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持戒念佛  (第二十六集)  2012/7/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02-037-0446集)  檔名:29-303-002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九百二十五頁第四行,從當中這一句看起:

  「若欲真實念佛,首須截斷狐疑。狐性多疑,故云狐疑。行人不能絕疑,不敢勇猛直前,謂之狐疑。當知疑根未斷,即是罪根。倘時信時疑,半信半疑,或勉強試念,而意實未安;或口雖念佛,而心慕他宗,皆非真實念也」。這段文是教我們念佛,怎樣才是真念佛。念佛的功夫得力,這裡頭只給我們提了一個字,疑,有疑就不能成就,把你的功夫全破壞掉了,信心破壞了、願心破壞了,功夫也破壞了。所以說疑是罪根,這個話講得好。

  所以決定不能懷疑。這句話說得容易,做起來可真不容易。今天念佛的同學,哪一個人沒有疑?只是這個疑字多少、淺深不一樣。如果不疑,不疑他就成功了,現前最低限度,他功夫成片,往生決定有把握。所以這個字重要,怎麼樣把它斷掉,這講真實念佛。為什麼?念佛的人沒有把疑斷絕,還有一絲毫的疑惑。你看,不敢勇猛直前,勇猛直前就是精進不懈,沒有精進的功夫,這全是懷疑。疑根未斷,就是罪根,這個罪是嚴重的大罪,為什麼?妨害我們這一生不能往生,這個罪多大。

  什麼人能夠不懷疑?古德所說的,「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上上根人,他徹底通達明瞭,他沒有懷疑;下愚之人,雖然他什麼都不知道,我們念佛的人說善根深厚,他不想知道,他不懷疑,教他這一句阿彌陀佛,他就能念到底,一直念到往生。這兩種人是淨宗根熟的眾生,熟透了,他有堅定的信心,不會動搖,願生淨土,他不會有偏差。如同經上所說的一向專念,他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決定不改變的,專念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心裡頭沒有一個雜念,沒有一個妄想。這種人往生,即使是臨終之前,一生沒遇到佛法,臨終之前有人告訴他這個法門,他立刻接受,一點懷疑沒有,真信真願,一向專念,念一聲、念十聲都能往生。什麼品位?不是凡聖同居土,他是實報莊嚴土。為什麼?他根熟了,一點疑心都沒有,他與阿彌陀佛相應,他與自性相應,真叫一步登天,他真上去了。

  下面問題出來了,倘時信時疑,這假使有時候相信,又有時候懷疑,半信半疑。或者是勉強試試看吧,念幾聲佛號,心意實實在在未安,心不定,沒有定在佛號上,沒有定在信願上。或者是口念阿彌陀佛,心裡面還戀慕其他的宗派,學教的,像華嚴、天台、法相;看到人學禪,戀慕學禪;看到人持咒,戀慕持咒,三心二意,這都不是真念,這樣念佛,只是跟阿彌陀佛結一個善緣,阿賴耶識裡頭種一個念佛的種子,這一生不能成就。他決定有成就,那是來生後世,決定不是這一生。這一生成就,這些毛病統統沒有。上上根人完全知道,宗門教下、顯教密教,八萬四千法門,都在這一句佛號裡頭。這一句佛號不但具足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阿彌陀佛所說的一切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一切法,都不離這一句佛號,一句佛號統攝了,完全包括了。這是什麼?上上根人知道,所以他對於這些問題統統沒有。哪個法門再好再好,都在其中。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吉祥雲比丘對善財童子開示的二十一個念佛門,二十一是表法,代表大圓滿。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大圓滿的法,都在這一句佛號之中,一門統攝一切法門,一點懷疑都沒有,不要再去分心,分心就鑄成大錯。

