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護三業  (第二集)  2012/3/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02-037-0234集)  檔名:29-279-000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七十頁倒數第五行,從註解看起:

  『善護口業』下六句,「表菩薩身口意三業清淨。三業之中」,則以『善護意業』為首要。「是即菩薩善護己念之正行。由於深契中道,正定常寂,了達真源,遠離生滅。自然遠離一切煩惱之垢,是以意業」,『清淨無染』。經文三業的排列順序,跟一般經典稍稍不同,一般經都是把身擺在第一,口擺在第二,意擺在第三,這個地方口業擺在第一。我們看到這經文,會聯想到必定有用意,沒有用意不可能隨便改動順序,改動順序一定有很深的意思。一個頭、一個尾往往都是最重要的教誨,口業放在第一,我們會感覺到口業最容易犯。人不能不說話,說話就是口業。怎麼叫善護口業?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這叫善護口業。妄言是欺騙別人,這是造孽。罪業的深重要看動機,要看對人傷害的程度,程度裡頭有空間大小不同,時間久暫不同,所以果報差別很大。這都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否則的話,這三句做不到。這三句是修行的大根大本,內容就是《十善業道》,叫身三、口四、意三。

  口業很複雜。言語,我們已經養成習慣,從來沒有注意到我們這個言語說出去之後有什麼影響,是善是惡自己真的不清楚,何況深遠的影響更不知道。佛菩薩說話,句句都是利益眾生,不是利益眾生的他不說,沒有言語。身業是為一切眾生做示範的,意業是念念想著一切皆成佛,這還得了!沒有一絲毫的惡念,沒有一絲毫的分別執著。所以念老在註解裡頭首先給我們講意業,也有道理。意是念頭,念頭是因,身與口都是聽命於念頭,念善,言善、行善;念不善,言不善、行不善,所以念比什麼都重要。身口意,意總是放在最後。菩薩知道善護口業,特別提出一句『不譏他過』,別人的過失不能說。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因為這三種業,不善造到極處,才感得社會混亂、天地不寧、災難頻繁,全是不善業的招感。我們讀這三句經文感觸非常深。阿彌陀佛他在因地就做到,圓滿的做到,所以才有那麼偉大的成就,極樂世界。我們想往生到極樂世界,我們的身口意要跟他靠近,盡量靠近,不能違背。靠近有難處,你對這個造惡的人寬宏大量,那個受害的人怨恨到極處,他念念想報復,我們現在講原諒他,他能接受嗎?確實很難接受。他是為他個人想,他受的傷害太大,太痛苦了;菩薩是為一切眾生想,不是為個人。造作極重罪業的人,他也是眾生,他也有佛性,他也有本善,為什麼造這麼重的罪?一時迷惑,闖下了大禍,還不知道懺悔。

  在現前這個世界上,以中國傳統文化來說,這是中國千萬年老祖宗世世代代教化後代,沒有中斷過。這當中只有奉行程度上不相等,太平盛世認真去做、去奉行,亂世的時候馬馬虎虎,不認真去做,這種情形,但是到我們這一代沒有了,斷掉了,沒有人講倫理,不懂,沒有人講五常、四維、八德,這些東西對現在人來說太生疏了,聞所未聞。現在人心目當中所謂的人生觀、價值觀,它不是中國的,外國的。誰來教他們?今天最大的老師是媒體,電視在教。哪一家不看電視?哪個人不看電視?看電視不知不覺的就全學來了。電視內容是什麼?教你殺盜淫妄。好的沒有教,壞的教全了,全世界人都在學,你有什麼法子!所以現在人不懂得真妄,不懂得邪正,不懂得是非,不懂得善惡,甚至於連利害都不懂得。父母教不了孩子,老師教不了學生。這個是人間幸福的根源,是德行的大本,這個東西沒有了怎麼辦?現在的人沒人管了,倫理道德沒有了,因果管不了,不相信,法律管不了,沒人管了。到沒有人管的時候老天就來管,老天管這個事情是不得已,人自作孽。

