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大悲喜捨聲 (第二集) 2012/4/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02-037-0310集) 檔名:29-293-000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六七九頁,我們從第四行念起:
『大慈大悲喜捨聲』,喜捨見《宋譯》。「慈悲喜捨,名四無量心。一、慈無量心,能與樂之心也。二、悲無量心,能拔苦之心也」。現前我們的社會,整個地球,人們生活得太苦,社會動亂不安,到哪裡去找菩薩具有真正慈悲心的,來幫助這個社會恢復正常?有這種心的人不是沒有,還真不少數,這些年來我們曾經接觸到,可是想不出方法。英國湯恩比博士在一九七0年代曾經說過,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這個問題就是苦難的問題,他說需要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沒人注意到,也許談到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一般人都很生疏,國外的人生疏,國內的人也生疏。
我們這些年來,十年了。昨天泰國世界佛教學人組織的祕書長來訪問我,我第一次代表澳洲的大學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第一次會議就在泰國曼谷,跟他們結了這個緣。昨天也談,大家很感慨,這個十年真是一彈指間。十年我們真的是非常努力的在做、在宣揚,也有點成效。但是要在這個世間普遍推動,讓大家都能夠對中國的傳統學術能有興趣、能有信心,一定要做實驗點,讓大家看到,親眼看到了,他就相信。正好祕書長參加這兩天的世界佛教論壇,我就談到,泰國在全世界唯一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家,只有泰國。泰國如果能夠用一個小鎮、小城,把佛教的精神、佛陀的教育、佛教的文化落實在這個小鎮,把它做出來,佛教的聖城,讓全世界人看看佛教到底是什麼,到這個地方就能看到。我給他的建議,他聽得很歡喜,他回去一定努力去宣揚這樁事情,把這個促成,好事情。
我們在澳洲也在做這個工作,但是性質不一樣,澳洲是多元文化和諧相處一個示範點。不同文化,可以能夠相親相愛、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共存共榮,這也是個特色,圖文巴這個小城現在實驗在做。下個月泰國這個會議,主要就是介紹圖文巴的想法,以及他們的做法,這個有助於世界的和諧。不是做不到的,只要放下成見,互相學習、互相尊重就能做到。泰國,我是盼望它把佛教這一個教做出來,有這麼一個實驗點做成功,可以帶動其他宗教。我們希望每個宗教都有個這樣的實驗點,聖城,宗教的聖城;基督教的聖城,天主教的聖城,伊斯蘭的聖城,對於化解衝突、促進全世界的安定和平一定有幫助。這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
第三個,「喜無量心」,有喜無量心,這嫉妒、障礙就化解了。如果看到別人的好事起嫉妒心,這是過失,這是不善;看到別人好事歡喜,隨喜功德,這個好事。他有多少快樂,我去分享,他有多少功德,我也分一分過來,所以這好事。如果我們產生嫉妒,我們造罪業,障礙別人的善事,這個過失非常之嚴重。如果他這樁事情是好事,對很多人都受利益,能夠利益很長的時間,你的障礙、罪過就更重。佛法,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往後末法還有九千年,我們就明白,如果我們做好了,這個利益能影響到往後九千年,這個功德多大!不僅救現前世間人,救往後末法九千年。這機會你要能看得到,你想做好事,不能沒有這個眼光。看到之後什麼?我真幹,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末後,「捨無量心」,前面這三樁好事,你看拔苦、與樂、隨喜好事情,最後這條告訴我們,前面這三樁事情做,認真努力去做,做了怎麼樣?不要放在心上,這叫捨。不放在心上是功德,放在心上是福德,果報不一樣。你看在中國歷史上記載的,過去的梁武帝,那是佛門第一大護法。他執政在位的時候,替佛教建了四百八十個道場,規模都很大,護持出家人幾十萬人,他沾沾自喜,覺得自己做了好多好事。那個時候,正好印度禪宗的大德達摩祖師到中國來,跟梁武帝見了面。見面,梁武帝就是誇耀他自己護法做的這些事業,向達摩祖師請教,我的功德大不大?希望達摩祖師讚歎他,達摩祖師說了實話告訴他,「並無功德」。他聽到這一句話馬上就生氣,就送客,就把他趕走,就送客了,也沒有問一問為什麼並無功德,他問一問就好,他不問就送客,所以梁武帝跟達摩祖師的緣就斷掉了。
