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十號 (第五集) 2013/1/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02-040-0139集) 檔名:29-349-000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八十二頁倒數第五行:
「七、無上士,士者人也。人中最勝,名無上士」。佛經傳到中國來,翻譯的時候,將梵文翻成無上士,因為在中國社會上,讀書人地位最高。印度有四姓階級,中國也有,中國是士農工商,士擺在第一,讀聖賢書明白做人的道理,這稱為士。所以說是人中最勝,人中最殊勝的那是無上士,讀書人裡面最高的聖人,孔子、孟子,孔子稱聖,孟子稱賢。中國自古以來,從小教小孩讀書志在聖賢,讀書人求的是什麼?做聖人、做賢人。不是在升官發財,是個真正明瞭通達世出世間這大道理的這些人。雖然他們沒有地位,像孔子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也沒有財富,是普通的平民,因為有德行、有學問,世出世間事他都能夠通達明瞭,可以做天人師。
但是孔子一生沒有遇到真正能用他的人,雖然有德行學問,一生沒發揮,最後回到家鄉年歲大,六十八歲了。古時候一般人在各個階層服務,七十歲就退休,孔子六十八歲,距離退休只有兩年,所以什麼事都不想做了,回家去教學,有弟子三千人,確實是很有規模。三千弟子有七十二賢人,通達六藝,跟孔子學習真正有特殊成就的七十二個人。孔子整理中國的古籍,所以集大成,自己沒有什麼著作,將五經重新整理,刪詩書,這樣子傳留給後世。也就是留下來典籍,經過他的審查、審定,寫成文字流傳後世,這個功德無量無邊。今天中國保存這麼多古籍,這樣豐富的文化,對全世界做出最大的貢獻,孔子是第一個人。
中國這些東西看看將來能不能被社會大眾應用到?現在看起來有這個跡象,《群書治要》出來,這是非常好的一個信息。這部書是唐太宗編的,是《四庫》的精華,這精華的精華,在這麼多典籍裡頭,幾萬卷書裡頭,一層一層淘汰,到最後提煉出六十五種,從六十五種再提煉成為《群書治要》。這部書幫助唐太宗,在歷史上製造大唐盛世,當時從帝王到底下的將相各階層領導人都讀這部書,照這部書行事。這部書教人,怎樣修身、怎樣齊家、怎樣治國、怎樣讓世界得到安定和平。平天下是平等對待,就是天下所有國家都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些大道理,智慧、方法、經驗都在其中,確確實實是全人類的瑰寶。
現在這套書台灣印過兩次,大陸也印過幾次,數量可能還達不到一千套,這數量還是太少。我們非常希望國家能大量的印行,至少每個國家,全世界每個國家都能夠送十套,讓全世界的人一起來學。這是真正一般人所說的,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是中國文化的世紀,是中國《四庫全書》的世紀。沒有時間、沒有能力讀《全書》,《全書》有節要的本子,《薈要》。編《全書》的時候,就想到《全書》太大,特別為乾隆皇帝編了一套《薈要》,《薈要》的分量是《全書》的三分之一。《群書治要》又從這三分之一再提煉,提煉成五十萬字,在今天說分量就不太大了,每個人都可以去學習、去讀誦,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得到幸福美滿的生活。中國老祖宗智慧的教誨讓我們懂得修身,懂得做人,知道人跟我是一體。特別是佛法到中國,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我是什麼關係?是一體的關係。
佛法的修證終極的目標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他自然就通了。這通裡面也叫他心通,別人心裡起心動念,我都能知道;我起心動念,他也能知道。現在為什麼不知道?有障礙,這個障礙最主要的是自私自利。佛法裡面講的執著分別妄想,有這些障礙,讓我們自己的本能都喪失掉了。如果我們把這些東西都放下,就成佛了,本能完全恢復,絲毫障礙都沒有了,這是佛教的教學。佛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老祖宗也說本性本善,一切人都有本性,「人之初,性本善」,那個本善就是佛,它不是善惡的善。那個善是讚美,太好了,好到極處了,跟大乘經上講的本來是佛,是一個意思。中國人讀書恢復自性本善,佛教導眾生希望眾生個個成佛,證得大圓滿、大智慧、大福德、大自在,不是做不到的,做得到的。
