒有意思,你怎麼聽出那麼多意思來?
佛為什麼沒有意思?佛出現在世間,住世八十年,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沒說一句話,誰要是說佛說法了,這個人叫謗佛。明明說了四十九年,說了這麼多的經論,佛怎麼全部把它否認掉,他沒說?沒有說是真說,說了的是假話。我們一天到晚說假話,如來說的是真說,為什麼是真說?如來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四十九年講經教學,沒說過一句話,你懂不懂這個意思?真不懂。因為他沒有起心動念,他是從哪裡說出來?我們說話都起心動念,想想這個話該怎麼說法。佛沒有起心動念,所以佛沒有說法。沒有說法,而說出這麼多話來,弟子們把它整理記錄下來,編成經典,留傳給後世,這叫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菩薩應該怎麼聽?要聽而不聞,不聞而聽,就懂他的意思了。
我們今天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所以我們能聽懂的確實是我們自己的程度。一部經擺在此地,跟小學生講,小學生懂得,懂得他所懂得的那一分;跟中學生講,中學生懂得,也是懂得他懂得的那一分,比小學程度高;大學生來聽、來讀,懂得大學生他那個程度的一分。大學生好比菩薩,中學生好比緣覺,小學生好比聲聞,凡夫所懂得的,是我們現前能夠理解的這部分。你看,同樣是一句話、一段經文,這就是「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每個人聽的、解的深度不一樣。這是佛法的妙處,這叫真言。世間法沒有這種現象,真的,它是個呆板意思。佛法是活的,因為它沒有意思,所以它有無量義,無量義能應無量眾生的根器,道理在此地。
所以這種言語叫真言,這種言語叫密語,前面講三密,身密、口密、意密。佛法難,很難,說不難真不難。明白這個道理,這部經常讀,你讀十年,每天讀每天意思都不一樣,所以讀它就有味道,讀它不會厭倦。如果意思都一樣的,念不下去了,念了十幾二十遍、三十遍,不想再念,它沒有新意思。世間文章如是,一千遍念不下去。佛法、聖賢之法從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念一千遍、一萬遍、十萬遍,永遠不會厭倦。為什麼?遍遍有新意思,你不斷的提升,你讀的意思就不一樣。今年念這個跟去年不一樣,今年我們學習分享跟去年學習分享不一樣,誰知道?常年我們在一起分享的人都知道。我們學習黃念祖的註解這是第三遍,前面兩遍我們都留下完整的錄像、錄音,跟前面一對比,真不一樣。愈學愈歡喜,愈講愈歡喜,愈聽愈歡喜,這是什麼?這叫道,這叫妙。
所以多聽幫助你開悟,這個悟叫解悟。悟了之後你要真幹,你把你所悟的,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叫行。你看,有信、有解、有行,我所能理解的我統統都做到了,行又幫助你深入的理解。理解是看破,行是放下,所以行又幫助理解,理解又幫助行,解行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你永遠在歡喜,叫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如果道沒有這麼玄妙,誰肯去學它?於是我們就明白了,學佛是種享受,這種享受不但人間沒有,天上也沒有。你要真正嘗到,這叫法味,真正嘗到法味,你就欲罷不能。
我初學佛的時候,初接觸,第一堂課,方老師就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有沒有享受到?你要享受到了,你真學佛,真學佛人;沒有享受,努力。但是一定要循規蹈矩,要守規矩,你才能得到,不守規矩得不到。守規矩就是佛家所說的持戒,戒定慧。這個規矩,第一個沒有懷疑,這是條件,第二個條件真信,第三個條件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再下面的,那就是教你不斷每天重複去讀誦它,讀誦的時候記住馬鳴菩薩教我們這個三條,不執著文字相,不執著名字相,不執著心緣相。一味念下去,三昧現前,這最高享受,法味就出來了。