  所以下面說,「要之」,這要之是最重要的。「疑情不斷,正信難生」。還有絲毫懷疑,我們對於淨土信心就不足,就有欠缺。「信願有虧,資糧欠缺」。信不真,不圓滿,願不懇切,不能往生。資糧是比喻,出門旅行,資是帶些錢,錢財,糧是過去出門旅行要帶糧食。不像現在,現在這些旅館、酒店很多,只要帶錢就夠了。從前沒有,所以必須要帶吃的,要帶乾糧。那這個資糧,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它的資糧是四個字,信、願、持名,持名就是念佛。這三個條件具足了,就是資糧圓滿,你決定往生,千萬不能有一絲毫懷疑。「故須截斷狐疑,老實念去,驀直念去,拚命念去,直拚到死,花開見佛,悟無生忍,如是才是大善」。如是才是真正敬於佛者,我們對佛的真誠恭敬,不往生,敬佛的程度不到,不圓滿。

  這個底下有一個術語,「驀直」,我們這也有點參考資料,這個話是禪宗的話。老實念去是淨宗的話,驀直念去是禪宗的話,拼命念去,這是一般世間人的話,意思都差不多。禪宗這個話出在《傳燈錄》,《景德傳燈錄》,這是禪宗很重要的一部書,記載這些修行人的成就。「一徑」,徑是近路、直路,一條路筆直。這個典故,「僧問:徑山路何處去?」徑山大師。這是來參訪的,問到一個老婆婆,到徑山去禮祖,從哪條路去?這個老婆婆告訴他「驀直去」,就是一直去。「清王夫之」,這是一個學者,非常有名的學者。「《讀四書大全說.大學.傳第九章》:如弩機一發,近者亦至之有準,遠者亦至之有準」。古時候的弓箭,弩是非常強的弓箭,射得很遠,只要把目標鎖定了,近距離的射得很準,遠距離的射得也很準。為什麼?它箭是一直去的,它沒有彎曲。所以,「一條驀直去,終無迂曲走移」,它沒有偏差。

  我們念佛也得守住這個原則,經上教給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淨宗的修行就這八個字。發菩提心,什麼意思?蕅益大師解釋得最簡單、最正確,印光大師讚歎,最容易理解,他說「真信有西方淨土、真信有阿彌陀佛,真信念佛決定往生,往生決定成佛」。你的信心堅定叫真信,真信之後自己發願,我這一生決定求生淨土,沒有第二個念頭,這叫切願,有這樣的信願,就叫做無上菩提心。你看,這個發心的意思清楚、好懂。我們這才知道,很多這些阿公阿婆念佛往生,預知時至,站著走,坐著走。他沒有聽過經,他不懂教,你問他什麼叫做菩提心,他不曉得,你講給他聽,他也不懂。但是你問他,是不是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真相信;是不是真正相信有阿彌陀佛?他真相信。你看菩提心發了,自己不知道。平常看他用功,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那就是一向專念,這八個字,他圓圓滿滿都做到了。人家不但是預知時至往生,往生的品位之高,我們不敢想像。什麼原因?跟這個經的意思完全相應。他雖然不懂,但他做到了,跟那個懂的人沒有兩樣,懂的人,也是到這個境界,他不懂,也到這個境界。所以古人說,暗合道妙,自然吻合,這個理講得通。

  所以我們得拼命念去,直拚到死,死就往生了。死的時候就是花開見佛,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到極樂世界悟無生忍。悟無生忍可不是普通菩薩,大乘教裡頭七地以上,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就是明心見性,見一切法不生不滅,這叫無生。無生是說一切法,一切法沒有生滅。你見到自己沒有生滅,見到佛菩薩沒有生滅,見到一切眾生沒有生滅,這叫無生法忍。忍這個字是定,心定在無生上,不動搖了,完全肯定了。一切法無生,哪來的滅!這個境界一般人不懂,學佛的人也未必懂,甚至於連概念都沒有。那對這句話有沒有懷疑?當然有懷疑,半信半疑。信什麼?佛說的。懷疑什麼?真的是這樣的嗎?沒有聽別人說過。

  今天量子力學家,把這個疑幫我們解釋開了。量子力學家發現物質是假的,物質現象是從意念當中變現出來的,是個幻相,它生滅的速度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換句話說,一秒鐘,它已經生滅一千六百兆次,這就叫無生法忍。生滅就是不生滅,不生滅就是生滅,在什麼時候你能夠體會得到?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明白了。如果真的沒有生滅,說個不生不滅,這廢話,這話毫無意義。它確實有生滅,生滅等於沒有生滅,這叫無生忍,你看到事實真相。也就是《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無生忍的境界。無論是真諦,真諦是講自性,講諸法實相;無論是俗諦,俗諦是十法界眾生,他們的境界都是不生不滅,生滅同時。生滅同時,生滅就不可得。

