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總釋名題  (第五集)  2012/1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02-040-0051集)  檔名:29-331-000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六十頁,從第六行看起:

  「清淨者,身口意三業,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染之謂。《探玄記》云:三業無過,云清淨。蓋謂身口意三業,皆無過失」。前面我們學到此地。賢首國師《六十華嚴》的註解叫《探玄記》,裡面給我們說什麼叫清淨。清淨的標準是三業無過,身語意三業皆無過失,這就是十善業道圓滿的落實了。身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這身清淨;口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口清淨;意不瞋、不貪、不痴。這個叫三業無過,三業清淨。三業清淨做到圓滿就成佛了。我們在很多佛像,畫的佛像,佛像頭頂上有圓光,圓光上面寫了有三個字,有梵文的、有藏文的、也有中文的。這三個字發音叫「唵阿吽」,唵是身,阿是口,吽是意,就是三業清淨。三業圓滿的清淨是佛,這皆無過失,用這個做標準就非常具體。

  「又清淨土,指淨土」,諸佛如來所居住的,「清淨身,指佛身;清淨人,指如來」,清淨身是對身體說的,清淨人就是佛,三種清淨都達到圓滿。「又《往生論》謂,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清淨句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此與經題中莊嚴清淨妙合天然。三種莊嚴者,無量莊嚴也。今齊入一清淨句中,是一切即一。又經云,心淨則佛土淨,表一即一切。華嚴玄旨,又於此處見之」。這屬於華嚴境界,在本經裡頭有。所以說本經即是中本《華嚴》,這不是隨便說的,經上可以找得到證據。確實跟《華嚴》所說的境界相同,只是《華嚴》說得詳細,本經說得簡略,是一部經,不是兩部經,古來祖師大德有這種看法。

  「又《漢譯》稱阿彌陀佛為無量清淨佛」,所以無量清淨覺就是阿彌陀佛。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學習的,三業清淨很重要。時時刻刻想到十善業,它只有十條,是我們身口意起心動念的一個清淨標準。下手就從這十善下手,圓滿是如來的果位。在如來果位上,十善業擴大了,法身菩薩擴大到八萬四千細行,真的是一即是多。到如來果位,這個清淨是沒有邊際的,沒有底限,沒有邊際的。所以,人清淨,土就清淨,國土清淨,這是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認真學習,努力的學習,真幹,果報,第一個是我們的身心清淨,身心清淨什麼病都不會生。我們居住在這個地方,環境隨心轉的,所以這個地方當然不會有一切災難。這是中國古人所謂「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人有福報,居住的環境自然就好。

  「又其中第十八願曰」,這一願非常重要,四十八願的核心。四十八願裡面哪一願最重要?就是這一願,這是阿彌陀佛自己發的願。「我作佛時」,就是阿彌陀佛他成佛的時候,「諸佛國人民有作菩薩道者」,十方一切諸佛剎土,這裡面的人民發心修菩薩道,「常念我淨潔心」,就是念阿彌陀佛的清淨心,「壽終時,我與不可計比丘眾飛行迎之」。念佛必定生淨土,這個修菩薩道的人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無量的比丘去迎接他,接引他往生。「共在前立」,佛跟大眾都在這個往生人的前面,「即還生我國,作阿惟越致」。這是漢譯的,跟這個會集本不一樣,漢譯的第十八願。會集本裡面作阿惟越致菩薩是在第二十願,十八願是十念必生,講得比這邊更清楚、更明白。

  「此中之淨潔心即是清淨心,亦即《往生論》中之清淨句」,這個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了,清淨句就是清淨心。清淨心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為什麼?清淨心生智慧,染著心生煩惱。智慧不是外頭來的,是自己心性當中本來具足的,所以智慧也不必到外面去學。外面去學得來的,是知識,不是智慧,智慧是清淨心裡頭自然流出來的。清淨心裡面有智慧、也有知識,它都有,所以得清淨心,世出世間法全都知道,不需要學。在這個世間,特別是在宗教裡面,有很多宗教裡頭,那些大德、高人,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的很多,他有智慧,你問他什麼他都知道。這就是什麼?智慧開了。所以古時候東方,印度跟中國,教學都重視智慧,不重視記問。重視開悟,開悟了,教學的目的才真正叫達到了。圓滿的開悟就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性,真心你見到了。一切法不離自性,這個世間一切法都是自性所生所變,你要是見了性,哪有不知道的道理!所以見性全都知道,這個不能不知道。也就是《往生論》裡面所說的「清淨句」。