話說起來容易,真做起來有一定的困難,難在哪裡?難在放不下,不是別的,放得下一點難處沒有。唐代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聽老和尚講經,他就徹底放下,放下就成佛,老和尚把衣缽就給他,他成為禪宗第六代祖師。我們都知道,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沒上過學,偶然聽到佛法非常歡喜。正式的講堂一次沒有參加,禪堂也一次沒參加,他為什麼有那麼大的成就?他放下!我們聽了,聽是聽了、也懂了、也了解就是放不下,放不下還是凡夫。前面我們讀過,佛法修學四個階段信解行證,惠能大師是一次完成,一句話當中這四個階層圓滿,這個人不多,真不多,在歷史上沒看到第二個。有明心見性,沒那麼快,有人三年五載,有人十年八年,有人二十年、三十年,這個有,歷史上有記載。一句話之下他就覺悟,就放下了,只有能大師一個,其他的沒有見到。可是這一個就給我們做了證明,佛法的祕訣沒有別的,就是看破、放下,看破是真正明白,放下是不再起心動念。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但是他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佛,這樣的人才能夠弘法、護法。
護法比弘法更重要,像一個學校,弘法的是教員,護法的是校長,法能不能常住世間關鍵在護法,不在弘法。學校能不能辦得好,能不能永遠存下去?關鍵在校長。所以護法的使命是擺在第一,弘法是他的幫手,他主導佛法的教學,這些法師們講經的都聽他指揮,聽他安排。就像排課程是校長的事情,上課是教員的事情,教員是執行。所以學生的成就功勞是校長,校長安排課程,聘請老師,老師是為校長服務的,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佛法的興衰,道場的負責人關係很大,不能不知道,領導人最重要的真誠心、慈悲心、恭敬心,加信心,弘護都要有這四個心這樁事情就能做好。無上士他是統統具足。
《涅槃經》上講的,「如來者,名無上士」,無上士是佛。「譬如人身,頭為最上」,其他的肢體都不能跟它相比,手足身都不能比,頭最上。「佛亦如是,最為尊上,非法僧也」,法跟僧都在佛之下。「又曰」,這也是《涅槃經》上說的,「有所斷者,名有上士。無所斷者,名無上士」。這個說法也很好,有所斷者,他還有煩惱習氣沒有斷完,還有得斷,這叫有上士。譬如阿羅漢,阿羅漢是見思煩惱斷了,塵沙沒斷、無明沒斷,所以他是有上士。菩薩比阿羅漢高,阿羅漢沒有斷塵沙煩惱,菩薩塵沙煩惱斷了,講經教學沒有障礙。但是他還有無明煩惱沒斷,他還不能稱為無上士,還是有上士。到等覺菩薩還是有上士,他上面還有妙覺;妙覺是究竟佛果,到妙覺那真正是無上士,無所斷者。
「《會疏》同上二說」,《涅槃經》上兩個說法,《會疏》裡頭大概都引用了。「疏曰:業惑淨盡,更無所斷」,業是造作,不善的造作叫惡業,善的造作叫善業,自性清淨心裡頭善惡都沒有。惡業所感得的是三惡道,善業所感的是三善道,都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個道理,佛在大小乘經裡頭常說,我們一定要記住。那怎麼辦?佛教我們造淨業。什麼叫淨業?斷惡修善,心裡不落痕跡,這叫淨業。斷惡,心裡不要念著惡,我把惡都斷了,我不錯了,這個你沒有斷,還有痕跡在;我做了多少好事,我有多少功德,這個沒斷。所以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讓你的心永遠清淨就叫無上,還有斷的話這就有上。惑是無明煩惱,你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不明白,有迷惑,真不明白,為什麼?這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把這些相都當真,這就壞了,相是假相,這個道理很深,事很複雜。佛苦口婆心、千言萬語在經論裡頭勸導我們,我們有沒有聽懂?沒聽懂,但是不敢反對。佛是五語者,真實語,絕不說假話,可是這理太深,事情太神奇,我們不敢相信,也不敢反對,信是信,總有很多疑問在裡頭。我們現代學佛的人有,古時候也有,如果沒有,他不就成佛了嗎?有,所以他沒辦法成佛,這我們不能不知道。