達摩以後到少林寺閉關,九年遇到一個慧可傳他的法,慧可是禪宗第二代的祖師。這就是什麼?梁武帝做到了慈悲喜,他沒有捨,他念念在心裡頭。真的,念念在心裡頭就沒有功德,是什麼?福德。如果他問我的福德大不大?我的福報大不大?真大。如果做這些好事不放在心上,那是功德。功德跟福德不一樣,是一樣的事情,一個是心裡頭有,一個是心裡頭乾淨。心清淨不把它放在心上,這功德,功德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福德不行,福德出不了六道輪迴,福報在人天,梁武帝生天享天福去了。他沒有問,他如果繼續問下去,達摩一定告訴他,你修的是福德;如果你不著相,不把它放在心上,那就變成功德。功德比福德好,好太多了。這就是我們看到慈悲喜捨,他捨沒有做到。
在這個地方有兩句話提醒我們,「怨親平等,捨怨捨親」。這兩句話非常重要,捨怨決定不報怨,捨親不是把親也丟掉,你就完全錯掉了。捨親對親要親愛、要孝順、要感恩,但是心裡面?心裡頭要乾淨。為什麼?心裡要執著,那就是親情,親情最難斷,親情不斷出不了六道輪迴,不能往生。阿彌陀佛來接你到極樂世界,你家親眷屬還放不下,那就去不了!所以捨怨跟捨親是兩種做法,捨怨決定不埋怨,這個人對我有誤會,毀謗我、侮辱我、陷害我、障礙我,不要放在心上,這個叫捨怨。捨親不是這個捨法,捨親對父母一定要盡孝,對家親眷屬一定要有義,要把這個做出來,雖做出來心地也清淨,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你只要一往生,你的家親眷屬都沾光。中國有個諺語說,「一子成佛,九祖生天」,你看你家九代祖先都沾光,都生天。那我們把這個親情要能夠放下,我去作佛,家裡九代祖先都生天,這是真的親愛。如果老是念著的話,這不行,念著你自己不能向上提升。那是福報,也是享天福,出不了六道輪迴,不能提升自己境界,這總得要知道,不能搞錯了。
提到捨親,好了,我去出家修行,家裡事情我一概不管了,死活我也不問,這叫大不孝。佛門出家有規矩的,父母不答應不能出家,一定到父母同意,你出家要有人養父母。在從前中國的家是大家庭,沒有關係,你這一個族裡頭會養你的父母,那個很好,你修行成就,你們這一個家族都有福,這是正確的。現在是小家庭,你這一出家,你的父母,如果結婚了還有岳父岳母,這些老人靠誰?底下還有兒孫,你有你的使命、你的責任沒有盡到,不可以。佛法在這個世間合情、合理、合法,面面它都周到、都顧到的。所以四無量心,特別是捨,不能夠錯解。這個四心,「普緣一切眾生」,對象?對象是一切眾生,對一切眾生都要行慈悲喜捨,用這樣的心處事待人接物。「引無量之福」,沒有超越六道輪迴都是天福,欲沒有斷掉,在欲界。欲能夠控制,禪定功夫控制了,雖然有欲的念頭,但是它不起現行,它不起作用,他就生色界天、生無色界天。所以「得無量之果,故名四無量心」。
下面一句,「甘露灌頂受位」,這都是極樂世界七寶池中八功德水,水流的音聲說法,舉出這些個例子,說『甘露灌頂受位聲』。「甘露」是比喻,甘露是天人的飲料,「味甘如蜜」,甜的,營養非常好,有人稱它作不死藥。天人還是有壽命的,應該說健康長壽。在此地是形容佛法,佛法裡頭甘露是什麼?佛法是講自性,自性的核心就是親愛。我們中國老祖宗懂得,佛教沒傳到中國來,五倫第一個父子有親,親愛就是甘露。佛家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怎麼知道?古大德常說,什麼是佛法?祖師大德回答只一句話,「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八個字解答了什麼是佛法。佛法就是慈悲,慈悲就是真正的愛,前面講的大慈大悲,這就是佛法。方便,這個慈悲落實在對人對事對物,非常巧妙,讓一切眾生都得利益,都得到這愛心的關懷,都得到這種愛心的喜悅,這就是佛法。《光明文句》第五卷說,「甘露是諸天不死之神藥,食者命長身安,力大體光」。這說得很好!