三昧現前,清淨心現前,你自己會明顯感觸到,我比以前好像有智慧多了。感到自己有智慧,能夠觸事旁通,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跟自己所學的、學習的自然會連接起來,會圓融貫通。處理問題、待人接物,用智慧,不用情識,用智慧,不用煩惱,這就叫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利益真的太大太大了!為什麼有這麼多好處?你跟諸佛菩薩通了,當中沒有障礙,你得到護法天龍善神守護,魔不能擾亂你。魔境,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誘惑,非常強烈的誘惑你如如不動,你有這個本事。不動就生智慧,智慧就能了解環境的邪正、真妄,你全了解。在境緣當中只得利益不受損害,不斷提升自己,同時你也能照顧別人,真樂。
所以,一定要發大心,心量愈大,福報愈大,智慧愈大;心量小,沒有智慧,也沒有福報。一定要發度眾生的願,要度眾生要先度自己,自己都沒有得度,你怎麼能度人?度自己,從哪裡度起?從斷煩惱度起,所以第二個,煩惱無盡誓願斷。佛法的修學,可以說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是斷煩惱,等覺菩薩還有輕微的煩惱,無始無明,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的習氣。這個東西斷了,他就成佛了,他就證得妙覺果位。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是講從凡夫到等覺菩薩。次序,先斷見思煩惱,這是最粗、最重的,再斷塵沙煩惱。斷見思煩惱,完全成就自己,幫助自己脫離六道輪迴;斷塵沙煩惱,自他兩利。塵沙煩惱要廣學多聞,第三願法門無量誓願學是斷塵沙煩惱,你才有能力普度眾生。眾生根性不一樣,所以佛有無量法門。眾生有無量不同的根性,有無量不同的煩惱,佛有無量不同的法門,一樣一樣對治。能治眾生煩惱習氣的病,能幫助眾生回頭是岸,幫助眾生建立信心,斷疑生信,成就眾生。所以,大乘、小乘走的路子都是戒定慧三學。大小乘怎麼分?心量上分,心量大的大乘,心量小的是小乘。心量小的人,學大乘經也是小乘,他得小乘利益;心量大的人,學小乘經也是大乘,為什麼?他得大乘利益,不一樣。大小是一體,顯密是同根,不得已而做區別,實際上都不離一心,一心就是一體。
所以見思煩惱斷了,菩薩就能夠現應化身。十信行滿,十信位菩薩修圓滿了,十信位菩薩圓滿是誰?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十法界成佛了,那是十信位滿。就有能力示現八相成道,像釋迦牟尼佛那種示現,他就做得到。煩惱斷盡,法身就現前了,三種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一斷盡了,真法身,稱為法身菩提,生實報莊嚴土。這部經上,念老給我們蒐集這麼多參考資料裡頭,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了,這是法身菩薩,他的智慧、德能、道力跟妙覺如來幾乎是平等,沒有差別。實報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個個都如是,只有帶著的習氣厚薄不相同。十住帶得厚,就是帶得多,十地帶得少,習氣很輕、很薄,等級是從這個地方分的。這種分法是世尊為了要教學分享方便起見而說的,不能當真,一定要了解事實真相。學法門完全是為了度眾生,學習非常之快,這成就了報身如來。從報身流出應化身,利益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這才圓滿佛果菩提,佛道無上誓願成。圓滿佛果菩提,實報土就不見了,完全回歸到常寂光。常寂光沒有相,遇緣起作用,起作用能現三土,實報土、方便土、同居土,能現三土,能現十法界,幫助這個裡面一切眾生。這叫做行願菩提心,在這裡講兩種菩提心,這是緣事菩提心。