  忍,是心定在這個境界上,相信了,承認了,不懷疑了,這就是忍的意思。七地菩薩得的是下品無生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無生忍的菩薩地位高。再往上去叫寂滅忍,佛境界,也有上中下三品,下品,十地菩薩,法雲地;中品,等覺菩薩;上品,妙覺如來。妙覺上面沒有了,妙覺是究竟圓滿的佛果。等覺以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住實報莊嚴土,見報身佛。妙覺如來住常寂光土,與一切諸佛如來,妙覺位的,融成一體,大光明藏,在淨土裡又稱為常寂光。身是常寂光,土也叫常寂光,身土是一不是二。常寂光裡面沒有現象,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這是不生不滅。我們要在大乘教裡頭,雖沒有親證,這些開示總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對我們的學習、對我們念佛有很大的幫助。幫助什麼?幫助我們斷疑生信。這叫大善!大善只有大乘裡頭有,大善只有淨宗有,淨宗的大善是可以兌現的,決定要放下萬緣。只有往生到極樂世界,我們想幫助的人才能真正幫助他,不到極樂世界幫不上忙,一到極樂世界,就有這個能力。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上明斷疑而念佛」。下面這一段是「念佛即能斷疑」。我們想斷疑,怎麼斷法?念佛。真的是相輔相成,斷疑你才真念佛,念佛你才真的斷疑。「《安樂集》云:若能常修念佛三昧,能除貪瞋痴。無問現在、過去、未來,一切諸障,悉皆除也」。這一段《安樂集》裡頭的話很重要!若能常修,常修是不斷。用諦閑老法師教給鍋漏匠的方法,我們就學這個,那就是常修。你看,沒有壓力,累了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幹。什麼時候累,什麼時候休息,什麼時候休息好,什麼時候就幹,不分晝夜。在時間上沒有晝夜,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幹,生活簡單。鍋漏匠挺有福報的,出了家,諦閑老法師給他安排,這是他的護法,他的貴人。在農村裡找了一個老太婆,給他燒兩頓飯,給他洗衣服,打掃環境。你看,他就不要工作了。早飯自己理,簡單自己理。三年如一日,真成功了,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往生還站了三天,大概有史以來只有他一個,沒看到第二個人。站著往生的人有,往生站了三天,沒聽說過。這個法子好!

  念佛堂裡頭把它清理得乾乾淨淨,一尊佛像。像印光大師關房,我去看了,就一尊阿彌陀佛,一個香爐,一對蠟台,一個小磬,一個小木魚,一把引磬,再就供一杯水,其他都沒有了。牆壁上什麼都沒有,就是佛像背後,印祖寫了一個「死」字,貼在佛像背後,拜佛念佛常常看到它。這叫專心。放幾本經書在裡面,打閒岔了,需不需要看看?這就是斷絕了,真正做到一心專念,就一句阿彌陀佛。印祖晚年閉關,關房裡就這樣的,找不到一本書。我們自己真正修,念佛堂裡面,像祖師念佛堂一樣,可是我想我們放一部《無量壽經》。真正徹底放下,經就不要念了,放在桌子上是什麼?那是法寶,我供養的法寶。放一張印光大師的像,僧寶。三寶具足,佛、法、僧,三寶具足。我們這個法是印光大師傳的,印祖傳給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傳給我。我們的小佛堂裡頭三寶具足,其他的不要了。一直念到花開見佛,心地清淨,沒有一個不成就。

  所以常修念佛三昧,能除貪瞋痴慢疑。這個念頭才動,就是阿彌陀佛,這禪宗的方法,「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覺悟。不管什麼念頭,善念也好,惡念也好,念頭才起,第二個念頭是阿彌陀佛,把前面念頭打掉。念頭開始的肯定多,為什麼?無始劫來的習氣。不要害怕,念頭一動,阿彌陀佛,把念頭打掉,這叫真念佛,這真管用。三年就養成習慣,雜念、惡念、邪念、妄念沒有了,念念都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叫正念現前,這一句佛號是正念。到你一切雜念、妄念、邪念、惡念統統都沒有的時候,這一念就跟阿彌陀佛相應,古人所說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一聲佛號跟阿彌陀佛通了,起感應作用。真求往生,心地真誠懇切,就會見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見到的時候就提出要求,求往生,還有壽命,壽命不要了,像瑩珂法師一樣。