「灌頂受位」,這用甘露灌頂受位,「顯教謂等覺菩薩將入妙覺之位,一切十方佛,以智水灌菩薩頂」。這就是菩薩成佛,成佛有一個慶典,來慶祝菩薩受佛位、成佛了,這個時候十方諸佛用甘露來灌頂,甘露水,這是一個儀式,而實際?實際灌頂,頂是最高的法,沒比這個更高,人頭頂最高,叫頂法。佛法裡頭至高無上的大法傳給他,這叫灌頂,這是真正的灌頂,是灌頂真實義。水灑一點、滴一點那是形式,那個灌頂不是真的。我們每天洗澡淋浴那不叫大灌頂,那能開智慧嗎?開不了智慧。所以真正灌頂要懂得,是接受教誨。黃念祖老居士他是密教的上師,他對這樁事情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形式是形式,實質是實質,重實質不重形式,這是佛法。
「譬如轉輪聖王,取四大海水灌太子頂,唱言:太子已受位竟。是名灌頂受位」。古印度有這種風俗,太子就位的時候,他接國王的位子,在這個大典當中,用四海水給他灌頂,有這麼一個儀式。「又密典《祕藏記鈔》以水灌頂,名甘露灌頂」。密宗裡頭灌頂的禮,就跟顯教三皈一樣,但是他有用清水灌頂,在密宗受三皈依都灌頂。「《大日經疏》」,《大日經》的註解裡面有說,「今如來法王,亦復如是,為令佛種不斷故,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頂,令佛種永不斷故。為順世法故,有此方便印持之法。從此以後,一切聖眾,咸所敬仰。亦知此人畢竟不退於無上菩提。定紹法王之位」。這是密宗裡頭的灌頂,做一個簡單的介紹。灌頂的禮,是讓一切大眾對這個法師住持一方教化,能夠生起恭敬心,舉行這個儀式,儀式愈莊嚴、愈隆重,讓人的信心增長,取這個意思。
「又《祕藏記》曰:菩薩初地乃至等覺,究竟遷佛果時,諸佛以大悲水灌頂」,這就不是四海水,大悲水。「即自行圓滿,得證佛果」,這個大悲水是什麼?慈悲,大慈大悲達到究竟圓滿,這人就成佛了。一個法究竟圓滿,一切法統統究竟圓滿,《華嚴經》上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所以佛教導眾生,修道就是一門深入,無論哪個法門,為什麼?所有法門都是從自性流出來的,因此一切法門都可以明心見性。不是說只有一種特別法門,不是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就是門門都能明心見性。理如是,事不一樣,為什麼?因為人的根性不相同。根性利的修學快,速度快,成就快;根性鈍的,那就要相當長的時間,要長時間薰修。所以不是法門有差異,是人根性不一樣。
所以人,你看佛經上常說,善根、福德、因緣每個人不相同,煩惱、業障、習氣也不一樣。我們今天正面的具足不多,負面的幾乎全都具足,所以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對我們來講都有困難。為什麼?任何一個法門,包括密宗都要斷煩惱,都要消業障。密宗有加持它也是修清淨心,跟淨土宗不一樣,淨土宗是得阿彌陀佛加持,密宗修淨土也得阿彌陀佛加持,但是淨土宗對於一切不善的境界遠離、不接觸,採取這個方法消極對治;密宗不一樣,密宗所有一切不善境界統統接觸,接觸裡頭他不起心不動念,比淨土高。都是修清淨心,淨土宗是不接觸為清淨,它是接觸不動心為清淨。所以修密成就就難了,你是不是真的能不起心不動念?財色名食睡擺在面前,真不起心、真不動念,那行,如果起心動念地獄去了。這是早年章嘉大師教我,這密宗大德,雖然他沒有傳密法給我,密裡頭的常識他講得很多,我們對密才肅然起敬,不敢輕易去碰它,它真的是高級佛法,學佛不學密不能成佛。所以像學校一樣,密是什麼班?是博士班。我們現在是小學程度,就上博士班,那怎麼行?
所以密是建立在顯教的基礎上,顯教不通不能學密。顯教到什麼時候才有資格學密?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禪宗的話,教下叫大開圓解,我們淨土宗念佛的叫理一心不亂。你的心真清淨,在順逆境界上,慈悲喜捨他都捨了,怨也捨了,親也捨了,真清淨,這個可以,捨的功夫沒有到這個程度不可以。所以黃念老告訴我,他是密宗上師受過三昧耶戒的,他說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年,中國學密宗成就的只有六個人,十幾億人口六十年,學密成就只有六個人。他自己是上師,臨走的時候他念佛,一天十四萬聲佛號,念了六個月往生。修淨土念佛往生的,這六十年不知道有多少,這個我們要認識清楚。所以他今天講現在的眾生,禪的根機沒有了,密也沒有了,真正只有念佛往生這個法門能成就,捨這個法門之外,找不到第二門。
我晚年也是覺悟了,給大家做個好樣子,這表法。我第二次講《華嚴》沒講完,講到「十住品」,後面還很長,前年清明我停下來,不講了。講《無量壽經》,為什麼?這看到災難一年比一年多,頻率不斷上升,這災難愈來愈嚴重,那我們就救急要緊,救急這部經有效,最有效的一部經典。而且這一部經典,古大德稱它為中本《華嚴》,意思是什麼?《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精華,那個分量太多了,這個分量適中。《華嚴經》像我這樣講,細講講一遍估計要二萬個小時,有誰能聽?太大了。我就選擇《華嚴經》的精華本,講這部經一千二百個小時講圓滿,接著講第二遍,現在是第二遍。我表法我一生就講這部經,其他的經都不講,多活一年就多講一遍,活十年講十遍。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是專心求淨土,決定得生,我們才有堅定的把握,才會真正的成就。搞多、搞雜了不行!蓮池大師晚年說出這麼一句話,在《竹窗隨筆》上,他說「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別人行」。別人去悟、去行,我都歡喜,我自己沒有這個能力,不是這個根性,老老實實我一門深入,老實念佛,這個做法正確的。