下面第二個「緣理菩提心」,此即是密乘裡頭勝義菩提心。「一切諸法本來寂滅,安住於中道實相,而圓成上求下化之願行,是為最上之菩提心」。我們參考資料裡頭,底下這一段接著,緣理菩提心,「勝義菩提心」。這一段文意思比較深。「止息劣法,觀顯勝義,故云勝義,此有教觀之二門」,有觀門、有教門,觀門勝義跟教門勝義。「凡觀夫外道、二乘、法相、三論、天台、華嚴之九種住心」,這是密宗所判的,真言宗所判十住心的前面九住。「次第捨劣取勝,到最後安住於究竟祕密莊嚴心」,這是第十住,密宗講的「一乘之住心」,這是教門的勝義。像前面舉的這個例子,二乘勝於外道,法相勝於二乘,三論又勝於法相,天台就是法華、華嚴,又勝於三論。捨前面,取後面的,因為後後勝於前前,最後安住究竟祕密莊嚴,這叫一乘的住心。
一乘是成佛,《法華經》上所說,如來說法,「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佛應化到世間來,目的是教我們一生成佛,這是真正目的。但是眾生根性不相同,根性殊勝的他能接受,他能聽懂,佛菩薩幫助他,他很快就成就了。如果煩惱習氣很重,心量很小,就是念念都想自己,這心量小,心量小,福就薄,佛說法他聽不懂。於是佛就設許許多多法門,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歷史、文化背景而異。就以地球上這個例子來說,地球這麼大的範圍,各個族群居住在地球表面上,在這裡生活。過去沒有交通、沒有資訊,沒有能夠聯繫的,所以大多數的人都是老死不相往來。他活一輩子,他生活的地區很小,確實不到一個縣城,也不過就是附近幾個村莊而已,他很熟,再遠的不知道,沒去過。大概現在講一個鄉鎮,包括十幾二十個村莊,這就是他一生所活動的範圍。縣城有沒有去過?沒去過,真有,不是假的。這凡夫。有進過城的人叫見過世面,那常識比沒有進過城的人豐富多了。進過縣城,沒有進過省城,這一省有沒有去遊歷過、玩過?沒有。那這一個國就更不必說了。出國?好像腦子裡頭沒這個概念,怎麼會有出國這個念頭,沒有這個念頭。
佛要教化眾生怎麼教?就要用很多不同的應化身,好在佛的神通廣大,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那是三十二類,每一類裡頭無量無邊,只有用這個方法來教化。現在,現在還是用這個方法。現在人鑽研科學,有一點成就,製造了很多交通工具,讓地球上的居民活動範圍大大的擴大,甚至於擴大到外太空。擴大到月亮,月球去過了,到其他的行星,但是沒有出太陽系,太陽系在銀河系裡頭是個小點。釋迦牟尼佛這個教區十億個銀河系,你現在一個銀河系還沒有這個能力,十億銀河系怎麼辦?何況釋迦牟尼佛教區之外,有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這個世界太大了。
從哪裡來的?是我們自己一念不覺,一念變現出來的。一念能生萬法,這個萬法是整個虛空法界。為什麼有能力在一念之間現出萬法?一切萬法是自性裡頭本自具足的,只是沒有緣它不現,有緣它就現。要知道,能現是真的,所現是假的,假相,這個假相千變萬化。沒有一個念是停在那邊的,念頭生滅是我們無法想像的,那個速度沒法子想像,一個念頭接一念頭,前念滅,後念生。前念是個獨立的畫面,後念又是一個獨立的畫面,念念都是獨立。所以說它是幻相,它不是真相。我們迷了,迷了就是把妄相以為是真相,迷在這個其中,錯就錯在此地。把夢境當作事實,佛這個比喻,比喻得非常恰當。十法界是夢,六道輪迴是夢,三惡道是惡夢,再給你說穿,實報莊嚴土也是個夢。真正大覺,圓滿覺悟,是常寂光。常寂光什麼都沒有,常寂光是真正的存在,永恆不變。這是宇宙萬法的本體,宇宙萬法是從這裡而生的,最後還歸常寂光。