  當年,慧遠大師,這是東晉時候,南北朝的時候,他在廬山建一個念佛堂,東林念佛堂。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個人,在那個地方結社念佛求往生,一百二十三個人統統成就了。遠公在往生之前,三次見到極樂世界,第四次見到的時候,他走了。三次見到從來沒有告訴過別人,臨走的時候才告訴大家,這個境界過去看過三次。第四次看到,很熟悉了,這一次阿彌陀佛來接引他,蓮社比他早往生的那些同修都跟在阿彌陀佛的身邊,一起來接引他,他都能把名字一個一個說出來,這不是假的。所以希望我們真幹。這個世界眾生苦,苦從哪裡來的?沒智慧。為什麼沒有智慧?不讀聖賢書。我們這一生很有幸,知道這個世間有聖有賢、有佛菩薩,我們今天搞清楚、搞明白了,趕緊發願往生。生到極樂世界,成就智慧、德相、神通,然後再來,來幫助這些苦難眾生。我們相信像地球上這種狀況,在這遍法界虛空界一定還很多,不止這一處。相信念佛能除業障、能除煩惱。

  「愚痴少智,心則狐疑。念佛除痴,疑情自斷」。蓮池、靈峰(就是蕅益大師),這兩位祖師大德都說,「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所以心雜亂的時候,煩惱多的時候不怕,念佛。現在這個念佛機好用,二十四小時都可以不中斷。聽念佛,跟著念佛,多好;念累了就聽,總叫這句佛號在心裡頭不間斷。「此乃實當念佛,截斷狐疑之又一義也」。這個意思也非常之好。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拔諸愛欲』,這段教給我們,教給我們消業障。「憬興云:拔欲者,令離煩惱。諸苦所因,貪欲為本。故勸拔除愛欲」。憬興大師的註解註得非常好。佛為什麼教我們拔諸愛欲,這個諸是多,你對人的愛欲、對事的愛欲、對物的愛欲,全都包括在裡頭。愛是情執,欲就是佔有、控制,這就是欲表現在外面,乃至於支配,這都是屬於欲。這些錯誤的觀念要放下,為什麼?它造業,這個東西不放下,造業。業,不管是善業、是惡業,它感召六道輪迴。人要沒有愛欲,就不會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就是愛欲發生的,這個我們一定把它搞清楚。所以斷煩惱、消業障,煩惱跟業障的根就是愛欲。世間人看到這兩個字都歡喜,佛菩薩看到這兩個字覺悟。你為什麼搞六道輪迴?為什麼離不開六道?問題就出在這裡。要把這個根拔掉,要把這個源頭給堵塞,用什麼方法?就是一句名號,這一句名號能拔諸愛欲,這一句名號能杜眾惡源。所以你不認識它,你以為它很好,真正認識清楚之後,才知道所有痛苦都從這來的。佛清楚,菩薩明白,愛欲之體是什麼?愛欲之體是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是它,覺悟了它就變成智慧,迷了它就叫愛欲,就是煩惱。

  所以我們今天要有能力轉煩惱為智慧,一覺悟,愛欲是智慧,智慧表現在外面,大慈大悲。慈悲就是愛欲,但是這個愛沒有欲。欲是什麼?佔有是欲,控制是欲,支配是欲,沒有。慈悲這個愛裡頭,沒有這個東西,所以叫大慈大悲。慈悲這個愛是清淨的愛、平等的愛、覺悟的愛,是真愛。凡夫的愛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它會變質。不但現前我們能看見,讀歷史,歷史上有多少恩愛到最後變成仇恨。所以世間愛不是真的,慈悲是永恆不變的,慈悲是真愛。特別是對毀謗我的人,我愛他;對於怨恨我的人,我愛他;對傷害我的人,我愛他,沒有不愛。為什麼愛他?他是人。