初地到等覺十一個位次,等覺再提升就成佛,就是妙覺如來,諸佛如來這個大悲水是智慧,代表智慧。菩薩自行圓滿之後就化他,自行化他,得證聖果之後就化他。底下總結,「如上種種微妙法音」,這是七寶池八功德水,「皆是水波自然之聲,無情說法,遍滿國土」,寶池、德水、樹林,「悉演妙法」。極樂世界好處在哪裡?就在此地,教學不中斷。我們現在用這種高科技去模仿能做得到,法音流布,在園林當中可以做這些設施。念佛,念佛機可以放在路燈的電桿柱子上,打開的時候,整個園區都聽到念佛聲音。聽經,旅遊的景點最好是有亭子,小型的電視可以放在裡頭,頻道裡頭所播放的各種經文,也能看到畫面,喜歡聽什麼按哪個頻道,這個可以做得到的。我們想了很久,緣沒成熟,緣成熟的時候應該這樣做法,這法音宣流。請看下面一段,「聞聲得益」,這裡頭有三段,第一段「根熟相應」。請看經文:
【得聞如是種種聲已。其心清淨。無諸分別。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隨其所聞。與法相應。】
這一段說明「聞者得益」,極樂世界所有這些無情都能說法,這是阿彌陀佛以神力變現出來的,這是性德展示不可思議的能量,叫萬德萬能,不需要用機器設備。這也是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的一個顯示,一種顯示。「聞者得益,諦聞妙法,心無妄念,離諸垢染」,故曰『其心清淨』。此地給我們透露出來重要的信息,為什麼有人聽經開悟了,有人聽一輩子經也沒開悟,這原因到底在哪裡?自性是一樣的、是平等的,就在有沒有妄念、有沒有誠敬。心地如果是清淨,真誠恭敬,他有悟處,他有提升。如果聽經心裡頭還有念頭、還有懷疑,那他什麼都沒聽進去,為什麼?這是障礙。障礙不在外面,障礙是自己設立的,就是印祖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老師在講堂上課,我們學佛,早年李老師辦了個也是弘法人員培訓班,這個班辦了兩年,一個星期只上課一次。因為他所教的學生都是在家人,來學講經一個星期一天。同學一樣上課,程度不齊、不一樣。不一樣,不是老師講的不一樣,老師是一樣講,每個學生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
學經教基本的條件,我們就事論事,第一個要有很好的記性,聽了之後就不會忘記。老師講一個小時,你這一個小時統統能記下來,一句不漏,那是滿分一百分,如果漏掉幾句還可以打九十分。一般講能有七十分,就可以培養成講經人才;如果聽了只能記一半,還有一半記不得,這個不行,這個都要剔除的,老師不會給你講第二遍。可是現在好,現在有錄音機把它錄下來,一遍聽不懂我再聽第二遍,我能重複聽十遍、聽二十遍。所以現在學講經,真正學講經下根人都能學會,那主要就是恆心、毅力,你要有恆心、有毅力,沒有一個學不出來的。在以前不行,以前老師不能給你講第二遍,所以現在利用這個機器方便多了。有了這個東西只要你發狠心,我一定要學,你就一定會成功,鍥而不捨。這就說我們現在人在這方面福報超過前人;但是那種真誠恭敬,是前人超過我們,各有利弊。我們今天有恆心、有決心,再加上真誠恭敬那個速度就快了,所以不是個難事情。
講經功德最大,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了四十九年的實驗,他開悟之後沒有幹別的事情,每天就是講經教學。我們在經上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哪一天帶我們去參一天禪、去坐一天香,沒有,釋迦牟尼佛也沒有帶領大眾去念一天佛。這是修行上的事情,修行在個人,佛不管你這個事情,佛只是幫助你斷疑生信,你有疑難雜症他幫你解決。所以佛是老師,佛在課堂,課堂之外修行在個人,只要道理聽懂了,方法你明白,你自己就可以去修學。世尊在世確實是如此,只有在一塊共學,沒有共修。共修是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中國祖師大德他們建立這種方法,依眾靠眾共修,這些事、這些歷史我們都要熟悉。所以聞法重要,聞法重要,那就是說法重要,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今天能夠有個寺廟,真正發心禮請法師天天講經教學,把佛法恢復到教學,這功德無量,一定要回歸到教育。
從前寺院庵堂,殿堂就是教室,主講的人就是首座和尚。首座和尚可以有很多位,講不同的科目、不同的經典,有歡喜學習的報名參加。二個,三個,一個也教,老師要有這種精神,一個人肯學,一個要教他;你不教他,對不起他,他真想學。我當年跟方東美先生學教,那是學哲學,學生就我一個,一個也教,一個星期兩個小時。我們自己還要上班工作,星期天去上他的課,慈悲到了極處!特別抽出時間來,看你什麼?真想學。我們原本不敢,只是想要求到學校去旁聽他的課,這真想學。他告訴我,現在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到學校聽課你會大失所望。在那個時候,我聽這個話沒聽懂,以為老師拒絕了,真沒聽懂。現在完全明白,那就是學校學生都不是真正想學,有一個真正想學他就會真教。那不是真正想學就不教了,不認真教,所以我們到學校學不到東西。這是中國從前的老師,都有這種概念,學生他能學三分你就教他三分,你教他四分有一分他裝不下去,他只能接受三分。這個學生能接受十分,你就不能教九分,他還能接受一分,你沒有滿足他,你對不起他,古時候老師都有這個概念。所以因材施教,完全看你能夠吸收多少,你能夠接受多少。這是真正好老師,懂得教育,懂得教學,我們才明瞭。