  「佛名無量清淨佛,佛心是無量清淨心,總之是一法句,即是清淨句,即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亦即是一句佛號」。這裡講清楚了,極樂世界無量的莊嚴,入一清淨句,就是入這一句佛號。這是讓我們知道,真正知道佛號的功德不可思議,佛號代表了整個極樂世界。天親菩薩為我們介紹的二十九種莊嚴,就在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當中,念這一句佛號就全念到了,所以這句佛號具足無量功德,道理在此地。修行,古往今來祖師大德都教導我們,要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我們這個惡怎麼斷?善怎麼修?功德怎麼去累積?現在總算搞清楚、搞明白了,原來就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念到底,就是幹這些事情。

  所以,諦閑法師那個學生、徒弟鍋漏匠,什麼都不會,也不認識字,一生生活過得非常辛苦,跟乞丐差不多。四十多歲遇到諦閑法師,小時候在一個村莊長大的,玩伴,看他出家不錯,有吃有穿,還有好的地方住,看到很羨慕,一心想出家。出家得有條件,普通一個出家人住在寺廟裡頭,五堂功課要會。這五堂功課對他來講大難大難,他怎麼會學得會?講經,他不認識字,四十歲學太遲了。所以實實在在不得已,諦閑老和尚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說你就念這一句佛號,這個他會,他學會了。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不分晝夜,這是幹什麼?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告訴他這個祕密,他不知道,你一直念下去,將來準有好處。三年,效果出來了,預知時至,站著往生,死了還站了三天,等諦閑法師來替他辦後事。他這三年怎麼樣?真的斷惡修善,累積的功德夠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不見得是壽命到了,功行圓滿,佛就來接他了,他還沒求佛,佛主動來了。

  我們常常顧慮自己造的惡業深重,業障消不了,也不知道用什麼方法去懺悔,總是懷疑。這個事情也不是沒有道理,絕大多數的人都有這個疑慮,不曉得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之大,不知道。所以前清乾隆年間灌頂法師,大師的外號叫慈雲,灌頂是他的名。他在《觀無量壽佛經直指》這本書裡頭,《觀無量壽佛經直指》是他作的。這個法師很了不起,一生著作等身,勤於寫作,日本《卍續藏》裡面蒐集他的註疏就有二十多種,他著作總共大概有四、五十種,非常豐富。《觀經直指》裡面告訴我們一樁事情,他說眾生造極重的罪業,所有的經教、經咒都救不了他,所有的懺法都沒有辦法把他的業障懺除,最後還有一法可以把他的罪障懺除,這一法就是專念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的名號知道的人很多,這個名號功德利益知道的人不多,所以很多人輕看了它,小看了它。罪業造多了,請法師來幫助他懺悔,規模大的做水陸法會,修梁皇寶懺、水懺、大悲懺,乃至於法華懺,很多懺法。實在講抵不過一句佛號,不必請人幫忙,自己一個人在家念,就把業障統統都念掉,都把罪業都能念掉,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這個利益知道人不多,知道的人他就真幹,真幹的人,三年五載效果卓著,他真成功了。這什麼原因?古時候,古人註解這個經用文言文寫的,文字比較深,有沒有說出來?說出來了,說出來沒看懂。這個事情我們很清楚,為什麼?我們自己是個過來人。年輕的時候看這些註解,不還是這麼多字嗎?沒看懂,意思沒看出來。看了多少年,看了多少遍,逐漸逐漸悟出來了。悟出來之後,不怪別人,完全怪自己,年輕時候心浮氣躁、粗枝大葉,叫囫圇吞棗。是看過了,真沒看出來,原因就在此地。現在看看年輕一輩,犯我們年輕毛病的很多。

  好在《無量壽經》有這個善本出現,我們這一生遇到了。不但遇到這個好的本子,還遇到這麼好的集註,這個我們永遠要感恩黃念祖老居士。為我們蒐集了一百九十三種參考資料,精心選擇來註這一部的經文,讓我們從這個集註上,完全明白了。他講得真透徹,引經據典,讓我們沒有一絲毫疑惑。搞清楚就好辦了,佛門修行很容易,最難的就是搞清楚、搞明白。清楚、明白之後,如果真幹,《彌陀經》上講得很簡單,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就成功了,不要費很多時間。經年累月幹了幾十年,也念了幾十年,效果沒有出現,什麼原因?對於這部經了解得不夠透徹,雖然念佛、念經,甚至於講經教學,道理沒透徹,所以功夫不得力。不是沒有幹,是幹了,幹了功夫不得力。什麼是不得力?不得力的現象就是不專心。讀經的時候有妄念在裡頭,念經的時候有雜念在裡頭,念佛亦如是,也就是沒有清淨心。要是用清淨心去讀,用清淨心去念,那個效果就不一樣了。