  中國傳統教育裡頭,「凡是人,皆須愛」,他是人;在大乘教裡面,他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怎麼能不愛。只是這一尊佛很不幸,他現在迷了。迷不是真的,他會覺悟,迷是一時的,他會回頭,他會覺悟。所以他以仇恨對我,我以真心愛他,等他哪一天覺悟、回頭了,他會感恩,他會認錯,他會懺悔。所以諸佛菩薩對九法界眾生沒有怨恨,他沒有煩惱,他沒有敵對的,古人所說「仁者無敵」。在大乘裡面,仁者是菩薩,仁慈的人,對菩薩的尊稱。無敵,他沒有敵對的。我們今天講,冤家對頭,菩薩沒有,菩薩沒有冤家對頭。怨懟,不是從對方化解,從自己化解,自己這化解就沒有了。他那個地方縱然有怨恨,他怨恨,沒有敵對的了,所以他那個怨恨久而久之自然化掉。這個本事要學,這是忍辱波羅蜜。

  我這個本事,是在南京念書跟我一個同學學來的。我這個同學姓白,白振寰,離開學校之後,這一生沒有再見面了,我常常懷念他。小時候不懂事,自己貢高我慢,他是我同班同學,瞧不起他,常常侮辱他,常常罵他。可是他從來沒有跟我翻過臉,他都能承受。背後他對我很佩服、很讚歎,這同學傳給我的。一年兩個學期,我被他感動了,我向他道歉,說我錯了。他有這麼好的忍耐功夫,初中三年級。所以我學會這套,別人罵我,我低頭接受,聽你罵。罵到一、二個鐘點,他罵累了,不罵了,謝謝他的教訓。我不會反駁一句,你說得對我接受,說得不對我也接受,不去反駁。反駁,互相相罵,愈罵愈熱鬧。那個地方一個人在罵,我這裡不吭聲,罵久了,他自然就罵不下去了。打架也是如此,你打,我不還手,讓你打,打幾下之後,他再打不下去了。這我都跟他學的本事,一生不跟人結怨。打架,愈打愈熱鬧,一個人打,那個人不打,打不起來。所以罵不還口,打不還手。結果?結果一些老師、同學都讚歎我很有修養,說我有修養。真的,讓人對自己有好處,不吃虧!這古人的教誨,裡頭有很深的哲理,真實智慧,叫哲理、道理。

  『杜眾惡源』,「杜者,塞也」,把它堵塞。「《淨影疏》曰:杜眾惡源,令離惡業」,這是什麼?這叫消罪業、消業障。前面拔諸愛欲是斷煩惱,這是消業障。令離惡業,惡業是殺盜淫妄。佛法裡面講的十惡業,身,殺、盜、淫;口,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貪、瞋、痴,要把這十種放下,起心動念與十善相應,與十惡相離,離得愈遠愈好。這樣什麼?不造惡業。造善業不著造善業的相,這就成就功德了。罪業確實能消除,把它轉變成功德。我們再看底下,「惡業是其惡道家本」,惡道家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這是惡道的家。惡業是惡道家的根本、源頭,所以叫「眾惡源」。幹這些業,他果報在三惡道,不能不知道。「教之斷塞,目之為杜」,這裡杜跟塞意思是一樣的,你把它堵住,所以叫杜塞。決定不能造,一定要忍,修忍辱波羅蜜。六度裡頭最難的是布施、忍辱,人肯布施、能忍辱,六度修起來就不難,那是菩提道,菩提道的根本。歡喜布施,常常能想到布施。