學生不學,老師還去教為什麼?為生活,生活所逼,他要拿工資、他要拿鐘點費去養家。學生不學,上學幹什麼?要文憑。既然目的如此,各取所需,所以老師對待學生就很好,考試的時候題目先告訴你,每個人分數都不錯,不就大家都是滿意了嗎?學校變成這個樣子,這六十年前,現在不知道變成什麼樣子。老師真教他就真講,沒有想到他把佛法介紹給我,佛經哲學,我們從來沒有想到,佛經裡面有這麼多好東西。這六十年來愈學愈歡喜,真的是老師所說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但是什麼?你要真正懂得,真學,這個享受你才能夠接收得到,也不是人人都享受得到的。你真正享受到的你會鍥而不捨,為什麼?他真正知道百千萬劫難遭遇,你一生能遇到談何容易!
我們最初學的時候,聽老師這麼說。孔夫子說的,聽其言而觀其行,老師是不是真學?他真學那大概是真的;他叫我學,他不學,我對他就懷疑。細心去觀察,他真幹,真的把佛經當作他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一門功課在學習,每天讀經,每天在學校講經。因為那個時候我是要學哲學,我不要聽經,他在學校裡全講經,那個時候我要是去聽他講經,我會起反感,這都是一些因素,他統統都看清楚了。先從哲學奠定基礎,給我講康德哲學、講西方哲學、講中國哲學、講印度哲學,最後講佛經哲學,這些基礎統統奠定之後,再把這個東西教給我。所以這就說,心要清淨,心無妄念,離諸垢染,這是學習必須要具備的基礎。今天找這個學生難了,到哪去找?
『無諸分別』,什麼叫「分別」?「思量識別諸事理」,我們想很多事,我們知道很多事。「以妄分別為體」,為什麼是妄分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把精神,把時間、光陰都搞這些東西,一輩子會空過了!下面說,「乃妄於無我無法之上,而分別我與法也」。這就是思量識別諸事理,學得太雜,學得太多,不知道事實真相。「若無我、人、眾生、壽者之相,平等無差,一味無別,故曰無諸分別」。無分別,心就定了,不但心定,心就平了。前面講無妄念、離染污,心清淨;無諸分別,提升了,比清淨還高一級。我們這個經題上,第一個是清淨,第二個是平等,第三個是覺,清淨心小乘就有,平等心是菩薩,清淨平等心那你就有條件學大乘。
「正直者,方正質直,無邪無曲」,邪是不正,曲是委曲不直,直心是道場,不直。「《往生論註》曰:正直」,這就方的意思,方正。「依正直故,生憐愍一切眾生心」,這是大慈悲心,真正慈悲,對一切眾生沒有情執,是以真正的心看到眾生許多苦難,一定伸出援手去幫助他。佛幫助一切眾生是教學,每天講經、每天教學不中斷。「又《法華經》曰: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這個地方的方便,不是普通的方便,是指什麼?指釋迦牟尼佛早年講阿含、講方等,這是方便;講般若、講法華,那是正直,那是無上道。這是什麼時候?佛講經說法二十年之後,就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這是晚年、後期。前期是講方便,方便是什麼?大家聽得懂,方便法就是今天普世教育,今天的社會迫切需要。這個無上道沒用,無上道救不了社會,方便能救社會。
湯恩比博士說,救現在的社會,救現在這個地球,要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我們到倫敦去看歐洲的漢學,跟這些學生交流、教授們交流,我問他們,湯恩比這話是不是真的?你們能相信嗎?他們不敢說,但是湯恩比的名氣太大了,也沒有人敢反對他。這兩句話可以解釋,他們都是在講無上道,儒家講四書五經、十三經,儒家的無上道;佛法《華嚴》、《法華》、《般若》,釋迦牟尼佛的無上道。在今天社會行不通,沒人懂,誰能做得到?現在怎麼樣?我們要捨無上道但說諸方便,那儒家最方便的是《弟子規》、《感應篇》,佛法最方便的《十善業道經》,小乘的《阿含經》,真管用。南傳的佛教,泰國、緬甸那一帶,到斯里蘭卡都是的,真管用。這個東西不但是要講,要做,你要能做到,你做不到光說,人家不相信;能說能行,能行能說,一定起作用。無上道是少數人學的,不是大多數,少數利根上智,他從這個基礎上慢慢向上提升。所以釋迦牟尼佛方便、無上道統統講了,你看《法華經》上才說,但說無上道,那最後的八年。他教學四十九年,前面四十二年,最後八年但說無上道,那在辦博士班了,這個一定要曉得。「此中所謂正直,指唯說圓教之一乘妙法之本懷也」,佛的本懷希望每個人都成無上道。但是無上道,就是博士班,一定從小學、中學、大學慢慢培養出來,你才能拿到博士學位。每個老師都希望學生都成為博士,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子女都能成博士,可是一定先學方便。沒有方便哪來的無上道?