  宋朝的瑩珂法師,破戒的比丘,還好他相信因果,他知道所做的這些惡事、惡念將來一定墮地獄。想到地獄苦他就害怕了,求教於同參道友,有一個同學,是出家人,送他一本《往生傳》給他看。他看了之後,每看一個人的故事,都流淚、都感動。這本書看完了,他下定決心,把寮房的門關起來,自己一句佛號念到底,不吃飯、不睡眠,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你看三天三夜,用什麼?真心、清淨心,沒有雜念,沒有妄想,沒有懷疑。阿彌陀佛現前告訴他,你的壽命還有十年,好好修,到臨命終的時候我來接你。瑩珂也很聰明,跟佛說,我那個十年的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去。人有自知之明,他這個人禁不起誘惑,人家一誘惑他就忍不住了,他會造罪業,那十年不曉得要做多少惡業,可能十年之後往生沒分了。十年壽命不要,現在就去。佛就答應他了,他說三天之後來迎接你往生。

  他非常歡喜,房門打開告訴大家,三天之後他就往生。一般人看到他這個樣子都笑他,別胡說八道。可是看這個態度,好像是真的,不是假的,好在三天不長,看三天之後你往不往生。沒想到三天之後,真的,他邀請大家念佛送他往生,大家都答應了。跟佛約定的時間差不多快到了,請他們來助念。他們助念大概一刻多鐘,古時候的一刻大概現在四十多分鐘。古時候的一時是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是現在的兩個小時。所以不像現在,現在一刻十五分鐘,從前一刻大概四十多分鐘。念了一刻鐘,他告訴大家,阿彌陀佛來了,跟大家告假,我先走了,他就真走了。這個案例被記載在《淨土聖賢錄》,真正能往生,在淨土宗就是聖人、就是賢人。真走了,三天三夜,真幹、真拼命。他能做得到,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得到,問題就是你肯不肯發心,你肯不肯把這個世間徹底放下,沒有絲毫留戀,一心一意念佛求生,決定有感應。

  我們在前面看到般舟三昧,《華嚴經》上五十三參,吉祥雲比丘是善財童子第一個參訪的對象,文殊菩薩介紹,那是個善知識,你去看看他,跟他學習。古時候印度跟中國都有這個說法,叫先入為主,第一個善知識非常重要。他就修的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一期九十天,九十天不能睡覺,不能坐下來,可以站著,可以走動。這個三昧叫佛立三昧,就是你不可以坐下來,九十天,一句佛號念到底,真幹!真的想見佛,如果用的是真誠心、清淨心,沒有不如願以償,真正收到效果。九十天人能做得到,打個佛七不就太簡單了嗎?太容易了嗎?哪有做不到的道理!凡是做不到,有障礙,說老實話,都是你自己沒有放下,你還有留戀、還有牽掛,這就難了,這樁事情佛幫不上忙。真正徹底放下,一絲毫牽掛沒有了,佛幫你忙,你沒有障礙;障礙不從外頭來的,全是從自己內心裡頭生的。

  這個七天念佛,這一心念佛念下來,大勢至菩薩說明,「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憶是想,心裡念,口裡沒有念;念是口裡念,心裡也想。這是教給我們,念佛的時候念累了可以不開口,心裡頭默念。念佛不能間斷,口間斷沒有關係,就心裡的念頭不能間斷。現前見佛是感應,佛會現身,佛會告訴你,像瑩珂法師一樣,告訴你,你還有多長的壽命,到時候來接你,等於說是給你授記,你自己清清楚楚。當然像瑩珂這樣也是非常好的事情,雖有壽命不要了。我們看到《往生傳》裡頭,許許多多人三年都往生,我相信那些人不是壽命到了,壽命到了,二、三個可以,不能那麼多,沒那麼巧的事情。他們為什麼往生?見到阿彌陀佛,壽命再長不要了,現在就跟你走,就這個道理。所以念佛三年見佛,很平常的事情,不是稀奇的事情。