  我們居住在一個地方,鄰里鄉黨要把它看作一家人,我們居住在這個地方的環境就非常美好,現在人講磁場好。看我們怎麼做法,我們能不能把鄰居都看成一家人。香港居住,我們在鄉下,一個村是一個單位,我們居住這個村有八十多戶人家。我們能不能把八十多戶人家看作是我們一家人,對他們尊重,對他們愛護,對他們關懷,對他們照顧,見面一定有禮節,慢慢養成這個小村的人跟人見面都會打招呼。我們有多餘的,常常分送給大家,吃的、穿的、用的跟大家結緣。尤其現在,閒暇的時候大家都看電視、看光碟。我們有些小的光碟,像《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還有國內外這些傳統文化講座裡面精彩片段,可以把它節錄成一個碟,都是精彩片段,送給他們每一家,結緣。你要他看一段,他不喜歡,看不下去,最精彩的那幾句節錄下來給他看,好!我們過去做的一些有聲書,裡頭沒有人像,有文字、有聲音,這都是他們非常歡迎的。我們住在這個地方,對他們統統都有好處。科學裡面的報告大家都愛聽。我們真正能用心,讓這個小村居民都能夠和諧,像一家人一樣,慢慢就影響其他的村。

  我們在澳洲住十年,確實影響了圖文巴這個小城。圖文巴十幾個宗教,居然想到我們聯手把我們的小城,建成世界上第一個多元文化和諧示範城市。這想法太好了,我聽到真歡喜,我鼓勵他。真正大家有意思想做,那宗教團結不是表面,表面形式不行,要有實質的內容。實質內容怎麼做法?互相學習經典。我要學習不同宗教經典,大家互相學習。把經典裡面,神、上帝很好的教訓節錄下來,我們一起共同來學習。有些話,譬如說「愛」,每個宗教裡頭都有,那我們就可以以這個為中心,神愛人,上帝愛人,我要像神、像上帝一樣,我要愛人。人人都愛人,這個小城多殊勝,這個小城怎麼會不和諧!這個小城的居民,看每個人都是一家人,都是兄弟姊妹,互相尊重、互相親愛、互助合作,我們相信這個小城都是好人,這個小城不會有災難,這個小城非常的幸福。得把它做到!做出成績出來,讓全世界人都看到,會感動人。

  下面這是念老對淨影大師註解的簡單解釋。「其大意為:杜眾惡源之意,即是令離惡業。因惡業使人入惡道,乃惡趣之本,故稱為惡源。故應杜塞云云。望西同之」,看法跟這個相同。我們先看這一段,這是說明杜眾惡緣非常重要,為什麼?不造惡業了,惡業不能造。造作惡業的時候不知道,迷惑顛倒,如果他同時能夠想到惡業將來的果報,他不敢造了。譬如說,妄語,欺騙別人,果報在地獄,他敢不敢造?不敢造了。兩舌,挑撥是非,果報是拔舌地獄。將來離開地獄之後,再到人道裡面來,還有餘業,你說的話沒人相信,這是什麼?這是地獄的餘業。而且跟人結的這些惡緣,如果那個人不饒你,永遠記在心上想報復,那就惹來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種冤冤相報,雙方都痛苦,不是你叫對方苦你樂,不是,兩方面都痛苦,這又何必?都屬於愚痴。

  解冤釋結,化解問題,實在說都在佛法,只有佛法能幫助人徹底化解問題。佛法從根上解決問題,不是從枝葉,枝葉上解決不了問題。一時衝突化解了,怨恨沒化解,要從內心裡頭把怨恨化解,這問題才真正解決。那要化解怨恨,得需要智慧,需要教育,不教不行。教要身教,在這個時代言教人不相信,身教,我做出來給大家看。做出來,別人相信了,你再教他,他肯聽了,他真聽懂了,他就會照做。所以這不造惡業是正確的,絕對正確,對自己的好處太多了。