好像我們眼睛有病,害過眼病,我想大家都有這個經驗,什麼經驗?看到空中有花,有現相。最常看見的是看那個燈影子上有光圈,我們知道燈上確實沒有光環,怎麼會有光環。那個光環,你看,從空中生的,眼睛好了,不見了,從空中滅的。其實我們現實的世界就是那種光環,沒有原因,自然生的,也自然就滅了,覺悟就沒有了。迷的時候有六道、有三途、有十法界、有實報土,覺悟之後,全沒有了,真正明瞭一切法不可得。雖明白了,還幹不幹?小乘人不幹了,統統明白了,不幹了,為什麼?毫無意義。你說他有沒有意義?他有,他有個毫無意義。所以他不度眾生,叫自了漢。大乘菩薩完全了解,他幹不幹?幹,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幹得非常起勁,一塵不染。為什麼一塵不染?他知道萬法皆空,無所有,不可得,心地清淨,真得大自在。一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你問他有做了些什麼事?沒做,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所做全是利益眾生的,沒有一樣為自己做的。眾生就是自己,自己就是眾生,自他是一不是二,這是大乘。大小乘差別在此地,除這個之外,沒有差別。這是講教門勝義,捨劣取勝。
「又觀諸法覺悟其無自性,則止除一切之妄惑自真起用,萬德斯具,是觀門之勝義」。觀諸法覺悟,覺悟什麼?一切法沒有自性,就是一切法沒有自體。那法是什麼?法是幻覺,法不是真實的,「因緣所生法」,佛說了,「我說即是空」,因為緣聚緣散,緣聚好像是有,緣散就滅了。我小時候在家鄉,我們住在農村裡面,居住的是草房、茅蓬,茅蓬前面是一個湖,白湖。二00五年回到家鄉去,看的時候湖沒有了,湖乾了,裡面很多人居住在裡頭。我以前住的房子沒有了,都變成綠地、草地,找不到原址在什麼地方,看不出來了,痕跡都沒有了。這是緣聚緣散,變化太大了,所謂滄海桑田,地殼的變化,幾十年不一樣了。其實天天都在變,念念都在變,我們不知道。我們隔幾十年去看,變化很大,住在當地的人不知不覺。這就曉得一切法沒有自性,則止除一切之妄惑,惑是迷惑,妄是虛妄,迷惑也是虛妄的。了解事實真相,妄就止住,惑就除掉了;換句話說,你覺悟了,你醒過來。然後起用,那是從真起用,不是從妄。從真起用是覺,從妄起用是迷,你就覺而不迷了。萬德斯具,一一法中,無一不是萬德具足,觀門的勝義。「如是一就所住之教而云勝義」,前面第一種是教門的勝義,另外一種是「就所顯之理而云勝義」,這是觀理勝義。這教、觀兩門。
第三,還有個「三摩地菩提心」,三摩地是梵語,「又云三昧耶」。音差不多,古德翻譯師用的字不一樣,是一個意思,三摩地跟三昧耶是一個意思。三摩翻作中國話叫「等至」,新譯叫等念,等是平等,至是到的意思。「三昧耶於金剛頂義訣譯為等持」,平等保持,「是行者入於信解地而修三密相應之五部秘觀,等持諸佛自行化他之萬德,故名等持」。這個裡頭講到「五部秘觀」,這是從《佛學大詞典》節錄出來,三摩地菩提心的補充說明。五部「謂佛部、金剛部、寶部、蓮華部、羯磨部」,就這五部,「之諸尊法」,這五部法就是「密教五部通用之秘觀」。「先觀本尊,安置壇上」,密宗稱壇城,在顯教裡頭就是一般的供桌,供佛的。先觀本尊,密宗本尊多半是大日如來,在顯宗就是毘盧遮那如來,法身佛;盧舍那佛、阿彌陀佛報身佛:釋迦牟尼佛應身佛。所以壇城一定供佛像,佛像是本尊。
「次觀吾身即印契」,印契是手印。密宗的手印,我們現在世間人有,叫手語。在密宗叫手印,現在一般人講手語,你懂得,這個手怎麼比劃,表什麼意思。合掌也是個手印,表什麼?表一心。平常這十個指表心散亂,最恭敬的,把我們的散亂心收回來成為一心,所以合掌代表一心。掌要合嚴,不能底下有空的,要合齊,這代表一心,一心是最恭敬的。所以佛門裡頭以合掌這個手印代表至誠恭敬,表這個意思。我們的掌要是這樣的合法,這就不是,不合了,這就表法的意思就沒有了,一定要很密的合起來,這才對。他身結印,口,語就是真言,一般真言就是念咒,咒語。咒語沒有解釋的。其實它是有解釋,它不解釋,就叫你念,為什麼?解釋你就分心了,你心不專了,它的用意就是叫你意念集中。念咒的時候,咒語清清楚楚,沒有妄想,沒有雜念,一心受持,容易得三昧。意思在此地,所以不說。