  我們自己想想,自己搞了一輩子不能成功,妄想分別執著太嚴重了,這是自己造成最大的障礙。如果把這個障礙放下了,我們相信,像瑩珂這個方式我們能夠做到,不是不能做到,這是勇猛精進。瑩珂是自己曉得決定要墮地獄,所以他的三天三夜是救命,叫喚阿彌陀佛來救他的命,他是這樣的心態。短時期產生這麼大的效果,我們對這樁事情決定不能懷疑,他是真的。我們用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來念,我們相信我們也會有這個效果。佛來了,可以跟他去,也可以留下來,佛叫我們留下來,我們就留下來。留下來幹什麼?給眾生做念佛的好樣子,表演一招給大家看。表演什麼?表演徹底放下,讓人家看了,跟你學習,你多度一些人去,好事情。這裡頭要有瑩珂法師那樣高度的警覺心,自己想一想是不是真放下了?如果外面有誘惑我還動心,我還會受外境的干擾,我沒有辦法不受干擾。那就最好學瑩珂,還有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佛走,過個幾天不妨礙。

  早年我住在新加坡,我看到新加坡的老林長陳光別居士的往生,他往生前一天找我去給他做皈依。在病床上,頭腦很清楚,跟著我念三皈依的誓詞,念三遍,沒想到他第二天就走了。走了之後,他的家人告訴我,三個月之前,他在一張紙上寫了是八月,幾號我忘掉了,寫了十幾個,家裡人也不敢問他,這什麼意思,沒人曉得。就是那天往生的,他對他往生的日期三個月之前知道,非常正確,一點都不錯,預知時至。他生病在家裡養病,前後好像是四年。這是新加坡的一個企業家,銀行界的名人。生前工作繁忙,雖然是佛門的護法,對佛教是什麼確實他並不知道,不很清楚,只曉得拜拜求升官發財,就這種心態。生病的時候,他不能上班了,在家裡養病。就叫李木源居士,我在居士林講經,把我講經的錄像帶,那個時候是錄像帶,不是光碟,送到他家裡面去給他聽。電視機就放在他床鋪的對面,他一張開眼睛他就看見了,每天看八個小時,念八個小時的佛。他真修行是生病,他不生病他沒有機會修行。

  這樣看了兩年,也念了兩年佛,有一天告訴李木源,他想往生,應該是他有把握了。李木源告訴他不行,你不能往生,他說你要往生的時候居士林會亂,一定要護持,再護持幾年。他這個念頭就打消了,就又過了兩年,這兩年當中確實把居士林的這些事情都安排好了。自己把林長辭掉,叫總務,總務就是李木源居士,讓他做林長。統統交代好,沒事了,這一年往生。我們細心去觀察,他的確他延長了兩年,為了護法,兩年以後真走。真走還真的有證明,有些靈鬼附身、附體,這真的不是假的。附在這個女孩子身上,這個女孩叫杜美璇,在居士林念佛堂,突然被靈鬼附身。附身的人告訴大家,他們很多人,好像有一百多人,還是幾百人,搞不清楚,是林長的冤親債主。告訴大家,林長往生極樂世界,我們看到心裡很歡喜,我們不障礙他,希望我們能有機會聽經,在這裡念佛共修。這好事情。

  這一天我正在香港講經,新加坡打電話來告訴我,我說趕緊給老林長的冤親債主立牌位,邀請他們到講堂來聽經,到念佛堂去念佛。結果這附體的說,念佛堂的光很強,他們睜不開眼睛,不敢去。最後商量,他們說能不能在齋堂,吃飯的齋堂,我們同意他可以,在齋堂放了兩個電視機。他們指定要聽《地藏經》、要聽《十善業道經》,這兩部經我們都有錄像帶。所以用兩個電視機播放,喜歡聽《地藏經》的在一邊,喜歡聽《十善業道經》的是另外一邊。播了三個月,播放三個月他們都走了,我們相信有不少人往生了,這是我們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杜美璇為這個事情她來找我,把附體前後狀況告訴我。被附體的時候她完全不知道,她昏迷了,一直到靈鬼離開她的身體之後,她醒過來,當中全部是昏迷,問她什麼她都不知道。也就是靈鬼藉著她的身體傳遞這些信息,告訴我們,林長真的是往生了。可惜沒有人問他,林長是什麼品位,沒人問他。只是他急著要求要聽經、要念佛,要幫他們超度,這些事情統統做了,而且都做得很圓滿。所以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

  這個後頭這一句,「總之是一法句」,清淨句就是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淨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無為法身本自清淨。「即是一句佛號」,這一句比什麼都重要,很多人問,這清淨句是什麼?歸結到最後就是清淨句,清淨句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又把人搞迷糊了。真實智慧是清淨心,清淨心生清淨智慧,心不清淨,智慧不出來。無為法身就是本自清淨,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他開悟的時候證了這一句,這一句生無量智慧。所以後頭這一句太重要了,就是一句佛號,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真念的。念這一句佛號,就是把這一部《無量壽經》全部都念到了。不但把這個念到,把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也念到了,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統統念到了。再擴大跟你說,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經,都在這一句裡頭。這一句是大圓滿,這一句是大總持法門,一切法都是從這一句流出去的,這一句法是源頭,所以功德不可思議,功德無量無邊。