「平等,無差別」,這平等,有差別不平等。平等法能行得通嗎?這你要真正懂得,你要覺悟,對人對事,外面不平等,裡面真平等,這叫平等;外面平等,裡頭不平等,是假平等。事不相同,人不相同,你在外面就有不同,那叫善巧方便;裡面是一味平等心,是一個愛心,這就對了。「《往生論註》曰:平等是諸法體相。因真如周遍於一切諸法。萬法一如,故曰平等」。這個說法完全正確,世尊在經教裡面告訴我們,十法界,十法界不平等,十法界的緣無量無邊,無量因緣。無量因緣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緣是什麼?佛告訴我們,成佛第一個重要的就是平等心,平等心就是佛心,平等心就是你自性的真心,把這個擺第一。我們想要成佛,不學平等,成不了佛。菩薩是六度心,常常懷著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緣覺是十二因緣心,阿羅漢是四諦心;天上品十善,再加上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天人;人,中品十善五戒心,五戒十善;餓鬼貪心,地獄瞋恚心,畜生愚痴心。
這是佛很簡單的、很扼要的把這十法界第一個業因告訴我們。我們要想成佛要學平等,我們要想作菩薩要修六度,以平等心去修六度,這就對了,這大菩薩。平等怎麼修?一定要懂得事實真相,就是真如周遍於一切諸法,真如就是真心。我們的自心、我們的自性、我們的真心在哪裡?在一切諸法。為什麼?一切諸法是我們心變現出來的,法不離心,心不離法。心在哪裡?一切法是心變的,一切法就是心,所以這個心它是融通的。我們現在就是迷了,迷了的現象就是因為你有分別、有執著、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無始無明,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這些東西把我們自性體相作用全迷了,都不知道,這個迷了叫愚痴,什麼都不懂。
佛陀的教育沒有別的,就是幫助我們從愚痴回頭,再把我們的自性找回來,如此而已。是不是佛幫助你開智慧?不是的,智慧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佛只是告訴你,你把障礙去掉,智慧就現前了,所以到最後誰度你的?自己度的。一切法不離自性,迷是你自己迷的,悟是你自己悟的,佛只給我們做個增上緣,他什麼幫助都不可能,無法幫助你。只是他自己修行證果,把這些經驗提供給你做參考,你能夠依照這個方法,你也能成就。除此之外,他什麼忙都幫不上,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我們的起心動念一定要覺,這個念頭,起心動念是覺還是迷?迷了。迷了之後要問,這個念頭是善、是惡?迷就出不了六道輪迴,善在三善道,惡肯定在三惡道,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需要問人。吉凶禍福都是自己心行造成的,自己對自己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決定不能夠怪別人。如果說一切不善的都推給別人,這個造業更重。覺悟的人,一切不善自己承當,好事可以讓給別人,不善的果報一定要自己承受,消業障,消業障是好事。所以知道一切諸法,遍一切諸法,萬法一如,明白這個道理平等心就能現前,自他是一不是二。
「又《論註》曰」,《論註》是曇鸞法師作的,「聞阿彌陀如來至德名號」,你聽到這一句名號南無阿彌陀佛。「說法音聲,如上種種口業繫縛,皆得解脫」,聽了佛的名號,聽到說法的聲音,為什麼?聽懂、聽明白,再不造口業。三業最容易造的是口業,口業的過失非常嚴重。世尊在這部經上講,這三種業他首先第一句講口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它擺在第一。在其他經論上是身業擺在第一,身口意;這個經上是把口業擺在第一,這有用意的,口業最容易造,善護口業不譏他過。第二句「善護身業,不失律儀」,最後「善護意業,清淨無染」。說得好,無非是讓我們提高警覺,說話不要說得太快,不要說得太急,多思考該不該說。如果還能夠知道,我說這一句話後果是善、是惡,然後就曉得該不該說。