可是今天科學技術發達,最近三十年的量子力學家,發現了很多宇宙的祕密,這些祕密全都是佛在大乘經上常講的。我們看了科學報告,這個疑問斷掉,不再疑惑,佛所說的千真萬確。這個業跟惑,佛是怎麼斷掉的?你看淨,清淨,把業惑斷乾淨,更無所斷,完全回歸到自性。他是怎麼斷的?他對於事實真相完全了解,自性的體沒有現象,它真有,它真的存在,它是一切萬法的本體,沒有它就沒有法。所以佛在經上講的,這以前不懂,叫「法外無心、心外無法」,法跟心是一不是二。我們天天對著電視的屏幕,我就用這做比喻,心跟法的關係,心就好比電視屏幕,法是電視裡面的畫面。你說電視的屏幕跟畫面是什麼關係?沒有屏幕,畫面現不出來;畫面能現出來,全靠屏幕。屏幕本身什麼畫面都沒有,這是本體,什麼都沒有,能現一切畫面。我們明白了,諸佛菩薩看這個世間,就像我們看電視一樣,不是真的,屏幕裡頭沒東西,所現的畫面是生滅相,剎那生滅無常,所以體是空的,相也是空的。《般若經》上,佛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所以他全放下。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這就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是成佛,回歸自性就是無上士,真正明白了。
「於三界天人凡聖之中,第一最上無等,故號無上士」。我們學佛,無上士是什麼?是回歸自性,不再在六道裡面搞輪迴,這是無上士。回歸自性之後還來不來這個世間?可以來,也可以不來。為什麼?有緣就來了,無緣就不來,實際上來與不來是緣。緣不定,但是緣決定有,為什麼?無量劫來,我們生生世世跟眾生結多少緣,怎麼能說沒有緣?無論是善緣、惡緣,統統都是緣。我們這一生得個人身,在這個世間住幾十年,生活環境當中,物質環境、人事環境全是緣。我們明白、搞清楚了,善緣好,惡緣也好,這個緣是什麼?我們了這個緣。能夠把所有的緣都轉變成法緣,我們大家一起來學佛,一起來念佛,將來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把所有一切緣轉變成法緣,這是無上士,這是個明白人。決定不跟人結冤仇,也決定不能跟任何一個人增長情執,那這都是麻煩。增長情執就出不了六道輪迴,結上惡緣這冤冤相報,這就錯了,所以總得要覺悟過來。
聽到了,對我沒有利益的,就不要放在心上,把它忘掉,不要放在口上,自己心地多清淨、多自在,這叫功夫。別人所作所為、言語,對我有利益的我記住,我要認真去做,對我有好處;對我沒有好處的,忘得乾乾淨淨。對別人,讚歎他的善,不說他的惡,這是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對一切人要恭敬,要有禮貌,不管他善惡,因為他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所以恭敬、禮敬是應該的,我們應該做的。讚歎,與社會大眾有正面的影響讚歎,如果是有負面的影響不說,中國古人教人「隱惡揚善」,社會才能夠安定、祥和。社會為什麼動亂不安?說人不好的地方太多,說人好的事情太少了,這社會就亂起來了,就這麼亂法的!你以為怎麼亂的?大家都不說人的壞話,社會馬上就安定、就和諧了。這是佛的智慧,佛看清楚,決定不批評,心裡頭清清楚楚,也別放在心上,跟著佛菩薩的教誨去走決定沒錯。
下面又引《大智度論》上說的,「涅槃法無上。佛自知是涅槃,不從他聞,亦將導眾生令至涅槃。如諸法中,涅槃無上,眾生中佛亦無上」。涅槃是個境界,是最圓滿的、最究竟的,你要問涅槃什麼樣子?我們經題上後頭有五個字,「清淨平等覺」,就是涅槃的樣子。涅槃清淨,涅槃平等,涅槃覺而不迷,這五個字來形容涅槃就妙極了。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心地平等沒有高下,覺是無所不知,人能做到無所不知,他就無所不能。這是什麼?這是自己的本能,就是自己真正的本人。我們現在是迷了涅槃,涅槃就是自性、就是真心,迷了。佛法沒有別的,讓我們回到真心,我們把妄心放下,妄心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迷惑,執著是染污,分別是不平,你看反過來就是清淨平等覺。學佛學的什麼這個一定要曉得,就是學清淨平等覺。我們今天用什麼方法修清淨平等覺?淨宗方法巧妙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無論你是起心動念、是分別、還是執著,念頭才起,阿彌陀佛,歸到阿彌陀佛去。妄念只有第一個,第二念就是正念,就結歸到阿彌陀佛,這叫真念佛。念佛真正降伏煩惱,功夫深煩惱就斷了,煩惱斷了涅槃就現前,清淨平等覺就現前了,真妙!方法妙極了。所以這個清淨平等心現前,自己清楚。