  「故發大乘心,持名念佛,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正是本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宗」,宗就是宗旨。千經萬論,佛的心就是要度一切眾生成佛,度一切眾生成佛,才是真正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離究竟苦,得究竟樂。佛的本願,佛的本懷,佛唯一的一個希望。下面,「又清淨句,表實際理體」,這個要細心去體會、去觀察,你就明白了。我們用惠能大師開悟的第一句話來幫助你理解,他聽《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把他所悟的境界向五祖忍和尚報告。第一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用現在話說,沒想到,沒有想到自性本自清淨。第二句話,「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不生不滅。一切法都有生有滅,唯獨自性沒有生滅。自性是清淨的,真清淨,所以它能生無量智慧,為什麼能生?它本來有。所以第三句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說明沒有一樣東西是在心外,一切的一切都是在自心之內發生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跟法是一不是二。「從清淨句出生三種莊嚴」,這句話就是說清淨心生一切莊嚴。「三種莊嚴同入一清淨句」,一切莊嚴就是清淨心所現的,這清淨心多重要!清淨心裡頭一塵不染,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自己的本性,這是自己的真心,這就是真正的自己。「是為經題中莊嚴清淨之義」。清淨這兩個字就學到此地。

  下面接著「平等覺」,平等覺也可以分開來,平等、覺,把它分開來講,平等是平等心。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平等者,離差別也」,沒有差別不就平等了嗎?有差別就不平等,沒有差別就平等了。這是大乘經上常說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正顯平等之義」。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這兩個名詞,值得提一提,為什麼?這就是我們想修的,如果對意思不懂,就會造成修學的障礙。《佛學大辭典》裡頭有簡單的解釋,平等是「對於差別之稱」,平等的對面就是差別,差別就是不平等。「無高下淺深等之別」,沒有高下,沒有淺深,沒有大小,沒有先後;換句話說,完全沒有相對的,這叫平等。二十五史裡頭,「南史梁武帝」傳記裡頭,有這麼一句話,「幸同泰寺,設平等會」。這個幸就是他參加同泰寺這次的法會,這個法會是什麼?叫平等會,供齋。也就是寺廟裡頭叫打千僧齋,這一天請一千個出家人來吃飯,這修福報!傳說當中,修這個法會的人,這一千個出家人裡頭一定有真正的聖賢、高僧大德,有聖賢來參加,但是哪個是聖賢你不認識。所以今天這個齋要平等,沒有任何分別,出家人一律平等來應供。梁武帝一生大概這個法會做得很多,他喜歡修福!

  有這麼一個傳說,吳越王錢俶打千僧齋,來的人很多。當然座位總還有個主席,有個上位,這個上位誰都不好意思坐,大家都讓來讓去。這個時候外面來了個和尚,看到大家相讓,他就坐下去了,也沒人認識他。這一坐下去之後,當然都是出家人,就不再讓,大家就坐下來了。吃完之後,人都散了,吳越王錢俶問永明大師,因為永明延壽大師也參加這個法會應供,他問永明延壽,今天有沒有聖賢駕臨?他說有!什麼人?定光古佛來了。今天定光古佛來應供,是誰?他說就是那個坐在上位上,人家瞧不起的,也不曉得什麼名字,他耳朵很大,就叫他做大耳朵和尚,那個和尚是定光古佛來的。吳越王錢俶這下高興,趕緊派人去追,到處去打聽,那個大耳朵和尚到哪裡去了?經過追蹤果然找到了,住在個山洞裡頭。這人家就知道了,身分暴露了,佛!大家給他磕頭頂禮,請他到宮中去應供。他說了一句話,「彌陀饒舌」,就是阿彌陀佛多話,把他的身分暴露,他就圓寂了,就走了。所以真人不露相,一露了,暴露了,馬上就走了,這真的,這不是假的。