「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口業」,入如來家,小乘初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薩,入如來家了。小乘沒證初果,大乘沒有證初信,沒有入如來家,在如來家外面。「是故極樂國人,得聞種種法音」,往生到極樂世界,入如來家了,還不是普通如來,阿彌陀如來,無比殊勝。阿彌陀如來跟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大家一定要記住,中峰禪師繫念法事上兩句話,「我心即是彌陀,彌陀即是我心;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這兩句話是什麼?就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是自己的心性,不是別人。阿彌陀佛是我自性變現出來的,極樂世界也是我自性變現出來的,我自性變現出來的,我現在要回去,哪有回不去的道理!沒有人障礙,障礙是你自己,你自己懷疑不相信,你去不了。你自己還留戀這個世界,不想往生,你去不了;不肯認真念這句阿彌陀佛,去不了。由此可知,能不能往生,決定在自己,不在別人,你真想往生誰都攔不住,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所以到了極樂世界,實在講等於成佛了,為什麼?那個地方壽命無量,而且學習不中斷,你會很快成佛。
「極樂國人,得聞種種法音,其心清淨,遠離分別,正直無邪,畢竟得如來平等口業,故曰平等」。我們這個世界,有決定會有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從哪裡看?從平等口業看。哪些人得到了?你留意細心觀察,道場有看到,多半是這些沒有人注意到的阿公阿婆,這些人你細心觀察,他是平等口業。平等口業什麼樣子?一天到晚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他不會說第二句話。你不管跟他講多少話,他都是阿彌陀佛對待你,滿面笑容。無論給他講什麼,他都點頭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平等口業,他沒有妄念,沒有第二句話回你。這種人決定往生,而且生實報莊嚴土上輩往生,為什麼?他的心清淨平等,我們能看出來。覺還沒有,覺是明心見性,他沒有,他真正做到清淨平等,這個人往生就是實報土上輩,不可思議的功德。
大乘教裡頭祖師大德常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兩種人好度,上智是絕頂聰明智慧人,你一說他完全相信,一點懷疑沒有,依教奉行。下愚就是阿公阿婆,他不認識字,我們講他沒有知識,他老實,教他念阿彌陀佛他就念到底,他就不會改變,愈念愈歡喜,我們就知道愈念他有感應。他不跟你說,跟你說了你也不相信,他就做出那樣子給你看。如果你心地清淨,你有智慧你能看得出來;你要心不清淨,貢高我慢瞧不起他,你看不出來;你要很尊重他,你看出來。他那個念佛的功力不可思議,跟《無量壽經》所說的理、所說的事完全相應。
又《法華科註》第四卷,「曰:平等有二:一者法等,即中道理」,大乘中道法,這是平等的。「二者眾生等,即一切眾生,同得佛慧」,這是真的,法是平等的,眾生智慧是平等的。《華嚴經》上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他怎麼不平等!我們的不平等是因為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再說得粗淺一點,我們有自私自利,我們有名聞利養,我們有五欲六塵,沒放下,這就不平等。這些東西全是假的,不但這些都是假的,連身體都是假的,你要真了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會把它放下。一放下平等了,真的一點都不假,平等之後你看一切眾生都是佛。我們念阿彌陀佛的人,看所有一切眾生全是阿彌陀佛,平等心看一切眾生。這是不是我故意把他看成佛?不是的,他本來是佛。為什麼?全是阿彌陀佛自性現出來的。自性是一個,現阿彌陀佛,也現一切眾生,所現的一切法裡頭都是虛妄,所以它都是平等。為什麼?相有性空,事有理空,怎麼不平等!不平等是我們自己產生一個錯誤觀念,不是外頭理事不平等,是我的妄想分別執著造出我對於一切法看法不平等,是這麼回事情。真平等沒有染淨、沒有善惡、沒有禍福、沒有是非,這是事實真相,萬法一如,入萬法一如就入如來家。如來是誰?如來是自己,不是別人。我們了解這個事實真相,自己對自己生慚愧心,我怎麼會落到這種程度?慚愧心生起來了,自己就得發憤我要回頭,回頭是岸,這一回頭就見性了。
下面是黃念老的解釋,解釋《法華經科註》上這兩句話,「蓋謂:一者,平等是中道之理體,一毛一塵無非中道,故曰平等」。理是一個道理,說到最小的,毛是汗毛,毛端,塵是微塵,毛端是正報裡頭最小的,一塵是依報裡頭最小的,無非中道。「二者,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就是《華嚴經》上說。「同得佛慧」,我們智慧跟佛平等的,只要把障礙去掉。所以佛講的一切經,等於是自己講的,因為諸佛如來從清淨平等覺裡面流出來的這些經教。他講經教學,解答別人的疑問,沒有通過思考,這個問題我要怎麼答覆他,沒有,自然答覆他。這是什麼?這是自性的智慧,本具的智慧,本具的德能,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佛經難懂之處,我們不可以用思考,你一遍看過去懂得就懂得,不懂不要去研究,為什麼?愈研究,差距愈大。