  惡業對自己傷害,我常說,造惡業對別人傷害三分,對自己的傷害七分,不值得。為什麼要造惡業?別人毀謗我、羞辱我,我要沒有接受,就不受傷害。他毀謗別人,我為什麼不生氣?羞辱別人,我好像沒有感覺。他毀謗我,毀謗、羞辱我,我不接受,為什麼?這個世間同名同姓的人很多,為什麼一定是我來接受、承受?不需要!他當面罵我,我洗耳恭聽,我以為他罵別人,他不是罵我。《金剛經》上教導我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他怎麼能傷害我?無我。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凌遲處死,無我。身不是我,你把它剁成什麼粉末,與我也不相干,不是我。只要不接受,就不受傷害。我們看到這個事情,還生感恩的心,為什麼?成就我忍辱波羅蜜,我感謝。等於說我修忍辱波羅蜜,這是一次考試,這考試順利通過了,感謝老師。這樣才真正能夠拔諸煩惱,杜眾惡緣,成就的是什麼?成就是清淨的道業,你的清淨心現前,這個利益可太大了。明明這個機會在面前,不知道修清淨心,去造惡業,你說誰錯?別人沒有錯,自己錯了。我能夠在逆境惡緣裡頭不生煩惱,沒有怨恨,不但我自己成就,也成就了對方,為什麼?對方縱然受果報,減輕他的重罪。縱然墮地獄,地獄受苦少,不是很苦,這對他來說,減輕他的罪業。我要接受了,互相相罵、互相相打,兩個罪業都重。自己沒有罪業,減輕對方罪業,這叫積功累德。所以頭腦要清醒,要常生智慧,不能常生煩惱。永遠要記住,惡業是因,惡道是果。所以這個一切眾惡之源,一定要知道把它杜塞。

  望西師疏裡頭說,「杜眾等者,令斷惡業。流轉生死,惡業為源。故云之源」。意思跟《淨影疏》差不多。所以就像水,這是水源,源頭。流轉生死就是業力,惡業。惡業從哪來的?從惡的因生的。因是什麼?因是貪瞋痴慢疑,是我見、成見,這都是因,這是錯誤的。貪瞋痴慢疑,自性裡頭沒有,這是染污。真心,清淨的,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那這五種染污,最不好的染污,稱為毒。五毒染污,染在哪裡?染在阿賴耶,染在末那。阿賴耶、末那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它現相、作用也都是虛妄的,妄因。六道是妄果,是從妄因變現出來的。佛把它比喻作夢幻泡影正確,真是夢幻泡影。人在裡頭造這個惡因,受這個惡報,統是虛妄的,就等於人做惡夢一樣,在夢中驚嚇,醒過來一身大汗,全是假的。眾生在六道搞這些生死輪迴,諸佛菩薩在局外看起來,做惡夢。佛法就是把你喚醒,叫你別再做惡夢,你回歸到正常,正常是諸佛菩薩。十法界裡頭都不正常,四聖法界這個病輕一點,六道裡頭病重,最重的是地獄。

  「《會疏》異是」,《會疏》裡頭說法跟前面有一點不一樣。「疏曰:諸煩惱中,瞋恚為最,故云之源」。瞋恚,地獄的業因,說得也有道理。我們接著看,「亦指無明為之源,佛悉斷盡,更無餘殘。故云杜眾惡源也」。諸佛如來他們斷煩惱斷得徹底、斷得乾淨,貪瞋痴慢疑全斷了,沒有殘餘的。殘餘是說習氣,連習氣都沒有了,這才叫杜眾惡源。以上兩種解釋,「不妨同參。《會疏》就佛邊說。《淨影疏》等」,這是指現在修行人,從哪裡下手。兩種說法都說得好。佛是我們的榜樣,我們終極的目標,希望到佛的境界,但是現在下手是要從五戒十善著手。這就是說明戒定慧三學,戒是根本,不從這裡下手,不會成就;不從這裡下手,就沒有根,沒有根,信心就有缺陷,半信半疑,或信或疑,遇到境緣,會被境界所轉。古人所說的高名厚利,你就被它轉變了。你禁不起外面誘惑,你會退轉,你會造業。

  現在退轉的人很多,中途變節的人比比皆是,什麼原因?他沒有根。為什麼古時候古人遇到這個境界,他能把持住,他不為外境所動搖?六祖惠能大師在曹溪,當時的皇帝是武則天,武則天曾經下過幾次詔書,就是請他到京城。皇上詔見,他不去,以年歲老了,身體不好,不能長途旅行,把它辭掉。不為動搖,他心是定的,這是什麼?有根。根是什麼?根是戒。戒是什麼?戒就是拔諸愛欲,杜眾惡源。修行從這裡下手,用什麼方法?用念佛,法子妙絕了。這些不善的念頭才起,一句阿彌陀佛把它壓下去,不讓它發生,這個方法高明到極處。我們要會用,要把它用熟,常常能用,時時刻刻都能用,都不會把它忘記,那就好了,這個人叫真會念佛。為什麼?妄念一起來,阿彌陀佛,就把妄念打掉,真會念。