  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想想真是非常幸運,我們遇到了佛法,遇到了大乘。不管怎麼樣,學得怎麼樣,像不像,另外一回事情,能遇到就是有福報,跟佛有緣,這一生縱然不能成就,阿賴耶識裡頭種了善根,來生後世決定有一天要成佛,這是肯定的。如果在這一生當中想成就,那就得講相應的。經教,這是入門的地方,不懂經教你不能入門。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頭說得好,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門門不離經教。世尊在世,辛辛苦苦四十九年講經教學,我這一天四個小時,釋迦牟尼佛一天不止,我們給他估計至少十二個小時。他上課教學並沒有教室,常隨弟子是由淺而深慢慢的提升。除常隨弟子之外,臨時來學的多,絕對比常隨眾多,來跟佛住兩個月的、住三個月的,跟佛住二、三天的,住一、二個星期的,這樣的人太多了,川流不息。有問題都得請教,佛都要教他。這些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什麼問題都有,我們看《阿含經》就知道了,佛確實慈悲到極處,不厭其煩,一樣一樣都給你講清楚,都教你,真不容易!佛滅度之後,我們要想學佛,無論學哪個宗派,無論學哪個法門,印光大師說,都要從經典下手。經典要是一竅不通,你學什麼?佛都不會念。念佛也要懂得五經一論,這句佛念得才相應,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經教不通,念得不相應,有口無心,古人說,「喊破喉嚨也枉然」。經教要不是這麼重要,佛何必那麼辛苦講了一輩子,一定有他的道理在,我們不敢疏忽。

  修行實在講,十善業是根本的根本,這個地方的三句就是《十善業道》,教我們怎麼落實。落實裡面的方法很多,這裡只提出一句,最重要的總原則、總綱領,不譏他過。不譏他過就不會跟人結怨、結仇。很多的冤仇,跟人結些冤仇都是講話不小心,說的人無心,聽的人有意,造成了怨恨,造成生生世世的果報,起因是偶然、無意。這樣的事情在歷史上比比皆是,所以佛在這提醒我們。

  我們年輕的時候學,老師常常提醒。老師教學,我都看出來了,我們班上人不多,二十幾個人,老師有幾個同學,五、六個,老師對他們不客氣,非常嚴厲,有打有罵;有二、三個同學,老師對他們非常客氣,從來沒有說他們的過失。我進入那個班裡頭,我看到很納悶,老師對人怎麼不一樣?我也不敢問,被老師看出來了。有一天叫我到房間裡,告訴我,他問我是不是有疑問?是的。老師告訴我,那個嚴厲管教的是真想學的,打他罵他他沒有怨恨,他感恩,感謝老師,那種人要打要罵;那幾個很客氣,那不行,你要說幾句重話臉就紅了,心裡就不高興,那就結冤仇。我才恍然大悟!班上二十幾個同學,老師對每個人不一樣。這就讓我們想起古人講的因材施教,他有幾分誠敬教他幾分,他只有三分誠敬不能教他四分,教他四分那一分是多餘的,他裝不進去;他有十分誠敬不能教他九分,教他九分你對不起他,他還可以裝一分。同學,每個人根器都不一樣,老師各個都知道,這樣的老師到哪去找!現在一般學校沒有。真正想學的人也沒有了,真想學進步很快,肯定的,他誠敬心足,他真學到了。佛法,當然最好的,活學活用,學了之後馬上就可以用上,這真正叫學佛,不是搞佛學。對於人情世故看得很透徹,那就叫看破,真相了解,自己怎樣應對,這是真實智慧,這是真實之利。

  我在前面跟諸位說過,東方,我們疏忽聖賢教育兩百年。前面一百年疏忽,還有說的人,但是做的人很少;後面這一百年,民國,不但沒人做,說的人沒有了,連講經的人都沒有了。我學佛的時候,可以說講經的人沒有了,出家人講經蜻蜓點水。在台灣還有些講經的老法師,一年請他來一次,講一個星期、講半個月,他一年能講幾天?頂多二、三個廟請他,他一年總共加起來不會超過兩個月,十二個月有十個月不講。在家居士講經更少。李老師講經,一個星期一天,一年大概是四十五個星期,因為過年過節要放假,一年不到五十次;一次一個小時,一年不到五十個小時。他兩個小時,一個小時翻譯,所以實際上一個小時。我們就曉得問題出在哪裡。

  我學會了,到台北,台北幾乎天天講,老師聽到了非常驚訝。老師講過,教給我們過,但是沒有叫我們真幹。他給我們講,「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唱歌的人天天吊嗓子,天天要唱,三個月不唱就唱不出來了;打拳的人每天要練,三個月不練生疏了;講經亦如是,要常常講。老師那時候教給我們,一個星期至少要講一次,一個小時,我們才不會把它丟掉。我在台北,講得最多的時候是一個星期三十多個鐘點,兩個星期等於李老師在台中講一年,所以我的進度快,講經的時間多。

  這是章嘉大師教的,他教我學釋迦牟尼佛。我知道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開悟之後沒有停過,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所以我知道佛教是教育,佛教是教學。出家是什麼?出家就是做一個最好的老師,而且出家這個老師是義務的,不收學費,認真教學。這個成就很快就出現了。我在台北講《仁王經》,那是我講經的第十二年,遇到甘珠活佛。甘珠也是老朋友,那個時候五、六年沒見面,在仁王法會裡面碰到了。他告訴我,你這麼多年講經(那是第十二年),你命運完全改了。我們不知道,他知道,他告訴我,你命裡短命,命裡一點福報都沒有,他說你這麼多年講經的功德,你的壽命會很長,你的福報很大,這都是講經修來的。我們自己完全不知道,我們自己一無所求。