佛自知是涅槃,入這個境界,不從他聞,不是別人教的,這是自己本有的。亦將導眾生令至涅槃,這是教化眾生幫助別人,看到這個人有緣,能接受、能信、能解、肯幹,就要幫助他,無條件的幫助他。我們今天利用這個無線電的傳播、網路,在一個小攝影棚裡頭,能夠跟全世界有緣同學在一起學習、在一起分享,這是將導眾生,這將是帶領,帶領勸導一切大眾令至涅槃。我們大家一起回歸涅槃,回歸清淨平等覺。如諸法中,涅槃無上,眾生中佛亦無上,所以稱佛為無上士。
「復次,持戒、禪定、智慧教化眾生,一切無有與等者,何況能過,故云無上」。這三個戒定慧不但是釋迦教學三大綱領,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教學,也不能超過這三個綱領。我們要學千萬要記住,要遵守這個道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不准許躐等的,這條路是一切菩薩成佛的大道。我們今天學佛,學了多少年成就顯示不出來,原因在哪裡?我們偏離了正道,我們把戒律疏忽、把禪定疏忽了,就想開智慧,這哪有可能?沒有戒定修學大乘,他所得的是現代人所說的佛學知識,得這個東西。這個東西不能了生死,不能出六道輪迴,也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這個要知道。戒,很簡單的三皈、五戒、十善,這是修學佛法的根本,五戒實際上是中國古人所傳的五常。五倫是道,是說明關係;五常是德,我們真正做到了,這有德。仁是推己及人,想到自己,立刻能想到別人,我歡喜的,別人也歡喜;我不歡喜的,大概別人也不歡喜,常常將心比心。我喜歡別人用真心對待我,我就不能用妄心對待別人;我不希望別人欺騙我,我決定不可以欺騙別人。
世間人都喜歡名聞利養,名聞利養是福報,命裡有自然有,命裡沒有求不到。命裡沒有如何能求到?自己好好的修,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累到一定的程度就放光了,果報就現前了。這是中國人所說的「實至名歸」,你真正做到,名不要宣傳,自然別人替你傳播,不要用自己去傳播,別人稱讚你,別人誇獎你,絕對不是自己宣傳自己。但是今天這個社會,自我宣傳的人很多,我們到處都能看見。特別在競選,你看每個競選人都宣傳自己,都是別人不如我。這個風氣不好,所以這個制度不是好制度。我記得二0一0年我在澳洲,陸克文先生的姐姐來看我,就提出這問題問我,她說現在西方人對於民主選舉的制度產生懷疑,她問我,這是不是一個好制度?我就告訴她,這是個不得已的制度,不是好制度。為什麼?要人競爭,競爭升級就是鬥爭,這怎麼會是好制度?實在講制度好壞不重要,真正問題出在哪裡?出在教育發生問題。人要是好人,什麼樣的制度都好,不好的制度他也能做好事;人要不是好人,再好的制度,他一樣幹壞事。
中國古人就說的,《群書治要》裡頭就有,「法者,治之本也」,國家定的這法律,這是治國的大本。但是後頭有一句,「人者,法之源也」,最後還是人重要。人肯不肯守法?肯守法,好;不肯守法,法沒用處。說到最後,還是說人的問題,不是法的問題。這點古時候的中國人清楚明瞭。中國自古以來注重教育,中國自古以來,教育誰負責的?不是國家,是家庭。每個家族都重視教育,都把人教好了。所以它社會安定和諧,家對中國社會貢獻非常之大,現在家沒有了。中國是大家庭不分家的,所以五代、六代就會有二、三百人,家裡人丁興旺的六、七百人,這是常見的。它是個社會團體,要沒有法治這個家就亂了,所以家裡頭規矩很嚴格,比國家定的法律還嚴。那是什麼?老祖宗希望家裡出人才,教不嚴,父之過,教子女要嚴格。
現在中國家教沒有了,社會亂,人心壞了,所以要追根究柢去找源頭,源頭找到之後我們再想如何來挽救。挽救今天的世界,英國湯恩比博士說得好,他說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也在中國。孔孟學說是什麼?把口號先抓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我們就在這裡頭取,仁義忠恕用這四個字,可以讓社會安定,恢復和平。仁是愛人,真誠心愛一切眾生;義是循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合情、合理、合法,這是義;忠是大公無私,心要擺在中間不偏、不邪;恕是要原諒別人。我們把聖賢教育丟掉兩百年,現在大家所做的一切錯誤統統要原諒。為什麼?沒人教他,他不懂,所犯的罪過就要饒恕他,好好來教。大家一起,造再大的過失,都不要追究,都不要問,我們坐下來好好的學老祖宗的教誨,平心靜氣。學了祖宗教誨,再做錯事,那就要處罰;沒有學老祖宗教誨之前,做錯的事情都不過問,用這個方法。大乘佛法「真誠慈悲」,湯恩比說的話沒錯!