  大家聽到這句話,這佛涅槃了,走了,聽說彌陀饒舌,那說穿他的真相的是永明大師,那永明大師不是阿彌陀佛來的嗎?趕緊回去報告。來報告的人一說明這個事情,吳越王錢俶歡喜,原來永明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不要緊,還有一尊活佛在我家裡,趕緊去看永明大師。還沒出門,外頭有個人慌慌張張進來,幾乎跟他對撞,他說什麼事情這麼慌張?報告皇上,永明大師圓寂了。這是真的,沒有說是身分暴露了還在這個世間,那是什麼?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種例子,彌勒菩薩,我們中國塑造的彌勒菩薩,五代後梁布袋和尚的像。我們這次在斯里蘭卡看到的彌勒菩薩,它那個地方跟我們這兒不一樣,它那個塑像是男身,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我們有照的照片,諸位看看就知道了,它下面要不寫上彌勒菩薩,我們都不知道。布袋和尚是自己把身分說出來,告訴大家,他是彌勒菩薩再來的,說了之後他真走了。所以中國從此之後,寺廟裡頭造彌勒菩薩的像統統造他的像,布袋和尚像,這在《高僧傳》裡頭都有記載。

  《五燈會元》裡頭也有簡單的說,「天平等,故常覆。地平等,故常載。日月平等,故四時常明。涅槃平等,故聖凡不二。人心平等,故高低無諍」。平等之可貴,我們最重要的是要學最後這一條,人心平等。我心平等了,在這個世間就沒有高低、就沒有相爭,今天講的競爭就沒有。競爭決定不是好事,中國古時候從來沒有聽說過有競爭的。但是外國,從小學一年級,家長、老師都教他要競爭。所以他那個競爭的概念根深蒂固,你叫他不競爭,太難了,從小養成習慣,習慣成自然。要想世界安定和平,要想像過去中國這種太平盛世,最重要條件就是無爭,才能做得到,有競爭的念頭決定做不到。所以,現在許許多多地方都辦論壇、辦講座,效果都很殊勝,可是辦完之後,過個一個月、兩個月就沒有了,就又恢復平常。什麼原因?競爭沒放下,對立沒放下。

  佛門教學,這個東西是第一堂課,就要叫你放下。大乘教裡頭,佛最重視的無諍三昧。學生裡面得無諍三昧,佛都讚歎,為什麼?平等心現前。平等心現前,心一定清淨,先得清淨心,再得平等心,然後才會大徹大悟,就是覺。所以清淨、平等、覺是三個層次,一個比一個高。先學清淨,不被污染,也就是說不被外面環境干擾,你心清淨了。學習的時候,找清淨的環境,遠離熱鬧的場所。所以從前修行道場都建在山林裡頭,標準是聽不到牛叫。鄉村農民養的牛,牛叫的聲音最大,出家人住的這個地方,牛叫的聲音聽不到,這叫清淨蘭若,以這個為標準。現在噪音比從前多,汽車的噪音、機器的噪音、飛機的噪音,這在過去完全沒有。

  以前人生活非常樸實,人都忠厚老成,沒有心機、沒有惡念,所以學儒、學道、學佛都很容易成就。現在的環境干擾太多、太雜了,什麼人能夠不受干擾?頭等的干擾就是電視,家家有電視,這就把干擾請回家去,你這一家人想不接受干擾都不可能,干擾到你家裡來了。再就是電話,現在的手機,你看看隨時干擾你。中國古人有句話說,「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你認識的人太多,就是非太多了,你知道的事太多,你煩惱太多了。你看看,家裡裝電視,身上帶的手機,不叫自找麻煩嗎?什麼時候才能清淨心現前?太難了。能捨盡量捨,要把它放下,要學清淨、要學平等,清淨、平等真享受,那裡頭真樂,沒有煩惱。

  下面有個「三無差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是出《華嚴經疏》。「謂心、佛、眾生,雖在因在果,迷悟不同」,在因迷,我們現在迷,在果,那就覺悟了。「然其理性所具,本來平等,初無有異。故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這是佛經上的經文。下面分開來給我們說,第一個「心無差別:謂一念心體,凡聖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與諸佛、眾生性元平等,初無有異。故經云:遊心法界如虛空,則知諸佛之境界,是名心無差別」。心是真心,真心只有是一個,所有一切眾生,上面包括諸佛如來,下面包括樹木花草、山河大地,都是這個心變現出來的。這個心是一切法的本體,所以叫一念心體。這個體凡聖不二,凡是自己的心體,聖也是自己的心體,所以我們是共同一個心體。整個宇宙萬事萬法共一個心體,都是這個心體所現所變,所現、所變、所生一切法都是假的,都是假相。什麼是真的?這個心體是真的。為什麼?它永遠存在,它永遠不變。我們學習常常用電視螢光幕來做比喻,體是什麼?體就是螢幕。螢幕什麼都沒有,但是螢幕能現一切法,我們按哪個頻道,畫面現出來了。畫面有生有滅,螢幕沒有生滅,螢幕是一切法的本體,這個螢幕就是此地講的心。