  當年護持的這個人太重要了,韓館長,沒有他們夫妻兩個護持,我這條路走不通。那逼著只有還俗,要不還俗那就得去趕經懺,這個寺廟都歡迎、都接受。寺廟不接受講經的,認為講經要賠錢,沒有收入,經懺佛事是有價碼的,所以知道困難,太難了!可是我們對於現實狀況不能有怨言,不能輕慢,要知道它為什麼會演變到這個程度?有歷史的因素,不可以怪任何人,世世代代慢慢疏忽,變成這個樣子。日本人對佛教的疏忽四百年,中國佛教跟日本比的時候還好,稍微好一點,它比我們還比不上。可是早年,四百年前,日本的寺廟法師都講經。你看日本人的著作不得了,《無量壽經》的著作三十多種,中國《無量壽經》的著作兩種,遠遠比不上日本人,念老在這個註解裡頭引用日本的著作很多。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

  心量要拓開、要放大,要原諒一切造作惡業的眾生,決定不能夠輕慢他,對他要尊重。我們自己要做出好樣子,希望慢慢感化,他也能回頭。但是,深入經藏的確不是一樁容易事情,搞佛學不難,學佛真難!學佛跟佛學兩回事,這一定要知道。佛學院很多,是佛學,不是學佛。現在許多大學,哲學系裡開的有佛經課程,那都是佛學,不是學佛。方東美先生我佩服他,他是由佛學入門,最後學佛了,到晚年學佛了。中國人常說量大福大,跟什麼人都別計較。我常說,毀謗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障礙我的人,都是善人、都是好人。為什麼?他磨鍊我,看我禁不禁得起考試,結果我考試統統及格,他們都是我的好老師。不給我這個機會,我怎麼知道境界提升了。所以你看,從換一個角度來看不都是好事嗎?沒壞事!德愈積愈厚。如果遇到障礙,心裡就有怨恨,那我們的德就愈來愈薄,就往下墮落,錯了!佛法是不斷向上提升,看一切眾生真的都是諸佛菩薩,無論他是善、他是惡。就跟夫子所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是我一個人,一個善、一個惡。善人,跟他學;惡人,看到惡好好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他也是我的老師。兩個老師是平等的,恭敬是平等的,禮拜是平等的,供養是平等的。只有一樣,稱讚,對於善的稱讚,對不善的一句話不說。除了不稱讚之外樣樣都做到,平等!

  念老這裡這個說法也很好,三業當中當然最重要的是意業,是起心動念,這個非常重要,所以善護自己的念頭,這是正行。由於深契中道,正定常寂。這是功夫,這不是普通菩薩,普通菩薩做不到。深契中道是什麼?二邊不著,這心地不但清淨而且平等,心在定中。什麼叫定中?不受外面境界影響,外面的境界善,不生貪戀;外面境界不善,不生怨恨,永遠保持自己的清淨心。境界都是在考驗的,看看你會不會受它干擾,會不會受它影響,到不受外面境界影響心就定了,這叫三昧常寂。所以深契中道是因,這是看破,正定常寂這是果,這是真放下了。

  了達真源,遠離生滅,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這不是普通人。了是明瞭,達是通達,真源是什麼?迷妄的根源。我們迷失了本性,什麼時候迷的?怎麼迷的?把這個東西都找出來,那就行了。這個佛經上講得很清楚,真很清楚,但是聽不懂。佛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怎麼迷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我們常聽,老生常談,講經的法師都會說,可是有沒有懂?不見得。為什麼?他如果懂得他就遠離生滅了,他沒有遠離生滅,我們就知道他會講,他不懂。古來祖師大德這麼說我也這麼說,我這個說法有根據,有經典做根據,這哪裡會錯?真沒懂!