我曾經見過一些國家領導人,討論到這個問題,提出來孔孟的仁義忠恕,佛法的真誠慈悲,大家想想有道理,這個路走得通。所以要回歸到教育,回歸到老祖宗的教育,要肯定不能懷疑,老祖宗有智慧,老祖宗有好的理念、好的方法,我們現在人比不上他。我們要學謙虛一點,不要再輕視老祖宗,輕視老祖宗我們今天受這麼多罪,這叫什麼?這不孝,這是上天對不孝子的懲罰。我們要反省,我們要回頭,要重視戒定慧三學,印度教育是循著這個途徑。佛教傳到中國之後儒接受,道也接受,都講戒定慧。持戒才能得定,定就是清淨心,就是平等心,心地清淨平等自然生智慧,不生煩惱。
下面第八個德號,『調御丈夫』,經上「丈夫」這兩個字是術語,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我們把它念念。「《佛學大辭典》:丈夫,勇健之人。勇進正道修行不退」,這個人稱為丈夫。《三藏法數》裡面有一條,「世間七丈夫條」,講了七種,「出《華嚴經疏》」,清涼大師講的,「謂能制心離欲」,第一個是制心,第二個是離欲,第三個是「身無過惡」,第四個是「心懷道德」。過惡是兩樁事情,過是過失,惡是惡作,不善的念頭、不善的行為,這第三、第四個,道是第五個,德是第六個。「修諸梵行」,梵行是第七個,「具此七法,名為世間丈夫」。就是這個條件,清涼大師列這個條件,這七樁事情具足,這稱為丈夫。第一個制心,第二個離欲,第三個無過,第四個無惡,第五個道,第六個德,第七個梵行。梵行是淨行,思想、言語、行為都清淨。
下面分開來說了七樁事情,第一個,「長壽:長壽者,謂壽命延長,久住世間,能修梵行,故名丈夫」。是這個長壽的修行人住在世間,久住世間,給一般修行人做榜樣,做個修行的榜樣。修行法門很多,梵行種種不同,在現前的世間,大概只有持戒的、研究經教的、修禪的、修密的、念佛的,大概就這幾類,他們都能夠依經教的理論方法學習,得到很好的效果,這稱為丈夫。第二「妙色:妙色者,謂形儀英偉,色相端嚴,能修梵行」,這就是現在講身體健康,雖然長壽他健康,不需要人照顧。我前天看到一個信息,沒有注意看,一位老法師一百一十二歲往生了,一生修行得很好,正知正見,弘護正法,跟他學習的人很多,這在佛門裡面稱為丈夫。
第三是「無病:無病者,謂宿福深厚,無病少惱,能修梵行」。它的基礎是愈往後面說的意思愈廣,必定是長壽,必定有妙色,而且還沒有病痛。現在我們知道,科學家告訴我們以心控物,身體是個物質現象,這個身體聽誰指揮?聽念頭。我們的念頭要是好,長壽、妙色、無病統統得到,要相信,我相信我得到了。我在年輕的時候,很多人給我算命,都說我活不了四十五歲,我相信。因為我看我的家譜,我的祖父四十五歲走的,我的伯父也是四十五歲走的,我父親也是四十五歲。伯父比我父親大十二歲,他們同一個屬性大一輪,都沒有過四十五歲。所以我聽算命的人給我說我相信,我以為那可能是遺傳,家裡頭好幾代都沒有過四十五歲。所以我學佛之後,就想到壽命只有四十五歲,必須在四十五歲之前要有一點成就,念佛往生。我出家的時候三個好朋友,出家在一個寺廟一同受戒,三個人同年,命運都過不了四十五歲。四十五歲那年二月走了一個,五月又走了一個,七月我生病,我就知道輪到我了,我就念佛求生淨土。
那個時候,我正好在基隆十方大覺寺結夏安居,老和尚請我講《楞嚴經》。《楞嚴經》講了一半,我得病,經沒講完。我一想壽命到了,不要找醫生,也不必吃藥,醫生只能夠醫病不能醫命,這命到了,醫生沒用處。所以每天念佛求生淨土,有四個學生照顧我,好像是台大的兩個,師大有一個,政大有一個,這也都是學佛的同學,他們輪流照顧我。一個月沒死,病好了,我就又恢復再講經了,我沒有求長壽。我是三十三歲出家,到四十五歲,出家就開始講經,講經十二年。第二年我遇到甘珠活佛,甘珠告訴我,他說你本來是短命的,你這十二年講經的功德,你壽命延長了。告訴我你將來的壽命很長。我一點福報都沒有,他說你以後的福報會很大,壽命很長。沒求福報,也沒有求長壽,只是老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章嘉大師教我的。