我們初學跟的老師恰恰是密宗的大德,那個時候我們也不知道他是什麼個地位,只知道大家對他很尊敬。初學,老師教我念個咒,這個咒很簡單,唵嘛呢叭咪吽,這諸位都知道。西藏人常念的,每個人都念,像我們念阿彌陀佛一樣,非常普遍。你到西藏,到處看到石頭上都刻的唵嘛呢叭咪吽。老師教我念,我就問他這幾個字什麼意思?老師就給我解釋,唵是身體,身業;嘛呢是蓮花,經上有,嘛呢翻成中國意思,蓮花;叭咪,保持;後面吽是意,就是起心動念,意業。你看它這六個字的意思,身、蓮花、保持、意,這麼個排法。按照中國的文法,是身、意、保持、蓮花,我們是這樣排,就是要將身口意保持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就是清淨的意思。身口意清淨,像蓮花不染。不染污泥,污泥是表六道,泥上面是清水,清水表四聖法界,蓮花開在水上面,表示超越十法界,取這個意思。超越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這個意思好,非常非常好。密宗不說,不說的道理有道理,我們解破了,念這個咒會打妄想;不解破,沒有妄想。老師慈悲,把這個話解破了。
像現在回教,印尼過去瓦希德總統跟我說過,他說他們回教徒有很多人能背誦《古蘭經》,阿拉伯文。阿拉伯文的《古蘭經》都會背,但是意思不懂,沒有人講解,只有人教著念,跟大乘密宗裡頭義趣相同。那個念有沒有效果?有,有效果,確確實實很容易念到我們淨宗所說的功夫成片。只要功夫成片,清淨心就現前。不要停止,一直念下去,功夫就深了,決定得三昧,決定會開悟。他那個開悟跟我們佛門裡面開悟境界是相平等的,悟都是悟的自性。不管哪個宗教,不管用什麼方法,最後都是明心見性。
所以,這個戒定慧三學,十方三世諸佛如來,這些大菩薩、大善知識,修行證果,成無上菩提,統統走這條路子。不管什麼宗教,不管什麼法門,都能達到同樣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常寂光。絕不是只有淨土宗可以得到,那就錯了,不是只有淨土宗。淨土宗用這個方便,是念阿彌陀佛名號,把所有念頭集中在名號上,對知識分子特別有用。知識分子只要肯信,因為你讀經教,確確實實對極樂世界深入的了解,從這裡建立信心,從這個地方生起求往生的願心,然後執持名號,決定得生。生到極樂世界之後,決定明心見性,成就三昧。這是個真正方便門。
所以你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曉得,世界宗教是一家,一切眾生是一體。你說,已經是一體了,它怎麼不是一家?一切法門,包括所有宗教裡頭的法門,不是只有佛教的,全都能達到。你說一切宗教,八萬四千法門不能包,那再深入一層給你講,無量法門,包不包?就包了。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門,包括一切諸佛如來,乃至於遍法界虛空界所有宗教裡面的理論、方法全包了,一個都沒有漏掉,它怎麼不是一家?我們迷惑顛倒,分自分他,互相鬥爭,這是罪過。沒有覺悟,那沒有法子,覺悟之後就不能再幹這些錯事,他錯了,我不錯。可以,我可以隨順他的錯誤,目的在哪裡?目的是幫助,有機緣糾正他的錯誤,是在此地。先隨順再糾正,幫他回頭,這是慈悲,這是善巧方便。菩薩作略,我們要明白這個意思。
下面說,你看,「吾語即真言,吾心即本尊,此三密平等,周遍法界,稱為自三平等」。我們的身口意平等,無二無差別。「自三平等與本尊之三平等乃同一緣相,稱為他三平等。乃至與已成未成一切諸佛之三平等皆為同一緣相,稱為共三平等」。這句話很重要。已成,已經成佛了,修行證果了;未成,我們這些,我們這些未成佛,將來必定成佛。三平等裡面包不包括我們?包括。為什麼?我們同一個緣起,叫緣相。所以共三平等。「由此同一緣相之故,引諸佛入於我身,稱為入我」,一切諸佛跟我是一體。「引我身入諸佛之身,稱為我入」,我與一切諸佛同體。「入我我入之故,諸佛三無數劫中所修集之功德具足我身」。這個意思我們前面都講過,一切諸佛如來無量劫中所修積的功德,我入佛身,佛的功德我得到了;佛入我身,我也得到了。那我們現在為什麼沒得到?現在你沒有入佛身,佛就不入你身;你入佛身,佛就入你身。你跟佛成一體就得到,你跟佛不一體,你就得不到。你能夠放下現前的身心世界,就能跟諸佛融成一體。這個我入、入我,這四個字的意思很深很深,深廣沒有邊際。