  《華嚴經》告訴我們,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唯心能生、唯心能現,能生萬法、能現萬法就是這個心。心不生不滅,心不垢不淨,永遠沒有染污。沒有染也就說不上淨,染淨是一對,根本沒有染污,所以它是絕對的,它不是相對的。它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你看不見,摸不著,為什麼看不見?它沒有現象。你能看見的、你能聽到的、你能夠摸得著它的,都有形象。形象有三大類,有物質現象,我們眼耳鼻舌身都能夠接觸它,物質現象。第二種心理現象,它不是物質,我們眼耳鼻舌身接觸不到,但是念頭能接觸到,我們能夠想得到,心理現象。第三個自然現象,自然現象我們的意識、念頭也能夠想得到。心,這三種現象都沒有,所以就沒辦法了,雖然在我們面前,我們身心都沒有辦法接觸到它。佛法裡叫它做空,但是這個空不是無,為什麼?它能現相。它不是這三種現象,它能現這三種現象,能生這三種現象。所生的現象、所現的現象,現象是假相,為什麼是假相?它是生滅相,它不是不生不滅。

  只有真心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真的,有生有滅是假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物質現象是假的,有精神現象也是假的,有自然現象還是假的,可別當真。不要去執著、不要去分別,在這個假相裡頭不要起心動念,起心動念迷了,不起心、不動念覺悟了,覺悟了就是佛,起心動念就是眾生。所以你看,心、佛、眾生一體,這是大乘佛教倫理的觀念,倫理是什麼?倫理是講關係。你看心、佛、眾生,什麼關係?一體。心是體,佛跟眾生都是現相,都是所現的相,所現的覺悟這個相就是佛菩薩,迷惑的相就是眾生。六道眾生、十法界眾生迷,一真法界的眾生覺悟了,他不迷。所以,心具足十法界,它能現十法界,具足十如是,它能現十如是,十如是起作用。而與諸佛、眾生性元平等,初無有異,根本就沒有兩樣。

  故經云,遊心法界如虛空,心充滿了法界,跟虛空一樣。則知諸佛之境界,什麼人知道諸佛境界?遊心法界如虛空的人他知道,他成佛了。而且心跟法界、跟虛空是一,一而三,三而一,心有多大?跟法界一樣大,跟虛空一樣大,沒有邊際。中國古人說這兩句話非常非常有道理,「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是什麼?這是心。無外是講廣,無內,沒有底限,妙,妙極了,能生一切萬法,能現一切萬法。宇宙的來源、萬法的來源、一切眾生的來源,就是自性一念變現,沒有先後,沒有古今,確實就是一念,當下這一念。一念裡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空間,沒有距離;沒有時間,沒有先後,真正清淨平等到極處。後頭有個括弧註解的,什麼叫十法界、什麼叫十如是,提供給大家做參考。這是心無差別,從體上講。

  下面兩個是從作用上講,先說「佛無差別」,「謂十方諸佛,了悟十界」,了是明瞭,悟是覺悟,十法界、十如是等法他全都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而成正覺」。「即是悟本心之所具,亦是悟眾生之所迷。迷悟雖殊,其體不二」。佛知道佛,悟了,佛知道眾生,眾生迷了,眾生怎麼迷的他知道,用什麼方法幫助眾生回歸到覺悟,他也知道。只要眾生肯聽話,肯接受他的方法,依照他的方法去做,很快就覺悟。眾生為什麼這麼難?眾生就是頭一個他懷疑,他不能相信,他不能接受,這就難了。或者是接受了、相信了,不徹底,牽腸掛肚的事情很多,想放放不下,這個麻煩。這裡面,佛沒有一樣不知道。眾生跟佛的關係,雖然迷悟不同,體是一個,都是一個心,一個心變現出來的。