  那個一念不覺,為什麼會一念不覺?幾時一念不覺?佛說了,無始。無始我們就誤會了,大概是時間太久太久,說不出來了,叫無始,意思都搞錯了。我們搞了這幾十年搞明白了,無始是什麼?根本沒有開始。這個以前老和尚沒有跟我們講過,以前老和尚跟我們講的一樣,很久很久、無量劫以前。事實,事實也是無量劫以前,但是不能這個說法,這個說法不是佛的意思,佛的意思,那個無始就是沒有開始,沒有開始,所以它叫妄念。如果有開始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它是個妄念,是一念迷惑。所以佛在《楞嚴經》上舉的比喻,那個比喻好,「演若達多,迷頭認影」。要講演若達多迷頭認影也不好懂,我們跟這個有非常接近的例子,舉這個例子大家就很好懂,一說都明白了。

  我們生長在抗戰時期,中日戰爭的時候,那一年民國二十六年,盧溝橋事變,那一年我十一歲,念小學。抗戰期間,小學五、六年級就是高小,五、六年級就有軍訓,因為打仗,小學五、六年級就開始有軍訓,中學的時候童子軍都有軍訓。軍訓裡頭有緊急集合,這門課程常常是演練的,哨子一吹,三分鐘,學生隊就要排好,趕到操場去排隊要排好,緊急集合。緊急集合的人,有些同學慌張,哨子一吹就迷了,服裝要整齊,他是整齊了,結果怎麼樣?到處慌張,人家問他幹什麼?你有沒有看到我帽子?到處問。人家把他頭上一指,你帽子不是戴在頭上嗎?這叫迷頭認影。你看帽子都戴在頭上,他忘掉了,到處找帽子找得一身大汗,怕遲到,怕受處分,結果帽子戴頭上。佛說,那個無始無明就像這樣的。

  可是這一迷,他不會覺悟,覺悟就沒事了,覺悟就成佛了。可是這一迷之後,這一念迷沒有原因,但是他念念迷,他一直迷下去,那這就麻煩了,這就變成什麼?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輪迴。現在要回頭,從理論上講,佛法告訴我們,只要你能夠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你就恢復了你的大覺、本覺,那是什麼?那成佛了。不起心動念是最難,如果這一點做不到,可以做到不分別、不執著,那你成菩薩;最低的,我能夠不執著,於世出世間法不再執著,你成阿羅漢,佛法三個學位,第一個學位你拿到了。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要了解事實真相。

  真幹,章嘉大師跟我講過很多遍,真幹就是放下。無論大乘小乘,無論是顯教密教、宗門教下,沒有一個法門不講放下的。實際放下就是禪定,放下妄想、放下雜念。淨宗法門比一切法門最殊勝的地方,就是它有個很巧妙的方法讓你放下,不知不覺的放下,就是念佛。讓你心裡頭只念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其他的統統放下。實在說,一切念頭全放下,一般人做不到,那怎麼?保存一個念頭,一個念頭把其他念頭都擠出去,這法子妙,這就是念佛法門。我不是沒有念,有念,就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跟西方極樂世界相應。

  善護口業是什麼?善護口業護得最圓滿的、最到家的,我們見過,鄉下老阿公、老阿婆,一天到晚拿著一串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跟他說什麼話,他跟你笑咪咪的,統統是阿彌陀佛回答你,他沒有第二句話。也不知道他聽懂了沒有,他就是笑咪咪的答覆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功夫到家了,確實把雜念,善念、惡念全都念掉了,都沒有了,就一句阿彌陀佛,他決定得生,而且往生的品位我想都很高,不是普通品位,這是修行裡頭上上乘的功夫。我們千萬不要輕視他,好像他沒有知識;他不要知識,知識都是妄想、都是雜念,他不要,他就要一句阿彌陀佛。所以了不起,真實智慧!我們這裡三個真實,真實之際、真實智慧、真實之利他全部都拿到了,走的時候預知時至,自在往生。

  真正遠離生滅,就是對於一切生滅法不放在心上,這真離了。生滅兩個字就代表有為法,《金剛經》上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今天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物質現象是生滅法,精神現象也是生滅法,自然現象還是個生滅法。不生不滅只有自性,自性沒有生滅,只有這是真的,其他的全是夢幻泡影。如果你真正了解、真正明白自然遠離,不再想這個東西了,不再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這就叫遠離生滅。你看,自然遠離一切煩惱之垢,自自然然把一切煩惱,垢是染污,這些染污統統放下了。是以意業清淨無染,我們的心,意業就是心,心不造業了,清淨無染就是不造業。

  「意業清淨」,心清淨了,「身口隨之」,你的身跟口也跟著清淨。你看會用功的人抓到要點,只要心清淨了,身口不要管它,自然清淨;抓不到要點的人在身口上下功夫,心不清淨,所以他身口永遠也不清淨,只可以說程度降低一點,他做得不徹底。徹底一定要在心,心覺悟了,心不染了,再不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口清淨了。「於口業云不譏他過」。譏,譴責、毀謗,指責別人的過失,這個譏字含這麼多意思在裡頭,我們現在叫批評別人。「口業不譏他過者,實由於意業之不見他過也」,你心裡頭沒有別人的過失,你怎麼會去指責別人過失?心重要,所以我們要學。