「又一切眾生本來自性之理」,一切眾生本來自性,「與我及諸佛自性之理平等而無差別」,實際上是一個自性。「然則眾生無所覺知,輪回生死」。好比我們一個身體,局部,這個手麻木了,沒有知覺,有人有這種病,我們自己也有過這種情形。最常見的是手術,局部麻醉,那個針打下去,真的,沒有知覺。我治牙周病的時候,麻藥針打下去之後,這半邊就麻木了,就僵硬了,手去摸像摸牆壁一樣,沒知覺。他開刀動手術的時候不痛,這神經不起作用,局部麻木。麻木不仁,就像六道眾生顛倒;諸佛菩薩、阿羅漢他們覺悟了,他們不麻木。他怎麼覺悟的?他把迷放下了,疑惑放下,他不懷疑了。對於經教裡頭,經教是佛語,真的是真言,你不懷疑,真相信了,你再去看這個經典的時候,意思就不一樣。跟你帶著懷疑,半信半疑,你看看不懂,就討厭了,算了,不看了,跟它距離愈來愈遠。你真正不懷疑,真正能相信,你就看出味道出來。然後味道遍遍不相同,一遍比一遍深入,一遍比一遍的味道濃。濃到什麼程度?沒有底,叫法味。古人有句話說得非常好,說「世味哪有法味濃」,世間這種快樂,人間、天上,比起法味不能比,這個濃。
入甚深禪定,那個其樂無比。我們一般凡夫看老僧入定,坐在那裡一個星期、半個月、一個月,坐在那裡像木頭一樣不動。其實他在那裡享受,他那是最高的享受,不眠、不吃,什麼都不需要。一個月出定了,精神飽滿,為什麼?他沒有消耗能量,而且禪定當中補充能量。這個功夫,實在說是應當學習,盡量減少飲食,最後能達到不吃人間煙火,不需要飲食。我們一般人說辟穀,每天只喝一點水就夠了。能量從哪裡來?從空氣當中來,從宇宙當中來,這是最乾淨的、最好的能量。往生到極樂世界完全不需要了,那是自性的能量來幫助你。
所以眾生,我們確確實實,自性是與我及諸佛完全平等,沒有差別。確確實實眾生無所覺知,真的迷了,不知道事實真相,輪迴在生死當中。「故我所修之功德自然成為一切眾生所作之功德,此即利他之行,真言行者當于一切時恒作此觀」。一切時、一切處要有這種意識,有這個意念,我們自己所修積的一切功德,迴向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這迴向有沒有用?有用。我們以自己能量補充他們的能量,當然他們的能量也就補充我的能量,產生互補。這是佛法裡常講的心想事成,一切法由心想生,《華嚴經》上所說的心現識變。這是五部秘觀的大意。
「等持諸佛自行化他之萬德」,這叫等持。「遍入有情界,平等攝受而護念之」,這叫等念。「無所不至」,叫等至。前二者通於顯,後一者,只有密宗所說,後一者就是無所不至叫等至。我們學過賢首國師的《妄盡還源觀》,《妄盡還源觀》所說的是這個境界。你看,念頭才動周遍法界,無論是起心動念,還是物質,物質的波動現象,它也是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的頻率在波動;離開波動,物質現象就沒有了。物質現象是假的,不是真的,念頭亦如是。這是真正知道阿賴耶的由來,為什麼會有阿賴耶?阿賴耶怎麼形成的?它起什麼作用?它的作用是周遍法界的,真心周遍法界,妄心也周遍法界,所以叫一迷一切迷,一覺一切覺。不可能是局部迷、局部覺悟,沒這個道理。
真相明白之後,我們要下定一個決心,走覺悟的道路,不再迷惑。那覺悟的道路沒有把握,心是很想走,沒有法子走,怎麼個走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真叫頭頭是道。可是我們的煩惱太多,業障太重,確實沒有能力放下。自己知道放下,但是就是放不下,在這種狀況之下,那我們就選擇淨土法門,你就決定成就。為什麼?這個法門不要斷煩惱,不要消業障,帶著煩惱業障到極樂世界去。它的條件只要信、願、持名,這個我們做得到。但是你得真幹,不能拖泥帶水,念佛還有雜念,這個不行。