  「故法華經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這是佛無差別。到成佛了,對於一切法的真相完全明瞭,不是說這尊佛明瞭多一點,那尊佛明瞭少一點,沒有,平等的。你不問他的時候他不知道,你問他的時候他什麼都知道。不問他的時候,他心在定中,問他的時候,這定起作用,他什麼都知道,他能現身、他能說法。你要問他,他起心動念沒有?告訴你,他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個妙,這個不可思議!沒有起心動念能現相?對,真心沒有起心動念,現了整個宇宙,現了一切萬法。換一換迷,真心不迷,什麼時候迷?起心動念就迷了,起心動念叫阿賴耶,從真心裡面跑出來一個妄心,這妄心就是迷。你要是不注意,妄心就代替了真心,這個麻煩了,那就搞六道、搞十法界,想出來不容易了。於是我們就明白,怎樣才能回歸到自性?要轉八識成四智,要把它扭轉過來,就是轉迷為悟,問題就解決了。迷是虛妄的,悟是真的,返妄歸真,破迷開悟,這問題就解決了。迷是自己迷的,悟還得自己覺悟,別人沒辦法幫助你覺悟。別人可以把覺悟的方法教給你,你要真幹你才會覺悟;方法教給你,自己不幹,還是悟不了。所以佛也沒有能力幫助我們開悟,一定要自己修。

  可是雖然不能幫助我們,細想他幫助我們一個很大的忙,那是什麼?阿彌陀佛他建立一個極樂世界,就是幫我們最大的忙。我們不要破迷,帶著迷可以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再破迷開悟,這個辦法妙極了。往生到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開悟的,到極樂世界的人沒有一個不放下的,為什麼?沒有需要了。極樂世界所有一切,你所需要的東西,它是心想事成。我想要飲食,飲食自然就在面前,不要了,不要就沒有了,你對這個還要操心嗎?不要操心。我想要居住的房子,房子現成的,就在面前,你就住進去了;不要了,不要就沒有了,乾乾淨淨,痕跡都找不到。我要衣服,衣服在身上了。不必要儲存,想什麼就有什麼,心想事成,不想就沒有了。哪有這個世間這麼麻煩?所以,人的貪瞋痴慢疑全斷了,沒有一個人有貪心,資源太豐富、太多了。你說你有萬貫家財,累贅,多麻煩!極樂世界人聰明,不找麻煩,要的時候它就有,不要的時候就沒有了,不必要去保存。你就想到多自在,這麼一個好地方。

  十方世界六道裡頭,跟我們這兒情形差不多,有這麼一個肉身,這個肉身需要飲食、需要穿衣服、需要有房屋居住,樣樣都很辛苦的才能得到。得到又怕丟掉,患得患失,這就叫煩惱,這就叫憂慮。這些事在極樂世界完全沒有,身是法性身,永遠不會生病,永遠不需要飲食,精神飽滿。用什麼來養這個身體?用歡喜,歡喜能養身體,中國古人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人要常常生活在歡喜裡面,這個人不容易衰老;如果這個人有憂慮、憂愁,他很快就老了,這個事情我們有經驗。我在台灣,去的時候一個人,到台灣之後,遇到了很多同學、老師,抗戰期間同學,大家組織一個同學會,我到那裡面看到好多熟人,都年輕,歡歡喜喜。以後我出家了,他們也很歡喜。到五、六十歲的時候退休了,沒有退休的時候生龍活虎,工作的精神好,退休之後沒事情做,想想自己老了。兩年沒見面,碰到了,我一看很驚訝,兩年好像老了二十年,怎麼老得這麼快?這佛經上說的,憂慮。

  人的觀念不一樣了,工作的時候把年齡忘掉了,把老也忘掉了,一退休的時候就發現什麼?天天想到我老了,你看不能上班了。想老就老,老得好快,想病就病,病得好苦。老年人就想到會病,病就想死,他怎麼會不死?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同學看到我都問,你沒有老。是,我沒有想老,我每天還在工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讀經四小時,講經四小時,工作很忙,沒想老他就不老。出家人怎麼老的?也是年歲大了天天想老。跟我同年的人很多,都老了,我還沒老,什麼原因?他們天天想老、天天想病,所以一身都是病。我們天天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老,阿彌陀佛也不生病。想的不一樣,念頭不相同,總得明白這個道理。學佛殊勝,學佛的好處就在眼前,得真幹,把佛教給我們的道理貫通。教給我們哪些該做的、哪些不該做的,不該做的全放下,該做的隨緣,有緣就做,沒緣別去找,叫隨緣,隨緣就自在!

  下面第三個,「眾生無差別:謂九界眾生,各具十界、十如是等法,而與佛之所悟本心所具之法,其體不二」。我們跟一切諸佛如來沒兩樣,就是迷悟不同。「故涅槃經云:一切眾生即是佛,是名眾生無差別」。《華嚴經》上佛說得更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跟《涅槃經》上講一個意思,真的不是假的。迷了叫眾生,悟了叫佛,迷了也是這個自性,也是這個心,覺悟了還是這個心,心沒改變。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體!講倫理,只有佛法講到最極圓滿,圓滿到極處。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