  古人常講良心、良心,我們的心是非常善良的,善良的心不要把別人的過失放在我們心上;把別人的過失、不是放在自己心上,自己的心就變成別人的垃圾桶,不是冤枉嗎?自己的良心當作別人的垃圾桶,給自己帶來一身的罪孽。別人的罪孽放在我心上,我的心就是罪孽。我沒有罪業,把別人的罪業統統變成我的罪業,錯了,真錯了!為什麼不把經典放在心上,不把佛菩薩放在心上?我們把別人的過失放在自己心上錯了,大錯特錯!這一放在心上,你的身也錯了、口也錯了,三業都麻煩,都不清淨。所以會修行的人把念頭管住,不容許自己有一個惡念。無論別人怎麼樣對待我,想讓我收集他的垃圾,我清楚,我決定不肯幹。這是修行的功夫,這是本事,有這個本事肯定有智慧。為什麼?他把事情看穿了,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永遠不當清道夫,不去收集垃圾。所以意業,心裡頭沒有別人的過失,你口裡頭怎麼會說!

  「他者,一切有情」,不見他過,一切有情眾生。「進言之,則包括有情無情,萬事萬物之一切法。一切無過,本自無染。清淨本然,本自圓成」,這是《楞嚴經》上的話。什麼時候我們能真正看出來一切無過,這是什麼?佛眼看的、法身菩薩所看的,看到整個宇宙、看到十法界、看到六道輪迴、看到阿鼻地獄眾生都是清淨本然。為什麼說它清淨本然?那個相是幻相,是夢幻泡影,墮落在裡面的人他不知道,就像在作惡夢一樣。這個人在作惡夢,旁邊有修行人有定功,看到他夢中境界,知道那是個夢,受怎麼樣的苦還是一場夢,醒過來之後什麼也沒有。這個惡夢真的把他嚇壞了,嚇得一身冷汗,一覺醒過來之後,一場夢而已。三惡道是夢境,六道輪迴是夢境,永嘉大師說,「夢裡明明有六趣」,就是六道輪迴,「覺後空空無大千」,醒過來之後六道沒有了。醒過來是什麼?醒過來是四聖法界,醒過來一看,看到什麼?看到佛,看到菩薩,看到聲聞、緣覺,六道不見了,這是四聖法界。四聖法界還是一場夢,不是惡夢,是好夢,依舊在作夢。再一次醒過來真醒過來了,十法界沒有了,你見到一真法界,就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生到實報莊嚴土,這叫法身菩薩,《華嚴經》上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都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是極樂世界。

  這一句話,引用《楞嚴經》上的,萬事萬物之一切法,一切無過,過在哪裡?過在我們自己的分別執著,我們要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見到一切無過。分別執著是我們自己的嚴重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這兩種煩惱斷掉了,我們今天講放下了,你就是菩薩;兩種不能同時放下,放下一種,你就是阿羅漢、就是辟支佛,不執著了。執著最粗、最明顯,分別比較微細,起心動念是極微細。能夠把見思煩惱放下就是不執著了,往生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他不是凡聖同居土。《楞嚴經》上這句話非常有名,「清淨本然,本自圓成」。

  「如首楞嚴義為一切事究竟堅固」。這一句是翻譯首楞嚴,首楞嚴是梵語,首楞嚴是什麼意思?意思是一切事究竟堅固。這句話意思很深。一切事的現象是生滅法,一切事的理體是自性,所以從自性上看它究竟堅固。要看自性,不要看假相,因為假相是生滅法,那你就在現象裡頭見性了,這是什麼人?禪宗裡面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是這個境界。見性見到什麼?見到一切事相究竟堅固。「又如《圓覺》」,《圓覺經》的境界跟《楞嚴》相當。你看這《圓覺經》上一句話,「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平等的及不平等的,戒是對治淫的,定是對治怒的,慧是對治痴的,怎麼可能說戒定慧就是淫怒痴?《華嚴經》五十三參,伐蘇蜜多女是淫,甘露火王是怒,是瞋怒,勝熱婆羅門是愚痴,這三位善知識,善財童子去參訪,戒定慧的圓滿。在哪裡圓滿?在這個境界裡頭圓滿了。為什麼?他不起心不動念,他就圓滿了。不起心不動念萬法平等、萬法一如,這境界高!法身菩薩禁得起考驗,極端對立的裡面他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萬法一如。

  我們在讀《華嚴經》,這三位善友,我們看到善財童子有禮拜、有禮敬,沒有讚歎。其他的善知識有禮敬、有讚歎、有供養,這三位有禮敬,沒有讚歎,有供養,就差的沒有讚歎,這裡頭表法意思很深。這個德,淫怒痴的德是密法,不是顯法,是見性的人得真實受用,沒有見性的人決定不行。《華嚴經》善財童子為著沒有明心見性的,所以不讚歎,決定不鼓勵人去學習。普通的人煩惱習氣沒斷,你接觸他造罪業,三途果報!淫是餓鬼道,怒是地獄道,痴是畜生道,造這個業,三惡道去了。見性的菩薩,他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沒有造業,他完全是淨業,他沒有一點污染。