那不研究怎麼辦?我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教我們一個方法,經本放下來去拜佛。什麼都不想,拜個二、三百拜,這意思馬上湧上來,寫都來不及。自性智慧要用自性去求,不要用思考,思考愈想愈錯,這一般人講感應,說感應也講得通,真誠心去拜佛自然就通。不通也沒關係,不通講到這個地方,我把文念下去就好了,沒念錯,我不講解它,我念它。古大德也都是這個辦法,我們看古註,往往看到這一句經文應該有意思,怎麼他沒註解到?沒有詳細註解,大概就是這一句這幾個字他也不清楚。不註沒有過失,註錯有過失;不講沒過失,講錯有過失,這都是學習必須知道的理念。所以我們要肯定,一切眾生都是佛,不能輕慢一個眾生,即使他造五逆十惡都不可以輕慢,幹什麼壞事,心目當中他還是佛,為什麼幹壞事?一時迷惑。他覺悟了他就是一尊佛,用這種心態看一切人、看一切事、看一切物,成就自己的功德。
「善根」,『成熟善根』,「《小本》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小本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上有這個說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可以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這個去不了的。這三個條件,善根福德因緣都要多。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要全心全力培養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這就對了,取得往生的條件。這一生沒有遇到《無量壽經》、沒有遇到淨宗那就不說了,遇到了,這還得了!本經後頭有一品「如貧得寶」,這個比喻比喻得好,我本來是貧窮,沒飯吃了,現在得到寶,你說多歡喜!這個寶是無價之寶,一生受用不盡。我們無量劫來逃不出六道輪迴,在這裡頭受苦受難,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可以永遠擺脫六道輪迴,去成佛作祖去了。這不是一般的寶,什麼寶都不能跟這相比,我現在得到了,我得要好好把它守住,我要有成就。怎麼辦?培養自己的善根。
善根是什麼?世間法的善根不貪、不瞋、不痴,三善根。世間所有的善法從這個三個根生的,所有的惡法是從貪瞋痴生的,所以貪瞋痴叫三毒,不貪、不瞋、不痴叫三善根。淨土的善根是什麼?真信,真想到極樂世界,我真的願意去,我真念這句佛號,我要珍惜我每一分鐘、每一秒鐘不要放過。不念出聲音沒有關係,心裡頭佛號不能間斷,除佛號之外沒有雜念。為什麼?什麼念頭都是假的,什麼念頭都障礙你往生,我們功夫要純、功夫要一,純一就決定得生。搞別的幹什麼?時間浪費掉,精力浪費掉,往往造許多罪業自己不知道。自己以為是好事,細心去分析、去觀察全是罪業。信願持名是善根,信願持名是福德,信願持名是因緣,這個理跟事要懂,統統歸一了。世間之事隨緣不攀緣,有這個緣要做,沒有這個緣別去找,一心一意就念佛。我們今天了解、知道如何拯救這個社會,如何救人心,如何化解災難,我們知道。知道不攀緣,有這個機緣我們把這個告訴大家。我們年歲老了沒有體力、沒有精神,我們沒有辦法去做,我說給大家聽,有年輕人、有發這個願的、有這個條件的他們去做;我要不提示他這是我的錯誤,我要提醒他,他們做不做,眾生的福分。真有人做,眾生有福,沒人去做,眾生沒有這個緣。可是念佛一定要常常勸導大家,這個太難得了,真難得。
這一部經真是寶,寶中之寶。本來是純金,五種原譯本,夏蓮居把它會集,純金再提煉變成金中之金,這還得了!這金礦釋迦牟尼佛提供的,冶煉夏蓮居做的,為我們解釋黃念祖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就是這個註解。這個註解是用一百九十三種經論、祖師大德的註疏,來解釋這部經,這大量資料,我們受益了。受益要報恩,報恩怎麼報法?每天我學了跟大家分享,這就是報恩,報佛恩,報夏蓮居提煉的恩,報黃念祖老居士提供這麼豐富參考資料的恩,這報恩。這善根福德因緣不能疏忽,一定要非常重視它。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