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沒有建寺廟,釋迦牟尼佛慈悲,好像也不管人,他的僧團是每天講經。大家天天聽講經,大概也不好意思做壞事,所以自自然然守規矩,天天講、天天教。我們從經典裡面看到,每部經裡頭都講到戒定慧,這就是勸大家。他們的生活是最簡單的,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全部的財產三衣一缽,什麼也沒有。這個團體我們在經上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出家的常隨弟子,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家也有不少跟著一起修行。所以我們的估計,釋迦牟尼佛這個團體至少有三千人。在家人來來去去,有人跟著三天、五天,一個星期、兩個星期,一、二個月,不是常隨眾。這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是常隨眾,跟佛跟了一輩子,一直到佛滅度,這些人才分開。所以釋迦團體全憑教化,天天聽、年年聽聽了幾十年,哪有不開悟的道理!都證果了,最低限度是初果須陀洹。阿難尊者做代表,說明有須陀洹這個果位,到二果、三果,是阿難尊者在迦葉尊者會下證得的。所以後來的承傳迦葉是第一代,阿難是第二代,世代承傳。
修什麼福才深厚?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三十一歲,李老師看我們幾個年輕人,這老人有經驗、有智慧,看到我們這幾個年輕人沒有福報,而且短命,老人慈悲,他也不好直說,直說我們很傷心,勸我們發心講經,為什麼?講經修福是最快速的。勸我們學講經,就是勸我們修長壽、修福報的方法,給我們添福添壽,我們也很歡喜跟老師學習。可是學習心要不專,意要不誠,就是說看你真誠心、恭敬心、愛心、自信心要不強,學不出來,這四個條件具足了就能學得出來。那個時候一起跟老師學講經的二十多個人,二十六、七個人,真正學出來,大概就是七、八個!現在還在繼續講的,大概就剩我一個了。具足真誠、具足恭敬、具足慈悲、具足信心,慈悲是動力,看到這個世間眾生這麼苦,我們能幫一點忙一定要全心全力。世尊看到眾生苦,才到這個世間來應化,不為別的。
佛教,人家說佛教是什麼?佛教是教育。佛教教什麼?教人離苦得樂,這是目的。眾生離苦得樂,佛的教學就有效果,佛心歡喜。怎麼教法?佛知道苦樂怎麼形成的,人迷了就苦,覺了就樂,所以佛教人破迷開悟。迷是苦之因,悟是樂之因,苦樂是果報,果上沒有辦法下手,從因上,你能夠破迷開悟就離苦得樂。方法?方法是用教育,每天講經,每天教學,跟大家上課。修行是你個人的事情,釋迦牟尼佛在經論上,沒有看到哪一次帶著大家修行,沒有,沒有打過佛七,也沒有打過禪七。道理明白,方法懂得了,修行是自己的事情,所以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真正聽懂,你肯定做到,這是早年我跟章嘉大師三年,他老人家的標準。你聽經有沒有聽懂?看你有沒有做到,你做到真聽懂了,你說你聽懂了沒做到,老師說你沒懂,如果懂了沒有做不到的。所以他用的真正去做,做到了,來測驗你是不是真懂得,要從這裡去測驗。不是叫你講,不是叫你寫論文,不是的,看你是不是真的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待人接物,他真做到。
戒律,根本的戒律,就是《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這是戒律的根本。沒有這三樣東西,戒是假的不是真的,決定做不到,沒有戒你就沒有定,沒有定就沒有智慧,你的智慧福報就少,少,這就多病、多煩惱。這個人有智慧、有福就少病少惱,能修梵行。
第四「非半擇迦:梵語半擇迦」,翻成中國的意思叫變,這個變指什麼?指「能變男女之形」,這種人很少,但是有。這個人是男性、女性他都具足,他是雙性的。「今言非者」,他不是的,他不是這樣的人,他是個正常的人,能修梵行。他「非是不男,非僕非女,能修梵行」,這是丈夫第四個意思。