  我跟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告訴我,密宗裡頭大法不是一般人能學的,告訴我,學密必須把顯教學通了;也就是說,在顯教裡頭開悟了,密是加行,幫助你快速成佛。什麼人有資格學密?老師告訴我,菩薩不學密不能成佛,一定要學。什麼時候?別教登地,初地以上,他就學這個法門,十地菩薩;那在圓教,初住以上,《華嚴經》上初住以上,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密沒有別的,就是一般生活事上你統統禁得起考驗,無論什麼境界,善境界、惡境界都能夠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成佛;還要起心動念,你墮落了。所以我們明瞭,黃念祖老居士是密宗金剛上師,他告訴我,人民共和國成立到今天六十年,學密成就的只有六個人,全國只有六個人,往後大概學禪、學密的都不能成就,根器已經沒有了,他說將來唯一能成就的只有念佛求生淨土。他自己給我們示現,他老人家往生的時候是念佛,不是念咒,不是用密宗的方法。一天,告訴我,一天十四萬聲佛號,念了半年往生了。他學禪、學密、學淨土,也學教,最後完全歸到淨土,這是做榜樣給我們看。

  「又」,這也是《圓覺經》上說的,「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是故一切平等,無有可譏者」。這個道理深!為什麼諸佛如來對於惡道眾生都尊重,都沒有譏嫌,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說過一句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要看他的本來,他本來是佛。現在雖然迷惑,他會覺悟的,他會回頭的。我們如果有真實智慧、有真實方便可以幫助他,沒有這個能力,隨他自己去,他自己會回頭。所以我們在分享教理的時候曾經多次說過,你這一生造的善業,你到人間天上去享福,那是什麼?善業要消掉。你造了很多惡業,你到餓鬼、地獄、畜生去消惡業。善業、惡業統統消掉,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業。換句話說,三善道跟三惡道是平等的,都是消業的,好事,不是壞事,你造的業不消掉怎麼行!你真正懂得、明白了,善惡業都不能造,為什麼?出不了六道輪迴。菩薩怎樣教我們?教我們修淨業。淨業是什麼?善業不著善業的相,不要著相,你的業叫淨業,惡業不著惡業的相,真正做到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相是禪定的功夫!念佛也行,心裡頭確確實實只有這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一個雜念。行善不著相,三輪體空;造惡也不著相,也是三輪體空,事情過了,心裡頭痕跡都不落。這個道理很深。是故一切平等,無有可譏者。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一切眾生平等,一切萬法平等,善惡平等,邪正平等,眾生跟佛平等,沒有可譏的。這個道理要真正懂了,你就常生歡喜心,跟諸佛如來一樣。與一切眾生相處,自己謙卑,禮敬、稱讚別人,一定現這種相,這教化眾生,給眾生做最好的榜樣。

  下面第二句,『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律是戒律,儀是儀則,儀是威儀;則,我們現在說原則、規則。《大乘義章》第十卷說,「言律儀者,制惡之法,說名為律」,就是戒律,「行依律戒,故號律儀」,這把名相做了個解釋。戒律的用意在哪裡?防非止惡。這後頭說它的大意,「所謂為律儀者,防惡止非之法,稱為戒律」,它是一種預防,叫你不要做。譬如五戒,這就是律,戒律。戒律跟善兩樁事情。十善裡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不惡口,這是善,不是戒,人必須要遵守的。五戒開頭也是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戒歸戒,善歸善,如果你沒有受戒,你殺生、偷盜、邪淫,你造的是不善業,你沒有犯戒,你沒有受戒。如果你受了戒,造了不善又犯了戒是兩重罪過、雙重罪過,這個一定要知道。

  我過去跟李老師學經教十年,跟他老人家相處是一生,無論在什麼地方總是念著老人,回到台灣一定去看他。這個老人告訴我們,戒律跟威儀是學佛的根本,而十善是做人的根本。五戒跟十善裡面相同的地方,那說明作佛的根本是建立在做人的基礎上,人都沒有做好,怎麼能學佛?五戒比十善講得更微細,《戒律全書》裡頭祖師大德說得很清楚。十善是佛門的根本法,小乘能夠把十善擴展到三千條。十善每一條都具足其他的九條,這就成為一百條;一百條裡頭,每一條又具足圓滿的十條。愈分愈細,分到八萬四千菩薩細行,分到三千是阿羅漢能做到的,菩薩能做到的八萬四千。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佛像,佛像的上面,圓光的頂上,寫了三個字。這三個字多半是用梵文寫的,也有用藏文寫的,現在中文也有,它的發音叫「唵阿吽」。這三個字什麼意思?就是十善業。也可以說,十善做到究竟圓滿就成佛了;換句話說,只有佛才能把十善做到究竟圓滿,菩薩還不是真正究竟圓滿。我們不能小看它,不學戒律不知道,學了戒律才曉得。