真正念佛,你的工作很忙,你每天抽出一段時間,時間不要長,半個小時。這半個小時把電話都放下,什麼人不見,什麼話不聽,什麼電話都不接觸,什麼都不要看,專心念半個鐘點佛,管用。每天不能中斷,說一天半個小時,天天用半個小時,養成習慣,一天都不中斷,它就產生效果。當然念佛的時間愈長愈好,黃念老給我們做榜樣的是一天十四萬聲佛號,他是計數念佛。這種的示現就是說明一樁事情,愈多愈好。讓這一天當中沒有雜念、沒有妄想、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一心一意專求淨土,這就對了。學經教目的就是真幹,真幹功夫不得力,對於這樁事情了解不夠透徹;真正透徹了,功夫就得力,妄念就進不來,這功夫得力。這個叫三昧現前,智慧慢慢也現前了。
「此三者即大定(三摩地),大智」,大智是勝義、「大悲」是行願。你看,三摩地、勝義、行願,這三德。說到這個三德,也是佛學裡頭重要的術語,我們接著底下講到這個三德。我們先看念老的註解,我們看四百七十七頁第五行,最後一句看起。「由前三行願具足成就」,從這裡看,「而證得三身圓滿之菩提,還復廣利一切眾生」。這緣事菩提心。「緣理菩提心」,此即密乘的勝義菩提心,「一切諸法本來寂滅,安住於中道實相,而圓成上求下化之願行,是為最上之菩提心。謂為緣理之菩提心」。
再看底下一段,「新羅」,新羅是韓國,現在的韓國,「元曉師」,他有《無量壽經宗要》,這裡面論無上菩提心,他說,「一者隨事發心,二者順理發心。言隨事者:煩惱無數,願悉斷之;善法無量,願悉修之;眾生無邊,願悉度之。於此三事,決定期願」,這就是四弘誓願。初句是「如來斷德正因」,第二句是「如來智德正因」,「第三心者恩德正因,三德合為無上菩提之果。即是三心,總為無上菩提之因。因果雖異,廣長量齊,等無所遺,無不苞故。如經言: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此心果報雖是菩提」,這成佛,「而其華報在於淨土」,這淨土往生。「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廣大無邊,長遠無限,故能感得廣大無際依報淨土、長遠無量正報壽命,除菩提心,無能當彼,故說此菩提心為彼正因,是明隨事發心相也」。這裡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一句話,果報雖然是菩提,成佛,花報確確實實在淨土。植物先開花後結果,我們今天最重要的是要發無上菩提心,求生淨土。
發無上菩提心,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得最好,他只用了四個字,「信願持名」四個字。我們淨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師,繼承蕅益大師這個說法,印光大師常常教人的四句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四句是印祖一生的寫照,印祖是什麼樣的人物,這四句說盡了。他做到這四句,也以這四句勸化一切眾生。敦倫盡分,倫是同類,敦是敦睦,就是親愛,我們對同類,我們都是人,凡是人皆須愛,沒有分別。我愛人,我怎麼能害人,決定不會有害人的行為出現。盡分是盡我自己的本分,我能做到的我一定做到,做到我愛護眾生,決定不會害眾生。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邪惡遠離,遠離一切邪惡;存誠,心裡頭要存真誠的心,真誠就是菩提心的體。用這種心,信、願、持名,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往生。印祖這四句話說絕了,這四句話是印祖傳心的心印,傳法的心印,傳心的法印。我們能體會到、能學到,跟印祖同心同願,入印祖的心印的境界。這個大家曉得大勢至菩薩化身再來的,說得真好!信願持名,菩提心就在裡頭。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