第五「智慧:智慧者,謂有智慧,信受正法,身心猛利,能修梵行,故名丈夫」。智慧,在佛法裡頭最重視,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沒有不重智慧的,人有智慧才能夠信受正法。不是知識,知識信佛他有懷疑,疑障道,疑對我們的損害非常嚴重。中國諺語裡頭有叫「疑心生暗鬼」,鬼是比喻對我們有傷害,這個傷害不明顯,你不知不覺受害,所以疑心有這麼大的障礙。最嚴重的障礙,障礙我們對於正法沒有信心,特別是對於淨土,淨土完全建立在信心的基礎上。蕅益大師註解《阿彌陀經》叫《彌陀經要解》,給我們講全經就講三個字,「信願行」。他這個註解印光大師非常讚歎,認為即使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讚歎到極處!他講全經就這三個字,序品裡頭信願行,正宗裡頭也是信願行,流通分裡頭還是信願行,對淨土三個條件講絕!
信裡面講了六個,第一個要相信自己,這是根本。相信自己是什麼?相信自己本來是佛,這太重要了。因為你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的,你不相信你自己是佛你怎麼能往生?這個太重要了。第二個相信他,他是誰?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真有,一點不懷疑。相信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字字句句是真實語沒有妄語,這信自信他,自己在他的前面。第三個信理,信事,第三個是信理,第四個是信事,理跟事,因跟果,都在這部經裡頭講得非常詳細。你看我們現在這段,「法藏因地」,極樂世界根據什麼理論成就的,它用的什麼方法建立的,這是事。事是阿彌陀佛五劫的參學,極樂世界不是彌陀憑空想出來的,這四十八願是參訪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取人之長、捨人之短,這樣建立出來的。建成之後,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超過一切諸佛剎土,為什麼?它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真善美慧的集大成,都是這採一樣、那採一樣選擇的,不是阿彌陀佛憑空想像的,真!這事是真的。現在人講說符合邏輯,不是幻想,對於這個理事要相信,不能疑惑。
後面相信因、相信果,這部經裡頭因跟果講得非常詳細,這個要智慧,真正能信,真正發願,你這一生決定得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四十八願,以及他無量劫修行的功德加持你,幫助你提升,提升到阿惟越致菩薩。這什麼境界?《華嚴經》上圓教初住以上,在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實報莊嚴土。經上佛說過,極樂世界有凡聖同居土、有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就是六道,方便有餘土就是四聖法界。但是它的凡聖同居土只有兩道人道、天道,沒有修羅,沒有畜生、餓鬼、地獄,它的凡聖同居土就是二道。方便有餘土有聲聞、緣覺、菩薩、佛,但是因為彌陀本願威神加持,都把他提升到阿惟越致菩薩,這是十方世界沒有的,只有極樂世界有。我們要靠自己的力量修到這個地位,大乘經教上說多長時間?無量劫,太久太久了。往生到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你就得到,不是你自己修的,是阿彌陀佛給你的,給你的不是榮譽,你真的享受得到。換句話說,你的智慧、神通、道力就跟阿彌陀佛差不多,這是了不起的一樁大事情。