  現在佛法衰了,原因是什麼?戒律丟掉了,十善丟掉了,研究經教都變成了知識,不是智慧,你能說你做不到。自己沒有做到,說也說不清楚,要把它講清楚、講明白必須自己做到,自己有真正實習的功夫,做就是實習,你才能講得出來。所以受戒,章嘉大師告訴我,戒律受了要不能持就不能受,為什麼?天天破戒、天天犯戒,你這個罪、這個帳怎麼算法?讓我們想起蕅益大師,受完戒之後,他自己在佛前面把比丘戒退了,他只接受沙彌戒跟菩薩戒,一生自稱菩薩戒沙彌,這是對的。章嘉大師告訴我,你真正能夠做到一條,這條戒你就受了。佛菩薩知道,人不知道,受了做不到不行。五戒能做一條我就受它一條,沒有出家,少分優婆塞;五戒我能做到三條,多分優婆塞;五條都具足叫具足優婆塞,這是對的,這是正確的。有很多人把受戒當兒戲,受菩薩戒,美其名我是菩薩,在法會當中我可以搭衣了,我是菩薩了,不知道麻煩事情很多。

  我們要記住,諦閑老和尚那個鍋漏匠,諦閑老法師是給他剃頭,現了出家相,他沒受戒。老和尚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告訴他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一直念下去準有好處。他念了三年,預知時至,自在往生。老和尚對他的讚歎,弘宗研教的善知識不如你。弘宗是禪宗的大德,研教是說講經說法的法師,比不上你;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也比不上你。你看人家往生,站著往生,往生之後還站了三天,等諦閑法師替他辦後事。記住,沒受戒。名義上沒有受戒,他戒有沒有受持到?他全都受持到了,他心裡一句阿彌陀佛沒雜念了,十善、五戒、沙彌戒、比丘戒他統圓滿了。這是章嘉大師講的標準,做到了,真受了。沒戒牒,世間人不承認,佛菩薩承認;你拿了一大堆戒牒,世間人承認,佛菩薩不承認。所以戒,最重要是心地戒品,你心裡頭真有。斷一切惡,行一切善,沒有利己(利益自己),念念是利益眾生,念念是正法久住,不為自己。《華嚴經》上說,「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個重要。所以律儀是防惡止非之法,這就是戒律,是預防,讓你常常想著,決定不能違犯,用意在此地。

  現在這個社會,出家人也一樣,完全靠自己,為什麼?沒有人干涉你,沒有人管你。現在這個社會,是父母不能管兒女,老師不能管學生,出家人也是一樣的,說師父收了幾個徒弟能管?不能。你要把他惹煩了,他真的把你殺掉,你看兒女殺父母的,學生殺老師的。中國古人說「明哲保身」,記住不跟任何人結冤仇。時代不一樣了,識時務者為俊傑。古時候那個時代那要教,要認真,現在不行。現在很多學校,學生替老師打分數,學生很滿意,這個老師好,希望下個學期學校再聘請他,變成老師得巴結學生;學生評語不好,下個學期老師就失業了,沒人聘請他了。老師怎麼教法?我在澳洲問過這些學校的教授,你們怎麼教法?他告訴我,我頭一次聽到,上課不要超過十五分鐘。那十五分鐘以後呢?講講笑話、開開玩笑,大家歡歡喜喜。是這樣的,我進到課堂去看確實如此。所以這才明白了,當年方老師不讓我到學校去旁聽,六十一年前。他告訴我,他說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到學校去旁聽你會大失所望。那個時候風氣演變成這樣,現在愈演愈烈,回不了頭。真想學東西,真想學東西很難得,特別給我開課程,在他家裡,一個星期上一堂課,兩個小時。我的哲學是這麼學來的,一分錢學費沒繳,老師真的熱心講解。最後把佛法介紹給我,給我講一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佛經哲學」,我入佛門是佛經哲學入門的。