  再看下面第三段,「遊化示教」,有這種本事,這才能教化眾生。請看經文:

  【遊步三界。無所罣礙。開示正道。度未度者。】

  自己成就了,才能教化眾生。什麼叫自己成就?真正斷惡修善,功夫成就了,才是真正成就。不是說我這個經教學了,我都懂了,我都能夠講了,這樣行嗎?不行,這樣決定度不了現前的眾生。現前眾生一定要看到真正的效果,他才會相信,他看不到,他不相信。你說你是好人,你什麼地方好?你真正做出來了,他稱你是好人。你說得再好,你沒有做到,他不相信你是好人,也不相信你的教是好的教。為什麼?真好,你為什麼不幹?你自己不肯幹,可見得這不是真好,那換句話說,那是騙人的。所以今天要教化眾生,先要成就自己。成就自己需要時間,十年是最低的限度。

  印光大師一出來,人家就服了,連嫉妒障礙的人都不敢把嫉妒障礙的樣子表演出來,什麼原因?他有真實的德,他做到了。印祖一生的行誼我們不清楚,但是我們知道他在普陀山藏經樓裡面管理,管理藏經,三十年不出藏經樓,在藏經樓裡頭閱藏、念佛,三十年如一日,成就他戒定慧三學。你看他處事待人接物謙虛,不敢為人師,向他請教的人多少。他是用文字弘法,因為他的鄉音很重,說話一般人聽不懂,也找不到好的翻譯。一生對大眾講經只有一次,就是上海護國息災法會,這裡面講開示講了八次。弘揚佛法全用文字,以書信為主。你看他寫的信多誠懇、多謙虛、多恭敬,為別人解答問題,從這些地方看到老人的德行。被別人發現,名出去了,教化眾生只有十年。十年的成就,在中國佛教界裡頭沒有人不服,哪一個法師都有人批評,印光法師沒有一個人敢批評。這是中國古人所說的,厚積薄發,他累積得太厚了,一被人發現,真的是所謂一舉成名。他的文字樸實,句句都是實話,句句都是箴言,字字句句感動人心,心是真心,行是真行。

  當年李炳老勸我,要依印光大師為師,向他老人家學習。老師送我一部《文鈔》,那個時候在台灣流通的只有正續二編,一共四冊。讀他的《文鈔》,依教奉行,就是印光大師真正的弟子,就是印祖的傳人。李老師用這個介紹給我,我也用這個介紹給一些同學,我們大家都做印光法師的學生,尊師重道,向他老人家學習。他老人家沒有別的,說實在話,也就是六個字,老實、聽話、真幹。走的這一條路子,沒有一個不成就、沒有一個不往生。念佛往生才是真正的成就,才是真正的得度。

  『遊步三界,無所罣礙』。「三界」就是六道,欲界、色界、無色界。在六道輪迴裡頭普度眾生,沒有障礙。「《會疏》曰:無謀神化,常體性空,故為遊步」。這解釋什麼叫遊步。我們今天講,在三界當中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立刻就有應,這是「遊步三界」。無謀,謀是策畫,沒有策畫。為什麼?他不起心不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眾生有感,法爾有應。雖有應,常體性空,應化的相、應化的事,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用這個來解釋遊步。這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在十法界裡頭教化眾生,眾生有感,他就應,感應道交,絕不失時。眾生什麼時候有感,佛菩薩什麼時候就有應。那我們起心動念,有感,菩薩有沒有應?有。為什麼我們沒有覺察到?顯應我們能覺察,冥應我們覺察不到,是冥、是顯,完全在我們的感。我們今天感裡面有懷疑,不純;敬裡頭也有懷疑,所以顯的感應少了,冥應就多了。我們真正被佛菩薩加持,真正被佛菩薩照顧,但是自己不知道。可是你很冷靜去思惟,會發現這裡頭一定得加持,不得加持,我們怎麼會天天還有進步?我們細心去思惟觀察,就相信有這個事情,心愈真、愈誠、愈敬,感應愈明顯。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