我們一般講,這便宜可佔大了,等於說到極樂世界就成佛,到極樂世界就有能力回到娑婆世界來作佛教化眾生。像觀世音菩薩一樣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能現什麼身,你能通達一切佛法,沒有一樣不通的,什麼樣根性你都能教他。這地方能不去嗎?要想去首先要相信,決定要相信不要懷疑。十個相信十個往生,一百個相信一百個往生,一萬個相信一萬個往生,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掉的。我們這一生非常幸運,得人身、遇佛法,遇到這個法門,特別是遇到這部會集本,不得了!我們上一代的法師,我的師父一代,上一代沒有見過這個本子。這個本子出來得很晚,抗戰勝利之後才出來、才流通,所以很多法師沒有見過。沒有見過他們的信心就不足,為什麼?對極樂世界了解得不夠透徹。這個經上講明白、講透徹了!我們沒有這個本子,看五種原譯本也不見得能看得透徹,都看到了不見得能透徹。這是經過一番整理、篩選,五種原譯本裡頭的精華,稀有難逢。
又遇到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用一百九十三種經論、註疏,來詳細註解這部經文字字句句真難得。黃念老的註解一九八0年代才完成的。早年我們在台中,李老師看到會集本,沒有看到黃念老的註解。這個註解我們在台灣印出來,這第一次印,印了一萬冊,李老師已經往生,沒有機會看到,我們的福報多大,超過前人。如果對它有懷疑,那就大錯特錯了!那這一生叫當面錯過。所以一定要信受正法,身心猛利,能修梵行。淨宗法門修行,就四個字信願持名,蕅益大師講這四個字,印光大師也講這四個字,這兩個祖師一生極力提倡。所以丈夫不能沒有智慧。
第六是「威肅」,這是講威儀,「威肅者,謂威容整肅,發言人所信服,能修梵行,故名丈夫」。威是威儀,大乘戒裡面實際上真正是講戒條不多,比丘真正講戒的話只有十幾條,那二百五十條有一百多條都是講威儀,也就是講規矩,行住坐臥、日常生活必須要遵守的。我們在受戒的時候,老和尚把重戒說得比較詳細一點,威儀,他說小小戒可以馬虎一點,這是變通的方法。實際上受戒有名無實,誰能做得到?為什麼做不到?為什麼古人能做到,現在人做不到,古人教育有根,現在的教育沒有根。根是什麼?根是規矩。古人都受過家規的教育,每一家有家譜,老祖宗制定的規矩都寫在家譜裡頭,就是家規。全家老少只要是團體裡頭的一分子,個個都要遵守,如果有違犯處分非常嚴厲。重大的過失,在祠堂裡面舉行,懲罰、教訓,在祖宗牌位面前讓他懺悔,受過嚴格的現在講訓練,教誨。學佛,所以戒律很容易受持,基本的家規裡頭全都學到了。
現在家沒有了,家規當然沒有了,學校也不教,社會也沒有教,這就人心壞了。人不教,人心壞了;家不齊,社會就亂了。就家不像家,社會亂成一團!我們要想社會再恢復安定和諧,必須把儒釋道的基礎教育找回來。儒家代表的是《弟子規》,《弟子規》是過去每個家庭共同要遵守的,所以它並不多,家家都要遵守的。除這個之外,每一家還有自己特別定的規矩,這《弟子規》上沒有的。因為每個家文化水平不一樣,所學的學術流派不相同,再有經營的事業不一樣,所以它還有很多規矩,這是基本做人的規矩一百一十三樁事情。《感應篇》裡面,講因果報應,善有善果,惡有惡報,一共舉了一百九十幾個例子,勸我們要斷惡修善。惡感召來的是災禍,善感召來的是福報,人懂得怎樣趨吉避凶,災禍要知道怎麼樣迴避它,福報要如何來求得。
佛門對這些方法講得也很透徹,十善是基本的戒條,不殺生,在家同學多,十善包括世間法,所以講不邪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必須要遵守的,這是佛家的根本戒。五戒、十戒、沙彌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統統是以十善業道為基礎。沒有十善業道,戒律完全就沒有了,像蓋房子一樣它是地基。現在學佛都把這些疏忽了,偏重在經典知識的學習,沒有智慧了。智慧要從戒定慧,戒定慧要從十善業,十善業決定離不開《弟子規》、《感應篇》,這是一而三,三而一。所以不在這裡真正扎根,我們這一生沒希望,弘法利生是根本做不到的,自己念佛求生淨土可以,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