  教育淪落到這樣,可悲,這社會怎麼能不亂!這災難怎麼能沒有!如果沒有災難,社會沒有混亂,因果就講不通,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報。教育是根,根壞了全完了。今天要救社會、要救地球災難,從哪裡救起?從人心救起,什麼時候人心回頭向善,社會有救了,災難可以化解;如果不能回頭向善,這個事情難,真難!現在的災難非常明顯,頻率年年上升,沒有看到下降,而且災難是愈來愈嚴重、愈來愈可怕。連科學家都告訴我們,這網路上發布的,同學下載下來給我看。科學家給我們說,最嚴重的災難不是今年,二0一二大災難開始,最嚴重的是二0一三年、一四年,大概災難結束是二0一五年,就是有三年大災難,這三年日子怎麼過!我們不去問他災難是真的、是假的,我們不問這個,我們要提高警覺,我們要有心理上的準備,要認真、要努力、要斷惡、要修善。

  善中之善無過於彌陀名號。我們這些年搞清楚了,彌陀名號確確實實叫萬德洪名,這句佛號,裡面包含無量無邊的功德,不僅僅是阿彌陀佛所修的,十方一切諸佛所修的一切功德都在這一句名號當中,念這一句佛號就是念萬德。那怎麼修?真信,一點都不懷疑,真想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句名號就像諦老所說的,一天到晚不要忘記,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諦老的方法好,讓我們念佛一點壓力都沒有,走著念、坐著念、站著念都行,時時刻刻提起來別忘記,這就是修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個道理很深,一般人真的聽不懂,我們也是在經教上搞了幾十年才搞明白、才搞清楚。所以我說,這句名號功德你真正搞清楚、搞明白,這個《無量壽經》至少要聽一百遍,這根紮下去了。真正得受用,那你得聽一千遍,你會死心塌地念這句佛號,什麼雜念都沒有。聽經重要,不聽經胡思亂想,造業!造的什麼?三途之業、六道之業、輪迴之業,幹這個。人生苦短,一百年一彈指就過去。我活了八十六年,想到記事的時候,三、四歲時候的事情就像昨天一樣。

  所以戒律,佛制定的,幫助我們防非止惡,那我們的行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一定要「依止於戒律」,這叫律儀戒,這是佛菩薩幫助我們的。「又《行事鈔資持記》」這本書裡面說,「通禁制止」,這叫律,「造作有相」,這叫儀。「綜上之意」,把這前面兩段的意思合起來講,「依止戒律,體現於行儀,名為律儀」。戒律在哪裡表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儀,就是我們生活的態度,中國古人稱為威儀,是我們的舉止都能夠合禮,不違背禮節。在佛法,佛法戒律跟儒家的禮非常接近。這是我們起心動念、言語動作的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已經失掉了,沒有人學它,很容易失掉。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我對於戒律不重視,我學經典裡的道理,這個東西很喜歡。那時候有個非常錯誤的觀念,認為戒律是生活行為的規範,佛經裡頭這種生活行為規範是三千年前印度人他們的生活方式,我們是中國人,有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何必學他的?我們是現代人,怎麼去學三千年前古印度的人?這個觀念非常之深,章嘉大師知道。所以他要教我學持戒,依照戒律做,我不會服,心不服。他有善巧方便,因為我每個星期一定跟他見一次面。他客人多,忙的時候給我一個小時,平常是給我兩個小時,每個星期都要見一次面。我離開的時候,他一定會送我到門口,送我到門口給我說一句話,「戒律很重要」。輕輕的說,輕描淡寫,不很重,就說這麼一句話。

  他老人家往生了,我跟甘珠活佛,我們大概有十幾個人在火化場。火化爐特別定做的,不是普通的,單獨給他做的一個火化爐,火化的。我們在火化場,甘珠他們住了一個星期,我住了三天,搭在帳篷裡頭。我就想跟他三年,他三年到底教我些什麼?這一句話很厲害,戒律很重要,說了幾十遍。我就好好想這樁事情,難道我想錯了嗎?真想錯了。我反覆的去想,想到什麼?佛法是出世間法,不是世間法,我以前把它當世間法看。世間法,中國三代的禮就不一樣,夏商周的法不相同,那是世間法,所以我們的生活方式要跟著時代修訂。戒律不能修訂,戒律是什麼?是出世間法,如果一修訂就變成世間法,那它就不能脫離六道輪迴、不能脫離十法界,所以它那個不能動,跟世間法不一樣。我想通了這一點,我才認真去看一些戒律的書。以前戒律的書不看,但是儒家的一些禮,《禮記》非常喜歡,有幾篇很喜歡。它頭一篇「曲禮」,「曲禮」有上下兩篇,那就是我們日常生活、就是《弟子規》,像「內則」,再重要的,「學記」、「樂記」。朱熹選出來的「大學、中庸」都是《禮記》裡的兩篇,「禮運」,我喜歡看這個東西。搞通了之後才曉得,戒律有它的作用,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才重視。所以老師要不走,我不受這個打擊,我想不到這個事情。他走了,讓我三天反省,我明白這個事情,他給我說的這個話起作用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